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境保护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10-12 09:45:51

环境保护分析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1

 

一、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1.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①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③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④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 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⑤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对大气的污染;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还有土壤环境也逐渐被破坏。

 

2.目前为止环境的污染因素:环境污染指由于人为的因素,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使自然环境的组成、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构、功能遭到破坏,引起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破坏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危害的现象。具体说来,而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指一些有害的物质,大多是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大规模的工业生产②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③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 水资源污染

 

水污染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例如上面我所介绍的一些轻工业造纸厂对污水的大量排放就是典型的水污染案例。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①有机污染②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③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④磷污染⑤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土壤环境的破坏)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污染加剧,农用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正在加剧,污染面积逐年扩大。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约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土壤约1500万公顷。大面积的土壤,尤其是城郊和污灌区的土壤,往往同时遭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例如:我国南京土壤研究所曾对5个蔬菜基地进行调查,结果镉超过国家允许标准。个别土壤中汞超标达到44.4%;所采集的20个蔬菜样品中,铬超标15%,镉超标20%,铅超标20%。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并解决土壤环境污染破坏问题。

 

关于土壤环境污染因素问题在这里我还想介绍一种污染因素---煤炭。近年来煤炭能源事业也日益发展,据数据显示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发表出,2012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而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而森林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三、环境保护的建议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地球,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要让地球造福与我们,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①少用一次性制品。一次性制品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②将再生资源分类回收,注意及时回收废塑料制品还有电池这类回收的物品。 ③使用无磷洗涤剂。含磷洗涤剂使用时会使大量的磷进入城市水体,引起水质下降,水体变黑变臭。我们可以选购“无磷”洗涤剂,减少污染。 ④拒用野生动物制品,如不穿珍稀动物皮毛服装,尽量穿天然织物;拒食野生动物;在野外旅游,不偷猎野生动物等等。 ⑤提倡选购绿色食品。 我们相信,总有那么一天,绿色环保将会在我们的每一个角落闪烁醉人的星光。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2

关键词:环境新闻;天山网;议程设置;媒介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71-02

一、研究背景和意x

1.相关文献。环境新闻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内容是关于环境资源保护。而环境报道,1989年,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指出“环境报道”是“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1]”学者亨丁认为“还有哪一个新闻不是环境新闻?当有人讨论环境新闻的时候,我猜想他是指关于生态关系恶化的新闻,这种曾经精细的生态平衡所遭受的破坏之消息”,但他的观点把“环境新闻”扩大化了[2]。

其实,西方国家对环境新闻报道的研究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体系。美国学者安德斯・汉森的《大众传媒与环境事件》,从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的角度入手,分章讨论媒体如何构建环境议程、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如何传播环境含义等问题。麦可・佛罗梅在《环境新闻学简介》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新闻学概念,认为“环境新闻学是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严谨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反映环境问题的新闻。克瑞格・拉枚与埃瑞特・丹尼斯在《媒体与环境》一书中论述了媒体在报道环境事件、监督环境问题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3]。由此可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环境新闻研究主要是从媒体入手,分析媒体在环境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如何进行环境事件的报道和引导政府和公众的。

在我国,环境新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基本以学术文章形式论述。主要以新闻学、传播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传统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量化统计使用不多。多数以某个环境新闻事件或某个报纸为例,而针对新媒体对环境新闻报道的分析则相对较少。如李景平《论21世纪环境新闻的走势》是从中国环境新闻的现状和趋势展现的;孙宇龙《西部媒体如何报道生态环境新闻》是从新闻业务的视角看大众传媒如何报道环境新闻的;吴荣娜《我国环境报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分析》是从我国环境报道的产生在新闻媒体中的地位及我国环境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的;蒋永峰在《大众媒体对环境议题的建构》则是以“人们日报”为例,分析该报纸作为大众媒体是怎样对环境议题进行建构的。

2.相关背景。自党的十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在各种场合涉及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阐述、批示超过60次。2016年10月30日,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中,陈全国强调要加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性议题,大众传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报道,能加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次报道是1979年3月3日新华社发表的《风沙紧逼北京城》,让生态环境恶化的概念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1987年,《中国青年报》上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的报道唤起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003年,《人民日报》设立了专门负责生态环境报道的环境采访室;2009年,《南方周末》开办了关于生态环境的“绿版”;接着我国各大重要网站也都设立了“环保频道”或“绿色频道”[4]。新疆天山网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环保新疆”频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建的。

近年来国家对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虽有一些成效,但对破坏程度而言效果甚微,绿洲的恶化并没有得到改变或者遏制[5]。天山网作为新疆自治区唯一一家重点新闻的宣传网站,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公众借助天山网能了解新疆生态环境的状况;通过对天山网关于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来了解它在反映新疆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上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以及是否起到了新媒体在传播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相关理论和抽样方法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6]”受众对某些“议题”不能直接接触,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和思考传媒报道的“议题”,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天山网作为新疆新媒体的代表,它要为受众设置“新疆生态环境”的议题,这样受众才能给予环境保护更高的关注度。1947年《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社会责任论,认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既要坚持新闻自由又要担负社会责任和使命。20世纪90 年代后,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逐渐增强,公众的“知之权利”也转向新媒体,并且在新媒体上也得到了满足。

本研究以天山网环保新疆频道的新闻报道为目标样本。从2015年12月1日~2016年12月1日天山网环保新疆的新闻报道一共有555篇,由于“惠聚访”版块的36篇报道内容中没有涉及新疆环境保护,所以研究对象是519篇有关环境报道的新闻。选新疆环保频道是因为它集合了天山网对新疆生态环境报道的所有新闻,内容比较有代表性。本文以定量研究为基础,借助内容分析法、“议程设置”理论和媒介“社会责任论”,从“议题”数量、报道主题、报道倾向和消息来源四方面分析天山网环保新疆频道对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从而总结出天山网在报道这类议题中的特点、媒介责任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样本数据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天山网环保新疆频道关于环境的报道有519篇,占整个环保频道的93.51%。环境报道中,污染防治的报道有126篇,占环境报道的24.28%;位居第二的是执法监督,占20.23%。然后依次是有关环境的政策和法规报道占14.84%;单纯自然生态保护的报道占12.52%;关于环保科技的占11.59%;新疆生态美景介绍、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的报道各占9.63%、6.5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天山网在新疆环境报道上以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督为主。

2.报道主题分析。在关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的报道上,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督占比重较大。其中涉及疆内的环境执法监督只占21.9%;在污染防治的报道中关于疆内的只占30.1%,其余都是关于疆外生态环境的相关报道。主题一是疆内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督,涉及主题有环保部门督查、空气质量指标、环保取得成效、防治和惩罚措施等;二是疆外污染和执法监督的报道,主要是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哪些成效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主题是针对全国环境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条文规定;单纯自然生态保护报道主题是关于新疆自然生态哪些遭到破坏,哪些在整改下有了改善等;而环保科技报道主题是人们运用一些科技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新疆生态美景介绍主题以摄影和通讯的方式展现对美好环境的保护欲;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报道主题是与人们日常相关的空气质量、水资源情况的报告。

3.报道倾向性分析。报道倾向性主要分三种,正面、客观、负面。报道倾向性主要通过报道的语句、词汇使用和传播技巧来表现的,从这519篇报道来看,天山网对新疆生态环境正面的报道有322篇,客观的报道有185篇,负面的报道只有12篇。所以天山网在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中以成就报道为主,即通过一些措施和方法使环境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

4.新闻来源分析。新闻来源指新闻是原创还是转载的。通过对519篇新闻报道统计,天山网原创新闻有35篇,只占总体新闻的6.74%,其他均来自外报和外网。其中疆内新闻来源占43.55%,主要有新疆日报、新疆网、都市消费晨报、新疆经济报以及一些自治区地州报纸和网站,如伊犁日报、阿勒泰新闻网等;疆外新闻来源占56.45%,主要是中国环境报,还有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社、经济日报等。

5.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在报道主题上,天山网对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主要是针对破坏的环境如何治理,虽然也有一些呼吁环境保护的报道,但效果甚微。大众传媒赋予各种“议题”的显著性程度决定着人们对该“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关注度。那么,天山网环保频道有关污染防治的报道比例最大,也就是说它把受众的关注点带到了如何治理上,而没有让受众更多的关注如何保护、如何预防。

报道倾向上以正面报道比重较大,表现治理效果。这不仅没有让受众了解现实生活中环境破坏的真相,反而遮蔽了受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视角。天山网并没有发挥好自己的媒介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作用。且自创新闻较少,均来自外报或外网,其对新疆天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报道较少,多是现在生活中的污染问题。

四、提出建议

我国处于构建“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新疆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天山网作为新疆门户网站,要增加环境问题的“议题”数量,让公众给予生态环境问题更高关注度,而不是仅作为政府文件的搬运工。也希望天山网在新疆生态环境问题的报道上,多一些原创性稿件。作为新媒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时,也要发挥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引ё饔茫让受众深入了解现在新疆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涛.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1938-2007):话语、权力与政治的解读视角[J].新闻大学,2009(4).

[2] 李畅.“煮蛙效应”――中国环境新闻报道的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4).

[3] 纪荔.媒体在环境保护运动中的角色:中澳研究对比[D].山东大学,2008.

[4] 哈艳秋,黄东红.试论生态危机下环境报道的议程设置[J].新闻爱好者,2012(21).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3

 

目前,由于环境污染状况造成的群体性事件经常出现,在这一背景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尤其是环境保护监测水平,主要在于环境保护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如专业性较差、缺乏人手、技术水平低以及污染物种类多样化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健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监测技术水平,根据环境保护监测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1环境保护监测问题分析

 

1.1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就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在专业人才的数量上存在不足,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导致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要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1]。同时,因为环境监测人员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工作,对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时间十分有限,造成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脱离,严重影响监测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不利于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基础能力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相对缺乏,造成环境保护监测能力较差。因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时间比较短,因此监测设备、技术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水平还处于粗放化状态,而且国产化监测仪器设备在性能方面还比较落后,不能够完全满足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2]。同时,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在人员配备方面,由于大多数县区级站与标准化建设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导致环境保护监测人员不足。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一个健全的政策体系,造成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一些环境监测部门没有合理执行其具备的实际职能,导致环境监测工作形式化,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公益性。同时,环境保护监测数据缺乏独立性、权威性,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数据在公布方面缺乏规划性,造成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经常出现无法可依状况[3]。

 

1.4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任务量过大

 

环境污染的诱发因素非常多,这些因素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方面。污染物的种类呈现多样化,不同污染物在性质上也不同;大多数污染物在经过聚合、性质转变以及代谢等多种反应之后,会对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就目前来看,我国环境污染范围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污染源头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增大了环境保护监测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强度,导致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更加复杂化。

 

2环境保护监测问题的应对方法

 

2.1重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开展不同形式的环境保护监测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综合管控的合理性;②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③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结合实地培训与异地培训方法,将一部分责任心、专业技能较强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组织起来予以培训学习。

 

2.2加大环境保护监测能力建设力度

 

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应当推进标准化监测站的构建,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应急监测能力水平,做好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实际贮备,在此基础上提高环境保护监测技术设备水平,使环境保护监测机制跟上现代化发展脚步,建立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监测设备国产化的进一步强化,对国产化监测设备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还要按照计划保护监测技术对设备仪器予以合理选取,最大限度的对环境保护监测设备具备的作用发挥出来,根据实际状况对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体系予以相应的调整,深度分析生物、农作物以及土壤等一系列重点监测对象,强化实验室分析研究,找出环境污染状况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将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损害将至最小。

 

2.3重视环境保护监测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监测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对环境保护工作予以合理监控,保证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确保环境信息的有效监测。同时,还应当落实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各项规定,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开展创造并提供一个规范的环境。

 

2.4加大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化建设力度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监测网络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覆盖,同时根据分级管理方面的需求,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综合管理以及合理分工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减少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重视环境保护监测科研工作的合理开展,深入研究环境保护监测技术路线、分析方法、规范体系,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

 

3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作,其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对环境污染状况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以此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4

关键词:环境保护;食物里程;计算方式;内涵;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28-1

在国际范围内环境污染问题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作用之下,如何实现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性成为了相关研究人员及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食物里程作为一种推进消费者自觉性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低碳产品的全新理念及方式,应当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本文试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食物里程的基本含义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食物里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产品在中间运输过程当中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量化标准。食物里程指标的增加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意味着相应产品生产空间的二次布局。系统研究可以分析:从狭义层面上来说,食物里程即指产品运输距离,而从广义层面上来说,食物里程不单单包含有产品在中间运输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指标,同时更需要关注受到产品中间运输而可能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标准。在当前研究理念及研究方式的作用之下,食物里程已成为有关产品利用碳排放量标准以及能源应用的最关键衡量指标之一。

2 环境保护视角下食物里程的计算方式分析

2.1 EIO—LCA(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计算方式分析

首先,EIO即投入产出法主要通过对MEIO模型的应用研究以家庭为单位的碳排放量指标,消费种类的划分包括健康、教育、娱乐、饮食以及交通等多个方面。以上诸多指标的当中,又以交通消费以及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极为显著。其次,LCA即生命周期法主要是通过对整个生产系统以及服务相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与分析,其所关注的产品的生命周期自生产至分配,自使用至消耗,最终到处理阶段。通过对此种计算方法的应用能够针对食物里程中的碳排放量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这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得有关食物里程的计算更为全面,同时也结合了宏观与微观这两个层面的计算。

2.2 供应链中能源使用的计算方式分析

在针对食物里程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种计算方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即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能源的使用进行计算,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能源类型包括电能消耗、水能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废弃物等在内。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现阶段可以通过对清洁及绿色能源的应用自源头上实现对能源消耗问题的有效控制,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3 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食物里程内涵分析

3.1 食物里程价值角度下的分析

在社会大众所进行的食品消费行为过程当中,人们对于食品运输里程的关注度可以说是只增不减的。食物里程已成为一种全新的饮食文化而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通过调查研究资料发现:消费者能够通过购买食物里程较短的产品实现对碳排放量的合理控制,进而达到环境保护的有效目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缩短是食物里程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手段。在有关控制食物里程的饮食文化运动过程当中,有关研究学者明确指出:对食物里程的控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意味着整个食物供应体系需要结合该地区的特殊型生态环境来实现对消费者产品需求的有效满足。现阶段,通过农业有机化以及产品供应体系本地化的发展策略能够有效控制产品生产的食物里程以及外部性,从而通过对消费者的购物需求选取发挥对环境保护的深远意义。

3.2 食物里程消费者角度下的分析

包括消费者对食物里程的认知以及食物里程因素对消费者购买与需求行为的影响均是这一过程当中需要予以研究的内容。从相关调查研究资料的角度上来说,消费者在选择并决定购买与需求行为的过程当中基本能够意识到产品运输距离的长短同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相关性关系,但并非全部的消费者都将食物里程考虑为决定需求与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还可以发现:对于食物里程而言,社会大众所表现出的显示性偏好以及陈述性偏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大众在考量食物里程及决定实际性购买行为的过程当中并非完全一致的。只有当消费者自觉性的将食物里程较长的产品剔除购买行为的情况下,食物里程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里程通过对产品生产至最终处理阶段之间的距离考察,实现对产品在以上各个阶段碳排放指标的有效量化,进而实现有关产品相对于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以上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帅传敏.吕婕.陈艳等.食物里程和碳标签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初探[J].对外经贸实务,2011,(02):39-41.

[2] 杨颖育.谁动了我们的“食物”——当代美国生态文学中的食物书写与环境预警[J].当代文坛,2011,(02):113-116.

[3] 李文红.张京.徐翠华等.中国食物和环境氚数据库的建立[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06):605-606.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5

国有林场经济创新发展,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的需求,主要是考虑到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有林场的状态,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的现状。1.经济意识薄弱。经济意识在国有林场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期间,仅仅注重资金的用途,忽视了经济效益,导致很多资金、物资,单纯的应用到国有林场的生产中,未考虑国有林场经济的循环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经济上的问题。我国林业方面,积极号召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更是暴露出了国有林场的经济缺陷,因为经济意识薄弱,所以国有林场企业并无富裕的经济成本,不能在林场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合理的经济建设,导致林场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降低了经济建设的能力。我国很多国有林场生态,忽视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仍旧坚持传统的生产方式,缺乏经济意识,导致国有林场的经济问题出现缺陷。2.林场经营不善。国有林场的经营方式,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也是经济发展创新的核心。国有林场经济方面的子系统之间,具有关联性的特征,如果林场经营不善,就会直接引起经济亏损的问题,进而还会出现环境污染、林业退化的问题,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国有林业应该深入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经营国有林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林场经营的一种手段,违背生态平衡的原则,破坏了国有林场的经营方式,导致林场经济发展,跟不上时代的速度,很容易出现经济紊乱的情况。3.林场植被单一。国有林场的发展历史较长,其是森林经营单位,综合分析国有林场的经济运行状态可以发展,林场植被单一。林业是国有林场的第一产业,而产业划分时,还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丰富了国有林场的植被,很多传统的国有林场,保持单一的植被种植方式,淡化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建设,干预了国有林场的生态平衡,不能丰富林场植被,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再加上林场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降低了林业的产量,林场经济入不敷出,引发经济问题。国有林场的经济发展创新中,离不开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此条件下,解决植被单一的问题,强化林场的经济建设。4.缺乏物质基础。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中,应该要意识到经济系统与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的关系,不要有经济独立化的情况,而人力、环境等因素,就是林场经济的物质基础。我国国有林场运营期间,经常出现物质基础缺乏的问题,林场建设期间,物质支持不到位,如人力安排不足、自然环境缺陷等,干预了国有林场的经济建设,导致林场发展中,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5.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当前国有林场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队伍结构单一,致使许多林场生产经营活动技术更新慢,许多行业和领域仍处于简单初级再生产。以福建泉州市所属的12个国有林场为例,现有大多国有林场多数远离城市,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虽每年有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经常是“无人问津、无人报考”的尴尬情形,无法有效吸引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形成了人才结构单一化的现状,致使其严重制约林场经济发展。

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国有林场经济发展创新

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下,分析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创新途径,一来解决林场中的环保问题,二来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国有林场经济创新建设的过程。1.树立经济意识。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国有林场运营时,要树立经济发展创新的意识,利用创新的手段,促进林场的经济发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林场经济发展创新的方向,我国国有林场经济建设中,逐步实行了经济创新改革,目的是有意识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国有林业经济发展创新中,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法,优先安排试点运行,遵循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要求和法律法规,树立经济创新意识,推进经济创新改革。2.强化林场经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带动了国有林场改革,改革期间,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的要求,积极强化林场经营,创造经济效益。林场经营与经济发展创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下,国有林场的经营,应该改变传统林场经营的方法,灵活选择经营模式,致力于提高林场的经济效益,创新经济模式。例如:某国有林场,顺应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号召,改革了林场的经营方式,该林场地域面积广阔,具备经营能力,而木林市场疲劳,导致林木价格降低,减少了林场的经济收入,该国有林场经营时,引进了承包经营机制,以家庭为单位,刺激林场生产,承包者在不违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可以更换苗木种类,转化为多元化的种植结构,而且承包者可以自行寻找林业市场,促进林木销售,截止2015年,该国有林场中,林场面积达9000亩,2000亩新建林场,也逐渐走向正规,年产值已经超过150万元,此类经营改革方式,不仅平衡了国有林场中的生态平衡,保护了环境,更是带动了林场以及当地地区的经济,表明经济发展创新的重要意义。3.丰富林场植被。国有林场经济发展创新中,提出了丰富林场植被的要求,主要从产业结构上,完成经济创新。林场植被丰富,有利于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由此,国有林场注重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明确产业与经济发展创新的关系。4.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林场生态保护的基础,加快国有林场队伍建设是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保障职工生活”也是《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两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完善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需要着眼于吸引人才和服务林场经济发展,适时调整国有林场编制结构比例,逐步提高国有林场技术人员比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林场职工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加大国有林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国有林场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结语

国有林场经济发展创新,有利于提高林场的经济效益,实际在创新中,林场环境影响非常大,注重林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明确两者关系,在环境保护的条件下,创新国有林场的经济发展,满足国有林场的经济需求,最主要的是提高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创新经济后,为国有林场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者:粘东平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五台山国有林场

参考文献:

[1]于江龙.我国国有林场发展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刘鹏飞.山西国有林场场外发展林业的调查与建议[J].林业经济,2015,37(03):19-22.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6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是市政施工作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市政施工作业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一个好的市政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很好的避免环境的污染,提高施工的效率,且可以提升人们对政府的好感度,下边,本文将简要的分析一下市政工程施工中对环境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1. 市政工程施工中对环境主要的影响因素

1.1施工扬尘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中会造成扬尘,污染城市的空气。施工中扬尘是运输原料的车辆、施工现场的作业、还有施工中的地面因为风蚀等原因将一些灰尘、颗粒物扩散到空气中。而道路扬尘是指因为在施工中各种运输机械、原料等的车辆在行驶中造成的扬尘,道路扬尘在施工扬尘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施工工艺扬尘是指在进行各种施工工艺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例如,一些原材料被搬运到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施工现场的清理和平整等这样都会造成扬尘。风蚀扬尘是指一些容易造成扬尘的施工材料,被露天放置没有加以管理,一旦有风就会产生扬尘。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在市政施工中造成扬尘的几个原因,这些扬尘在空气中不仅会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还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1.2施工中的噪音污染

下边本文来分析在市政施工中造成噪声污染的几个原因。在施工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机械设备在运行(例如,施工中车辆运输、挖掘机、装卸机、土石方作业以及设备的装卸等),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还有就是一些市政施工没有规划好时间,在居民休息的时候进行作业,干扰了市民正常的作息。这些噪音会影响周围居民的心情和居民的作息,给周围居民的日常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居民对市政施工的反感。

1.3施工中水的污染

在施工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施工污水、或者是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流出,如果对这些水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施工所在地的水污染。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就会影响到整个水的生态系统,水的总体质量也会降低。

1.4施工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施工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建筑垃圾。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废弃的施工垃圾,而一些市政施工的工程就将这些垃圾随意的堆放在施工所在地周围,而且还不对这些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这些垃圾随意的堆放,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美化,一旦出现大风或者下雨天气就会造成水土和空气的污染,有的垃圾被随意安放在人行或者车行道上也会影响交通的正常秩序。

1.5施工作业中水土的破坏

在一些市政施工中会涉及到填挖作业,这样会对施工所在地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一些市政工程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严重的会造成水土的流失。

2. 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上文对市政环境施工中影响环境的因素做了简单的分析。下边,本文将针对上文几个市政工程中影响环境的因素给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1施工中扬尘的防治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那些运送渣土、砾石的车辆可以采用全封闭式的运输方式。车辆运送到施工场地以后,要对车辆进行冲洗,保证车辆干净的驶出施工场地。还有就是施工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例如,土方、砂石等)要合理的进行摆放,不能随意的乱堆乱放,还要及时的对这些原材料进行清理。这样就可以减少扬尘对空气的污染,还给市民一个清新的空气环境,保护市民的健康。

2.2施工中噪音污染的解决措施

首先在选择市政工程施工场地的时候,应该尽量的避开人员较为密集的地区。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就应该尽量的采取一些隔音措施来降低施工中机械所发出来的噪音。在市政施工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就要与周围的市民协商好。还有就是施工时间的选择上,施工尽量在白天进行,晚上作业不要太晚,以免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在施工的车辆进入施工场地的时候要降低速度,并尽量避免鸣笛。做好以上的这几点,就可以很有效的避免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3施工中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施工开始的时候,建设好废水排水管道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工地的生活废水以及生产废水可以及时的得到处理。废水的排水管道还应该做到,排水不外溢、现场无积水,且废水管道不会轻易的堵塞。废水在进行统一处理后,要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只有检测达标后才能排入附近的江河中,或者是将这些处理过的废水进行再利用。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废水进行处理,并且还不会污染水质。

2.4针对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来说首先要根据工程量利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所使用材料的多少,这样既可以避免材料的浪费,又可以防止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还有就是对于预制场、拌合站、砂石料场地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那些施工留下的固体废弃物要及时的进行清理,不要将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随意的摆放,尤其注意不要摆在人行或者车行道上影响了交通的正常行驶。还有就是等到施工结束后,也要对场地进行再次清理,这样可以保持环境的美观,也可以防止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2.5水土保护措施

由于市政施工的场地比较特殊,主要位于市内,所以在进行市政施工的时候要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做好协调。施工开始准备的阶段,要对施工所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对于那些基础较为软弱的边坡进行加固处理。还有就是对边坡做好排水措施,防止边坡的水土流失。还有就是施工场地中具有水土保持的树木被破坏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人工措施来保持水土。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如何在市政施工中保护环境,希望这些措施可以被真正的采纳,让市政施工在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而不对环境造成伤害,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更加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结语:为了更好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希望本文的一些措施可以对以后市政的施工有一定的帮助,让市政工程可以更好的惠及人民。

参考文献:

[1]肖丁.武汉常青花园车辆段外部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1)

[2]吴立强,历天数,徐列航.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05)

[3]姚明焱,林艳红.强化质量意识打造精品工程――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暨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颁奖大会实录[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2(04)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7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1. 前言

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和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与之相关可利用资源急剧减少。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气象台站不断被各类建(构)筑群所包围,致使监测结果具有局限性,已不能客观反映实际天气变化情况。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城市建设通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是气象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气象探测环境概述

一个国家拥有优良的气象探测环境,从而才能确保获取重要和关键的气象探测信息。我国近几十年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基于此导致的破坏自然环境及气象探测环境的事件频频发生。

在探讨气象探测环境及气象探测环境现状保护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个重要概念。第一是“气象探测”,这是一种观察是测量大气和近地层的活动,需要利用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手段,气象探测的对象包括其物理过程、表征现状及相关性质,气象探测的目的则是为国家气象观测和研究机构、灾难预警机构等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

气象探测是建立在较为优良的气象探测环境基础上的,在实际的气象探测过程中,需要很重视气象探测环境的选择。所谓气象探测环境,则是指为了确保相关气象探测设备获取高准确度探测数据和图像等,避开各种干扰所需要最小空间和距离。气象探测环境的优良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气象工作及灾难预警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我国人口数量的激增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气象探测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气象探测环境恶化、气象观测站被迫搬迁的情况时有发生[1]。

近两年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气象探测工作,因此在气象探测环境方面的投入也正在逐步增加。然而由于我国地势广袤、人口众多等特点,气象探测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工作仍然曾在较多痛点和难度。痛点一,无法控制气象探测站所处地理位置,各大城市对于房地产建设、土地开发热情在近两年告诉膨胀,导致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极为迅速,由此而导致的建筑规划混乱、建筑设施向外延伸趋势明显,从而使得早期建设气象探测站被动放置到人口密集的地区,使得探测环境干扰因素较多,破坏了原有的探测环境。痛点二,自然环境污染导致气象探测指标标准收到影响,早期为发展国内的经济所牺牲的自然环境,在近两年对于气象探测干扰强烈,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污染所导致气象探测指标标准收到影响的现象十分严重,需要重新审定及设置相关探测指标和标准。痛点三,由于气象探测活动不同于其他社会管理的行政机关,气象探测工作多数都是研究人员,缺乏执法和监督管理人员,因此对于社会大众影响较小,从而容易使得人们忽视气象执法的要求,不利于气象探测在基层的工作环境。

3.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监管部门重视程度不高

尽管世界气象组织、部级各省市相关监管部门,对于气象探测技术、气象探测工作、气象探测保护等出台了较多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2],但在实际的气象探测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的或者说对于气象探测工作有影响的却少之又少。国内各地方监管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时,极少考虑到这些对于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程度,对于已有气象探测站的保护措施也极其稀少,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对于气象探测环境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影响力。

此外,由于监管部门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所导致的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各地方基层,老百姓普遍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问题都不了解、甚至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都不知道,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盲点较多,无法主动、积极地去进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

3.2 法律法规执行力较差

尽管我国对于气象探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监管规定,但事实上在各省市实际执行的情况却各有差异,地方政府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限,仅仅依靠气象探测工作站的气象执法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这是远远达不到效果和要求的。地方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包括城市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配合力度较差,导致气象执法人员无法较好的得到支持。

4. 巩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主要举措

为巩固及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我们应当针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应采取的相应补救措施[3]。首先气象监管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意识,相互配合与协作,在法规制定、法规执行方面,联合执法,扩大对于气象执法影响力和执行强度,对于各种违规违法的行为要做到有案必查、严格惩处;对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工作中涉及到气象探测站的部分,应当共同讨论、结合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合理改善气象探测站周边建筑的规划工作。其次,还需要加大在基层群众中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充分增强和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了解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对于他们自身、社会和国家的重要程度。最后,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气象探测环境,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比如搬迁气象探测站、调整气象探测环境监控指标等,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5. 总结

气象探测环境对于气象探测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公众的生存环境、灾难应急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普通群众都要充分认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时刻关注气象探测环境,支持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关彦华,郭艳岭.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的探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6):65-70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8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 税收政策 环境税制

环境保护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世界各国纷纷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荷兰、丹麦及瑞典。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作为一个大国,在环境问题的处理上对世界来讲具有很大的影响,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受到环境的束缚,如若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今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环保“费改税”渐行渐近。这说明我国已经愈来愈重视环境问题,开征环境保护税既是国际社会的要求,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征收排污费,标志着我国开始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但排污费政策有诸多不足。通过对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进行具体分析,可知实行符合我国自身发展且具有特色的环境保护税,可以达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

一、环境保护税的概述

(一)环境保护税的概念。环境保护税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接受这一观点,运用环保税手段来缓解环境恶化。根据某些物质每单位所使用的量来征收的税费,这些物质在使用或在释放的时候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欧盟统计局对排污税所作的解释。环境保护税是通过税收手段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制定环境保护税法,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征求意见稿》,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

(二)环境保护税的主要特征。普通税收基本上都是强制的、固定的、无偿的,环保税不仅具有这些特征,还具有其他税种没有的特征,包括:(1)环境保护税是服务于环境的;(2)环境保护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决策中,促使生产者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3)环境保护税很难转移到别人那里;(4)环境保护税会对不同的生产要素产生不同的影 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5)环境保护税可以鼓励人们保护环境,相反也能惩罚破坏环境的主体,协调正反两面。

(三)环境保护税的作用。

1.对于生产者而言。企业要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所要交的环境保护税,从而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产行为,减少污染;环境保护税的实施是为了监督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收益率,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促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开征环境保护税对于生产者自身而言,也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2.对于消费者而言。政府对污染商品征收的税费,表面上看是由企业承担的,本质上却是由消费者偿付的,因为企业将税费随商品一起转嫁给了消费者。政府对那些污染商品征税,企业将税费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就会觉得这些商品的价格较高,不易接受,转而寻求其他的清洁商品进行替代。这样层层下来,就会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改变其消费行为,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对于社会而言。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对整个社会而言,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有效利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通过环境保护税的征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税的征收也使整个社会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使资源浪费者、环境污染者能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献出一份力。

二、我国与环境相关的其他税收政策

(一)增值税。我国增值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如表1所示。

(二)消费税。消费税主要是在生产、加工和进口环节对应税品进行征税。开征消费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社会消费结构、改变消费方向等,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消费税主要的课税对象为汽油、鞭炮、小汽车等。

(三)资源税。资源税不像其他税种涉及的范围那么广,主要是对资源及资源开采进行征税。资源税的征收能够客观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抑制资源过度开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课税对象包括煤炭、原油、盐等。

(四)其他相关税收政策。如上页表2所示。

三、环境保护税的要素

(一)总则。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首先要确定目标,通过前面的介绍可知环境保护税最主要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革新产业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等等。

(二)纳税义务人。按照《征求意见稿》,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义务人。

(三)征税对象。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凡是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以及其他污染物等都是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新环境保护法等要求,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征求意见稿》规定,对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加倍征收环保税。对依照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征收环保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对于颇受关注的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问题,《征求意见稿》未作规定。

(四)税目。与国际上排污税税目不同,我国目前是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初级阶段,设立税目应该结合我国国情,从最需要解决的地方入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税主要是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以及其他污染物等方面进行征税。

(五)税基。即计税依据,国际上的税基主要有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性企业的产量以及在消费品中存在的污染物数量等。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税基,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提高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污染性企业的产量为税基,企业只有减少生产,降低产量才能减轻税负,笔者认为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在消费品中存在的污染物数量为税基,对消费者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目前我国采用三种税基相结合的方式,如:(1)应税大气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2)应税水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3)应税固体废物按照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确定;(4)应税建筑施工噪声按照施工单位承建的建筑面积确定;应税工业噪声按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确定。

(六)税率。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额度,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税率的制定要注意:一是要注意适中原则,要把大众的接受程度考虑进去,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公平公正;二是注意税率的弹性,要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税率进行调整和改进,不能一成不变;三是要注意税率的多样化发展,因为我国地域宽广,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污染物也不同,所以设置税率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可以使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相结合来确定环境保护税的税率,征收比较方便,当然对于特别的税目也可以使用累进税率。

(七)优惠政策。《征求意见稿》对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的应税污染物,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应税污染物,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免征环保税。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低于排放标准50%以上且未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一定期限内减半征收环保税。

(八)其他。环境保护税由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征收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环境保护税法和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对应税污染物监测、监督和审核确认的职责,协同税务机关做好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工作;环境保护税征收按月、按季或者按年计征,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能按固定期限计算纳税的,可以按次申报纳税;环境保护税纳税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等。

四、结语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是巨大的进步,但要保护环境仅依靠征收环境保护税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制定好配套措施。一是要完善环境保护的征管体系,虽然目前已经制定了《征求意见稿》,但应进一步加以完善以使其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权威性等特点;二是增强征管力量,提高征管技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三是协调中央和地方,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收分配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管辖权,解决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问题。国家可以将环境保护税反作用于环境,用来投资建设环保事业,造福人民大众,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2015.

2.杜万平.美国排污交易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难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01).

3.徐艳,伍月倩.对环境税的征收及其征管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9).

4.北大林肯中心.环境税的国际经验[R].北大林肯中心环境税研究小组,2011.

5.董战峰,葛察忠等.“十二五”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路线图[J].环境经济,2011,(06).

作者简介: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9

【关键词】生态环境;策略;科学发展

引言

自从认识到传统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巨大伤害后,我国一直积极走科学发展道路,期望在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下建立一种良性发展模式,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更是各个国家积极研究的热点,这不仅关系着国家日后的发展态势,更决定着全球的生态环境状况。接下来,本文会从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探索,以期找到很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我们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人们的生态意识薄弱

尽管生态环境正一步步恶化,但仍未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甚至有的人会认为生态环境与自己无关,这些消极的生态保护意识大大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同时极大多数人缺乏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常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对生态实施保护。以上现象体现在:(1)有些地方的领导层一味注重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该地的生态状况,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上。(2)很多人并不觉得生态保护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不为生态的发展情况所担心,只顾自身的经济收益。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劣化,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健康生活环境。并且我国在整体发展上,存在很多规划上的不合理,造成生态上的极度不平衡,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影响消极。

1.2资源不合理开发,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遗留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大大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行,尽管我们已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目前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为薄弱,所以仍存在大量的不合理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带来的污染更是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着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为了追求丰厚的利润,在资源紧缺的市场促使下,对资源的大幅度、无节制开采也成为了我国现存有的不合理发展的问题表现之一。

1.3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投入不足

生态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目前我国在环境建设中却明显投入不足。实际施行的环境建设量远远低于早期规划的需有量,这就使得生态保护进行不够彻底,导致很多环境建设不起作用,使投入的努力无效。若由此不断累积下去,反而会给环境保护造成压力,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运行。

二、如何有效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2.1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都要充分意识到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的效果,并对工、农等的各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加大管理力度。政府要重视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民众了解相关的法律,同时,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起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增强保护环境意识,这对于环境保护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行政、法律的手段,强制要求居民、法人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2.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以前并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并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现代国家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已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提倡“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即依靠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来进行生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污染,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的目标。西方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发展较早,资源的再利用技术发达、利用程度很高,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率,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心、经验和指导。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我国切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兼顾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整改旧产业、建立新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景区环境的保护力度

目前,我国已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了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例如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周围的生态系统等。虽然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但是由大量游客制造的“白色垃圾”以及众多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等依然对旅游景区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对于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垃圾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以及垃圾发出的恶臭等都会影响旅游者的心情,这必然导致游客的数量减少,景区的经济效益下降。因此,我们不仅要切实推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