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经济情况集锦9篇

时间:2023-10-22 10:35:27

农业经济情况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1

目前,齐河经济开发区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共兴农村经济。县委、县政府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导向、政府扶持,把工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文化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实施村企互动,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开发区管委会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法、自愿、有偿”开展土地流转,使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蔬菜、花卉、茶果、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为工商企业投资兴办农村经济提供了舞台。这些工商企业依托产业优势,开辟农业特色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联结带动农民致富。目前已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1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占整个开发区农业龙头企业的36%,为农民就业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

2.共办社会事业。动员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开发区的工商企业出资300万元改造农村教育设施,同时还设立了10个“奖教奖学”基金,基金总额达1300万元。全开发区通过工商企业资助,已为附近村自主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站、幼儿园,为农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设施。山东金马首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的金马首篮球俱乐部,成为我县首个民间体育团体,极大了丰富了我县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近日,该企业与我县老龄委举办的“金马首”首届“十大敬老孝星”评选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共谋农民就业。去年区内工商企业共投入250多万元,用于农民培训,2900名农民通过订单式培训,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已开发区内的山东巨威技校为例,自入区至今,已向社会输出了床工、焊工等专业技师近千余名,现厂内有机床加工、钳工铆焊、氩弧焊等三个现代化大型实习车间。数控车床,普通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等离子切割机,交直流氩弧焊机,二氧化碳保护焊机等设备80余合供学生实习,专业技师,工程师60余人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专业化操作实习加工成品零部件,真正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能学以致用。通过企业参与农民培训转移,提高了农民技能,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在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发展的时候,山东金马首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积极寻找出路,企业不但员工未减,而且还增加了100多人的就业岗位,现在企业员工380多人,他们大都是当地的下岗工人和附近的农民工。而且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普及,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山东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在随着公司日益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有关增加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发展的要求和号召,除吸纳本地农民就业外,还优先录用齐河籍的大中专应届及往届毕业生。在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同时,为其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回报家乡、奉献家乡的良好愿望。特别是永锋钢铁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后,还会有大批新员工入厂,在后续新员工招聘工作中,莱钢永锋承诺,要一直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一如既往地做好地方劳动力就业工作。

4.共助慈善事业、共筹各类基金。近年来,全县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扶危济困,不断强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营造了企业公助慈善事业的机制。多年来,开发区内的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连续多年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与肯定。山东金能煤炭气化有限公司在努力提高干部员工各项福利待遇的同时,多次组织为患病及贫困职工捐款,与他们一起携手共渡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南方发生雪灾和四川发生地震后,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立即行动起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总金额达数十万元。山东金马首装饰有限公司在四川5.12地震的救灾活动中,员工们自觉捐款捐物,捐款数达万余元。

山东永锋钢铁有限公司自创立七年来,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七年来,他们资助过白血病患儿,帮助过因贫困即将辍学的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慈心一日捐活动。在企业所在地,不论是六一儿童节、教师节,还是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环卫、国防、新闻媒介、希望工程等,都有他们的捐助,其中2009年一次性捐资330万元建设了一所希望小学。在每年的九九重阳老人节,公司周边村庄70岁以上老人都能收到公司赠送的现金、花生油和面粉。自2009年以来,大学生入学之际,企业每年都要捐出5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使他们顺利踏入高等学府的殿堂,并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继续提供资助,帮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大学学业,同时对考上大学的公司员工子女则每人捐助5000元。2009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莱钢公司在第一时间就组织了全体员工进行捐助,总额近400万元。七年多来,永锋累计对社会捐款捐物已达1300余万元。今年,莱钢永锋钢铁集团感恩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永锋的大力支持,在慈善总会组织的慈善基金认捐活动中,一次性认捐6000万元,为共建和谐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开发区内的企业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二)、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区内不少工商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培训新型农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家纷纷表示,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发展企业的良好机遇,迫切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然而,工商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发展资金不足。农村绝大多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着资金匮乏的严峻考验,少量的倾斜资金或贴息贷款作用不大。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信贷对农业的投入与农村需求不相称。一方面农业投入需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进入农业链条后无法形成金融机构认可的贷款抵押物——固定资产,导致了农业企业陷入长期的贷款难困局。

2、缺乏强有力的引导推动和政策支持。由于农业投资收益低、周期长、风险大,如果得不到政府支持,企业轻易不敢涉足。目前,还没有支持非公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如无偿捐助农村公益事业的税收政策、民营企业招收农民、培训农民的扶持政策等,也没有非公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未能形成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3、非公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大型民营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规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非公企业比重较小,非公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程度不一。经过调研发现,非公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多数为捐款捐物、造桥修路、助学济困等公益事业,在村级规划建

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参与不多,参与的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农村技术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匮乏,严重制约非公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促进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尽快出台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民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开设非公企业投资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项目进入涉农领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非公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等应有明确的规定,加大扶持与服务力度,使非公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形成非公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2、建立针对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为重要来源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便捷的途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拓宽涉农企业的担保贷款渠道,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3、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和方法。非公企业要结合自己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实力状况,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变“输血”为“造血”,采取产业带村、项目兴村、商品援村、企业帮村、村企合作、人户结对等多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在适宜的领域或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村企双方“互利共赢”。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2

---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最近,我们对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到,近年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市涌现出一批农民自发成立的互合作经济组织,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弱势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需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规范运作方式,使其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作用。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至2004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农村合作组织1055个,拥有成员14.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0.1万户。其中运行较好的合作组织(成员30人以上,辐射带动50户农民以上)464个。2004年,全市农村合作组织共代销农产品59万吨,代购农用物资3.75万吨,年内销售收入达到7.89亿元,盈余5616万元,组织成员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比其他农户收入高出10~15%。历城区张而草莓协会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章丘市食用菌协会连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农研会”。从组织方式看,我市农村合作组织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以运行较好的464个合作组织为样本分析,下同):

一是大户领办型。由农民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利用自身生产、经营、购销优势领办。这类合作组织共有327个,占总数的70.5%。比较典型的是济阳县孙耿镇东盐村养猪协会,该协会1999年9月由养猪大户刘成海发起组建,现已发展会员400多个,带动章丘、商河、临邑、齐河等地的养猪大户2000多户。协会与济南、上海等地的几家大型猪肉加工企业签订供货合同,年销售商品猪3万多头,会员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二是农技部门领办型。依托乡镇农技服务部门建立,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这类合作组织有63个,占13.6%。如平阴县平阴镇肉羊合作社,2003年4月由镇畜牧兽医站牵头组建,现已发展社员600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群众和社员赞誉“入社养羊,一只保吃粮、五只上学堂、十只盖新房、百只奔小康”。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组织农户共同参与的一种经济利益联合体。这类合作组织共有16个,占3.4%。如槐荫区蔬菜加工协同协会,由樱龙食品公司牵头兴办,发展会员120个,以订单形式组织1000多户农民联合生产、加工、销售圆葱、牛蒡等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亩,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四是专业协会型。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经政府部门审批或农民自发组织而成立,对内提供技术指导,对外推销产品、开拓市场。这类合作经济组织有28个,占总数的6.0%。如1997年组建的历城区董家镇张而草莓协会,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北京、天津等国内20个大中城市,现有会员200个,日均销售草莓4-5万斤,会员户均年收入4.5万元。

五是股份合作型。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成立,对外一般称为公司。这类合作经济组织共有30个,占总数的6.5%。如长清区万德种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现有社员8000多户,合作社资本总额71.66万元,分8334个股份,每股50元,集体入股30万元。这个合作社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玉米制种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制种基地3万亩,社员户均增收1000多元。

综上所述的各类合作组织,不论层次高低和辐射面大小,都带动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盘活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了农业标准化、集约化步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中发现,社会不同层面对合作组织的性质与发展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合作制过时论”、“经济条件论”等错误看法。部分基层党委政府特别是村级组织认为合作组织发展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和集体不宜插手干预,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合作组织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还难以靠自身力量解决。同时,少数农民担心加入合作组织是“重新入社”,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

2、管理比较混乱。目前合作组织还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许多合作组织由于怕麻烦、怕“双重收税”不愿登记。全市登记注册的合作组织只有126个,仅占总数的27.2%,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40个,占登记总数的31.7%;在民政部门登记的63个,占50%;在农业部门登记的23个,占18.3%,登记的名称也不尽规范。这就使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自身的合法性令人质疑,其市场主体地位在交易中也不被认可。

3、内部运作不规范。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引导,合作组织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呈现多样性。一是章程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章程,只签订了协议或合同。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三是与社员利益联结不紧密,组织成员眼前利益较重,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缺乏长期发展的思路和打算。

4、外部环境不宽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关心、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力度还很不够,缺少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和规定,上级的一些扶持措施也难以落到实处。由于多数合作组织法人地位不明确,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给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发展缓慢。

三、对策与措施

农村合作组织作为一种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民自身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市场主体,亟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1、统一思想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现行的农村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家庭经营“两个不能有效对接”,即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分散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不能有效对接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工作难度大的现实情况下,合作组织在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中,把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成果带给农民,有效弥补了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诸多难题。各级各部门应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心、支持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个,会员万人。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个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多种类型并存。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个,各类联合体个,行业协会个;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业个,其它产业的个;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个,村级组织牵头的个,能力领办的个,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看,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速了农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以各类技术能人和乡土人才牵头创办起来的,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技物结合等服务活动,使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实用技术得到迅速有效地传播;他们还以专业技术为纽带,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农民示范、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成为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和成果的一个有效载体。望奎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自**年创建以来,已培训全国各地学员8万多人次,推广良种20多万斤;曾繁盛的经济作物研究会有会员7万多人,先后与国内外十几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举办培训班近300场次,培训学员9万多人。肇东市**乡瓜菜技术研究会挂靠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近年来已开发了40多个“三高”玉米新品种,试验推广了20多个名优特、无公害新品种,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开发部级盐碱地种植高油115青贮玉米试验项目已在全省推广,寒地黑土越夏栽培番茄项目已被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目前,这种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约占总数的60%左右,不但加速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而且还加快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有力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化新型农民的成长,为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奠定了人才基础。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迫切要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推向市场。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聚集起来,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解决了农产品分散供给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肇东市**乡笼养蛋鸡协会网络了全乡所有养鸡户,在会员内部实行统一供应种雏、统一购买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服务,**年**乡蛋鸡饲养量达120万只,年产鲜蛋90万公斤,全部通过协会的销售联合体销往广州、温州、大庆等地,会员人均收入达到3520元。肇东市太平乡生猪直线育肥技术协会与大庆金锣集团签订了年交售10万头生猪合同,由协会组织生产,金锣集团按保护价收购。该乡已建立千头养猪小区5个,万头养猪专业村3个,生猪饲养量超过12万头。去年,养猪户因加价、保护价就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今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企业、大市场签订订单200多份,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成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主心骨”。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现了基地龙头市场的链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民过去“小打小闹”、“单兵作战”的方式,依托产业、扩大规模、组建基地、挂靠龙头,已成为服务农民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支劲旅。一是加速了主导产业的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来缘为界限,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将从事同一类生产项目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区域内有效实现了“超小规模的个体,较大规模的群体”生产格局,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市望奎县东郊乡“黄麻子”土豆、肇东市**乡笼养蛋鸡、明水县崇德镇的獭兔、庆安丰收乡的养鹿等产业都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二是有利于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联接为纽带,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生产规模,有利于大型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的应用。还可以把零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大大提高了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绥棱后头乡二井村最初只有12户种小棚蔬菜,成立协会后,在会长王树成的带领下,由单一简易小棚生产,向日光节能大棚方向发展,现有温室大棚150栋,生产面积1.5万平方米,由单一韭菜、大葱生产,向多元化、立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整地、统一技术、统一价格、分户管理。全组种蔬菜户达100%,年生产特色品种、反季蔬菜112.5吨,平均每户收入可达4.000元,比过去收入增加五倍,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蔬菜的专业屯。三是有利于形成利益联接机制。农技协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以利益为纽带,改变了农民生产难组织、基地企业难对接的现状,通过企业协会农户形式,把产业化要素之间紧密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海伦市乐业乡圆葱生产协会是党员干部和农户共同出资入股组建的,协会共有1015亩地,每垧地算做一股,每股出资1.8万元,今年协会种植的圆葱喜获丰收,垧产可达12.5万斤,协会出面统一与贸易龙头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产品全部出口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协会获利可达100万元,每股可分红利1万元以上。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内讲服务、对外讲盈利,可以有效地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成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依托和靠山。望奎县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对农户实行“三保一包”(包生产物资、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保证农户不赔钱)措施,他育种的基地户均年收入都超过了万元。近年来,凡是因灾害造成农户减产,研究会还拿出资金进行扶持,已累计拿出无偿扶持资金150万元。**年冰雹灾害造成研究会5000亩良种繁育田严重受灾,研究会组织抗灾自救,为会员无偿提供扶持资金50余万元,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相互合作,通过行业自律,统一制定行业产品标准,避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竞争的盲目性,确保质量,稳定价格,加强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比如,海伦市针对奶牛养殖户在销售环中出现的一方面压价收购,一方面搀杂使假面影响基地发展等问题,在奶牛集中的乡镇和村屯都成立了奶牛协会,协会对内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组织销售,不但保护了农户利益,而且使基地成为企业稳固的“第一车间”。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协调和统一会员的购销行为,既防止了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节约了入市费用,又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购入生产资料时,以批量购买,既能争取优惠价格,又能保证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和市场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肇东市海滨养渔协会统一购买渔苗和饲料,统一聘请专家开展防疫,统一引进客商对外销售、使当地的渔价始终高于周边地区的散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各地都在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和做法,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以生产需要为前提,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创办的群众性组织,它的出现源于农业生产不断升级的内在要求,源于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自我服务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地着眼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海伦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借助三种载体:1、借助产业载体,紧紧围绕当地大豆、畜牧、青椒、菇娘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了5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烟草公司、制油厂、“松北王”农产品经销公司、海北大豆等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5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豆产业联合会、大鹅产业联合会和烤烟生产联合会。2、借助组织载体,利用农村现有的党员服务区、团员服务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借助能人载体作用,广泛动员农村各类大王、能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望奎县以大力发展各类协会为重点,大力创办了“三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即:围绕优势项目这一主线,县、乡、村三级联动创办“三点一线”型农民专业协会;充分发挥的示范效应、领导的服务作用、部门的扶持优势创办“三位一体”型农民专业协会;靠抓高产大王牵动专线,靠抓专线牵动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创办“三环联动”型农民专业协会。目前,望奎县农民专业协会已发展到264个,会员达到人。各地在创办过程中还坚持“百花齐放、分类齐上”的原则,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强求化

一、不强迫命令、不硬性捏合、不搞拉郎配,确立了“不局限于一种经济形式,不局限于一个产业,不局限于谁来创办,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的指导思想,在组织形式上坚持松散型、紧密型、经济实体型、股份合作型并存;在经营领域坚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并进;在组建形式上坚持致富能手农户、示范服务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党员干部农户等多种形式并举,从而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数量从多、门类齐全、快速推进的可喜局面。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4

一、200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情况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克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洪涝灾害多发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全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5.83亿元(剔除廻龙圩同口径数,下同),同比增长11%;完成财政总收入7645万元,同比增长17.34%。实现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13.41亿元、7.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1、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凸显地域特色,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水果、蔬菜、水稻、烤烟、畜禽、高效林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围绕推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巩固、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县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种惠农资金近1000万元,农业生产持续升温。全县完成水稻播面31万亩,优质稻比重达到78%;发展优质烤烟2.7万亩,收购烟叶6.2万担,同比增加0.8万担,实现烟叶税611万元;落实香芋、香姜等特色蔬菜种植面积10.2万亩;完成以早熟蜜桔、夏橙为主的水果扩园面积2500亩,水果总产8.5万吨(其中香柚5.3万吨),同比增加0.5万吨;畜牧养殖业平稳发展,被评为“全国十佳秸秆养畜示范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指标发放“阳光工程”,完成春季造林3.5万亩。同时,依托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以龙头连基地、拓市场、带农户,促使特色农业立体式发展。引进台商投资75万美元的东荣香型农产品有限公司顺利投产开业,投资4000万元的大众木业于11月开工建设。目前,涉及粮食、水果、蔬菜、林木、枸杞等5大类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体系已初具雏形,拥有市级龙头企业君诚米业公司1家及大舜科技公司、湘桂淀粉公司、永丰木业公司、义华花生厂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35家,比上年净增29家,实现产值1.3亿元。

2、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去年,我县连续多次遭受洪涝灾害袭击,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我们以修复水毁工程为契机,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认真抓好病险水库、山塘大坝除险加固和水毁工程修复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全年完成投资429万元,累计投入劳动工日119万个,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82处,修复加固山塘水库28座,完成渠道修复防渗28.83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平方公里。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基本烟田建设稳步推进,投资339万元的周家塘中低产田改造和投资540万元的千家峒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完成,投资额分别达1550万元、700万元的夏层铺、允山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启动实施。交通电力建设方面,分别投入资金1600万元、4500万元,完成通乡、通畅、通达等农村公路建设82.86公里和各类规格的输电线路建设517千米,新建、在建小水电站22座,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市场网络建设方面,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落实了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经营网点“农家店”各46个。

3、着力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我们按照“突出特色,产业带动”的思路,通过县级领导挂点联系和专门工作队驻村工作的办法,突出工作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了16个重点示范村的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一是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乡镇及示范村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以粮油、果蔬、烟叶、畜禽、旅游等为主的1—2个特色主导产业,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产业村,如以蔬菜产业为主的潇浦镇玉岭村和松柏乡枇杷所村,以优质水果产业为主的桃川镇邑口村和粗石江镇仙姑塘村、古调村,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千家峒乡刘家庄村、夏层铺镇上甘棠村、上江圩镇浦尾村,以劳务输出产业为主的上江圩镇吴家村、允山镇层家村、兰溪瑶族乡黄家村等。二是村庄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坚持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奖补措施,狠抓村庄公共基础设施主体项目建设,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三清三改”,对村庄进行美化亮化,各示范新村面貌明显改观。全县共筹措各类资金2800多万元投入示范村的主体项目建设,硬化村组道路16.5公里,清空心房3.26万m2、垃圾1.85万吨,新建垃圾池316个、沼气池103口、高标准公厕4座,改水3736户,改厕2961户,改厨3348户,粉刷外墙11.47万平方米。三是民主管理、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各示范村通过推荐选举共产生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70多名,会员350余名,制订了理事会工作章程、村规民约和各项规章制度,专抓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建立了村民互助会、妇女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卫生庭院”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和“美德在农家”竞赛活动,文明健康生活风尚蔚然形成。

二、2007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和打算

2007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省、市党代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突出优势产业基地、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五个重点,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1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万吨左右;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5亿元,增长15%。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现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切实提高特色农产品规模经济效益。稳步发展优质稻,完成水稻播面32万亩(其中优质稻24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4万吨。稳定发展优质烤烟,完成烟叶考核收购任务6万担。着力加强水果培管和品改,稳步发展夏橙、早熟梨等优质水果,力争水果总产突破9万吨。发展以香芋、香姜为主的优质蔬菜基地10万亩,建设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25个。抓紧落实投资340万元的秸秆养牛续建项目,稳定发展牲畜规模养殖,发展生猪45万头、牛22万头。加快速生高效林基地和城市生态圈、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完成面上造林3万亩、退耕还林0.3万亩。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适应市场“绿色壁垒”提升和我省全面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新形势,大力发展“三品”农业。建立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积极推进产地认定、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提高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抓好农机化示范区(点)建设,确保机耕作业面积10万亩。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五号病、柑桔黄龙病及其它危险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假高粱等有害生物的防除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防止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三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围绕现有的六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整合、扩改力度,积极培育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重点抓好香柚综合加工项目以及东荣公司县城建厂和产品出口项目,着力扶持正在起步的桃江大众木业和已列入市级龙头企业的君诚米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努力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四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重点抓好中华职业教育社“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实施,着力打造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五是大力发展项目农业。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农业项目库建设,狠抓农业招商引资。同时,紧紧抓住我县享受少数民族、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西部开发三项政策的宝贵机遇,加大“跑部进厅”力度,努力将更多的农业项目挤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的笼子,争取上级更多项目、资金支持。

2、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进一步完善后盾单位帮扶机制,重点抓好玉岭、浦尾、上甘棠、仙姑塘、刘家庄5个新农村示范村和邑口、古调、黄家等11个文明生态示范村、建整扶贫村,通过以点带面掀起我县新农村建设高潮。围绕促农增收这个关键环节,不断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在稳步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生产格局。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注重特色、分类指导,加大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力度,促使农村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玉岭村、刘家庄村要以特色新房建设为重点,启动实施老村改造及休闲旅游开发工程;上甘棠村要坚持新村建设和古村保护并重,进一步加强“三清三改”及新旧民居外墙复古装修等建设;浦尾村要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实施人畜分离二期工程,加强村道、水渠、女书园及改水改厨等工程建设;仙姑塘村要以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紧完成罗家吊桥、休闲亭、吊脚楼和“农家乐”新民居及自来水饮水等工程项目。邑口、古调、黄家等12个文明生态示范村,要以新村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下功夫抓好村组道路硬化、“三清三改”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同时,引导面上各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紧紧抓住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这个重点,进一步完善乡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有序推进村庄治理,完善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和村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倡导和树立文明新风,调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3、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去年连续多次洪涝灾害,给我县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将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认真抓好山区小流域治理工作,完善消江河坝、古宅、源口三大中型灌区的渠系配套,下决心抓好源口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及下力头源、四群、汉江源等15座病险水库的治理。二是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完成夏层铺、允山、桃川3个土地整理项目和周家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抓紧做好大坪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黄甲岭大漠头、桃川建安亭、允山古楼3个土地开发项目的立项报批工作,争取年内动工;加快重点烟区基本烟田建设,确保完成投资2200万元。三是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确保年内完成通畅工程49条70公里、通达工程9条23.2公里的建设任务。四是积极实施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抓好投资100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投资80万元的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快沼气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完成400口建池任务。同时,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启动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商贸体系建设。

4、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帮困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加大已确定的15个贫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力度,强化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扶贫资金的管理,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带动等办法,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促进库区经济发展,移民增收、生态改善和社会稳定。

三、狠抓当前,力求今年“三农”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在即,我们将积极做好当前各项农业生产工作,使我县农业生产有个好的开头,实现今年新农村建设“开门红”。

1、狠抓农业生产服务指导。按照全年农业生产规划,重点突出一村一品、多村一业建设,包括新建、新扩基地,认真落实春播农作物种植计划,力争完成春播总面积36万亩。做好春耕备耕,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做好各类农资储备工作,确保春耕所需农资优质足量供应。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抓好烟苗等大田作物管理。积极开展“打假护农保春耕”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把好农资商品质量关、价格关,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2、狠抓春季造林和冬修扫尾工作。搞好春季造林,突出抓好速生高效经济林生产管理,力争3月底前完成全年造林任务。集中精力抓好秋冬修水利工程扫尾,争取早运行、早受益,不给防汛留下隐患。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以渠道清淤等田间工程为主的水利春修。加强对水库塘坝的管理,对全县所有山塘、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普查,对隐患堤段、穿堤涵洞、病险水库等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发现的问题及早进行处理。

3、狠抓森林防火和春季动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强化火源监管,严格落实防火责任,采取切实措施,严防森林火灾事故发生。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召开的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强化工作措施和责任,切实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按照“早、快、严”的处置原则,以提高免疫密度为手段,突出抓好动物春防,特别是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和其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四、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建议

我县的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下列一些问题和困难。

1、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一是土地流转进程慢,特色产业基地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二是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大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精深加工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缺乏知名品牌,竞争力弱;三是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

2、县财政支持能力相对较低,农村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由于我县县级财政能力有限,项目配套资金筹集困难,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力实施。全县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目前有30余座水库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抗涝旱能力薄弱,各类水利灌区灌渠不齐全,标准不高,水毁、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

3、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近年来,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成效不大。一是自然条件差。我县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山区农业县,贫困人口多、面广,每年因灾、因病返贫人口近万人;一些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发展没优势。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村集体无收入,社会公益事业难以开展。三是扶持配合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发展资金方面,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不能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述问题和困难,影响、制约了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仅靠我县自身实力去改变极其困难,为此,特恳请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帮助我县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去年,我县着力向上争取“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和西部开发”三大政策,目前,三项政策待遇已得到落实:省政府同意将我县视同民族自治县,并比照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待;国务院批准将我县纳入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范围,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三大政策”的落实,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创造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建议市委、市政府制订相关配套优惠政策,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专项补助资金,并明确我县贫困村的市直后盾单位,安排有关市直部门对我县进行对口帮扶,确保我县政策享受到位。

2、加大产业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良性发展。我县特色农产品多,但加工水平低,效益不明显。要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特别需要以项目开发来推动产业开发、改造和提质。建议市里每年优先向省里安排、推荐我县的一些农业产业项目,并帮助我县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以此加快推进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如:我县的肉牛品改工作在全省排名前列,但品改资金却严重短缺;香柚、香芋、香姜等特色农产品质优量大,但由于在精深加工方面缺乏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5

农业和农村经济目标全面完成。我镇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24390万元,较去年增加1050万元,增加率达4.5%。粮食总产量达1.9248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764公斤。新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10人(其中:国外76人,省外434人),全年共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860人次,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达8381万元。充分发挥农村专业组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新建隐峰镇喜来乐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2个,各种农村专合组织共带动农户6860户。一年来举办各种技术培训会69期,受训人员达12150余人次,巩固发展科技示范户560户,推广新技术、新项目8项,共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万余份。

全年共推广绿肥作物光叶紫花苕440亩、晒烟腋芽抑制技术3000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4900亩,推广优质稻面积达31018亩,推广水稻旱育免耕移栽27600余亩,推广晒烟地膜覆盖面积10170亩,晒烟总产值达3672万元,小麦、油菜、川芎免耕栽培22000余亩,共为农户增收节支396.8余万元。进一步加强川芎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全年川芎、晒烟、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11600、10250、9210亩以上,示范推广稻鸭共作新技术130亩,每亩增加农户收入160余元。充分利用我镇两河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和带动小家禽的养殖,2010年我镇小家禽出栏97.6万只,发展种禽3.2万只,新增养殖大户4户,出栏生猪达46100头。努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内容,我镇能繁母猪参保达到344头,育肥猪参保达到930头,水稻参保达到3250.19亩。

积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镇全面完成了总投资54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着力解决了制约我镇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项目共完成衬砌渠系31千米,其中L型渠11千米,U型渠19千米,修建人行便桥319处,安装涵管132米,建成提灌站6座,示范推广秸秆腐熟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9000亩,发放秸秆腐熟剂90公斤,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000亩,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3000份,磷钾多元配方肥10.9吨,欣物康有机肥800公斤。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新建鸭子河大桥上段两岸河堤2.6公里,新建堤灌站11座,新增农机总动力650千瓦,实现机耕面积3.6万作业亩,机收面积达3.2万亩,并对庆云村与敖平镇接壤2.6公里的断头路进行了硬化。对辖区的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排查出隐患11处,安排装笼442匹,落实防洪预备笼79匹。我镇新增农机具83台(套),积极争取农机局的灾后重建项目投入110余万,新建提灌站11座,新增农机总动力830千瓦,实现机耕面积2.8万作业亩,机收面积达2.52万亩。同时,我镇还积极争取日元贷款生态建设项目,共完成生态植树9909株。

农田灌溉水毁设施重建稳步推进。在我镇连续遭遇“8.5”、“8.13”和“8.19”三次洪水严重灾情下,我镇5处堰坝冲毁,镇域内大面积农田出现灌溉难。为把洪灾损失降到最低,镇党委政府一边组织抗洪抢险,一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建农田灌溉的基础设施,各水毁工程的应急方案陆续被制定出来。目前,各项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为我镇农业用水,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6

一、发展现状

目前泾川县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5个,人会会员12860人,带动农户2.95万户。其组织形式有:①由科技能人牵头,技术部门协调支持,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技术服务型合作组织,即“专业协会+农户”的模式;②依托果、畜、草、菜四大支柱产业,以农户分散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的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即“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③围绕特色产业开发,以建办基地、规模生产为主的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即“基地+市场+农户”的模式;④由信息灵、经销经验丰富的经纪人和运销大户牵头,以开发市场,购销增值为主的流通服务型合作组织,即“市场十经纪人+农户”的模式。按经营类型划分:技术服务型107个,占40%,流通服务型40个,占15%,生产销售型54个,占20%,农工商一体型26个,占10%,其它38个,占15%。泾川县共种植优质蔬菜6.15万亩,培育养殖专业户6541户,建办公司(企业)31个,科技培训3.5万人(次),会员获利258万元,人均达到199元。

二、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丰台乡王小刚联合果品产业大户和经销大户组建了“泾丰果行”,并注册成立了“丰台乡果树专业技术研究会”,建成年处理果品6400多吨的果品打蜡生产线1条,新建自然抽风果库7孔,开办果袋、果箱经营门店6处,年向外推销果晶1200多吨。荔堡镇铁皮加工协会共发展会员130多名,协会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带领会员依靠铁皮加工人均实现增收1400元。党原乡丁寨村紧紧围绕畜牧产业开发,组建了养猪协会,饲养生猪5.4口,户均饲养92口,人均饲养22口,年组织销售生猪1.5万口以上,会员人均获益2290元。

(二)提升了农业组织化程度。飞云、丰台、高平、王村等乡镇果品专业技术协会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员大会,为广大会员开展技术指导,提供销售信息,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服务。丰台乡果树协会聘请陕西、山东等省外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共举办技术培训班7期,培训会员1400多人次。党原、红河、荔堡等乡镇围绕畜牧产业开发,聘请甘农大教授给群众讲授科学养牛、冻配改良、饲草青贮等知识,提高了养牛业的科技含量。县果树专业技术研究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技术培训,组织技术骨干进行交流,指导会员向科技要效益、靠科技争市场。

(三)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党原乡丁寨村86%的农户加入了养猪协会,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达到2988元,高出泾川县人均纯收入1050元。飞云、窑店等乡镇果树协会积极牵头与陕西、广东等地客商签订果晶订单,打开了农产品销路,增加了农民收入。飞云乡果树协会还与镇原等地客商签订辣椒等蔬菜订单,会员亩均果菜间作纯收入1300多元。党原乡养猪协会为了打开生猪销路,在四川、重庆、河南、浙江等地设立直销窗口,会员年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四)促进了农业经济板块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盘活了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泾川县初步形成了“基地+协会+农产+公司”的板块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网络,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培养了农民市场意识。

(五)加快了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泾川县先后创建了“果树医院”、“庄稼医院”、畜牧改良点等便民服务组织,为广大群众赊销农药、农膜:肥料、果袋、兽药、饲料等农资,解决了部分会员发展优势产业的资金困难;大力推广科学饲养、冻配改良、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等实用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是规范化程度低,运行机制不健全。目前泾川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大部分规模很小,人会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时疏时密,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发展的思想。

二是信誉度差,经营行为不规范。多数合作组织从业人员和会员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和市场观念淡薄。

三是运作不够规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个别组织没有形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作机制,依赖思想严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二)今后的对策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各级组织都要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扶持和引导,积极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二要健全机制,加快发展。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分工协作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各项制度,因地制宜,采取多形式加快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要诚信经营、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会员的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运行,树立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良好形象。

四要强化信息服务,加强人才培训。农业主管部门应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设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空间,实现各类组织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强化信息服务。县委党校、县农广校及科技、农口等部门充分利用技术、场地等优势,集中培训一批为群众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7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特别是自土地集约化理念提出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开始从小农个体经济转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但是,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问题,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更是要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实现了农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的耕地资源偏少,农村人口多,一些地区旱涝情况严重,这都对我国在生态经济要求下发展农业产生了阻碍。故此,笔者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以下探讨。

一、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是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柱。在农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产品能够顺利地供给,农产品的供给也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产品设计的方面较为广泛,农业的基础生产力也有着较大的规模和体系。就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力既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生产资料和起始资金,还包含着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必要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发展模式和人才。要明确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有效地推动生态经济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农业价值。由此可见,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农民的基本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合理分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依照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具体的农业活动,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准备。并且,不同的农村拥有不同的情况,其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体系构建,能够有效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下,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了现实。故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应以当地生态为准,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共性,借此实现农业生态化体系的构建。具体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方式为:首先,明确农业生产力的范围和规模,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力所囊括的范围是很大的,在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和经济学家应结合当地的环境,分析研究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情况,并结合农业生产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体系,进而做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学地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其次,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依托于群众,结合农村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以自然发展的规律为准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农业化生产。此外,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遵循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不同地域、定向针对的方式,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业模式,以此来确保当地的环境能够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最后,在体系规划规程中,应结合当地的环保产业,从根源上打造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整合农村资源,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准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准则,更是经济发展的依据,这同样适用于农业经济。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逐步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结合了起来,既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又缓解了农业资源的短缺现象。由此可见,在生态发展的背景要求下,科学整合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细化来说,科学地整合农村的资源可以从资源合理调配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资源的合理调配首先,应着手宣传生态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益处,对生态经济的优点进行重点宣传。在不断宣传的环境下,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和农户对生态经济的具体模式和发展优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为之后的农村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基础准备。其次,可以采用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座谈会的方式,让一些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发农村中的资源,并让农民认识到资源开发的关键意义。对于一些坡度较高,存在一定危险和风险的地区,可以着手准备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进而为农业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要重点建设生态农业信息化,将一些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必要的网络平台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工作。最后,完善土地责任制,将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化,让农村能够实现集约式发展,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以此来减少农民的生产压力。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农业生态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监管,政府应优化完善农业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

(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作物和农产品的供给工作是确保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进行供给工作,确保农业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一个新型的、完善的、科学的农业服务体系被提上日程,并受到了农民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可以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产品生产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进行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的,国家理应结合农村发展的基本形式,出台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比如说:种一亩地粮食补偿两百块等。与此同时,应完善农村的基础性设备和设施,鼓励农民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改善农业作物的品种,研发更加高质量的种子。通过以上措施,为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保驾护航,促进农业经济能够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发展。第二,从农产品的销售方面来看。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农村应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针对农村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旅游业和农家乐。同时,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重点对生态化的农产品进行宣传,以此来确保农产品能够有路可销。在宣传和顺应发展策略的前提下,农民会进一步了解生态发展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更好地进行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还可以从修筑新的道路和构建专业物流基地等方面展开。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营造和谐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设立共同目标,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应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并且科学的发展结构,并做好实时记录,以此来促进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的质量

就目前的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一般是应用在工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这些技术一般很少应用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但这不妨现代化技术成为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业中是非常值得。首先,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学习点,让现代化技术走进农村,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重点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通过让农民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其次,重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技术的正确选择匹配当地适宜生长的作物,并通过模型分析出优良的作物种子,进而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并且,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耕地中,将其应用到传感器中并插进土壤。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土壤中的养分情况和盐碱性,以此来判断土壤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耕作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工作,可以具体采用实际摄像等技术,记录作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可以将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留在土地之中,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稻草人”,进而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损坏。最后,利用智能设备制作除草装置,通过对农田相关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一些杂草,然后进行智能化地除草工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对土壤的破坏,真正贯彻落实环保这一理念,还可以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对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比如说: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采集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原因等相关数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声音设备采集病虫声,利用语音处理技术识别不同病虫害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结合模型来分析实际情况,以此来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8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 ,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南街村,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70.567,df=1, Asymp. Sig. (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 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 (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 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 (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贪污腐败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情况范文9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统计 重要性 存在问题 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11-02

农村经济统计简称“农经统计”,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一项研究农村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要求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现实农村经济情况的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以揭示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工作。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为各级领导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指导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检验、监督各部门贯彻执行农村经济政策情况,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认真做好农经统计,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宁洱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所辖9个乡(镇),85个村民委员会,1178个村民小组,4.1264万户农户,农业人口15.8419万人,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58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26元,201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33.867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431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我站共有农经统计人员14名,担负着全县的农经工作。农经工作主要突出了农民负担监管、土地承包及流转、村级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四大管理”职能,农经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涉及农村经济情况以及农经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宁洱县的农经统计工作在2009年以前施行手工汇总,需要县、乡、村三级逐级汇总上报。各级要汇总1000多个指标、几十万个数据,工作量庞大,任务繁重,且容易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手段也逐步提高,自2009年开始施行电脑软件汇总,统计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统计工作开展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利益的驱动,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数据本身的属性,从客观上为纂改统计数据提供了可乘之机。历来统计数据是反映政绩的重要方面,并且统计数据不同于会计数据,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即便有《统计法》,也由于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严格执法也无从谈起。这就造成了一些领导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从统计数据上做文章,计划目标越订越高,统计数据越来越偏离实际状况,有的地方农村乡村企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上级订的目标、下级编报完成的。

2.现行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样化,经济运行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现行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使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无法适应。从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方案看,在经营方式上划分为村组集体经营、乡村企业、农民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而目前有些农村又出现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三资企业,联合经营等新的经济成份;在产业上,农民除了在居住地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外,还跨区域从事经营,或异地承包或以雇员的身份从事生产服务活动,生产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从收益分配关系看,以前农村只有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关系。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表现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农民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组织、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农民与集体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关系;集体与国家、及所属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集体与外部单位和个人等的多种分配关系,这使农经统计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及时进行统计制度改革,统计方法改进,统计指标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新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

3.统计人员少,部分统计人员业务不熟,整体素质不高,工作难尽力,质量难保障

2013年底,宁洱县农经部门实有农经人员42人(编制为58人),其中县级农经人员14人,6镇3乡农经人员28人,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同心镇、德化镇现无农经人员,同时农经人员管理和归属不明,宁洱县乡(镇)农经站归属于农业服务中心,不利于上下业务联系。统计人员业务不熟,在不了解情况,不懂业务时,必然统计办法简单、潦草,要么照搬照套,要么胡编乱造,结果是错了改,改了错,既不符合实情又不符合逻辑,他们认为,只要领导签章认可,就交差了事,造成统计数据与实际不符。数据质量难于保障。

4.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商品观念淡薄,思想封闭,政治文化素质不高,造成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难于开展, 所统计数据准确性不高,表现为农民参政意识较弱,家庭记账责任感不强,及记账不及时,不准确等原因,同时有的保守农民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经济状况,怕露富,也造成统计数据随意性大,此外,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各家各户对经济指标理解程度不一致,统计出来的数据内容也就不同,失去可比性。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不利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以自己据几十年的工作实践,认为现阶段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

2009年农业部出台《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将农经统计年报报送方式改为网络在线报送,并对农经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现行的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主要涉及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情况、农经机构队伍情况等方面相关内容。修改后的报表制度充实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资源条件和运行情况的统计;细化了农户家庭经营,尤其是土地流转、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情况的统计;突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统计;将原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表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表,报表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作为附报统计;增加了反映经管工作开展情况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情况的统计。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领导对农经统计工作的思想意识,保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作风

加强领导对农经统计工作的思想意识,认清数据不实的危害,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实地核查上报指标的质量,挤出水分,防止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多做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实事,各级领导还必须做“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的表率,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党的政治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要求,只有领导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统计数据才能真实可靠。

2. 完善统计方法,科学统计

农经统计报表制度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农村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已经进行了大范围指标体系的调整,但仍存在不断完善的问题。农经统计的对象是农村的千家万户,集体组织和企业单位,统计资料的取得相当困难,统计调查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修订调整,使统计数据更加真实,更符合实际。特别是家庭经营部分在农村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科学地统计家庭经营部分的经济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首先要科学地等距抽样。再次,对家庭记账户进行培训,准确的进行统计。对家庭记账户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习统计知识,正确理解农村经济统计各项指标的含义,准确统计。另一方面,要向他们宣传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农户的参政意识,让农民认真负责地及时记录,为农村经济统计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统计资料。

3.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项工作必须引起领导重视和支持,才能得到充足的经费,健康的发展。农经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农经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方便,就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完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恰恰也是各级领导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这样领导才不会导致决策失误。才能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经济。因此,农经部门要认真深入地进行统计分析,主动及时地向各级领导报送分析报告,反应问题,取得他们对农经统计的重视和支持。

4. 实行统一管理、层层负责、一级管一级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一级统计部门有对下一级上报的数据提出复核的权力。因此,各级农经部门需充分运用这一权力,层层包干,层层负责,上一级要管好下一级,避免填报数据的随意性,调查方法的随意性、统计人员安排的随意性,确保农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素质

农经统计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农经统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搞好农经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农经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素质。

5.1 要有法制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是搞好农经统计工作的法律保证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农经统计人员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作风,制止和纠正统计违法行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5.2 要有求实精神

农经统计人员,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坚持原则,对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统计的客观性,真实性,排除各种利益主体的干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5.3 要加强学习

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农经统计人员思想觉悟,增强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农经统计人员要钻研业务,精通农经统计知识,认真学习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知识,掌握统计方法,熟悉报表指标体系,弄清各项指标的统计范围,数据取得的方法及有关指标之间的平衡关系,逻辑关系。

5.4要有竞争意识

随着社会竞争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经统计人员要具有竞争意识。科学、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农村的基本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落实政策。这就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加快统计工作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所谓法制,是以一套完整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立国、并以这样的法律制定和体系来治国。即依法立国、依法治国。农村经济统计的法制建设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得以健全、完善。依法统计才能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对于违法的行为,执法人员要严厉惩处,决不能随意性的处理。对违法行为要敢于“曝光”,绝不能心慈手软。加强执法监督、接受上级、群众监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数据真实性、客观性。保障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尽一点微薄之力。

7 .改善条件,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的待遇,稳定农经统计队伍

稳定农经统计队伍的关键是提高对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农经统计工作比一些部门辛苦多了,但他们的待遇无论是工资还是住房都很差。这就使一些高素质人员外流、造成农经统计人员素质偏低。没有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好氛围,宁洱县农经部门的编制为 58 人,实有 42 人,中职只有8 人,占总人数的19.05%,(因中职取得必须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并通过)造成人员大大外流。使整个农经统计工作发展不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8. 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农经职能履行,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2011年底,宁洱县乡(镇)机构改革,宁洱县乡(镇)农经站归属于农业服务中心,造成人员不专,农经管理执行力不强。应按照“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监督到位”的要求明确职责,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经费办事”。使宁洱县的农经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完善,从而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存玲.青海省农经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统计,2009(9)

[2] 张强.农经统计报表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3)

[3] 胡美华.浅议提高农村经济统计质量的途径[J].农村财务会计,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