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才培养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10-27 10:41:26

人才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1

一、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选定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人才培养的同质性两大问题最为突出。根据《挑大学选专业——2011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的资料显示,目前已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已经达到453所。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暂无法律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各地方性高校之间,不大注重法律职业特点,忽略其所依托的区域经济、社会和民主法治环境对法律职业人才的素质需求,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经济、社会和民主法治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的有利条件,欠缺科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使其在人才培养上普遍不顾及自身条件、培养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致使毕业生千人一面,既没有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又没有个人素质能力特质,造成所培养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不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面对前述问题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需求,地方高校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定上应该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这一目标。因为卓越法律人才应当是高质量多类型的,地方性高校法学专业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民主法治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卓越实务型法律职业人才,提升我国社会法律服务的总体水平。从而输送更多当前社会上急需的实务能力较强和有特色的法律职业人才,尤其是面向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村镇的基层法律职业人才。以三峡大学法学人才培养为例,由于三峡大学是一所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其法学人才的培养结合学校水电特色,着力培养熟悉水利水电行业法律制度的法学人才。同时,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医学和管理学学科实力雄厚,强调法学人才的培养面向医疗行业和企业法务,积极推动“学校—实际部门共同培养”的机制,坚持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为根本,打破高校作为单一教育主体的常规,将高校、司法实务部门、涉法行业企业三方教育资源有效系统融合,构建高校、司法实务部门、涉法行业企业合作培养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得我校法学人才的培养正逐步实现“入主流、创一流”的目标,推动我校法学人才培养和法学学科发展走向一条特色之路。

二、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

1.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1)法学通才教育模式

该模式强调法学院的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法学通才,即培养一批既全面了解法律体系又能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层次研究的法学人才。该种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学习法学入门课程,目的在于帮助新生更好地学习下一阶段的实体法律。第二阶段是掌握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基本课程,即熟悉各主要法律分支学科。第三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研究性质。

(2)律师职业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首先,法学院学生的入学起点高,法学院的学生都必须具有其他学科的本科学位。其次,法学院在授课方法上采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律事务训练、职业技能培养。最后,这种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注重培养律师的辩论等技巧的同时,学术性的色彩非常浓厚。

(3)综合性法学教育模式

其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既能够从事法律职业又能够从事公共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法、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采取这种模式。这一模式第一阶段开设大量的法学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方法、法学职业责任感、理解法律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本质。第二阶段包含大量的必修课和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身将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该模式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既熟悉法律理论又了解公共事务管理基本知识的综合性法学人才,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要。

上述各种模式均有其特色,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以综合性法学教育模式为主,同时吸收法律职业教育模式中对于法学学生实务能力培养的特色。以协调法学教育中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即地方高校的法律高等教育应当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较高的人文素质,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其进入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避免为了提高法科学生就业率而片面强调职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乃至专业教育,从而最终避免只培养出了徒具皮囊的“法律工匠”,甚至只培养出缺乏法治信仰和法律职业道德而善于投机专营的“讼棍”。

2.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步晚,发展慢,成绩也不显著。伴随着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多份文件促进创新创业,对于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指导性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下面简称《实施意见》)(〔2015〕36号),明确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因此,以创业教育为契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1以创业教育为契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以创业教育为契机促进高校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创业型人才,不仅需要开创企业的企业家,也需要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工作者。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当前,我国高校是把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了一个核心的位置,而忽略了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高校必须不断改革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把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整个体系之中。

1.2以创业教育为契机促进高校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群体素质和能力、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的我国创业观察报告显示,在参与创业的人员体系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等文化程度者占大部分。与我国这样一个现状构成强大反差的是,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参与创业实践的人群高学历居多。由此可以看出,高学历人员创业愿望不强,创业动力不足。高校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不断强化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督促他们不断提升自身创业素质,从而实现部分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或者在自身工作岗位上更加积极创新这样一个结果。而先行动起来的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势必影响其他大学生,从而使其他大学生也慢慢走上创业之路或者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敢于创新、勇于突科技创业月刊2017年第3期破,这将推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最终受益的将是国家经济的大发展。

1.3以创业教育为契机促进高校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调解就业压力的需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日趋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有需要就业的人群都是消极等待,也许就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时,社会就呼唤出来一部分高素质人群改变这种现状,希望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能创造就业机会,还能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中素质较高,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群体,如果能找到合适定位,并能依托自身的专业或者技术优势去创业的话,成功几率应该还是挺高的。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很低,是因为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的是研究型、应用型人才,而没有侧重培养大学生创业和创新的素质,并且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培训。所以说,高校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2以创业教育为契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2.1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高校为培养具有创业型人才而构建的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运行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几大因素在内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实践活动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可建构“两个平台(课堂教学平台与课外实践平台),两模块(普及创业教育与创业精英教育),知识、能力、素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2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比如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创新能力、竞争意识、耐挫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应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应开发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和培养学生创业人格的课程,应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内容。从目前各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引起某些高校的重视,但只是起步,在实际教学中,创业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授课方式也应呈现出灵活性的特点。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可以采用课堂讲课、课外辅导和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即可以单独设置。在设置活动课程时,可以因实践项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单元的活动课程,比如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活动,如创业实践、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等。

2.3改进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讲授为主导,学生动手操作不足等方面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最新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引感方面的触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内在动力。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打造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去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和依托本地或者本校现有的创业园、孵化园和产学研基地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扩充第二课堂在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空间,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开设创业俱乐部、创业小组等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为有共同志向的同学提供交流平台和合作做事的机会。还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开展创业实战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商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实习、成立创立协会、创业暑假学校等途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高综合素质。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想真正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提供教育效果,必须要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是关键。能否安排既有扎实、系统、全面、深厚的创业理论知识,同时还有相当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是决定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高校不缺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教师,但缺乏知识和实践均很强的教师队伍。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不断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建立创业教师认证体系,要把立志投身于创业实践的教师选拔进创业师资队伍之中,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培养,对他们进行系统创业理论的培训,并创造机会去真正了解创业实践,同时,还要特别重视进行创业教育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教师领悟开展创业教育,学习创业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智能,更多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提高创业素质,并具备创业人格,培养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其次,高校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企业实践,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各种研究活动,拓宽教师创业视野和思路,提高教师在创业指导中的针对性。再次,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企业中请来专家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让他们为学生开设创业专题讲座或者亲自指导实践活动,以亲身的经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创业者的人格魅力、思维敏捷、前瞻性强等方面的特征,并且真正了解在现实层面创业实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空怀着创业的梦想,但一到现实层面无所适从的局面。

2.5建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

体系,加强对质量的监控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能否真正把创业教育进行到底,人才评价体系贯穿始终。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到最终的考核都离不开评价体系的指导。必须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评定学习是否到位的评价标准,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多元化。在评价时,要多角度、多主体、多元来进行。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学生本人、小组成员、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家长和实践企业都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关注多方意见,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6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健全支持体系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3

关键词: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措施;问题;方案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间的并购重组等经济活动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是会计舞弊、财务造假、管理层犯罪等违法违规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兴盛。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在于以会计知识、审计为方法,并依照具体的法律法规,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支持以及相关法律服务。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法务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质量均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 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已成为常态,经济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弄虚作假、事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十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法务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良性“催化剂”,有利于经济类犯罪事件的解决、良好市场竞争经营秩序的维持。近年来,国外的大量实践证明,法务会计是防止财务舞弊的新型有力武器,可有效规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象,加大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力度,对于会计资料质量的保证及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均有着深远意义。

2 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属性没有明确定论,未得到官方认可

由于我国法务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至今我国尚未对该学科的属性进行明确定论,官方对于其的认可度较低,种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下,我国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严重制约。首先,就法务会计所涉及的内容来说,其是法律、会计学、调查学、审计学等综合基础学科知识在内的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法务会计究竟从属于会计学还是法学,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论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务会计教育的开展;其次,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法务会计教育时将其列入会计学或法学下的方向,即法务会计未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民教育专业目录,导致学生不能明确判断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不能保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

2.2 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教育过程中整体存在科目偏少、课时偏少、专业性学术活动偏少等问题。① 科目偏少,大部分法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反映,相较于法学、会计专业而言,他们缺乏了大量相关的科目课程,如法务会计、舞弊审计、经济犯罪侦查等特色课程,以致知识网络体系不全面,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较低。② 课时偏少,由于学校对于法务会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校对法务会计的课时安排过少,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讲课时“讲不精、讲不细”的现象广泛存在,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一笔带过,深入教学无法展开,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严重降低。③ 专业性学术活动偏少,我国高校的法务会计教学中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能通过课本。而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同学希望能在教学活动中增加适量的专业性学术活动,确保其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3 专业师资力量有限

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全新的复合型学科领域,融合了会计、法学、审计、证据学等多个学科内容,但我国的法务会计教学主要由法学专业老师或会计专业老师担任,受到专业限制,教师在教学时难免有所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将各学科融会贯通;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开展法务会计博士教育,因此在未来短时期内,法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的增强将成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3 改进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3.1 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方案的前提。首先,应当明确法务会计的属性,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法务会计是以法学、会计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汇集审计学、证据学等多学科于一身的交叉学科,其主体是兼具会计师、律师、调查员等技能的法务会计师,客体是经济活动中的各类经济欺诈、纠纷等违法犯罪行为,目标是综合运用调查、估算、判定等技术方法进行法务会计实践活动,进而为法律鉴定、法庭审理提供专家性意见。

其次,目标的制定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做到目标定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兼具专署性、简明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可做如下定位: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学应用基础、财务会计学功底,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妥善解决各类经济纠纷,并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需求;硕士则需要具有深厚的法学知识和财务会计学功底,熟练运用法律规则调查取证,高效解决各类经济纠纷,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可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需求;博士能够自觉跟踪国际市场竞争变化以及学科的发展变化,具有深厚的法学、财务会计学功底,可胜任跨国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的岗位需求。

3.2 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现阶段我国法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科目、课时、专业性活动偏少的情况,及时优化课程结构意义重大,具体措施如下:① 增加适量的会计、法律专业课程以及融合课程,法律教学标准朝司法考试方向靠拢,加重财经类课程比例,拓宽法务会计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② 合理舍弃实用性不高的课程,法务、会计双科结合并融合多门其他学科知识的特点,使得法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压力较大,合理舍弃部分学科、优化课程结构,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可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③ 适当增加专业课课时、压缩选修课课时,确保教师能够将重点知识更细致、更全面地教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④ 在保证学生校园生活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当削减团学活动,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学术活动,并将学术活动的开展提升至战略高度,使其成为法务会计专业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

3.3 完善教学方法设计

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事半功倍,当构建好具体的课程体系后,积极寻找配套的教学方法。传统上,法务会计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以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法结合为主,为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笔者认为可引入微格教学法,首先,明确课程范围,实验实训课的教学灵活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案例教学等;其次,制定方案,并将具体的教学方案分解简化后分格,设置每一格的教学目的、对象和步骤;第三,完善相关教学设备,实况录音录像,周期性回放;最后,建立健全反馈评价机制,通过回放录像,组织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对微格实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对于专业技能的认识、全面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目标能否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笔者认为应从几点入手:① 大力引进复合型教师,由于我国尚未开展法务会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高层次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引进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的研究生、博士生,从而改善教师知识的复合结构。② 加强对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组织法务会计专业教师进修、访问、社会实践,进而不断累积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③ 聘请实务界专家兼职教师。从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应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懂法律又懂会计的实务型专家,一方面弥补高校法务会计教师数量的不足,一方面强化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方法设计、师资队伍建O等方面入手,只有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不断提高法学人才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金雪.探析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J].商业经济,2012,(19):96-98.

[2]牛建平,王艳丽.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可能性出路刍议[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146-149.

[3]齐兴利,王静.法务会计: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J].商业会计,2015,(8):4-8.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4

培养体系是总体方案,教学内容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目前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工程结合不够是主要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与工程实际结合,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就不会突出。教学内容不能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原因包括: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把理论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讲授;教材理论内容多,例子虚拟,与工程结合不够。因此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整。1.建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以建设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改革目标。同时要引进企业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教学团队中来,兼职从事教育工作。目前,我校已经建立教师去企业实践的管理机制,并有部分教师到企业实践。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应在学校的教师去企业实践的管理机制下认真规划、合理实施。比如,对企业必须有选择,部分去设计单位、部分去施工单位、部分去监理单位、部分去检测中心,经过一轮后交换,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教师队伍得到不同企业的全面训练,在教学中的不同环节都有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引进企业的技术人员深度参与教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2]不能只瞄准资深的技术人员,只要是一线的工程师职称以上的人员都可以满足学校培养工程人才的需要,要扩大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培养的人数。2.调整教材的内容在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严格按工程人才质量管理要求,从优化教材入手。目前的教材基本维持原来学术型教育的模式,即使是出版新一轮的应用型学校规划教材,但内容变化不多,因此,如果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执行,必须优化教材,出版或选择有利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教材。特别是每个专业方向要针对几门体现专业工程能力要求、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首先组织有教学、工程经验的教师编写与工程应用对接的教材以及相关实践指导的教材。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每一门课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点,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的时候缺乏对该学习内容在工程中如何应用的认识,学习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些学生动力不足,可以说目前的教学方法在工程应用的引导上存在问题。因此,需寻找一种可以让学生知道学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应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练习,同时坚持对应的应用考核即可达到效果。1.以项目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每一个阶段的实践环节都要结合实际工程,而不是按一些教材、参考书上一成不变的模式教授给学生,那样达不到工程能力培养的目的。给学生一个实际项目,从二年级做起,一直到毕业设计完成项目。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系统地认识项目。二年级时学生虽然对工程概念尚不清楚,但也可以用实际的工程项目对其进行诸如制图识图等方面的训练。2.以项目训练加强能力培养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要练。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给学生足够多的训练机会,从大作业、课程设计、实验,一直到毕业设计都是在练。因此,必须要求教师结合工程对学生增加必要的训练。[3]3.进行工程应用的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工程能力的检验不能仅靠记住基本知识和会做几道与书中例子相似的题,还要考查在实际工程中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不能引导学生向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努力的,需要增加与工程有关的考试内容,由完全的记忆变为学会使用书中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已经采用的“半开半闭”的考试方式,闭卷部分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卷部分考查应用能力,是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一种考试方式。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三方面:设计类实践环节、实习类实践环节、实验类实践环节。设计类实践环节的根本问题是设计题目虚拟、设计内容理想化、设计标准与实际的工程设计结合不够。实习类实践环节的根本问题是学生参观性的实习多,不能深入接触工程施工。实验类实践环节的根本问题是实验内容与课程联系多、与实际工程试验结合少。因此,需针对上述问题调整实践环节的教学。1.设计类实践环节与设计单位联合培养,以项目管理的方式从低年级开始接触设计单位的项目,二年级学生可以工程设计题目为例学习、练习工程制图,不同学习阶段完成不同任务,在完成项目中学习课程知识,在完成项目后回味知识。2.实习类实践环节与施工单位联合培养,让学生在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参与项目建设,认识构件、了解结构,将原来固定几周时间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可以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施工阶段学生的实习,总计时间达到规定的周数即可。3.实验类实践环节坚持在学生实验中采用理论实验+工程试验的模式,[4]保持实验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实验部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又有工程试验、检测部分,训练学生熟练进行工程试验的能力。

四、结语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5

关键词:双元制;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09602

1“双元制”模式概述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所谓“双元制”就是把职业教育分为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另一个层面是指在校外的企业或是公共事业单位等实训场所学习职业技能。“双元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与学校制教育相比,“双元制”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差距。

“双元制”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双”,“双”字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培训机构、教学内容、教材、教师、学生、考试、证书等方方面面。

(1)两种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不只是职业学校,也包括了企业;(2)两类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3)两种教材,针对教学内容分别安排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4)两类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师包括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5)两重培训身份,对于学生而言,同时具有了两重身份,分别职业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6)两类考试,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对学生的考试分为资格考试和技能考试;(7)两类证书,分别是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培训证书。

德国这种颇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多年来为德国企业有效地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术工人,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很多国家都纷纷进行学习和借鉴。

我国也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在我们的教育中借鉴“双元制”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对于我国的经济和人口发展形势来说,职业教育很重要。当前,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企业也总是闹人才荒,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符合企业要求。

为什么我国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在大众的社会观念中,职业院校比学术院校低了一等,不管是社会还是企业大都不重视职业教育,职业工人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还是收入上都与学术型人才有很大差距。

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受师资力量及其水平的制约,职业教育教学中很难真正把握企业的需求,企业虽然希望得到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投入太多。

要真正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必须转变社会观念,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等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3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双元制”培养方案

3.1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

在这个信息的时代里,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产业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创新的人才。IT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决定着信息产业的发展,IT人力资源储备、培养和使用状况决定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

我国信息产业对计算机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会对IT人才的招聘会降低要求,相反,随着行业细分程度地提高,对IT人才只会有更高的要求。

作为高职院校,要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IT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团队协作、奋发有为的现代人思想意识以及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过硬的技术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学习进取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基于“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方法

在“双元制”中,学校和企业都是学生教育的主体,在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在企业接受技能教育,交叉进行,相辅相成。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完全照搬“双元制”是不可能的,但“双元制”的精髓仍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职业教育的很多方面。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开设还是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借鉴“双元制”模式。

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存在着实践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等缺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程类专业尤其如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采用定向培养、实习等措施,让学生接触实际的项目应用,加强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本行业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增强自身的入职竞争力。

第二,在课程开设时,结合企业调研成果,根据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及市场应用情况,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综合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第三,项目化教学,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色展开项目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从实际出发,精选出一些典型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分组自主完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加强实训教材建设,编写结合当前实际、课程特色以及学生特点的实训教材,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行动手完成实训。

第五,以赛促学,以赛促优,积极参加一些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竞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比赛认识到自身掌握的知识的局限性和薄弱环节,从而更加努力,实现不断进步。

3.3实现多元化考核方式

在“双元制”中,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选出的工会代表或企业代表、企业培训师、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考核办法,增强了岗位证书的权威性,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我们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教考分离”、“项目化考核”方式,学生毕业时也可采用“双证”机制。

高职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学历文凭证书外,还有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其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证明与体现,特别是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是其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融,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使职业技能鉴定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地衔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3.4提高教师技能化水平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虽然主要从事的是理论教育,但也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取得硕士学位以后,他们要到专门的进修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得到政府所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

我国的高职院校也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制度,强化对教师的培养、考核和管理。

首先,要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计算机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为了快速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顶岗实习是最好途径,可以让教师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

第二,定期邀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和骨干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校的技能教学等。

4结语

市场对IT人才有巨大的需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IT人才,就一定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对于“双元制”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高松.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发展评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

[3]姜大源.双元制是一种“跨界”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方法研究

【分类号】:H319

18大报告指出,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转型期。2002年世界制造中心开始向中国倾斜,中国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充分暴露出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必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无疑是职业学校为自身更快更好地发展所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就业前的教育,学生在走出学校的大门后直接就要进入工作岗位。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就业需要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要相衔接,真正实现由传统的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转变为以用人单位为本位的合格就业者的教育,这些问题就非常实际的摆到了我们职业教育者的面前。如果我们认真地反思一下职业教育就可以发现,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促进就业也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既关注了社会的需求,又关注了个人的需求;它在社会生活中既保证了教育的公平,还保证了教育的协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和需求提供了很大的市场,过去我们从普通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职业学校教授的知识学生应该总有一天用得上,但却忽略了企业的需要,显然这是一种浪费资源的教育。近几年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结共性的经验是职业学校从企业的工作岗位对人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需要出发培养技能型人才,走出一条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发展之路。实践也证明:校企合作走产教结合之路是推进技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直接与市场接轨,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因此只有建立并健全了校企合作机制,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方法

要想建立并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出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认为首先应该对学生将来就业的前景有一个科学的理解。毕业生的素质和就业者的数量永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校企合作是指校企双方制定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新专业设置、老专业改造、技能提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涉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日常性联络制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在这里市场和学生就成为这种合作机制中的重要要素。市场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导向标,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岗位需求引导教学改革,实现学生能力的增长,而达到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持续发展。学生作为合作机制中最活跃的要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都应围绕着学生就业、服务而进行。只有重视了这两点,才能真正提高职业学校中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中在专业建设方面由企业负责人参与,针对新兴产业的要求确定新专业的设置;学校积极参与,对企业确定的新专业组织好教学实施工作;学校也可聘请企业负责人兼职副校长,主持专业建设工作。大量实践证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从发展方向、设置理念、开发模式、培训体制等方面都必须参与市场化规划、市场化运行、市场化发展、市场化改进,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如我校前些年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工程测量技术为主,培养格局单一。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产业的调整,加强矿产勘探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已进入实施阶段,我校及时把专业重点调整为工程和资源两个大类,在大类下再设工程测量、道路桥梁、地质调查与找矿、岩土工程等具体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此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职业学校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实践为基础,增大实习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以理论为指导,注重职业教育理念研究,对专业建设,校企结合等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调研,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新时期职业教育规律的理论模式,将其与实践结合,形成在实践中悟理论,用理论促实践的良性循环学习模式。目前在很多职业学校中,在每年的教学中都要做出实践性教学的计划,还有如顶岗实习等方式都促成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建立了深度融合和长效合作机制,就会实现互惠共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师资建设

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校,这个“器”自然就是教师。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首先教师应该用优秀的敬业精神去教育感染学生,用引导式的批评教育去塑造学生。毋庸讳言,目前进入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是优秀的,他们进入职业学校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从而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注重细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工作中敬业精神的重要性,是每一个从业者的安身立命之本,让这种精神成为学生一生积极工作的原动力。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长期基础教育育人观的影响,我们的学生身上有一些必须改变的性格弱点,如进取创造精神不强,怕苦怕累,与人协调能力差等等。如果不改变这些弱点,他们将来的发展一定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适度而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工作之前的品德修养的规范,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身上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其次,校企合作中要求学校教师按照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实现教学相长;企业也要指派人员到学校担任生产实习教师,其阶段性脱产时间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到期时由企业负责安排相应人员接替,确保换人不空岗。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基础课的教师在摸清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应经常性地和专业课的教师沟通,调整教学的深度和外延度,使基础课的教学真正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需要。专业课教师应成为专业行业岗位工作中的能手,能对学生进行行业知识、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各职业学校应每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适当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例;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此外还可通过开展公开课、观摩课、变课堂上死板的理论讲授为岗位情景示范,聘请行家里手把现代企业中的操作流程案例带进课堂,直接将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精神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逐步实现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

再次,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该积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提倡经济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如果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中合理而有效地调动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去多学习,多实践,多增加一技之长,这既是学校整体素质提升的标志,也不失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中要求课程设置以企业的发展要求和趋向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校据此实施教学;或学校企业合作组织教材编写;或直接使用企业已经编好的教材。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改革和能力建设,课程改革一定要结合专业技能、企业需求、学生实际,对文化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活动和综合实习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比。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求全求精。可是面对着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职业学校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应降低起点、重构基础。现代职业教育主要塑造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劳动者,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摸清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如在有些职业学校中开展的整合课程体系,扩大实践教学比例,模块组合教学等等;如有些职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专业需要,可以对基础课教学进行合理删除,或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对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知识做到精细的教学;对涉及到将来学生发展的素养知识,如《劳动合同法》、普通话讲读、应用文写作等都应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学生,这些都是有益的模式。

职业学校在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起一套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强调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运用,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要的对接,重点抓好与企业合作的精品专业课程的建设。为了与最新技术接轨,职业学校自身必须重视在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为了建立并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实行定单培训,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职业学校挂“培训基地”的牌子,在企业挂“实习基地”的牌子。通过合作办学,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的实训基地,学校成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鉴定的基地。其次,还可以通过深化教学与课程教材改革,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引入教学,把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同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形成比较完整的专业教学标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为了展示、检验教学成果,发现选拔人才,可以举办技能比赛,邀请了企业专家担任评委、现场指导,邀请了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观摩,不仅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关系,可以更好地达成合作意向。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和设备优势,建立企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为企业在职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如果这些措施能顺利开展,在实践教学中也将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人才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国开办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素质。而创新教育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创新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在培育人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电视教学、网络教学尚为全面普及,课堂教学依然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出潜力无限价值无限的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1 时刻渗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实施素质教育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是传统的教师形象,板着脸讲授枯燥的知识,而是学生们的朋友,那么教师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着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首先具备创新理念,才有可能教导出具备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化学课是学科体系中偏理科性质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运用创新思维重组各个教学环节,搞好教学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既为人师,就应该具备为人师的能力。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接触最新的知识、理论,转变以往照本宣科的讲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辅助教学。在浓厚创新氛围的熏陶中,学生也很容易萌发创新意识。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学科进步的创新史,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这样在课堂上渗透化学史的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另外,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化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将现实课题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介绍我国古代化工白手起家,以及与当达国家的差距,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这些都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2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教师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整个课堂讲学的对象。教师应该具备出色的课堂讲学能力,应该懂得通过课堂互动、提问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主动学习。在这方面,化学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开展实验室教学,让学生边学边操作,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在实验中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只有这种氛围才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动机和发挥人的创新潜能。那么如何做呢?笔者的做法是:①教学必须互动,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或对教师观点提出质疑或批评,并支持他们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②发现并鼓励学生有创造力的想象思维,即使是错误的也不加以抹煞。③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横向纵向交流,随时讲评解题方法和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可有利于形成集体协作精神。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分层教学法,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等级,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包容少数与众不同的学生。

笔者认为,教师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有些时候捕捉创造性灵感比单纯传授知识要重要。而且,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3 发散思维,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想别人所不能想,这种“想”与“不能想”之别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化学的优势和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而创新思维却有六个特征,分别是: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可以看出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发展其发散思维,当发散思维与准确的知识体系相结合产生飞跃的时候,发散思维就成为创新思维,并会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教材知识,通过提示、联想、设立悬念等方法,使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突破难点,实现自己归纳总结知识体系,这实际就已经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过程,这种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很适合化学教材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因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网络性可为学生激发思维提供良好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引起教师的注意,引入适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原来很难理解的一些事物变得形象直观,在化学这门学科中,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就是这种情况。抽象的纯理论学生无从下手,可是一旦做成课件在电脑上演示,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教学充分发觉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了观察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有实验项目的参与,因为实践操作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这恰恰迎合了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生活中只要教师用心开发,到处都是教学的好材料。如验证实验的设计、探索实验的讨论,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笔者提倡改进教材实验或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设计化学实验必须遵循一个原则:装置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药品、现象明显。但是现有实验教材很难满足这点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在实验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自主设计,或将现有项目作一些改进。这一设计和改进的过程就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实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较改进实验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应用。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很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强化,创新能力就有了提高。香烟尼古丁危害的测定,空气成分的测定,对鸡蛋壳、贝壳、草木灰成分的测定,都是很好的课题,还有较难一些的,如检测造纸厂下游的水是否被污染等,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科教片,查阅相关文献,都可以激发和培养其创新能力。

事实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是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着既定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追寻中国梦征程中,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转变观点,优化教学,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将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新一代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8

关键词:初衷;强化教学;探索教学;创新教学;激发创新

2016年短视频APP爆发以来,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使得传统媒体影视节目收视率直线下降,造成传媒行业纷纷整合。那么对于高校影视教育专业,也出现了业内担忧,业外不看好的境况。笔者认为短视频虽然节奏快、信息量大、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等特点。但也有它的短板,比如,在人人都能拍抖音的情况下,他的拍摄质量和水平,他的剪辑水平,因为没有专业训练,无疑会大打折扣。影视语言是一种不分国家,不分民族都能看懂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之为影视艺术、时空艺术和视听艺术,为什么能称其为艺术,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称谓,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专业特性。这些专业特性也是上百年来影视创作者探索出来的,它不是哪一个人拍了一个不错的短视频,就能成为专家的。网上的短视频快餐可以迎合人们的热捧,但厚重的影视节目也肯定不可或缺。比如能纪录、反映历史事件的纪录片、专题片、综艺节目等,它都不是短视频所能承担的。从另一方面讲,虽然“抖音”“快手”等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出短视频,他们背后一定会有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这也正是我们一个契机,也是我们输送专业人才的一个平台。为此,我们认真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本着以下原则进行了改革:

一、以师资为主的教学改革

①按照能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改革;②按照深化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改革;③按照我院影视教育方向学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学有所为,学有所用进行改革。新的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动,就是加大技能课的比重,让各专业技能课能始终贯穿学生四年学习中;④加强技能教师师资力量。当今高校对师资标准很高,专业教师准入条件基本都要达到博士标准。但实际上,在影视教学中仅仅是理论讲授,学生就会听天书,摸不着头脑。而且这些博士能不能真正到一线去创作?那么如果不能创作,他们的理论知识又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就一个省级高校而言,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我们提出了引进一线“会打仗的教师”,也就是引进真正会创作,能创作的教师来完成影视教育教学任务,从学生在各种大赛获得的成绩表明,“会打仗的教师”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效果更好。

二、利用“五个一”项目作表率,精品课程来铺垫,专业里手来牵引,教学科研来推进

“五个一”项目就是选择有创作经验的教师,创作一部系列纪录片、一部微电影、一系列短视频、一系列新闻、一系列推送来作为标版,引导专业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明确专业方向。“五个一”项目基于案例,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比如师生共同创作的十集纪录片《发现乌鲁木齐》就能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精品课程来铺垫,就是利用我院集中师资优势推动的《纪录片创作》精品课程。这门课程开办10年来,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先后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电视节和全国第五届大学生电视节获得金奖。尤其是在第五届大学生电视节,所有评委对我院学生创作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按他们的话说“要不是考虑照顾其他院校,新疆艺术学院就把所有奖牌拿光了”。那么这种能体现我们教学特色和经验的做法,我们将巩固和发扬。专业里手来牵引,就是利用社会精英的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师生实践创新。在2019年一个学期我们就先后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田维钢教授、地理学家徐锦峰、剧作家张冰、纪录片创作者纪林等知名专家进行了8次以上的讲座。教学科研推进,就是深化学研一体,推动影视教学发展。比如有位同学在创作《发现乌鲁木齐——边城秦腔》纪录片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她撰写《边城秦腔考》论文,专业老师还联系了《新疆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责编看了以后非常赞赏,并答应刊登。专业教师还举办多期“让影像语言更有力量”网络论坛,让他们就自己作品,在没有限制情况下,自己谈、大家谈,推心置腹研究影视语言,以期达到专业提高的目的。

三、分层次、分目标,利用平台,强化教学

为了让教学内涵环环相扣,我们分层次、分目标进行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说我们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提前到大一,让专业课和基础课同时介入,目的就是让他们,第一,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受到专业氛围的熏陶;第二,新的教学大纲打通了技能课,使技能课按层次进行,增加了他们专业学习时间;第三,利用校园电视台,传媒试验示范中心这两个平台与专业接轨,让课程与专业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具体措施是,每个同学必须给校园电视台撰写三份新闻稿件,凡是在校园电视台播出新闻的同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免试;第四,传媒实验示范中心针对学生实践全面开放,用硬件扶持软件,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而且还有效地缩短了项目形成周期。

四、从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入手,强化专业薄弱环节

影视作品创作瓶颈就在于缺少策划的人,因此,我们专业人才培养就有意识侧重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我们围绕这一目标,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首先,要学生奠定思想基础,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要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知道为谁服务,那就更不可能又红又专。有了思想定力,学生在创作中就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在创作中哪些该舍,哪些该取,就能明辨是非。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强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我们刻意细化了培养目标,修改了笼统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中让他们选定一个方向,比如短视频,他们就必须从选题开始,一步步创作,教师一步步指导,学生在创作中验证。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最后达到某一个方面人才的培养。

五、利用创新实践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开创性地建立了实践小学期,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大胆尝试。比如,在作品创作中,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深入各地,与已经建立的实训基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2019年9月,我们就带领学生前往新疆哈密地区进行实践,新闻班的同学就在我们的实训基地哈密电视台新闻部实践;影视创作的同学进行了《发现哈密》纪录片创作;新媒体专业同学创作了百期反映哈密古迹《国宝档案》的推送;还有的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牧区,同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拍摄国家精准扶贫,牧民脱贫致富的纪录片,这些无疑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挖掘故事的能力。再比如,为了提高他们对专业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规定大一到大四,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你有好的选题,经过老师同意,你就可以进行创新创作;影视作品创作有时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尤其是女同学在创作中困难很大,我们就进行了分组。每人一个作品,编导负责制,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这样不仅能互相帮助,集思广益,还能做到安全第一;另外,规定创作必须在当地,这样有利于老师指导,有利于作品修改;论文必须与作品内涵结合,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对教师进行无记名考察考核,分优劣等级;论文实行学院两次上网查重,避免剽窃,以利于保护学生,保护教师。

六、鼓励创新、鼓励参加竞赛,激发创新能力

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专业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一项措施。它即是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大舞台,也是学生学以致用与实际结合的助推器,是学生乐学的牵引车,是以赛促学的着力点。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是“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很好的实践方式,一方面,在创作中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各高校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了激励措施,如有同学在校外的大赛中获奖,我们一定会向社会、学院展示,并给予物质奖励。

七、从硬件上加强前瞻性教育,让学生能使用上

高科技成果带来的便捷和效果教育必须要具备前瞻性。虽然我们在影视教育中,非常明确地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按照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种类,进行规范性的影视语言教育,就像文学语言中新闻、诗歌、散文语言一样,不同题材有不同题材的表述方法。有人认为这样会不会禁锢学生的创作思想,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探索,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一个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教育不仅能让他知其然,还能让他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对他今后的发展更会有好处。在影视创作的设备使用上,我们则为学生提供了最新,最便捷,质量均能达到高标准的拍摄、剪辑、导播、调色等设备。在我们购置设备论证期间,电视台的专家们对此表示不解,认为电视台记者、编导都用不上这么好的设备,但我们学院领导非常明确,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使用上最前端的设备,要掌握最新的技能和知识。如果我们的教育跟着电视台后面跑,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的学生出路就会有很大问题。2012年,在学院和专业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成功筹建了省级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在传媒实验示范中心学生利用不同类型的拍摄、制作设备。在进行实习实践中,利用对影视设备、网络设备、微波传输设备,以及一些特殊条件下使用的视频采集设备进行了使用、摸索、研究。

人才培养方法范文9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疗养院;人才培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method and countermeasure for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military sanatorium. Methods We take several methods, such aspost-training, mid-career studies, academic certificate-enhancing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The cost on training and benefit we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during 2005 to 2007.Conclusion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were the main component of professional staff, the training of them should be emphasize in sanatoriu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Sanatorium;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医疗市场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本的投入成为医疗行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疗养院普遍把体检保健、疾病康复、养生咨询等作为首选发展方向,中医中药其独到的保健康复效果在疗养院业务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加强中西医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提高对外开放和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形势的生存与发展,成为疗养院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我院2004~2008年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的培养及效益情况分析如下,希望为军队疗养院建设、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1基本情况

1.1人员基本情况2005~2007年我院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数量不断上升,到2008年,我院共有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16名,占现有医务人员的14.1%,与2004年的8人占8.9%相比,全院中西结合医务人员的比例增加5.2%;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有7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5人;现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5人,与2004年的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比,人员数量增加,人才结构、人才梯次更加合理。

1.2中西医结合人员培训投入情况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外出进修2人、参加培训4人、参加学术会议10人,13篇,人均投入培训经费

1 200元,中西医结合岗位人均创收35.4万元;而2004年全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外出进修1人,参加学术会议2人,4篇,人均投入培训经费560元,中西医结合岗位人均创收8.9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提高了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了科室业务,提高了科室知名度,也给疗养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32005~2007年中西医结合科室创收情况我院中西医结合岗位有中医科、康复科、理体疗科,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理疗、现代康复等手段,主要从事运动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康复。2005~2007年,3个科室收治人次稳步上升。

2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1立足本职,开展岗位练兵围绕岗位职责,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业务训练活动,通过明确和细化中西医结合各类职别人员的工作标准,突出业务技能训练,使岗位练兵有目标,监督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在拟订岗位练兵计划时,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日常早交班、查房、病历讨论、临床带教等时机,严格落实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时间、人员、效果、内容四落实。实践证明,立足本职岗位开展训练,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最大范围覆盖训练人群,是有力的训练手段之一。

2.2择优送学,培养技术骨干根据院明确的“强特康扩”的建院发展思路,我们把健康管理、专病疗养和疾病康复三个学科作为技术骨干培养的重点方向。在年度考评的基础上,选拔优秀中西医结合人员推荐参加军队、地方举办的骨干培训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积极鼓励中西医结合人员参加研究生考学。5年内,有2人取得博士学位,3人取得硕士学位,2人被推荐为军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现在,这些同志都已经成为各科室的骨干力量,部分人员还引进了本专业新技术和新项目,如我院应用的Brunnstrom方法、Bobath 方法、Rood方法等较先进的运动疗法,在骨伤康复、心脑血管病康复及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医研并重,互相提升由于疗养院任务和服务保障对象的特殊性,高层次疗养技术和知识难以提升,临床实践机会少。按照医研并重、互相促进的思路,有效地解决了疗养院搞科研难的问题。针对部分医务人员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建立了科研奖励机制,将个人的科研与医疗放在同等位置,凡是获得科技成果奖的科室和个人,不仅予以一定的奖励,还与职称评定、级别晋升、立功受奖等挂钩,目前,在我院技术人员中科研服务于临床、临床总结出科研的思路已经深入人心。

2.4名医帮带,搭建人才梯队为加强科研建设力量,吸引、保留中青年技术骨干,加快培养速度,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中西医学科建设的质量和层次,按照“不为我所有、能为我所用”的原则,建立了特聘专家来院工作制度。现院区有特聘专家4名,定期来院交叉坐诊、教学查房,并对单位技术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帮助“顶层”设计,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同时,院区积极推荐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跟随特聘专家参与院外科研合作。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有序培养,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立项逐年增加,去年有一项科研课题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

2.5合理安排经费,最大限度发挥训练效能我们在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军地专业学习和申请基金课题的同时,制定了《参加学术活动规定》和《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项目、人员、经费使用等做了详细规定。外出参训的同志返院后安排科室或全院业务讲课,扩大学习效应。对立项的课题,定期进行审定,促进科研课题按期保质顺利结题。

3讨论

我院是一所以西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疗养院,经过多年建设,逐渐发展成为集康复与保健为一体的预防和康复疗养院。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人员是疗养院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疗养院学科建设中人才储备的重点。在人才培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培养方向与目标必须以人为本要选择热爱军队疗养工作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培养对象的首要条件,这是开展和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前提[1]。如果对军队疗养工作和中西医结合工作有模糊概念、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行动,就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突破的精神不足,就会造成卫生人才资源的浪费,就会阻碍中西医专业的学科建设。

3.2培养方向要与军队疗养院的总体建设目标相一致根据疗养院和科室建设目标,确定培养计划。要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中人才、设备、技术、编制设置等多重因素,确保培训内容、效果两落实。培养计划的制订力求详细、准确,在落实过程中,不要轻易改变计划内容,最大程度的保持培训的长期性和序贯性。

3.3中西医并重发展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源自循证医学,而循证医学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大规模的前瞻性干预随机临床研究[2]。中医是祖国传统医药经验的积累和沉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取两医之长、补两医之短。人体作为统一的有机体,病情的发生和转归不仅与各系统脏器有关,也与自然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3],在对人体进行医疗干预时,必须根据个人的特点,选取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与手段。

3.4建规立制,善于引导激励要制定出激励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保障措施[1]。规范考核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用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成长,目前,人才梯次合理,有比较充足的后备力量储备。现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床位100张,学科带头人在军地有较高的知名度。

我院实践证明,立足现有,主动求变,采取针对性强的多种培训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工作主动性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适应新任务能力不完备等问题,达到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强化中西医技术骨干队伍建设的目的。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快医疗器械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我院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军队疗养员和地方康复保健人群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深,于庆麟,崔东晖.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考虑

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1997,16(171):41

2黄绍烈,汤益明,徐炽度,等.中西医结合人才应具备的

素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1):40

3卢传坚.浅析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