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10-29 09:52:30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 抢占 共有资源 成本收益 供求分析 市场结构

占座现象是校园里的特色事物之一,它貌似简单,却反映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座位作为一种校园里的共有资源,是通过学生的占座行为完成自发配置的。那些没有明确或无法明确分配规则的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类抢占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讨论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

一、关于占座的一些概念和假设

所谓“占座”就是在一次活动开始前占有活动场地内某个或某些位置在活动期间的使用权,并以放在该位置的物品作为标识或是直接守在那里。这是狭义的占座概念,校园里的占座现象就属于此类。如果把“座”的含义推广到资源概念上,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就得到广义的“占座”概念。广义的“占座”是一种抢占资源的行为。

被抢占的资源一般非单个物品,它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用权让渡给使用者时没有明确或者无法明确分配规则,所以使用者可以采取抢占行为,在抢占过程中不涉及所有权的问题,因而不是违法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只是抢占行为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动机是被抢占资源的稀缺或是由质量优劣差异导致的优者的稀缺。稀缺性加上不明确的分配规则,使使用者获利不确定,于是引发了抢占行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类可抢占的资源实质上是共有资源,而且是那些产权难以界定、收费难、分配规则无法明确的稀缺的共有资源。我在这里称其为“可占的共有资源”。比如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等。这类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都会遇到抢占问题,而且会由抢占行为在各自系统内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抢占市场”上,资源的使用者作为买方形成需求,资源的存在状况构成供给,抢占者支付的抢占成本(此概念,下一部分有详细阐述)形成了市场价格。主动权在买方手中,价格在买方的竞争中形成。

由于占座现象代表了一些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考察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在分析之前先明确一些前提和假设:第一个假设就是座位的稀缺性,这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第二个假设是在长期的占座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约束保持不变;第三个假设是占座的目的只有三种,听课、逃避听课和自习;第四个假设是座位供给状况不变且占座者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五个假设是每位学生只占一个座位,不帮助他人占座,即买方之间没有联合,从买方角度讲,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二、占座的经济学分析

本部分将从四个层次对占座现象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来讲,消费者使用某个座位会获得一定的效用,这些效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这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看作消费者使用该座位所获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R=f1(s)+f2(m)。其中,s为物质因素,m为精神因素。对某一特定消费者而言,他使用座位所获得的收益会随座位属性的不同而变化,对某一特定的座位而言,它所发挥的效用会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变化。所以上面的收益函数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形式,而自变量又是由座位属性来确定的。

无论消费者占座与否,在使用座位之前总要先寻找,寻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消耗的体力等构成“寻找成本”。只要消费者获得一个座位就必须支付这部分成本,所以“寻找成本”在占座分析中无关紧要,在下面的分析中把这部分成本抽象掉。这样,不占座时,消费者就不支付成本,此时空位置是随机的,消费者能从中得到的收益也就随机,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也可能为零。如果有空位置,消费者会在其中选择最优的一个, 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原因很简单,成本为零时,利润最大化表现为收益最大化,随机的收益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于是引发了消费者的占座行为。

在占座过程中,除已抽象掉的“寻找成本”外,消费者还要支付另一部分额外的成本,就是占座成本,它包括客观上的交易成本C1 和主观上的预期成本C2 。前者是指消费者投入的人力(用r表示)、物力(用w表示)、花费的时间(用t 表示)、精神上因紧张担忧而疲惫(用m 表示)等。后者主要指由于占座物品丢失或损坏带来的损失,取决于占座物品的价值(用v表示)和丢失或损坏的概率(用p表示)。总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成 C = C1 + C2 = g1( r , w , t , s ) + g2( v , p ) 。

消费者占座后最终获取的收益受其他消费者行为影响,在占座以前,消费者只能知道一个预期的收益。图一描绘了消费者成本——预期收益曲线的三种基本形状。C、R分别表示成本和预期收益,Rm是收益最大值。因为座位是既定的,收益必然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就是最优座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虚线R=C上方表示收益大于成本,是曲线的有效部分。 成本为零处收益不能确定。每个消费者按各自曲线以MR=MC原则确定最优成本支出,也就是曲线上边际为1的点对应的成本。例如A点对应的成本CA 。

图 一

2、市场供求分析

下面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进行供求分析。首先分析需求面。

市场价格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也就是上面分析中的最优成本,在一定价格P下,需求量就是最优成本为P的消费者数Q,Q受消费者群偏好的影响,因此消费偏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由占座目的决定,依据假设三,分为三种。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各自的需求曲线。

第一类是以听课为目的的占座者。他们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起源于由座位质量差异引起的优质座位的稀缺。他们对越有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学习型的,听课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为了获得好位置,不惜支付高昂的成本,也就是说,价格越高的座位,需求者越多(也就是需求量越大),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就是需求量与价格的正相关性,如图二(a)。

第二类是为了逃避听课—在课上睡觉或看小说而占座的消费者。他们也是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与第一类相同。对越是不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逃学型的,睡觉或是看小说给他们带来的效用远远比不上听课给第一类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因为睡觉或看小说可能并不是他们的追求,而只是他们为逃避听课而采取的不得已行为。由于占座愿望不强烈,愿意支付高成本的人少,所以价格越高的座位追求者越少,即需求量越小。

第三类是自习占座者,他们为了“有位置”而占。对他们而言,座位之间差异很小,可忽略。这里不妨假设这类消费者面对的是同质的产品。占座动机起源于同质座位数量上的稀缺。这种由数量稀缺引起的占座与前两类由质量稀缺引起的占座最大的不同在于,收益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一个既定的值,要么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愿支付额外的成本,他们会尽可能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所有人的平均成本上。所以,价格略有增加,需求人数就急剧下降,需求价格弹性趋于无穷。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三类消费者群各自的需求曲线,依次记作 D1 ,D2 ,D3 ,如图二。曲线上的点表示在一定价格水平P下,愿意采取占座行为的人数Q 。这在表面上

图 二

看起来与传统的需求曲线意义不同,但是如果把一个消费者群看成一个“消费者”,那么,一定价格下愿意占座者的人数也就相当于这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了。这样,占座市场简化为只有三个消费者,记作消费者Ⅰ,消费者Ⅱ,消费者Ⅲ。

从这三条需求曲线中,我们看到,对于消费者Ⅰ来说,座位相当于吉芬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对消费者Ⅱ、Ⅲ来讲,座位是正常品,只是消费者Ⅲ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大得多。

下面分析供给面。

如果把供给曲线定义为一定价格下座位的数量,就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S 。如图三,对由质量稀缺引起的占座而言,价格越高,质量越优,数量也就越少,所以供给量是价格P的减函数。由数量稀缺引起的占座中,数量越多,稀缺度越小,越容易占到,价格也就越低。总之,两种情况下,供给量都是价格的减函数,价格都反映了资源——座位的稀缺度。

图 三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之间不具有竞争性。竞争只在每类消费者群内部进行。占座市场实际上有三个独立的部分。

3、供求的共同作用

下面把供给和需求合起来考察每部分市场上消费者是怎样通过竞争来分配资源的。由假设五可知,从买方角度来讲,占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单个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价格在消费者整体的竞争中形成。在第一类消费者群市场上,供求相对位置如图四,供求曲线交于点E ,Rm 、R0 分别为收益最大值和最小值。由于稀缺性,座位是从高价位开始配置的,所以我们从E点上方分析起。当价格处于P1 时,需求量Q2 大于供给量Q1 ,有Q2 - Q1 个消费者不能得到满意的位置,而只能接受价格较低的座位,从而遭受损失。比如他们获得价格为P2的座位时,所遭受的损失是矩形ABDC的面积 ( P1-P2 )*( Q2-Q1 ) ,致使价格P2下,原来的Q3个消费者面对的供给量不是Q4 ,而是Q5 ,Q5 = Q4 -( Q2-Q1 ) 。这时,P2价格水平下,Q3个人中又有Q3-Q5个被挤出,…… 通过这样的连锁

图 四

反应导致每一价格水平下,实际供求关系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普遍在下一次占座中增加成本,推动价格上升,即高位价格下,需求者增加,低位价格下需求者减少,需求曲线顺时针旋转,供求缺口加大。由于始终供不应求,价格保持上升趋势,随着价格的上涨,占不到座位的人遭受的损失不断增大,得到座位的人获利趋于零。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获利非正,整个消费者群总成本大于总收益,利润为负值。

第二类消费者群供求曲线如图五。各点含义与上图相同。供求作用机制也与上图相同。高位价格处,供不应求,通过上述连锁反应作用,推动总体价格上涨,消费者获利情况不断恶化。总体获利亦负。由于供求缺口相对较小,竞争不如上一市场激烈,价格上涨幅度较小,所以总体损失比上一种情况小。

第三类消费者的情况与前两类差异较大。如图六,图中各点含义与前两图相同。E点上方高位价格处,供大于求,价格呈下降趋势。E点下方供不应求,价格呈上涨趋势。这种系统内部有自发均衡机制,在竞争中形成均衡价格Pe。消费者整体的成本总和被控制在总收益以下,所以这类消费者整体

图 五

获利为正值。从这三个市场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它们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差异。显然第一种最无效率,第二个居中,第三种比较有效率。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抢占市场”,通过抢占行为,消费者支出了本来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导致整体福利的损失,抢占成本就是整体福利的漏出。但是同样是抢占,效率上却有差别,这差别来自竞争度的差异。竞争越强的市场效率越差。于是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在抢占市场上,垄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配置机制得以改进。下一部分将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来对此加以论证。

4、市场结构分析

这里的市场结构与前面一样,是从买方角度讲的。把第一部分中第五个假设去掉,即放松完全竞争假设,并在时间上加以放松,放松到一个足以形成“垄断”的较长时期,来分析垄断市场。这里的垄断主要指消费者之间的联合。

以第一个市场为例。在图四中,价格在P1处时,Q2个人中会有Q2-Q1个由于随机因素得不到价格为P1的座位,从而遭受损失,他们的总体损失在区间(0 ,P1*(Q2-Q1) )上。Q2人中每人被挤出的概率都是(Q2-Q1)/Q2。由于时间足够长,在某一段时间内,能得到座位的人可能会稳定在特定的Q1个人上,他们会彼此熟悉起来,并慢慢地会发现,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会得到更大的好处。既可以保证每次都能占到座位,又可以降低成本。联合的方式很简单,只要Q1个人分成几组,轮换着去占座就可以了。这样使每次的总成本低于不联合时的总成本—矩形OP1AQ1的面积P1*Q1,从而使Q1个消费者的总成本及平均成本(即个人成本)得以减少,相当于原价P1下实际价格的下降。

通过消费者的联合,形成了某一价格水平下的较高的进入壁垒,使其他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很难进入,从而抑制了价格上涨的趋势,使实际价格下降,总占座成本下降,也就是福利水平漏出的减少,总体福利水平提高。从另一方面讲,在占座过程中,某一座位的获得者,一定是对该座位支付最高价格的消费者之一,他之所以愿意支付最高价格,是因为他对该座位需求最强烈,也就是说该座位在他那里的使用效率最高,经过抢占配置,虽然使福利降低,却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这也是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的体现。垄断后亦如此,在垄断集团形成过程中,需求强烈者会千方百计不惜代价的挤进该集团,所以最终形成的某价格水平下的垄断集团,是由原价格水平下消费者中需求欲望最强者组成的。垄断不仅使福利增加,同时也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在共有资源的抢占过程中,垄断因素能提高配置效率。本文讲的垄断与传统意义上的厂商垄断不同,本文中垄断指的是共有资源“抢占市场”上的买方垄断。关于垄断的优势已有不少论著,但都是对厂商垄断的研究,分析角度与本文不同。

三、共有资源的抢占现象

占座本质上就是一种校园里共有资源的抢占行为,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林木的滥伐,环境污染等都属此类。下面以市场资源的抢占为例作简要说明。

市场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共有资源,它不仅是无形的资源,而且是一种典型的“可占共有资源”。它稀缺,无产权问题,即使通过“市场准入条件”来收费也不能明确分配规则。因为市场份额的占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无法人为地分配的,只能通过抢占自发配置。在市场资源的“抢占市场”上,厂商是消费者,他们虽然是产品的供给者,却是市场资源的使用者。目前我国家电市场的抢占问题就很严重,众厂商纷纷以降价带来的损失作为成本抢占市场,彩电业一场“价格大战” ,结果使多数企业因没有占领市场而亏损,少数占领市场的厂商也很少或根本就不能获利。这种情形与第一类占座市场极为相似,竞争的结果却是大家都无利可赚。这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垄断的因素,会使情况好转。

由此及彼,其它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与之大同小异,适当地加入一些垄断因素会发挥正的效应。不要一提到垄断就排斥,在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上,它是有效率的。

参考文献:

许纯祯 、吴宇晖 . 西方经济学 .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曼昆 . 经济学原理(上). [M] . 三联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231—242

郑利平 .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 [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11—27

阎伟 . 占座的实证观察和理论分析 . [J] . 经济研究 . 1998、8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需求侧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涵义及作用分析

(一)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涵义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就是以电力市场为主要依据,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制定电力企业未来发展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电力营销提供参考,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效益。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时通过一套科学的程序和组织管理方法对电力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比如说其他市场因素和状况、售电市场情况、电力供应状况、电力供求平衡状况等,然后进行相应的经营管理战略调整,促进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制定合乎市场需求的经营战略、生产计划、营销策略等,促进电力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主要作用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电力企业通过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可以有效的根据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定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的经营发展战略,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正确性,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二是为用电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对电力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可以有效的了解各行业用电情况,为用电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目前在电力市场分析预测上的营销管理方法分析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营销管理时,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分析与预测为主要手段,进而相应的进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引导用户进行合理的消费,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促进企业、国家和人民的和谐统一发展。

(一)建立健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实现营销管理信息化

电力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营销系统中最新的技术和概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决策科学化、管理集中化、考核制度化和缴费银行化等,提高营销管理水平。首先,建立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网络收集最新电力市场动态,比如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市场需求、电力供求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等等,进行市场数据更新,采取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保证市场分析预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营销管理提供参考。其次,建档系统的用户信息。把用户信息登记到网络上,并做好分类和标注,进行网上开发用户和跟踪服务用户。最后,建立对内信息管理系统。连通企业内部各部门网络系统,及时的进行信息传输、更新和交流工作,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的一致性。同时要把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观察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营销管理。

(二)实施对电力市场化进行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构建战略的提出和实行,国家加大对环保节能能源的开发与推广,电力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根据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第一,大力宣传环保节能能源。电能是可再生资源,具有清洁、高效、便捷等特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与降低能耗的政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再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所以电力企业要做好对电力等环保节能能源的宣传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树立并做好环保能源品牌,以品牌效应开发新的用户和新的市场。

第二,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产品质量是营销的重要保障,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一方面,提高电源质量。要对老化的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淘汰,降低发电成本;调整电源结构,把小火电机组给停用,大力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发电机组,保证电力产品的供应;对电源进行科学管理,降低上网电价。另一方面,进行电网建设。进行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进行主干电网建设,降低供电损耗;使用计算机进行电网流量流向分配及远程抄表等。第三,合理利用价格政策。要发挥价格的杠杆调节功能,进行分时电价移峰填谷,积极引导用户进行科学合理用电。

(三)积极实行需求侧管理与电力市场营销的相结合策略

电力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行需求侧管理与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满足用户需求,引导用户进行安全合理用电。电力企业要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不断进行新用户或新市场的开发;同时企业要适当的进行“削峰填谷”,缓解电力紧张局面,提高用户用电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用电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打造一支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现代知识日新月异,为了更好的进行新产品、新设备的运用,必须加大对用电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积极引进紧缺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大对懂技术、会管理、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对用电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工商管理、国家政策等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定期对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最后,建立考核及激励机制,对完成考核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以通报批评,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单的介绍了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涵义与作用,并分析了电力企业要在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建立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市场营销的监管水平与决策能力,同时要进行企业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营销人员素质,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茂文 . 电力企业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 [J]. 电源技术应用,2013(05).

[2] 朱蔚 . 浅谈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方法 [J]. 价值工程,2010(11).

[3] 宋俊杰 . 试论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策略 [J]. 科学之友,2010(05).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营销管理;决策

供应链是一种围绕企业核心过程的网链结构,其对企业的描述主要基于过程观,其所控制的过程不仅包含人才流、资金流,而且包含物流、信息流等,是一个贯穿原材料采购到产品最终送到用户手中各个环节的过程。由此可知,供应链包括了企业所有环节的全部功能。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组织的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对其重视度日渐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主要在于促进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总交易成本的降低,这也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时代冲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好地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加强管理力度,在市场管理中逐渐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各项资源并形成互动管理,从而推动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增值价值链的形成。

一、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构架

1.供应链市场调研系统。在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供应链市场调研系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市场调研系统除了可根据自身工具性对顾客的实际需求与潜在需求进行了解,而且可从营销管理者的相关设计方案如调研方法与样本选择方法等入手,收集、分析与整理企业经营的供应链原始数据,决策支持系统中所包含的两大模块,即调研数据分析处理与原始数据收集模块,便可实现对企业营销决策相关方面的分析,并向决策支持系统反馈分析处理后的结果,从而将有效的决策支持提供给企业的经营。

2.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在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自身竞争水平的提升,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该系统可帮助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者对其竞争对手的相关营销信息以及与供应商的相关营销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模块:其一为情报收集模块,其二为情报分析处理模块。第一种模块主要从企业供应链营销外部数据源与内部数据源入手,对与企业市场营销相关的信息直接加以获取,这些信息中不仅包含供应商信息外,而且包含竞争者信息,同时包含相关产品市场环境信息等。第二种模块则主要通过对各种统计方法与计算模型的提供,从系统化与层次化上对系统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使这些信息成为可靠情报,对产品市场营销水平产生决定作用。通过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的利用,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者可有效地分析自身所处行业的商业变化,根据相关情报对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将可靠的运行保障提供给企业生产和经营环节,促使企业竞争力提高与企业发展水平提高这些目标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3.供应链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在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供应链市场营销管理系统除了对经营中各种营销信息加以负责外,同时需要对相关风险事故的损失信息等加以负责。根据业务内容,该系统会对营销基础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实施分类,使其能够在营销数据库中得到统一集成,从而促进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的形成,不仅可将信息的查询服务提供给企业的相关决策,而且可将信息的统计、报告等服务提供给企业相关决策。

4.供应链风险评价系统。根据供应链市场调研系统与供应链市场营销情报系统对相关营销信息的收集,供应链风险评价系统可通过对风险识别与衡量手段的运用,分析企业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估测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损失,在风险评价上的有效作用使该系统成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客观的视角来看,企业不可能将营销决策的滞后性完全进行消除,但根据相关风险概率的分析,则可评估相关损失,从而使企业营销决策的有效性与实时性得到提高,提供稳定的内部保障给企业,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结构

尽管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最初出现时属于三种独立的信息处理技术,但因为这三种技术在内在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补性,所以业界人士普遍将其作为综合结构共同应用于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中。这种全新的决策系统技术构建,使信息的本质得以真正意义上被重新展示出来,这也表明信息系统的设计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处理驱动,而是开始转向数据驱动,这种转变同时能够将更加有效的支持提供给复杂环境中的决策。在信息层次上,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于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不仅为其信息基础,而且可对系统的信息反馈加以接受,为整个供应链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以保证其有序进行。事务性应用环境组成元素主要为供应链网络中所包含的一些事务性应用数据库,通过对所保存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重新组成对管理决策形成支持的数据结构,促进支持营销管理决策的数据仓库。事务性应用环境的支持对象还包括营销事务性管理活动,通过对事务性处理和决策分析进行分析,促进整个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决策支持应用环境可将数据仓库、知识库系统等结合起来,对于复杂的营销管理问题通过这一结合能够做出决策分析。因该决策系统从性质上看属于辅助决策系统,很多决策分析过程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人机交互环境给系统与用户提供了交互的界面,能够为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提供更好保证。

三、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各项支持功能的实现

1.制定供应链营销在价格战略。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对综合评价分析法加以采用,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深入地分析企业市场竞争实力。该系统中情报分析系统和市场调研系统还可对相关数据信息加以提供,通过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具体地研究市场趋势、产品的生命周期,而且可以具体地研究产品的定位目标等,从而促进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市场营销价格的得出。该系统还可对层次分析法加以采用,在此基础上细分产品市场,通过分析行业市场中本企业所呈现出的竞争优劣势及机遇、威胁等,促进企业对最终目标市场进行确定。

2.分析和预测供应链营销市场。对供应链营销市场进行分析与预测,是决策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不仅会对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产生影响,而且影响着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关系着企业对市场方向的把握,对企业自身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根据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技术,除了能够分析消费者的相关购买行为,同时可分析企业的竞争对手,从而将可靠的信息提供给企业作市场分析与预测,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产品市场需求。该系统还可对市场需求的弹性模型进行建立,通过该种方法能够研究市场对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还能研究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根据有关研究企业即可对产品及产品数量进行最优化地定价和确定。

3.供应链营销管理中产品价格与分销渠道决策。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产品价格与分销渠道决策,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直接关系,而且可较大程度地影响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首先,决策系统中的数据管理层,可对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同时可对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不同产品即可实现不同的组合,对产品的定价方法与定价目标进行科学地确定。工具层中的系统模块,不仅可以合理地评价经销商档案,同时可合理地评价业绩维护,有利于企业分类管理经销商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促进企业内部资源优化与整合的实现。综上所述,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对产品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该系统还可通过对产品综合评价,帮助企业对更好的产品组合与开发决策进行确定,对企业营销计划和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各种决策模式,统一优化与控制企业产品存储和分拨调运,促进企业供应链成本与服务水平平衡的实现,对企业供应链营销管理决策系统的建立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作者:马积川 吉牛子呷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缺失定价权;经济学分析

    国际贸易定价权,指的是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种能够左右国际产品市场交易价格走向的力量或权利。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进出口贸易大国,但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定价权几乎丧失。那么,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缺失定价权的原因是什么?

    一、我国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供求理论分析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市场供求力量所形成的自由竞争机制解释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波动和均衡,探讨了由于产品的供求关系失衡对产品价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即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当求小于供时价格下跌、求大于供时价格上涨;并得出了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结论。尽管商品价格决定理论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取得了重多项目研究成果,但供求关系仍然是影响价格的最基本力量。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供求理论分析在出口贸易中,如果国际市场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是一定的、且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那么当本国出口产品的数量供小于求时,就有可能取得定价上的优势;否则,就必然会丧失定价上的优势。以我国出口的稀土为例,我国稀土出口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1990~2007年,我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lO倍,可出口价格却持续下跌,平均价格曾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2008年,全球稀土的需求量为10万吨左右,我国稀土生产能力却达20万吨,国内消费占总产量的1/3,2/3的稀土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刘刚,2009)。我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丧失定价权的直接原因是持续、快速、严重超过需求的无节制供给所致,因此,提高稀土出口价格的重要措施是大幅减少稀土出口量,适度实施稀土供给的饥渴战略,有效把握稀土出口的供给弹性。

    (二)进口产品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供求理论分析在进口贸易中,如果本国进口产品占国际市场10%以上较大份额、且国际市场上对该种产品的供给是一定的,那么当本国进口产品的数量求小于供时,就有可能取得定价上的优势;否则,就必然失去定价上的优势。以我国进口的铁矿石为例,我国铁矿石的进口量占据全球65%以上的市场份额,2000年,我国的铁矿石进口量从690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6.27亿吨,10年间增长了近10倍;而同期的铁矿石价格也由2000年的25美元,吨上升到2008年的137美元/吨,9年间增长了5倍多。应当说,我国对铁矿石进口需求的持续、刚性、甚至是过度增长是导致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的直接原因。因此,降低铁矿石进口价格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钢铁产量、合理减少进口量,有效把握铁矿石进口的需求弹性。

    二、我国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市场理论分析

    以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张伯仑和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等探讨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的决定问题。他们认为,随着现代市场的发展,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成为了大多数市场结构的现实状况;因此,除了供求关系以外,在垄断竞争中拥有资源、技术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成了决定价格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市场理论,出口国能够对出口产品价格形成影响或取得定价权除需满足占据国际市场较大或领先份额这一充分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出口产品非同质且较难被替代;二是出口骨干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强大的影响力等。

    产品的非同质和较难被替代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因自然资源稀缺性所形成的资源类产品的独占性或垄断性;二是因技术专利性所形成的技术的领先性和先进性;三是因企业、组织或政府的政策等所形成的行业产品的进入标准和禁出标准等。出口骨干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强大影响力的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其生产产量足以保持其在国内市场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二是具有组织协调国内行业横向一体化的领导能力,能够通过有目的产品价格变动引领行业的价格走势;三是有强大的信息、融资和营销渠道平台,善于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等。

    (一)我国出口产品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市场理论分析我国出品产品包括少量的资源性产品、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和少量的服务产品等。从我国出口的少量资源类产品看,有些资源性产品如稀土是具有资源垄断优势的,但未能影响直至取得国际市场定价权的主要原因是稀土行业没有培育和形成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行业企业众多导致集中度过低,在产能过剩的状态下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就成其必然;因此,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控制供给数量,变数量优势为规模优势。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当前,我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特别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将推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透明的电力市场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形式下,坚持“客户至上,服务第一”,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价值增长为目标,通过现代化的市场营销,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电力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统一。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需要通过市场来进行买卖,而进行电力商品的交易的电力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电力产品是无形的,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含义目前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电力产品也存在销往何处的问题。近年来,在社会各行业和城市居民用电市场中,电能面临着与越来越多的诸如煤、煤气、天然气、燃油等可替代品的竞争。随着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的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供电企业电力市场的开发已经逐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电力市场需要营销”的观点已经为大家所接受。

一些省的电力公司营销部门,在巩固供电系统承诺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便捷服务、紧急服务、信息服务等优质服务内容,向服务要电量。配合城网、农网改造,大力推进居民电热、电炊工程,引导客户利用蓄热、蓄冷技术用电,推进城市光明工程,对直供的居民实行超基数用电优惠政策。对用电报装实行“绿色通道”,快报、快装、快送电。力争搞好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出台新的峰谷分时电价办法,用经济杠杆调整电力负荷,鼓励客户多用低谷电。这些营销措施一改过去等用户上门,动不动就拉电的外部形象,给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电力市场营销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服务仅仅是其中之一,还应该包括诸如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等。电力市场营销综合效益分析就是汇总各方面的情况,根据有关数据进行定量的判断,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通过对特定数据的处理,可以为电力市场的营销明确战略方向,为企业的经营策略提供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的探讨,研究电力市场营销综合效益分析开展的可能性。

2.市场营销意识

电力市场营销就是电力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以满足人们的电力消费需求为目的,通过电力企业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提供满足消费需要的电力产品和相应的服务,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目标。电力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既清洁又安全,它与天燃气、煤气、液化气等能源相比,对消费者有诸多好处。主要体现在: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消费者一次性投资少、对环境没有污染等方面。当前,能源消费策略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迫使电力企业要及时转变观念,牢固树立面向市场的经营理念,合理规划科学的营销策略。要增强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提高对客户服务的质量,改变工作作风,先买“心”后卖电。

电力行业既有社会公益性事业性质,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如何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是大家长期以来思考和关注的话题。一些电力企业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或是提供安全、可靠、实惠、优质的电能,以无可挑剔的优质服务来扩大电力市场;或是为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免费检查整改线路,修理家用电器;或是在能力许可范围内,捐资筑桥修路,热心公益事业,造福于当地家乡父老,也许这些事情很小,却撞击着老百姓的心扉,赢得了民心。这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曲径通幽”推销电能方法,先树立供电企业的社会形象,将用户的“心”融合于电力产品之中,尔后用户自然乐于用电,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搞好服务的同时,电力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费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这对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供电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要充分明确电力市场营销的战略意义,要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努力增加全社会供电量和售电量。

3.市场占有率分析

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国家电力公司作为一个服务型窗口行业的承担者,必须注重自身的服务形象和服务水平,企业有客户才能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效益。电力企业的销售绩效并未完全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企业的售电收入增加,既可能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也可能是其市场营销工作有了相对的改善。市场占有率正是剔除了一般环境影响来考察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如果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升高,表明该企业较其它竞争者的绩效情况为好,反之其绩效就差。

在能源消费市场容量一定的条件下,电力企业销售电力产品的总量占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份额,就是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电力销售量/整个能源消费市场产品的总销售量×100%

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整个市场的同种商品的经营比重,它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比关系。通过分析、预测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明确电力企业在能源消费市场上的地位,也可以估计竞争对手的变化速率,从而有效地帮助电力企业主动地对各种影响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因素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控制,达到同类竞争产品在消费市场的优势。

表一我国近几年能源消费情况统计(以能源消费总量为100)

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煤炭的市场占有率在2008年达到其最高点71.8%,以后逐年下降。相比较之下,电力和天然气的市场占有率却是自2008年起每年递增,反映出电力企业和天然气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好。而且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天然气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速度比较快,今后是电力市场占有率的主要竞争对手。

目前,随着国家农网、城网改造的进一步深入,电价平均水平的普遍下降,加之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政策的落实,给发展既安全又清洁的电力产品一个很好的契机。电力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扩大市场营销领略的策划,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实施与可替代能源消费竞争,大力推进以电代气(天燃气、液化气、煤气)、以电代油、以电代煤、以电代柴等工程的全面实施策略,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及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江苏、陕西、浙江、安徽等省电力公司准备进一步采取措施,参与能源消费市场的竞争,刺激电力消费市场,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份额。提高电能消费在社会能耗中的占有率。

4.广告促销效果分析

通过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导向分析,我们必须就如何提高电力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渠道进行长远的策划。广告作为一种宣传促销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被许多优秀的企业称之为“杀手锏”,对电力企业同样适用,而且效果十分明显。特别是近几年,电力系统开展的全国性优质服务活动和统一报修、报装服务电话(95598)以及区域性的优质服务活动(如山东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彩虹工程”、江苏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心桥行动”)这些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电力企业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加大消费市场占有的份额。但电力企业在进行广告促销时,必须全面考虑回报率。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广告费用支出大、宣传范围大、时间长、影响面广,但绝非广告费用越多越好。对任何企业来说,每支出一笔广告费用,都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把需要支出的广告费用与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现值进行比较,若后者大于前者,则广告支出经济,否则就不可行。

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收入现值与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当期和以后各期净销售收入的总现值、当期广告费用支出之间的关系(或者与现行银行贷款利率、由于广告费引起的当期净销售收入增加额、广告作用逐期减弱的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计算公式表达:

M = PV – E = S(1+R) / (R+U) - E (3)

这里,M――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收入现值

PV――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当期和以后各期净销售收入总现值

E――当期广告费用支出

R――现行银行贷款利率

S――由于广告费引起的当期净销售收入增加额(增加的销售收入-―不包括广告在内的成本增加额)

U――广告作用逐期减弱的速率

由此可见,只有根据现行银行贷款利率,考虑计划采用的广告手段和形式可能的广告作用逐期减弱的速率,参照不同广告费用支出和由于广告费引起的当期净销售收入增加额,才可以计算出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收入现值。这种计算和分析,可以给经营者关于广告促销决策提供广告促销效果数量上的参考。

6.结论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LNG浮仓;粤东;天然气市场

一、背景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天然气进口国之一。2014年全年天然气进口量达到595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32.4%。继2006年我国第一座液态天然气(LNG)接收站――广东大鹏LNG项目建成投产,我国一直没有停止对沿海LNG接收站的规划建设,并致力于扩大从海外进口LNG。至今又有福建莆田、江苏如东等10多座LNG接收站陆续投产运营。

由于岸上常规LNG接收站受项目审批时间长、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港口和陆域地理条件要求高等因素制约,建设难度相对较大。国际上,为突破上述限制,浮式LNG接收站应运而生并在过去十年发展较快。经运营实践证明,浮式接收站技术已逐步成熟,且具有建设周期短、灵活性高、适合环境敏感或人口稠密地区等特点。特别是中海油投资建设的我国首个浮式LNG接收站――天津浮式LNG接收站项目投产运营,对我国沿海LNG接收方式、LNG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思路。

二、粤东市场分析

广东是天然气消费大省,天然气长输管线已经覆盖珠三角等地,但还未通达粤东地区。许多企业都对粤东地区天然气市场跃跃欲试,LNG浮仓方式更给了许多企业进入该市场便利性,但要实际投资还需对粤东地区LNG浮仓项目天然气市场进行分析判断。市场情况主要由需求和供给构成,我们分析粤东地区天然气市场也主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

(一)天然气需求

要分析粤东地区天然气需求量,由于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并且亲自调研将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需要另辟蹊径进行估算。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14》有如下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表。

广东省的深圳大鹏、东莞九丰、珠海高栏港LNG接收站相继投产运营以及西气东输二线到达广东省后,2012年以来广东省天然气供给相对充足,故广东省天然气需求量与消费量较为接近。由表1也可看出,2012年后广东省天然气消费占比十分稳定,相对于电力等其他能源消费比值也变化不大。因此,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1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广东统计信息网及wind资讯等可以近似推算出2014广东省天然气消费量为131亿立方米。

2014年广东省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4498.19万吨标准煤,其中珠三角地区占比60.33%,为8746.3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6%;粤东地区占比10.87%,同比下降5.8%,为1576.03万吨标准煤;粤西地区占比13.65%,为1978.4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4%;粤北地区占比15.16%,为2197.3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间接近似推算出2014年粤东地区天然气需求量约为14亿立方米。由于宏观经济不太景气,2014年粤东地区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还同比下降5.8%,预计未来几年粤东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增长会较为缓慢。

(二)天然气供给

粤东地区目前尚未通天然气长输管线,近期主要通过LNG解决气源问题。已建成的深圳大鹏、东莞九丰、福建莆田LNG接收站都能为粤东地区提供LNG气源。确定在建的粤东LNG项目、深圳LNG项目以及华安LNG项目还将增加680万吨设计年接收能力。

特别是针对粤东地区的粤东LNG项目位于揭阳市惠来县,项目一期设计年接收能力为200万吨,二期规划扩建到400万吨/年;并拟建设输气管线总长343km,管道起点为揭阳市惠来县首站、途径揭阳、汕头、潮州和汕尾四个市,一期工程输气规模每年25.8亿立方米,二期工程为每年52.9亿立方米。项目一期预计最快今年11月就能初步投产,届时从量上完全能满足粤东地区的天然气需求。

远期广东省管网及西气东输三线将覆盖粤东地区,使粤东地区在LNG气源基础上增加长输管线气源,天然气供给保障将更加稳定和充足。

三、结论与建议

虽然LNG浮仓方式相比传统LNG接收站方式节省初期投资、减少建设周期、提高灵活性,若要以LNG浮仓方式进入粤东地区天然气市场,我们还必须以市场供求为指导。2014年粤东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量据前面估算约为14亿立方米(108万吨),而中海油粤东LNG项目最快年底即将初步投产,一期年设计接收能力为200万吨。从供求上,由于中海油的粤东LNG项目,使粤东天然气市场未来趋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中海油还是广东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股东,未来LNG项目可通过配套管线接入广东省管网,承担正常供气、系统调峰和应急储备的功能。如此,相对粤东LNG项目已快投产的实时,投资建设LNG浮仓项目建设周期短、灵活性高的优势已不存在。从前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粤东地区投资建设LNG浮仓项目在无确定大型客户的情况下未来市场风险很大。

参考文献:

[1] 广东统计年鉴(2014)[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7

论文摘要:在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突显的背景下,矿产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供给需求出发,辨证分析了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提出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认识矿产资源价值,以均衡价格论来研究矿产资源价格的辨证观点,形成了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的辨证统一。

0引言

矿产资源是指赋存于地下或地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自然富集物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国家资源安全问题突显,因此开展矿产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时代的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矿产资源价值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点是揭示了商品的社会性和劳动的二重性,他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作为劳动自然属性的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作为劳动社会属性的抽象劳动,体现了人和人的关系,创造了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而劳动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来衡量,进而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考察矿产资源价值,关键在于确认矿产资源中是否凝结了人类劳动。马克思在阐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曾论述到:“如果它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么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形成交换价值,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产、树木等,都是这样”,这种论述长期以来,造成人们对马克思理论的片面理解,产生了“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矿产资源是自然界赋予的天然产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因此矿产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传统资源价值观。

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矿产资源价值是不依赖于价值认识或评价主体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矿产资源价值,矿产资源就难以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矿产资源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矿产资源价值,也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

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新的形势提出了对劳动价值理论如何理解和认识的新课题。******总书记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理论观点,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矿产资源是由天体、地壳的运动及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但矿产资源与普通自然赋存物不同。一方面,矿产资源的物质性能和存在形式是自然界赋予的,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矿产资源是经过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而且大部分是经过地质勘查劳动后才发现和确定的。实践证明,地质勘查工作既包含了简单的体力劳动又包含了复杂的脑力劳动,最后确定了矿产资源的具体空间位置、矿产资源数量以及品味。总之,矿产资源是经过人的努力而被认识的,在进入社会、被开发利用前经过了一系列的劳动,可以说,矿产资源在人类认识其使用价值、开采、加工利用的过程中已经凝结了人类的“附加劳动”;为了了解其使用价值、开采矿产资源及创造加工利用矿产资源的条件而付出的劳动就形成了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

笔者认为,尽管劳动价值论可以从人类认识矿产资源的角度作为解释矿产资源价值的基础、理论核心,但运用劳动价值论全面解释矿产资源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格是不完全的,尽管价格取决于价值,价值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但根据经验观察不难发现,无论商品包含了多少劳动量,或耗费了多高的成本,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客观需求,那么价格就低;相反地,即使一件物品不含任何劳动量,如果其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客观需求,价格也将很高;因此,为了全面、正确地解释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格,还应从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关系等方面继续研究。

2供给一需求理论与矿产资源价格

2.1马克思的供给需求理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供给是’‘某种商品的卖者或生产者的总和”,需求是“这同一种商品的买者或消费者的总和”,而且这两个总和作为两个集合力量互相发生作用,而供给与需求对价格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马克思始终坚持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反复指明价值是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着这个重心来拉平的。价格上下波动和偏离价值,始终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进行。

马克思关于供求理论的阐释,揭示了价值对供求关系的深刻影响,是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全面掌握和理解劳动价值论对我们深入研究矿产资源安全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马歇力’的均衡价格论在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提出了现代万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均衡价格论。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直接决定的,均衡价格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

在论证均衡价格决定和形成的基础上,马歇尔认为需求价格,就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价格越高,购买者就越少,销售量就越小;反之,如果价格越低,购买者越多,销售量就越大。供给价格就是售卖者对自己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接受的价格,它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撇开价值来谈价格决定,使价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资产阶级庸俗化的表现。同时,供求决定论只能说明商品的市场价格如何围绕价值波动的现象,而对于供求平衡时的价格决定却无法解释。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显然更具有科学性。马克思指出:“供给和需求可以说明为什么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会涨到它的价值以上或降到它的价值以下,但不能说明这个价值本身。假定说,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平衡的,或如经济学者所说,是相互抑制而停止发生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当供给和需求相互平衡而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同它的实在价值一致。所以在研究这个价值的本质时,我们完全不用谈供给和需求对市场价格发生的那种一时的影晌”。另外,均衡价格论还引入了边际效用论。马歇尔断言,商品的需求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通过买者主观上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测定,但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取决于“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把价格围绕价值的市场性波动归结于人的主观心理因素,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尽管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还存在一些理论缺陷,但是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首先,马歇 尔将物理学的均衡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完善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体系。马歇尔就是用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平衡和相等来说明市场体系的均衡,从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的。这种方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矿产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分析工具,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均衡价格论中有关供给、需求、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分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的形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尽管马歇尔抛弃了价格的基础—价值,用价格决定取代了价值决定,但是他关于供给、需求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市场机制实现形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必须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决不能轻率地予以全面肯定或否定。

最后,关于价格偏离价值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辨证的理解这个问题。短期内由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导致价格出现波动,价格可能偏离(或高于或低于价值),但是长期来看,这种价格的偏移始终是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进行,事实上价格的波动始终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来进行。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8

关键词:供给;需求;影响;经济学

供求关系是商品经济下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市场供求是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的关系。在市场的价值规律中,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理论是随着经济学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同时期的理论对于供求关系的探讨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体现着市场供求之间的内在关系。[1]

一、西方经济学对供求关系的理论探讨

(1)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学流派,该流派的主要人物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从经济规律探讨市场供求关系,通过研究价格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决定资源配置。古典经济学对于重商主义进行批判,在《国富论》的基础上,将资本经济拓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古典经济学派的阐述中,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该关系对国家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对国民经济增长、货币经纪与财政问题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决定生产资源的分配,最终达到财富分配。该理论的核心是资本市场的影响,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决定资源的配置,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较有影响的古典经济学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休谟的国际收支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

(2)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创建的经济学派,该经济学派传承古典经济的自由市场的观念,期望通过市场的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难题。新古典经济学派对于古典经济学派的生产成本理论进行改革,提出了边际效用论与均衡价格论等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有萨伊、马尔萨斯、穆勒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市场需求的认识是市场需求能够反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波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能够对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为了解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加大供给,从而降低商品价格。而长期而言,市场机制与成本能够解决供求矛盾,从而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2]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市场主要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的市场环境,在自由经济思想发展之前,两种经济学派产生的环境是市场机制解决经济问题,对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认识不深。

(3)凯恩斯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凯恩斯主义是由约翰・凯恩斯创建的经济学主义,是建立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作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因为当时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通论》试图用长期化与动态化的方式研究经济增长,从而保证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凯恩斯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宏观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因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增大,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给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认识,阐述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并且引入国家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发展。凯恩斯重新认识社会总需求,该理论的关键在于两点,其中之一是商品价格有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另一个是社会系统创造的财富能够用于产生新的供求关系,货币的利润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由于边际消费下降,供需失衡而导致经济危机,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需要采取税收方式缩小收入分配不均,增强政府支出,扩大就业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市场供求进行深入认识,马克思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论》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专业化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变大,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因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私有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经济失衡,产生经济危机,解决经济失衡的方法是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因为市场需求不足,只有采用改变财富分配的方式才能够解决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宏观经济的议题,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在商品社会中,只有社会总供给略小于或等于总需求,才能够保证宏观经济平衡;如果社会总供给过剩,会造成经济失衡。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导致经济运行受阻。为了维持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采用宏观调控,保证市场供求平衡。但是因为市场供给与需求分属社会经济的不同部门,信息沟通不完全,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会造成主客体之间的失衡。因此,生产者与需求者必须在市场承担责任与义务,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平衡。

三、供求关系与我国宏观经济

(1)供求关系相互影响。商品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保障供求平衡,需要对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社会生产的供给。商品社会的起点是社会需求,所以经济平衡需要以经济需求为核心,供给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供给能够创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动机与先决条件,而供给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需求的合理性、宏观经济环境与消费环境,从而实现供求平衡。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政府主导资源分配与调节,能够实现供求的宏观平衡,如果强调供给会出现生产过剩,而强调需求会出现“滞胀”。在供求关系中,需求与分配决定供给,因为两者的时空关系不平衡,需要调整供给关系以适应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需求会破坏已有的经济平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需要有效协调供给。

(2)供求关系对我国的启示。供求关系也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从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体现了市场供求关系。1997年是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的分界点,1997年之后我国的市场供过于求。在针对消费品市场的调查中,1997年前的市场供给主要是供不应求,而1998年对同样的消费品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消费品供过于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逐渐普遍。当前社会生产过程中,低技术含量与重复生产不断出现,使当前社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近几年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供给逐渐朝着以需求为中心的发展,导致当前市场农副产品价格偏低,许多农民弃农从商。2003年我国供需市场结构性矛盾出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新一轮的供需失衡,出现通胀现象。为了实现经济的平衡稳定发展,需要理性认识供求关系,实现选择性政策,从而实现经济平衡。[3]

参考文献:

[1] 李玉平.搏兴――西方经济新视角[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2] 李健英.宏观调控理论基础探源[J].经济学动态,2000(1).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范文9

关键词: 抢占  共有资源  成本收益  供求分析  市场结构

 

 

 

占座现象是校园里的特色事物之一,它貌似简单,却反映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座位作为一种校园里的共有资源,是通过学生的占座行为完成自发配置的。那些没有明确或无法明确分配规则的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类抢占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讨论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

 

 

一、关于占座的一些概念和假设

 

所谓“占座”就是在一次活动开始前占有活动场地内某个或某些位置在活动期间的使用权,并以放在该位置的物品作为标识或是直接守在那里。这是狭义的占座概念,校园里的占座现象就属于此类。如果把“座”的含义推广到资源概念上,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就得到广义的“占座”概念。广义的“占座”是一种抢占资源的行为。

被抢占的资源一般非单个物品,它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用权让渡给使用者时没有明确或者无法明确分配规则,所以使用者可以采取抢占行为,在抢占过程中不涉及所有权的问题,因而不是违法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只是抢占行为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动机是被抢占资源的稀缺或是由质量优劣差异导致的优者的稀缺。稀缺性加上不明确的分配规则,使使用者获利不确定,于是引发了抢占行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类可抢占的资源实质上是共有资源,而且是那些产权难以界定、收费难、分配规则无法明确的稀缺的共有资源。我在这里称其为“可占的共有资源”。比如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等。这类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都会遇到抢占问题,而且会由抢占行为在各自系统内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抢占市场”上,资源的使用者作为买方形成需求,资源的存在状况构成供给,抢占者支付的抢占成本(此概念,下一部分有详细阐述)形成了市场价格。主动权在买方手中,价格在买方的竞争中形成。

由于占座现象代表了一些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考察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在分析之前先明确一些前提和假设:第一个假设就是座位的稀缺性,这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第二个假设是在长期的占座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约束保持不变;第三个假设是占座的目的只有三种,听课、逃避听课和自习;第四个假设是座位供给状况不变且占座者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五个假设是每位学生只占一个座位,不帮助他人占座,即买方之间没有联合,从买方角度讲,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二、占座的经济学分析

 

本部分将从四个层次对占座现象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来讲,消费者使用某个座位会获得一定的效用,这些效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这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看作消费者使用该座位所获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R=f1(s)+f2(m)。其中,s为物质因素,m为精神因素。对某一特定消费者而言,他使用座位所获得的收益会随座位属性的不同而变化,对某一特定的座位而言,它所发挥的效用会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变化。所以上面的收益函数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形式,而自变量又是由座位属性来确定的。

无论消费者占座与否,在使用座位之前总要先寻找,寻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消耗的体力等构成“寻找成本”。只要消费者获得一个座位就必须支付这部分成本,所以“寻找成本”在占座分析中无关紧要,在下面的分析中把这部分成本抽象掉。这样,不占座时,消费者就不支付成本,此时空位置是随机的,消费者能从中得到的收益也就随机,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也可能为零。如果有空位置,消费者会在其中选择最优的一个, 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原因很简单,成本为零时,利润最大化表现为收益最大化,随机的收益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于是引发了消费者的占座行为。

在占座过程中,除已抽象掉的“寻找成本”外,消费者还要支付另一部分额外的成本,就是占座成本,它包括客观上的交易成本C1 和主观上的预期成本C2 。前者是指消费者投入的人力(用r表示)、物力(用w表示)、花费的时间(用t 表示)、精神上因紧张担忧而疲惫(用m 表示)等。后者主要指由于占座物品丢失或损坏带来的损失,取决于占座物品的价值(用v表示)和丢失或损坏的概率(用p表示)。总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成 C = C1 + C2 = g1( r , w , t , s ) + g2( v , p ) 。

消费者占座后最终获取的收益受其他消费者行为影响,在占座以前,消费者只能知道一个预期的收益。图一描绘了消费者成本——预期收益曲线的三种基本形状。C、R分别表示成本和预期收益,Rm是收益最大值。因为座位是既定的,收益必然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就是最优座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虚线R=C上方表示收益大于成本,是曲线的有效部分。 成本为零处收益不能确定。每个消费者按各自曲线以MR=MC原则确定最优成本支出,也就是曲线上边际为1的点对应的成本。例如A点对应的成本CA 。

   

 图 一

 

2、市场供求分析

下面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进行供求分析。首先分析需求面。

市场价格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也就是上面分析中的最优成本,在一定价格P下,需求量就是最优成本为P的消费者数Q,Q受消费者群偏好的影响,因此消费偏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由占座目的决定,依据假设三,分为三种。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各自的需求曲线。

第一类是以听课为目的的占座者。他们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起源于由座位质量差异引起的优质座位的稀缺。他们对越有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学习型的,听课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为了获得好位置,不惜支付高昂的成本,也就是说,价格越高的座位,需求者越多(也就是需求量越大),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就是需求量与价格的正相关性,如图二(a)。

第二类是为了逃避听课—在课上睡觉或看小说而占座的消费者。他们也是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与第一类相同。对越是不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逃学型的,睡觉或是看小说给他们带来的效用远远比不上听课给第一类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因为睡觉或看小说可能并不是他们的追求,而只是他们为逃避听课而采取的不得已行为。由于占座愿望不强烈,愿意支付高成本的人少,所以价格越高的座位追求者越少,即需求量越小。

第三类是自习占座者,他们为了“有位置”而占。对他们而言,座位之间差异很小,可忽略。这里不妨假设这类消费者面对的是同质的产品。占座动机起源于同质座位数量上的稀缺。这种由数量稀缺引起的占座与前两类由质量稀缺引起的占座最大的不同在于,收益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一个既定的值,要么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愿支付额外的成本,他们会尽可能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所有人的平均成本上。所以,价格略有增加,需求人数就急剧下降,需求价格弹性趋于无穷。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三类消费者群各自的需求曲线,依次记作 D1 ,D2 ,D3 ,如图二。曲线上的点表示在一定价格水平P下,愿意采取占座行为的人数Q 。这在表面上

 

图 二

 

看起来与传统的需求曲线意义不同,但是如果把一个消费者群看成一个“消费者”,那么,一定价格下愿意占座者的人数也就相当于这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了。这样,占座市场简化为只有三个消费者,记作消费者Ⅰ,消费者Ⅱ,消费者Ⅲ。

从这三条需求曲线中,我们看到,对于消费者Ⅰ来说,座位相当于吉芬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对消费者Ⅱ、Ⅲ来讲,座位是正常品,只是消费者Ⅲ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大得多。

下面分析供给面。

如果把供给曲线定义为一定价格下座位的数量,就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S 。如图三,对由质量稀缺引起的占座而言,价格越高,质量越优,数量也就越少,所以供给量是价格P的减函数。由数量稀缺引起的占座中,数量越多,稀缺度越小,越容易占到,价格也就越低。总之,两种情况下,供给量都是价格的减函数,价格都反映了资源——座位的稀缺度。

图 三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之间不具有竞争性。竞争只在每类消费者群内部进行。占座市场实际上有三个独立的部分。

3、供求的共同作用

下面把供给和需求合起来考察每部分市场上消费者是怎样通过竞争来分配资源的。由假设五可知,从买方角度来讲,占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单个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价格在消费者整体的竞争中形成。在第一类消费者群市场上,供求相对位置如图四,供求曲线交于点E ,Rm 、R0 分别为收益最大值和最小值。由于稀缺性,座位是从高价位开始配置的,所以我们从E点上方分析起。当价格处于P1 时,需求量Q2 大于供给量Q1 ,有Q2 - Q1 个消费者不能得到满意的位置,而只能接受价格较低的座位,从而遭受损失。比如他们获得价格为P2的座位时,所遭受的损失是矩形ABDC的面积 ( P1-P2 )*( Q2-Q1 ) ,致使价格P2下,原来的Q3个消费者面对的供给量不是Q4 ,而是Q5 ,Q5 = Q4 -( Q2-Q1 ) 。这时,P2价格水平下,Q3个人中又有Q3-Q5个被挤出,…… 通过这样的连锁                   

图 四  

 

反应导致每一价格水平下,实际供求关系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普遍在下一次占座中增加成本,推动价格上升,即高位价格下,需求者增加,低位价格下需求者减少,需求曲线顺时针旋转,供求缺口加大。由于始终供不应求,价格保持上升趋势,随着价格的上涨,占不到座位的人遭受的损失不断增大,得到座位的人获利趋于零。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获利非正,整个消费者群总成本大于总收益,利润为负值。

第二类消费者群供求曲线如图五。各点含义与上图相同。供求作用机制也与上图相同。高位价格处,供不应求,通过上述连锁反应作用,推动总体价格上涨,消费者获利情况不断恶化。总体获利亦负。由于供求缺口相对较小,竞争不如上一市场激烈,价格上涨幅度较小,所以总体损失比上一种情况小。

第三类消费者的情况与前两类差异较大。如图六,图中各点含义与前两图相同。E点上方高位价格处,供大于求,价格呈下降趋势。E点下方供不应求,价格呈上涨趋势。这种系统内部有自发均衡机制,在竞争中形成均衡价格Pe。消费者整体的成本总和被控制在总收益以下,所以这类消费者整体   

 图 五    

 获利为正值。从这三个市场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它们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差异。显然第一种最无效率,第二个居中,第三种比较有效率。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抢占市场”,通过抢占行为,消费者支出了本来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导致整体福利的损失,抢占成本就是整体福利的漏出。但是同样是抢占,效率上却有差别,这差别来自竞争度的差异。竞争越强的市场效率越差。于是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在抢占市场上,垄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配置机制得以改进。下一部分将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来对此加以论证。

 4、市场结构分析

这里的市场结构与前面一样,是从买方角度讲的。把第一部分中第五个假设去掉,即放松完全竞争假设,并在时间上加以放松,放松到一个足以形成“垄断”的较长时期,来分析垄断市场。这里的垄断主要指消费者之间的联合。

以第一个市场为例。在图四中,价格在P1处时,Q2个人中会有Q2-Q1个由于随机因素得不到价格为P1的座位,从而遭受损失,他们的总体损失在区间(0 ,P1*(Q2-Q1) )上。Q2人中每人被挤出的概率都是(Q2-Q1)/Q2。由于时间足够长,在某一段时间内,能得到座位的人可能会稳定在特定的Q1个人上,他们会彼此熟悉起来,并慢慢地会发现,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会得到更大的好处。既可以保证每次都能占到座位,又可以降低成本。联合的方式很简单,只要Q1个人分成几组,轮换着去占座就可以了。这样使每次的总成本低于不联合时的总成本—矩形OP1AQ1的面积P1*Q1,从而使Q1个消费者的总成本及平均成本(即个人成本)得以减少,相当于原价P1下实际价格的下降。

通过消费者的联合,形成了某一价格水平下的较高的进入壁垒,使其他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很难进入,从而抑制了价格上涨的趋势,使实际价格下降,总占座成本下降,也就是福利水平漏出的减少,总体福利水平提高。从另一方面讲,在占座过程中,某一座位的获得者,一定是对该座位支付最高价格的消费者之一,他之所以愿意支付最高价格,是因为他对该座位需求最强烈,也就是说该座位在他那里的使用效率最高,经过抢占配置,虽然使福利降低,却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这也是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的体现。垄断后亦如此,在垄断集团形成过程中,需求强烈者会千方百计不惜代价的挤进该集团,所以最终形成的某价格水平下的垄断集团,是由原价格水平下消费者中需求欲望最强者组成的。垄断不仅使福利增加,同时也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在共有资源的抢占过程中,垄断因素能提高配置效率。本文讲的垄断与传统意义上的厂商垄断不同,本文中垄断指的是共有资源“抢占市场”上的买方垄断。关于垄断的优势已有不少论著,但都是对厂商垄断的研究,分析角度与本文不同。

 

三、共有资源的抢占现象

 

占座本质上就是一种校园里共有资源的抢占行为,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林木的滥伐,环境污染等都属此类。下面以市场资源的抢占为例作简要说明。

市场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共有资源,它不仅是无形的资源,而且是一种典型的“可占共有资源”。它稀缺,无产权问题,即使通过“市场准入条件”来收费也不能明确分配规则。因为市场份额的占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无法人为地分配的,只能通过抢占自发配置。在市场资源的“抢占市场”上,厂商是消费者,他们虽然是产品的供给者,却是市场资源的使用者。目前我国家电市场的抢占问题就很严重,众厂商纷纷以降价带来的损失作为成本抢占市场,彩电业一场“价格大战” ,结果使多数企业因没有占领市场而亏损,少数占领市场的厂商也很少或根本就不能获利。这种情形与第一类占座市场极为相似,竞争的结果却是大家都无利可赚。这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垄断的因素,会使情况好转。

由此及彼,其它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与之大同小异,适当地加入一些垄断因素会发挥正的效应。不要一提到垄断就排斥,在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上,它是有效率的。

参考文献:

许纯祯 、吴宇晖 . 西方经济学 .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曼昆 . 经济学原理(上). [M] . 三联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231—242

郑利平 .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 [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11—27

阎伟 . 占座的实证观察和理论分析 . [J] . 经济研究 . 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