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心理运动技能集锦9篇

时间:2023-11-15 10:09:32

心理运动技能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1

【关键词】手球;运动员;心理

手球是同场对抗球类项目的一种,“同场对抗球类项目是指在统一比赛场地中,在身体对抗条件下,完成攻防技术,以得分多少位取胜条件的集体球类项目。”同场对抗球类项目比赛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体能水平,运动员自身对比赛负荷的承受程度,运动员自身的技战术水平,队友之间的默契程度,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手的技战术水平。

青少年运动员整体的心智尚未成熟,整体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比赛中青少年运动员精神高度紧张,技术动作容易变形,战术打法运用不是特别灵活,在遇到比分有差距的时候,患得患失的思想比较严重。

一、手球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

手球作为通常对抗球类项目,是以得分为目的,最终胜利取决于进球的多少,在组织进攻,尤其是最后门前的最后一次动作中,运动员的心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在我们挑选运动员进行运动选材的时候,已经进行了筛选。后天因素是要通过我们后期的训练提高的,包括心理专项训练,模拟比赛训练,实战训练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尤其是对手实力相当或者对手实力稍强的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决定了比赛的成败。

(一)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心理要求

手球项目中由于位置的不同,也要求有不同性格的运动员,每个位置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都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遍训练法,适用于手球运动,一种是个体训练法,适用于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守门员,最为比赛进攻的发起者和比赛防守的终结者,要求作为守门员的队友要有冷静的头脑,多变的思维,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内锋,是手球比赛的主要进攻选手,要求运动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把握机会,获得比赛的主动。组织,是手球比赛中承上启下的队员,具有桥梁作用,要有过硬的技术,同时要有很强的灵敏性和沟通能力。底线,是手球比赛中防守的关键,心理波动不能较大,可以理智的观察全局,给出最优的防守方式。边锋,是手球比赛中协助内锋进行进攻的运动员,需要较强的灵活性。青少年选手技术水平还不稳定,根据响应的心理特点为他们选择更为科学的位置。

(二)对团队的心理要求

手球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要树立全队必胜的决心,培养全队坚韧的意志力,培养全队的自我调节能力。单个运动员的心理波动不足以影响比赛的胜负,但是单个运动员的心理波动,有可能会影响到团队的其他运动员的心理波动。因此,要求每一个运动员要牢固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同时团队里面要有一个或者两个核心球员,在某一个运动员发生心理波动的时候,可以及时调节全队的比赛气氛。

对于青少年手球运动员,我们应该加强心理培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手球运动的规则决定这个项目较之其他项目身体接触更多,由于身体碰撞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要培养运动员理性的对待对手故意犯规,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手球运动攻防转化较快,运动员应该具备多个位置的技术水平,多个位置的心理要求。根据得分的特性,应该把心理素质最后的队员放到守门员的位置。

二、结论和建议

(一)心理训练需完善

希望获取比赛胜利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愿望,但是由于比赛临场发挥、自身水平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比赛失利也是非常多见的。在比赛中应该做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不同位置对运动员的心理要求都各不相同,针对位置不同,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现在的训练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仍然需要加强,同时要把心理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增加心理训练的投入,运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监控,增加心理学博士进行指导。手球运动员由于对比赛结果的过分看重,而导致比赛中的发挥失常,屡见不鲜。在青少年运动选材中,应充分考虑心理因素,运用高科技的数据进行选拔。

(二)赛前训练要加强

比赛前,手球运动员的心理水平需要进行监控。要开深入具体的赛前动员会和分析会,要把对手每个位置的运动员的心理、体能、技战术特点通报给所有的队员,要把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水平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专人负责对手的情报资源的收集,通报对手的整体技战术打法,个人的技战术特点,尤其是对手个人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身的技战术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运动员在赛前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对手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更好的迎接比赛。

(三)训练方法应多样

手球与其他项目相比,整体赛事较少,整体的队伍较少,手球运动员自身受外界影响较大。需要教练员在制定训练方法的时候,着重注意增加模拟训练法和实战训练法的比重,以赛代练,以赛促练。找出自身的不足,尤其是要针对个性问题,进行逐个突破。需要让运动员在模拟训练和实战训练中,熟悉比赛的每个环节,熟悉队友的每个战术意图,熟练运用教练员所布置的各项战术打法。针对比赛中对手的情况,客观的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扬长避短。不管是模拟比赛还是实战,虽然赛前都会针对对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比赛场上,风云变化,技战术也是瞬息万变,要学会适应突发事件,尤其是既定的战术打法,在队友无法配合自己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这就要靠平时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突况对选手心理造成的波动,以达到降低比赛中自身失误而导致比赛失败的风险。

作者简介:温杰(1987.1-),男,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大学本科,运动训练专业,手球教练员。

参考文献: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2

【关键词】田径运动 心理训练 成绩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49-02

前言

根据资料记载:对于优秀田径运动员比赛的胜负,训练比例是体能、战术占30%,心理占70%。心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根据100米运动项目的特点,找到能影响到100米运动员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了解这些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使100米运动员在面对比赛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体育业随之发展进步,100米运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身体上的较量了,田径的运动成绩受到体能素质, 技战术水平以及心理状态三个因素的影响。当一名运动员成绩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想再有一定提升就存在一定困难。想从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提高运动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这个时候就要在运动员的心理,在心理训练上下功夫,让运动员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良好的心理状态加上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精湛的技战术来取得比赛的胜利。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优秀运动员训练比例是体能、战术占30%,心理占70%。田径除了接力项目外,都是以个人为主的运动项目,竞争性很强,田径比赛不像球类项目那样,可以中途暂停接受教练员的指导和提示,是一个从走上田径赛场之后再比赛结束之前都要完全靠自己进行判断和作出决定。

1.影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以及不良表现

1.1影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

在田径运动比赛中,第一个影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就是比赛规模的大小。比赛规模的大小,就决定着比赛选手的水平,越大规模的比赛,参赛选手的能力越强。这些选手在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上都相差甚微。这样参加比赛的选手心理压力就越大。 情绪就容易激动。心理变化不平稳容易紧张发挥不出自己原有的水平就拿不到好的运动成绩。甚至好多在平时训练良好的运动员在赛场上,由于心理的变化,不但准备好的技战术发挥不出来,就连运动动作都会发生变形,直接影响到田径运动员比赛的成绩。第二参加比赛运动员实力的对比,当运动员实力的对比,当运动员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运动选手心理就有情绪的变化,情绪比较低落,对比赛的胜负结果, 心理就有一定的压力,在心理就觉得自己无法战胜对手。 当运动员实力彼此相差甚微的时候,运动员的情绪都比较高涨,都希望在此比赛能取得好的成绩。在心理上就会提醒自己严谨,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胜利就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当遇到笔自己能力差的运动员时,选手心理就会比较放松。第三训练水平和参赛的经验也是影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一个田径运动员训练成绩比较好同时又有多次的参赛经验,那么运动员容易产生愉悦的情绪,促使比赛的良好发挥。反之,则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比赛时运动员的发挥。很多新运动员第一次参加比赛,都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总要的原因在初次参加比赛的紧张,导致运动员运动表现产生模糊,同时反应和注意力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四,参加比赛的动机。参赛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当运动员将两种动机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充分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在比赛中完美发挥。第五,外界环境的干扰,场地,裁判以及观众当地的天色等等都会对运动员心理上有一定的影响。

1.2运动员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

第一种就是盲目自信,处于盲目自信的运动员感觉自己对马上到来的比赛很有信心,容易对比赛做的准备不足,低估对手的实力,也容易高估自己的实际运动实力。缺乏对自己和对手全面的认识,盲目的乐观,当比赛过程中有一点小事故出现,就会内心表现出惊慌,就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第二种过分激动。处于过分激动状态的运动员会表现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四肢颤抖,会有肚子痛等等的表现。过分激动会使运动员心神不定,不能够注意力集中。运动员会出现思维迟钝,动作缓慢,直接影响运动员正常发挥。第三种,淡漠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情绪低落,兴奋程度不高,容易使运动员心理产生消沉的作用,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一般都是竞技水平不高,没有什么比赛经验,面对比赛觉得自己取胜无望。一般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比赛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2.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争强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同时,通过一定科学的有效的心理训练,来减少或者改善影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以及减少或者改善运动员在面临比赛时的不良心理反应。针对田径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从运动员心理能力上,来寻找成绩进步的突破点。让运动员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训练中,都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够促使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

2.1放松训练

无论是什么运动想在心理训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在机体充分放松状态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放松训练主要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过程。可以通过使注意高度集中在自我暗示语或他人暗示语上,深沉的腹式呼吸,达到全身肌肉完全放松。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等等进行放松训练。 通过放松训练让运动员,稳定情绪状态,提高自我调节控制能力。降低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降低心理紧张产生的过多能量消耗,从而使得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的恢复、为进行其它的心理训练打下基础。

2.2集中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训练是让运动员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在此不受外界因素所干扰的能力。注意力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注意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可以提高和改善的。 教练员可以有意识的安排运动员在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训练。比如让运动员在喧闹的环境中,注意枪声训练。还可以通过注意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训练。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有意识地在同一训练课中变化训练内容。提高运动员调节注意力的能力,在平时训练和学习中,要求无论运动员做什么事都要有专心致志的习惯,以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的能力。在比赛中,即使外界的环境嘈杂也能安静下来,全神贯注的进行比赛,以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2.3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在竞技运动中较常用的心理训练手段, 通过表象训练从而提高运动机能和情绪控制能力,表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在平时训练结束后,给运动员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和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照片,同时讲解正确的动作,并让运动员们在脑海中回想正确的技术动作。 在表象训练中从视觉表象为主,逐步过渡到动觉表象,以及听觉表象,尽最大力量调动人体的一切器官来共同协同作战。

2.4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也是心理训练中较为常用的训练,通常是回忆技术战术等等也叫回忆训练法。念动训练法,有助于提高运动员运动机能时的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在训练或者比赛前,或者在运动员受伤又无法进行常规训练时。 可以让运动员对自己即将要做的技术动作等做系统的回忆练习。 念动训练借助于视频、照片等进行回忆.训练。在进行念动训练时,一定要求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以此来强化运动员对动作的正确概念,为了改进技术和提高动作技术的正确性,以此来提高运动成绩。

2.5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也叫仿真训练,是针对真实比赛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者问题进行训练。在比赛有一些小突发的状况都会给运动员在心理上造成起伏变化。 通过对这些突况的反复训练实战练习,目的是为了运动员参加比赛能遇到事情不惊慌没在心理上没有情绪过多的波动,保持镇定, 在比赛中能够正常的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第一种模拟对手的技术、战术特点、比赛风格,以便更深入了解对手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 第二是模拟对手一开始领先,或者运动员先领先又落后的锻炼。 在此过程中培养运动员心理的稳定性,顽强拼搏的斗志,即使落后也不能放弃比赛,坚持到最后的自信心。 第三对观众的模拟。模拟赛场上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以及掌声表现出来,给运动员压力和情绪上的干扰,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让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

3.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的发展100米比赛也不再是单纯的比赛。 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运动员们不仅仅要在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要得到相应的提高还要在心理训练上把运动员心理变化和心理调节的具体方法相结合,通过有针对性心理训练来帮助运动员减少心理障碍,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以提高运动员成绩。

参考文献:

[1]梁海雄.田径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以及调节[J].湖南社会科学.2010,(2):187-189.

[2]邢晓虎,林静.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其心理训练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5):93-96.

[3]李明,魏家俊.对我国田径运动员心理竞技状态及控制能力的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5):128-130.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3

关键词:技巧运动员 心理调控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19-02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并形成。心理素质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还包括认识过程和个性等内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是运动员针对竞争激烈的赛场上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对心理作出的应变调整,其心理的调适度、心理的承压力、精神的意志力等因素,直接制约并主导着技战术的发挥。运动员心理上一旦调控到适度的心理应激和稳定积极的发挥状态,便能牢牢把握赛场上的主动权。怎样才能使运动员善于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训练和比赛的效率?将心理训练融入技战术训练,实现体能、技能与心理潜能训练三者有机结合,已成为提高技巧运动成绩的大势所趋。在奥运战略的宏观政策影响下,一度辉煌的我国技巧运动已被俄罗斯等强国远远甩在身后。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技巧运动要想再创昔日辉煌,唯有在提高难度、高度和艺术含量上下功夫,而为难度高度提供强力支撑的,便是运动员亟待提高的心理综合潜能。如何打造技巧运动员积极稳定、心智健全、处变不惊的竞技状态,常规心理训练、参赛角色定位、克服认知焦虑情绪、临场应变心理调控等因素至关重要。

1 常规心理训练要与训练同步

良好的心态制导着有效行为,技巧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从早开始,达到与体能、技能训练同步。首先,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训练中,让运动员从最初接受技巧运动项目的训练开始,就在心理影响的伴随下,本着自觉自愿、区分差异、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步提高控制和调节个人思维、行为、认知、判断等能力。技巧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能自我控制不良心态,保持心理稳定的能力,才能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保持敏捷快速的思维反映,继而达到从善如流的技能发挥。反观那些比赛技能不错的技巧运动员,因没有养成较好的心理自控力,针对比赛中出现的不利因素,不能及时调节心理,以致出现被焦虑心理和低落情绪缠绕,结果造成比赛失利。技巧运动的技术性、惊险性以及高难度性,决定了运动员必须练就沉着、冷静、稳定的心态。

技巧运动归属于技能类中的难美竞技项群项目,难与美是该项目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实践证明,技巧运动无论其动作的平衡柔韧观赏性、队员的整体协调性,还是惊险奇美的创新性,都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抓得越早,不仅会赢得主动,大面积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成绩,而且能高概率地发挥出运动员应有的训练水平。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建设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指导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可以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心理能力提高,是技巧运动员全能素质有待开掘提升的空间,有了积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状态为基础,运动员的训练技能才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发挥。

2 赛前调整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2.1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特征表现

技巧运动员的赛前心理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情绪波动,主要表现在心理过度紧张、认知性焦虑等心理变化,这些情绪体验对竞赛运动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情绪失度兴奋。表现为心跳骤然加速,呼吸逐渐加快,渐而造成血压升高。行为上表现为曾经熟练的动作变得生疏,注意力很难集中。二是赛前情绪淡漠。运动员一旦精神萎靡,容易造成情绪低落,临阵出现胆怯,身体莫名其妙感到疲乏,动作拘谨不到位。特别在多人项目中,容易形成情绪连环反应。三是连锁失误效应。技巧动作的复杂多变本身给运动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所有项目都要完成一连串的成套动作,其中任何一个动作的失误,都会影响整套动作的完成。心理自控能力不强的运动员,面对自己或队友突然出现的失误,不能够放下思想包袱,因分神容易形成连环失误效应。四是盲目轻敌自信。运动员过于自信,盲目轻敌,不能知己知彼,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心中弥漫着一股“躁气”。这类运动员心理准备不足,只能打“胜”不打“败”,稍遇挫折便出现惊人的“逆转”。

2.2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问题分析

赛前心里调控是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手段,运动员应在赛前两三周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里调控。调控要遵循三个原则:其一,因人而已增强针对性。根据运动员的性格差异、体能、技能特征以及此前的比赛表现,有针对性的地抓住易于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控,做到有的方矢,保证效果。其二,知己知彼量体裁衣。对于比赛对手,既要分析研究对手的性格,又要了解其动作特征、难度分值等,根据双方强弱优势对比,该快的以速度求胜,该精细的把握好动作质量标准。要理性确定比赛目标,确立适度而不失度的比赛动机。其三,积极应战沉着自信。走上赛场的运动员,与众目睽睽之下登台表演,其一招一式尽收观众眼底。此时运动员应把握好自信度的分寸,消极自卑则偏,盲目自信则废,只有用不变应万变的沉着冷静心态,抛却物欲名利的“杂念”,排遣各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专心致志投入到 “如入无人之境”的比赛中,能保证动作的完整性和配合的稳定性,才能实现预先制定的比赛目标。其四,用好基础训练“诗外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巧运动员的稳定心理素质,来自长期基础训练的“诗外功夫”,应将运动员性格、气质、情感、意志、能力、扛挫力、以及音乐、文艺、人文修养等“诗外功夫”,作为重要的心理训练指标,通过长期与体能技能并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克服不良个性特征,最终达到运动员赛场上气定神闲处境不变的训练目标。

3 技巧运动员心理调控方法

3.1 个性培养提升心理素质

顽强的意志力,专注的注意力,高度的情绪控制力与心理承压力,坚定明确的目的性,合理正确的成就动机,这是中外优秀技巧运动员如出一辙的心理品质。实现达到这些标准,必须从培养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素质入手。培养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确立比赛动机是重要的基础。运动员的自信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均在其中。什么是运动员的个性?所谓个性,简单的说是指性格、脾气,《心理学大词典》给予的定义是:“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简而言之,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一个渴望取胜的运动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关系上, 无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培养优化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但能提高训练效能,还能提升其思维速度、灵活应变和快速反应能力。

3.2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的根本在于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使意念、肢体动作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运作。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对技能、技巧、战术上的掌握和完善,而且还能提高运动感知觉和思维表象力,集中运动员注意力,增强抗干扰的能力。

3.2.1 心理调节法

主要有自我暗示放松训练、自律训练、渐进放松训练、超觉静坐等。以自我暗示放松训练为例,主要在自我暗示下,端正姿势放松到最愉快的情景之中,再配合呼吸节奏的放慢和深度加强,逐步放松身体各部位的骨骼肌,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精神疲劳的效果。

3.2.2 意象训练法

借助于语言暗示,使运动员重现过去的运动表象的一种训练方法。它直接有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和巩固,它和技术训练配合运动,可以使运动通过肌肉训练提高其感觉修养,并通过念动训练来提高思维修养,从而促使其身心的高度协调统一,使训练效果成倍地提高。

3.2.3 模拟训练法。

它是在赛期临近时,通过仿照正式比赛而进行的热身赛和仿真训练,目的在于让运动员提前适应比赛场地以及周边环境,减少和杜绝容易出现的心理紧张和动作失调等现象,有目的地克服认知焦虑情绪,增强比赛的自信心。

3.3 “三力”提高是训练关键

“三力”即运动员的意志力、注意力和自制力。首先,意志力是运动员确立了奋斗目标之后,在一种自我调整的心态下,克服困难顽强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它既是技巧运动员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取得良好比赛结果的前提条件。它包括积极训练的自觉性、顺时应势“敌变我变”的果断性和不怕挫折奋勇拼搏的坚韧性。运动员只有通过后天坚持不懈的磨练,从承受日常训练负荷做起,不断增强意志品质,才能达到激励斗志、增强信心的目的。其次是注意力训练。比较其他竞技运动而言,技巧运动对运动员的精力专注和心理定向要求更高。可以通过定向训练、表象训练、抗干扰训练等方法,以自律与自控意识加强专注力,提高注意力的控制能力,把注意力引导集中到比赛中关键的技术动作上,心无旁鹜地投入训练比赛。再次是自制力训练。自制力是运动员的自我抑制能力,其功能在于实践意志行动中能够自我约束、调整、控制情绪,指导支配比赛中的动作行为。

4 结论

技巧运动尽管是非奥竞技项目,但却包含着多种运动项目元素,它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对运动员开展心理训练,要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在提高运动员科技文化知识底蕴的同时,重点强化运动员的坚强意志与自信心、临场心理稳控与自制力的磨练。教练员要重视和加强技巧运动员的赛前的心理疏导控制,引导运动员学会从常规训练到临场竞赛的自我心理素质转化,以期形成保持技能竞赛的专项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颜玮霞.技巧运动员心理训练初探[J].广西体育科技,1992(13):37-38.

[2] 蒋光明.论新时期技巧运动员心理素质建设[J].体育科技,2010(2):92-93.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4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员 焦虑 注意-唤醒定向理论 心理调节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运动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倾向。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赛前,赛中,赛后情绪的变化及其调节,最佳成绩的取得等都与焦虑有关。

一、焦虑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危害不同

健美操是一种复杂技能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在运动过程中,心理因素占主要地位。高唤醒水平会对复杂运动技能活动,精细肌肉活动,要求协调性,稳定性以及一般注意力运动活动产生干扰。运动员在赛前会产生焦虑的心理,这样就会影响到运动员自身的水平发挥,从而影响到运动成绩。

焦虑确实会影响运动成绩,这是公认的。那么,如何消除运动员赛前的焦虑心理并提高运动成绩?心理技能训练是最常用的一种消除运动焦虑的措施。[1]

二 研究现状

1.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意义

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长期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体现,可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心理调节能力和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通过训练获得和提高。

2.表象训练的概念

表象训练法是教师、运动员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悉尼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像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表象训练有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赛前对于成功动作表象的体验将起到动员作用,使运动员充满必胜的信心,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2]

3.生物信息理论

生物信息理论认为,可将表象训练理解为大脑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产品。表象是有限的信息结构,可被缩减成特定的命题。表象包括对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命题编码的一套网状激活系统。这些命题至少可被组成两类信息:一类是想象情境中的有关刺激特征的信息,另一类则是和生理以及外显行为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网络被认为是外显行为的原型,可由内部产生的原型配对经信息加工而成。。生动的表象还包括对刺激命题和反应命题的加工。第一,表象练习可激活影响运动操作的表象和为外显运动操作提供原型的反应命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运动操作。。第二,对反应命题的加工能引起可察觉的心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是反应命题加工过程的传出神经的输出。从以上对生物信息理论的描述中,读者已经看到了它同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的许多相似之处。但目前还很难看出它对于解释表象机制问题的特殊贡献,实验证据亦很少。尽管黑尔(Hale,1982)认为他在体育运动心理学中具有巨大潜力,但要证明这一点,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4.注意-唤醒定向理论

注意-唤醒定向理论的出发点是将表象练习的认知效应和生理效应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第一,运动员进行表象练习时,可将自己的胜利唤醒调节到适宜水平;第二,运动操作前短暂的(20分钟左右)表象练习可将注意指向和活动人物有关的事物上,排除可能干扰运动操作水平发挥的不利因素。

陈敏(1991)指出,注意-唤醒定向理论同前面所论述的三种理论是不相同的,它主要解释的是熟练的运动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并着重于表述运动操作前表象练习对生理和认知两个方面的影响。这里的表象练习不仅是指对和运动操作有关的运动动作加以演练,而且更多地是指对和运动操作有关的最佳情绪状态的心理体验加以重视,以期唤起最佳操作活动所需要的生理唤醒水平,提高自信心,最终达到最佳运动操作水平。

表象训练的四种依据:一、念动现象及心理神经肌肉理论;二、符号学习理论 ;三、生物信息理论; 四、注意-唤醒定向理论。我们不难看出:注意-唤醒理论在表象训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生物信息理论与注意-唤醒定向理论在表象训练研究中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然而生物信息理论不但需要高科技设备,而且需要投入的财力、物力有一定限制,所以,只有考虑注意-唤醒定向理论。[3]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运动员在赛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技能训练是一种消除运动焦虑的措施,而表象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2表象训练法有助于运动员在赛前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势;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的记忆;赛前体验成功动作表象,使运动员充满必胜的信心,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2.建议

2.1心理因素在运动员的竞技比赛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应适当加入心理技能训练。焦虑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焦虑有助于运动表现,调节注意-唤醒水平。

2.2心理技能训练还包括模拟训练、注意训练、暗示训练等,必要时教练员可以将几种训练方法相结合,这样可能对运动员提高成绩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张力为著《体育运动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5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4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69-04

Building a Football Competi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with a Core of Conscious of Tactics

HUANG Zhu-hang1, YANG Xue-qin1,XU Xia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Shandong Entrepot College for Workers andstaff University,Jinin 272037,Shandong China)

Abstract:Football is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winning projects of football competition called for the adoption of laws and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capacity of entries is football tactical awareness at the core of many elements of coordination, and a support system. Cross-cutting between the system elements, a mutual penetration, various elements of tactical awareness throug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actical play a specific rol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actical awareness and support play an enhanced role.

Key words:

竞技能力结构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我国学者围绕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这一主线,对竞技能力结构、制胜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大批优秀成果。一般训练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主要是竞技能力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组合方式。对竞技能力的界定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五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1]。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和心理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概括为心、技、体、智四种能力[2]。反映竞技能力结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的代表性理论有:“木桶理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理论;竞技能力“时空变化理论”;“双子模型”理论等。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等多种特征。“整体性特征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显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层次性特征则表现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对竞技能力结构功能作用等级的不同,表达着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在竞技能力结构中作用的大小。”[3]以上这些研究在一般训练学层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概括了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般组成部分和基本结构。这种一般结构和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解决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但这些研究成果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论依据。

我国足球专项训练理论也对足球竞技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参照一般训练学构建的竞技能力模式,对专项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要素进行分析,在这五个要素的层面结合专项特点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研究的层面与视角和一般训练学基本一致,主要是平面化,解释性的研究。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表现最佳水平的一种素质;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心理能力和球队的凝聚力的综合反映”[4]。

有研究者根据足球项目的集体性特征,将足球竞技能力分为个体竞技能力和球队竞技能力。[5]刘丹等论述了足球等同场对抗集体项目,认为球队的竞技能力是作为一个整体功能表现出来的,它的高低取决于单个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各个队员之间协调配合及他们各种能力的合理搭配所构成。[6](刘丹 2006. 1)

有学者开始根据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系统是由足球行动、足球意识和足球意向三个子系统构成,而足球行动子系统又是由体能、技术和战术所构成;足球意识子系统是由智力因素、足球理念、文化素质和比赛知识所构成;足球意向子系统又是由非智力因素所构成,包括足球动机、足球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项主要因素。”[7] 国外对于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很少见对竞技能力结构本身的分析研究。比较多的是对竞技能力的某一要素的测试、训练、应用研究。竞技能力的分析基本是与足球运动的行为特征和基本要求相联系(图1)。

纵观国内关于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不断深化的过程。研究内容逐步涉及到了足球竞技能力的特殊性,即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作用。无论是一般训练学研究的结果还是足球专项理论研究结果都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对竞技能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我们研究竞技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将理论研究与训练实际相结合提供了范式。

然而,从中外足球竞技能力的研究文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针对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制胜规律对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和核心要素进行细致分析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运用文献法对一般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和战术意识的特殊作用等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比赛观察法、访谈法对足球竞技能力、足球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等在实际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比较,特别是通过分析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特殊地位,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立论:即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

足球专项运动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不仅要从理论上解释足球专项竞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为改进和提高足球竞技能力提供依据。研究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形成规律,就是要为构建合理的足球竞技能力提出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对足球竞技能力认识可以遵循和借鉴一般训练学的原理与方法,但是,其视角一定是足球场上特殊的制胜规律和制胜要素。足球竞技能力理论模式从要素、结构、功能一定是与足球制胜规律和要求高度吻合的。因此,构建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逻辑起点是研究足球制胜要素和规律,过程是探究足球运动制胜的客观规律与运动员主观制胜能力的关系,构建符合足球制胜要求的竞技能力,终极目标是解决足球场上获胜能力问题。

1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特征

根据一般训练学有关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按照足球运动的制胜规律的要求,我们认为:足球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按照足球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和足球比赛要求通过专门训练形成的参赛能力。足球竞技能力除了要符合竞技运动的一般要求外,更主要的是要有与足球专项的特殊要求高度吻合的结构和功能。足球竞技能力应该按照足球制胜规律的要求构建。因此,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以足球战术意识为核心的多要素协同支撑的整体结构(图2)。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各种要素所处的地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战术意识处于核心位置。体能、技术和战术方法作为协同要素,在战术意识的控制下共同完成比赛中的战术行动。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发挥着支持作用。

在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这些一般竞技能力的要素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在比赛中有机组合,相互支持和影响,在战术意识的统领下,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图3)。

战术意识由战术知识和战术经验集合而成,通过足球技术、场上跑动以及足球战术方法所组成的足球战术行为在比赛中表现出来。而战术经验又通过战术行为的反复实施和运用过程得到不断积累,战术知识也在战术行为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战术行为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流能力会对战术意识的表现和战术行为的运用起到支持作用。

因此,足球比赛场上的个人战术行为是由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术、战术方法和体能所表现。战术意识的发展与战术行为的运用效果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一种特殊要素。足球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力要依托心理素质的支持和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交流形式构成团队竞争能力。所以,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是足球竞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们共同构成足球竞技能力的支持体系。

2战术意识是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核心要素是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一个集合能力,从结构上看,是对足球项目的认知所形成的足球战术经验与足球战术知识组成的一个心智过程,它在比赛中的具体体现是感知理解场景,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思维决策。足球战术意识之所以成为核心要素是因为它是足球场上所有行为的总控制。

足球比赛从制胜本质上看,是两个集体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攻守对抗。这一本质使得足球比赛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比赛人数多、场地大,运动员要兼顾球、同伴和对手的行动。在大多数比赛时间内,运动员要处理同伴和对手之间的关系、运动员和场地位置之间的关系,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必须是本方队员之间要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因此,足球是一种关系复杂的比赛。

其次,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目标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在足球比赛中个人和球队的总目标是进球与阻止对手进球,但90 min内的控球权的不断转换,使得每一个战术行为的目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战胜对手的基础是有效的战术行为,也就是要求运动员要能够准确地观察同伴和对手的移动情况,正确地判断同伴和对手的下一步行为,保证技战术运用的准确性。

另外,足球规则队队员的活动限制不大,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冲撞,使得足球运动员活动范围大,行为方式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球员在球场上具有非常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足球是一种赋予运动员高度决策权利的比赛。

足球运动的这些由制胜本质衍生出来的特点决定了足球比赛是足球运动员在特定情景下、特定的需要驱动下,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控制下选择特定战术行为与同伴合作达成目标的过程。不是比单纯的力量、速度、耐力,也不是比单纯的技术质量。而是比一种对足球场上发生的各种情景、各种关系、各种时刻、各种行为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思维、决策,并能运用合理有效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足球战术意识控制下的足球特定行为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足球竞技能力。

在足球比赛中每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并非均等地对比赛结果发挥作用,在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或一些因素发挥主要作用。就是说,我们在对足球制胜要素的认识和制胜规律的把握中要能够抓主要矛盾,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也应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抓主要因素和主要环节。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中,根据足球比赛的特点,按照不同因素对足球比赛获胜的影响力度,我们认为足球战术意识是控制足球运动员场上行为的中枢,是衔接场上不同时刻的阶段性目标纽带,是连接团队成员的灵魂。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的所有个体和团体行为都是运动员战术意识指导下的战术行为,战术意识自然成为足球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

3足球竞技能力结构协同要素

足球技战术行为表现是足球战术意识实现的载体,没有它们战术意识无法表达。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统领下的技战术行为表现,是战术意识的外部形态。在足球场上,脱离了战术意识的技术、战术和体能是无效的行为。“真正有效的技术训练,必须结合场上的判断和战术意识,这是决定队员水平高低的关键,只解决怎样提高技术,而不结合时间地点和对手,有针对性地提高技术,最终是浪费时间和精力。"[9]

在比赛中技战术行为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工具,荷兰足球讲师说过:“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完成简单任务,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10]技战术要靠战术意识来掌控和运用,技战术水平的高低依赖于战术意识的程度。而体能则是战术意识实现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足球战术意识水平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标志。战术意识需要相应的技术、战术和体能等能力协同实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和体能的不足。但战术意识不足却无法通过其他能力来弥补。

4足球竞技能力结构支持体系

足球竞技能力结构中的支持体系主要由心理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构成。心理素质主要是由运动员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等部分组成的,它能够在比赛中调节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与行动表现,为运动员比赛提供心理能量。

足球比赛是一种团队的竞赛,个体的竞技能力必须要集合成团队竞技能力。在足球比赛的对抗环境中,11个人在各个时刻的目标转换中要有统一的思想。没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标11个人不是团队而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形成竞技能力叠加的集合战斗力。这种集合就要靠队员之间沟通交流。足球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特殊的沟通能力是个体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在团队中发挥的重要支持因素,是团队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

5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思路

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问题不仅是理论认识的问题,更是训练实践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是为了在训练实践中能够理清思路,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发展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只有针对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制胜规律进行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才能增强运动员比赛中的对抗实力,从而最终解决足球场上的获胜能力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发展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思路。

5.1重视对战术意识的理论认识和实战训练在足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有教练员要求运动员“用脑子踢球”,充分说明广大教练员从感性上意识到战术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无论理论和实践中都未能确立战术意识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核心地位。要使运动员能“用脑子踢球”,关键在于教练员能训练运动员有“用脑子踢球”的能力。战术意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专门化心智能力,战术意识训练必须是一个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研究,进一步分析战术意识的结构和形成机制,使战术意识的训练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平台上。

在训练实践中,要使各级教练员明确认识足球比赛是战术意识控制下的技战术行为竞赛,要把发展战术意识放在足球训练的首位,把战术意识的训练融入到每项训练内容、每个训练环节中。

5.2重视战术行为的整体发展当今的足球理论中,运用一般训练的原理,我们通常将足球竞技能力在理论上分为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五个子系统。这种认识导致我们在训练实践中,将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分为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破坏了足球竞技能力的整体结构,将比赛中一个完整的战术行为分割成孤立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造成基本功问题尽管在我国青少年训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仍然解决的不好”。[11]

在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发展中,除了初学者需要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控球技术能力训练外,脱离比赛情况下的技战术训练是难以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因此,发展足球技战术、体能等能力的训练,应根据比赛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术行为来发展。

5.3加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未能发挥正常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开始受到管理人员和教练的重视。一些运动队和俱乐部也认识到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求助于心理专家为运动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依靠赛前调节和矫正提高改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长期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水平。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认知系统是战术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动力系统影响和调节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行为。因此,要加强足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形成发展机制研究,对不同类别的心理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和手段,推动战术意识的发展,提高整体的心理素质,使足球竞技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5.4建立足球场上的“沟通交流语言”足球场上的交流涉及到与比赛相关的所有问题,而且交流依靠的是一种特殊的“足球”语言,这种“语言”需要训练和学习掌握。足球场上的沟通和交流要求队员要有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目标,要有对比赛场景的共识。因此,足球训练要提高足球运动员对基本战术阵形的认识和理解,使队员把握足球比赛的一般规律,加强运动员对比赛阅读能力的培养。队员之间共同思想和认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比赛中一些特殊时刻目标转换的分析来学习,对重要位置的作用、意义的反复体验来实现。

6小结

在对足球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上,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进行的,仅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要素及其组合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只能解决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问题,为足球竞技能力的训练提供基本思路。对足球竞技能力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一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这一核心要素的组成、结构、形成机制、训练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二是需要对足球战术意识与战术行为的关系和训练方法手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只有从宏观到微观,从认识到训练方法手段的整体研究,才能真正解决足球竞技能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国足球运动的科学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2] 徐本立.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61.

[3] 田麦久.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 :5.

[4] 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29.

[5] 刘民胜.足球运动竞技能力系统组合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30.

[6] 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的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9.

[7]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4.

[8]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2007,12:96.

[9] 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4.

[10] 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C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

[11] 麻雪田.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黄竹杭.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构建过程及训练策略设计[M].北京,2004.

[13] 吴鸿春.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6

关键词: 表象训练 理论 方法 研究现状

表象训练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被最为广泛采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表象训练及相关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本文旨在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评述,对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讨论。

一、表象训练的概念及作用

表象训练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运动技能的掌握,不仅包括肌肉活动的训练,而且包括对大脑的心理技能的训练。或者说,运动技术的突破不完全依赖运动场上练习次数多少,更与脑中技术动作的形象有关。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心理因素的主导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对运动技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这种作用更大。表象演练同时还能在纠正错误动作方面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在外显形态上的不同,比较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在运动感觉上的不同,表象训练能为我们提供许多靠身体练习难以获得的反馈信息。

表象训练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表现在对运动技能掌握有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成功的表象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集中注意力,增强自信心。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及运动员比赛的具体情况,通过表象训练对运动员的唤醒水平进行调整,适当提高或降低运动员的兴奋水平至适宜的范围,有利于运动员在最佳的竞技状态下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所以,表象训练不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实践中,而且在其它一些心理训练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中也常以表象训练为主要内容。

二、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

表象训练研究涉及的运动项目领域越来越广,包括游泳、跨栏、射击、射箭、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跳高、撑杆跳高、网球、排球、篮球、足球、拳击、跳远、铅球、标枪、滑雪、武术、健美操、乒乓球、散打等。相比较而言,技能类项目对表象训练的研究分量更重一些,而体能类项目涉及得比较少,表象训练较适合于对复杂项目的研究。

表象训练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水平方面的研究是表象训练在运动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王海景在《竞技运动中降低运动员焦虑的表象认知―行为干预的运用》一文中提出焦虑不是环境刺激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环境进行消极思维的结果,可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运动员的焦虑。王海景指出,要控制应激反应,首先要控制自我认知,表象训练的认知―行为干预策略对改变运动员的认知有积极作用。他还介绍了视觉运动行为演练、压力预防措施、压力控制训练、表象转移训练、成功情景表象训练5种表象认知―行为干预措施,为我们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了一些依据。

心理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的实施必须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树立心理训练为运动训练服务的指导思想,并充分运用这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克服外界干扰和生理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也是科学研究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此外,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大多是表象训练,对运动技能学习掌握有辅助作用,主要以运动成绩和技术评定作为评定表象训练作用效果的指标。表象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是指运用表象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在教师讲解、示范的基础上,把回忆技术动作作为练习的重要手段,在对技术动作的反复回忆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确的肌肉感觉。这其中对方法的探讨比较多,比如,表象训练的基本过程和教学程序,学生独立进行表象训练,提高自我控制意识的能力。

表象训练对于成套动作的项目(如武术),巩固的机械动作(如体操),以及较复杂、难以掌握的动作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从表象训练的特点和体育教学实践应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例如,成套、固定的动作都严格规定了方向、幅度、力量等;对于含有重复的感知和要求有较好的视协调因素的动作,虽然动作复杂,方向路线多变,力量不同,教学难度大,但学生把分解的动作在脑中重现,仔细体验每个细节和程序,反复练习,能加深动作印象,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象训练的理论

表象训练的理论主要是对表象训练的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表象训练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有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心理技能理论、三重编码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注意唤醒理论。这六种理论都有自己合理的成分,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表象训练的机制,研究者们也各有观点。

(一)心理神经肌肉理论(Psychoneuro muscular Theory)

心理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解释已有较长的历史。该理论认为,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主体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动作,从而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至有关肌肉,引起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因为生动的表象事件所激发的肌肉活动与实际的身体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在表象过程中的肌肉活动虽然很微弱,但它却是实际行为模式的模板。[2]

(二)符号学习理论(Symbolic Learning Theory)

该理论假设,表象可以发挥编码系统的功能来帮助人们理解或获得运动模式,通过表象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成功完成动作的中枢程序或蓝图。表象训练可以强化这种心理蓝图,从而使动作更加熟悉、更易达到自动化。符号学习理论认为表象训练的效果在于其认知学习,可以推断表象训练对于认知成分高的运动技能的效果好于认知成分低的运动技能。[3]而且表象训练在运动学习的不同阶段其效果也不一样。

(三)心理技能理论(Mental skills Theory)

心理技能理论认为,表象训练是通过发展或强化心理技能而影响到行为表现的。这些心理技能主要包括注意集中技能、降低焦虑技能和增强自信心技能等。[4]表象是发展这些心理技能的重要手段。表象训练的心理技能理论将表象训练对动作或运动表现的作用归结为心理技能的改变,这克服了一些表象训练理论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学习的作用机制,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表现的作用机制的缺憾。但缺陷是这一理论并没有说明表象训练是如何发展个体的心理技能的。

(四)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映像是一种贮存于人脑中的按功能组织的有限命题集。人们对一种映像的陈述包括刺激命题和反应命题两类。刺激命题是对表象情景内容的描述,反应命题是对这种情景反应情况的描述。同时,映像也包括指导如何进行反应的运动程序。[5]外显的行为与生动的表象是相互联系的,一方的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外显行为中的生理变化与表象训练时的生理变化的一致性是表象训练起作用的原因所在。相关研究也发现如果表象训练中既包括反应命题的因素,又包括刺激命题的因素,比仅有刺激命题的表象训练所激发的生理反应更多。

(五)三重编码理论(Triple Code Theory)

三重编码理论由Ahsen提出,他认为表象包括3个重要的部分:映像、身体的反应和映像的含义。映像可定义为中枢唤醒的感觉,它包括所有感觉的特征,但同时又是内部的。映像对外部世界的表征使我们在与它相互作用时就象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一样。身体反应是与表象训练相伴随的生理反应。某一映像对每一个体而言其意义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一个体在表象时都会将他自己的独特经验纳入其中,因此,相同的表象训练指导语永远不会使不同的个体产生相同的表象经验。

(六)注意唤醒理论

在运动竞赛中,能否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线索上与运动者的唤醒水平有关。过低或过高的唤醒水平,都会使运动员注意到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只有中等或最佳的唤醒水平才能提高知觉的选择性。表象演练将注意集中于与任务有关的思维,排除与任务无关并可能干扰当前操作的信息线索。

四、表象训练的方法

想象中完成动作能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首先是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当想象中的训练和实际中的训练结合起来,即在实际完成动作之前,先在想象中完成该动作,训练的效果就更大。

在实践中表象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和念动等,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建议在表象活动前进行放松,进而促进对表象的控制能力。首先是使自己的肌肉尽量放松,并达到全身松弛。如卧姿或自然放松的坐姿,闭目,想象自己最舒适的情景,这样能排除其他信号的输入,为表象活动作准备。丁雪琴提出:通过放松―表象为核心的系统心理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使他们能够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显著增强情绪控制、表象思维的能力。

如果说放松是表象训练的准备阶段,那么念动就是真正唤起表象的过程,运动员根据训练的要求唤起实际训练或比赛的动作表象,多次重复再现,与此同时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发展自己的动作表象。随着实战的发展,念动训练形成有序的成套练习。

五、结语

表象训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内外对关于表象训练的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表象训练效能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这使表象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其效果也在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中得到体现,今后的研究应根据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和赛前心理调整的需要,探讨符合不同运动项目,符合不同类型运动员的表象训练方法,使之更加具体化、精确化、实用化。

参考文献:

[1]刘鸣.表象研究方法论.心理科学,2004,(27)2:258-260.

[2]王东良.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兰州学刊,2004,(2):288-289.

[3]宋丽波.表象研究新进展及其思考.教育探索,2004,(12):75-76.

[4]刘耀荣,时倩.论表象训练原理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178-179.

[5]王珉.试论表象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55-57.

[6]李年红,章建成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132-135.

[7]唐征宇.论自我谈话技术在应激控制中的运用.湖北体育科技,2003,(22)1:56-58.

[8]漆昌柱,徐培.表象训练的概念,理论及主要研究领域:现状与分析.体育科学,2001,(21)3:76-80.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7

【关键词】速滑运动员;竞技状态;心理素质;自我效能;心理定向

1引言

随着我国速度滑冰运动的飞速发展,运动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涌现出许多世界级优秀运动员,获得了不少世界冠军,运动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同时,也发现运动员在很多场比赛中由于赛前准备不充分,心理素质不过硬,比赛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定位不准确等原因。

2 研究对象

国内外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

3结果与分析

3.1 提高速滑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和培养心理素质的意义: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女子速度滑冰500米的比赛中,我国33岁老将王曼丽以0.21秒之差惜败于同组的俄罗斯老将祖洛娃,获得银牌。王曼丽最终“差一口气”关键的原因就是心理压力实在太大。一方面,这是王曼丽最后一次参加冬奥会,她想拿金牌的心情特别迫切。另一方面,在她开始比赛前中国代表团还未见“金”,如果能赢得“开门红”,对支持她多年的家人、对培养她多年的教练、对整个速滑队来说都将是莫大的荣誉。此外,王曼丽去年一年的成绩都非常好,外界把对她的期望值定得很高,甚至就连她自己都觉得是“最大热门”。“大家都有压力,可惜她的压力没能转化成动力。王曼丽终被重重的压力击垮,赛后,王曼丽泪洒会现场。从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运动员之间的技、战术,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差距越来越小,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取得比赛的胜负和比赛成绩的好坏的关键因素就是赛前是否拥有良好的竞技状态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运动员体能、技术的发挥、最佳竞技状态的获得以及战术的运用均应以良好的心理训练为基础。

3.2 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不好影响比赛成绩的生理和心理的成因:速度滑冰包括不同比赛距离,是竞技时间较长、强度较大、耗费体力较大、竞争激烈很强的比赛项目,这就决定了速滑运动员除具备技术、战术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能力,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心理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罗季奥诺夫指出:“人的一般快速能力间接地表现在简单反应的绝对指标上,简单反应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保证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速滑比赛中,这种快速能力表现在起跑、滑行过程,以及随机应变地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如果运动员在赛前或在比赛过程处于心理过度紧张状态,就会使大脑神经兴奋性过强或处于抑制状态,造成对自己完成的动作缺乏信心,就不能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而影响比赛正常发挥。

3.3 提高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的方法

3.3.1 重视对运动员的定向培养明确参赛动机:速滑运动员在大赛前,教练员、队友及相关人员都对他们寄以厚望,当他们被大量与比赛胜负相关的语言、信息包围着时,就容易产生想赢怕输的心理定向,会出现心理过度紧张状态,如情绪不稳定、失眠,比赛中出现技术发挥失常,战术运用不当等。据中国速滑队领队肖华说,王北星本身条件不错,曾被派送到加拿大去训练,又曾经胜过王曼丽,所以这次她 “有想法了,想证明自己”,而“太有想法的人都滑得不好”,她也是被“压垮”的。同样是小将,其实主项为1000米的任慧就因为不背包袱,没有想法,因而在500米的比赛中放得开,第一轮她仅列第四,但第二轮任慧让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38秒271这个成绩是第二轮中的最好成绩,任慧最终搏来了一枚铜牌。对速滑运动员进行良好的心理定向的培养,它包括培养自信心,形成渴望比赛的良好心理定向;培养防止过重心理压力,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心理定向;发挥实力与认真对待比赛的心理定向以及比赛后正确认识胜利于与失败的心理定向等。良好的心理定向的培养使运动员正确认知自我,准确定位,才能不背思想包袱。运动员只有在赛前形成参加比赛的愿望和必胜的心理定向,才能在比赛中有正确的比赛态度和勇气,减少心理压力,才能克服比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3.3.2 暗示训练: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运动员的自我暗示能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暗示的巨大作用在运动员比赛时也屡见不鲜。自我暗示是调节运动员临场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使运动员保持一定的心理稳定状态,提高自信心,保证运动员临场水平的正常发挥。

3.3.3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过程,目的是适应各种比赛条件,保证技术战术在变化的情境中也能得到发挥。模拟训练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境和条件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赛场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比赛的天气、场地、观众等。语言、图像模拟是利用语言或图像描述比赛情境的先期适应。

3.3.4 赛前运动员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调整:赛前运动员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包括赛前的心理准备和临赛调控。是指在比赛前期2-3周就开始的心理准备,主要是教练通过谈话、观察、心理测试等方法准确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临赛调控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前几小时或几分钟这段时间的心理准备。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动员自己的全部能量,以最佳的兴奋水平投入到比赛之中。它包括对比赛场地的熟悉、运用暗示调节和呼吸调节等方法调整心理状态。

4 结束语

做好运动员日常的心理训练工作和调整好赛前的竞技状态、心理状态是现代运动训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发展,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和激烈比赛的要求,为取得有优秀的比赛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立新.速滑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及赛前调整.冰雪运动.2002(1):49-50

[2]张冬香.速滑运动员心理训练中的几个问题.冰雪运动.2005(1):43-44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8

摘 要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争日益激烈,优异成绩的创造对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在武术套路竞赛中真正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应当具备出色的技术水平和身体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起着决定作用。这里仅就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比赛成绩

运动竞赛是体育运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运动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人修养斗志和进取精神的重要推动力量,武术套路运动已是国内外的重要比赛项目,培养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让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得到发挥,更好的完成比赛任务没,已是一项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工作。

一、心理训练的概述

心理训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培养心理品质,以促进战术提高和增强身心健康。狭义的心理训练是指采取专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和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运动潜能。

二、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一)培养自我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常有些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过于强烈,造成情绪激动、注意力狭窄、思维杂乱而无序,使动作不稳定、技术水平发挥失常。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认识行为疗法的控制技术,可有效的调控运动员的思维过程,进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个性、增强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

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保证竞技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心理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倾诉以及良好的一致品质,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各种适应能力。如系统脱敏训练,其目的就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使其保持镇静、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消除疲劳、恢复心理活动的能量

运动员经常处于超负荷的训练或竞赛中,要消耗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造成身体或心理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生理与心理能量的不到及时不充,就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心理训练的作用之一,就是恢复已消耗的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尤其是运动员出现神经系统的疲劳时,必须通过精神调节、心理放松等练习才能有效的克服。

三、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

(一)武术套路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特征的核心,也是决定运动员心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个体特征是情感的高度稳定性、坚强性、自信心、勇敢和主动性。

(二)结合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运动员进行全面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运动记忆的训练、想像思维的训练、运动员的意志、情感、个性特征的训练。制订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同时结合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心动统一的技术效果。

四、赛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及其要求

(一)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按时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像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二)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作好适应性准备。模拟训练法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术在意外情况下正常发挥。

(三)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根据学生武术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可适时运用暗示的方法,把运动员对比赛名次及多方面的焦虑和担忧,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和提高自信上,这样会缓解武术运动员比赛中的紧张情绪,从而正常发挥水平。

(四)激励调节法

激励调节法是教练员用称赞和忠告的语言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当运动员临场时情绪过分紧张时,教练员应说:“你的水平我知道,前三名没问题!如果失败了,由我承担责任”。

五、结论与建议

现代武术套路比赛,由于动作的不断创新,并且不断的向高难度发展,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要想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良好的发挥技术水平,获得成绩,除了要有高水平的运动技术外,还应具备该水平的心理素质。赛前心理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坚持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科学化,系统化地抓好这三个方面,使运动员的技术得到充分提高,心理状态达到充分的稳定,在重大比赛中才能赛出好成绩,收到较好的比赛效果。

参考文献:

[1] 过家兴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2]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 马启伟,张大力.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约翰,塞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9

关键词:迁移效应;运动训练;迁移的本质

人们从事活动都可能因事物之间存在同类因素而相互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迁移效应。例如在学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原理及其应用时,由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因而可以引导学生用基因分离定律的原理来帮助解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从而通过迁移效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迁移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迁移效应产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运动训练的特点,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迁移效应,促进良好的迁移,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迁移的本质

迁移效应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广泛存在于人类学习知识以及改进、提高、巩固各项技能等活动中。我们从古代和现代心理学家对迁移理论的阐述可窥一斑。2000多年前的“官能心理学派”认为: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官能的训练效果,无条件地转移到其它官能上,使其它官能有所发展。其后,美国桑代克进一步提出;“只有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他从本质上首先提出“相同要素论”来阐述迁移产生的机制。奥斯古德在“相同要素论”基础上提出“三维迁移模式”,认为各学习材料、刺激、经验、技能、原理等存在物中,两者的相似性程度大小,决定迁移产生的作用程度。我国心理学家张洪潭在综合前人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其概念的外延,提出“广义相似说”的迁移理论,认为“只要具有相似的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而产生迁移效应”。从各家论述可以看出,迁移效应的产生机制是学习过程中,两个具有相似性(共同要素)的事物产生的相互影响。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技术有许多类别。体育技能学习的过程,是大脑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同步进行的过程。对一新授技术的掌握,学习者第一步是对所授技术通过大脑的思维、概括、分析,再通过提炼形成抽象的动作概念,然后再经过第二步身体活动的体验达到掌握。由此可见,概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概括水平的人,在学习新技术时能更快更准确地抓住新学技术动作的基本环节,将“复杂”的技术“简化”,再与已有“相同类”的技术各环节相比较,采用针对性的练习手段,便能较好地产生迁移效应,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二、运动训练中迁移效应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1)迁移动机。迁移动机是指训练者把学习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主观愿望。动机并不只是一个人的事。适当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比如良性训练竞争、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训练氛围等都可以促使产生迁移动机,而且迁移动机强的能更容易把学习所得运用到运动训练中去。

(2)个人悟性。所谓悟性,是指觉悟地、经验地、抽象地来反映事物,是对事物的一种理解和分析能力。康德认为悟性是按照头脑里天生就有的范畴、概念去综合整理材料,把它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理的知识。训练有没有用,关键是看自己从教练讲的话里悟到多少、理解多少。悟性高总能抓住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并寻找或创造机会把所体悟到的运用到训练中去,而悟性低的则往往发现不了训练的价值,更别说去运用了。不过,通过后天的训练,悟性可以逐步得到提高的,关键是要用心学习、仔细观察、勤于探索、用心体验、精于思考。

(3)学习者的心理状况。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如兴趣、动机、自信心、注意力等,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同样也影响着迁移效应的产生。在运动训练中,学习者对所学运动技术兴趣高,注意力集中,充满自信,就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观察思考老师所讲和演示的动作技术,并有意识地将新学技术与已有知识进行“相似性”的分析比较,这样便有利于学习者迁移效应的产生。

(4)学习者的身体、生理状况。在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运动训练活动中,学习者的体力状况、疲劳度,对其新授技术学习的影响尤为突出。不难理解,一个身心疲惫、体力不支的学习者在技术学习过程中,较那些体力充沛身体状态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低是显而易见的。

2.运动技术间的共同因素

从迁移产生的机制可知,学习内容间的相同因素是产生迁移效应的条件。并且,“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易产生。在运动训练中,能产生迁移效应的情况大体有:运动项目之间,运动项目的各技术动作之间,以及运动技术与辅助启发性练习之间等,如:球类项目之间,游泳不同泳姿之间。因各项目、各技术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共同因素”,故易产生有效的迁移。在运动训练中,只要不同技术动作具有共同要素,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其安排在前后连贯的教学当中,这样有利于迁移效应的产生。

三、运动训练中迁移效应的应用建议

1.加强基本技术动作学习,掌握基本技能

我们知道,体育运动技术间的“共同要素”是产生迁移效应的重要条件。对某一技术动作理解、概括深刻,掌握熟练,那么在学习同类技术时,就易产生迁移效应。而基本技术是组成复杂动作技术的“基础”,抓住了基本技术,等于抓住了各类复杂技术的“共同要素”,而且学习的基本技术越多越扎实,在复杂的新技术学习时,就越能触类旁通,并能运用丰富的动作技能储备,这样同类知识衔接,迁移运用,就能顺理成章。

2.合理安排动作技术的教学顺序,搭配适当

丰富多样的运动技术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因素”,并且,有的技术动作是相同的,或者大部分技术环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安排教学顺序、搭配教材上,应以促进迁移效应为基本准则,把具有同类因素的技术动作按顺序由易到难地排列。同时,搭配一些辅练习手段,使学生在学会前一个动作技术之后通过专门性辅助练习,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3.选用合理的教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教学方法的选取,合理练习手段的运用,能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好应学的技术。同时,好的教法和练习手段,能促进学者将新学的技术与已学技术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加快对新学技术的理解消化,产生迁移效应。

4.把握好学习者心理状态

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技术学习迁移效应产生的重要方面。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促进技术学习的迁移过程,实现教学效果优化。

参考文献:

[1] 胡启先.心学原理与应用[M].中南工大出版社,2007.

[2] 王斌,马红宇.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