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集锦9篇

时间:2023-11-16 10:40:20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1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飞速发展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通过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委托给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出现分离。随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和企业负责人决策权的不断扩大,国家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少数国有企业负责人、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为了强化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监督与约束,国家开始通过独立的审计机构对受托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促使其按照受托责任的要求全面履行职责,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在委托-关系下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选择,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审计手段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模式。20多年来,国家各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机制,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开展提供了良好保障,为实现“国有资产不流失、领导干部不变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时代新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以来,全党上下、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结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政治局关于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等要求,坚持探索创新,积极推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审计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不断深化发展,在全面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人员依法履职的“警示器”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监督评价,将有利于规范领导人员的经济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其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避免“决策时拍脑袋,出了问题拍屁股”现象,以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帮助领导人员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同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使广大领导人员受到教育,有所警诫、有所镜鉴,从而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正确考核和任用领导干部的“校正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也给干部考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决策、内控管理、政策执行、自我约束等行为的审计,运用客观数据和经济指标评价其经济业绩和任期经济责任,能较好地德、能、勤、绩、廉等多方面为各级党委和上级人事部门正确考核、任用领导干部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增强干部监督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的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是落实群众路线、深化反腐倡廉的“对照镜”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勤政廉政、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不仅立足于对资产、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同时以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对干部个人经济责任进行界定。通过审计,“一言堂作风,一枝笔审批”现象得到纠正,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以遏制,违规违纪人员和腐败分子受到惩治,领导人员依法履职、遵守和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自觉性得到提升。

(四)经济责任审计是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助跑器”

经济责任审计在对被审计企业资产、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评价并保护企业资金、财产的安全、保值、增值的同时,还为企业发展战略、内部治理、风险管理、生产经营等把脉,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运用独立、专业的眼光进行分析提炼,为促进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提供咨询和建议,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管理控制、防范经营风险。

三、发展瓶颈: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问题

在审计实践中,由于不同企业领导人员身处国民经济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相关经济活动多样而复杂,同时受制于经济责任审计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够全面

一是审计覆盖面不够广,部分企业仅对集团公司或总公司一把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而未将副职或子公司、分支公司的班子成员纳入审计范围;二是审计范围不够全,部分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忽视对业务经营、内部控制、经营决策、勤政廉洁、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等方面的审计,造成对领导人员审计不全面、结论不客观;三是审计质量不够高,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通篇只列举几个KPI指标和财务会计报表数据,再加上领导人员主要工作举措和工作成效,没有深刻揭露企业的重大问题和风险及领导人员个人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

(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难以准确界定

一是经济责任的范围不明确,导致夸大或缩小责任范围。根据《规定》,领导人员应该承担的是“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该定义较为宏观,到底哪些经济活动属于领导应该承担责任的范围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实践中只能依靠审计人员的理解和经验进行主观判断,难免产生偏颇。二是经济责任界定边界模糊,导致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责任类型。目前领导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但条文列举的都是原则性的标准,偏于宽泛和笼统,且三种责任之间缺乏清晰的边界,而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各有特殊性,原则性的标准对每一条具体问题定责的指导意义并不强。三是缺乏经济责任界定的定量标准,无法衡量经济责任的严重性程度,不利于责任追究的公平公正。《规定》中对经济责任的描述主要为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没有对领导人员违反规定、不履行责任造成的严重程度加以考虑,审计人员只能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宽松程度各异,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领导人员的责任界定标准参差不齐。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不够深入

一方面,由于责任界定不清晰,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流于形式,甚至成为领导人员的表扬报告,无法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与任免干部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尚未真正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任免的联系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干部时不参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也不对审计报告反映的各类问题进行严肃追责,使审计报告成为一纸空文,对领导人员毫无约束力。

四、改革利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突破,取得了新进展,工作成效比较明显。2013年共对4万多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300多亿元,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360多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务必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结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政治局关于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等要求,坚持探索创新,推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发展,为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督、促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根据权责对等、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要求,审计机构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单位全面建设、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面、规范和有效为基础,建立了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同时关注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业务规模与经济结构、表面业绩与潜在风险,并将领导人员经济决策权、经费审批权、物资调配权、资产处置权、合同签批权等经济权力行使情况以及个人住房、用车等使用情况为重点,不断增强审计监督效果。

(二)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

国有企业内部建立了审计整改督办制度,主动抓好经济责任审计揭示问题的整改工作,认真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查找问题产生和管理漏洞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人,跟踪检查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形成审计揭示问题、整改促进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一是不断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渠道,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建立完善审计通报及公告制度、审计约谈制度、审计移送制度,借助各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审计结果,加大审计惩戒处理力度,发挥审计监督的警示作用;二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联系机制,把审计结果与相关人员选拔、任用、考核工作有机结合,将审计结果作为业绩考核、奖惩和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纳入企业人员管理及廉政档案。

(四)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2

关键词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时间不合理

审计时间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工作的难度和结果,而就目前我国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大多数采用“先离后审”。由于被审计人员已经离任,相关的审计证据失去了时效性,部分证据可能会随着被审计人员“离开”,调查取证的难度增大。审计工作不能切实有效地展开将严重影响到最终地审计结果。为正确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的可利用度,我国了《通知》明确规定了在未对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之前,不允许其办理离职。显然“先离后审”与该通知要求不符。

(二)审计质量和效率较低

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审计成果的利用,影响着企业健康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可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来评价领导人员,这对企业任用和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率较低,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较低,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有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三)审计风险较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以审“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多方面审计,内容较复杂,难度较大,种种因素导致该审计的风险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审计不当,将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违背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对评价、考核、任用和选拔领导人才提供错误的引导,造成不良后果。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先审后离”较难进行

“先离后审”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充分利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大多专家学者提倡“先审后离”,但是现阶段许多企业不采用“先审后离”,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而审计力量数量质量不足,审计人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较难,所以如果严格按照规定实施的话有点不现实。

(二)客观因素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

第一,与普通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较为复杂,审计范围更广,审计难度较大。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全部的经济治理及资金活动,既有经济活动,又涉及财务领域。有时候由于领导人员突然的调任,审计工作较为仓促,这些都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审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准确。目前的审计评价工作主要是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但是这些依据可能会存在一些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如若被审计者借机利用,势必会影响审计质量。

第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了纪检、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三个部门未能真正实现消息互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单独行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重复监督,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各部门在行动之前未保持充分的联系沟通,这就造成工作时间上的冲突,不利于审计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加剧了审计风险,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重大错报风险较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较大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这共同形成了较大的重大错报风险。导致固有风险较大的原因包括: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涉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其犯罪违规行为较难查到;被审计单位在相关交易、账户记录中发生失误的概率较大时,固有风险较高;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较广、审计内容比较复杂。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内部控制制度相对不健全,则其控制风险较大。

(四)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复杂性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高的专业素质,而且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风险导向视觉下分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审计独立性较差,都会导致较高的检查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而在目前审计工作中,许多审计人员不仅不了解财务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甚至在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方面都有所欠缺,全能型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可能会发表不恰当的审计评价,影响审计质量。审计人员不能保持独立性,未能客观公正地判断和分析审计工作,将会严重地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完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审计时间

审计机构应该在综合考虑自身审计力量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使“先审后离”与“先离后审”相结合,合理地选择,提高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和可行性。

第一,“先审后离”。对于国有企业已经明确的要调任的领导人员,无论是评级调任还是晋升,审计部门应当根据调任的具体情况,采用先审计后离任。一般在国有企业中要进行调任的主要负责人员较少,审计任务相对较轻,而且任期责任审计可以较方便地取得更加准确的审计证据,有利于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

第二,“先离后审”。 对于退休、解雇、辞职以及离任前安排审计困难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可以在其离任后再进行审计,这样做与对审计结果的利用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可以减轻审计机构的压力,缓解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时间的矛盾。

(二)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构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平衡积分卡将长期指标与中短期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市场指标与业务指标相平衡。以该方法来构建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首先根据平衡积分卡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其次,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确定各维度以及各维度具体指标的权重。然后确定四个维度的目标值,最后评定总分值,即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

(三)采取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采取风险导向下的审计程序。首先,要充分地了解被审计企业环境,可以采取询问、查看文件等方法;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范围、方向、时间安排等。其次,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全面评价审计风险。然后,对风险采取应对程序,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方法了解企业的内部治理和控制制度;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企业的交易、财务报表等进行判断分析;在审计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变化对风险进行再次评估,完善审计计划。最后,审计人员汇总审计工作结果,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价,尽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四)相关各部门联合协作

审计部门在展开审计工作时要加强同监察部门和人事部门的联系。三部门可以在事前做好沟通,分工协作,相互信任形成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联盟力量。在审计过程中,对于有关问题可以合理解决,定期举行会议互通信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为所有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建立了审计档案,而且设置了相关接口,可以实现审计机关与纪检、组织、监察、人事部门之间的联网,可以使这些部门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对每一名领导干部历年的审计情况及相关信息,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人事部门和监察部门也要将审计成果的利用情况告知审计部门。要重视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使用,在官网上公布审计信息,加强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加强公众对审计单位的监督。

(五)提高审计团队的综合能力

审计部门要定期为审计人员安排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充分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专长,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针对部分特殊行业的审计可以聘请该行业的专家协助审计,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互联网+”时代下,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涵盖审计工作相关的知识资料库,方便工作人员的查询和使用。审计人员也要从自身做起,除了熟知审计专业知识外,也要加强对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刻注意保持独立性。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联合协作,更需要被审计单位的配合,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人员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充分意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资产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为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珏.煤炭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3):127+181.

[2] 冯悦.试析煤炭企业税务会计及税务筹划[J].经营管理者,2017(01):51.

[3] 赵建蕊,邱小英.全面营改增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及税务筹划[J].煤炭经济研究,2016(07):85-88.

[4] 张书伟.煤炭企业税务会计及税务筹划 [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260-261.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3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机关对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制度、个人廉政情况等应当负有经济责任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目前,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审计、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企业资产质量的审计、企业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和经济事项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企业管理情况的审计、企业经营者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的审计。根据上述审计内容也确定了相应的审计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主要是经营成绩、财务实力、资本保值增值、社会贡献水平、成长能力、资产质量与使用效率、遵纪守法情况等分析评价指标以及其他指标。定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基础管理水平、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企业经营发展策略、技术装备更新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分析评价指标。从上述评价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从财务指标的角度进行评价,相对而言对于其他指标有所忽略,而且在企业经营者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的环节也相对薄弱,引入的指标也相对较少。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走向及风险分析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走向。1.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本次国企改革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国企分类,本轮国企改革将国企分为公益类与商业类两类,其中商业类包括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和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两种。公益类央企的最新定义是以社会效益为导向,以保障民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企业,产品或服务价格必要时可以由政府制定,发生政策性亏损时政府给予补贴。在此分类基础之上,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绩效改革、国有企业薪酬改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规范。2.国资监管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完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就是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改革的重点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从而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职责边界。这种制度设计将改变以往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直接对所监管企业履行出资人权利的运作模式,而改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所授权的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权利。(二)国有企业改革的风险分析。1.分类改革和分类监管的风险。分类改革,要求区分企业功能,分别按照国有资本独资、国有资本控股和国有资本参股的策略实现混合所有制。分类改革的风险:一是改革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国资委或国有企业的改革意愿不强,改革进度偏慢,或者改革涉及的国有企业偏少,达不到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要求。二是改革的质量不高。主要是没有达到改革目标,竞争性行业存在的行政垄断没有打破,或者是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没有放开,国有企业继续凭借残存的垄断地位和优惠政策与民营企业进行不平等竞争。分类监管,要求按照国有企业实际承担的不同功能科学评价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分类监管的风险:一是在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继续片面强调保值增值和财政收入等经济性指标,忽视政策性、功能性指标。二是评价国有企业的政策性、功能性绩效缺乏法律或政策依据,在没有科学标准的前提下评价国有企业的政策性、功能性绩效。三是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监管不到位,不能为公共产品科学核算成本、科学定价,也不能科学核算竞争性企业的利润并准确核定应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2.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风险。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些束缚,增加了企业的自,同时增加了资本的流动性,有利于更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改革风险。一是公司治理风险。按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将产生大量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在这些企业,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捆绑在一起,民营股东充分行使股东权有助于解决国有资本出资人缺位问题,但是双方也存在控制权之争。引入民营资本的国有控股企业,如果民营小股东不能充分行使股东权,国有控股企业经营机制僵化的弊病不会显著改善。国有资本参股的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制衡机制,就存在民营大股东凭借控股地位损害国有权益的风险。二是内部人控制风险。在国有企业职工持股的改革过程中,存在国有企业为职工谋取利益而损害国有权益的风险。在市场化选聘企业管理人员的国有企业,存在外聘高管人员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另外,国有企业职工高薪酬、高消费的问题,受到社会公众的猛烈抨击和广泛诟病,也是一种内部人控制风险。三是国有企业自主投资风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按照这个要求,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都将获取更大的投资自。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投资方向与国有企业主业不一致、与功能性发展目标不一致、投向严重损失浪费等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三、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分类改革所带来的挑战。1.非财务指标规范性不强。科学的指标体系应当全面反映经济责任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如果仅仅由财务指标来衡量将大大降低评价的公允性。就目前而言,对财务指标的评价相对较为系统化,评价也趋于标准化,但是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还不完善,评价工作的规范性不强,导致非财务指标的使用过程存在随意性,最终弱化了其对整体评价的贡献。2.不能分类进行审计,存在一刀切情况。根据国有企业分层和分类改革的思想,国有企业可以分为国有资本运营企业、公益性企业、自然垄断性企业、一般竞争性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任务和使命也各有不同。现阶段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并没有根据这些企业的不同来具体实施审计,而是存在一刀切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太过笼统化,没有针对性,其结果说服性也较弱。(二)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风险。在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生命力的同时,也伴有相应的一些风险。例如公司治理的风险、内部人控制的风险以及国有企业自主投资的风险等。但是传统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并不能够有效地反映此类风险,这样就需要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进行深化和补充。

四、国企改革背景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加强改革的力度,保障改革的实施。一方面应该加强宣传工作,保证相关人员配合相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改革的力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加强改革的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完善法律规范,保证改革的有力实施。(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构建。1.完善非财务指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在分类的基础之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薪酬进行改革等。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时,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以及公益性国有企业。其中商业一类包括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商业二类是指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两种。商业一类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更多的采用财务指标,但是对于商业二类以及公益类的国有企业如果继续偏向于财务指标则会显得不太合理。2.反映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指标。国有资产的法定代表人一般都是国企的领导,其肩负着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的使命。因此,就应该设立资产的保值增值率指标。如果该指标小于零,就会发生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该指标大于零,则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增值;如果该指标等于零,就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3.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国企领导在其任职期间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评价国企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重点就是看国企领导人在任职期间对人力资源、研发费用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和对环境治理作出的努力,可设立人力资源的投入增长率、研发费用的投入增长率、基础设施的投入增长率、环境治理的费用支出比率等定量指标反映。但是,环境治理的设施投资比率和费用支出比率这两个指标,应该是污染行业的重要考核指标,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则可作为参考指标。

作者:丁淑芹 曲 鸽 田 园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辉,金彪.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其特征研究[J].财经科学,2013,(6).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也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控却从来不曾停歇。加强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最好的方式,也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构建体系化的审计形式和操作模式。同时,我国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改善,这关系着对国有企业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如何保证审计质量,合理把控审计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计划制定不严密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有严密的计划制定,对于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来说也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和审计机关的层次因素,审计机关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计划的时候存在很多不严密的情况,比如县区一级以下审计机关人员配备方面的不足,对区属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安排较少,相应的财政经费拨付较少,对区属国有企业的审计不是其关注的重点方向,都让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程序不合规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对于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程序的保障,通过对严格程序的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和合理性。但是,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程序的制定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会有可能增加审计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比如审计报告形成的时效性较差,甚至还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3.运行不规范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很好地对国企领导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个综合评定,为领导干部的考核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正因为如此,审计工作本应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审计结果也应成为各个领导是否能够“升迁”的关键环节。但实际情况是经常出现是“先提后审或先离后审”的现象,这就导致任期经济审计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很多审计成为一种形式。比如,审计不够细致和深入,可能导致其中腐败的滋生未能及能及时发现,也会因此导致审计报告的不准确,审计缺少了实际意义。

4.评价缺少统一标准

当前我国在进行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虽然可观性、可靠性是审计的标准,但是因为缺少了应对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具体要求,导致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和不准确。比如,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审计所参考的很多指标都没有实际意义,以及评价标准随意而为,缺少规范性等。

二、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责任审计环境

好的审计环境能够为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提供优良的发展土壤。首先,我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出台,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明确。这就需要审计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要求,防止审计部门造假,落实责任制度。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严格自身要求,加强自身内部自控制度的建设,增加内部控制测评,保持国企领导人的廉洁奉公。国企要从内部进行自纠,对于违法乱纪人员一定要严惩不贷。

2.优化审计程序

若想有效控制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对其审计程序进行优化和制定。首先,需要对委托与计划程序进行完善,委托程序需要严格授权,保证审计机关和内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的时候免受其他部门的“刁难”。其次,审计工作要做好审计的事前准备工作,做好事前调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对审计内容进行重点准备,从而在审计工作开始的时候尽快进入审计状态。第三,编制好审计方案,合理规划人员的配备,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客观界定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对国企领导人的责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审计环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对不同任期的领导人的责任进行不同划分,做到科学合理,避免让责任人逃脱责任,而让无责任人承担起所不应承担的责任。其次,要做好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划分,依照其内部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和主管责任人进行不同程度的责任认定。第三,做好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界定,这决定了是否追究领导班子正职责任的认定,因此合理进行划分有助于责任人承担的落实。

4.创新审计评价指标

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审计评级指标的建立,其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评价,从公正的角度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最好的方式是运用平衡积分卡理论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其能够将国企背景信息、各种目标、候选指标、相关的因果关系纳入其中,从而进行更好的权重指标应用和比较,更好对国企及国企领导人进行审计。

三、结语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国家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该方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力争让国企以及国企领导人能够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自我管控意识,为国企的经济发展更好提供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4-25.

[2]郝晓兵.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5,14:72-73.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5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防范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随之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WTO等,日前还在许多国家的支持下,成立了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亚洲投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有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进程,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事件中,存在一些国企发展缓慢,管理层年薪过高等不透明现象,直接影响到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安全,给国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提醒着我们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国企发展过程的的公开透明,提高国企的竞争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83年我国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契约导向阶段和体制、产权导向阶段:

第一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阶段。厂长负责制决定了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的绝对权力,所以厂长 (经理)的工作状况和责任程度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然而这却造成了一些领导虚报成绩,欺骗管理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二个阶段:契约导向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87―1992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具有自的经营管理制度。其基本形式是“两保一挂”,即企业保证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上缴税利指标,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从当时来看,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承包经营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和经营不公,承包者负赢不负亏等,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个阶段:体制、产权导向阶段――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3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效的抑制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

目前,我国约有9万家国有企业,数量之庞大,更足以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然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尚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如国企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层工资薪金过高不透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机构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国企的经济安全和办学质量。因此,要着重探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产生的原因

1.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出现控制不力现象。财务人员出现交叉现象,违背了独立性的要求,缺乏规范的控制制度;二是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国企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然而,却仍然沿用以前落后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失效

内部审计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和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国企内部审计机制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随着国有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审计对象和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关系,使得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加重了审计工作的压力;二是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工作要针对于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很多国企的审计范围指数局限于对资金筹集、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合法性,未能做到全面监督;三是审计方法落后。会计电算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然而,部分国企的财务会计方法仍停留在手工做账方面,加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3.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难度高、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很多国企的财务审计岗位是由会计出纳等人员借调或兼任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目前国企财务审计人员的年龄多为40-50岁,财务审计人员多为原来财务管理制度下的人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和素质跟不上业务的不断深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影响力财务审计的专业性。

4.有关部门部门缺乏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监管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是有效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外部措施。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太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隐患。

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对各部门的领导至少2-3年进行一次审计,在离任时再进行一次审计,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组织审计的部门要根据相关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重点选择掌管资金量大、经济活动频繁、群众反映多的部门或单位首先作为审计对象,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

2.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国企财务工作按既定目标进行。国有企业要认真实行三级复核制度,财务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核,在证据数据、法规政策、定性评价、文字表述等方面严格把关,以确保审计质量。此外,还要注重程序的节约和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国企的投资、业务活动、资金活动要按照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奖惩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长,任务重,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和所实施的审计方法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一要加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社会上的专业培训专家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改进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要积极开展各国有企业间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交流活动,学习企业过于企业的审计经验,提高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水平。

4.明确职责,客观、合理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领导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如何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谨慎”的原则,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限。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注意:一是紧扣被审计对象,切忌做出超出审计权限的事情;二是客观明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后果,不要随意定性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寻找证据,据实出具审计结论。

5.强化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

设计工作的监督,能有有效的方式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国企内部人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企经济责任工作开展的监督,确保建言献策和意见反馈渠道的通畅。

五、结束语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制度到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等各方面来进行协同研究。完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是国有企业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岚.经济责任审计浅论[J].中国商界,2010(11).

[2]田文娟.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12).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

1、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审计的灵魂。审计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目标就是确保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直接针对于企业领导人所承担的任期经济责任的一种审计研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控制方法和手段。而领导人的目标经济责任与受托经济责任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因此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仅有助于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更能确保和促进企业领导人全面有效地履行任期经济责任,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目标。

2、客观真实地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就是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发展。在该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由最初的单一财政财务审计目标向复杂化多层次化审计目标模式发展,包括财务信息真实性审计目标、企业资产安全性审计目标、财务收支合法性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目标等。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财务指标,还应包括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是实现多层次化审计目标的基础。

3、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审计增值。目标经济责任的确立,可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管理活动起到导向和规范的作用。目标经济责任是企业领导人员接受任职委托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目标化。受托经济责任是目标经济责任的核心,它通过法规制度形式、聘任合同形式以及组织部门的任命书等形式将领导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明确确定下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是衡量经济责任是否有效履行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的审计评价指标可以起到导向作用,防止短期投机行为,引导领导人员追求长远利益、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战略目标就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审计增值。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以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为依据。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审计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按照这些依据建立,这样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才能明确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从而对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公正地评价。

2、重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以重要性与可行性并重为原则,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不需要设定过多的评价指标。坚持重要性原则,就是选择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衡量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必须围绕着企业的主要业务和相关活动展开,与经济责任审计无直接关系的事项不设评价指标。可行性原则就是指在设定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到行业特点、技术条件和管理模式等等,以使在当前条件下能够衡量出可靠的指标值。

3、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财务指标是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企业现金流量的相关指标。非财务指标是无法用财务数据计算得出的指标,如客户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市场份额等。该类指标一般反映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仅关注财务指标的指标体系是不合理的,必须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仅关注财务指标是片面的,它会引起企业领导人员的短期投机行为。因此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应该包含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具有预见性,可以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可以评价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更能适应新时期对企业评价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非财务指标更能有效的衡量,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合理的评价企业绩效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4、与评价范围挂钩原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所涵盖的范围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标准,该指标体系的范围必须与被审计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范围一致。评价指标应该能体现审计要求,有助于达到审计目的。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1、企业绩效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财务收支审计是在对企业风险与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测试的基础上,对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以及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和重大经营决策等情况进行审计,以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绩效审计在财务基础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财务绩效与营理绩效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财务收支审计与企业绩效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离不开对财务收支审计和企业绩效审计结果的运用。这三项审计在产生的动因、相关法律依据以及基本程序是相同的。而经济责任审计与这两种审计的区别是他们的审计目的不同。财务收支审计与企业绩效审计是针对“事”进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包括对“事”和对“人”评价,但最终要形成对责任人的评价。

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对事的评价的基础上,明确被审计领导人员的责任类型以及责任大小,从而明确了领导人员对事所做出的贡献或所造成的损失,由此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领导人员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国有企业的法定负责人,其对所在的国有企业所有事项均负有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是指领导人员直接违反或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所应担负的责任。而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所应担负的责任。

四、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基于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理论的应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处理实际的决策问题,首先要对决策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将复杂的问题层层分解为多个要素,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决策问题条理化,把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组,将不同分组层次化,得到层次结构模型。在层次结构模型中,上一个层次的要素作为准则支配着本层次的要素,同时本层次的要素也要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元素起到支配的作用。

AHP方法分析后得到的层次结构通常分为一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最高层,也叫做目标层:该层次中只有一个要素,它是决策问题的预期目标(或者是理想结果);第二层是中间层,也叫准则层:该层包含总目标的实现所涉及中间环节所需要考虑的准则,其中仍可分为准则和子准则等多个层次;第三层是最底层,也叫措施层或方案层:这一层包括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本文所建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维度和27个评价指标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关系,可将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分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个层次。

本文构建的具体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财务层面包含:经济增加值、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营业利润增长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重大经济决策损失率、领导人违规资金比率、会计核算失真率。客户层面包含:企业形象和声誉、客户满意度、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废物综合利用率。内部业务流程包含:内部控制健全性、内部控制有效性、违法违规比率、领导人重大经济决策违规率。学习与成长层面包含:研发支出比率、培训与教育投入比率、建议被采纳比率、信息系统有效性、员工人均增加值。

在建立审计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明确了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及二级指标层之间的隶属关系之后,本文对同一层次、同一评价指标组中每两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按“1―9标度”予以赋值,由此得到比较判断矩阵示。在“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之间,“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和“学习与成长层面”同等重要,两者均为“客户层面”的基础,为客户获得更良好的体验提供保障。而“客户层面”又是“财务层面”的基础,只有获取客户的青睐,才能获取财务上的利益。财务目标是最终目标,“财务层面”指标最为重要。

会计核算的真实、合法是一切评价指标的基础,因此在“财务层面”指标中,“会计核算失真率”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对于其他具体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应遵循以下原则:直接针对领导人的评价指标比针对事的评价指标更重要。因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最终是针对具体领导人员的评价,针对事的评价还应按照责任划分转换为针对人的评价。例如,在“财务层面”指标中,“领导人员违规资金比率”的重要性大于“重大经济决策损失率”,前者衡量了领导人员的直接责任,而后者只是衡量领导人员的分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同理,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指标中,“领导人员重大经济决策违规率”指标的重要性大于“违法违规比率”指标。驱动指标比结果指标更重要。驱动指标是指为达到目标而设立的过程控制指标,例如“内部控制健全性”指标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结果指标是指体现实际结果值的指标,例如“违法违规比率”指标。因此,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指标中,“内部控制健全性”指标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比“违法违规比率”更重要。直接评价指标重要性大于间接评价指标重要性。在“客户层面”指标中,“客户满意度”指标比“社会贡献率”指标和“社会积累率”指标能更直接地衡量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因此,前者比后两者更重要。综合性指标比非综合性指标更重要。所谓综合性指标,是指以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或所有者权益总额作为计算数值的指标,具有概括性,如“资产负债率”。

注释

1 财务收支审计也叫财务基础审计,财务遵循性审计

参考文献

[1] 王常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7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思考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对国有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结果人格化,将审计结果落实到人的经济责任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是宝贵的审计资源,充分运用好审计成果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本文拟从一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经济案件着手,就加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谈几点思考。

一、审计“利剑”使“蛀虫”原形毕露

2001年10月,江苏省灌云县政府决定对灌云县棉纺织厂进行改制,指令县审计局对原厂长孙洲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进点后,审计组首先进行了内部控制测试。为了了解该厂业务操作是否符合控制要求,审计人员首先询问该厂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环节业务控制的程序,发现存在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的问题;通过观察材料仓库进出货,发现存在登记不及时、手续不完备、职责分工不明的问题;进一步抽取一定数量的应收帐、现金帐、银行帐等帐表进行检查,发现内部会计业务管理上存在重大漏洞。审计组决定从关联客户入手,逐笔核对发货、销售收入、资金回笼、资金入帐情况,逐笔核对大额资金支出去向、用途及原材料购进、入库情况,对往来帐目进行清理,对重大疑点进行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审计组掌握了孙洲涉嫌重大经济犯罪的证据,并及时移交给纪检监察机关,使侵吞国有资产的大“蛀虫”原形毕露。该案件涉案金额达235.5万元,孙洲因犯贪污、被判处无期徒刑,与孙洲一起身陷囹圄的还有其儿子孙永康、儿媳马海霞,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十年。

孙洲私欲膨胀,把国有企业当成了自家的银行,大肆侵吞国家资财:一是把企业产品卖出去后,收回资金直接放入自己口袋。1999年10月,孙洲指使孙永康、马海霞,将客户薛加国汇给该厂购棉款50万元收入不入帐,占为己有。审计查明,1999年5月至2001年9月两年多时间,孙洲及其亲属分8次将国有企业收入980589元攫为己有;二是虚挂往来,做假帐提取现金,将国有企业收入占为己有。1998年11月,孙洲指使孙永康,将客户王士兵抵给该厂冲抵加工费的价值人民币30多万元的棉花,转卖给另一客户薛加国,采用虚挂王士兵往来的手段,将薛加国汇给该厂的买棉款309638元不入帐占为己有。审计查明,通过虚挂往来的手法,孙洲两次就侵吞了国有财产728888元。三是把原料卖出去后,按成本价入帐,溢价部分不入帐。审计查明,1995年10月,孙洲将县棉麻公司分配给该厂的国家计划棉50吨卖给泗阳县新源轧花厂,将其中溢价收入4万元收入不入帐,直接占为己有。四是造假工资表,直接从银行提取现金“中饱私囊”。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2001年1月该厂工资支出异常,经与表内人员逐个核对,经查明是份假工资表,从而揭开孙洲指使孙永康虚造工资表,并以发工资名义,将客户薛加国汇给该厂的加工费380000元从银行提出中饱私囊的犯罪事实。五是有意让利给业务对象,以便大肆收受回扣。1997年至2000年期间,孙洲多次将业务单位送给现金197000元“笑纳囊中”。六是在工程发包、企业添置固定资产时收取好处费。孙洲借企业购置固定资产之际,两次就收受有关人员送给的好处费28000元。

孙洲腐败案是一起典型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借企业改制之机,处心积虑地将国有资产占为己有的案件,是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共同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才使这个国有企业的“蛀虫”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在国有企业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纪律,建立企业经营者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孙洲腐败案虽已尘埃落定,但对国有企业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以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预防和惩治腐败带来的反思却是深刻的。

(一)必须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对国有企业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严格贯彻执行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各项制度,尤其在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上,必须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二要建立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监督,形成监督、制约合力,并且还应充分运用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有效工作成果,利用其取得的有关资料和线索开展审计,形成一条严密的监督防线;三要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防止“内部人”操控企业。孙洲在承包原棉纺织厂期间,在企业重要岗位上安排亲属人员16名。他本人分管财务,让儿媳妇担任现金会计,通过人事安排,把企业的所有权力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为大肆侵吞国有财产创造机会。如果企业主管部门能及时加强企业的外部控制,加强人事监管,实行回避制度,也不至于让这个风光一时的家庭变成腐败家庭。

(二)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会计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审计监督制度,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从内部减少、杜绝不法行为的发生。孙洲腐败案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失灵,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因此,必须加大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力度,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企业供、产、销全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的制度,各部门人员要各负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二要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的周期性核查;三是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即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计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防、堵、查”递进式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促进国有企业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经营者的选拔机制,逐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孙洲腐败案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当初的企业改制不彻底,企业产权不清晰,企业主管部门疏于监管。因此,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经营者的选拔任用机制,逐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一是要探索与努力,通过规范“委托――”机制,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实现出资人原始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的“三权分离”,改变“一肩多任”、“一把手说了算”导致“穷庙富和尚”等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以探索“党管企业干部”的新形式为突破口,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进程,多渠道地选择经营者。对内部选拔的,要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等制度。三是以经营者薪酬制度改革为突破,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四是政企分开,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

(四)构筑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的坚固防线,通过立法、执法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孙洲腐败案再次敲响了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的警钟,向国人诠释了反商业贿赂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治理商业贿赂既需要严格的立法和执法,也需要营造一个杜绝商业贿赂生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一要开展严格的反腐败立法和执法,这是打击商业贿赂的最重要的手段。我国目前关于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还相对笼统,所以应不断完善打击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二是企业内部要建立一套严密的防范商业贿赂的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只要超过一定数量的建设工程或采购项目均采用真实的招投标制度,企业的最高领导人不直接参与招标工作,具体招标工作由职能部门组成的招标小组进行。同时成立监督小组,检查监督招标小组有无违反招标程序的行为,以防止个别招标人员在招标中接受贿赂、营私舞弊。三是着力推进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在公开和透明的舆论监督之下,任何形式的贿赂都会被公之于世,使行贿者和受贿者遭到媒体曝光,为世人所不齿。

(四)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中审计,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解决企业领导不廉洁的问题

孙洲腐败案再一次表明,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确立“任中审计为主,凡离必审,重点企业跟踪审计”的工作思路,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解决企业领导干部不廉洁的问题。一是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是一种事后监督,查出问题往往难以纠正,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失,而任中审计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审计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帮助其改正错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相结合。作为一种审计方式,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促进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及其审计成果的运用。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又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发展,是从财务收支审计到效益审计的过渡阶段。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做好了,企业的经济责任也就明确了,相关组织、人事部门可根据审计的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职责规定对有关领导人员作出正确的评价。三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工作结合起来,督促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切实纠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反馈制度,即审计部门向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针对审计结果报告列举的问题进行整改,限期将整改结果分别报送组织部门和审计部门,并存入《干部监督跟踪档案》。四要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结合起来,让社会各界通过关注审计结果,参与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来,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结合起来,促进企业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六)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职能作用,多部门配合,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8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与效益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公共受托关系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综合,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也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所以二者的结合会更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重点层面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以上思路,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进行结合,重点从经营决策审查、资金管理、管理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审计。

 

1、经营决策审查

 

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以重大投资项目为审计重点,对经营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立项科学性、决策程序、项目进度、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科学,并注重对领导决策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审查。

 

2、资金管理审查

 

主要是利用效益审计中对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评价,对重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行详细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用效益审计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查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3、管理效果审查

 

借鉴效益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管理系统健全度、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科学性等内容进行的评价,从管理的角度考察领导班子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除使用常规的审阅法、核对法、访谈法外,重点应用以下方法:

 

1、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性复核方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线索和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方法。

 

2、盘点法

 

实地盘点法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各项财产物资的实际存量进行实物清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数字准确可靠,但工作量较大。

 

3、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企业的物料、能源平衡原理等对企业的物料、能源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通过对不同年度企业产销存整体物料平衡、能源消耗同相应产品产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盈亏、异常消耗等疑点,从而寻找审计线索。

 

4、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就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实地察看的一种审计方法。实地观察法往往可以掌握到被审计单位账簿之外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和疑点,结合其它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发现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在审计现场实施中,审计人员深入生产、仓储等一线部门实地查看,访谈有关人员。首先,审计组统一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在审计过程中的观察意识,先实地察看分工负责范围内被审计单位的办公地点,经营场所,资产存放等等;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和怀疑态度,对一些现象保持机警,多一些设问,多一些联想,发现疑点及时报告。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及全面性,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仇立华,韩立春,杜凤红.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3,(增刊).

 

[2]许百军.公共选择理论与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取向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04).

 

[3]陈亚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N].理财杂志,2010(7):84-85

 

[4]朱火弟,蒲勇建.政府绩效评估研究[J].改革,2003,(06).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9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对策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预防抵御经济运行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以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1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其中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干部管理部门、干部监督部门和审计机关发挥各自的特长,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强化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含义及特征

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的活动。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指出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从产生开始就表现出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征,主要为:一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密切相关,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二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和责任追究侧重于企业领导人员本人。三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具有特定性,根据中办、国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986年12月,审计署《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标志着审计机关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正式开始。经审计机关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不断发展,然而随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当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管理水平、审计质量和结果运用等方面均显出不足,在审计实务中,当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界限不清。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所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有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三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经济责任界限不清、确认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前任责任与后任责任界限不清。二是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界限不清。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成为主流,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实际问题是,虽然很多重大事项都是经过班子集体研究确定的,表象上是集体决策,但企业领导人员在实际上往往存在着对决策的做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决定权,这就为审计人员在界定领导人员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时增加难度,表象和实际的不一致性可能导致企业领导人员运用集体决策的幌子逃避经济责任的惩处。三是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界限不清。

2.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欠完善。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至今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操作规范。审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审计评价指标缺乏科学规范,在审计实践中是对一些指标设立了一定的比例,但缺乏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给审计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审计问题,可能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使得审计评价意见缺乏客观性,影响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和审计的权威性。

3.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转化不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干部管理工作中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重要信息源,是人事组织部门进行干部考察和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审计机关应尽力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报告,并及时报送到纪检、组织、监察等部门,但从目前情况看,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报告多,各部门利用审计结果的情况少,审计结果利用率低,“审”与“用”还没有紧密衔接,在国有企业中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领导人对于审计结论不重视,使得审计发现问题难以整改到位,审计结果的利用体现不充分,运用转化不够,作用发挥有限。

4.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要求高、责任大,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国企领导人员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也要求审计人员更新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拓宽审计视野,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适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无疑是当前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一大因素。

三、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依法客观公正界定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依法客观公正界定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需要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时明确以下几个界限:1.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的界限, 严格按照《规定》结合审计发现问题界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2.划清领导人员前期与现任经济责任的界限, 不能将前任领导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领导成绩和问题。3.划清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责任的界限,决策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领导人员负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4.划清主观和客观责任的界限。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的运行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不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外部客观因素变化造成的损失要与主管不努力或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予以恰当的界定。明确经济责任的界限,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领导的业绩和责任,做到以权定责、以责定审、以审定评。

2.规范和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根据“一观三化一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和廉洁自律方面)框架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科学地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内容、标准、方法,建立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被审计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要将定量和定性指标结合起来。定量指标应依据特定的原则和标准,科学的从数据角度设定。定性指标应围绕经济责任设定,并尽可能地依靠一些具体的定量指标进行佐证。同时融入绩效审计理念,在评价经济责任时,关注领导人员实现既定规划和目标时的投入、产出,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效率、效果等绩效指标,引入绩效评价指标。

3.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制度和措施,确保审计结果运用上有相关的制度保证。要建立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与“问效”,实现审计成果的共享,切实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勤政廉洁的重要依据。要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断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加强审计人员自身建设。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审计工作成功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按时完成审计任务,应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复合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管理,重视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推广计算机审计的运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水平,不断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以达到加强审计人员自身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 审计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