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运动与健康科学集锦9篇

时间:2023-11-20 10:00:28

运动与健康科学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1

关键词 高中 体育与健康 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高中学习阶段由于有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忙着学习,很少抽出时间来运动。高考压力是导致学生缺乏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高中体育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简析

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个学科过程中形成的素养,其中包含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等[2-3]。不同的学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其核心素养是自主健身,其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一)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

(三)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即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种能力的培养,整体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一)运动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学习是一个获得新知识、重构旧知识的认知过程。人在不断地学习当中,其知识体系的构件会越来越趋向完善。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学生不断地学习该学科的知识,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自己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方面的知识体系。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实践中,才能够进行熟练运用,并积累经验,提高运动能力。在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包括小学、初中直至大学阶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以田径运动中的跑步的学习为例。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跑步运动,几乎每天都会参与跑步运动。学生在积累充足的运动知识时,能够针对性地开展运动,而不是和往常一般盲目的跑几圈就完事。在跑步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跑步姿势,调节呼吸节律,使自己跑步的耐受性增加。在跑步运动时,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有氧运动,避免跑步过多,产生反面效果。总体来讲,跑步运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有很多。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锻炼之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二)健康行为的培养路径分析

健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将学到的运动知识运用到体育健身活动之中。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保持身体长期处于健康的状态。体育健身实践并非一早一夕或者是三天打~两天晒网,而是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健康行为需要一个健康的意识和健康的习惯来支撑,在长期的培养中形成一个健康的行为。

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将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能够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重在坚持、劳逸结合。过度活动会引起反面效果,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因此,要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劳逸结合。在剧烈活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避免运动对肌肉及肌腱韧带的伤害,使运动对人更有益。运动就像饮食,暴饮暴食不利于健康,体育运动也不宜“暴饮暴食”,而是要有规律的活动,也就是每天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并长期坚持。教师要在体育课程中教导学生学会健康管理,结合自己的生理来选择适当的运动,例如有的学生不适合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柔和的运动如慢跑、太极等项目来运动。在体育活动中,教会学生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总的来说,健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热爱体育活动,并坚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体育品德的培养路径分析

人的体育品德并非是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培养过程。体育品德的培养内容包括体育活动中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体力活动,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力、意志力。体育品德的培养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耐力、意志力等,并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克服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强大自己的内心,培养顽强、进取的精神。体育活动中通常存在竞争,有竞争力必有胜负,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正确看待竞争之间的胜负,并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体育活动中,每个学生会承担运动角色,尤其是在团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团体的一分子,承担着团体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适应竞争环境,争取为团队竞争荣誉。而且在竞争中要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篮球、排球、足球等等团体性的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实践阶段,都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在一个团队的合作之中,个体与团队是密切相连的,个体承担着部分团队的责任和义务。个体在团队之中要充分认识到团队的意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并积极完成个人的任务。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习中,不同的个体、团队之间的竞争,也是社会中各种竞争的缩影。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之中通过竞争关系来提高个人的能力,锻炼的意志力、耐力,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实际上也是为以后踏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铺好基石。在开展篮球比赛时,团队内的人员要有争取荣誉的决心,有积极竞争的意识,并通过密切的合作来争取团队的荣誉。在比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不诋毁对手。尊重团队成员,不因队友失误而埋怨。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体育活动中,从各方面来培养个人的体育品德。

三、结语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保持健康的体魄,并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但高中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足有关。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积极探究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t.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8):14-22.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2

关键词:康复;产学研;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3-0083-04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Major

――With the Case Study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CANG Hai, WANG An li, ZHANG En m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is the first university which establishes sport rehabil itation and health major. Since its initial stage, it has defined the talent c ultivation goal of “following the path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o cul tivate innovative and market oriented talents in the sport rehabilitation and h ealth major. Since then, it has integrated the concept of “industry universi ty research” into its education concept and taken it as the major content inthe specialty education and important route to achieve its education goal.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research

为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为满足竞技体育和大众健康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迫切 需求,同时也为兑现我国向国际奥委会做出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各国运动队提供 高水平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服务”的庄严承诺,为培养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高水平创新实 用人才,北京体育大学(以下简称北体)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创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的论证申报工作。经国家 教育部批准,北体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于2005年率先面向全国招生。北体运 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发展初期,在国内无经验可借鉴。通过组织专家论证以及对国内外大学 以及国外运动康复专业“产学研”办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有 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科研教学成果转化,有利于创造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有利 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2008年4月,随着北体运动康复系的正式成立,为该专业“产学研”办学实践提供了有 效载体和组织保障。在“产学研”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成功地将“产学研”融入到办学理 念中,并以此作为办学特色的主要内容,作为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随着对“产学研”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我系在办学效果、社会效益、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若干个标志性成果。不 仅实现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就业渠道的目标,还进一步提升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 益,为推动该专业和我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持基础。

1 “产学研”提出的背景

1.1 国外高校产学研发展现状 早在18世纪后期,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运用,要求生产与教育、 科技的逐步结合。到19世纪中期,企业便开始了与大学的自发或零星联系,产生了合作产业 模式的萌芽。20世纪后半期,经济发达国家传扬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教育、合作科技开发模式 过程中,出现了以“合作产业”为特征的共同发展模式。

二战后的美国高等学校在注重“合作教育”、“合作科技开发”的同时,积极促进技术 向生产的转移,加强同工业界的合作,逐步建立以大学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公司 法人为组织联合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合作产业模式,即产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此后,德国、日本、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高等学校相继重视与产业界的合作,加 强与生产部门的联系。

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启示:高校产学研合作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必 然结果;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投资效益的客观需要;产学研合作必然依靠经济 的、法律的及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协调。

1.2 国内高校产学研发展现状受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合作产业模式起步比较晚 。随着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拉开了国内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序幕。特别 是通过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央一系列文件政策的相继出台,都进一步加速了 产学研结合的产业主导型合作模式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已由初期的松散联合,向相对集 中、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基地方向发展;由半紧密型的契约式合作,向紧密型的股权式合作 发展。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形式为:1)回应国家和社会实际需要,以合作科研、科技成果转让 和合作培养人才为基本内容的单项或多项校企合作,这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2)高 校与企业以一定的合作原则为基础优势互补,共同创建科技工业园或工程研究中心;3)政 府介入,提供资金政策支持,联合众多的高校与众多的企业组建“经济科技综合开发试验区 ”。

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连片的“科学园区”。如原南京工学院和南京浦口区合作建设的“ 科学工业园”,北京地区大学共建的“中关村科技教育新兴产业开发区”,“武汉•中国光 谷”,中科院与深圳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等都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典型实例。

1.3 体育院校“产学研”发展现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体育院校“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且发展落后于清华、北大、 深大等其他全国重点和地方院校。存在合作形式单一,缺乏“顶层设计、科学论证、项目支 持,经营开发”等等问题。具有受益面狭窄,高额固定资产缺乏回报,办学成本过高,学生 实践环节不稳定,大学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等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以及国外运动康复专业“产学研”办学模式的研究发现,采取“产学 研”合作发展模式,有利于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有利于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更有利于 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于带动体育 院校其他专业产学研发展,进而影响体育院校 “产学研”整体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 推动“产学研”是发展竞技体育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在奥运备战中,高水平运动员伤病问题始终是困扰和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瓶颈。随 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已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然而运动方式进行健康干预是减少慢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据统计目前我国康复治 疗师不足6 000人,未来将需要约30万人。社会急需康复专业人才,更缺少既懂体育又懂康 复的运动康复人才。

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有益于打破运动员伤病这一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有益于以运动的方式,治疗慢性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益于实现专业培养与现实 需求“无缝对接”。

2.2 推动“产学研”是实现北体“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目标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北京体育大学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国务院办公厅〔2001 〕15号文件提出,把北京体育大学重点建设成为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 合”基地。这既是新时期我校的办学方向,也将是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奋斗 目标,这是国家对北体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北体的历史使命。作为北体最年轻的专业,推 动“产学研” 办学,能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目标。

2.3 推动“产学研”是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产品,开展专业实习等活动,有利于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教法,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最 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2.4 推动“产学研”是实现运动康复系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运动康复系坚持以“产学研”为龙头,打破 “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稳定教学实践场 所、科研成果实用性不强,教学科研经费不足等”制约我系发展的诸多瓶颈,提高开放办学 程度,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3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的基本内涵

3.1 “产学研”界定“产学研”又称“产学研一体化”或“产学研合作”。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 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产学研”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 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与交流”。实质上就是依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三大基 本主体,通过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市场开发、咨询服务等活动,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等功能。其使命是完成科技创新,实现科研和教学成果的 现实转化。

3.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发展模式的内涵所谓“产”就是面向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大市场,通过与相关行业的广泛合作,开展 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项工作,创造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所谓“学”就是重视内涵式发展,以高规格、高标准加强专业、课程、教材等项基础性 建设。

所谓“研”就是要注重科学研究与实际运用、与行业难题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科研实 力,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三者关系:坚持“以教学为根本、以服务为平台,以科 研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三者互为条件有机互动循环,进而实现教学出人才、科研出 成果、服务出效益的根本目标。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原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4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发展模式的实践创新

4.1 率先创办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部目录外专业 2004年开始论证,2005年我校率先面向全国该专业学生。在全国第一个运动康复与健康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中,我们就最早提出了走“产学研”之路,培养“运动康复与 健康专业高素质创新实用人才”的目标。

4.2 创建了全国首个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院系为了兑现向国际奥委会做出的庄严承诺,及时破解奥运备战中出现的优秀运动员伤病难 题,2008年4月18日,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关心支持下,我校运动康复系正式成立。从而成 为国内第一个培养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人才的专门院系。北体运动康复系现对外挂运动康复 系、校医院和运动康复研究所三块牌子。为了推动科研和实践,在运动康复研究所下设康复 、理疗及体能三个中心。目前运动康复系共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博导6人,副教授 、硕导6人,讲师5人,助教1人。

运动康复系合理的机构设置、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办学硬件为“产学研”办学模式 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机构保障、人员保障和物质保障,为教学、科研及服务工作搭建了高 水准的发展平台。

4.3 首创了以实践为主导的“2+1+1”教育培养模式为了满足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实际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实用人才。在专业教学过程 中我们充分借鉴了国外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大胆尝试,实行“2+1+1”的教育培养 模式,具体内容:学生在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年作为科研助理和队医助理,利用 业余时间进入专业实验室,参与科研和运动队运动康复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 实践创新能力。大学四年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开展在医院和运动队的专业实习。大三 必须参加康复、理疗及功能锻炼的服务工作。该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识教育与特 色教育结合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自我学习、自 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全面提升。

2009年我系因此被评为“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4.4 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我系现有北京市精品课程一门,校级精品课程两门。目前正开展《运动医学》部级精 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坚持将经典康复课程与传统中医康复课程相结合;开 设了贴扎术、运动按摩等实践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此外,我 们还组织编写了运动康复专业系列教材。目前我们正着手开展运动康复学北京市重点交叉学 科的申报和体能训练专业教育部目录外新专业的申报工作。

4.5 通过211建设和与企业共建使教学实验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通过国家“211”重点建设,加强对本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点投入,配备了世界一流的仪器 设备,固定资产近亿元。未来三年将投入1 800万,加强“康复评定实验室”、“体能训 练实验室”建设,构建国内一流的运动康复实验教学平台。目前正建设并积极申报“北京市 重点实验室”。此外还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共享合作开发成果。

4.6 专业建设上坚持体能训练与康复治疗的优势互补大力倡导prehabilitation的理念,即将康复功能训练融入运动员平时的身体训练过程 中,结合体育院校的传统优势,在专业学生培养中,强化体能训练在伤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设置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体能训练方向)。面向有运动经历的大三学生,通过严格考 核转系到运动康复系体能班学习,两期共招收了67名学生(含3名留学生)。

4.7 通过实习基地建设有效地拓宽了就业渠道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除了在校内校医院、康复中心、理疗中心及体能中心搭建实践平台 外,还先后与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北医三院、电力医院、体育医院、秦皇岛第一医院、训练 局康复中心、手曲棒垒中心、青鸟健身公司等10余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的临床实 习创造机会。此外,我校还与新加坡KINESIS运动康复中心签订实习协议,建立了第一个国 外专业实习基地。

此外我们还与实习和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并已为训练局康复中心、天津第一医院 、常州体科所、康比特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 率连续3年在97%以上。

4.8 面向竞技体育主战场,为备战奥运提供有力医疗科研保障在奥运备战过程中,本专业多名教师作为国家队科研人员,直接参与了国家游泳队等11只国 家队的备战服务工作。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体理疗中心接治驻训国家队运动员4 000多人 次。运动康复系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多名师生分别被评为总局和北京市奥 运服务和科技攻关先进个人。

4.9 加强应用性课题研究,破解奥运备战中运动员伤病防治难题 本专业教师承担了若干项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奥运攻关课题。其中,《中国体操队备战20 08年奥运会重点运动员创伤的治疗、预防及康复的研究》、《游泳项目提高体能类项目优秀 运动员竞技能力关键技术的研究》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服务项目一等奖,《 射箭运动员应激状况及训练强度客观评价体系的研究》、《国家队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营养状 态监控与体重控制》、《国家男子篮球队运动损伤与应对》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 到成功应用并荣获多个奖项。

4.10 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本专业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 2009年我们组织全国11所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成立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建设发展 协作会”,搭建了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平台。通过教育部“111引智计划”与国外多 个机构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专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学校“461”人才 计划,大规模派遣专业教师赴外考察学习,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专业差距。我们还与美国普 度大学等大学达成了联合培养合作意向,与美国DJO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开发意向, 与国内20家企业建立“系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11 孕育了“运动防护师”和“体能训练师”国家新职业在总局人力资源中心和运动医学研究所等部门的支持下,我系发起和推动了新职业的论 证工作。目前,已完成了运动防护师新职业的论证工作,现进入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部申报阶段。正开展体能训练师新职业的相关论证工作。新职业的申报和批准,将有效解决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生进入运动队工作的待遇和职称等相关问题以及体能健身市场中为数 众多的体能师或私人教练的职业资格认证问题,从而规范了市场、稳定了队伍,也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重要的行业保障。

4.12 开展康复治疗产品的深度开发本专业对康复设备要求较高,在“产学研”实践中,不断加强康复仪器设备的功能性开 发,成功研制了“吊索训练康复器”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师生与多 家企业合作,开展对运动营养、体能设备等方面的开发。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创办五年来,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其他成熟的专业学科, 还很年轻。坚持“产学研”办学模式,是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推动该专 业在体育院校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5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实践的未来展望

作为全国最早创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随着运动康复与健 康专业“产学研”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北京市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能训 练中心、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的相继申报成功以及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进 一步回应国家竞技体育和大众健康的现实需求,激发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投入,扩大本专 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力。通过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将成为国内最 具权威的运动康复与健康创新实践人才的教育、培养、实践基地,将成为运动康复最新理论 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将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诊疗中心,将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 康复仪器设备测试、研发、推广权威机构。

参考文献:

[1]李杰凯.科学发展观引领下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1-4.

[2]程艳旗,王绳兮,胡建雄.产学研发展的新阶段[J].研究与发展管理,2 002,14(5):60-63.

[3]褚建勋,汤书昆.基于顿悟学习的知识创造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增刊):225-228.

[4]党兴华,李莉,薛伟贤.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知识创造[J].经济管理,2006(5) :36-39.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3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概念;体育素材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本质分析

通常,我们所理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就是专门的体育学习材料或体育学习指导材料,由此可见,体育学习材料应该是专供《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者使用的专门化教学材料。然而,教材并不是可以随便或简单地拿来就用的。因为,教材它有特定的选择原则和规定要求。作为准确意义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应具备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体育新教材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应是一种在收集到体现时代特点的各种体育科学、教育科学和生活科学诸多信息,并通过加工和处理过程之后的结果或产物。它要求既来源于客观事实的信息体,同时,又依从于理性思维的营造和组合,而绝非单纯地依附于感性的粗浅判断和未加论证的事实。应讲求科学意义上的实效性。二是“体育新教材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必须是一种借助于构建体育能力和积累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载体,它使体育能力、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获取是在学习步骤、练习方法、锻炼手段、操作技术的特殊作用下逐步得以实现的。应讲求科学意义上的可操作性。三是“体育新教材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是在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体育能力体系融合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教材标准、教材规范、教材内容为表现形式,应讲求科学意义上的理念性和思辩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生存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时代变迁,促使青少年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和满足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促使“体育新教材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必须在原有“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做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而把“体育教材”仅限定于概念和法则的观点就必须被打破,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改革一开始就应该完全走出体育旧教材单一理念、局限内容的区域。

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涵的界定分析

“体育”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指身体(含心理)的培育,“体育教材”应是一种用于身心培育的教学材料或体育知识、技能的信息载体。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应是以身心培育为基础,更加注重和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理念,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中进行体育教育”的教材特色,强化人们树立体育教学和体育教材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应更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类追求健康生活的心理需求。通常我们理解的“体育教材”往往是一种体育运动的教材.教材内放人了许多有“一定健身价值”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练习方法和手段,而长期以来,这种体现竞技运动特色的教材,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出使每个学生身心受益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体育教材的理解存在思想上的偏差,认为无论什么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其实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问题主要出在对“体育教材”内涵的理解上,而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材应是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的。而一本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体育与健康行为和体育与健康能力上产生和发挥重要作用。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概念的界定,应从其内涵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把握着手,其三个基本要素是:第一,应包含学生所需体育运动基础知识、体育运动基本技能体系中所规划的有助于学生身心科学发展的事实、各种身心发展因素的概念、身心发展的法则、身心发展各种理论学说、身心发展的各种最新方法和手段,包括发达国家先进的体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方法。第二,应包含与学生所需要的身体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体育保健与卫生的知识和方法等内容相关的,并有助于各种自我健身能力、自我保健能力,以及生存技能形成和熟练掌握的各种步骤、操作方法和操作技术。第三,应包含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体系和体育健身能力体系互为统一,奠定学生体育观、健康观、人生观、生命观基础的,表现为体育健身动机、体育健身思想意识的、体育道德作风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综上所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概念的界定,要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体系内容所包含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能力性的统一、身体性与心理性的统一等要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是指受增强体质这一体育本质和身心发展教育教学规律所规定的,受体育运动与保健卫生内容所客观限定的,并在认真地、严格地加工、处理原有体育素材、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筛选和提炼出的那部分具有促进学生身长发育、身心保健能力提高现实意义的和实用价值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材料。

三、对体育素材涵义的分析

何谓素材?“素材”是指一般事物的原始材料,也就是未经过加工和处理和整合的原本性质的事物。体育素材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它的内容来源于体育运动外部环境,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有联系的日常生活知识与技能;二是它的内容来源于体育运动内部环境,是在长期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总结和确定的体育运动知识体系、技能与技术体系。二是前者为纯粹的体育运动和社会体育的大概念“体育运动素材”,而后者为纯粹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中的“体育运动素材”,对于“竞技运动”而言;第二层含义是属于“竞技运动教材”的范畴,包含着“竞技运动”的要素,而非“体育素材”,这里应该明确地加以区别,不可混同,由此可见,体育素材是指对身心发展具有潜在意义的、未经总结和提炼(加工、处理和整合)的,保持原有性质的原始体育材料,这种原始材料在没有经过一定程序的科学论证之前是不能作为体育教材和直接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

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与体育素材的区别分析

(一)两者在本质上存在不同。通常,体育素材是指未经处理或提炼的那些体育原始材料。这部分材料具有固有性、原始性等本质特性。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是指对那些具备学习或教学材料前提条件与要求的,并经过加工、处理、提炼和整合的体育学习或教学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等本质特性。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重要教学和学习内容。

(二)两者在因果关系上表现不同。体育素材理应是体育教材的前因或前提,而体育教材是体育素材的后因或结果,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可互相转化的,例如体育素材(A)经加工、处理、提炼和整合过程形成了体育教材(B),然而,这种(B)在一定条件的变化下,又做为体育教材(C)所需要的体育素材。

(三)两者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不同。体育素材在教学中仅表现出潜在的、间接的作用与影响,这是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系统、计划和组织相互结合十分紧密的特殊过程而决定的。体育素材是一种具有本色的、固有的和原始的具象物质材料,而不是一种抽象化、的理性化的第二手(加工、处理和提炼过程后)材料。体育教材是一种科学、系统、计划、组织严密的学习材料,它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等多重特性,是把各种原始的、零散的、功能单一的材料,经过理性思维加工、处理和整合,重新排列与组合成一种系统、连续、连贯和有序的特殊结构体的结果。

五、体育素材转化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育素材和体育教材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但又不可任意混同。那种把两者简单化的等同划一的思想是错误的,这是导致长期以来将竞技运动技术(体育素材)不加教材化而影响体育教学体现科学性、实效性、可接受性的主要原因,这种不考虑体育教学和青少年身心理阶段性发展特点而盲目选择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不利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等知识、技能内容的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更不利于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因为,竞技运动(如把竞赛锦标、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目标)可以促进健康,但并不完全等于健康,这是两个概念,必须明确。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就是要考虑所有学生和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除注重从竞技运动项目中筛选一部分教学内容外,那就是还要从学生现在、今后和将来的体育生活(终身体育)、日常生活的身心发展考虑。我们要杜绝那种随意从运动技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范畴和对象中来抽取教学内容的简单做法,应充分考虑这些体育素材是否具备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条件和要求,能否激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4

Wang Hu

(宝鸡文理学院,宝鸡 721013)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超负荷运动有损健康,影响生命,这就使我们要科学运动。科学运动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更重要的在于动与静的结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ports more and more get the welcome of people, but overload movement is harmful to lives, which makes us to do scientific sports. Scientific sports can improve our body and strengthen physical endowment. Life lies in the scientific sports and the more importan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state.

关键词: 科学 运动

Key words: science;sport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95-01

0引言

古今中外,尽人皆知: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参加运动锻炼。运动能强壮筋骨内脏,振奋精神情绪,焕发青春活力。运动创造了健康的身体和充满活力的生命,古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这句话也是针对缺少运动、运动量不足而言的。但运动也不是越多越好。超负荷的运动,做身体力所不及的或错误的锻炼,必然损害健康,影响生命,因此,“生命在于运动”还要加上一句:“运动要讲科学”,因为体育运动是一个专业、是一门科学。“科学健身”是针对“不科学健身”而言。(用)科学健身――(达到)健心、健美(目的);不科学健身――不健身、不健心、不健美、不健康、亚健康;反科学或伪科学健身――损害身心,危及生命!运动锻炼也是“双刃剑”,运动性伤病是经常发生的,运动性意外和安全保护不容忽视。“科学健身”是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运动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1生命在于运功,但过度的运动危害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为什么热爱运动的人,有时反倒不如少运动的人寿命长呢?难道运动也会损害健康吗?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思考和答复。但是,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健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不过,个人的体质特征、运动的方法和时间以及运动的激烈程度等均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心脏的功能。

“生命在于运动”是至理名言,但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的生命。过度的、剧烈的运动往往使人生理功能失调、损害某些器官而引起疾病,甚至导致人短命。过度运动,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溃肠病等。过度运动使血压急剧升高,诱发心力衰竭,可能发生猝死。例如,跑篮球运动员韩朋山在比赛的时候因为病毒性心肌炎而死。美国的费克斯因为冠心病而死于慢的途中。他们的猝死都与过度运动有关,因为在人群中,有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人寻在隐性冠心病,而这种经常被忽视或是暂时检查不出来的。运动可以降低胆固醇,可以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对久坐的人,适当运动有助于防止冠心病。但如果不量力而行,不注意自己心脏功能状况,不顾及心肌缺血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盲目运动就会事与愿违。出现心血管意外,上述费克斯等人之死,应引以为戒。

连续剧烈运动,会降低免疫力,容易发生感冒。职业运动员带伤训练,会发生肌肉、韧带、关节劳损。过度运动还会使女性月经紊乱,甚至发生不育症。所以,过度运动者会朱老先衰,高寿者极少。博弋莫列茨院士说:“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的功能,都不要过度负荷到筋疲力尽,否则必然要未老先衰”。

2生命在于静养,但过度静止有损健康

我国古代有的养生家主张“生命在于静养”。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管子曰“修心静者,道乃可待”。

中医理论认为,动能生阳,静能养阴。安心静神,可以降低新陈代谢率,不但能生精,使人精神神足,而且能养气血,气充血旺,改善内分泌功能,可以延缓衰老,恢复青春活力。据科学检测,当人入静后,提高了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协调性,脑电图中a波能量增高明显,说明强化了大脑的功能。许多画家、书法家、作者、学者,都以静养为主,或高寿者很多,如齐白石、冰心、张大千等。

以上所述守静,实际上是相对的静,是外静内动,形体虽不动,但气血运行更加通畅了,特别是在盘坐时,下肢如拧毛巾状,使气血集中在胸腹腔中运行,调补了五脏六腑,提高了脏腑功能能。而且这种静养,是在日常活动以后的静养,而不是整日不动的静养。所以,这种静养是对一日工作学习活动的调节,是消除疲劳的措。静养是生命力的加油站,是对生命的延续。绝对的守静,不利于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人的生命规律是“用进废退”完全静止不动,使机能退化,会影响健康。

3生命在于动静结合,科学地运动与静养

生命在于运动,其含义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的运动”,生命在于静养,其含义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的静养”。归结起来,生命在于动静结合。动静平衡,科学地运动和静养。过动则损,过静则废,动静交替,脑体交替才是健身之道。

科学地运动与静养的总原则,应该是:平日活动多者,适当已经养调节,平日不活动者,适当以运动调节;青少年时以运动为主,静养为辅。中年人应该动静相当,自我按实情掌握;老年人以静养为主,运动为辅;健康者以适当运动为主,静养为辅;患病者以适当静养为主,运动为主。总之,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调节动与静的平衡,以自身保持健康快乐为度。

4小结

体育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参加适当的运动健身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延缓衰老进程,延长寿命,提高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加速病后身体功能的恢复。伟大领袖也曾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生命在于运动”已不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它正逐步悄然地走进人们的生活“,终生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理念正逐步为人所接受,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孩子们,更应该努力地去体味和把握,最后不要忘了: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更重要的在于动与静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许硕田.体育与健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8.

[2]李洪滋.运动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

[3]陈松娥.运动健身与合理营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3.

[4]俞大鹏.生命在于运动[J].科技信息,2009(26):260.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5

摘 要 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同样,信息化也正在成为体育运动处方设计的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初步构建了学生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管理系统,对人体体质和机能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测试和分析。该系统是以体育锻炼为主线,以服务健身者为中心,通过对学生相关信息的分析收集,计算机系统进行预测与控制管理数据流向,再与体育锻炼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研发严谨精密的程序应用系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健身。

关键词 运动处方 计算机技术 体育锻炼

一、背景及意义

运动健身锻炼能够提高人体的机能,改善人的心理,提高智力,减缓疲劳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当今社会,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如何能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变不良的生活学习方式和树立科学健康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日常运动健身锻炼过程中,传统的健身模式是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对自身身体需求进行主观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主观选择锻炼项目和锻炼强度。但是很多学生本来就缺乏运动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技能,所以很难保证能够根据其自身感觉或者个体需要来调整运动量,很多学生不是达不到锻炼效果就是经常出现过度锻炼导致机体受到损伤。因此,使学生的健身器材仪器的智能化,使其能在计算机控制下根据需要运动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运动健身的相关原理,通过系统测试的数据,进行逻辑分析,设定属于学生个人的运动处方,并且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的适应性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系统简介

学生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以测试的学生个人身体指标为客观依据,科学系统的分析个体的各项身体指标和机能状况,更客观、更准确、更全面、更智能的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和体质信息的处理,并制订出适合学生个人身体状况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的运动锻炼方案,以更好的满足学生更科学的运动健身需求。本系统可以适应很多种机型,具有很好的操作环境。它符合国家关于运动与健康管理及健康测评原则,非常便捷、精确、快速、简洁的将原始数据输入,量化处理了数据的原始资料,系统可以迅速的建立个人运动锻炼与健康数据库,并且测试的结果和对其的评价都可以在现场将结果反馈给被测试人,方便人们的查询、监测,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询国内外对于学生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有关我国国内学生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和有关管理系统方面的相关资料。

(二)访问调查法:通过对相关专家的访问,以及对学生的访问,了解学生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的方法和实际情况。

(三)软件工程法: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采用瀑布式生命周期模型。

四、学生检测分析

(一)检测需求分析

健身运动处方是党中央与国务院在关键时期提出的一项战略性的决策,这项宏伟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此外,它还明确指出了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并且指导了国民的体育实践,加强了体育理论的建设,使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管理系统测定学生身体数据,分析出结果,满足健身学生对科学健身的需求生成运动处方。

(二)检测流程分析

学生进入实验室,部分人由于身体因素不能进行器材测试,另外部分人经初步检验以后可以进入测试阶段,并根据测试结果,系统自动制定运动处方,学生根据运动处方进行锻炼健身。

五、系统优势

在运动锻炼中,运动负荷的设定对于增进人体机能并且有效防止运动过度疲劳而造成运动伤害有重要意义。本次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根据运动个体身体情况来确定该项运动个体运动负荷的智能健身系统,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该系统依据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学生的体质和机能等实际情况,在科学、系统的分析其相关的身体机能指标的基础上,评估被检测对象身体的健康状况,再通过对健康状况数据的分析,监控心率、体重、肥胖度、基础代谢量、肌肉量、推定骨骼量、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水平等相关身体生理机能指标,采用比较成熟的体育锻炼理论成果,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制定出一套具有较高科学性的比较完整的锻炼计划,提供给学生。

本研究论述了运动健身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学生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描述,确定了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生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管理系统,明显提高了运动健身的科学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05.

[2] 隋宝春.健身监测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1.12.15.

[3] 许丽.网络数码产品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9.09.01.

[4] 董小康.县级社区高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中心动脉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04.20.

[5] 程琳.浅谈科学健身与终生体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20.

[6] 刘宏强.最大摄氧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山西大学.2005.06.01.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6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

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

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4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对大众健康的积极指导和促进作用,1995年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把大众体育健身锻炼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体育服务体系”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要把指导大众体育锻炼作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是推出了《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文件来推动社会体育工作的发展,可以预见,全社会的体育人口会随着社会体育的普及推广大幅度增加。为此,从基础教育改革上入手加快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育工程。其中已经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体育指导制度》从细节上规范了社会体育指导从业人士的职业素养和准则,也迫切要求各体育院校加快社会体育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体育引导大众健身的现实需要。在人们主动参与健身运动、“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社会体育无论从政府政策还是大众观念上都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然而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就业环境,所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率低,究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定位不明晰,课程理论模仿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的痕迹明显,造成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晰、就业前景也不明朗。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一览表看出,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这一知识的领域还局限在以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7

摘要:目的:从学生的惯性思维入手,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方式,使学生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方法:随机抽取部分自愿参与的西南科技大学各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与姿态问题分析,并经过相关的整理和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相关数据。结果:(1)我校学生大都存在姿态问题,并且对于不良姿态调整的方式方法了解过少;(2)对姿态矫正阶段存在认知错误,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姿态调整出现信心不足观念不强的现象;(3)学生对于科学运动的重要性意识薄弱,在进行运动时基本不会找专业人员指导;(4)学生运动方式单一、运动自律性低和体质较弱等问题。结论: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并进行科学运动引导。开设关于科学运动、防止运动损伤等一系列的健康讲堂。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科学运动常识,学会在运动中自我保护。并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的身体姿态的发生和运动损伤情况。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体态矫正;生活习惯

大学时代是学生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对健康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及对策,是为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健康、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课题小组的分析和指导老师确认的调查内容,制定出了《大学生对定型后的身形与体态矫正的认知观念研究Ⅰ卷》问卷的调研包括“身体姿态的关注程度,满意程度,运动次数,是否有指导”等十几个问题进行调研。Ⅰ卷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90份,无效问卷5份,回收率为90%。在对Ⅰ卷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后又制定出了《大学生对定型后的身形与体态矫正的认知观念研究Ⅱ卷》问卷的调研包括“评估姿态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否有改正意愿”等问题进行调研,Ⅱ卷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95份,无效问卷21份,回收率95%。为了保证问卷的可行性,通过网络微调查网站,以及微调查手机app进行基本的分析检测,问卷基本符合一致性0.8以上的要求。

1.2 研究方法

从定型后的身形不可改变的惯性思维入手,转变观念,让学子们在注重自己身形的同时发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能提高个人的社会性。加深对健康的理解;提高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为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养成健康行为奠定基础。具体措施包括:(1)通过分析学生姿态问题,并给出适当建议,使学生在了解自身姿态的同时树立健康观念。(2) 通过问卷调查转变学生对定型后的身形不可改变的惯性思维,让学生们在注重自己身形的同时发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3)并进行运动健康知识的讲解,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学生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活动。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身体姿态的关注程度,满意程度,运动次数,是否有指导”等。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时,我们要求调查员细致询问学生的回答,避免调查对象应付性回答的偏倚。

1.4 统计方法

利用excel,等相关办公软件,针对自己所收集到的内容,统计出了西南科技大学各学院同学Ⅰ卷相关情况85份,Ⅱ卷相关情况74份,经过相关的整理和进行分类,从而将相关的数据作为本文的主要参考数据。

2 结果

2.1 定型后姿态的认知观念分析

我们常常所看到的不良身体姿态例如:高低肩,驼背,圆肩等,大多属于肌肉问题所导致,而不是人们所以为的由骨骼所导致。然而调查发现西认为身体在0~25岁之前可以改正的比例为50%。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不良身体姿态多半会采取习惯和置之不理的态度。详细数据请见表1

2.2 不良姿态认知

据统计本次参与Ⅱ卷调查的总人数为74人,根据统计不良姿态出现的频率和主要出现的姿态问题出现频率得出下表。

通过对表2、表3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很容易的看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多半出现在“驼背、高低肩、“O”型腿”这些姿态问题。而比较表五而言,姿态出现的问题往往比自己了解到的不良姿态多很多。这点使学生在不良姿态的认知上出现误差,更使学生在调整姿态是出现方向上的错误。

2.3 不同姿态问题的调整差异性

人体虽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不良姿态的调整方式还是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姿态问题所对应的肌肉问题存在不同,同样,调整方式也大为不同。就像训练时不同的运动动作能训练到不同的部位肌肉一样。姿态调整也是如此。不能盲目的去进行姿态调整。详细情况请见表4 。

2.4 运动与姿态的关系

运动对姿态的影响:不正确的运动方式能造成和加速不良姿态的形成。例如,在硬拉时很多人会带好护腰,以增加腰椎稳定性,但是这些附加的稳定支撑只是一个保护作用,长期下来反而会降低人体本来的运动功能。长此以往,不均衡发展的肌肉会改变关节位置进而改变身体姿态。

姿态对运动的影响:不良的姿态进行运动很难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例如:一个想要练习背部肌肉的人,而在进行坐姿划船时一直处于驼背圆肩的状态,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背部肌肉发力,相反,可能会出现手臂和肩部的代偿。因此很难达到目标肌肉的训练。

运动和姿态是互相联系的关系,正确的运动方式能改善不良姿态问题,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同样能加速和形成不良姿态。同样,正确的身体姿态能是运动达到更好的效果,不良的身体姿态会减低或很难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

3 讨论

大学时代是学生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应开设一些姿态问题的健康讲堂,让学生能多了解一些自身不良姿态出现的原因以及纠正方式,并且能及时预防身体不良姿态的出现。并进行科学运动引导,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学生转变定型后的身形不可改变的惯性思维,让学子们在注重自己身形的同时发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能提高个人的社会性。加深对健康的理解;提高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为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养成健康行为奠定基础。

老师应多关注一下学生体质和运动情况。让学生进行科学运动和运动自我保护意识的学习。多开展一些多元性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运动锻炼,从而增强学生对运动的兴趣,避免运动受伤等。

家庭应该给孩子们更多运动上的支持与鼓励,从小培养起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观念。

学生自身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的身体姿态的发生。并且应多去了解一些科学运动常识,学会在运动中自我保护。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的身体姿态的发生。家庭应该给孩子们更多运动上的支持与鼓励,从小培养起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观念。

参考文献:

[1]何敏,刘鑫,白林.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影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04:426-427.

[2]曹士云,白莉.大学生健康需求与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2.

[3]⑤迹郑忠波.大学生健康问题与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2(18): 111-113.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8

关键词:大学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国际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15-05

1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的《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1996年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07年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2.2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02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2000年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2.4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發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2.6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發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3.1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3.2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and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4.1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4.2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4.4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

5结语

运动与健康科学范文9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国内对体育健康的关注也达到了高峰。全民健身运动和阳光体育运动受到了重视。5月24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全国人口中约有34%的人(约4.4亿)常年进行健身运动。预计中国体育人口将在2008年达到中国总人口的50%。而这些健身人群往往只注意了运动,而忽视了合理的营养补充。这就使健身运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对人体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造成这一结果是由于健身人群缺乏营养学的知识,而且市场上缺乏有针对性的运动营养食品。因此,普及运动营养知识,开发适用于广大健身人群的运动营养产品成为从事运动营养食品研究和生产的专门机构的责任。安全有效的运动营养食品,是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运动食品行业科技含量高,起点新,利润空间大,在传统的食品行业中突显亮点,近几年的发展更是展示出强劲的增长速度。

流金淌银的行业

很多人对于运动食品的认识还停留在1984年时期的运动饮料上。自健力宝诞生以来, 运动饮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健力宝就是人们最初认识的运动营养饮料,经过20年的发展,脉动、加速、威能、康比特健身饮纷纷进入市场。如今的运动营养食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动营养食品不是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食品,而是以运动人体所需营养素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其营养素的组分和含量可以满足运动人体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的特殊生理需求,具有适合运动人群特定功效的产品。运动营养食品需要整合运动生理生化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生物工程学、食品科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理论、技术、经验才能完成其研究与开发任务。国外的运动营养产业起步比较早,其产品的研究、生产和销售已经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中国运动营养行业起步比较晚,但需求非常大、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因此有人说运动营养行业是“流金淌银的行业”。据有关的市场调查,我国现阶段部级专业运动员有近4000人,各省市在册运动员有近30000人,我国目前1000m2以上的专业健身房有10000家,同等规模的健身场馆有20000家,按每个场馆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员1000人计算,则有3000万人经常在健身场馆参加健身。在校学生有3亿人,所以我国目前有近4亿体育人口,估计到2010年至少有5亿体育人口,运动营养食品的消费水平将会有大幅提升。根据预测数据,今后3-5年,我国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将有一个快速发展。2006-2008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都不会低于50%,按此速度测算,2008年我国运动营养食品将达到50亿规模(其中专业运动营养食品将达到10亿规模)。2010年将达到80亿规模(其中专业运动营养食品将达到15亿规模)。北京康比特公司董事长白厚增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介绍,康比特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以50%的发展速度高速递增,预计08年公司将形成2亿元的销售收入。康比特公司凭借着技术优势,对运动营养食品开发应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利用最先进的运动营养生化技术,研制和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新产品,形成我国最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康比特”运动营养品系列,目前已研制和生产20类100余种产品,包括补充能量类、补充蛋白类、增肌类、减控体重类、促进恢复类、提高睾酮类、提高免疫类、提高血色素类、补充维生素、补充微量元素。其中包括提睾酮、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世界级难题的产品。白总坦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康比特走在了行业的前头,自身已经赢得了收益。为了营造更好的行业生长空间,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康比特公司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工作,是唯一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我国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2007年8月1日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运动营养食品的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现增加了行业的透明度,加快了行业的发展,保障了行业的健康成长。

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