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3-11-22 16:35:01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1

从传统能源产业转行投资新兴新能源产业煤老板看中了新能源产业

民用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现代服务业,是西安航天基地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产业新城的三大主导产业!

谈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这个话题,就绕不开陕北的煤老板们,在航天科技的吸引下,煤老板们也投入其中。

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因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优势近几年备受关注,发展势头迅猛。在西安航天基地,每到夜晚,白亮的路灯把马路照得格外清楚,这些路灯就率先用上了含有高科技的LED、太阳能等新能源灯具。“航天基地的这1833盏节能路灯,按照中国火电煤耗标准,可年减少燃煤240吨。”一位知情者这样告诉记者。

太阳能光伏产业要用到单晶硅,但因价格剧减等原因,全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多不景气,南方有些工厂已经出现停产、停工。但西安航天基地里的众多新能源公司却没有将发展的脚步局限在遭受打击的大型照明设备上,而是更深入到一盏路灯、一块电视显示屏上等等老百姓日常能接触到的物品上,让新能源的低碳环保走进“寻常百姓家”。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新能源产业逆势发展成航天基地的支柱产业。

在陕西神光安瑞公司新能源集团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要求记者必须换上头套、无菌服和鞋套。“因为LED产品对于洁净度要求特别高。如果芯片上附着了灰尘,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断电现象。”神光公司工程师王翔解释。

据介绍,该企业是国内LED产业链上游产品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蓝宝石衬底与芯片,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显示屏,而LED显示屏比常见的液晶显示屏更省电、更高亮。

与LED新能源的“洁癖”相比,这些产品的生产者——神光集团,正是陕北的煤老板们联合组建而成的。

据航天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引进LED产业之初,就考虑到高科技的新能源产业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而陕北能源行业正是民间资本雄集之地,所以就积极牵线搭桥,引导陕北的民营企业家将资金投入到新能源产业中来。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已经实现了“多赢”。

目前神光集团在航天基地投资约30亿元,已建设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蓝宝石生产基地及服务外包产业园4个园区,主要发展LED产业、氟化工产业等,旨在打造国内最具影响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技术产业集团,形成国际级绿色服务外包产业基地。预计到十二五期末,集团资产规模将达到200亿元以上。

和这个扑面而来的春天一样,有人说,西安航天基地的太阳能产业正在“春天里”,而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是这春天里的一朵亮丽的奇葩。

“这就是太阳能电池组件(电池板),一共由60片太阳能电池片组成,主要成分是硅。太阳能路灯用的就是这个。”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电池车间主任张锐指着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告诉记者,电池板吸收太阳光能,并将光能通过电缆输送到地下埋置的蓄电池,再由蓄电池将电输送至LED灯,最终产生光亮。

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开发、制造、销售。“由于掌握核心技术,而且国产化程度非常高,中电投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优势。”西安航天基地一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中电司1000兆瓦电池和组件项目总投资50亿元,2011年一期200兆瓦电池生产项目已于去年10月份进行生产,可生产太阳能电池150MW,组件50MW,根据目前市场价格估算,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实现利润5000万元,实现税金5000万元。2015年前将建成1000兆瓦电池和250兆瓦组件的产能,达产后销售收入力争超过100亿元。

西安航天基地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长春介绍说,航天基地目前已吸引包括中电投、隆基硅材料、阳光新能源、神光安瑞、西安南亚科技等在内的14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从“单晶硅切片到电池组件加工”的产业链构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总投资255亿元,其中已经投产10家,在建4家,预计到2015年,西安航天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可实现产值240亿元。

孵化器创新管理模式

百家中小企业破壳而出

小鸡的成长,离不开母鸡的呵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西安航天基地,就有这样的一只“母鸡”,引领着它的一群“小鸡”或沐浴阳光,或历经风雨,直到它们羽翼丰满,可以独立高歌。西安肮天基地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就是这只小有成就的“母鸡”,每年经它孵化的中小企业都有几十家。

“企业工商税务关系必须在航天基地,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大方向。最关键的是,项目要具有可塑性,市场前景好,也就是所谓的‘好蛋’与‘坏蛋’。”西安航天基地国际孵化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晓军介绍说,对于“好蛋”,孵化器公司会提供办公空间、资金等硬件服务,以及申办程序、国家政策等信息服务,避免企业走弯路。一般而言孵化期为2至3年。

“孵化器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培养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经验,把处于初创期、有前景的企业,像小鸡一样孵化成成熟的生产力,迅速成长为新型企业,形成优势产业,对企业和园区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对孵化器作出了这样的阐释。

据了解,西安航天基地还与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合作共建了“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基地的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可免费享受两年办公场所、优先享用创业孵化资金、免费享受档案托管、人事、户口代办等业务,还可在工商税务、小额贷款、培训、创业等多方面得到扶持。

西安图创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的袁荣才,就是诸多参与大学生创业培训者之一。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航天基地成为他创业的第一站,在一系列孵化政策支持下,企业从最初的3个创始人发展到30余人,2011年产值达500万。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2

回顾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2021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三号即将起飞。这件事,让每个同学心血膨湃。我们都在课桌前坐好,伸长着勃子,瞅着那讲台前大大的投影机,希望看到令人振奋的那一刻!

XX时XX分,“滴答,滴答”秒针在钟上划动着;“10、9、8……3,2,1,发射!”随着火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火箭笔直地射向天空,瞬间就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哪,太好了!成功了!”我的眼睛仍然没有离开投影机,嘴里却不禁欢呼起来。“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来自祖国的自豪。

愿神舟十三号成功飞回祖国,愿航天员平安归来!

回顾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2021

XX月XX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准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一激动的人心的时刻,也牵动着千千万万学子的心。XX中心校小学部利用大课间,组织学生全程观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

直播过程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此次师生观看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现场直播,共同感受伟大祖国在航天事业发展上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更加激发师生爱国爱党、崇尚科学和树立宏伟的理想信念。学校将经常会引入时事大事件,让学生时刻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回顾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2021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回顾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2021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在北京隆重开幕。“建设航天强国”写入报告,中国航天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作为党的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给了这样一个“答案”: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3

新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先锋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或将结束,未来中国经济的出路只有实施经济转型。历史证明,军工产业是新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先锋。我国航天军工产业承担大飞机项目、高清晰对地观测系统等多项重大专项,北斗导航系统的建立更是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先锋。

世界上第一个应用机床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大型工厂是英国普利茅斯的海军工厂。1810年,专业机床工业的奠基人莫德斯利制造的机器已经能帮助普利茅斯海军工厂生产10万个滑轮。无线电、飞机、计算机、雷达、互联网、GPS导航系统等等,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要么是诞生后很快就被用于军事用途,并通过军事应用发展壮大,要么就是一开始就是为军事用途发明出来,然后拓展到民用领域,例如美国互联网和GPs导航系统。历史已经证明,新科学技术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领域就是国防工业,经过国防工业的实践检验,新技术和新生产模式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国民经济领域。

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报告强调,重点推动八个方面科技发展,争取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航天军工行业在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领域承担了多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未来10年航空工业将不断推出新产品。ARJ21涡扇支线客机和L-15“猎鹰”高级教练机有望成为最先投入市场的产品。目前,AR J21涡扇支线客机试飞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将在2010年底交付客户投入商业运营。L-15“猎鹰”高级教练机作为我国下一代的高级教练机市场前景良好,估计2010年可以完成试飞任务。我国北斗系统即将进入产业化的成长阶段。经过近10年发展,北斗产业初步形成了用户终端、信息服务系统、集团系统等20余款应用产品,40余家研制生产厂家,7家分理服务专业公司和部级卫星导航定位信息服务中心,数万名科技人员的建设应用队伍,数万台年设备生产能力,数十亿元市场占有量的产业化规模。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成为继移动通信、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新兴高科技产业。

国防开支持续增长

天军工产业作为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先锋需要经费和市场的支持。众所周知,航天军工目前的最大客户和需求方就是政府。国防开发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决定航天军工行业的长期景气度。

在目前国际政治形势下,中国国防开支将保稳定增长。4大理由支持中国国防开支持续增长:(1)我国周边的安全态势并没有明显好转,国家和领土完整面临、、的威胁,朝鲜地区、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等热点地区的局势依然复杂,(2)面对全球新军事变革的要求,我国国家安全概念维护国家领土变为保证国家发展安全; (3)军队使命不仅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还要应对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4)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补偿前期国防开支的不足均要求我国国防开发保持长时期的稳定增长。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国防支出的增长幅度将保持在8-12%左右。

国防开支重心的变化使得航天军工企业受军费开支增速下降的影响较小。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5321.15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371.16亿元,增长7.5%。尽管2010年国防预算的增幅出现明显下降,但是我们注意到在阐述国防经费的用途上,与以前的说法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前我国在解释中国军费开支增长的原因时,经常说是提高军人的生活待遇,但2010年则强调中国增加的国防预算主要用于支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保证军队各项改革需要,即我国国防开支重心向提高军队能力和装备水平提升倾斜。我们估计国防开发重心的变化使得航天军工企业受军费开支增速下降的影响较小。

航天军工产业将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来自政府的订单能够保证航天军工企业有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我国航天军工行业有明确的成长预期。

资产整合空间大

2007年以来,原国防科工委、国资委、发改委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政策,启动了新一轮的国防科技工作投资体制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军工集团开始将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并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充分发挥资本平台的融资功能,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航空工业在此轮资产整合浪潮中率先启动。中航工业明确提出了“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的思路,并提出“三年子公司层面上市,五年整体上市”的目标。目前,中航工业旗下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约1,219亿元,流通市值约624亿元。上市公司总资产约710亿元,营业收入约357亿元,约占集团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的20%。

后续资产整合为航天军工上市公司的外延式发展成为可能。到目前为止,中航工业也仅完成了约20%的资产注入工作。兵器工业集团尽管上市公司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为21%,但营业收入占比仅为9%。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上市公司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比力也只有11%、13%。各军工集团大部分核心军品制造任务仍然不在上市公司中,太量未注入上市公司的后续资产,为A股航天军工上市公司通过后续资产注入实现外延发展提供了机会。

中航工业集团资产整合进入攻坚阶段。中航工业已经通过西飞国际基本实现了中航飞机公司的整合。原来中航系统公司被分为中航航电和中航机电两家公司,中航航电旗下有中航电子和中航光电,中航机电旗下有中航精机和东安黑豹。中航精机有成为中航机电平台的可能。中航航电正在实施中航电子的资增发项目,中航电子注入6家航电企业后,中航航电公司的资产也基本整合完毕。随着部分子公司资产整合后,剩下的上市公司对集团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可以说,2010年中航工业的资产整合进入攻坚阶段。

兵器工业集团资产整合思路逐步清晰,计划用3年多时间把110个左右的子公司按照“专业化、地域化、产研结合”的思路整合为28个子集团,并从中打造十几个在国家层面有重要地位、在市场上有重要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者。基于此,2009年兵器工业集团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撤销了第三、第四事业部,成立了若干个专业化子集团,例如:以中兵光电为平台的惯导公司,以新华光为平台的光电公司。我们预计下半年,兵器工业集团仍将推进银河动力重组,与徐工科技的资本运作也是集团重点任务。

航天工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进程慢于航空工业和兵器工业,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在上市公司里的资产约168亿元,仅占航天科技集团总资产的ll%。上市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占集团的10%、9%。航天科工集团在上市公司里的资产约l 51亿元,占航天科工集团总资产的13%。航天工业资产证券化程度最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航天工业以研究所为主,研究所作为事业单位进入上市公司有一系列的制度约束。随着时间推移,航天工业资产证券化趋势不可逆转。换句话说,航天企业的资产注入预期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导致公司的估值水平是一个上升趋势。

主题投资机会多

A股航天军工板块的主题投资机会比较多。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复杂,国内面临、、的威胁,周边热点地区比较多,例如朝鲜问题、中日东海争端、南海之争,美国在我国周边保持军事压迫态势。航天军工类的上市公司主要客户就是军方,因此当出现突发事件或热点地区局势紧张时刻,航天军工板块或将有主题性投资机会。在2009年新疆暴乱和2010年朝韩天安舰事件发生时,都出现航天军工板块行情。此外,当军工上市公司有增发融资和资产注入的需求时,都会给航天军工板块带来主题性投资机会。下半年可能的股价催化剂:航空动力和哈飞股份实施增发、中航电子复牌、美军航母进入黄海演习、珠海航展、L-15获得大额订单、其他突发性危机事件。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4

一、内陆地区开展航海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从我国航海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航海类人才培养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从学校教育角度看,我国中等航海教育起源于1867年清政府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内设的驾驶学堂和管轮学堂。高等航海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设立的船政科。之后航海教育机构不断增加、改制,但总体分布于沿海地区。受学校所在空间位置影响,航海类人才培养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有些学校在招生时特别重视招收渔业界和航业界子弟,因为具备上述背景的学生往往有从事水产航海事业的坚定志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能够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内陆地区航海类人才培养的意义凸显,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航海类人才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生产要素空间转移的需求,频繁的物资转移使得交通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航海事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航海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航海人才,为我国成为海运强国和实施海洋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是我国航海教育事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国的船员供给一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尤其高级海员供给不足。中国2008年已有注册海员155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员供给国家,但是只有不到1/3的海员(31.7%)持有相关的适任(资格)证书。此外,在取得适任证书的海员中,只有40%(200,000)的海员具有远洋航运资格,而其他则只能在沿海或内河工作。我国的外派海员只有 4万人左右,约占世界海员劳务市场的 4.9%(SIRC-2008年国际海员研究中心数据),不到中国人口的 1/30000,占中国海船船员资源总量的 8%,这与我国船员总数世界第一大国的身份不相称。内陆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在内陆地区加强航海教育培训,是满足航运界对于高级航海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沿海地区人力资源有限

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需要大批劳动力。沿海地区本身的劳动力供应潜力不大:一方面,沿海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另一方面,老龄化趋势明显,决定了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供应主要依赖内陆地区的流动人口来补充。当前,沿海经济产业升级,所需劳动力的技术含量加大,技术人才需求很难由内陆地区的转移劳动力来直接补充,更多要依靠沿海地区基础较好的劳动力进一步培养来满足。由于航海事业比较辛苦,沿海地区一些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航海从业者放弃了航海事业,转而到陆地工作,海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近年来,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对航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航海人员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当一部分沿海地区海员随着产业升级向上一级产业链条转移后,所空余出来的岗位,需要由内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来补充。航海事业虽然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但新型船舶的不断投入使用,航海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未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人员没有能力从事这项工作。现实发展客观上要求航海类人才培养要放宽视野,拓展航海人才的来源,不仅要重视沿海地区航海教育,更要从重视推进内陆地区的航海教育发展。

(三)促进内陆地区人力资源转换

内陆地区面临经济转型,经济转型带来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从经济空间发展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内陆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差距又被进一步拉大。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经转型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大批劳动力到现代产业部门就业。中西部内陆地区则正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型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途径。但如果没有经过现代培训,往往不能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内陆地区开展航海类人才培训,为内陆劳动力走向海洋从事生产铺就道路,为内陆地区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新渠道。如果能够建立起航海类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可以提高内陆地区劳动力的转岗转产能力,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对于增加内陆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收入,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不利因素

与沿海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相比,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存在一定不利条件,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缺乏航海文化背景

文化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理想,最主要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人类所向往并为之奋斗的东西。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航海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精神财富。良好的航海文化氛围会使年轻人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中感到的都是航海事业的美感,随处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人类早年在心灵深处形成感受和追求,在成年之后往往比较坚定。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对海洋充满感情,对航海事业充满追求,可以摆脱功利主义等外界因素的束缚,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敬业、更为投入、更具有专业学习热情、也更容易发挥出潜能。沿海地区航海文化相对发达,来自沿海地区的航海从业者往往具有较好的航海文化影响,这是部分航海类院校早期招生中偏爱有航海、渔业背景学生的原因。内陆地区培养航海类人才遇到的首要不利因素就是缺乏航海文化背景。内陆地区在地理上相对封闭,许多人从来没有见过海,更谈不上具有良好航海文化背景。内陆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相对比较保守,在开放性、兼容性和冒险性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与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崇尚个体自觉意识,具有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等文化特质存在差异。航海文化缺失,要求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不仅需要在航海技能培训方面付出更多努力,还需要在航海文化素质培训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二)航海教育基础条件差

从目前航海教育机构的空间布局来看,基本都分布在沿海地区。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81个,其中设置航海类本科专业的院校15所,设置航海类专业的高专/高职院校有13所,设置航海类专业的中专/中职院校3所,其他教育与培训机构50所。从航海类院校的空间分布来看,15所本科院校中只有重庆交通大学、13所专科学校中只有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分布在内陆,其他培训机构基本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缺乏航海教育培训机构,不利于内陆劳动力大范围、就近接受航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陆地区的航海类人才培养活动的展开。

再者,航海教育最主要是培训船舶操作人员,在航海技术现代化背景下,现代船舶驾驶、维修、管理的技术复杂,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与其他工程教育专业相比,航海教育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较高,所有受训者必须经过实践环节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这要求航海类院校不仅具备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人员,还要具备足够的教育训练设备和设施,以满足学生的教育培训和专业实习的特殊需要。较高的实践要求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同时如上船实习等特殊实践活动必须在海上进行,在客观上增加了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困难。

三、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可行模式

针对内陆地区的现实条件,在考虑内陆地区对海洋比较陌生,缺乏航海教育基础条件的背景下,在内陆地区开展航海类人才培养,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航海类院校扩大在内陆地区的招生数量

已有航海类院校扩大在内陆地区的招生规模是增加内陆地区航海类人才培养最简单、有效的方式。通过招生将内陆地区学生直接引领进航海文化深厚的航海院校,接受系统的航海教育,有助于增加来自内陆地区的航海人才数量。从当前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三所航海类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来看,三所院校的航海类生源空间分布大同小异。大连海事大学的生源地覆盖新疆、以外全国所有省市,其中校址所在省份辽宁招生计划超过100人,紧随其后的河北、河南、吉林、山东四省为50人左右,其他各省分布比较均匀,招生人数均在5—20人范围内波动。上海海事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的生源空间分布也是学校校址所在省份招生数量最多,河北、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的招生数量次之,其余各省中上海海事大学生源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学院的招生重点集中于中南地区。上述三所学校本科招生计划基本代表了我国航海高等教育的生源空间分布情况,并且近5年招生计划中各省名额分配都相对稳定,反映出生源空间分布变化不大。

加强内陆地区的航海教育,可直接扩大内陆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的招生名额。招生名额在地域之间的重新分配,要求航海教育管理部门和航海类人才培养机构在指导思想上发生转变,要从主观上重视发挥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对于航海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在招生总规模扩大时,可将新增名额全部分配到内陆地区。在招生规模不变时,则可考虑将部分招生分数较低的沿海地区招生名额适当转移至内陆地区。当然,招生名额的分布决策需要以充分把握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分布基础情况为条件。

(二)用人单位在内陆地区建立培训基地

航运管理服务部门、航运企业是航海类人才的最终使用单位,航海类人才培养必须围绕着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进行,内陆地区开展航海类人才培养不能偏离这一宗旨。当航运部门存在某些类型的航海人才时,可以在内陆地区寻找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航海教育基地,通过促进当地教育机构与沿海地区教育机构合作,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开展订单式培养。现实中,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航运工程系成立,就是秉承这样的思路建立起来的。

2007年8月,经中央、陕西省、天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多方协调,在国家海事局、天津海事局的大力支持下,天津海事局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建设“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协议,西部内陆地区首家海员培养基地正式落成。之后延安技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航运工程系,设有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在航运工程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连海事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等海事院校提供了专业建设、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具体帮助,而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等海运企业则在人才培养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2011年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首批航海类毕业生已经全部实现就业,标志着内陆地区航海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一模式是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成功案例,一方面满足了航运公司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将基础教育部分交给内陆院校,实践部分借助专业航海教育院校完成,扩大了航海类人才的总体培养能力。内陆地区航海教育未来发展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寻求沿海地区航运企业、航海院校和内陆地区的政府、教育机构共同合作的方式,推动内陆地区航海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三) 加强内陆地区“非航海专业毕业生”的海员培训工作

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内陆地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批非航海类毕业生。经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文化素质高,基础条件好,经过较短时间的专业航海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完全有能力胜任高级海员工作。因此,内陆航海类人才培养也可以从现有教育体系出发,定期到内陆地区招聘没有就业或就业不如意的非航海类院校毕业生,通过与内陆地区的合作院校,或直接输送到沿海地区航海类院校进行进修学习的方式,将综合素质良好的内陆人才迅速培养成为高级航海人才,充实到航海类人才队伍当中。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5

探秘“航天城”:

从这里走向太空

在北京偏僻的北五环外,有一个特殊的区域,这里的街道、小区乃至酒店,不少以“航天”为名。这里,就是航天城。中国航天员“起飞”的地方――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坐落在航天城内。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已经有10位中国航天员从这里出发,飞向太空。

这一次,从地面到天宫二号有多远?

对航天员来说,除了393公里的空间距离之外,他们还需要经历上百项严苛的训练。当飞行任务临近时,仿真器是航天员们待的最久的地方,他们后期的训练几乎都在这儿进行。航天员透过舷窗能看到太空场景,而晁建刚们根据实施的飞行轨迹,可以计算出在什么时间、通过舷窗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从而为航天员模拟出来。

训练中,航天员曾在舱内连续生活五六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15立方米的圆形空间中进行。在训练过程中,晁建刚和同事们要绞尽脑汁为航天员出难题,用以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情况,来提升航天员的应对能力。 “不能让他们上了天之后抱怨,说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仿真器虽然全面呈现了航天员在太空中可见、可听、可操作的场景,但有一点无法模拟――失重。而这也正是太空环境对人体最严酷的考验之一。最经典的模拟失重状态的方法是通过水槽。训练时,航天员们穿上水下训练航天服进入一个深数米的巨大水槽,然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加装铅块,达到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操作时的感觉与失重情况下类似。航天员在天上待1小时,就要相应地在水槽中训练10个小时。

三代人的酒泉

此次,承担神舟十一号发射任务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1958年10月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建成后,成为中国最早建成的运载火箭发射实验基地,是测试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低轨道的各种实验卫星、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导弹的主要基地。

这里,成功发射了81颗卫星、10艘神舟飞船p2艘天宫空间实验室,相继将10位航天员安全顺利送往太空。居住在这里的柳晗祖孙三代见证了这一切。

1958年,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奶奶张淑娟跟随志愿军20兵团,从朝鲜前线直接转战茫茫戈壁。“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过,进场之后,大伙儿吃的是沙枣、骆驼刺,住的是帐篷、地窝子,但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在柳晗爷爷奶奶那一代航天人的拼搏下,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从这里直刺苍穹、第一枚导弹核武器从这里飞向罗布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远征太空……

第一代航天人的故事,柳晗是听爷爷奶奶讲的,而第二代航天人的故事,却是柳晗亲眼见证的。

1998年,载人航天发射场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柳晗父母加班加点工作成了家常便饭。“放学回家,桌上总有一张纸条,‘我们要加班,留下两块钱,你去吃个牛肉拉面。”这让成年后的柳晗一提到“牛肉拉面”就避而远之。

2007年,柳晗考入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受父辈影响,毕业时,柳晗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了航天城。

如今,在航天城工作已10个年头的柳晗有了自己的女儿。“从爷爷那代算起,我是第三代航天人。我希望闺女能传承我们的家风,成为‘航四代’,成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新鲜血液。”

文昌:11年前开始的航天梦

2016年6月25号?20:00,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发成功,这是新建成的海南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发射任务。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4次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海南文昌,成为中国航天又一个新梦想开始的地方。

实际上,早在11年前,文昌的建设计划就已经开始启动。到2009年正月初六,中国农历春节还没有过完,驻京某安装总队官兵就带着使命转战到海南文昌,在海南文昌建设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基地。

首次海岛施工,深基坑、高盐雾、高湿,给这支经验丰富的队伍带来不少困难。

南方的酷热天气,给来自北方的官兵们第一个“下马威”。低矮酷热的帐篷就是官兵们的办公地,六月份,帐篷内的温度最高可达37度。

海南航天发射场选址在人口稠密的文昌龙楼镇,有将近3000人口等待转移。安装总队首要的任务是为搬迁的老百姓建设新家园,这支国防建设施工的尖端特种部队为搬迁老百姓建设了八万两千多平米的新房,3000多名搬迁老百姓住进了能够抵御超级台风的家园。

在靠近大海的地方,同时建设两个发射塔,这是安装总队建设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挑战。首先要克服水的包围,海岸线仅800多米的两个发射塔,导流槽的深基坑要开挖到20多米,海水很快就会渗透下来,再加上海南文昌又是台风多发地区,频频袭扰的热带风暴也带来了大量的降水。来自天空的水,来自海洋的水,把第一个基坑几乎灌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官兵们首次采用了止水帷幕解决止水的问题。

解决了水的问题,又遇到了爆破的问题,解决了爆破的问题,4000吨钢筋必须人工安装铺设到导流槽。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到来,官兵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付出艰辛的努力,历经无数情感起伏的考验,这两座超越以往的航天天梯,在海滨渐渐矗立起来。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刚刚入伍的新兵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在常人眼里,他们是不能吃苦的一代。而在这里,根据岗位的不同,新兵同样要下基坑,上高塔,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

除了年轻的战士,在安装总队还有一批专家,他们的一生几乎都跟发射塔联系在一起。展才兴,作为高级工程师入伍已经有40多年。40多年来,他参加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国防航天发射塔的安装建设工作。经过安装总队几十年的历练,他创造了一个从初中毕业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的传奇。在总队承建的发射塔架中,展高工参与施工建设的就有9座。

潭兴华是一个有着16年军龄的军士长,跟塔架打了16年交道,文昌航天放射场是他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参加航天塔架的施工任务。航天发射塔的照明、动力、空调用电全部都是谭兴华带领的班组完成,经过特殊处理的电缆,每盘将近4吨重,谭兴华带领着战士们一层层将电缆铺设到发射塔,发射塔发出的第一道光线,当灯光全部打开,发射塔就宛如水晶宫般绚烂,产生这种光效的重要部件就是潭兴华和战友们的艰苦努力所换来的。

“天眼”,平塘的未来之窗

9月16日正值中秋佳节,但位于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一带仍非常繁忙。

??大射电施工人员在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锅”下走进走出,有条不紊地对大射电的核心部件馈源舱进行安装。

??黔南州天文局副局长许文斌说,馈源舱有30吨重,是承载馈源的舱体,而馈源其实就是天线,它用来接收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波。如果将“大锅”比喻成“天眼”,那么馈源舱就是“天眼”的“瞳孔”,为让这个“瞳孔”于9月25日准时启用,国家天文台和黔南州天文局等很多技术干部主动放弃中秋节假日,加班加点为大射电安装“心脏”。

而在大射电旁边数公里的一座山峰上,当地政府为方便游客一睹大射电“芳容”,在山坡上修建了公路、阶梯以及漂亮的观景台,远远望去,酱红色公路和白蓝色屋顶若隐若现在崇山峻岭之间,仿若童话世界,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计划开通索道、缆车、电车等通道,让大射电观光引爆大旅游。

在距离大射电约8公里的平塘县克度镇车来人往,四处电焊火光闪闪,挖掘机轰鸣,折钢筋及拌泥土声响成一片。这个昔日人口不到2万人的乡镇如今已建成了14家酒店500多个床位、7家餐饮店,在建的还有1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多家三星级酒店,中轴迎宾广场、FAST游客服务中心、天文体验馆、霸王河沿河景观等文化园一期建设项目将赶在9月25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依托大射电望远镜,省、州、县已在该镇规划了总面积达3平方公里,总投资逾120亿元的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天文体验园、暗夜观星园、天文教育园、万国风情美食街、星空游乐场等项目正在建设或洽谈中;大窝凼周边半径5公里“静默区”核心区范围内的村民已搬迁完毕。

大射电望远镜建设不仅为克度镇带来机遇,也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带来了发展机遇,不久前平塘、三都、独山、罗甸四县书记、县长共坐一堂,共商打造不同景区景点、一票通抱团发展旅游等,三都建起了万户水寨、独山高标准包装花灯文化、平塘打造“三天奇观”(天书、天坑、天眼)、罗甸畅游高原千岛湖。

如今对接大射电的独山至平塘的“平―独”高速公路已于去年开通、平塘至罗甸的“平―罗”高速正在修建之中,罗甸机场和罗妥港规划建设正积极推进。9月25日大射电睁开“天眼”后,黔南天文―生态―民俗大旅游将成为平塘的未来之窗。

■相关链接

中国航天史大事记

三大里程碑

1、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970 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2、把中国人送入太空

2003 年10 月15 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3、实现了嫦娥奔月梦

2007年10月24日,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四项“三步走”战略

1、载人航天

1992年9月,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探月工程

2017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落月采样并返回地球。

3、火星探测

我国火星探测器将于2020年发射,1年后抵达火星。一次任务里实现绕、落和行走的“一箭三期”。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民航服务英语;实训体系

民航业的快速、多样化发展,对航空服务人才的大量需求,使民航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原来单一依靠民航系统院校培养,发展成为多层次的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而民航作为一个高端的服务业,对航空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与日俱增。在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的高要求下,航空服务中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民航服务英语教学背景

民航服务英语,作为民航服务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将英语应用知识与民航乘务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性课程。它与基础课程中的综合英语有很大区别。综合英语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民航服务英语是一门培养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专门化、方向性课程,它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运用英语媒介学习和掌握民航乘务知识,了解和熟悉民航运营情况,获取英语交际口语会话能力,以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为乘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民航服务业工作环境里越来越多的出现外籍商人、游客等乘客。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航企业需求和招聘中国乘务人员。这种发展和需求,要求乘务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沟通能力和对外交往的实际能力和以英语为媒介来沟通、处理一些通用性具体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民航服务业务。因此,空乘专业民航服务英语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其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技能,全面加强学生民航乘务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解决民航乘务相应问题的能力。

二、民航服务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对社会、航空公司及航空培训中心等实际情况的调查,民航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集知识、理论、实践操作于一体,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空中乘务服务专业知识,独立完成机上服务流程。民航服务英语课堂既属于知识学科,又属于技能训练,但它主要还是侧重于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多参与英语语言交流实践,提高英语语言沟通交流的实际能力。我们知道,语言交际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情景和环境。否则,交际活动的效果就难以实现。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或模拟情景中进行语言交际,学生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理解具体情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实效。

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在教师积极讲解的基础上,要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采取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流,营造一种既融洽又活跃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资源,将书上的“死”资料变成经过动脑加工的“活”知识。在教学点评中,要多鼓励和褒奖,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交流训练环境,尤其是对那些平时胆小、不善于独立表达的学生,要多提供英语语言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克服说英语胆怯、怕出错、怕人笑话的心理障碍。

在空乘专业教学中,采用英语情景教学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不同的真实性和准真实性教与学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范例,从而活化所教语言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生动性、形象性及趣味性,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给学生有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活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在课堂上,设计空乘服务中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如:航空公司工作、航班介绍、航空旅游问讯、电话订座、座位再确认、订座变更、候补旅客、出票与客票变更、票价、遗失客票补开与退票、办理乘机手续、旅客乘机时证件查处、旅客座位选择、乘机时行李处理、行李服务旅馆、包机业务等。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真实的情景再现于课堂。通过给学生提供英语会话中的关键语线索,让学生体会英语会话的逻辑性和空乘服务人员交际语的职业特点,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无话可说的窘境,帮助学生有效使用职业语言,提高英语交际运用能力。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展示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成果、体现教学成就。围绕民航乘务英语特定语言项目和教学目的,教师应设计各种不同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活动有效完成语言学习,最终达到学习并掌握语言交流的目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着重开发和修正学生的学习策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创设情境、分配角色和现场表演。具体步骤如下:

1.课程规划

一次完美的航空旅行是从乘客预订机票开始,至乘客下机后顺利拿到他的行李结束。民航服务英语课程可以根据未来工作场景,把民航乘务工作任务分为数个模块,涵盖民航乘务服务所需的相关英语知识,涉及民航乘务服务的全过程,是民航乘务服务技能与英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运用。课程可围绕中外民航服务的基本常识和知识展开,努力兼顾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并使他们有机地结合。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统一的效果。根据航空服务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参照空中乘务员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处理未来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情景创办准备材料,解释角色、背景,并分配角色,要求学生做课前准备。

2.课前准备

老师通过描述所创设的情景过程来开始一个主题下的情景角色扮演课。学生被分为几个乘务组。每一组同学在担任本组乘务员的同时又扮演其它乘务组的乘客。可以让学生课前先研究角色和情景,从而让学生完全融于所扮演的乘务员或乘客的角色,在扮演乘务员角色的同时感知作为乘客的感觉,从而领悟如何为乘客服务才能让乘客更舒服,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才更有利于和乘客沟通,让乘客满意。这样就能让整个乘务模拟过程朝既定的方向前进,以达到学生牢固把握语言的预期目的。

3.课堂操作及课程情况汇报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随时记录扮演者的行为。适当在表演中插话,以维持学生的表演情绪,使表演得以顺利进行。表演结束后,各乘务组乘务长对本小组乘务员表现进行点评,全班同学进行互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课程情况汇报是整个乘务情景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汇报最终对各种服务能力和语言交际行为加以考查,以利总结提高。教师应该总结乘务角色扮演中的关键的事件问题和本次模拟情景中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表扬和建议以便下一次的提高。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感受所得,利用教学评估表来确定这门课程模拟情景教学的成功与否。鉴于空乘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知识讲解中,只靠单一模拟情景舱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而多媒体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机上安全演示,单一的情景设置给学生的直观感受显得苍白无力。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等特点。通过引入图片,实播航空公司安全须知录像,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知识的理解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民航服务英语实训体系构建途径

1.加强校内实训

民航服务专业英语教学应走出课堂,多进行实践教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我们应给学生多创造实践的机会,多在模拟舱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动态真实的服务环境中进行英语交流,将课本知识活化为实践应用,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提升英语会话能力。同时,强化职业技能,为就业服务打好基础。总之,民航服务专业英语教学要突出口语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从培养方向和行业特点出发,加强研究观察,运用有效方法,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修正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促进教学质量,为民航业输送合格人才。

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课程进行实习实训指导

以职业性、技术性、科学性、探究引导性、先进性、艺术性为原则,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实习网络教学资源。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能力的目标。

学校教育目标应与职业目标始终保持一致。教学中,要加大与航空公司的联系,就读期间掌握机上广播词的应用以及熟练掌握机上服务情境对话。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未来工作所应该具备的技能,让他们明确学习是“为工作而学习”。这样,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才会有正确方向。

我们要着眼解决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在高职高专的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学中,既要加大对其英语教学的强度,又要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加强实习实训机会和时间。要把民航服务英语课程建设好,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遵循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掌握完备的民航乘务技能,充实自己,把就业目标定位于世界各大航空公司,扩大就业渠道,成就人生辉煌。

参考文献:

[1]崔澍.民航乘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

[2]丁大勇.我看专业英语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

[3]黄晨.浅谈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教学,《科技信息》,1994 年。

[4]刘佳颖.正确的跟读方法对提高空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7

2010年上半年是军工股投机的第一个高潮。目前A股和海外中航飞机、中航电子、中航动控等带中航字头的“多胞胎”多达近30家,多是在2010年完成扩容的。中航工业集团是这些胞胎的“爸爸”,集团核心业务就是军用飞机发动机、机载电子、控制系统和总装等空军装备和与之相关的民品业务。

军工股投资的小高潮出现在2010年是有现实依据的。彼时,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两融”“三新”“四化”“万亿”的“八字经”在资本市场发酵,“八字经”的要义就是借助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中国空军装备产业的现代化,在巩固空防的同时做大产值。自此,中航工业集团的优质资产开始分门别类在A股上市,并进行大量融资。

由于市场预期太高,再加上中航系列子公司刚刚开始蜕变,利润并没有释放出来。2010年中期以后,军工股炒作开始降温,相关股票跌幅很大。但眼下,军工股的春天又要来了。中航工业的大部分资产已经完成上市,到了该兑现承诺的时候。中国最高层换届之后,对东海、南海等领土争端的态度更加积极和强硬。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国家安全提到了新高度,并设立国家安全委。中国军备力量从定位于防御到全方位捍卫国家安全,必然带来大量高、精、尖装备的大规模列装,军工行业的军方采购需求将长时期内保持旺盛的局面。

目前,中航工业集团各细分板块整体上市已经棋至中局,虽然军机总装未完成上市,但直升机板块、机载航电系统、机电控制系统已经整体上市,主营航空发动机的中航发动机控股整体上市正在履行审批程序。在空军装备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海军装备的旗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力度并不逊色。中国船舶重工旗下大船、武船的军舰业务注入上市公司——中船重工股份正在批复中,这将首次实现核心军工总装资产上市。至此,中国船舶重工旗下除了28家研究所外,大船(大连)、武船(武昌)、渤船(葫芦岛)、山船(山海关)、北船(青岛)等核心资产都在上市公司。中船重工股份今年前三季度报表显示,军工装备订单正呈现雪崩般增长。28家研究所利润丰厚,在完成改制后,也将注入上市公司。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8

关键词:民用航空产业;人才;地方高校;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01-02

1 引言

一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独立、完整的民用航空产业的支撑,而前景广阔的民用航空产业又将带来对各类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肩负民用航空产业人才培养重任的除了航空航天院校,还包括众多常规的本专科高校乃至职业技术类院校,分布于各地市、为区域内教育部门所直属的地方高校正是其中的主力军。一部分地方高校虽然在办学水平上无法比拟专业色彩浓厚的航空航天院校,但仍有可能凭借现有资源和外部有利条件,培养出合格的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

2 地方高校航空类人才培养定位的SWOT分析

民用航空产业的门类、领域多种多样,产业链延伸甚广,所以相应人才的需求结构必然也是复杂、多元的,地方高校通常无法选择“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定位,而是应根据内部资源、外部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定位,满足特定方向的人才需求。SWOT分析正是进行上述目标定位分析的有效工具,所以本文将根据SWOT模型展开本部分研究。

2.1 优势与劣势(SW)分析

地方高校,尤其是公办院校在教学的关键资源,例如场地、技术装备、图书、师资等方面,通常都已有一定程度积累,而且航空类专业虽非每所院校都有开办,但大多数理工科或综合类院校往往已开设了机械、电子、汽车等与航空存在关联性的专业,而且很多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已开始推出具有鲜明航空色彩的项目,如基于航空电子设备的学生自主技术创新实验、基于航空公司业务的电子商务实验,等等。

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职业技术类院校、专科院校与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资源条件、办学成效上都无法与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丰富的航空航天院校匹敌;更何况,由于民用航空产业的技术密集性特点,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例较其他行业要大得多,而且民航法规又对部分从业人员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学历、技能、经验等),导致在研究、开发、生产、维修、空管等领域,其人才的成才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可以说,对于缺少航空类专业办学经验、相关软硬件资源条件不足的地方高校来说,仅凭自身的资源条件,要独立完成高素质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相当困难的。

2.2 机会与威胁(OT)分析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可知,许多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民用航空产业,形成有利于自身航空类专业办学的外部条件――以本文作者所在的景德镇学院为例,景德镇市拥有一个较为完整、以直升机为特色的航空产业体系,由于直升机是通用航空的主要航空器类型之一,随着我国未来我国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前契机来临,景德镇航空产业的直升机、无人机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张,并有希望进一步打造包括融资、研发、制造、维修、培训、管理与租赁、物流、观光旅游等环节在内的完整通航产业链,伴随而来的自然是通用航空技术类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增长空间的扩大,区域内的景德镇学院等地方高校自然可以获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使人才需求的扩张转变为促进校内专业建设工作的良机。另一个有利条件则在于,我国航空工业相关部委、企业所属的航空航天院校对通航人才的培养尚较薄弱和滞后,其毕业生也往往不愿意去待遇和发展空间相对不足的通航领域就业,这种人才供给缺口同样会给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带来很大的机遇。

此外,近年我国民用航空场站的飞跃式发展也给地方高校带来了另一角度的机遇。我国不少省份的地级市已经建立起了民用航空机场,部分地区还正在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邻近地市的民航机场往往能共同组成庞大的机场群。虽然民航机场所需要的商业航空机务、空勤、空管等技术人才目前主要依赖航空航天院校的供给,但区域内机场管理部门与商业航空公司依然会对管理、服务类人才(例如行政管理、机场地服、客票销售、通航服务运营、航空旅游运营、航空物流管理等类别人才)存在较大需求,同样可能成为地方高校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不过,地方高校往往不能忽视来自区域内或周边地区的专业化航空航天院校的竞争压力。仍以作者所在的景德镇学院为例:景德镇市地处江西省,该省已设有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航空航天院校,且部分普通高校也已开设航空物流、空乘服务等专业,这都将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压力的主要来源。地方高校兴办航空类专业、培养相关人才的另一威胁来源则是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自身的发展水平限制。同样以景德镇学院与景德镇市的航空产业为例:与国内外同行相比,以昌河飞机工业公司为主的景德镇航空制造企业在民用航空器领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型号研发能力有限、产能扩张不足(昌飞公司在2007-2011年仅交付7架民用直升机,而且全都是引进自外国的型号),核心企业的产能与市场空间尚且如此,依附其上的通用航空产业链的构建、完善就更有待时日了,这使得景德镇学院的航空类专业所面对的社会人才需求将不会出现短期内的迅猛增长,而是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渐进式增长阶段,给相关专业的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成效带来了挑战。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选择

将上述SWOT分析综合在一起不难发现,地方高校面对的往往是机会与威胁并存的环境,处在优势不足、劣势明显的资源状态下,而它们所面对的外部机遇实质上又是千载难逢、不应错失的。所以,典型的地方高校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往往可以选择劣势―机会(WO)战略,也就是说,要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克服劣势、获取更多优势。在这种战略下,高校必须确立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的思路,选择可行且有潜力的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景德镇学院为例,根据前述景德镇市航空产业的产品结构特点,以及通用航空领域人才供给相对短缺、准入条件通常低于商业航空的现实,学院可以将民用航空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于:以培养通用航空器制造、维修、地勤维护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此类人才应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掌握通用航空器运行、维修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在通用航空的制造、维修、运营企业中从事机身结构维修养护、机械部件修理、电子系统维护、通用航空器整机装配调试、地勤支援,以及生产技术管理、通航作业管理等工作;同时,考虑到管理部门对此类人才的存在准入门槛限制,其学历起点应为本科(可以先申报并设立小规模的专科专业,同时通过校际合作实现学生的专本衔接与行业从业资质获取,而后再力争申报本科专业、扩大招生办学规模)。而根据景德镇市周边民航场站设施较为完备(景德镇市及周边多个地市均拥有民航机场)、将逐步构建较完整的通航产业链等有利条件,民用航空管理与服务类人才的培养则可定位于:面向航空运输企业、机场和客票企业、航空物流服务企业,培养掌握商业航空、通用航空等多领域的运营管理工作技能的第一线工作人员,具体可分为航空旅游管理、航空客票营销、机场地面服务、航空物流管理、通航业务管理等方向,其学历起点可以稍低于技术类人才,设定为专科或专本结合。

在确定了上述人才培养定位后,景德镇学院便可有的放矢地与区域内航空企业、研究机构、产业园区等主体开展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克服自身实训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资源劣势,令专业建设措施与区域内民航产业的发展水平更加匹配吻合。总而言之,如果上述目标定位能够与合理的培养方案、办学措施相配套,就能充分实现WO战略的意义,推进民用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9

与Andrew Bodrov的对话

可以简单介绍下您在全景摄影方面的经历 吗?

Andrew:我最初是在2000年接触的全景摄影,刚接触不久就发现自己对它特别感兴趣。于是2004年我加入了国际全景摄影协会(IVRPA)以及World Wide Panorama组织,随后接连参加了IVRPA在2009年、2011年以及2013年举办的全景摄影大会。我平时经常在中自己的最新作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全景摄影是一个有趣的领域,我始终对它保持着很高的热情。

在您的拍摄经历中,有没有一些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全景图片?

Andrew:当然,我非常享受拍摄全景的过程,也经历过许多难忘的拍摄体验。这里我讲三个吧。

我居住在爱沙尼亚的塔林市(Tallinn)。早在2002年,我就拍摄完成了“数字塔林”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很受欢迎,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收录;BBC、Foxnews以及其他许多媒体也争相做了报道。“数字塔林”给这个古城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我也因此在2010年受到塔林政府的表彰。

2010年5月,在纪念苏联二战胜利65周年的阅兵式上,我拍摄制作了反映阅兵式盛况的全景照。当时在俄罗斯新闻服务机构的帮助下,我甚至近距离拍到了俄罗斯总统巡视阅兵式的场景!

我还拍到过火星上的全景。这并不是说我到过火星,而是和宇航局合作完成的一个项目。这张全景的出现使人们能够“亲临”火星现场。这是一张难度很大的全景,经过很久的努力才得以实现。这是我最富有成就感的一幅作品!

作为一名资深的全景摄影师,您在器材与技术方面有哪些和我们分享的体会?

Andrew:当然,就器材与技术而言,没有任何秘密。我目前依然采用佳能的EOS 5D Mark II作为我的主力设备。镜头方面我选择了EF 15mm F2.8 fisheye,EF 16-35mm F2.8 L II USM以及EF 24-70 mm F2.8 L USM。这套行头是我的出门必备武器。有了15mm鱼眼,我得以在现场快速高效地捕捉全景,也能藉由此镜头近距离拍摄事件现场。后面两只镜头是拍摄新闻和纪实题材常用的器材,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两只镜头配合全景云台可以拍摄高分辨率的矩阵全景。

拍摄全景还需要一些特殊器材,我有很多种全景云台,NodalNinja和Panoramaic Gobi都是我常用的,此外NodalNinja还给我定制了一款高杆,长达6米,专门用于拍摄特殊题材的新闻纪实图片。

我了解到您在航天领域拍摄到了关于Soyuz-U火箭的全景,这是读者平日很难有机会看到的。可以给我们讲讲其中的一些故事吗?

Andrew:没问题。2011年8月,经过许多特殊的批准,我来到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拍摄照片。发射太空火箭需要经历很多步骤,比如最初的总体装配、运输至发射架、加注燃料以及最后的发射架分离和点火升空。所有的操作都要精确控制时间,真是高科技的产物。我提前一天来到发射场,在距离发射架很近的地方选了两个很好的机位,放置了加固的三脚架。升空当天,因为安全问题,我只被允许待在距离发射塔400米外的地方,只有5分钟时间在前一天准备的三脚架那里部署我的相机。我把相机对准发射架,采用声控快门线控制。Soyuz-U火箭在加加林发射架发射升空,不幸的是因为发动机故障,没有进入预定轨道,在发射后的300秒坠落在西伯利亚的大地上。这不是一次很完美的拍摄,但是在发射之前我拍到了Soyuz-U推进器的“小行星”照片,我很喜欢。

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还有没有别的值得回忆的拍摄经历?

Andrew:Proton-M宇航推进器的发射让我难以忘怀。这一次我打算在发射当日进行拍摄,一定要拍到升空的画面。不巧的是,这天早晨下起了大雨,刮起了狂风。通往发射中心的道路大约有1小时车程,满是泥泞与积水。按照发射日程安排,我有1小时的时间部署器材,但由于大雨我无法真正开展拍摄。我等了足足40分钟,可是雨依然没有消停的意思。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次拍摄任务被天气搞砸,所以我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把相机在雨中拍摄!在发射场专家的指引下,我选了两个相对安全的位置。

在指定位置,我先拍摄全景照所需要的全部素材,然后把相机对准发射塔,设定1小时的延时快门,旋即离开。最终我在900米之外目睹了这次发射,祈求拍摄一切顺利。我最后的两个机位都在距离发射塔百米之内的地方,其中一套器材被发射引起的风浪吹倒,镜头损毁。另一台幸存下来,于是就有了现在这张图片。有时候,摄影也要付出很大代价。

您的火星全景令世人震惊,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Andrew:2012年8月6日,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这个探测器上有多个摄像头能够进行扫描拍摄,所得的照片十分适合作为全景拼接的素材。当我看到“好奇号”回传的第一批照片时,我就下定决心要进行照片拼接。制作这张照片的问题在于:探测器并不会一次性回传所有照片,因为探测器的目的并不是拍全景。

我的一些同事曾经做过火星图片的拼接,但那些都只是局部的图片,如果按照360°全景的标准来看,其中相当多的视角是不可见的,因而给人的体验也会差很多。

在Photoshop中,我有足够的手段去对图片作处理。制作这张图片花了我整整两个星期。关于火星的照片来自两台相机,分别叫做Mars Hand Lens Imager (MAHLI) 和Mastcam。Mastcam通过一个机械臂支撑在半空中,焦距是100mm,能够回传高分辨率的照片,能拍到火星车这部分的素材;另一台MAHLI焦距是34mm,分辨率相对低一些,能够拍摄火星车周身的画面,也能拍到探伸出来的Mastcam。关于天空部分,探测器没有拍全,并且也没能拍到太阳。这一部分,我请教了NASA的专家后,采用Photoshop将之前一次登陆火星的太阳画面合成在这张全景图中。通过这两台相机回传的495张照片,我用尽浑身解数终于做出这张90000×45000像素的照片。

这张照片在网上的前两周,就被浏览了1500万次。NASA的许多官员都对这张照片产生了浓厚兴趣。“好奇号”的首席科学家John Grotzinger更是将这张照片发给团队所有人留作纪念。

Jook Leung与“最后的航天飞机”项目

航天飞机是美国宇航局可重复使用轨道飞行器计划的一部分。目前世界上仅存三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发现号以及奋进号。所有这些航天飞机都于2012年正式退役。摄影师Jook Leung在“发现号”最后一次飞行时拍下了大量珍贵的全景照片。作为一个有20余年从业经验的职业摄影师,Jook Leung十分关注摄影的新手法、新技术,在15年前走进全景摄影领域,目前是国际公认的全景摄影界的先驱。

可否和我们谈谈您参与的“最后的航天飞机”拍摄项目的情况(Last Space Shuttle Program)?

Jook: 五十多年来,NASA一直在不断进行太空探索,在过去三十多年中,航天飞机一直是NASA探索太空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行将结束之际,我作为全景摄影师参与了这次伟大的“最后的航天飞机”拍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我和其他摄影师一起拍摄航天飞机执行最后一次任务的方方面面。我的主要任务是为航天飞机制作一组互动式、沉浸式的全景组照。发现号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称作STS-133(空际运输任务133号),于2011年2月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在整个系列中有一张航天飞机腾空而起瞬间的照片,这么危险的场景是如何拍摄的?

Jook:倒没有想象中的危险,我事先做了很多准备。在这个项目中,我希望用手中的8mm鱼眼镜头记录下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的瞬间。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尽可能把相机放在距离发射架非常非常近的位置。然后我在安全区,远程采用声音及振动传感器来触发快门曝光。为了拍摄这样一幅照片,需要做很多预案。我的设想是用一只8mm的鱼眼镜正对天空拍摄一组反映发射瞬间的半球形延时图像序列(8mm在全画幅相机上能够拍全180°空间内所有物体,故称之为半球。连拍得到的升空画面是延时摄影的典型手法,故被称为延时序列—作者注)。在我最后得到的画面中,能看到航天飞机从离开发射架到两个固体发动机发出巨大的烟雾,再到高耸入云消失在视线中的全过程。之所以采用8mm鱼眼镜头,也是考虑到它拥有最大的视场角,能够在单幅图片中拍下升空过程中巨大的气体与火焰。巨大的气体是由固体燃料发动机在点火升空瞬间将发射塔架下水池中的水汽化而成。发射过程中,水池能够吸收热量与振动的能量。近距离拍摄虽然危险,但得到的画面具有很强的美感。

就算使用鱼眼镜头,也不能拍下所有画面吧。无法转动相机的前提下,您又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Jook:这种稍纵即逝的画面,仅采用一台相机是不够的。为了拍摄360°全景,我在一台相机旁又放置了另一台相机,同样配备8mm鱼眼镜头,拍摄除了天空外的另外一些画面,这其中就包括另一台相机的工作照。采用双机双镜的方案,我也拍了3次才完成所有的拍摄。第一次是拍摄飞机升空的画面,那天空气好,图片能够还原出清澈的蓝天,良好的动态范围以及绚烂的光影效果。其余的两次就选在发射结束后,不移动机位,在类似的光影条件下去补拍周围的环境。

多台相机?那么节点问题怎么处理?

Jook:对于一些特殊题材,距离被摄对象比较远,实在不用过分纠结节点问题。因为这点距离对最终画面的影响微乎其微。Christan Bloch曾经在他的著作HDRI Hand Book中提过节点问题。他说,1米的拍摄距离可以容忍1.5毫米的节点偏差。这个拍摄场景,主体距离400多米,我只要将两个相机放得较近,拼接起来不会太困难。另外地面的草皮属于补地素材,是要单独补拍的,因此也不会对最终画面造成影响。对于全景图片,拍摄者要开阔思路,不要因为这些问题失去拍摄重大题材的机会。有时候你不得不先去拍摄,然后慢慢解决遇到的问题。你不是总有机会拍到这么宝贵的画面。

除此之外,这张照片背后您还做了哪些工作?

Jook:相机需要在发射前24小时部署完毕,所以我拍摄前必须在户外经历风吹日晒。NASA还规定,所有拍摄发射架的相机都要严格做好加固,在三脚架的三个脚上都捆上沙袋,用以抵挡发射时的强震和冲击。

在我拍的这张全景中,读者能看到我使用的固定在脚架上的那个声控无线快门,在拍摄的升空瞬间的延时图片序列中,我挑选了这么一张图片:发现号航天飞机腾空跃升到蓝天中,固体发动机的尾部火焰在夕阳的映衬下清晰可见。拍摄地面的那部分,我通过软件合成,与天空融为一体,最终成为360°×180°的一张全景图。为了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我把等距圆柱图重新映射为小行星形式,增加视觉冲击力。

需要说明的是,用8mm鱼眼镜去拍摄并不是每个摄影师的首选,但对于热衷全景照片的我,用它来拍摄航天飞机几乎是不二之选。因为它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关于航天飞机最后旅程的360°全景照。

相信您在“最后的航天飞机”项目中,还有许多别的图片要和我们分享吧。

Jook:还有两张我比较喜欢的全景照片。一张是在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驾驶舱中拍摄的。在每一个飞船的驾驶舱四周,都有数不清的操纵杆、开关按钮、仪表和屏幕,航天员们需要将其中每一个操纵装置的功能烂熟于心,才能保证飞船正常运行。另外我要说的是,在我拍这张照片时,我事先打开了各个屏幕,显示出一些有利于增加画面信息量的细节。实际上,在航天飞机飞行的时候,并非所有显示器都会如照片这般显示数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