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艺术市场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3-02 06:00:38

艺术市场论文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众传媒艺术品市场积极与消极作用

马克思曾形象地借喻:“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当今社会艺术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已是不争之实,依据马克思所言,当艺术商品实现价值的惊险跳跃时,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品的所有者即艺术家。然而艺术家是市场的中心,没有了艺术家哪有艺术品市场?众所周知,艺术家是艺术品市场成功的中坚力量,艺术经营者是帮助艺术家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艺术批评家对艺术活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守护力量,以及保证其有序发展所起的引导、教育、监督与规范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太快,就像冲牛奶或咖啡一样,快速冲泡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泡沫或不够成熟,随之表现的是激进中的市场盲目性。例如在西方对东方文化的需求兴盛及艺术投资热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油画市场就存在雾里看花的现象,似乎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在走,让话语权掌握在国外人士手中,乃至出现一些国外势力利用艺术加紧对中国的渗透,强行推销他们的审美价值观。更有不可理喻的是有些艺术家为了一味迎合国际人士的意识形态倾向,创作了一些色情味浓、丑陋古怪的作品,成为了收藏者跟风追捧的对象,脱离了中国人的基本审美情趣,致使那些彰显民族精神,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深受影响,无容置疑这是一种不健康不成熟的市场折射,所以迫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我们的大众媒体积极正确引导,发挥其权威性、群众性、教育性以及覆盖面广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采用直观浅显、快捷刺激的多角度组合,让社会大众清醒地了解并认知,使其沉浸在一个轻松自觉的享受过程中,形成自觉接受的思考习惯,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以及文化需求乃至生活方式,达到影响消费的目的。就像传媒理论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指出的;传媒是真正的社会教育者,它可以在轻松的视听享受中教育人、改变人,通过有效地宣传、介绍、报道,使艺术品得以迅速传播、流通并扩大影响力和公众注意力,牵引并提高受众的审美力和鉴赏力,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艺术家与消费者创造一个及时宽松的互动平台。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及时性、快捷性、开放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对社会起到“瞭望哨”的牵引作用,将艺术真正地融入大众传媒的可利用资源之中,创造出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与观念,通过媒体报道、网络资讯,向公众宣传、介绍有关信息,解读艺术家,诠释艺术作品,尤其是可以让真正的艺术佳作反复地进入观众的视线产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力,影响受众的认知水平,鉴赏品位;也可有效地挖掘人们选择生活享受的商业价值取向,并使之转化为影响人们个人品位、社会定位尺度的标准,彰显当代艺术品市场对人民生活质量产生的极大影响力。总之,艺术品市场的落脚点是购藏群体,他们才是使艺术品成为现实商品的最后买单人,是一个健康良性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终极目标,艺术欣赏者兼购藏者的市场活动是艺术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的终点,有了生产与消费才有市场。

概言之,中国艺术事业的荣辱与兴衰必须依靠艺术市场作支撑,一个良性的市场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也会给艺术家提出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与此同时,市场的优胜劣汰,还会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精品之作,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与艺术追求。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大众传媒,及时为市场把握先机、适时为那些市场基础好、有收藏投资潜力的艺术品宣传造势,为那些弘扬正气、具有民族精神并取得东西文化认同的艺术家呐喊助威,帮助中国艺术品市场抓住主导权。

二、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监督和规范作用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纵深发展,自然地拓展了行业中的不同角色,尽管中国是在没有画廊时就有了拍卖公司这是事实,但时至今日一级市场中的画廊、艺术经纪人、艺博会等都表现活跃;二级市场中的拍卖公司也异样火爆;还有美术馆、艺术馆、鉴定机构、策展人和艺评家、购藏群体等都在积极参与。从理论上来说,在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市场体系中,他们应该各司其职,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表现出角色的错落与颠倒。例如,导致了一些艺术家作品在一级市场都没形成影响的情况下,就直接到拍卖会去捣乱;更有甚者是有些鉴定者、策展人和艺评家的沽名钓誉,丧失了中立者的本分与良知,与艺术家或艺术经营者勾结抱团,急功近利,肆意为赝品、伪作或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摇旗呐喊,丢失了基本的艺术公道和职业道德,致使部分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混乱局面。此外,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所难免的会不断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和新的矛盾。有些问题是法规漏洞与滞后造成的,有一些问题则是诚信、恶意违规引起的。如拍卖法中规定“对拍品真假不负责”的条款,成为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拍卖公司假画大行其道的护身符,拍场上的恶意炒作、虚假成交等等让不少买家上当受骗。还有由于市场上缺乏权威、公正的鉴定机构和合格鉴定人才,一级市场中真假问题也成了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等等。然而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更多地需要期待规章的约束。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追求,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后,对艺术品等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形成的广泛而迫切的需求,推动着市场行情的不断走高,行情呈火爆态势,但是如果问题不妥善解决好,势必会影响艺术品健康正常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都渴求着媒体的激浊扬清。为此我们强烈呼吁:大众媒体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自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充当市场的守护神和助推器的角色,通过对信息的公正选取、真实报道、客观评价,将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顺,协调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媒体的公信力,市场的诚信力,让消费者放心,经营者欢欣。因为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让媒体曝光”这句话的威慑力与震撼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大众媒体应该高举“监督大旗”,借助大众传媒的特有权威功能、监督功能,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多视角、多功能、广覆盖以及直观、综合、可复制等商业化特点,广泛宣传报道,提供实证化、可量化的信息,揭露社会的阴暗现象和消极负面的因素,透过现象揭穿本质,透过消极弘扬正气,成为光明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征。

三、正确认识大众媒体对艺术品市场的负面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身利益和行业引导的矛盾。有些媒体由于近视眼前利益而人为操纵,带来信息的和内容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一些媒体如此助纣为虐,不但阻碍行业的发展,最终葬送的将是他们自己。毕竟,行业有行业的规律,客观、公正是媒体的铁律,艺术媒体也不例外。如果一些媒体自己将客观、公正置于脑后,那么最终艺术行业也会公正、客观地将他们抛弃。客观地讲,经过长时间徘徊的艺术品行业发展至今确属不易,行业中的诸多不规范现象逐步暴露出来,乃属成长中烦恼。作为媒体,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如何促进规范,不断推动行业做大做强,做行业的守护神和公器,而不是急功近利去讨好利益集团,混淆视听,摇尾乞求短期的一点微利,当然这种丧失原则的做法一时可能会帮助利益集团,但是以牺牲行业、得罪大多数为代价的做法的确是不足为取,试想如果自己都不规范,何谈规范行业呢?如何切实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艺术品市场上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是要求媒体自身加强职业道德和员工素养,恪守规范,自觉抵制有偿报道、虚假报道,把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之外;其次,大众媒体是“当之不愧的受托人”,它受党的信任,受人民之托,他代表的应该是人民的心声,体现国家的意志,他理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切不可错乱自己的角色,切忌弄虚作假、歪曲事实,浮夸炒作等有违人民和国家的事件发生,只有遵循好媒体的基本规律,切切实实服务行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双丰收是必然的。第三,我们的政府也应当代表人民给予媒体多方面的关怀和政策支持,使之根植于大众,立足于社会。大众传媒强调传媒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而目前我国正处在一种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大众化的艺术传媒所产生的社会功能略显不足,经常地不排除受利益驱使的人为有意或无意的集体造势和炒作现象,使人们在对艺术品消费渴望的同时,产生了迷惑性甚至恐惧心理,容易失去艺术品的原本意义而成为时尚化的广告宣传品或简单复制品,导致媒体成为浮夸追逐时尚的消极手段,这些不良现象实属正常;与此同时,转瞬时逝的视觉冲击也可能导致艺术家急功近利、追求短步之快的伪劣之作,势必产生假冒伪劣、求新求快、求刺激的快餐文化和流行艺术市场泛滥。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经常地会有艺术家为了迎合媒体、市场和公众,而采用人们熟悉的图像或艺术史上著名的图像当作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挪用、复制和拼贴他人作品,最终导致了市场的肤浅混乱。代表新新人类的波谱艺术,表现的艳俗作品大多缘于此。

总之,过渡的商业化乃至炒作会导致艺术与商业的矛盾。康法文的艺术创作“无目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遭遇着“唯利是图”的市场天性的排斥。艺术市场的过渡繁荣和经济利益驱使,刺激着画家们超量生产,作品的肤浅与平庸加剧了艺术低级趣味和价值取向的扭曲;大众媒体的不健康炒作使艺术品的生产、创作和消费已不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事。然而我们相信,作为“兴在百业之后,衰在百业之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会随着大众媒体的登台亮相,通过多渠道开拓、多途径挖掘、多平台展示,形成利益协调、机制保障,逐步提高艺术家在当地甚至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社会定位,建立稳定可靠的商务交易,使艺术品的消费经常地处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下,艺术品生产者、艺术品经营者、艺术评论家等市场各要素有机互动、竞相角逐,精诚合作,市场必将百废待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P124

[2]尧小峰,艺术媒体需要什么[Z]雅昌艺术网专稿2008年5月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2

为了扩大销售,晋商还采用了灵活的销售手段来推动商品销售。晋商所采用的灵活的销售手段即为针对不同地区的人们制定适合的销售方式。例如在蒙古地区销售商品,根据当地居民居住不固定的特点,晋商实施流动贸易,将商品送到牧民眼前,促进商品销售。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活动,有效的扩大了晋商经营范围,为晋商遍布各个地区创造了条件。

2当今市场营销的特点和现状

2.1当今市场营销的特点

(1)全员参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产品市场营销稍有不足,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保证市场营销能够顺利且高效的实施,需要企业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加入到产品市场营销活动中,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对产品特点、受众群体、产品宣传方式、产品销售手段、产品销售预期效果等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这需要企业员工参与到市场营销各项工作当中,为有效的进行产品营销创造条件。(2)创新性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营销管理需要不断市场变化局面,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企业产品营销活动,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做准备。“创新”则是营销管理的关键。在人口、地域、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市场营销的情况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模式、方法、观点等,可以促使产品市场营销出奇必胜,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3)信息化。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样的顾客需求、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效实施越来越重要。而实现市场营销活动有效运行,需要时下信息作支撑。信息是企业营销的命脉,掌握市场信息、社会信息、行业信息等,可以根据信息,合理的规划市场营销活动,为规范的、合理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创造条件。

2.2当今市场营销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引导国民消费行为。指导国企生产活动的功能日益显现,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市场营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市场营销认识不充分在我国市场营销概念越来越大众化,市场营销活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国民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的准确、完整。很多人们将市场营销与传销混为一谈,促使市场营销受到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市场营销理念和理论并没有被人们理解和充分运用,这使国企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市场营销活动试试效果。(2)市场营销观念滞后在我国存在一个普遍显现象,即企业领导有一定的市场营销概念,当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市场营销效果并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领导的市场营销观念滞后,依旧以传统的销售观念为主。传统观念先入为主,规划的市场营销活动并没有摆脱传统销售的阴影,市场营销活动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是实现市场营销活动有效果开展的关键。(3)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在市场营销活动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市场营销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与市场营销手段是否有效应用有很大关系。但由于当今社会中信息传播较快,行业内各个企业所掌握的市场营销手段几近相似并且比较单一,相应的推出的市场营销活动非常相似,长此以往会促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

3晋商营销艺术在当今市场营销领域的可研性

当前我国市场营销领域中市场营销效果并不是非常好,营销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暴露了我国市场营销的缺陷。对此,借鉴晋商营销艺术,利用晋商营销经验、思想、手段来改革当今市场营销,或许可以提升市场营销效果,推动市场营销领域更好的发展。以下笔者从几方面来研究晋商营销艺术在当今市场营销领域中应用是否可行。

3.1审时度势,掌握市场先机

晋商经营实践成功因素之一是审时度势,掌握市场先机。晋商在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市场、社会、百姓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考虑,往往会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产品销售市场,尽量把握市场先机,赢得市场,推出满足百姓需要的商品。晋商最忌讳的就是贪图短期利益,自毁前程的行为。这一点与现代市场营销学中推出的SWOT法不谋而合。SWOT法指出企业所面临的机会、风险;企业内部环境辨识;分析企业优势和劣势。这充分的说明晋商审时度势,掌握市场先机是正确的。所以,我国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借鉴晋商“审时度势,掌握市场先机”这一营销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3.2立足市场,注重调查预测

晋商营销成功与掌控市场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晋商组织经营是以市场为出发,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晋商利用多种渠道掌握与市场息息相关的信息,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准确预测经营方向。其次是晋商注重市场调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各地区市场物质销售情况。以此为依据,开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经营活动。最后,晋商善于钻研市场变化情况,根据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对市场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此来掌握市场先机。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市场营销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掌握市场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信息,根据信息来和规划市场营销方案。这也就充分的说明,具有五百年经验的晋商已经参透市场营销的关键,即立足于市场,注重市场调查和预测。所以,当今市场营销领域中借鉴晋商营销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3.3创造需求,开创票号业务

山西票号的产生历史就是企业创造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做好例子。由于晋商经营的成功,促使经商在各个地区创建了经营分号,但是各地区款项的划拨需要通过镖局运送来完成,这不仅增加了款项运送风险,还影响商品经营。此种情况下,晋商开创了票号经营汇兑,创造了票号市场,同时也推动了晋商票号业务发展。可以说,晋商开创的票号业务所采用的创新营销手段,充分的说明了创新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的重要性。当今我国市场营销领域中应当根据营销需要,对市场营销进行创新。

3.4诚实守信,塑造金字招牌

品牌作为消费者识别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标志,在市场营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晋商营销艺术中得到印证。就以晋商运用“三玉川”这个标示来说,晋商所生产的砖茶,其包装上都标示“三玉川”这三个字,代表着晋商商品,也代表着晋商产品质量。蒙古人只要看到这个标示的茶叶就会信任,并且终身饮用。所以说,诚实守信,塑造金子招牌对于市场营销绝对有很大影响。

4结语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3

西方油画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一系列时期。西方油画的底蕴深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方式已经成型,这是基于前人的不断积累与后人的查遗补缺,并非朝夕之功。经过长久的发展,西方油画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文化与艺术市场,西方鉴定家也对不同风格的油画具有鉴别能力,并且形成了鉴别系统,而且他们的教育当中也加入了这种鉴别的内容,这使西方油画艺术家在绘画创作的同时,对自己的作品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充分发挥出油画的艺术魅力。我国的现代油画艺术发展较晚,刘海粟、徐悲鸿等一批人将西方油画带入中国,我国油画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然而,一些油画艺术教育者将西方成型的标准套用在中国学生身上,使一些学生在眼前复杂的艺术环境中产生了迷茫,失去了方向。因此,我们应当摆正教育心态,从教育本身出发,从实际入手,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油画艺术市场

我国的油画艺术市场存在一些不足,人们对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有限,而中国现代油画起步较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同时,艺术家生存质量堪忧,进一步影响了油画创作水平。

三、在改变中寻求发展

首先,我们应当尊重我国油画发展的国情,针对现今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其次,做到不盲目跟风,从小学的油画基础教育抓起,培养真正具有天赋和扎实能力的学生,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和艺术教育,摆脱框架教条的束缚,摆脱好高骛远的标准要求,着眼于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当代艺术的风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促进我国的油画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艺术领域出发,规范我国的油画艺术市场,为油画艺术打造新的发展动力,让喜欢油画艺术的人和学习油画艺术的人获得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以超越自我的艺术水平为追求,丰富油画的创作形式,完善艺术领域中的不足。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艺术品市场,欣赏者也少,购买力不强,这些问题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但这种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中国油画艺术作品日后尽快走入国际艺术交易市场,这将为中国油画艺术未来的繁荣带来希望,也会给油画家带来益处。油画艺术在西方早已成为传统,我们要发展中国现代油画艺术,要珍惜现在艺术多元化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解决好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与画家内在精神的统一。推动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普及油画艺术教育,建立规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对今后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影响重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现存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我们期盼在未来创建现代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四、结语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4

12月12日至13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界最高规格的盛会 2009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在各大拍卖公司次第响起的创造辉煌业绩的落槌声中隆重召开,会议现场北京唐拉雅秀大酒店会议大厅座无虚席。此次论坛是文化部市场建设基金计划重点项目之一,由国家文化部、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文化局作为指导单位,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来自海内外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和艺术品鉴定、市场研究及金融界、法律界的200余名同仁和相关主流媒体代表汇聚一堂,从国际视野全面评价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建设成果和社会作用,探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大计。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副司长李文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张延华会长在致辞中热情洋溢地说:“中国拍卖行业恢复不过2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拍卖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在这个行业当中有一朵奇葩,它就是文物艺术品拍卖,与全行业一样,文物艺术品拍卖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们欣慰地看到,在这个发展历程中,这个小小的行业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国际国内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关爱,没有这些支持,这个行业不会有今天这样蓬勃向上的势头,在此我代表行业对社会各界多年来对于拍卖行业的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次论坛以“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由“主题演讲”和“主题对话”两大板块组成,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汪涛、欧洲国际艺术品市场研究学者克莱尔・麦克安鲁、苏富比公司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等中外艺术品拍卖业和艺术品投资研究、鉴定领域的领军人物就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发展态势与政策导向、中国文物保护与文物拍卖、艺术市场的全球化和新市场前景、金融危机后的艺术市场与艺术收藏、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发表讲演,探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对策,带来了丰富的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专业信息,亮明了诸多前沿性的最新观点。

专题论坛分为四组,就“艺术品拍卖的规范与社会环境”“构建高素质的拍卖师队伍”“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拍卖企业与媒体交流”四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在艺术品拍卖的规范与社会环境、拍卖企业与媒体交流这两个单元的讨论中,收藏家代表、法律专业人士、主流媒体代表与数十位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行的负责人针对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最敏感的“假拍”和“拍假”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凸显出文物艺术品拍卖保真在法律和行政管理层面的深层次困惑。与会者对商务部近期批准实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寄予极大的期望,对相关法律的完善及更多法规的出台表示期待。

2009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于13日晚落幕,形成了《北京宣言》。《宣言》认为: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空前、发展迅速,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以北京为代表的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并在国际艺术品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业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积极改进、应对和解决。对于社会上反映强烈的交易秩序、拍品真伪等问题,论坛严肃强调,拍卖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依法打假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诚信原则,坚决清除少数害群之马。对于拍品的鉴定意见是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综合体现,拍卖企业有责任增强自身鉴别真伪的能力,以降低拍卖标的争议,赢得市场信誉。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5

关键词:艺术品;投资市场;艺术品鉴定;法律治理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品的法律界定

艺术品是艺术品投资法律关系的标的物。对艺术品进行法律角度的界定是对艺术品鉴定市场进行有效法律治理的逻辑起点。与艺术品存在密切相近关系的两个概念是“作品”与“文物”。“艺术品”与“作品”两者是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但已有研究经常将两者错误等同。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界定,法律上的“作品”系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在类型上,作品有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曲艺作品、舞蹈作品、杂技艺术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图形作品、模型作品等十三种形式。现有法律未对“艺术品”作出专门解释。从法律对“美术作品”的界定理路上,可以把艺术品理解为是指绘画、书法、雕塑、陶艺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功能价值在于它传递给人们的美学感受,审美意义则是这一功能价值实现的结果。从法律意义上说,艺术品是从属于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品的著作权同样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艺术品”与“文物”两者也存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交叉,但并非种属关系。与艺术品强调物品的审美意义不同,文物强调的是物品所表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对科学研究的实用意义。不可移动文物一律属于国家所有,严格禁止任何交易。各历史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除依法归国家所有的文物之外,集体所有的所有权和私人所有的所有权受到《物权法》的保护,可以依法进行交易。非文物的艺术品一律可以进行市场交易,此项区别为艺术品成为投资品作了法律上的条件铺垫。正是艺术品在现代成为投资工具以后,艺术品的价值才得以突破单纯的审美窠臼,其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属性在社会中得以在物质层面凸显。

以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意识为主观驱动,借助金融投资资本在客观上的推波助澜,在艺术品投资高利资讯的一再刺激下,我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日趋活跃。但在另一个方面,艺术品投资市场频发的诚信缺乏经典案例也同样令人震惊。2011年北京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自制“金缕玉衣”,竟由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顶级专家鉴定价值24亿,从银行抵押骗贷6亿多人民币。凡此种种表明,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蓬勃发展与鉴定过程的诚信沦丧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鉴定乱象亟待法律上的规范治理。

二、艺术品鉴定市场的法律治理措施

(一)鉴定收费与鉴定结论分离

艺术品投资市场诚信缺失的根源性问题在于,艺术品鉴定结论与艺术品鉴定收费之间的利益驱动关系(按现有市场惯例,评估费一般为评估价值的1%到5%)。鉴定专家或鉴定机构往往为了获取更高的鉴定收费而作出与客观真实不符的鉴定结论。艺术品价值评估的特殊性给艺术品鉴定的不诚信在客观上提供了空间。艺术品市场价值评估是资产评估的一种。资产评估是对资产重新价格模拟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动态性、市场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艺术品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劳动价值消耗,是一种独特复杂的智力劳动。艺术品主要的价值在于精神层面的审美意义,所以其价值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资产评估,很难在物质层面的价值评估中精准设定具体的量度标准。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艺术品的价格模拟性要更为突出。在一般商品或资产的价值评估中,人工、原材料、展览、宣传、运输、包装、税金、管理费、商标等具体投入是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而艺术品无法通过艺术品创作中的实际有形投入来衡量其艺术价值。所以,从技术方法上看,一般资产评估方法中的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清算价格法等方法无法适用于艺术投资品的价值评估。艺术品价值评估通常可以采用的是市场比较法。该方法是根据目前公开市场上与被评估艺术品相似或可比的其他艺术品参照物的价格来确定被评估对象的价格。如果作为参照物的艺术品与被评估对象不完全相同,则需要根据评估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差异对价值的影响,如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年代、题材、稀缺程度、作者年龄、地位等差异,作出调整。采用市场比较法,必须从艺术学的角度科学设定差异比较因素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影响价值的因素,否则难以确保艺术品价值评估的准确性。相关艺术品的市场竞争充分、交易活跃和信息真实是有效采用市场比较法的前提。

要有效治理艺术品投资市场,必须切断鉴定收费与鉴定结论两者之间的利益正相关的牵连关系,在法律上建立统一的艺术品鉴定收费标准制度,以实现艺术品市场价值鉴定收费与市场价值鉴定结论的分离。这一制度的基本规则可以设计为,把艺术品鉴定收费划分为“鉴定成本”与“鉴定酬金”两部分,分别按艺术品鉴定成本和艺术品鉴定酬金建立统一的国家强制推行的价格标准。其中,鉴定成本标准按不同的“艺术品鉴定方法”分类确定,艺术品的个案鉴定成本按鉴定过程中实际采用的方法类别按此标准计取。鉴定酬金标准按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类别”分类确定,艺术品的个案鉴定酬金按鉴定物的类别按此标准计取。在收费标准设定上,可以通过对全国艺术品评估行业收费现有情况充分调查分析,并考虑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因素,并参照注册会计师、律师、造价咨询师等中介行业的收费标准等因素,设计出酬金计件收费或计时收费的标准。在建立国家统一的分类鉴定成本与酬金标准的同时,限制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艺术品鉴定的协商收费,严格禁止以评估结论价值作为基数的比例收费酬金方式。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6

【关键词】艺术品消费行为;消费模式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学术界对艺术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全面,即便有研究也非常薄弱,现有研究成果和结论不足有效地指导我国艺术品生产、经营环节的发展。

艺术品消费行为偏重两个角度:(1)从经济学角度。这类研究倾向艺术品消费的需求研究,如翟晶、孙中伟的《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调查分析》;《艺术市场与艺术品消费行为分析》对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简单分析,如社会发展、文化熏陶、心理差异、理性与感性等,但依然缺乏消费群体的分类;赵娟的《艺术市场与艺术品消费行为分析》;(2)从营销学角度。这类研究偏向市场细分和对消费者的偏好研究。呼吁艺术品消费市场应该让艺术与公众的结合点更具多样化,如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在《艺术品“消费”开始升温》的观点;另有《研究国内画廊生态》偏重阐述生态环境对画廊运营的影响;《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侧重艺术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研究。

本研究认为,艺术品消费行为模式缺乏深度思考。模式是什么?是套路,好比一套拳法,或购买艺术品和服务时的公式。普通的研究范畴从装饰艺术品消费、艺术拍卖、艺术收藏、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电子消费、高端艺术品复制、艺术基金等。但上述均为公式的前提条件,类比公式的前提条件无价值。如《艺术品个人消费需求快速上场但买得起的艺术品在哪里》讨论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收藏的分界;每年各大拍卖行公布的拍卖成交数额,大部分集中在成交量上;艺术品消费出现新模式,比如《HIHEY线上拍卖,让艺术品消费走近大众》涉及的线上拍卖,文章过多涉及营销模式的叙述,没收集消费者的具体数据和定量分析;对艺术品消费与金融结合的模式缺乏数据收集和分析,只感性地推导结论,比如《如何配置艺术品资产》。

国内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缺乏专论的艺术品消费研究。目前有章利国的《艺术市场学》、夏叶子的《艺术品投资学》、李万康的《艺术市场学概论》。这类研究很重要,但只有导论型研究远远不够。追本溯源该现状与国内的文化消费理论起步晚和研究方法单一有关。始于1985 年左右的国内文化消费研究,多数是具体、定量的分析和调查,缺乏文化消费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的艺术品消费行为研究建立在文化消费理论上,与文化产业批判有关。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到凡伯伦、齐美尔、布尔迪厄对文化消费理论的初步构建,再到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的再深化。其研究脉络清晰,底蕴深厚,但当前艺术品消费理论的构建努力远远不及文化消费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让“大众”短视近利,马尔库塞认为文化工业消解文化产品特有的人文价值。从文化产业批判到文化消费理论的构建。凡伯伦和齐美尔认为文化消费具有双重特性:(1)提供了生存所需;(2)界定社会关系。他们的贡献在于,视文化消费为一个沟通模式,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制造与维系社会关系。在此,文化消费是一种仪式,渠道和创新。在此方向上,布尔迪厄继续深化,他区分三种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与财富等形式的经济资本,可以买到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接触管道。他的总结是文化消费(从高尚艺术到餐桌上的食物) 构成社会区分的独特模式。在此,西方学者的文化消费理论构建初步完成。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继续将上述理论发展下去。即前者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后者的核心观点是文化主导权,这些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观点。

可惜,国外艺术品消费理论的成就远远不如文化消费理论显著。现有专著大概分三个类型:(1)介于文化消费和艺术品领域的研究,比如Omar Lizardo and Sara Skiles:Cultural consumption in the fine and popular arts realms;(2)针对局部艺术品消费行为的研究,比如以流行艺术消费为对象的专著Pop art and consumer culture:American super market;(3)从界定社会关系角度出发,强调身份认同感与艺术消费之间的研究,比如Mohammadali Zolfagharian, Ann T. Jordan:Multiracial Identity and Art Consumption,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一)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维度:(1)北京和上海的艺术品消费行为调查;(2)根据调查的数据将对消费模式进行初探。就第一维度的调查,将以四个类别开展工作:艺术消费品类、艺术体验类、艺术收藏品类、艺术投资类。

详见下表:

艺术消费类型 第一维度:调研内容 第二维度:艺术消费模式关键词

1 艺术消费品 艺术衍生品、艺术礼品、设计师品牌的家居用品、网上艺术销售 艺术消费指数∣CPI消费指数、财政政策、定价机制、发改委

2 艺术体验 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艺术展、高端艺术品复制

3 艺术收藏 艺术拍卖、艺术博览会、画廊、网络拍卖 CPI指数、通货膨胀率、货币保值

4 艺术投资 艺术基金、文交所 ROI投资回报率、投资风险管理、政府财政政策

以四个部分开始研究:

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研究的选题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运用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对国内外文献简单陈述,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是艺术品消费和艺术品消费行为的概述。包括艺术品的概念、形式和特征以及艺术品消费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的必然性和分类等内容。它将铺垫全文的基础理论;

第三部分是国内艺术消费品的特征与消费行为研究。首先根据四种艺术消费类型调研数据,然后分析原因;接着分析四大类型消费价格,对比消费人群收入;最后观察艺术消费市场的供求关系,引出吸引艺术消费者的策略建议;

第四部分是国内艺术品消费的效应分析及政策引导。在分析北京和上海两所城市的四大类艺术消费后,明晰当前艺术品消费现状,预测未来的艺术消费发展趋势,为艺术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有效数据和产业策略调整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跨学科式研究。包括如下基本方法: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参与观察、数据采样、问卷调查等。

重点为对北京和上海两所城市的艺术消费四大类进行田野式调查;而难点在于操作层面和基础理论:(1)研究时间长、人手不足、采集样本多;(2)因涉及的数据采集点多,所以研究经费高;(3)国内缺乏文化消费理论基础,更没有艺术品消费理论框架。

(三)本研究有三个主要观点

1. 需对比艺术消费行为与CPI数据,而非从经济学和营销学角度研究;

2. 建立对艺术消费行为的深度思考。模式是套路,是购买艺术品和艺术服务的公式;

3. 研究需要建立在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用数据告诉消费者购买艺术藏品可以抵消货币贬值;用数据告诉投资客如何平衡艺术高投资回报率和投资风险。

(四)本研究的创新有两点

1. 样本采集到的数据与国内CPI进行比照,分析艺术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不再是感性认识而是严肃的方法;

2. 对国内艺术品消费行为模式进行初探,基于上述创新点。因为在该领域,可以说具有开创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2] 西沐.西沐谈中国画市场[M].中国书店,2008年.

[3]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1)[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年.

[4] 西沐.湖南美术投资行为研究: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概论[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

[5] 赵力.艺术财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市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艺术 商业

经营商业管理的人,对于艺术有着一种莫名的轻视;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对于商业有着莫名的排斥。似乎艺术与商业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敌视。在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卷入商业化浪潮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社会性质姓“社”还是姓“资”,艺术的商业化,呈现了艺术与商业日益密切的联姻状态,揭示了艺术与市场结合愈发紧密的现实。本文拟就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商业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我国艺术商业化的认识

艺术的商业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明清交替之际,文人李渔谋生的职业就是艺术的创作和经营,艺术的商业化是他一生从事文艺事业的职业要求与主要创作倾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精神,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稳定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强烈需求,使得包括艺术在内的众多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艺术创作、生产、管理和运作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

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一体化的文化市场及国外种类繁多、风格迥异的文化产品,对我国艺术领域的创作、生产和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面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冲击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追求取向,促进了艺术实践的灵活多样,带动了艺术领域的蓬勃发展。艺术的商业化,打破了艺术清高与商业现实之间的鸿沟,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联姻互动,促进了艺术行销和创意工业的发展,由此形成的创意产业经济学(Creative Industries)被Richard E. Caves称之为“艺术的商业之道”。

二、艺术商业化的深刻考量

探讨艺术的商业化,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作为精神产品的一部分,艺术品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对于艺术与商品之间的关系,18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从政治经济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价值定位。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艺术的物化表现形式,如陶瓷、字画、时装设计、电影、动漫等,无不凝聚着艺术家赋予在作品中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从哲学角度看,物质是第一性的,人们首先必须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然后才能从事艺术、科学、宗教等活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受物质生产的条件所支配和限制的。生存是艺术家和艺术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广大的艺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家同样必须解决生存问题,才能更好的去从事创作,必须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即艺术品去交换和购买他人的产品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艺术的创造与对利益的追求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冲突。

艺术的商业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暂时的或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市场价格具有很大的时效成分,在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的严重不对称,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往往严重背离。因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存在着包括艺术欣赏、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价值,这在一些文学大家、国画大师等的作品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艺术商业化,反映了经济学有关价值的基本规律,即价格常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同样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值。

三、理性和辩证地看待我国艺术的商业化

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证明,艺术商业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仍然促进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可以说,艺术的兴衰与其商业化并不构成反比关系。艺术的商业化,使广大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寻求理想、抱负和追求的同时,能够从艺术中寻求经济,由此改善艺术创作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拥有更多锻炼学习的机会,推动了艺术创作进程。艺术的商业化发展,激发了广大艺术人员的创作热情,促进了部分行业的规模化生产,满足了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品位,辐射了相关产业生产的大力发展,促进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文化积累,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艺术的商业化运作同样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康德主张艺术创作“无目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在遭遇了市场“惟利是图”的天性的同时,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便开始显现。受经济的威力和物欲的诱惑,强化了艺术行为的利益驱动,无法潜心进行艺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极度繁荣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刺激着画家们超量生产,作品的肤浅和平庸加剧了艺术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下滑;艺术市场的不规范加剧社会诚信的缺失。

商业化色彩的加盟使得艺术品的生产、创作和消费已经不再是艺术本身的问题了,既涉及到对艺术家从个人到群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评价,也存在对艺术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择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发展,艺术的商业化运作和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相关法律问题不断涌现,必须引导艺术领域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导向,充分挖掘艺术的经济发展潜力,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机制,满足市场需要与艺术表演形式的规律,实现艺术和商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2]赵克谦:论艺术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关系[J].理论探索,1997年第4期

[3]日本艺术家的全球商业化――寻找第三条生财之路[Z].新闻午报,2007-08-18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8

关键词:艺术市场;艺术家;画廊;学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14-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给艺术家、一级市场――画廊、艺术市场人才培养机构――学校带来机遇,亦有挑战,甚至不乏尴尬。那么当艺术遭遇市场,艺术家、画廊在市场中如何自处?学校面对着市场人才需求,应如何抓住机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艺术家与艺术市场

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是艺术市场的主体,没有艺术家,艺术市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市场又是艺术家,特别是职业艺术家的生存战场,艺术作品只有在市场中流通,艺术家才能在市场中获益,得以补充所消耗的活劳动,并维系以后的日常生存,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艺术家与艺术市场的联系越紧密,艺术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就越尴尬,因为艺术家要想真正进入创作状态,就需要脱离市场的噪杂、利欲等干扰。特别是对于中国画来说,国画对于艺术家,更多是怡情养性,像郭熙的《林泉高致》认为山水画要表现 “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文人画更是士大夫表达思想情感,抒发心志的方式,或托物言志,或寄予内心高洁。无论是山水画的“澄怀观道”,还是文人画的抒发性情,都与市场无关。

但是艺术市场又无处不在,画家首先要生存才能创作。中国画市场从汉代众嫔妃贿赂毛延寿为其画像时就已悄悄揭幕,毛延寿被抄家时,家财数以万计。当代艺术市场为画家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画家们不仅不再羞羞答答,而且市场俨然成了衡量艺术水平的筹码。于是,艺术市场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擅长社交经营的不断地宣传推介作品,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游刃有余;有投机钻营、混水摸鱼,联合牟利的商人,通过媒体进行炒作,抬高其作品价格的。

艺术市场的繁荣为艺术家提供了实现价值的空间,也扰乱了艺术家本有的宁静心态。当艺术遭遇市场,是尴尬还是机遇?适应市场还是自命清高?这要从艺术品的价值谈起,商品的价值是由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艺术作品的价值无法以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奥地利边际经济学说的重要代表维塞尔在其《自然价值》一书中提出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家劳动的价值+材料的价值。材料是指物质生产要素,它是物质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传达艺术的物质媒介,如纸、笔。而艺术家劳动的价值取决于艺术水平 、社会地位、学术水平等,艺术水平取决于作品的原创性、审美价值、笔墨韵味等,这意味了艺术家需具备深厚的文化涵养、独特的审美感受、长期的技能训练,才能发挥艺术劳动的价值。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反映价值的价格才是真正的价格。而靠一时炒作、欺骗购买者,只能获取短暂的利益,不符合正常的价值递增发展趋势,使价格完全背离了价值,不利于市场及自身的发展。

当艺术家遭遇市场,艺术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独立的创作空间,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更不能愚弄购买者。对于艺术家来说,不用害怕市场,亦不用尴尬,艺术水平高低才是艺术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当画廊面对艺术市场

画廊在我国历史久远,只不过大多是画铺、古董商铺的形式,与现在的商业性画廊并不相同。因为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种感知方式强调作品与心灵的融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观画时需要静谧的空间,将画摊开来,细细地近距离品味。面对当今的艺术市场,画廊若仍沿用古代画廊的形式,保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就会在市场中处于尴尬的位置,无法适应艺术市场。因为画廊需要开放的空间,作品多要悬挂起来,以便顾客观瞻,而且还要考虑如何设计展览更便于顾客观看,如何进行宣传、策划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那么画廊如何经营才能在艺术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第一、画廊要摆脱古老的经营方式,建立适应艺术市场的经营模式。现代商业模式上的一流画廊,如巴黎的法兰西画廊,伦敦的玛洛勃画廊等都拥有自己的经营理念、操作过程。都有独具一格的模式。它们敢于对艺术家进行长期的投资,集中关注具有潜力的艺术家,不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像卡斯蒂里画廊就是极好的典范,极少主义画家弗兰克・斯代拉和卡斯蒂里画廊签约以后,尽管在3年内不需要为画廊出售作品,每月还可以从画廊领取300美元作为基本生活的保障,后来弗兰克・斯代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卡斯蒂里画廊赢回的恐怕不是这三年的薪酬可衡量的。

第二、画廊要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画廊要帮助画家出画集,让更多的人认识画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扩大影响力;协助艺术家参加大展,扩大知名度;画廊甚至要邀请评论家定期召开座谈会,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理论研究,提高社会对艺术作品的认知。画廊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多方面的推介、宣传,挖掘其原有的价值潜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使画廊与画家都在市场中获益,实现双赢。画廊将手头投入到下一个循环中,而艺术家也可以摆脱缺乏物质基础的困扰,集中精力搞创作,使作品再次进入画廊这一流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总之,当艺术遭遇市场,古老的“细读”式“画廊”的经营理念面临尴尬,只要画廊敢于面对市场,转变经营理念,借鉴成功经验,主动调整自我,就能在艺术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学校教育的尴尬与机遇

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艺术市场方面的人才。人才的匮乏也成为艺术市场中的障碍,但这也给高等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新的机遇。院校的艺术院系为应对这种现实需求,相继建立了艺术管理专业,但如何让这些专业的学生真正能满足艺术市场的发展需求是一个关键。

国内许多学校相继开设了艺术市场、艺术管理等专业,多设在艺术学院,如中央美术学院、国家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首都师范大学的艺术市场专业等。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是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也会遇到尴尬的问题。国内这些专业多设在美术学院,其课程设置多倾向于艺术史及史论的研究。而艺术市场专业显然不仅是艺术史的研究,还要涉及市场运作、商业模式、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所以传统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应该在这一专业设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那么如何将传统市场营销与艺术市场结合起来,这将成为艺术市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问题。

学校如果仅利用艺术史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艺术市场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知识体系及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尴尬。学校要改变这种尴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一方面,艺术市场专业的学生毕竟是要走向市场,为市场服务的,所以在教学模式上要符合艺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要求。比如当今艺术市场奇缺具有拍卖资格的拍卖师,需要学生既拥有一定的艺术学养,还要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就要改变传统教学多注重理论的现象,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真正掌握这一技能的“课堂”。另一方面,在招生方面,不要仅限于美术史或书画技法的学生,艺术市场是个交叉学科,纯美术史的学生,未必能完全熟悉市场运作的模式、经济管理的知识,而那些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方面知识的学生,只要对这一学科有兴趣,他们也能很快进入艺术市场的学习中。所以在招生方面,要破除刻板的招生方式,灵活招生,扩大招生范围,以利于找到真正适合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另外,艺术学院可以与商学院建立联系, 形成综合培养体制,为艺术市场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当艺术面对市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艺术家面对艺术市场时,要强化创新意识,保持独立的创作姿态是关键;画廊要转变营销观念,进行长远规划;学校要顺应形势要求,在学科建设、课程设计上开阔视野,大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艺术遭遇市场,只要不惧尴尬,定会赢得机遇!

参考文献:

[1][英]皮克・里德著,甄悦等译.艺术管理与剧院管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2]何国瑞.艺术生产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李敏.艺术市场调研[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艺术市场论文范文9

众所周知,艺术品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必须依靠正常的运行机制。而艺术批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前艺术品价格体系较为紊乱,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一是一些批评家、媒体人员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推出一些名不副实的“名家”、“名作”;二是画廊或经纪人素质低下,与艺术家里应外合,哄抬价格;三是收藏家(投资家)或经纪人文化审美品位不高,缺乏应有的艺术素质。

所谓“艺术批评”,狭义的说,“艺术批评”是对具体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作品和具体艺术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和判断。它一方面指导着艺术家的创作向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引导着投资收藏者朝正确的文艺市场方向进展。

当下进入陶瓷艺术市场的“热钱”越来越多,而艺术批评也被金钱和利益“绑架”。综观当下的艺术批评文章,大都是歌功颂德的多,严肃批评的少;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某某创史人”、“某某第一人”,“大师”、“大王”比比皆是,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批评。

此外,一些艺术家雇“”给自己“吹”喇叭、“抬”轿子,恶意“炒作”,并通过贬低、打压他人的不正当竞争方式,以达到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这些行为势必引起艺术市场审美标准、价格体系的紊乱,不仅极易误导收藏、投资群体,而且也不利于艺术家个人的发展,更不利于整个艺术市场的繁荣稳定。

不知从何时起,陶瓷艺术批评丧失了争论的勇气、反驳的激情、否定的冲动,丧失了对真理和善良的挚爱、对虚假和丑恶的憎恨,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敏感。艺术批评沦落为集体失声,究其原因,一是批评家被金钱冲昏了头脑。二是批评家没有传播宣传平台,而商业化运作的艺术媒体对于艺术批评性的文章审稿较为“谨慎”,稍微“出格”的批评性文章一般不予刊发。三是目前艺术家大都愿听表扬之词和赞美之声,没有闻过则喜的“勇气”和“胆魄”,批评家稍有不顺之词即大动肝火。例如,闹了半年的著名画家范曾状告艺术评论家郭庆祥案,一审判决《郭文》对范曾的诗、画、书法、作画方式及人格分别作出了贬损的评价,应向原告书面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艺术批评界,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批评家集体失声。

著名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谢冕曾疾呼:评论家要排除人情、权势、金钱的干扰,要靠自律和个人良知,发出独立的批评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