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12-14 10:02:08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1

科技创新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创新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科技进步,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尤其重要。对我国渔业发展而言,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走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而利用科技创新可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满足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创新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显重要。现代渔业已成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密集应用的行业,渔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2

1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在水产养殖业发展进程中,临汾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强名优特品种和池塘养殖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水库和淤地坝渔业,拓展渔业市场,实现了水产养殖业发展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的转变。一是引进优良品种,加快结构调整。先后从北京、石家庄、青岛、天津等国家良种场引进“新吉富”罗非鱼、鲟鱼、甲鱼、乌克兰鳞鲤鱼等优良品种,“新吉富”罗非鱼鱼种经过培育和饲养取得了良好效果,乌克兰鳞鲤鱼也形成规模生产。目前全市推广面积达到130.8hm2,名特优产量达2000余t,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50%左右。二是发展水库精养、推广网箱养殖。充分利用全市水库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对中小水库的鱼苗投放量,如尧都区的涝河水库、曲沃县浍河水库和天河水库、侯马二库在苗种投放上增加了50%~100%,鱼产量增加到4500~4650kg/hm2,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水体利用率,同时通过开发垂钓、餐饮、观赏等休闲渔业,促进了全市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休闲渔业产值达到720万元,年效益超过300万元。三是搞好技术服务,提升产品档次。临汾市把渔业科技入户作为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确立了尧都区茂金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侯马市秦村水产养殖场、洪洞县辛村水产养殖基地3个科技养殖示范点,引导和推进渔业科技化进程。同时,通过举办渔业技术培训班及水产养殖专家现场指导等形式,提高渔民的知识水平和养殖技术。四是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安全。加大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让群众和养殖户了解和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养殖场建立养殖记录制度,规范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杜绝违禁药品和其他违禁投入品的使用。同时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县(市、区)渔业工作的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大大提高了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市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五是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全市积极推进无公害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培育打造无公害水产品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业部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达到3个,省级水产健康示范场达到5个,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2存在问题

虽然临汾市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行业建设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监管机制不健全,生产环节缺乏全面监管目前,不少渔业管理仍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渔业发展的要求。如:渔政执法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大部分县(市)渔业工作机构不健全,部分工作落实不到位,尚未形成养殖管理与渔政执法的有效联动机制,对渔业监管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2缺乏总体规划,难以形成产品优势在规划和开发水产养殖区域时,缺乏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只注重于“大而全”发展模式,对区域性特色养殖、渔业养殖和其他产业的相互配合促进、合理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名特优品种的推广发展等研究不够,渔业养殖的规模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2.3优良苗种覆盖率低,苗种管理问题突出尽管近年来临汾市加大了对水产苗种的整治力度,但总体来说,全市的水产苗种仍存在生产企业建设无序、布局不合理、规模较小、生产条件较差、不能形成体系等问题,原良种生产与苗种生产不同步,水产良种覆盖率低,亲本长期使用,致使大量劣质、低价的苗种充斥市场,造成经济效益下降的恶性循环。

2.4缺乏产品质量意识,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品种的增加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水产养殖的突发病增多。如果养殖用药缺乏严格管理,不但造成水域污染,而且还使养殖品种不明原因的病害种类增多,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2.5养殖池塘老化,不能适应健康养殖需求池塘养殖是全市渔业的主体,其养殖产量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67%以上。大部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一直处于超负荷生产状态,未得到有效整治改造,池底污泥淤积较多,各种有害物质、病菌多年大量累积,经常引起鱼类病害的发生,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几点建议

3.1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不断规范水产养殖业管理进一步理顺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健全机构,更新设备,培训人员,不断增强渔政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延伸渔政执法范围,执法重点向水产养殖业执法方面拓展和延伸。用现代渔业发展理念和经营理念,逐步从抓生产经营管理转移到抓政策制订和宏观管理上来。加强宣传教育,让“依法治渔、依法兴渔”观念深入人心,提高自身保护意识,营造健康有序的水产养殖发展环境。

3.2搞好规划,完善措施,科学推进水产养殖管理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开发、考虑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在搞好水域滩涂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掌握全市渔业资源状况及潜在的资源优势,尽快制订临汾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在大力开发大水面养殖的同时,积极促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提出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实施方案,指导养殖生产,优化养殖业结构。

3.3抓住关键,技术先行,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为现代渔业建设和渔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新技术和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养殖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质量和效益、资源和环境和谐协调;加强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认真做好防疫检疫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动物防疫体系。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3

中卫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黄河中上游。黄河流经中卫市182.4公里。自流灌造就了引黄灌区111万亩优质高产农田,形成了富集的水域、滩涂和湿地,是西北重要的水产养殖集散地,中卫市正在向“塞上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中卫市是自治区渔业生产重点地区,素有“丝绸之路、鱼米之乡”的美誉,水产养殖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人们“菜篮子”,建设了高标准商品鱼基地,养殖产量从80年代的500余吨,发展到2011年的1.2万吨,渔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渔民人均收入6800元。渔业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经。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5万亩,其中池塘1.4万亩、大水面养殖1.5万亩,稻田养蟹面积1.6万亩,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白鲢、花鲢、鲫鱼、甲鱼、锦鲤、泥鳅、珍珠、匙吻鱼、大鲵等。

二、当前渔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我市渔业持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水产养殖业需要良好的水环境,但近十年来水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局部地区恶化,不少池塘、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蓝藻大量繁殖,渔业重点区的渔业水质标准超标。我市水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污及农业生产,水产业作为我市农业生产的一个特色产业也对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尤其是近几年大面积发展水产养殖,过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渔用饲料、药品、肥料等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在养殖过程中大量排放富含无机、有机物质和生物、药物残留的废水,流入到敞开水域中,对周围水环境造成影响,引起水域水质的恶化,不仅影响工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对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危害,阻碍水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1.中卫市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物质①对水环境污染影响的投入品。主要是饲料、肥料和药品。②养殖水域富营养养殖用水的排放。主要是养殖过程中为改善池塘水质的定期排放,每亩产生废水量1300吨。③水产养殖排放水体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无机物: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硫化物等。有机物:动植物尸体、排泄物、残饵、悬浮有机碎屑、腐殖质等。生物:动植物活体、浮游动植物、致病性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药品残留:各类药品残留及代谢物留存在生物体内及废水中。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含量指标大大高于天然水域水,水色呈黑色、或灰白色、或深蓝色、或深绿色,有别于天然水域水色,透明度低于30cm,溶解氧低于2mg/L,化学耗氧量(COD)10-50mg/L,非离子氨氮高于0.1mg/L,亚硝酸氮高于0.2mg/L,水中有机物及生物量均高于天然水域水。2.水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近几年来,排入自然界的废料愈来愈多,而节能减排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我市水产养殖业还基本保持“资源投入—产品—污染排放”传统生产过程,从长远看水域水质日益恶化,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①水域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用水。水域水质被水产养殖污染后,往往富营养化,蓝藻繁殖过度,对水源造成危害,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用水有一定影响。②水质污染引起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及衰退。③水域渔用药品及化学品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及动植物的健康。④水域污染影响环境景观及人们居住质量。

三、生态环保型渔业的发展

近十年来,我市渔业生产发展基本依靠加大资源的投入来达到增加产量和效益的目的,并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剧,走的是一条“物质投入—生产产品—污染排放”的粗放型路线。发展现代渔业就是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目前的生产模式,转变经济渔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节约资源的使用,减少渔业面源污染,保护水域环境,使渔业生产与环境和谐统一,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再生循环”的生态环保型渔业发展路线。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4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1、开展投入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和监管工作

为保障我区渔业生产资料市场经营秩序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上半年,我站多层次、多方位的开展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印发法律法规、养殖投入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强化水产品生产经营户安全生产要求,提高养殖户对投入品质量安全判的别与防范能力。同时,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的使用。督促各渔药经营单位建立经营台帐,完善产品溯源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渔药流通领域的监管。把渔业投入品市场纳入到有序管理的轨道上来,严防禁药、假、劣兽药等流入市场,坑农、害农。并与投入品经营等单位100%签订了诚信经营承诺书。营造诚信、有序的市场经营氛围。同时根据苏州市农林局《关于加快推进渔药GSP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展开渔药GSP工作的前期准备。为渔药GSP工作的后期实施提供保障。上半年,我站出动执法车12台次,执法人员46人次对辖区内所有渔药经营单位实施例行、突击检查17次,对少数不符合经营规范的单位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抽检渔药1批4个品种;抽检水产品3批4个品种;抽检产品全部符合相关标准。有效的促进了我区渔业生产有序、健康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五一”节日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对重要渔业生产基地和渔药经营单位的渔药、饲料等投入品和水产品进行清查,严厉查处绿霉素、孔雀石绿等违禁用药和非法添加剂,累计出动执法车5台次,执法人员24人次,检查渔药经营单位和养殖场33家,没有发现使用禁用药物和非法添加剂的行为,抽检水产品10批次;抽检产品全部符合相关标准。

同时要求水产养殖户建立健全健康养殖档案,准确登记渔药(饲料)购买、使用及水产品购销往来情况,做到有据可查,规范渔药、饲料的使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为此,开展了对水产养殖场的执法检查,检查了新南渔场等5家养殖生产单位的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检查没有发现使用禁用药物和违规使用添加剂等不法行为的现象,但少数单位养殖档案不健全。为此,我们现场要求并督促水产品养殖场(户)建立健全健康养殖档案,进一步规范水产养殖用药行为。

2、开展病害测报、防治服务

目前,已在区内重点水产养殖区域设立了6个水产病害测报点。并选择工作能力强、专业技术硬的技术人员,作为病害测报员加以重点培训与培养,采取定期上报、扎口管理等方式,形成了覆盖全区,监测品种齐全的监测网络,为全面掌握区内水产养殖品种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提供了硬件保障。上半年,通过分析水生动物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收集的基础信息。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预报一期,分析了当月发生的病害情况及流行趋势,及时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并预测了下月可能发生的病害情况,反馈到养殖户手中,以做到无病早防、防治结合,降低养殖风险。保障全区无重大疾(疫)病流行,有效控制水生动物疾病漫延,减少因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并针对上半年气候多变、气温不稳定,水质清瘦,水草长势不好,清泥苔疯长、河蟹脱壳困难等的特点,及时组织水产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下到乡、镇、村及鱼塘边,指导渔民调节水质,对症用药,尽量使渔民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

为了适应东太湖环境综合整治的需要,打造新形势、新机遇下沿太湖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使农业真正成为农民持续致富的源泉、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和社会文明和谐的保障。**区人民政府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区现代渔业示范区,2008年年底已完成了主体工程的施工,2009年开始我站积极协调后续配套设施的建设。

到目前,已在采莲路示范区入口,中心路东入口设置形象展示牌楼二座,在示范区管理中心科教培训室外广场处设置渔业科普长廊一处,在示范区管理中心北门建设传达室用房60平方米,示范区管理中心装修工程基本竣工,完成了示范区内景观绿化工程,水质在线监测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今年以来共接待中外渔业考察团、各级领导参观考察31次720人。

4、实施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渔业科技服务年行动

今年是我区第四年承担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示范工程的主要实施部门,我站在总结前三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将河蟹作为本年度主推品种。同时,围绕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将池塘水质生态调控技术、优质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技术和河蟹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作为主推技术。从建立完善的渔业科技入户服务体系和专业、负责的渔业科技入户工作队伍,优化优势产品,打造生态、健康、可持续的渔业主导产业着手,确保今年的科技入户工作在产量效益上取得新成效、入户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增收上取得新成果。

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区20个技术指导员、420户河蟹养殖示范户的遴选和基本信息采集工作,确定了在东山镇潦里村、临湖镇湖桥村、临湖镇采莲村3个渔业村实现区域性整村推进,确定示范面积9240亩。其中:潦里村--示范户226户,指导员11名,入户指导面积4385亩;湖桥村--示范户106户,指导员5名,示范面积1662亩;采莲村--示范户88户,指导员4名,示范面积3193亩。其中,25户为河蟹良种养殖户,面积259亩。同时,辐射我区及周边地区6000户河蟹养殖户,辐射面积90000亩。组建了由一名研究员、两名高级工程师、两名工程师组成的科技入户专家组,已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入户信息10条。

制定并落实渔业科技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已邀请水科院淡水所、市推广站等的资深水产专家、学者,在全区组织举办塘水质生态调控技术、优质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技术、河蟹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18期,受训渔民4000多人次。组织编写发放实用技术资料6种,举办技术指导员培训1期,组织赴高淳、新建参观学习一次,补贴发放急需生产资料优质河蟹环保饲料2吨、生物调水王(复合芽孢杆菌粉剂)等微生物制剂2吨,折合人民币80000元。赠送各种专业宣传资料、《科学养鱼》、《水产养殖》期刊12000余份。深入塘边生产一线现场接受咨询指导近2000人次。同时向社会公布两部技术咨询电话,全天候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技术服务无盲点,截至目前,累计解答电话咨询100余人次。

5、强化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加强全站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落实学习制度,保证学习质量,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术、法律知识及办公自动化知识学习,选送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将业务学习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进行技术服务。

6、其它工作

撰写渔牧简讯9篇,及时相关信息。

结合**区第九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开展渔业科普宣传活动。

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已建成,正组织实施内部装修和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

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下半年我站将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大渔业法规宣传力度,继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渔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努力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的水产品。

2、继续做好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服务。在做好养殖病害预测报工作、相关信息的同时,针对发病情况,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巡回服务,为基层解决病害防治技术难题,服务渔业生产。

3、继续做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在生产关健时节,积极深入养殖一线,做好各类病害的检测、预防及治疗工作。

4、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狠抓配套措施落实,加快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同时做好示范区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服务工作,把示范区打造成**区渔业特色示范区。

5、继续抓好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切实作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集中推广,重点抓好技术培训、入户指导、中期检查、测产评估和统计汇总等工作,确保本年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6、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对池塘水质生态调控技术、优质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技术和河蟹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提高渔民养殖技术水平。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5

1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现状

1.1云南省渔业发展状况云南省境内有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气候多样,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发展淡水渔业的优越条件。文章选取了衡量一个地区渔业发展最有代表性的4个指标,即水产品产量、水产养殖面积、渔业经济总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来分析云南省渔业发展状况(表1)。单就云南省而言,近几年渔业发展较好,4个指标都基本处于增长的趋势,并且大部分指标在西部8个省份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中都是处于靠前的位置,仅次于四川省。

1.2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现状

1.2.1机构及人员情况全省仅有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一家专门的渔业科研机构,无专门的水产院校,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水产养殖专业,云南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开展了渔业相关科研工作。涉及渔业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2个,一个是依托云南大学的“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另外一个是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网站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0月,共3人入选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共5人入选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其中渔业企业有1人入选。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263个,其中地市级站16个,县(市)级站113个,乡(镇)级站133个,经费拨付形式基本为财政全额拨款,仅有1家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差额拨款。水产技术推广人员11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3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有95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00人[2]。

1.2.2财政支撑渔业发展现状2012年,全社会投入渔业发展资金3.34亿元,比2011年增加1.85亿元,增幅达125%。中央财政扶持云南省渔业发展的经费达到2267万元,其中渔政执法船艇建设经费902万元、渔业资源养护经费480万元、养殖生态环境修复经费200万元、渔业燃油价格补贴经费445万元。地方财政安排渔业项目经费1000万元,其中水产技术推广经费800万元,渔业资源保护经费200万元[3]。

1.2.3专利及获奖情况根据中国专利数据库统计,自2005年以来,云南省渔业领域共申请专利95项,其中获得授权53项。申请人和发明人主要为渔业科研院所、省市级水产站和省内高校中从事渔业的科技工作者。近两年,有几家渔业企业也成功地为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申请到了几项专利。近几年,云南省在土著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如:澜沧江土著鱼巨魾国内外首次人工繁殖成功,光唇裂腹鱼、后背鲈鲤国内首次人工繁殖成功,金沙鲈鲤和昆明裂腹鱼省内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短须裂腹鱼和岩原鲤人工繁殖规模化等,还有一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如“鱇浪白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土著丝尾鳠池塘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云南罗非鱼产业开发试验及推广”、“云南省土著鱼类繁育及推广养殖”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10余项,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个人贡献奖2人,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9项。这些科研成果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推动云南土著鱼类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2.4渔业技术推广状况近几年,云南省各级水产部门主要推广了电站库区网箱养鱼技术、池塘高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稻田养鱼示范工程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对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2012年,由云南省相关水产部门承担的云南土著鱼类繁育及推广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累计繁育滇池金线鲃、鱇浪白鱼、大头鲤、云南裂腹鱼等11种土著鱼类3956万尾,在池塘、网箱、小水库和稻田推广养殖410.5hm2,增加产量2930多t,增加产值9900万元[3]。该项目同时也获得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2年,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共开展渔民技术培训1120期,培训渔民人数85620人[2]。

1.2.5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近年来,云南省结合渔业发展目标,围绕罗非鱼、鲟鱼、鳟鱼等重点品种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以养殖设施设备建设完善为重点,加快渔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2012年,省级共安排经费建设各类基地共49个,其中罗非鱼基地县15个、冷水鱼基地县10个、大宗淡水鱼基地县13个、特色渔业基地5个、水产良种基地6个,全年新增万吨级水产养殖基地县19个[3]。根据农业部网站相关数据统计,自农业部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认定工作以来,云南省共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0个,其中2013年创建26个。

2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渔业经济基础薄弱云南渔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在农、牧、渔3个产业中是最小的,2012年云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在农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3个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达到63%,高于全国的52.2%[2]。从养殖水域上看,云南省水库养殖面积最大但是产量最低,总产量的增加还是依靠传统的池塘、湖泊养殖产量的增加来实现,表明云南省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不高。从云南省设施渔业发展来看,云南省多采用网箱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较少,网箱养殖中深水网箱养殖较少,传统网箱养殖较为普遍。云南省渔民人均纯收入在西部八省中排名较为靠后,表明渔业产业发展对渔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综上分析表明,云南省渔业仍属于高度的资源依赖型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

2.2渔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2.2.1缺乏规划的系统指导与支持根据不同时期渔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农业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渔业发展规划和渔业科技规划,为中国渔业科技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和支持。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2007年,农业部了《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2011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这些规划在渔业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等方面给予了体制和制度上的保证。云南省相关部门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部分市、县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但是全省的渔业发展规划却未制定。没有规划,很多支持渔业发展的优惠性政策就无法出台。

2.2.2渔业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渔业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在创新和信息方面缺乏共享和沟通,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合作,政府调控力度明显不足,造成了渔业科研和推广应用之间脱节与重复并存,三个部门资源配置的整合力度较低。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活。全省绝大部分渔业科研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都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待遇偏低,而国家现行的事业单位利益分配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影响了渔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2.3渔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云南省渔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金融机构对渔业发展的投入不足。尽管对渔业发展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业其他产业相比仍显不足。2012年,中央和省级支农资金达到103.63亿元,而支持渔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仅为支农资金的0.3%[3]。在财政资金使用安排上,并未安排专门的渔业科研经费。近几年,由于水电资源的大力开发,很多电力企业在库区鱼类增殖技术研究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金。因此在土著鱼增殖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而渔业领域的其他方面就鲜有成果,表明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受资金投入的制约性非常强。所以加大渔业科技投入,尤其是渔业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势在必行。

2.4渔业科技人才十分缺乏,创新成果少云南省从事渔业研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较少,尤其是渔业教学机构仅有一两家,能培养高层次渔业科技人才的机构更是基本没有,目前从事云南省渔业科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都是省外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培养的,本土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人才培养能力的缺失导致渔业基础性研究所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云南省渔业基础性薄弱。从近几年渔业领域的获奖成果可看出,所获奖项多为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推广项目,而在渔业生物技术、疫病防控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成果较少,且重大获奖成果基本没有。

2.5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由于云南省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依靠全省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立足于基层的工作,而由于全省渔业科技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省市两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拥有全省绝大多数渔业科技人员却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渔民接触较多的县、乡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且学历层次低,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因而技术力量薄弱。另外,由于受到人员编制限制,还有部分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属于综合站,即不仅承担着水产技术推广的工作,还要承担渔政执法管理等其他工作,部分机构多数时间用于应付行政工作,水产推广有名无实。以上原因均导致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成效不明显。

3推动云南省渔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渔业产业发展渔业产业经济发展既是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渔业科技发展的目的。发展云南省渔业经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充分挖掘渔业生产潜力,提高宜鱼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电站库区养殖。其次,加快发展渔业加工业,促进加工业由粗加工逐渐向精深加工转变。第三,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扶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和渔业中介组织。第四,提高渔业信息化水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拓宽渔业信息传播领域,提高渔业信息传播速度。

3.2优化渔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尽快制定全省的渔业发展规划,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要优化财政支持渔业科技创新的结构,明确财政资金投入渔业发展的领域。财政资金可向渔业基础性研究项目、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项目倾斜。在税收方面,要加大税收减免的惠及面和力度。如,对渔业企业购进“技术转让费”、“特许权使用费”允许按照一定的比例扣除所负担的税负,对开展的技术转让收入和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实行减税或免税,对参与渔业科技创新的渔民和渔业中介组织也实行免征所得税或增值税[4]等。在金融方面,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活跃农村资本市场,促进农村资金的回流;建立健全渔业保险制度,降低渔业科技投资的风险。

3.3加大对渔业科技的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在保持现有各项渔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要适当的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向渔业倾斜,在对渔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中,要适当增加渔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教育的比重。其次,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渔业科技融资渠道,除了继续鼓励渔业企业和社会其他资金投入渔业科技创新之外,也要使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增加商业银行对渔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其他资金为补充、金融机构为支持的渔业科技投入体系。最后,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设立专项资金来吸引省外优秀的人才来滇工作,增加对本省渔业科技人员、渔业生产经营者的业务和知识更新培训经费。

3.4建立健全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主要从技术、基地、人才、机构等方面加强建设并完善。在技术方面,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全省的渔业科技力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对渔业生物、渔业信息、动物营养、鱼病防控、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技术的攻关,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健康养殖、渔机装备、饲料开发、加工贮运、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加强与省外渔业单位的交流,积极引进渔业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管理方式和技术推广体系等。在基地方面,加强渔业科普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科技试点的建设工作,做好渔业科普宣传工作,提高渔业科技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在人才方面,要加强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水产学科建设,尽快弥补本土水产科技人才培养的弱势;引进必要的科技人才,创造优越的条件吸引他们来滇工作,并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在渔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对基层渔业科技人员和渔民要加强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的自,努力营造渔业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6

关键词 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济源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16-01

为进一步挖掘济源市渔业发展潜力,尽快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现代渔业快速健康发展[1-4],笔者对济源市渔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

1 济源市渔业发展现状

1.1 水域资源丰富

济源市水域资源丰富,境内河流17条,其中黄河、沁河穿境而过。有黄河小浪底、西霞院以及王屋山、鏊背山、天坛山、蟒河口等2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域面积1.12万hm2,可开发利用水面及滩涂面积6 666.7 hm2。河流库区沟岔纵横,水质清澈,有自然鱼类黄河鲤鱼、鲫鱼、花白鲢、翘嘴红鲌、鲶鱼、淡水青虾等124种,多数水域适宜鱼类生长。

1.2 渔业生产基础良好

济源市水产养殖品种除草、鲢、鳙、鲤、鲫、鲂等常规品种外,还有鲟鱼、大鲵等名贵鱼种。养殖方式主要为网箱养殖、池塘集约化养殖和水库、坑塘散养,另外还有利用山涧溪流的名特优品种养殖。池塘养殖以鲤鱼为主,平均产量约为45 t/hm2;网箱养殖(24 m2):鲤鱼每箱3~4 t,花鲢每箱1.5 t左右。水库坑塘散养产量不等,大鲵、鲟鱼等名特优养殖属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仍属小规模,目前多数未达到商品产量。

目前济源市网箱养殖13 500箱,利用坑塘养殖面积155 hm2(其中精养渔塘100 hm2),大鲵养殖2 992 m2,2011年预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万t,较2010年增长16.7%,实现产值1.4亿元,渔民人均收入10 006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 341元高665元。目前济源市水产养殖行业成立了7家公司4个合作社,黄河水产养殖公司和黄河大峪峡水产养殖公司生产基地已通过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证,大奎岭、张岭鲤鱼、鳙鱼、鲫鱼产品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张岭草鱼、鳙鱼正在申报有机水产品认证。

1.3 发展潜力大

一是开发空间大。济源市渔业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利用率不足1/5,开发空间很大。二是消费空间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和城镇化趋势的加快,水产品消费量将稳步增长。据预测,我国水产品总需求量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济源市的实际水产品需求量将更大,渔业发展空间巨大。三是效益提升空间大。水产养殖业较传统种植业效益好、收入高。据调查,精养鱼池实现产值45万元/hm2,利润9万元/hm2,较粮食作物产值3万元/hm2增加42万元/hm2,利润增加7.5万元/hm2,增幅500%。济源市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差异较大,产量提升空间较大。在品种选择上,以鲤鱼、鲢鱼为主,名优品种养殖发展潜力很大。四是市场需求潜力大。济源市北部与山西晋城毗邻、西部与山西运城接壤,南与洛阳相临,区位优越,70%以上的水产品运往山西、陕西、洛阳等地,产品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2 济源市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全面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济源市由于缺乏全面科学规划,科学养殖技术未很好地普及,粗放养殖仍然存在,效益差,高效渔业刚刚起步。全市约有6 666.67 hm2的水面及滩涂可以开发利用,目前利用率不足1/5,资源利用率低。

2.2 水产品品牌优势不强,深加工能力差

济源市水产品大多以鲜活产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全产业链,规模效益不突出,品牌不响,无包装,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知名度、销量及效益,价格低、效益差。深加工方面,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起不到引领、带动作用。

3 济源市现代渔业发展对策

充分发挥济源市水利资源优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水产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水产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济源市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3.1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水产业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和资金,争取中央、省各类扶持水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市财政水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资金,为水产业发展提供建设资金,扩大水产业发展的规模。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投入水产业,全面推进济源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搞好规划,拓展养殖空间

目前济源市的水产养殖主要是以水库网箱养殖、坑塘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为加快济源市渔业发展水平,济源市应积极拓展养殖的内涵和外延。一是重点抓好养殖水域的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注重拓展新的养殖空间。不断拓展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三是注重养殖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新品种养殖,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

3.3 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延伸渔业产业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提高效益和产业素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加强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产品流通体系。三是充分利用济源市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王屋山农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以休闲垂钓、观光、餐饮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进而促进渔业经济向高深层次发展。

3.4 强化服务,促进科学发展

强化服务,促进渔业科学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支持渔民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强化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拓展渔业执法领域,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产品加工质量、渔业市场、渔业防灾减灾、渔业水域环境等环节的监管执法,为渔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辽宁锦州市现代渔业建设成效凸显[J].科学养鱼,2012(2):47.

[2] 汪宏伟.宁夏中卫市以科技示范基地引领现代渔业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11(17):10.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7

7月27日,趁峰会活动空档,记者们采访了舟山市政府参会嘉宾江跃儿副秘书长。

记者:

江副秘书长,首先向舟山市获得“中国绿色水产品之都”光荣称号表示祝贺!

江跃儿:

谢谢!我市能够取得这份荣誉是上级部门、专家们对我们舟山在绿色水产品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将这份事业常抓不懈的鼓励与鞭策。

记者:

其他市、县也想分享舟山市的经验,您能介绍一下舟山致力打造“中国绿色水产品之都”的成功经验吗?

江跃儿:

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群岛的岛屿资源和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还拥有发展海洋捕捞业的有利因素。依托这些优势资源来发展绿色水产是有很大优势的,另外舟山的海洋与渔业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与政策扶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与渔业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全局战略高度,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一个突破重点,这些更是为舟山打造品牌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与支持。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渔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进一步强化等等,这些,为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发展绿色水产打下坚实的基础。舟山还积极申报各类精品示范区及商标打造绿色品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品种结构;不断发挥水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使舟山水产在具有良好组织、营运机制的条件下健康发展;不断强化水产基础的设施建设;做好相关的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水产资源整体开发经营步伐,加快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等等,这些都为舟山打造“中国绿色水产品之都”的成功夯实了基础。

记者:

“中国绿色水产品之都”显然已成为舟山城市的新名片!舟山在城市品牌建设与管理上都有哪些举措?

江跃儿:

对水产品市场的建设,在强化管理上下工夫,根据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等规定,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健全产业联动网络,把分散独立的各个信息网点与市场交易信息结成有机的信息网络,及时整理、分析和,引导进场交易。另外,通过建立并有效运行水产品药残监控体系,实施全过程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等手段,确保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抓组织领导。根据舟山市水产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的要求和职责分工,市海洋与渔业局调集市、县(区)养殖、捕捞、加工、资源管理和水产品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体系建设,对养殖生产、捕捞生产、渔业环境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进而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养殖生产监管。二是捕捞生产监管。三是渔业环境监管。四是渔业技术培训与推广。

二、抓环境监测和病害测报。一是常年开展对重点养殖区的水质监测,频率为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按《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二是每年4-10月份,对全市的赤潮监控区域、重点养殖区域水质进行监测。三是贝类毒素测试工作,确保我市贝类特别是嵊泗贻贝的质量安全。

三、抓养殖生产全过程监控。一是全面实施水产养殖证和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制度。二是建立并不断完善“三项记录“和渔药处方制度。三是不断推进无公害双论证,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四是开展水产品生产标准化工作。五是实行注册登记和产品追溯制度。六是加强对渔药、饲料销售与使用的管理。七是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和疫情测报。八是加强水产品药残监测。

四、抓捕捞和加工生产药残监控。一是抓好渔船卫生设施改造。二是抓好渔船控制管理。三是抓好水产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规范加工操作。

五、加强渔业投入品监管,积极开展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规范水产养殖、捕捞行为。

六、大力开展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创建工作,农(渔)业标准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巩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成果,无公害养殖产地、产品有新的增加。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53%以上。

七、加强渔业生产环境和水产品药残监测,初级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96%以上。及时水产品、渔药残留、养殖病害等检验检疫信息。

八、推进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新模式。指导普陀区创建出口海捕虾质量安全示范区。

九、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浙江省实施办法》,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工作。

十、完善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应对所发生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次参会的有舟山企业的先进代表,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舟山绿色水产产业中的典型作为。

江跃儿:

一些重大海洋渔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一、由舟山德异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所承担的省区域支柱产业攻关项目——“深海大型鱼类超导超低温冷冻技术与设备及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获得成功,国内第一艘采用国产化超导超温冷冻技术的大洋性超低温金枪鱼钓船投入中南太平洋进行金枪鱼钓作业,该船采用德异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深海大型鱼类超导超低温度液态冷冻技术集成系统与设备,冻结温度-60℃,价格比国外进口的常规超低温速冻机降低30%,生产能耗比现有普通超低温速冻技术设备降低20%,其核心技术为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由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海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的成功实施,舟山的海水淡化工程能力将达到10万吨/日,淡化水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延长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共享源利用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舟山市的淡水资源问题。初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体系,把舟山建成全国海岛海水淡化及海水利用区域示范区。实际节能、环保、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形成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工程的科研、生产、销售产业链。形成新兴的在世界上领先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高新科技产业能力。为国家经济、科技、社会主义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该项目投资6.97亿元,科技部拨款200万元,省厅配套30万元。

三、由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省级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黑鮸早繁及大规格鱼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黑鮸亲鱼采捕、人工室内越冬、繁殖习性、性腺反季节强化促熟培养、早苗繁育及大规模鱼种培育等研究,采用控温、控光、营养强化等综合调控技术使黑鮸产卵由原来的9—10月份提前到5—6月份,并建立了黑鮸早繁及大规格鱼种培育的技术流程。

四、由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大黄鱼规模化养殖新技术”,该项目主要针对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滑坡,深水网箱养殖发展以及海水养殖结构调整,对大黄鱼进行了亲体驯化、培育及优选技术、品质改良育种养殖培训班47期,培训21000多人次,使各类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率达到85%以上。

水产养殖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水产优质苗种繁育的科技攻关和生产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市各育苗生产单位已成功培育出厚壳贻贝、三疣梭子蟹、岱衢言族大黄鱼、舟山近洋黑鱿、银鲳、条石鲷、半滑舌鳎、褐牙鲆等具有舟山海域特色的水产苗种,使水产养殖品种的结构日趋合理。

二、十大“舟山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成功建成。目前,已建成十大“舟山特色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其中,年产三疣梭子蟹300吨以上的示范基地5个,年产对虾200吨以上的示范基地2个,年产大黄鱼100吨以上的示范基地2个,年产贻贝10000吨以上的示范基地1个。

三、养殖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定海旭旺水产养殖场和舟山市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一年亩利润和单茬亩产量“浙江省吉尼斯纪录”。

四、水产养殖的科技研究和推广服务卓有成效。建设成立“舟山市渔业检验检测中心”,能独立完成包括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养殖环境、养殖病害等方面的检验检测工作,从而起到了为全市水产养殖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水产养殖的技能培训、技术推广、病害测报、信息服务等方面,建成了“三位”一体较完整的渔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渔民的养殖生产提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使他们及时了解渔业科技动态,快速解决养殖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记者:

您前面也讲到了,荣誉只代表对既有工作的肯定。接下来,舟山绿色水产方面免不了有雄心勃勃的筹划。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8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二、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范文9

2004年,我国内陆水域和海水养殖产量高达3209万t,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65%[1]。然而,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可寻找有效的途径,以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概况 我国作为传统的渔业大国,过去主要依靠天然渔业资源来满足人们对鱼类及其它水生动植物营养的需求,渔业产量也主要由捕捞产量决定。1985年起,我国确立了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战略,使沉睡多年的浅海、滩涂、河流、湖泊、水库、低洼盐碱地、采矿塌陷区等养殖适宜区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扩大了水产养殖规模,优化了渔业生产结构,减少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冲击与破坏。至1988年起,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达到904万t[1],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渔业大国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并持续至今,为世界渔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内陆水域养殖 近年来,我国在养鱼塘生态系与食用鱼养殖技术、稻田养鱼生态系与综合技术、冰下水体生态系与鱼类安全越冬技术、鱼类养殖种类结构与养殖方式、内陆大型水域鱼类增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从而实现了我国淡水鱼类养殖的快速发展[2]。2004年,我国内陆水域养殖产量达到1892万t,占全国养殖渔业总产量的59%,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39%;其中:鱼类1721万t、甲壳类123万t、贝类19万t、其他29万t[1]。 (二)海水养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广大海洋科学家和水产学家的智力支持下,海水养殖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藻、虾、贝三次产业浪潮[1]。2004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317万t,占全国养殖渔业总产量的41%,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27%;其中:鱼类58万t、甲壳类72万t、贝类1025万t、藻类147万t、其他15万t[1]。在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种苗人工繁育、人工饵料、水产机械、冷冻加工业、渔业贸易和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至少有449万从事养殖的专业劳动力[1],并有相当多的劳动力兼职水产养殖业和相关产业。我国作为一个养殖渔业大国,2003年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66%[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几年来,渔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对我国水产养殖业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做好天然渔业资源保护。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对天然渔业资源的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水产品的供应量,促进了市场繁荣,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也对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目前发展状况和趋势看,水产养殖业也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相当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养殖业对内陆生态环境与沿岸资源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与破坏,对天然渔业资源状况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潮间带和沿海湿地是许多鱼类、贝类的重要的育成场所,形成沿岸或近海的优良渔业资源。由于这些区域被开辟为养殖塘场,导致沿岸生态系统功能丧失,一些近岸天然水产品产量快速下降。另一方面,鱼药浓度超标或富营养化的养殖废水排放,导致下游水域中的有毒藻类生长,贝类大量死亡,同时也对下游水体和地下水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第二,由于盲目引进水产养殖品种,造成生物入侵。一般地讲,入侵种类适应性强,在我国广大地区很容易找到适宜繁殖的水体,而且,在我国自然界通常缺乏限制其发展速度的天敌。因此,如果对此估计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种的结果就可能弊大于利,必将打破现有的食物链平衡,威胁土著鱼类的生存,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对我国天然渔业资源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目前对我国造成危害的入侵鱼类主要有鳙、鰕虎鱼、麦穗鱼、食蚊鱼、鲐鳉和甲壳类克氏螯虾等[4]。第三,养殖鱼类外逃,把病害带到天然水域,对野生鱼类造成毁灭性打击。另外,外逃的养殖鱼类与野生同类杂交繁殖,产生的混种鱼类可能不适应野生环境,致使野生鱼类种质下降。第四,采用鲜活饵料养殖造成的不利影响。近海网箱养殖一直沿用鲜活饵料,甚至连新兴起的抗风浪深海大网箱也使用小杂鱼和非食用鱼作饵料,导致对天然幼鱼和非食用鱼资源的大量捕捞,造成资源枯竭,使位于食物链上层的其它鱼类大量减产,直接影响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效果。同时,由于我国养殖饵料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残余的饵料和鱼类代谢物沉积在海底,会缓慢释放出大量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再加上网箱这种高密度养殖方式,抑制了海浪的作用,使表层海水无法交换[5],养分停留在表面,在高温下很容易发生赤潮危害。第五,对资源增殖和环境管理改良重视与支持不够。我国仅有小规模的对虾、海蜇、刺参、贝类等海洋种苗和内陆水域部分种苗增殖放流,与日本、北大西洋沿岸国家等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关于“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要求,水产养殖与天然渔业资源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特别关注和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因此,水产养殖业只能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天然渔业资源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适度扩大渔业资源供应量,同时,为渔(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水产养殖业平稳、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正处在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产养殖业发展,是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保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护广大渔(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二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对自然水域、滩涂要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发展水产养殖业要充分考虑养殖区的承载能力,建立水产养殖业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力求做到资源利用与保护和谐统一,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养殖结构和消费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分页标题#e# (二)确立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理念 水产养殖产品的现行价格只包括了养殖生产的成本、税金等,没有包括水产养殖适宜区资源租金[6]的价格。价格构成不完全,造成了人们对水产养殖适宜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资源利用的浪费和养殖区及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阻碍了人类社会对水产养殖适宜区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应确立资源具有价值的理念,对水产养殖适宜区实行资产化管理,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 (三)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升级 水产养殖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进行科技开发、储备。加强对种苗人工繁育、养殖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技术规范等基础研究是提高水产养殖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是促进产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升级必须建立水产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体系,以科技储备为前提,积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及推广体系的整体优势,提高推广效果。 (四)合理确定养殖结构 1、水产养殖应倡导、鼓励间养、轮养、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严格控制肉食性品种的增加,以减少对饵料类野生渔业资源的冲击和破坏,并与渔业转产、休渔等措施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天然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增长。2、发展绿色水产品,全力推进健康生态养殖。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外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安全、优质成为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特质。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成为新时期水产养殖业的方向。一是应积极颁布执行各类养殖规范,大力推行养殖标准化。二是应根据现有不同养殖形式和养殖品种,进一步制定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评定标准,并组织推广和实施,为实施健康养殖奠定基础。三是应严格执行养殖水产品用药标准,推广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并积极遵守《2000年后的水产养殖发展:曼谷宣言和战略》文件规定的“关于水产养殖和渔业产品残留物监测国际协议”[7]。四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恢复和推广具有循环经济显著特征的稻鱼混养[8-9]、桑基鱼塘[10]和盐碱涝洼地“高农低鱼”间作等生态健康养殖方式。3、要重点抓好海参、海胆、鲍鱼、扇贝、牙鲆、半滑舌鳎等名特优珍品增养殖[11],扩大规模,拓宽领域,全力推进精品水产养殖渔业的发展。 (五)制定养殖规划,完善运行机制 一是应加快制订科学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调整养殖方式、品种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优化水产养殖资源配置。二是控制养殖数量。由于水产养殖对天然渔业资源毕竟是一种利弊兼有的事情,短期内对渔业资源供应量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但远期效果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评估才能确定。在目前尚不能最终确定水产养殖对天然渔业资源和整个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合理控制养殖数量,使水产养殖数量实现可控制的增长。三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加强最大养殖容量研究。最大养殖容量是指特定养殖环境中能养殖的最大数量。最大养殖容量与养殖水域水交换能力、养殖作业的方法及技术、养殖品种及混养品种结构间的平衡协调和对养殖品种的疫病防治能力有关。当养殖规模低于最大养殖容量时,养殖才有可能顺利而持续地进行下去,反之,则有可能引发养殖灾难。因此,必须加强最大养殖容量研究,科学地确定各养殖品种的养殖容量,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以实现最大可持续产量。四是要结合养殖技术培训,逐步实行养殖业准入制度。五是严格水产种苗生产执法,督促苗种生产企业不断完善育苗生产设施,规范育苗操作规程,健全各项数据及用药情况记录,确保养殖用苗种的数量和质量。六是控制养殖区域。对濒危鱼种的产卵区、摄饵区、洄游通道等设置禁渔区、禁养区和限养保护,以逐步恢复濒危鱼类的野生种群数量。对限养区应严格限制养殖数量、密度和品种等。 (六)严格养殖引进种的科学管理 在引进新的品种前,应先对其适应性、繁殖周期、天敌和入侵历史等情况进行评估,在确定不会造成入侵后,再进行引进,避免引进后因各种原因造成生物入侵。对现在已经造成入侵的品种,应采取妥善措施,加以治理。对现有引进品种中的疑似入侵品种应进行严格控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养殖。主要做法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以便对我国已经引进和待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全程跟踪管理。2、应重视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引种前应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引种后应严格控制养殖范围,在确保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威胁后再推广。3、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害带入。在实施引种过程中,应对新品种和随其而来的所有工具、饵料进行严格的检疫、消毒并隔离饲养、观察,确定无病害后再转入大面积养殖。针对有些养殖品种是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国内,导致一些病害漏检的情况,今后应加大执法力度,扩大执法范围,严防带入新病原。4、切实搞好引进后的保种和推广工作。应及时补充新的纯正亲体,以防止种质衰退。同时,应加快推广应用速度。 (七)加强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为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一是应深入开展内陆水域、滩涂、海洋与渔业法规宣传。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和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增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沿岸工业、旅游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加强对海上陆源污染、内陆水域外源污染和水域环境的跟踪监测;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控制放养密度、适当减少投饵量、改进投饵方式、采用深水网箱养殖等先进生产工艺等措施来尽量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质量,为水产养殖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要控制养殖自身污染。减轻养殖自身污染的措施主要有:(1)充分利用水中微生物将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使水质能够自净,符合养殖要求。(2)合理用药。对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实行处方购药,严禁有毒、有害药物使用,并在鱼药市场准入方面严格检测、监督、管理。(3)实行机械增氧,结合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方式,改良养殖区水质,发展节水养殖[12],减少养殖用水的使用量,以缓解因大量取水而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海水倒灌等环境冲击。四是严格控制养殖场排水,以避免其中多余的营养成分、鱼药和病毒病菌对下游水体和其它养殖场造成污染。五是严格控制养殖品种外逃。#p#分页标题#e# (八)加强增殖放流 基于我国部分重要渔业水域出现了较严重的资源衰退现象和趋势,为恢复和改善资源状况,必须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13]。一是应将增殖放流提高到保护渔业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支持和鼓励开展增殖放流,努力恢复渔业资源,繁荣渔业经济,保持渔区稳定。二是应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纳入政府生态建设规划,使其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三是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增殖放流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四是放流应规范化运作。应建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管理制度。有关科研、资源和环境监测等单位应加强增殖放流科学研究,为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并加强从放流品种选择、苗种培育、检验检疫、生态环境监测、标志放流及增殖效果评估等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放流效果。五是应保证放流的生态安全性,严格控制放流品种和来源。放流品种原则上应以本地原种和其子一代苗种为主,不应向天然水域中投放杂交种、转基因种及种质不纯等不符合生态安全要求的物种;不得在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等敏感水域进行放流。放流苗种应由经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原种场、良种场和增殖站提供。外来物种增殖放流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并必须通过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生态安全评估方可进行。六是应积极营造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联合工程建设、环保、交通、媒体等部门参与增殖放流活动,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加大资源增殖重要性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加强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全社会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