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集锦9篇

时间:2023-12-14 10:02:07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智力发展生理素质创造力道德培养审美修养集体观念爱心教育幼儿美育

前言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舞蹈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及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既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舞蹈与幼儿生理素质

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孩子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长期训练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儿童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二、舞蹈与幼儿智力发展

舞蹈课的训练是很艰苦的。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刚开始练功时,因为苦、因为累、因为疼而掉泪。要引导他们向周围的哥哥姐姐学习,讲述舞蹈家的生平和体育健将的感人事迹,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吃苦是为了什么。还告诉他们”苦尽甘来”的道理,只要努力拼搏,汗水、泪水都不会自流,总有一天会换来鲜花和掌声的。很多孩子刚参加训练时,一到下叉、下腰就打怵,有的不愿意做,有的则不用心做。可以选出动作做得较好的孩子来作示范,让大家用掌声鼓励她。这一举动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好胜心,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舞蹈队的每堂课,都时刻贯穿着竞赛意识和挑战的风气,不允许消极懒惰和漫不经心,需要每个孩子的刻苦努力和持之以恒。通过训练,孩子们忍受着苦,忍受着痛,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从小就树立了知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当辛勤劳动获得荣誉的时候,孩子们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又加强了孩子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三、舞蹈与幼儿创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而舞蹈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天地空间,正因为有这片天地,往往每一个孩子包括每个人对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部舞蹈作品甚至舞蹈感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教《小兵》的时候,先创设情景:”一个个小女孩儿穿着帅气、漂亮的小兵服走路上,她们英姿飒爽,神气极了,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一。”教师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到情景中去,孩子们似乎自己穿了一身整洁的小兵服翩翩起舞。感受那种受大家关注的神气与活跃。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抓住其好胜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

四、舞蹈与幼儿审美修养

舞蹈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塑造儿童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品德美、人格美、感知美的能力。

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在《毛序诗》中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舞蹈和音乐的共同点还表现在抒情性。儿童听音乐舞动,音乐可以激发感情,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舞蹈情节表达中去。既加强了他们的节奏感,又能让他们体会、理解、感受音乐的美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舞蹈与幼儿道德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素质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最近,读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学术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让一直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和未来走向而心忧的我有了一种释怀的感觉。

素质教育目前已经在各个大学普遍推广,最为普遍的实践形式是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通识教育并不等于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也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仍缺乏重大突破,多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深化。如何破解素质教育这一难题?《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成功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阐明了素质、素质教育的定义与特征、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它还对“成功”进行了重新解读,创造性地提出“成功”与“素质”嫁接,以“成功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学校以提升学生的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这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也体现了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解决了素质教育实现“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问题。

二、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明确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而且对成功素质的结构给出了清晰而系统的界定。这一探索将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了。赵先生对成功素质结构的分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是按照两分法,成功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二是按照五分法。成功素质包括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这五大体系。这样清晰而具体的目标,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易于理解和把握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功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书还根据教育需教人“成人、成才、成功”的要求,将大学生的最终成功定位为教育的终极任务,并且将大学生的成功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种,即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反观我国现在的一些高校,依然沿袭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就显得有些缺乏时代性。这些年来,国家反复提倡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赵先生著作中提出的培养学生“五大体系”的素质因子,不仅包括了创新精神等品质素质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素质,还包括了知识和方法等素质。

三、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在不改变原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补充形式教育,它是一种“嵌入式”教育,并没有和专业教育完全融合。而且通识教育主要存在于本科教育的前半阶段,和专业教育造成了明显的分界线,成为与之相割裂的教育。大学素质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就不仅要解决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即全面改造专业教育,而且要整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强调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统的教育,且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需要同步推进,即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里,该书又对两大系统的教育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安排,使之同时进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从而有效保证了两大系统教育的实施。这两大系统的教育对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造,不仅解决了传统专业教育分科过于精细和知识面狭窄等弊端,而且是对大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新探索。同时,《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主张的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是对现有教育的一大变革,即在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里又分别贯彻实施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五大体系的教育。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人文与科学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教育,实则是关于观念、品格和知识的教育,这是包含在成功素质教育的“五大体系”之中的,而且是核心部分。因此,可以说,“五大体系”的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对素质的全面培养,有效打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隔阂。

四、实施素质学分制和素质测评体系

目前的素质教育评价中,存在评价体系缺失或者有评价却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使得素质教育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推进,以至高校“考级、考研、考证”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应试教育。《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则明确提出并实施了素质学分制和素质测评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中心环节,是推动素质教育实现其目的的关键,也是破解素质教育评价难题的有益尝试。它弥补了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的缺憾,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一开创性的措施是对高校测评体系的重大变革。所谓素质学分制,是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用素质学分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学生评价和学籍管理制度。与素质学分制相对应的是素质测评体系,它变革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以学生课业成绩或文化知识为测评内容的测评模式。素质测评不是为了甄别和排名,而是为了让学生打好素质基础,弥补素质缺陷,发挥优势素质,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

五、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经验值得借鉴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3

摘要:党校教育也同国民教育一样,步人了素质教育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党校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通过诸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等环节来实现。

关键词:党校干部 素质教育 教育体系 渗透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党校教育也同国民教育一样,步人了素质教育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党校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通过诸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等环节来实现。

一、干部素质教育的本质——干部品质的重塑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融人人的素质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养份—知识,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真正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干部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对已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品质的改造和更新,使干部学员的潜能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开发。教育不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及形成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技能的手段,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量的多少或干某件事的技能的熟练程度如何也不再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唯一指标。干部素质教育将从一个人的知识扩展能力、吸纳理论知识营养的能力、高效地处理社会各个层面上复杂事务的能力增强的根基—素质人手,力求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使理论知识和能力拥有充分发挥作用和释放能量的广阔空间和良好的秩序结构。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人的品质的整体优化。知识是优化素质所必需的营养成份或材料,但对于干部学员这一特定学习者群体而言,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党校学习其素质有所改善和提高,就必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加以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否则,我们就很难达到干部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干部素质教育的实际导向性——干部素质的全面改善

干部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性、发展性和全面性。

1.主体性。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极大关注,在充分肯定学员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绝大部分干部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前提下,通过党校教学,使其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领导改革实践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行政管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更新的改善。因为主体性概念实际上蕴涵着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因而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课程模式必须围绕着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来设计,这就是说,在课程体系设计之前就要深人了解学员个体的特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并对不同层次的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进行深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

2.发展性。素质教育强调的基本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使受教育者的各项素质指标在发展中得到全面提高和强化。“在发展中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对待教育与发展的基本态度。因此,引伸到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特定的课程必须要立足于学员现有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与主体情况相匹配的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求得学员综合素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3.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征就是“向面向全体学员,又面向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力图使学员在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优质化。因而干部素质教育主要蕴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育目标的表达,即进一步提高学员研究和运用马列主义的水平,正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政策水平,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他们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领导才能和辩证思维水平,提高党性修养等;二是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构成的规定,即课程应紧紧围绕着干部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来开设,把课程的布局和基本结构(范围、顺序、连续性和整体性等)与干部素质的培训目标密切结合起来。

三、干部素质教育的主题——课程体系的革新

为了适应干部素质教育的需要,党校课程体系设计从其核心定位和组织形式上必须做一个大的调整,这就是把以理论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改为以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讲授和学习贯穿到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明确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实现较高水平的整体优化。只有这样,干部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文化要素;综合价值

茶文化理念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最佳应用效果。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思维理念,所以,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1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机制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是其具体体系化,特别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都实现了空前发展,而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整个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个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通过选择合适、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将学生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略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受片面客观理念的影响,很多师生实际上都对素质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和认知,这就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全体师生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知,才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素材过于机械单调,不仅缺乏人文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缺乏时代元素的合理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时,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道德理念,不仅是实现学生理想培养效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也是当前整个时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整个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和具体内涵,可以看到茶文化体系的融入价值。如果能够选择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理念导向,从本质上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元素,认知这一系列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是现阶段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重要要求。对于茶文化理念来说,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同时更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可以说,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输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入,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最佳应用,就需要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效优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要对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融入,可以说,茶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诠释,就是当前素质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内涵。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文化体系传承过程中,关键需要从茶叶产业的内涵分析入手。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茶元素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体系,而是与时展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不同元素的茶文化体系。随着西方茶文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茶文化体系元素提供了全面、有效帮助。

3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行为约束力,帮助学生在形成一系列扎实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美德。可以说,这些优美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想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理念内涵,尤其是从当前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只有充分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内涵,才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良好支撑。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具体引导,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其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素质教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茶元素体系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诸多元素和内涵,而基础在于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正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多样茶文化元素,实际上也是学生培养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方向。

4融入茶文化理念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知识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够被借鉴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矩和要求的重要标准和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培养活动中均缺失素质内容的教学与引导。而对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来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当然,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整个教育机制所欠缺的内容。就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内涵和行为理念关系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发挥。同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开展合理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其能够在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完善的行为规范。结合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元素,是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内涵看,完善的茶文化元素,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在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素养、行为规范的价值大于其他元素,可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提升。如果能够将茶元素融入其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寻找到茶元素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合理定位。当然,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理念内涵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融入多元化物质元素的体系,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具体特点融入其中。比如直接用茶元素的特点,直接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从而丰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教学元素的应用欠缺,也是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不足与匮乏。所以,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体系,能够在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要求的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位,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在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价值日益提升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最佳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全面融入。当然,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来说,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32-36.

[4]孙铭山.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26-33.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 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 Brief Analysi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LIU Zhidu

(Education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has a lot of connections an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as well,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their own,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 From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t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this is a a process of step by step, a continuous operation and a process of education philosophy's continuous embodiment. Straight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can promote our education workers to better carry out and implement our education philosophy in the practical work.

Key words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personalized education

近年来,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对这三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入。但很少有研究者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并对这三者的关系作出思考和分析,本文试图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向前发展。

1 全面发展教育

1.1 全面发展教育的涵义

简单说来,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对全面发展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包括德,智,体三部分内容。也有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等。中国古代西周时期提出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主张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成自由人,要求身体,道德,智力和美感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发展。

具体说来,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2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它们都是学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完成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

各育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五育各具不同的作用、地位,担负着不同任务,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成部分,因此不能互相替代,互相等同,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但五育又是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首先,五育必须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的结构上的联系;其次,各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不能截然分开;最后,各育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任何一育的缺失都是导致全面发展教育的失败。

我国把“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使每个能动、可塑、具有不同特质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性格、文化、素质特征。①

2 素质教育

2.1 素质与素质教育

《辞海》上对素质的定义是:“素质是先天的,是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②

虽然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天的,但在笔者看来素质虽然不可完全扭转与改变,但其是可以改造、完善和促进的,而改造、完善、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的过程。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促进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持续向前发展的过程。

2.2 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中小学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因为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局限,使素质教育只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因此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作为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就显得格外必要。

但是,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补充,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不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是针对科学教育、功利教育,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因此二者的针对性不同。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是针对人们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而迷失,从而希望大学应有人文精神,提倡人的理性回归。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科学教育要人文化的思想,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提倡大学应用丰富的人文校园环境、激励的人文教育思想来开展素质教育,而不是重新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而是应该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3 个性化教育

3.1 个性与个性化教育

个性一词来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演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独特特征。个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异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而持久的独特性特征的结合。③而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④

有学者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在我看来,个性是侧重强调所有人都具有的个性的相同的构成因素和特征,而个性化教育则是侧重强调针对每个人个性中各构成因素的质和量差异。例如,能力,它是个性的组成要素,是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具有的要素;但是在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能力的质和量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来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每个人不同能力的发展。

此处,我们还需要注意个性的心理结构问题。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⑤清楚了个性心理结构问题有利于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那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个性倾向性的各要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及世界观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3.2 个性化教育的特征

有很多研究者对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做出了分析,其中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学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1)教育过程强调主体性;(2)教育的特色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4)教育目标要着眼于未来,即教育目标的长远性。⑥

个性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应该是差异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教育必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化,使每个学生个性中的优势因素得到发展,给学生以鼓舞和支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 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我们首先提出的是全面发展教育。这是一个最高、最抽象的概念和理想,要转化为实践必须具体化,例如,全面发展教育要求人的“德”的因素得到发展,但其包含的要素过多,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时,我们挑选了“德”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要素,作为我们培养学生“德”的发展的重点因素,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德”中其他要素的发展,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素质教育也会在实践中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有了素质教育之后,开始实施我们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每个学生的素质之间是有差异的,要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优势素质的发展,在每个学生优势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其其他素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实现途径,同样,个性化教育也会在实践中促进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从全面发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个性化教育,这是一个层层推进,教育理念不断具体化的过程。理顺这一关系,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具体实践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在发展学生优势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刘利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② 赵夏青.浅析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③④崔瑞锋,田东.平个性化教育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4(6).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2]王玲,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7

1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的功能

绩效评价具有导向功能。绩效评价的导向功能体现在绩效目标科学的制订,而绩效目标的制订又要参考绩效评价指标。因此,绩效评价在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导向性的作用。绩效评价具有诊断功能。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更好地获悉、判断和反馈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的绩效信息,通过信息反馈可能达到诊断与调节项目实施效果的作用。绩效评价具有监督功能。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够把握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表现状况,不仅能够分析项目经费支出绩效的影响因素,还能够提出督促的措施。绩效评价具有激励功能。激励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活动目标。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能够使得项目团队更加振奋精神,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绩效评价具有鉴定功能。鉴定是对组织或个人在一个时期活动成效大小的判断。通过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可以判断其项目的效益与效率,进而对项目成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2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设计的依据

依据系统科学理论。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是一个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因此,要把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评价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使其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国外科技教育评价经验。与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教育相比,我国科技教育起步较晚,绩效评价更晚。因此,借鉴国外科技教育评价的相关经验,可使我们少走弯路,而且还可以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功能与特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有基础建设项目,有队伍建设项目,有实践探究项目,有科技竞赛项目等等。如何评价这些内容不同、实施方式不同的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是对绩效评价的一个挑战。因此,在设计评价模型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项目之间的差异。项目实施目标。目标是项目实施的出发点,也是项目评价的依据。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有成效,最重的一点就是看其目标的达成度如何。目标达成度高,则绩效就明显,否则绩效就差。

3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

系统科学理论提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存在着输入就会存在一定的运作现象和结果的输出,人们称这种运作现象和结果为绩效。系统的输入、运作和输出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也不能忽略这些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和绩效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根据绩效与影响因素关系,再结合管理科学理论、绩效评价与项目实施过程密切相关。

(1)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目标。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作为评价对象,其类型是多样的。因此,评价对象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因此,要科学设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要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科技素质包括科技意识、科技知识与技能、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科技活动成果。

(2)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由于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评价涉及的因素多、层次多,因此,评价指标也是多层级的。

(3)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设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实施前,要根据项目性质、目的、实施条件进行科学设计。包括针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总体绩效的项目总体目标设计,根据目标设计相应的任务,设计基于任务驱动的运作过程,以及预期的绩效。项目设计后就要付诸实施,实施中可能会因实践条件的限制或现场影响,目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调整,但实施目标不能偏离项目的总体目标。项目实施步骤、实施过程、实施方式方法等直接影响着实施效果,项目绩效完全取决于实施效果。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评价模型也是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基础。

(4)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评价指标项的设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指标项系统是关键。指标项是有层级的,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项等。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依据某种特定的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分解出若干组成要素,依据每个要素和每一结构层次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形成评价指标系统。根据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项目特点,运用系统科学观点可将其分为七个一级指标项,二十三个二级指标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目标与内容评价:科技教育目标、科技教育内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环境评价:科技教育环境条件、科技教育环境资源、科技教育环境领导、培训文化;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过程评价:活动安排、活动内容(课程设置)、活动方式、活动安全;青少年科技素质提升状况评价:科技观念、科技知识与技能、科技应用与创新能力、科技成果;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管理评价:科技教育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科技教育后勤服务;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结果评价:项目效益、项目效率;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持续发展评价:队伍发展、条件改善、未来规划。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8

1.教师素养的含义

教师素养是在人的素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达到一定的标准。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以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它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是以人的先天察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素养。科学的教师素质的定义应具备以下要求:首先,要切实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反映教师的独特本质;其次,对于教师素质的理解,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不能由研究者凭空设计;第三,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师素养的定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第四,应将教师素养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成分;第五,教师的素养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动态性是其精髓;第六,教师素质的定义既能为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又具有可操作性。由此,他们根据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指出,所谓教师素养,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2.体育教师素养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体育教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少见,如:21世纪中学对体育教师素质结构要求的研究、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及对首都体育学院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关于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探讨等。这些研究中,重点在于分析和确定体育教师素质的构成因素及寻求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途径。虽然也有一些实证性的研究,但并没有体现出各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而且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论述得还不够系统,对其中各项素质的构成认识还不够全面,本研究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提出了目标,对在职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体育教师素养的结构组成

对教师素养结构的研究,总的来说,普通教师研究系统开展较早,其研究角度广泛而且成果丰厚。实际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所谓教师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当前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分析,不同的研究者基于各自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有“要素说”。要素说认为教师素质是由一系列的要素构成的,如三要素说,即德、智、体三个基本要素;四要素说,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五要素说,即政治素质,品质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也有八要素说,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智能素质,创造素质,交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教师素养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以下成分: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这五种教师素质成分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

4.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素养的途径

提高体育教师教育质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体育教师素质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从对未来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要以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统筹考虑教师教育资源和培养培训计划,以整合的教育模式来改变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中的割裂状态,注重培养和培训之间的衔接过渡,使之成为相对独立而又连续统一的教育过程。

强化师德教育,使青年体育教师树立为民族振兴而教的专业道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角色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质,其行为要符合教育工作者的伦理规范。教师职业具有示范性、教育性,应比其他职业具有更高、更严格的专业道德要求。教师能否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才能,更多地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情感。这一切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将体育教学作为终身从事并需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建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提供保障。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我们理解是对己经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为了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使之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建构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里,中小学体育教师除了要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参加培训,还要加强自身教育和教师之间的互助教育的能力。充分认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管理。应该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加以考虑。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9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 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 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 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 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 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 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 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 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 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 .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 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 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 .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 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 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 .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 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 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 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 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 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