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集锦9篇

时间:2023-12-19 10:29:45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1

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得到对海南进一步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启示。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巴厘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启示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是享誉国际的度假胜地,亦是海岛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总结巴厘岛的旅游特点我们会发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其必不可少的旅游发展条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

源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特色。巴厘岛多姿多彩的土著文化是吸引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的重要原因。海南同样作为岛屿旅游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光和人文旅游资源相比巴厘岛并不

逊色。然而两者的旅游发展,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存在着极大差距。笔者从巴厘岛的发展历史、地理位置、资源特色和开发方式进行研究,从中获得对海南国际旅

游岛建设中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巴厘岛和海南岛的基本概况

巴厘岛(Bali)行政上称为巴厘省,是印度尼西亚33个一级行政区之一,距首都雅加达1000多公里,面积约5620平方公里。巴厘岛人口约315万,人口密度仅次于爪哇,居全

国第二位。巴厘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温度28°C,10月到来年3月为雨季,3~9月为旱季,平均湿度为75%~80%之间,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

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居民主要是巴厘人,信奉印度教,以庙宇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于世。岛上遍布庙宇和鲜花,其建筑风貌和艺术形式都保留了

原始形态。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由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共同构成,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地处热带,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25℃,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其中黎族的民族文化和社会

风俗最具特色。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

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黎族以歌舞、纺织、编制、雕刻和民俗风情闻名,是海南人文旅游资源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二者的人文旅游资源都依托于景色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当地的原住民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

二、巴厘岛和海南岛的旅游发展现状

巴厘岛目前每年的旅游总人数基本保持在500万左右,旅游者人数比较稳定。海南岛的旅游总人数近年来增长很快,2011年已达到3001万。海南岛依托中国内地客源市场,能

够获得大量的客源支撑。但海南岛的市场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巴厘岛。从市场结构来看,巴厘岛的旅游市场一直以国际客源为主,入境旅游者平均占到旅游市场的60%,2010年达到

60.42%。海南岛尽管近年来旅游市场发展很快,但主要是国内旅游者人数增长速度快,国际旅游市场发展则相对缓慢。2011年海南岛入境旅游者为81.46万,仅占整个旅游市场的

2.7%。从客源市场的来源来看,巴厘岛以东南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和欧洲地区客源为主,海南岛以俄罗斯、新加坡、美国、韩国等客源为主。海南岛的客源市场

构成主要以周边邻国为主,对远程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还不大。

三、巴厘岛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巴厘岛曾被美国《旅游与休闲》杂志评选为2005年最佳度假岛,不但以优美迷人的天然景色闻名于世,更以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驰名海内外。巴厘岛独特的印度教

文化有别于其它岛屿目的地,在的影响下,当地形成了人、神和自然的三重文化特征。这一特征深刻的体现在巴厘岛的旅游开发过程中:

第一,高标准进行规划,突出文化特色。巴厘岛的旅游规划对巴厘岛旅游业的稳健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世纪70年代旅游业发展之初巴厘省政府就聘请欧美专家进行

了长达30年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后期的规划实施过程中亦不断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严肃地按照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巴厘岛没有出现旅游开发一哄而上的情况,而是每10

年上一个台阶,保持了当地旅游持续发展的能力。巴厘岛在编制旅游规划时引入国际因素,充分考虑国际游客的需求和岛屿旅游的发展趋势,重点打文化牌。规划着重突出了巴厘

岛“天堂岛”和“宗教艺术之岛”的形象,注重保留文化历史遗迹,体现当地建筑风格,尽量保持传统的生活习俗,发展木雕、绘画、舞蹈等民族艺术。

第二,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体现文化内涵。往往越是民族性的旅游产品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巴厘岛的旅游产品开发以文化内涵为中心环节,突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

文化,形成了和谐、统一、完整的传统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以寺庙、节日为内容的宗教之旅,以木雕、绘画等本土艺术为内容的艺术之旅,以香薰、SPA

等为内容的芳香之旅,以巴厘岛传统婚礼礼仪为内容的梦幻之旅,以当地特色手工艺品为内容的购物之旅等。

第三,保持本地特色,吸收现代文化。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味地保留本地特色,忽视现代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会使得旅游目的地失去吸引力,而盲目引入现代文明因素又容

易侵蚀本地文化、丧失文化特色。因此旅游开发既要保持本地特色,又要适当顾及现代旅游者的文化心理特点,将本地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巴厘岛的旅游开发就是传统

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结合。在岛上既可以看到茅草屋顶的巴厘木亭掩映在热带雨林丛中,也可以看到街道上现代霓虹灯广告与古老土著图案文字相得益彰。岛上保留了被称

作“文化艺术村”的乌布绘画中心、马斯木雕中心等土著村落,也引入了四季酒店、希尔顿、凯悦等国际知名饭店,并将巴厘岛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特色融入这些高星级饭

店中。

第四,借助多种手段,加大文化营销。营销活动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巴厘政府把宣传促销当做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者一到巴厘岛就会被大量的旅

游信息包围,从建筑式样、装饰壁画到精美的旅游宣传册和热情洋溢的旅游咨询人员,无时无处都让人体会到浓郁的巴厘岛文化气息。同时巴厘政府通过电视、广告和网络对巴厘

岛的人文和自然风光进行宣传,向人们展示巴厘岛的独特风格和迷人文化,提升巴厘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巴厘岛官方旅游网站的建设则为旅游者提供了全面丰富的旅游信息,从

中可以获得巴厘岛的禁忌、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并可进行各项旅游产品的预定和购买。国际会议的召开、电视剧的拍摄等公关手段也对巴厘岛的形象宣传起到了很

好的作用。

四、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

自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岛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迈入新台阶。2011年全省接

待旅游过夜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达到300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全年旅游总收入32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8%①。然而细观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我们会发现人文旅游资源的地位并未得到重视。海南省的旅游开发整体呈现重自然轻文化的现象。如大多数的旅游者只知海南有亚龙湾、天涯海角,但并不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

文化。而主导层面的旅游开发侧重于对酒店、游艇、邮轮、高尔夫等新兴产业的扶持,缺乏地方与民族特色的融合。高星级酒店的兴建一味引入国际高端知名品牌,甚少考虑海南

本土建筑文化元素的使用。从上文巴厘岛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到,文化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灵魂。文化特色的体现必须融合到旅游规划的全过程中,以环境、建筑、产品等为载

体,形成独特的旅游氛围。同时,海南的人文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例如黎族传统的织锦等民族工艺正面临消失,想要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民族文化和工

艺的消失,最终会导致海南岛旅游文化特色的消失,这一点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从上文巴厘岛的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到,巴厘岛的旅游发展非常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当

地对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保护,使得现今的旅游者仍然能在岛上看到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成为了它最吸引旅游者的文化特色。从巴厘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

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在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启示:

第一,应当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视,明确其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人文旅游资源必须要做到资源普查、整体规划和重点开发。第二,应当加强对人文旅游资

源的保护,尤其是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保护。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政府支持等手段普及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培育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第三,应当注重人文旅

游资源开发中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文化特色的体现必须以环境为载体,海南岛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以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因此在开发中必须注重对自然环境

的保护。第四,应当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海南岛要形成国际竞争力,打造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关键。第五,应当加大宣传营销的力

度,通过媒体宣传、会议节庆、影视拍摄、网站建设等手段宣传海南岛的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国际旅游形象。(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航空经济技术研究院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X2010-1011(Y)]

注解:

① 海南省统计局官方网站,2011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2.5

参考文献:

[1] 纪春.浅析世界著名岛屿旅游发展经验及对海南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10 ,3;

[3] 彭京宜.海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论视角[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 ,8;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2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危机之后,上世纪80年代人们经过反复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是人类发展道路上一种新思路。最早在1987年由挪威首相Bruntlant在其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来》(Ourcommon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已被广泛置于有关的学科领域和各相关的行业的范畴研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当然也必须涉及。由于经济的驱动,盲目的开发旅游所产生的结果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发展必然是不可取的。一种新观念在宏观旅游管理领域中产生――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开发旅游业的地区在加大旅游业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高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及水平,力求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既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又可以同时维持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实现旅游经济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力争留给后代一个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环境。

二、山东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有6大类自然与人文资源,其中,地文景观类有10种,水域风光类5种,生物景观类5种,古迹与建筑景观类30种,休闲健身类10种,购物景观类4种。在中国全部的68种旅游资源中,山东省拥有64种,占总种数的94.1%。山东是中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资源破坏严重

旅游活动开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能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当然也带来了负面的系列效应。人文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产生环境的污染,存在更大隐患的是这些环境的污染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实体景观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就在这个过程中,当地这些居民日常自发形成的、带有地方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强冲击,出现了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对于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习惯民俗不够重视,很多旅游资源需得到传承和保护。

(三)保护力度不够

人文旅游资源被人为破坏,大多都是由于公众缺乏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对人文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并不了解。对于山东省而言,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多数旅游景区地处不发达地带和乡间山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够高,使得对于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位;其次,人文景区当中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完整,过度强调人文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三、山东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现状,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旅游形象――好客山东

提升旅游形象,打造独特优异的旅游品牌,至关重要的就是区域功能、区域文化、区域产业的定位。旅游形象定位是集中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精华,凝练出具有惟一性、典范性与权威性的旅游品牌。笔者认为,从旅游的文化定位、“齐鲁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市场定位的角度考虑,山东旅游形象定位在“好客山东”这一品牌上是很合适的。

(二)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研究与保护

首先应该明确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两者并不冲突和对立,对山东省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合理规划可以增强其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欣赏价值,促进山东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条件和舆论环境,为其永续利用创造条件。

(三)加大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剪纸、刺绣、年画、风筝、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且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中的精髓是旅游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开发体现山东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体现齐鲁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和文化娱乐项目,对发展山东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4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群;GIs;开发潜力;陕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4―0025―05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吸引力产生的核心要素。一般而言,在区域旅游资源系统中,旅游资源是以个体的集合群的形式――旅游资源群的形式而存在,结合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定义,引入“旅游资源群”的概念。所谓“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旅游资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重要存在形式,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组成的基本单位[1]。旅游资源群这一概念强调从整体出发,分析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旅游资源学研究中,有关旅游资源群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萌芽阶段。截至目前,全国范围以及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尚未进行全面的旅游资源普查,旅游资源的研究仍处于资源综合开发研究阶段,对旅游资源群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基础信息资料,更谈不上运用旅游资源群的概念来研究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达到区域旅游资源的群体效应[1―6]。本文采用自2003年8月开始,历时2年多的陕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获取的第一手数据,结合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区域各大类旅游资源群中个体的分布进行了可视化,计算出各群的开发潜力,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评价。

1 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南北景观荟萃与过渡的交融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绚丽多彩。5000年文明所积淀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遍布三秦大地;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构成了大量的、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之一。陕西位处欧亚大陆桥的中枢位置,起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作用,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科技和文化教育较发达,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

经普查,截至2005年9月,陕西省旅游资源有9972个,按类型可分为两类:自然类型654个,占6.6%,人文类型9318个,占93.4%;按等级可分为6个级别:5级154个,4级409个,3级1165个,2级1378个,1级2373个,未获级4493个。在11个地市、区中,旅游资源单体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计2148个,其中优良级(3级以上)旅游资源单体自然类型25个,人文类型551个,最少的是杨凌区,共计86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自然类型0个,人文类型24个。以上数据充分表明,陕西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人文类型旅游单体占多数,空间分布广泛,见图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对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进行研究,首先应计算出其开发潜力,但由于该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故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全部旅游资源普查数据的可视化与统计、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计算。

2.1普查数据可视化与统计方法

由于陕西旅游资源普查获得的最新资料涉及的数据量大,种类繁多,覆盖范围较广,因此为了便于普查数据的可视化与统计,必须对其建立空间数据库。本研究利用普查获得的各个旅游资源地理位置数据,批量导人到GIS软件中,实现普查数据的图形化显示,建立图形数据库,并对属性数据(如名称、种类、级别、行政隶属等)进行分类、编码,建立属性数据库,然后实现这两个数据库的链接,从而建立陕西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在该库的基础上,通过条件查询,实现各区域的面积量算以及各类型旅游资源数量的统计,并用GIS软件的运用空间分析功能,算出各类型旅游资源单体之间的距离之和n]。

2.2开发潜力计算方法

根据开发潜力的概念界定,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大小决定于区域旅游资源群规模大小和集聚程度以及资源优越度指数的高低,是由旅游资源群的规模度、集聚度和优越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区域内旅游资源群而言,聚集度指数越小,则旅游资源聚集度越大,旅游资源单体间关联度越强;规模度指数越大,则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越多;优越度指数越大,则区域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越多,旅游资源群市场知名度就越高,市场开发潜力就越大[1]。

考虑到这三种指数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群总体开发潜力的不同影响,本研究认为各指数对总体开发潜力的影响权重一致,因此,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可用公式表示:

pij=Sij+Dij/Rij

(1)

其中:P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S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优越度指数;D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规模度指数;R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1]。

3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可视化与统计

3.1数据可视化

此次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共有9972个旅游单体,数量大,类型、等级较多,因此,在标注旅游单体时,本项研究采用文件读取的方法,将旅游单体批量生成旅游资源单体数据库,然后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在基础要素图上标注出来,从而获得陕西省旅游资源分布图,见图1。

3.2数据统计

在本次陕西旅游资源普查中,采用的分类体系是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9872―2003),将陕西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一亚类一基本类型三个层次,分属地文景观(A)、水域风光(B)、生物景观(C)、天象与气候景观(D)、遗址遗迹(E)、建筑与设施(F)、旅游商品(G)和人文活动(H)等8个主 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按分级体系划分为3个优良级(5级、4级、3级)和3个一般级(2级、1级、0级)。陕西省旅游单体分区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4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计算

本研究考虑到研究的意义及难易程度,分8个主类计算了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根据公式(1)得知,欲计算出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必须首先得到聚集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

4.1三种指数的计算

聚集度指数(conglomeration)反映了旅游资源群个体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是旅游资源群个体关联度程度大小的重要体现,它是衡量旅游资源群个体在空间上纵向排列所产生的屏蔽效应大小程度的重要指标。把旅游资源单体看作点要素,则聚集度与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和点密度成正比关系。优越度指数(dominance)是表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同类型旅游资源群中的地位指标,它表明区域旅游资源组成中此类旅游资源类型在旅游资源群中的支配程度,与区域内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成正比关系,与旅游资源群旅游资源单体总数成反比关系。规模度指数(dimensions)是指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其值越大表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越大,它与旅游资源群中单体数量成正比关系,与区域面积成反比关系[1]。根据以上各指数的定义,不难算出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聚集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

4.2开发潜力的计算

根据公式(1),将各区域各类型旅游资源群的聚集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代入,即可计算出陕西区域各主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其结果如表2所示。

5 结论与讨论

经过对表2和图2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来看,各类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从大到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杨凌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1.6415)、杨凌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1.1653)、绒阳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1.1486)、西安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0.9802)、西安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0.7534)。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方面分析,杨凌、咸阳、西安这三个区域都位于关中平原,并且相毗邻,交通便利,从旅游资源群的类型方面分析,人文活动、建筑与设施这两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在全省范围内相对较大,各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平均值同样体现了这个规律,即建筑设施旅游资源群的平均开发潜力为0.551,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的平均开发潜力为0.5332,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旅游资源群开发应以西安、咸阳和杨凌这三个区域为中心,实现“西一咸一体化”旅游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开发的重点应放在人文活动和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方面。

(2)从旅游资源群的类型来看,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商洛(0.5818),这是因为商洛虽仅拥有17个优良级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不及安康、宝鸡和汉中,但这些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如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等;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渭南(0.3455),经统计分析,渭南拥有6个优良级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如华山风景名胜区等,从数量上就已排在全省其他区域的前列;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延安(0.6533),延安拥有7个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如山丹丹花等,所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宝鸡(0.2183),经统计,全省范围内,优良级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仅有1个,就是位于宝鸡眉县境内的平安云海;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杨凌(0.143),虽杨凌仅拥有1个优良级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疙瘩庙遗址,在数量上位居全省倒数第一,但由于交通便利,故其开发潜力最大;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也是杨凌(1.1653)。这是因为杨凌虽然拥有19个优良级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在数量上位居全省倒数第二,但由于杨凌本身区域范围较小,这些资源的位置分布非常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西安(0.5195),经统计分析,西安拥有28个优良级旅游商品旅游资源,如西安羊肉泡馍等,在数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且位置相对集中,位于市区,故其开发潜力最大;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还是杨凌(1.6415),杨凌拥有2个优良级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后稷和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虽然数量上非常少,但所处地理位置很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根据上述结论,陕西各种旅游资源群的开发可结合不同区域的不同旅游资源群特点,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群优势,整体提高陕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

(3)从各区域来看,8大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总值最大的是杨凌(3.393),西安次之(3.236),位于开发潜力总平均值(2.172)之上依次还有咸阳(2.696)、延安(2.582)。经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普查数据发现,杨凌区是1997年国家批准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经近几年来国家不断投资建设,现已交通便利,路网密织,虽范围最小,但有24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如水上运动中心、昆虫博物馆、人工降雨大厅、后稷和杨凌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等,分布非常集中;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行政、文化集中的文明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旅游资源总数量的1/4左右,有全世界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诸多享有盛名的旅游资源;咸阳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不少与历史有关的旅游资源,如乾陵、茂陵、汉武帝刘彻等,同时交通便利,国际机场位于该区域内;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最具特色的黄河文化、祭祖文化,东临黄河,与山西相邻,西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资源数量约占陕西省旅游资源总数量的1/8。以上分析发现,从旅游资源群的角度考虑,陕西省的旅游资源开发应以这几个区域为中心,发挥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延安的特色红色旅游,同时把集群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作为新思路,产生群体效应,最终实现整个陕西省的旅游资源更科学、有效的开发。

总之,本文利用“旅游资源群”这一概念及开发潜力计算方法,得出了陕西区域各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从资源集群的角度出发,经整体、全面的分析,总结出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集群特征,把生态学的种群观点引入到旅游资源研究中,探索了新的研究思路,对于陕西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271037)

[收稿日期]2006―12―13

[作者简介]张君(1980―),女,陕西西安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统计与GIS应用研究,E-mail:。

[参考文献]

[1]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J].资源科学,2004,26(1):91―98.

[2]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及其类型评价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3):294―301.

[3]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248―256.

[4]林岚,赵清,赵淑玲,等.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实施途径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501―507.

[5]马耀峰.新世纪陕西旅游产品的开发[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1):85―89.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5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开发支持系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48-03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upport System about Exploitation and Catagory of

China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DENG Feng-lian1, YU Su-Mei2, LIU Xiao-fang1

(1. P.E Department, Nanyang Normal College, Nanyang 473061, Henan China;

2. P.E Department, Zhoukou Normal College, Zhoukou 475001, Henan China)

Abstract:The resources in sports tourist resources consist of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and humane tourist resources.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include mountainous-areas resources and water-areas resources. Humane tourist resources include the tourist resources of folk custom and math sports grounds and stadium. The resources in sports tourist resources can be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and relative policies, tourist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investment,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this resource itself ,tourists' markets and sports tourist talent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resource are as follows: there has not been sufficient investment; this culture has not been understood by all people;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macro-economic measures, overall plans and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source only looks at its ornamentation but ignores its participation and lack of law and management and safety guarantee.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catagory; exploitation support system; influential factors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既包括旅游地资源、客源等实体性资源,也包括文化、服务等无形性资源。体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一个大类,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是一种把体育旅游活动作为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自然与社会的实体物。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开发的条件,是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基础,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规范性的分类,可以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

1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开发与市场细分

1.1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1992年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将旅游资源分为6大类、68种基本类型,地文景观类(含12种基本类型)、水域风光类(含6种基本类型)、生物景观类(含5种基本类型)、古迹建筑类(含33种基本类型)、消闲求知健身类(含10种基本类型)、购物类(含4种基本类型)[1]。2003年5月1日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包括两个大类、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2]。有学者按照旅游资源在时空中存在的方式划分为永久性旅游资源和可消耗性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的不同形式而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工旅游资源;按照游客的旅游动机不同而划分为心理精神方面旅游资源和经济方面旅游资源等等[3]。无论人们对旅游资源如何分类,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领域将不断地拓展,旅游资源体系将是一个永恒发展的概念。

我们按照国际惯例,参照众多学者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观点,并根据旅游资源性质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两大类型。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赋予的,已存在并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经过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者吸引物的各种资源。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又分为地貌类资源和水体类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体育元素经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者吸引物的各种资源[4]。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分为民俗风情类和赛事、场馆建筑类等(图1)。

1.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细分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5]其实质是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因此,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就是把现实的或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通过深层次的开发,变成能够吸引和满足旅游者体育旅游需求的产品,给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对市场进行定位。体育旅游市场分类,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体育旅游资源性质分为:大众性体育旅游资源、专业性体育旅游资源、刺激性体育旅游资源、民族性体育旅游资源等。其中大众性体育旅游资源包括休闲体育旅游:钓鱼、骑马、潜水、打高尔夫球等;健身体育旅游:登山、跳舞、打篮球、打保龄球、打乒乓球、打网球、打羽毛球、健美、健身活动等;体育观战旅游:观看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体育赛事旅游等。专业性体育旅游资源包括体育赛事旅游:专业运动员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所进行的旅游活动等。竞技体育旅游:各种身怀绝技的运动员或旅游者参加竞技项目所引起的旅游活动,如滑翔、帆船、冲浪、滑雪等。刺激性体育旅游资源包括冒险体育旅游:蹦极、漂流、攀岩等各种探险类体育旅。民族性体育旅游资源包括各种民间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等体育旅游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分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有时是可以重叠的。二是根据体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类:根据游客不同年龄,如中老年人、青年人、青少年等开发不同项目,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根据消费者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不同,划分为豪华型、标准型和经济型。豪华型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比较高,一般追求舒适、服务高档、消费能力强、水平高的体育旅游活动;标准型在器材装备方面注重精简实用,并不在乎是否名牌,对服务和环境方面要求不高,不追求奢侈消费;经济型器材设备简陋,追求经济实惠;根据旅游者参与性质不同,划分为观赏型和参与型。观赏型是以游览观光为主,如观赏大型体育赛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参与型主要是一些体育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的体育活动项目[6];根据体育旅游者性别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男性适宜项目和女性适宜项目等。

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支持系统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支持系统,而且这个支持系统要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协同性。通过对专家和旅游管理开发机构的调查和大量文献资料研究,本文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 政府政策支持系统 国家政策支持系统是国家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促进,它能给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开发环境,并引导体育旅游开发的方向。目前国家基本上形成了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政府政策支持系统,如199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江苏太湖、三亚亚龙湾等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这些度假区的建立,启动了中国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带动了滑雪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兴起,使中国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进入了深层次的开发阶段。1996年国家旅游局适时地推出了96中国休闲度假旅游活动,2001年国家旅游局了《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罗列了146项体育旅游产品,将体育旅游分为专项旅游路线和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划定了82条路线。中国各地在2001年举办了100多个体育赛事或体育旅游节。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批准在全国建设16个“体育圈”的项目,如“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环太湖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等。这些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2 旅游经济环境支持系统 旅游经济环境支持系统是指旅游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主要是指投资、劳动力、物产和物资供应及基础设施等条件。旅游资金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资金是否充裕,财力是否雄厚,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的深度、广度和进度以及开发的可能性。体育旅游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发生、发展的,获取经济效益和利润是开发的主要动机。因此,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考虑区域性经济基础,即经济承载力,以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2.3 旅游社会文化环境支持系统 旅游社会文化环境支持系统主要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政治局势、政策法令、社会治安、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卫生保健状况、地方开放程度及风俗习惯等。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是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旅游是一种文化冲突活动,游客带来的异地文化不可避免的会与旅游地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一旦这种冲突发展到双方,尤其是当地居民无法容忍的程度,即表明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已经不适应现有的接待规模,更不允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和社会承载力是决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之一。

2.4 体育旅游资源支持系统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是变资源为产品,提升资源的价值。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名山、大川、名湖、瀑布、峡谷、草原、水域等构成了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山岳体育旅游资源、“四滑”体育旅游资源和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等都是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分析各地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2.5 体育旅游客源支持系统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为了盈利,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必须使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和资源条件。我国加入WTO和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加大,推动了国外入境旅游人数的上升,客源市场丰富。

2.6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支持系统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布局和专业的教练、导游等,这些都要求从业人员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中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不能形成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胜地。另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以后,必须经过精心策划、营销宣传才能开拓潜在的体育旅游市场。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需要通晓体育、旅游、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也是极其缺乏的。因此,今后要加强校企联合,社会学、体育学、旅游学、市场学等学科要加快培养体育旅游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3 影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社会办”的大环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还未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对体育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没有形成个人或私企、外企投资的优惠策略和健全的法律保障,导致很多投资商不敢大胆投资。

3.2 全社会对体育旅游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我国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较深,使人们对体育旅游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误认为体育旅游必然是参加大强度、大运动量的活动,一定是比赛性质的、以决胜负的运动项目或是冒险运动为主,存在很大危险性或不安全因素的;或者认为是只有体能好、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能参加,使很多人望而怯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一定的宣传策略和技巧,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体育旅游健身活动的意识。

3.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可以使体育旅游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体现出各地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升资源的价值。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缺乏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导致各地的体育旅游项目出现雷同现象,体现不出特色性。很多地方出现一哄而上、甚至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这样既降低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政府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体育旅游潜藏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效益。没有统筹计划,大量资源雷同,造成异地客源市场不足;二是各地体育旅游开发者市场调查不够,定价太高,有效需求不足,如高尔夫球和网球运动,都属于“贵族运动”,相对于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来讲,价格偏高,有效供给不足。

3.4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注重观赏性而忽视参与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更希望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健与乐的结合。目前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观赏性远远大于参与性。如2001年开展了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举行了很多体育旅游活动,而在全部体育旅游活动中,可供游客自由参与消费的仅有35%,使大多数人处于旅游观光的位置,使“体育健身游”变成了“观光游”。其原因是,我国对体育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集中在体育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方面,而对于能够满足消费者参与需求的人文资源的开发却因资金问题而不能实现,比如能供众多人参与娱乐的大型场馆设施的开放、修建,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等。因此,出现了供求之间的矛盾,使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后劲。

3.5 体育旅游法规、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没有安全就没有客源,安全保障包括体育旅游地、体育旅游设施、体育旅游场地、交通、住宿、服务等。从体育旅游活动的特点看,有些项目是带有一定刺激性和挑战性的,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和愉悦,正是体育旅游的魅力所在。但是,如攀岩、蹦极、探险等,确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2004年10月,在陵川凤凰谷景区举办的全国攀岩邀请赛中,两位河南选手不幸坠落导致死亡等[7]。我国部分冰雪运动、漂流、冒险运动、民族体育项目场地、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措施相对滞后,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对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提出标准,保证安全,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体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监督与控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必须要对市场进行细分,要开发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同时,在立足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要开辟潜在的市场,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

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支持系统,而且这个支持系统要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协同性。这不仅需要体育旅游管理者的积极策划、运作,更要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特别需要经济学家、旅游学家、体育学家和政府管理机构的介入。

4) 影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是资金投入不足、宣传不到位、缺乏宏观调控、参与性不强、安全保障滞后等。

4.2 建议 1) 要分类、有序的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并做好市场细分,满足不同的需求。要开辟多元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意向和力量,鼓励企业冠名、赞助或经营,积极引进外资,拓展海内外投资空间,逐步形成以“政府办”为主导、“社会办”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格局。

2)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突出各地特色和文化优势,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严格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

3) 多种渠道培养体育旅游人才。通过高校旅游专业或社会学、管理学专业、体育学专业,开设体育旅游专业课程,增设体育旅游开发和营销专业知识;通过体育旅游管理机构和体育产业部门开办各种培训班,培训体育旅游开发和营销专业紧缺人才;通过体育学院和旅游学院联合办学、双向合作,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培养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4) 加大促销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各旅行社应该设计出有宣传力度的体育旅游产品形象,提出有竞争力的宣传口号,利用各种场合和渠道建立专门体育旅游的旅行社或在旅行社内设置体育旅游专营部,推出新颖、有特色的,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形成全社会关注健康、热爱生命的社会氛围,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M].比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1-20.

[2] 卢媛,卫海燕.咸阳市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153.

[3] 陈立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构筑[J].体育科技,2002(4):1-4.

[4] 王桂忠.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资源可更新性探讨[J].体育科学,2003(4):12-15.

[5] 甘枝茂.马耀峰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320.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6

关键词:山西省 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50-021 前言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已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而山西省作为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特色不明显、等制约因素,使山西省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进程缓慢。根据上述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促进山西省体育旅游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

2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

2.1 山地类体育旅游资源

山西多山,名山便有60余座。如恒山、五台山、北武当山、太行山等。2.3 生物类体育旅游资源

山西省现拥有18个部级森林公园、5处部级自然保护区、5处部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总面积近4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4 民族民俗类体育旅游资源

山西的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山西的传统民居、服饰、饮食、庙会、民间的社火、小戏、等都颇具有观赏价值,并且较易开发为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有些还可开发为更有吸引力的游客参与性的体育旅游项目。2.5 宗教类体育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的体育旅游价值在于,它能在欣赏宗教文化的同时欣赏奇观、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增强体魄、娱乐健身的目的。3.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呈重人文轻自然的失衡状态

山西省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直以文物大省作为自己的主导方向,加之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环境污染严重,忽视了自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的发展。

3.2 山西省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目前山西省体育旅游产品与其他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比,呈现出体育旅游项目单一、内容老化的状态,石晓峰等在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中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游客对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感到一般或认为不满意。显然,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现状不仅流失了大量客源,更影响了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

3.3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缺乏保护

在山西体育旅游资源中,历史文物占很大比重,对这类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而山西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以及资金短缺等原因,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开发性破坏资源现象。

3.4 山西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对于体育旅游者来说,他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除了满足愉悦身心的需要,更渴望了解和掌握怎样通过体育旅游活动的方法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这就更需要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的指导和帮助。而现今山西省所拥有的体育旅游人才不仅数量极少,而且业务能力不强不仅影响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阻碍了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4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4.1 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平衡发展

加大对山西省自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使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4.2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创造性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

4.3 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

开发与保护并重,就要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坚持边开发边保护,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利开发。

4.4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应是既具有扎实的旅游基础知识,又懂体育技术指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君雪.湖南休闲体育特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22-24.

[2] 刘靖南.广西红水河民族传统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93-98.

[3] 石晓峰,李建英,王飞.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3):126-131.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7

[关键词]旅游产品 地方资源 观光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的总和;也就是旅游者向游客提供所有旅游服务的总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旅游人力资源、旅游设施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成旅游产品过程。在开发旅游产品上,地方资源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等这些资源,都可以向旅游产品转化,变成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所服务。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地方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策略。

一、根据市场需求,把地方资源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

游客来到旅行地,主要是观赏和游览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以及文物古迹。根据游客的这个需求,可以把地方资源灵活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在此,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景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旅游景点和服务组合成综合性的旅游产品。

在把地方资源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上,应该发展适应人们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现在是我国旅游高速发展的时期,旅游观光产品应该把握市场的需要,对观光旅游产品进行改造升级,发展适合未来市场发展的旅游产品。现在游客喜欢在旅游观光的时候,能够有一些参与性的娱乐休闲活动。所以,在开发城市观光旅游产品上,应该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对市场需要的把握,做好观光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令游客在观光景点的同时,享受到其他的休闲娱乐性活动。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对观光旅游产品不断深化。观光型旅游产品一般以迷人的自然景色和城市面貌来吸引游客,但是如果游客的猎奇心理满足之后,就会有喜新厌旧的情绪,目光就会转向其它地方的景点。所以城市观光型旅游产品往往有重游率低、游客停留时间短等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在设计观光型的旅游产品上,可以加大智力、技术和文化上的投入,实现旅游的种类更新;同时健全和完善旅游目的地基础配套设施,增加旅游项目的娱乐性,这样能满足游客的新鲜感和刺激感。除了丰富游览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将教育贯穿在游客的观光活动中。景点的名胜古迹在为旅游者提供审美的同时,应该进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深挖掘,给旅游者提供教育的目的,这样能增加观光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二、开发城市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越来越关注精神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一般的观光活动,而更多希望欣赏和了解景点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还有一些旅游者,更希望在旅游中能融入到当地的民俗中,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因此,一些以休闲、度假行驶的文化旅游产品,也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为此,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应该注重文化旅游类资源产品的研发,这样才能拓展市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为了更好把地方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当地旅游部门应该针对旅游市场的特点,整合当地资源来设计文化旅游产品。因为游客的需求是各有千秋的,有的是观赏性的,有的是娱乐性的,有的是学习性的等等。面对市场上的这些需要,旅游部门应该整合城市的多文化资源,设计能够满足旅游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应该深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因为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旅游产品应该强化和突出地区文化的特点。同时,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上,应该注重求同存异,突出本地优势和特色,切忌模仿照办。事实证明,一些令游客在大同小异景点之间奔波的旅游项目,已被人们厌烦和抛弃。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有鲜明的主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旅游项目上从景点开发到设施建设,以及景点服务人员的穿着和素质,都应该表现城市文化的主题。

为了开发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不断为旅游活动增加活力,不断吸引游客的前来。面对一些无形的旅游文化资源,可以深挖掘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活动氛围,使文化的内涵通过旅游设施和旅游活动体现出来,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品位。

在本地资源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上,应该遵循文化保护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文化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对当地居民或者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造成影响,使原来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丧失,从而失去了文化的真实性。所以,在开发本地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上,不能破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文化本身;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手段保护原先文化的形态,不能使本地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异化。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当地居民和许多人士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开展文化旅游的认知教育。为此,应该取得当地居民和广大群众的理解;而且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各层的人士,大力宣传和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把文化旅游认知教育融入到旅游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中。这样才能塑造优秀的旅游文化氛围,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三、发挥政府的开发资源之主导作用

事实证明,政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起着主导作用。为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政府应该发挥好服务的角色,引导本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体现在为游客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上。为此,政府的公安部门应该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的活动,为游客的娱乐活动消费创造安全的环境。同时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要规范旅游市场的管理活动,为游客营造舒心的消费环境。交通部门应该调整和规划好公交路线,为游客营造方便的出行环境。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8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突出生态滨海与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市、区(县)发展和改革、经贸、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外经贸、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统计、价格、水务、海洋与渔业、外事侨务、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制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及时建立、补充、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应当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论证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八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本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

第九条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确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区域,在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阶段应当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以及对上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作出立项审批决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对向其征求意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十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宗教等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开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期实施开发项目。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在办理立项、建设等手续前编制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报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

开发保护方案应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者和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按照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设施,防止植被、景观、文物破坏及水土流失的保护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域,应当保护区域内的岸线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占用岸线;

(二)捕猎野生动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破坏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五)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砍伐树木、建造坟墓;

(六)其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改变旅游景区(点)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不得超过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景区(点)内应当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实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加强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区(点)及其沿线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七条 开发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具有历史人文性质的旅游资源,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参加或者其他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体育运动、探险等非营利活动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向社会开放。

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扶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条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统筹安排纳入相关规划。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开发汕头港内湾等公共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依法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停止,并配合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务、海洋与渔业、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各自职权予以处罚。

对在旅游景区(点)内实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依法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内容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范文9

    [关键词]  旅游产品  地方资源   观光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的总和;也就是旅游者向游客提供所有旅游服务的总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旅游人力资源、旅游设施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成旅游产品过程。在开发旅游产品上,地方资源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等这些资源,都可以向旅游产品转化,变成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所服务。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地方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策略。

    一、根据市场需求,把地方资源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

    游客来到旅行地,主要是观赏和游览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以及文物古迹。根据游客的这个需求,可以把地方资源灵活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在此,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景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旅游景点和服务组合成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在把地方资源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上,应该发展适应人们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现在是我国旅游高速发展的时期,旅游观光产品应该把握市场的需要,对观光旅游产品进行改造升级,发展适合未来市场发展的旅游产品。现在游客喜欢在旅游观光的时候,能够有一些参与性的娱乐休闲活动。所以,在开发城市观光旅游产品上,应该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对市场需要的把握,做好观光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令游客在观光景点的同时,享受到其他的休闲娱乐性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对观光旅游产品不断深化。观光型旅游产品一般以迷人的自然景色和城市面貌来吸引游客,但是如果游客的猎奇心理满足之后,就会有喜新厌旧的情绪,目光就会转向其它地方的景点。所以城市观光型旅游产品往往有重游率低、游客停留时间短等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在设计观光型的旅游产品上,可以加大智力、技术和文化上的投入,实现旅游的种类更新;同时健全和完善旅游目的地基础配套设施,增加旅游项目的娱乐性,这样能满足游客的新鲜感和刺激感。除了丰富游览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将教育贯穿在游客的观光活动中。景点的名胜古迹在为旅游者提供审美的同时,应该进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深挖掘,给旅游者提供教育的目的,这样能增加观光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二、开发城市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越来越关注精神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一般的观光活动,而更多希望欣赏和了解景点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还有一些旅游者,更希望在旅游中能融入到当地的民俗中,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因此,一些以休闲、度假行驶的文化旅游产品,也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为此,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应该注重文化旅游类资源产品的研发,这样才能拓展市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为了更好把地方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当地旅游部门应该针对旅游市场的特点,整合当地资源来设计文化旅游产品。因为游客的需求是各有千秋的,有的是观赏性的,有的是娱乐性的,有的是学习性的等等。面对市场上的这些需要,旅游部门应该整合城市的多文化资源,设计能够满足旅游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应该深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因为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旅游产品应该强化和突出地区文化的特点。同时,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上,应该注重求同存异,突出本地优势和特色,切忌模仿照办。事实证明,一些令游客在大同小异景点之间奔波的旅游项目,已被人们厌烦和抛弃。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有鲜明的主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旅游项目上从景点开发到设施建设,以及景点服务人员的穿着和素质,都应该表现城市文化的主题。为了开发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不断为旅游活动增加活力,不断吸引游客的前来。面对一些无形的旅游文化资源,可以深挖掘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活动氛围,使文化的内涵通过旅游设施和旅游活动体现出来,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品位。在本地资源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上,应该遵循文化保护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文化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对当地居民或者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造成影响,使原来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丧失,从而失去了文化的真实性。所以,在开发本地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上,不能破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文化本身;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手段保护原先文化的形态,不能使本地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异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当地居民和许多人士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开展文化旅游的认知教育。为此,应该取得当地居民和广大群众的理解;而且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各层的人士,大力宣传和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把文化旅游认知教育融入到旅游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中。这样才能塑造优秀的旅游文化氛围,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