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12-29 14:40:38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信心;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74-03

引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者利益休戚相关。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如制造虚假信息、披露不及时等,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降低了投资者信心,还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如何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探讨和关注。本文通过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者以启发。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界定

要想了解会计信息质量,先要了解什么是会计信息。所谓会计信息,就是指能够体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有关财务状况的数据信息。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直观地反映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好坏,便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决策。

而会计信息质量,目前有几种不同的定义,普遍的说法是指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中立性、可比性、有用性。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通俗理解,就是上市公司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关注者了解其状况的需求的能力。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越有助于投资者进一步了解公司,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资本市场环境,同时也有助于上市公司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好感。而会计信息质量越低,说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越低,时效性越差,越容易误导投资者,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会计报表造假。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谋取自身利益,很多上市公司选择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如调高收入、增加利润、降低资产负债率等。此外,通过修改会计报表数据,上市公司还可以在税收上做手脚,以致出现偷税漏税的现象。

二是会计报表披露不够充分。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转移投资者注意力,喜欢避重就轻,玩文字游戏,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则大肆渲染、着重说明,而对不利的信息却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对于很多重要事项不加以明确解释。

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对于投资者的影响巨大,决定着投资者能否迅速做出理性的投资选择。然而很多上市公司往往喜欢在及时性上做文章。对自身有利的消息,便第一时间放出来,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而对自身不利的消息,在披露时间上大打折扣,能拖则拖,甚至不披露。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分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度量缺乏一个高效的参照模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上市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量大,没有空余时间也没有概念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模型,另一点则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措施等不公平贸易保护条例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导致国外很多先进的会计信息度量模型处于保密状态,我国企业只能接触到较为落后的信息度量分析模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信息的质量评估应该包括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应计质量、会计稳健性、盈余平滑度和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这五个评估方面中,上市公司的会计部门在进行度量分析时需要加以注意的是会计稳健性和信息质量指数,会计稳健性是会计评估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会计工作和制度构成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构建良好的信息评估系统的基础,因此构建良好的会计信息度量模型,首先要将已有的会计系统构建的平稳有序,才能追求科学高效。而信息质量指数则是上市公司会计开展会计质量评估和建设的核心环节,是整个度量分析的开展的基础所在。

二、投资者信心概述

(一)投资者信心的主要特点

投资者信心主要通过投资者信心指数来体现,而投资者信心指数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包括对于股市的信心指数,以及股市中的牛市指数和熊市指数。在这几个组成因素中,信心指数是对于整个债券市场在未来时期波动性的反映,揭示着市场的发展趋势。牛市指数指的是的对于市场发展看好、看多,相应的熊市指数则是对未来市场不看好、看空。信心指数以50为界限,当这一指数低于50的时候,则说明对于市场的发展表现出了信心不足,不看好未来发展。相反如果信心指数高于50,则表明对于未来市场发展看好,对发展趋势充满信心。

(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因素

1.宏^经济发展状况。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从整体上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这个影响从投资者的数量多少便能够反映出来。宏观经济向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飘红的居多,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而宏观经济下行,上市公司总体上业绩较差,投资者信心不足,会有部分投资者选择撤出资本市场,转投到其他盈利产业。

2.资本市场的表现。通常情况下,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很多时候股市并不能准确体现出宏观经济的走势。因此,资本市场的自身表现情况也是影响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牛市来临或者连续暴涨,投资者信心大幅增加。而熊市来临或者连续暴跌,投资者信心会明显不足。

3.政策的利空利多。投资者的信心还受政策的利空利多影响。比如,央行降准、降息,通常情况下会释放市场活动,推动股市走势上扬,从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相反,则会减弱投资者信心。然而,这种利空利多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有时会失灵,有时候甚至会反转。如2015年证监会正式推出熔断机制,在决策者看来,这属于利好消息,能够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然而事实证明这对于股市不亚于一场灾难,证券市场连续暴跌,大大减少了投资者的信心,股民利益受损严重。此后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降准、降息,然而此时政策已失灵,收效甚微。

4.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的经济业绩是投资者信心的直接影响因素。一家健康稳步发展、盈利状况良好、没有不良信誉的上市公司,总能吸引很多投资者的眼光,很多投资者选择长期持有,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而长期亏损的上市公司,面临停牌、整顿、退市的风险,投资者自然对其信心不足,也很少选择持有其股份。至于那些弄虚作假、搞内幕交易的,更是被投资者拉入了黑名单,很难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三)投资者信心的度量分析

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是建立在客观投资环境评估之后的主观判断,而投资者建立起强大的信心不仅仅需要光明的市场前景引导,同时也需要完善的公司内部体制做保障。建立起良好的会计信息监控制度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透明化,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而良好的会计信息建设甚至有助于协助审计部门开展工作,这都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障,因此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信息。企业在融资成功后仍然要坚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机理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

1.会计信息质量越高,投资者信心越足。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越可靠、真实性越高,信息披露越及时,越具有参考价值。而投资者可以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便于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也越容易从中获益。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有助于形成相对公平的资本市场环境,减少信息不对称现状,增加投资者信心。

2.会计信心质量越低,投资者信心越缺乏。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会误导投资者,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而且助长了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容易扰乱正常的资本市场秩序,减弱投资者信心。影响比较大的如原野财务造假案、琼民源财务造假案、郑百文财务造假案等,都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当前很多投资者对会计信心真假缺乏辨别的能力,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同时,更容易让投资者心寒,怀疑原本诚信的市场环境,严重挫伤他们投资的积极性。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盈余操纵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的十分关键的一项指标。适当的盈余管理,有助于上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盈余状况进行微调,从而传递出正确的会计信息,使股价处于合理水平。所以盈余操纵从法律上来说,是允许的。然而过度的盈余操纵,对投资者信心和资本市场秩序危害极大。

1.短时间内会增加投资者信心。上市公司通过对盈余操纵,包装美化会计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参考,短时间内确实会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从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在IPO新股发行、配股和规避停牌等方面,盈余操纵的空间更大,也更为频繁。

2.长远来看会削弱投资者信心。对上市公司来说,盈余操纵常被用来调高净利润额,以此来提高股票价格。有时,上市公司也会用来规避债务违约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些过度的盈余操纵手段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误导投资者判断,给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失,而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资本市场秩序,长此以往,会严重削弱投资者信心。

四、基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的建议

(一)正确引Щ峒菩畔⑴露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约束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下一步,应继续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细则,增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对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不规范的上市公司,严加处罚,增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新闻媒体也要予以曝光,增加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成本,形成“不敢违、不想违”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管作用,确保其积极有效履职,提高上市公司规范治理水平。此外,上市公司也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赋予会计人员相应的独立权,明确会计人员职责,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和经营活动的监督,避免受管理层的操纵影响,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

(二)加快健全完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成熟度是影响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资本市场不仅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还为投资者取得合理回报提供了平台。当前,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完善,各种虚假信息、内幕交易充斥着资本市场,特别是与欧美资本市场相比,股市暴涨、暴跌的现象时而发生,市场稳定性不够,投资者权益得不到保护,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下一步,要加快健全完善资本市场,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法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推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者取得合理回报机制,确保投资者能够取得合理收益。此外,还应稳定资本市场,制定有关政策时应事先作好预估,待成熟后逐步推出,尽可能减少资本市场异常波动,为投资者营造健康稳定的投资环境。

(三)着力提高投资者的素质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活力所在。证券市场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纵然是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亦很难把握准其规律,更不用说初入市场的新手。然而很多投资者选择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盲目跟进,一旦风向突变,这部分人首当其冲遭受损失。当前很多投资者缺乏足够的资本市场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的虚假会计信息,缺乏辨别判断能力。因此,要大力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引导投资者熟悉证券市场基础知识和投资相关理论,增强其辨别会计信息真伪的能力,理性投资,提高投资者防范风险的意识。证券从业机构在投资者申请开户时,要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宣传和风险提示,并发放有关学习材料。鼓励投资者利用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把握市场规律,积累实战经验后再正式入市,从而增强投资者抗风险的能力,提高投资者信心。

(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社会舆论监督对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规范提升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增强中介结构审计鉴定结果的真实客观性,对于会同上市公司、侵犯投资者权益的,必要时可取消其中介资格。新闻媒体、宣传机构要做好正面引导,及时跟进,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及时、真实、完整的上市公司,给予积极宣传,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的,给予谴责曝光,降低其品牌影响力,形成弄虚作假、人人喊打的局面。上市公司也要主动配合舆论媒体,积极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保护投资者知情权,提升自身竞争力。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红黑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促进公平竞争。

结语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于维护投资者权益,增强投资者信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概述,接着对投资者信心进行了概述,接着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提出了建议,期望能为研究相关此类课题者以启发。

[参 考 文 献]

[1]苏英健,侯雪筠.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5(7):17-20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2

1.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投资者对相同会计收益下的不同收益质量还无法充分地作出反应。具体表现为投资者只能对会计净收益做有限的反应,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及成长性、盈余的持续性和质量、资产质量以及公司潜在盈利能力等信息仍然无法做出充分的市场反应,从而使股价受到影响。投资者行为被看作是股票市场的风向标。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的浅层次市场反应必将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从而导致管理层短期行为。许多公司在上市前盲目的盈余管理,上市后盛行的投机行为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使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受到影响。投资者由于信息理解能力有限或信息资源不足等原因对风险程度各异的企业无法充分分析,只能依据不准确的企业风险状况去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这会计准则的趋同能够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投资者对企业营运状况的评估能力和预测水平提高。因此,会计准则趋同对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本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进而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是有利的。

2.投资效率。由于公司的投资效率是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Stein,2003),因此国内外研究者大多以投资效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变量,从投资效率视角去看会计准则变迁能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筹资效率。筹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资本成本的降低。资本成本一般包括债务和股权资本成本。本文将用筹资费用来代表筹资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

1.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资源配置效率。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管理层比投资者更有信息优势,掌握着更多关于公司的经营和盈利信息,可以借此优势侵害投资者的利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司一般被要求提供财务报告和披露给投资者的信息。如此,投资者和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司披露信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此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助于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公司信息,帮助投资者降低信息不确定性,增加作出正确决策概率,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市场环境、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资源配置效率。按照罗党论和唐清泉(2007)的观点,市场环境是指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权保护程度、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等。本文所说的市场环境包括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地区法制化水平与投资者保护、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等。

①地区法制化水平与投资者保护。MYY(2000)认为当投资者搜寻公司层面信息的动力会因为其产权不能得到国家司法体系的有效保护而有所下降,因为相对差的法律环境不能使信息搜集活动的成本与获得的相应回报相均衡。也就是说,法律对投资者的产权保护使信息成本相对较高,搜寻企业层面信息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不足以弥补为之付出的成本,所以投资者倾向于用市场层面的信息做决策,而缺少动力去挖掘公司层面的信息,因而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较低。

综上所述,法律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会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来影响分析师的预测误差,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当法律制度较为完善、投资者保护水平较高时,会计准则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而当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时,会计准则的执行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投资者保护水平和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当法律制度越完善、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时,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越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越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公司面临的法律制度越不完善、投资者保护水平越低时,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越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越难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②金融市场发展。由于信息具有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金融市场的资金提供者(投资者)与资金需求者(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按照Soderstorm和Sun(2007)的观点,投资者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需要使得金融市场存在信息的需求。当市场上的投资者不能区分好公司与坏公司时,逆向选择就会出现。为了解决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高质量的公司会通过财务报告向市场传递有用的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Burgatahler等(2006)发现,国家越发达、金融市场越大,私人公司就会比公众公司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金融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公司管理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激励。因此,金融市场越发达,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求越多,公司认真执行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激励就越强,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就越好,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带来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从而提升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达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会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来影响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进而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当金融市场比较发达时,会计准则会得到比较好的执行,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相对较高;当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时,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就会较差,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相对较低。所以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市场越发达,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越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市场越不发达,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越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难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③地方政府的干预。Bushman等(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使会计信息不能够及时传递到信息需求者手中。Wang,Wong and Xia(2008)也指出,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使其倾向于选择口碑更差的审计师,以便于双方达成各自目的。根据内部控制理论,控制性股东为了遮掩其侵犯小股东利益的事实,既有动机又有能力隐藏相关信息或将虚假信息向外传递( Fan and Wong, 2002; Jin andMyers, 2006; KimandYi, 2006;李增泉等,2011),这些行为都使得外部投资者更难获得真实的信息进行投融资决策,进而损害资源的优化配置。

银行信贷是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2003年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后,地方政府对国有大银行的经营仍然具有影响和干预的能力(巴曙松等,2005)。而地方政府干预可能会存在微观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和市场价格机制扭曲,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王钰,骆力前,郭琦(2015)整理了2003-2011年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从信贷价格角度看,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程度的“信贷歧视”现象,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显著影响信贷配置效率系数,损害具体体现在国有企业的信贷价格对企业绩效变化不敏感。因此,地方政府对信贷的干预会一定程度上导致信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当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较高时,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较低,会计信息质量也较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较低;当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较低时,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较高,会计信息质量也较高,资源配置效率也会相对提高。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越低,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越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就越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越高,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越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就越难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策建议

本文以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与筹资效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变量,考察了市场环境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会计准则执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主要论点如下:①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来看,说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确实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从市场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来看,公司所处地区的法律与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越低,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越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3

(一)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09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718家,已是1990年的118.7倍。据中国证监会统计,目前沪深两市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有1050家,仅发行B股的24家,同时发行A、B股的86家。境外上市公司(H股)共66家,仅发行H股的39家,同时发行A、H股的27家。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45794.37亿元,流通市值为15063.82亿元。全年期货市场交易总量超过13.64亿元,约占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的1/3.

(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得到发挥

2008年市场融资3396亿元,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5家,其中中小企业69家,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同时,资本市场有力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年171家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3273亿元,每股收益增加75%.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4年以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直接融资。然而在2006年宏观经济续写“中国奇迹”、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的情况下,股票融资占全部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5.6%,较上年提高2.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由2005年的1:99提高到20:80,实现了跨跃式进步。

(四)主流公司回归A股市场势头强劲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掀起了大蓝筹股的回归浪潮,2008年,交通银行、中国神华等在H股市场上市的优质超级蓝筹股陆续回归A股市场,为A股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逐渐显现

2007年、2008年股票市值分别占当年GDP的43%和130%,基本反映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正在逐步增强。

(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加强

截至2008年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15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5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有待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结构有待完善

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市场也有待发展,体现在市场规模较小,品种结构简单,品种创新相对不足,投资者结构需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实力有待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狭小。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市场上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还比较弱小,难以适应投资的机构化的需要,阻碍了这种稳定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职称论文。

(二)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还未形成,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仍然采用高度依赖行政审批的核准制和额度制,债券市场发行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交易机制有待完善且交易成本较高,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套利机制,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登记结算的法规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三)上市公司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内部治理和外部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控股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二是决策机制不协调,存在控股股东操纵董事会、干预经理层,直接控制上市公司事务甚至操纵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三是激励机制不到位,职业经理人市场缺失。四是市场筛选机制有待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市场化的收购兼并机制尚未完善,市场主体的守法和诚信意识淡薄,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中的违规违法现象屡出不尽。

(四)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较弱

与国际大型金融服务机构相比,中国现有证券公司的规模仍然普遍较小,核心竞争力较低,大部分证券公司经营模式单一,对客户和产品服务缺乏分层和多样化服务。赢利模式同质,行业集中度不够,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大部分证券公司尚未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五)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个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比例偏高,投资者持股时间短,交易较为频繁。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短期投资特征明显,发展不平衡。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不够丰富,业务创新不足,基金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制约基金业进一步发展,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各种类型的集合型投资计划监管规则不统一,非公募型投资基金发展不规范,二级市场非公募基金的发展长期处于灰色地带。

(六)法律诚信环境有待完善,监管有效性和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从监管体制看,目前过于依赖行政监管的局面已经明显不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监管工作的效率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监管协调机制,执法有效性应进一步完善,当前自律组织功能尚不健全,自律监管过弱,股权文化和诚信环境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建立健全完整的资本市场的对策

(一)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

一是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吸纳符合条件的优质公司上市,鼓励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到A股市场发行上市。2009年,深圳证券市场股票、基金、债券、衍生品累计成交198734亿元,上市公司股票融资1713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与自主创新的功能作用初步显现。

二是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快捷融资机制和交易制度,增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实行更加市场化的发行上市制度,为创新型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渠道。2009年10月,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境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初步形成,截至年末,共有36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累计筹资204亿元,占全年股票市场筹资总的3.4%.四是稳妥推进场外市场建设。拓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功能,形成统一监管下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平台。五是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根据企业和投资者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建立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二)政府的政策与决策支持对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进程的缓慢与政府对推进决策的滞后关系极大。客观分析造成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制度环境的特殊性,要求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国家对资本市场风险的防控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路径选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了决策过程的复杂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快政府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决策进程的关键,是政府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角度上,有效协调相关方面的利益关系,排除地方竞争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三)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运用行政机制配置资源的格局,建立按市场竞争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建立起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对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控股股东进行责任追究;强化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诚信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制度、股票上市与定价的机制,切实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四)要建立和健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等等,把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经营者更注重对企业的长远利益的考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五)积极培育资本市场主体,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础

一是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信息披露电子化平台,建立对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退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投资者及债权人的赔偿制度。

二是提高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核心竞争力。鼓励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兼并收购和退出机制,促进行业整合。

三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引导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境外资金有序进入资本市场,稳妥发展具有私募性质的投资基金,发展以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证券期货业。进一步放松管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拓宽业务范围,推动证券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培养资本市场专业人才。

(六)完善证券市场的规则和资本市场法制建设

1.改革现行的有关企业上市的规定,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防止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

2.健全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诚信建设

按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总体部署,健全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规体系。要清理阻碍市场发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政策性文件,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按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制定资本市场诚信准则,维护诚信秩序,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坚决实施市场禁入措施。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4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北部湾经济区 会计市场 会计资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该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之间将形成巨大经济体,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该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推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市场的形成。会计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资源是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和能动性要素。当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投资、资本流动不断增加时,双方需要大量及时有用的会计资源,因此,随着中国―东盟之间区域性市场体系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我们建立一个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会计市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内唯一一个有条件跟东盟国家在海、陆都有交流与合作通道的省区,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前沿和桥头堡;其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在我国构建面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会计市场时占据了天时地利,我们应抓住机遇,立足北部湾,研究如何构建一个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会计市场。

一、会计市场的含义和构建目标

(一)会计市场的含义

要构建一个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会计市场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会计市场的实质,本文所指的会计市场即为会计资源市场,是会计资源交换的场所,是对会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的方式和手段。这里的会计资源应包括会计信息、会计人才、会计服务,具体可划分为会计信息子市场、会计人才子市场和会计服务子市场。我们虽将会计市场进行具体划分,其目的只在于想分析会计市场的个别特征,从而认识会计市场的本质特性,但这绝不意味着会计市场的3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实际上3个分市场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其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情形使得缺乏任何一个市场都会使会计活动出现断层,并使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得到正常发挥。我们必须将会计市场视为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对3个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衔接的会计资源市场再进行研究。同时,会计市场内容还具有发展性,随着新的会计资源出现,会计市场将继续延伸。

(二)会计市场的构建目标

基于以上定义,可以提出构建目标:提高北部湾地区会计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促进会计资源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协调会计活动过程中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充足,会计信息高效有用,形成专业、有序,竞争、开放的运行格局,能有助于扩大我国会计市场范围,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以及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和双边关系深化。

二、构建北部湾会计市场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对中国――东盟会计市场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会计市场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而中国――东盟自贸区还是北部湾经济区都是初步建设并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圈,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会计问题,因此,该会计市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动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应用研究的发展。

(二)有利于加快和促进整个广西的开放和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对北部湾会计市场体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融入东盟,扩大中国会计市场的范围,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就会带动会计教育规模的扩大,带动会计服务产业组织的扩大,带动会计信息使用范围的扩大,并使北部湾乃至中国的会计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接受检验,促使我国提高会计资源质量,进而为积极融入国际竞争提供便利。

(三)有助于完善北部湾会计市场环境

该会计市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我国与东盟各国企业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降低会计资源使用的交易成本,促进更高质的会计服务标准形成,促进相互投资的发展,更好的推进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开发,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市场体系。

(四)有助于培育与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人才,优化和改进北部湾经济区的教育模式

经济发展需要人才,会计人才市场是会计市场的组成部分,该会计市场的构建能促进北部湾高校与东盟各国财经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我们培养合格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和提高教育水平提供很好的平台。

三、构建过程中需解决的关键点

为了构建目标理想会计市场,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除了分析会计市场的定义、范围、特点、职能以外,还需了解市场机制在会计市场中的功能和运作效用,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关注市场机制运作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求所有商品要素都要进入市场,会计人才、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是具备商品一般特征的市场要素,必须进入市场,并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优化配置,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现实需要。会计市场环境不同,其市场机制功能作用程度也就不同。因此,我们需立足现状,分析会计市场机制对会计活动的影响,解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存在的市场失效问题,以利用市场机制来加强中国―东盟会计市场管理,提高会计资源质量与利用效率,促使会计资源充分流动和互惠交易,形成会计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促进北部湾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

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都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会计市场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对外开放可以促使会计资源实现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从而完善世界市场体系。因此我们的会计市场要在会计市场国际化的高度进行构建,该会计市场应是全方位、多形式的双向开放市场,最终目标应是形成国际化的大市场。在人们的认识中,开放较强调的是“引进来”而忽视“走出去”,这种认识本身就会因市场交易的不对称而导致形式的不合理或不公平,因此,我们的会计市场建设必须重视“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东盟各国经济情况不一样,市场开放程度也不一样,必须分析各国的市场准入政策,从有利于中国――东盟双边经济贸易和谐发展的视角去探寻发展扩大我们会计市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国和东盟双边经贸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利于加快各自会计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三)完善会计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在构建目标会计市场过程中,需进行会计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强监督管理。会计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种法制经济,因而会计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同样需要全方位的市场监督体制来保证,否则将会导致会计活动的混乱,因此需要健全会计市场法规体系。同时,在不断完善会计服务市场法规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在保障本国利益的前提下,遵循和平共处原则,并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签订的各项协定以及WTO的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逐步靠拢,以便与国际接轨。

(四)构建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北部湾会计信息市场

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目标之一,会计信息是国内、国际进行投资、筹资、资本运营等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信息来源真实可靠,传递及时到位,使用相关多用,而北部湾地区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难以达到上述目标,这对构建适应自贸区发展的会计市场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完善会计信息市场,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扩大会计信息使用范围,提高传递效率,降低成本,使中国――东盟相互间的贸易与合作更为顺畅和谐,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构建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北部湾会计人才市场

会计人才市场是会计市场的组成部分,会计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会计业需要大量通晓国际惯例的人才。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谁就获得了会计市场上未来发展的空间。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北部湾经济相对落后,存在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整体质量不高、人才教育相对落后等问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广西的会计行业将面临新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规划,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解决人才需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培养,二是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是当务之急,而培养人才则是长久之计。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的是教育,因此我们需加大对会计教育的智力投资,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推进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培养能够适应国际挑战的会计人才,形成人才层次复合化、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不断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并对会计人才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不断完善与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北部湾会计人才市场。

(六)构建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北部湾会计服务市场

会计服务是会计活动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以往人们说到会计市场,往往等同于会计服务市场,可见会计服务市场是会计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部分。它是对会计服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的运行机制,是会计服务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会计专业服务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在会计服务市场上所提供的商品主要有审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税务服务、资产评估服务等。随着经济发展,会计的外部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验证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技术的会计服务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想建立目标会计市场,会计服务市场的研究必不可少。目前北部湾存在会计服务行业整体素质不高、业务单一、服务质量较差等现象,我们应针对问题,对如何促进专业技术服务社会化,深化会计服务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本地区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扩大服务业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北部湾会计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东盟乃至世界会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位。

同时,会计服务市场完善也需要合格的服务人才,而当会计服务水平提高了,就能提供更高质的会计信息。3个会计市场的构建绝对不是独立进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也再次证明了会计市场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有机整体。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丽.会计市场及其规范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要荣慈.我国会计市场刍议[J]. 中国农业会计, 2007(4).

[4]房林中、黄义.会计市场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5(4).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5

【关键词】产业安全 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产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遵循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完备性与最优性相结合、客观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状态指标与发展指标相结合、独立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六大原则,在参考了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表1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产业发展力与产业安全

1、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生产技能、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还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劳动力素质最基本的反映,可以用产业内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即平均受教育年龄。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不能被物质资本所解释的剩余部分,是指对人力进行的投资,包括学习、上学及在职培训等所形成的资本。只有当产业人力资本较高且被有效利用时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可以用产业员工平均利润率来对其进行衡量。

3、专业人才比重。人力资本指标反映了产业人才环境的一般水平,而专业人才比重这一指标则反映了产业核心人才水平。该指标可用产业中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从事科技活动等人员与产业从业人数之比来表示。

4、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产业内企业筹资和使用资本所需要支付的机会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资本,企业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得资本,都存在资本成本问题。如果资本成本过高,将会影响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5、融资效率。融资效率是指产业内企业获得资本或者形成资本的时间效率,即融资的时间成本。该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难易程度、进入股票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股票市场进行再融资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衡量。

6、产业国内市场竞争度。市场竞争度是反映产业竞争活力的一项指标,也是反映产业发展市场环境的指标。如果一个市场竞争度高,即不易形成垄断,有利于产业的发展,该指标可以用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数量来表示。

7、国内需求。国内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内较大的需求有利于产业内的厂商追求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加快产业的资本积累,该指标可用该产业当年的国内产品消费量来表示。

8、国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就是考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需求越高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就越大。可以用该产业当年世界各国出口总量来衡量国际市场需求这一指标。

9、上游企业供给环境。上游企业是指供给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企业,上游企业供给环境可以用供给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来反映。供给产业竞争力越强,产业运行效率也就越高,其发展力也就越强。

10、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政府针对产业的发展所提出的相关政策,是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行为方向,即政府对该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政府会根据不同产业的产业特点和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政策,从而提供不同的政策环境。

11、法律法规。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所使用的两种手段,政策具有临时性,而法律法规则具有强制性和长期性两种特点,因此法律法规在行为导向上更有约束力。政府会基于国家产业战略、产业特点以及产业重要性等因素的考虑,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不同的法律法规,以区别对不同产业的鼓励程度。

12、生态环境。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以严重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该产业的发展质量是非常差的,从长远来看,该产业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产业的废物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来衡量产业的发展质量,以此来反映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全面考察产业的发展力。

13、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投资占据重要地位,一般来说,企业研发费用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竞争力越强发展力也就越大,但研发费用绝对额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因为还与产业规模有关,应该是一个相对量。因此,用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技术研发投入角度来衡量产业科技素质比较合理。

14、申请专利技术项目数。申请专利技术项目数是反映产业技术发展的指标,专利技术是开发新产品和独家拥有产品的技术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自主技术不受侵害。因此,专利技术的申请对企业和产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15、r&d实际支出额。技术对企业和产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产业的技术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两者缺一不可。r&d实际支出额是从研发的实际投入角度来反映产业的科技素质,也进一步反映了产业的发展潜力。

16、r&d总人数。产业技术投入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还需要人力投入,r&d总人数是从人力角度来反映产业的科技素质的。可以用产业当年的r&d总人数从人力角度来反映产业的人力状况,来反映产业的发展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

1、产业世界市场份额。产业世界市场份额反映了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份额越大说明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越大。可以用本国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该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即国内产业产品出口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

2、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产业国内市场份额反映了国内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该指标可以用一国某一产业的国内市场销售额占该国国内市场该产业产品的全部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

3、技术竞争力。技术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也就更具竞争实力。因此,可以用国内某产业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与世界该产业研发费用占世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之比来衡量技术竞争力。

4、产业市场集中度。如果只从竞争角度单独来考虑,市场竞争度越高,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但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规模化生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长期成本,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合理的市场结构应该是企业的数量、规模大体和市场需求量一致,该指标可以用产业内几家大企业的销售额占该产业总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

5、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指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和的比,该指标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tc值越大说明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

6、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表现在产品的贸易上,显性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rca值越大说明产业竞争力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

7、产业效益竞争力。产业效益竞争力是从企业获利能力的角度来反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可以用产业当年的获利情况来衡量产业效益竞争力。

三、产业对外依存度与产业安全

1、产业出口依存度。产业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出口贸易总额与该国或该地区该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是反映某一产业对外经济联系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出口依存度越大,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影响就越大,产业也就越不安全。

2、出口国别依存度。如果某一产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贸易摩擦,产业发展也就越不安全。该指标可以用出口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即产业主要出口国和地区的出口额占该产业总出口额的比重。

3、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指标是反映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的依赖程度。它可以用国内产业当年进口的原料、零部件等投入品的数额与产业当年的总产值或总销售额之比来衡量。产业投入进口依存度越高,产业的生存安全度也就越低。

4、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所谓资本依存度是指国际收支中长期资本流动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实现总产出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越高,说明产业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就越大,受国际资本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也就越大,资本风险也就越大。

5、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是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的指标,它可以用当年产业引进的全部技术项目的产值与当年产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

四、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安全

1、外资市场控制力。外资市场控制力主要是从国内市场份额角度来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的控制情况,主要表现为外资控制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控制程度,该指标可以用外资控制企业的市场销售额占国内该产业的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来进行衡量。

2、外资技术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的控制情况,外资技术控制率越高,产业发展受外资企业的影响越大。

3、外资品牌拥有率。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现代经济中,品牌不仅意味着忠诚的客户、更高的利润,还拥有制定产业标准的基础,外资品牌拥有率越高,产业发展也就越不安全。

4、外资股权控制力。外资股权控制力可以用外商投资企业年底外方的注册资本与外商投资企业总注册资本之比来衡量,该比率越高,说明产业发展受外资影响越大,也就越不安全。

5、产业外资国别依存度。该指标从产业外资来源国的集中情况来反映产业安全受影响的情况,可以用产业外资主要来源国的外资与该产业引进的全部外资之比来衡量,该比率越高,国内产业受重要的外资来源国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也就越大,产业发展也就越不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钟棣:入世后中国的产业安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景玉琴: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2).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6

一、未来几年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国加入wTo将为证券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加入wTo后,长期被政策所保护的金融服务业将不断开放.从证券业来看,加入wTo后,虽然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和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我国的证券市场交易,将活跃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操作规则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外国银行、证券机构的大量涌入,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将为证券业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二)我国证券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将继续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将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台阶.股票、债券、基金等市场品种将不断丰富,上市公司质量将会明显提高,交易登记结算将会有新的改进.将基本建设成集中统一的全国结算体系.随着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的初步建成.证券市场信息质量特有较大提高.证券中介机构体系不断健全,将形成一批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大型证券公司.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也将趋于完善.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规模经营,降低交易成本,市场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证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居民金融资产稳步增加,金融意识、证券意识逐步加强,投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居民购买有价证券的投资倾向将日趋加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股市的总钵规模在逐步扩大。1997年底深沪股市流通市值为5024.42亿元,1998年底为5745.48亿元,2000年11月底为14980亿元.从长远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是很有潜力的.

二、21世纪初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扩大股票和债券发行规模,丰富证券交易品种.市场扩容如果以企业小规模、大数量的方式进行,无疑会助长市场投机气氛,最终影响市场发展.选择大量经过改制改造具备入市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入市,发行一定规模的股票、债券,既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量需求,又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对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控制服票和债券发行,关键不在数量,更要的是质量.因此,应当一方面继续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规范.另一方面在企业中抓管理、抓技术练内功,提高资本盈利率.这样,如果上市公司的质量好,股票质券的风险就小。发行规模也就容易扩大.近年来国内不少企业已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资产合并重组、壮大规模后上市;或者通过先上市再回头收购本地工商企业,注入优质资产,迅速壮大已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效益,然后再增资扩股,使优质资产扰质人才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转移.这样,既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又壮大证券市场的规模.对于证券品种,应实行发行和交易多样化、国际化.除股票质券之外,还应增加期权和期指等衍生金融品种的交易.债券要增加期限品种,多开发短期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股票不但在境内发行上市,而且要争取在海外发行上市,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已逐步从香港扩展到新加坡纽约、伦敦等股票交易所,境外上市公司已达46家.证券融资的发展日趋国际化.

(二)加快发展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队伍.机构投资者是未来证券市场的主力军.有了庞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市场就能健康地发展.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仅占20%左右,不利于树立理性投资的市场理念,因此,应该加快发展机构投资队伍,吸引更多新生力量进入证券市场.

一是发展和规范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体现“集合投资、专家理财”特点的现资融资制度,作为方便大众的投资融资方式和理财工具,主要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证券汇集资金.目前国际上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兴未艾.据有关资料反映,资产规模已达6万多亿美元.在中国,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市场尽管姗姗来迟.但发展也初具规模。随着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既可以解决目前6万亿居民储蓄的分流问题.又可以为我国的证券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同时.在目前国家将部分国有股.法人股报向市场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以基金配售的方法间接上市,则不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由此看来,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促进证券市场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二是放开保险资金入市.目前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已初具条件:第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品种增加、提供了可选择性。第二,我国证券市场己逐渐成熟.第三,专业队伍经验日益丰富.第四,由保监会和证券会实行双重监管.因此,保险资金入市势在必行.1999年10月,我国股市大门己向商业保险资金正面敞开.通过投入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进入股市。继同盛基金向11家保险公司配售后、巨博、长阳等基金的配售也相继进行.随着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保险资金入市方面的创新步伐将加快.此项创新不仅意味着市场资金面在扩大.更标志着新型投资主体开始加盟股票市场.

(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证券市场中的双重作用.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证券经纪、企业兼并、资产管理念融咨询项目融资等活动.从发展趋势看.现资银行在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过程中的活动越来越积极,这项业务的规模、重要性将越来越大。投资银行既是中介机构,又是投资者,具有双重身份.1999年以来,国家证券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已下发文件,为券商融资开辟渠道.包括券商增资扩股、允许券商进入资金拆借市场、允许券商参与国情回购、允许券商抵押贷款以及券商上市等措施.这一方面表明券商的金融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另一方面表明券商的外部经营环境得到改善,综合性的券商作为投资银行,应发挥自己的融资优势,壮大资本实力,帮助企业在债券、股票市场上筹措资金,并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帮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企业到海外上市,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最终扩大金融服务的领域与成效.

(四)不断推进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证券市场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证券市场逐步向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但要实现证券市场化、国际化还必须花大力气,继续努力,逐步完善.

一是改革股票规模的有限性和分配的行政性,建立股票发行审核制度.过去,发行股票、债券.要分配额度,经过层层审批,不但手续烦琐,而且社会上对于行政干预和暗箱操作颇多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一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废除额度分配和规模指标.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本身需求申请发行股票,证券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条件对申请股票发行的企业进行审核,把好上市申请和发行审核这第一道关,保证上市公司质量,推动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优化证券市场环境.199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进入了一个更为国际化、法治化的新阶段,集中体现了管理部门力图改进股票发行审核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意愿。这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广大改制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则是一种实际的利益保护.

二是实施市场股票回购,激活上市股份公司.股份回购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是常见的公司行为,被作为公司正常的调控手段.在美国和英国,企业回购股票的现象非常普遍.美国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有:稳定和提高公司的股价,防止因股价暴跌出现的经营危机;回收股票以奖励有成就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等.实践证明,上市公司按照股份回购的条件、股本结构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回购本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是可行的.例如当本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严重背离其投资价值,而且已远低于每股净资产值,则可以实施回购,以缩减公司的总股本,提高公司每股净资产值和每股收益.使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重新显现.而在回购以后.如果公司股价较高,则可以根据需要增发新股;为公司今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激活证券市场。

三是逐步解决国家股的上市流通问题.增强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股份有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一方面它们已失去股票原有的意义,既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上市企业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企业内部管理者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任命,而被社会投资者监督接管的压力不足以引起其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从而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无法充分体现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为此,应根据市场承受能力,用五年或者更长时间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包括企业回购注销,消除法人股;适当转让上市公司中部分国有股权,增大社会资本的比重,既盘活国有资产,同时增强证券市场的社会监督,充分体现企业法人的市场行为.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7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 创新工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所谓生产性金融资源是指那些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资源,是被企业用于生产领域创造财富的金融资源,它主要包括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以及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对于居民手持现金和居民储蓄存款等非生产性金融资源而言,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生产性金融资源可以表示为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与储蓄投资转化率的乘积,因此通过扩大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可以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相比较资本市场而言,银行在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数量持续增长中的作用逐渐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作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赖于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的支持,资本市场正成为财富创造的推进剂。这样一来,必然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生产性金融资源上的运作,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进一步拓展。

2.资本市场分流我国银行大中型优质贷款客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日益降低,资金需求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成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也是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优质大中型企业可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一方面可增强其内在动力,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防止将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这些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而直接融资分流了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给以存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3.资本市场改变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资本市场产品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其收益往往高于储蓄存款,对居民很有吸引力,成为居民新的投资渠道。当股票、债券等大量发行时,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不断转移到资本市场,引起储蓄存款增速减缓甚至绝对量的减少。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银行负债短期化。居民投资资本市场产品时,一般动用的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定期存款,且为便利投资交易,往往还要备用部分活期资金。因此,居民和企业在参与资本市场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期限较长的稳定资金,而流回商业银行的则是期限较短的活期资金,从而影响了银行负债结构,加大了银行资金的不稳定性。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8

一、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政府引导,积极为资本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循序渐进,注重发展质量,规范企业运行,防范市场风险。(二)任务目标。以扩大直接融资、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大力发展证券、债券、期货和产权交易市场,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综合竞争力强的中介机构群体,扩大资本市场总体规模,提高资本市场发展质量。到20*年,力争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企业2-3家,50%以上的上市公司具备再融资能力;全市上市公司数量较20*年翻一番,全市企业年直接融资规模走在全省前列。

二、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服务,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

(一)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围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国有资产布局调整和企业改制工作,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发展优势的各类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对市里确定的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重点产业链和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要通过横向参股、控股形成资产联结纽带,加快构筑产业链条,具备条件的要改制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对主业突出、业内领先和具有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要吸引社会资本改组、改造,整合资源,扩大主业优势,尽快做强做优;对前期已完成上市辅导和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公司,要按照《公司法》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规范完善工作,抓紧解决遗留问题,改善资本质量,提高投资回报率,争取尽早上市。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服务业骨干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扶持、引导力度,培植上市后备资源,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要加快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有实力的县域企业重组上市。(二)认真搞好企业改制上市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服务。对全市企业上市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按照“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培植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制定企业上市工作规划,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库,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坚持“境内与境外上市兼顾、主板与创业板上市并举”的方针,鼓励企业因企制宜选择上市途径,探索并走出一条成本低、时间短、融资多、风险小的上市路子。积极推动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在国内主板上市;引导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做好原在省产权交易所挂牌企业的吸收合并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司直接或间接上市;拓宽与境外资本市场的联系通道,支持企业多种形式到境外上市。要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主动汇报*市企业上市工作情况,争取指导和支持。积极吸引境内外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落户*或在*开展业务,并给予域外投资者的各项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各类推介活动,为券商、企业沟通提供服务。

(三)加强对改制上市企业的政策扶持。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拟上市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金和省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等各类政策性资金;对拟上市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办理资产置换、剥离、收购、财产登记过户的交易税费等费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按规定给予相应优惠;对拟上市企业要本着尊重历史、有利发展的原则,“一厂一策、一事一议”地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做强做优

(一)按照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要求,将上市公司的发展与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紧密结合,继续推进上市公司的实质性并购和重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经营业绩,增强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支持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融资能力强的上市公司收购兼并同行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或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不断扩大经济规模;支持发展势头良好、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形式,扩大融资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对国有控股比例过高的上市公司,支持其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有发展前景,但受历史包袱困扰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采取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减负;对主业不突出的上市公司,要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重塑主业;对主业经营困难、自身难以改善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优质资产注入,实现主业转型;对主业瘫痪、资不抵债、退市风险突出的“ST”公司,争取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彻底化解风险。(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依法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保证上市公司业务、资产、人员、机构、财务的独立,防止和杜绝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以及违规担保等问题。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得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的利润、优质资产,不得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转移劣质资产或以非公允的价格向上市公司转移资产。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要按规定作为重大事项予以公告。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在现有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探索建立股权激励制、年薪制等分配制度,把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改革与业绩考核结合起来。(三)继续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支持和协调服务。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符合规定条件的,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争取国债贴息项目。鼓励上市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对投资国家、省和市重点建设项目并符合国家税收规定条件的上市公司,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境内外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重组。参与上市公司重组的企业,经批准可适当减免重组相关费用。积极支持重组后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申报再融资。个别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改制上市前由于资产不实、政策性兼并困难企业等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及上市后因非经营性因素造成的呆坏账,依照责任主体分别负责的原则,按程序报批后核销。积极争取国家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支持,进行上市公司以股抵债、定向回购股份试点,以市场化方式妥善解决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历史遗留问题。

四、健全协调监管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改变部分股份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状况,把工作重点放到转机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上来;具备分红能力的公司,原则上必须分配红利;股东会制度不落实的公司,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切实增强公司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对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负责的意识。要依法落实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责任,切实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为投资者判断投资风险和收益提供客观依据。(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督导,促使其规范运行,树立*上市公司板块的良好形象。要积极配合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重视并规范处置上市公司问题,探索建立应对资本市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完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体系,保护各方股东利益,促进非上市公司健康发展。(三)按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强化证券市场主体各方的诚信意识,不断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支持投资者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诚信环境。进一步明确中介机构的义务和责任,提高中介机构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水平,使其真正成为资本市场公信力的维护者。

五、健全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证券、期货、信托、保险等经营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到*发展,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二)培育和发展债券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债券筹集资金,增加企业融资手段和市场投资品种。(三)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增强期货公司的从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期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壮大实力,鼓励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和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期货公司。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督促期货公司实施稳健的财务政策。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涉农部门及生产、加工、流通、外贸企业参与和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四)大力发展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理顺关系,整合产权交易机构,全面推行产权转让场内交易,实现公开、公正、公平操作。发展完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技术不断创新。积极推动市内外产权交易机构联网交易,拓展业务空间。(五)配套发展其他要素市场。完善人才市场,特别是推动经理人市场的建立,促使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向职业经理转变。发展风险投资公司,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外资参与和组建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六)增强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综合实力。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转体改制和组织制度创新。规范中介服务主体及其行为,强化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积极创新中介机构发展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自*发展、市场调控、政府监管的体制,促进统一、开放的中介服务市场建设。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范文9

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和发展产业集群。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在黑龙江和吉林发展绿色大米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集群;在内蒙、黑龙江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集群;在山东发展绿色果菜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福建发展绿色茶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本土化营销的重点,也是向跨国本土化发展的基础[2]。在扩大基地规模和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内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万美元的外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与跨国本土化相适应的营销组合。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特色、价格、渠道与促销活动诸方面考虑本土化营销组合及其重点,特别要适应出口国绿色壁垒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部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立与出口国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出口我国绿色食品,使国内的本土化与跨国本土化更好结合和融合。如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著名的零售连锁公司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合作,可通过这些渠道将我国的产品更大范围的销售出去,这是实现由本土化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将绿色大米打进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做好跨国本土化市场定位 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营销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要求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第三个层次是以中国、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但随着质量和标准的与国际化接轨,特别是市场定位(出口国、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产品需求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把握的。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应采取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市场定位,提高营销的针对性,这是成功进入出口国市场,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国际化的营销策略 首先,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刚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知之不多,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要求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本土化需要,接着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以便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是逐步实现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策略下,企业和营销人员努力挖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业和营销人员还应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

(一)通过合作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回旋余地小,市场风险大。要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就要在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二)通过合作竞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级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

(三)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伙伴

外来资本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是来寻求好的投资回报,使其资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处于研发期和导入期的项目,由于市场前景不清晰投资者更多的是观望、等待,择机行动);项目的规模、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目前大多数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不够大,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重组和整合,对重组与整合的考虑会使投资者举目观望。因此,要加强对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三、根据目标市场特点战略

(一)锁定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1.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市场的商业设施完备、市场环境良

好、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AA级食品),可将此作为重点出口市场。

2.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

3.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

4.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在选择重点企业和产品扶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2)产业基础。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比如,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尽管专用品种没有美国那么多,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单产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大兴安岭沿麓等地区,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很好。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4)合作伙伴及进入策略。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向更多的第三国市场渗透和开拓。这种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外企的大企业集团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二是与外国的企业合作,利用外企的营销网络,共同开发产品,合作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尚未涉足的第三国市场,更适合采取此办法打开市场。

(二)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不断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1)以实力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市场定位,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加大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的开发,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企业,可进行A级绿色产品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向生产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

(2)以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将企业定位于绿色+特色模式、绿色+优质模式、绿色+低成本模式、绿色+品牌模式。

2。持质量和信誉取胜的发展方向。“以质取胜” 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并从思想上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育“拳头”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要适应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应按着“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产地环境、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强化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靠质量和信誉的不断提高,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强品牌的竞争优势。品牌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

我国绿色食品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开拓国内外市场,赢得社会经济效益。但市场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企业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如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出售的品牌过多(现在有30个以上),不利于发挥黑龙江省“北大仓”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过多说明企业规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场研发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还为假冒企业和产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乱真的机会。如能从现有的30几个品牌整合到l0个左右品牌,则可大大提高竞争力。即集中30个品牌的产品研发和促销费用,使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上升都会起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和企业的角度,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辅以适当的行政推动,为培育和发展著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好的市场、法律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指投资及产品的产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信息畅通及交易条件良好;法律环境是指对投资人的财产和投资行为的合法保护及对其正常经营的合法保护。以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科技园区、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等为载体,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