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集锦9篇

时间:2024-01-16 10:21:1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渐渐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体现他们在处理与自然,与社会和与其他人相处关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个人,整个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学生是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未来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有必要。但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对于新时代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问题和新的考验。本文着重从在阅读中培养人文素养,在作文中提升人文素养,在语文活动中实现人文素养,从这几个不同的层面,粗略谈一下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培养方法;人文素养;作文;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097-01

语文教学在帮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常常仅通过技能的掌握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然而,新时代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将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滞后,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众所周知,语文除了要负责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它的教学本身就肩负着人文素养培养的重大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如何致力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作为课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对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应该做到充分利用教材,将课堂阅读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默读,朗读,熟读等,用心去体味和感受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内心情感和人文关怀。选择合适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自然类的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养成学生科学的环境观;在励志类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让学生增强意志力,不轻易言败;在哲理类的文章里,学生可以体会到人生的感悟,提升自己的哲学修养。这些都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大家积极参与到了阅读中来,将自己作为思考的主体,从而发自内心地从阅读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其次,学生仅仅接受到教材中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学生才能接触到不同的读物,从不同种类的书籍中,取其精华,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高尚他们的道德情操。日积月累的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广袤的阅读海洋中,开阔他们的视野,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丰富他们的人文情怀

二、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文学素养和个人修养的直接体现。学生的作文,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在写作中提炼和升华个人的人文精神。写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的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写作时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放心让学生表达内心世界。这样一来,写作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生编硬造,而变成了倾诉内心世界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更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写作需要学生搜集身边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写作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逻辑能力,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能充分地实现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表达自我的平台,敢于冲破旧观念和旧势力,要有批判求实精神,做到敢于创新,用于挑战。在写作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在语文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止的思考里,还要不断开办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他们的人文素养。课堂的教学方法应该丰富多彩,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

因为学校的语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表演创作,读书会,等竞赛式活动。组织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搭建很好的交流平台,一方面,有益于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同学之间探讨研究的结合。这样,既让学生在竞争中得到了知识和文化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另外,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些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大家都参与其中,比如在制作黑板报过程中,提升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和相关文化修养,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的工作。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多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展示自己,并肯定学生们对自己观点的表达。对于活动讨论中所产生的不同观点,为学生们指明道路,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思维。

结语:

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贯彻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勤摸索勤实践,以人文精神来知道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坚持人文精神的渗透。本文从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入手,阐述了如何在写作和阅读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将语文活动实践引入议题中,贯彻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高洁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努力地探索出一套适合培养与指导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严伟.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 (02)

[2]、管晓芳.人文素养的渗透于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材质,2012(04)

[3]、徐鹏,吕游.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略论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语文学刊,2005(Z1)

[4]、张彩莲.浅谈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2

[论文摘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从学校层面上看,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家庭层面看,望子成龙,期望值高。

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技空前发达、咨询传播空前迅速、个人意识空前高涨,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扼要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简述:

1.1 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民生社稷”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1.2 “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1.3 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些学生坦言:“我们喜欢读消遣性读物,简单易懂,并且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看的时候很轻松。中国古典文学太过深奥、难懂,读起来花费太多时间;而西方经典由于对其文化背景不熟,不太感兴趣。”

2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原因剖析:

2.1 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顿感茫然,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估计人文素养的培育。

2.2 学校层面: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占据了青少年上大学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使他们从小就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滋润。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的氛围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不知“人文”为何物。长期以致文化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后者致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通过对大学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读。大学生读书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把读书和求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为将来谋得高薪水的职位打下基础,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

2.3 家庭层面:望子成龙,期望值高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抱有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心切,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迫切希望能出人头地,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部分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概不关心。

3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3.1 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3.2 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人受益终身礼貌待人、严肃认真、踏实真诚、谦虚谨慎、自强自尊、稳重冷静、乐观热忱、精神振奋等等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大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健全精神人格。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人生。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3.3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应主动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4 培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4.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4.2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的课堂和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4.3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其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游刃有余。教师的人格魅力则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4.4 政府、社会、高校积极参与,联手培育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3

关键词:语文素养;背诵;课外阅读;作文;体验生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32-01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的水平。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1、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无知即无智。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素养。语文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在内的各类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学得越丰富,记得越牢固,语文的功底也就越厚,语文素养也就体现得越高。

2、训练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透过能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素养。语文能力的强弱可以显示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因此,语文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训练好阅读、写作、聆听和述说等各种能力。

3、开发智力

智力即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和思考力。智力的开发本身就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4、积累社会文化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双基”以外,课内课外,学生还要学习不少社会文化知识,受到不少文化熏陶。举凡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工农财贸、体育卫生、科技教育、地理天文之类相邻相关知识,课内语文学习中就可涉猎;至于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课外读写视听中也可得到。接受和积累这些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提高语文素养。社会文化熏陶的有无和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下。

5、陶冶情意人格

这是指除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的陶冶。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未来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具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重要作用。

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应该是多层面全方位的。语文是一种语言学科,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 ,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不断积累语言,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完全是空中楼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让学生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学习语文,除了通过正常课堂教学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等外,还可以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从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1、强化熟读背诵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 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

2、扩大课外阅读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 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 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学生课外阅读要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3、增加作文密度

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就是作 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 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

4、躬身体验生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素养;文化功底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和文化基础越来越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素养更是欠缺,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进入职业学校后,又有很多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专业技能好,其他科目学好学坏无所谓,因此学生放松了语文学习,对语文课程根本不予重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当然,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在教学中,主体是“学”,关键是“教”。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趋向,人们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时,就会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与学活动才可能顺利开展下去。比如,在教《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发觉学生学议论文的热情不如学记叙文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巧设一个问题,二个三角形可组合成哪些图案?想到答案的同学都可在黑板上画出来。同学们踊跃作答,趁学生情绪进入状态,我马上进入课题探讨,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点明本课论点。轻松完成本课教学。同时,要时刻不要忘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把那些内容新颖、富于兴趣的好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而且还是训练思维、锻炼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分析、表达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各项能力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大致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在两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鉴赏评价的能力。

二、创设和谐情境,加强口语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建立集体观念,培养合作意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流至为重要。每次走进课堂,我都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前都拥有轻松、愉快的心境。在情感上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在每位同学脸上浏览注目,让每位同学都感觉我在与他个人倾心细谈与交流,这样可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被关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从入校的学习、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无不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最明显、最有成效的目标之一。教学中,也可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说”、“课堂提问讨论”、“自我介绍”等形式,尽力创造学生说的机会,具体操作中,可适当营造氛围,即言语交际的情境――语境。有了适当的语境,学生自觉不自觉就参与进来,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探索和掌握。同时,教师可倡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给学生多一些训练的自由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无所顾虑,从而敢于说话、乐于说话,表达的胆识就会加强。

三、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要知道,每位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有异、兴趣爱好有差别。这就注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整体进步,要求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特长,都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要确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 人文素养 培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为培育学生的师者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教育目标。立德成人的关键即是一个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而审美却是建立在人文素养之上的,缺少人文关怀,审美便会世俗,低级,而只有人文关怀,缺少审美,世界便会缺少色彩,不再斑斓美好。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审美与素养的高低,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它与文凭无关,不是你有多高学历就有多好的素养。素养是内在的,灵魂的纯洁与高尚的完美体现,具有思想的广度与深度。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建辉在《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一文中说:人文素养对人的行为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对社会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

审美与人文素养内涵的界定 “审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审美是一个人对事物美与丑的判断和认知,这一认知,包括外在的表象,更包含内在的深度;人文素养则是一个人内在的素质和修养,是灵魂的纯洁与高尚的完美体现,具有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也有人把它归结为三个层次:“基本层――人性;发展层――理性;高境界层――超越性。”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我们只培养学生最基本,最人性化的理念便已足够。

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对策与途径:

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提高。而课堂教学最能发挥作用的便是语文教学。课堂上,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品词析句,感受文字之美,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自身对美的理解与运用。如教学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品析“绿”字,并与作者定稿之前用过的字比较,发现“绿”用字之精妙。再如让学生体会“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不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充分发挥阅读的功效,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领略山水意境之美;感受人间真情之美;体味伟人志存高远之美;清楚名人拼搏奋进之美……“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书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瞻仰他们的风采,亲沐他们的行谊,聆听他们的言论,坐育其间,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吸取他们的经验,不知不觉把自己融进他们匠心独运的幽美意境之中,如沐春风,一生都受用不尽呢!”(斯迈尔斯)从两位智者口中,不难看出阅读之重要,所以说,阅读绝对是有效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手段之一。

三、结合实际,联手“国学”,对学生进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的熏陶与陶冶。

例如:在配合课标唐诗宋词的教学中,在低年级穿插《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国学内容的学习,在中高年级穿插更难一点的古文名篇的学习,让学生在背诵经典名篇的过程中感悟古人“首孝悌,次谨信”“亲师友,习礼仪”的人文情怀;感受“昔仲尼,师相”的谦虚好学;领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如饥似渴;体会“如负薪,如挂角”、“如囊萤,如映雪”的勤奋刻苦;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千古佳训……在如此浓厚的先人氛围中熏陶,学生们耳濡目染,定会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抓住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提高人文素养。

例如:结合古诗文的学习,开展“诗配画”大赛,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喜欢的诗文配画,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更能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

还可以结合节假日,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用画笔和文字抒发自己对节日的理解与认知。

到了中高年级,就可在班级成立文学社团,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定期出版自己的报刊,班内发行,不仅能达到积累提升,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另外,不定期的辩论会,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语言表达等能力。

总之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只要找准途径,用对方法,不仅注重人的社会性,更注重人的人文性,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马建辉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忻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6

一、知识视野的拓展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深入,简单地依靠教材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也是有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的,更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平台,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发现,以阅读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文本,比如《窗边的小豆豆》《小星星》《小葵花》《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好的书籍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而也为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以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二、交际能力的提高

交际能力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并不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较差,甚至一些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复述活动、辩论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讲完这节课之后,我引导学生以正反两方来辩论“是不是父母不顺着自己就是不爱自己,父母对自己严厉就是不爱自己”。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爱,而且对学生亲情意识的培养以及正确情感态度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在辩论中得到提高,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思想观念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所以,我们要认真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以期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7

关键词:素养;语文素养;兴趣;阅读;语文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21-01

笔者一直从事于贫困农村教育工作,贫困地区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突出表现在书写差、错别字多、语文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针对此类现象,笔者做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下面是我研究的情况。

一、什么是“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

从“素养”一词语的概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来说,它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相关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很多花,这才能酿成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多读书,读好书。因此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引导阅读。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益的读物。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学生或顺手拈来就读,或为猎奇而读,甚至读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这往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具体做法是:首先要选择观点正确、内容健康,有利于学生思想进步的书籍。其次要选和学校教育、教学相配合的课外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学习的效果。再次,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文学经典名著等等。最后要选订自己喜欢阅读的报刊、杂志。为孩子们开辟一个学习天地,为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寻求时间。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资源可以加以利用,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语感。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那么怎样通过培养中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呢?

1.品读优秀篇章。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如课内外的一些大家的名篇,或是一些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多读,多背,慢慢语感就会形成。

2.积累利用素材。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只有吸够了气,才能吐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能够惬意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

(三)开展实践活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必须注重课外实践。生活是个大课堂,课外实践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特别是借助语文教科书涉及到的内容,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学以致用。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

1.学会积累――随笔本。中学生只读还不够,还要多积累。摘抄是积累的最好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都说明了作读书笔记的重要性。美妙的诗篇,精彩的段落,不论其从艺术表现手段还是思想道德层面,总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当我们在阅读有所感悟的时候,就要及时的记下来,这些感悟或许是零碎的、散乱的,甚至是片面的,若不记下来,也会慢慢遗忘的。为了使所学的知识长久的保留下来,学生不妨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随笔本。专门记载自己阅读的经历和内容,诸如名言警句,精彩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句,自己的心得或体会、读后感。但你回首,会惊喜地发现其中记载着学习生活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2.学会创作――读背品。新课程语文教学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新课堂的语文课堂常常有这样一个环节: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词、句、段、背下来,然后试着模仿说一段话。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带动了作文教学,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8

关键词:语文 学生 素养 培养 方法与策略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通读了整个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界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懂得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语文素养,强调的是养成,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入到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3.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9

关键词: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99-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使其走在其他学科之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语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的希望,也是家长和社会的希望。那么,如何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重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和语言的形象性、主动性。

首先,导语设计要先声夺人,起到诱发兴趣,集中注意的作用。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学习方法灵活多变。如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时,我是按照以下几个过程进行的。首先让学生看图片,体会出母爱。其次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体现母爱的故事。教师补充《历练后的飞翔》,让学生明白母爱的表达有不同的方式。第三,进行仿写句子。在学生体会和感受到母爱的基础上,去歌颂母亲,赞美母爱,抒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第四,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展现母亲形象的影视作品,体现母爱的文学作品,讴歌母亲的音乐作品。第五,由濮阳市清丰县县名的由来,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这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以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为中介的。我们从“引导――展开――运用”三个阶段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引导阶段的方法指导,主要包括预习、介绍学习内容、解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和知识、在师生交流谈话中设计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过程方法。

展开阶段的方法指导,主要指导感知、分析、综合等方法。指导感知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指导分析主要是引导学生具体认识各局部、各细部,包括重点分析、疑点辨析、难点解析;指导综合主要是引导学生概括和抽象,在整体认识和分析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概括由局部到整体,通过抽象由现象到本质。

运用阶段的方法指导,主要指导知识和经验的构建和迁移。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观察具体的材料,捕捉某些具有特殊性的现象,在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探究中发现规律,在认识规律的活动中,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积淀为新经验,迁移为新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加强教学中“读”的训练,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搞好读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也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从而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作用。吴格明教授说过“读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好学校应该是书声朗朗,没有读书声的学校不是好学校”。“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朱熹语)所以教师不但要重视“读”的训练,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读的技巧,如“初读”、“精读”、“美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