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课堂学习集锦9篇

时间:2024-01-23 15:44:29

德育课堂学习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1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 教学情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6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方法,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综合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出色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精神。为此,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没产生兴趣,就没有相应的动力产生。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就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会产生发主动学习的欲望。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如可以编小品剧、故事或诗歌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这一亲临其境的情感投入,或者道德情感上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如可以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烘托课堂教学气氛,达到启发学生心灵与开启思维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用视频图片来营造教学情境,如用生动、丰富多彩的图片以及动画作品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科版七年级上册)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渔民捕鱼的视频或者图片,在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方法对做事成功的重要性。

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钥匙。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首先,应指导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正确的预习方法,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看。教师指导学生在上课之前翻阅一下课本,从课本中直接获取知识。尤其是新课标推行之后,思想品德课本的易读性提高了,这也有利于学生直接阅读课本获取知识。第二层次就是联。教师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事件与课本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三层次就是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一定问题指导下去翻阅课文。这些问题有些是从课本中来的,有些是自己设置的。学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能够更加深入研究课文知识。目前,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第一层次,一部分中等生能够做到第二层次,少数优秀生能够达到第三层次。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设计预习方案,开展分层预习。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时间,帮助学生形成预习习惯。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交流所搜集的资料。

其次,应引导学生形成复习的习惯。复习,也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行为。学生复习活动,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指导学生先复习书本上的知识,然后去做作业。第二种情况,就是先让学生做作业,然后再去复习课本上的知识。第三种情况,就是学生自己去复习。自主学习的提出,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由第二种情况向第三种情况过渡。具体来说,教师指导学生在开展复习工作的时候,应学会自主梳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2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德育;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 王世光,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编辑室,副编审

近十年来,翻转课堂在美国兴起,并引起了我国教师翻转德育课堂的热情。大家关注的主要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例如,德育课堂中翻转什么、如何翻转、翻转需要哪些技术等,而对于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改革的契合点在哪里,翻转德育课堂可能出现哪些偏差,探讨较少。笔者对此略陈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翻转课堂与德育课改理念的契合点

就一般的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由“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转变为“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而在具体实践中,翻转课堂的呈现形式各不相同。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指出,所有形式的翻转课堂有一个统一的特征,那就是渴望调整课堂的重心――把注意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及其学习。[1]如果没有实现这样的转换,课前学习和传统的预习之间,课上练习与传统的讲授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列举了15条翻转课堂的理由,如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这些都是我国近十年来德育课程改革中耳熟能详的说法。可以说,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改革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努力实现教学方式转变方面,已经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课程标准层面来说,各学段德育课程标准都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教科书编写层面来说,德育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力图由“教本”向“学本”转变,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以探究驱动课堂,打破传统德育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课外进行预习、搜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活动。

可以说,近十年来德育课程改革中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巨大变化,早已形成了实施翻转课堂的良好环境。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未传入我国之前,我国中小学德育课堂已经采取了很多类似于翻转课堂的实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反过来讲,现在以翻转课堂为名义的德育课教学案例,如果把教学设计中涉及“翻转”的字眼去掉,单纯看教学流程,大多与我国近年来流行的探究教学设计、情境教学设计等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我国德育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相比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创新性,那么,大家又何必翻转德育课堂?从现在翻转德育课堂的实践来看,其中的奥秘不在于它的教学理念有多“新”,而在于它是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融合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兼顾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与现在流行的探究教学法,并以信息技术为桥梁,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于侧重讲授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视频先了解基本知识,然后进行课堂学习,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2]对于侧重探究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先扫清探究的知识障碍,从而缓解有限时间内知识传授与探究学习之间的矛盾,提高课堂上探究学习的效率。实际上,我国德育课堂的探究教学早已习惯于采用学生课前准备、课上探究的教学方式,只是学生的课前准备并不一定以视频学习为中心而已。

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理念一方面强调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又强调不能把讲授与探究对立起来。但在实践中,两种方法很难兼顾。翻转课堂不仅兼容这两种教学方法,而且教师在操作中,具体侧重哪一方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是翻转课堂受德育教师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信息化的

契合点

如果说,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点,那么,注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翻转课堂与德育课程改革在信息化方面的契合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秀教学资源共享。课程标准对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有明确的规定。例如,“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3]这些表述主要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来讲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在德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首先,翻转课堂拓宽了德育课程资源的种类。最初,翻转课堂的课程资源中最具特色的是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随着翻转课堂的发展,供学生课前学习的教学视频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别的教师制作的;既可以是教师集体制作的,也可以是师生联合制作的。后来,翻转课堂又与微课、慕课、电子书包(数字化教材)相结合,各种不同的组合,可以适合不同的需要。这些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德育课程资源,一旦大规模推广、使用,实现共享,会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有力地推动德育模式的变革。

其次,翻转课堂可以从不同层次上实现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翻转课堂对信息技术环境的要求门槛不高,但拓展空间很大。从低层次来说,教师录制或者选择的教学视频,既可以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观看,也可以让学生用各种存储设备复制下来回家在电脑上观看,甚至可以刻入DVD让学生用电视观看。从高层次来说,翻转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微课、慕课、数字教材等充分融合,广泛运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线练习、在线评价等。这反映了翻转课堂在融合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拓展性。我国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处于低层次,可以借助翻转课堂向高层次推进。

第三,翻转德育课堂,有利于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个性化的德育问题。德育课堂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往往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甚至有一部分是十分个性化、情境化的,学生未必愿意公开探讨这些问题。此外,由于性格的不同或学习成绩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于德育课堂上分组讨论、表演、辩论等形式的探究有恐惧感,他们更希望用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向老师咨询或探讨这些问题,或者借助网络平台来展示自己。这些问题在传统的以教室为空间的面对面的课堂上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而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为德育教师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选择。

有学者认为,这种非面对面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交流,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容易使学生产生被抛弃感。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只是翻转课堂的一部分,课上学习仍然有足够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另一方面,当今的学生属于网络时代的“土著”,网络思维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灵魂,透过网络交流,本来就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所谓的“被抛弃感”,实际是网络时代“移民”的感受和想象。在翻转德育课堂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不是德育的技术化甚至异化,而是向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

三、翻转德育课堂的可能偏差

有学者指出,翻转德育课堂时,教师在自身能力与素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手段、学习时间安排、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会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导致翻转课堂的实践偏离翻转课堂的理想。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学习、课上练习的模式有可能割裂讲授学习与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决定哪些教学目标最适合通过探究实现,哪些教学目标最适合通过直接讲授实现”。[4]这样,把最适合直接讲授的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家学习,课堂上处理那些最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设计。讲授教学和探究教学的二元对立是理论上、逻辑上的划分,而非实践上、事实上的对垒。在德育课堂中,我们很难将二者截然分开――这部分是纯粹的讲授,那部分是纯粹的探究。有经验的德育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优秀的德育教师那里,二者之间的融合可以说是浑然天成,无法割裂。如果过于拘泥于翻转课堂的程序,很容易造成课前讲授学习与课上探究学习“两层皮”的现象。这也是一些德育教师怀疑翻转课堂的一个理由。

第二,翻转德育课堂时,应关注德育目标真正的实现。在翻转德育课堂的实践中,课前往往以视频讲解为中心,课上往往以练习为中心,无论课前视频讲解,还是课上探究,都是以知识为中心,对于学生的实践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翻转德育课堂也有可能加重德育智育化的倾向,一些德育教师热衷于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复习,就有这样潜在的危险。特别是有的德育教师热衷于展示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的重心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而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各种信息化的德育课程资源,翻转课堂成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资源的秀场。这是传统的以课本知识为中心的课堂形态的升级版,不仅远离了翻转课堂的宗旨,而且也在无形中忽视了信息化课程资源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德育课程资源,这也是翻转德育课堂所要注意防范的一个倾向。

第三,翻转德育课堂时,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有些德育教师热衷于总结、归纳翻转课堂的步骤,这样很容易将德育翻转课堂带入死胡同。伯尔曼和萨姆斯指出,把课堂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及其学习有很多种教学模式和工具,翻转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2]而且,翻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之中。在他们看来,翻转课堂不一定都需要视频,视频也不一定都要在家看。最重要的是能否实现课堂重心的转移。[2]我国的德育教师在尝试翻转课堂时,有的就明确把翻转“设定为在校内翻转,即自学和课堂教学都在学校内完成”。[5]可谓不拘泥于特定的翻转模式,领会了翻转课堂的精神。翻转课堂既是教学理念,也是教学模式。就德育课程引进翻转课堂来说,认真思考教学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教学理念更为重要。如果仓促地依照某种模式来生硬地翻转我们的德育课堂,那么,我们可能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吸取翻转课堂的精髓,便已将它教条化。这样做,不免招买椟还珠之讥,甚至有邯郸学步之虞。

参考文献:

[1]Jonathan Bergmann,Aaron Sams.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Eugene & 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沈碧倩.高中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24.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3

关键词 中职 德育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1 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新课改明确了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与推进。德育课程教学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需要教师具有厚实的德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不受重视,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安于现状,不能根据时展的要求及时提升自身能力,更新知识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德育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2 德育课堂缺乏有效互动

德育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中职德育课教学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师缺乏教学探究意识,德育课堂教学仍然以知识传授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再加上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相对偏弱,课堂师生互动难度进一步提升,德育课堂缺乏实效性。

1.3 德育课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大多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而且对教材资源的利用过于简单,不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发挥教材的作用。除了教材外还有很多德育教学资源,然而德育教师缺乏德育教学资源开发意识,不能有效整合一切德育教学资源,导致德育教学内容单调陈旧,德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1.4 德育课教学偏离生活实际

教学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职校德育课普遍存在偏离实际现象,不能紧密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忽略学生内在道德与情感需求。德育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本,不能将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需要作为中职德育课教学出发点,德育课教学与学生成长实际脱节,德育课所学知识难以解决学生生活与思想上的困惑,这样的德育课自然枯燥无味。

2 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对策

2.1 提升德育课程地位,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

首先,我们要切实提升中职德育课程地位。德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针对目前中职问题学生频现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切实提升德育课程地位,提升德育教师地位,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

其次,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德育教师是中职德育课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我们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形成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切实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开发与利用德育课程资源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发挥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2 摆正师生课堂地位,提升师生课堂互动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师生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摆正师生课堂地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才能有效提升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德育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促进德育课堂师生互动呢?

首先,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认识到在德育课堂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亲切、平和的教态消除学生的畏惧感,缩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以轻松、自由的心态投入德育学习,“有着和谐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是要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①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中职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学生的自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及时调整自身不良教学行为与方式,善于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第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教学氛围。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不同观点,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态度,不要轻易批判与否定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2.3 整合德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要善于开发与整合德育课程教学资源。德育课程教学只有不断加强资源开发与整合,才能使中职德育教学常教常新。教材是最直接的德育课程教学资源,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凝聚着编者的智慧,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不能过于简单,不能照本宣科,要善于挖掘,善于开发,富有智慧地运用教材。首先,教师要精通德育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与自身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处理,最大化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其次,要不断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师要紧密关注社会发展,及时根据政治动向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专题学习活动渗透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使德育课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增强德育课程时代感,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2.4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化德育教学

首先,要使德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德育目标就在生活中,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其次,德育内容设置要从学生生活出发,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第三,适时开展社会德育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带着课堂上和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感到困惑的问题,到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②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德育调查,参观社区德育建设,参与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德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增强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增强德育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总之,中职德育课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客观正视德育课教学现状,在中职德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寻找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效率的策略,有效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注释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4

关键词: 先学后数 后堂教练 中职德育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现实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近年来,围绕打造高效课堂可谓群策群力,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验成果,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首次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之后很多学校或个人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课堂教学论坛”上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在线研讨,四川省龙马潭区特兴镇中心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而对高效课堂的研究于近期才兴起,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熊梅所著的《高效课堂》一书对高效课堂进行了理论上的一些探索。山东省安丘市进行了快乐高效课堂的研究,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实验小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实施了“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浙江省建德市开展了“高效教学、高效课堂”一系列研究活动。山东省瑞发学校研究后总结出了《高效课堂六大特征》。此外,江苏省丹阳市里庄小学蔡国仁先生撰写的《优化教学环节,构建高效课堂》、叶枫先生撰写的《营造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辛兆刚先生撰写的《优质高效课堂的特征》、鹿坤撰写的《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宜春市五中王隆裕撰写的《浅谈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夏方进先生撰写的《深研“高效课堂”,建设快乐校园》、张金凯撰写的《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孙亚玲在《国外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一文中对国外的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从她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高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高效高效的因素,如教师特征、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等。

中职学校如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各个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作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在2015年7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我市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培训,聆听了张伟老师和高居红老师的讲座和两位中职学校校长对中职教育办学理念的思考,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打造中职德育课高效课堂的迫切性。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给中职德育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了新视角。

一是我们学校作为一所中职学校,德育课门类较多,而且受职业教育重视技能训练这一特定的质量要求,使得德育课与普通高中相比课时较少,但质量要求不降,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能满足这一需求。二是我校德育课教师由于受编制限制跨学科改教的青年教师较多,这对德育教研组教师培训提出了挑战,为使这些跨学科改教的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德育课教学,迫切需要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以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三是由于我县采取初二后分流的办法解决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因此许多学生均存在学习或思想上的问题,即问题学生。强烈的自卑感和理想信念的缺失交织在一起,使他们抱定“破罐子破摔”的颓废心理,学习习惯差,通过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基于以上三方面因素,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从2013年秋学期开始,我德育教研组经过精心选择发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适应德育各科目教学的要求,开始以课题组形式进行学习借鉴,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反思,力争形成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课教学质量。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操作要领

“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课堂上,先让学生独立看书、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检测自学效果,从中发现学生在自学当中没有学懂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个人解决有了困难,教师再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这时的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内容(自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合作的目的(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合作的方式(更正、讨论、教师讲评)和合作的对象(同学、老师),最后当堂训练还是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就作了很好的回答。“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基本结构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和“当堂训练”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辅助环节”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桥,教师通过这个引桥,把学生送入自学的快车道。接下来的三个主要环节环环紧扣,前一个环节学不好,就会影响后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紧紧跟着全班的步调往前走,一刻也不放松。正因如此,每堂课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紧张、愉快、高效。

三、在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面对的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段不同,教学操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应用时不要生搬硬套,必须领会精神实质,切合实际,灵活运用。

1.在先学环节,在示标和导学过程中切记教学目标和自学问题的设计要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小型化、具体化和直观化。

2.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打造高效课堂中的作用,不能把交互式电子白板当成PPT电视机,发挥好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性强的特点,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当堂训练环节的练习既节约了时间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3.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学设计做到脑中有纲即要对教学大纲了如指掌,胸中有本即要熟悉课本的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即注重学生的差异,手中有法即教法设计要灵活可行,要构建严谨科学的课堂结构。

四、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

1.通过教学模式的推广,找到了打造中职学校德育课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2.通过教学模式的推广,德育组教师大量获取更多的新课改和高效课堂方面的知识,促进了专业素养和德育素质的提高。

3.通过教学模式的推广,有效解决我校青年德育教师的培训问题,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学习和推广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

4.通过教学模式的推广,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质量。

五、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1.开展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组织德育组教师学习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我们主张学习即“拿来主义”,学习高效课堂要先找到“帖子”,“帖子”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比照帖子,先临帖、再入帖,然后破帖,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2.学习并理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操作要领(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

先组织本组教师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学习相关理论和操作要领,熟悉操作基本程序,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3.全面推广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

组织本组市、县级骨干教师就不同课型的课例进行示范课教学,青年教师听课学习,熟练掌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德育课各种课型中的应用,争取利用一学年的时间使全组教师熟练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授课,形成德育组特定的教学风格。

4.总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推广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形成适合中职教育德育课特点的教学模式(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会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2]邱学华.尝试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刘要悟.教学目标的意义、分类和陈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2.

[5]胡斌武.影响教学机智的因素分析[J].普教研究,1995,03.

[6]刘富昌.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4,03.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5

关键词 以德育人 课堂教学发展 价值诉求

一、以德育人――“存在性”必求

以德育人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存在性”必然要求。哲学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被关注的问题。恩格斯曾这样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最终还是归于自然和历史中,并通过实际存在的事物体现出其思想内容,人的发展和价值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受到关注和重视,人的“存在性”也成为一种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让人们有更深的体会。现实生活中,课堂教学作为实体事物存在着,课堂教学中各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同时又具有独立性,其发展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育人就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冯文全教授指出,“德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一种教育。”[2]以德育人的核心在于发挥德育的本质作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人们更有自我存在价值感。

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崇高使命,就必须贯彻以德育人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其本质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体现学生的自我存在价值感,让学生在课堂中挖掘自我潜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以德育人的理念,课堂教学发展中在关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要关注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与整体素质的发展。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争取让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并能体现出他们的存在价值。与此同时,注意让教师将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融会贯通,并根据自己的个性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我的教学个性,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以德育人能够推动课堂教学发展,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人性,不仅提高课堂实效更是向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是课堂教学发展中寻求主客体存在性的必然追求。

二、以德育人――“民主化”追求

以德育人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民主化”追求。民主作为亘古不变的话题,一直激励我们追寻公平的理想状态。长期以来,我国各项工作都是提倡民主、发扬民主精神,重视民主化发展也得到党、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3]。提倡和发扬民主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唤醒人们民主自觉意识,对确立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主性有着重要作用。以德育人体现出了德育要走向民主,要实现民主化,这正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一个价值指向。以德育人体现出了学生要获得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性需要,这正是以德育人与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契合。以德育人赋予的涵义就在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并最终回归到学生自我的发展中去,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让学生感受民主、平等的地位,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又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理想的课堂就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就必须用民主的方式去实现。我们国家的发展依靠民主,细化到课堂教学的发展同样依靠民主。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与管理机会,促进自己更深刻地理解公正,同时也通过教育行为及示范作用自发地向学生进行公正教育[4]。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员,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最应起到模范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教师的良好素养及德育理念的传达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教育哲学家卡尔(DavidCarr)认为教学的本质是道德,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也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教导,更要成为学生品德学习的模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德[5]。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倡学生的慎独精神,并关注到课堂中的每个学生,明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由人,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让他们在民主的课堂中学习。以德育人倡导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平等、自由、民主的权利,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德育发展人和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三、以德育人――“生活化”需求

以德育人是课堂教学发展的“生活化”需求。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关注学生个性成长的却少之又少,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鲁洁教授曾指出:“道德规则和规范既然不是来自于人自身生活的需要,这样的规范和规则教育也就难于深入人的心灵,去激起人的道德需要,丰富和发展人自身的道德品行。”[6]我们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规则如果不来源于生活,那么在这种道德教育下人们的价值观也会被这种空虚的道德教育所扭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教学相长,课堂教学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要形成学生的生活境遇性与课堂融为一体的和谐氛围。以德育人的理念来源生活亦高于生活,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精神趋向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所以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有必要渗透以德育人这个理念,只有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进行课堂教学才会使学生明白现实意义所在[7]。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世界为立根之本,以德育人实质上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并赋予了整个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个体实践化的意义。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原本就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8]。道德教育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越来越远离了以生活为本源的世界,形成了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分离状态。从实践层面来看,如今的课堂教育呈现的只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是片面单一、缺乏生机的,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需求。以德育人是把学生当作道德主体来培养,追求的是发展完整意义的人,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空洞性,能够使教师主动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更有价值的东西,并懂得如何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真正完整意义的学生,以德育人倡导的是现实生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懂得如何接受道德教育。

四、以德育人――“灵活性”探求

以德育人,彰显课堂教学发展的“灵活性”探求。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课堂教学内外,学生和教师缺乏有效的交流。叶澜教授提出了“交往起源说”,并指出人类起源于交往,认为人类就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且交往已经具备了教育的基本要素,它与教育同构[9]。教育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交往才能有互动,德育来源于交往,正确的价值观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不断向前发展,课堂教学的发展同样需要这面以德育人的旗帜。以德育人就是以交往时代为背景做出的理论自觉和必然选择,因此,课堂教学的发展需要渗透以德育人的理念才能彰显其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1.渗透“以德育人”理念,充分开发课堂内教学的“灵活性”价值

近年来,认知灵活性理论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部分已经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来,对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认知灵活性理论以独特视角对知识结构、学习特点以及迁移能力的获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改革设想,为实现学习的广泛、灵活迁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架设了重要桥梁[10]。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把从复杂的学习问题通过教师良好的表达方式在发生变化的情境中灵活解决,我们不仅要摈弃传统课堂中教师机械传授知识、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而且更需要尊重个体差异,为学生建构所需要的基础和广阔的思考空间,只有在课堂中贯穿德育这条线才能使学生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奠定基础,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及价值所在,灵活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节奏,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去,从而使课堂发展又迈进一步。课堂内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观、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

(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向,课堂教学中价值观追求的是整体课堂中学生全面、独立个性化发展。以德育人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时代诉求,课堂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落实某项教育政策与应试相联系的智能发展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全方面健全的现代化人。虽然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德育理念从不过时,以德育人不能作为一个口号挂在嘴边,时不时像口哨吹一下。以德育人需要从课堂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体着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角落,比如在课堂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学生,这样能够使课堂更有张力和活力。课堂教学的发展需要从转变观念做起,以德育人的理念需要渗透到课堂教学各个部分。

(2)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

灵活多样的课堂表现方式需要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本着以德育人的理念,从丰富课堂活动的类型做起。第一,具体表现为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着手,以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全面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增加有利于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课堂;第二,为学生分层设计活动标准,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都按同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既使得课堂缺乏弹性又必然会拉大学生的差距。因此,要设立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比如教师在课堂中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层拓展,横向即扩展学习视野、纵向即难易程度按层级加深,从而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第三,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要使得课堂活动内容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3)课堂评价体系要采用多元化标准

课堂评价也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的标准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课堂评价要多元化,不能用单一的课堂评价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表现,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使课堂更有灵活性。比如课堂上教师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做出积极评价,并批评没有积极发言的同学,貌似无意间的评价会使得课堂形成两极分化,不利于课堂整体和谐发展,这种行为就没有以“以德育人”的理念为支撑,反而不利于未发言同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感。

2.渗透“以德育人”理念,主动开发课堂外教学的“探究性”价值

课堂外教学发展的好坏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课堂教学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存在、生活以及生命的关怀,不仅需要变革现行的课堂教学,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在的育人价值,同时,也需要打破课堂时空的阻隔,超越课堂教学的狭小视阈,还生命、生活以本真的状态[11]。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是现实存在的一种动态和方式,所以课堂之外的教学需要探究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响应政府以德育人的号召以及合理利用家长的力量,使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协调一致,并渗透到课堂教学发展的始终,同时也体现了终身教育对课堂教学发展的时代诉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高洁.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行为中蕴含的价值教育及实践――以挑选学生举手发言为例[J].教育研究,2015(8).

[5] Carr,D.Moral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Rival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Teacher[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3(3).

[6] 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征[J].教育研究,2005(12).

[7] 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8] 曹树真.关于学习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

[9]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 高秀芝.认知灵活性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8).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6

关键词德育 生态课堂 构建策略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德育生态课堂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模式。德育生态课堂遵循生态规律,根据生态系统物质交换和能量互动规律重构课堂系统,旨在促进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德育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点

德育生态课堂是借助于生态学的方法,从生态学的观点考察和认识课堂教学的生态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模式。德育生态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由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以及课堂生态环境所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生态主体,课堂生态环境是生态客体。课堂生态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课堂自然环境包括教学空间的大小、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光照强弱、布局状况、卫生洁净程度等;课堂人文环境包括德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文化素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状况、男女性别比例等。在德育课堂生态系统中,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共同保持着德育课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与和谐平衡。德育课堂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有序、互利共生、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开放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通过信息、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关系。德育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一方面,它通过信息和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同外界生态系统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其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也进行着信息的传输和流动。教师通过德育课堂的教学,向学生讲述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体会道德的作用,认真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并以自身的行为影响社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同时,学生之间也在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

2.共生性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共生性是生命体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德育课堂中的共生性,体现在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主体之间彼此促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励着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双方互相推动、密不可分。

3.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根据生态学观点,复杂的生态系统同简单的生态系统相比更为稳定。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德育课堂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点体现在:德育课堂中的学生是多样的,不同的学生在个性、爱好、知识、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德育学习中形成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他们各具优势、能力互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4.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能力是德育生态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德育生态课堂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进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生态课堂重点在于构建,要创设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生态师生关系;拓展德育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维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创设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环境是德育课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有效德育教学的前提条件,要创设积极的课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自然环境的创设

保持教学空间内适宜的光线、温度、湿度及空气的清新和流通,以维持学生生态主体舒适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合理地布置教学空间,如在教室里张贴介绍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的画册、建立专门的德育教室等,烘托出德育氛围,以调动学生生态主体的学习兴趣;适度控制班级的人数规模,拥挤的教学空间会使学生分心,产生阻断的体验,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

(2)人文环境的创设

创设真实生动的道德情境,使学生生态主体在情境体验中主动建构道德知识,避免生态个体缘于对生活的疏远而导致“花盆效应”的产生;创设以学生生态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学习情境,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参与、积极交往、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实践共同体;营造浓郁的德育课堂学习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生态主体的专业素养;注重校园文化底蕴的融入。

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

(1)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直接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的调动,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充分参与。

(2)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任何教师都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他认为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教师只要提供适当的帮助,他们都能学好每一门学科。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3)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理念

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均衡发展。

(4)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理念

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并注意加强德育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5)树立重视个性发展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此外,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中不断追求卓越。

3.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生态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两者互利共生、共同发展。民主、平等、合作的生态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信任,促进师生间的合作。

(1)德育生态课堂倡导合作

生态课堂需要各生态因子间通过合作交流达成理解、促进发展。合作交流不仅是课堂的基本互动形式,也是探索知识、交流情感的主要活动形式。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在预习环节、讲授新课环节、练习环节及评价环节中进行,有效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加深理解、拓宽思路。

(2)德育生态课堂倡导平等

生态课堂中学生和教师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是平等互助的双主体关系,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不能仅仅注重自我主体,发挥自我主体作用应以学生主体的充分调动为条件。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践行生态课堂的理念。

(3)德育生态课堂倡导民主

应注重教学的民主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的教学民主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4.拓展德育课程内容

生态因子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或者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生长有限制影响,这是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对于德育生态课堂来说,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当能量流低于学生的基本需求时,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要不断拓展德育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应从社会中搜集和整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其中,引导他们运用道德理论去认识社会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关注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如考试作弊问题、网络欺许问题等。把这些现象渗透到道德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其进行观察、判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

应当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在拓展德育课程资源时要遵循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也就是说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超过这个范围将走向反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资源内容要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上下限,不然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5.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丰富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活力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德育生态课堂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由于学生及个体情况存在差异,教师专业素质、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差别,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其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体差异,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根据教师自身的素养和个性特征,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教学方法。其三,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别,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认知性的内容可以运用发现法、情感性的内容可以运用体验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方式得到展开,促进了彼此间思维的碰撞、知识的融合、情感的互通,使德育课堂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实现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完美统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营造出学生彼此间相互帮助、良性竞争的生态环境。

6.实行多维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生态学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将万物联为一体,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应受到保护。德育生态课堂要积极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对生态主体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过程性评价,以体现出对师生生态主体的尊重和保护,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体现出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采取书面测验、课堂观察、电话随机查访、学习档案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3)评价内容要具有多维性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如业务技能、敬业精神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综合学生的各种日常表现,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等进行全面考评。

(4)评价原则要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

注重发展性是指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师生的表现,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激励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德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注重过程性是指重视动态性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师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德育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强调用生态的观点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激发课堂教学的潜在能动因素,力求使生态主体之间以及生态主体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构建德育生态课堂对于促进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陶,彭文波.课堂生态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2] 黄大龙,朱治国.生态课堂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 卢谦.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

[4] 张健.践行生本理念,构筑生态校园[J].考试,2010(4).

[5]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杜亚丽.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1).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7

通过考察学习,我对道德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道德课堂里的“道”即天道,是教育教学规律,就是要求教学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德”即人德,是人的行为准则,德是教育最高境界的目标,即三维目标。

道德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课堂是师生教学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所为,规范行为。 娄华英校长这样讲“道德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挖掘、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资源,并以道德的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活动,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德性温馨与光辉的发展空间。”这就意味着不仅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也就是说不论什么样的课堂,不论什么学科,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德育目标都要符合现行社会的道德标准。

道德课堂必须以社会道德为主,学校德育最终要升华为社会道德,要适应于现行制度下的道德需求。如小学阶段,要以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初中阶段,要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为重点;高中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等作为重点。

道德课堂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和沟通交流的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心灵相通情感交融,课堂上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气氛活跃、紧张而又适度,不同程度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道德课堂是关心的课堂。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即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植物,关心动物,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知识,关心学问等。教师要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并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道德课堂是自由的课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服务的,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要尊重并重视学生的意见及价值,给学生表达自己需要的自由。

道德课堂是高品质的课堂。是师生进行道德行为示范的场所,更是师生做人的场所,应该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者要秉承道德准则,遵循教学规律,教育者用“合道德”的方式,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

道德课堂更应是科学的道德。面对升学竞争,质量评价过度看重分数,忽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探究意识、创新思维、身体素质、“三维目标”道德水准等。考核教师单

从可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而忽视教书育人的要求。有的只顾迎合应试教育,苦了孩子,扼杀了学生兴趣。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如果能和社会接轨和现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接轨,它就是科学的。教师教的,如果是社会用不上甚至所摒弃的,那就不是科学的。所以,道德课堂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8

吉鹏鸽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关于《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讲话内容,从这次的讲话内容我们可以得知:

社会的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是生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道德课堂的构建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课程改革改到深处就是课堂改革,而道德课堂的构建正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方面。道德课堂,是我们愿与过去的旧课堂教学中道德确失、不道德的一种教育主张。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和境界。

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构师生关系。道德课堂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课堂革命的本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这种角色的错位往往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的抵触性较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正是这样,才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被异化,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道德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尽快完成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的助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同伴关系,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德育课堂学习范文9

关键词:中职德育;生态教育;课堂实效

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当前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明确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应考虑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中职学生成人、成才。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中职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重点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提高中职德育实效,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企业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更需要员工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和谐人。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在同龄人中是相对不优秀的。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许多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学校管理者,一方面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力求通过教师教化学生行为,让教师感到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制订各种管理规定对学生严加管束、强化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感到失去自由,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职教生态恶化。因此,全力化解社会期待与职教生态恶化的矛盾,破解中职学校发展难题,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意义重大。

二、准确定位 提高德育课堂实效

(一)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德育是抚育心灵的教育,教师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成人世界、对人性善恶、对社会伦理的真切感知,远比说教重要。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应准确定位职业学校教师角色,明确职业教育的宗旨,即以满足学习者的成长需要为宗旨,承责任,担义务。按照“维修发动机”、“往油箱注油”、“往车装货”的顺序,把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坚定中职学校学生不是差生的代名词,用信心激发学生潜力、用耐心坚守第101次等待、用宽心播撒美好的种子,以“真、善、美”的心灵世界和行为准则来面对学生,培育不缺聪明、机敏学生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懂得责任、良知、博爱、崇高、正义、尊严和使命,使学生能够做到讲真话、做善事、成美德,成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之要决。

(二)精心设计,构建生生乐学的高效德育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课堂,实施关注学生的本真、符合中职学生的天性、尊重中职学生内心的发展和适应时展需要的生态教育,即要按照生态学的观点系统思考教育问题,在优化的校园生态环境下实现教育内涵的科学、全面协调发展和不断创新,从而为师生的生存和合理发展寻找最合适的路径,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态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低耗高效”,找到“支点”撬开并破解中职德育课堂的空洞说教的难题。

1. 转变观念,夯实德育课堂成功的基础。

切实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扎实、精细的备课为依托,以师生互动的针对性、创造性的问题导学为原则,开发反映新道德、新风尚又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容,由表到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实施、渗透多元德育课堂,使学生对规范付之于行、内化于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的文明习惯,真正做到“始于规则、成于习惯、止于止善”。

2. 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把稳德育课堂成功的“方向盘”。

课堂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备课质量的高低,教师要精心编制适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流程,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路线图、指南针,实现教师怎么教向学生怎么学转变。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等要求,领悟教材编者意图,理清教材结构,设计好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一般经过三个步骤:一是由主讲教师提出设计思路,由德育教研室全体教师讨论、达成意见后编写;二是由主讲教师把设计好的初稿发给德育教研室每位教师讨论,提出修改充实意见后,再定稿,三是主讲教师针对授课班级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凝聚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又把握了学生的学情。

3. 实施1234课堂教学模式,用好德育课堂成功的“钥匙”。

“1234”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指一条课堂教学宗旨: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有一些收获。“二”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两项作用:激励、导引,使学生进入两种状态:乐学、会学。“三”是学生在学习中完成的三个学段: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延伸。“四”是四个环节:预习发问、合作探究、精讲释疑,有效训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4. 加强学习小组建设,打造德育课堂成功的“发动机”。

每个班第一次上课,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制定“课课有竞争,课课有管理、课课有目标、课课有控制、课课有评价”机制,改变由教师一人推动全班学习的尴尬局面、化整为零,实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的统一管理下主动学习。

5. 改变课堂评价,抓住德育课堂成功的“法宝”。

改革传统评价制度,实施分层评价,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学习态度、文明礼貌等,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承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变竞争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学会欣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每位学生爱学、乐学。

三、有的放矢开展德育体验主题活动,巩固和发展德育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