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预算会计的要素集锦9篇

时间:2024-02-02 17:15:21

预算会计的要素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1

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财政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都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居民消费息息相关。财政改革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整个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需求的必然结果。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进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形成了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主线,目前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完善现行部门预算制度

部门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通过编制预算将财政性资金、单位收支纳入统一管理,收入预算采用标准收入法编制,支出预算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

1.2普遍采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以财政部门为主体建立下属单位的国库单一账户,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反映单位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单位收入通过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则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向个人、用款单位或商品供应商支付资金。

1.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进一步规范政府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机制,实现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1.4完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质量。预算管理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化对现有预算会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预算执行周期的视角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进,以期望提高预算会计信息含量,实现对预算及预算执行的全面反映。

2基于预算执行周期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2.1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预算会计目标

预算会计的目标是全面、真实地核算和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全面监督,确保预算执行按照预算计划,强化预算管理水平。预算会计为了全面反映预算及其执行情况,需要针对预算执行周期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确认和计量,正确划分预算执行的阶段和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会计核算更有利于实现上述预算会计目标。

2.2提高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合理性

按照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满足审计、行政管理及预算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而有效地避免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提高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合理性。(1)保障预算收支执行。按照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使得预算执行的分阶段信息更加详细,便于及时发现预算数与实际数之间的差额,并根据差额确定原因,督促相关单位完成项目收支业务。(2)加强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以预算执行周期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将合同(或协议)、项目管理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将支出承诺、核实及付款与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结算等预算执行环节相对应,提供有关合同、项目执行的完整会计信息,强化合同及项目管理。(3)加强财政风险管理。这里所说的财政风险包括支付风险和贷款担保风险等。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不能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而这类信息正是风险管理最需要的信息。基于预算执行周期的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向上延伸至预算批准,向后延伸至合同管理和财政资金报告,使得会计确认和记录的时间跨度变大,核算范围拓宽,进而为财政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4)为预算编制和调整提供更有用的信息。预算编制需要参考以前年度的收支信息,以预算执行周期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提供了有关项目的全部收支情况,更全面地反映项目结余信息,有利于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3基于预算执行周期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3.1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

目前,有关预算会计应当以收付实现制还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的讨论并没有一致意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诸多缺陷,而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条件尚不成熟,预算执行周期的核算和收付可以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从而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于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

3.2会计要素的设置

会计要素是有关会计核算对象最基本的分类,预算会计要素应当可以作为会计主表的主体结构,会计要素之间满足勾稽关系,能够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会计要素项目用以进行会计计量。基于以上标准,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政府预算会计中设置“二元结构”的会计要素。其中,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并按照预算周期不同阶段设置会计要素项目和会计账户。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会计要素。同时,考虑到总预算会计及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将上述账户进一步合并为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六个要素。为了与总预算会计保持协调,并减少单位预算会计的工作量,本文建议采用六要素模式。

3.3会计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3.3.1预算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账户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在确立了“二元结构”的会计要素后,下一步需要细化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即进一步确定对应的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在预算会计账户与财务会计账户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协调使用预算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是进行核算的关键。一种方法是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别设置,独立核算;另一种方法是设置同一套包含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的会计账户体系。以预算执行周期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采用第二种方法,即采用一套会计账户进行核算。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将讨论以预算执行周期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在不同阶段的账户设置情况。(1)预算批准阶段。预算获得权力机关批准后,设置“计划收入”核算批准的预算金额“,核定支出”核算批准的支出金额“,计划结余”反映上述两项的结余。(2)承诺阶段。在合同签订或协议签订时,设置“承诺支出”和“承诺支出准备”账户,反映商品或服务的订购情况,进行借贷记账业务。(3)核实阶段。在验收入库或接受服务后,通过“应计收入”和“应计支出”账户反映已经确认的由预算单位享有或承担的未来收入或未来支出。(4)结算阶段。设置“实际收入”反映单位实际收到的金额,设置“实际支出”反映单位实际支付的金额,设置“实际结余”反映收支相抵后的余额。3.3.2预算会计账务处理(1)预算审批阶段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收入计划借记“计划收入”,按照核定的拨款数量贷记“核定支出”,两者之差在“计划结余”核算。(2)在预算收入周期的核实阶段,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计收入”。(3)预算单位与客户签订合同或订单时,借记“承诺支出”,贷记“承诺支出准备”。(4)在购进商品、接受劳务后,验收入库并收到付款凭证时,借记“应计支出”,贷记“承诺支出”。(5)向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时,需要结转应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计支出”。按照实际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的金额,借记“实际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上述会计处理需要根据涉及的支出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并在明细科目中进行核算和记录。(6)期末结转处理。预算收支相关的科目应在每个会计期末进行结转清零,这与预算编制要求的零基预算的要求相符合。

3.4会计报告及披露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2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用来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支执行的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报告等问题。本文将对预算会计的重要性与以上一系列预算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加强会计工作者对预算会计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

预算会计;基本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会计体系跟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日渐完善的企业会计体系对预算会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深化预算会计的改革,涉及到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问题,对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将为预算会计改革探明道路,保证改革的方向正确。

一、预算会计的重要性

预算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会计按照反应与监督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侧重点不同,对企业会计来说,业务重点是对于在生产与流通环节之中的各种会计业务;而预算会计则侧重对于分配以及社会消费环节。严格来说,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预算会计,是有属于其自身特殊的特征和性质的,公共性、财政性是其显著特点,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其自带的非营利性质。预算管理是预算会计的中心。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预算会计的目的,所以,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以及事业行政单位;与之相反的企业会计的中心则是资本与资金的循环,其目的是营利,所以企业会计是主要被使用与各类企业。从经济学角度讲,利润的最大化毫无疑问是企业活动的最根本目的,但是,政府与事业行政单位与企业不同,它们的活动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具有很浓重的公益色彩。因此,作为国家在财务方面管理的基础和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的预算会计在当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预算会计的基本问题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的活动的服务对象。一个会计主体的必须条件是拥有一定资产、承担相应义务、能够独立地进行财务活动,并且能够实行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的功能是可以划定会计活动的边限。会计活动必须在会计主体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对于预算会计来说,主体就是为之服务的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宏观性,由于预算会计的对象都基本都具有非营利性,所以,预算会计又被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会计基础

所谓会计基础,就是用来确认与记录收支的标准。资金运动是会计的操作对象。任何收支都有已经被固定的运动过程,在会计制度中用来确定收支的标准都应该有十分明确规定,我国确认的标准规定从会计学的角度被称为“会计基础”。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活动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一是营利不是预算会计的对象基本目的,但是,业务中有偿服务是存在的,其中有的甚至还可以盈利。二是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业务可以被分为一般的收入与支出业务与经营的收入与支出支业务,对经营收入与支出业务来说,成本核算是必须的。预算会计的限定将经济活动分为事业活动、经营活动两类,并且进行明确规定,对事业单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但是,收支核算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是允许使用的。而主要考量因素是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地位。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的构成要素,是用来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手段。会计要素有利于会计方面的科目设置,还对设计会计报表这一难题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预算会计的对象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收支以及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等。中国在1998年1月1日推行的新预算会计制度中,融合了对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与国外的主流方式,将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被确定的这五个会计要素之间关系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复式帐建立的基础,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在设计会计报表结构时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

(四)会计报告

在我国,比较通用的预算会计报表是由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总预算会计报表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表构成的。三种报表包括两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除两张主表外还有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等。为帮助使用者理解报表内容对报表有关项目进行解释是会计报表附注使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主要使用的会计方式、预算执行说明。附表是用来对重要内容作出补充的报表。预算会计中基本数字表是最为特殊的又重要的附表。其主要用来反映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设备情况和工作成果的报表。重要程度并不亚于主表,因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业绩评价时非经济指标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改革的正在逐步前进,事业单位对预算会计的统筹更加依赖,因此,预算会计体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建丽.预算会计体系基本理论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8:21-22.

[2]赵建勇.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J].财经研究,1999,06:59-63.

[3]王秀莲.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山西经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52-53.

[4]马国贤,丛树海,蒋洪.现代政府预算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1,10:8-13.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造价预算;造价结算;预算控制

0.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单单是工程招投标报价、明确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还是施工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实行经济审核、制定工程成本,制定施工计划的重要依据。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的准确性对工款结算、提高施工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造价的结算是在项目完成之后对整个的工程建设阶段所有产生的实际费用的统计,从而向投资者提供具体的资金使用的情况,结算是造价预算的实际过程。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也很相似。

1.确定工程造价的预算和结算需要考虑的因素

要完成项目施工建设都需要完成决策、设计、实施这三个阶段。工程造价预算的产生就是针对决策、设计这两阶段而产生的。由于造价预算的产生是先于工程实施的,所以必定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这是一种超前的预测。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国家有关政策、市场环境差异等。国家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的变化对相关建筑费用进行调整的,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也会导致造价预算与实际产生费用出现差异[1]。所以在对工程的预结算进行确定的时候都必须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再确定工程的预算和后期的结算。

2.致使工程造价预算偏高的因素

由于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的因素,这样就导致了在很多的时候,预算偏高的情况,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

2.1建筑材料价格波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所消耗的成本是投入资金比重最大、超出预算最为主要的原因。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以及在市场供求变化的情况下,建筑材料的价格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往往呈现出上下浮动较大的状态[2]。在拟定的建筑合同中所规定的一系列建筑材料的预计价格往往与实际建筑材料的价格所有出入。

2.2外界环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工程施工所涉及的范围较大,导致其往往受到市场环境、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风险预留性,但是市场经济的波动是难易预测的,所以就会导致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出现超支的情况。

3.致使工程结算超预算的因素

3.1预算编制存在缺陷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工程施工所涉及的范围较大,导致其往往受到市场环境、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风险预留性,但是市场经济的波动是难易预测的,所以出现工程造价超预算也是在所难免的。另外,在进行工程预算编制时,一部分预算编制工作人员对工程建筑的施工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导致其所编制的预算存在缺项、漏项等不准确、不完整的现象,最终致使预算编制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无法直观的反映、科学的预测工程建筑过程中费用使用情况。

3.2工程项目变更

由于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以及容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的情况下都会导致工程出现变更的情况。工程变更主要是对之前合同签订所约定的材料,施工方法,技术指标、工期等进行变动。项目变更会导致施工组织设计的变更,施工组织设计的变化又牵动着原计划的预算,原计划的预算发生改变,就需要造价管理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配。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由于设计缺陷、业主意愿、客观要求所导致项目变更都会导致超预算现象的产生。

4.控制工程造价预结算的方法

4.1消除造价预算编制缺陷

要消除造价预算编制中存在的缺陷就要求增强预算编制人员对施工现场的了解、对施工设计图纸、勘察报告、地形测量图等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与施工环境情况,进而对建筑工程的预算评估、收费标准、材料价格等进行预算。要求提高预算编制人员对相关资料数据的熟悉程度,并且客观对待价格因素。

4.2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的预算控制

4.2.1外部因素控制

工程造价人员无法控制和预测的外界环境变动,例如自然灾害、社会不稳定等情况

4.2.2内部因素控制

内部因素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或施工人员的失误、合同变更等。因此,造价预算工作人员要对合同造价内的预算内容切实实施。并且全方位的对施工过程中涉及合同价格的分项进行控制,严格按照结算程序结算,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中所消耗的成本与合同拟定处于同一水平。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预算超支的现象,应该将超支情况及时向有关管理人员反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3降低项目变更的影响程度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时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项目变更。其中包括设计图纸缺陷、业主要求、外界环境因素等等。从某个角度来说,项目变更就意味着工程造价的增加,多以造价预算控制人员应该尽快降低由项目变更带来的影响[3]。造价预算人员应该在充分考虑项目变更带来其他影响的情况下,严格控制造价审批,强化批准、监督、审查环节,加强工程超量、超价部分的审核。

4.4加强造价方面的审批。

大幅度的降低变更方面造成的影响,同时提高预算控制的工作人员应有的素质,对预算控制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内容展开自学的形式,同时提高对工作员工在生活方面的关心,培养出足够专业的预算控制工作人员。

5.结语

目前,主要是由于市场中建筑材料价格的波动、预算编制不合理、工程项目变更等方面的因素而引起工程造价超预算现象的出现。要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针对其根本原因实施科学的应对措施。例如减少行政干预带来的影响、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投资控制、改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等。全方位立体的控制工程造价预算和结算管理,不单单能够提高工程造价预结算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推动我国建筑行业以健康的态势在市场经济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 (16)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4

(一)预算审计的风险首先,预算审计的范围较为狭小,阻碍了预算审计的科学进行。因为预算审计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审计人员难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和证据;其次,预算审计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能力较弱。因为烟草行业是我国特殊的行业,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的影响,同时烟草企业的政策会随着市场进行改变,预算也会随之改变,从而使预算审计缺乏监督;再次,预算审计的人为调整较为频繁。因为预算审计容易受到负责人的影响,预算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得预算编制主观化;然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审计的要求。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业务工作难以科学处理,核算中的错误会导致资料真实性大打折扣;最后,通常情况下,烟草企业的审计人员与审计主体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容易在审计过程中加入个人主观想法,使审计结果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带来审计风险。

(二)预算审计的狭隘我国烟草行业中,企业的审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的组成部分,进行审计工作时,既要兼顾企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工作,还要负责企业经营活动的客体决策,因此他们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还要综合企业负责人对企业领导的想法,这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妨碍了审计的进行。当这两者有了冲突时,审计监督通常维护后者,此时审计工作只能对表面现象进行监督,降低了审计的质量,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三)审计队伍的薄弱烟草企业中的许多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是从事传统财务审计工作的人员。但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到财务知识,还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预算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但传统审计人员缺乏管理、预算和信息技术的技能和经验。现代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审计,即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财务知识、法律法规,还要能够熟练掌握审计工作需要的知识。

二、烟草企业预算的特点

我国烟草以专卖体制运行,市场的环境相对稳定,行业的经营风险较小。烟草企业通过预算审计实现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对预算目标的审计,能够促进单位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开发盈利潜能;其次,预算审计能够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有效的监控预算;最后,对预算奖惩审计能够公平、公正的考核预算,既能够激发员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从2009年后,我国烟草行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对预算的组织和流程进行了完善,目前我国烟草企业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预算编制以上级任务和目标利润为基础;第二,预算控制注重企业经营的成本和费用;第三,预算管理以省、市、县三个级别体系进行预算管理。

三、促进烟草企业预算审计监督的对策

(一)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审计工作烟草企业要根据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聘用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进行预算编制的监督。审计人员进行预算编制监督时,既要对预算编制的形式进行分析考核,避免遗漏。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关注预算编制的程序是否合法,审计人员要对烟草企业的预算目标的依据进行审核,要综合上级公司的年度目标任务以及本单位的发展情况进行评定。另外,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合理,通常审查方法主要有分析法和复算法。分析法是指预算数与上一年度进行对比,将变动较大的项目或者异常的项目进行重点审计;复算法也称为重编法,是指对重要的预算项目进行分析,对异常项目进行核实,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降低烟草公司的预算审计风险烟草企业审计过程中会出现矛盾,预算审计具备多重风险,风险之间相互联系且具备独特性,因此审计工作要提高预算的约束力,通过调控降低预算审计的风险。烟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预算审计,获得完善的信息反馈,将年度的审计工作进行细分,审计部门利用报表、数据以及文字等方式向企业领导进行审计汇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降低预算审计风险。

(三)扩展预算审计的范围烟草企业的预算审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预算审计监督的实施。烟草企业的预算管理环境既有国家的政策和方针,企业制定的预算战略和考评。因此,烟草企业的负责人要重视预算审计监督工作,不仅要加强审计监督的持续性,对审计监督的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对审计的执行力度进行监督。首先,对预算审计工作制定垂直汇报的机制,也就是审计部门将审计数据、报表等向企业的负责人汇报,避免了单位负责人的影响,提高了审计质量;其次,可外聘第三方审计公司进行企业内部的预算审计,提高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提高预算审计的效率烟草企业的审计部门要改善预算审计的监督方法和手段,传统审计监督是事后进行监督,现代预算审计监督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监督,从而提高监督的时效性。落实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以及责任等,从而全面的控制审计监督,保证业务的完成以及资金的流动,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对审计数据进行利用和共享,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五)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审计工作中能够客观的评判,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个人主观情感的影响,提供准确的审计报表和数据;其次,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熟练掌握审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还要具备较强的预测和决策能力,分析审计存在的问题后,能够为企业的负责人预测经济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再次,审计人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完善基础审计专业知识,学习财政、管理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根据审计制度和合法程序,对审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最后,审计监督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与企业的各类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审计人员既要能够公正客观的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还要学会使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人交流,同心协力的高效完成审计工作。

四、结束语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预算会计企业会计区别

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是国内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主要以核算资金的循环为重点,着眼于利润最大化,适用在国内全部的企业内部;预算会计属于各级政府财政机构和所属行政部门与各级事业机构,以货币为重点计算单元,对财政经费运营及其结果实施核算、反映以及监督,推动我国财政收支工作圆满完成的财政管理工作。

一、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本质差异分析

会计主要以货币为重要计算范围,以凭证为基础,使用先进的技术与方式,对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展开全面、集中、持续、科学的核算与监督,且定时向相关部門提供会计数据的一种经济管理任务。

以上有关会计的概念包括了预算和企业两个内容,由此不难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属于一个枝干的两大分支,同根同源,但存在一定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其在确定的目标及依据、基础前提、记账途径、应用文字等若干个方面均是相同的。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概念上的“特定主体”,如果主体是强调利益的单位,就是企业会计范畴,如果主体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机构、行政部门、财政机构,则是预算会计范畴。由此不难发现,两者最根本的差异是主体上的区别,主体的性质存在差异,就造成了两者在财务处理方法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二、财务核算的区别

(一)财务核算要素差异

国内的企业会计把财务要素分成资产、负债、所有人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多个要素,而预算会计中财务要素则仅分成资本、负债、净资本、收入和支出这几个要素,就算二者之间分类时的财务要素名称很相似,可是其根本含义却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将决定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在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的差异。

1.资本要素区别

企业会计方面的“资产”主要指企业以往的交易或是事项产生的,而且是由企业管理的,同时,预期将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预算会计上的财务要素“资产”主要指各级政府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可以以货币计量且融入预算控制的经济资源,其无法创造出预计的经济利益。

2.负债要素区别

企业会计内“负债”的概念指的是,企业以往的交易或是事项产生的、预计会造成经济效益流出企业的实时义务。而预算会计上所讲的“负债”主要指,可以以货币计量,要求以资产和劳务偿清的债务。

3.收入要素差异

企业会计内的“收入”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将造成所有人权益提高的,和所有人投入资金没有关系的经济效益的总流入。但预算会计上所指的“收入”主要强调为进行业务实践、依法获得的非偿还性费用。

(二)财务核算基础差异

企业财务准则强调,国内企业会计的核算仅能以权责出现制为确定基础;而预算会计在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收付实现制,仅有具备运营业务及实施内部资金核算的事业机构,其财务核算能够采用权责出现制的确定基础。

(三)财务等式区别

预算会计中恒等式是:资产等于负债加净资产,以及资产加支出等于负债加净资产加收入。但企业会计中恒等式是: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人权益。由这几个等式能够发现,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要素与对象存在差异,其等式也会存在区别,预算会计中没有所有人权益。

(四)财务核算信息和方式区别

1.核算信息差异

例如预算会计内,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相呼应,固定资产没有进行计提折旧;向外投资和投资基金相呼应;专用基金达到专款专用;通常不进行资金核算,就算有资金核算也是内部资金核算;不存在利润和利润配置核算,但在企业会计内没有上述内容,而且固定资产需计提折旧,同时必定会存在利润和利润配置的核算。

2.核算方式差异

预算会计中针对固定资本的支出采用一次性列支的手段,不计提折旧,根据收入的具体比例进行计提购买基金;但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本采用计提折旧的方式,根据固定资产的应用时间分期计提折旧,纳入到成本经费。

(五)预算会计组成关系清楚,综合性强

因为预算会计属于财政管理的关键构成部分,而国内的国家预算又属于全国集中的预算。因此,国内的预算会计出现了一个以核算资本为重点内容的全国综合统一的核算系统及控制体系。该种组成关系不但综合性强,并且组织关系非常清楚。政府财政整体预算会计纵向能够分成从中央至乡镇五级;各级政府财务从预算会计均有附属的一、二、三级行政部门会计以及统计事业机构会计。该种纵向的上下级内属于领导被领导的情况,同级财政和部门之中属于横向的指导和接受指导的状态。上级部门不但核算、反映及监督本部门资本运行,还反映与监督包含下属部门在内的整个系统资本运行。这和企业会计上下级几乎没有从属关系,存在独立性的特征,刚好相反。

三、财务报表的区别

(一)报表类型的差别

企业会计报表也叫作财务报表,主要指企业向外提供的,以常规财务核算信息为重点依旧,体现企业某个指定时间的财务情况以及某一财务期间的运用成效、现金流量的资料。其重点包含资本负债表、利益表、现金流表等。预算会计中财务报表是反映事业机构财务情况及收支状况的书面信息,包含资本负债表、收支表、基建支出表、附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以及收支状况说明书,它不用设置现金流量表,这属于二者报表类别上存在的区别。

(二)报表结构的区别

例如企业的资本负债表是以“资产加负债、所有人权益”的框架来设置的,资产、负债、所有人权益科目中“期末数”所反映的均是结转后的金额,是静态数据;而预算会计中资本负债表就是根据“资本、支出加负债、净资本、收入”的框架设置的,其中,预算会计的资金、负债、净资本科目中“期末数”所反映的为期末金额,也属于静态数据,可是支出与收入科目上期末数则反映的是“本年累计出现额”,是动态数据。

(三)财务科目体系设计的区别

国内预算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寻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是为了确保国家发挥其职能的要求,所以其财务科目体系设计是以收入与支出为重点而创建出来的财务科目。但企业会计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令资产增值而提高再生产,提高经济实力,富有盈利性与经济利益性,所以其财务科目体系设计是以会计的核算为重点而创建出来的财务科目。例如企业会计,其建立了“利润”科目,而利潤是企业本年的收入和成本资金相减而产生的,反映了资本的报酬状况,借助这个科目可以体现出企业的投资运营水平;预算会计不建立“利润”科目,其设立了“结余”科目以体现资本的结余情况,这个结余是各种收入减去各种支出后的差数,但并没有资本报酬的概念,只是体现了收支的对比状况,整年的收支相抵之后的最后财务情况。

(四)会计主体的区别

预算会计主要以货币为重点计量单位,对中央和地区各级政府预算及行政事业机构收支预算实施状况,展开全面、统一、持续的核算及监督一个专业财务。其包含总预算财务、行政机构会计、事业机构会计,所以,其会计主体为财政单位、行政机构、事业机构等。而企业会计主要指反映自身的财务情况、运用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且对企业运用业务及财务收支展开监督的一个专门财务,所以其会计主体为财务资料多的特定单位和组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算会计尽管和企业会计相伴出现,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可是其在核算方式、核实基础、资金核算、科目设计等多个方面均和企业会计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学习当中需全面了解其在主体性能方面的差异,掌握好它们在资金核算、科目涉及等方面的差别,这样就可以简便、快速地将二者区别开来,较好地掌握预算会计的账务处理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川.“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中的区别[J].交通财会,2013,(1):19-21. 

[2]占丽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2):39. 

[3]许立国.浅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6):113-114. 

[4]王子亮.建议预算单位设置银行支取未报数备查簿[J].财会通讯,2015,(9):59. 

[5]黎利权.预算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的对比分析[J].预算会计研究通讯,2014,(7):13-14. 

[6]王毅,卿玲丽.我国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差异性探讨[J].会计师,2012,(3):6-7.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工程预算,准确性,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的预算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流程,其为编制项目基本的建设计划、得出项目的总投资金额、签订具体的工程合同,以及在招投标项目和项目结算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也是评价具体项目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的重要参考。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这对于做好项目建设计划及项目投资管理,控制项目成本,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大意义。现代项目总体表现出投资金额高、实施难度高、管理较为复杂等特征,这些都一定程度增大了项目造价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1,2]。在项目的造价管理过程中,需要准确制定出预算方案,这对于工程项目的总体投资及项目的管理至关重要,同时这与项目各参与方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密切相关。

1预算准确性影响因素探究

1.1项目预算概念

项目预算即为在基本建设程序执行过程中,依照相关设计资料的内容及具体的定额、指标及相关的取费标准文件,提前计算和确定各项新扩建、改建以及重建项目所需总体投资的各个文件。项目的预算主要基于设计图纸开展,项目的设计图纸为预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强化项目预算管理,控制项目总投资,把控项目成本支出,确保造价计算准确性,这是项目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1.2影响预算准确性的环境因素

在项目造价管理流程中,三超问题屡见不鲜,最终结算的价款通常会高于预算成本。实际中影响项目预算结果的因素有多种,归纳有如下方面:1)整个项目预算的整体体系在不断的变化,但当前项目预算则缺少灵活的管理。通常情况,宜采用半年为调整周期,及时调整预算是为了防止内部环境、市场环境变化等对预算产生影响,使得预算与实际消耗更加贴近。2)缺乏相应的预算考核制度,这也使得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产生偏差。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如何有效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起来也并不知晓,这也导致预算偏差难以纠正。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施工新型技术工艺、新材料、新型的结构形式不断出现,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定额,在计算过程中取费容易出现差错。4)相关设计图纸不够全面,设计有较多变更。工程往往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在实际过程中,常常出现对项目缺乏全面的了解,项目中存在施工技术、材料供应等因素的限制,在进行预算时往往不能预计到这些变更,因而对最终预算结果准确程度产生影响。5)当前项目在设计招标制度管理中有着诸多缺陷。在设计招标过程中,甲方往往盲目注重建筑片面效果,管理缺乏科学性,使得设计中违背了科学、经济、安全的原则。在招标步骤中,施工单位则会虚报工作量以追求更大效益,导致了项目的整体投资预算与最终实际造价产生偏差[3]。

1.3影响预算准确性的人为因素

工程量的计算纷繁复杂,若编制预算书相关人员素质不足,对于定额及工程量计算方法认识不够深入,则会导致预算书存在少算或多算情况。预算书编制过程中人为误差影响预算准确性包括如下方面:1)项目工程量计算不准确。在一般工程预算中,常常出现工程量少算或者多算的现象,工程量能否计算准确成为预算准确性的关键。工程量计算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目预算管理中的一些制度并不健全,这会使得建设单位对于预算书的编制缺少必要的监督,出现的差错不能有效纠正。国内现行的项目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问题,项目的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均参与工程量计算,但相关单位之间并无联系,一些预算清单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和更正,相关问题直到最终结算过程才被发现,这些都影响了预算结果的准确性。2)定额项目出现错套现象。当前,在各类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错套定额导致预算存在偏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在于不同地区、行业所采用的造价定额并不相同,各级建筑主管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此外,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最佳,一些施工企业套用的定额则偏于实际,出现以小系统去套大系统、以小组套用大组的情况。要较好避免定额错套问题,其需要在行业内组建较为完善、科学的定额体系,同时相关建筑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督查。3)工程量虚增现象。在进行预算过程中,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提高施工合同额会虚报工程量,这是一种违规做法,其会对工程预算准确性产生影响。施工企业通常在隐蔽项目中去虚报工程量,现代工程项目中包含较多的隐蔽工程,在竣工结算中难以对隐蔽工程进行准确计算,施工企业会重复计算隐蔽工程。为减少工程量虚增现象,建设单位需要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予以审计,对于常见的定额计算则需要进行重点审计。

2提高预算准确性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不断走向成熟,造价管理的方法和效果也在不断的进步。工程预算则为造价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极为必要,同时这也是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的重要条件。为确保工程预算的准确程度,可参考如下方面。

2.1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系统

工程预算编制及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包括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都应当做好己方职责,与各相关单位加强协调、沟通,努力建立合理的预算体系,如此方可提高项目预算的准确程度。•312•第43卷第22期2017年8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ol.43No.22Aug.2017在项目预算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予以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招标价,同时在企业内部成立管理预算的部门,由相关具备工程经验及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对预算书予以审核,对其方案实施情况予以监督管理。设计方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经济法规,确保预算可以反映出项目的真实造价。项目预算编制人员应当掌握各类编制方法,保证可以高效、高质量完成预算书的编制。施工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当基于实际,确定合理的价格,同时也需要按照设计及相关合同文件组织施工,确保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及安全,提高企业效益。因此,在预算管理体系之中,需要各参与方严格履行自己的权利及义务,提高项目预算的准确性。

2.2完善增强预算准确性的各项规章

完善相关增强预算准确性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增强项目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无论对于何种行业,制度约束均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对于项目预算的编制也是如此。唯有建立确保项目预算编制合理、科学的各项规章,方可使得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进而增强编制项目预算的效率,提高项目预算的准确程度。首先,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预算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相关编制预算书人员的目标及责任,并基于任务完成情况予以奖惩,对于预算结果较为准确、预算书编制较为详细的编制人员予以物质、精神奖励,对于工作不尽责的则需要进行惩罚,使其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其次,需要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处理好项目预算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同时制定出各步骤的目标及任务,将预算书编制各个工序予以分解,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各个责任人,同时建立相关预算人员的培训教育制度,为预算编制人员再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增强预算书编制人员综合素质,为预算书的准确性提供了人力保障。

2.3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1)严格项目预算审查。相关审查人员,需要秉承严谨求实的精神,客观公正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审查,不断提高预算书编制的质量,把控项目造价,切不可,予以敷衍,甚至与施工方串通,致使项目资金产生重大损失[4]。2)做好设计管理工作。a.施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即按照设计任务书给出的投资估算额予以初步设计,并依据初步设计的概算造价进一步深化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注重优化设计,同时也不可一味追求降低投资而忽略提高使用功能。b.推行招标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工程项目予以招投标,基于技术、经济等进行分析比较,最终优选得出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还需要严厉杜绝各类招投标的不当行为,发现问题时需要予以处理。3)做好预算编制准备工作。准备预算编制所需要的资料,包括各类勘察报告、建设场地地形图、设计图纸、一些标准图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收集相关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相关材料预算价格等。

2.4创造良好预算编制环境

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较为繁杂,需要深入了解定额的内涵、相关工作程序、各子项目的内容及工程量计算方法,整理各项资料,进行预算编制。1)深入现场,获得项目第一手资料。项目预算的准确程度和现场的施工条件、方式、相关设计变更等紧密相关,获得上述资料需要深入现场探查。通常,建设方与施工方在项目结算时存在较多争议,其原因在于各方未深入现场,获取准确情况,而施工方提供的资料又常得不到建设方认可。深入了解施工现场,一方面可以得到第一手资料,同时可以协助施工现场人员做好签证,以降低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的争议。此外,深入施工现场可以使得建设方对于建筑实际认识更为深入,减少预算中产生的错算、漏算。2)了解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工程量计算为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关键工序,同时这也是预算编制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步,工程量计算用时多,极易出错,工程量作为预算书编制的重要数据,其对于预算的准确性有显著影响。如需准确计算工程量,则需要详细了解施工图纸及相关设计资料,合理按照相关定额划分项目。对于图纸交代不清的问题,宜予以核实,或按照相关规范及施工情况予以考虑。3)规范预算中的计取费率。当前,工程预算在计取费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标准不一致及施工单位资质等级不同等产生的影响。在项目预算计取费率中,项目审计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该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执行。4)加强材料价格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材料价格管理,了解市场变化导致材料价格的波动情况,进一步提高项目预算准确性。

3结语

项目预算书编制过程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审查项目造价,避免其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如此可以合理控制项目造价,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在今后项目预算编制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管,规范相关预算编制标准,努力提高预算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陈少东.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J].建筑结构,2011(S2):511-512.

[2]高国波.应加强对工程预算的管理[J].当代财经,1988(7):35-36.

[3]孟俊娜,贺宁.建筑企业工程成本预算本体网络的构建[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5):109-114.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7

80年代以来,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以学校为代表的全额预算单位的资金来源,及以医院为典型的差额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要求,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来讲带有本质性,影响到传统预算会计体系的划分、会计准则以及记帐方法。因而,改革传统预算会计体制,重塑我国政府会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预算管理理论和预算工作实践的紧迫要求。本文在重新划分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政府会计的组成、特性和核算方法的运用。

一、预算会计体系和政府会计的组成

我国预算会计对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预算资金筹集、使用和结存状况的三个阶段进行记帐、算帐和报帐,以预算资金为对象。因而,凡是与预算资金分配有关的收、支及其结果,就构成了预算会计体系。具体讲是由两个部分和三个不同性质的分支组成。两个部分是指财政总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其中,财政总会计是财政部门记录、计算、反映国家预算收入、支出和结果全面情况的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是以国家预算支出安排到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那部分资金为对象,所以是一部分预算资金支出安排使用情况的会计。两者在范围和性质上具有本质差别。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财政总会计分配资金后续核算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构成总会计分配资金后续核算其他部分的还有:(1)企业会计——对总会计分配资金用于国有企业挖潜改造、增拨或新拨铺底流动资金等项的后续核算;(2)基本建设会计——对总会计分配资金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后续核算;(3)农业会计——对总会计分配资金用于农业事业和各种支农资金的后续核算。所以,与企业会计、基本建设会计和农业会计相对应,仅行政事业单位划入预算会计,于逻辑上也有探讨的余地。预算会计三个不同性质的分支,是指财政会计、行政机关会计和一部分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全额预算单位会计,以及另一部分事业单位形成的差额预算单位会计。所谓全额预算单位是指没有收入的行政事业机关,及基本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数额不大的一些事业单位,如学校。因其资金需要全额或基本全额来自国家预算拨款,故称全额预算单位,其会计相应称为全额预算单位会计,或简称为全额会计。相应地,差额预算单位是指那些有稳定、经常和较多收入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先“以收抵支”,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再由国家预算拨款补助。因这些单位的全部资金需要中仅有一部分来自国家预算拨款,即国家预算列入的只是其“支大于收”的差额预算单位,其会计称为差额预算单位会计,或简称为差额会计。

预算会计体系的这种划分方法,从当前预算资金的实际运动和今后政府功能改革的要求看,存在两个十分明显的理论缺陷和实践不符状况。

首行,预算会计的对象不清。通常认为,预算会计的对象是预算资金,因而,预算会计核算预算资金收、支、结存的全过程。但从这个意义上,如前所述,它并未涵盖预算资金用于国有企业、支农和基本建设部分。所以,其概念与内容未取得一致。另一说,认为预算会计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会计,它与企业会计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农业等形成“各持半壁江山”的局面,然而,据此划分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概念,同样缺乏理论依据。因为,饮食、服务、宾馆、旅游等行业也是非物质生产领域,但它们并不能计入预算会计范围。事实上,按这种思想划分预算会计体系的观点,更接近于“产业与非产业”——“非产业”属预算会计,或“企业与非企业”——“非企业’属预算会计的划分标准。但若以此为标准,预算会计的对象就不仅仅限于预算资金。

其次,原有的全额单位会计和差额单位会计划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适应当前和今后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过去全额单位会计包括了全部行政机关和一部分事业单位,主要是学校。但近10年来,学校经费来源的渠道已大大增加,不再单单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实践中,学杂费收入、校办企业收入、社会捐赠收入、房屋和场地出租收入,已经占学校经费特别是高等院校经费的相当大部分,国家预算拨款在许多学校已不足60%。很显然,它们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全额预算”拨款单位,而是事实上的“差额预算”补助单位。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的9年义务制教育制度,使得我国小学和中学理论上将长期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各个学校所处地区、地理位置不同,其“创收能力”就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校是全额预算拨款,还是差额预算补助,以及补助程度很难有统一标准。再从原有的差额预算单位医院看,由于药品价格和住院费标准的提高,医院收入数额大大增加,特别是一些开办了所属药品或医疗器械厂的医院,其收入可能有较大水平的提高,大大减轻了国家财政拨款的压力。实际情况是,除国家财政的定项补助外,医院某种程度上似乎已成为经济核算单位。当然,它与企业的经济核算制仍有本质的不同。

总之,原本实行的、以预算拨款程度为标准的预算管理体系及其相应的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不仅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交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将不利于政府职能的长期规范。

笔者主张,将我国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重新划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或简称事业会计、单位会计)两个部分。或者,更确切地讲,是用政府会计和事业会计两个概念取代预算会计概念。由此形成我国整个会计体系及其三个组成部分:政府会计、事业会计(单位会计)、产业会计(企业会计)。其中,政府会计由财政总会计(或称预算会计)和行政机关会计(或称机关会计)组成。事业会计由原预算会计的一个部分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以区别于政府职能。

改革前后预算会计体系对比图

重建我国政府会计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继续沿用原有预算会计体系已不能适应单位预算改革的新情况,不利于提高预算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其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事业单位方面。因为,就原有预算会计体系看,经济活动内容变化最大,对预算管理影响最直接的,正是事业单位改革。这种变化和影响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对资金收付式记帐法、预算会计准则以及科目分类和核算过程等各个方面。事实上,在原有预算会计范围内,有的地方和单位已经在资金收付式记帐法之外,使用了借贷记帐法、反收付式记帐法等几种记帐方法,同时适用着不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核算制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计思想,同时存在着预算内和预算外两类资金,预算外(或其他)类资金又划分为:预算外财政性资金,单位创收抵支收入,应缴预算资金,专项拨款资金,以及从预算资金中提取而形成的专用基金等等。显然,原有预算会计体系还将不利于预算外资金的改革。

其次,建立政府会计,可以政府活动为依据,有利于政府职能分工和完善。例如,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实质上反映了政府对这部分事业实行“统包”的政策,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证明,应当是社会与政府共同办事业,政府既不必要“统包”,也无能力“统包”。政府职能必须向公共品提供转换。

最后,建立政府会计体系便于适用一致的记帐方法。同时,事业单位会计成为独立的会计体系后,也有利于加强事业管理,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水平,提高事业效果。

二、政府会计的界定

政府会计根据政府政治经济的活动情况及其在资金上的反映,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其资金筹集、使用和结存,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及时地记帐、算帐和报帐。为国家预算管理和立法机构实施预算监督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资料。

政府会计仍以预算资金为记帐主体,但却以政府活动范围为外延。通过财政总会计,记录、计算和反映国家总预算的运动过程及其运动结果,是政府会计的主要方面。通过行政机关会计,记录、计算和反映政府经费的使用过程及其结果,有利于机关定员定额管理,促进节约使用经费;有利于政府职能完善,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政府会计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以便处理会计对象、会计事项和会计信息时具有相应规范的标准。政府会计准则同样要包括基本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本节着重讨论政府会计对原预算会计改革中出现重大变革的几个重要环节,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预算支出核报的数字基础,政府会计要素等。

(一)关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以“权责”为标准建立的会计核算制度,将本期应发生的收入和支出一并计入本期收益和成本,而不论其是否实际发生。这对从事生产经营性经济活动的企业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有利于企业会计正确地反映生产经营的当期成本。而以“实际收付”为标准建立的会计核算制度,只以本期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计入当期“收益”和“成本”。也就是说,某项收入或支付即使“应当发生”,但只要本期并未实际发生,就不能计入当期收益或成本。一般讲,收付实现制更适宜于那些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不必要进行成本核算的“非盈利性”的组织和团体。

政府会计应采用何种会计核算制度?

首先,从政府会计核算对象的要求看。政府在经济性质上属于“非盈利性组织”,政府本身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会产生经营性收益和相应的经营成本。所以,总体上讲,政府会计不宜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以取“收付实现制”为适。其次,政府作为“非盈利性组织”通常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税务成本、国债发行成本本质上都属于“费用”,不存在“应收”或“应付”的问题,一般也无需进行费用集合和费用分摊,甚至不必对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再次,从国家预算资金的实际运动过程看,当期未实际收进的资金其实根本不可能作为当期的预算收入。举例来讲,若当期计划发行国债1000亿元,在实际认购900亿元的情况下,当年的国家债务收入只能是900亿元,而不可能认定为1000亿元。又如,一笔应收税款,因企业资金困难未实际缴库而拖欠,虽然极不合理,但仍然无法认定为当期国家税收收入。总之,在政府会计每项支出必须有实际资金保证的情况下,基于政府作为“非盈利性组织”的基本属性,政府会计制度比较适宜于选择“收付实现制”作为其核算基础。

(二)关于预算支出核报的数字基础

在原预算会计中,预算支出核报的数字基础通常有两个,总预算使用“银行支出数”,单位预算使用“实际支出数”。

总预算按照预算计划向单位预算实施拨款,预算资金由国库转拨到预算单位的开户银行,国库资金减少了。但按预算管理和核算的制度规定,国库资金的这一支付过程,被认定是“预算拨款”,而非“预算支出”。预算支出的实际成立要在预算单位动用银行存款支付各项费用之时,称之为“支出报销”。显然,总预算实施预算拨款和支出报销是两个过程,其预算支出核报的数字基础是单位的“银行支出数”

总预算之所以将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划分为两个阶段,是与其预算经费管理体制的传统做法——结余上缴相适应的。因为在结余上缴的情况下,唯有单位实际支取动用的金额才最终成为“预算支出”额。虽然拨款但未支取的单位存款,经过“结余上缴”,又形成了国库资金,当然不能作为“预算支出”处理。然而,传统的结余上缴体制早已被“结余留用”的包干制所取代。也就是说,国库对单位拨款后,即便单位年度内对该项存款分文未取,也不必另行缴回国库,这意味着国库一经拨款、一旦减少,就不再形成回流。因而,传统的不准“以拨代支”已无实际意义。预算支出核报的数字基础也不应再是单位的“银行支出数”。恰恰相反,预算支出在拨款和支出的关系上应当“以拨作支”,预算支出核报的数字基础应当改为“国库拨款数”。

在改革预算支出核报的数字基础的同时,可以继续保留反映事业实际效果的“实际支出数”。但对单位来说,“实际支出数”的涵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过去“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即“银行支出数”之间存在简单的联系,两者相差一个“支取未报数”——表现为单位暂付款项、库存材料和现金等。一般是实际支出数小于银行支出数。现在,单位经费来源渠道大大增加,国库拨款仅占单位经费来源的40—60%,“实际支出数”在反映事业效果的同时,与国家预算支出数的联系却淡化了,缺少了直接的关系。

(三)关于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

作为以经济特征归类的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的选择和确认,对政府会计核算及其会计报告制度,具有很大的影响。

政府会计要素是政府会计工作的具体对象,是政府会计用以反映预算资金包括总预算收支和政府机关经费收支运动状况及其结果的基本因素。因而也是构成政府会计报表,以及财政总决算和政府机关决算报表的最基本的组件。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政府会计要素似可由收入、支出、结余三个要素组成。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的疑虑是:为何不把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象企业会计那样也作为政府会计要素?这实质是由于政府会计的属性完全不同于企业会计所决定的。政府会计本质上是一种“分配会计”,企业会计则是“经营会计”。前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对已有“蛋糕”的“切块”和“分食”;后者是一种生产和创造,着力于“做大蛋糕”。例如,企业会计的资产要素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政府资产尽管也有能力为政府增加经济收益,但政企分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要求政府用其“资产”去创造收益。企业资产的大多数具体内容也不适用于政府会计。如政府没有设置递延资产的必要,基于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无法估量政府无形资产的价值等等。所以,只要我们承认政府资产与国有资产的差别,不把国有资产的经营与政府的一些固定资产混淆在一起,政府的固定资产不是作为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政府会计就不必设置资产及其相应的负债和净资产要素。

政府收入完全不同于企业收入和事业单位收入。企业收入是一种经营收入,其收入多寡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收入抵补支出成本之后形成企业经营成果。事业单位收入则是一种业务活动收入,依据单位对社会和个人提供服务的状况而收取。事业收入要抵补事业活动成本或费用。而政府收入则主要是凭借其政治权力的强力而“凭空”向企业和个人征收的(税收),无需直接提供等价交换。或者是凭借其崇高的信誉而向企业和个人筹借的(公债)。政府收入并非为抵补“成本”,而在于其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及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需要。

政府支出也完全不同于企业支出和事业支出。企业事业支出的目的在于创造出各自新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属于经营和业务活动的成本。政府支出在实现财政职能的同时,主要用于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转移支付和谐调经济发展。因而,政府支出作为一种宏观经济和社会需要,与企业事业单位的微观活动不可同日而语。

政府不是经营性组织,因而也不具有“盈利”的任务,政府收入原则上全部用于安排支出。不管是“量入为出”的指导原则,还是“量出为入”的理财思想,收支的大体平衡体现了政府收支的基本性质和本质要求。尽管作为凭借政治权力和高度信用的政府收支完全有能力做到收支结余或者赤字,但是,政府收支实际运动的结果,即使排除政策导向的主观因素,也必然会存在现实的差额,或者收入略大于支出形成结余,或者支出略大于收入形成赤字。而一般地,在平衡预算的原则下,略有结余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也更符合政府收支运动的规律。所以,政府会计设置“结余”要素是完全必要的,它与“收入”和“支出”要素形成组合,共同构成政府财政预算和决算报表的基本“组件”。其平衡公式为:收入-支出=结余

三、记帐方法的讨论

政府会计采用何种记帐方法,决不仅仅是记帐符号的差别和记帐技术的适应性问题。尽管从记帐技术或方法简便程度上讲,记帐方法的选用和讨论似乎没有必要过于认真地大动干戈,特别是在大量采用计算机记帐之后,然而,一旦跳出“技术性”的角度,记帐方法的选择就与记帐对象,以及特定会计属性和该会计记帐、算帐、报帐的内在要求具有密切的联系,关系到该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如上所述,政府会计作为一种分配会计,其目的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筹集和安排使用资金的过程及其结果,没有投入和产出的概念,因而无需象企业会计那样计算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果,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再从财政资金实际运动过程看,通常是先组织收入,再将所筹资金按比例分配使用到各个方面,最后形成了财政收支的结果。所以,笔者以为,政府会计继续采用“资金收付式记帐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更能体现财政资金收付的基本特征。不仅不会损害政府会计核算的科学性,而且更加符合其核算对象的运动规律,或者说更具有科学性。事实上,由“资金收付式记帐法”概括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等会计要素也与国家预算报告和审查制度更趋于一致,有利于立法机构对政府理财行为的监督。

从政府会计业务核算内容及核算结果的会计报告讲,资金收付式记帐法的核算过程和结果报告也更明晰和合理。举例来讲,假定总预算组织收入,对机关拨款,机关支用经费,报销的一系列过程如下:

①财政总预算组织一笔税款入库100;

②财政将资金80拨给机关;

③机关收到②项财政拨款80;

④机关日常支用经费70;

⑤期末机关按支用数向财政报帐;

⑥财政对⑤项机关经费报销;

又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不考虑诸如“银行支出数”之类的报销标准问题。分别以“资金收付式记帐法”和“借贷记帐法”核算上述过程为:

以资金收付式记帐法进行的会计核算

总预算会计………机关会计

以借贷记帐法进行的会计核算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8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要素;基本目标;企业战略;作业管理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

管理有要素说,会计有要素说,内部控制有要素说,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似也可理解为四要素,我国现行《企业财务通则》似亦有财务管理要素之说。在相关理论认识以及实践感受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目标,组织,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上述要素不是从预算内容而是从预算管理的程序角度进行界定。对于其它的重要预算作业环节则做如下处理:一是预算审核、预算批准两个环节并入编制要素;二是预算控制与预算执行两者密不可分,合并为一个要素;三是预算调整并入预算执行要素;四是预算分析与预算考核合并为一个要素,预算分析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考核和评价,只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考核是与分配、与钱有关的事;五是预算管理中通常要涉及的分级授权机制,并入预算执行与控制;六是预算管理特别是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管理非常重要,例如,现行企业财务通则将“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要素之一,但笔者觉得信息管理可以考虑并入预算分析要素。因此,要素不合适太多——什么都重要,往往变成什么都不重要。

关于预算内容的分类,好象不存在一致的标准说法,类似“经营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的划分都可以接受。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预算的实体内容,预算内容都可与上述从程序角度界定的预算五要素构成“经”和“纬”的纵横二维关系。

法律上有实体和程序之分,我国法律体系在过去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任何组织,不论大小,制度规范都宜实体、程序并重,有时甚至是程序重于实体,微观企业的制度规范亦是如此。纵观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明显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之嫌,因此,希望上述的要素框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预算管理程序研究的不足,但愿不会矫枉过正。

全面预算管理从来不缺乏批评的声音,预算管理作为自然的管理工具,正如一把刀,可以用来砍柴,也可以用来砍人,关键在于是基于什么目的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上述从程序角度提出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是希望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能更系统、更深入、更具体一些,从而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预算管理实践。

二、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成本费用控制vs支持企业战略

预算审核会成为争“粮票”的“分钱会”,是预算管理实践中并不鲜见的情形。出现类似的状况,不管是何原因,对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欠清晰是重要根源。

那么,究竟什么是预算管理的目标?是通常理解的成本费用控制吗?不妨看看实践的情形。在成本费用控制观指导下的预算管理实践,预算管理往往成了片面的、狭隘的控制手段,并且经常是“严格控制”的手段——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极致,搞不清楚我国的企业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于是,在“严格控制”的指导思想下,预算管理开始了它一系列的“动作变形”,如编制环节:搞点“预算松弛”的事肯定是必要的,谁教你审核预算时一定要砍一两刀呢;预算审核:“蒙你一点是应该的”,否则对不住“信息不对称”那样的伟大发现,有时预算审核过程就成了有关各方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成了“砍一刀,而后加一点,其实谁也不知道该花多少”的数字游戏;预算执行:所有预算内的项目都是该花的,只有应该没有不该,当然花钱其实也是挺辛苦的,因为花钱就要做事,可如果不把预算内的钱辛苦地花完,来年的预算就不好办了;预算控制:财务部门痛苦不堪,因为“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主要职责经常莫名其妙地落在了财务部门的头上,财务部门有时要战斗在第一线去充当“讨价还价”、“干毛巾拧出水”的不恰当角色;预算分析:预算符合率成了不自欺但欺人的没有意义的数字;预算考核:奖惩与预算执行差异直接挂钩的机制往往导致“为撒谎者买单”,同时不经意地强化了预算松弛倾向……

笔者无意要把所有这些都归咎于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观,但片面的成本费用控制观无疑是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根源。并且,在成本费用控制观下,预算管理有时演化成了刚性的控制体系,而企业不同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事业和政府部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断无可能适应缺乏柔性的预算控制机制,于是,出现上述一系列“动作变形”并不足为奇。从实践观察看,在成本费用控制观指导下的预算管理实践,要么是流于形式或自然地寿终正寝,要么是给作茧自缚这样的古话增加一个生动的实践注解。

因此,预算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控制成本费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它具体目标,但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支持企业实现其战略。这些年来,战略的问题似乎被搞得过于高深莫测,神乎其神,什么蓝海战略,或许还有什么红海、黄海的,不一而足,以至于很多人难以理解什么是战略,更难理解预算管理支持战略实现。于是,有必要先谈对战略的理解。战略其实就是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盈利模式!也就是做什么去赚钱,即带来现金流增量的经营业务。战略、盈利模式不在蓝海上,不在红海中,也不在等身齐高的战略教科书上,而在市场中,在企业家的脑子里——发现、创造、维持、发展盈利模式是企业家才能的核心。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不可能去替代企业的战略,但可以也应当支持企业实现其盈利模式。

预算管理如何支持企业的盈利模式呢?从作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进一步从性质上看,企业的作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盈利作业(例如技术、营销、采购、制造作业)与辅助作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服务、行政办公服务)。企业实现盈利模式,获取现金流增量,离不开盈利作业,也离不开必要的辅助作业。作业有主次之分,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有增值和不增值之分,但毫无疑问,任何作业都需要消耗资源,都需要管理。预算管理要实现财务资源对作业活动的配置,要为作业活动配置资源,就必须进行作业计划、作业规划——这是作业管理的源头,于是,预算管理便联结了战略与作业计划。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联结了战略与作业的执行。可见,预算管理尽管具有管理控制职能,但重心在管理,而不是控制,更不是片面、狭隘的控制,其本质是经营、管理作业活动的计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等于不可以计划,作了计划不等于不可以改变——计划赶不上环境变化,并不能成为预算无用论的论据。预算管理与战略、作业的关系大致可简单表达如下:战略——盈利模式——作业计划、作业规划及其资源配置(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作业活动(预算执行与控制)——评估、改进作业(预算分析与考核)。

有人说,平衡计分卡是联结战略与执行的桥梁,笔者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同样可以作为联结战略与计划和执行的工具。管理工具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真正用好是根本——用剑的未必就一定搞定用刀的,用刀的未必就搞不定用剑的!并且,刀剑之间、管理工具之间有时还可能具备兼容性。把全面预算管理与广受推崇的平衡计分卡相提并论,一定有很多人不会同意,这或许与不少人狭隘理解、不太恰当地应用预算管理有关,也或许与不时喜新厌旧的人性弱点有关。其实,新的未必都好,也未必一定就比旧的先进,旧的、老的未必不好,也未必就比新的落后,中国企业大可不必追赶管理工具的时髦风尚。

在上述战略预算观的指导下,全面预算管理的任务有:联结企业战略与计划和执行;合理规划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活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强化作业活动执行的过程管理;实现资源使用的过程监督;提供有效预算管理会计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完善企业绩效管理机制。控制成本费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是自然的事,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直接目标和任务。因此,只要恰当地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将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9

关键词:价值导向 预算报表 企业价值 产品价值 部门价值

预算功能可以概括为决策与控制。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佟成生等,2011)。为了有效实现预算功能,必须构建合理预算报表体系,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以利于企业管理层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并进行业绩考核。

从企业现有预算实践来看,企业预算报表体系主要遵循了会计核算逻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但是,按照统一企业会计准则编报的预算表,是否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在分析企业现有预算报表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价值导向的预算报表体系。

一、预算报表体系实践现状

(一)预算报表体系构成现状

从企业的预算管理报表编制现状来看,目前的预算报表体系无论是从构成要素上来看,还是从编制方法与逻辑上来看,均带有会计准则体系的铬印。

从预算报表体系构成来看,企业的预算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预算表与现金流量预算表。以上三张报表要通过对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资金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编制综合得出。经营预算表,涵盖主营业务收支预算表及其他业务收支预算表;资本性支出预算表(固定资产预算表、长期股权投资预算表、无形资产预算表);资金预算表(债务融资预算表、权益融资预算表、资金预算);财务预算表(政府补助预算表、投资收益预算表、费用预算表、税费预算表)。 对于研发项目比较重要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支出预算表是比较重要的预算表。

从预算报表的编制逻辑来看,目前的预算报表体系基本是按照会计核算逻辑编制完成。预算报表科目体系的设置基本上也是按会计科目体系设置,对于一些决策相关信息,由于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确认要求,因而未能在预算科目体系中反映。例如,企业会按照会计准则要求,确认收入,归集费用,完成预算报表编制。企业基于销售产品的类别,预测预算年度产品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单价,并由此判定预算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发生额,完成利润表上“主营业务收入”项目的编制。同时,企业会基于销售估计本期可以收回的现金流,再加上收回款项,完成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编制。

(二)预算报表体系实践现状原因

企业预算报表体系之所以仍未脱离会计准则的约束,原因主要有三点:

1.国资委等上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的要求。我国企业预算的发展带有政府主导的色彩,国资委等上级主管机关的要求对于企业预算编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站在国资委的立场,由于会计准则已经为报表的编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且具有公信力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以此为基础来对企业预算编制水平、执行水平等进行评价,其评价结论是可比的,且可以为企业所认可的。

2.企业自身会计核算惯性使然。预算管理机构的办公室常设在财务部门,从实践来看,虽然很多企业号称是全面预算管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预算工作最终被落实到财务人员身上。财务会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企业财务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对管理会计的熟悉程度。会计准则给定了操作标准,而无需会计人员过多的操作技能与经验。所以,从预算编制的实操性来看,按照会计准则编报预算报表似乎是更可行的。对于单设预算管理部的企业而言,预算的管理功能倾向性更强。

3.与会计核算数据对比分析的需要。对于预算而言,执行监控是其重要的流程。执行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用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情况,监控预算执行进度。会计系统作为实际数据的核算与记录的最重要系统,与其进行比对无疑是判定预算执行进度的最重要手段。

二、现有预算报表体系缺陷

会计准则体系,是基于诸多企业信息可比、可靠、相关的信息需求,并不能考虑到某一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制度体系、业务类型,甚至于领导风格、员工个人特征都会有所不同,以统一的标准及口径去编报预算管理报表,必然不能反映企业的管理需求。现有预算体系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管理层级维度测度不足

在会计核算时,会计主体是其四个基本前提之一。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体系,是以企业作为核算主体的。预算报表体系沿用会计准则的做法,编报预算报表体系,反映企业主体预算年度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这样的预算报表体系反映的仍然是企业层面的信息,而非企业管理层级方面的信息。预算的功能包括业务规划、目标沟通、资源配置及业绩评估功能,基于会计准则体系编报的预算报表只能反映企业整体业绩,而很难评估某一部门或管理单位的业绩。同时,预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有限的资源分配至最有效率的部门(单位)。基于会计准则的预算报表体系无法合理评估各部门(单位)的效率,因而就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二)未能合理测评企业的战略业绩

会计分期也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财务会计基于核算的需要,人为将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各个会计期间,并核算每个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但是,从企业持续经营的管理需要上来看,企业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不能完全着眼于当期的业绩,而应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业绩管理与评估。基于会计准则的预算报表体系却重在衡量当期业绩,未能引导企业各个部门(单位)按照企业整体战略的需要在各个持续经营的期间配置资源,核算战略业绩。

(三)未能反映全面的管理信息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只有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才可以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如果以同样的准则体系来编报预算报表,必然使得部分不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未能纳入预算报表体系。

会计准则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诸如谨慎性原则,以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预算的下级在编制预算时,本来就有高估费用的倾向,如果再基于谨慎性原则去编报预算报表,必然会加大预算松驰的现象。

再如,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这一方面体现了及时性原则,但也包含着已实现原则。同时,会计准则的已实现原则如果照搬至预算报表编制过程中,尽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预算年度的未来已实现与已发生,但不是所有的管理决策信息都是实际已发生的,例如企业决策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会发生,但必须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企业在编报投资预算表时,不能合理分析估计投资的机会成本,则无法提供预算年度投资计划的合理性。

二、预算报表体系的重构

基于前文所述现有预算报表体系缺陷,有必要重新构建预算报表体系。预算报表体系的目标是预算体系构建的起点。

(一)预算报表体系的构建目标

预算体系的目标是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是预算体系构建的起点。在构建预算体系时,应能合理帮助企业决策机构判断某一部门、某一单位、某一产品的价值所在,这样企业决策者方能判断预算年度分配给该部门、该单位、该产品的资源是否有效,预算的功能才能有效实现。尽管关于预算编制起点,众说纷纭,但是正如于增彪等(2002)所指出,各类预算起点究其本质而言,均源于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为了实现预算体系的价值管理目标,必须寻找在企业整体运营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它决定了企业整体运营能力,在具体编制预算时,应以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制约因素作为编制起点。例如企业供应链涵盖采购、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对于单一产品,如果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小于产品的产能,而且企业采购环节及生产时间都足以保证产品会被生产出来,则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即是企业运营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此时销售预算是预算编制的起点,销售的数量决定了生产数量及原材料采购。如果产品的市场预测大于产品的产能,而产能囿于生产线成本而不能即时增加,则此时产品的产能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企业应根据生产线的产能来编制销售与采购预算,此时,生产预算是预算编制的起点,应基于生产预算编制销售预算与采购预算。

企业预算体系在确定预算编制起点时应考虑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重要的限制要素,但不同企业生产运营的约束因素会有所不同,因而预算体系的编制起点会有所不同。

(二)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体系构成

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体系包括三个维度:企业价值预算表、产品价值预算表及部门价值预算表。企业价值预算表是指对企业层面价值进行预算的报表,而部门与产品价值预算表分别指基于产品维度与部门维度判断各自为企业贡献价值的预算表。

1.企业价值预算表。企业价值预算表可在会计利润表的基础上调整而来,企业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对成本费用进行调整,以得出企业所需的管理利润指标。同时,在价值预算表里增加非经济利润指标。例如,对于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均遵循已实现原则,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类似“累计折旧”这种沉没成本,是无需在当期决策中予以考虑的。在做出购置固定资产决策后,累计折旧在企业既定会计政策下就已确定,而非当期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同样的,机会成本虽不会在会计核算报表体系中反映,但却是管理决策的重要因素,也需在企业价值预算表中反映。

2.产品价值预算表。产品价值预算表是用来管理某一类产品业绩的预算表,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产品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该类产品的成本,产品间接成本是指将与几类产品共同负担的管理、筹资相关的成本按一定标准分配至该产品的成本。关于分配标准,可能不同企业有不同做法,只要企业能保证不同期间的可比性,分配标准就是可行的。产品利润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对于制造业而言,在会计核算时,产品成本只是将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与间接生产成本(如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但是在产品价值预算表中,不仅涵盖会计核算上成本的分配,还包括对期间费用等管理层认为对决策有用信息的分配调整。尽管传统意义上,期间费用之所以成为期间费用,是因为无法按产品类别归集,但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分产品核算产品的盈余与价值,是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产品价值的计算有助于管理层对产品的取舍,对产品的未来规划做出判断与决策。对价值低的产品,企业必须及时进行清理,将有效的资源用于价值较高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部门价值预算表。企业的部门可以分为两大类:核心业务部门及职能支撑部门。对于销售部门等可以直接取得收入的部门而言,部门收入即为该收入,但该部门对应的成本费用应考虑内部转移价格。因为就算是销售部门直接对外销售产品,其对应的成本应考虑内部其他部门在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储运及生产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付出成本。对于另外一些核心业务部门,由于不直接对外取得收入,可以在企业内部制定转移价格,以此作为收入。但是部分企业可能不能合理制定转移价格,此时可以用企业为该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水平作为标杆,部门成本高于目标成本水平视为亏损,而低于目标成本水平视为利润。对于职能支撑部门而言,它们承担着对企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的职责,因而职能部门的价值在于对其他部门创造价值的支撑。从经济利润的角度来看,这些部门会发生费用,通过与企业核定的费用标准来评估部门费用水平,同时,应基于职能部门的部门职责建立对职能部门的非经济利润指标体系,与部门费用水平结合,核定部门价值等级。部门价值等级应是一个定性指标,可以分A、B、C、D、E五个等级,企业也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设定相应等级。Z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