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4-02-05 15:30: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1

一、哲学思想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同时它也是建立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是大学生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最难研究和理解的原因如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有关工作本质性的知识,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众多现象中发现规律性具有理论规范性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论提升和概括,这就是哲学思想中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发展过程。其次,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又是具有体系性的,其中各个不同的原理之间要有严谨而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困难重重,所以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建构应用哲学思想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哲学思想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得以合理建构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哲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想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个关于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大厦,必须要保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这些基本的砖石的合理性。这一过程的完成必须要对哲学思想进行恰当的应用,尤其是哲学分析法的应用特别是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和概念语义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分析和形成是很有好处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观点的概括和精炼也需要哲学思想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观点的得到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是对概念的不断提炼和概括的过程,这一过程哲学思想是必须要用的,因为哲学思想可以透过简单的外表看到内部的复杂性,帮助观点的形成。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体系的建构和对体系的反思和调整离不开哲学思想。因为哲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具有统揽全局的整体性眼光和建构体系的严谨的逻辑性。

二、恰当应用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哲学思想的恰当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和学科的建设中对哲学思想的应用有时候不是特别到位和准确,也就是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哲学思想应用的不足或者应用过度的情况,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建构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领域当中有许多的相似和相近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区分要利用哲学思想较大的辨别能力,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相关的学理的分析和辨别就做的不够清楚了,就会产生概念混乱的现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这些相近概念它们各自的含义都是什么,如果不利用哲学思想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研究,就会产生这些住概念的模糊不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的原理进行建构和讨论中也必须要对哲学思想进行恰当的应用,例如哲学思想有一个论断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论题来源问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论题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当中提取出来进行研究得来的,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的原理和体系生搬硬套过来,再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名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论题来出现的,这种论题的来源方式没有实践性和先验性。这种论题脱离了实践,是从概念到概念,而不是从实践到概念,这样容易使这些原理在哲学的相关原理中兜圈子,无法发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成了纯粹的经院哲学。换句话说就是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不起当应用,除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哲学思想的误会,从而也不利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三、哲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

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努力奋斗。”张蔚萍教授2009年11月19日在河海大学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历史回顾”学术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是对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荆惠民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认为,“一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专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引导和促进人们认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政治取向、政策主张而进行的宣传、动员、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及其科学理论。”袁礼周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基础》中给出的定义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教育人民群众,解决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孙其昂教授在《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中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政党或社会团体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采用多种手段对人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邱伟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给出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个观点更多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内容。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陆庆壬老师在他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陈秉公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张耀灿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定义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性以及社会的需求,特性主要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实践性。王勤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品德,进而指导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秦在东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中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杨生平老师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本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郑永廷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作如下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这个观点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变性、多属性、实践性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涉及不深。苏振芳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定义为: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这个观点与张耀灿教授的定义比较接近,但强调了更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义的特点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是也有共鸣之处。权威观点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袁礼周、孙其昂、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王勤、秦在东和邱伟光等学者都直接指明这一特点,而陆庆壬和苏振芳老师则用了“社会行为”一词,二者大体相差无几;第二,以内容解释概念的倾向,以陈秉公和邱伟光老师为代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的具体内容;第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特性,张耀灿和郑永廷老师都指出了这一特点。

近年来关于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称谓逐渐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会一直继续下去,就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在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时,学术界仍然存在一些分歧,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和磋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点也有着相通之处,学者专家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28.

[2].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素材

1“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立意深远的课程改革创新。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高校设置的各学科、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战略高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课程育人格局,使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始终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所有课程应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准备、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2《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有效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内蒙古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涵盖了整个数据库系统体系的重要理论与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着理论性强、概念众多、内容抽象、理论与实际联系较难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自2016年3月开始,《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7]。

3《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课堂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围绕专业教学内容,选取了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是由萨师煊、王珊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据库系统概论》[8]。在教学内容中的第四章数据库安全性、第五章数据库完整性以及第七章数据库设计等教学内容中融入了“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并给出了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边界; 学术概念; 学科研究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01-03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道路。在不到30年的短暂实践中,学科建设获得了空前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但是无庸质疑,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对学科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检点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检点是批判性的、反省性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反思意识,批判的目的是澄清问题;同时它又是建设性的,它要求我们不仅找出问题,还要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目的在于明确努力方向,知所取径。

一、问题检点

1.学术概念需力求精准

在学科话语系统建构过程中,基本范畴和概念系统占据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以来,在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话语,如思想和行为、内化与外化、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这些基本的学术话语已经逐渐为学界内外所使用、所认同。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学术话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范畴的严谨度欠缺,自洽性不足。在一些重要的教科书中,有些基本概念的涵义没有做到贯通一致,在同一本教科书、同一部研究专著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其涵义所指大不相同。一些基本范畴的使用随意,一些重要概念带有较大的含混性。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则、具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论等概念的区分缺少严格的、科学的界定、阐释和区别论证。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使用相同的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涵义的理解却不一致、用法也不统一。由于概念的混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难求专业精深,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术语的随意使用、随意替换和有意无意的混用倾向,正在危害着学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学科边界需更加明晰

每门学科都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研究边界清晰、研究领域相对明确是学科之间区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研究哪些领域,这一问题在学界需进一步统一意见。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调研和整理,发现有些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已经超出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些毕业生论文的选题偏离学科甚远,有些选题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毫无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通过对一些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招生方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研究方向多种多样,与其他学科重叠现象严重,有些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系并不紧密,如“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等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学科而言,研究边界模糊,没有较为明晰的研究边界、盲目的论域扩张,看似学科发展红红火火,实则存在着较大隐患。

3.研究方式需重审与转换

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是成熟理论通常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理论式研究。即从抽象的、理论的层次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目前,理论研究这种对学术探索活动起重要作用的方式并没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借以指导其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科建设共同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清理;部分专业研究者陶醉于自我思辨,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小众化;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博士生中有一部分是在职攻读,对实践中的问题还没有从经验中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思考的思维习惯,研究论文缺少理论的视角和理论的深度。

二是问题式研究。注重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多采取经验概括、案例分析、工作总结的研究方式。目前,真正占有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且理论提升不足,普遍推广性低,应用性不强。

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都存在着自身潜在的、隐性的不足。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处理好把握理论与面向现实、借鉴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短学术沉淀不足、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科发展举步艰难、研究队伍存在着“短板”等原因。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一是一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思想政治教育44家,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1]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对学科发展充实了生力军,从长远来看,必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每年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长期搁置,无暇理睬。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看,它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二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三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他们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各项需求和精神生活具有多样化、综合性;四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涉及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内化、外化、反馈等环节,由观念到行为转变的不可度量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颇多挑战、要求和问题,需要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不懈求索。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导师是热爱这个专业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和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他们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分不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中,固着于原有学科的思维方式。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不同,对学习者的思维训练不同,使出身于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多少都带着他们原有学科的知识背景、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的烙印。对原有学科思维方式的熟悉,使他们轻车熟路地运用原来学科的概念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用原有的知识系统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我们从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和读到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专著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研究者所具有的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一个学科建立的初始阶段的“借鉴模式”不可避免,但是,这种情况应该会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形成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话语体系、专有的概念系统、独有特色的研究方式慢慢地溶解和替代。

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他们虽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信心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显然,没有对学科的热爱与对学科价值的关注和认同,希望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发展是一句空话。

三、对策思考

1.增强自觉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的本质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因此,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认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严谨严格的治学风格。学术研究于研究者不仅是职业,也是事业和志业,研究者对学术研究需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做到端正学风,求真、求实、自省、自警,尊重学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有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学术责任,聚焦关乎时展的大问题,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作并重,学科建设与政策建言同行。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扫除研究中的随意、空泛、庸俗等弊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品位、文化品位,不断推陈出新、返本开新,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批判、自省,树立学术创新意识,力戒浮躁心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2.谋求学科的规范发展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粗放式、自发式、经验式的发展转向精细化、自觉式、科学化的规范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提倡规范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具有相对明晰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的需要。提倡规范式发展,就是在学术活动过程中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则。规范发展才能遏制学术混乱与无序,才能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基础上更系统地发展。

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科的独立品性与借鉴发展的关系。一要有“学科意识”。所谓“学科意识”,是指研究者和学界同仁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学科的高度予以建设与对待,将之作为学者的学术基地和精神家园,避免随意突破学科边界、混淆概念、刻求新意的学风;二要打破学科壁垒,不能有“门户之见”。所谓打破学科壁垒,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需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开拓国际视野。在有效“整合”中实现创新,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认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独立的学科体系。

3.建立学术的争鸣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匮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批评不多,围绕某一重要问题展开学术争鸣更少,研究者经常的状态是忙于自己观点的阐述,无暇旁顾,可能也与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有关。真正的学术争鸣是着眼于学术繁荣和学科建设,心平气和地切磋。就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言,理论讨论阻隔、学科建设争鸣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应有的活力。许多学科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真理经由争论得来。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发展的关键步骤,没有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学术的繁荣和增进共识是不可能的。缺乏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不仅导致了学术的平庸和困顿,而且抑制了学术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水平离不开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保持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学术心态,积极进行学术商榷和深度交流,达到充分的学术探究、思想交锋、平等对话,互相取长补短,避免曲解和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中才会以更高的学术品位呈现于学林。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初建阶段。一门学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研究者长时间的努力和携手共进。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过学界同仁近30年的系统建设和努力,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就历史长河而言,这不过是短暂的瞬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刚刚开始在学科层面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还在讨论,学科建设的许多核心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处于初建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刚刚起步不久,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尤其是切中中国现实的、为中国大众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仍需要加强建设,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5

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思维和认识的工具,在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知识、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中的作用。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

是指基本范畴作为思维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范畴自身升华中的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构建作用

是指构建、补充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6

(一)对“五育”的概念术语表述不全。在对“五育”概念术语的表述上,对德、体、美、劳四育进行了近乎规制性的表述,分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智育却没有进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有关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二)对“五育”中部分内容的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当。德育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恰当扩大。在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德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一致。对概念术语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对概念内涵的表述却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词典》[7](P824-825)、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31)和邵宗杰等主编的《教育学》[9](P151-152)等。既然概念术语明确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内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属于思想教育呢,还是属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两种教育内?这样的概念不仅显得比较模糊,而且内涵不恰当地扩大了。事实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从属和包含关系。相应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内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从方法、途径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以一样的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单一性的①、灌输性的、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选择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则是多样性的②、引导性的、柔性的,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各种活动中的感知、熏陶、体验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观选择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来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内容繁杂,内涵不恰当扩大。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如胡守棼主编的《德育原理》[12](P57-59),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三)美育仍称审美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除了原有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外,增加科学美。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应增加“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鉴赏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科学美、发现科学美,以激起对科学的热爱,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为创造科学美奠定基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7

2.1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释义

首先要明确在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词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特指在我国高校中的一门社科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此专业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理论专业知识素养,能在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等机构从事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专门人才为目,并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广泛设置、开展此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本领域的工作者用一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施加系统地影响,使社会成员形成统治者所期望的内在思想体系的教育实践。三是指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的科学,以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有名词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所独的实践活动,资本主义并不存在此实践。此种看法并不恰当。首先,并不是谁说命名了某种实践活动,那么这个活动就特定地属于谁专有;其次,真正地考察和研究某种活动时,不能只是看具不具备某个特定的名称,而是要看它所指的事物或者是实践活动是否确实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未曾出现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名~的表述,但是这种实践活动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也同中国共产党一样,使普通民众尤其是新生的青年人成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实现巩固本阶级统治的意图。这就说明,在阶级社会中,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的名称并不是存在于所有的阶级社会中,但是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任何阶级社会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至于这种活动具体叫什么名字,因所处的社会不同,而名称有所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在社会主义存在、资本主义也存在,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都存在的。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有阶级所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认识到其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在本研究领域的首要前提。所以在理解此概念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体的,有特定含义的。是指无产阶级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达到促使社会主义向前进步的目的;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的、一般的,是指人类所有的阶层社会培养本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本文的研究探讨中所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是普遍、一般的,是指人类所有的阶层社会培养本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

总之,本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在阶级社会中,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用一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点和道德准则对民众施加系统地影响,使他们最终实现了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2.2 “本质”概念的释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本质的解释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辞海》对“本质”的解释是:本质通常指某一事物原来的品质或者是素质。黑格尔也曾指出“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

“本质”作为哲学名词,是指某一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所决定,其特点是相对稳定性。作为事物的本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内在性,是事物成为其自身的内在属性,是不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因素;第二,区别性,是该自身事物而其他事物不具有的属性,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属性。某种属性要想成为该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同时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既要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又要是其他事物不具有、该事物所独有的属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才能称之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自身存在的依据。

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是相关联的。《哲学大辞典》中指出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本质则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且决定其自身的性质与未来方向的根本属性。属性是事物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历史的、具体的,由一般属性和根本属性构成。

总之,本质是成为其自身而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演变。

2.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概念的释义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着多种不同看法:有人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属性来进行界定;一些人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的属性来界定;一些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属性的综合视角来进行界定;还有一些人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来进行界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探讨,首先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概念,在明确其的概念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视阈下对本选题的探讨能更加明确清晰,让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发展更加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其本身,而又区别于其它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依据,呈现出其根本性质;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实践活动例如政治工作、道德教育等进行区分的根本标志。

要想明确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就是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是其最普通、最一般、最稳定的固有属性,决定着本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是其本身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8

摘 要: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一、概念界定与辨析

1.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并伴随着不同阶级和国家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特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模式。

2.相关概念的辨析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凝练而成的。它经历了从宣传工作到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再到思想政治工作等相关术语的演变,成为了当前相对科学的表述方式和明确的内在范畴。尽管如此,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仍将其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混淆,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因此,有必要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概念从学理层面进行辨析,从而有助于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

3. 政治思想教育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T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学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的研究对象包括:

(1)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

(2)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

(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和领导职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以及促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

(4)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产生了人的需要,需要产生人的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一定的行为结果经过反馈,调节需要,强化动机,重新支配人的行为。这种体现思想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周期运动,形成人们的思想活动过程。

(5)研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行动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创造和改变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并帮助人们采取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尽可能好的行动结果。这种改变引起需要的客观外部条件,掌握人的需要,改变动机,控制行为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的规律。

二、基础理论诠释

1.发展需求理论

需求是人的本能意识,在人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处在起点的位置,是决定一切心理和行动的根本动力。马斯洛的行为科学理论强调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求,并以金字塔的形式将人类的需求层次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下至上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自我实现需求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而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是:觉得自己生活空虚,毫无存在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正是要激励人的潜能和正能量,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超越金钱、物欲、社会偏见,积极地为社会做贡献,并从中获得社会的尊重,全面实现自我价值。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论著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因此,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2)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

(3)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表现为人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的发展程度。

(4)人的需要以及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环境影响理论

《辞海》对环境的界定有两个:一是指围绕所辖的区域,二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划分环境的类型有截然不同的标准,如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等。在高等教育领域,依据教育的类型,可以将教育环境划分为知识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学生事务管理环境等类型。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不是宣扬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宣扬生物决定论,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9

一、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

趣味性是入门的向导,没有趣味性,学生就不爱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不想学到想学,从不爱学到爱学,对思想政治课有一点兴趣,这就是了不起的教学成果,我们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很大部分。因此趣味性应当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怎样加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

(1)内容生活化、现实化,突出时代性。政治课程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常识、生活常识和经济常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生活常识和经济常识和生活联系更是密切,因此课程中隐藏着许多的趣味性。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挖掘本课程理论本身特有的趣味性,还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学生的优势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教学。

(2)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这是由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缺少丰富生活实践经历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在讲课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概念化,即用一个概念去说明另一个概念,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感到很抽象乏味。因此,我们在说理时应当形象,特别是有些难懂的概念和原理,更应注意这一点。为此,首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即观点从材料中来,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论于材料之中;其次,要注意多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形象地说明道理。

(3)形式多样化,部分环节活动化。形式多样化既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它可以是集体教学,也可以是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结合。形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并且形式和方法要尽量多样一点,不要总是一个调。学生注意的集中时间短,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新鲜有趣感,调节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趣味性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入门的向导,基础还是靠科学性,离开了科学性的趣味就是庸俗性,也谈不上思想性。人们的习惯的认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是科学,有用;政治不是科学,只是空谈,没有实际用处。因此,我们一定要讲出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怎样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

(1)概念原理的形成、表述、解析要准确。概念原理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事例归纳法和过程归纳法,但无论何种方法,都要经历下列过程:引导学生罗列体现概念或原理的事例或阶段——引导学生对事例分类或对阶段排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共同要素尝试对该概念或原理下定义——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析该概念原理,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

(2)要重视证据的作用,概念原理的讲授要有根有据,而且根据必须科学、真实、充分。科学真理都是有根有据的,我们一定要讲出概念原理的证据,而且要充分,既要有实例和数据证明,又要有理论论证;既要有事实论证,又要价值论证。学生都非常崇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用他们相信的东西来证明课本中的观点和原理。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