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集锦9篇

时间:2024-02-24 15:02:17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1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样也面临着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问题。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方法论等理论研究已经卓有成效,而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从技术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现象,明确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1]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深入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规律,科学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论模型,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提升到技术层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含量,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拓新领域,而且对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整合、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广义技术观念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所谓技术,是指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运用的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知识技能等构成的综合体。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有着最为漫长的历史和最深刻的人性根源,它的本意就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么最有效地做好”等问题,它的本质就是人有目的的活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基本表现及其拓展延伸。

 

(一)广义技术观念

 

国内外关于技术的定义繁多,大致可归为两类,即狭义技术观念和广义技术观念[2]。两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把人视作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把技术视为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或者说,这两种技术观念的重要分野在于是否承认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的存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王伯鲁教授认为“技术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的现实课题,人们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各种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他从广义技术视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认为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和论述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最接近于广义技术观念。技术思想是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中。他在探讨“人的本质”“生产力”“劳动”“分工”“工具”“机器”“交往”“竞争”“异化”等许多重要问题时也论及技术问题,有关技术思想散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等诸多论著中。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根源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又源于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或社会组织体制下展开,因此,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技术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技术活动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人猿揖别的分水岭、人类生存的文化依据和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社会技术

 

马克思指出劳动或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并把作为劳动工具和技能的技术视作劳动要素,将其归于劳动资料范畴。所谓劳动主要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生产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用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由于技术是人类劳动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如何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等都属于技术范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讲“技术创造了人”。技术使人成其为人,并使技术性成为人的本质属性。只有人类才有技术,技术与人类不可分割。人不仅是技术主体,而且是技术体系内的构成要素。正由于人类具有技术性这一本质属性,使得人类在所有领域展开的有目的性活动都会被打上技术的烙印、被赋予技术属性。人类在思维、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中展开的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活动或行为方式都是技术,理论上可相应地区分为思维技术、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在思维技术支持下、由各种自然技术有机整合而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技术体系,其中,思维技术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展开的智能平台,自然技术是建立在思维技术的基础之上、建构社会技术的基本构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根据广义技术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在社会领域的一项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其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就是一项社会技术,可称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作为中介客观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科学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但是从根本目的和最终意义上,科学与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世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只要是科学的理论,最终都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才能使科学的功能得以彰显。随着现代信息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步伐显著加快,技术与科学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断深化,变得更加密不可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不可能直接发生相互作用,其间存在着一个桥梁,技术便是介于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时必然以技术为中介或桥梁;同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也必然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为中介或桥梁。这就意味着,只要承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理论且能够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时,就应当承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技术

 

教育属于人类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技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虽然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作为中心任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具有强烈的教育属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看作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人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是教育技术,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实践,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技术,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迅猛发展与教育技术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无疑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得以确证。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技术特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作为基于思维技术和自然技术的一种社会技术体系,客观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纳入其基本理论研究范围。所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最大化的理论与实践[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本质上就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因此也可将其界定为“人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和知识技能的综合体”。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论模型的建构原则

 

模型(或模式)作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6],是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的建构和运行过程的一般表达形式,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教育过程等特点,由现代教育技术模型与之交叉融合演化而来。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必须明确领导决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主导、实事求是、民主管理、全面发展等基本原则。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面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已不再是价值中立的了,而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取向。这种鲜明的政治目的性,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建构及实施都已不再单纯是一个专业性的系统设计过程,而且是一个以科学专业的系统设计为基础,具有鲜明政治性的领导决策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首先是教育目标决策,并以目标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策略、方法与方式等。

 

(二)必须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要求

 

这种多样性首先表现在空间场所的多样性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而且还超越学校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这种多样性还体现在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个主渠道进行,而且还通过文化、传媒、管理、活动、人际交往等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实施综合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构建必须最大限度地超越不同类型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差异性,把焦点集中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同一性上,尽可能覆盖到各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三)必须顺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综合化趋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在实践中不断交叉融合,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及其结构也正在变得日益复杂化,客观上也要求形成多维度、网络化、立体式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党、政、工、团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形成合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必须体现综合教育理念、协同教育观及“大电教”思想,能够通过系统设计技术的科学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出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及整体效能的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等发展需求。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及其基本性质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

 

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笔者所构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

 

该模型表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该体系由三大类别的基本技术构成:

 

1.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所谓“系统设计技术”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科学决策方法”基本相当,都是为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做好”等问题所进行的目标选择、工作计划和行为设计与抉择。系统设计技术承担着科学决策、制订技术方案等核心任务,它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和工作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获得系统整体功能,形成整体效能与合力,因此它在构建技术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先导或灵魂作用。考虑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必须遵守政治主导原则等特殊要求,在系统设计技术之外,还必须加入领导决策技术。确定系统设计方案并履行领导决策程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程序,它主要是对教育目标与内容是否正确,技术与方法步骤等是否恰当、高效、简便可行等内容进行审核评判,作出合理决策,发挥政治主导和把关作用。

 

2.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主要就是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数字资源组织与推送技术与管理规范体系,从而实现以下几大目标:(1)构建融合信息化和全球化特色的基于全媒体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新体系,探索出一套面向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资源整合集成、共享应用、产权保护、质量评估、运营管理的模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数字资源的组织效能、推送质量和应用水平;(2)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和推送的协同创新,促进数字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改革与发展,创新优质教育数字资源产生、流动、共享的体制与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组织、推送和应用战略联盟,实现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控;(3)建立起一整套与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和推送应用体系,统筹利用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构建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立体型资源环境,促进资源的均衡与优化配置,切实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对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问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型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何在反思性教学中,合理配置各种信息技术环境与资源,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支持和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持续反思,进而使自身不断成长,是制约我们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成功构建起一个面向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师专业发展之基本模式的重要瓶颈,也是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中的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技术最终能够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中有所突破的关键。

 

3.管理和评价技术

 

在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要在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扁平管理、项目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规范,切实提高学习管理的效能和学生学习的绩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评价技术应不止于提供结果判定,而应能促使学生发生某种积极改变。因此要坚持以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调节为目的,以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监控为导向,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测量与统计为手段。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知识习得的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的做法,把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者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交互程度等都纳入其中。

 

与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模型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中融入了三个环节:一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主导原则,融入了“领导决策”环节。对于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经过系统设计所提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方案,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与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应当予以审核把关,履行领导决策程序,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政治方向、教育目标的正确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原则性与适当性。二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增加了“载体选择”环节。该模型借鉴并拓展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载体”概念及载体应用研究成果,可以客观反映和妥善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问题,为建构与各种载体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提供技术路径。三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任职条件的特殊要求,增加了“人员配置与培训”环节。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系统设计技术和领导决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构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涉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每个环节,贯穿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着信息反馈和系统调控功能,而人员配置与培训技术则具有关键作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基本性质与运用要领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现代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互相促进、相互转化、不断融合的趋势,科学日益成为技术的先导,技术日益表现为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两者愈来愈密不可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为依据,在学习科学破解人类学习奥秘,尤其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习的奥秘基础之上,借鉴系统科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科学理论与方法,通过系统化设计与开发而建立起来的科学型的现代技术,而不是经验型的传统技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总体上属于科学型的现代技术,其中蕴含着科学的力量和智慧的能量。一方面,必须树立科学观点,要保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理性与方法的正确性,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立在坚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策略与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技术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2

国力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这样就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他们应具有高度创新的能力,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教育信息化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为支柱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集中教学形式发展为班级教学、远程教学、个别化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目前,虽然班级教学仍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幻灯、录音、影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课堂多种媒体”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方案,应当准确反映该专业的本质特征,既要概括以往的教学成就,又要捕捉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在短时间内收集、记录、整理大量的信息。这方面,网络提供了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和渠道。

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的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在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技术工作上还存在一些偏颇认识,没有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只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花边与点缀”。这对于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是非常不利的,必须从根本上把这种偏颇的教育技术观念扭转过来,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观。

一是要树立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智能观。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它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目前,不少教师仅把教育技术看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工具,忽略了人的智慧因素。殊不知教育技术要想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最佳作用,还需要人的设计与调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教育的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等环节的工作,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价值观。如何看待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有“媒体决定论”,也有“媒体否定论”。前者认为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代替教师和学校的认识,后者则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人这个中心进行的,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教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持盲目崇拜或完全排斥的认识,反映在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也同样存在着两种偏颇的倾向,即过分地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或不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价值观,科学、客观地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3

如何正确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优势?笔者认为,应建立个适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优势的和谐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指柯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管理、应用所需的科学的、规范的、完整的系统。要构建这个系统工程应从下面的工作着手。

正确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技术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定义,即“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个定义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现代教育技术只有通过作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使其得到改善和发展,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是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手段;也是教育的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的小黑板、挂图、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是应倒不过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则顺应了这种时代的召唤。其最大的优点是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突破在课堂教学上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让教师的教学效果发挥出最佳,使学生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联系旧知识,讲解新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实验情景(特别是虚拟的实验工具、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和实验环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通过情景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形象鲜明,表现力更为丰富,感染力更强,而且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安全的运行环境

如何保障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把它放在学校整个系统之中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顺利运行,主要通过3个环节,就是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管理和应用。建设是前提,管理是手段,应用是目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保证三者之间的良性运行机制,才能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行环境,才能保障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

1 建立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机制

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及优势和效益,首先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职能部门,大都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电教中心),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管理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手段,也是教育的部分。因而人们必须改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传统认识,并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大力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线教师都能受到每学期一期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业务培训。培训的结果要计入教学考评,培训要加强领导,要有经费保障。

(2)鼓励更多的任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师中开展教育技术学的学习,使广大教师能自觉地把信息时代的教育学的新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同时学校从考核制度上对教学效果进行扶持和奖励。

现代教育技术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可能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步去研究,这是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只搞制作、服务与管理,而放弃教育技术中教与学的实践的研究,那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为了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向科研方向作重点转移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技术中心的科研项目很多,教与学的实践研究乃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教育技术的中心环节。教育技术中心不去研究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又怎能健康发展7因而需要不断做出信息技术的新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成果推动研究的创新。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常常容易忽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这一学科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未能尽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和体系,并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独立的、有自身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学科。

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体制,必须适合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学校要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树立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具备较高素质的管理技能,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掌握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组织高效的专业管理队伍。

要想消除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发挥优势的不利因素,在管理体制上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职能及定位。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可以确定为具有管理职能的教学单位。教育技术中心该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教学职能。管理职能是制定并执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划,统管理传统视听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学,教学职能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推进教育与教学的现代化。

(2)机构设置。畅通的运行机制是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教育技术中心要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层实施的管理体制。为了进一步加强领导,学校可以成立一个由教学校长为组长,教育技术中心、教务处、设备处、财务处以及各部门领导组成的教育技术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审定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协调各部门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决定重大问题等等。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可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从事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方法、IT技能等的培训。

(3)人员要求。教育技术中心由于职能多、任务重、管理难度大,必须由政治上可靠、业务上懂行、事业心强、有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的人组成领导班子,并保持相对稳定。教育技术专职队伍应由教师、教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

(4)经费保证。学校应加大教育技术经费投入,教育技术经费计划宜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以教育技术名义列出专项,单独列支,保证落实一定的教育技术日常业务费(包括办公 费、维修费、培训费等);大型教育技术设备购置费(如多媒体教室、非线性编辑系统、远程教学系统、网络服务器等);建立CAI的媒体课件的专项经费。

(5)政策保证。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技术培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应在政策上给于倾斜。

2 建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和资源整合机制

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并通过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目的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科整合的过程就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

在我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已获得了长足发展。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使用的稀缺资源,大多数城市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大量教育教学应用软件正不断涌现,这些部为现代教育技术进八课堂,并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条件。国内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进入转型期,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资源建设仍是重中之重。没有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软件,再昂贵的设备也是废铁一堆;没有足够的网络资源,网络的普及和远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的目的及指导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本着“全面科学规划,按需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以不断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和发展,利于自身优势发挥的规范化、科学化、实用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在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和资源整合机制的同时,要切实注重学校的长远规划,注重整个环境的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注重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及师生对本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评议。

3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成果的认证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加强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教育技术发展规律为指导,认真实践。在政策上可实行教育技术人员承担的校级以上立项或认可的教学软件开发项目,或其他教育技术相关课题,可视为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评审的项目成果按科研成果认定,并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和评选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的依据;学校在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上要妥当。目前,由于各学校对教师工作量考核制度都没有把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计算在内,教师缺乏激励机制;学校在教学效果、职称评定等业务能力考核、评估方面还没有将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等因素考虑在内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制度、课件质量评估机构及统一的课件制作资助机构。

4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这中心工作开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将带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方式上的深层变革。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工程是数字化校园的主要核心,主体对象是在校学生及远程终端的学生。建立多媒体网络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是将课本知识数字化,更是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地重组和改革,通过知识创新工程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它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扩展。

利用多媒体网络促进新型教学方式的实现,鼓励以学习为中心的数学模式。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各门课程的学习更多地围绕着高水平的问题讨论展开,与有关的项目和课题(不定是正规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络资源库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广泛地合作探索和讨论交流,并将学校以外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引进到教学中。

建立健全的互动式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基地,重点研究和开发主要学科或学科群的知识库;通过开发和引进,建设网络教学课程和素材库;根据课程特点,建设虚拟或仿真实验、设计系列教学软件;构建海量教学资源数据库。

建立满足学生和教师互动需要,适应学生自主、交互、协同式学习,具有开放型教学功能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和网站。网络教学系统提供开发基于网络的校内教学平台,包括各门课程的课程指南、教师简介、课程信息、课程资源与相关资源、虚拟实验室、交互讨论(包括答疑、作业提交与、专题讨论区、论文张贴与评议等)、校际远程协作项目以及网上测验等。

建设网上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和心理咨询体系,以及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等,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更为迫切,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务作息等进行全面管理,进一步的智能化将为学校的重大教育工作者决策提供依据。综合性教学管理系统完成对种类教学信息的管理,具体包括学籍管理(包括招生以及学生的注册、交费、选课、成绩、评价、学籍处理、毕业资格审查、学位授予、就业情况等信息)、任课教师管理(包括开课、评估、考核、选拔、聘任等信息)、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排课、考试、教学评估、教材、实践教学等信息)、教室资源与设备管理以及教务公告等。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4

【论文摘要】作为职前教师的培养基地,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目前高师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实施策略。

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高等师范院校是职前教师的培养基地,在校师范生是职前教师的主要来源,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向师范生传授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实用于教学需要的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公共课程,因此在高师院校开设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所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的现状

在各种媒体大量涌入课堂教学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基本技能。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主要依托公共课来完成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很多高师院校对其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教师结构复杂,教材版本较多、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多而广,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理论实践并重,二者课时分配比例不明确,甚至课时设置不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不强等因素,使师范生不能真正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更不能自觉应用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形成恶性循环。

二、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性质认识不一

首先,片面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忽视对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把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直观教具或只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工具。没有把它放到教育层面、媒体技术层面和教学系统层面的高度、因此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的设置过于宽泛。有的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学员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能力;有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教与学的基础理论,具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课程目标定位必然会造成对课程性质认识的不统一,是注重理论还是注重实践呢?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分配?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争议。

2.师资队伍不足、专业配置不合理

很多高师院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公共课的开设时间安排相对集中,且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导致从事这门公共课的师资不足,专业构成也比较复杂,有学教育学的,有学计算机的,甚至有其它相关专业的教师,存在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缺陷,这样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授课时不同知识点力量会有强弱,无法在每一个模块都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对于师资的要求是复合型的人才,能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合二为一,仅凭教师自己去领悟,或自己去学习教育理论,无疑是艰难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3.教材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它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因此,教材应有别于教育技术专业课教材,内容不要过于专业和精深。首先,教材的内容安排不合理,没有做到详略得当;其次,教材的编写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由于没有一个参考的标准(大纲)和要求,各院校都是自编大纲,自定教材,使得有的教材要么理论性太强,要么技术性太强。教材内容的选择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了解教材使用对象的现实情况如何,真正需要什么。再次,教材内容陈旧,近十多年来,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更新,公共课的教学已经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等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方向转变。还有,实验课没有统一的大纲,实验设备、材料匮乏,开设课时不足。最后,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

4.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由于学生众多、师资有限,大多数是采用集体授课,以讲义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有些教师教育技术观念落后,一方面大谈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另一方面自己并没有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中很少使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手段先进方法单调落后,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电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结果是教师难教,学生厌学。

5.实践条件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技能,需要开设足够的实验课时来使学生掌握。但近年来学校扩招,在校生大量增加,实验设施缺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而配套实验课程的缺失,大大降低了课程的质量。同时课程的开设也没有严格按《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来实施,该课程的实施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甚至出现动手操作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所取代,讲述一下操作要领就结束了。以至于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中小学后,面对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束手无策,还只能依靠粉笔黑板进行教学。

6.评价机制单一

教学评价是对教与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反映了教育技术课程价值取向,对师生的教与学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目前很多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形式,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导致学生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另一种方式是检验学生的操作水平,考试只在计算机上完成,如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一个课件作品的制作,这样师范生会把该门课程理解为信息技术课、多媒体课,完全曲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以上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探索课程的目标定位,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手段、方法及评价手段,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策略

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许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时为每周2~3节,课时相对较少,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依据课时少的特点,应将课程的教学目标缩小,定位得更加具体,可依据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进行定位,使学生在了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同时,重点学习教学设计,掌握计算机多媒体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形成教学应用能力。

同时,教学内容的构建是建立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遵循适当弱化、以够用为主,突出应用特色,以能力、技能培养为主,重点内容深入,次要内容精简和学科专业背景相结合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准绳构建教学内容。

2.突破传统思维,改革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强调实用性等特点,实践教学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在教学中应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切记“大而全”,应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技能,信息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的能力等六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可尝试通过构建教学环境,开放学习资源丰富教学手段,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之一,可充分依托学校和地方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实验条件,也可利用Blog、Moodle等平台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注重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3.丰富评价方式

丰富评价手段,采用传统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考核评估,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其次为了强化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更好量化学生这些能力的实际水平,可采用媒体操作、课件制作、教案设计等方式考核,重点应放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资源的获取及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能力等方面。

也可尝试应用传统的学习评价与网络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可随时登陆网络学习平台查看学生的电子档案,通过课堂、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考试、在线测验等定量评价与课堂项目学习成果汇报、学习心得及课后访谈、问卷调查、Moodle网上投票、教学能力评价等定性评价相结合,准确、科学的对学习者做出评价。

4.创设有利于课程开设的环境氛围

很多师范院校缺乏相应的措施保证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完整开设,应从各方面入手,如增加硬件投入;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建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在学习平台开辟教育技术讨论专区,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或通过QQ、MSN等工具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倡导协作学习;精选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提供示范;强化教育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等。

5.重视教材建设,规范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提高其教育技术素养,因此教材建设必须以此理念作为先导,构建不断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全新体系结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体系应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参照,注意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根据师范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设置。目前全国范围内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版本很多,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使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人员进行编写。教师教学中应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大纲内容为标准,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学生学习需求等做出不同的偏重。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发现问题,勇于改革尝试并付诸教学实践,使我们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一个合格的、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2 陈一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5

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的系统方法论。通过系统的优化教学过程,学生的智力能够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习过程得到促进,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到完善。

关键词:

教育技术;现代教育;促进

“技术”一词通俗来讲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教育技术”可以定义成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总和。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的系统方法论。通过系统的优化教学过程,学生的智力能够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习过程得到促进,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到完善。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名称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主要的概念有四种:一是美国教育技术定义,即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二是日本教育技术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对教育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因素进行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三是英国教育技术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在改善学习过程的系统、技巧与教学工具,是系统的利用现有经验和知识来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方法。四是中国教育技术定义,即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教育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二、教育技术的特点

通过对主流国家教育技术定义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教育技术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技术是为了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教育的优化。二是教育技术是有型的物质媒体和无形的智能技术所组成的方法与手段的综合体。三是教育技术是具体化的方法论,是有型的、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四是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这些特点反映出世界范围对教育技术的普遍观点和理解,通过总结这些特点,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与实践过程,并进一步明确了媒体教学技术和教学过程设计是现代教育实践领域的两个主要途径。在这个两个实践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闭合的教学过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学媒体是教师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渠道,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要信息。这四个因素在教学系统中相互组合,互为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使其他因素受到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只有使系统内的四个因素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教育过程中的所有显性因素,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因素,都是教育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以此来反映教育技术的实践状况。

三、教育技术的目标

诚如前文所述,由于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众多,故为了掌握和控制教学过程,教学研究者借助系统论的观点把教学过程的最终追求目标归结为“教育过程最优化”。最优化实际上就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要求

教育过程最优化需要从教学设计的整体出发,合理安排、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最终达到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例如,在选择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不但要考虑现代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性,还需要从教学设计的整体考虑,考虑教学系统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因素师范协调一致。需要明确的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设计,而是从现有学情、教学条件出发的教学设计。例如,微课在某些方面的教学效果确实优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并没有微课教学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提供下载平台或其他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微课的功能。

(二)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特点

1)最优化是指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2)最优化是教师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所确定的相对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而不是理想状态的最优状况。3)最优化就是教学管理的方法论。因此,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是必须实施教学设计,以对教学各要素进行周密的考虑,确定教学实施过程,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从而真正的将教育过程最优化融入到整体教学系统中考虑。

四、教育技术对现代教育的促进

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的进步是教学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全方面的进步。因此,教育技术的实践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使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达到统一。

(一)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技术支持

民主教育、个性教育、国际教育、终生教育是现代教育所主张的思想。教育技术通过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实现教育资源的民主共享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搭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为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构建数字学校和数字课堂,为实现教育的终身化提供技术支持。

(二)教育技术是“教与学”教学模式相互转化的动力

教育技术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论,为实现教育个别化提供了支持和可操作性;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和数字资源实现了个别化学习环境;教育技术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技术与现代高职教育

现代高职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全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以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发展学生的技能,关注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根本培养目标,更进一步的发挥高职教育的全体性、主体性、发展性、全面性与开放性,最终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育技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充分发展学生智力,能够创造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传递,有力的助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作者:姜涛 魏伟 袁立敏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资料:

[1]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策略与思考[J].刘成新.中国成人教育,2009(06).

[2]石志勇,陈遇春,江珂珂.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08(52).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高职院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各级部门和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对现代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更新不快。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能掌握和认识不充分。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只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媒体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没有用来解决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效用,没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处在一般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非常有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这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首先,要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在教育技术学界,教育技术的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我国教育技术界给予高度的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积极讨论、研究。从AECT94发展到了AECT2005,在2005年的《教育技术的含义》一书中,AECT2005定义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5定义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2)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3)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建、运用和管理。(4)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领域:研究和实践。(5)教育技术的三个范畴:创建、利用、管理。因此,为提升教育绩效,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并提高素养和能力。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必备素质

当今,我们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高度的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同样也面临着信息化,在信息化大环境之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个教师每天都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如何及时地搜索、分析、整理、应用有用信息,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实践证明,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恰到好处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制作教学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提高教学课件的教学性和艺术性。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程度,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建立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工作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机制,在组织、经费、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在培训方式上做到科学合理,确保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1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培训小组

学校应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成立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成立由分管院领导亲自任组长、教务处牵头、人事处协助、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培训领导小组,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同时,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或课程,成立具体的培训小组,该小组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拥有一支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培训小组,发挥这支队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充足的资金保障,专门负责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培养这些方面的工作,专门承担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师资培训任务。

3.2明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培训目标

在每次培训之前,培训小组应进行调查研究,深入调查各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的高低。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需要,确立准确的培训目标。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学历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特点,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面和使他们掌握好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教学过程调控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优化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效果测评技巧等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意识,侧重理论同时兼顾实践。如果高职院校教师是文科类教师,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不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培训的目标就要定位在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会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培训内容侧重实践,目标应侧重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3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评价考核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学院应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进行考核,可采取一个学期考核一次的方式,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纳入年终考核与晋升晋级的条件指标之一,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情况纳入督导考核范围,以鞭策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技术水平。对新进学校的教师,在开展岗前培训时,应对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并严格评价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实行补课补考制度。

3.4采取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方法

(1)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培训的具体目标,培训小组可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邀请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或者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专业教师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强化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2)采用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指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析、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的培训方法。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不能随意捏造。案例要和培训内容相一致,培训教师则要组成小组来完成整个过程,包括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在集体讨论中发表自己小组的看法,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通过案例的研究学习,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案例,及时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并争取做到以此类推。(3)实行师徒方式。这种方式是由一位在某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或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负责指导的“师傅”的任务是教给受训教师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意见,并对受训教师进行鼓励。这种方式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步骤。这样能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一旦师傅有人事变动时,学校就能够让训练有素的教师顶替他的工作。通过师傅的带领,从事教学实践工作,以此来促进徒弟的教育技术素质发展。(4)鼓励教师自学。鼓励教师利用日常的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学校为教师征订一些专业报刊杂志和购置一些专业书籍,发放给广大教师,对积极学习者和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参加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探讨会、交流会、进修教育技术硕士。根据自学成绩,分别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是考核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代勤 曹虎山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慧.高校教师现代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2014(12).

[2]董彦,孙宗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5):110.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7

忽视学科资源的信息技术使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目前我们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但是如何使我们的课堂信息技术手段走入学科教学的中心,使我们整个学科形成信息技术资源平台。做到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以及讨论,这个一直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

2重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建设

忽视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建设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功能。教学过程包括多个方面,有教学计划制定、教师备课写教案、课堂授课、练习、实验、学生课后自修、成绩考核及评估等,此外,还应有学生个体发展情况的跟踪。现代教育技术在这些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对于整个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只是一个方面。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还没有起到它应该有的作用。

3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设备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信息化。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教学,是培养人,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那么这与现代教育技术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这就涉及到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内涵认识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普通高中的应用,就是要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的理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改变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可用性的资源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出发点的。因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仅是教育教学工具的转变,它更应该是用来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理念。

4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中的应用展望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8

论文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且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不仅是使学生而且也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1要深刻领会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从战略高度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以后他又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指示不仅是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发展电化教育的重要指示,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深刻揭示了科技、教育同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逐步实现其自身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阐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发展教育技术的作用,这就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积极关注各种先进媒体的应用,如:计算机教学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所产生巨大影响。在计算机还没有开始进入普及的时候,他就要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我们已经承认比国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努力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领域、各学科的应用和研究。

2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电化教育又有什么关系?本人认为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的大量产生和快速传递是20世纪的基本特征之一。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成熟阶段。现在仍处于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中。被看作这种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同属于现代信息技术范畴。

对什么是“多媒体技术”,说法很多。一般认为,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来集成和传播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主要指文本、图形、声音、静止图像、活动图像和动画等。

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诸如电化教育、语言实验室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辅助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远距离教学、网上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设计、现代媒体教学法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他们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格局。

2.2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名称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对“电化教育”实践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化教育”内在的局限性及与时代的要求难以适应性,已越来越明显。“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是历史的必然性。在我国,电化教育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可以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电化教育的理解也已经涵盖了现代教育技术实质,但我国“电化教育”在国际系统中往往使人困惑和误解,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如全球网络教育的风靡),国内外同仁越来越迫切要求尽快将“电化教育”改为通用的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2.3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人类教育技术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口语技术、文字技术(约产生于公元前350。年)、印刷技术(约产生于7世纪初)、电子视听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初)、多媒体网络交互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五个发展阶段。从广义上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有的学者认为,人类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后来的直观教学亦应被看作是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两个阶段。“教育技术”是一个通用概念,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其“教育技术”,只是“技术”的含量和水平有高有低而已。

本文所讲的“教育技术”不是上述广义上的“教育技术”,而是指20世纪初来源于美国的“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一词。

从19世纪来到20世纪初至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获取方式,这被称为第四次革命。每次革命中我们都可找出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证。但是这样来探讨教育技术和基本内容也未免太宽泛了。于是,人们习惯上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即“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它要求综合运用人本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音像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目标是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学与教的最优化。

而在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发表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该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则包括“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很明显,在音像技术中,理应包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技术。原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早就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并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指南》中开列了大量以投影、幻灯、录音为实验媒体的实验课题。这就再也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是现代教育技术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名称不同,但概念的内涵、基本思想都相同,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内容。它们都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没有现代的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理论就没有今天的教育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传统的教育技术和现代的教育技术之分。有人把音像媒体作为“传统教育技术”,而把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那也许是他把教育技术等同于媒体的缘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或“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概念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只有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才能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现代化。教育实现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有抢占“制高点”的意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勤学苦练,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本领。

3.1教育观念的变革

现代化教育技术之所以被称作是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信息时代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领先一步就将领先一个时代”、“采用最新技术就容易实现超越”。就像燕汽机的发明使用带来工业革命一样,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将带来知识的革命,广大教师在真正地认识抢占“制高点”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要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奋不顾身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教育观念变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教育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的认可。事实说明,教育者已经充分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降临,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这是教育观念变革的第一步。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的看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正在形成。信息时代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加以利用,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应试教育显然无法承担这种重任,因而,时代对人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必须会引发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即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理论,促进“角度”的转换,即由知识的权威者,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知识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观。

3.2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这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必备的条件和基本功。面向21世纪的教师只有以“精”、“深”来构造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厦,要有雄厚的人文科学功底,诸如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天文地理等现代社会与自然科学诸素养便是教师博大精深大厦的根基,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人文科学知识的获得又主要是靠平时的刻苦钻研与辛劳积累,只有天长日久的不断积累,及时地“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广纳最新动态信息,课堂上方能如鱼得水,才能出奇制胜。

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及一切可能性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面对迅速变化的实践热点和迅速老化的旧知识,要想跟上这个社会并自由地生活和工作,随时都有必要学习,因为“比你的竞争者学习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竞争优势”,教育存在的深刻必要性就决定了教育将走向终身化,终身教育应有三个含义:第一,人的一生中随时都有必要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25岁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二,信息技术为各个年龄段都提供了相应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内容。第三,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更重要的。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以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和知识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信息时代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即时和大量获取信息与培养技能的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3.3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与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消除对教育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纠正只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和打字工具的偏见和误解,认识发展多媒体教育的深远意义,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逐步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以视听技术为主的教学技术,如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的操作以及教材的编制、使用技能。

(2)掌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如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利用数字音像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存储等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范文9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终身教育;支撑;以人为本

收稿日期:2006―01―10

项目来源: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项目批准文号:〔滚〕D/2005/01/46

作者简介: 李开玲,女,江苏扬州人,盐城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教育应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应促进社会科学、合理地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教育建构内容之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面对上述基本命题时所应着重思考的,是立足教育,掌握技术,放眼人的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加以观照,其人文关注与角色期待愈益凸显: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杠杆,它力图实现培养目标的纵、横向延伸,使教育的时空得以拓展,使教育的个性化、具体化得以实现,从而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必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更快发展,从而参与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构起通向学习型社会的桥梁。正是在此意义上,现代教育技术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物质依托。

一、终身教育强烈呼唤现代教育技术的加盟

终身教育是上世纪后半叶诞生并迅速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的教育思潮,其主要目标如朗格郎的描述,是“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新生活,吸取一切有益的因素去帮助人们去过一种和谐的与人性相一致的充实生活”,它把培养新人、实现教育民主化、建立学习社会作为具体目标①。不难看出,这个目标不是为部分社会的精英而设定,而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因而高扬了教育的民主精神。上世纪末在我国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促使国人深刻认识到国民强烈的教育需求,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将促使教育民主化推向深入,政府也已经将学习化社会的构建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视野。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运用将导致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教育法》作出规定,要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有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朱 钅容 基在1998年也明确表示,国家财政中的经费支出,将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在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下,优先发展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决心。这个宏大的行动将依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有降低教育成本,提供更多的方便才能满足社会一般公民的教育需求。因此,崇尚民主的、平等的终身教育必然要求教育手段突破传统的桎梏,利用现代科技的长足优势,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而对广大的教育受众敞开方便之门。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教育结构体系发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②

一是使知识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大大加快,社会成员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途径大大拓宽,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网上获取知识成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是终身教育的层次多样化,要求教育的结构与形式更加多样化,虚拟学校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突破了时空限制,把教育对象无限扩大,教育的对象将涵盖全体社会成员,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终身教育的普及性要求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最为方便快捷的工具,现代信息教育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新的增长点,有力地改变着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面貌。

四是终身教育的低重心、广覆盖发展要求网络技术将架起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以及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从上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展示各种教育理念的融合,既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终身教育所依赖的良好工具。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终身教育的支撑意义

正是在终身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终身学习日益深入人心的大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凸显了它的支撑意义: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新时代,以网络为标志的信息产业将成为核心产业,知识经济将逐步取代工业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更趋全面,这对教育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科技发展、知识骤增,使我们犹如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多媒体化、网络化,又使地球成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村;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这样的国际环境迫使人们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吸收先进的观念、思想、方法,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努力推进和增强整个民族的信息意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需求是全民性的,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个阶层,各行各业、各种人等都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文化素质和品位。因此,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探索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终身教育提供的崭新的教育手段应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念呼应。21世纪的经济形态与传统有很大不同,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最典型地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更接近教育,对教育有旺盛需求,此时的教育期待在时间上向终身教育,在空间上向社会化,在对象上向全民教育,从质量到规模的深层改革。这场改革空前未有地呼唤现代教育技术的加盟,其优势在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最大化地实现教育信息传播在空间上的突破,使学习者不受空间限制,客观上使人体延伸;也能实现时间上的突破,通过教育信息的储存、播放使信息实现存留和调取;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还能使僵化、呆板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多样化和动态化,使学习者的感官同时,被充分调动,强化学习印象,调动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当人机对话在操作层面上满足需求时,更能实现个别化学习,使学习者的选择空间最大化,全民教育从而成为可能。现代教育技术的这种优势使其在未来学习化社会大展身手,成为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抢占了这个制高点,便可带动教育各领域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它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期望已久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现代化、终身化均须赖以实现。

三、终身教育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期望

终身教育是建立在人们普遍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基础上的教育。自从现代教育技术产生并日渐成长以来,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催生出崭新的教育文化,对教育诸相关因子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相互间的互动作用产生了根本的影响。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期望主要表现在:

1.期望现代教育技术超出技术层面而上升到以人为本,与教育的理想密切相关。为此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诸要素,如课件内容包括界面设计及使用皆须充分考虑使用者即人的心身需求。例如语音教室的电脑视屏、教学软件等能让使用者的视听空间获得最大延伸,同时有利于知识的统整,而不是支离破碎的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的信息堆集。要求加强智能设计和智能引导,有利于使用者对知识的融通、应用和创新、整合等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期望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由于终身教育更多依赖的不是教师,而是学习者的自我探索、整合和创新知识, 这种教育观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授受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学习者的主导地位和环境创设,即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学习者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对其进行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终身学习的时代需求中,此教育观呼唤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应顺应这一时代的呼求而为学习者提供最大的方便。

3.期望现代教育技术克服自身弱点,扬长避短。或许,技术总是有利有弊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过已渐渐显露:其功表现在它关注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节省人力物力,实现资源共享,改变了口耳相传的单一授课方式,以灵活多样又无限丰富的资源配合和主体各取所需的投入激发起学习者的兴趣,使个别化学习从而成为可能。但经过长时期的运用,其过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即弱化人的潜能、使人过分依赖技术而愈益懒惰,从弱化逻辑推理和积极的想像力把人不知不觉地陷入虚拟世界而疏离了活泼的生活原生态,它有信息,无情感,有符号,无生命,使人之为人的本质被忽略,又从而抑制了个性。③为此人们期望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有完善人格、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人,这正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不是以某个阶段、某个方向为目标,而是立足整个人生,提高生存质量。为此现代教育技术的研制和开发都应以此为指

归。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向

1936年南京教育部成立了电影教育和播音委员会,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发展伊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一些城市的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开始使用幻灯机、录音机、电影机、电唱机等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动乱又使本就十分缓慢的发展停滞下来。改革开放以后进入转型期才又恢复,现代教育技术的曲折发展也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④

1978年,教育部决定设立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1979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各省市、自治区广播电视大学宣告成立,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才进入黄金时期,陆续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网络,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和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挥着作用。同时,我国也已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学习者,从远程教育到网上录取,从机关干部培训到民办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充实了一切具有实力的办学单位。跨入新世纪以来,教育迎来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向能尽快地实现从简单的电化教育到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网络的转轨,承担起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物质依托的职责。表现在:

1.突出体现本质特征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在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⑤从形式上看,现代教育技术是工具的,技术的,但其本质特征则表现在:

(1)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教育技术所涉及的是能被用来促进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能够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信息、人和物。有些资源是专门为学习的目的而设计的,称之为被设计的学习资源。另外有些资源是为其它目的所设计的,而能为学习者所利用的,称它们为被利用的学习资源。前者如教师、教辅人员、课本、录音、录像、挂图、计算机课件、直观教具、实验仪器、视听装置,等等;后者如专家或顾问、校外辅导员、专题画展、优秀影片、网络资源、计算机、课外活动、博物馆。

(2)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各种学习资源必须在一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其有效地综合利用,才能促进教学。因此,教育学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及整体组织如何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理解和开发,使之成为整体的各个层次的教育系统,应是关注的重点,包括教学媒体在内的学习资源,仅是教学系统的组成之一。

(3)对教育最优化的追求。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并实践能够达到最大教育效果的具体操作,而教育的效果是在教育控制的作用下取得的,所以要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就要实现对教育的最优控制。达到最大教育效果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4项: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选择和采用最优的教学活动;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据此可以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单一地强调对设备的开发和使用,其关键在于对教育各要素的系统整合和优化,调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教学服务,因此突出体现本质特征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

2.以人为本应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

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过已如前所述,为此人们期望教育技术服务于终身教育培养有完善人格、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研制和开发都应以此为指归,其发展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教育思想:求其先进。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着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映者,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育模式,首先是要以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从而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2)教学诸要素:欲求其沟通和转换。教学过程中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主要指:教师角色从由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学生地位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从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是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媒体作用从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这种种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必然引起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的进程,转变为探究发展式进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这是一个质的转变,是对传统的颠覆。

(3)教学设计:欲求其以生为本,有利于其智慧生成。对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基于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应注意保证学生参与和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保证资源提供,组织协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和意义建构,包括: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和资源;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突破传统教学过程,创设现代化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为本的知识授受和智慧生成。这里,应注意教育领域中更为重要的并非物质环境,而是心理的、精神的环境创设,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有发展的、网络的特性。好的环境创设应能有利于受教育者趋善、趋真、趋美的心向,能自觉克服不利因素而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使用应能始终定位在以人为本,让技术服务于人。同时,对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也应该本着合理扬弃的态度,而不在于从形式上全盘否定之,从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⑥

3.融入终身教育的体系框架,成为终身学习的物质依托。

当前,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中已逐步体现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和以社会需要为指向的教育。依照学习化社会的进程,将文化启蒙阶段、职业准备阶段、在职阶段、继续学习和工作阶段、休闲阶段分解为与之相对应的三个教育系统,即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企业)教育系统和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地承担不同的教育需求。其中,学校教育系统是终身教育系统的主干部分,应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景应充分考虑终身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不仅满足在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也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主干技术力量覆盖全体成员,渗透于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场所,以补充学校教育、社会化职业培训、闲暇生活教育等,以使教育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最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的目的。

教育实践表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其教育对象逐步大众化、全民化的历史进程,它既依赖于信息技术、教育思想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对教育和社会进步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其本身也成为教育和社会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高等教育与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信息化、网络化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增添双翼,从而加快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的进程。毋庸置疑,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将架起通往学习型社会的桥梁。

注释:

①转引自张斌贤,丛立新.高屋建瓴――当代教育新观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346.

②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OL〕.中国网2002.6.21.

③周宗伟.关于教育技术的人文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1999,(4)8~13.

④冀鼎全,张亚斌.试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嬗变和社会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28-30.

⑤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