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科技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4-03-04 14:37:14

农业科技技术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1

1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农产品竞争力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农产品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并能够持续获利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可以从农产品价格、生产效率、市场营销能力、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反映。本文将从生产效率、农产品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三个方面分析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状况

2.1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

农产品平均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相关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情况。鉴于资料的有限性,本文仅对近6年的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和蔬菜5种农作物的全国平均产量和湖北平均产量进行了对比(见表1)。

对比数据显示,湖北省只有稻谷和油菜籽的平均产量是高于全国平均产量的,而小麦、棉花和蔬菜3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从均产数量上看,稻谷和油菜籽是具有产量优势的产品,而小麦、棉花和蔬菜不具备产量上的优势。从农产品平均产量的增长情况看,湖北5种农作物的均产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都属于大宗农产品,天气等自然资源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很大。从表1中的全国和湖北5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来看,尽管总体上农作物平均产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波动较大。并且近6年5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基本上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和增长。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5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情况,根据统计资料,本文对5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进行计算(见表2)。如果某种农作物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表示该农作物在生产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反之小于1,表示该农作物在生产效率上不具有效率优势。数据显示,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特别是稻谷的效率优势指数;小麦的效率优势指数最低,没有超过0.8。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近7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而蔬菜和棉花的效率优势指数在近几年有一个明显的缩小趋势。

虽然粗略的平均产量和效率优势指数的分析,不足以全面地反映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情况,但是连续多年的对某一大类农作物平均产量和效率优势指数的比较和分析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总体上,湖北农产品还是在稻谷和油菜籽等传统优势农产品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但其效率优势并没有扩大,而在其他农作物上就不具备效率优势,并且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的效率弱势却在进一步拉大。

2.2主要农产品的成本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衡量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它是决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对农业税进行了减免,但是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很多(见图1)。

图1中数据显示,除棉花生产成本波动起伏外,从1999~2004年稻谷、小麦油菜籽3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但是2005年各种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有一个比较大的增加,超过了1999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用工费用增加,2005年每种农产品的每hm2均用工费用比上年增加都超过150元,如稻谷2004年用工费用为715.50元/每hm2,到了2005年增加到874.50元/每hm2,而棉花的每hm2均用工费用增加达到300元。另外各种农业物质投入增加,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较快,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知,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近年来湖北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逐步下降,市场经济效益也逐渐减少,这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主要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农产品的平均售价直接反映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状况。表3是对4种农产品50k品平均售价的比较。从表4中可以发现,从2000~2005年4种农产品的出售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近两年平均售价在下降。尽管对这四种农产品国家都会实行保护价收购,湖北的平均售价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湖北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低价格优势。但是结合上面的成本分析来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出售价格却下降,市场经济效益自然降低。

从以上对湖北几种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的分析来看,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势并不容乐观。生产效率上,仅有稻谷和油菜籽两种农产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成本在近两年也居高不下,同时农产品的售价却在近年有所下降,虽然保持着一定的低价优势,但市场经济效益明显降低。

2湖北省农产品竞争力低的因素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产品国内、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但是从湖北农业的地位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农产品品质差,良种选育重量轻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90年代中后期,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型农业逐渐向质量型农业转变。这就要求农产品不仅能够高产,还要高质。湖北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的育种选种上以高产量为目标,忽视了农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大宗农产品。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大宗农产品良种选育上,90%以上的农产品品种都是以高产为目标的。优质高产农产品缺乏,极大地削弱了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能依靠低价竞争,降低了经济效益。以油菜为例,湖北省地处长江流域,“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优势产区的中游,“双低”油菜籽的含油率一般为37%~39%,而加拿大的“双低”油菜籽含油率一般为41%~44%;关键是加拿大“双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小于20μmol/g,而湖北省“双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则在5%左右,硫甙含量在80~150μmol/g之间,远远高于加拿大的水平。除此之外,在良种的推广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良种推广缓慢,并且良种的更新速度也较慢。从农业发达国家来看良种更新一般为3~5年,而湖北的良种更新速度要远远慢于这个速率。品质差、更新速度慢,一方面使得农产品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又降低市场经济效益,极大地降低了湖北农产品的竞争力。

2.2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肥料利用率不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湖北省也不例外,尽管近几年湖北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明显的增长,从1999年的1363万kw·h,增加到2006年的2263万kw·h,7年时间增长了900万kw·h,但同湖南、安徽等比邻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也明显存在差距。表4反映了从2000~2006年湖北农业机械化水平程度。从数据资料来看,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机收面积显著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并且机耕面积、机械植保面积和机械铺膜面积近两年还有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必然会导致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从而降低农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肥料利用低下也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平均而言在湖北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10%~25%,钾肥的利用率为50%~60%,这些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发达国家的氮肥利用率能达到60%。化肥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流失的肥料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化肥深施和配方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而湖北2003年化肥深施面积为1474khm2,到2006年降低为1433khm2,而配方施肥面积也由2003年的4396khm2,降低到2006年的4082khm2。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湖北农业科技力量布局比较分散,导致农业常规应用技术升级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资料表明,目前湖北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曾经让农业辉煌的农业推广体系,如今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湖北于2003年进行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对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在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总人数由5.4万多人缩减到不足1万人,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不足以满足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在投入经费上,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的五级推广体系,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一般在县乡两级,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划拨上,县乡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很少,许多乡镇的农业推广机构还把仅有的这些经费的80%作为职工的工资,余留的20%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另外,有部分县乡政府“卸包袱”,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摆卖或被撤销,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更是难以为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转化率低,使得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广大农村得到普遍应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

2.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人员缺乏

湖北是个人口大省,总人口超过60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大约2600多万人。大部分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技术推广。诸多研究表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高,农业生产效率就高,接受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就强。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受教育年限,而根据湖北农调队的测算显示,2004年湖北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1年。到目前湖北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还不满8年,也就是说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达不到初中二年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农村人口不到60%,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这种情况与湖北作为教育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人次也比较少。

此外,农业科技人员偏少,专门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只有5000多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湖北全省只有农民科技人员7.5万多人,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不到4名的农民科技人员。如今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愈来愈大,农民的低素质和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无法有效保证农产品竞争力的人力支撑。

3以农业科技为依托,大力提升湖北农产品竞争力

3.1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

一是开发、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把传统农业逐步引向高效生态农业。扩大优质品种的规模和比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势品种和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稀产品。根据农业不同生态特点和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先进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配套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后加工、保鲜和贮藏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营养食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2加快农业机械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围绕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环保、节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吸取国内外一切成功经验,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适用不同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式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动配方施肥和深施肥技术,因地、因作物施肥,混合适用氮、磷、钾、有机肥,着力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流失率,确保土壤酸碱平衡。

3.3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贡献率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履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形成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推广形式,走行政组织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学研、技工贸、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大力开拓和发展农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生产因素的有效配置,增加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09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产力水平需要新技术的支持,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就能为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分析,为实际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农业技术的应用下就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对农业生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技术的支持对这一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农业的标准化以及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对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有着优化促进作用[1]。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进一步增长,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就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粮食不足的问题。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促进农民效益持续增长也有着积极意义。

1.2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情况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适宜推广的实用新技术成果后继供给力不足,而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数量上比较多。但在具体的技术实践以及推广的可操作性上存在着很大不足,在进行农业应用研究过程中没有结合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同时受自上而下、层层报奖制度的影响,造成成果数量较多的假象。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科技用户的需求量比较大,但在有效需求力层面却相对比较低。主要是当前的农业高新技术,尤其是无形技术方法类成果的推广、应用的实践性不强。政府方面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效率比较低,对技术研究以及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推广机构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要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水平,就要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加强重视,这就必然会影响后续的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提高[2]。对于这些问题就要充分重视、详细分析,只有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发挥农业技术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措施

2.1 创新技术推广的思想观念

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就要从多方面加以重视。首先在技术推广的思想观念上要创新应用,通过新的思路应用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质量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应注重技术推广的思路创新,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本思想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充分体现,将农产品作为农业技术的依托,提供优质农资以及综合性信息,从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资源。

2.2 注重构建科学技术示范场

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要充分利用,以及对技术设备的优势充分发挥,构建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积极吸收相关部门以及农户入会[3]。通过构建技术示范场,在技术应用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起到带动作用。

例如:一垄双行玉米高产试验田,是在原垄宽度不变的基础上,采用一垄双行,种两垄空一垄,株距24厘米~25厘米,亩保苗5925株666.67÷3×2÷(0.6×0.25)×2,面积20亩。对照为普通种植法,株距3.6厘米,行距6厘米。实际测产保苗:一垄双行11株1.06米,对照11株4.27米。一垄双行植株实际密度6988株/亩,对照2602株/亩,一垄双行折合亩产1048公斤,对照598公斤,增产450公斤,增产率75.25%。通过实验基地以及科技示范场的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2.3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

要想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与水平,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是服务性的工作,技术的发展长远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结合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制定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措施,构建技术推广队伍等[4]。保证农业技术资金层面,农业教育以及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就能顺利实施,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就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4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落实,这就需要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通过从理论层面以及技术层面不断加强专业化管理力度,从而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

3 结语

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分析,为实际的技术推广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发展思路,以更好地促M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新的时期,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注重从思想观念以及技术层面优化实施,保障技术推广的效率,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良好发展,为我国农业改革成果的获得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罗金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农业信息,2015,(23).

[2]梁世孙.浅谈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与企业,2013,(06).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3

    1.1首先是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设施的投入,还有就是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对于其中的专业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因素就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的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1.2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缓慢,没有实践性的作用,技术生产也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调整政策来改变现在的形式,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对于农业设备加强资金的投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付出和回报不相等,所以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投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帮助,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运用不太理想。

    2我国农业技术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分析

    2.1加强农业机械中的通信技术拖拉机是我国农业中最常见的使用工具,这也就要求其他的机器也要实现智能化的发展,当然还是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设计。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机械的设备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安装智能终端,利用光纤来连接其他的设备,所有的机器零件和电子零件都要和总线有准确的接口,这样才能保持数据的畅通和交换,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指令进行工作,完成数据和零件间的交换和传播,使得农业机械和电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彼此间的通信和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2.2农业机械中电子设施的技术支持现在的农业设备渐渐的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拖拉机设备一般都装有电子产品,也就是有一个可以单独处理信息的电脑智能终端,通过不同的农业环境进行计算和设计,都有相应的标准接口。在国外的农业中在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监控中都有电子装备技术的运用,每个零件都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单元,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指令的传输和农业作业的运行,还可以与外部保持联系,对于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更新内容。

    2.3加强机械和人之间的技术交流现在的农业器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需要人从一旁进行监控操作,原来的驾驶室里是用的仪表盘,现在换成了电子监控技术,而且原来是数字来表示的,现在是智能化的显示终端,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人和农业机械间的交流更加的深入,智能终端的主要界面是采用液晶显示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控,也就是虚拟操作的方法,实施者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不一样的选择,根据这些设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图案和声音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很高的效率。

    2.4对于机械进行调整和管理现在有的农业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农业作业之间的机械,采用无线的信息化技术为传播媒介,进行数据的转换和传播,这种方式使得农场工作和管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中心的那台计算机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每台机器的操作情况和数据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在农场的计算机管理中还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建立相应的管理决策系统来对农场实行最佳的管理,通过计算机得出的数据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无线通信也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可以强化农场的管理,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实现农场的全面发展。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4

----------技术指导员  孙德强

奶牛科技入户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把这项工作继续抓好,取得实效,我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方案的要求,进行了精心策划,为更好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2012年技术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如下:

我指导的科技示范户有9户,为做好指导工作,我及时入户服务指导,帮助示范户破解技术难题。首先是入户调查研究,做到示范户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养牛户的要求、改进措施四清楚。

二是我根据每个示范户的具体情况,填写了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并逐月提出技术指导要点。示范户按照技术指导员的提示和要求,把奶牛生产情况及实施的主要技术做好记录。

三是帮助示范户破解技术难题。通过入户调查,我发现有些示范户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粗饲料单一,不喂青贮;精饲料配比不合理;有的没有做到自由采食、自由饮水、不注意牛舍消毒和牛体刷试;在挤奶前没有做到三揉三挤;更不注重牛蹄的修理等等。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只注重治疗,而忽视平时预防。针对每户的具体情况,我都对其制定了具体改进意见。在搞好入户指导的同时,我还定期为示范户检查有无奶牛难孕症、真胃变位、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一些常见病症,并对其宣传防治方法。2012年,已累计为示范户治愈奶牛18头。

四是确定辐射带动户。按照示范户应履行的义务,在示范户和带动户的配合下,我的示范户共辐射带动养牛户80户,并取得了一定的带动效果。

五是示范户奶牛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得到提高。奶牛疾病是困扰养牛户,影响养牛经济效益提高的难点。我在今年的入户指导过程中,主要推广了奶牛隐性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卵巢疾病、隐性酮病、产后瘫痪等常见病防治技术。指导示范户贯彻挤奶技术操作规程、奶牛乳房保健、挤奶后浸泡乳头、母牛产后消毒和加强护理、母牛产前低钙日粮饲养等项技术和措施,使上述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5

中国新闻网消息,保定市科技局近日透露,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区域优势,该局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畜牧、蔬菜、林果、中药材等产业。截至目前,共建成25个农业科技园区,其中4个省级科技园区。

据市科技局统计,通过园区建设,3年来共培育、引进农业新技术110项,农业良种45个,培训农民10万余万人次。

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实施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有效载体,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最佳基地。其中,安国市惠农中药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优良种子繁育生产公司,拥有300多平米的科研中心和650平米的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科研中心设有中药材组培中心、分析检测室、标本室、资源圃等,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定植中药材220余个品种。基地重点开展中药材良种繁殖,年生产药材种子、秧苗10余种,同时,公司专供科研用地基地10亩,进行优良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栽培试验示范等。

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平台,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的示范与推动作用日趋明显。较为典型的是省大午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优种鸡养殖及相关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以优种鸡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大型科技园区,集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农资生产、农业观光旅游、民办教育为一体,传统农业向现代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一流发展平台,园区年产值达10亿元。企业通过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和养殖协会联结机制等形式直接利益挂钩的合同农户7800户,其他形式带动农户约8万户。

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科技管理和产业优化,提升农业发展速度和水平,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定昌利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研、培训、试验、示范、农业高新技术、观光农业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基地,占地2000余亩,年创效益达1600万元,园区内的李郁庄乡和示范区内的5个乡形成“市(县)—乡—村—科技示范户”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组织,园区内拥有各类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21人,村级还有专职和兼职农民技术员35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25户。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6

1.1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1.1.1科学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物品种。例如,短枝型红富士苹果,这种苹果不仅品质好,而且产量也高;双低杂交油菜,这种油菜的出油率比普通油菜高,而且使用这种油菜炸出来的油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小麦、玉米等几乎所有的作物新品种都大大提高了产品产量,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比原始品种更加优良,自从我国育成杂交水稻后,1976~1992年水稻累计增产2000亿千克,这一成功,为解决世界范围的饥饿与贫穷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超级稻、优质专用玉米、专用小麦、抗虫棉等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这些物种中许多已广泛推广到实际种植中,并获得不错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1.1.2科学技术延长了作物的生长周期

由于季节的原因,有些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有限,而科学技术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应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得季节性产品能够在一年四季种植,农民的收入不用受季节的影响,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农产品受季节影响的问题,气候环境可以人为地改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产值以及质量。

1.2带来环境的改变

1.2.1面源污染加重

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试剂,造成了环境和土壤污染。土壤受到污染后,土壤的自身自然功能会失调,土质会恶化,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将有害物质聚集在植物体内,这些有害物质最终会被人摄入体内,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物还能够随着水土流失扩散到水体中,加剧环境污染,这不仅会阻碍农业发展,也会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为了追求产量而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等,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这是我国农副产品在欧美市场总是遭遇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过度灌溉引起土地次生盐渍化农业灌溉用水也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还会引起农田的次生盐渍化,减少耕地面积,加剧生态危机。我国华北地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造成地下漏斗,使地平面不断降低,此外,由于大量建造渠道、水库、涵闸,造成周边地区的土地盐渍化或产生新的地质灾害,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些问题。

2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种植应用中趋利避害的思考

2.1鼓励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

虽然科学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是科学技术对农业种植带来的正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国应当鼓励支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鼓励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首先,鼓励科学家们进行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对于有研究成果的科学家,给予比其它研究领域更高的奖励。其次,鼓励农民应用科学技术,农民购买机械化设备时,国家应给予补贴。新的科技产品出现时,应先退出一部分使用品,供农民使用,以便进行科技产品的推广。

2.2出台更加完善的技术应用标准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7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8

关键词:农业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35-1

0 前言

现代农业管理内涵: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各项科学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促进了我国农业、工业、金融、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由以往传统的粗犷式管理、人式操作实现了向精细化、信息化、现代化农业的科学转变,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靠地产量的被动式管理模式,而形成了一种高度科学、自动化的崭新农业管理体系。在该模式中一切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环境因素、作物生长规律等全过程信息均在其全天候的计算机监测进程中被详细记录,人们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及气候环境进行干预,有效实现了对农业发展的计算机信息化监控与宏观调配管理,使农业朝着科学、有序、高效的良性管理方向不断迈进。

1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应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主要包含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数据的处理、相关图像画面处理及网络共享处理等。另外还可包含一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并行、容错计算与农业信息安全处理等。

1.1 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科学构建数据信号的采集模式

每一种农作物均有其不同的生长特点及规律,因此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采用专项农业传感器进行数据的分项测量,同时辅助应用计算机综合视觉处理系统工具,对监测农业信息进行分层次、实时、定量的可视化图像数据采集。在传感器测量中我们主要利用计算机相关数据处理技术对各个传感模拟信号进行转换处理,使之成为计算机系统可识别的数字化电信号,例如将专业农业传感器中的电阻、电压数值、频率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电压信号等。计算机的视觉处理功能主要利用其对光谱的敏感大范围反应及精度测量处理特点进行对农作物各类图像信息的直观优势采集,而后再利用计算机相关图像处理功能将采集到的视觉信号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化图像,从而进行高效的图像算法处理等。

1.2 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信号的传输

首先我们应将需要处理的农作物参数录入计算机芯片处理器中,而后进行信号的传输。该传输网络可通过有线的虚拟专用网搭建,同时也可利用无线卫星或移动通信网络构建。接着我们将完成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信息汇总于相关决策计算机中进行集中处理,包括对作物的生长模拟处理、对其信息的监测处理以及完善的决策处理等。以上过程便是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构建的硬件处理系统,当然该系统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处理系统,还需要多功能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持,也就是需要计算机对农业数据细化处理过程的科学支持。

2 农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

面对快速更新的市场信息环境,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与高度科学的决策管理制定、自动化的智能控制等高效数据处理问题迫切的需要集中解决。然而在构建精细化农业体系的实践进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研究却始终处于滞后发展状态。为了有效提升农业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准确率与便捷性,我们应科学采用高效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与系统完成由农业信息的采集到农业数据的高效处理等全过程管理。在采集信号的数据处理中我们应依据农业信号较分散、种类繁多、需要进行图像的信号监测、传送数据量较庞大且需要完成并行处理及网络支持等特征采用具有诸多优势的Oracle数据库完成各处理过程。该数据库具有处理数据集中统一、跨平台集成性强、扩展性及数据处理性能高端等特征。同时为了有效简化数据处理任务及上级节点承担过重的负载压力,我们应采用对数据信号逐级传递、逐级处理与汇总的分布式数据控制系统,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在分布式处理进程中我们应完成对时空坐标变化有限的信号处理以及变化较大信号的处理。前者主要包含对农业土壤结构的分析、对作物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及病虫害等信号信息的处理,可采用嵌入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采集器进行综合处理。后者的信号处理主要包括对宏观山地、河流及水池中农作物的处理,我们可采用基于遥感思想的RS技术及卫星定位GPS技术完成跨时空的农作物变异信息处理,充分反映其农田土地及作物的生长特性、变异特征等,并准确获取农作物的时间序列特征图像与具体地理位置等信息。在中央计算机控制中我们以具有稳定系统特征的UNIX内核构建操作系统的统一平台,为各网络节点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同时为了有效呈现农业监控的实时平台信息处理功能,且完整描绘各作物的农业状态图像信息,我们可科学的引入GIS即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处理,集中完成对农业土地的管理、土壤数据的处理以及对作物的生长苗情、病虫害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农作物的信息统计、图像转化与合理表达等。该方式有利于准确、高效的将各类农作物信息汇集于虚拟网络计算机系统中,从而成功构建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综合农业管理体系。

3 结语

总之,农业管理的全过程实现需要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科学支持,因此我们只有将大量监测的农业数据在计算机系统的辅助管理中构建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使各项科学农业信息涵盖于其中,利用完善的计算机系统硬件环境、合理的监测与图像处理软件工具进行跨时空的完善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管理的精细化、便捷化与数字化,并促进各项农业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技术范文9

AbstractTo guide farmer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structure to adopt suit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ique. Through the comparation between grain crop and economic crop cultivation farmer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applic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demands for technical guidance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mphasis degree and adoption targe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benefi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restricted by the pers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 of farmers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supply preci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new functional assign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the segmented advancement of farmer training and the reformation of farmers’ irrational behavior were the effective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KeywordsPlanting structure; Technical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应用者,其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决定着农业科研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我国各地区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政府农业发展政策存在明显差别,直接影响农户对种植结构的选择和农业技术的采纳,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采纳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找准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为政府分类引导和精准化农业科技供给提供决策参考。

1不同种植结构典型村农户种植状况

院东头镇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南,总面积106 km2,耕地2 133 hm2,属于典型的农业镇。为了解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真实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应用“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对比研究”调查问卷对该镇两典型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内容涉及农户基本信息、种植结构和农户技术采纳应用三部分,通过SPSS 17.0软件和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1.1两典型村种植结构情况

院东头镇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调查抽取两类典型作物村进行对照研究,一是种植粮食作物的A村,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二是种植经济作物的B村,主要种植作物为生姜,包括大姜、小姜和面姜。?x择这两个村作为调查对象,是基于两村同属一个镇,自然禀赋,如温湿度、气候,社会条件,如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政府农业政策引导基本类似。另外,两村种植结构较为典型,都属单一型。

1.2两典型村种植结构调整状况

近几年,伴随政府对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和农户对作物增产增收的需要,两地充分遵照地形、土壤特点和种植传统,形成了适宜的种植结构并出现明显差异。A村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变化,B村种植结构调整明显。

之所以两村种植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不同。A村粮食作物属于规模化种植,有用于播种和收割的农业机械,有固定的粮食收购点,施用农药大致相同,农户应用的农业技术亦非常类似。B村粮食作物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分散,规模偏小,无用于作物生产的机械和固定的粮食收购点,农业效益低下。种植结构调整后,粮食作物种植比重逐步减小,生姜种植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逐步形成规模。

二是经济效益的差异。A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较大,有便捷的粮食销售渠道,由此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B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当地农户为改变落后的种植局面,开始种植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较为适合的作物就是生姜。事实证明,生姜种植的确能够获得较高收益,这也是B村调整种植结构的主因。

三是行政干预程度不同。A村村委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帮助农户拓展粮食销售渠道。B村种植粮食作物时较少得到村委帮助,但调整种植结构后,村委开始注重在生姜种植和营销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2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比较分析

种植结构不同,种植作物类型不同,直接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亦使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呈现出独自特点。

2.1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劳动强度”的Sig.(双侧)均大于0.05,两类种植户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深度访谈发现农户采纳农业技术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农业技术有助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作物产量质量的提升则是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小农是理性经济人”[2]的假设。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性认识,为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奠定了农民转型的理念基础。

2.2农户对农业技术重视程度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337>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63>0.05,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A村93.8%、B村97.5%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很重要。就此可见,不论种植何种作物,农业技术都是生产中的关键要素。

2.3农户应用农业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得出,Sig.=0.42>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村之所以出现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究其原因,第一,A村种植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户已经摸索到适宜的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播种收割等技术,而B村近些年调整了种植种类,原有种植技术已不适应经济作物的要求,必须重新选择恰适技术,由于农户还处在对技术的摸索中,故而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第二,应用农业技术的水平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有关。生姜种植需要品种、催芽、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技术要求的精致化与科学性必然决定技术投入成本的提高,占比半数的家庭经济收入中等及以下的B村农户反映难以负担较高的技术投资,致使生姜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2.4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发现在农药、良种选用和作物储存技术方面,Sig.=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

选择性能好、适宜本地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姜种以及选择既能有效杀虫又能保证生姜品质的农药是B村农户当下对良种、良药技术的急迫需求,排序居首,紧随其后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位居第三的是储存技术,这显然与生姜贮存要求适宜的温湿度有直接关系。

A村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和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的需求位居前三位。调查中获知,病虫害防治是当前粮食作物种植农户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仅靠个体经营户收购,压级压价现象存在,催生了种粮户尤其是大户对粮食营销技术的迫切要求。

2.5农户技术采纳后种植效益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90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841>0.05,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显示,A村81.3%农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提高,B村比例为86.3%,虽然不同种植结构决定了农户对良种、良药、病虫害防治、田间栽培管理和储存等农业技术类型、内容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但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最终结果都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行为发生机制看,应用农业技术目的的实现,会进一步强化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动机,推动农户采纳农业科技行为的纵深发展。

3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r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供需状况有关,并受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态度和自身因素制约。

3.1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技术需求关系对比分析

农业技术供给结构与农户对技术需求结构是否一致,关系到农户农业技术实际采纳应用率。农业技术供给内容、渠道、技术支持是反映供需状况的三个指标。

从供给内容看,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实际获得的技术指导排在前三位的是新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实用技术依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巧、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得的技术指导依次是新技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品种,需求技术是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储存技术。

在供给渠道上,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主要是通过向邻居亲友学习、电视、广播、网络、书报查询、参加培训班,认为理想渠道是参加培训班、涉农院所科技下乡、涉农企业示范培训。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渠道依次是向邻居亲友学习、涉农企业示范培训、农技推广机构,期望渠道是农技推广机构、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带动、涉农院所科技下乡。

就技术供给主体支持性看,技术员每年上门指导次数有限,未指导占绝对优势,接受过1次指导的,A村占36.3%,B村为41.3%;农户主动咨询次数,基本停留在1次上,从有限的指导质量看,满意度较高,A村为86.3%,B村为90.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论何种种植结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都存在错位现象,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供给重农业产前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介绍,轻种植过程中良药良种选用、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农户作物管理实用技术需求未得到满足;二是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渠道更多依赖人际传播,农技推广机构、涉农高校等专业渠道功能未充分发挥,致使农户本应能够获得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缺位;三是农业技术指导员作用有限,农户农业生产中未获得及时有效帮助。

3.2农户主体因素对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对比分析

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行为。调查显示,两村半数以上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都是看效果,适时采用,但选择“了解技术,立马采用”的农户B村比A高7.5%;对政府号召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响应的经济作物种植村占60%,粮食作物村占37.5%,而“不相信”和“徘徊观望”者,A村为43.8%,B村23.8%,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农户重视农业技术的作用,并且经济作物种植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高;但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却较为谨慎,除非看到技术效果,或是政府大力号召,否则不会盲目采纳,就此可见,农业技术效能与政府推动是影响农户对待农业技术态度和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从农户个体因素看,由于本次调查采取目的分层抽样方法,样本年龄集中于中青年农民,年龄40岁以下约占30%,41~55岁为40%,55岁以上占30%,实际上两村从业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基本都在55岁以上;从学历看,A村、B村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占到83.9%和68.8%,中职、高中程度为15%、28.8%;种植规模上,A村、B村5×666.7m2以下占68.9%和60.0%,(6~10)×666.7m2分别为29.0%、40.0%,10×666.7m2以上仅A村为2.1%。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学历农民受思想观念、身体素质、种植经验影响,不同种植规模农户受劳动力数量、经济实力、机械化水平影响,在农业技术态度、采纳农业技术积极性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一个基本规律是农民越年轻、学历越高、种植规模越大对农业技术需要越旺盛,实际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越高。

4基于农户技术需求的农业技术供给创新

农业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个农户从技术采纳到应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农业技术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应用构成的完整过程。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需要从农业技术供需实现平衡,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优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入手。

4.1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满足农户技术需求

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错位是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的源头因素,政府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实现与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对农业技术获取途径与方式存在不同要求,政府作为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应该按照农户对技术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化技术。

一是根据自然禀赋条件,科学划分作物种植产业带,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立服务当地种植制度的农业技术库,为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政府精准化农业技术供给做好储备。

二是建立农户农业技术需求评估机制[3],地方政府会同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自然禀赋、耕作制度进行摸底调查,就农户种植作物类型、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农业技术需求、农户年龄、文化素质等情况进行重点调查,评估农户作物种植制度、使用技术措施的效果,明晰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层次的需求,对农业技术获取方式渠道的偏好,为政府农业技术精准化供给提供方向。

4.2农业技术推广功能赋新,推广培训重要农户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使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向实际应用技术转化的中介环节[4],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着向农户推广有效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的任务。

一方面,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户技术需求评估功能建设,推广员深入农村,走近农户,搜集、分析农户的技术需求,明确农户技术需求满足情况及其成因,形成农户技术需求评估报告,据此按需推广关键、重点技术。

另一方面,依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更偏好人际传播途径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合作社技术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发挥其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普通农户科技种田。

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员定期下乡,调查农户技术需求满足和技术应用情况,及时解决农户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重要农户进行科技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

这样经过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被赋予了农户技术需求评估的新功能,而纯粹以“技术”为推广对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注重提高重点农户的科技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得到扭转[5]。

4.3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分段推进,提高农户科技素质

农户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其科技素质高低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效果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素养与科学种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鉴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当下与长远需要,可以将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型分阶段推进,一类是为现实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科技培训,一类是为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入职培训。

针对目前正在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依据不同种植类型,分别通过“一事一训”、“短期培训”等途径,以实践操作、参观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理念、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逐步转变农民对待“三农”落后理念,改善农民职业知识结构,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和作物种植实践能力;针对农民后代、返乡农民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潜在新型职业农民[6],虽然目前尚不能充分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但也要为其中矢志农业群体,利用其返乡机会开展宣传教育和教育培训,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提升其从业愿望和科技素质。

4.4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教育,改造农户非理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