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职教育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4-03-21 11:48:54

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能力场;高职教育;教育管理

一、前言

自从人类迈进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国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自身的管理。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高职教育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为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能力场理论概述

高等职业学校建构的教学情境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及教师、学生等在其各自的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场。这些场能够在有序的控制下产生一种特殊的作用,而这种特殊作用又可以在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物态。这种物态就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教学资源、教学情境以及角色是能力场的三大基本要素,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以以触、味、嗅、听、视等已知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能力场这种无声的方式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场的方式对其他的任何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例如,人们的爱心、善心能够产生亲和的场,邪心、恶心能够产生排斥的场,而好学上进的场往往是通过虚心来产生的,落后的场可能就是由惰性所产生的。对于能力场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不断提高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后天的系统性的修养和训练。挖掘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既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抽象的能力场来完成。

三、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完成,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因而其管理机构呈现出多样性,高职教育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单位、个人及院校自身。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扮演者引路人的角色,使职业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监督和管理,高职教育处于有序、高效的发展状态,高职教育的规模、速度、数量等得到有效控制,各种教学资源也能得到合理利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职能进一步削弱,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系统性、统一性与自律性不足等各种问题。

(二)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由于受到教育行政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也应运而生,所以它与经济发展机制和行政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却是停滞不前。因此高职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的弊端便日益暴露出来。如缺乏系统性,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独立性较强,各学院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使管理系统受到约束;缺乏协调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职教育各个部门的沟通较少,未能形成统一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等不完善,制约教育部门监督与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高职教育资源管理

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资源,所以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财政投资事项的,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和控制。在资源管理方面,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我国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些院校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随之增加。这样财政负担加重,财政拨款越来越分散,其教育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职教师大都来自人力市场,整体素质偏低,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基于能力场视阈下的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一)宏观对策

1.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前提是要更新职业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个性化理念,实现高职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在办学方面,充分发挥多主体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在管理方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地方的分级管理相结合;在运行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2.统一职业教育管理目标。职业教育管理若没了目标,便成为一纸空文。要实现对高职教育的有效管理,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管理,更加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教育目标的正确与否对职业教育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制定职业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人自身发展的因素。既要实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国家教育总目标,也应承担起提高公民素质的责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因此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3.完善高职教育管理制度。在高职教育管理制度方面,我国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完善《职业教育法》使教育管理进一步合法性与制度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谋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能够取得新突破;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度,使高职教育朝着更加健康、快速、协调的方向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师资进行高效管理。4.构建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主办学。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构想。推行校本管理模式,树立经营意识,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展校园文化管理,做到真正的以学校为本的管理。设置宏观管理机构,由政府宏观调控,由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系统,政府研究机构构成。同时还要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发挥高职院校的价值。

(二)微观对策

1.优化高职院校行政结构。管理结构是管理活动的载体,对以能力场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对自身的行政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保证行政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才能确保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行政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建立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使得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加强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提高高职教学管理的效率水平。此外还要注重对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决策咨询组织的建设,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也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教学管理现象的发生。2.整合高职教育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高职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力场模式下的教育模式也是要通过课程才能实现。高职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双能力为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高职教育课程还要注重多元化,既符合学制改革的要求,也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样多元化课程才能发挥课程特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总之,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能力场的视角出发,就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指导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2-114.

[2]谭海林.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8):34-35.

[3]宫峰,唐春华.“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81-82.

[4]吴代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5):60-61.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专业设置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9-01

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在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把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互对立起来。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有长处:前者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而不能对立起来。

第二,机械的看待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如何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论题中,经常看到项目教学中必须分组、实施过程应该分几步、应该如何考核等方面的论述,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及理论探讨不能机械化。

2.在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项目教学准备环节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和手段不很充分或者缺乏多样性,也没有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教材。

第二,项目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一部分项目缺乏横向关联, 缺乏综合性。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二)“双元制”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可实行性

1.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学校制的职业教育,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2.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和企业有很多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三、国际其他教育模式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等职业态度。

(二)PBL教学模式与T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与学习模式。PBL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要围绕着具体而复杂的任务和问题展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式学习、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TBL(Team-Based Learning),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

(三)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与教学有效融合,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

四、教育模式比较应用

CDIO工程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工程学科领域,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PBL教学模式创始于医学,适用于医学、法学和管理学,教学模式从复杂的问题展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工厂是在借鉴“双元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将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其他教育体系应用面更广,适用专业更多。我国现状还处于学校愿意开展“学徒制”教育教学方法,但企业还不太能接受这种合作形式,所以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大环境共同协作,改变理念,从学校针对性的选择一两个有名的企业做双元制实践体系,摸索合作方法,做出成效后逐步推广。双元制体系的优点和适用性是目前我国最好的借鉴方式,但需要考虑国情与可行性进行改良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承剑芬,戴勇.新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选择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 2004(16)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药学教育;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安全关乎人类的生命健康,它的这一特殊性要求从事药品相关行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专业调研、用人单位走访,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普遍认为知识是可以学习的,能力是可以加强的,但是工作态度是很难培养的[1]。对于未来肩负着为患者提供有效药物治疗的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来说,其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今后医药实践活动的质量。

1高职药学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高职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受传统药学模式影响,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忽略职业素养的培养。调查显示,少数学生对药学领域的不良现象认识不清,对药学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了解不够;当面临利益和道德选择时,或选择自身利益,或不知所措;某些学生在校成绩优秀,工作中业务熟练,但是同事关系不能融洽处理,对待病患态度冷漠,对病患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解释,屡次受到病患的投诉,无法适应药学服务工作。

1.2药师职业素养影响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专业性要求较高。患者购买药品时,对医学和药学人员给出的专业药物治疗方案和建议是否合理缺少判断能力,药师对患者的用药选择具有很大影响[2]。在进行销售用药指导时,大部分药店药师掺杂了个人经济因素的考虑,推荐高价药,故意夸大病情、夸大保健品效果,这种指导会最终影响患者的合理用药决策。因此,医药企业所需人才除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1.3法律监管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督措施和法律制度,用来约束药师,但是再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也不能时时监督到位,还需要药师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自律。培养药学人员的职业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药学服务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尽可能降低。

2高职药学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的途径

2.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帮助学生认清自我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明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3]。刚入学的高职药学生因年龄比较小,在职业理念、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缺乏明确的认知和方向,也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学生通过挖掘自身潜能和专长,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药学专业因其特殊性,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进行职业分析。刚入学阶段,学生对专业设置、专业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不清,学校应组织各个专业负责人在新生军训后,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讲解,同时新生班主任和辅导员参与并补充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解答学生对专业、就业、择业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在正式开课之前就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另外,学校可以开展学团活动及主题班会,举办党团知识竞赛、诚信活动、星级宿舍评比。鼓励高职药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传播用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水平。

2.2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要构建一个一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规范专业课程与人文类学科的设置,形成多项学科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大纲,以适应药学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育及职业素养教育并行,贯穿于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实习、入学教育到就业工作的整个过程[4-5]。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编写专门的案例教材,注重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将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作为补充教材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可以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6]。把社会伦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课堂中去,通过专业课程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7-8]。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相关的学科,在专业课中有效地将知识点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把人文素养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同时,可以通过开展认同教育和角色模拟教育,在模拟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管理协调能力,使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同药学服务的价值和目的,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9-11]。

2.3校企合作的实际锻炼中提高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技能锻炼,通过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通过参与企业文化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技能的教学训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对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关系的定位,懂得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迅速适应职业角色的要求。首先,校企合作,企业在制订人才教育方案时参与进去。企业可以提供用人标准,让学校有方向地培养学生,通过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来改进高校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习的课程更适合目前企业需求,符合社会需要[12]。学校也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深入学习和调查,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其次,邀请公司优秀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企业授课人员在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仅讲授了专业知识,也潜移默化地传授了该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使得学生能够真实了解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所需职业素养。

2.4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

职业素养评价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建立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可从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3个方面构建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并将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形成层次化的评价模型[13]。在具体操作时,由学生管理部门和专业负责人共同制订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标准,评价者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填表打分,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然后实施量化评价。同时,还应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对高职药学生的要求,建立学校和行业认可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评价因素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再建立分级指标[14]。在职业素养教育的不同阶段对高职药学生进行评估,再结合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其职业素养教育成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永忠,杨曦亮,刘嵩.药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7):110-111.

[2]曹煜玲,张军涛,刘建国.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规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101-106.

[3]陈育煌,申茹,莫颖华,等.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2):63-64.

[4]高晓妹.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6-698.

[5]凡华.职业素养导向下的高职药物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16(8):133-134.

[6]郑蓉,王启宾.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4):136-138.

[7]刘其伟.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素养教育渗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9):142-143.

[8]杨孝燕.吗啡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职业,2015(29):124-125.

[9]王向红,丁金昌.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68-173.

[10]储全根,尤吾兵.论医学职业精神及其在当下医学生教育中的塑成[J].中医教育,2014(2):11-14.

[11]于杰,张雪梅.浅谈在药理学模拟药房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17-118.

[12]张勇忠.校企合作构建企业人才培训体系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11):44-45.

[13]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56-58.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4

随着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对学生综合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从现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看,仍表现出个人素质过于单一现状,很难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本文对养成教育的相关概述、养成教育视阈下高职德育与职业素养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具体的融合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

养成教育;德育教育;职业素养;融合

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在思维方式与习性养成方面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假若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更倾向于接受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洗礼,将会养成较多恶习,对其终身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开展中,除保证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得到强化外,也需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养成教育视阈角度出发,对高职德育与职业素养融合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养成教育的相关概述

关于养成教育,其实质为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与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教育。从该教育理论看,强调将人体结构作为基本模型,整个模型内融入情感、行为、契约、时间、知行、道德等,这些内容便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具体体现。在养成教育理论中,其要求学生培养工作不能单纯局限于某一层面,需将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融合。如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将德育内容引入其中,或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入职业素养部分知识,其既可改变以往学生接受单一知识中兴趣缺失的现状,也能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在养成教育视阈下,高职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时,应保证将其自身政治性、导向性、时代性、文化性与普遍性凸显出来。如其中的时代性特点,强调在教育内容中使党与国家教育方针体现出的基础上,能充分结合当前时展内容。再如导向性,主要指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价值引导。而对于职业教育,其特点应以个体性、差异性与实践性为主,如在差异性方面,侧重于描述不同岗位职责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根据该要求完成职业素养教育工作。

二、养成教育视阈下高职德育与职业素养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融合必要性

高职德育与职业素养的结合,不仅与养成教育理论相吻合,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从德育、职业素养融合的必要性看,首先表现在学生全面发展层面。养成教育理论要求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以及行为习惯等,此时在职业技能培养中,融入德育教育,有利于将学生培养为真正的“职业人”。其次,德育与职业素养的融合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以高职教育中的实践锻炼、主题教育活动项目以及具体课程培训为例,本身将课内与课外的资源引入其中,有效解决传统德育教育过于枯燥、乏味的现状,可利用这种教育合力使德育教育有效性得到提高。最后,德育与职业素养的融合是打造高职教育特色的有效方法。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更注重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以学生就业作为导向,完成人才培养过程。若能将职业素养、德育教育有效结合,更能使职业教育不断创新,打造高职教育特色。

(二)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融合可行性

从养成教育理论中可发现,德育教育、职业素养在内涵与特征上都有一定差异存在,完全属于两个学科领域范畴。然而二者之间的共性特征也不容忽视,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以及教育途径等,这些都为德育、职业素养的融合提供可能。其中的教育主体,主要表现为由辅导员、理论教师作为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于教育对象,都为高职院校学生,且强调在教育中以学生行为、认知特征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的设计;而教育内容方面,职业素养涉及的内容为职业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等,德育教育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为主,二者在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层面上可进行互通。除此之外,功能互补也为德育、职业素养的融合创造可能,如职业素养教育中,德育教育在功能上集中表现为价值导向性,而德育教育中,职业素养可作为重要的途径与载体。

三、养成教育视阈下高职德育与职业素养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职业教育目标确定

养成教育视阈下,对学生“行知”给予极大的重视,而这种“行知”要求有正确的思想作为引导,通过职业素养教育的这一载体实现。因此,对于德育、职业素养的融合,应注意将德育内容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保证职业素养教育目标既满足具体行业的职业能力外,也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服务。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其在专业主体上以商务贸易为主,覆盖较多专业群如语言文化、旅游管理、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会计税务以及金融等。对于商务贸易行业,其强调人员从业过程中能够将高效便捷的服务提供给大众,要求自身职业素养较高。对此,在职业素养教育目标上,院校将其界定在“财贸素养”层面,其中的核心要素包括诚信、创新、严谨、责任与爱心。这一目标的设定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完全吻合,职业针对性极为明显,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可起到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教育目标设定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入,能够达到德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目标。

(二)德育与职业素养融合中隐性与显性课程的互通

养成教育理论中,将情、意、知与行等作为学生内在素养的构成要素,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从这些构成要素着手。但如何使该目标得以实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仍以财贸职业教育为例,课程体系构建中主要将德育、职业素养进行融合,其中处于教育主阵地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课程化模式的创新。如在财贸素养课程方面,可考虑以5个学期计划开展,不同学期分别以创新、严谨、诚心、责任与爱心作为主题。且在课程开展中将每学期课程细化为理性认识、行动实践以及总结评价等三个阶段。对于理性认识阶段,教育中可将商业文化专题内容作为重点,如中华老字号或古代商业等,使学生对财贸素养职业相关文化内涵、历史渊源等充分掌握。而在实践行动阶段,院校可将教育内容贯穿于节庆活动、社团活动、班级建设以及宿舍建设等活动中,有利于学生职业品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以显性课程为主,院校也可考虑将隐性课程引入其中,如讲座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这些课程中完成职业伦理、职业精神的学习。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实训课的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将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意识。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德育与职业素养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就业作为导向,所以在德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中应注意以企业文化素材。事实上,许多行业中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具有明显的育人功能,将其引入课堂教育活动中,对职业素养、德育教育的融合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在教学活动中,直接对相关行业的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对其中涵盖的职业素养与德育知识挖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能快速接收知识内容。除此之外,在职业素养、德育教育融合的环境下,对教学评价机制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可考虑增设证书的方式,若学生在学习表现与学习成效上都较为明显,可将相关的职业素养证书颁发给学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且为企业人才录用提供参考。职业素养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提升高职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中主要从养成教育视阈出发,分析发现德育、职业素养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立足于当前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现状,在职业教育目标设定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指导,并采取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互通方式,同时在教育工作开展中将企业文化引入,以此使职业素养、德育教育真正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陈杰 郑永青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参考文献:

[1]周娟.对生命化德育视野下高职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究[J].职教论坛,2012(2):38-39,42.

[2]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9-20.

[3]刘华.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生德育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5(2):254-255.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5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及教育实践实训。基础理论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识公共课,一部分是学前专业理论课。通识公共课中,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知识的工具性为切入点,淡化理论知识的推导,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挑选和更新,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如在《法律基础》课程当中,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应重点突出对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除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外,可重点突出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教具教案的制作,如运用PPT等软件制作动态动画等。对于公共课教学重点应放在针对专业的实用性上。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主体。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低年级开展有利于学生后期在技能和实践课程中对知识的领悟和升华。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论、幼儿营养与保健等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将相关从业资格证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大致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

幼儿教师资格证是从事幼教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证,因此可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针对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到幼儿园教学的情况,可设置保育员、育婴师的专业知识,如早期教育的生活保健与护理,早期教育教学组织等课程,以此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适应除幼儿教师以外其他工作岗位,加强职业性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也是培养的重难点。技能课属于实用技术,重点强调应用性和实施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的重头戏。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如幼儿语言、数学、音体美的教学法和教师口语;音乐技能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舞蹈技能如舞蹈和少儿舞蹈创编等;美术技能如简笔画和儿童画的创作辅导;幼儿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在这部分课程中,应注意本土文化与教育技能的融合,可以开展相应的舞蹈、声乐和手工课程,如藏族的舞蹈、东北的剪纸、民族地区的蜡染、雕刻等。在课程中除了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技能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如在美术课上,除欣赏经典作品外,还可启迪学生进行绘画构思与设计;舞蹈课上除了让学生会跳会创编外,还应让学生认识“身体语言”并将该语言带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音乐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弹爱唱、敢弹敢唱、弹好唱好的能力;手工课除了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物品制作作品的能力外,重点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总之,技能教学不仅是基本教学技能的熟练和习得,更应是艺术素养的熏陶,使学生在几年职业化熏陶之下以饱满的职业姿态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和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三大核心课程。实践实训对学生的知识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

在实践和实训中,学生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领悟和升华已习得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技能。真正的职业化培养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和实训课程应该贯穿三年学习整个过程,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实习活动,而非毕业前的突击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可以由教育见习、课堂观摩、案例报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如在第一学期设置1至2天到幼儿园的教育见习,重点是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对幼儿园环境和教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理解;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设置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专项教育实习,如幼儿园的教学安排、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安排、游戏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幼儿的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等;第六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安排校内专项技能的实训,以观摩教学录像、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在寒暑假安排学生自主实践,并以报告形式总结假期中实践的困惑和经验,开学后由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学生始终保持对幼教职业的接触和认识,不断体验、升华、总结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幼教职业角色的历练中。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得到落实,才能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会更具生命力。

二、培养职业认同,进行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认同感指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体验到乐趣。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因此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对其职业化有重要意义[4]。大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观的重要时期,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学生会建立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在新生入学时即可进行系统的职业认同教育,且贯穿学习生涯始终。如在入学之初,集中开展专项活动,由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从不同层面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特性、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教育。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熏陶,强调职业特性和良好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指导通常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从入学初就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意识。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质、社会现实等因素选择职业生涯道路和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多元化的师资配置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对策

一、引言

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要完成一个转变,先是社会人,再是由社会人转到职业人。而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则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一般来说,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他各种素质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侯丽萍、张慧全二位学者认为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①心胸宽广,能容已、容人、容事;②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相信未来;③对社会发展变化反应灵敏并能积极地适应和参与;④好学乐学,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学习效率;⑤情感健康稳定,善于自我调节;⑥有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不怕困难挫折的毅力。"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乐观、进取等品质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反之,焦虑、自私、偏激、嫉妒、放纵等则是不良心理的反映。[1]

二、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设计与统计分析[2-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教类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不仅仅决定于高职生的智商高低、专业技能强弱,还取决于他们的情商高低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尤其重要的是其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包括5个维度,即职业认知、职业性格、职业价值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在本次测量,以江西省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剔除无效问卷份,共收回份100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l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分析与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策[9-10]

3.1结果分析:

3.1.1在职业认知方面

社会职业状况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职业分布的状况、特点、要求、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在职业认知上大一和大三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性(F=3.74P

3.1.2在职业性格方面

有32%的学生不知自己属于那类职业性格,有部分学生在做事认真上得分不高,做得成就做,做不成就罢,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与人很好的交谈。虽然性格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没有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很好利用性格优势做好工作,所以需要了解自己,比如自己擅长的领域、技能、优势,同时也能看到性格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找出最适合自己,也是最利于自己发展的大方向。

3.1.3在职业价值感方面

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70%的学生认为工资待遇是体现一个人价值感的重要方面,个人发展处于次要位置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要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难免会重视工作的薪资待遇问题,但这也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缺乏为实现远大理想而放弃当前利益的勇气。部分高职生集体意识差,不善于集体协作,不会与他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感情淡漠;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等等。

3.1.4在职业能力方面

男生与女生有明面的差异性,城镇和乡村的孩子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和中国社会对男生的职业要求和对职业素质的积累更严格。乡村孩子从小得到更多的动手机会使他们在职业能力上更胜一筹。但仍有35%的学生感到自己缺乏一定的职业能力,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人单位在选聘时更加严格,增大了学生求职的难度。二是学生在校期间,交往能力和求职技巧的训练不足,不少毕业生难以应对招聘考核。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3.1.5在职业道德方面

各年级的学生在职业道德上无明显的差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职业道德很重要,在工作中都能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

3.2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策:

从上述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中,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认知与职业能力水平会随着年级的、性别和出生地不同而有差异域。所以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3.2.1在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上,要根据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训练方法与措施可能会更好。

3.2.2就性别而言,男女高职学生的也存在差异,男性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良好职业性格的养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提高比女生相对要更快一些,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心理教育时,要更应该辨清造成男女学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以给予针对性比较强的帮助。

3.2.3从学生的来源来看,大中城市的职业认知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优势,尽快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更重要的是要集中在职业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的提高以及良好的职业性格的养成上,以便在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本研究从这五个维度给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给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参考与研究工具。同时,职业心理素质也是具有发展性的心理品质,是一个多维度、多成分且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系统,需要研究者不断地通过收集资料来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有成.浅谈学生职场心理素质培养[J].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07

[2]郑海燕,张大均.职业决策能力发展的案例分析[J].职教通讯.2007,05

[3]刘红云,孟庆茂.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测验编制中局限性的模拟实验[J].心理科学,2002,25

[4]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钱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8]顾海根,张程霞.职业心理综合测验的编制[J].心理科学.2003,06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系统化 多层次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就将培养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层面,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教学既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高职院校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手段,以有效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教育研究人员在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时,多以高职实习实训、教学实验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时空和研究层面过于狭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实习和实验固然是其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实践教学的全部。因此,在对高职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仅仅研究高职的实习实训是不够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建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中隐含着实践教学思想,特别是在对理论与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关系的处理上,确立实践知识的核心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这些无疑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适合的课程框架。随着对职业教育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研究者尝试从系统论视角展开实践教学,如依据构建主义实践教学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完善的职业能力发展目标体系、实践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起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但还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知识经济时代实践教学的界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高职实践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异同等。

教学体系是由众多教学活动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教学体系要素构成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其特点,从而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在构成要素研究领域,李秉德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七要素说,他认为教学体系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以及教师构成的,这一学说在研究界具有较大影响力[1]。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即以实体和非实体为依据进行划分。按照实体标准,我们可将教学系统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其中,教学媒介包括教材、教具、教学设施和设备等。而按照非实体性可将教学系统划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能力、思想道德意志发展、教学水平、校风、学风等内容[2]。

可见,从不同视角对教学要素的考察就会有各不相同的侧重点和分析结论,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我们根据什么来确定要素,如何在把握要素的基础上,更好地对要素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选取最适合系统的要素来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而以前人们对教学要素的研究处于直觉研究阶段,没有对教学系统的层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指明各要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对教学要素的探讨基本处于一种局部的、片面的认识阶段,缺乏整体性考虑。对教学要素的分析在于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教学这一事物,通过要素的分析更好的优化教学结构,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2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2.1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概念界定

高职实践教学是一种侧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它要求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教学活动的发展需求,保证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为完善,它是根据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制定的[3]。

2.2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其独有的原则性要求,这是与其实际人才培养相契合的。详见表1。

2.3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素

根据职业教育目标,可以绘制出教学要素结构图,如图1。从实体层次来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明确的了各要素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者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从过程层面分析,教学工作者可以依据各个环节的构成成分以及其关系的抽象性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学活动的总体层次分析,教学工作者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5]。

高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能力提升为原则进行的,它更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它是由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构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实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完成职业发展任务所需要的基本业务素质;三是适应岗位发展和变动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四是在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上做出重大改革与创新,突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动态性、应用性。[6、7]

3 构建化工类专业“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质量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化工行业特点,贯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构建了以技能维、技术维和素养维三个维度为取向,具有针对课程及课程群的项目化实训室,针对专业及专业群的综合化实训中心,跨系部、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外工作性顶岗实习基地的“四层”结构。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四层能力递进,形成具有高职教育职业性、生产性与实践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8、10]

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产业)与岗位群,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条件。针对化工生产特点建成真实产品生产的小型装置实操、真实企业环境计算机虚拟运行操作相结合系列化的实训装置,形成“真实企业环境+小型装置实操+计算机虚拟运行+三维动画模拟”实训格局。按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共性需求与专门化(或个性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知识、技能、素质螺旋上升的“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四层”是指针对课程及课程群的项目化实训室、针对专业及专业群的综合化实训中心、跨系部、跨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校外工作性顶岗实习基地。

项目化实训室:主要以项目化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关于化工单元操作、精细化学品生产仪器设备、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配制的基本技能,通过培训,学生能够查阅文献,根据具体反应原理,选择使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进行精细化学品的小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

综合化实训中心:主要在小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真实企业环境+小型装置实操+计算机虚拟运行”的系统训练,把握精细化学品生产中反应、分离和精制过程的一般规律,形成技术思维。通过培训,学生能够根据小试工艺对同类生产工艺过程进行放大的能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能够在生产岗位跟班操作,直接从事顶岗生产活动。通过培训,学生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常开车、停车和运行操作,对紧急事故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完成半年以上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

4 结论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学业智力以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建立以发展学生的实践性智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在观念层面注重解决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性认识问题,在体制机制层面注重解决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问题,这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向岭.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2]王向岭.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应对策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俞欣.高职教育体系下多媒体专业学生设计视角培养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04).

[4]耿强,张敬贤,杨涛.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发展与完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8).

[5]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胡杰林,范琳.从教育的内涵谈到高职教育体系的若干关键点[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07).

[7]刘心,杨雪.基于系统论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2(20).

[8]卿笑天.“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管窥[J].教育与职业,2013(12).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8

摘要 基于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的分析,并对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几点策略,以期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职 体育教育 现状 策略

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发给我们的职校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纲要新增加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学目标使职校体育课教学更加明朗化。但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仍在借用或套用普通高中的模式,没有形成职业学校的特色。高职体育教育如何深化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职体育教育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教学目标,借用或套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材,使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混淆,出现体育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职业学校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没有结合职校专业教学的特点,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类别,并未就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毫无意义。

(三)体育教学可有可无

部分职校存在场地不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学生的体育课没有保障。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跟进,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教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四)体育教学评价不科学

在教学评价中,职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还是沿用过去的评价形式,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以及学生的需求。

二、发展对策

(一)开发职校特色体育课程体系

在教学中要对传统的教材进行结构性改造,淡化对运动技术的规范化要求,创编开发出适合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多种体育与健康教材。不能对职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一刀切”,要根据职校生的特点,开发基础课、选项课、体能课这样三段式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学生不同的学段进行教学。来发展学生基本体能,增强体质,为适应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针对性地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和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个体、社会生活、学生所学职业技能之间的联系。在职业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开发与创新过程中,还应大力开展地方性校本教材,通过引入区域性、民族性体育项目,能突出教材在反映身心发展和文化传承上可接受性。

(二)结合专业进行体育教学

可以根据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特征,学生毕业后的走向,来选择发展职业体能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安排一些对场地器械要求不高,易于集体或个人可终身从事的体育项目。例如:文秘、电脑操作员、财会等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球类、基本体操等项目的练习来发展学生手指、手腕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导游、机电维修、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大球类、有氧耐力、定向运动等项目的练习来发展学生的体力、耐力素质。通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来建立与定位相适应的特色内容体系,体育教育的管理和教学不能拘泥于现有的国家标准内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受教育者学段、体质情况选择一些易于掌握、喜闻乐见的内容。降低对体育技能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要求,突出体育的娱乐健身功能,最大程度的吸引职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三)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体育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突破以往评价中的条条框框,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建立更加完善的,具有职业特色的评价体系,力图通过评价促进职业学校体育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体育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需要考虑场地设施,学生技术掌握,开设项目等硬性指标,更应考虑通过体育的学习给学生的心理,职业教育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体育评价上注重评价的诊断与激励作用,改变以往注重赋值,分等式的体育学习效果评价,注重通过体育评价探寻师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评语式的评价成绩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体育发展观

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要积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改革的主体思想要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体育发展观,从培养目标出发,明确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确定其应有的地位,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对职校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找准体育教学的目标,要彻底摆脱普通学校体育教学框架的影响,建立起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打破原普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从教学的整体设计、教法等方面对职业体育教学进行大胆创新,找准适合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尊重一般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对体育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体育教育的目的最终是通过体育教师来实现的,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熟练的本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职业教育开设的其他学科、专业也要有基本的了解,针对不同专业、工种对身体部位、姿势的要求,开发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学生相应部位的练习和锻炼,减少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后职业病的发生,让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通过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步摸索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制度,增强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体育教师不断地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训练,来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9

题。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现状,文章提出现阶段高职教师教育应实施分层次的教师教育体系,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

标准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孙蓓雄(1965-),男,上海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

高职教育管理。(江苏无锡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59-02

高职院校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是教育链条上极其重要的

初始环节,只有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治学方面

的主导作用,才能达到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

养目标。教师教育实际就是对教育者本身实施的一项有计划、

有目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我国高职教育

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现状

1.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现状。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以

前的中专校升格,其教师队伍来源及结构较为复杂。升格前的

教师大部为本科毕业或中专留校后续学历人员,只有极少数硕

士研究生,少数教师有中专高讲职称、大部分为中专讲师或其他

较低职称。升格初期,为了高职高专评估需要,各院校不得不从

其他大专院校、本科院校、企业大量引进高职称人员,这批人员

大多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副教授、高工、注册会计师等高级职

称,由于受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和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

响,这批人员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校园

文化建设影响巨大。青年教师多为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缺少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高职院校升格初期,学院领导大多由

原中专校领导担任,近年学院领导层多从本科院校选调更替,新

老领导管理理念和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具有高职

高专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缺乏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师

教育的系统规划。

2.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职前教育先

天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一部分是由原大、中专学校转型,他们

专业基础较扎实,教学技能较熟练,但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

陈旧,对新技术、新知识了解不多。一部分是由社会引进或聘用

高学历、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或能工巧匠,这批人员

大多职称高、动手能力较强,有一技之长,但缺乏必要的、系统的

师范训练,教学态度、教学艺术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教学方法较

陈旧。一部分是对口专业的研究生和少量本科毕业生,这些青

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外语水平较高,能很快掌握适应现

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第二,入职教育培训不够。高职教育的特定要求必须坚持

从社会引进和聘用高学历、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充实到高

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但由于这批教师原有的思维定式对高职

院校的建设影响巨大,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的理解

差异反而增加了入职教育的难度。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

化没能完全形成,环境育人的功能尚不具备,新教师入职教育的

说教成分可能更多。近年来,因评估工作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

每年从新毕业生中大量引进新教师,大量的课时任务使得入职

教育就像开大会一样流于形式,也使得入职教育空洞无趣。

第三,入职后更新教育缺乏,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绝大多

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对本专业没有实践经验,严格来说还不能

算一名合格的高职专业教师。而这些教师由于不懂实践,对实

践教学也存在畏惧心理,所以更加剧了其偏重于理论教学的倾

向。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入职时也许还掌握着一定的新知识新技

术,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几年后原掌握知识早已落后。国

内高职院校虽然也强调双师型,但目前大多双师为速成型,且人

才引进过分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缺乏务实精神。特别是要求五

年以上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到高职任教的难度较大,目前采用

短期下企业锻炼也只能解决一部分教师有下企业的经历,实践

经验不足的问题还需通过与企业长期合作完成项目等途径。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分层次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不

同的知识结构、教育背景和职称系列等,笔者建议现阶段教师教

育应实施分层次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培训体系。对新入校的青年

教师主要进行入门期培养(助教阶段),强化其岗前培训。近年

来高职青年教师大都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学校引进教师也主要

从专业发展方向和个人业务水平考虑,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接

受过正规的教育专业训练,也没有研修过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

业课,现有的入门培养远远不够的,可对青年教师采取导师制,

实行岗前培训合格证等方式重点培养其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

教学技能。对工作五年获得中级职称的教师主要进行成才期培

养(讲师阶段),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已逐步成熟,对

他们的激励机制应大于培训和培养,应重点鼓励青年教师向获

得更多成就方向发展。引导青年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提高教学

质量。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通

过对教师实行严格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较差的教

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聘任时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十

年以上已获高级职称的教师进行发展期培养(副教授阶段),这

个阶段教师的业务能力已成熟,具备了较深厚的教学功底,已形

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能将自己

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渗透到教育活动中,成为专业教学的

骨干。这时应按照教师个性发展的趋势,从学科带头人、教学名

师、管理人才、研究型教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培养,使其能更

好地发挥才能,做出突出成绩。

2.制定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

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师资队伍建设与普通本科院校有较大

的不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

伍。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

中提出“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二年以上相关岗

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加本专业实际

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专业职称;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

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己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的目的就在于希望能够为“双师

型”教师的评定找到一种可操作、最基本的社会权威标准,但由

于这些内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

展和变迁而不断深化和更新,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理解:一是

“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具备传授专业理论

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

“双师型”

力,不仅涉及文化知识素养水平,还要注重包括施教能力、组织

管理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优化。二是“双师型”教师应具

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更新

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的突出特色在于其显著的

“双师型”

实践能力,包括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应具

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三是“双师型”教师具

有高尚的师德,不仅在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具有感染力,还要

在人格塑造上也具有感召力。此种隐性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更

为重要。“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的敬业精神,做到

用博爱之心待学生,用诚挚之心育后人。四是“双师型”必须具

备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应该熟悉和了解并精通专业

领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并通过言传身教,完成对学生完美

人格的塑造,为日后的择业、创业奠定基础,并具有指导学生择

业及创业的能力。

三、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的教师教育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其对教师教

育培养更有独到之处,国内学习者众,虽然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

无法实现新加坡的选人方式,同时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远远

达不到让人羡慕的地步,但许多作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是南洋理工引进教师时不盲目追求名牌大学毕业和高学

历,只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但强调五年以上直线专业对口工作

经验。要求教师既能从事项目开发,又有教学经验,是真正的

“双师型”教师。被聘用的人员,一般先签订两年的合同,经两年

考核后如不合格则不续聘,合格的则可签订续聘三年或长期聘

用合同。

二是“以师为本”的学院生存理念,强调只有依靠强大的师

资,才能构建学院生存的命脉,准确无误地把握学院前进的发展

方向。学校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企业和

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的好坏完全由师资队伍决定,师资队伍建设

是学校首要工作。

三是每年有

20%的教师不上课,专门承担企业项目开发,培

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和新专业开设能力,鼓励教师自我提升。要

求教师必须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

5年以上,每位在编教师每

5年

必须回企业接受

3个月新技术培训。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

占工资总额的

6%左右,每年每个员工平均培训

200小时。提倡

终身学习与综合发展,甚至对

50岁以上的老师如果需要也会投

入资金进行培训提高。

四是新专业开设调研充分,充分展示其教学工厂理念,新专

业开设之前就确定了支撑专业的大工程项目,并确定该项目的

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专业专向培训的核心内容,强调大工程项目

一定要有企业投入资金购入项目所需要的实验设施与设备。小

项目是根据大工程项目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安排的。小项目

的确立可由学院根据大项目的要求确定,其确定原则主要是为

学生提供完成宽基础培训与学期小型项目实施,如果一个专业

没有大工程项目支撑,就不能开设这个专业。

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地域特征和不可复制性,使得高职院校

若想保持其独特性只能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教师,高职院校也

只有在青年教师教育培训和培养机制上下工夫,探索并建立一

套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体系,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才能

够达到有效配置和开发人力资源的目的。通过对高职教师在道

德觉悟上严格要求,在能力培养上宽严相济,结合社会实践上形

成合理准入和退出机制,倡导去一流企业挂职,使青年教师在学

历提升途径、能力提升途径、政治地位提升途径均有路可行,建

立一支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冀静平,郑鹏,王炳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完善教师教育体系[J].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05(S1).

[2]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2-04-06.

[3]许震,郑之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经贸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高芸,李杰,郭平原.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06(7).

[5]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

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

[6]杨金玲,张志.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1).

[7]董桂玲,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新解[J].天津工程师

范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