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7-20 10:39:27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2011计划”;科技创新;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5-0014-06

2011年4月,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1]。为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实施“2011计划”[2]。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在实施一周年的较短时间内,对于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一、 明确宗旨:“2011计划”不为分钱重在干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只有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质量,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要全面提高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其中,“高教30条”、“2011计划”都是实际的重要抓手。实施“2011计划”,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通过促进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紧紧抓住创新能力这个根本,抓住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这个关键,有力推动高校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质量上,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2011计划”坚持的“三个面向”,打破分散封闭、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用结合等发展理念,必将对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1计划’是一个干事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3]在多个场合,袁贵仁部长对此反复强调。他说,这个计划实施下来,将不会有“2011高校”这个概念,而只有“2011中心”这个名词,最终形成一批体现“三个面向”的、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奋力争先的协同创新中心。

“不为分钱,重在干事”,以此导向展开工作,对于计划的实施进行着有利、有力的指引。跟以前组织科研项目的方式不一样,“2011计划”不能仅仅将目光盯在每年拿多少经费、拿多少科研课题等指标完成上,而必须站得高、看得远,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立足学校全局的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和统筹考虑。衡量这个计划实施得是否成功,重点看以下几个指标:一看是不是体现先进性、需求性。所选择的项目必须是国内一流水平,必须是国家重大需求。二看是不是体现改革性、创新性。要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促进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坚决防止那种把过去已有的项目、基地简单地加以包装再申报“2011计划”的现象。三看是不是体现唯一性、协同性。唯一性是指国家已经设立的,就不在同水平上重复;同时申报同类的,只能支持一个。在这个前提下,是否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优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最为关键。协同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要加强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鼓励多种类型的协同。四看是不是体现整体性、系统性。“2011计划”不仅仅是一个科研计划,而且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计划,是一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计划,既有横向的协同,又有纵向的协同,属于纵横交织的协同。五看成果是不是具有针对性、实效性。“2011计划”干的是国家急需、水平一流的大事,成败与否,关键看能不能产出重大成果,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促进高校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是动力,也是目标。

“2011计划”在过去“985”、“211”工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和深入。教育部研究生司郭新立司长认为,过去的“985”、“211”工程主要侧重于高校内部建设,而“2011计划”重在校外的协同建设上;前者是生产力的转变,而后者重在生产关系的转变,强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影响和释放生产力。“985”、“211”工程是先把基础打实,重点在某一点上、某一要素上的提高,改革虽有,但重在点上;而“2011计划”先是改革,以前是一个人干,现在是必须协同、必须改革,涉及一些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种关系变革中,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实施“2011计划”,有助于推动科研和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体制变革,更快推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面向各类高校,广聚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甚至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以人才为根本、学科为基础、科研为支撑,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应对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问题中,高校能更好地应对并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推动学校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的计划,“2011计划”强调重大方向和组织方式的调整是必然要求。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在2013年3月29日召开的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谈到,重大方向的调整,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加紧密地和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组织方式的调整,就是从原来组织、资源分散的方式转变为协同的组织、集成资源的方式,从原来只关注科研本身目标的方式,转变为不但关心科研本身目标,还要关注科研对培养人才和高等教育提升的促进作用,要跳出科研看科研。他说,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2011计划”主要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产业行业以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的模式,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任务牵引和中心建设来推动高校创新发展方式,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 创新体制:坚持全面开放、分层实施、择优认定的原则,加强“2011协同创新中心”载体的建设

从2012年5月下旬召开“2011计划”视频工作会议到7月初,教育主管部门、地方行政部门、全国高校都在积极贯彻会议精神,迅速行动、扎实开展工作[4]。教育部在全国各地共组织了32场宣讲报告,753所高校的4 500余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从7月中旬到9月初,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为主体,先后组织召开了北京地区高校、农林类高校、综合性高校、工科和行业类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6个专题研讨会,交流不同类型协同创新的思路和具体操作细节。在此基础上广泛调研、重点推进,先后考察了60多所高校,听取了120余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筹备情况汇报,参加了40多所高校组织的培育启动和战略研讨活动,重点推进了多个前期基础较好、有一定新思路的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工作。加紧研究制订认定方案,抽调高校有经验的专家成立“2011计划”认定工作研究小组,在充分研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家认定细则》等工作文件以及2012年度的认定工作方案,并启动了认定工作。

2012年“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收到89所中央直属高校和31个省市自治区推荐的167项申请,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类29项,文化传承创新类28项,行业产业类55项,区域发展类55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家认定初审工作在2013年1月12—15日进行。遵循“集中研讨、独立评审、随机配送、比例限定”的方式,共邀请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协会及骨干企业的专家学者共175名参加评审,最后确定了35家协同创新中心进入复评答辩。会议答辩工作在2月26—28日进行,按照“分组答辩,分类主审,集中讨论,整体排序”的原则开展,共邀请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协会及骨干企业的专家学者共118名参加评审,高校专家和非高校系统的行业专家各占一半。会议评审按照4种协同创新中心的类型分组进行,每个协同创新中心安排3位主审专家负责,与会专家独立投票,形成小组排序,最终确定了17个协同创新中心进入现场考察。4月11日,确定了14家首批协同创新中心进入公示。认定中坚持三大原则:

第一,全面开放。“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一是面向各类高校开放,只要具备协同创新基础,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都可以参加;二是广泛集合多元开放资源和创新力量(校校、校企、校与地方政府、校与区域、校与国际合作等),形成支持学校优势学科发展、优秀人才培养的组织形态,积极组建协同创新实体。

第二,分层实施。各高校先制定本校的计划推进协同创新,在具有优势的领域组织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来创造基础;各地政府积极支持高校,如设立省级的“2011计划”,引导高校推进协同创新;行业产业积极地组织引导高校共同实施协同创新活动。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国家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设4年为一周期,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

第三,择优认定。协同中心不是简单地写个本子、做个方案等着国家拿钱再做的争资源项目,而是自己主动设计并整合资源,主动进行推进。先干事,再认定,等认定以后给予奖励性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树国校长感言:“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杜绝那些拼盘、包装的行为出现。如果你前面没有真刀真枪地做出业绩,纯粹是为了利益而来,肯定是失败而归。只有事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国家才会给予必要的支持。”

一年来,全国有26个省市成立了“省级2011计划领导小组”,22个省市落实了“省级2011计划”的专项经费。如,湖北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将推进“2011计划”的实施作为省里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4月,省教育厅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随后10多次召开高校、企业、省直部门座谈会和厅专题会议,形成协同推进计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凝练协同创新方向;以协同为抓手,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对于部省属高校协同申报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部属高校牵头、省属高校参与,申报成功省协同创新中心的,省里每年给予经费支持;部属高校牵头、省属高校参与,申报成功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省里一次性给予部属高校经费奖励。全省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集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明确提出,省级投入经费的70%以上用于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省级投入经费的80%以上用于主要依托学科。省教育厅黄俭副厅长指出,通过以上举措力争激发协同创新的活力,使创新方向从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创新形式从分散、分离向集成协作为主转变;创新组织从封闭分割向开放融合转变;创新评价从以论文、获奖为主向质量和贡献转变。

江苏省为支撑创新型省份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从去年年初,充分准备、密切跟踪“2011计划”进展情况,投入10亿元专门用于“人才、学科、科技”三位一体建设,结合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共建122个优势学科,希望构建高峰平台,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择优支持”的原则,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和“江苏急需、全国领先”两类要求,做好国家、省级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引导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贡献能力。截至目前,全省高校正式揭牌成立及正在培育建设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已有60余个,其中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类型的中心占90%以上。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处王晓天处长强调,对于认定的中心,均作为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项目和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特区,享有充分的自。

目前全国300多所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150所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在面向科学前沿类的协同创新中心里,由北京大学牵头、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成立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以久远的合作优势、天然的地理优势、雄厚的人才优势,加上重大的科学突破,形成了量子“金三角”。在2010年成立的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基础上,两校一所跨机构聘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国际接轨聘任与考核评估成为体制机制改革的亮点。按照国际通行方式,通过中心统一公开招聘。中心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并与两校一所采取双聘形式,聘期为4年。资深研究员应具有较高的国际声望,其他研究人员应具有相当于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助理教授或以上水平;研究系列岗位优先聘任两校进入预聘制系列的教师。中心成员在原机构工资福利的基础上,可以享受中心双聘制津贴。与聘任相关联的,是国际性的考核评估。年度评估采用年度交流报告制,中心评估意见代替原单位考核;聘期评估主要由中心组织国际评估,内容包括学术能力、学术影响力及同行比较;激励制度上,对年度评估优者奖励,聘任评估不合格者解聘,退出中心。目前,中心已经引来6名院士、8名“”人才、44个“杰青”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教授于去年也正式全职加盟到中心。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周辉部长谈到,按照重大科研方向的协同组织形式是趋势;确定方向,开展战略研究是协同研究的重要基础;定期的评估是调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组织国际化独立评估,定期调整专家,是使评估公正有效的保障。

在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里,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中航科技集团合作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联合承担国家任务。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付强常务副院长介绍,重大演示验证任务实行“两总制”组织管理模式。即总指挥负责人财物资源统一调配使用,为保密、质量等提供保障;总工程师是技术的第一责任人;学术前沿按PI(技术首席)负责团队的组建和运行。两种模式互为补充和支撑,缺一不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现的基础问题,作为方向牵引PI团队开展研究;PI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以在中心的平台下迅速得到应用和转化。协同中心的组建,发挥了“体制特区”的示范作用,促进了高校内部改革与深化。通过建立“人才特区”,突破人才管理体制壁垒,目前,中心已新增部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新增高层次人才包括“”、“长江学者”、“杰青”等近50人,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带动了学校的宇航相关学科快速发展,航天特色更加突出。

近50%的大型骨干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之中,已承诺和落实新增资源超过200亿。2/3以上的中科院研究所、60%的行业骨干研究所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高校协同创新组建当中。如,在行业产业类,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航科技集团组成了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航工业集团组建了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在区域发展类,由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组建了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由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组建了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在科学前沿类,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组建了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在文化传承创新类,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合作组建了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它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管理体制、科研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人事聘用机制、综合考评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机构较为健全,制定较为完备,管理较为规范,整体运行良好。在积极探索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中,中心也日渐成为杰出人才的汇集高地、深化教学改革的试验区、科技成果的扩散源。

三、 树立标杆:扭转写本子争资源风气,以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探索高校特色的科技工作发展新路

党的十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今后一段时间,要以实施“2011计划”为关键抓手,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更大改革创新的勇气,更多协调创新的智慧,更坚韧的执行能力,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向和路径问题。

扎实做好首批“2011计划”的认定工作,总结有效做法,树好典型。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有实效,此次第一批协同中心的认定主要聚焦了“明确协同创新的需求、雄厚的协同创新基础、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和明显的协同创新成效”4个核心指标要素。坚持严格遴选的认定原则,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树立模式和标杆,扭转“写本子争资源”的风气,谁干得好,就给予奖励,以鼓励干事的精神来引导这个计划。哈工大王树国校长表示,“以前,大家对于高校的关注点,在于学科排名、科研经费等,而‘2011计划’强调的不是利益导向,而是贡献导向。不论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根据科研经费的多少,没有门户之争,更没有名分之分,只要你在某一领域,在国家急需的领域,你有实力可以做出贡献,那么你就可以突出重围[5]。”“2011计划”认定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实行竞争淘汰机制,即使认定成功,4年后仍要再度考核,而不是终身制,这种评审认定制度本身就是管理创新的一次重大改革。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科技委主任欧阳世翕教授对于评审的“公正、透明、公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这次的评审过程是机制上一个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希望其他的计划、项目评审可以借鉴此次评审程序。”

为了树好典型,此次认定结束后,教育部还会对每家中心继续研讨,继续组织宣传宣讲活动,把有基础的中心进一步向前推进,加大中心组建培育工作的力度,加强同部门地方的沟通,申请更多的支持,让它们负起更多的责任。与此同时,协同创新中心今后还会在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高端人才的模式、中国学者的柔性流动机制(互聘)和访问学者机制以及形成高校自由探索的氛围和有组织的科研等方面,都将带动深入改革。目前,教育部也成立了“2011计划”专门小组,主要任务是制订2011总体发展规划、2011计划的经费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估办法以及推动第二批的认定工作等等,期待以评价和奖励机制改革等作为切入点,深入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些代表中国高校能力的基地支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方向,就是鼓励高等学校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突显特色和优势,破解千校一面迷局。王延觉司长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内涵就是通过增强高校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来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这也是“2011计划”推进的最核心内容,最主要的宏观目标导向。

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时,我们要以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深刻分析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支撑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抓手,努力探索一条充分体现高校特色的科技工作发展之路。在武汉召开的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强调,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真正向“三结合”、“三并举”努力[6]。三结合,强调的是科技、教育、经济的结合;三并举,强调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并举。真正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科教结合问题,让科技进入到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实现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两个第一”的重要结合。在大局中凝聚共识,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发展中找准定位,把推动高校科技内涵式发展、支撑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作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任务;在比较中看不足,把加快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加快科技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科教结合的理念,在科研指导思想上实现从重视成果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在科研评价上实现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在科研体制上实现从分散、封闭向广泛协同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30310].http://bj.xinhuanet.

[2]杨靖.2011计划:建设高校改革特区[EB/OL].[20130228].http://.

[3]袁贵仁.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视频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20511(A1).

[4]教育部.教育部新闻会:介绍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2011计划”实施进展情况[EB/OL].[20130212].http:///.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2

人才优势大发挥,力争在建言献策、创新克难方面有新作为

一是充分利用政协科协界别人才平台、科协“建言献策”课题研究平台和学会共建平台,围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主题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力争在“建言献策、创新克难”方面有新作为。二是充分利用院士工作站和高校科协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大院士和高校人才与学会人才的合作力度,为企业创新更多的产品,攻克更多的难题方面有新作为。三是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平台,力争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新作为。联合江苏科技大学、扬中市人民政府举办海洋工程科技论坛,促进智力和资金引进,提升和壮大海洋工程产业。联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句容市人民政府举办生态农业论坛,推动镇江生态农业的发展。

行动计划全覆盖,力争在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方面有新突破

一是加大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申报和督查力度,在5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教育行动计划全覆盖上求突破。通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的全面参与,实现大联合、大协作,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教育上球突破。根据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部署,积极启动镇江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积极研究制定《镇江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实施意见》,推进社区科普组织建设、科普场所建设、科普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力争在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益民、科技知识培训益民、科技咨询服务益民、科普文化展示益民等“益民”举措上求突破。三是在科技兴农、科普惠农上求突破,努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新贡献。深入开展“百千万科技兴农富民工程”服务周和兴农富民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活动。发挥专家在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省、市三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单位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表彰百千万科技兴农富民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谋划科技兴农富民和科普惠民的新举措。

服务阵地建设上台阶,力争在品牌打造方面有新亮点

一是将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新阵地,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亮点;二是塑造科技兴农富民和科普惠农工作的新亮点,与江苏科技出版社为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单位戴庄村共建较高水平的科普图书室。三是挖掘对日农业科技合作的潜力,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国外专利的推广的领域,拓展与日本农文协的合作领域,打造新技术、新品种、新专利引进的品牌,把中国科协江苏(镇江)海智工作基地建成示范基地。

争先创优上水平,力争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有新成效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3

1月10日,英才计划2016年度工作总结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韩启德,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恩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等出席了会议。全国15个参与省市和4个省级试点省市的科协、教育主管部门、中学代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所参与高校和东北大学等省级试点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工作总结会由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主持。

总结会上,尚勇对英才计划4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科协将与教育部密切协作,在符合我国青少年特点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探索全方位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张大良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共同战略选择。教育部门要与科协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向2017年新加入英才计划培养工作的导师代表颁发了聘书,向获得《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牌匾和证书。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介绍了英才计划与中学教育改革、大学教育衔接的研究课题。来自北京、天津的2位中学生代表汇报了参与英才计划培养的收@和体会。与会代表观看了2016年度工作总结视频,并就“英才计划2017年度工作计划”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

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由委员会主任王恩哥主持。委员会名誉主任韩启德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李未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田刚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等委员,以及中国科协、教育部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5个学科工作委员会作的2016年度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汇报。会议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英才计划要与中学、大学紧密衔接,尤其要保证促进学生的后续培养;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学科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促进学科均衡发展,指导英才计划继续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英才计划的影响力,视条件逐步扩大英才计划的覆盖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发展线上教育,启动“英才库”的建设,做好英才学生的追踪和服务工作。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4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5

2018年,县科协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协的具体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党的精神和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创建河南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为抓手,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倡导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贯彻实施《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中国科协提出的“搭建平台,资源共享”工作思路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围绕我县发展大局,切实履行“三服务一加强”职责,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大科普工作力度,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10月11日,XX站“中国流动科技馆进校园”巡展活动正式启动。市科协副主席韩豫黎,县委副书记赵浩,县政府副县长王全州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XX县科协通过这次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我县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进一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和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0月16日,XX县科协在贾宋镇大徐营村组织了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班,市科协副主席韩豫黎、贾宋镇镇长邢新峰及“农品中国”云平台XX运营中心负责人韩文出席开班仪式。此次培训将分多期对周边农民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网上线上线下知识、网店创建与管理、在网络上怎样组织销售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农民应用新型网络技术走向致富道路。

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开展XX县2018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县30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大赛,共征集到优秀作品120余件。评选活动现正在紧张进行中。

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各科普基地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科普工作计划,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利用社区平台建设,加强科普宣传,进一步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将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各类科普宣传读物,按时发放至乡(镇)、社区、行政村,发挥科普画廊、科普橱窗、报刊资料、科普园地等宣传阵地作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根据《XX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县科协组织专家编印了《科普漫画》与《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两部图书各印8000册,免费分发给全县中小学和社区群众,从而达到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目的。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认真组织科普日等活动,促进科普工作有效开展。

---科普日活动。按照中国科协开展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统一部署,今年,活动主题为“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的全国科普日的时间为9月第三周。为更好地落实地区关于科普日的活动要求,做好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组织工作,XX县科协积极行动,比较圆满的组织和完成了科普周的各项活动。在科普日期间,先后组织安排了三次活动,分别是:

     9月18日上午,在XX县晁陂镇开展“三下乡”活动,向广大群众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并联合农业局向农民群众进行小麦高产技术培训。累计宣传人数5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发放农药6箱。

9月20日,XX县科协联合商务局到贾宋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电子商务进农村专场宣讲培训。

9月21日,XX县科协在雪枫街道组织开展电商培训活动。对雪枫街道办事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专场宣讲培训。

开展电商培训,培养科技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在侯集镇长彦金鱼基地和贾宋花生基地培养电商人才,助力脱贫致富。

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学术交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2月1日上午,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XX县科学技术协会和凤翅山农林公司在XX县凯宾酒店会议室召开了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洽谈会。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刘仲敏、XX县副县长孙明岚、南阳市科协学会部副部长张家奇、XX县科协主席张崇武、XX县凤翅山农林公司执行董事廖晓路、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罗建成、侯佩、和朝军和李慧星等参加了此次会议。随后,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分别与XX县科协、凤翅山农林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4月17日上午,河南省科技大学、河南省林业职业学院、XX县科学技术协会和XX县联郡生态农综开发公司在XX县联郡生态园召开了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洽谈会。XX县副书记赵浩、XX县科协主席张崇武、XX县玉都街道办事处书记王世雄等参加了此次会议。河南省科技大学与XX县联郡生态农综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建立了河南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与XX县联郡生态农综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院企合作协议书,并举行挂牌仪式。

根据《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诸葛英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意见》(宛发【2018】5号)精神,为切实做好学会服务站的建设管理工作,县科协与县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XX县学会服务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镇科协【2018】5号)文件。并于8月24日联合组织部人才办召开了XX县学会服务站建设管理工作会,向参会的十多个企业负责人下发并传达了文件精神,规范学会服务站的建设和管理方法。

进一步加大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建家力度,积极探索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方面的新方法,加强与科技工作者沟通,认真倾听他们呼声。从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关心他们,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动态,并随时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尽可能地为他们多办实事、好事,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工作者的浓厚氛围,使学(协)会组织、基层科协组织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使科协工作人员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友。

四、存在不足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限制,科协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科普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农技协的发展较慢;社会科普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与群众需求有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进一步创新等。

五、2019年工作计划  

1、以争创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为抓手,争取省财政投入100万元,县里配套50万元,在全县农村社区安装科普大屏幕,宣传科普知识、助力脱贫攻坚。

2、继续做好省科协扶持的XX观赏鱼示范基地等2个电商培训基地,使其走规范化、大众化规模,争取培养更多有志青年,掌握电商操作程序,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3、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搞好学会服务站建设工作,建设5个左右,搞好会企合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6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1)组织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觉把学术交流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学术交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年会定位,与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注重发挥科协所属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活力。深入推进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大力推进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科技期刊。鼓励全国学会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做好文献特藏工作,以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活动把科技工作者吸引凝聚到学术交流中来。围绕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倡导举办小型、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资源向自主创新活动倾斜。

(2)着眼于把创新要素引入企业,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企业深入开展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方式、深化内涵,调动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充分挖掘和调动企业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立足研究开发和生产实践,努力做出原创性成果。不断扩大“讲、比”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积极培育和推广新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形式,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学会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推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促进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努力把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入企业。

(3)切实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

进一步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奖补规模和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建立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库,引导支持受表彰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先进个人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和支持学会积极参与农村科普活动,不断将各类创新要素引向农村。以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有效集成农村各类科普资源,推动形成由专家、专职科普工作者、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共同构成的农村科普大军,形成和扩大农村科普服务网络。扶持基层科普组织建设,继续办好农函大,着力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能力。探索开展科普富民兴边工作,提高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4)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发挥好部级科技思想库作用

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选好题目、深入调研,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扎实开展部级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增强地方科协的决策咨询意识,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鼓励探索建立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决策咨询模式,努力把科技工作者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集体智慧。启动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计划,鼓励支持科协所属学会在学术交流中开展建言献策,提升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查研究和立法咨询,发挥好政协科协界作为重要决策咨询平台的作用。

(5)精心组织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活动

推动全国学会积极参与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事务,发挥好中国科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代表中国科技界发出声音,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支持全国学会主办或承办高端、前沿国际学术会议,着力打造国际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实施好国际科联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办公室项目。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承担好相关国际交流工作。加强对港澳台科技交流合作,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二、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努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

6.修改完善并实施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对12个省(区、市)《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的督查意见,切实修改完善并组织实施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年)实施方案》。按照国办纪要要求,发展改革委将就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行研究,各地各部门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规划,并抓好具体实施工作。认真履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细化分解全民科学素质“十二五”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指导督促各成员单位制定实施方案,认真完成好科协牵头承担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7.进一步扩大全国科普日的品牌示范作用。着眼于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继续整合资源,以大联合大协作方式,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按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继续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主办北京主场活动。积极组织“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加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继续参与全国科技周、科技下乡、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等活动,把优质高效的科普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8.切实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工作。继续做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作,探索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广泛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健康生活、防灾减灾、低碳环保等观念和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社区科普活动,依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通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加强社区科普组织、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等创建活动,培养造就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努力把“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打造成城市科普的品牌活动,开辟城市社区科普新途径。

9.着力提高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发挥好中国科技馆新馆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积极推进科技类博物馆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推进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大篷车等城乡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大科普资源集成开发力度,扩大科普资源的共享范围。继续繁荣科普创作,研究制定科普相关产业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新机制。

三、充分发挥团结动员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作用,努力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10.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履行中央人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更加突出为科技人才成长服务这个重点。落实好《中国科协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努力完成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赋予科协组织的各项任务,构建具有科协特色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加强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建设,深化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着力打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励品牌,切实发挥品牌奖项的导向作用。继续办好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精品奖项,加快建立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科技人才的表彰奖励体系。办好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品牌活动,帮助青少年从小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11.大力引进举荐高层次人才。发挥好同行评议对人才评价的基础性作用和学会在科技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学会参与科技评价的体制机制,使科协成为举荐优秀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通道。鼓励支持各类学会在开展科技评价、举荐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认真做好两院院士初遴选、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创新研究群体推荐工作,及时发现和举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配合“”,深入实施中国科协“海智计划”,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华人科技团体和华人科学家的沟通联系,发挥好中国科协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窗口单位的作用。支持海外专家采取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引进等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积极组织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归国创业。继续选拔推荐我国优秀科学家担任国际民间科技组织领导职务,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

12.继续办好“12-15”会员日等重要活动,广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加大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树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结合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大力宣传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品德和科研诚信精神。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工作者认可、社会广泛关注的宣传品牌,塑造和维护我国科技界良好社会形象和国际形象。大力宣传在科技创新和普及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大力宣传获得中国科协表彰奖励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科技界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3.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和专门培训活动。深入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继续教育引导工程,创新继续教育形式,把学术交流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渠道,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享受到普通国民教育无法提供的交流学习机会。结合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需要,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创新方法培训。依托农函大,深入实施新农村千万乡土科普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掌握实用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技能型新农民。启动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14.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支持学会建立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切实维护学会在科技评价和科技人才评价中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推动和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精力专注研究、多出成果。深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崇高科学理念,推动形成理性怀疑、学术争鸣、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引导学会强化监督机制,自觉把科技社团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规范会员行为。

四、自觉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同加强自身建设结合起来,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15.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结合科协实际,组织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广泛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密切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联系。认真学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关于在中国科协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坚持党群共建,建立健全学会党建指导员制度,抓好党支部共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切实把中国科协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使各级科协干部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友”。科协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及时反映和推动解决科技工作者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协调各方力量为科技工作者多办好事实事,不断提高科协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扩大学会党组织覆盖面结合起来,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迎接建党90周年。

16.支持学会创新发展。坚持把会员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实施学会创新发展推广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骨干学会。健全完善学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学会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支持学会吸引专门人才进入学会办事机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素质学会专职队伍。支持和引导学会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积极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活动,增强学会科学发展能力。

17.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活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着眼基层需求,创新工作机制,把科协工作与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居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抓手,切实促进街道社区科协健康发展;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抓手,把更多的农技协做大做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讲、比”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扩大企业科协的覆盖面。高度重视同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组织中科技工作者的沟通联系,积极推动在科技工作者比较集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大专院校、新社会组织等建立科协基层组织,不断提高科协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大对科协基层组织分类指导的力度,增强服务能力。

五、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开好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8.认真起草好中国科协工作报告。抽调精干力量,深入研究、集思广益,起草一个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感、体现科协特色,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科协工作在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科协组织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的新任务,明确今后五年科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19.研究编制中国科协“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科协实际,研究编制好中国科协“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凝炼出未来五年科协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做好代表、委员选举工作。研究制定代表、委员产生办法和名额分配方案,提交常委会通过后下发。积极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科协领导集体。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7

       1、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工作。

       一是《江山蜜蜂产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已列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富民强县(市)专项行动计划。从去年以来,根据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意见,我局组织编制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江山蜜蜂产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经过多次论证与修改完善,年初已被科技部、财政部列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该方案包括8个科研开发项目,目前,已将大部分子项目分解落实到各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具体实施。

       二是着手开展XX年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召开了XX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信息会,以及XX年江山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论证会议,确定了项目申报指南,启动了XX年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到目前止已申报本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5项。还组织8家企业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知识培训。目前止,共组织申报部级新产品1个、火炬计划项目3个、星火计划项目2个;组织申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项,星火计划项目6项、省级新产品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个,申报输变电产业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申报衢州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到目前止已省科技厅立项项目7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补助经费112万元。

       2、认真抓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

       一是对XX-XX年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考评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并形成了书面分析材料。列入考评的132个项目,按行业分:工业类55项,农业类48项,社会发展类21项,医药卫生类8项,分别占总数的41.67%、36.36%、15.91%和6.06%;按承担主体分:由企业承担的80项,事业单位承担的34项,机关部门承担的13项,其它单位承担的有5项;按项目技术来源分,自主研发的57项,产学研合作开发的25项,引进技术二次创新的46项,引进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的4项。132个项目,计划投入研发经费2477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1655万元,资金到位率为87.42%。其中政府投入财政科技经费302.5万元,主体自筹资金21352.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70536万元,利润37725万元,税金10188万元,创汇1037万美元。新增就业人数13182人,培养科技人才数456人,申请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开发新产品144个,高新技术产品17个。获得各级各类奖项72项。

       二是完成XX年度省、衢州市级科技进步奖的推荐上报工作(共推荐上报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衢州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

       三是开展省星火科技示范县项目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目前,已完成验收省级重点星火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共7项;完成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的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1个完成评审验收,2个完成中期检查)。

       3、积极组织科技合作工作。

       一是积极做好与大院名校的小型对接交流活动。1月9日至12日,组织我市养猪、词料和食用菌加工等有关农业龙头企业的老总等一行8人,走访了无锡江南大学、上海农科院、浙江大学和浙江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与有关专家教授建立了直接联系,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同时,积极与上海高校联合会联系,商讨联合会18家高校与我市企业合作的有关事项和合作的方式,把我市的技术需求情况和上海18所高校的技术成果,进行了交流。还组织亚东电器和三江互感器两家企业参加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知联会”交流对接会议,通过以上活动,有力地增进了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相互了解, 为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积极做好衢州科工会参会准备工作。组织落实06衢州科工会江山消防论坛的有关工作,3月19日至23日政协主席陆洪涛一行四人专程到北京走访了中国消防协会,并就江山消防业的发展和XX年衢州科工会江山消防论坛的有关安排与消协领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消协秘书长接受了江山消防消防协会的邀请;组织参加XX中国.衢州工业科企合作洽谈会钙产业科技论坛;从中学到了的经验,为组织消防论坛提供了经验,目前有关消防论坛组织落实情况多次修改了实施方案,基本筹备就绪。同时,完成了03-XX年科工会签约协议的成效统计,以及XX年科工会107签约意向的跟踪服务工作,目前为止已经有5家企业正式签定合作协议。其中浙江盛汇化和华东理工大学的有机鞣制有研究和开发项目成为107个合作意向的第一个正式签约项目。

       另外,做好网上技术市场工作,共收集整理在网上技术难题43个。

       三是做好共建创新载体工作。3月份,协助浙江宏星塑业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共建“浙江大学—浙江宏星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的协议。浙江宏星塑业有限公司是江山市一家新办的专业生产给排水用、燃气用、电力电缆用聚烯烃类绿色环保保管道系列产品为主集研发、生产、销售安装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年产设计生产能力达4000吨,年产值5000万元,拟投资1500万元。该中心建成后,浙大根据企业的需要将经常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工作,企业则提供研发中心场地、设备和相关费用,并组织人员参与相关项目的研发工作。共3页,当前第1页1

       四是做好浙大和清华研究生的征集工作。申报需求研究挂职锻炼和社会实践的企业有4个(亚东电器、恒泰房地产、虎霸集团、海维研究所)。目前已经确定浙江大学6名研究生来我市挂职锻炼,其中亚东电器3个,恒泰房地产2个,虎霸集团1个。

       五是积极完成衢州和本市科技局有关五年来科技合作成果荟萃的材料撰写和收集工作。完成江山市科技局五年来合作成果总结,收集企业合作成就案例4篇、图片35幅、产学研成果四个。其中中科院理化所和?W仕化学有限公司、中科过程工程研究所和三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合作材料已上报中科院。

       六是积极协助林业部门做好木业科技洽谈会的有关工作,运用工业110和网上技术市场木业方面的技术需求,协助做好北京推介会的有关工作,为木业科技洽谈会奠定基础。并开展了参加宁波浙科会的有关工作,组织纪元、科润、和亚东3家企业参加“民用工业企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培训班”培训。

       4、认真抓好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了专利状况调研。XX年江山市专利申请量55件,比上年增加9件,增19.57%,万人占有专利申请量0.95件,排在衢州市第二位,全省倒数第七位;授权33项,比上年增加15项,增83.33%,万人占有专利授权量0.57件,排在衢州市第二位,全省倒数第六位。表明我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增幅较大,但绝对值还处在全省落后位置。

       二是组织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工

作。征订《中国知识产权报》1000份分发有关企事业单位;邀请《今日江山》和电视台记者采访专利工作和专利型企业,配合衢州市知识产权局、衢州日报社采访了我市三友、三江、通达紧固件等企业,进行宣传报道;组织参加衢州市科技系统专利工作会议和专利研讨会

       另外,组织三友公司、海维输变电设备研究所有关人员参加全国专利人考试和考前培训,做好有关专利咨询和协助申请专利工作,组织修改完善知识产权政策。

       5、举办好XX年科技活动周。

       根据科技部、、中国科协以及我省的统一部署,我市XX年科技活动周于5月19日至26日在全市范围内展开。期间,我市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既科技活动周开幕式、计生科普文艺演出、大型广场科普展览咨询活动、自主创新图片展览、科技报告会等9项全市性的科普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一是经市委宣传部、科技局、科协一起酝酿,确定了9个全市性的活动项目,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开展XX年科技(科普)活动周的通知》,明确了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主题和时间、重点内容、主要活动形式和要求等。二是在5月19日下午,江山市XX年科普活动周启动仪式暨江山市科普知识大赛在江山市南门花坛举行。中共江山市委副书记徐朝金致开幕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幸尔宣布活动周开幕。市科技局局长毛长明、市科协主席徐焕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毛苇、虎山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之云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举行了江山市科普知识竞赛,有忽然美、南门社区等8支代表队参加比赛。经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3轮角逐,市心社区代表队荣获竞赛第一名。开幕式上,威风腰鼓队等还表演了文艺节目。并为各获奖代表队颁了奖。三是在5月20日上午,市科协、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和虎山街道又在南门花坛举办了计生科普文艺演出,共15个文艺节目,观看文艺演出和接受咨询服务的市民达XX多人次。四是在5月21日,举办了大型广场科普展览咨询活动。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在南门广场摆摊设点,为市民送上了科普大餐,广场科普展览咨询活动,共展出“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健康饮食和保健、科普法等科普图板100多块,发放科技资料2万多份, 4000多市民前来观看和现场咨询,免费义诊400余人。另外,各乡镇、街道社区、各市级学会协会也上下联动,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内容各异的科普活动。虎山街道、上余镇、淤头镇等同时开展了科普咨询等活动;城南、南门、江东等社区也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科普活动。医学会、中医学会、农口等学会也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送医下乡、送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等科普活动,真正做到了全面开花。

       据统计,活动周期间,我市在各地张贴宣传标语300多条,展出各类展板300多块,分发资料3万多份,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科普活动氛围。衢州日报、中国科协网、大众科技网还报道了我市的科技活动周活动盛况。

       6、完成XX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

       一是做好本市级考核。经过考核,评出贺村镇、淤头镇、新塘边镇、凤林镇、塘源口乡等5个科技考核优秀乡镇和林业局、开发区管委会、卫生局、广电总台等4个科技考核优秀部门。二是完成了省、衢州市对江山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材料准备等有关工作。经考核,我市荣获衢州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共3页,当前第2页2

       7、认真抓好科技创新大会筹备工作。

       为开好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组织工业科技、农业科技、社会事业科技、科技政策等四个调研小组,开展了江山市科技创新情况调研,并组织干部到浦江、新昌、乐清、缙云等县考察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认真做好科技政策的起草工作,目前已形成正式文本;组织有关人员对“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行了认真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在全市开展了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科技进步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评出突出贡献者5名、先进工作者20名;同时,确定了28个典型交流材料,编撰《科技项目申报及服务指南》、《“十五”科技工作成果》等资料,为科技创新大会的顺利召开做好充分准备。

       另外,组织召开了全市乡镇科技工作会议,各乡镇、街道分管科技工作领导(科委主任 )、科技特派员参加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省、衢州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XX年全市乡镇科技工作,布置了XX年工作任务。完成了科技专家咨询委年度总结、考核和换届工作,并组织相关专家对江山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XX年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进行了论证修改。12月26日,在市政府办的主持下,举行了党政信息服务网《市长信箱》交接仪式,从XX年1月1日起将《市长信箱》移交给市信访局承办。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1、认真抓好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

       2、继续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主要是继续抓好省级与部级创新基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的申报工作,加大争取力度。同时,着手抓好本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确定工作。

       3、积极抓好技术合作工作。主要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好技术合作活动,组织与推动本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多方面的技术合作。

       4、认真组织做好衢州科工会参会准备工作。要组织干部深入企业基层,动员、引导企业总结技术难题,同时,做好与有关高校院所的联系工作,争取比往年有更大的合作成效。

       5、抓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有关工作。主要是协同市委组织部进一步完善我市乡镇、部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使责任制发挥更好的作用。

       6、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认真做好有关专利纠纷调处,积极协助企业制定、完善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申报专利,加大专利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7、继续做好科技宣传、科普等工作。要加强科技政策法规、科普知识的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8、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机关,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的和主动性,提高机关服务效能,为我市科技进步和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8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新科技工作思路,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以“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乡村”为突破,切实增强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以“创建部级科普示范市”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步伐,全力推进我市“一区两带三极”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目标

围绕我市“一区两带三极”深入企业调研,结合“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规划。把脉企业创新资源,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理念,积极服务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重点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市步伐,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团支部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力争各项工作全面达标。2011年底: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800万元;争取省级重大效果5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评选市级科技奖25项;农技110用户稳定在4万户;组织科技活动周1次,科普宣传日1次,送科技下乡10次,新增乡镇科技宣传栏6个;专利申请完成170件。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争取领导重视。

⑴完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

⑵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财政、税务、工商、教育、人事、农业、金融等部门科技工作的联动。营造有利于我市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2开展企业科技调查。

开展企业科技资源调查,以“三区三园”为重点。摸清家底定好位,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为不同生长期科技型企业提供政策引导和科技服务。

3大力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工作

⑴产学研结合专项行动计划。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个:国家重点火炬项目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个,省级研发项目1个,特色基地3个。力争启动大学产业园工作,申报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引进转化10项专利成果,开展科技对接活动10次。

⑵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全市建设6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重点支持9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完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重点扶持2家农技协或专业合作社,并进一步扩大农技110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确保每星期1-2条外呼信息。

⑶科技型中小企业生长路线图专项行动计划。编制设计重点培育企业生长路线图。力争完成中小企业路线图计划企业4家以上。全面落实《潜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方法》规范市级创新基金管理工作顺序,力争有2家企业承担部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家企业承担省、市创新基金项目,培育1家上市企业和1-2家上市后备企业。

⑷创新型企业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专利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和数量。新增创新型企业3家,推广科技效果及使用新技术达到15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

⑸科技投融资专项行动计划。建立科技投融资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科技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向科技型企业聚集。力争引进各类科技投融资机构1-2家,吸引科技投融资资金4000万元,实现银行科技信贷4亿元。其中,引进风投、创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4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⑴启动高新区建设。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明良好环境。

⑵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力争建成1家省级孵化器。

⑶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力争部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后补助项目。

5争取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

⑴争取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增加。

⑵贯彻落实《潜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方法》管好、用好创新基金。

⑶制定出台农业科技效果转化资金管理方法。

6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⑴切实发挥“化工专家智囊团”作用。

⑵争取省政府及省科技厅支持。

⑶围绕特色和重点产业。

7以创建工作为推动力。

⑴拓展科普影响力。做好“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⑵提高科普重视度。一是强化部门的职责。开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局面。二是抓好科普设施建设。有方法地开展“站-栏-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建设,做好城区电子科普宣传等设施的配备工作。三是加强社区科普建设。四是争取国家、省级科协项目支持。

⑶抓好科普服务农村建设。一是抓好10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加强农技协会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为广大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三是继续实施科技支撑服务行动”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等项目投入,更好的服务“三农”

8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坚持学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范文9

程备久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省科协、省农技协联合会联系密切,安徽农业大学承担此次培训任务,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平台优势,提供智力支撑。

盛志刚在讲话中表示,办好本期培训班对于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科普惠农工作方针,努力开创全省农技协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精神,要充分发挥农技协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思路创新,积极引进、应用和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农民群体科学素质。

盛志刚强调,各级农技协组织要深入学习领会全省农技协工作会议暨农技协联合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精神,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要强化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农技协及联合会工作健康发展。他希望,学员们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强化服务本领,以安徽省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培训为契机,加快研究、探索、谋划新形势下科普惠农兴村工作的新路子,为巩固和保持安徽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服务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梁寿南在总结中强调,此次培训班是贯彻落实中国科协、财政部关于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的精神,着力解决产学研脱节和农村实用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将继续以“安徽省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项目”为抓手,进一步突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示范性,进一步突出在培训农村科普人才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让广大农技协会员得到更多实惠,带动更多的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促进安徽省“三化同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