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闻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3-01-20 13:58:14

新闻心得体会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1

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它为我们划出了评判是非、荣辱和美丑的标准及界限,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反映了广大群众优化道德风尚的迫切要求。俗话说,天下万事,舆论先行。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和时代的先行者,不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好“八荣八耻”,在社会上形成知荣明耻的良好舆论氛围,更应身体力行,以“八荣八耻”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努力成为荣辱观教育的践行者和楷模。 “八荣八耻”是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立与止”。观“八荣八耻”中的“八荣”,不难看出,这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一个很普通的标准,这“八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需要的一种东西,我们曾经都以这些优良的传统为荣。这“八荣”,也与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相吻合,是新闻职业精神的细化和活化。对照“八荣八耻”,笔者以为,作为时代先行者的新闻工作者,要写好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先得自己做好人。新闻工作者自己连人都做不好,要写出好文章难上加难。而做好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荣明辱,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平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荣辱修养,多接受先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荣辱熏陶,进而表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如果新闻工作者自己光喜欢用荣辱观的手电筒照别人,而唯独不喜欢照自己,光想让别人忏悔,不想让自己反省,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即使报道写得再好,也是个没有境界的新闻工作者。

众所周知,新闻工作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除了传递信息和知识的功能,它更多的是承担着宣传和教育的工作,因此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身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者、宣传者必须先受教育,然后才能去教育人、引导人。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媒体的具体实践者和操作者,理所当然地要以“八荣八耻”作对照物,因为这是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既是一个普通人,同时在思想境界和道德风尚方面又要高于常人。因为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弄潮儿,《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中,就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保持清正廉洁作风”等项规定。故此,新闻工作者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八荣八耻”是弘扬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论语》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否则,社会各个领域将难以和谐起来,经济的发展速度将变得缓慢,特有的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的完全强盛也将难以实现。

如今,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趋向多元化,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荣辱不分、是非颠倒、美丑不辨的现象和不守道德、不守信用、不讲礼仪的行为,这股歪风侵蚀着我国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成了社会前进中的不和谐音符,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步伐。更令人痛心的是,这股歪风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新闻队伍,造成了一些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新闻工作者思想观念上的混乱,出现了某种程度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君不见,在新闻实践中,一小部分新闻工作者丧失了起码的荣辱观,不断逾越学术和道德的底线,屡屡作出违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事来。鉴于此,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以“八荣八耻”为比照,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可见,“八荣八耻”是弘扬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

“八荣八耻”是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目标。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更要旗帜鲜明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正在学习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对照树立和践行荣辱观的要求,用“八荣八耻”教育广大新闻工作者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报道,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反映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寻找最有力的新闻事实,以最贴近受众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新闻的价值取向之中。

大家知道,由于新闻文化体制的改革,目前很多新闻媒体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编人员是合同制甚至是临时聘用的,在这些人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被雇佣思想,认为反正是临时工,做好做坏也一样,大不了到时候拍屁股走人。 于是,有不少人就采用打球的办法,屡屡犯规,干出了不少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事。因此,如何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就成了新闻界的一大课题。而“八荣八耻”较好地、及时地为研究这一课题、攻克这一顽症提供了有力武器。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中的“严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乱纪;崇尚敬业奉献,保持清正廉洁,不以稿谋私;注重社会效益,不要见利忘义;倡导团结合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2

新闻战线开始号召广大的采编人员进行"走转改"活动,当时,我正处于工作最忙的时候,每天有连轴转的新闻稿件要写,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态,更谈不上休双休日……坦率地说,当时对于"走转改"活动,虽然称不上有抵触心理,却觉得这活动似乎没有那么紧迫、那么必要。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走基层的采访报道。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在走基层的活动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无关乎采写的报道是否获得奖励和认同,仅仅是自己内心起的变化……

1、走基层,是起点

走基层之前,我一直在想:作为一线的采编人员,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基层吗?我们还需要走基层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关注环卫一线工人。以前,我也采访过环卫工人,他们的辛苦,我自认为能够体会--工作累、环境脏、薪水低--但到底多累、多脏、多低,我却是在这次的走基层活动中才真正深刻体会的。

现在,我更愿意说,走基层确实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一个起点,一场出发,一次行动。这样的形式,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倾听,不敢说倾听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至少能够还原比较本真的百姓酸甜苦辣。

2、转作风,是洗礼

如果说走基层是起点,转作风更像是一场心理变化,一次心灵洗礼。转作风,听起来不容易,要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加以改变,但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哪怕是对自己多问一句,这样做对吗?应该吗?哪怕是做任何事情的,少些浮躁,多些谦逊,少些冲动,多点成熟,一步一步,也许我们的作风,也能在这个过程慢慢地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真实。

3、改文风,是责任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3

在广西法治快报实习,感觉很多都是陌生的,不在想学校学的那样的简单,也不仅仅是处理新闻业务那样的理论化在实习期间感受最深的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能是出于大学生的自傲,总是会碰很多的壁。不过还是还好的适应了过了,期间就是学会怎样处理与同事之间,与我们所接触的受众之间的关系。

和为贵,不仅仅是与同事之间的相处,还有与我们接触的受众保持一种亲近关系,导师作为你工作中的指引者,难免有利益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在避免如何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说如何让自己的导师更为真心的想代你。毕竟,同处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让任何一个人破坏了导师的心情,说不定将来吃亏的是你。与导师和睦相处,在同事眼中,你的分量将会又上一个台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性格。有过于死板的,有好胜的,有城府较深的,很多,面对他们的同时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不过一定要尊重对方。在这里学习到了如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工作交接问题。

我们开始出自己的新闻,可是很多的时候,我们辛苦的工作都被人所忽视,看着自己的作品没有上报有着很大的触动,而自己的积极性也在这样的失败中逐渐的消磨。我想在这样的时候我们都是选择坚持,坚持自己一定能成功,不管以后有怎样的困难。接下来就是学习,不断的从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学习,也在不断的锻炼自己,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同。学校现在也不能给与自己太多的帮助,在这里一切都是要靠自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至少我知道,我只能是做的更好,学的更多,让自己的砝码更重,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四次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9月25日上午,合川区融媒体中心举行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四次集中学习。学习了《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之《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第八章《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真抓实干的作风建设》和《党章》总纲、1-2章等内容。下面结合区融媒体中心的工作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区委实施办法,自觉抵制“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常修从政之德,多积尺寸之功,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形象,积极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闻媒体队伍,营造区融媒体中心良好的政治生态。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5

实习期间,我格外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专业编辑记者求教,同时自己利用空闲的时间,自觉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也认真学习一些自己专业以的行业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新闻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但理论与实际始终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即使掌握了新闻采写能力,也不见得在真正的采访中会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简单。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比如在第一次参与大型人物纪实类版面《都市脸谱》的采访。做一个关于“少年作家”的专题时候,面对三水小豆豆种植园的负责人、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爱卿老师如同发散性思维的介绍讲述,我原本拟定好的采访思路被打乱了,所有的思绪都变得混乱不堪,只是匆忙之间记下了一些关键词,等采访回来整理笔记时候才看到自己的线索素材已经被完全打乱,在写作中根本无从下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好在在带我的记者林XX的指导帮助下,我渐渐学会了如何有效的摘取采访对象言论要点和精华,整理新闻线索,在随后的报道写作中也逐渐得心应手起来。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所学到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真正消化理论知识,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自以为是、手高眼底的情况。

在实习过程中,也发现灵巧的运用了新闻写作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在此以前,我一直有一个不正确的认识,以为写新闻就好像编写计算机程序一样,可以套用各种公式样式进去,反正大多数的新闻报道模式都是大同小异的。这种思维在我实习的初期影响很大,比如在报道“禅城区历史博物馆挂牌成立仪式”的时候,我就按照以前写学院文化艺术节的新闻报道格式,把整个开幕式从嘉宾介绍、领导致词、文人朗诵、藏品捐赠、挂牌仪式等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呵成的记录下来,新闻六大要素一个也不少,格式也规范,自以为写得很完美,但等第二天正式见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大幅度修改了不少,比如弱化了对开幕式流程的长篇累牍的描述,重点突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场面,并且深入挖掘幕后的故事。通过对比学习我开始明白,新闻不仅仅只是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一件怎么样的事件,更需要向读者提供最新鲜最有用的资讯消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做出深度、做出广度”。套格式的新闻写作模式虽然可行通用,但并不能传递新闻价值,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不但读者不喜欢,连我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味如嚼蜡丧失激情。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心理期待 心理需求 互动

一、媒体的心理期待

1、意义呈现心理。新闻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千变万化的世界,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一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包括猎奇和获得真实信息的心理需求。然而,这并不是新闻的全部功能,新闻更大的功能在于能够诱导或者暗示人们透过表面现象认清新闻事件在述说什么,这就是新闻的意义。一则新闻的意义是什么,读者对它的认同度有多少,都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这种意义在媒体那里就是彰显社会的主流价值。

在当今社会,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重视民生,政府的主流价值取向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媒体的主流价值倾向也是顺应社会和政府的主流价值观的。因此,媒体的主流价值就是为人民服务,沟通政府与群众。在人民中发生的事件,和人民有关的事件,都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这不仅要求媒体要善于把握新闻事件,更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发现新闻素材,发掘新闻的重大意义。把单独的事件放到整个社会的层面来考量,才能真切的反应人民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才能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媒体想要呈现的意义才会畅通的传播。

2、吸引受众心理。新闻报道为了对读者产生影响,会采取一个常见的手段,那就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当信息到达受众的时候,能够影响受众的不仅是信息的表层意义,还有信息的深层或者是信息的组合也会给受众带来各种各样的暗示效果。这些信息附属意义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影响人的判断,情绪等,从而会使人产生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心理。例如在制作新闻标题中就有很多的心理暗示。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并给人以启发,还可以从阅读标题获得一个对新闻内容的概括的认识,加强对作品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积极引导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标题时,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运用夸张化、化、定性词语,故弄玄虚,大搞噱头。

3、安抚受众心理。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媒体的报道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安抚受众。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要及时地全面的、真实可信的信息,还要把握好舆论导向。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跟踪报道事态的最新进展及局面的好转以达到心理安抚和情感抚慰的作用。

媒体作为灾难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好的媒体会在完成新闻报道的同时,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抚慰受灾群众受伤的心灵。在灾区,以及灾区以外最大范围地营造稳定的氛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消除这些消极心理,为抗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揭示真相和反映舆论,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局面好转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对受众心理的安抚主要体现为在新闻标题中出现具有心理抚慰性质的某些高频语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受众传达心理安抚和情感抚慰的意蕴。其次,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贴近群众,给人以亲切感,弥合群众与新闻的心理距离,这样新闻才会被群众相信。

最后是以大量正面报道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生产图景和舆论氛围。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

1、对新闻一般功能的需求。人们接触新闻,首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知,希望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知晓信息和情况以及认识事物和环境的需要。而这种认知要考虑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能,在与时俱进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这种心理更加突出。除此之外,还有对新闻准确性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公众报道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事实,使公众得以行使自己的知情权,毫无疑问是人们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又在这个基础上对真实的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满足好奇心。受众去接触新闻,不只是要满足最基本的信息的需求,也是对自身好奇心的满足。通常情况下,一则新闻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应该是题材重大的,例如爆炸性新闻,或者是接近人们生活的具有趣味性的新闻。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社会新闻了,它在内容上尽量满足了受众对接近性或者趣味性的需求,又加之以新颖活泼的形式为人们所喜爱。

3、受众的窥私欲。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都具有窥探别人隐私的心理也就是窥私欲。它使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新闻本身,还有新闻后面的故事。电视新闻中常用到的隐性采访的方式也使受众有了“偷窥”的和满足。

三、媒体与读者的心理互动

新闻媒体的编辑对新闻的传播有自己的心理期待,而新闻的受众也有自己的心理需要,双方在心理上的预期如果都要得到满足的话就要使双方先产生一种心理互动,这样才能实现“双赢”。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了解受众的心理,从而能够实现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受众也要懂得运用自己的地位来影响新闻媒体的编辑,这样受众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或者是精神上的需要。比如说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上,为了满足受众追求真实的心理,在编辑阶段必须贯彻一个现场意识,多运用现场元素,从画面与声音两方面着手,比如新闻现场的场景、现场同期声、在新闻现场对有关人物的采访等,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以达到满足受众求真心理需求的目的。

这在新闻编辑方面就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要准确定位受众,了解受众特点。受众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因素,他们的人数、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受众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等都能影响媒体的发展。只有更了解受众,才有可能去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其次,要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就要不断提高受众意识。对编辑工作者而言,提高对受众心理的敏锐洞察力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受众意识则有助于将受众的每一点心理需求的变化转变为提高媒体自身竞争力的契机。因此,能够了解受众的心理并且做到将心比心是媒体赢得受众认可的必要条件。

这种双方的心理互动在受众一方则是自然的主动性体现,这体现在受众面对媒体时的选择的主动性上。受众可以用自己的选择权来影响媒体内容选择,选题策划和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满足预期的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①武东正,《电视新闻编辑对于受众求真心理的满足分析》,《新闻传播》,2009(10)

②牛新权,《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与媒体心理抚慰功能探析》,《电视研究》,2009(12)

③荆婵,《受众心理对社会新闻的影响》,《新闻传播》,2009(8)

④吴珏、马伟林,《新闻标题的主观化及其顺应性解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7)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7

这里所说的民间新闻,是指民众或社会大众以他们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传收的新闻,这些新闻不经过新闻组织或机构的严格把关或者编辑和过滤。比如,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关于所见所闻新鲜事实信息的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人们通过一定中介手段(短信、电话、书信等)特别是网络媒体提供的各种方式(电子邮件、BBS、博客等)自主交流的新鲜的事实信息等。因此,通过民办新闻媒体传收的新闻,并不是我所说的民间新闻,而是属于职业新闻或制度化、组织化新闻的范围。民间新闻传播者,是非职业化的传播者①,他们在建构有关新闻事实形象的过程中是高度自主的,常常是集新闻源主体、新闻传播主体于一身的传播者,他们是自己的把关者,除了法律规范外,他们较少受到其他相关规范的约束和限制,依赖的主要是自己的“良心”约束,或者说某种道德自觉。但在匿名传播条件下,不少民间新闻传播者也不大顾忌有关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和限制。这种特有的自主、自由特征,使民间新闻在整个社会新闻景象以及一些具体新闻事件、新闻事实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当然,也可能带来一些特殊的问题。

与前新闻传播业时代的民间新闻相比②,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民间新闻相比,网络传播时代条件下的民间新闻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传播者身份的大众化和公共化,即构成社会大众的个体在原则上都可以成为面向整个社会的传播者。也就是说,进入网络媒体平台的民间新闻传播者,他或她所传播的信息、发表的意见,不再限于狭小的私人空间和私人传播范围,而是有可能传向社会大众。从可能的逻辑上说,他或她传播出去的信息、意见有可能迅速影响一定范围的社会大众,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影响社会公共事务的变化。这样,一个民间新闻传播者实质上充当了一个组织化媒体的角色,成为一个“准”公共传播者、社会化的传播者。民间新闻传播者的这种“拟”或者“准”组织化媒体平台传播方式,使其个人身份公共化了、社会化了,使其传播出去的信息、意见公共化了、社会化了。因而,网络时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毫无疑义,这同时意味着人们对社会承担的公共责任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而不是相反。人们一旦拥有了更多的信息传播、意见表达自由,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实质性地意味着要接受更多的限制。可见,高度自由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们共同高度负责任的社会,拥有良好公共道德的社会。那种以为自由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少的看法是错误的,是对自由的误解。每当人类为自己创造出新的自由活动的工具和方式,也就意味着人类必须锻炼出新的“枷锁”,约束工具的运用方式,以防止其成为脱僵的野马。

民间新闻传播者更容易关注组织媒体、职业新闻传播者没有注意到的新闻事实,认为不是新闻事实的事实,或者出于各种目的有意忽视、忽略甚至故意遮蔽的新闻事实。因此,民间新闻传播者是一定社会整体新闻图景重要的、不可少的建构者,对监测环境、守望社会能够产生和发挥特殊的作用,他们能够使一定社会整体的新闻图景甚至是关于某些具体新闻事件的报道更加真实全面,使人们有机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更加立体化地了解自身和他人的生存、生活状态,了解一定社会环境的变动状况和趋势。而且,从社会民主进步和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民间新闻传播者、民间新闻在新闻图景的建构过程中可能地位越来越重要,能够发挥的作用空间会越来越大。整个社会民众关于环境的日常了解可能越来越重视民间新闻传播者、民间新闻。在历史性的比较中,组织化、制度化新闻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职业新闻传播者,恐怕很难保持传统媒体时代的威力和风光。人人都是可以公共化、社会化的传播者,很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创造出与以往不同的塑造新闻符号世界、新闻图景的时代,至少是可能创造出一个新闻传播主体结构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时代。尽管我们还难以描绘清楚未来的景象,但人们已经能够感觉到未来人类社会塑造新闻图景的方式会发生比较大的变革。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新闻传播,很有可能是民间新闻传播者、民间新闻和制度化新闻或组织化新闻传播者(职业新闻传播者)并驾齐驱的时代。如果用大尺度的历史眼光来观察,很可能是民间新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某种突出地位的时代;民间新闻传播者,很可能成为一定社会新闻图景的重要塑造者。这既是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想象,同时也是不断进步的网络传播带给我们的理性推断。但民间新闻、民间新闻传播者与组织化新闻、职业化新闻传播者之间到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具体关系,现在还是不好判断的事情,我们只能等待传播实践的回答。民间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建构力量和建构方式。民间新闻天然的民众基础,使它与社会大众有着天然的接近性。民间新闻既易于得到迅速的传播,并在传播中得到文本的续接和延伸,也易于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从古老的、也是相随人类永存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到最新的网络传播,都是民间新闻得以建构的方式方法。民间新闻收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是比较近的,至少作为收受者的人们在感觉上会觉得要比与职业新闻传播者的心理距离近、利益距离近,也就是说,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有着民间新闻传播方式天然带来的“一家人”的感觉。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一再表明,人们更容易相信“自己人”的话,在关键或者危机时刻,人们更容易相信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的信息,这就使得民间新闻以及民间新闻传播者与组织化新闻、职业新闻传播者相比,往往具有了优先性影响社会大众的机会③。就现实来看,在不少新闻事实的报道中,已经形成了民间新闻与组织新闻之间的竞争,已经形成了民间新闻传播者与职业新闻传播者之间的竞争。我们相信,这样的局面只能是越来越多。民间新闻的建构过程,往往是收受者和传播者不断增加、介入的过程,信息或意见不断累积的过程。民间新闻的力量和影响,主要来自民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一种规模化的传播效应。一些能够激发民众普遍兴趣、引起民众普遍关注的新闻,常常会成为一个时段社会的热点问题。新闻流本身就携带着舆论流,甚至就是舆论流。新闻与舆论的交汇常常使民间新闻传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不同民间新闻传播者、收受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对新闻文本不断建构进行的互动,会建构出新的新闻事实形象(有可能偏离事实的真实面貌),以及关于新闻事实的评论形象。这些“形象”往往会泛化或一般化,成为某种社会事实现象的代表、符号,如此一来,人们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事实,而是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民间新闻传播的社会意义。可以说,互动是民间新闻传播建构社会影响力的根本方式和途径。因此,没有人太敢随意轻视民间新闻的传播。民间新闻传播者往往互相接力、借力,共同塑造、建构新闻文本,在网络空间和生活空间都会形成一种超级新闻文本,形成高度混合型的新闻文本,各种符号手段都会被用来建构相关的新闻图景。

民间新闻传播者与社会大众的天然接近性,使民间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更易于从社会大众的利益角度去观察新闻事实、选择新闻信息、建构新闻文本④。民间新闻传播者的新闻建构是一种民间性的建构,拥有不同于职业化新闻传播者的独特眼光(但并不必然是客观的、全面的、公正的眼光),有时,这些传播者会有意传播与职业传播者不一样的新闻,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民间新闻传播者往往会想方设法寻求职业传播者没有报道的事实侧面或者细节。民间新闻传播者与相关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天然的接近性,使人们容易相信传播者所传播的新闻,信赖传播者所发表的意见和评论。民间新闻传播者往往是新闻事件、新闻事实的直接参与者或者旁观者、知情者,他们往往比职业新闻传播者对事实有着更真切的观察和了解,他们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关于新闻事实的一些隐秘信息、深层信息。人们更容易相信从事实、事件中走出来的人所传播的信息。而且,越是所谓敏感的问题,民间新闻传播者越有欲望介入;越是组织化新闻媒体缩手缩脚的新闻事件,民间新闻传播者往往越有兴趣和勇气介入;职业新闻传播者无法介入的有些新闻事件,身处其中的民间新闻传播者却往往有着得天独厚的获知相关信息的条件。因此,民间新闻传播者报道出来的新闻,常常是社会大众特别感兴趣的新闻。这样,在民间新闻与制度化新闻或者职业新闻的互动中,有利于人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事实的完整面貌。自然,民间新闻传播者对人们心目中新闻符号世界(心理世界)的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尽管民间新闻传播在网络技术支持下有了新的呈现方式,对一定社会新闻图景的建构作用已经不可忽视。但就目前来看,民间新闻的整体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社会新闻整体图景的核心建构者仍然是组织化、制度化的新闻媒体和职业化、专业化的新闻从业人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并且,只要现有的社会制度建构方式、国家形态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起码在形式上一定社会新闻图景的主要建构方式仍然是制度化的、组织化的,尽管民间新闻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整体状态下,民间新闻传播者对新闻图景的建构作用,除了以独立的民间方式发挥作用外,更多的是通过与组织化新闻媒体、职业化新闻传播者的互动进行的。民间新闻会成为新闻内容的最大生产者和提供者,也往往成为组织化新闻的“导火线”或者“放大器”、“扬声器”。二者之间的互动是更为常态的关系,也是它们之间互相借力的途径和方式。新闻媒体期望从民间新闻传播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新闻,而民间新闻传播者则希望自己传播出去的新闻信息和其他信息能够及时引起组织化新闻媒体的关注,以便产生更大的传播效应。在民间新闻传播者与制度化大众媒体的新闻传播互动中,职业化的新闻传播者在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下,会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民间新闻传播者,甚至努力把一些具有“舆论领袖”特征的民间新闻传播者吸纳到媒体队伍之中,进行某种形式的“收编”,形成一种新的一体化结构,最起码使民间新闻传播者,特别是那些带有舆论领袖特征的传播者成为媒体的资源。反过来说,民间新闻传播者同样十分看重组织媒体的力量,如果他们的新闻、意见能够引起媒体组织的关注甚至传播,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些民间新闻传播者之所以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信息和意见,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想引起媒体组织的注意,从而进一步放大相关传播的效应。这样看来,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从原则上说,一定社会新闻图景总是由一定社会主体共同建构的。

民间新闻、民间新闻传播者与组织化新闻、职业新闻传播者之间的互动现象,是非常值得人们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民间新闻能够与制度化新闻之间展开一定的合作和竞争,本身就是新闻自由发展的新表现,也可以说是新闻自由度进一步扩大的表现。传播技术带来的新的社会解放作用,在民间新闻的兴盛中已经突出地表现出来。民间新闻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勃兴,也是社会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民间新闻力量的增强,为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认知、信息评价基础。同时,民间新闻可以说是社会大众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是社会大众不同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重要渠道。

需要人们注意的是,民间新闻自身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一直是其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滥用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权利的现象更是令人头疼。这些问题不可能彻底根除,会长久存在下去,就像人类不可能彻底根除人性中恶的一面一样。但不管因为什么样的原因(人们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实在是太多了),民间新闻的真实性,始终是影响民间新闻社会影响力、影响民间新闻传播者形象的大问题。因此,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将会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点,其实与组织媒体的新闻传播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只是增加了难度。但我以为,人们不必过分担心民间新闻的真实性,因为民间新闻本身既是新闻、又是意见,民间新闻作者大多不会按照严格的新闻专业化方式写作新闻、传播新闻。事实上,民间新闻在更多情况下,是民间意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民间新闻的新闻性可能是不准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属于“基本真实”的状态,但民间新闻的意见性常常是真切的,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民间新闻及其所代表的群体的意见。认识了民间新闻的特点,才能正确对待民间新闻现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理论新闻学系列专论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0314)

注释:

①需要人们注意的一种现象是:一些职业新闻传播者除了为自己所在媒体、工作媒体提供新闻报道外,还会以“非职业人”的身份传播新闻,而他或她传播的有些新闻又是通过职业身份获得的,但又不能以职业身份将有关新闻在自己工作的媒体上报道出去。这里有不少问题需要说明:职业新闻工作者能否以非职业身份从事新闻活动,也就是说,职业新闻人是否是全天候的职业人;一些正当的新闻为什么得不到正常的传播;职业新闻人和自己所属媒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都是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

②关于新闻传播现象的时代划分,可参阅杨保军《新闻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的相关论述。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8

**县作为**省首府首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百强县中不断争先进位,在此形势下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新闻队伍,对促进新闻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对推介、宣传、展示**县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论坛、博客等网络媒体的兴起,群众参与新闻传播、评论的渠道更为通畅,一些地方在出现“突发性”事件后,有的领导干部总是千方百计捂着、掖着、盖着,害怕新闻媒体报道,甚至对新闻媒体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唯恐避之不及,对新闻媒体实事求是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愿望不予理睬,总是千方百计地封闭信息,寄希望于自然平息事件,“内部消化”,慢慢处理。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等大规模一再警示我们:回避新闻媒体、想“捂住”、“盖住”,其结果只能是越捂越坏、越盖越遭。当一些领导干部对新闻媒体“闭口不言”时,别有用心的人就开始在群众中、在网络上“胡言乱语”,当群众、网民情绪被谣言、假相引导的时候,事态的发展就变得很难控制了,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抓紧建立我县的新闻工作制度刻不容缓。各乡镇、各部门通过新闻发言人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介绍政府的中心工作、制定的重要政策、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等重要信息,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把握主动,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以学促干,全面开创我县新闻工作新局面

这次县委下决心把这么多同志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是十分慎重的,并且很有必要,也十分紧迫,当我们面对学识渊博、业务精通、通晓法律政策、工于提问技巧的新闻记者时,该怎么说,该如何说?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语言艺术和媒体公关的技巧,提高自身的总体素质和水平,系统地学习如何发现新闻、采写新闻,了解和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升我县对外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这次培训专门邀请了对新闻采写和新闻有研究、有造诣的业务领导、专家学者、资深记者,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应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培训中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加强交流,学有所获,力争每一个学员都能够成为出色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助理。

新闻发言人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政府重视、群众关心、媒体感兴趣的问题,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新闻会、情况通报会,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制定的重要政策、采取的重大举措、取得的可喜成绩等,积极组织新闻媒体集中采访报道阶段性的重点工作。新闻助理要积极主动地与新闻媒体联系沟通,及时向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配合新闻媒体搞好采访报道。同时注意做好通联接待工作,为新闻媒体搞好服务。

三、明确责任,努力提高新闻发言人及新闻助理的工作水平

今天在座各位都是各部门、各乡镇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助理,是政府形象的代言人,肩负着重要的职责。要准确各类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新闻发言人要成为公众了解政务信息的重要来源,新闻要成为公布政务信息的主渠道;要及时介绍突发事件,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新闻发言人要及时向公众介绍突发事件,为媒体和公众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提供畅通渠道,以减少传言、谣言和道听途说;要解释说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新闻发言人要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公众解疑释惑,消除疑问,消除谣言,营造政府透明、公正、亲民的形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在新闻工作中,新闻发言人是主体,提供信息,新闻媒体是载体。信息要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出去。作为新闻发言人,要充分认识媒体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时的向他们提供各类信息,主动找记者沟通情况,发挥好媒体的传播导向作用。

新闻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新闻欲;传媒经济;新闻价值

作者简介:燕道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081)

早期的西方新闻学者曾将新闻欲作为新闻的起源。在新闻发展的历程中,这一理论早已受到质疑与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欲这一现象在整个传播领域没有存在的价值。实际上,新闻欲是新闻传播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也是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动力所在。新闻欲引起新闻需要,成为一般新闻传授矛盾产生的根源。因此,新闻欲在新闻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新闻欲的概念

在考察新闻欲这一概念之前,有必要首先对欲望范畴作一定的了解,这不仅在于新闻欲的基本特性要由欲望来予以说明,还在于欲望范畴本身众多的歧义性。参考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定义,我们认为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欲望(Desires)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表示了有机体对周围环境、外部世界的依赖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示了有机体具有获取和享用一定对象的机能。反映在心理上就是希望、愿望(Wishes)、需要(Needs)和需求(Wants)。这是有机体为了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人之为人从传播起”。“人是会传播的动物,人又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一切决策、行为都是以了解信息为起点的,因此,以获取周围世界变动信息为目的的新闻欲和人类生存、发展相伴始终。正如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也离不开新闻信息。“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种需要,它渗透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需要之中。由此看来,所谓新闻欲,就是指主体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新闻信息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即一种积极摄取新闻信息的心理需要趋向。它反映了人的自我意识内部的新闻信息的匮乏与不平衡状态,表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新闻信息的依赖性,是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内在积极性源泉。

那么,如何理解新闻欲的内涵呢?

首先,新闻欲是人类社会实践生活对人类主观信息状态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新闻信息条件。

新闻欲从渴求对象上看是主体的一种精神需要,新闻欲直接满足的是人们的信息需要,而非物质性的需要,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方式来实际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了解环境就是消除对环境认识的不确定性。在不断消除对环境认识的不确定过程中,人对环境的主动性才可以逐步确立,适应并改善环境才有可能。所以,新闻欲同人的其他需要一样,是一种客观需要,是主体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要求;因为新闻欲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新闻事实还是新闻文本所包含的新闻信息,本身是客观的,不是人主观创造的。主体的新闻欲源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是主体主观上愿意不愿意接受新闻信息的问题。只要主体还想生存发展下去,他就必须求诸一定的新闻信息,这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必然行为。因此,从主体方面看,新闻欲也是一种客观需要。

尽管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事业不过是几百年的事情,但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过程。新闻欲本身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对信息需求的产物。“生存与发展是人类交流即新闻传播行为发生的本质动因”,新闻欲也成为其他诸多需要得以实现的“中介”条件,新闻欲亦渗透在其他诸多的需要之中,是其他需要得以实现的纽带和桥梁。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报纸就包括在英国城市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之内”。实质在一般意义上指出了信息传播、新闻传播与人们基本生活的关系。

其次,新闻欲和人们的其他欲望一样,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需要。

不同历史时代、历史时期人们的新闻欲是有很大不同的,不同历史时代和历史时期的人们,其主流新闻欲也是不同的。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中国人,关注更多的是政治新闻,就是说当时中国人的新闻欲主要指向那些政治新闻;到了8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人除了一如既往地关心政治新闻外,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新闻;而到了9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新闻需求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人们关注自然、社会、国际、国内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最新变化。

就个体主体来说,其新闻欲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因为:首先,人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主体。人总是“贪心不足”,总是在原来新闻欲得到满足之后提出新的需要,以充分实现自己的知情权,尽可能消除自己对周围环境认识上和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使自己行为的成效性具有信息上的保证。其次,从总体上说,不同主体的素质在社会的总体发展中都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当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行为活动能力等得到提高的时候,就必然意味着欲望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新闻欲的更新和发展。再次,从新闻传播活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人们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这必然促成人们新闻欲“水涨船高”式地不断发展。可以说,新闻传播本身也在创造着,而不只是满足着人们的新闻欲。最后,从新闻的消费角度看,新闻消费可以说是最快的信息消费,它内在的要求主体必须快速地更新自己的需要,不然就不再成为新闻欲。总而言之,新闻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的需要,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需要。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实际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全球性新闻传播环境的快速形成等,都会使主体新闻欲的质与量得到“与时俱进”式的变化。主体自身本质力量的展开过程,构成了新闻欲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的根本力量。

二、新闻欲的构成与特征

人之有目的,因为人“就其属于感觉世界这一点来说,是一种有欲望的活物”。从新闻欲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新闻欲又不断满足新闻欲的过程。

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前提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过,一旦这种客观要求进入主观领域,它就不是完全按照自然界那种必然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其中最大的独特性,在于人总是要根据自己对价值的判断来对新闻进行取舍。由于价值构成的复杂性,使新闻欲也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构成。

1 新闻欲构成

人们的新闻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新闻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欲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新闻欲的构成进行分析:(1)根据新闻欲的心理状态,新闻欲由“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和“欲被人知道”所构成。格劳德明确地认为:“想知道人及事物的欲求,是由于希求生存的保证或安全化而促成,而形成之原始的冲动。经验新的事情,或等到报知的希望,是自然的人类感情之表现;是生活意志之本质的核心;是形成并维持社会的最坚强的力量之一种”。约斯特则说:“报纸是适合于探求新闻的人类性的一般需要和欲望的东西,报纸不是创造它的需要的;反过来说,欲望是常存在着的,而报纸乃是它的必需的产物。”杉村广太郎说的“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这种声浪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一种共通的欲望。由这种欲望才产生新闻纸。由“欲知道”的愿望才产生读者,由“欲使人知道”的愿望才产生新闻纸,由“欲被人知道”的愿望才产生新闻的广告。他们认为新闻欲的“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和“欲被人知道”这三个方面是新闻产生的最终根源。(2)根据主体对新闻传播总体社会功能的心理期待,可以将新闻欲分为解闷性新闻欲、解气性新闻欲和解惑性新闻欲。(3)根据主体利、真、善、美、自由的价值追求为总体目标,可以把新闻欲分为求利性新闻欲、求真性新闻欲、求善性新闻欲,求美性新闻欲和求自由性的新闻欲。(4)根据主体新闻欲的目的性标准,将新闻欲笼而统之地分为实用性新闻欲与趣味性新闻欲。(5)根据新闻欲对象的不同内容特征,可以将新闻欲分为政治类新闻欲、经济类新闻欲、文化类新闻欲、科学技术类新闻欲、社会生活类新闻欲等等,这些针对不同领域的新闻欲指向不同的新闻客体。(6)根据人们新闻欲所指向或关注的空间地域范围,可以将新闻欲分为国际新闻欲、国内新闻欲和本地新闻欲。(7)根据主体新闻欲是否合理的特征,可以将新闻欲分为合理性新闻欲和不合理的新闻欲。(8)根据新闻欲的层次构成,可以将新闻欲分为生存层次的新闻欲、享受层次的新闻欲和发展层次的新闻欲等三个层次。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对人们的新闻欲做出多种多样的构成划分,由于任何分类都是从对象的不同特征或与受众的不同关系出发的,但对象本身还是同一的;同时,在实际中不同类型的内容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因此,根据不同参照标准划分出的类型总有相互包含、重叠、交叉的一面,即类型划分除了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外,还总是具有相对的意义。事实上,人们的新闻欲更多的时候是复合式的需要,而非单一性的需要。

2 新闻欲的特征

从行为心理学分析,人的各种欲望的形成都是以人们相应生物官能的存在为基础的。新闻欲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各种表现形式常有一定的规律性或普遍性。具体而言,新闻欲的主要特征有:

(1)新闻欲的可替代性

现代社会,世界变得越来越广阔而复杂,拥有庞大的组织机构与先进的、能量巨大的通讯传输设备的大众传播机构所提供的大量新闻信息,已成为人们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及休息娱乐等需要的越来越重要的功能替代物。但传媒若不能满足受众的新闻欲,迫于内心失衡的压力,受众必然会将其新闻欲转向其他渠道(如人际传播),寻找其功能替代物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恢复心理平衡。所谓“大道不通小道通”,我国一个时期小道消息盛行的情况即是一例。受众新闻欲的这一特性,说明大众传媒只是满足受众新闻欲的一个渠道,而不是唯一渠道。传播机构要想拥有并保持大量受众,必须要使自己所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满足受众的新闻欲。

(2)新闻欲的复杂性

新闻欲的复杂性具体地表现为新闻欲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人的高度社会化使其与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我们又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时无刻不在信息的包围之中,每个人都需要大量的新闻信息来判断自己所处环境的状况,并据以调整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方式,从而与环境相适应,同时保持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所以现代社会的新闻欲是极为广泛的,涉及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大规模现代化的新闻传媒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又使其为受众提供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新闻信息成为可能,这就支持并强化了新闻欲的广泛性。调查表明,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在对传播内容、形式及数量的要求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生活环境的受众,各有其不同特征的新闻欲;而社会特征类似的受众的新闻欲则表现出相似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传媒不仅要注意受众新闻欲的共同性,尽可能满足受众的一般新闻欲,而且要考虑受众新闻欲的差异性,以适当的形式与内容及适量的新闻节目时间与版面空间,来满足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新闻欲。

(3)新闻欲的发展性

新闻欲是随着受众自身及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为新闻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电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人类采集与传送新闻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新闻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得以发展的。随着受众心智成熟水平、教育程度及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受众新闻欲的范围与层次也不断扩展提高。调查表明,受众的文化程度和经济生活水平与其接触新闻传媒的程度呈正相关。在文化程度及经济生活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中,受众及稳定受众的比率高;而文化程度低经济生活水平差的社会群体中,受众及稳定受众的比率很低。而且文化程度高的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的要求也高。因此,新闻传媒也必须适应新闻欲的这一特性,不断改善自己的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

(4)新闻欲的可引导性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新闻欲的水平受欲望主体及其生活条件发展水平的制约,新闻欲必须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要相适应,才能得以实现。受众受自身发展程度的限制,其广泛多样的新闻欲中必然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同时新闻欲必然会受到新闻欲主体所处社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具体来讲,超越了特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闻欲是超现实的需要,在那个历史时期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而与当时社会利益相冲突,与现实社会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相冲突的新闻欲会成为不合法需要,几乎不可能得到满足;与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相冲突的新闻欲是不道德的需要,与社会群体中其他主体相矛盾的新闻欲则可能是不正当的需要,都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合理性,因而难以得到满足。新闻传媒应当视具体情况对受众进行适当的引导调节,以转化受众不合理的新闻欲,满足其合理的新闻欲。

了解了新闻欲的特性,新闻传媒便可在实践中科学把

握新闻欲,适当调节编辑方针,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闻欲的传媒经济学意义

人类欲望的本质或者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精神”,还是为了“物质”?这个重要的哲学、行为科学问题,对于传媒经济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传媒经济学从受众需要出发,但对于人类新闻欲的真正本质却未能有确切的理解与认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人类新闻欲的本质是满足其新闻信息的需要,传媒的新闻生产仅仅是实现其信息满足的手段。这样,便给传媒经济学提出了具有如下重要意义的问题:

1 新闻欲是人们的一种初始需要、一种最基本的消费需要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必须要了解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必然产生新闻欲。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虽然,关于传播信息中的一类――新闻,能够从一般信息传播中分离出来,仅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然而,新闻欲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在人类活动的早期,融于一般信息欲望之中,难以用一种绝对的标准予以辨别。“远古时代几乎不存在时间观念;上古、中古时代的信息传播,数月甚至数年的信息也许可被视为新闻,历史记载与新闻报道,只是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来看的同一件事情”。“人之为人从传播起”。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日趋复杂,彼此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一种行业的变动,任何一类物价的涨落,任何一则法令的修改,皆可能波及整个社会,自然也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个人祸福,往往受到社会变动的影响,于是人们就不得不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以求得自己生活的改善。而只有新闻才能及时地传达社会发生变动的事实,新闻也就因此应运产生。人类最大的嬗变是新闻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闻传播的时代。

新闻传播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新闻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新闻传播。事实表明,新闻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度地卷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可以说,新闻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而新闻欲是人们的一种初始的、最基本的信息消费需要。

2 新闻欲是传媒经济活动的起点

“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在传媒市场中,受众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新闻传媒最终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新闻欲。从传媒经济角度来看,传媒是以提供传媒产品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是传媒产品的生产者,往往也就是这些产品的销售者。传媒产品熔铸着传媒工作者大量的精神劳动(采写编评摄录播等)。由于传媒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传媒产品包含了一定量和一定质的信息,因而也就有了它的价值。对于传媒产品来说,它对受众新闻欲的满足程度越高,它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也就越高;受众新闻欲的满足度低,它就不受欢迎。因此,深入研究受众的新闻欲,是传媒动作的第一要义。对此,施拉姆有一个关于“自助餐厅”的比喻: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而媒介所传播的林林总总的新闻信息就好比是自助餐厅里五花八门的饭菜。在这个餐厅里,主角是各取所需的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尽量提供可以让他们满意的饭菜也就是新闻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及吃多少,媒介是不能强迫的。这样,多样化的新闻欲及其变化趋势引导着传媒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3 新闻欲直接体现传媒生产的目的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中摘录了穆勒关于消费和消费需要的观点:“‘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的、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非生产性消费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是通过消费得到享受……”作为生产者的新闻传媒是靠它生产出的传媒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新闻欲的,如果不能及时提供消费者欲知、未知、应知的新闻信息,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新闻欲,那么传媒的努力与消费者的新闻欲就永远是一个不等式,而最终受影响的就不只是不等式一边的受众了。因此,传媒只有树立新闻欲意识,贴近受众,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受众感兴趣或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告知受众最可能需要及尽可能详尽的新闻信息,使受众的接受兴趣与媒介内容契合,从而实现传媒生产的目的。同时随着传媒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精神交往不断增加,新闻欲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新闻产品日益丰富,新闻欲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这样,就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新闻欲是一切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出发点,也可以说是一切传媒经济活动的起点、出发点;是一切新闻传播活动的归宿,也可以说是一切传媒经济活动的归宿。因此,研究新闻欲,研究新闻欲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研究新闻欲满足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新闻传媒产业结构如何与新闻欲相适应,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新闻欲与新闻价值的实现

新闻价值是新闻与主体新闻欲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如果新闻不能满足主体的新闻欲,新闻与主体的特殊关系就不存在,也就无从谈起新闻价值。由于新闻总是为主体新闻欲而存在的,新闻价值就成为新闻的首要的质的规定性。如果经过检验,某“新闻”没有价值,那么某“新闻”就不是新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闻价值的有无决定新闻是否成立。同一新闻客体或同一新闻客体属性对于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新闻欲来说,所形成的新闻价值关系是不同的。

主体新闻欲是主客体之间是否形成新闻价值关系、新闻客体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标准。新闻评价作为对新闻价值的认识活动,就是把主体的新闻欲与新闻客体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反映到主体意识中来,从而形成关于新闻客体的肯定评价或否定评价以及评价程度的大小,换句话说,就是用主体新闻欲作为出发点,来衡量新闻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价值的性质及价值量的大小。新闻评价之所以从主体新闻欲出发,是因为主体新闻欲是主客体之间是否形成新闻价值关系的标准,主体新闻欲作为新闻价值标准是主体新闻欲作为新闻评价活动出发点的根据。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涵义:

1 新闻客体属性能否满足主体新闻欲决定新闻价值的性质

新闻客体属性能满足主体的新闻欲,新闻主客体之间就形成正面的新闻价值关系或曰正面新闻价值;当新闻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在客观上有利于主体的发展和完善,具体说即有利于新闻主体实现自己合理健康的新闻欲时,我们就说新闻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正价值,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是积极的;因为主体的新闻欲并不都是健康的,也不是必然合理的,张岱年先生早就指出:“需要也有高下之分。”袁贵仁在他的《价值哲学引论》中也说:“需要有正当的需要和不正当的需要”,“满足不正当的需要是没有价值的。”新闻客体属性不能满足主体的新闻欲,主客体之间不能形成新闻价值关系,或日零价值。当新闻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在客观上没有形成明显的有利或不

利其发展和完善的效应时,即新闻客体对新闻主体的观念、态度和行为都未造成实际的作用和影响时,我们就说它对主体的价值是零价值或无价值。新闻客体属性不仅不能满足主体的新闻欲,而且进一步对主体产生危害,主客体之间就形成负面价值或日负价值。当新闻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在客观上不利于主体的发展和完善即不利于新闻主体实现自己合理健康的新闻欲时,我们就说新闻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负价值,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是消极的。

2 新闻客体属性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新闻欲及其满足的程度决定新闻价值的量。这里有二层涵义:

(1)根据主体对利、真、善、美、自由的价值追求总体目标,新闻欲由低到高可以分为求利性新闻欲、求真性新闻欲、求善性新闻欲、求美性新闻欲和求自由性新闻欲五个层次,满足主体高层次新闻欲的新闻和满足主体低层次新闻欲的新闻,其新闻价值的高低是不同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对于那些低层次新闻欲和高层次新闻欲都没有满足的主体来说,能够满足其低层次新闻欲的新闻比能够满足其高层次新闻欲的新闻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对那些低层次新闻欲已经有所满足的主体来说,能够满足其高层次新闻欲的新闻比能够满足其低层次新闻欲的新闻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2)主体新闻欲的饱和点决定新闻价值的极限。主体新闻欲的满足既然涉及到质和量,那么根据辩证法的观点,它就必然存在着饱和界限。也就是说,主体新闻欲的满足需要获得新闻客体,但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新闻欲的满足所需的新闻客体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主体对新闻信息的摄入一旦超过这个界限,所摄入的新闻信息对主体的作用就会从有益变成有害,使主体面临“信息过剩”的危机。

因此,新闻欲是新闻价值的标准,主体在新闻评价中总是从新闻欲出发来评价主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新闻价值关系或新闻价值关系所体现的新闻价值量的大小,并赋予新闻客体以肯定性评价或否定性评价以及评价程度之大小。所以,主体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新闻欲作为衡量主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新闻价值关系或新闻价值关系所体现新闻价值量之大小的出发点。这里所谓自觉或不自觉,是指主体有时意识到自己在用新闻欲作为新闻评价的出发点,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新闻欲作为新闻评价的出发点。主体总是从新闻欲出发来评价新闻客体,总是根据新闻客体属性对于满足新闻欲是有利还是不利,来赋予新闻客体以不同的意义。从这个意义来说,主体用新闻欲作为新闻评价的出发点,或用对新闻欲的反映作为新闻评价的根据是绝对的。所以,弗・布罗日克说:“每一个主体在评价中都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而主体的利害关系,则是评价的条件之一。”从新闻欲出发来进行新闻评价,是新闻评价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欲作为主体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新闻信息条件的依赖和需求,表现了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对新闻信息的匮乏状态。为了利用新闻客体来克服主体的新闻信息匮乏状态,主体首先感兴趣的就是新闻客体对于满足主体的新闻欲所具有的意义。这在主体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比较小的历史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列维・布留尔说,原始人对于客体的固有属性和客观规律性并不太感兴趣,“他们所追求的往往是某种实际效果”,只是在对实际效果的关心中才有关于这些效果的条件的意识和对制约这些效果的自然规律的理解。在主体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比较发达的现时代,虽然主体对新闻客体满足新闻欲所具有意义的兴趣,没有像原始人表现得那样突出,但这丝毫没有改变揭示事物与人之间价值关系的观念活动在认识活动中的优先地位。新闻欲是主体进行新闻评价的直接动因。新闻欲不断发展变化,由此不断地推动新闻评价活动,并进一步推动整个新闻认识活动。

五、新闻欲的激发与引导:让受众感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