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11-28 06:47:01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7 — 02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它是职业教育的层次上移到高等教育阶段后,形成的一种较为独特的高等教育类型。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型或者理论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路、方法和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笔者认为,如欲提升高职院校培育应用型、实用型职业人才的能力,打造高职院校特色办学、质量兴校的良好品牌,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应宏观考虑、统筹安排、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各环节要素优势互补、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生动局面。

一、科学合理地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专业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和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遵循以下要求〔1〕。

(一)专业设置的规格应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应该以一定学科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来设置专业;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则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不同,同时体现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的专业规格必须要体现出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基本素质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知识结构方面,所学理论知识在于“够”而不在于“多”,也不在于“广与深”,就是要坚持“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应该以够用为度,不刻意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是高职专业规格特殊性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专业设置应适合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也称人才培养计划或者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编制,是在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内容应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一)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原则。

2.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3.突出应用性与针对性的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更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原则。

5.坚持产学结合的原则。

(二)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1.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办学和专业发展的特色。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具体化的描述。一般包括对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构。

3.修业年限。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修业年限为两至三年,管理、财会类专业一般为两年,理工科专业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修业年限为五至六年。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高职学生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课和实践实训课三大部分。公共基础课板块包括思想道德、外语、人文、计算机、体育和专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两部分。实践实训课按照有关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能力的需要来设置的实践性课程。

5.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是各门课程具体的实施规划,表中一般包括各门课程的学分、学时要求以及各学期周学时的规定要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基本途径。”传统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在课堂或者实验室内进行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是主要方式。虽然也有一定的实习课时,但无法完成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光靠课堂、实验室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应有所创新,才有出路。实践证明,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就是一个较好地选择。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

“产学研相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本质是校企互动、互惠互利。“产学研相结合”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师的聘任培养、教育资源的互相利用、科技开发攻关到学生的就业,学校和企业相互配合,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建立“专业设置咨询委员会”的方式,集思广益,广泛听取企业家的建议和意见,邀请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修订。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科技开发攻关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将具有较强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派送到企业生产前沿,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管理,在具体的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为学生带来大量的生产案例与实践经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专业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与学校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攻关。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也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比较典型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2〕:“订单式”教育,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1”式教育,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工交替”式,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全方位合作”式,如上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式,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双定生”式,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双证书”式,如天津职工大学等等。以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虽然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但由此不难看出,只要高职院校敢于探索、善于探索,有效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认可度就会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率也会有所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高职教育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高职教育重视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实践背景或者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即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具备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的双重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200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的意见》(讨论稿)又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且对“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a.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且具有讲师(或者以上)的教师职称;b.既有讲师及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c.主持(或者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或者社会效益。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担任兼职教师。”建设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节约办学成本,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综上,统筹兼顾不仅是总揽全局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应该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高职院校的发展引用这一宝贵思路,是现实的抉择,也是谋求更好前景的必然。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则寄托着千万学生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机遇失不可得,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高职院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参 考 文 献〕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管理效率;流程管理

作者简介:李怡(1978-),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为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83-03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管理是高职院校围绕学生培育过程对日常教学、科研、后勤等工作提出的一系列目标、计划、要求、规范、制度、程序、办法,以及提供的一系列资源、条件服务,如在人力资源、办公环境、办公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的服务。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行政”(Administration)取代“管理”(Manangement)成为高职院校组织对非一线部门的工作概括,高职院校内部依据职能实施管理的部门成为“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事实上,从管理学的角度按照职能来区分,教学部门是面对学生直接实施培养计划(生产计划)的部门,其他各级部门都是围绕教学并为促进和保障教学任务完成而设置的各个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围绕高职院校目标实施的职能管理就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是一个学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标志,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1]。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个高职院校的老师都在不同程度地抱怨高职院校管理效率的低下,办事效率低、程序复杂、服务态度差……,几乎成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的代名词,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组织采用的是严格的等级制,虽能保证政令畅通和严格执行,但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交叉、推诿扯皮等现象,从而降低了组织效率[2],另一方面就是职能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利益机制,使得职能部门员工的工作效果认同没有公开公平的渠道,在利益的分配方面也缺乏合理的模式,加上管理工作的单调性重复性等环境因素,职能部门员工缺乏自觉的动力来提升管理效率。本文试图在高职院校已有的组织设置基础上,以教学部门的教职员工对主要职能部门的工作满意为分析对象,借助流程设计的相关思想来完善制度建设,设计职能部门管理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运行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一个高职院校的职能管理体系,并不局限于专门行政部门(如校长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而是以校长为最高首长、由各个分管(副)校长分工负责、由专门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一个完整系统或网络。该系统承担着高职院校的全部管理(行政)工作,推动和保证着高职院校的科研(技术)、教学(生产)、财务(资金)、招生就业(销售经营)、学科建设(战略发展)等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业务相互之间的协调。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科研(技术)、教学(生产)、财务(资金)、招生就业(销售经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几大块业务的有效开展和协调发展都有赖于高效率、高素质的管理(行政),企业管理者归纳出的“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精品、管理出人才”观点同样适合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指导。而高职院校生产的特殊性明显(图1):第一是生产周期长,本科教育周期一般固定为四年,每年的教学任务是有差异的;第二是生产过程控制困难,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可以看着生产加工的过程,期间都是“在制品”,但是学生在向老师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向同学学习,自己学习,使得生产过程的控制难度非常大,于是学生管理工作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职能组成;第三学生是个特殊的产品,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消费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后勤成为一个重要职能。这样,高职院校职能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了其他类型的组织,其效率成为衡量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足为奇。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根本,科研工作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要求,教学科研成果是职称、晋升等人事评定的依据,无论从做好本质工作,还是职业发展要求,与教师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这三个职能部门,而且教师对这三个部门的工作满意度完全可以作为对其他职能部门满意度的代表。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工作定位;职能要求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07-02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内涵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教学单位在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各教学单位设立“科研秘书”岗位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各科研院所在本单位内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年轻教师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近些年来,国家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也越来越大,科研工作对于各个高校来说是重中之中。要想顺利的完成各项科研工作,就需要有一个得力的科研秘书来组织协调传达各项科研任务。科研秘书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科研人员,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科研工作。

一、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界定

通常,秘书是指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办理文书、联系各方、协调办公室工作、帮助主管人员处理琐碎的行政事务,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

科研秘书是秘书中的一个分支,处于科研与管理的中间地带,是指从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人员,协助主管科研领导处理日常的科研事务,联系各方,沟通协调,及时将有关科研信息和科研任务传递给所有科研工作人员并为所有科研工作者服务的人员[1]。科研秘书要协助学院领导和科技处做好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使二级学院的科研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二、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工作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渐渐向二级学院转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科研秘书来说,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其助手作用、参谋作用、协调作用、服务作用。

科研秘书的工作定位主要是辅和服务性的。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是学院科研工作的纽带和桥梁,科研秘书的工作处于科研与管理的中间层面[2]。学院科研秘书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学校科技处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及时将有关科研信息、科研事务及科研任务传达给学院所有科研工作人员;辅助学院主管科研的院长和学校科技处管理本学院的科研工作。科研秘书工作的服务性主要是指科研秘书要服务于学校科技处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服务于本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院长;要服务于学院所有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及时准确的将相关科研信息和科研政策传递给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为所有进行科研工作的人员提供相应的科研服务。

科研秘书作为科研管理者,对外承担着协助教师争取各种横向纵向课题、项目的监控和管理、申报各种科研评比材料等。对内处理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日常事务,包括计划任务的通知落实、档案的清理和归档、项目的常规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管理、科研设备管理以及协助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

三、科研秘书应具备的职能要求

科研秘书不仅要具备作为秘书的专业技术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科研秘书特有的专业技能[3]。作为一个合格称职的科研秘书,对个人职能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一个科研秘书要熟知和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科研政策、科研形势、科研方向,要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科研制度、科研管理办法充分了解;要熟悉自己所在学校科技处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要了解所在二级学院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工作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按照相关科研政策和文件给予帮助以提高其科研效率。

2.作为一个科研秘书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要有一定的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作为一个科研秘书,要能独自草拟学院有关科研工作方面的文件和资料,能够拟撰写学院每年度的科研工作总结,能够拟撰写学院的科研管理文件,等等。只有这样,科研秘书在文件处理方面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使领导和科研工作人员满意。

3.科研秘书应当具备档案收集、整理及管理的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科研秘书,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好档案收集、整理的工作。科研秘书要熟悉和了解本学院所有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科研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联系方式、情况、获得专利情况、获奖情况、已经完成的纵向横向科研项目、正在承担的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已经获得的科研成果、正在申报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人员所在的科研创新团队的相关信息等都应该了如指掌,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科研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

4.科研秘书应具有较强的本学科的相关学科知识。科研秘书不仅要懂得教育规律,还要熟悉本学院甚至各个专业的科研、教学情况以及本学科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5.接受信息的敏锐性和收集信息能力。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也承受着日益增强的信息冲击,因此要变成具有现代信息观念的科研秘书。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直接为学院主管科研的领导服务,承担着为领导决策提供文件、资料和信息,协助领导处理学院日常科研事物的任务,而信息正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科研秘书必须具有强烈的接受信息的敏锐性和及时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及信息时代,谁能最快获得前瞻性的科研信息,谁就能占有先机,占据制高点。

6.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科研秘书,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服务教师的意识,本着“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服务意识,更有利于本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工作中认真负责,乐于奉献,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以防给教师和学院带来不可弥补的错失;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办公室秘书必须宽厚谦和,对上固然要尊敬,对下也要热情有礼;同时,作为科研秘书要严守科研信息,涉及到课题的前沿领域和科研项目的秘密成果等,就需要科研秘书能够严守信息保密制度。

四、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岗位职责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及时、准确、有效的将学校科技处下达的科研信息、科研任务、通知公告等传达给学院每位科研工作者。在学校科技处工作人员、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院长、科研工作者之间起到沟通协调的枢纽作用。

2.协助本学院主管科研的院长编制全院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结学院的各科研计划。协助主管科研的院长组织学院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课题及各类评奖的上报申报工作。做好本学院每年度科研项目经费、各类成果、获奖及学术活动的统计、上报工作。配合学校科技处和学院主管科研的院长做好本学院教职工各类科研课题的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题验收工作。

3.草拟学院有关科研方面的文件和材料,认真做好本学院有关科研工作的重要会议记录,草拟会议纪要、决议,协助主管科研院长组织召开学院的相关科研工作会议。

4.负责全院教师每年科研成果分类统计、核对和上报工作,并及时汇总归档,完成学院年终科研工作量的统计,为全院教职工申报职称做好材料准备工作,为学院教学检查和评估以及学位点的申报做好材料准备工作。

5.协助学院领导及科研工作者组织各类学术活动。每年年底或年初,协助主管领导制定下年度学术活动计划,做好上一年学术活动情况的统计和工作总结;协助学院和各系中心负责人组织各类学术会议,讲学活动的通知、海报、场地的准备和外地学者的接待工作,并协同行政秘书做好用车食宿等工作;掌握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和学术团体统计汇总工作;等等。

6.其他日常科研管理工作。定期收集、整理本单位的科研成果数据,按照学校科研处及学院相关规定,做好本院科研成果的录入存档、对外汇报材料和总结的起草工作;及时落实科技处等部门下发的各类通知、文件,负责项目申报、学科建设、课题开发等资料整理工作,负责科研资料的建档、归档工作,负责草拟科研工作相关的计划、总结、办法和制度,负责学位点的申报工作,负责各类学术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服务工作,完成年终科研工作量的统计、计算工作等。

当今社会,科研工作已成为各个高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是高校下属单位二级学院从事本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是学院科研工作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发挥其“上传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对于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至关重要。此文从科研秘书的定义、工作定位、岗位职责及职能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从事科研秘书工作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钢钢,张琦.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13,(2):49-50.

[2]李静.论高校科研秘书工作职能和定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49-50.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率先启动的改革计划,职技高师依托“卓越计划”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教育教学改革。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构建“卓越计划”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李大潜.关于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宏观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9.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08-03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时代,发明专利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追求目标和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其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2012年9月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并指出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反映的是专利的质量,而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更多的是体现为专利价值和市场的控制力。《通知》要求切实做好高等学校发明创造,落实发明倍增计划工作,并给出了总体任务目标:“2015年末,示范性高职院校,偏重理工科的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20件以上,偏重文科类的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10件以上;其他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以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大力倡导“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开拓精神,在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

一、培育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是教师。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冲动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内在的原动力。按照“意识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的心理逻辑,只有让老师具有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学校的专利倍增工作计划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提升高职教师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找抓手、建平台、有约束、给激励等措施,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全面调动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一)倡导“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开拓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于专业科研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师主要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直接面对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实践性是高职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如何发挥高职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环境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科研理念,鼓励教师先从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当教师遇到教学设备的问题时,学院就鼓励教师先针对性地对教学设备、实践和实训设备进行改进或改造,使其满足教学需求,引导教师迈出科技创新的第一步。将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教师没有了压力,科技创新、科技发明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也不再一提科技发明和创造就犯怵。只有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才有可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好的环境与氛围能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举办主题为“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学院科技节暨科技成果(作品)展、主题为“让创新的智慧在高职高校闪耀光芒”的百日发明创造竞赛活动,举办由市科技局和七家专利公司组成的“专利知识宣传一条街”等活动,精心创设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调动广大师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的平台建设,也为广大师生开展科普活动,鼓励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在校大学生开展科技教育、科技服务和发明创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科技创新专题培训,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高职教师崇尚科技、实践创新,必须帮助教师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原则、方法和步骤,否则会出现劳而无功或走弯路的现象,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广西科技厅知识产权局、柳州市科技局知识产权科、专利公司等专家先后到学院为师生开展“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 专利基础与发明点发掘”、“专利申报流程与专利申报材料”等专题讲座,帮助师生了解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掌握知识产权及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点挖掘、专利申请文件的重要价值、专利申请资料的准备等,并结合相关案例解读专利点发掘的原则、方法以及专利申请文件写作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科学研究行为,提高教师科技创新工作的自信心和效率,提高专利申请的成功率。

(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在倡导高职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管理机制建设与机制上的突破非常关键。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养成有关,还与学校组织的积极引导和维护有关。学校要关注和正视教师真实的科技创新状态,为教师科技创新寻求提供外部氛围和条件支撑,在明确任务目标、履行责任职责的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保护每位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对《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工作量计算与奖励实施办法》等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学院《专利管理办法》, 目的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与此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自治区教育厅和柳州市科技局下发的高校发明专利申请倍增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再根据任务目标制订实施计划与方案进行落实和推进,以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201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专利项目113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获得授权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超额完成专利倍增工作任务。

二、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目标,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准抓手,找准切入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专业性很强的轨道交通类的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坚持科技创新与教学需求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一些实践案例。

(一)科技创新与教学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应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教育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201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诞生的56项专利成果中,有45项是用于教学辅助设备或实训设备。例如,为了方便教学而研制的高铁列车控制仿真实训系统、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ZK-1301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铁道沙盘道岔转辙机、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试验装置、动车模拟驾驶系统、移动式机车模拟驾驶视景增亮装置 、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实验装置、汽车防盗器教学台架等,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含3项专利成果)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专利成果会上一经公布,就有企业提出合作生产的要求,因为这套技能训练系统可以模拟设置70多个故障项,对汽车维修职工岗位培训也有很好的效果;高铁列车控制仿真实训系统(含3项专利成果)以单片机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沙盘仿真形式呈现,可实现模拟列车在车站的自动停车和启动、列车在区间的自动跟踪运行控制等;ZK-1301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含5项专利成果)可进行列车调度指挥、接发列车演练、列车控制等多项铁路行车专项作业的技能演练,还可进行车地信息交换实验、机车信号测试、移频自动闭塞区间信号系统参数测试、列车追踪信息传输与测试、信号故障模拟分析与处理等信号专业实验与实训,该设备已成为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14年全国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技能大赛竞赛用指定设备。

(二)科技创新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以强化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导向、从源头上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发明专利快速增长为目标,把发明专利产出作为科研项目(理工科项目)立项条件和验收指标,纳入学校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验收等相关环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出台多项政策优先资助具有明确专利成果产出的科研项目,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发明专利倍增。具体做法是:一是优先扶持有专利产出的科研项目获得立项;二是通过学院审核审批获得立项的科研项目,学院按相关规定都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三是科研项目产出的专利申请费全部由学院承担;四是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学院负责支付3年的年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减轻项目组(或发明人)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体现了学院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和扶持,以及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价值。与此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还对专利成果人给予科研工作量的计算和奖励,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荣誉与成就感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承担行业企业委托项目,参与行业企业的科技研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电务段共同研制的“信号设备多功能综合测试台”,是针对南宁电务段部门提高检修和检测信号器材的需求而设计的。设备使用两年多来,现场反映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界面友好,能满足铁路信号综合工区日常轮修器材的测试要求,成功解决了铁路信号工区需要购买多种测试设备的问题,为企业节约成本支出近百万元。又如,由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设计的“自泳涂装生产线”,采用“化学前处理”+“四喷二烤”的工艺设计、自动化程度高,能够高质量的喷涂五菱之光、SPARK等现有的所有微型车的保险杠,并配备有自动化的工件输送,高精度的机器人对工件进行火焰处理和采用机器人罩光喷漆系统,其中工件采用的滑撬输送链在国内首屈一指,已用于柳州五菱保险杠涂装、柳州市利威车业橡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KNT831LF灰阴极电泳涂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研发的“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具有无线列调机车电台功能,实现了机车司机与手持台(助理值班员、运转车长、工务看守)、机车电台(其他机车)、车站电台(值班员)之间同、异频通话,同时具有列尾风压查询、控制功能,配备机车电源和蓄电池两种供电方式和110V直流电源接口,同时具有录音功能,可进行通话录音,并能将录音数据下载分析,该设备荣获南宁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问题与思考

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需要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由于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还处在探索、实践、形成和积累阶段,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尚不够完善,对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劳动和价值认定还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学校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其次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如配备常设的科技创新组织(部门),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科研队伍成长和学术规范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资助力度,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合理规划、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保证教师有一定的进修学习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引进高端人才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为我所用,避免盲目、务名、务虚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资源、实力、环境和条件上存在严重不足,开展自主创新会面临诸多困难,而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人才靠招聘或引进更是不现实和困难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走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途径,加强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在岗学习提高,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克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视学历提高忽略技能提升的现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项目、技术研发,掌握了解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设备条件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突出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以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技术服务为突破口,以科研项目带动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以学科专业方向汇聚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以合作研发发挥科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的新课题,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要求。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探索和实践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途径,对提升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办学影响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6

[提要]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纵深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日益丰富,“集中管理”的高校经费分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办学要求,校院两级经费分配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从“集中管理”的高校经费分配模式和校院两级经费分配模式优劣对比分析出发,以高校经费管理为研究对象,对校院两级经费分配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校经费;校院两级管理;经费分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纵深发展,许多高校通过重组、合并、扩招等形式使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校的办学层次日趋多样化,经济管理层面增多,财务关系复杂,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日益丰富和充实,“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办学要求,以院系为管理实体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被推上了高校改革的历史前沿。为了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实行校院分级管理,使之成为拥有适当权力,责任清晰的办学实体。在学院制下,校院二级财务管理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明确校院两级的支出责任,确定合理的分配要素与相应的财力资源分配模式。

一、“集中管理”为主的高校经费分配模式存在的弊端

“集中管理”为主的高校经费分配办法也就是以学校为主体,即由学校制定总体办学思路,由各职能处室负责分块实施,由此而形成的财务管理体制,校内人员工资、各种福利待遇、主要办学经费等均由学校及各职能处室统管。这种管理体制在学校合并初期、学校规模较小时,集中全校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以学校为主体的财务管理方式逐渐凸现其弊端。

(一)不利于调动院(部)办学积极性。除日常的教学经费以及院(部)包干经费外,学校对主要的教育经费、人员工资、奖酬金进行统管,水电学校统包,造成各院(部)对学校支付的公共性开支漠不关心,做任何事情都向学校要钱,这样不利于调动院(部)办学积极性。

(二)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各院(部)权责分离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严重,各院(部)购置教学设备一味追求多、新,造成同类设备重复购置,大型设备盲目购置,设备利用率低;在维修方面追求高标准,造成浪费。各院(部)没有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致使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三)不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集中管理,虽然学校各职能处室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校本部来说,学校的管理水平高,但从各院(部)来看,除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外,就是应付学校各职能处室的文件,根本没有时间深层次地去思考本院的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等,更谈不上如何加强管理,这样不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校院两级经费分配模式的优势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校内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就是指高校建立财务核算相对独立的学院财务管理机构(松散型),实行财务分权管理。

(一)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和创新。院系经费自主权扩大后,院系的权利有了保障的平台,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解决院系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矛盾和困难解决在基层,避免了难题上交。学校领导从大量的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保证了足够的精力抓大事、谋发展。校机关职能部门也能够真正转变职能,搞好服务、监督。机关管的事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这就能从根本上推动学校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二)促进了院系自主快速发展。有了经费自主权,院系在财务上具有独立的权力和较大的空间,可以自主地根据财力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和年度目标,制定实施规划目标的措施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可靠经费投入的保障平台。同时,学校对院系发展性项目给予配套经费资助,也调动了院系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院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了院系的经营意识。现在院系经费来源按市场机制配置,自主使用,用的是自己的资金,不得不精打细算,开始核算成本,考虑投入的效益,注意尽可能节约经费,花最少的钱,办好更多的事。院系注重了办学的效益,其经营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在不断增强。

(四)调动了院系教职工的积极性。由于院系教职工的工作成效与院系的经费是相对应的,教职工的个人利益与院系的办学效益密切相关,现在教职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倍加关注院系的发展和命运,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了,积极要求参与院系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

(五)较好地解决了学费催缴问题。学费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欠费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这是一项不争的事实。过去,学生欠费与院系的直接关系不大,是学校层面该做的工作,而学校直接向学生催收欠费效果不大。现在实行了按实收学费的一定比例作为院系包干经费的办法,使学费成为了院系主要的经费来源,当然,催收学费也就成为院系的职责和权益,院系重视的程度和催收学费的力度比原来明显提高,效果也明显改进。

三、实施校院两级经费分配模式的具体对策

(一)建立统分关系适当的管理体制。根据学校权力结构的划分与校、院(系)二级管理职能的特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校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具体来说,在这一体制模式下,学校的财务政策、财务资金、会计核算与会计人员等应由学校统一管理,院(系)作为管理的主体,则应负责院(系)预算的编制、院(系)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经费的审批与使用、职工收入分配等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明确各院(系)的责、权、利关系,激活二级院(系)的办学活力和生财理财的积极性。同时,要明确校、院(系)两级的支出责任,实现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

(二)建立健全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制度。健全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是顺利开展二级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财务处长、各二级院(系)负责人组织相关财务人员以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为指导,以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按照明晰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各二级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使二级院(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有自主性又有约束性,真正做到财务工作的“分级管理”。

(三)加强高校内部二级财务预算管理

1、确定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机构。为杜绝内部人员控制,保证高校整个经济活动协调运转,必须设立一个权威性和独立性较强的财经领导小组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财经领导小组可适当增加学院财务负责人参加。财经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大纲,审定年度预算目标,制定动态调整预算,组织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与考核。财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工作由校计财处负责,以财务部门为主导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这样为预算管理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科学编制二级预算。预算编制应采用目标管理,即根据二级院(系)的工作任务和发展计划来编制。即院(系)提出每年教学、科研等所要实现的目标,并提出相应所需的经费,经预算编制人员论证后按以各院(系)学生人数为主,职工队伍、学科构成与科研水平等多因素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需照顾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生源层次、不同办学规模与不同办学水平院(系)的现状与发展要求),划拨各院(系)的运行经费和专项经费。同时,预算编制过程要做到既快又好,避免“一年预算,预算一年”。年度预算应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编制。

3、严格执行预算。预算一经批准,即作为二级院(系)整个年度资金使用的依据。二级院(系)应遵循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与节约的原则控制费用支出、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做到事前计划控制、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总结。

4、评价考核效益。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不能仅局限于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以绩效为导向,对二级部门的资金使用进行效益考核,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资金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浪费、挤占、挪用现象,对二级部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提高财务分析能力,科学掌控资金。财务分析是通过科学的数学统计方法构造财务管理模型,图文并茂地为院(系)领导、财务处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及发展状况,是院(系)实现其管理目标,提高办学水平的依据和考核所属部门工作业绩的标准:(1)科学界定经费分配内容;(2)采用结构分析法准确计算经费支出分配比例,确定经费支出比例的标准,及时发现问题。

(五)加强对二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和指导工作。校级财务作为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有责任和权力对院(系)财务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二级院(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审计监控制度,学校可以通过内设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院(系)的财务账目进行抽查和审计,对财务监督进行再监督。

(六)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学校应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提高政治素质。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学习,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提高业务素质。形势和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会计工作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涉及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如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特别是二级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此外,可定期选派财务人员出去学习交流,既开阔了眼界,又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来改善本校的不足,进而提高本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七)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1、经济权责的划分。根据学校权力结构的划分与校、院(系)二级管理职能的特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其“校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在这一管理机制下,学校负责全校资金总量的宏观调控,按照学生、教师人数及专业等因素下拨经费,制定全校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经济分配政策,按照相关制度监督二级学院的经济运行。学校通过所掌控的经费及专项经费对全校和各院系的发展进行调控。二级学院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按照学校相关财务制度科学、合理安排本单位的年度经费收支,按照学校要求编制本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和决算。

2、经费划拨的内容。人员经费: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工会经费、福利费保留在学校,不下划;岗位津贴、课时费、研究生导师指导费、研究生课课时费、外聘教师费、加班费、临时雇佣人员工资等下划到二级学院。公用经费:办公费、通讯邮电费、行政差旅费、培训费、图书资料费、小型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小型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实验室运行经费、教学差旅费、研究生业务费、日常教学、科研的相关费用全部下划到二级学院。学生经费:学生困难补助金的80%、学生实习费、学生活动费下划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创收收入按照学校确定的政策进行分配。

3、二级学院经费划拨的依据。各二级学院的部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学生经费,学校将按照本科生人数、研究生人数、本科专业数、硕士点数、学科数(包括重点学科)、教职工人数及其结构等综合因素进行核定。基本模型如下:

本科学生人数×Q1+教职工人数×Q2×I+研究生人数×Q3+专业数×Q4+学科×Q5+各院纵向科研经费到位数×Q6+调整因素

Q为经费下划标准,I为职工结构权数。

各二级学院经费核定后所产生的客观不平衡问题,诸如教师多、学生少、新建院系、新建专业、规模较小院系等所造成的经费不平衡,将通过调整因素进行考虑。

4、下划经费的管理。各二级学院在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权限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各二级学院制定的各项管理办法、分配办法等,不得同上述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相违背。为了科学、民主管理本单位的经费,各二级学院必须成立本单位财务委员会,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加强内部民主理财和监督机制建设。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本单位的经费预算,监督经费执行情况,对本单位的重大经费开支情况进行论证,对本单位的经费绩效进行评价,制定本单位的分配政策,对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经济决策提供建议等。学校对二级学院以专项资金的方式进行调控,大型设备购置由学校根据发展规划统一安排。各二级学院必须根据该院系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经学院财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报请学校批准执行。学校对下拨二级学院的经费采取一部分直接划拨,一部分进行绩效考评后,按照考评结果划拨。绩效的评价应该是可量化指标。对二级学院发放的津贴、福利、奖励等支出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必保项目(如人员经费等)必须优先保证。学校对二级学院的经费将采取按学期下拨的方式进行,防止经费出现前松后紧的局面。二级学院经费具体审批权限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执行。推行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符合高校发展趋势,是提高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保障,也是高校对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的积极尝试。只要不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共识,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开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郭会真.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探讨[J].财会月刊,1999.3.

[3]徐莲芝.浅析新会计准则[J].绿色财会,2006.11.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型高职院校;现状;思考

作者简介:张转玲(1968-),女,山西清徐人,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及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83-02

当前,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两个重要内容。教学是教师对在校学生传授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是集体性双边活动;而科研活动作为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组成中的重要部分,是个人或者集体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在两者关系上要进行协调处理。[1]由于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升为高职的,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师资力量处于劣势,很多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对于教学的反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培养,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结构分析

高校教师能够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素质是极其繁冗的,著名教育学家裴娣娜曾经说过,在当代高校中,教师的能力素质不只是一个方面简单的能力,而是综合结构的能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力量能够代表着一个学校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与地位。这使得我们要想对于高职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就必须先要了解高职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结构组成。

(一)一般性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基础性能力,就是高校教师在进行科研创新工作中所具有的基本的素质,也是进行多种科研工作的基础与客观需求,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具有挑选论证课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定向能力。在教师的研究与分析中,会对他人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去准确判断某个课题应不应该去做,或者是否值得去做的能力。在任何研究中都要有着研究主体,也就是研究者需要研究的内田,而选择一个所研究的可以是研究开始的第一步。在高职中,高职教师需要去思考与探索许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思想、内容、形式等。并且高职教师还应当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并进行相关探索。[3]

第二,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指教师在研究自己课题过程中,能够知道如何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且快速收集与筛选,将它们化为自己所提出的观点的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体,教师在科研中需要对资料进行搜集与分类处理,然后进行系统性的探究过程。然而在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理论储备不足,会在科研过程中汲取或借鉴一些他人的成果或者观点。而教师获得理论的来源大多数是依靠文献来取得的。而探索文献会耗费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第三,具有较强的论文撰写能力。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研究任何资料都需要有恰当的形式来表述出来,而科研论文是教师表达成果的方式,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往往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如果教师在这项能力欠缺情况下,很难将科研成果被社会认可,尤其在高职教师队伍中这项能力显得更弱。

(二)发展性能力。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中,这种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关键性的能力,是在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提升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需求,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具有独立策划与操作实践的素质与能力。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实践性人才,因此教师应当有带头作用,在科研活动中需要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在研究中,需要依靠多种实验项目来获得成果与信息,而对于实验的操作,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与计划,这就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能够制定周密的实验计划,并且能够带领组员进行操作,得到相关的研究数据。

第二,具有开放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教师的独特观点、娴熟灵巧的技能等,教师在对于新鲜事物进行挖掘的时候,要敢于创新,在先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崭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且深入研究。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思维的禁锢性,使得教师无论在教学还是研究中都理论大于实践,因此教师应当在汲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研究角度,并且通过开放性的思维分析与研究。高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三,具有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无论在任何岗位中,有着良好的组织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高职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能够使研究队伍有着良好的秩序是科研活动的前提。因此需要有着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除了计划好科研活动的过程外,还需要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资源等。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

首先,大多数教师科研水平不高。在当前高职院校中,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教师队伍的两个重要任务,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是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创造知识,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联系能力不高,也没有着重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其次,科研与教学不能齐头并进。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评职称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科研成果,而教学却没有受到重视。上海大学的校长钱伟长曾经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当前许多教师都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使得高职院校中呈现出“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的状况。大部分教师为了能够迎合这种评职称的机制,因此都急切,而忽视教学的重要性,最终使得教学受到影响,而科研工作也没有真正搞上去。

第三,生活压力干扰科研。由于一些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因而在工作待遇上面较为不满意,面临着生活与家庭的压力,因此这种情况使得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由于社会与学校日益联系面切,受到学校内部机制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态度上较为浮躁,科研工作缺乏严谨,成果较少。

第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教师对于学校的科研工作并不能引起重视,或者在科研工作中并没有一定秩序性,科研活动随意性强。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针对科研工作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种不规范的管理使得教师的科研工作较为随意。一些教师的科研工作行为并不是主观性的,是受到学校的压力才进行科研工作,这种强制性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学校更为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忽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在硬件设施投入上也较少。因此教师在没有动力也没有科研压力的情况下,科研创新能力更无法提升。

三、提高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改善高职院校的科研环境,建设相应的科研氛围。高职院校是一切科研活动的载体与平台,教师能够在科研活动中取得成果是与学校的作用分不开的。可以说,学校的环境是一切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科研活动成功的必要保障。学校应当努力改善科研环境,让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进科研工作当中。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保障足够的经费,并且能够为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场所。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设置合理的专业,让教师在担任在职教师之外还可以选择合适的科研任务,为教师的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另外,学校还可以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建立起高效能的科研教师团队,通过几个科研能力拔尖的教师来带动整个团队。

其次,创新高职科研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科研行为。高职院校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机制,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活动的效率与质量,进而达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并且能够借助科研管理机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约束与管理,使教师队伍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高职院校可以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要将教师科研活动成果与激励因素相挂钩,例如职称评定、年终奖金等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鼓励这些突出的优秀分子,让他们能够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研究劲头,进而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力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外力实现教师的素质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教师的继续培训,让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自身的教育资源与配置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培训,并且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与时间来安排课程,这样能够节省时间,同时既能够不耽误教学,还可以节约教育资源。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学校可以请来各专业的资深学者来对教师开展讲座与培训,并且施行“导师制”,发挥团队水平较高的教师的帮、带作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然而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性与长期性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院校需要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第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科研主观创新意识。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当前的社会压力与诱惑,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去带动他人与学生投入科研工作。咋工作中,要淡泊功名利禄,并且将创新意识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将创新思想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教师还应当敢于打破前人的思想,提升自信心,增加竞争意识。

第五,转变人才管理模式,创造健康科研环境。学校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选取后备人才进行研究学习,与先进学校交流,汲取先进经验。对教师的科研活动管理适当放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结语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高职院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其中主要是师资力量的竞争。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起来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相互渗透,让科研活动的力度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科研中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皮晓燕.关于科研工作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定位[J].职教论坛,2009(32).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8

(一)科研管理职能部门

台湾高师院校的研究发展处(简称研发处)是负责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配合学校政策推动全校整合型研究发展计划相关业务、教师评鉴、知识产权法规咨询、研发成果资料库建设,管理教师奖励或补助以及台湾当局主管部门各项科研计划补助和委托办理计划案等相关业务。[1]研发处根据不同业务管理需要下设组。台湾师范大学研发处下设学术研究推动组、企划组和产学研合作组;高雄师范大学研发处下设国际交流合作组、学术研究合作组、校务规划发展组;彰化师范大学研发处下设研究发展组、建教合作组、国际合作组和企划组。研发处始终秉承科学规划、高效透明的管理服务原则,在推动学校学术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产学研工作、提升学校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研究机构管理体制

台湾高师院校的二级机构建制依次为学院、系、研究所(或中心),系、研究所隶属于学院。学院和学科之间的整合相对集中,如高雄师范大学只有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艺术学院和科技学院5个学院;彰化师范大学只有教育学院、管理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社会科学暨体育学院和技术及职业教育学院7个学院。系和研究所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系中有大学部和研究生部,分别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所一般只培养研究生。学校赋予研究所所长开展研究的相关权力。研究所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外聘研究人员,外聘的费用从项目经费中开支。同时,学校要求研究所根据项目需要从台湾地区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聘请同一领域研究人员,以提升研究所的研究水平。

(三)科研项目管理方式

台湾高师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台湾当局主管部门项目、企事业机构合作项目、校内研究项目等。台湾当局主管部门项目主要是科技、卫生、教育、经济等部门的研究项目、校内研究项目以及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项目;企事业机构合作项目主要是产学合作计划;校内研究项目包括一般型研究项目和新进人员研究项目。学校通过专门的网络文件管理系统或电邮等形式向各院、系、所各类研究项目的申请通知,各院、系、所根据通知要求按时提交研究项目申请书,研发处负责审核并推荐、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待主管部门审核、评审通过后,学校与主管部门签约并提请拨款,签约、拨款后研究计划进入正式执行阶段。项目负责人根据签约的条款,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研究项目后,研发处通知各负责人办理项目结项等事项,各项目负责人根据有关规定按时缴交研究计划成果,开支拨款经费。各学校内部设定的校内专题研究计划,也有初审、复审、评审、签约、拨款等基本相同的申请流程,这些环节均在校内进行。与企事业产学合作项目,则由合作双方的一方会同所在系(所)提出申请后,经过研发处审核、签约、拨款、执行项目、结项等流程。

(四)科研经费管理流程

台湾高师院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十分严格、规范。研究项目经费包括业务费、研究设备费、研究主持费、管理费等。项目主持人必须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补助合约书中的经费预算开支计划经费,研究项目补助经费延期及变更申请必须经主管部门同意。项目研究延期以1年为限。项目研究执行期满后必须在3个月内把财务原始凭证和项目收支明细报表报主管部门审核。除有特别规定外,项目计划完成后结余经费应如数缴回。如果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经费结报或缴交研究成果报告,主管部门有权追回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或在下期研究计划经费补助款中扣除。项目主持人必须对项目补助经费支出的真实性负责。如主管部门怀疑项目支出有虚报、浮报等情形时,由主管部门初审,主持人作出书面说明,初审结果认为有虚报、浮报情形的由主管部门提交专案小组会议审议,如认定证据确切,视情节严重作如下处分:对项目主持人终身停权或停权若干年;要求申请机构及项目主持人检讨改造;追回全部或部分研究经费;追回申请机构管理费,额度为虚报、浮报的1倍至3倍;自次年度起降低申请机构研究项目管理费补助;如虚报、浮报情节严重,移交司法机关。

(五)科研奖励、补助管理制度

台湾当局或高师院校不仅设立了科研项目资助经费,而且设立了杰出贡献的奖励金,如台湾地区的讲座奖、学术奖和杰出研究奖等,以及各高校设立的研究优良奖或研究成果奖(相当大陆高校的科研绩效奖)、特殊优秀人才奖以及高校内部针对不同系(所)设立的绩效奖(包括绩效优等奖和绩效服务奖)、产学合作暨研发成果推广绩优奖等。同时,专门设立技术成果转移奖助金、学术活动推广奖助金、艺术创作发表或展演奖助金、根据影响因子统计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刊登奖励金补助、新进教师专题研究费补助、大学研究提升计划补助、发展重点特色领域经费补助等。研发处负责各类奖励或补助计划管理的全面工作,包括网上通知、收集和整理各项申请材料、送审、办理经费奖励或补助手续及提供有关咨询指导服务等。

二、台湾高师院校科研管理的特点

(一)注重科研团队建设

台湾的科学研究项目包括个别型研究项目和整合型研究项目两大类。个别型研究项目是指由项目主持人依研究专长或参考台湾当局主管部门规划的项目而提出的研究计划。整合型研究项目包含总项目和子项目,一般由总项目主持人按台湾当局主管部门项目推动的任务导向组成研究群,研究跨区域或跨校的项目,或就特定题目自行组成研究群研究的项目。整合型项目均以团队形式上报,团队必须整合资源,协同创新,要求专家学者联合其他高校或机构的同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团队申报。同一选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可申报,但经评审后,该项目可能不是由具体哪个申请人负责立项,而是由前几名的申请人组成团队共同参与项目研究。

(二)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台湾师范大学制定《台湾师范大学商标管理办法》,以维护本校依法注册的商标权益,规范管理和监督学校商标使用行为。《高雄师范大学研究发展成果及技术转移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发明人包含校外人士应填写《保密协议书》及《权益让渡书》,并由学校研究发展委员会负责快速审查,以争时效。同时,明确规定专利受侵权的处理方式,学校设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受理知识产权受侵的事件,并要求校内各单位和人员积极配合。同一研究成果是由两个以上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申请学校研究绩效奖励时,学校要求申请人必须填写研究绩效奖励申请合著人同意证明和贡献证明。

(三)注重国际评价

台湾高师院校十分注重国际机构对高校的各类国际排名和评价情况,一般在学校简介中均会提到本校各类国际排名和评价情况。为鼓励教师在国外刊物发表高级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设立了英文论文编修服务补助经费。由校内外具有英文编修专业的外籍人士组成学校“英文论文编修小组”(AcademicPaperEditingClinic),为本校研究人员的英文论文提供编修服务。编修经费只补助拟发表于SCI、SSCI或A&HCI期刊的论文,每人每年补助2篇,经补助被接受刊登者同年度可再增加编修补助经费,并获得最高绩效奖。

(四)注重学术监督

台湾高师院校颁布了教师评鉴准则及办法,评鉴内容包括教学、研究、服务及辅导三方面。评鉴方式包含系(所)院评鉴、教师自评、同事评鉴、学生评鉴与其他评鉴等。其中对研究的评鉴,主要包括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著、专利以及展演或竞赛得奖等,对于评鉴不合格者将不予晋升或进行低聘、解聘等处理。为保障研究人员权益,并监督研究有关伦理、道德与法律等有关事宜,台湾3所师范大学设立了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伦理申诉委员会、伦理咨议委员会。同时,还设有研究伦理中心,中心设有专门编制的行政人员,负责协助研究计划的伦理审查、政策协调、伦理咨询、教育培训以及研究计划的管理与调查等工作。

三、台湾高师院校科研管理的启示

(一)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对外交流

要实现建设开放型大学的目标,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或赴境外研修、进修,鼓励教师参与境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项目合作研究,支持教师在境外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任职。高校要积极筹划与境外研究机构建立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学校可适当加大对教师在SCI、SSCI、A&HCI等国际学术刊物的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外语学科和人力资源优势,借鉴台湾师范大学设立英文论文编修小组,负责对学校教师境外的翻译与指导,并设立专项资助经费。此外,学校要加大对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涉及国际问题研究项目的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重大学术成果的外译工作,加强对高质量国际问题学术研究成果的培育、支持和宣传,扩大社会效益。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台湾高师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政府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经费资助保障,学校自身也把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采取了有力的保障措施,如对学校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推广、移转和奖励作了详细的规定。因此,大陆地区高校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基础学科研究特色优势的同时,要加强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力度,积极研发高新技术,推广专利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决策咨询研究和社会问题研究,强化社会科学资政育人的服务功能;主动适应科技资源调配向企业创新主体倾斜的新形势,加强校地校企的协同创新,在服务行业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为,争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要进一步修订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新办法,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开发和推广应用成果,从政策上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收活动,大力支持和促进科技人员走服务社会、科技致富之路。学校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修订横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和工程技术应用成果认定办法等,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贡献率。

(三)加强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台湾高师院校对科研管理工作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同时对政策和制度的精细执行十分到位。学校研发处每年度都有明确具体的工作计划和业务,而且很多工作计划和业务办理时间是提前公告并且不轻易变更。大陆高校应积极探索学校科研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挥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责权关系明确、有利于激发科研活力的管理新机制”[2]。监督和落实各学院的科研目标责任的完成,加强年度测评与最后考核工作。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产学研合作实施和奖励办法、科研人才专项基金资助和成果奖励办法等,在项目经费开支中试行增设研究主持费(相当于课题负责人的劳务费),努力解决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良性运行。

(四)加强教师的教育引导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9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根据经济及产业政策的变化,台湾职业教育在政策推行、学校设立、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台湾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十分紧密。笔者通过对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考察,重点阐述其在内容和措施两方面的特色。在内容上,台湾职教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突出技术研发和应用。同时,政府通过立法保障、组织支持以及评鉴奖励等措施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台湾职教的特色对大陆在制度保障、机构设置、教师参与以及合作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86—03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20101010)。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袁勇(1982— ),男,湖北大冶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德育。

许良葵(1981— ),男,广东揭阳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一、产学合作的定义

台湾现行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大体系(台湾简称“技职教育”)。普通教育主要分为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阶段;而职业教育则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附设研究所,由高级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专科(二专、五专)、本科(二技、四技)、硕士和博士五个层次组成,上下衔接,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1][2]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合作主要是通过来职业院校完成的。以产业实务技术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在产业技术知识的创造、累积和应用中已占关键地位,不仅因为职业院校既是产业技术知识的主要创造者,同时也是产业技术知识的累积者。[3]

学校是产学合作中“学”的主体,而“产”的主体则是产业、企事业。在大陆,与“产学合作”涵义接近的主要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产学研结合”等概念,通常指谓校政行企等多方合作,最主要的是学校与企事业(产业)之间的合作。在台湾职教领域,与“产学合作”相近的词汇是“建教合作”。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建教合作注重学生的学,产学合作偏重教师参与产业合作。直至后来,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从整体来看,产学合作的含义更加宽泛,它包含建教合作,泛指职业院校与产业开展的各类研发及其应用和人才培育等合作。

二、产学合作的特色

(一)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突出技术研发协作

产学合作的内容非常广泛,如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合作、产品的设计、研发及成果转让等。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报告显示,OECD国家的产学合作类型可区分为7类:[4]1.一般性研究:企业经常以捐款、成立基金、捐助设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来支持大学研究。2.非正式的合作研究:指大学研究人员个别与企业就某个研究计划进行合作,不同的学科或研究人员进行合作或交流。3.契约型研究:企业为了减轻研发投入负担,以契约的形式与大学进行合作项目研究,使企业以较少的成本获得其所需的成果。4.知识移转及训练计划:大学和企业的合作通过知识转移和人员交流来完成,如大学教师担任企业顾问,针对其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给出意见。企业可以借助合作计划,对大学的课题、研究计划提供意见。5.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为鼓励企业和大学拓展合作关系,政府资助共同研发计划,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以强化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6.研发联盟:为强化国家产业在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各国政府有时专门针对特殊的大型研发计划提供资金补助。这类计划(或项目)一般由企业、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形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并取得政府的赞助。7.共同研究中心:世界经合组织国家为整合资源,一般都以在大学里设立共同研究中心的方式,来增强大学基础的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特别是涉及某些整合跨领域的研究。

以上分类注重学校与产业的研发合作,以适应产业界的技术需要,企业获得院校所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而导入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但忽视了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利益。而大陆职教产学合作恰恰相反,主要进行人才培养或培训,如学生实习、订单培养等,参与其他如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合作的较少,无法满足企业对合作开发科研解决技术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需要。

台湾职教产学合作与以上两者不完全一致,有其自身的特点。通常认为台湾产学合作有三大类型:(1)研究计划型:由企业提供资金委托学校进行项目研究;而学校将研究成果技术转让给企业;或企业与学校共同组成项目小组研究设计开发新产品。(2)推广教育型: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实习;企业委托学校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或在职进修;企业人员赴学校进行兼课;企业捐款、提供学生奖助学金或赞助学校有关活动;企业为学校课程设计提供咨询;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访问研究。(3)技术服务型:企业委托学校进行产品设计、检验及测试、技能鉴定等;教师协助企业进行运营诊断及技术提升。[4]也有学者将台湾产学合作内容概括为:产品合作开发、产业问题项目研究、学校提供教育训练与技术服务、企业提供参观实习及研习。[5][6]以上基本概括了台湾产学合作内容,较之于OECD和大陆职教产学合作来说,台湾职教产学合作,既重视人才培养的基础方面,也重视产学合作中技术研发和服务。

(二)合作措施:立法保障、组织支持以及评鉴奖励

1.立法保障合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台湾在《大学法》中特别明确规定了大学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民间团体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等进行产学合作的要求。在《技术及职业校院法》中也规定“技术大学教育以研究发展高科技,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依上,台湾“教育部”出台了专门的产学合作法——《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对建教合作的内容、经费、双方的权利义务等都作了明确规定。2006年专门《大专院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接着,2012年进一步修订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专门法律具有强制力,保障了产学合作的实施。依据法律,结合经济形势,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产学合作政策。“行政院”在1995年10月通过《产业人力套案计划》,其中《产学合作加值计划》被列为重要子计划之一。[7]其他有关部门都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产学合作。同时,在资金方面也给予配套支持,例如,2007年,职高及技专校院第一年每校每班每学年获得补助新台币50万元,来支持学校与产业界之互动;后来几年逐年调整金额,2007学年度为5600万,2008学年度为8500万,2009学年度为8500万等。[8]

2.成立专门机构,建立产学合作中心

为推动职业院校产学合作,台湾不仅成立跨部门专门指导机构,还建立多种形式联合校企、师生齐参与的产学合作中心。2001年成立跨部会的“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政府、企业界、学术界的专家组成,是产学合作政策制定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推动产学合作的执行及研订职业院校产学合作政策和策略,成立技职业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在委员会的指导下,于2002年在台湾北、中、南三区筹设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其目的是结合职业院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产业与职业校院互动窗口。2003年8月,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15个技术研发中心,以增强各职业院校研发实力,深化技术研发成果,促进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到2006年12月底,评选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9]另有许多学校在校内设立“创新育成中心”,实际为企业在学校的工作室,企业遇有技术难题需解决时,派人进驻中心,由中心负责聘请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协同攻关。[10]之后,2007年,经济部门下设“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办公室”,旨在整合相关部门产学合作资源,来深化大专院校进行研发、技转、孵化组织整合,发挥产学合作能量的智库作用,将培育、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3.评鉴合作情况,提升产学合作绩效

对学校进行教育评鉴,是台湾整个教育机制中重要的一环。2006年颁布的《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应将产学合作办理绩效列为学校评鉴项目之一。2012年修订的《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第十条亦规定,“教育部”应就学校办理产学合作,实施绩效评量。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成技职教育评鉴委员会,制定有关评鉴政策,并组织开展评鉴工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为行政承办单位,同时委托分设评鉴工作小组和评鉴信息系统维护小组,作为评鉴工作承办单位开展具体工作和信息支持单位提供评鉴信息管理支持。[11]如《新颁99学年度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指标》(即2010学年)将评鉴分为行政类评鉴和专业类评鉴,对学校的行政绩效和专业学科建设分别进行评鉴,包括研究及产学合作策略及成效、社会服务成果、产学合作与研究计划之整合、产学合作与技术发展与研究计划等内容。[12]产学合作评鉴结果除对外公告,还作为教育部审核学校发展规模、系所调整、招生名额、奖励补助及相关决策的参考依据。通过评鉴,不仅可以了解产学合作情况,促进产学合作的提升,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办理绩效。

三、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

目前,大陆正在进行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尤其需要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但是,大陆职业教育界与产业界的积极互动仍显不足。而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不仅特色明显,对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台湾地区与大陆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相同,因此,其职教产学合作的特色经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重视制度保障。首先,在立法方面,大陆尚无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法律法规,且对校企合作仍存在明显的公私观念及制度上的障碍,阻碍了校企的深度合作,因此,应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为推进产学合作确定依据。其次,在政策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科技、财政、人保等有关部门应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产学合作。

(二)建立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执行法律和产学合作政策的重要保障。首先,大陆应在国家、省和地方成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产学合作指导机构。其次,产业界和教育界联合成立产学合作委员会,指导企业和学校合作。再次,成立独立的评估组织,由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其对职业院校的产学合作进行评估,促进产学合作改进和提升。

(三)吸引教师参与。产学合作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支持。首先,台湾从企业引进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院长或系主任,并借助其在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扩大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助力企业解决问题,藉此,学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其次,台湾职业院校从企业引入专技教师,并可以参加学校评聘晋升。目前大陆职业院校虽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但该部分教师无晋升渠道,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因此,应制定符合校企双方要求的人事政策。

(四)强调技术研发。产学合作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和企业的双赢,因此,产学合作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为支撑,以技术提升为重点。台湾职教产学合作在强调人才培养的同时,十分重视技术研发和提升。产学合作包括人才培育和科技研发,尤其是后者,已经成为政府推动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过程转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这是目前大陆职业教育产学合作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台湾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且产学合作富有成效,对大陆职业教育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大陆正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过程不可能孤立进行,必须与当前的产业体系相对接,而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是关键途径。大陆可以借助产学合作,使职业教育体系符合产业体系的要求,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进而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目标,促进职业教育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民建中央考察团.台湾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6).

[2]陈锁庆,何玉宏.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5).

[3]张仁家.因应台湾加入WTO高等技职教育实施产学合作之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6).

[4]钟任琴,张铁军.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现状与因应对策之探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2).

[5]左家哺等.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6]曾建权.试析台湾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开发[J].台湾研究,2008(2).

[7]王翠华,单强.台湾与大陆高职产学合作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

[8]李瑜芳.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

[9]王莉方.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现状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0(2).

[10]左键民,马斌.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管窥[J].江苏高教,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