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历史八下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3-01 21:33:21

历史八下总结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1

我们知道,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陕西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2

林肯刚过而立之年时,只是一位生活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部青年。因情场受挫,他曾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过深深的怀疑,在一封于一八四一年初写给友人的信中,林肯称自己“情愿一死了事”,只不过是“心有不甘,他尚且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事,可以让世上任何一个人记住他曾经活过”。二十多年后,一八六五年四月十五日,当林肯总统遇刺身亡,在耶稣受难日化身为漫长内战的最后一位牺牲者时,他的战争部长斯坦顿也在为他祷告:“现在,他已属于千秋万代。”

林肯走进了历史,成为无法绕开的历史一页。在一八六二年十二月一日致国会的年度咨文里,林肯总统曾这样讲道:“我们不可能逃避历史……这一场我们正在经历的烈火般的考验将谱写出我们的命运,我们将为后世人永远相传,名垂青史,或声名败坏。”整整一个月后,一八六三年新年那天,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签字那刻,林肯告诉他的内阁:“如果我的名字可以永留青史,那就是因为这一法案,我的全部灵魂都写在里面。”自此后,美国内战这场保卫联邦共同体的战争,就升格为吹响“自由之号角”的解放战争。在内战结束后,林肯用他自己的生命以及在内战中牺牲的六十多万名士兵的鲜血,如他在葛底斯堡演讲中所宣称的,让美利坚民族获得“自由的新生”,同时也让八十七年前的建国者所创设并由“我们人民”赋予正当性的立宪共和国得以“永世长存”。

林肯,是美国历史内的一道分水岭,对于每一位生活在“林肯之后”的美国人而言,他都活在由林肯所奠定的宪法秩序内。不仅如此,由于美国两百年前的建国宪法在经过林肯的“再造”后延续至今,所以,在林肯之后如何讲述林肯,如何在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塑造乃至是“制造”出林肯,从来都是一个同当下政治斗争息息相关的历史叙事问题。当然,对于中文读者而言,如何理解林肯也并不只是一个舶来自异域因而事不关己的问题。林肯带领美国这个宪法共同体度过内战这场宪法危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回答了他在执政之初即提出、同时亦构成他毕生求索的问题―一个立宪共和国如何可能永世长存。由是观之,每一位活在现代共和国内的政治公民,也都生活在林肯的宪法遗产内。特别应予指出的是,林肯总统也深知自己文治武功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早在内战初期,在一八六一年七月四日致国会特别会议的演讲中,林肯就指出,内战的胜败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联邦共同体的分裂或延续,“涉及的不只是合众国共同体的命运。它还向人类的大家庭提出了一个问题”。因此,中文读者在林肯离开这世界整整一百五十年后阅读林肯,仍是在理解一个同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伟人及其世界,当然,我们的阅读也是在参与“制造”这个属于“千秋万代”的林肯。

林肯生在过去,属于现在,而永远活在未来。

为了纪念林肯诞辰两百周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埃里克・方纳教授广邀当代最杰出的林肯研究者,请他们由各自的视角出发去提供理解“林肯及其世界”的文章,最后结集出版为《我们的林肯:关于林肯及其世界的新视角》(Eric Foner, ed., Our Lincoln: New Perspectives on Lincoln and His World, W. W. Norton & Company,2008)。在为此书所写的导言中,方纳教授特别指出了美国当代林肯研究所呈现出的一种分裂。一个阵营是基于林肯档案,以林肯为具体对象的研究;另一阵营则是研究十九世纪(也即林肯生活的世界)的学术作品,但问题在于,两个阵营之间却如同楚河汉界,不相往来。“这两种学术趋势―其一是重新兴起的对林肯的关注,其二是对林肯世界的重新思考―却依然是相互隔断的。一方面,有些林肯研究者只是在轻描淡写林肯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专攻十九世纪美国的历史学家通常未能阐释出他们的新作品对理解林肯所具有的意义。”简言之,在方纳看来,美国当下的林肯研究撕裂了“林肯”和“林肯的世界”之间的关联,而要在林肯诞生两百年后重新找回一个“我们的林肯”,就是要营造出可以沟通“林肯及其世界”之桥梁的新视野,这代表着美国当代最杰出林肯研究者的学术共识。

回到中文世界的林肯形象,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种异曲同工的分裂。林肯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伟大的总统,也始终存在于我们的阅读视野内,但我们的林肯形象也是作为一个个体人而存在的,仿佛他就是一个可以超越自身所处的历史世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国梦乃至人生理想。甚至,我们还有一个更多地属于大众阅读、儿童教育甚至心灵鸡汤段子的“林肯”,在这种叙事中,林肯不过是“诚实(从不说谎)的亚伯”、“爱读书(但却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亚伯拉罕”、过着一种“失败―失败―再失败―somehow却变身为历史伟人”的奇幻人生。林肯曾说,“我们不可能逃避历史”,但我们却硬生生地将林肯同他所身处的历史进程撕裂开来,而这种脱离历史语境的林肯,同样可以是“李肯”“张肯”或者“杨肯”,是卡耐基笔下的林肯形象,更多地属于“励志术”或“成功学”,而不是“历史学”。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3

一二八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事变,指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是时,上海各界倾其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全国各地也以各种形式声援,遂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第一次抗日救亡高潮。本次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整体研究、历史资料的整理及维护、新史料与研究推进和政党与淞沪抗战四个方面。

一、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起因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同济大学教授唐培吉在研讨会上阐述了事变起因的三种说法、制造一二八事变的阴谋三部曲以及这次淞沪抗战的三个亮点,指出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日本蓄谋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标志。同时,唐培吉还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的过程,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纷纷失败,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先进政党的领导。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领导和发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华东师范大学唐莲英教授通过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回顾与思考,从三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即十九路军将士冲破了当局不准抵抗的重重禁令,与敌人浴血奋战,在36天时间里卓有成效的抗击,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英勇的上海民众同仇敌忾,全力支援前线,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总同盟罢工,团结御侮;中国共产党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之,这次淞沪抗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坚不可摧的伟力。

二、珍贵历史资料的整理维护逐渐受到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上海师范大学洪小夏教授梳理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相关的图片资料情况,通过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将国内外已出版的图片集、散见于各研究专著中的图片资料以及当时日本有关人士、中国军方及外国侨民等个人拍摄珍藏的历史照片等,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概述。洪小夏认为,在世界各国的历史研究中都非常重视图片资料,因为图片资料既可以补充文字类型历史资料,使历史鲜活、生动,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又可以纠正文字类型历史资料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史料类型,在大陆历史学界中值得给予更多的重视。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唐磊馆长概述了近年来一二八淞沪抗战相关图片、影像资料、纪念物品等的收集和维护情况,包括从民间搜集到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电影片段、联华影业公司早期拍摄的十九路军无声影像资料以及当时由外国战地摄影师拍摄的淞沪抗战有声影像资料等。唐磊在强调一二八淞沪抗战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对这些宝贵历史资料进行维护,以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三、运用新史料拓展研究范畴,得出新观点推动研究发展

上海大学忻平教授通过对新近公开的日本外交档案的解读,还原了一二八事变后在沪第三国侨民向日本政府索赔战乱损失的史实,并发现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军部干预外交、要求修改法令方针以掩盖日军掠夺行为的电报电文。在整个赔偿过程中,面对着欧美各国对侵略战争性质的认定和要求赔偿损失的压力,日本政府始终推诿战争责任,一面不得不给予赔偿,一面又极力否认侵略暴行。以往学界对战后赔偿问题论及较多,而关于战中赔偿几乎没有触及,该研究将日本战争赔偿的研究视野从战后拓展至战中,是一个新的突破。

上海市方志办刘雪芹研究员研究了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上海各种传染疾病及其救治情况。受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影响,战区的卫生设施大都被破坏,且环境一片狼藉,日军的侵略暴行加剧了时疫的流行,战区市民的迁移扩大了传染病传播的范围,民众集中避难增大传染几率,1932年上海是全国霍乱流行最早、患者最多的城市,曾被宣布为天花流行港口。面对这一严重问题,社会各界为了预防各类传染疾病,加紧注射防疫针等防疫工作,大大降低了患病与死亡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战争给上海民众带来的伤害。

四、国共两党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发挥的不同作用

复旦大学余子道教授阐释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两条指导方针和路线,即南京国民政府和十九路军两个方面的不同作战指导路线,及其对这次淞沪抗战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方面,以等为代表,本着一面抵抗、一面调整的方针,面对日军的种种挑衅,限制十九路军以及上海民众的抗战运动,要求国际干涉,及早停战谈判。十九路军方面以陈铭枢等为中心,主张坚持民族独立,以武装自卫战争阻止日军进攻,以实现将上海恢复到事变爆发前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与十九路军有着限制与反限制、既对抗又依靠的微妙关系。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张云教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时期为抗战所做的努力。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坚决主张对日作战,共发表宣言、通电、决议、通知等近20篇,一方面揭露日本的侵华目的和残暴罪行,提出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帝运动,另一方面,把抗日与拥护苏联、反蒋和反军阀结合起来,把抗日的主张和行动结合起来,在发动全民开展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民族觉醒的最强助力。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及其对日政策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学者指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原则是在一二八事变前夕与联合确立的对日方针,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成为国民政府处理事变的基调。所主张的“抵抗”,实际上是为“交涉”所做的铺垫,绝非浴血奋战,仅仅是宣示出中国的抗战决心,以防止日军侵略的扩大,同时为“交涉”争取有利条件。因此,他对上海守军的支援有限,调军增援的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慑日军以防备其扩大侵略。也有学者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近年来近代史研究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多元化改变,对于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宽容和客观。自刘大年提出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取得的胜利观点后,最近对于的研究基本上在承认其抗战意愿的前提下展开。

在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上,与会学者提出了当下史学界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历史研究“碎片化”的问题。随着史学研究的推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野聚焦于细枝末节的微观问题而就事论事,忽略了历史事件之间的普遍联系,惟树木而无视森林,长此以往将阻碍历史研究的发展。其次,历史资料的考据及运用问题。目前更多的历史资料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对于他人转述的史料不加以鉴别考据、对于外文资料不进行考证比对就应用于研究之中,甚至断章取义的研究方法,实在应当杜绝于史学界。良好的学术风气与氛围方能推动历史研究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总之,本次研讨会关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拓宽,既不失宏观笼罩,又突出微观实证,既重视军事政治,又关注社会生活。第二,重视史料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新史料的运用,不但在资料来源上凸显出多国资料相印证的趋势,在资料种类上也开始出现地图、碑文、照片等的多元化特点。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亦有所突破,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实现历史研究的客观公正。第四,在回顾和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课题,拓宽了学术视野,促进了研究深化。

2015年,将成为抗日战争研究及其发展的重要一年,海内外历史学界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和编撰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国台湾国史馆、中国台湾近代史所、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都在进行中国抗战史的编撰或修订,这些巨著的付梓无疑将带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热潮。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史学界普遍存在的研究选题“碎片化”的倾向,将得到改善和发展;大量海外公开与未公开的历史资料、档案等也将更多的融入到未来研究之中。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十八大报告的主线,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求独立、人民求解放、民族求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拼搏奋斗的理想。然而在历史的风雷激荡中,惟有中国共产党勇立潮头,带领人民先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最大国情,立足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绽放的时代之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亘古未有的结合,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声音”成为倍受国际重视的声音,一个曾经充满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国家,正转变成为一个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盛国家。历史告诉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贯穿报告始终,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十八大报告的主线,体现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向。经过多年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应该看到的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丝一毫都不能动摇。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揭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丰富内涵,深刻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战略部署,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明确了奋斗路径。按照十八大要求扎实努力,不断开拓,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紧紧抓住十八大报告主线,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要求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好“五个深刻领会”。即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这“五个深刻领会”,对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作用,为我们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供了指南。我们要在充分把握好这“五个深刻领会”基础上,更加深入全面地学习掌握十八大报告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推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的一席话抓住了要害,指出了长期损害党的公信力、阻碍党的事业发展的症结所在,特别是提出了“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更是顺应民意,振奋人心,值得期待。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5

1960年10月1日,山西省档案馆成立,地址设在“玉堂春”,就是传统戏剧《玉堂春》中苏三(玉堂春)从洪洞县起解到省城,接受三堂会审的山西巡抚衙门公堂。典型的明代形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因了那个警醒世俗的故事,这处建筑也被后人名为“玉堂春”。1965年至1975年,山西省档案馆先后迁至距离省城60公里的交城卦山天宁寺和山下的文昌宫,后搬回曾经是辛亥太原起义“都督府”的省人民政府院内。这几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但作为档案馆,却在建筑空间与形制、结构等方面不相匹配。1987年,山西省档案馆在太原市朝阳街新建馆库,占地33亩,建筑面积1298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档案库、阅览室和办公楼组成。2007年,为适应档案馆功能的拓展,新建综合楼一座,增加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

山西省档案馆现存档案资料483396卷册。其中,民国时期档案(含日伪档案)162153卷册,革命历史档案26082卷册,新中国成立后档案174378卷册,资料120783册。民国前历史档案和抗战前部分民国档案,在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太原前,被阎锡山政权付之一炬,还有一些在战火兵燹中散佚。现存民国时期档案(民国元年至1949年),主要为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军管会档案小组从山西省政权手中接收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1922年至1949年)主要为1949年秋山西境内革命根据地向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移交的档案。新中国成立后档案(1949年―),主要为档案馆从当代山西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接收的档案。馆存资料为各个时期随同档案一并接收进馆,以及向社会征集而来的方志、史书、报刊、音像等,对馆藏档案、特别是古代档案的缺失,有重要的补充价值。1998年,山西省档案馆被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2007年,荣获山西“省直文明和谐单位标兵”称号。

颇有“档案意识”的阎锡山和他的“个人历史”

1911年10月29日拂晓,清政府山西巡抚衙门枪声大作。起义军砸开大门,杀死门官,冲入内院。山西巡抚陆钟琦从上房走出,边掩长袍边说:“我八月十五来山西,接印还不到一个月,有何对不起你们之处?……”话音刚落,随着几声枪响,陆钟琦倒在血泊中。清政府在山西的封建统治结束。

辛亥太原起义成功后,阎锡山(字“百川”)当选为山西省都督,后任督军、省长、督办等职。1932年后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太原解放前出逃南京,后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是民国时期长期统治山西的军阀,一个很有特点的历史人物。他参加同盟会,与温寿泉、黄国梁等领导、组织辛亥太原起义;致力于山西省政建设,发展经济实业;抗战初期抵御日军进攻,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在历史进程中有其进步性。但阎锡山镇压人民革命,剿共、防共、;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对日妥协,签订《日本军、山西军基本协定》及《停战协定》;解放战争时期死硬对抗中国人民,甚至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策划实施日军“山西残留”等,表现出历史反动性。阎氏搞政治、经济“门罗主义”,致力于经营“特殊性的山西”;其军阀混战中的谋略,如拥蒋()反蒋、联唐(唐生智)倒唐,挟冯(冯玉祥)自重又联冯中原鏖兵;其一整套思想理论,如“中”的哲学,“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等理念,也值得研究。应当说,一部民国山西政权史是以阎锡山为主导的;而山西民国时期档案,特别是阎锡山直接形成的档案,则记录、反映着阎锡山政权的历史选择与历史过程,对研究山西地方史和中华民国史都有重要价值。

在太原绥靖公署、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民族革命同志会等民国档案全宗中,处处可见阎锡山署名、盖章、批签的文档。阎锡山本人呢,也有“档案意识”,自命要“替造化表功能”,制造个人历史。太原绥靖公署成立后两年,即设立要电编辑处,将辛亥革命到“中原大战”时期阎锡山发往各处的电报与各方往来电文,辑为《阎百川先生要电录存》百余本。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的第二年,也在司令长官第一办公室附设现代化编译社,对抗战前侍从秘书记录之阎锡山讲话材料进行整理,编印《阎百川先生言论辑要》五集。其后,侍从秘书室又将其抗战时期讲话编为《阎司令长官抗战复兴言论集》10辑。阎锡山自己的日记16本,也由秘书工整誊清,以正、副本保存。据山西省档案馆编制的阎锡山专题目录,民国时期整理刊印的阎锡山文集与有关阎锡山的出版物,仅馆藏即160余件。其中如关于其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的《阎百川先生讲演共产主义之批判》、《阎主任为剿共告山西人民书》、《阎司令长官抗战复兴言论集》、《阎会长之宇宙观、人生观、政治主张》;关于其施政、治境、军事、经济之理论实践的《会长返并施政纪要》、《会长手写取得民心》、《阎司令长官建军理论与实践》、《主席兼司令对工商农矿业组织问题解答》;关于其立身行事、家族世系的《阎百川先生言论类编》、《阎锡山日记》、《会长传略》、《五台阎氏族谱》等,也由于阎锡山的“档案意识”得以保存。那些记录着阎氏不光彩历史的档案,如抗战期间对日妥协的《日本军、山西军基本协定》、战后日军“山西残留”协议文书等,均属民国档案中的孤品。此外,还有部分重要档案被阎锡山带到台湾。

鲜为人知的“战败日军残留山西事件”

1945年8月15日,全日本除生病不能站立的人外,国民全部起立,听天皇裕仁宣读“终战诏书”:“朕深鉴于世界之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按照四国《波茨坦公告》,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久铲除;军队完全解除武装,驱逐出被侵略国的国土;战犯立即接受拘捕,处以法律之严厉裁判。但是在中国的山西,却仍有日军及其他身份的日人万数以上,有组织地残留,成建制地武装,附植于军阀阎锡山的军队和社会组织中,对抗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图谋军国主义东山再起;仍有战犯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澄田睐四郎,第――四师团师团长三浦三郎,山西产

业株式会社社长、曾经策划“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等,继续逍遥法外,破坏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残留”活动的主要策划组织者,是驻晋日军第一军司令澄田睐四郎、参谋长山冈道武、参谋岩田清一、第四师团师团长三浦三郎、独立步兵第十四旅旅团团长元泉馨、日伪山西省政府顾问辅佐官城野宏、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社长河本大作等。这些军国主义者企图利用阎锡山借投降后的日军抗拒人民军队的图谋,在阎的“屋檐”下暂求荫庇,形成一支具有独立控制力的军队残留,借助日寇侵华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情报和社会残留,用战胜国――中国的资源服务于战败国日本的经济复兴,把山西变成――日本实际的殖民地,等待国际局势变化,试图将山西变为日本重新扩张的前进基地。日军残留山西后,明确提出“总队以复兴皇国、恢弘天业为宗旨”的纲领,明火执仗地对抗,肆无忌惮地杀害中国人民。三年多时间里,残留日军参加了晋北战役、汾孝战役、正太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重要战事,还违反国际法,施放毒气弹,造成战士的严重伤亡。但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日军残顽。很快即被人民解放大潮冲垮。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摧垮了阎锡山反动政权,肃清了山西的残留日军。

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日军“残留”事件档案,总数有600卷之多。整理比较系统,主体部分完整。内容包括日军残留的组织实施,残留日军部队纲领条令、组织编制,涉及经济、情报、文化、社会等的“残留”活动的记录等。这部分档案面向社会开放,提供给中外利用者查阅后,引起国内外关注。2000年4月,曾参加侵华战争、战败后执行上级命令残留山西的日本老兵奥村和一,到山西省档案馆查阅残留日军档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山西省档案馆接待了他,并提供相关档案供其阅览。其中包括记录残留日军纲领“复兴皇国、恢弘天业”的原始档案《暂编独立第十总队总队部服务规定》,及《司令部业务规定》、《政治部业务规定》等重要文档。当奥村和一将这些重要发现在日本国内公开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8月29日,日本《读卖新闻》差不多以一个版面进行了报道。2005年日本影视独立制作人池谷薰偕奥村和一,专程到山西拍摄记录日军“残留”事件的专题片《蚁的兵队》(《原日本残留老兵奥村和一的山西忏悔之旅》)。在省外办安排下,山西省档案馆协助拍摄。影片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和日本国内放映,产生很大影响。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称:“在记述战争的题材中,这是最先反映加害者方面的电影。”2007年11月,山西省档案馆编著的《二战后侵华日军“山西残留”――历史真实与档案徵引》(3卷本、220万字),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太行从来天下脊”

――珍贵的华北抗日根据地革命历史档案

1937年9月25日,激越的电波飞过呼啸的黄河,一份由亲自拟写的电报发给中共中央北方局。电报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会攻山西,夺取华北。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作出《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8月底到10月上旬,八路军三个师主力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9月中旬到11月下旬,同志连续向进入山西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发出电报,就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及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战略部署和军事配置等作出指示。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八路军一方面积极配合友军作战,同时发动各地群众,“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11月11日,、在太行山上的山西和顺石拐镇召开军事会议,对八路军主力的军事活动作出部署:一二师以管涔山为依托,开创晋西北根据地;一二九师以太行山为中心,开创晋冀豫根据地;一一五师除聂荣臻部以五台山、恒山为中心,以晋东北为基地,开创晋察冀根据地外,主力转至吕梁山,开辟晋西南根据地。“利用自然山,建立人造山”,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由山西发轫和创建,形成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三大战略区。八年抗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驻节太行山,决策指挥,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顽强地抗击敌人,坚韧地积蓄力量,赢来了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大反攻。“太行从来天下脊”,共产党、八路军坚挺的民族脊梁,华北抗日根据地凝铸的民族精神,彪炳华夏史册。

形成于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历史档案,是山西省档案馆最珍贵的馆藏。档案中留下了铭刻千古、壮烈生动的历史记录:党中央和提出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四任书记刘少奇、杨尚昆、、邓小平,阐述的华北抗日游击战的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关系;八路军总部和总司令、副总司令关于三个主力师的配置、粉碎日军“扫荡”“清剿”的指示、对日受降、展开全面反攻的命令;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平型关战役、田家会战斗、反日军九路围攻、百团大战中的光辉战绩;以及根据地党的发展、群众运动、政权建设、经济文化等。近年来,从大型文献片《邓小平》、故事片《八路军》、系列片《晋魂》等影视作品,到《杨尚昆回忆录》、《传》、《彭真传》等反映党政军领导人生平的传记作品;从八路军纪念馆展览、抗日军政大学展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展览,到反映抗日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各种专著、丛书、画册,都大量利用了山西省档案馆的革命历史档案。研究邓小平的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古德曼,在其著作《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中,仅引用山西省档案馆编辑出版的7卷本《太行党史资料汇编》,就达97处之多。

百团大战的历史评价

1970年,同志身处逆境。面对种种荒诞不经的谬论和非难,在他千肠百结撰写的《自述》中,写到了百团大战:“对百团大战的恶意攻击者,你们站到日本帝国主义和集团的队伍里去了。请你们看上面给我的电报吧!你们的看法为什么和的看法那样不一致呢?……”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向驻屯华北的日军发动大规模反攻。此役由副总司令指挥,出动八路军主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等武装部队104个团,近40万人。参战民兵20多万人。在连续三个半月的战斗中,共

进行大小战斗1820余次,毙伤日伪军25800余人,俘虏大批日军和伪军,破坏铁路、公路2000公里,摧毁敌人大量碉堡和据点。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6

(2021年5月28日)

按照研讨学习安排,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为主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以下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回顾

党的十八召开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的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以新的历史站位、宏阔视野、战略眼光反映了时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以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

二、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对我的感悟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7

这是一段全方位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十章开篇就写明了“党的十八大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就是我们逐步走进新时代的历史。回顾这一历史阶段,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力挽狂澜,淬火成钢、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就辉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更有力量。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一段开创性的历史。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是一段深层次的历史。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一段根本性的历史。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面貌、国家面貌、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心凝聚了,军心振奋了,民心昂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8

关键词:新课标;土教材;历史教学高效性;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90-01

新课标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但实际教学中,由于使用材,客观上存在历史知识及相关材料时间久远而无法贴近现实,语言叙述概括性强而具体性差,所总结的理论比较抽象等缺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充分挖掘和恰当利用乡土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历史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灵活利用乡土教材,巧妙切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一节四十五分钟的新课,如果前五分钟能将学生紧紧吸引,引起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其作用是毋庸质疑的,而恰当的利用乡土教材是很容易达到这一目标的。

例如在学习隋唐文化这一章时,我并不急于讲这一时期的概况,而是在刚开始时先出示有关韩愈的一些资料图片,引导学生回忆韩愈的历史生平和贡献,然后再引入课文的学习。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韩愈是古代河阳人,是我们的老乡,学生们都熟悉他的事迹,读过他的作品,参观过他的陵园。这样,学生对韩愈同时代的人物、事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把浩瀚久远的隋唐文化和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教材中重点人物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灵活利用乡土教材,充实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高尚的情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新课标对历史课学生情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但培养情感只依靠枯燥的说教灌输,作用显然不大,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普通历史教科书中的事例虽然具有真实性、广泛的代表性,但客观上也存在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看不到、听得少,在培养情感的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而巧妙的利用乡土教材,往往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八路军反扫荡中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后,我深情的补充到:“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勇士,就是我们焦作沁阳人,他的家乡与咱们仅一河之隔。”然后出示宋学义的照片等资料。这时,学生的情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一股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之气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对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抗日军民的伟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利用好真实恰当的乡土教材,有时比在教科书中的事例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更容易使之产生精神的共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灵活利用乡土教材,激发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标在其目标上,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探究性的学习,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能有效的增加历史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乡土教材正好在贴近学生实际和激发探究性学习方面,起到桥梁作用。

学习过抗日战争的教材后,我布置了一道探究性的练习:搜集当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并分析其说明了什么问题,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们对这种问题并不感到多么困难,因为我们这一地区南临黄河水,北依太行山,扼豫晋交通咽喉。抗战时期,这里各种势力复杂交错,斗争激烈,有很多的故事流传下来。

有一位学生在调查后写到:抗日战争时期,我村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客店,这里既住过军队,也住过日本兵、伪军,还住过八路军、武工队。往往是前半夜日军刚走,后半夜武工队就来了。据当过店主人的老婆婆讲,这几股势力,兵最不能吃苦,日本兵最凶狠,八路军最不怕吃苦,对老百姓最好。

她还讲到:当年的部队、八路军武工队都打过日本兵,八路军武工队的武器最差,打起仗来最不要命。

通过调查,他们自然得出了结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广大的抗日军民是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9

演讲稿一:

今年的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84周年的纪念日。为了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XX小学开展了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

举行了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上,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同学们神情凝重举手行队礼,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后,樊文钰同学引领大家回顾了那段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号召大家勿忘国耻,勿忘历史,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出贡献。

开展了"牢记历史,居安思危"主题班会活动

班会上,老师仔细讲解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和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号召同学们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从我做起,振兴中华。

观看教育纪录片《勿忘九。一八》

各班学生在教室内统一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纪录片《勿忘九。一八》。影片还原了历史,详细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日本军队对我们中国的践踏和惨无人道的侵略,带领着全体学生回顾了那段屈辱的国耻,并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艰难历程,使学生们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通过板报、手抄报激发爱国热情

各班学生通过板报、手抄报等形式深切缅怀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是要让我们这一代学生感受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激起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同时树立为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而奋发读书的远大理想。

通过这次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不仅重温了历史。分析了时政,更激发起同学们的斗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心化羞耻为动力,为国家、为家庭、也为自己所向往的辉煌明天,奋发有为,努力拼搏!更让学生牢记了这一段血的历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我中华的感情。

演讲稿二: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为警示师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同时也为增强学生风险和忧患意识,熟知紧急避险时疏散的程序和路线,提高师生密度疏散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上午9时18分,在刺耳的防空预警警报声中,我校"9.18"应急安全疏散演练正式开始。全校师生安全、有序、快速地从教学楼中撤离到综合楼前的安全地带,整个演练过程有序、高效,圆满的结束了本次演练活动。

亲爱的同学们,警报拉响, 悲音撕裂长空。长达十多分钟的防空警报是对抗日英烈的哀悼,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控诉,我们仿佛听到了千千万万个死难同胞那不屈的呐喊。

今天,我想提醒你们,虽然伤痛远去了!苦难远去了!但我们要永记历史,勿忘国耻。

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老师们,同学们,请你们记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今天,我们的心感慨难平,热情奔涌。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在战场上拼杀,为国捐躯才是爱国。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我们要把自己的理想与我们的民族相融,

同学们,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奋进。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因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DD1931年9月18日。

请抬起你的手掌贴近胸膛,此刻,你能感受到,在其中跳跃着的,是我们坚强的心,颤抖着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尊。

老师们,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听到了吗,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灵魂在呐喊,在战争中冤死的三千五百万民众的灵魂在哭泣。

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吗? 嘶哑的警钟提醒着我们:九一八,一个中华民族的受难日啊!

同学们,童年时代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没有过天真的遐想?今天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不觉得无比幸福吗?请你们记住:这幸福来自于一个不羁的灵魂DD中国。

记住中国,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屈原《橘颂》的音韵,唱您历史的恢宏,岁月的辉煌;我们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的风景。

记住中国,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以鲁迅的一声《呐喊》,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