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素质集锦9篇

时间:2023-02-17 20:59:31

大学生素质

大学生素质范文1

 

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大学生素质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

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与创造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张大均等人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他们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这项研究所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简单明晰,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而且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整体上是否与中学生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大学生素质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高素质教育;内涵;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45-03

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累累,在万方数据库中以“素质教育”为题进行搜索,限定年限范围从1982年至今,共找到3万多篇符合条件的论文。然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定位为“高素质教育”的研究甚少。笔者拟以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研究为主题,分析高素质教育的内涵,探讨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高素质教育的来由

21世纪是国际间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经济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强调教育的国际化,主张采用“面貌新颖,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在2002年中外校长论坛上曾指出,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以后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也不是仅有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有创造性,它还应当让学生更善于深思熟虑,更具有洞察力,并富有理想和追求,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全面发展的人。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兴旺发达联在一起。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随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高素质教育的内涵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国的通识教育与我国的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确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通价值的人。这种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

依据诸多学者的研究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等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高素质的含义就是指学生素质不但要“高”,而且还要“全”,“高”主要包括创新素质高、信息素质高、科学素质高、人文素质高等,“全”指具备高素质的同时具备较高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团队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

道德素质 学术界关于道德素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道德素质是指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指个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道德品质;第二种,道德素质是道德行为主体(人)的道德认识、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构的总和,它包括人的道德认识能力、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以及道德行为过程中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

法律素质 对法律素质的概念学术界的解析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的法律知识等各种要素的内在表现;另一种认为,法律素质是人们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实践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道德和法律能力的总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法律素质养成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为自己或为他人服务,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明白法律的作用和价值,对法律进行积极的认识和评价,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团队素质 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指大学生对团队感到满意和认同,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并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对团队事务尽心尽力,角色定位与团队整体的角色定位相符,自愿并主动与团队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

身心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三个方面。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的体魄是青年成才成功的基石;良好的心理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必备条件。当前,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身心素质不高的状况,达不到国家体育运动锻炼标准者有之,心理存在着严重疾病者有之。尤其是心理疾病问题更要引起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职业素质 美国政府提出的21世纪的职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及其标准主要有:(1)基本技能:大学程度的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是所有种类的工作所共同需要的。(2)技术技能:技术技能对许多工作来说都已成为底线的要求,工作者利用高度的信息、电信和制造技术来提高生产率和效率,以新的方式向客户传送服务。(3)组织技能:新的管理和组织系统,比如员工与顾客交互系统,要求增加理论和技术技能。这些技能包括通信技能、分析技能、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技能、人际关系技能、谈判技能和影响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技能。(4)公司的特殊技能:新技术以及市场变化驱使公司参与竞争,集中于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作为员工必须经常要求获得与公司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程序或服务传送有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我国原劳动保障部开发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将职业素质分为5个大类30个小类:职业能力(13小类);职业人格(9小类);职业兴趣(1小类);就业和创业分析(2小类);职业操作能力(5小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场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毕业后职业岗位流动和新职业种类不断涌现等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对社会、对教育、对个人自身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大学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指导、培养和援助的过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结合在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促进其职业素质发展,并指导学生顺利由学校过渡到职业社会。

创新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自信好动,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较少,受传统习惯的束缚也较少,敢于标新立异,创新意识强,有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智力达到高峰,情感日益丰富,意志不断增强,这使得他们在自己理想的支配下勇于战胜困难、战胜自己。大学生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把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培养的核心目标,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质 2002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图书馆馆长汉纳罗尔·瑞达(Hannaford B.Rader)认为:“信息素质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定位、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她提出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图书馆素质、媒体素质、计算机素质、因特网素质、研究素质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我国学者认为,信息素质不单单是信息获取、收集、交流和利用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还包括信息知识与意识、信息道德等,它是一个适应信息社会的完整的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能力逐渐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考察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也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科学素质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去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有关科学的决策,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来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科学素养还意味着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2006年,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认为,科学素质由四方面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大学教育的目的来看,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这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起着基础作用。高等学校科学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辩证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文素质 “人文科学”一词自15~16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表示的是同人类利益有关的问题,其含义几经演变。到了现代,则专门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进行研究的科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相对于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大学这个环境的熏陶和知识的传授,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既有社会主义理想、又有事业心,既具备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功底、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懂发明创造,又具备奉献和协作精神,既能推动科技进步,又能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大学生素质教育落实在学习、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

课程设置 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专业课和任选课。课程或相关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开设什么课程,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但不能缺乏必要的载体而去空谈素质教育。

生活指导 大学生活包含文化学习、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社团活动、情绪管理、寻找工作等方面。美国教育家A.J.约翰斯认为,生活指导是旨在使个人“做出明智的选择和适应的援助”,以使他发展自我选择的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生活指导工作都是由辅导员承担,换句话说,辅导员也是生活老师。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而且还要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校园活动 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这种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所以,校园文化活动要丰富多彩,如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和竞赛活动,俱乐部、学会或协会活动,创业园经营活动等,学生在各种各样活动中可以相互联系、互相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业余爱好。

校风建设 树立良好的校风,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它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其中,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尤为巨大。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把知识传给学生,也可以把人生观、价值观传给学生,还可以用治学态度、高尚品格、奉献精神去影响学生。为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必备条件,全面改善教师的教风。

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可分为三类;一类为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即校园建筑布局、室内设计、教育设施等,这些环境设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硬件部分,相互统一,形成学生的校园生活空间,对学生的品格形成起促进和制约作用;一类为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即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安排、教育评价、教育管理体制等;一类为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即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教职员工道德风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校风、校貌等所负载的信息渗透,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实现“文化心理层”的改变。

(二)社会影响

素质教育离不开政府的重视 政府不但可以从方针、政策、措施、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上加以支持,而且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工具宣传优良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正面引导大学生高素质的养成。

素质教育离不开企业、社区的支持 企业和社区对教育的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提供平台支持大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以升华。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爱心活动,如公益劳动、义务劳动;一类是假期“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类是学术活动,如实习实训、参观学习、科学实验等。这些活动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参与能力以及个人世界观、道德价值观的发展。

(三)家庭熏陶

虽然大学生一年中在家居住的时间远远少于在学校居住的时间,但家庭对其高素质养成的影响依然非常深刻。主要影响有两种:一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通过民主和谐的氛围,形成互相尊重、配合默契、作风民主的优良个性;通过求知进取的氛围,使子女形成不断进取和开拓的精神;通过情感沟通的氛围,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殷殷之情和深切的爱,从而对家庭产生依恋之情,对父母产生信赖和感恩之意。二是家长态度。有的大学生在经济上、精神上要求独立自主,有的大学生在经济上、精神上完全依赖家庭。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依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育方式。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事半功倍,而不良的家庭教育甚至可以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基础因素。家庭教育是一种人人都要接受全面性的教育,每个家长都必须承担这种教育的义务。

结语

素质教育是大学永恒的话题,然而素质教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在大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上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学生高素质养成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接受质量评估,评估主体可以是政府、社会或学校本身。但素质教育质量评估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好坏不能简单地用大学生就业率高低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大学生今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上。所以,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估是我们应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彭利荣.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任立华.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宋莉.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6]王冬梅.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岱宗学刊,2006(9).

[7]杨巧云.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平台建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8]张薇.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9]张爱社.新世纪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大学生素质范文4

摘要: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修为的外在表现,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知识,技能,文化,价值观的综合表现。随着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国家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也逐渐成为了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在近些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重视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专门化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重点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相关概念。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质 高等院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研究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一个人内在修为的外在表现。人文素质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观念,信仰,情感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改革的目标发生了重要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加强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逐渐由原来过度重视学生卷面成绩向学生人文素质方向转变。国家对学生尤其是高等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近些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重视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人们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加强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结合人文素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概念,来深入探讨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一、 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风貌,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为的外在表现。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内容构成的,它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

 

人文素质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文素质。人文知识主要指的是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单纯的掌握了人文知识,还不能说这个人的人文素质高。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的时候,更多看重的是一个人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人文精神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在平常工作生活中,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与内在性格。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学工作者利用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专业化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思维,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对卷面成绩过度重视,相反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素质教育也逐渐被人们重视开来。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规定,它主要指的是各社区群体,或者说是个人的各种社会时间。观念标书。知识。技能等相关的工具,手工艺品以及文化场所等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些年来人们文物保护观念变化的结果,传统的文物保护只是针对于那些物质遗产进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高。随着人们保护文物观念的变化,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逐渐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个国家重视起来。人们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业保护。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国家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产生了一些争论,最为典型的就是中韩之间围绕着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争论。随着这场争论的发酵,我国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成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广大教学工作者运用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来向学生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以及主要特点等一些基本内容,同时还要利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来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处世哲学,气质修养等素质,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容的介绍,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容固然重要,但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这门课开设的真正意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重点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使得更多人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队伍中来,最终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广大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敢于大胆创新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最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学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特点,要充分领会课堂教学的真正规律,要按照课堂教学规律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学水平。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上文,笔者各自分析了人文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相关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想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首先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究竟有何影响,只有在充分搞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与人文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才能真正学会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来提升人文教育。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学水平,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两者之间是一种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又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生人文教育,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范文5

Tang Fengbo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宝鸡 721013)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作者经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状态、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Abstrac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colleger'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lan and Education Conference under new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top creative talent;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build human resources power n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ter a research and study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for many years,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psychological quality constructi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the constructing idea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r.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结构

Key words: collegers; mental quality; structure of ment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88-03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少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常常发生心理失衡。

笔者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性不断提高,但创造能力呈下降趋势,4年当中,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下降了1.69个百分点,尽管幅度不是很大,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虽然各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已均有十多年的历史,不少学校都成立了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此项工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当前,各高校正在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面临着扩大招生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挑战,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未引起部分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说,还有很大阻力和困难,任务十分艰巨。

1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态分析

在个性特征方面,当前大学生具有活泼、开放、自信、富于幻想等特点,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较高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孤独、抑郁、恐惧、神经衰弱等。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1 孤独感和自卑感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在入学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是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调查结果还显示,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和严重的群体分化,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孤独感的主因。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具有面对社会各方压力的能力和素质。学校和社会也应多关注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咨询服务网点,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促进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学阶段,感觉不孤单的大学生仅为16.4%,其余大学生都有孤独感。现今社会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在各种考级考证的压力下功利性地学习,学习的内容不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学习的目的大多就为了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再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上感觉孤独的原因之一。

从相互交流的方式来看,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过度依赖高科技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他们常常习惯于通过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等方式相互交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对减少,这也会导致彼此间的信任感降低,易于产生孤独感。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面对这种孤独,要会自我调节,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去面临社会现实,这应该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孤独中学会成长,这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

1.2 人际交往障碍这一点可能是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些列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有些很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目前生活现状不满意。另外,家庭条件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是影响其信心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他们自信水平的重要原因。

从多数人成长经历和之前带过的学生来看,大学生应该不会存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困扰。但是近年来确实存在一些学生被其他人排斥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越老越普遍,应该引起重视。这与现今的教育体制是有一定关系,这种以分数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的教育体制,会导致学校、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忽略对孩子品德情操、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一些素质的培养。

1.3 情感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大学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在大学意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此外,大学生的群体分化越来越严重,当前贫富的差距在大学中也有所体现,不同的群体之间也造成了隔阂。之前的大学生很容易寻求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避开金钱、权势等一些因素,相互尊重、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对社会、人生的见解。现在大学生面对来自权势、金钱、群体分化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会因此而自卑,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也有些人则被在竞争中取胜的观念主导,认为相互的交流,为别人提供帮助,会导致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而会自我封闭,而不愿意共享。”

1.4 就业焦虑,人们认为当前的大学生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而他们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加之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新生们的就业焦虑感。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他们终归会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对他们的关注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希望在分析他们心理状况的同时,能够得出更好的处理方法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心理危机期,而不是以过多的负面言辞来抨击他们的行为及心理问题。

2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 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3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3.1 心理素质的涵义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与创造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3.2 心理素质的特征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3 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4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素质范文6

由于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许多学生出现会说不会写、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等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并未将语文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学科,仅仅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范围内,而不像专业课那样做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据一份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书信格式不甚了解。苏步青曾经说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因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语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就业基石

新时期,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即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择业或转业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用人需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还体现在就业的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就业不但要有基本的数量保证,同时也要有基本的质量保证,扩大就业人数是基础,而提高就业质量则是根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质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大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语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基石。

(一)语文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语文教育中,注重将知识体系融合于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上,发挥它们知识载体的作用,实现交际的目的;若工具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就很难产生出实际的应用效果。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会遇到种种问题,如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求职意向书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不能够正确理解用工合同中的条款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服务于社会管理、领导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全面型、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与时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与时代紧紧相连,对大学生进行文采、口才及人才的专项训练,以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语文素质教育是生存之本

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初步踏入社会,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学生气,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在工作岗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不足之处,这些困难的克服,都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作支撑。实践证明,对语文有着较好的理解和把握的学生,往往也会有较为宽泛的阅读面,能够对生活形成更为客观、成熟的认识,能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抱有乐观的态度,做到爱岗敬业。我国文学界泰斗张志公先生就医时,面对病历写不通顺的医生,感到自责,他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连基本的病历都不会写,是一种失职。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此类事件看出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人而非永远的跟随者。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在职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

(三)良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就业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能说、善听、常写、好读,这些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的学科及领域中,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并不能够直接产生知识或技能,却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持续的、能够终身受益的自我拓展能力。高等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素质就是该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其以后的交流与生活中遇到种种障碍与困境。随着新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必须做到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在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做到正确的转岗就业;语文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结语

大学生素质范文7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即重知识轻文化。知识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而文化是指人的综合人文素质。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拿到四六级证书,考试能过关拿到毕业证书就行了,认为人生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找份好的工作。对于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意识相当淡漠,反映在音乐艺术领域则主要表现在对于古典的、严肃的、传统的艺术作品知之甚少,如古今中外经典的歌曲、器乐曲、歌剧、交响乐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崇尚时尚,紧随潮流,对于流行音乐趋之若鹜,对于传统音乐则敬而远之,对待艺术作品缺乏兼容并包的审美标准和情趣。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加之我们周围具有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诱惑和欲望以及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物欲横流和喧嚣繁杂,许多人在思想行为上表现为浮躁肤浅、偏于功利,只看到眼前利益,对人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生活缺乏深层次、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思考。对待专业知识的研究浅尝即止,缺乏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在人际关系上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和合作,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准则呈下滑趋势。

二、掌握民乐———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

1.有利于自身修养的培养和良好道德观的建立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它是我们的祖先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沉甸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民族乐器及其作品的产生是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积累并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当代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领悟民乐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进而萌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创新的信念。伴随阵阵悠扬的民乐,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大学生的心田,油然而生的是激情涌动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的情怀。民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许多民乐如《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同时也是诗、词、境的综合体现。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荷酒茶、剑玉扇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古人研究艺术、品味生活的标志,更是古人从容潇洒、含蓄有礼精神品格的表现。感受民乐的那份淡然、优雅、恬静,让浮躁的心渐渐静下来,远避尘世的喧嚣,感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领悟人生之真谛。唯有宁静的心灵,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为摆脱了虚浮、繁杂的困扰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就能自由地翱翔。世界上真正的大师都是与寂寞为伴,与孤独共舞,心无旁骛,潜心专研的智者。即使他们取得了成功也会选择避开浮躁喧嚣的尘世,静心治学,甘于淡泊。在这一方面,居里夫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典范。居里和居里夫人成功发现了镭,当面临是否将镭申请为专利,可获得巨大的财富来改善寒酸的生活时,夫妻二人却一致决定,放弃把镭申请为专利。居里夫人说:“如果我们申请专利,那我们会获得巨大财富。但那会改变我们宁静的生活。难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要的吗?上帝已经赋予我们很多了,我们不需要更多。更多的金钱不仅不会给我们所需要的任何财富,反而会打破我们简单而饱满的生活。”始终保持宁静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过程中的得与失。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事业为之奋斗。安心做事,体验生活的从容,实现人生的理想。只有静下心来多看书,多一些独立深刻的思考,多一些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体会读书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灵魂得到升华,才能使陶冶性情这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精神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道德观。“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培育人才的基本内容,其中“礼”字放在第一位。在现代社会里,“礼”是有关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关键。只有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才能更好的领悟传统民族文化中提倡的优秀品质和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笔者认为孔子在音乐审美标准及对社会产生的功能上曾经提倡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一古代审美标准及对社会的影响在当今的灯红酒绿、充满太多的迷茫和彷徨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推广。

2.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俗话说“看一看,听一听,不如做一做”、“看一看,听一听”都有可能忘记,只有“做一做”才能真正理解记住。这就如同大学开设的音乐欣赏课一样,许多民乐听过后,很容易忘记。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对作品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而谱写成的。《十面埋伏》集中了传统琵琶曲最多的指法、手法技巧,达到技巧运用和音乐表现的高度统一,具有极大的音乐感染力,成为琵琶曲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练习此曲既能熟悉琵琶各种演奏指法的灵活运用,继承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又领略了此曲以叙事曲的体裁来表现楚汉之战完整严谨的结构形式,同时对历史典故又做了一番深刻的了解和回顾,文化底蕴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拓展。作品由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进一步熟能生巧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最终达到对作品准确完美的演绎。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演奏及艺术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有效地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3.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组建大学生民乐团,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民乐作品进行定期的排练和演出,对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乐团的合奏不同于各乐器的独奏,不同乐器间的组合,乐器与乐器之间的过渡衔接,旋律的起伏强弱变化等直接影响着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民乐团大规模、有组织的训练中,随着学生对民乐合奏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民乐的创作特点和艺术表现方式的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意义领会得更加全面深刻,这对于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在艺术实践当中加以合理运用有着深远的意义。民乐团定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强化记忆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民乐合奏中强调的统一协调,配合默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是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1.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同志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里面“文化的发展”就包括民族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成了无比绚丽的民族文化,这份弥足珍贵的财富需要后人去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创造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就是一位敢于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中西合璧,对民乐进行大胆革新的先驱者。在中学教音乐时,他组织了军乐、丝竹两支乐队,并不断向民间音乐家学习丰富自己的民乐知识,后来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高校任教期间,还向俄国音乐家学习小提琴和西洋音乐理论。由于他同时通晓民乐和西洋乐的作曲理论及演奏技巧,因此,他大胆把二胡作为民乐创新的突破口,不仅将西洋器乐的创作理论与演奏技法运用于二胡的演奏,还借鉴了琵琶、古琴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二胡在古代这种并不受人重视的伴奏乐器成了现代的独奏乐器,并成为大型民乐演奏的主力军。刘天华对民乐做出的卓越贡献源于他不断地完善自我,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因此被后人誉为“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2.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影响深远

如何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征和审美需求,对民乐进行创新,创作出更受大众欢迎的民乐作品,这不仅是专业民乐工作者肩负的重担,也是我们大学生在各类民乐活动中,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开展的民乐艺术实践活动,从目前意义来看,对在校大学生会起到宣传民乐及民族文化,拓展人文素质的作用。从长远意义来看,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前不久听了一部分高校的民乐演出,喜忧参半,感触颇深。有的高校演出的作品不仅有传统民乐或将传统民乐经过综合技术加工处理的民乐,还有把流行音乐作品改编成的民乐等,虽然整场演出大多数由非民乐专业的大学生(有的仅仅只学过一年)来表演,但演出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不仅代表中华民族重要文化传承标志之一的———民乐后继有人,而且从乐曲的表现形式、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表演等各个方面都能深切的感受到演奏者丰富的文化素养。但遗憾的是有个别高校的演出状况却令人对民乐发展的前景而感到担忧。整场所谓的民乐演出几乎全是用民族乐器演奏的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单一,有强烈的一味迎合大学生盲目崇拜流行音乐的倾向。同时舞台旁的LED屏不停的出现庸俗无聊与现场的表演毫无关联的字幕,引起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嘘声,演出场景喧哗,躁动不安。据笔者打听得知,举办方怕民乐太过传统,不时尚,没人来观赏,因此用这种方式吸引年轻人前来观看演出。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即将走向社会,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这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公民,他们专业知识强,见识广博、精通各种高科技的运用,他们的个人文化素质、行为道德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等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素质范文8

大学的生活是美好的是珍贵的,希望你回首时,能够不留任何的遗憾。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大学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大学生自我素质评价范文一:总结大二,展望大三

曾记得在大一入学时候,学长曾教诲,大学时间过的飞快,要好好珍惜大学生活,当初的我还不以为意,觉得大学有四年,时间可长了。现在回想起这句话,觉得,当初的自己好傻呀。大学时光是多么的短暂,在大学这个平台上,有的人能抓住机会,好好学习,充实自己的人生,而有些人,大学就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度过,同样的四年,同样以前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来到交大,但是四年过后,有人得到了,坚实的学识,鲜花和掌声,有人却一无所得。

不知不觉,我自己已经是大三了,不愿承认自己的大学生活已经只剩下二分之一,不愿承认自己已经22岁,太多太多的不愿意,太多太多的不接受和不习惯……

但是逝去的时光不在回来,我们能做的不应该是后悔与自责,我们应该怀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去对过去的大二,曾经的大二好好做一下总结,唯有总结才能使人提高。

学习方面:

在大二一整年的学生上,我花在上面的时间比大一的时候要少一些,而且,自习也没有大一时候的认真,总是,习惯性拿出手机玩玩游戏,还有上上网。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会在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特别是在期末考试时候,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那时候压力很大,即使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挂科,但是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与当初设下拿奖学金的目标已经远去。

社团工作总结:

大二,我当上了阳光服务中心的副部长,可能是因为没当上部长后的失落,或者是因为学生工作的激情褪去,我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懒得去做,很多会都懒得开了,所以,在这社团方面自己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锻炼,这觉得好可惜呀。

但是也不能说是一无所获,通过学生会这一个平台我认识了很多志趣相同的同学,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可以一起去打球,最让我高兴的是,能认识一群大一的学弟学妹,在他们中我看到了,当初我们的激情,以及他们的努力,跟他们一起办活动,一起聚餐,一起聊天,真的很开心。

同样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我们都是真诚相待,我们一起为社团服务,那段时间很开心。

通过对这社团工作的总结,我觉得做人首先要有激情,要有责任心,没有很强的责任心的话,是什么事情也办不好的,所以在以后的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要好好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让大学四年没有虚度。

对大三的展望:

有句网络流传语:大一学习的是傻子,大二不学习的是傻子,大三傻子都学习了,所以大三的首要任务是要好好学习,不能在虚度光阴了,因为大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加上大三是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如果不用心去学习的话,将来等到毕业,可能真的是什么也没有学到,那时候可能找不到工作,可能毕业都成问题,那时候真的是后悔莫及。所以大三,我决定好好做一个学习计划,因为通过大一大二的经验,我知道,事不预则不立,做每件事情都应该要有计划,有准备。没有人会随随便便能够成功。大三的学习计划:

坚持在没课的晚上去自习,时间是晚上7点半到10点,要学会和老师和同学交流,有不懂得学习问题,大胆的去寻找老师或是同学,及时解决问题。不能在随意旷课了,自己再去看课本的效果很差,认真听课是好好学习的表现。要学好一些制图软件比如solidwork,solidegde,以及一些编程,这都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每星期,坚持学习英语,每个周三晚上做一套六级模拟题,争取这次把六级给过了。

大学生自我素质评价范文二: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毕业之际,对自己大学几年来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自我评价。通过大学几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今后人生的价值时刻准备着。

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的青年。

学习方面,我认真端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嵌入式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汇编语言、C及C++掌握很好,能独立的编写小程序。对单片机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及嵌入式c及汇编混合编程较熟悉等。在硬件方面,熟悉电子电路及各种电路设计软件等。我努力认真地学好每一门功课,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我会经常的去图书馆看下其它方面的书等。

工作方面,自入校以来,我一直在班上担任的是班长,在此期间,积极主动地为同学服务,有意识地协调好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能积极的配合辅导员老师的工作,积极的开展班级各种活动,能很好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增进了同学们间的友谊,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系学生会里我担任的是外联部部长,在这期间,我积极的配合系领导各项学生工作,使学生会各部门更好的合作搞好学生工作,也得到系领导的肯定。在大学几年里,我年年都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

此外,我还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如院校的合唱比赛等等。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使我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大学放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大一暑假我去电子厂做质检等。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

思想方面,通过大学里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注时政,通过了解和学习党的有关动态和精神,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我们系党校的学习培训班的学习后,顺利通过党校考核,获得了党校结业证书,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院、系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现在我拥有年轻和知识,我可以用热情和活力,自信和学识来克服毕业后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协调,管理能力去完成今后的美丽人生!

大学生自我素质评价范文三: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大学四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大学生素质范文9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传承者。其素质如何,将会在社会未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前期,发生了大学生投毒案件,引人深思。分析少数大学生发生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智商、科学文化素质都不低,但为什么因一些锁事没有处理好而导致悲剧的发生。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真正重视。有不少专家提出:今后世界第一位挑战的不是技术革命、经济发展,而是人的人文素质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应该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引领社会人文素质的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个人负责,更是对社会发展、民族兴旺负责。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近几年,个别大学生发生案件、问题,虽是个例,但具体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人文素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出表现在:

一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缺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一些不良文化和思想也随之而入,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相互涤荡,各种非主流意识不断干扰着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大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这时教育引导不到位不及时,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走偏走斜。从以往大学生发生的问题来看,都可以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都找到原因教训。

二是优良传统文化缺失。社会经济的日益丰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传统文化不断丢失,精神需求问题越来越突显。特别是当前出现的一些“官二代”的特权意识、“富二代”的炫富行为等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群体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大学生梦想暴富、快富,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

三是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由于少数家庭教育引导不到位、方法不科学,个别大学生智商较高,但情商极低,从小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性情怪异,不善于与周边同学和睦相处,不会处理日常生活正常出现的摩擦,有的心理上深层次问题多不知道如何正确解决。可以说心理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原因剖析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从发生问题的来看,有的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为生计奔波、在外时间长等原因疏于管理。有的家庭教育功利心强,给学生的成长形成不良影响。有的家庭教育重物质轻思想,忽视了思想上的改造和塑形。

社会学校教育方面。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对大学生“三观”改造势必形成不良的影响。大部分学校虽然也开了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开设了心理辅导室,但重智轻德、重学历轻能力、重学术专业轻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跟进做好转化工作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少数教师人文素质开始下降,个别教师无心教书育人,过分热衷于第二职业等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更无法用“身教”、“人格魅力”等人文素质影响学生,感召学生。

个人品德修养方面。从发案大学生个体情况来看,个人思想偏激,心胸狭隘,心理不正常是发案的内在原因。大部分学校入学时缺少心理测试环节,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有效跟踪防护,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够。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时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栋梁,他们的 “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贯彻十八精神,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然而从目前高等教育来看,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化,专业设置指向性越来越明显,受功利导向影响,容易出成果、有经济效益的学科越来起受到重视。而人文素质教育相对来说见效慢、不明显,在一些高等学校处于可有可无的处境,有的虽然设置了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但教学质量并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在大学的文化素质基本靠自我教育和大学传统文化及周边师生氛围的影响。当前个别大学生暴露出来的人文素质问题,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加大推进改革、研究解决问题的进程。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可以使大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能力素质;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可以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远大的理想信念、健全的完美人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和改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人文教育就其目标而言,在于培养渊博知识、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心智完美的人,它引领社会风尚,树立人文价值,造福于社会。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加强人文教育

一是抓好人文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大学要开设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在内的多种人文学科,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特别突出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通过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科学全面地理解世界,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哲学方法论的学习,坚持用为科学发展观来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学会用辩证思维分析个人、社会和历史。

二是抓好优良传统教育。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传统,从尧舜“禅让”到孔孟之道,到周公吐脯,到孔融让梨,再到雷锋助人……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高等院校要注重搞好这些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其所富有的精神粮食中汲取精华。同时要还要注重吸收包括外国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让每一名大学生都学会同他人和睦相处、同社会和谐相溶,能够正确评估自己,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三是抓好道德修养教育。指出,道德是人的灵魂,没有道德就等于没有灵魂。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就会愈大。因此,必须注重抓好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要从道德理念、道德修养、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方面规范引导。

四是建立健全心理防范机制。各高等院校建立入学前的心理检测,入学后的有针对性地加强跟踪辅导等机制,是预防和减少大学期间发生问题案件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注重环境熏陶

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人文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培植有着潜移默化的首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高等院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从校园外部的整洁绿化,到道路、教室、图书馆等各建筑物设置和取名,到橱窗、横幅、布告、宣传牌等内容、形式的设置,再到校训、办学精神、教学理念等内容的设定,都要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

发挥教师队伍模范表率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更深远。因此,要重视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群体。

发挥人文素质先进群体激励和引导作用。在高等院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要注重发现、树立、宣传人文素质先进典型,在校园持续开展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活动,形成争当人文素质先进典型的良好风尚。

注重校园外部社会环境的整治和美化。高等院校要主动协助院校附近县区、公安、文化等政府部门,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查封排齐不健康场所,提升周边环境的文化层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三)实践锤炼淬火

在院校内,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定期开展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举办各种文化节、科技节、体育比赛、文艺表演、学习交流等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要注重推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活动,使学生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积极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加强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努力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 教高[1998]2号文件,1998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