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研讨会通知集锦9篇

时间:2022-04-04 18:15:54

研讨会通知

研讨会通知范文1

地点:郑州

主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承办: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村能源工程专业委员会

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

近年来,面对能源需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发展可再生、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农业和农村作为我国清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要领域,对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举足轻重。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以及低碳节能技术等,已经成为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我国清洁能源及低碳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展示相关科研成果,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村能源工程专业委员会、《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和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共同承办的“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定于2010年4月22~2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期3天,会后组织技术参观。

会议拟邀请国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从事清洁能源与低碳节能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成果推广,并为企业、厂商提供科技合作的平台。

会议征集论文并出版论文集,通过评审优秀的论文拟安排在《农业工程学报》(正刊)发表,基本通过审核的将在《农业工程学报》(增刊)上发表,正刊和增刊均送El收录。欢迎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研究生参加此次大会,并踊跃投稿、展示、交流。

一、会议内容

会议主题: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新进展

1)清洁能源政策;2)藻类能源利用技术;3)生物质固体燃料技术;4)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柴油、乙醇等)技术;5)生物气化(CH4、H2)、生物质热解气化工程技术;6)生物质发电技术;7)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8)小水电;9)小风电;10)地热开发与热泵利用技术;11)低碳节能新技术。

二、会务费

1000元/人,在校研究生600元/人。

会议期间安排住宿,食宿费用自理。

三、参会报名截止日期及汇款方式

参会回执见附件,填好后发送至,报名截止2011年4月10日。收到报名信息后,将发邀请通知。

银行汇款开户行:农业银行北京朝阳路北支行户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帐号:040101040009001。

邮局汇款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501室《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收,邮编100125。

汇款务请注明“学报会议费”字样,收款后统一开具发票。

四、联系方式

秦学敏电话:010-65929451,15110257104 简保权电话:010-65910066转2503,15010386132

王柳电话:010-65929430

研讨会通知范文2

一、会议主题

在中国教育教学中推进数字内容及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多媒体教育读物专业委员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星球地图出版社

三、主要议题

(一)教育资源如何参与跨行业的新媒体资源开发与应用

(二)如何摆脱教育资源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脱节的难题

(三)中国教育资源怎样满足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和需求

(四)如何实现教育资源产业化

(五)如何将数字内容及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六)如何培养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

四、参会人员

从事数字内容研发、生产、服务及教育新媒体产业相关技术与产品研发、生产、服务的企业(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系统平台提供商、教育信息化装备和终端设备提供商以及教育出版、发行单位等)。

教育信息资源中心、装备中心、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包括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基础教育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和教育类行业协会、相关社会团体。

五、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2012年7月15日报到,16日至17日开会。

会议地点:福建省武夷山市圣远国际大酒店。

具体地址:武夷山市三姑度假区天游峰路8号(在武夷山火车站乘坐2路公交车到“东宝酒店”换乘6路公交车,到“华龙酒店”下车,全程约17公里。在武夷山机场对面乘坐6路公交车到“华龙酒店”下车,全程约10公里)。

六、参会细则

(一)会务费及资料费1280元。往返交通费、会议期间食宿自理。

(二)报名截止时间:2012年7月1日。

(三)会务联络:

研讨会通知范文3

一、时间和地点

2007年10月18―21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举行。

二、主要内容

(一)主要议题

研究探讨武当内家拳法、民间传统武术继承发展对策方略。

展示武当武术新近挖整的功法套路,交流武当内家拳法、功理及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成果。

(二)主要形式

中华武术论文报告会,学术交流座谈会。

资深专家、教授专题讲座,授课解疑。

武当内家拳传人、名家功夫表演交流。

评奖。设挖整传统项目奖、名家表演奖、优秀论文奖、特别推广贡献奖四个奖项。

考察武当武术文化、道教文化,汉水文化。

三、 参加人员

特邀国家武管中心、武术研究院、各大体院、有关部门领导和资深武术专家、教授。

海内外各武术团体、馆校、武术名家、名人、传人。

民间太极、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极拳等拳派传人。

武术爱好者和一切关心热爱中华武术发展的仁人志士。

四、日程安排

五、奖励办法

挖掘传统项目奖:新近挖整的武当内家拳功法套路,特点突出,具有推广价值,演练水平较高,有传承的史料,经大会组委会评定为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1000-2000元,并推荐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当杂志上刊登宣传。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优秀奖:参加武当内家拳功法展示表演的名人、名家,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录取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100―300元,颁发证书。

优秀论文奖:参加研讨交流的论文,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录取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金200―500元,颁发证书,论文先在武当杂志上发表,并可结出版发行。

特别推广贡献奖:为弘扬武当武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经大会组委评审,发给特别贡献奖,授予“武当百杰”光荣称号。

大会向参加会议的每位代表赠送精美纪念品一份。

六、参加办法

凡愿意参加大会人员,请与大会办公室联系,索取报名登记表或从武当杂志网站下载(省略)。

大会收到报名表,登记审查批准后,发给会议通知及正式代表证,正式代表需交会务费600元(包含三星级宾馆食宿费、考察费),不足部分由大会补助,有论文参加评审者,需交评审费100元,论文必须在2007年7月30日前寄大会办公室。

参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费100元,在报名时寄交大会办公室(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前)。

参会观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会会务费10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大会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参会者可提前报名,同时把论文、习武简介、登记照片(二寸半身照二张)以及相关材料和费用寄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七、组委会办公室地址

邮编:442700湖北省丹江口武当杂志社

联系咨询电话:0719-5223531(马老师)

研讨会通知范文4

[关键词]语义Web 综合集成研讨厅 复杂性 开放系统

[分类号]TP393

近代西方科学普遍采用培根式还原论作为基础的方法论,与此不同的是综合集成方法论,它是一种从整体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论,是现代科学条件下认识方法论上的一次飞跃。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再到“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开放复杂巨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不断深入。综合集成研讨厅是专家们同计算机和信息资料情报系统一起工作的“厅”,是把专家们和知识库、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系统、高速计算机等如作战指挥厅那样组织起来,形成巨型的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语义Web技术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尤其是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人机结合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技术环境。本文主要探讨语义Web环境中建立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框架体系。

1 综合集成研讨体系

1.1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基本思想

1992年,钱学森等科学家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处理开放复杂系统的方法论――综合集成研讨厅(Hall for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HWMSE)。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构想是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使参加研讨的集体在讨论问题时相互启发、相互激活,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把大量的各种信息与知识及千百万人的聪明才智和古人的智慧(通过书本的记载或知识工程中的专家系统)综合集成起来,从而得到科学的认识与结论。其实质是指导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把专家的智慧、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各种数据、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统一的、强大的问题求解系统。

研讨厅系统由专家体系、知识/信息体系和机器体系三部分组成。因此,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成功应用就是要发挥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专家体系由参与研讨的专家组成,是复杂问题求解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在专家体系中,主持人的作用尤为重要。专家体系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各个专家“心智”的运用上,尤其是其中的“性智”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这是问题求解的关键所在;机器体系由专家所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以及为整个专家群体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组成,其作用在于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包括数据运算和逻辑运算能力,在定量分析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信息体系则由各种形式的信息和知识组成,它包括与问题相关的领域知识/信息、问题求解知识/信息等,专家体系和机器体系是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载体。综合集成研讨体系的成功应用就是将上述三个部分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统一的、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和问题求解系统,发挥其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

1.2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关键问题

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关键问题是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研讨体系规范、研讨决策方式、研讨流程、意见整合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等。其中,人机结合认为人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与机器根据各自特长与优势进行功能与过程的分工,即“人机一体、各取所长、人机分工”。人机结合的手段是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表现为将专家凭经验得到的定性认识、各种信息、知识,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建立模型,反复修改,最终上升为对全局的定量认识。体系规范包括行为规范、研讨规范、决策规范和工程规范;研讨方式分为在线研讨和离线研讨。体现综合集成思想的研讨流程主要包括9个方面:①研讨开始时确定各位参与研讨者的身份及其权限,解决专家体系的构成问题;②为了有效控制研讨进程,需要对研讨状态进行统一管理;③确定研讨模板与选择研讨方式;④主持人在流程控制中的参与和调度作用,要求主持人置身于流程中;⑤发言权的获取与释放;⑥研讨阶段的控制与过渡;⑦研讨意见的归纳与整理和群体专家思维的收敛;③经过多轮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研讨过程形成供决策的研讨方案;⑨决策方案的形成要经过多轮的螺旋上升的循环表决过程。如何达成“共识”是研讨流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献提出综合集成研讨厅共识达成的模型,并设计了基于Internet的群体研讨平台;在应用综合集成研讨厅方法论时必须采用严格的系统工程方法论,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新方法论,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主要贡献是:①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提供一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②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知识处理活动提供一种以人为中心,人机结合的知识处理模式;③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知识涌现”提供良好的“知识场(Ba)”。研讨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求解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了成员沟通与信息共享、意见收集、知识获取、群体活动产生智慧火花、集专家智慧得到有关议题的新知识、新决策等。

2 基于Intern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2.1 基于Intern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基本思想

一方面Internet的广泛应用为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环境。文献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复杂系统的处理需求、Internet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了构建基于Intem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必要性;另一方面Internet本身是一种开放复杂巨系统。文献从系统学的角度论证了Internet是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备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即开放性、层次性、演化性、巨量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Internet构建面向Agen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是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一个有效工程途径的观点。

2.2 基于Intern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结构

戴汝为、操龙兵等认为基于Intern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基本构想包含以下几层含义:①研讨厅可运行在Intemet上,Internet不只是研讨厅的“媒介”和“运行平台”,而且是研讨厅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研讨厅的资源库、知识库、分布计算平台、研讨服务平台、决策支持工具,作为研讨厅体系中的机器体系与知识体系的支撑、计算、服务、运行平台;②必须充分借鉴Internet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的标准和规范;③广泛采用Internet标准与技术,如分布计算、协同计算、移

动计算、主动计算、广域网技术等,采用面向组件、XML的设计模式等。基于Internet的研讨厅是一个分布式层次性的研讨体系,即可以把一个会议再分为若干个子会议或者若干个针对特定主题的讨论班,子会议和主题讨论班基于Internet进行。基于Intem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结构包括:自底向上分为平台层、资源层、网关层、综合集成层、决策层和人机界面层,如图1所示:

基于Intem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具有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特点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机结合以人为主、面向网络、资源共享、实时跨平台协作、多媒体接口设计、严格安全管理、结合知识管理。可见,基于Intem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为克服传统研讨厅在时间和地理方面的局限性,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专家或计算机采用同步或异步等不同的协作方式参与研讨成为可能,不仅可以降低研讨的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其效率。

2.3 基于Intern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中存在的问题

从知识处理的视角看,基于Intern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多个专家之间、多个计算机之间、人与计算机之间缺乏对领域知识的共识。而对领域知识具有共识是基于Internet的综合集成研讨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②计算机不理解知识的语义内容以及语义联系。目前,Internet主要采用基于HTML的知识表示方法。由于HTML语言是为了方便人类的阅读和浏览网页信息而设计的,侧重于表现形式,而忽略语义标注,导致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不可理解性。同时,在传统Internet环境中,知识之间的联系主要由超链接或主外键来实现,不能表示知识之间的语义层次关联标注,计算机并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③缺少计算机可理解的规则系统。知识和规则是在计算机知识处理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因素。除了面向计算机可理解的知识表示之外,规则系统的计算机可理解性是计算机自动进行逻辑推理、验证、抽取和集成的重要前提。④知识处理单位的非原子性。在传统Internet环境中,知识以标记字段、段落或语句为单位进行处理,导致计算机知识处理的复杂性。知识处理单位的原子性是计算机自动完成知识计算的前提条件之一。⑤缺少前端控制。目前,由于人们对Internet信息处理流程的前端,尤其是信息的输入、分类和组织环节的失控,导致大量垃圾信息进入Interact中,影响着计算机知识处理的可靠性。

3 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3.1 语义Web与Intemet的关系

语义Web(Semantic Web)是传统Web的一种延伸,其所有数据均被赋予规范的含义,以便于人机合作完成数据处理任务。目前,Intemet上的信息组织和管理方法采用的是基于传统Web数据表示方法。传统Web数据表示的特点是面向人类浏览,重视人的可理解性,而忽略了机器的可理解性,导致计算机进行基于传统Web数据处理的困难。语义Web采用面向计算机可理解的数据表示方法,降低了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的难度,提高了人机结合数据处理的效率。根据笔者在文献中的研究,相对于传统Web,语义Web知识处理具有以下特征:①知识表示的计算机可理解性。与传统Web不同的是,语义Web采用OWL语言(或基于XML的RDF模型)为基础的知识表示技术描述领域本体知识,不仅实现知识的“机器可理解”,而且还兼顾其“人可理解性”,保证在专家体系、计算机体系之间对同一概念的认识具有一致性。②语义层次的知识联网关系。传统Web是一种硬件设备或软件应用之间的网络,数据被应用程序所控制,在数据之间缺少计算机可理解的联网关系。除了使知识具备“计算机可理解性”,语义Web中知识表示的另一个目的是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网关系,进而在Internet之上形成语义层次的“虚拟网络”。③计算机可理解的规则系统。语义Web中增加了“计算机可理解的规则系统”。规则系统可分为单调规则和非单调规则两种,分别用于不完全信息情况和完全信息情况下的语义推理。语义Web的规则推理机制为基于语义Web的知识挖掘、推理和验证操作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知识的“机器可理解”化进程。④知识处理单位的“原子性”。与传统Web不同的是,语义Web支持以“对象一属性一值”三元组组成的“知识原子”为单位进行表示、检索、推理和抽取知识。因此,语义Web知识处理单位的原子性从根本上方便了知识检索、推理、抽取和集成活动。⑤强调知识处理前端控制。传统Web对前端控制的忽视导致知识以信息的形式存放到计算机系统中,缺少必要的语义信息和一致性检验,进而造成传统Web中知识本身的质量过低和计算机智能处理成本过高。语义Web重视人在知识表示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知识表示的规范性、计算机可理解性、一致性和正确性,减少垃圾信息被输入到计算机的可能,从根本上降低计算机知识处理的难度。可见,语义Web作为下一代Internet的重要发展趋势,为改进传统Web的知识组织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人机协同知识处理为可能。

3.2 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采用语义Web可以解决基于传统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中存在的五个问题,进而提高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知识处理效率。

3.2.1 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基本思路包括:①通过语义Web中的领域本体的建设实现专家之间、机器之间、专家与计算机之间对领域知识的共识;②采用OWL语言或基于XML的RDF(s)模型实现知识的语义内容、语义联系的计算机可理解性;③采用RuleML和SWRL实现规则系统的计算机可理解性;④采用由“对象-属性-值”组成的三元组陈述对知识原子进行规范表示,实现知识处理单位的原子性;⑤通过人机合作方式的改变加强前端控制,强调知识处理前端控制的重要性,领域专家采用PDCA的方法以计算机可理解的方式表示知识,避免垃圾信息的流入。 3.2.2 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与基于传统Imem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结构不同的是,本系统的设计遵循了上述基本思路,各层次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如下:

・平台层。与“基于Intemet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软件体系结构”类似,主要由传统的Internet/Intranet构成,为其他层次提供基础技术平台。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并不是要建立脱离于传统Internet的另一种新网络,而是对传统Intemet的知识处理模式进行扩展和改进。具体的扩展和改进体现在处于平台层之上的四个层,即语义层、主体层、研讨层和社会智能层之中。

・语义层。采用语义Web技术对图2中的资源层进行改进,要求研讨厅的知识必须采用OWL语言或基于XML语言的RDF方式表示,实现知识的语义内

容和语义关联的计算机可理解性;采用RuleML或SWRL描述知识处理规则系统,保证规则系统的计算机可理解性。语义层的知识主要由其上一层的专家和计算机负责维护。

・主体层。主要由构成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专家、计算机或智能体组成。专家、计算机或智能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①参与研讨,在研讨过程中,在多个专家之间、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专家之间通过语义本体形成对领域知识的共识;②负责监控和维护领域本体、知识处理规则等语义层的知识,为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持续改进提供支持。

・研讨层。研讨层建立在主体层之上,主要由主体层中的专家或计算机进行逻辑分组后形成多个研讨厅组成。同一专家或计算机可以参与多个研讨厅的活动;研讨厅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或多个方向的子研讨厅:研讨活动可以同步或异步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过程中主要采用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技术,实现参与者之间的共识和知识的计算机可理解的目的。

・社会智能层。社会智能层建立在研讨层之上,是主体层中的多个专家、计算机和智能体通过研讨层中的不同研讨厅中的“研讨”活动体现出来的区别于个体系统、一般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的另一种系统,即“人工社会智能”。人工社会系统的特殊性在于:①系统构成包括机器、软件、网络系统、人与群体用户;②存在社会交互性,个体之间通过机器系统在相关领域中进行交互;③存在社会思维,系统中用户个体之间进行交互,实质是个体思维之间的交互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智能之间的交互作用,思维与智能交互的表现与结果是社会性思维;④社会互能够涌现出群体智能、行为与问题求解能力,展现社会智能。社会智能层中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或新决策,可以通过综合集成的方法存入语义层,推动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持续发展。

・综合集成方法论贯穿于上述四个层次,是各层内部以及相邻层次之间互动的重要方法论。

3.2.3 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研讨模式即“集成语义Web与Web2.0的研讨模式”。在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中采用“集成语义Web与Web2.0的研讨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基于语义Web的综合集成研讨厅具有开放性;②语义Web技术与Web2.0结合是今后的发展趋势;③充分发挥专家体系和机器体系在知识处理中的不同优劣势。“集成语义Web与Web2.0的研讨模式”的基本思想是:①从知识体系看,集成语义Web与Web2.0的知识处理对象为Web知识,即通过Web连接起来的知识,包括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显性知识和存储在人脑中的隐性知识;②从研讨方法的选择看,集成语义Web与Web2.0的知识处理模式采用语义Web技术作为数据层的研讨技术,采取Web2.0理论作为应用层的研讨方式;③从研讨内容的粒度看,采用具有原子性的知识元素作为研讨内容的最小单位,知识元素之间通过语义或语法关联,可以产生更大的研讨内容单位;④从研讨手段看,主要采用人机协同知识处理,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从而克服各自的缺点,提高知识处理的整体效率。

研讨会通知范文5

关键词:高校;伦理学;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07-03

研讨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于20世纪90年代由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率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实行并大力推广。在教学目的上,“这种研讨式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既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又培养学生包括初步的科学研究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1]。在教学形式上,它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它强调“要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2]。研讨式教学把教师与学生一同视为主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高校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我们尝试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伦理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研讨式教学运用于伦理学的可行性依据

(一)必要性

传统的伦理学教学方式是讲授式,由教师系统地讲授本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论流派以及最新的学术前沿问题,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伦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有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学术研究的进展,伦理学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一般在特定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把前沿信息传达给学生,并把自己对学科的理解贯穿其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说,就知识的传授而言,讲授式是最便捷的教学方式,所以讲授式教学法至今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有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讲授式教学对教师本身的学术造诣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讲授式教学全程都以教师为主体,知识的传授与教师的人格魅力交织在一起,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个性特征决定着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一个学识渊博且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自然会吸引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术趣味。反之,如果教师知识贫乏,照本宣科,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甚至反感。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能力成为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兼具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是不现实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各有不同,所以必须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其次,讲授式教学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评价教学效果。道德理论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讲授式教学虽然能够传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没有给学生提供在具体问题中“操练”知识的机会,因而无法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讲授式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期末考试的一套试卷,考题设计也往往偏重知识的记忆,考前是否用功背诵标准答案决定了分数的高低,使得考试分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而以分数来考查教学效果有失偏颇。

(二)可能性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于伦理学教学也具有可能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由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首先,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实践性。伦理学以现实的道德现象和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探究道德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分析社会生活中各种伦理关系的处理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研究有一种“实践的目的”,“必须研究实践的性质,研究我们怎样进行实践”[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必然会发生各种伦理关系,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等诸多领域。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引申出一般的伦理学理论,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机械的教条,而是理论与实践统一基础上的活的知识。

其次,伦理学的判断立场具有价值性。伦理学对世界的认识是从价值评价的角度进行的。不同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世界,科学以探求真理为己任,艺术以审美的视角观照世界,宗教立足于超越的立场来理解世界,伦理学则是以善恶范畴对社会现象进行价值审视。伦理判断不是一种事实认知而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不同于事实判断。寻求价值上的善,需要依据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和社会存在的终极目的。在研讨教学过程中,针对社会道德现象,学生可以理性地表达价值判断,澄清自身的价值立场,进而达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自觉。

最后,伦理认识具有情感体验性。伦理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是一门人文科学。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知识能够通过个体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对待社会道德现象,即使没有伦理学的学科训练,人们也会有一种直觉的价值判断,这种道德直觉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良心”,它体现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可以说,经过中小学的系统教育,高校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好恶倾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体悟自己的道德直觉,理解伦理学理论,这是伦理学特有的学习方法。

可见,运用研讨式教学于伦理学教学过程,以弥补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具有一种实践上的必要性;同时伦理学所具有的实践性、价值性和情感体验性等学科特征,也使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有其可能性。问题在于如何在伦理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二、研讨式教学在伦理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实践应用

“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道德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外伦理思想史的内容;“伦理学的原则规范”包括道德原则上的四个派别,即功利论、道义论、美德论、契约论,在道德规范上的三个层面,即人与社会关系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与人关系上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黄金规则与仁爱等;“道德实践”包括道德选择和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意义;“应用伦理学”包括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经济伦理等分支。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侧重。前两部分以讲授式为主,由教师讲授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学术前沿和理论动态,后两部分以研讨式为主,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操作流程上,从布置作业、课下准备、课堂参与到提交作业环环相扣。在伦理学的绪论课内容结束之后,即布置本学期要讨论的选题。由教师精心设计7个论题,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1个论题。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下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查找资料、反复讨论、完成课堂发言稿等。当教学进度涉及该论题时,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发言,陈述对论题的理解以及依然存在的困惑,随之由其他学生辩驳质疑,发表评论,最后教师总结并以此导入新课。课后,每位小组成员将自己对该论题的认识和感悟写成2000字的作业,作为判定平时成绩的依据。作业以电子版形式发到教师邮箱,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给出成绩并进行点评。点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所持的观点或予以肯定或提出商榷;二是对作业中表达的伦理立场和态度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和评价,并在得到学生反馈后进一步与学生交流。

在讨论题的设计上,教师既要考虑到与伦理学学科内容的关联程度,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把握能力。每个选题都需要以小见大,能够从中引申出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我们的选题都符合这样的要求。例如,对良心的讨论引出道德的起源问题;对道德与法律的比较理解道德的特殊性; 对幸福的思考引导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孝道和贞节两种德性的分析引出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的区别; 通过反思个人经历中的道德冲突事件引申出个体道德困境中抉择的原则;从对雾霾的伦理学分析引出环境伦理问题;从网络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利弊来讨论网络伦理等等。

在考试测评环节,由于教学效果无法依据单纯的记忆性知识来判别,于是我们在考试中加入了“案例分析”的题型,两个案例共占试卷总分值的30%,以此考察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通过对“被拐来的天使”的境遇的分析来研究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通过“小悦悦”事件分析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的关系;通过分析村民对接纳污染企业的态度考察生态伦理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通过分析人体器官供应紧张情况下如何分配来考察生命伦理学中的公正问题等。在答案的设计上,并没有预先设定的标准答案,答卷只要依托某种伦理学理论,有清晰的逻辑理路,能够自圆其说,即使伦理立场截然相反,都可以得分。这种考试题型的设计既能够考查学生对伦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考查学生运用伦理理论分析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在“伦理学”最终成绩的评定上,期末考试占学科总评成绩的80%,研讨题作业得分占总评成绩的20%,这种占分比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研讨式教学的积极性。

(二)效果

通过灵活运用研讨式教学方式,考试环节增加案例分析题型的措施,伦理学教学改革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研讨式教学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讨式教学预先布置讨论题让学生课前准备,因为占总成绩的20%,学生开始准备时似乎出于某种强制性,但是,一旦深入探讨问题,通过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他们就能从中获得思考的乐趣,参与研讨便由起初的被动变为之后的主动。学生查阅资料,辨析各种道德观点,从切身生活阅历出发感悟伦理学理论,再把理论运用于相关的道德现象的解释,循环往复中提高了学习伦理学的兴趣。

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发言和对话、课下延伸思考的研讨式教学,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道德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在分析道德现象的时候,学生已不再囿于单纯的道德直觉,而是自觉立足于某种道德立场。通过试卷分析可以发现,学生都能够依据某种伦理学理论对案例展开分析,基本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跃进。

研讨式教学还间接增进了学生情谊和师生情感。在课下准备和课上讨论的过程中,同一学习小组研讨同一个论题,相互切磋,客观上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谊。在师生关系方面,由于教师也要加入学生的QQ群组中,他们通过指导论题、点评作业的形式与学生深度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会把生活中的困惑倾诉给教师求得指点,教师也从学生的信任中体会到工作成就感。

三、运用研讨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讨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方法。在研讨式教学运用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以讲授式为主、以研讨式为辅

伦理学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对于没有学科基础的本科生而言,教师必须对伦理学的发展脉络、各种理论观点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使学生宏观把握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因而讲授式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研讨式虽然贯穿其中,但也只能处于辅地位。任何一种伦理学体系都有自己的学科发展史,学生必须要掌握伦理学体系发展的历史,了解各派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得失,所以伦理学教学首先要用讲授法把基本理论阐释清楚。当然,讲授也不是单纯的教师“独白”,而是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运用启发式、对话式、案例式等方法,积极与学生互动。研讨式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理论运用能力的一种训练。在“道德实践”部分和“应用伦理学”部分可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主动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训练学生的道德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伦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首要任务

“伦理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明确道德评价和判断是非善恶标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4]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伦理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伦理学理论,才能初窥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之堂奥。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是教学的间接目的。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绪论中谈道:“盖伦理学者,知识之径涂;而修身书者,则行为之标准也。持修身书之见解以治伦理学,常足为学识进步之障碍。故不可不区别之。”[5]伦理学不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虽然两者都以道德为研究对象,但是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德才兼备的要求。伦理学则侧重知识的传授和运用。当然,在伦理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把道德知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素养,并做到知行统一,是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效果只能是间接的。

(三)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与驾驭能力

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在单纯的讲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较少,交流活动也仅限于授课时间。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布置课题开始,教师就要组建在线讨论群,指导学生的研讨活动,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学生个性各异,要求不同,需要真诚付出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如果缺乏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真心爱护,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研讨式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研讨式教学也需要教师对课程具有宏观驾驭能力。在课堂对话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话题,避免漫无边际的引申,有意识地使研讨合于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伦理学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自身的专业特长,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侧重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 ――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5).

[2]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7.

研讨会通知范文6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我们将教师讲授模块化分为:基础理论讲授、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两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课时。基础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讲授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信道模型、编码技术、调制技术、接入技术、交换与组网技术等,除简单回顾大学通信原理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之外,主要补充高级的通信与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专题研讨作知识准备,采用了国外著名大学通信与网络方面研究生教材【5-6】。

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部分,主要讲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科技交流、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方法与规范。文献检索向学生介绍信息工程领域常用工具,如:SCI文献索引数据库、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EEE数据库等的使用。讲授根据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等进行文献查找筛选的方法。文献阅读介绍三关阅读方法。科技论文写作讲授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语、图表、科技术语的写作方法与常用写作规范【7】。科技学术交流主要介绍PPT制作方法、演讲技巧等。

另外,在学生开始专题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自己的科研工作或感兴趣的题目,给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做学术报告的范例。在本门课开始的第一次课,我们将本学期的专题讨论内容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选择某个专题,自由组成团队,并推举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研讨内容。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但需得到老师认可。对于个别学生,老师可以指定加入某个团队或组建新的团队。

2.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约占三分之二课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现代数字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往年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对专题研讨内容进行划分,目前专题内容主要包括: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通信、深空通信、认知无线电、超宽带通信、实时通信与机载网络、扩频通信与保密通信、卫星通信与网络等。每年根据上一年教学情况,专题内容会略有调整。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题下的子专题准备研讨内容,开展学术讨论。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选择题目分工合作,查阅文献,准备PPT和技术报告。准备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技术、开放问题、自己观点、研究设想、总结等。

课堂上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利用多媒体陈述演讲内容,考察学生制作演讲文稿、组织演讲内容、演讲仪态和现场驾驭能力,教师做好记录。针对报告内容,首先发动学生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或同组成员回答和解释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争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向报告人提问,在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针对报告人的演讲文稿制作、内容组织、演讲仪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教师进行点评,对课堂中出现的学术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调研文献和思考。

3. 成绩评估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分值比例如下:期末笔试30%,演讲成绩30%,技术报告30%,课堂讨论10%。期末笔试主要考察对教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形式。演讲成绩会在每次研讨课时,随机抽取10名学生民主评议,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作为演讲成绩,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同一组的同学原则上分数相同。演讲结束后,报告人小组同学将根据演讲文稿、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独立整理和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技术报告对每个同学评分。任课教师认真批改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批改完毕并给出成绩后,会返还给同学,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到期末根据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情况,给出课堂讨论部分成绩,以便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采用综合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p#分页标题#e#

二、体会与不足

通过《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我们有下面体会:

1.结合热点进行演讲示范,提高学生对研讨课的兴趣

例如,目前IP地址资源耗尽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教师很快作了IPv6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学生不但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也学会了演讲中问题提出、知识讲授、演讲驾驭的一些技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专题研讨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养是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研讨课中的角色,首先是一个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研讨教学成败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研讨课程的教师,必须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格且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穿针引线,使课程进展顺利,并避免自身成为课堂的中心;要鼓励、接受、支持合理的各种观点;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听与讲充分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当好听众,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好阶段性课堂总结。

3.前期充分准备是学术交流成功的保障

部分同学以前很少接触外文文献,面对大量文献资料,抓不住主题,无法有效地组织好自己的报告内容,有的报告内容肤浅,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做报告时,盯着电脑屏幕念屏幕上的文字或打印出的演讲稿。有的题目大多数同学不太熟悉,出现讨论冷场现象。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所选专题领域的一两篇综述文章为基础,查阅文献,展开论述。要求小组同学事前多讨论,演讲同学事前多模拟练习。教师审查通过的演讲文稿才能进行演讲,并且演讲人在演讲前几天需将演讲文稿发给所有同学,让其他同学事先熟悉内容,对该专题感的同学还可以做进一步调研。这样演讲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

三、结束语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过程。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国际学科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平等讨论与思考,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授课资料和素材;授课时,要很好地控制时间,注意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讨课,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问能力、对话能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社交能力、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提高和改进。初步统计有95%以上的同学对这种授课方式持肯定态度。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在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22-26.

[2] 沈文捷,朱强. 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7-8): 43-47.

[3] Rodriguez-Farrar HB.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handbook for faculty,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teaching fellows [M]//Third Edition. Providence: The Harriet W. Sheridan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2008: 7-12.

[4] Fisher M.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faculty, academic staff,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Revised Edition [M]. Standord: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49-59.

[5] Bernard Skla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Person Education, 2003.

研讨会通知范文7

关键词:教学 研讨式教学法 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

中图分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59-03

Abstract: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after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t in the“radar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course is explored.And th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re summarized.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of our college.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Radar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

《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是该院雷达对抗技术(国防生4+1)专业的基础原理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员理解雷达和雷达对抗的基本理论,掌握雷达对抗侦察、雷达干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了解现代雷达对抗技术的发展趋势,建立雷达对抗系统的整体概念,为后续的装备学习打好基础。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该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在2012年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体上仍然存在单向灌输多、互动交流少,理论讲授多、实践锻炼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就研讨式教学法在《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与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好教学效果。

1 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研讨式教学的定义是指依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指导,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通过讲授、自学、讨论和研究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模式[1]。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目前已发展成为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未以来,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教育工作者中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国内许多高校得到了实践推广[2-3]。研讨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可分为:“设置研讨议题”“分组探索交流”“课堂汇报研讨”“讲评修改完善”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由教员围绕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或带有研究性质的专题设置相应的研讨议题,并就与议题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讲解铺垫;第二阶段学员根据教员设置的议题进行选题分组,每组各名成员首先围绕选定议题进行独立探索,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自主查阅资料、研读文献、归纳总结,而后通过组内研讨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形成凝聚所有成员研究成果的小组研讨报告;第三阶段每组推选一名成员上台汇报该组研讨成果,全班师生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研讨交流;第四阶段由教员对小组汇报内容、课堂研讨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归纳主要观点,指出存在不足。同时,各小组则根据研讨交流与总结讲评情况对小组研讨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讨式教学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实现了教员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作用的统一。

研讨式教学中,学员围绕选题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研讨交流、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出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员通过设置议题,指导研讨,总结讲评,发挥了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2)实现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研讨式教学法中,学员经过自主学习、研讨交流、上台汇报等实践锻炼,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掌握了获取知识方法,从而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3)实现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

研讨式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教育过程。学员通过对议题的探索学习,情感上获得了类似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形成一种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研讨式教学采用了分组选题的活动方式,每个选题的完成都需要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学员通过参与分组活动培育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2 研讨式教学法在《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2.1 研讨议题的设置与学员分组

设置合适的研讨议题是研讨式教学法成功的基础,但由于《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涉及雷达与雷达对抗基础理论、雷达对抗侦察技术、雷达干扰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因此,教员在设置研讨议题时必须紧贴教学内容特点,合理选择研讨内容,避免为了研讨而研讨。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设置了雷达对抗侦察测频技术分析、便携式雷达对抗设备测频方案设计、雷达对抗测向技术分析、无人机导引头测向方案设计四个研讨议题。这四个议题即紧扣雷达对抗侦察测频、测向两大重点内容,又兼顾该领域前沿知识,便于学员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研讨分析。同时,这些研讨议题与前期所学测频、测向基本原理联系紧密,难易程度适中,便于学员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易于取得更好研讨效果。

研讨议题确定好后,可在研讨课开课前2~3周的时间内公布,并组织学员进行选题分组。选题分组采用学员自主选择与教员适度调整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学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题,选题相同的所有学员组合构成一个研讨小组。而后再由教员根据各组成员学习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使各组人员力量基本平衡,避免出现过强或者过弱的小组。同时,在每个研讨小组中O立一名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之间的协调管理以及与教员之间的联系沟通。

2.2 小组探索交流过程的引导

小组探索交流是指小组成员围绕选题通过查阅资料、研读文献、归纳总结、探讨交流等方式完成小组研讨报告的过程。该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要求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由于长期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影响,现有国防生4+1学员虽然具备了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但在查阅资料与自主学习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欠缺,导致在该过程暴露出较多问题。比如部分学员学习资料的来源仅仅局限于几本教材,缺乏对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部分学员在搜集文献资料时过度依赖“百度”“搜狗”等大众搜索引擎,缺乏专业性和严谨性;此外,还有众多学员对文献资料质量缺乏判别能力,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源,不知如何取舍,只会盲目阅读,学习效率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探索交流过程进行了引导。首先在学员开始探索学习之前,结合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详细讲解了“知网(CNKI)”“维普”“万方”三大中文数据库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并从文献发表时间、内容相关性、期刊来源、文献引用率等角度介绍了文献资源的筛选方式;而后针对每个研讨议题分别给出2~3篇经典文献,此基础上指导学员以参考文献为链条,进行重点搜索与阅读;最后在小组探索交流过程中保持与学员的密切沟通,针对学员文献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与帮助。

2.3 课堂汇报研讨的组织实施

课堂汇报研讨是整个研讨式教学高潮部分,包括小组汇报发言与全班集体研讨两个环节。其中小组汇报环节需要注意时间的管控,每个小组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 min左右。时间太短,内容阐述不清;时间太长,容易出现嗦重复现象,且会影响后续的集体研讨时间。而在集体研讨环节需要注意避免“冷场”与“推磨”现象,“冷场”是指小组汇报结束后参与研讨发言的人很少,“推磨”现象则是指虽然参与研讨发言的人很多,但发言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研讨难以深入推进[3]。出现这两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只关心该组的研讨内容,对其他各组的研讨内容缺乏了解,导致集体研讨时不知从何谈起。为此,在课堂研讨开始前,教员应督促学员在做好该组课题研讨的同时,加深对其他各组课题的了解。同时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员应根据研讨发言情况对主要观点进行适时归纳总结,并对研讨议题进行进一步解读分析,引导学员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此外,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员也可将研讨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划分为若干子议题,引导学员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发言。

除上述问题之外,在课堂汇报研讨阶段中还发现个别学员在研讨发言过程中存在偏离主题现象,此时教员需要及时加以提醒,避免分散议题焦点。

2.4 讲评修改完善

课堂汇报研讨结束后,教员应对各组汇报内容与课堂研讨发言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归纳发言内容的主要观点,肯定学员在研讨过程中的积极表现,指出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根据研讨交流与总结讲评情况对研讨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将修改后的报告作为研讨成果提交给教员。

3 研讨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相比,同样的教学内容,研讨式教学法一般需要更多的学时数,而在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与学时数是规定好的,为在给定的学时内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前,教员应做好课程整体设计,合理安排研讨课的教学次数。此外,为确保研讨课的质量,每次研讨课学员都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因此,相邻两次研讨课时间间隔也不应太短。

(2)对于研讨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员都应保持密切跟踪与关注。对于学员研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与其共同分析解决;对于学员研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并适时给予肯定,以使学员获得学习成就感,调动学员的学习求知欲望;此外,对于个别学习研讨不积极、在研讨小组里挂名混日子的学员要及时予以批评教育,监督其改正,确保每个学员都真正投身到研讨中去。

(3)为配合研讨式教学,还应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适度改革,将小组研讨报告的质量、课堂研讨发言情况纳入到考核标准中去,以提高学员参与研讨式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4 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教学模式,该文以《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为基础,对研讨式教学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研讨式教学法不仅使学员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在后续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强.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实施研讨式教学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2] 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6(5):140-143.

[3] 蒋跃,邓磊,徐生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4):306-309.

研讨会通知范文8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大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是一种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共同研究、讨论,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表各自观点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将“研究法”与“讨论法”进行有机地结合。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锻炼自学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西方高校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

国内以湘潭大学历史系郭汉民教授创造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为典型代表,很多学者也在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在教学的操作上进行了具体化,即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五个步骤。这种教学方法将指导学生研究和讨论置于全课程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达到有机地结合。

二、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刑事技术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

刑事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刑事图像技术、理化检验和法医物证等,课程内容属于理工科类,涉及物理、化学、统计学等理科类知识较多。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类似于中学时期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往往是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为完成实验项目才打开书本,自学前面课堂里已经讲授过的知识。

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后,根据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查询资料、讨论等方式独立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去自主地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一过程将注入式教育变为主动学习,尤其是进行课堂研讨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实现刑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要实现刑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安专门人才,在教学改革中应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刑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强调培养具备综合能力为主体、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结构的合格人才。专业能力是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最基本需要,关键能力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自身发展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均衡发展,这才是理想的能力结构。

在传统的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着重于刑事技术专业技能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专业技能,而关系到学员职业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则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述上。由于缺乏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得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只能从事简单案件的勘察和检验工作,遇到复杂、疑难的问题,就会很茫然,无从下手,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每一个犯罪现场都是不同的,现场的情况也会变得很复杂,这就要求培养的刑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要具备职业应变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探索、研究和讨论,完成解决问题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将学习知识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都得到提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组织安排

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目的与内容,适当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可以是一堂课,也可以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应根据刑事技术每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等特点,合理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从多途径获取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可迁移的能力。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到刑事技术课程教学中,具体可按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教师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的主体是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对相关的知识及安排做讲解。刑事技术分为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两大部分,以物证检验部分的课程为例,即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声像资料检验等课程的教学,由于检验是建立在对被检验物证相应特征掌握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可用一定的时间,介绍相关物证的基本特征等知识以及选题涉及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一板块的知识提出问题,并将进度安排、完成方式、评价标准明确告诉学生。在时间安排上,应留出充裕的自学、探索、讨论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周。完成方式可采用撰写综述或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等方式。第一次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绝大部分学生还未掌握搜索文献的方法,因此,需告诉学生检索资料的方法、途径等。

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问题太容易,不易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会演变成简单的提问;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会使学生变得茫然,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如:在讲授《刑事技术总论》部分,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诸如“刑事技术在基层的运用情况”、“刑事技术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调研性质的问题;在讲授具体的检验部分后,可以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就某一类检验中常遇到的难题,通过查询资料,对各类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合理的检验方案等。

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实际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对选题有深入研究,才能在学生讨论环节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探索与交流

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为辅。这一环节虽安排在课堂以外进行,但教师要进行一定的辅导。尤其是在初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学生会有一些不适应,因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如建立QQ群和微信群等适合及时、共同探讨的群,也可以将电话、邮箱告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直接辅导。

这一环节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研究的关键环节,作为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智力、精力都是处于最旺盛阶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在研讨式教学的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分析、交流,不仅能获得大量教材以外的知识与信息,还能逐步获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文献数据库来完成自己的研究目标,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师生课堂讨论

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在学生完成前期的具体任务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或借助PPT课件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使研讨变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对研讨的问题有深入研究。在这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并重的。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研究得来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应给予鼓励,要支持不同的意见,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珍惜学生独立思考得到的观点与意见。

通过激烈的课堂讨论、发言、讲授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原来需死记硬背的知识也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从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建立适应研讨式教学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验教与学的效果,更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因此,要想研讨式教学法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有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传统刑事技术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即实验成绩30%)和期末理论考试(70%)。这样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已经发现很多弊端: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安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二是不能真实反映教与学的效果,学生平时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动力,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三是不利于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学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使得一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缺乏后劲。

为适应研讨式教学,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学生成绩调整为:平时成绩(60%)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60%)由实验成绩(30%)和研讨成绩(30%)两部分构成。这样,总评成绩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多地反映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更真实地反映出教与学的效果,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四、结 语

研讨会通知范文9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78-02

一、问题的提出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在我国,普遍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确定研讨主题,展开研究讨论,用以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参与性,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财政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财政学课堂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诸多教学瓶颈,亟需以研讨式教学法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加以解决。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瓶颈

1.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能理论结合实践,运用财政理论和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评析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学习财政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学作为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有着与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同的、特殊的学科特性:①特别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是作为资源非市场配置的政府配置;②特殊的学科基础,财政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有着较深的联系;③特定的制度背景,财政学的学习研究离不开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财政学所独有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财政学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培养目标。

2.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并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财政学课程枯燥的理论和与实践运用的脱节是教与学的重大障碍。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将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门理论性强同时又对实务要求高的财政学课程。长期以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展开。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授课缺乏创新性,致使教学效果缺少务实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被动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探索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财政学学科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研讨式教学法能破解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

1.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和观点认同。这种模式不仅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研究、探索,从而体验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及质疑,释疑,要及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求知。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2.研讨式教学法注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应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使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类似。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问题演示―问题探究―互助学习―构建知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情境,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结合财政学特殊的学科特性,尤其是特殊的制度背景,包括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使课堂讲授与社会经济实情相整合,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真实社会经济情境中的研讨式教学。财政学研讨式教学必须确立明确的研究问题,并且必须是当前财政领域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为增强针对性、时效性,财政学课程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去设计研讨题目。

3.研讨式教学法改变单调的教学形式。在财政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讨式教学,在研讨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发挥个性,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和激励性。研讨式教学法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教学双方就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样有利于规避传统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和教学惰性,研讨式教学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其组员个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然后就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教师以平等的组员身份加入各小组的讨论之中,鼓励每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小组集思广益,把本组讨论研究结果与教材提出的观点想联系,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多元教学形式;在课后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连续状态,而且学生也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和进行实地调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研讨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在我国本科教育中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本科生人数相对较多,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中的一味灌输的僵化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一般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果学生过多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师生比太大,老师也不太可能去参与每组的讨论。相对于小班学生来说,老师也不可能在大班课堂上给每组发言并点评的时间,讨论更多地要学生在课堂后进行,课后讨论相对来说没有课堂讨论的效果好。课后不一定每个组员都有时间去参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学生可以从其他组的讨论中获得启发,课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本科教育已普遍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国家,每组课后讨论的结果通常是以作业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再在以后的课堂中选择少数几个组发表讨论结果。课后讨论的效果在很多方面都远不如课堂讨论。在学生相对比较少的学期,教师很容易组织课堂讨论,人数少的小班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课堂气氛相对人数较多的大班来说要好很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大班课堂最好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那样运用研讨式教学的效果会好很多。

在本科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受学生所在年级的影响。年级越高,效果越好。相对来说,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程度和心理素质都比低年级学生要好些,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讨论的深度也都要更好些。另外,高年级学生年龄相对来说大些,心理更成熟些,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热情也更大些。因此,需要更好引导低年级学生,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参与度。需要更好地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要更多地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以讨论主题为中心,自主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得到初步研究结果后,师生共同就主题成果进行初期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研究。要着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建议,既要多鼓励他们的参与,将他们的讨论参与度与学习成绩挂钩,又要多督促他们课后多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

[2]刘晔.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5).

[3]李瑞芬.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4).

[4]田管凤.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大学教育,2013,(1).

[5]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