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2-05-31 13:16:21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1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刻剖析。现将有关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学习上缺乏主动和实效。在工作当中虽然能按要求参加单位集中学习,但主观上对学习不能持之以恒,有时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总是觉得事务繁忙,没有时间或不愿意挤出时间进行业余自学。平时学习,只是按上级布置的政治学习任务指定内容学,没有很好的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对招标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够深入和系统,对工作中用到的计算机、工程造价等知识学得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学习上的实效性。

二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扎实。平时在为招投标各方服务过程当中,站在科室职责和岗位职责的角度,从招标采购流程、按工作程序的提供服务,抓项目招标进度、抓规范,没有真正关注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在招投标过程中有的企业因未按规定上传标书、证件而导致废标,对这种情况按照规定在监管过程当中按工作制度进行处理,而对投标企业没有进行深入沟通,进一步了解投标企业为什么没按规定上传,是由于自身工作失误,还是遇到技术难题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三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大胆。在工作中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不敢打破原有框框,求稳怕难,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凭经验和习惯进行思考和处理。虽然对某些工作也有所思考,但思想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怕"违规",怕越位,怕背包袱,以致创新的思路还不够宽阔,层次还不够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抓得不紧。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贯彻不够自觉。

二是宗旨意识、党性修养还不够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得还不牢固。有时候没有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对群众负责的意识还够强。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习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坚持把学习毛泽东思想、领会邓小平理论、实践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等作为重点,进一步坚定理想想信仰,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适应工作需要,全面熟悉掌握招标采购业务知识,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等方面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努力充实提高自己。

(二)牢记服务宗旨,密切联系群众

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了解招投标各方在招投标方面有什么困难,遇到什么问题,虚心听取招投标各方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诚心诚意、脚踏实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三)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创新。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思想观念,积极学习外地同行在公共资源集中监管、电子化招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廉洁自律,严守政治纪律。

严格遵守并贯彻执行党规党纪、法纪、政纪,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力求做到防微杜渐,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政治本色。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力求做到防微杜渐,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政治本色。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2

同志们: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5月28日正式闭幕。至此,2020年两会圆满结束。在今年两会上,“六稳”“六保”被高频提及,成为两大关键词。其中,“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指的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应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尚未结束之时,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为,“六稳”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思维导向,“六保”则是“六稳”工作在特殊条件下的具体化和实践路径。

面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从近几年整个宏观形势和宏观目标的发展来理解“六稳”与“六保”之间的关系,坚决贯彻执行“六稳”与“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下面,我就进一步落实好“六稳”“六保”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集中精力抓好“六稳”与“六保”,厘清二者辩证关系和优先顺序,扎实“六稳”基础,提升“六保”高度

“六稳”在本质上是一种稳增长的分解。2018年,我们国家提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的发展目标。2019年,我们提出了更为成熟的“六稳”政策。“六稳”是我国熨平经济波动和提升经济发展基础的系统方案:稳就业,就是要夯实经济社会运行的微观基础,提供居民获得收入流的保障;稳金融,就是要保障经济运行的“血液”正常循环,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稳外贸,就是要塑造良好的经济运行外部环境;稳外资,就是要保障并集聚经济运行的资本要素;稳投资,就是要稳住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稳预期,就是要稳住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毅力。可见,“六稳”工作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之所以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提出把“六稳”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党和xxxxx准确研判出我们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进一步抬头。因此,2020年4月,我们国家在“六稳”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

“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不得不说,“六保”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经济社会停摆的产物。当然,“六保”实质上是特殊情况下稳定经济社会运行底线保障的系统方案:保居民就业,就是要保障居民收入流“不断流”;保基本民生,就是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生活服务“不断供”;

保市场主体,就是要保障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正常复工复产以及新增市场主体的成长发展;保粮食能源安全,就是要保障“民以食为天”的生存之本和产业“动力安全”的生存之本;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是要保障上、中、下游产业链各环节和各企业正常分工协作稳定运营的底线保障;保基层运转,就是要保障基层组织人、财、物进而保障社会正常运行,通过社会治理为经济治理提供有效支撑。可以看到,“六保”是“六稳”工作在特殊条件下的具体化和实现路径,着眼于实际及具体的关键问题。我们只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发展基础。

二、突出保民生与经济主体的思路,赢得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坚持“六稳”政策,着力“六保”落实

要想达到“六稳”,必须以“六保”作为前提和着眼点。一直到2020年初疫情发生之前,“六稳”工作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的冲击,实现了“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经济情形。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彰显了我国现代化经济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的提升。

但是,世事皆有意外。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导致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情况发生广泛、深刻、复杂的重大变化。当前,我国面临较大规模的失业问题与民生问题、市场主体破产,供应链、产业链断链,粮食和能源超级波动,还有基层运转不畅等问题。每一个问题相互联系,形成链条,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六稳”政策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和风险。所以,我们在政策目标和政策转换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六保”是我们在超级状况下所采取的精准应对的政策举措和政策目标。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危机救助和危机复苏过程中,保生存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核心。更进一步说,疫情救助很重要的落脚点就体现在保障民生的基本运转以及保证经济主体的基本运行。

其中,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就业。我们应该极力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共渡难关,出台各项干货满满的优惠政策措施,开展企业救助扶持等行动,忧企业所忧、急企业所急,让居民就业有基本保障。建设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为确保全省粮食总产量奠定坚实基础。各地区要加速拥抱数字化转型,借助新消费展现出来的新优势,打造“淘宝村”,稳定增长产业,保证产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

三、以改革化解危机,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经验借鉴,抓牢“六稳”与“六保”两个支点,通过“六保”推进“六稳”

我们需要改革,特别是市场化、开放化改革,才能化危为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是一场巨大的经济社会压力测试,是一场巨大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自然实验,更是一场巨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考验。各个国家(地区)都要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局面,都要探索前进,都要相互借鉴。目前世界银行、IMF、WTO以及联合国贸发会议、OECD等国际机构都在不断地调整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的预测。就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一次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会演化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我们要想防止公共危机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蔓延,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就业问题和保障民生。

改革扩内需,改革提信心,改革振民心。因此,我们在保就业方面,必须使复工复产加速进行,必须加大稳企业、扩需求、促发展的力度,使经济循环常态化。同时,我们要通过提振综合治理能力的改革来扩大有效市场需求量,来使供需循环常态化,从而稳定各个市场主体,稳定就业,使我们的“六保”做得扎扎实实、实实在在,把短期的稳定和中期的发展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就业政策来缓解目前就业供需之间的缺口,比如通过研究生扩招等方式来解决200万就业问题,通过给予更多企业贴息贷款,各种保岗就业的补贴,使很多没有效益的企业能够稳产保岗、创造就业。从“六稳”到“六保”的理念演进与具体部署,通过“六保”着力推进“六稳”的系统方案与具体路径,都集中体现了应对与解决重大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不仅提升我国经济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更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经验借鉴、注入新动能、展现新理念。

四、稳住经济基本盘,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守住“六保”底线,筑牢“六稳”根基

筑牢“六稳”根基,提升经济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是疫情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经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大考验,是我国经济治理效能增进的具体体现。作为对经济系统的意外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可能造成供应链“断链”、订单“断需”、资金“断流”,长期可能改变支撑经济运行的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条件。我们今年把稳企业、保就业作为优先选项,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疫情阻击战、行政性复工复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优先全面强化就业,即使是财政、货币政策也都要致力于解决就业问题。可以说,促进就业的政策是应出尽出,增加岗位的办法是能用尽用。这就更加凸显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不过,“六保”本身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着眼于增长本身,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同步深度下滑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风险和超级问题而进行的优化布局与升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把就业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从“六稳”到“六保”,就是要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剧烈变化情况下稳住经济基本盘,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又聚焦于底线保障,提升经济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

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这一政策理念和政策优先顺序至关重要、影响远大,这是在疫情冲击之下经济治理重点取向的有效应对。需要强调的是,“着力点”有短期与长期两层含义。短期的含义是留得青山:通过“六保”保障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正常运行,人在、企业在、生产要素在,从而留住“六稳”工作的基础。长期的含义是赢得未来:通过“六稳”工作熨平经济波动并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条件,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规模扩大、质量提升,进而赢得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从稳住经济基本盘,到提升经济基本盘,这是“着力点”的要义所在,更是“六保”与“六稳”的功能所在。无论是短期含义,还是长期含义,都是要提升我国的经济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就是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具体实践。x曾多次指出,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同志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最大看点,那就是没有提出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x就此做了清楚的说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设定GDP增速目标,核心原因是疫情和经贸形势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妨碍各级单位对“六保”政策的落实,因而今年暂时不设GDP增速目标。

对此,大家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实际上,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我们不会完成全面小康目标,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相反,保居民就业、保民生、保经济主体等一系列经济目标都要求经济要有很高的增长。所以,我们解读这一做法时,要认识到今年遇见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冲击。这个冲击力不仅仅导致整个经济增速出现回落,更为重要的是疫情本身以及应对疫情的各种政策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所以说,这样做更有利于引导国家各方面主体集中精力、团结协作抓好“六稳”“六保”各项工作任务,将各种宏观政策形成一揽子统筹力量。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3

发言材料

根据会议安排,通过系统的研读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己工作,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党的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概括了党和国家13个方面的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我们要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充分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全会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会和***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落实到街道中心工作任务中来。

一、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证。

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已成为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党的四中全会把彰显党的领导制度的统领地位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作出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阐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带领中国人民攻克一道道难关,取得辉煌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引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矢志不渝、艰辛探索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经过实践证明的道路,是40年来“三个伟大飞跃”的根本原因。中国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三、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无到有,经过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历经探索、实践、创新、发展各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前景光明远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学习全会精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实到行动上、贯彻到工作中,为“中国之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要深入学习研究,学深悟透精神实质。紧密结合“**”主题教育,把全会作出的决定和***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必学内容,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工作要求。

二是要强化制度意识,增强制度执行力。党员干部要带头在学习、思考、领悟、铭记、践行上下功夫,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狠抓各项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执行落实,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地落实。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作一简要发言。本人紧紧围绕中共XX县委常委会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了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省委林铎书记在全省巡视巡察工作会议暨十三届省委第五轮巡视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对全省脱贫攻坚领域不担当不作为问题问责处理情况的通报》、州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州纪委萧懿群书记在XX县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并认真观看了警示教育记录片《贫县硕鼠》,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现汇报交流如下。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用新方法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我们要坚持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察XX县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等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对甘肃发展提出的两大底线性任务(脱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把自己思想认识摆进去、把自己履职情况摆进去、把工作方式摆进去,逐项研究谋划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始终恪守打好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环境的初心使命,深化对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生态保护的决胜态度和坚定信念,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新要求,对表对标,埋头苦干,学以致用,用新方法来解决当前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

二是强化自身纪律要求,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我们要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认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着力提升自己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担当意识,以自己身边通报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纪律案件为警示,主动担当作为。更要时刻牢记履职尽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积极践行“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为全县决胜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5

一、经历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因为种种机缘,我曾有幸涉足过多个行业,这几段截然不同的工作经历,既让我饱尝了酸甜苦辣,更给了我无数的磨炼和启迪,是我一生都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正式步入社会之初,我被分配到新洲职高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当时我还处在懵懵懂懂的年龄,却要为人师表,教导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我只能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去接近他们,以不求回报的奉献去感染他们,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去征服他们,并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教师职业,让我懂得了给予和付出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快乐。

三年多的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凭着从小受过的系统专业训练,有幸被47军政治部文工团特招为文艺兵,专业从事键盘演奏。当时我所在的部队刚从越南前线换防归来,与这些经受过血与火洗礼的战友们生活战斗在一起,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了奉献的伟大,并从一言一行做起,向他们学习靠拢,因表现突出,我不仅入了党,当上了女兵班长,还多次受到部队通令嘉奖。再回首,我特别感激这段人生历程,在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锻造下,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一个散漫的人变为了一名意志坚定、不轻易被困难击垮的“战士”。

基层工作经历使我脚踏实地。1991年,因为父母要求,我无奈地脱下军装,离开紧张精采的军营,复员回到地方,从绚烂归于平淡。面对着天壤之别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我迅速深刻反思,积极调整自己,重新学习,努力适应,以胜任新的工作。这段经历告诉我,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做好点滴小事,才是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

1993年元月,我调到团县委工作至今,十多个年头的党政机关工作,使我无论是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都得到了重新塑造。在这里,我渡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年华,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磨砺中得到提高,我从内心感谢团委这个舞台,给我提供了挖掘和展示各方面潜力的机会。

二、挫折是最难得的人生际遇

我从小学习、生活环境较好,经历的挫折较少,人生之路整体上比较平坦顺利,真正受到考验是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间,这是我在事业上、政治上进步最慢、挫折最多的阶段,但同时也是我人生中收获最大的阶段。正是这个平寂枯燥的阶段,让我沉淀下来,蓄积了突破困境、成长发展的力量。

从本职工作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原来我从事文艺工作,无论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还是能力结构,都与行政机关有天差地别,因此,我经历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磨合期,10年中,我由办事员、副科到正科,涉猎了共青团内所有战线的工作,由做好收发公文、接传电话、内勤杂务等小事学起,到能够制定工作思路、起草文件、部署落实,直至多次成功策划出在全国、省、市开风气之先的工作“品牌”。这10年让我一步步从无知走向成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能力结构不断优化,驾驭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为人处事上由随性变为自律。刚到机关时,我总显得格格不入,待人接物以自己的情绪为出发点,思想、言谈、习惯、爱好甚至外表都让人觉得别扭。但现实告诉我,必须改变旧的生活方式,进入新的生活轨道。最后,在经历了长时间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后,我终于逐渐融入了社会,与同志之间也有了非常融洽的关系。

思想境界在现实考验中得到提升。无论从纵横向比较,共青团都是个干部流动提拔较快的特殊单位,但我在团委却从事了8年多的基础工作,仅正科岗位就干了6年。说实话,我也只是平凡人,眼看着一批批资历年龄相近,甚至比自己资历浅的同志纷纷走上领导岗位,但自己始终原地踏步,原创:我也有过很多困惑和迷茫,承受过很大的舆论压力和思想考验,但正是这段时期,不仅迫使我静下心来,解剖反省自己,发现和改进了许多不足,更重要的,是使我拥有了一颗平常心,能淡然、坦然地面对个人的进退得失,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做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任劳任怨地干好分内的事,做到不留遗憾,无愧于心。

三、心态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6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学习上缺乏主动和实效。在工作当中虽然能按要求参加单位集中学习,但主观上对学习不能持之以恒,有时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总是觉得事务繁忙,没有时间或不愿意挤出时间进行业余自学。平时学习,只是按上级布置的政治学习任务指定内容学,没有很好的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对招标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够深入和系统,对工作中用到的计算机、工程造价等知识学得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学习上的实效性。

二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扎实。平时在为招投标各方服务过程当中,站在科室职责和岗位职责的角度,从招标采购流程、按工作程序的提供服务,抓项目招标进度、抓规范,没有真正关注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在招投标过程中有的企业因未按规定上传标书、证件而导致废标,对这种情况按照规定在监管过程当中按工作制度进行处理,而对投标企业没有进行深入沟通,进一步了解投标企业为什么没按规定上传,是由于自身工作失误,还是遇到技术难题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三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大胆。在工作中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不敢打破原有框框,求稳怕难,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凭经验和习惯进行思考和处理。虽然对某些工作也有所思考,但思想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怕"违规",怕越位,怕背包袱,以致创新的思路还不够宽阔,层次还不够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抓得不紧。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贯彻不够自觉。

二是宗旨意识、党性修养还不够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得还不牢固。有时候没有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对群众负责的意识还够强。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习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坚持把学习毛泽东思想、领会邓小平理论、实践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等作为重点,进一步坚定理想想信仰,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适应工作需要,全面熟悉掌握招标采购业务知识,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等方面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努力充实提高自己。

(二)牢记服务宗旨,密切联系群众

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了解招投标各方在招投标方面有什么困难,遇到什么问题,虚心听取招投标各方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诚心诚意、脚踏实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三)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创新。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思想观念,积极学习外地同行在公共资源集中监管、电子化招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廉洁自律,严守政治纪律。

严格遵守并贯彻执行党规党纪、法纪、政纪,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力求做到防微杜渐,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政治本色。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力求做到防微杜渐,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政治本色。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7

回望来时路,我们初心如磐。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强调:“走的再远,也不要忘了来时的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征途漫漫,功昭日月。回顾历史,党的功绩卓著辉煌。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8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8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8年。我们从几十个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9000多万人的大党走过了风雨历程,经过了风浪考验。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从结束军阀混战到开展土地革命,从领导抗日战争到领导解放战争,顺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开启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纪元。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彻底消灭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占到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我们成为社会主义阵营里的骨干,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是推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不断完善顶层架构,坚决破除改革藩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以前不敢涉及的、不敢啃的“硬骨头”被一一破解,《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大家都看了不少,这些改革都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民生保障,而且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好吃的肉都吃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再到现在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中央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打出一套治党管党“组合拳”,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境界,一个历经近百年的大党正以崭新姿态,勇立潮头,掌舵扬帆,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顽强的生命力。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就是敢于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敢于纠正错误。

阔步新征程,我们使命在肩。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彰显新作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8年历程,新中国走过的70年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学习党史、国史,必须深刻认识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艰辛探索;学习党史、国史,必须深刻认识我们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学习党史、国史,必须深刻认识我们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学习党史、国史,必须深刻认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后自己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我们坚决贯彻公司党委部署要求,以“识别大风险、消除大隐患、杜绝大事故”为主线,以“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为目标,以“安全管理提升年”为契机,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履行,强化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控,强化人员素质提升,强化设备安全运行,加强特殊时段安全管控。专题部署“春节、两会、五一”等期间的重点工作和防范措施,落实领导干部24小时综合值班和关键环节、固定风险点挂牌带班,通过电话、现场、视频监控等方式开展了节日期间现场安全督查,确保了特殊时期安全平稳生产,有力推动识别大风险,消除大隐患,杜绝大事故在基层现场的落实 。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8

聚焦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以及“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科技创新、精准扶贫、“263”专项行动、民生实事等重点任务,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开展专题视察调研30多次,提出《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我市科技贡献份额》《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工作》等意见建议,得到xx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以提案督办为手段,拓展民主监督深度

换届以来,提案工作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收到各类提案595件,立案461件。开展“提案督办月”活动,坚持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界别提案和重点提案,综合运用视察督办、会议督办、跟踪督办等方法,使督办提案的过程成为实施民主监督的过程,促进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

三、以专题监督为重点,加大民主监督强度

加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专题监督力度。今年以来,紧盯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60个分项目的责任落实、项目进度和经费保障,通过走访、视察、座谈等形式,加大督查力度,助推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把 “化工、印染行业”整治工作作为专题监督的重中之重。制订《“化工、印染行业”整治专题民主监督工作方案》,政协主席挂帅,分管副主席牵头负责,按月督查,有效促进了化工、印染行业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以民主评议为渠道,体现民主监督精度

围绕xx职业教育、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等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将民主评议结果整改情况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评范围。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评议工作,搭建群众与评议组的平台。开展“回头看”,进行回访视察,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9

关键词:真实语料 听力理解 信息差

前言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听者通过听觉器官和大脑认知活动,并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及各种非语言知识,把语音信息转化为语义信息的过程(王守仁,苗兴伟2003:3)。在外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中,“听”往往是学习者较为薄弱甚至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刘润清,戴曼纯,2003:256)。近年来,针对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差的现状,专家学者与外语教师进行的听力教学研究和改革不在少数,但大多围绕听力策略或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阶段来展开,从听力材料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的许多研究者早已对真实语料对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并予以了肯定(Nunan 2001:200-212;Ur 2000:105-119;Alejandro等)。本文以听力材料的选择为视角,探讨真实语料的运用对于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积极意义及其具体实施途径。

1. 听力教学中语言材料使用现状

从国内一些外语教师对于听力教学中语言材料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听力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目前用于课堂教学的听力材料,一般是按特定的语法规则编写的,是把生活语言加工改制了的书面语言材料,正是由于它的规范、刻板、脱离实际,反而使学生的听力训练受到了局限(赵晓梅,李国芳2005:192)。

经过近十年的课堂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中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无法很好地领会他们话语中的含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听力练习过程中接触活的语言太少,他们习惯了听力教材中人为、清晰、慢速和规范化的非真实语言材料。课本与现实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交际的失败(周晔昊2006:60)。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听力、听说教材所用的口语语料以人为编辑、修改过的非真实语料为主。仅仅依靠这些材料进行教学的话,难以帮助学生真正听懂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日常交际交流内容(陈冬兵、苏理华 2007:46)。

由此可见,非真实语料在听力教学中的使用使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而听力训练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成功的理解和交际(Ur 2000:105),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改变听力教学现状,就必须在听力理解训练中使用真实的语料。

2. 关于真实语料

根据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000),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语言教学材料所具有自然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品质的程度”(the degree to which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the qualities of natural speech or writing),“选自报纸、杂志等的文章和录自一般电台或电视节目的录音带等,都称为真实语料”。可见真实语料是指取自于真实的英语语言交际场景的语言材料,融语言知识和语言功能或意义为一体。真实语料源于生活,贴近实际、语言自然、鲜活、生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较快地反映目的语语言的发展,使学习者较真切地感受目的语文化的各个侧面。

3. 运用真实语料,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1 必要性

3.1.1 信息差的弥合

信息差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话人所发出的言语信息与受话人所接收的言语信息不等值的现象(王德春,陈晨1989)。在言语交际中,信息差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因为:

首先,言语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与因素的复杂的过程。根据申农的信息论原理,信息的传递要经过信源―信息―编码―信道―解码―信宿的过程。由于信息在各个环节的传递与转换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干扰(如听话人的情感因素,说话人的语速,噪音等),造成信息的失真或流失,出现信息差。

其次,在言语交际中,人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能动性的高级体系,它承担着主动地选择、注意、领悟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和记忆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大脑对信息筛选、加工中的任何不当都会导致从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的流失,造成信息差(袁燕华2007:124)。

再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承载语义的语符系统经受话人解码后所获得的语义并不是与发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等值。发话人的语符系统在承载表层信息的同时也承载了与表层信息在形式上有关的蕴涵意义,而受话人在解码时,往往只能根据自身体验、文化背景及语言知识来对言语信息进行解码。当发话人和受话人处于不同经验世界时,信息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就无法得到真实的传递,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差(罗钱军2005:29)。

长期以来由于听力教学中非真实语料的使用使得学习者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听到的语音信息在反应速度上也较慢,加之文化知识的缺乏,往往使较多的有效信息在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被丢失,造成对语料理解不清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应加大真实听力材料输入的质和量,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语料,增强其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感受力和敏感度(袁燕华2007:125),以尽可能地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

3.1.2 口语的自发性特点

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自发性(spontaneity)的特点,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事先计划好他们所要说的话(in most cases,people do not plan ahead of time what they are going to say),这就决定了口语并不像书面语那样规范、严谨、准确无误,而是带有口误、起句错误、重复、不完整句和短语等(王蔷2006:156-157)。另外,在实际生活中语言的传递往往伴有各种干扰因素,如噪音、口音、语速、语音差异等,只有运用真实语料对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才能使其了解并熟悉口头语言的这些特点,从而有意识地弥合言语交际中的信息差,提高其听力技能,为其进行跨文化交际或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3.1.3 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要求

采用真实语料进行听力训练也符合教育部对各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规定和要求。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时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要求中指出:“学生应能在实际生活中较熟练地进行信息沟通;能听懂一般英语新闻广播;在用英语与各国人士进行交谈时或在听不同国家人士讲英语的录音时,能克服不同口音带来的困难,听懂大意……”

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即“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较高要求,即“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更高要求,即“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自己专业方面的讲座……”。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四、八级听力教学要求分别为: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听懂VOA正常速度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听懂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英语会话;能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如CNN)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与此类题材相关的演讲和演讲后的问答;听懂电视时事报道和电视短剧中的对话。

上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无不体现了对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视。既然我们要提高的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不是对书面语言朗读稿的理解能力,而是在真实交际场景中进行信息交换和意义建构的能力,那么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2 优越性

与传统的拟真听力材料相比,真实语料的优越性又有哪些体现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2.1 真实语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及记忆效率

首先,在听力教学中合理使用真实语料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把抽象的语言材料具体化、生活化,通过声、形、义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由于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了意义建构的过程,增加了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单靠视觉记忆,其效率为27%,单靠听觉记忆,其效率为16%,视听并用其效率为66%,而不是二者简单相加的43%(吴建强2005:55)。

最后,真实语料对学习者理解真实语言提出了挑战(Nunan 2001:200)。真实语料的使用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使语言学习和使用都更有意义(meaningful),一旦完成意义建构,学习者就能从这种体验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语言交际的信心,增强学习动机,这对提高他们的听力技能和交际能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2 真实语料蕴涵丰富的文化因素

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现实生活中自然、鲜活的语言,更因为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因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充实其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固有图式,以提高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形成“听力理解吸收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促进听力理解”的良性循环。

3.2.3 真实语料带来学习者语言输出质、量的提高

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真实语料,能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出的质、量,并使语言的输出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大量接触真实的口语语料是理解和习得地道口语的一个先决条件,能够听懂现实生活中自然的英语口语是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信息交流的前提(熊婷婷2006:92)。

3.3 实施途径及方法

什么样的真实语料可以被运用于听力教学中呢?如何做到合理运用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途径来具体探讨。

3.3.1新闻广播

VOA,BBC,CNN等一些国外知名广播电台每天都播放着大量可供选择的听力训练材料。教师可通过广播录音或网络下载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新闻语料。由于新闻报道是连续的、动态的,尤其是对于热点地区、热点事件,常常会进行连续的跟踪报道,而每一则报道都构成了其后续报道的背景材料,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为学生集中提供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以引起学习者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帮助他们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就某一新闻事件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听力资料,在课上以不同电台的名义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英语新闻在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丰富他们固有的英语新闻知识的图式,从而在收听英语新闻时,快速地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参与对外部语音信息的解码和编码,达到对语料的准确把握。

3.3.2 英语歌曲

英语歌曲也是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的良好素材。在听力教学中适时地插入英语歌曲欣赏环节,设计歌词听写、跟唱等形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的有趣味的自然口语输入,培养学生语感,同时也为语言的输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3 影视剧

由于学习者对于影视剧都比较感兴趣,在观看时教师一般不需要给设计学生太多的听前、听中活动,过多地增加学生听时的压力或负担。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之前介绍影片的内容梗概,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也可以直接让学生观看,之后让他们对影视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在整部影片欣赏完之后,教师可以对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回放,对其中的语言或剧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某一角色进行评论,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

3.3.4 电视访谈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也是一个有效的真实的听力材料。教师可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语料。教师可以在听前就访谈的主题进行班级讨论,以头脑风暴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意见,在听第一遍时,让学生记下访谈者或主持人的问题并揣摩被采访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在听第二遍时重点听被采访者回答中的一些细节。对于比较专业或复杂的话题,如经济或政治等,教师可在学生听之前先提供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词汇,有利于学生对语料的理解。听后活动可以设计模拟访谈、集体讨论等活动,在内化语言输入的同时实现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4.结语

本文从听力材料角度对我国外语听力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将真实语料运用于听力教学中,以提高学习者对外语语音信息的敏感度,有效弥合言语信息差,激发他们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丰富其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图式,从而有效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使其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得以平衡地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Penny Ur.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Richards,J.,Platt,J. and Platt,H.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Alejando G. Martinez. Authentic Materials:An Overview. .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J].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10]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1]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8):3-5.

[12]周晔昊.听力教学与真实语言材料[J].内江科技,2006,(3):60-61.

[13]赵晓梅,李国芳.英语教学中采用真实材料强化听力训练的研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5,(6):192-193.

[14]罗钱军.应用图式理论,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15]吴建强.英语听力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2):53-55.

[16]陈冬兵,苏理华.从新托福听力测试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2007,(5):46-48.

[17]袁燕华.听力理解中言语信息差的调控策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