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科学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主管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影响因子:0.86

ISSN:1002-3240CN:45-1008/C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广西
  • 创刊:1986
  • 类别:社会类
  • 出版社:社会科学家
  • 语言:中文
  • 价格:¥264.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541100
  • 库存:20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社会科学家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访谈
3-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强大的生命力——访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杨永华教授

作者:杨永华 谢伟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也是一种探险,带有一定危险性。社会科学研究也有成功或失败。成功了不要骄傲自大,失败了不要悲观失望。暂时的成功或失败,并不是永久的成功或失败。对每一个有志者来说,都存在着成功的机会。

社会科学家杂志博士论坛
6-9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张连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理想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信仰体现了高度的理想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信仰性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其根本的依据是实践的哲学方法。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走出的中国发展模式之路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在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还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等方面,这是伟大民族复兴的动力所在。

10-13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中国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的发展轨迹

作者:唐虹 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650091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审美直觉是审美活动中极为重要也极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普遍存在。中国因为民族心理的特征,所以在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极为丰富和深刻。文章试图从中国美学史上一些重要理论家的理论如宗炳的"澄怀味象"说、钟嵘的"直寻"说、严羽的"妙悟"说、王夫之的"现量"说、王国维的"不隔"说等入手,梳理出中国审美直觉理论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轨迹,从而望能给当下的审美实践以启示。

14-17

道家美学中“和”范畴的审美生成

作者:易小斌 孙丽娟 单位:期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株洲412008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和"范畴有个源起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和"的概念起源之初就有一定的审美趋向,诸子时代,儒、道、墨等诸家对其涵义进行了哲理意义的阐发。儒家论"和",则重于伦理政治的角度,重点讲"人和"。道家论"和",多以气言,强调调平阴阳之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点讲"天和",强调只有恪守天性,排除外物杂念的烦扰的专注,才能达于生命精神之"和"的极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谐与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魏晋玄学在道家"和"观念的基础上,融会儒、佛、墨等各家对"和"的涵义的阐发,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和"观念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得以确立。

18-21

气韵考论

作者:曾肖 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谢赫首标的"气韵生动"是古代文学艺术的标准之一,气韵成为美学的中心范畴。气韵强调韵味,气运强调运数,两者并不等同";气韵生动"作为评价标准,其出现与意义的开拓,都离不开"传神论"的发展。气韵产生的途径有可学不可学之说,从历史进程来看,早期多持"气韵非师"的观点,后期逐渐落到实处,从具体的技巧方法着眼,包括笔、墨、烟云之景的生动。

22-25

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重评旧戏改良论争中的“新青年派”

作者:王斌 单位: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派"知识分子就旧戏改良问题与张厚载等人进行论争,这是中国文化界第一次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在论争中,"新青年派"在新旧文化对比、中西文明对比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注重戏曲在新文化传播中的载体功用、注重新的剧评体系建设、关注现实题材、追求表演写实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戏剧理论。但由于对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传播形式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新青年派"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往往不具备可行性,形成了现代性理论之"实"与改良性操作之"虚"之间的矛盾,使旧戏改良无法真正实施。在论争后期,"新青年派"转而主张学习西方戏剧特别是现实主义话剧,并进行话剧的译介、创作等活动,对我国现实主义话剧传统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26-28

论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三种不同表现形态

作者:谭文鑫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民族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总会面临一个民族书写的问题。文章从沈从文、老舍和田耳的创作实际出发,提取出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三种基本表现形态,即彰显、潜隐与淡化。

29-32

近现代华北慈善事业历史贡献探讨

作者:赵宝爱 单位:济南大学法学院 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民国前期,随着华北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民间慈善事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就慈善机构来看,数量明显增加,承担起了慈善救济的重任,慈善组织间联合行动的次数增加,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社会资源动员手段进步,其中报纸等新闻媒体主动报道慈善事业,商界和学生等群体积极参与;慈善救济也不再是恩惠与施舍,而是契合了民族复兴和发展生产等时代要求,故行动领域侧重于普及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灾害预防等。

33-36

汉代旌表女性考论

作者:韩帅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先秦时期表彰女性的一些内容和方式,对汉代有所影响。秦始皇为巴寡妇清修筑怀清台,当为中国古代社会旌表女性之始。汉代受旌表的女性,大致可分为孝义、贞节、贤淑三类。汉代旌表女性的方式,有树碑、图画、表门闾等。受旌表女性身份,表现出向社会较低层倾斜之势。汉代对女性的旌表,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大体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汉代政府通过对女性的旌表,推动了汉代儒学社会化的进程。

37-3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软实力建设

作者:羊绍武 高中伟 单位: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文化软实力只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软实力不等于国家软实力。软实力来自国内和国际的认同。不过,国内认同与国际认同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国内认同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首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中国软实力国内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提升中国软实力国际认同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根本路径。

40-42

中国共产党与公民社会关系论析

作者:李美玲 单位: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当前,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从产生过程来看,与西方不同,在我国,是先有政党,由政党领导民众夺取政权之后再发展市场经济,然后才有公民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党带来了利益表达、合法性和执政方式等方面的挑战。在我国,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和引导作用。

43-47

网络、认同与行动:基督徒的社会行动逻辑

作者:李峰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上海201620

摘要:文章基于先行研究中的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取向,采用斯特赖克的认同突显的理论框架,以浙南X镇基督教为个案,考察信徒在私域和公域两种社会网络中的行动方式,私域涉及家庭生活行动、择友和择偶等方面;公域涉及经济行为和村民选举等政治行为。网络性质、信徒的宗教性等都影响着信徒的社会行动,总体而言,宗教资本的重要程度私域要高于公域。

48-51

西藏民族特色教育发展改革实践与反思

作者:余锦龙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北京100081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文章试图探讨西藏教育民族特色的形成的理据、改革开放的历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

52-55

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公用事业定价机制设计

作者:马进 谢巧燕 单位:北京大学 北京100871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文章在全面审视资本收益率管制定价和价格上限管制定价、综合间接管理定价等定价方法的基础上,依照机制设计理论的要求与特点,探寻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公用事业定价机制,提出了区域化、弹性化的公用事业定价机制理念以及与之相辅助的配套措施。

56-59

国外区县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李运祥 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不少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区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注重利用公共投资对公共设施、农业项目、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援助;重视经济激励,对工业、就业企业所得税等进行补贴;利用政府采购手段对不发达区县进行扶持。这些经验给中国区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是中国需要规范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东、中和西部地区之间的优势产业互补;完善区县经济政策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政府援助方式;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加快中国的区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国的区县投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保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