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科学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

主管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影响因子:0.86

ISSN:1002-3240CN:45-1008/C

    基本信息:

  • 下单时间:1-3个月
  • 发行周期:月刊
  • 发行地:广西
  • 创刊:1986
  • 类别:社会类
  • 出版社:社会科学家
  • 语言:中文
  • 价格:¥264.00
  • 起订时间:2020年01月
  • 邮编:541100
  • 库存:20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社会科学家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访谈
1-7

从“文学人类学”到“旅游人类学”——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访谈

作者:彭兆荣 邹赞 张玉霞 单位: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新疆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彭兆荣教授结合自己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活经历,回顾了由外国文学到古希腊文化酒神精神与文学仪式的研究转向,这种转向主要缘于西方知识考古学思潮的影响,尝试通过西方文化的知识考古以探究文学中所谓诗学的源头、、访谈还涉及以下重要论题:首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特定关联;其次,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交叉视角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现实意义;再次,如何认识民族志的“真实性”,如何重估“大传统”与“小传统”;最后,彭教授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从民族仪式、家园意识与民族认同角度评价了旅游人类学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涉及的国家政治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间的关联,并大力倡导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特稿
8-12

“人文”、“生态”、“生生”的跨文化阐释

作者:彭兆荣 单位: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人文、生态的关系,首先是其自身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天文-地文-人文”是一体性的;西方则不然,我们所熟知的人文主义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的人本主张,即一切围绕“人”的原则;生态亦然。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历史不长的舶来概念,并迅速窜红;而在“生态危机”下的各种生态问题,根本上说也与“以人为本”有关。文章认为,我国古代的“生生”概念虽不能与生态边界重叠,所包容的意义和意思却更大,更积极,更符合我国传统的知识体制。它更完整地体现我国的人文与生态的意思,窃以为对当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治疗作用,故竭力彰扬之。

社会科学家杂志本期专题
13-14

“文化表述”:关于表述问题的多学科对话——写文化与表述权

作者:叶舒宪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主持人语:本期专题的中心议题是“文化表述”,以对话的方式进行阐述。正如叶舒宪先生所说的“文化表述”是文学人类学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表述文化,与文学专业的叙事学有关,也与史学专业的“新史学”有关。而参与此次对话的学者的不同专业背景正符合“文化表述”这样一个多学科性质。对于“文化表述”问题,叶舒宪先生从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结合民族学、多元的视角,在其提出的大传统小传统的概念背景下去构建文化的表述权;牟延林教授作为学者与教育系统官员的身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中”阐明了其观点,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背后是中国,兼顾了学术界与官方的关于“文化表述”的国家的视角;彭兆荣教授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结合具体的“文化表述”现象,对"-3前“文化表述”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以期构建更为科学的建立于中国传统基础上的中国式“文化表述”;赵毅衡教授作为符号学研究专家,从符号学学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延伸到人类学所研究的文化概念,“文化需要表述,不能表述就没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该采用何种表述系统;王明珂教授多年对羌族的田野调查,促使他在面对“文化表述”这样一个人类学命题时,以在羌族地区人们对于口述历史的表达与在历史“文本”中的表达为基础,提出反思性研究;徐新建教授通过具体的例子:伦敦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好莱坞的电影生产这两个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化表述载体,将“文化表述”建立在了更为广阔的视域——从文化的“群体表达”与“国家叙事”到“世界叙事”或“人类表述”。文化如何表述,才能真正客观表述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语言、历史这些相关的因素该如何扮演在其中的角

14-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背后是中国

作者:牟延林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摘要:对于当下的文化遗产热,特别是文化热,我认为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如果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激情到和现代化的建设一直串起来看的话,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可以说是从“五四”开始的。“五四”可圈可点,是中国新文化和近代文化以白话文为标志的起点,但是它对我们国家固有文化遗产的摧毁也是不能忽略的。到了呢,更不用说了。连国外人士都在看,一个古老的中国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对文化进行颠覆的改造或者颠覆的建设?我想这种改造和颠覆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文化的“负推进”,值得理智地来看待。

16-17

“文化表述”的四个反思面向

作者:彭兆荣 单位:厦门大学

摘要:我觉得讨论文化表述,有四重反思的面向: 第一重,当然是对西方话语的反思。我们现在很多表述,包括话语、语汇,都是“夹生饭”,比如“艺术”、“民族”啊,很多是从西方取道日本然后转过来的。就是近代国家衰落后,我们只看到历史上很多不平等条约,却没有发现我们的很多文化表述事实上也是在“不平等”的背景下舶来的,未及自觉的辨析、梳理,成为“夹生饭”。今天是我们反思西方话语表述最好的时候,包括我们的大学是不是培养属于中国自己的学生,

17-18

文化表述与人类学研究本质追问

作者:赵毅衡 单位:伦敦大学 四川大学

摘要: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符号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西方叫做“Semiotics is the Study of Signs”,“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的”,这个话翻译成中文,绝对不负责协调,那么不是每一个问题下都表现出同一个文化的“元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对每一个问题,文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呢?那文化岂不是原子化了,原子化到一定的程度,那每个问题就又散开去,归结到刚刚的问题:人类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

18-19

“文本”与“情境”对应下的文化表述

作者:王明珂 单位:台湾中兴大学

摘要:我不敢自称是历史人类学家,如果要自称历史学家可能又有历史学家反对,当然我更不愿自称人类学家。所以刚刚赵老师的问题,我不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回答。但是据我的了解,在人类学之中,每一代的人类学者,或即使同一代的人类学者,也有彼此不同的观点。刚刚赵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近这些年人类学似乎陷入低潮,主要原因是,新一代人类学家把他们的前辈给解构了。我觉得,这反而是人类学最精彩的地方。它对本学科的方法、理论经常有非常深刻的反思。我在上一世纪80年代、90年代所学的那些人类学必读课程,现在许多大学人类学的教学里都没有了。

19-20

文化即表述

作者:徐新建 单位:四川大学

摘要:我还是按照设计的程序讲。对话之前先陈述自己的观点。首先讲两个例子,一个是伦敦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是“好莱坞”的电影生产。

20-21

学者对话

摘要:王明珂:对于从“文化表述”层面看待遗产流失的问题,我稍微表达一下我的看法。我的看法比较悲观。语言是跟它被使用的情境有关:如某种社会情境一直在流失的话,那么母语的保存就很困难。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母语保存也有乐观的一面:从人类学习语言来讲,如果早点学习的话,一个人学习四、五种语言没有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何者为“民族语言”的问题,在中国,许多民族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比如,我认识的一些藏族知识分子,他们都非常热心于争取母语教学,但我提醒他们,统一的藏语教学与统一藏语的推广,会让上百种的藏区语言流失。

社会科学家杂志哲学与当今世界
22-24

从《论语》中的“耻”看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作者:揭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耻”是主体受到他人的侮辱,或者内疚于自身的不足、过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自管子始,“耻”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有耻”是士人人格修养的首要目标。“耻”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远恶向善的道德自觉;它以一种消极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起到了道德堤防的作用。而《论语》中的“耻”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25-28

“君子爱财”与“君子固穷”:孔子“义利观”的现代启示

作者:李继兵 宁德鹏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537000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孔子即不反对“君子爱财”,但又主张“君子固穷”,这两种看似相悖的观点如何在孔子那里共存?这实际上就会涉及到孔子的“义利观”,在孔子看来,“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若非,君子宁可固穷,也不愿取非“义”之财。孔子合理取财以及安贫乐道的君子风范和“见利思义”思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可作为人们的座右铭和清醒剂。不仅有利于协调市场经济,发展义利关系,还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大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33-37

“奴隶社会”概念的马克思文本考察

作者:杨文圣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扼要地提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思想,经典表述了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理论。传统教科书和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序言》中“古代的”生产方式表征的就是奴隶社会。但是,通过大量研读马克思原著,我们发现,用“奴隶社会”来表达亚细亚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是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

38-41

“道德”与“审美”关系的多维分析

作者:孙庆君 赵沛林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鲜活的议题。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仍在对这一问题孜孜以求。国内研究者近些年也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文艺与道德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寻求创作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文学作品的目的,热切地探索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问题。论文对近年来道德与审美关系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合述评。

社会科学家杂志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42-45

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动力机制探讨

作者:罗子俊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是直接关系到党的伟大事业能否得以实现和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能否得到维护的根本问题。但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动力系统角度讲,有两种力量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共同推动着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执政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一种是来自外部的由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外促力;另一种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等所形成的内驱力。深入研究这种动力系统,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6-49

中国乡村争水问题研究的三种视角

作者:牛静岩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100083

摘要:因争水引发纠纷是我国农村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关于中国乡村争水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视角,区域社会史对争水的研究的观点集中在以水为中心建构的社会关系,还有学者将农村争水问题作为理解我国乡村治理的一个切入点,同时,在解决争水纠纷时体现的国家法与习惯法之间的互动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将多学科的视角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