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厅

  •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 ISSN:1674-3180

  • CN:33-1355/J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

文化艺术研究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文化研究
1-7

偶像养成文化探幽--以大陆综艺选秀节目为例

作者:林琳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州610665

摘要:偶像养成文化源自日韩两国的娱乐造星产业,近年来大陆借鉴了团体提拔的偶像养成模式,辅以互联网的加持,偶像养成文化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追星内涵,成为消费社会新景观。其中粉丝权力的强调、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生态打造以及偶像话题的不断制造,统统指向资本在偶像产业的一场饕餮盛宴。可以说,近几年偶像养成综艺选秀节目的崛起,凝结了偶像、粉丝与市场三位一体的要素,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社会症候。

8-16

电影精准营销的大数据基础:以《头号玩家》为例

作者:余吉安; 秦敏; 罗健; 刘思彤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083;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北京100084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电影营销乃至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大数据助力电影精准营销,成为学术界和电影界共同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市场特征,从电影的内容生产、营销推广及终端上映三个环节出发,结合《头号玩家》电影营销实例进行分析,尝试探究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影制作和发行单位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特性,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实现精准营销。

17-23

意义与反思:“爽文化”与青年主体建构--基于热播剧《延禧攻略》的探讨

作者:王振 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南京210023

摘要:《延禧攻略》的热播构筑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景观即"爽文化"热,如何认识"爽文化"及其当代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发现,"爽文化"的追捧者主要是18到40岁的观众,其中,青年女性居多。"爽文化"的大众心理学基础在于通过镜像化的自我阐释,使得青年群体在释放自我的过程中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触及的情感体验。但是从青年主体的建构意义看,以《延禧攻略》为代表的"爽文化"本身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反思中不断地重构自我。

24-30

文化产品互动营销的精神符号学本质

作者:赵小波 单位: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创新创业创意研究院; 长沙410205

摘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文化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媒介资源与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的互动营销,是文化企业常用的手段。本文以文化产品的互动营销为切入口,分析其精神符号互动的本质;提出互动中形成的互动仪式链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总结精神符号互动的三个层次: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归属;剖析当代社会产生的符号危机与精神危机,最终落脚于探索精神价值的精神符号学,希望精神符号学成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学理基础。

31-40

推进区域“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李义杰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华莱坞电影研究中心; 宁波315100

摘要:在产业融合大背景下,如何推进"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是许多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宁波区域文化制造业融合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可显著提升制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价值链,但目前整体融合程度较低,主要处于元素融合阶段。存在对融合认识不够、动力不强,对接平台欠缺、融合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风险并存,融合支撑不够以及专项政策缺乏,融合保障不力等问题。对此应强化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文化+制造业"融合氛围;构建多层次对接平台,提升"文化+制造业"融合效果;加大人才支撑,增强"文化+制造业"融合能力;厘清重点融合行业,明确"文化+制造业"融合方向;制定专项规划政策,强化"文化+制造业"融合保障等。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艺术研究
41-46

舞蹈本体论钩沉

作者:吕艺生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100081; 教育部原艺术教育委员会

摘要:舞蹈本体论研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身心一元论理论观点来认识舞蹈人体,得出"舞蹈是意识的肢体表现"这一结论。这既是认识舞蹈的基本艺术观,也是方法论。

47-55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浪漫主义戏剧的社会书写

作者:齐才华 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23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浪漫主义戏剧是经过现实主义的洗礼,从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寻求"灵的觉醒"的戏剧。"五四"落潮使得部分新兴知识分子笔下的新浪漫主义剧作出现了寂寞、孤单与彷徨的情绪。这些内心情绪是时代现实和剧作家人生遭遇的折光,是另一种形态的社会书写。此外,"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戏剧的社会书写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工具理性意识,而新浪漫主义戏剧则有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探索的趋向,体现出更深入地探讨内在人性和寻找人的价值的特征。

56-63

戏剧中的电影:论马丁·麦克多纳《伊尼什曼岛的瘸子》中的媒介间互文叙事

作者:王晶; 陈红薇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100083

摘要:戏剧和电影的结合是爱尔兰当代戏剧家马丁·麦克多纳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剧中,麦克多纳将美国纪录片《阿伦岛人》嵌入剧情,使戏剧与电影两种艺术媒介及"西部想象"和"美国幻梦"两种文化语境构成并置和对照,用反浪漫主义的叙事颠覆了电影对阿伦岛的神话建构。此外,戏剧与电影的媒介间互文转换为一种媒体景观,观众在电影和戏剧并置的时空中进入一个"居间"的表演场,从而经历了一种媒介间观剧体验。

64-76

宋元“四大南戏”在梨园戏中的流传与变异

作者:俞为民 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梨园戏源于宋元南戏,保留了大量的宋元南戏的剧目,梨园戏的"四大南戏"剧名分别为《王十朋》《刘智远》《蒋世隆》《孙荣》,来源于早期的南戏版本。"四大南戏"在梨园戏舞台上流传过程中,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异。梨园戏艺人根据梨园戏的艺术特色和舞台实际,对"四大南戏"原作的情节作了压缩,使之更适合舞台实际;并对南戏原作的音乐结构也作了很大的改动,采用了曲牌体与板腔体相结合的音乐结构。

77-83

元杂剧中长安叙事的意蕴

作者:伏漫戈; 于展东; 杨晓慧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西安710065

摘要:长安频繁出现在元杂剧中,从显性层面看,长安是剧中人物活动的场所,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情节展开的背景。然而,透过表面现象不难发现,元杂剧的长安叙事寄寓深刻。长安成为作者反思历史兴亡的象征,是他们追求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寄托。这些以长安为叙事元素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展现出浓郁的理想色彩。这种具有双重格调的特性,一方面得益于元杂剧的现实精神及浪漫品格,另一方面则传承了汉、唐文学写实与诗意兼容并蓄的基因。

84-96

《牡丹亭》演剧研究

作者:李奇; 刘水云 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上海200072;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200040

摘要:《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清两代戏曲舞台必不可少的演出剧目之一。自问世以来,它就受到了上层文人名士的激赏,成为宫廷教坊、私人家班和职业戏班的常演剧目,并且经历了由全本戏到折子戏的演变过程。它的盛行与其戏剧环境、观众阶层和内在艺术特质有着一定的关联,对其演剧的探讨有助于揭示戏曲艺术生命力旺盛的深层原因。

97-106

舞台视域下董每戡剧史理论探微--以《〈笠翁曲话〉拔萃论释》及《说“玉茗论剧”》为例

作者:段金龙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史专家、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他坚持以"剧史家"的本分为中国戏剧做史,并形成了"以演剧为核心的舞台观"的剧史观,浓郁的舞台意识充分体现在他对剧史理论的阐述和研究中。以《〈笠翁曲话〉拔萃论释》和《说"玉茗论剧"》为例,他通过阐释《笠翁曲话》、重视玉茗论剧进一步为其所倡导并坚持的戏剧史观做着鲜明的注脚。

107-113

“十七年”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建构研究(1949-1966)

作者:徐广飞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97

摘要:"十七年"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阶段,其文化属性与艺术形象建构之间相互联动的样态关系,已经成为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建构的重要依托。文章立足于"十七年"国产电影的文本精读,着重探讨了在"十七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空间下,孙悟空以心理、突破与价值为表现形式的怒者抗争的形象,及其心理源起、抗争精神与抗争主题。

114-121

嘈杂音响、流行歌曲与地域方言--从艺术物性论看贾樟柯电影的声音诗学

作者:刘昌奇 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南京210093

摘要:贾樟柯的电影给人以粗粝的触觉感受,这是因为贾樟柯接受了后现代艺术观念,有意突出艺术物性和材质,这也典型地体现在其电影的声音运用中。贾樟柯电影中的声音是一种拒绝叙事编码、拒绝形式化的物。无处不在的噪音是去除了旋律形式的声音基底;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现成品"的挪用,类似于杜尚用小便池创作的《泉》;地域方言则抑制了语义而突出了物性语音。物性的声音虽然削减了形式美感和明晰的符号意义,却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人们的听觉感知和现实情境,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向广阔的现实和丰富的诗意敞开。

122-129

身份议题、时间重组与“去哪儿”--试论近年影视作品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回应

作者:蔡春芳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97

摘要:近年来,新旧身份的矛盾冲突、身份选择的困惑与寻求身份证明一再成为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叙事的基本线索或基本诉求。与之相应的是以《超时空同居》《路边野餐》《缝纫机乐队》等为代表的电影中所体现出的关于"去哪儿"和如何处理"过去、现在、未来"关系的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精神焦虑。近年来影视作品对这一困境的回应和开出了药方:接受过去/现在、在旅途/在异地完成治愈并回归都市。一方面,重组的时间质疑了传统的"时间穿越"在治疗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影像乌托邦虽然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空间,但鼓励个体的逃离悬置了都市问题,也就悬置了对答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