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国农机化学报杂志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ISSN:2095-5553

  • CN:32-1837/S

中国农机化学报杂志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8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机化学报杂志农业装备工程
1-3

压苗式甘薯移栽机研制探讨

作者:范泽民; 陈卫; 刘新亮; 蒋晓璐; 朱玉灵; 王秀梅 单位:阜阳市农业科学院; 安徽阜阳236065

摘要:分析国内外甘薯移栽机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压苗式甘薯移栽机的设计思路,采用开沟、排苗、压苗、覆土的种植方式,结构简单,种植速度快,适应性范围广,可靠性与稳定性高。详细分析压苗式甘薯移栽机实现的可能性和理论依据,指出压苗式甘薯移载机研制的关键点:排苗装置离地面的距离越近越好,压苗轮的大小、厚度和粗糙度决定压苗式甘薯移栽机的成败,栽苗与排苗必须以最短时间的衔接,才能保证栽插的质量和准确度。

4-11

双筛体驱振式膜土分离与输送装置设计与试验

作者:游兆延; 吴惠昌; 陈有庆; 胡志超; 檀律科; 彭宝良; 张进龙 单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南京市210014

摘要:为减少铲筛式残膜回收机在工作中的振动,设计双筛体驱振式膜土分离与输送装置。采用DH5902动态测试系统对双筛面残膜回收机的振动参数进行满载田间作业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振动频率在3-5.5Hz变化时,机架左右方向振动测量值范围为4.2-5.4m/s2,在设备可承受振动范围内,减振效果明显。为实现有效逐级输膜,确定偏心轮驱动轴转速范围为260-330r/min,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筛面形式为锯齿筛,为提高残膜回收率和膜土比,选取机具前进速度、逐膜筛振动频率、逐膜筛振幅、锯齿间距作为试验因素,运用响应曲面法并在Design-Expert软件中分析各因素对残膜回收指标的影响效应,各因素影响残膜回收率的主次顺序为锯齿间距〉机具前进速度〉逐膜筛振幅〉逐膜筛振动频率;各因素影响膜土比强弱次序为锯齿间距〉机具前进速度〉逐膜筛振动频率〉逐膜筛振幅。运用Design-Expert的寻优功能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机具前进速度0.735m/s,逐膜筛振幅62mm,逐膜筛振动频率260次/min,锯齿间距12.02mm,机构设计时将获得的参数修正并进行试验验证,最终结果表明残膜回收率为90.26%,膜土比为1.46,较好地满足了残膜回收质量要求。该研究不仅为残膜回收市场提供了一款急需的实用机具,亦为残膜回收机械创新研发或优化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12-16

国内外甘薯起垄机械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胡金钊; 张文毅; 严伟; 纪要; 胡敏娟; 李坤 单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南京市210014

摘要:甘薯是近年来极具竞争力的国民作物,甘薯起垄机械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甘薯种植的规模化、优质化发展。本文提出甘薯起垄的耕翻深度和垄作规范等技术标准,介绍国内外甘薯起垄机械的发展状况,指出国内甘薯起垄机械存在不规范化、功能单一等主要问题,并对甘薯起垄机械化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17-21

环保自走式芦蒿有序收获机的研制与样机试验

作者:施印炎; 章永年; 汪小旵; 徐金山(译)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南京市210031; 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南京市210031

摘要:根据芦蒿收获农艺要求,针对芦蒿机械化收获效率低、成本高、工序复杂的实际问题,设计了一种实现芦蒿有序切割、有序输送、有序收集的环保自走式收获机。介绍了该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夹持输送装置、转向装置和切割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确定了整机电池动力容量为48V/100Ah、输送倾角θ为30°、割茬高度可调范围为40-400mm以及各驱动电机的型号等。田间试验表明:设计的芦蒿有序收获机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平均作业速度可达0.84m/s,前进速度可达6m/s,喂入量0.62kg/s,作业效率0.23hm2/h,能一次完成芦蒿有序切割、有序输送、有序收集作业。作业质量满足行业标准以及后续生产要求,有助于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国农机化学报杂志设施农业与植保机械工程
22-27

果园有机肥开沟施肥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

作者:王向阳; 吴雪璐; 刘晓丽; 毕新胜; 史先柱; 李姝卓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新疆石河子832000; 阿拉尔万达农机有限公司; 新疆阿拉尔843300; 阿拉尔润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针对目前新疆果园有机肥开沟施肥作业中存在的开沟深度与施肥量调节困难等问题,设计一种适合新疆果园种植模式的有机肥开沟施肥机,并设计一种可实现开沟深度、输肥量以及单双侧施肥自动化调节的果园有机肥开沟施肥机液压系统。开沟深度与输肥口开度调节速度设为0.05m/s,通过理论计算,对液压系统中主要元件进行选型,运用AMESim软件建立此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各项数据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液压系统设计及元件选型的合理性,该液压系统工作状态良好,性能稳定,为果园有机肥开沟施肥机的研发和改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8-33

水肥药精准管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赵常; 耿爱军; 张姬; 王玉亮; 张智龙; 栗晓宇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山东泰安271018; 山东省园艺机械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水肥药精准管理技术可以确保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对比国内外水肥药精准管理技术研究现状,提出我国水肥药精准管理技术发展趋势,即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水肥药精准管理技术。

中国农机化学报杂志农产品加工工程
34-40

工业大麻干茎秆轴向压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作者:马兰; 刘佳杰; 周韦; 向伟; 吕江南; 文庆华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长沙市410205

摘要:工业大麻是一种专供工业用的大麻品种,其茎秆和木质部经加工处理后在造纸、建筑和装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日益频繁。研究工业大麻茎秆压缩力学特性及其沿植株高度的变化可为工业大麻加工处理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采用TFW-508微机控制万能材料试验机,分别研究工业大麻茎秆和木质部的轴向压缩力学特性,分析工业大麻茎秆及木质部的外径及重量与压缩力及压应力的关系,以及其力学性能沿高度方向上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工业大麻"皖大麻1号"茎秆沿株高方向(从低到高)的最大承载力(压缩力)均值分别是259.395N,209.364N,160.994N,最大压应力均值分别为1.787 MPa,1.692 MPa,2.011 MPa;其木质部沿株高方向(从低到高)的最大承载力(压缩力)均值分别是229.707N,187.806N,139.804N;最大压应力均值分别为1.214MPa,2.209MPa,1.413MPa。工业大麻整株轴向压缩力学性能有差异,其茎秆和木质部的重量与轴向压缩力呈正相关关系,其外径与轴向压缩力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41-44

隔振式张紧系统对带锯条横向振动位移的影响

作者:赵洪刚; 高金贵; 姜兆方 单位:北华大学吉林省木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利用改装隔振杠杆压坨式张紧系统后的MJ3310A跑车带锯机试验,以锯轮转速、压坨重量、上下锯卡距离、树种、进料速度为因素,以带锯条横向振动位移为检验目标,根据L25(56)正交试验法设计试验,采用652U型振动信号采集和分析仪,对负载下完好带锯条在不同锯切参数水平下的横向振动位移进行采集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对安装隔振杠杆压坨式张紧系统跑车带锯机的完好带锯条横向振动位移影响的主次因素顺序是锯卡距离、压坨重量、锯轮转速、进料速度、树种。选取合理的锯切参数,以桦木为例,改装隔振杠杆压坨式张紧系统后的跑车带锯机锯切桦木时优化的锯切参数选择方案为A4B4C5E4,即锯轮转速860rpm,压坨重量95N,锯卡距离650mm,进料速度27m/min,隔振器效应明显,此时带锯条横向振动位移小,为0.483mm。

45-50

胡麻茎秆生物力学特性试验

作者:史瑞杰; 戴飞; 赵武云; 刘元祥; 张仕林; 魏万成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兰州市730070

摘要:为提高胡麻收获及脱粒效率,减少胡麻茎秆缠绕割台和脱粒滚筒,选取陇亚14号胡麻茎秆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含水率,并做生物力学特性试验,得出胡麻茎秆不同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参数,从而对胡麻机械化收获与脱粒提供参数支持。结果表明:当含水率为9.435%时,陇亚14号胡麻根部茎秆平均直径为2.472mm,抗拉强度最小,最大拉伸力居中,分别为49.8 MPa、148.113N;中部茎秆平均直径为2.144mm,抗拉强度和最大拉伸力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9.6 MPa、166.362N;颈部茎秆平均直径为1.384mm,抗拉强度和最大拉伸力均小于根部和中部;而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剪切强度以及最大压缩力、最大弯曲力和剪切最大载荷由根部、中部、颈部的顺序依次减小;相比较而言,颈部与果穗连接处的各参数均为最小值。由此可见陇亚14号胡麻茎秆机械化收获、脱粒时根部、中部茎秆对脱粒滚筒、割刀及割台提出更高的要求,该试验为提高胡麻收获和脱粒效率,以及胡麻机械化收获、脱粒等机具的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51-55

国内外种子丸粒化包衣设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者:韩柏和; 陈凯; 吕晓兰; 陆岱鹏; 唐玉新 单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南京市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 南京市210014;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南京市210014

摘要:种子(小颗粒及形状不规则)的丸粒化包衣是实现种子精量播种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客观需求。种子经丸粒化包衣后能够实现播前植保、带肥、带药下田,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种子丸粒化包衣设备对种子丸粒化包衣的质量和加工效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国内外丸粒化包衣设备的生产厂家及主要特点,并对我国国内丸粒化包衣设备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中国农机化学报杂志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
56-60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无花果果园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研究

作者:罗文华; 肖宏儒; 季顺中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江苏盐城224005;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南京市210014; 江苏云马农机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为提高无花果果园的产量及果实品质,降低人工成本,结合无花果果树栽培情况及生长周期特征,设计一种管理无花果果园的智能温湿度调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树木防护软件系统(TGS系统)、路径搜索软件系统(PFS系统)及执行部件组成。TGS系统用于分析处理从各标签上传的环境数据,提出所需执行的措施类型和工作参数,最后通过接口电路控制温湿度调整装备对果树进行相应操作;PFS系统接收RFID阅读器发送的最近标签识别码,以确定田间管理机的相对坐标方位,再基于内部数据库和PFS系统提供的目标识别码来提出田间管理机的运动路线并进行必要的修正,最后通过接口电路控制田间管理机向果树运动。通过传感器的射频识别标签收集并储存温湿度数据,借助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送给服务器,服务器通过自主设计的软件对温湿度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控制田间管理机及其所配置的温湿度调整装备,可快速实现果树附近的温湿度的智能调控。

61-66

基于LabVIEW的高速齿轮箱振动信号监测分析系统研究

作者:傅秀清; 柳伟; 费秀国; 康敏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市210031; 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南京市210031; 南京创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市211100

摘要:针对齿轮箱结构复杂,工作条件恶劣,依靠工作经验只能对其运转状态进行简单的初步预判问题,基于LabVIEW设计一款对齿轮箱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分析的软件,对温度与转速转矩信号监测系统等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再将监测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可以检测出齿轮箱存在轴不对中的问题,验证了该监测分析系统的准确性。监测分析系统可以通过频谱分析、细化谱分析等模块对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对高速齿轮的故障检测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67-71

90°弯管内玉米颗粒气固耦合运动特性分析

作者:宋学锋; 戴飞; 张锋伟; 沈鹏云; 魏万成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兰州市730070; 兰州天极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兰州市730070

摘要:为提高玉米颗粒在气力输送过程中的输送效率,分析能量损耗来源,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离散元(DEM)耦合法对玉米颗粒在90°弯管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入口段、弯管段及出口段内玉米颗粒速度分别为25m/s、16m/s、12.5m/s;弯管段形成颗粒束,并且使该区域内气流速度降低;管道内能量损失包括玉米颗粒间碰撞及颗粒与壁面碰撞两部分,后者为系统内能量损失的主要来源。仿真结果对气力输送设备管道布置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72-78

棉花顶芽识别定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郝延杰; 石磊; 曹龙龙; 宫建勋; 张爱民 单位: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 山东滨州256600;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南京市210014

摘要:打顶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打顶质量的好坏对棉花品质有明显影响,棉花顶芽的高速精准识别定位是机械化打顶的难点。介绍目前机械打顶常用的激光对射技术、超声波技术、仿形板技术、红外线技术、机器视觉技术、遥感识别技术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中国农机化学报杂志农业生物系统与能源工程
79-84

寒冷地区冬季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作者:杨捷媛; 李金平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西部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兰州市730050; 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兰州市730050; 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兰州市730050; 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兰州市730050

摘要:热电联供系统可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可以稳定连续的为用户提供热能,但是存在系统使用效率低,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而且对该系统的潜力分析和优化方案还没有人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在这一方面开展相关研究非常必要。通过对寒冷地区冬季建筑物耗热量建立理论模型,分析计算热电联供系统配置,并且在中国西北部寒冷地区供暖季建立该热电联供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验证。试验数据处理分析表明,环境因素是影响系统供暖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已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多产的电能延长系统运行时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后系统供暖保证率可提高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