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科技论文

时间:2022-03-12 10:43:55

摘要:农业科技正是面向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重要知识载体,对于传播农业致富信息、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业科技对服务"三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农业 科技 农业科技 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论文

1.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

绩效管理是作为项目可研活动的重要保障,所以,有效的提高农业项目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成员的科技创新以及推动学术发展。但是目前很多农业单位都忽视了绩效管理对于科技项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欠缺必要的考核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从目前的绩效管理来看,主要是管理理念淡薄、不能够明确岗位职责、考核方式落后、缺乏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制约了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发展。

2.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只为单纯的完成科技项目,为了获取奖励而奋斗。他们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自身的科技项目无关。使得科技项目部门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2.2过于注重个人评价

是绩效考过于核侧重于科技项目中对个人的绩效评价,未将个人、部门、整个项目的绩效考核进行有机联系起来。

2.3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单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具体表现在绩效考核集中在对项目指标考核上,而项目指标的考核来自于科技项目的相关数据,绩效考核就存在着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两种,加大了考核难度,不能做到良好的协调,对的绩效管理只是分配福利、奖金等的手段,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过于注重业绩考核,忽视了在工作中是否存在着不符合规定操作,是否按正常程序办事,从而会对科技项目的经营、安全重视不到位。

2.4科技项目管理安排不够到位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在给安排工作时,没有给出明确标准、开始时间、完成任务时间,只给出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指令,让无法理解这件工作的轻重缓急,以致于最后工作绩效不佳。农业科技项目的从事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特点,管理者没有明确告诉要做什么,是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件工作怎样才算做好。

2.5不能够明确工作重心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对某些工作,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以致于绩效不高。农业科技项目在对员工培训以后,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测验体系,并不能知道在培训后,是否已经掌握相关的科技项目技术,是否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这仅仅是不知道怎么做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农业科技项目在培训新人时,并没有去考虑一个问题,让有经验的人去带新人,这些带新人的人是否具有培训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是让有理论知识的人去培训新人,其是否有具体的实践能力?如何对进行培训,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6信息系统管理不够全面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全面,不能够满足变化多端的考核指标需要,实际操作性较差,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3.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有效策略

3.1采用新型的绩效考核法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有高度的工作自主性、突出的创新能力、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和工作成果难以衡量等特点,对其工作,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这一特点为正确评价农业科技项目中的个人价值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将目标管理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作为考核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方法[2]。根据目标管理法,由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殊性,在制订绩效指标、目标及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的项目发展及其个人规划,使得个人目标与项目目标协调一致,将个人的目标实际上融入组织的目标之中,个人为组织目标奋斗的过程也就是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与不断地向共同前景靠拢也就引导了员工的持续努力和奉献。基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如高度的工作自主性、突出的创新能力、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等,所以仅仅进行目标管理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结合360度反馈评价法。与传统的考核方法相比,360度反馈评价法在反馈和避免考核错误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360反馈评价是一种偏重于定性的考核方法,它不能准确量化业绩,因此有必要引入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对360度反馈评价法的弱势予以弥补。由于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要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化、可度量化、可实现、现实性以及时限性,所以它主要解决的是将绩效如何量化的问题。

3.2针对目前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强绩效管理

3.2.1转变思想认识,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成长成才服务,重在提升素质和能力。二是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战略导向的理念,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为实现战略目标、落实部门和团队目标服务。三是要树立过程管理的理念,强调全员参与和双向互动,强调系统性和持续性。四是要树立齐抓共管的理念,绩效管理主体不只是人力部门,而在于各部门、各级管理者以及全体的积极参与,如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管理就需要农业科技项目的有管人员的参与。

3.2.2将绩效与组织绩效有效统一起来

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让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发展是依托于项目的发展,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农业科技项目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的个人绩效必须与组织目标有效统一,加强项目文化建设,引入一些强调团队精神的绩效指标;其次绩效考核过程中,将个人绩效与所在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3]。

3.2.3完善考核指标,使用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

农业科技项目将绩效目标分为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并按照具体的标准对业绩目标与品能目标作出了短期与长期计划以及对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作出了明细的划分,指出了制定绩效发展目标书的具体程序。绩效考核标准应坚持“四个基于”,即基于职责、基于目标、基于数据、基于事实,按照数量、质量、效率、效益四维标准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目前的考核工作有些方面还是值得思考的,有的看起来合理,实际上不见得合理。比如考核一个人,谁给他打分最贴合实际,应是他的直接上、下级,与他有工作联系的人等。如果给他打分的,跟他一年也见不了几面,没有工作关系,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那他怎么给别人打分。因此,我们要按照“谁管理谁考核、对谁服务由谁考核、谁了解谁考核”的原则,合理确定有权考核人范围。绩效考核应全面评价其业绩目标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尽量克服“前台唯指标,后台凭印象”的状况,不仅要“立足于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业绩进行考核,还要“立足于现在看未来”,加强对未来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尤其是农业科技项目,需要对项目的未来前景进行评价。我们要重视绩效反馈工作。在现实工作中,绩效反馈经常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或避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面子文化”,人们多愿当面说好话,不愿提供负面的反馈意见,这实际上是对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我认为上级对下级反馈一些负面的信息,关键是要看动机,只要动机是好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即使说错了,我想都是会原谅、理解的。

3.2.4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应当明确向指明工作具体内容

作为管理者,在对下属安排工作时,应当明确标准、项目开始时间、项目完成时间,给一个清楚的指令,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以提高工作绩效。

3.2.5重视项目过程管理,加强绩效沟通和辅导力度

持续的沟通和辅导是绩效管理区别于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也是我们过去的绩效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绩效考核不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反馈不足,觉得自己被蒙在鼓里,对上级的工作期望、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不清楚,个别甚至连考核结果也不知道。要通过建立“三次谈话”制度,让全部都参与进来,形成“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帮助搞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好之后能获得哪些激励;同时通过全程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辅导按时完成预定的绩效目标。

3.2.6科学地完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绩效考核中所涉及到的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以及分析等多种流程,这些都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提供技术支持,为绩效管理提供有力条件,使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更显规范化与科学化。

4.结论

总之,绩效管理是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核心。作为一个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相关部门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特殊性,运用科学化的策略以及可行性的考评指标。加强对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项目的长足发展。

农业科技论文:关于现实困境与改革的农业科技论文

1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演变过程及发展现状

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看,主要任务是执行青岛市农委指派的推广任务,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防治,农业公共信息和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通过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农业科技推广到户。例如2009~2012年实施的“青岛市百万亩果蔬花卉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根据青岛市区域布局、生产结构以及各市农业产业特色,市财政拨款,建设粮食、蔬菜、果茶花卉和花生四个特色品种的示范基地,通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推广如设施栽培技术、培肥地力、绿色控害技术等关键技术,依靠基层农技推广员开展“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从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两方面保障了该项目的落实推进。从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演变的历程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岛市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以及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然而,随着青岛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不论是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并满足农业转型需要。

2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状况,发掘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完善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决策建议,课题组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来自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五市来我校参加青岛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的150名基层农技推广员及其对口服务村的400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和352份,有效率为89%和88%,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把握了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2.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科学

目前,除了个别区市外,青岛市绝大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直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区市农、林、水务业务部门的双头领导,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的管理,以及推广人员的职称评聘、薪酬福利,区市业务部门只负责相关业务的分派与指导,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政府管理和业务职能混淆,不可避免出现推广员任务的重叠性和多样性及工作效率低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顺,农业服务中心是隶属于乡镇党委、政府的事业单位,必然决定乡镇党委、政府对其拥有直接管理权,由于乡镇工作繁杂多样,常把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当作行政干部使用,哪里需要就派到哪里,其本职工作———农、林、水利、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水土保持监测等职能被削弱,推广服务功能弱化。调查发现,51.4%的农业科技推广员的工作是从事本职农业技术推广,余下的48.6%的人则在完成乡镇政府指派的非推广任务,或是满足农民其他需要。座谈会上,推广员也反应工作内容繁杂,有时需要身兼数职,从事一些非专业性工作,比如农业保险、防火防汛宣传、落实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信访等等。

2.2推广经费财政拨款不足,缺乏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障

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政府理应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当前,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用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三项经费偏低,被挤占或挪用的情况较为明显,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人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项目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工作环境条件差,推广手段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证。调查中,有40.5%的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在3000元以下,福利待遇情况不容乐观,下乡经费、办公条件、技术装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推广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不活,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运行

目前对农业服务中心推广员尚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责、权、利没有很好地结合。一是推广员进入推广系统缺乏相应考核。由于推广机构编制少,为了维持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存在政策性安置人员以及临时招聘人员充抵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现象。访谈中了解到,莱西、胶南此现象比较明显,农业服务中心正式编制人员少,莱西五人,胶南九人,余下全部是“杂牌军”。这种临时拼揍的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难以担当农技推广的重任。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职称晋升、薪酬发放更多依靠的是资历和年龄,能够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作为有效激励方式的教育培训,目前还难以较为普遍的应用。调查显示,仅有24.3%人员能得到每年培训的机会,51.4%的农业技术人员2~3年才有机会接受培训,甚至有20%以上的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由此也导致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青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43.8%是本科以下学历,其中13.5%的人员只有高中学历,获得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5.4%。座谈会上了解到青岛市农技人员年龄40岁以上居多,县级单位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和高中为主,年龄偏大。

2.4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落后,限制了技术的传播

当前青岛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73.2%推广员主要还是采用现场讲解示范、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的推广方式,使用现代传播方式如网络、电视的仅占14%。从接受者看,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的渠道较为混乱,有70%以上的农民选择向亲友、邻居学习,以网络、电视、报纸、短信等媒体作为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选择政府科技下乡和村干部宣传指导的只有20%[2]。从科技信息传播与接受对照看,显然存在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错位现象,究其原因,调查的农民认为,一是推广内容与自己所需不匹配,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二是遇到问题无法及时与推广员沟通,后续跟进指导几乎没有。

2.5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较差,农民满意度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必须注重市场和农民实际需求,才能激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才能发挥科技的现实效力。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使得农民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受阻。调查显示,在推广技术是否满足农民需要这一问题上,只有40%的推广员认为农民十分需要政府推广的新技术。在“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推广员推广的技术则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2]。由于农业服务中心推广服务未能与农民需求完全对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评价较低,满意和很满意占22%,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则占到49%。农民对推广服务评价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推广员数量少,平均三个村才有一名推广员;二是农业科技服务次数少;三是提供的技术理论性太强,难以与农业生产结合[2]。

3推进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青岛市作为现代化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粮食作物的增收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发挥的作用相当明显。近几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于2012年围绕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2013年以科技作牵引,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项目。在青岛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成为传统农业向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转型的桎梏,亟需通过改革和创新等方式加以解决。

3.1理顺农业科技推广的管理体制,强化区市主管部门管理

青岛市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双头管理体制导致农业服务中心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推广服务功能弱化的状况。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改革的抓手,强调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解决人事分离的问题。为此,可以考虑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的管理职能收归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建立“三权归县”的管理体制,可以实现管人与管事的统一,保证农业服务中心从事本职工作,也有利于区市农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区市范围内的工作安排,发挥县乡农业服务机构的整体作用。另外,结合青岛市镇行政区划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以及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状况,可以考虑撤销现有农业服务中心,成立跨乡镇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全面负责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疫病防控、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事务,充分发挥区域站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职能。

3.2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政府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要确保每年投放到农业科技的三项经费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和推广项目经费的支持,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其次,在土地流转背景下,依据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要逐步满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农业科技需求,逐步增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集中统一育苗育秧等推广项目上的经费投入,针对青岛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对涉及到的重要新品种、重大新技术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顺利开展;第三,在明确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推进推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鼓励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加入农业科技推广,吸引其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拓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来源渠道,尤其要注意对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各类经营性组织或个人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

3.3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为了弥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本身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服务方式滞后,推广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建立政府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有效结合、充分合作的农技推广长效机制。青岛市现有农业院所10余家,拥有丰富的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定的技术、成果、知识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此,围绕青岛市农业主导产业,农业院所与政府合作建立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的价值与作用,开展各种技术下乡、科技咨询、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利用农业院所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开展应用型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使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取向与农民实际需求有机结合。

3.4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丰富推广形式

青岛市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主要以田间地头示范讲解和发放宣传资料为主,手段陈旧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有效传播。丰富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除了继续加强推广员的下乡下地直接指导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通过视频交互、远程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实时对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指导;通过广泛开展诸如专题技术讲座、农民田间学校等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逐步把农民培养成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并能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另外,强化农民合作社、农业各类协会、专业大户及科技核心户“人际传播”的科技示范辐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的示范推广模式。

3.5以农户需求为导向,驱动政府科技推广服务供给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使用者,引导农户不断采纳新技术,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应建立以农户科技需求驱动为主导、政府科技供给推动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在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中,农民最需要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此,重点围绕农民目前迫切需要的农药、良种、防病、防疫和测土配方等增产实用性技术开展推广,加强优质技术、高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鼓励吸引农民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工作,增加农民在科技决策、管理中的参与度,减少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作者:张水玲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农业科技论文:基层农业科技项目财务管理论文

一、基层农业科技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以至于经费不足导致后期无法执行,或者经费有剩余造成资金管理不完善

基层农业科技项目的任务下达者,并非是项目真正的实施者,在制定预算时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费用并没有一个完全的了解,有时光实施地点的区域性差距就造成费用相差很大,而且经常会出现会计报表失真等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科技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其一,负责项目申报者并不是专业财务人员,每个项目的预算工作必须面面俱到,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很难考虑到方方面面的费用支出,尤其是管理费用及其他细项支出。另外,为了项目申报成功,在进行预算项目所需经费时,出于人为的因素,几十万元的农业财政经费,有时需要上百万的自筹配套经费,实际实施时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导致无力支付,造成项目无法顺利完成验收。其二,科技项目完成后,剩余经费未按规定结转使用,甚至用于其他开支,变相地挪作他用。经费乱用,财务管理能力薄弱,这不仅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资金的不合理利用,更容易为不法分子以权谋私,存小金库,埋下贪污腐败的风险。

(二)部分科技项目经费不能按项目实施进程比例拨付,影响项目进程,造成项目无法竣工验收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经费不断加大投入,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矛盾。一方面为了取得科技项目的申报成功,先期做了大量工作,支付了一部分人工及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先期垫付很大的成本,在项目审批成功后,承担单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投入成本费用,而项目资金此时还落实不到位,等项目实施过半,资金才“姗姗来迟”一部分,现行的科技项目资金都要求“专款专用”,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块垫付的资金在财务上很难处理好。有的项目经费甚至到项目实施快结束时资金还有大半未到账,造成实施单位在支付相关费用时也跟着拖欠,严重时影响项目进程,或者影响项目质量,项目的验收也很难如期完成,工期延长浪费人力物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同一类型科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投入重复

农业科技项目本身特点与其他行业项目不同,在很广阔的地域实施,本身包括多行业(种、养、林、水等)和多种生产,呈现出量多、分散、规模小的状况。项目实施地一般在农村,某一科题确立后,一方面向农口部门申报要求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再以此科题向科委等主管科研的机构申请经费。此时申报部门不同,相应的项目经费来源不同,但是实际上项目的承担单位相同,资金不可避免造成浪费。这次在某个区农业项目督查时就有类似情况:一方面,业主承包了养殖池塘,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发展改进养殖业,取得了新品种养殖成功的经验,并以此项目向科技部门申请项目经费。另一方面镇农业服务中心也以此项目向上级农业局申请科技经费。两个项目因为申报的单位和部门不同,只要不在同时验收,根本就不会发现是同一个池塘同一类项目。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项目预算管理,考虑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费的预算

科技项目的申报人员不一定懂财务,让财务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的经费预算,把关每一个细节的费用支出,这样更能清晰地反映出实施整个科技项目所需的经费。同时,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资金的预算,更能“量入为出”,知道自己的家底,配合项目负责人筹备好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实施顺利完成。如有经费节余,剩余资金按照规定应返还下达经费的部门,或者通过批准后,用于补助相关科研单位或者奖励在实施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

(二)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保障项目实施所需经费

项目申报成功后,以自有资金垫付的前期相关费用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应先挂往来账,待项目确立后再转入相关科目,同时也可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自有配套资金。可行性科技项目申报成功后,与科技经费下达部门沟通,确保项目资金及时下达,同时自有配套资金也要筹备到位。相关省、市、区(县)主管部门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全省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利用自有资金或地方配套资金先行实施,根据实施进程项目经费按相应比例下达,项目实施完毕后,由区(县)级主管部门根据农业部确定的验收标准组织初验,合格后由省级主管部门进行终验,验收结束后项目经费按文件下达完毕。

(三)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项目内部信息交流系统,同时加强财政经费监管力度

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信息的交流是农业部门与时俱进保持不落伍的重要保证。无论是外部的信息还是内部的信息,都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财务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外部先进财务管理的吸收,尤其是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越发普及,农业科技项目的财务管理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的信息交流系统,在科技项目实施中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为财务管理提供正确的信息保障,保证管理的高效运行。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经费监督,做好业务分类管理,会同农业主管部门监督项目的实施。走外部监督路线,通过民间力量等规范实施项目的财务行为。要提高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力度和监督水平,加强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审计部门也要做好审计核算的工作,有违法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惩处。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到农业项目的透明化公开化,明确每个项目资金的去向,让群众了解放心,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要树立监督意识,打造一支强有力业务监督队伍,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队伍培训,才能适应越来越重的业务管理任务;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领导的监督职责,让项目资金的监督要落实到每项明细当中去。

三、结语

农业科技项目想要做好财务管理,首先要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其次要建立基层农业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合理的财务规划,有规划地利用资金,合理配置农业科技项目资源,节约农业科技项目的资金,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科技项目要提高财务管理素质和水平,加强会计核算,制定一套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项目资金的合理利用,优化产业配置,提高生产效益。

作者:吴期英 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局

农业科技论文:基于三维动画视频的农业科技论文

1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弊端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我国农产品高产稳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技人员下乡开展“面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设立“科普图书”专架(农家书屋)、设立科技大篷车等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资金配套、人员配备、技术指导空间的方便性、处理问题的及时性、操作处理的简便性与直观性、培训过程的延续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与覆盖面。

2三维动画视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优势

三维动画是借助图像与图形处理技术、动画制作软件或计算机编程等方法将静止或者运动变化的物体、环境面貌、内外结构、细节特征,或者植物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等环节以高度逼真的动态虚拟方式表现出来,给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男女老少的欢迎。

2.1传播内容真实化,制作过程简单灵活

三维动画作为一种动态表现形式,既要保证传播知识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知识的严谨性,还要加强操作的正确性与直观性。设计制作过程中可将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加以分解,通过细致的特写和镜头回放突出生产技术环节的重点,加深用户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根据农业科普和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在特定区域内向社会推广应用。动画产品制作过程简单灵活,内容可长可短。

2.2表现形式多样化,观看老少皆宜

三维动画是集图形、图像、视频、文字、声音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动画具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对传统视频拍摄无能为力的地方,比如地下土壤环境、植物生产过程、危险性较高的场所,动画视频都可以通过虚拟的形式展现出来,调动了观众的观赏积极性,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叙述的方式展开讲解科学知识,寓教于乐、寓理于情,使用户能够直观的了解生产过程,十分适合于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三维动画视频故事性很强,适合儿童、成人等众多观众观看,容易被观众接受,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2.3播放途径多元化,传播迅速便捷

三维动画是基于3DMAX软件平台的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产品,若采用矢量技术,具有文件小,清晰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适合网络传输和共享。目前,三维动画视频不仅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动画形式,而且迅速地转向电视、光盘、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媒体,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可以轻松访问到三维动画视频。

3基于三维动画视频的农业科技推广实践

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已经开发完成的三维动画产品有:沼气池建设及沼气综合利用演示动画(主要包括:沼气的用途、沼气池的建造、沼气管道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沼气池常见故障、安全使用沼气等);果树修剪演示动画(主要包括:果树修剪的基本知识、果树修剪常用的方法、常见树形和丰产树形的结构特点等)、花卉栽培演示动画(主要包括:花卉品种特征、施肥方法、灌溉方法、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畜禽疾病诊断演示动画(主要包括:疾病症状、病变特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预防治疗方法等)。这些动画产品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生动,使课堂教学中不好演示的、难理解的、不易记忆的农业科学技术变得生动、形象,容易被农民朋友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了农民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大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范围,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4促进三维动画视频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要措施

4.1组建专业的动画设计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

合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职业学院的优质资源,组建一支由计算机应用、三维动画、影视制作和美术设计等多学科专业人员构成的专业动画设计开发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

4.2增加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平均投资强度不到发达国家的10%,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发达国家的60%~70%。科研经费普遍不足,而真正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经费更少,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无力进行成果开发与推广。针对这种情况,在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的同时,应鼓励企业捐赠或赞助,以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有足够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4.3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

目前,大多数农民接受教育比较少,知识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外出较多,在家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效接纳农业科技知识的自觉性不高,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另外,有些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过了现有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其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要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就必须因地制宜组装配套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满足农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不同技术需求,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5结论

三维动画作为农业影视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将农业科普知识以动画的形式表现,不仅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吸引观众;还可以将纪实拍摄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用动画能够跨越时空的特点予以补充;将比较枯燥的内容,用幽默有趣的形式予以诠释;将难以理解的理论、数据,用直观的图示生动形象地予以说明,减去了读者将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过程,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获得科技知识,大大提高了掌握信息的效率,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让农民朋友在轻松娱乐中学习和掌握了发展现代农业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

作者:马巧娥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分院

农业科技论文:基于基层视角下的烟草农业科技论文

1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基层而言,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高技术引入、新技术试验、老技术改良、现代化试点、适用高效技术集成、景观示范6大功能。

1.1农业高技术引入功能

主要体现在由生物、物理、信息、化学等新技术引发的革命式、突破性的农业技术手段在烟草上的应用,如核农业、基因技术、3S技术、纳米技术等。目前烟草农业方面引入的技术项目还比较少,基层接触更少。

1.2农业新技术试验功能

主要是国内外农业界产生的新技术、新手段、新产品在烟草上的应用,如大棚设施集约化营养液育苗、生物碳促根技术、化感作用控病虫害、密集化智能烘烤新工艺、除草剂保护膜等。目前均在试验性地引入使用,只有部分试验人员能有限地接触到。

1.3农业老技术改良功能

主要是对已应用的老技术进行改良革新并使之适应新的生产要求,如井窖式移栽、湿润育苗、穴施播种期、高垄深栽、上部叶灌水促成熟、草木灰防蚜虫等技术。这些技术以前在用,但在方式、方法、理论探索等方面还需要提炼升华。

1.4农业现代化试点功能

主要是围绕“一基四化”开展的农业现代化试点,如烟水喷灌-管网浇灌示范片、农业机械化示范片、烘烤工场、育苗工场、分级工场、标准化收购线、物理生物植保示范片等,以此为载体展现农业现代化的工作亮点。

1.5农业适用高效技术集成功能

主要将新旧农业技术的理念、方式、方法、技术要点结合、嫁接、集成并使之能在较短时期内凸显其技术价值的过程,如烟叶精益生产、标准化生产、GAP生产、品种优化配套、循环经济模式等,综合、吸收、集成基础性的技术手段使之快速体现出效益。

1.6农业景观示范功能

主要发挥农业现代化试点在参观、检查、交流、学习中的农业景观示范功能,提现区域烟草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彰显自己的特色、吸纳最新的亮点、示范和辐射区域产业的持续发展。

2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目标及存在问题

2.1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一般来说,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与目标是随着时间推移、区域的不同、政策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应该是有不同的定义和内涵的,这也决定了其发展的目标会有阶段性、长期性的水平差异。但结合对一些地方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不难看出其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具有规律性和趋同性。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现阶段基本可以体现在:①田间品种筛选对比平台,包括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肥力梯度对比试验、品种-肥力-烘烤工艺配套试验、特色品种开发试验等。②农场化经营与烘烤试验平台,包括规模化对比调查试验、不同育苗方式试验、壮苗培育试验、不同移栽方式试验、覆盖方式试验、黑白膜定点试验、优化施肥技术研究、采收模式试验研究、不同装烟密度试验、散叶-烟夹-绑秆对比试验、智能烘烤试验、新农标验证试验等。③土壤改良与绿肥试验平台,包括配方穴肥试验、生物碳土壤改良肥料试验、秸秆覆盖试验、绿肥种植试验、土壤改良剂试验、土壤保水剂试验、土壤育肥与农业循环经济试验。植保试验平台,包括新农药验证试验、统防统治试验、烟田有害生物调查、生物物理防治试验、化感作用试验、灾害确认统计方法研究等。⑤烟田营养试验平台,包括烟草肥对比试验、商品有机肥对照试验、烟区有机物资源利用与开发、烟田减量增效施肥研究、微生物肥对比试验、微肥研究、土壤营养与烟株植物生理研究等。⑥现代烟草农业平台,包括标准化示范园区、喷灌示范点建设、全程机械化试点、不同地形条件现代烟草农业探索等。⑦GAP试验示范平台,包括烟区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烟叶生命史全程GAP生产技术、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防治技术、促成熟绿色烘烤技术、质量追溯技术等。⑧优化结构试验平台,包括打叶数试验、采烤次数试验、打叶时间试验、叶片长度试验、经济成本调查、特殊气候与优化结构研究等。⑨特色开发平台,包括生态气候基础研究、土壤基础研究、烟叶特色定位研究、生态气候-土壤-烟叶特色生理生化耦合研究等。⑩烟叶设施综合利用试验平台,包括育苗大棚有机蔬菜种植、密集烤房食用菌培育、高附加值花卉苗木培育、特色经济昆虫养殖等。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在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确立长远规划、年度计划、效果预期,根本落脚在服务大生产、产量质量大提高、发展方式更科学、经济效益更突出。②短期目标是完成试验课题目标任务,实现技术本土化、区域化的吸收融合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试点、引入、提升与应用。③中期目标是以科技项目、示范园区、专利成果为载体,发挥现代烟草农业科学技术对区域烟草农业产业的稳定、提升、扩大、增效推动的作用其贡献率超过30%~60%;长期目标是在国家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创建能够代表区域现代烟草农业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园区,科技引领、效益示范、经济促进作用对整个产业的贡献率超过60%~80%,形成科技烟草发展模式。

2.2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调查发现,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缺少长期规划和目标任务的设定,仅局限于服务项目、服务课题、应对安排、应付检查、被动展示的需要。②缺少立足需求、服务生产的宏观考虑,嫌疑于彰显成绩、博取赞许、挣得面子和服务于领导检查等方面。③缺乏人才队伍与配套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确立、技术培训、组织模式、经费使用方面细节研究很不够,科学研究精神不足、数据说股力不强。④缺乏基地建设和持续研究的扶持,很多项目如能在烟草自己的试验站(地)中再多坚持几年定会出有益于生产的成果,却因为项目年限、经费、人员调整等原因中断。⑤缺乏与外脑的有效沟通和技术信息合作,试验的内容和技术的研发档次偏低、水平一般。⑥缺乏先进适用成果的示范转化推广机制,很多好的适用、适用、先进成果形成后持续跟踪、推广应用的速度慢、覆盖面小、综合效益不高。

3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建议

就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一些建议。

3.1理论层面

①结合需求、立足实际搞好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近期、中远期规划,融入科技引领、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理念,规划上须切合实际、适度前瞻、勇于创新、服务生产、注重效益。②规划与建设中设置年度任务、阶段目标,不贪快、求全,但要大胆试验探索有价值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③要以引入外脑、项目结合、开发核心技术为重点,对技术的规律性和方法的原理性要深究深挖,抓住本质、揭示规律、提炼核心技术,力求理论价值上的突破。④关注技术里“新中旧”与“旧中新”的辩证认识,在新技术中融汇和结合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在成熟应用技术中开发和提炼新的技术,在园区中大胆探索理论上、生产中尚待解决的薄弱环节。⑤扩大见闻与对外交流,多了解烟草农业科技和大农业研究的前沿动态,按照外业、基层、实验室和设备人才条件设计和试验研究的突破点,将烟草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搞创新的最前线、关键技术的攻关车间。

3.2实践层面

①在种烟基地村、烟站、烟叶分公司、市级烟叶公司四级层面上落实好烟草科技园区规划,对需求调查、队伍梯队、项目设计、设施配套、政策资金与责任落实等方面进行细化。②规划论证要认真听取外脑(如烟草研究所、工业、兄弟公司、农业大学等)的意见建议,合理科学地安排项目、试验、试点和技术推广,切忌不顾人财物配套而急功近利地盲目建设,切忌贪多求大、不求甚解、敷衍肤浅地研究开发。③试验项目与合作型项目课题的安排落实,一定要仔细研究实施方案,详细制定时间推进表已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措施、预期效果、数据采集等要求。④综合性项目最好能够“一个子项目捆绑一名技术人员”,强化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减少试验误差,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⑤根据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建设的侧重点、亮点和创新点可有所偏重,实践上园区必须兼顾科技示范、创新开发、景观带动、生产引领四大特性。

作者:杜鸿波 刘璐 刘超 单位:汉中市烟草公司南郑分公司

农业科技论文:基于农业科技的农业发展论文

1农业科技新体系的建设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最基本的思路为:以部级的农业机构为主构建部级农业科技的创新中心,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依靠当地明显具有优势的名师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等,从而组建区域性、部级、省级的农业科研中心点[1]。有效的整合知识、资源、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跨越式的发展。要完善农业的布局,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综合性的生产力,需要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明晰职责、高效精干。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以及技术推广的活动,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通过理路体制、优化布局、明确职能、充实一线、精简人员、创新机制等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2加快人才的培养以及农科队伍的建设

科技发展中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快速度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一支能够符合国内外竞争的农科管理的人员,以及能充分适应、实用的新农村建设农机推广的人才队伍。首先,吸引外来技术人员。创造一定的职位能够留住大量的外来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技能,从而实现以事业聚集技术人员、用法制保障技术人员,在专业的技术岗位上实现科举设置,使技术人员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其次,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科技项目带动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技术教育,建立开放式的终身受育的体系,使人们不断的掌握新技术,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要以科技创新为主

3.1动植物品种的选育

现代化农业要围绕“优质、高效、生态、高产、安全”的目标,紧扣“提质增效”去寻求着眼点和着重点[2]。例如:加强玉米、马铃薯、小麦、油料、蔬菜等作物新品种的创新、研究、应用,要提高育种的技术和效率,从而培养出绿色、优质、高产、专用的新品种,使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尤其是还要加强牲畜的饲料作物的改良和选育,充分运用细胞克隆、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提高品种的质量以及育种的效率。

3.2加强农作物的丰产的技术研究

可以重点发展玉米、小麦、油料等农作物的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常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可持续高产等关键性的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等,从而有效的保障农作物的生产和收成。结合上面粮食作物的发展,如马铃薯、蔬菜、大麦、食用菌等优势的特色作物进行丰富的栽培,并研究其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的特色化、标准化、品质化发展。

3.3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环境的和谐促进生态的平衡,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和退化的程度制定相关的治理和保护的措施,进行目的性的综合治理,从而改善恶劣的环境条件,促进农业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持水土的酸碱平衡等,这些都强有力的加强了耕地质量技术以及地力的培育技术,从而更好的抑制了耕地的退化,使土壤的肥力增加。

3.4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信息网络设备的建设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的建设,注重使用数字化对农业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农村可以研发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的检测预报等,也可在农村设置远程数字化以及可视化信息服务的设备;这样不仅能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而且还能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论文:档案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1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确保农业决策方向的正确性

只有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在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使相关人员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提高农业发展效益。

1.2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技部门及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科技发展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也要在世界之林立足,如果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收集详细的档案材料,不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就很难制定出规避风险的策略,也不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信息化能维护农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雇佣关系中,一旦发生赔偿情况,员工和农业决策者可根据档案资料进行合理索赔。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档案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档案的分级化管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很多管理规章没有在审查的基础上落实,没有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评价机制,档案的管理和控制具有不彻底性。

2.2没有树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意识

没有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档案管理,没有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档案进行跟踪,在管理档案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不强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制定相关的信息化制度约束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

2.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知识储备,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思想觉悟。

2.4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面窄,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知识仅仅略知一二,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时,也没有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待于完善,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跟不上时展步伐。

3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3.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更新自身观念,摒弃那些与信息化建设不相符的观念,树立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新观念,树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观念,将档案的被动化管理转变为主动化管理,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顺应时展,提高部门经济水平。

3.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档案管理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要研究档案学知识,也要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完善并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根据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性格等特征进行分级管理,定期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4结语

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及时传达有效信息、没有突破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以及没有树立风险意识等。要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作者:张莉 单位: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信息管理论文

1农业科技期刊对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1.1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三农"问题,基础是农业,难点是农村,关键是农民。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民自己。要使农民摘掉贫困落后的旧帽子,大步迈向小康生活,首先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用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善于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技术,并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科技期刊正是面向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重要知识载体,对于传播农业致富信息、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对服务"三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发展新契机

农业科技期刊一般都刊载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及农业成果,农民通过阅读农业科技期刊,可以了解农业资讯,掌握农业动态,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更直接、更简化,但是基于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在短期内不能完成在农村的普及,而农业科技期刊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植根农民心中。农业期刊以其便于保存、查询,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使其在农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农业科技期刊要抓住"三农"这一大好契机,做好期刊的深化改革,明确定位,以宣传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传递农业科技信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己任,坚持办刊导向,与时俱进,服务"三农"。

2农业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三农"

2.1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刊方向

农业科技期刊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要做好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信息等的宣传工作,牢牢把握住服务"三农"为办刊方向。

2.1.1政策信息党和政府的支农惠

农政策是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现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农民要调整种植结构,如果不了解国家扶持、补贴政策,很难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而农业科技期刊此时的职责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筛选的政策信息,帮助基层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准确了解农业政策,选择适合推动当地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和适合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为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2.1.2农业科技信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呈几何级增长,虚假信息也大肆泛滥,农民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判断信息真假,农业科技期刊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公信力、权威性,通过各种方法,准确筛选出真实的科技信息,并及时报道出来,避免农民上当受骗。其次,农业科技期刊要根据各地不同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有参考价值的实用信息。再次,农业科技期刊要定期联系不同级别农业科研机构组织,关注科研机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并及时报道将科研成果,使之能够广泛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开拓思维办刊

无论社会发展到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时代,还是其他更先进的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始终要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宗旨,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拓思维办刊。

2.2.1细化读者群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使得农产品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村读者市场随之进一步细化。对于,农业科技期刊来说,读者群细化度越高,期刊的定位就越明确,就越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专业知识,这对于期刊本身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对于农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2.2利用先进技术,扩大受众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只靠纸质出版,既没有竞争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新闻和信息资源,农业科技期刊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技术所展现的优势,开办电子版,并开设网页,利用微博、微信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并在老、少、边、穷地区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服务"三农"的同时,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期刊期刊。

2.3坚持质优价廉办刊

由于目前中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低,农业科技期刊定价过高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使他们通过期刊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受阻,这对于农业科技期刊本身的发展和范围"三农"的办刊宗旨是严重背离的。因此,期刊社应考虑多出一些实用的小开本、平装本,少出华而不实的大开本、精装本。也可以尝试出一些活页本,农民在选购时可根据自身需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2.4把握时效性办刊

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时间性、季节性,不同时令生产的内容不同。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一旦错过了时令就会影响产量,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农业科技期刊在选择刊登文字时也要注意时间,否则,即便再好的文字,其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失去其原有效力。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在刊登科技信息时,要有前瞻性,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播农业信息,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

作者:院金谒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论文:自主创新能力农业科技论文

一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及分析

为全面了解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该项研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平台,检索2004—2013年河北省申请的农业专利信息。按照国际分类法,选取IPC分类号为:A01(农业;林业;畜牧业;打猎;诱捕;捕鱼),共检索到3318条数据。由于专利涉及到多个学科,IPC分类号不止是一个,因次,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只保留IPC主分类号为A01数据。

1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

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少统计结果显示,在2004—2013年间,河北省共申请农业技术专利2948件,每年产生的专利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67件,提高到2013年的541件,增幅为251.3%,年均增长率为15.86%。但最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比较少,在2948件专利中,有实用新型专利2026件,占68.72%;发明专利922件,占31.28%。在发明专利中仅有323件为授权专利,占发明专利的35.03%。

2专利研发主体个人占主导地位

河北省农业专利中,以个人为第一专利权人的数量比较多,为1808件,占61.33%,其次为企业,占17.94%,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专院校,占的份额比较低,分别为11.56%及9.46%。在个人手中,而作为创新主体的涉农企业所占份额并不高,拥有较多创新资源和较强创新实力的农业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所占的份额两者加起来才占到20%,说明河北省的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

3农业专利领域呈现多元化分

河北省农业专利在A01大类12个小类中,涉及A01G,A01K,A01D,A01C,A01B,A01N,A01M,A01F,A01H9个小类,其中农业专利数量最多的是:A01G(园艺;蔬菜、花卉、稻、果树、葡萄、啤酒花或海菜的栽培;林业;浇水),说明河北省在园艺技术方面创新能力有较强的优势,其次是畜牧业所在的A01K类。而生物技术方面即AO1H类,专利申请件数最少,仅为88件,占河北省农业专利的99%,说明河北省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对专利申报主体分析,发现不同研发主体在各个领域的专利比例不同,个人申报主体在A01G,A01K,A01D类比较多,企业在A01D最多,以农业机械类专利技术占优势。科研单位和高校除了在A01G类外,在A01N类,即农药、植物生长调价剂方面呈现出较强创新能力。

二提高河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经过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河北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涉农专利申报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专利数量的增加为建设创新型农业大省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申请专利的类型、内容以及申报主体情况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专利类型中,最能体现自主创新的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比例较小;从专利内容看,有相当一部分是不以保护创新成果为根本、不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专利申请;从专利涉及领域看,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从专利申报主体看,河北省涉农专利中大部分掌握在个人手中,河北省的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在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机构之间的合作还很少,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专利产出质量,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建立专利申报质量导向管理机制

各级管理部门在大力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规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的同时,建立专利申请质量导向管理机制,即在制定专利资助、申报、专利评估、专利成果奖励相关政策时,要按照“量质并重、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把好专利申报质量关。同时,加强专利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专利机构和人的执业行为,研究制定涉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动将专利申请质量的管理作为其重要内容,引导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内部管理能力。

2健全专利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

各大涉农企业、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农业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人力,开展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服务,设立知识产权相关专业或增设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课程,为国家培养大量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知识产权法规及其他相关知识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3完善专利产出激励措施

为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河北省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制定了针对高水平论文、论著及获奖科研成果的激励政策,在物质奖励及职称评定中体现出来。但对专利、农作物品种等知识产权类的激励政策不足,通过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使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及实用性不高,对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作用不大。因此,高校及研究机构应构建并完善科研成果及科技创新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河北省有多家大型涉农企业,有科研实力强大的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十多个研究所,有百年高等学府———河北农业大学,这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通过农业管理部门引导和牵线搭桥,促进涉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与能力优势,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利用企业的资金改善科研条件,将基础研究成果运用于企业中,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理论支撑,使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作者:王弋王亚秋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农业科技论文:企业经营绩效农业科技论文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1DEA模型和Tobit模型

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DEA方法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用于测评一组具有多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决策单元的绩效和相对效率。其优势在于无需人为给定各指标的权重,也无需预先给定生产前沿面的生产函数形式,同时它能够处理多个输出和输入。鉴于此,本文将用DEA方法分析常州63家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以便对不同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评价。Tobit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解释变量Xi取实际观测值,而被解释变量Yi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观测到:当Yi>0时,“受限”观测值均取实际的观测值;当Yi≤0时,“受限”观测值均截取为0。可以证明,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Tobit模型的βT和σ2是一致估计量。考虑到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绩效分析上,经营绩效的变动不仅与一个解释变量有关,因此,在以企业经营绩效Y为因变量的基础上,全面多方位引入以网络建设、信息管理、农业新品、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高科企业、示范园区为模型的自变量,系统地分析这些指标对于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情况。

2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2.1经营绩效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常州市63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其2010年相关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所选取的指标如下:产出指标2个:当年销售收入(万元)、当年利税总额(万元)。投入指标5个:固定资产总计(万元)、流动资产总计(万元)、当年研发费用(万元)、普通员工人数(非研发类)、从事研发人数。

2.2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由于对普查对象所能获得的数据有限,本文主要选取了网络建设、信息管理、农业新品、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高科企业、示范园区这几个变量并运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上述因素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自身网络很好地体现了该企业的未来市场开拓能力与信息化发展程度。因此,本文中将是否建有网站及网址作为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营效益的一个因素,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网站,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网络。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随时对内部信息的控制,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率的实时动态信息交互,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运营流程。因此,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考察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能够更好衡量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合理与否,以及研究通过如何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控制,以达到最优化的企业经营绩效。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信息管理系统,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所拥有的农业新品种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农业科技企业在这段时间里的科研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将企业所拥有的农业新品总数作为考量企业经营绩效变量指标很有必要。企业的创新程度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科研发展程度,农业科技企业研究中心的建立反映了企业自身科研能力水平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科研成果能否和生产很好地结合。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企业研究中心,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研究中心。企业所拥有的品种权数很好地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能力,拥有越多的产品品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同方面的要求,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所创造的顾客满意价值也将最大,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国家、省级、市级的拨款为企业自身的科研提供了保障,并且提供与国内外高等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使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竞争中打破国外垄断,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意义非凡。近几年国内很多省市已经了关于农业科技企业的认定办法,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给予政策、税收等其他方面的支持。因此,调查企业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于分析企业经营绩效很有意义。将属于高科技企业或示范园区的权数定为1,不属于高科技企业或企业示范园区的权数定为0。

3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常州市科技局农社处,由常州市63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提供。由于各指标的数据口径统一,具有可比性,因此对统计结果并无太大影响

二结果分析

1DEA测度结果分析

利用DEA对常州市63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绩效的评价,得知: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处于相对良好水平。63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示范园区DEA效率均值为0.556,其中有13家企业综合效率达到1,并列第一,是相对有效的DEA决策单元(DMU),占调查样本总体的20.63%。这些企业除了加强企业内部规模优化,同时也注重加强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好实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企业或园区在资产规模,科研投入和经营效率、效果方面都处于相对最佳状态,形成最优生产效率。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在整体上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经营模式。企业DEA效率差距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除了13家企业的DEA效率达到1,形成决策单元的DEA有效之外,其他的50家企业则是非有效或弱有效。其中,江苏无花果酒业有限公司最低,DEA效率为0.102。企业之间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资产规模、科研投入等要素之间比例不协调所导致的。DEA测度的是一个相对指标。以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都排名63位垫底,当年研发投入30万元,排名51位,企业共有研发人员5人,占正式员工比例为38.46%。从综合角度看,该企业总体效益一般,这主要是由于该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企业资产低。但从企业相对规模的角度来看,它的投入成本也小,研发费用(30万)排名靠后,研发人数排名倒数,资产总计与普通员工人数较少,因此,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与企业规模相对适宜,形成了一个规模效率较高的企业。

2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通过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网络建设等因素的Tobit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尤其是农业新品与高科企业两个因素。两者的P检验值分别为0.026与0.044,P值<α=0.05,变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t统计量检验,这说明企业农业新品的数量与是否属于高科企业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显著。他们的系数所代表的意义分别是: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业新品,相应就会使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增加0.0033个单位;如果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属于高科企业,那么就可以相应增加0.2774个单位的经营绩效。此外,模型分析中其他的自变量,如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示范园区等因素在Tobit分析中拟合程度也较好,表明这些因素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常州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企业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了验证,成为影响常州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内部发展的结构特点。在近几年中,常州市发展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创立了常州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之路。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起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技术示范园区”为载体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了常州市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积极实施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截至2010年底,常州市共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81家,农业科技示范园20家,其中15家拥有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双重身份。而在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道路中,这些企业的综合实力强大,众多的企业形成抱团的局面,形成农业科技企业群,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共同研发,很容易产生企业发展的规模集聚效应。因此,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示范园区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注重对科研能力的开发,企业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网络系统、信息管理和研究中心。在发展规划中较为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张,加大在高新产品、尖端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树立较强的技术储备意识,以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同时,常州市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农业科技队伍日渐壮大,培养了强大的专业科研团队与大批的知识型农民,从根本上增强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原创力,提高科学技术投入在企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具体反映在上述的Tobit分析中,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品种权数、示范园区等指标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推测常州市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在具备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情况下,科技的贡献率对当地农业所产生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科技计划项目是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年来,常州市一直将水稻育种、设施农业、现代园艺、花木林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作为农业科技的重点支持方向。由于资金财力的限制,需要借助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的支持,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三政策建议

①对于经营绩效低的农业科技企业来说,企业自身应进一步解决人力资源与资金管理问题。同时,政府对DEA效率不理想的企业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通过项目带动,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改善农业科技企业的综合指标,实现企业的最优化生产。

②加强项目申请力度,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农业科技自主性水平。根据常州市情况,以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计划、科技平台计划为主,以及社会发展计划、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软科学计划、知识产权计划等计划,对农业科技项目予以支持,并要求各辖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关计划或项目匹配对农业科技予以支持,同时,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支持。

③推动合作,成立高校科研机构驻常州研究院,增强企业科研能力。例如可以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常州研究院,将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与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相结合,提高当地农业科技企业的原创力。同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成实施的指导方针,加快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市内已有的科研设施、实验室、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共享工作。加大各类项目向各类平台的倾斜力度,为常州市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项目源。

④在坚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技术示范园区”为载体的新发展模式基础上,建设创新载体。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和管理,选择部分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重点培育和建设,使之成为新品种的引试基地、农民的科技培训基地、农业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探索园区的管理办法,继续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标准对已认定的园区进行考核,并通过项目引导,丰富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内涵,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应用的主体、带动农民致富的主体。

⑤政府做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为农业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是加强沟通,架起农业科技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之间的桥梁,为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建立双方交流平台,以便两者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全面、前沿的信息来源;三是建立和健全逐级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科技企业自身推广销售的同时,充分依托农技推广体系,加大推广力度,将农业高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落实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快配套政策的实施和细化步伐,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合作的机会加快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通过科技的接轨实现产业的接轨。

作者:田素妍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农业科技论文:良种繁育农业科技论文

1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的科技支撑基础

1.1农业科技攻关力度强

近年来,潍坊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农作物高产高效、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成果300多项。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47.7万t,实现“十连增”。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5%以上,重点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种子、苗木等的研发、推广能力大幅提升,2012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44个,其中蔬菜新品种12个。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成功收购荷兰亚细亚种业集团蔬菜种子研究所,实现了潍坊市蔬菜种业的新突破;肉鸡、肉鸭饲养量全国第一。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果品、水产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潍坊在龙头企业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监督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三大体系”的实施,使潍坊市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获得了通向市场的身份证和准入证。

1.2农业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强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种养基地、企业集群和加工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呈现出投资大、标准高、后劲足的特点。目前,已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85处,在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69个。这些园区汇集了全国乃至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高科技人才。现已建成全国第一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全省第一个农业部级企业技术中心———诸城外贸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潍坊华裕实业有限公司,拥有最多的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被国家批准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寿光建立了中国农业种子研究院。2012年,潍坊(寿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并入选2012年山东“蓝黄”两区十大新闻,与滨州、东营并称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三朵金花”。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对各类农业先进技术进行了集成、配套、研发和推广,引领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展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走上了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3农业良种繁育推广水平高

近年来,潍坊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和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种苗工程,农业良种繁育推广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网络初步形成,供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批花生、芦笋、蔬菜等新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逐步提高,市农科院培育的芦笋新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花生新品种占全市种植面积的70%以上,品种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田有5万多亩,玉米1万多亩、花生0.8亩、蔬菜3.5亩。年种子生产数量达到0.6亿kg,种苗10亿株,种子产值16亿元。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蔬菜出口分别占全国的1/3和1/5。先正达、瑞克斯旺、孟山都、海泽拉等世界知名种子公司纷纷落户潍坊,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市种养业良种率达到95%以上,而且90%以上的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80%以上的种苗实现了工厂化生产。

1.4农业科技服务范围广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潍坊市总结出了一系列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全市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充分利用专家和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公益性职能,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覆盖全市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成。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科技特派员等一批新型合作模式逐步完善,12316、科技咨询服务热线、远程视频网络系统等一批快捷高效的信息通道建立,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顺势而生,仅2012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26家;新增联合社26家,总量达87家;31个村成功注册登记为社区经济专业合作社;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总量达119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注册资金占到全省的1/3以上。先后聘请上百名院士、教授级人才作为政府科技顾问,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百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达成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2潍坊市农业科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虽然近年来,潍坊市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总体需求存在差距。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仍然较低,导致科研基础条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的需要。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除了政府的引导性科技投入外,最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有资金,但潍坊市农业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自身拥有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无力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偏重于产中,产前和产后投入过少,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

2.2生产环境改良难度较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无污染、安全、营养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近年来工业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超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严重,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营养失调,硝酸盐积累及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农业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潍坊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2.3农业科技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

虽然潍坊市农业科技人员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农业科技力量配置不够合理,科技人员相对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企业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种养业科技人员相对集中,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研究力量相对集中,技术推广应用力量相对分散薄弱。

2.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待提升

农业科技推广在农村的最直接表现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出现,潍坊市优良品种推广速度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和市场需求,一些农业科技项目通过有关科技主管部门的验收后,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造成很多项目成果的浪费。“产、学、研、用”的联系不紧密,导致新品种、新技术等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使得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实际应用还存在脱节现象。

3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目标及建议

3.1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潍坊市农业科技面临的现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议尽早出台具有中长期规划性质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从增加投入、完善体系、整合资源、建设队伍、培养人才、政策扶持、扩大主体等多方面入手,分步骤解决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作,努力形成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行政管理模式和行政运行方式。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面向全市农业产业需求,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和农业科研评价机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四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增加涉农领域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五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潍坊市优势产业发展为依托,建立潍坊自己的产业科研体系,每个产业确定1名首席专家,组建1支专家团队,建立1个研发中心,建立1批试验示范基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3.3突出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以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临朐果品等一批品牌产业为依托,完善种质资源库,加强品种收集及创新力度,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夯实潍坊市农业种业发展的基础,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且丰富多样的良种。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3.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围绕质量安全领域的难点问题,加强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及食品化学农药污染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残留检测技术、动物饲料有毒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同时建立农产品信息可追溯技术,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将产地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监测、投入物安全使用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5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二是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三是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作者:刘宁李萌刁希强韩凤舟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论文:民营农业科技论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上仍处于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创新能力弱、科研水平低的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1农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普遍存在着研究基础条件差、科研手段落后、科研设备缺乏、试验基地规模小等问题。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一般起步都是由能人或者一、二项创新技术所发展起来的,起步规模较小,自我积累不多,资金实力有限,在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民间集资和自身的积累,投资金额极其有限,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农业科研具有风险水平高、创新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又普遍缺乏信用担保,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条件严格,使其一般很难获得各类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高,我市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比较缓慢,使得民营农业科研机构融资更加困难。加之与国有科研机构信息不对称和地位待遇不对等,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也很难争取到政府在科研项目立项及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支持。

2农业民营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不相适应农村高素质人才往往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而从事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大多是农民土专家,主要分布于传统农业产业领域,全日制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农技队伍面临着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大多数民营科技人员长期在基层乡村工作,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农业科技的特点是公益性较强,一些适用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均属无偿服务,农技人员技术性收入偏低,使得很多农技人员为自身生计而分心分身、身兼数职、事务缠身,很难集中精力发挥其专业特长。

3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平规范的政策

环境是稳定和发展民营农业科技、聚集民间科技力量的基础。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还处于自发的无序发展状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管理还未纳入我市科技行业的统一行政管理渠道中,针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发展,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由于一些成果还不是很成熟,加上长期存在的偏见,许多部门和专家对民间农业科研工作者和研究机构看不上眼,导致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的争取、科技贷款的使用、科技成果评选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国有科研机构同等的政策待遇,科研成果转化时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4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落后

创办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创办人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者较少,缺少素质高,既懂科技又懂管理,善于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相当一部分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是凭借创办人传统的办法和经验,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团队合作欠缺。同时,他们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和眼界低、思路窄的限制束缚,还存在着农业技术提升缓慢,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不及时、渠道不畅,现代信息手段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不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对策与思考

如何实现国有、民营“两条腿”走路,在推动各级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有序发展,打造一支机制灵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推广生力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适合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民间农业科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进一步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其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民间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领办创办民营农技机构,形成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层次发展的格局,推进全市“科技兴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二是将民营农业科技的管理纳入哈市科技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范围,加强业务指导,合理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指标,加大对其科研经费的扶持力度,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三是提供利于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允许用于研发的经费在税前列支,对引进国外的先进种苗、技术实行减免税。民营农技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经认定,可申请免征营业税。技术性年净收,可申请免征所得税。四是在民营农技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中,鼓励技术入股。鼓励有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持较大股份,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成果入股比例可不受限制。五是在科技成果评选、科研课题立项、成果转化、职称评定等方面,有关部门要给以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六是鼓励和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科研条件,积极承担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开展经常性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技术咨询和致富科技信息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政府可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对其所从事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提供补偿。

2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指导金融部门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的担保措施和信贷程序,完善农业科技小额信贷机制,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提供低息贷款和政府贴息贷款,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民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作用。二是以国家农业政策为导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支撑,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民营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以“银行机构+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特色贷款模式,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在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供销合作社联合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性组织。四是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五是鼓励和支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降低经营风险。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及农业科技保险的保费补贴,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

3建立完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业务进修,使其开拓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农技研究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力。二是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以提高科技素质、从业技能、经营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大力普及推广现代种养殖技术、管理理念,着力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从业人员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经营能力弱的问题。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库”,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专家队伍。四是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农科大学生到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乡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为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构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成果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汇聚合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技术推广体系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二是加强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工程”等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倡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民营农业科技机构通过开展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建立起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把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有效融入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发展中,面向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组建多学科、产学研联合的创新团队,培育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和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适用新技术应用,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推动农业科技知识、技术、成果、人才、信息等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的投入,畅通农产品市场供求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渠道,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四是加强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农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广面积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农业新品种研发人给予专项财政补助和奖励。五是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通过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机制的激励作用,提高民营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科研成果获得的经济收益,鼓励民营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和成果转让,保护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及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障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促进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驶入依靠科技进步的快车道。

作者:于松涛单位: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简介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英语论文

一、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难点

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译文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现象很普遍。以前对其翻译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术语的翻译上,认为只要把术语看懂了就能翻译准确,而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很多人认为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件很头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译者的知识结构

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科技术语,虽然术语在整个文献当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这些术语的翻译往往影响到整篇译文的质量。因此,对原文文献的理解可以帮助译者节省时间,避免语言含糊不清而导致误解。这就要求译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而这样的译者目前仍然比较短缺。因此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问题。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译成“对环境友好的农业”,而实际意义是“生态农业”。

(二)词汇多重含义

英语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多义词,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或上下文特定的术语,其含义各不相同。而很多词汇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技术文本中的意义往往和普通词义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这个词通常使用的含义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译为“容器”,它在运输货物时则被翻译为“集装箱”,这就为翻译造成了困难。

(三)词汇空缺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很多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些表达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国词汇在其他语言无法找到其对应的单词。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三农问题”。这些特征词都很难找到适宜英文单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词汇间隙,增加了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难度。

二、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关注的是描述一个过程或现象、澄清的原理,或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表达,如图形、符号和公式,往往用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张迎梅,2011)因此,根据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提出以下翻译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动句使用

被动语态是农业科技英语的写作传统。被动句通常比主动句更短,更简洁。因为科学家们对行动和事实更感兴趣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发出者大多数情况下被忽略。使用被动语态,确保实现更清晰的意义和更简洁的结构。采用被动语态倾向于传达客观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在开始的时候通过被动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在翻译的时候通常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1.保留原文中的被动语态的主语,把句子翻译成汉语的被动句,通常在句中有“被……”“给……”“由”等字样。例如:PeopleaffectedbyE.Colibacteriaoftensufferfromuncontrolledexpulsionofbodywastes.被肠病原性大肠杆菌病毒感染的人经常会腹泻不止。

2.把原句中被动语态的主语转换成宾语,把被动语态成主动语态,并转化为一个句子没有主语。例如:Differentformsoffoot-and-monthdiseasehavebeenidentifiedinAfrica,Asia,EuropeandSouth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毒。很显然,被动语态在表达客观事实的时候非常有用,因此,为了实现客观性,被动语态在农业科技英语文本当中被广泛使用。

(二)名词化

名词化是农业科技英语的特色之一。名词化即把形容词、动词等非名词性的词语转换为名词,但表达同样的意思。名词化后的词语既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原本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客观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因此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中,名词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多个单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很复杂,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结构。

(三)广泛使用

一般现在时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通常是阐述科学发现、客观事实、原理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这就不需要用多种时态来表达,而多用一般现在时。例如:Farmersalsofacethechallengeofkeepingtheirlandhealthy.这个例子当中,表达现在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而要表达以前发生的事前则可以用一般过去时,不需要使用其他时态来描述。这样显得更客观不包含感情色彩。

三、结语

随着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和交流的增多,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从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其特点,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希望对从事该领域的读者有所借鉴。但是这些对于解决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语言和科技工作者能够把语言和农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从而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作者:刘伟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农业科技论文:图书馆农业科技论文

1图书馆流通书库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找书难

找书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图书错、乱架现象;二是读者个人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广大师生不懂图书分类,不知道图书馆图书排架方式,无法找到图书。从书架上拿下来的图书,不知道该怎么放回去,随意归位。一些读者为了方便自己找书,一次性拿很多图书翻阅,翻阅后又因为闭馆或个人原因不放还书架。甚至有些读者害怕其他读者借阅该书,故意放错或藏书。这些都导致了图书的乱架。在流通书库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少数读者利用电脑检索选书,很多读者都是到馆后满馆随意看找,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

1.2图书遗失、破损现象呈上升趋势

流通书库的大流通管理模式,读者可以携带本馆图书自由进出,馆员只能通过门禁来判断读者是否携带有未借阅的图书出馆,门禁系统的灵敏度受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干扰,要么不报警,要么一直报警,给流通借阅台的老师及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且学生读者的图书借阅时间大都集中某个时间段,比如课间时间,或全校性无课程安排的时间段等。加之工作人员有限,图书馆图书的遗失、破损逐年上升。

1.3图书馆馆员读者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我馆流通书库负责借阅的2名老师除了负责借阅外,同时肩负起门禁的使用解说、图书借阅解说等读者的咨询服务。流通书库借阅窗口是图书馆唯一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窗口。但因为人员有限,图书馆读者培训较少,馆员个人业务能力不一等原因,造成读者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2图书馆流通书库管理的改进方法和建议

2.1加强宣传服务力度,不定期的组织读者培训及到馆学习

大流通模式下,对读者个人信息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图书馆应做好新生入馆教育,将图书馆借阅流程及注意事项(借阅指南)做成电子版放图书馆主页,同时打印出来,放流通书库借阅台,以供需要的读者查阅。这样不仅方便读者,也给流通借阅台的老师减轻了很多工作压力。除此之外,建议成立一个学生组成的与图书馆相关的图馆会,培训图馆会的学生,让他们也参与图书馆读者培训及服务工作中,指导学生借阅图书。同时应加强读者培训力度,不定期的开展读者借阅培训讲座,增开文献检索课程班级等。

2.2提升馆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新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及功能拓展,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工作技能等多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新进人员应由部门负责人进行系统全面的本岗位业务技能培训。现有馆员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岗位业务交流学习讨论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本馆馆员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参观周边学校图书馆管理。

2.3加强图书馆管理,责任到岗

加强图书馆流通书库管理工作,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责任到岗,到每个馆员,实行分区责任制。负责巡库的老师,每学期固定所管辖区域。每天一个带班老师,负责监管全馆各楼层书库的巡库巡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点评。对于馆藏图书,应适时做好上架、调架工作,做好图书的剔旧工作。对于读者,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全院师生服务的宗旨,做到不藏私,不抱怨,微笑服务。

3.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为读者服务,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此为前提,尽量满足读者需求,尊重读者,理解读者。这不仅要求图书馆流通书库工作人员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还要求图书馆各部门工协作,相互配合,广纳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好务。

作者:郑强春童俊李征珍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农业科技论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袁影响

推广效果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2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

袁增加了推广难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

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3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明确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遇到的问题,制定计划,高瞻远瞩,才能更好地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张晓敏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科技论文:园区农业知识产权农业科技论文

1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比较集中的地域,我国许多农业知识产权在此进行转化,农业知识产权能够增加产业效益,促进农业增收,能够带来看得见的经济利益。以前,农民对农业知识产权普遍缺乏了解,对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保护、商标以及著作权等都知之甚少,商业秘密、商标等基本无所知。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对知识产权的推广运用,农民对知识产权得到更多了解。

2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现实选择

农业科技园区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较好的基础。农业知识产权首先是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享有的一种是专有权利,其范围是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技术专利权、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权、农产品加工商标权、农业商业秘密权、农业著作权、农业科技成果权和其它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等。

2.1知识产权战略是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园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园区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最关键环节是依托园区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率,才能保护和改善园区农业生态环境,和谐、持续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以科技、生态农业的理念经营好农业科技园区,保证推进园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故此,知识产权工作必将成为园区发展的关键工作,知识产权战略必将成为园区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终将与园区持续性发展融为一体。

2.2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农业科技园区正引导企业发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基础相对较弱,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品质不高。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关税的调整,外国品优价廉的农产品对我国市场冲击很大,市场风险加大。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使园区企业切实在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下大力气,通过知识产权战略达到提高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知识产权战略是农业科技园区对外宣传的名片

国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顶层设计,谋划好知识产权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各地营造招商引资的重要软环境,更是园区招商引资的有利法宝。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园区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吸引各级政府经费投入、政策性支持力度,更好吸引资金和孵化技术、提高园区知名度。园区自主研发、引进推广科技成果量作为政府考评园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指标。

3对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

3.1整合多方资源,汇聚各类人才

人才是强园之本,营造良好氛围吸引各方科技人才、智力。只有集聚人才,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培养出一批知识全面、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使园区逐步形成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基地,农业企业的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和鼓励园区科技人员知识产权创造,激发创新热情。其次,与政府对接,争取多方支持。充分整合好科技特派员和知识产权特派员行动,为园区发展诊断,全面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专利申请量与质量的提升,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促进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提高。

3.2强化以园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当前,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升,但总体上看,我国高技术企业还很少,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不强。需要发挥园区企业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中起到主体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园区企业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实现农业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双轮合力驱动。第一,国家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财税、金融等政策倾斜,让企业产生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源动力,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推动科研单位、大学等与园区企业共建平台、协同创新。运用投资、项目带动等政策,促进农业各领域的自主创新,形成更多园区企业农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第三,鼓励知识产权等智力资本入股企业,加大对参与技术创新科研人员的奖励等来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3.3打造园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运营战略

当前,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要强调知识产权的经营,将知识产权从法律资产进化为商业资产,并发展为策略资产。园区中经营知识产权涉及面广,应当有所突出重点,建议打造园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品牌战略。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某种农产品产自特定地域,且该产品的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产地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也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对园区具有传统优势和独具地理环境的农产品积极采取地理标志保护措施。用知识产权战略带动园区产业技术升级,创建一批上规模、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使园区逐步成为标准化、规模化以及区域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提高全社会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度、接受度,把园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引导健康消费、放心消费、时尚消费、品位生活的重要平台。

3.4建立园区有效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

政府政策导向、园区制度实施等对知识产权战略影响较大。第一,建立对园区整体知识产权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园区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将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作为园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并据此建立奖励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建立和完善园区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园区有关科研、生产和市场流通等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开展园区科研成果转化跟踪调研,加速成果推广转化。中华农业科技奖始终关注获奖成果的后续转化情况,把是否已经取得较大的推广转化效益作为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导向。第二,建立对企业、个人的奖励机制。对知识产权工作突出的企业、优秀发明人给予奖励;根据为园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多少对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与企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或行政职务挂钩;对植物新品种、发明专利以及有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其他类型知识产权项目的发明人,优先推荐申报政府各类拔尖科技人才等工作。同时,鼓励科技人员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入股、参股,实施新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为园区经济发展作贡献。

作者:李庆 魏建美 卢慧 万余花 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农业科技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1.目前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的主要模式

“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里,由于农民合作社同社员联系紧密,在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双方已经建立了互利互信的基础,消除了其他推广模式中因农户同推广人员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沟通困境,转变了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由于不了解农户需求造成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有效性,因而在进行农业技术转化与推广时,农户的参与度与认可度较高。

2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依据

2.1合作社具备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科技推广模式是否有效运行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和政策保障。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理论,农业科技成果必须是有实用价值的,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转化,进而为现实生产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面对农民,整合农民的现实需求,从而保证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另外,由于农户的分散性,导致科技成果产生主体与成果受体之间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周期较长,任何环节的脱节,均会延缓农业科技转化的速度,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供需信息要反馈及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的组织,可以起到有效的信息中介作用,从而加速新技术的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政策和经济的保障支持。另外,目前我们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提出许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中介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已具备基本前提和政策环境的保障支持。

2.2合作社的功能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扩散传播

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再先进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活动,也无法被农民认识接受,更谈不上普及和应用。农业技术扩散理论认为,一项农业创新技术开始推广时,由于农民缺乏对其的了解,可获得的相关信息也很少,多数的农民对其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采用,导致其扩散范围较小,扩散速度也较慢;但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效果的显现,农户开始看到该技术的创新效果,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采用,扩散范围增大,扩散速度也不断加快;而在绝大部分农民都采用新技术后,潜在的使用者比例就慢慢减少,扩散速度也相应减慢,新成果逐渐取代旧技术,新技术也就开始普及。农户是农业技术成果的实践者,而农业科技成果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受制于其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由于目前单个农户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直接参与技术市场的交易,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规范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起到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集中整合农户的技术需求,扩大了整体实力,在技术市场上可以与技术供给方有效地衔接,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载体,能够及时地将政府的科技政策传递至农户,引导农户运用先进高校的农业技术成果,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扩散速度和扩散范围,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2.3合作社能有效了解和满足农户的科技需求

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而农民是农业推广行为的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受益者。没有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接受与采用,科学技术就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农民行为能否改变则是新技术能否得以推广的根本所在。根据农民行为改变理论,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接受及采用与农民需要和农民行为密切相关,农民需要是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最初源泉,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要采用恰当合理的方式引导和促进将农业科技成果同农民的现实需求相匹配,从而引导农民行为发生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而形成的经济组织,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可以更直接、更充分地了解到农民需求,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时更能够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增强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过去那种点对点推广方式,构建起了农民之间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农业科技成果更有效地在农民中种传播推广,建立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的通路。同时,作为农民和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纽带,相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言,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够起到组织和协作的作用,既能使得农民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又能够补充农技部门在农技推广中的不足之处。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的功能优势

3.1农民合作社的特殊性

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体现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成员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80%,强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主体地位,农民合作社的本质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代表的是农民的权益。二是以服务为宗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表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成员之间的共同需求为前提,提供服务为宗旨且成员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相互服务的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成员是合作社组织功能的核心。三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民合作社作为是对家庭经营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是实现农业增产、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代表着广大农民的利益,以农民增收为发展目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四是民主管理制度。《农民合作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现民主管理,表明合作社是由社员参与管理的民主组织,其内部管理完全依照法律、法规和合作社章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员积极参与制定合作社的政策和决定,实行一人一票制,真正实行了农民的民主决策管理,最大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意志。五是按交易额返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合作社不同于普通营利性企业,将盈余返还给社员,合作社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体现了合作社的服务成员的宗旨,真正代表其内部交易对象———社员即使用者或惠顾者的利益。

3.2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的优势

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建的组织,对内代表农民的利益,对外它以一个整体面向广大科研机构、政府及涉农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同其他的服务主体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3.2.1示范带动直接,农户接受程度高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才能产生效益。农民合作社通过能人大户进行技术成果示范,所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户因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顾虑,使得农户自发去引进学习新技术,因此在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时更易获得较快传播,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闽清县禾丰果蔬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西红柿、红肉蜜柚、黄肉蜜柚、甜橄榄、脐橙等特色果蔬种植,合作社拥有示范基地200hm2,通过示范基地率先对引进的以色列金钻宝玛西红柿种苗进行种植,实现每公顷增效7.5万元,让农民切实看到新品种的经济效益,得到农户的普遍接受,主动要求种植新品种,合作社直接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发展特色果蔬233.3hm2,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效果显著。

3.2.2组织化程度高,节约科技成果推广成本

其他的推广模式主要依靠技术人员下达到农村一线,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咨询,导致推广成本极高。由于农民合作社具有专业性,因此其内部成员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较为一致,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将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组织起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壮大了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直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不必直接面对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有效地减少了交易频率,节约了推广成本。例如,福建泉州德化县的合作社,主要从事当地黄花梨、油茶种植和黄花菜种植以及黑鸡养殖等,经常同一些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等合作举办农业技术交流会,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及时反馈农户的技术需求,也将社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向他们进行推广,通过合作社建立起的直接交流平台,农业科技成果提供者同农户之间建立起了双向的交流机制,从而增强推广技术的针对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有效节约推广成本。

3.2.3面向农户需求,有效满足和服务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是农民为主体的组织,同其他的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相比,它同广大农户的联系更加紧密,更了解农户的技术需求,并且将分散农户的科技需求反馈到农业推广机构,同市场有效联结,从而匹配农户需求,减少农户同推广人员缺乏沟通导致的不确定性,凸显合作社的信息渠道的重要作用,避免政府不了解农户需求而强制提供农业科技的被动局面,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更加的务实、有效。例如,泉州康牧山养猪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种猪养殖,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渠道作用,与河北新世纪药业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有效整合农户的技术需求后,有针对性地派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养猪农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解决农户面临的技术困境,有效地满足和服务农户,得到农户的一致认同,使农技推广成果得以巩固。

3.2.4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拓展科技推广体系

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可以将合作社作为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载体,提供一定的财政扶持,定期对合作社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进行教育培训,通过他们在合作社里开展农户的教育和培训服务,以延伸农业推广体系的范畴,提升农户的知识水平,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支持农户同农机部门进行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缩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加快新技术的采纳和普及,同时也可以适当弥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不足。例如,闽清县禾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同政府农技部门合作对农户开展培训活动,根据农事季节变化和社员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协助云龙乡政府举办西红柿高产栽培和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引导和支持农户参与技术培训,累计受训人员达到121人次以上,延伸了农业科技推广功能,通过提升农户的知识水平,推动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发展,有效地完善当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

作者:郑少红 郑小玲 林繁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科技论文:创意与创新农业科技论文

1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创意与创新

农业作为古老而传统的产业,具有风险大、周期长、区域性强、品种多、易受资源限制和环境影响、与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天然相联等特殊属性。农业的创意即是把创意理念引入农业,是一种拓宽农业生产途径、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业态,它既有创意产业的一般特性,又有农业产业的特殊属性。农业科技的创意创新是指发生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科技的创意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始和主要的动力之一,一般体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如耕作制度、农业区域、品种种子、栽培饲养、动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水利灌溉、设施农业、食品安全等,还可延伸和体现在农业的生产关系中。

2宁波市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创意、创新实践

2.1创意、创新的实践

回顾宁波市农业历史,有很多创意、创新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稻生产为例,其创意、创新包括:品种的更换、更新(20世纪50年代的农家品种整理推广,60年代的矮秆品种引进选育,70年代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90年代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优质稻米品种推广,21世纪初籼粳杂交晚稻的示范推广),耕作制度的改革创新(20世纪60年代双季连作稻的推广,70年代稻麦三熟制推广,90年代种植业结构调整,21世纪农作制度创新),栽培模式的创新(三高一稳、稀少平栽培、模式栽培、叶龄栽培、轻型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育苗方式的创新(大、中、小苗培育,二段育秧,乳苗抛栽,盘式育秧,机械插秧,旱育秧,半旱育秧),施肥方法的创新(重基早追后补施肥法,V字型施肥法,平衡施肥法,施足基肥、适施面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前氮后移,根外追肥,配方施肥等),水浆管理技术的创新(薄露灌溉,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薄水促蘖,适时搁田控蘖,以水养胎,干湿到老),病虫草害防治措施的创新(农业、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又如农作制度创新,这是浙江省农民和科技人员实践的伟大创举,突破了以前种植业的耕作制度范畴,把农林牧副渔五业紧密结合起来,种养结合、间作轮作、套种套养、生态循环,开展了粮经结合(如稻菇轮作)、粮禽结合(如稻鸭共育)、粮鱼结合(如稻田养鱼、虾、泥鳅)、林下经济(如山林套种灵芝)、水产(鱼虾鳖)套养等模式,使单一利用的耕地拓展到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依据光能利用、物质循环、多级转化、生物共生互补、生物的生态位和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构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生产生态系统,做到物种上多种群(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不同品种)结合、组合上多序列(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之间)、搭配上多模式、空间布局上多层次(间套种,立体种养)、资源上高利用(生物共生互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技术上多学科综合配套、产品上多样化(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微生物产品)、效果上“三高一持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取得的成效

农业科技创意、创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蔺草的挂网,解决了蔺草倒伏难题;二段育秧和高山育秧,提高了秧苗素质和繁殖系数;喷灌、微滴灌技术的应用,节约了劳力,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水培等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作物生长对土壤的依赖;拉线(杆)授粉、棚内养蜂,提高了杂交水稻制繁种和草莓的结实率;吊针注射农药、肥料,解决了大树施肥喷药难的问题;茭白田套养甲鱼,找到了防治福寿螺的有效途径;南美白对虾套养中华鳖,能有效防治对虾病害;鸡稻轮作、稻鸭共育,使生物共生、资源互补、粮禽双收;蔺草田套直播晚稻,破解了蔺草焚烧难题;从稻田挖沟养鱼到挖塘养鱼到稻鱼(虾、泥鳅、黄鳝)共育(或轮作)思路的转换,既确保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效益;设施栽培的推广,解决了蔬菜反季节栽培问题;精品农业、都市农业的提出,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延伸了产业链,且依托、服务、适应城市的发展,构建、培育了融生产、生活、生态、科教、文化于一体的高层次、高科技的现代农业体系,具有食物保障、就业增收、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体验参于、美化环境等功能。

3宁波市当前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1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大多数生产劳动者文化低、年龄结构老化,易受传统思想束缚,精力、资金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商品观念不强,竞争意识不强,因而农业创意意识淡薄、创新思想落后。

3.2设施手段落后,新技术推广速度不快,科技相对滞后。

3.3由于体制落后和机制僵化,缺少相应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在农产品和技术廉价的时代,农民缺乏对技术进行开发研究的兴趣,农技人员缺乏激情。

3.4农技人员忙于应付事务工作,直接从事科技工作、亲自参与试验和实践的时间少,拿来主义、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和重引进、模仿、嫁接而轻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的现象较多。

4推动宁波市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意、创新的途径探讨

4.1广泛地收集信息,积极向外学习

要创新,首先是要学习,引进、模仿、嫁接创意、创新农业模式和先进技术,这是最便捷、实用、有效的途径。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书刊、网络,开展经验交流和实地考察学习,加强创意、创新信息的搜索、收集、分析,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即推广应用。

4.2到社会中去,到群众中来

实践出真知,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了解社会需求,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维水平,从而发现新萌芽,酝育新思想,激发新的灵感和思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在生产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灵感,是众多发现、发明的原石和见证者,也是创新活动的实践者。农技人员要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工作中,发挥好突击队和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及至无穷的过程,得到提炼升华。

4.3学习借鉴其它领域的先进理念技术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原则。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发展相对滞后,科技进步慢、应用少,应积极借鉴生物、信息、工业、医学等领域中的先进科技理念引领农业,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仪器设施武装农业,如在农业中积极应用机械化装备、化学工业、分子育种、智能大棚、太阳能温室、网络技术、分析仪器设备和循环经济、创新经济理念、工商业管理模式等。

4.4培育创新主体,开展自主创新

知识是基础,实践是根本,而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是思维的蓝图。要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寻找新的灵感,虽然书本知识、外地技术、前人经验为新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也拓宽了新的思维,但这些技术与当今的前沿技术相比,已经落后,只有自主创新后的技术才是一流技术。

4.5有科学家精神,有企业家胆略

目前,在农业方面普遍存在资源紧缺、环境制约、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壁垒、利润空间压缩、同行竞争、利益追逐、生存压力等困难,这就催生了农业企业家的创意意识和创新动力,他们具有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积极的冒险精神,能够打破常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同时,农业科学家们博学多才,善于思考,事业性强,追求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在科技的探索和应用上有一技之长。一旦两者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既能消化、吸收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再创新,又能根据本地实际自主创新发明,创造一流的产品和业绩。

作者:黄伟浩 周书军 单位: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鄞州区执行部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宁波执行部

农业科技论文:模糊综合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1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比较5种外部环境因素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相关程度,对比前2个指标可知,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程度处于居中水平,外部环境各因素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程度差异比较明显,其中程度最大的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比重为0.899;其次为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比重为0.85;相关程度最低的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比重为0.73。以上数据表明,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该文根据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唐山4个地区300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需求主体影响的相关性显著,供给主体影响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而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则处于居中水平。这说明对于河北省来说,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需求主体对其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理论上供给主体和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数据显示其影响不太显著可能是因为农业科技企业对它们的认识不全面,造成了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综合作用不太明显。根据表2的数据,综合15种因素对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排名。其中需求主体中的农业科技企业项目的技术性和先进性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的程度最大,外部环境中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次之。

2.1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需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2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的创新发展,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因为企业管理者是企业主要的决策者、信息掌控与传播者,其对技术创新的态度将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次,企业要不断从各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大学生中引进大量的管理、技术人员,建立一整套促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待遇、股份、考核、晋级、培训等方面向技术人员倾斜,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要注重政府政策调节的外部作用,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2.2增加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和资金规模

要想增加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就必须加大对民间资金的吸引力,实现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融资。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已达到2.07万亿元。这些数额庞大的民间资金因一些政策原因而游离在风险投资领域之外,且极少有投资的渠道。所以,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各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的政策制度,例如设立民间风险投资基金,并对这类基金的设立程序,约束资金的运用方向。除了民间资本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大型公司等通过购买股票或者组合投资的形式将风险资金注入到风险投资领域。这样扩大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能使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增加了风险资本的规模。

2.3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律扶持

第一,健全有关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明确风险投资的法律地位。通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有关税收减免、信贷担保等方面优惠政策,例如为农业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贷款提供担保等,并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便更大程度地吸引风险资本进入农业科技企业。第二,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法,保证对初创时期的农业科技企业给予资助,因为初创时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很大,缺乏信用评估,且核心人员基本为研发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经验,没有达到风险投资机构的标准,所以,一般通过申请政府各项扶持基金来融资。第三,通过立法,可以确定投资的优先发展领域,明确规定鼓励、允许、限制的投资方向,对投资予以引导和调控,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

作者:孙明明 王秀芳 王梅 谢翔宇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农业科技论文:现代化管理下的农业科技论文

1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的定义

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现代化科技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对农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管理与定义。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潮流,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化技术快速普及与发展,几乎所有东西都离不开这2种介质。农业生产如能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也能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以此来改变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种局面。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讲求的是效率与管理模式。国内在发展农业时最常用的管理是,以计划经济运行体系为主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发展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只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在我国实行以市场经体制为主以来,旧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体制要求下的发展需求。比如,行政管理效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机构过度庞大、管理人员过多、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等。实行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有助于对农业进行统一管理。所有有关农业发展或者农产品信息方面的最新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即时共享。

2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

什么是现代化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化农业,这是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农业的理解并非只是抽象的,而是一个非常实在而又具体的概念。现代化农业管理,是新时展农业时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在意识到对现代农业的研究理论日益深入以后,对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要求也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加深而有所提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就是伴随着农业理论的深入而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化农业管理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概念,它结合了现代主流意识和现代大众的需求,通过这两者在农业发展上的客观反映进而实现科技在现代化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迎合现代主流意识需求,为此提供产品与服务,透过现代化科技和管理,在生产方式上做出适应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化农业管理通过高科技技术来实现人性化,把最原始透过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高科技的便利性来进行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效率更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因为它是市场调节中得来的产物,所以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原理。通过现代化农业管理,人们能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搜集市场上的数据,把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现代意识和需求传递给农民,农民可以通过市场上的反馈得到第一手资源信息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管理水平的层次。

3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去管理农业科研项目

缓解农业资源与人口压力的矛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透过高科技和管理创新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上的整改。比如袁隆平所研究出来的超级杂交水稻。袁隆平在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时候利用到电脑的便利性对水稻的生长情况和数据进行适时的登记与管理,从而了解到水稻的生长状况与习性,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农业科研项目中进行管理有助于使传统农业更好地过渡到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这里还涉及到农业制度的变革。可以透过现代化手段去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比方说有一款新型可投入农业生产中的机器面世,如果需要及时对这款农技产品进行推广,传统的推广模式是很难带动市场效应的。如果可以结合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再运用现代化手段去对其进行推广,将很大程度上把这款新型农技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互联网最强大的功能在于它的即时性与传播速度快,而且它还能同步实现用户反馈。作为农技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客户的反馈,客户及时反馈信息能让其他用户作为使用前的借鉴与参考。在农业科研项目中也是同等的道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广也是可以透过借鉴互联网的优势来对此实现广而告之,引起市场上更大的反响。

3.1现代化手段在管理农业科研项目中的必要性

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可以为此提供更多的同行信息检索与收集。在研究一项新的科研发明时,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借鉴,为此提供数据的原始积累,如果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依靠透过书本上的采集或者报刊上的收集,这是非常贫乏的。因为报刊和书本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它们具有延时性。科研成果从来就是在不断的被推翻中又重新的确立,确立以后再推翻。所以在如此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只有依靠互联网提供的即时信息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资料的收集。而且现代化手段大部分都是依靠高科技为此提供原始动力。在优化管理上大部分的运作方式都是依靠电脑、互联网为之提供技术支撑。

3.2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

关于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先要意识到电脑的重要性与互联网的便利性。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两者可为农业科研项目提供最强大的服务系统技术支持,才能对此加以学习。现代化手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要切实做到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电脑运用操作及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知度。

4结语

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也是农业发展为适应新时展潮流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要充分意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优越性以及便利性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海燕 郑健 王昱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