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学生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03 22:40:09

对学生教育论文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1

一、加强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

体育教学中有理论课的教学和活动课的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如笔者在一次理论课中提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大家知道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吗?”学生抢着回答“身体健康,不生病”“精神好“”有强壮的身体”……笔者随即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男生发生争吵,其中一个身体强壮的男生把刀子捅向了同伴。笔者问:“持刀的男生健康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健康!”笔者接着提问:“为什么不健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再回答。”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从中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做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其个性特征,合群或孤僻、好动或好静、善斗或怕事、粗暴或文静等。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等,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比较,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都心中有数。教学时,则要做到因人施教,特别是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冷漠、不合群的学生,教师更要关心、帮助他们,让其身心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笔者所教班级中有个长得较胖的男生,他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害怕同学取笑自己的体型,所以在体育课上基本不参与训练活动。笔者了解情况后私下找他谈话,并在一节体育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动员他积极参加。结果该生与同组队员共同努力赢得了比赛,笔者趁机表扬了他。从此,他在体育课上再也不找理由请假,各项训练活动也都能积极参与。

三、树立正确而健康的成功观念

青春期学生的意志、情绪、态度等转变得特别快。在体育教学中,对课堂上不能很好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消除其恐惧心理,鼓励他们不要放弃练习。如在一次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笔者先示范与讲解,再让学生自主练习。结果,大部分学生刚跑到跳高杆前就停下来了,只有少数胆子大的学生能够越过去,但是动作都不够规范。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笔者进行自我反思并改正教学方法。笔者先向学生讲述跨越式跳高的历史、优秀跳高运动员的事迹等,让学生产生学习跳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在杆前停下来。有学生提出是因为“害怕”,笔者就此引出“恐惧”的定义:“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跨越式跳高练习确有危险因素,不小心可能要摔跤。笔者问:“怎样才能既不摔跤又能越过去呢?”学生思考后答“用橡皮筋代替横竿”“降低高度”“两人一组直拉橡皮筋”“斜拉不会摔跤”……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同学们的想法很棒,让我们分组尽情地跳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跳高的练习。笔者指导学生边练边想,互相提示、互相纠正,一个个漂亮的越竿动作就展示在大家眼前。

四、因人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践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就是澄清是非,知善恶,辨美丑。

二、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即我们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者自己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保证人格的思想性和工作的思想性。

客体即理想信念教育的受动者,也就是我们的高校大学生,这是我们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大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客体,其实也是相对的,在理想信念教育整个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客体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分析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即达到教育硬目标,又不失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教育的软目标。

介体即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包括广播、报纸、网络等,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等正式群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好社团、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将其纳入规划,重视其巨大作用,保证经费投入;第三,要重视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主动占领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必须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既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又具有符合针对的学生的特殊表现方式,使学生能、愿意、乐于接受,在建构中批判,在批判中建构,注意将教育内容外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

有了好的内容和载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实施、管理和调控。理想教育的实施过程应该是教育者搭建平台并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们参与、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必须分析不同层面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实施方法有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

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1、综合性,即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中进行统筹综合,确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教育体系;2、渗透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方法有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之分,前者已被长期运用于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大学生群体和时代的变化,其作用已大为减弱,迫切需要包括隐性教育法在内的其他教育方法予以补充。

四、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评估

理想信念教育评估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全面总结的依据,对加强和改进教育活动、促进教育活动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评估的特点包括:评估的对象和效果具有广泛性,充分对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策划、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估内容和标准具有客观性,思想性和有效性是主题教育评估的最终标准;评估结果具有相对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导向性;评估的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的统一。

总之,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题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握好内容、载体、策划、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规范化,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文化生活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选择务实化的特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专生,面对道德是非以及传统道德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冲突时,不能较好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使中专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中专学校德育教育,与时俱进,改变单调和滞后的德育方法和内容,是摆在每位中专德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总体上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对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年龄在15-18周岁阶段,其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思想纯朴,吃苦耐劳,有理想目标,求知愿望迫切,自理能力较强,生活俭朴,遵纪守法。但与此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倾向的侵蚀。他们一方面要求改革,渴望成才,另一方面感到不是光凭自己的劳动就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于是容易滋生失落感。因此,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切实加强引导,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如何提高中专生道德素质,是众多管理者和教育者积极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在此,笔者根据目前中专生的自身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影响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1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以独生子女居多

目前,我国积极放宽计划生育“二胎”政策,但就当前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出现了“四二一”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1.2重智轻德,重结果轻过程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升学压力,家长过多关注智力发展和成绩好坏,忽视品德教育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忽略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

1.3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滞后

在我国,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过低,在农村尤为明显。尤其进入大学后会认为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出现了大学生自身忽视家庭教育。同时家长也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过低,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无能为力。受到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教育交给学校,家长只是给与物质支持。

1.4高校与家长沟通机制不健全

近年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各大高校积极扩招,在校生逐年增多,而高校现有教师队伍比率不成正比,即便高校想与家长沟通,也是有心无力。高校缺乏与家庭互动,不重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对大学生家庭情况了解甚少,学生在校表现也不及时向家长反映,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政。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2.1先在性

各种社会因素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家庭是大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状况,对孩子影响重大。

2.2潜移默化性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没有专门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环境而转移的,以潜移默化的“亲子”影响为主的离散性教育,因家长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无声教育,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榜样”的示范性影响。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很难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很关键。

2.3科学性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为合格人才。家长还应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与卫生、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具体的方法和知识等。

2.4终身性

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一个完全社会化了的成年人,家庭仍然是继续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到了晚年,还是要在家庭中生活,接受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可以向家长学习社会生活经验,家长也可以受大学生的影响而符合时代的要求。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种差异也就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改善。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3.1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期,家长要进行科学合理管教,精心培育。爱而不惯,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注意循循善诱,启发培养,又能放手让大学生发挥积极性。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精神情感交融,家庭充满和睦、乐观、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品质形成。

3.2自我教育的影响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发挥作用。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诸如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能力等等。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改善家庭生活方式,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是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根本保证。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染性、亲密性,家长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3.3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包含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6-18岁以上,脱离对家庭的依赖性,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家长要帮助大学生强化自立能力。配合学校逐步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引导大学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引导大学生保持人格完整、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情绪控制。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家长多和大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还帮助大学生有效地沟通,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4未来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可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未来家庭教育重要性,实现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教技能,而家庭教育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有信心、有爱心的人。

总之,在校大学生终将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创建家庭,扮演多重家庭成员角色,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相互配合,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全面的教育环境。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小学语文而言,它不仅是工具性课程,而且对儿童的品格底蕴、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深思远虑,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奠基。

1.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儿童从进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低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童话式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和美好的,这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底蕴是有较大作用的。但也不能让儿童总生活在童话里,以为现实生活如同童话世界里一样。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2.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文明创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陶有云(1965-),女,安徽长丰人,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宣传部,政工师;姜磊磊(1982-),男,安徽凤台人,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安徽 合肥 2300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84-02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学阶段是年轻学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近年来,全社会都在加强文明创建工作,并由此开始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系列活动。有必要也有责任通过高校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对营造和谐美好的育人环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文明创建的意义及其特点

加强高校文明创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高校的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全校师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行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三个文明建设任务落实到校园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校园建设,提高师生队伍素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展示校园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

2012年5月,中央文明办下发《全国文明单位测评体系(试行)》,测评体系共设置13个测评项目,具体为: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道德讲堂建设、学习型单位建设、文明有礼培育、勤俭节约活动、道德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活动、文明风尚传播、文化体育活动、参与帮扶共建、优质服务状况、优美环境建设。可以看出,13个测评项目的每一项都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

高校文明创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高校中的集中体现和反映,其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思想的先进性

创建文明校园是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党纪党规和加强法制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体现。

2.参与的广泛性

高校文明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动员全校师生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创建文明校园实行的是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高校文明办组织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体现出了高校文明创建参与的广泛性。

3.主题的鲜明性

高校文明创建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建设的主题和目标,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校园的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积极进取的优良品德,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目标就是把学校建设成为所在省市的文明单位或者全国文明单位。只有明确高校文明创建的主题和目标,全校上下才能为了这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4.较强的实践性

从高校文明创建的程序来看,文明创建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实践。高校文明创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和途径,最终都要体现在学校党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上。这种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5.影响的深远性

高校文明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高校师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深远。高校文明创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力量,从思想、作风等方面影响着教职工和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使其通过自我教育逐步内化、升华为一种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内心道德信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等一经形成,对其自身发展影响深远。

二、高校文明创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要求。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政治坚定、知识丰富、能力胜任、作风优良的党政干部队伍,是涉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高校文明创建也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高校文明创建为大学生提供了精神支柱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文明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群体。青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兴衰成败。然而,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逐步完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封建迷信的死灰复燃,独生子女问题和特困生群体问题的凸显,网络的负面信息等等,为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带来了不利因素。如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集体意识淡薄,道德标准失衡,心理问题凸显,法制观念薄弱等。这些已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高校文明创建的标准之一就是“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这就要求创建文明校园的高校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良好道德风尚”摆在首要位置,这无疑为迷茫中的大学生点亮了一盏理想信念的明灯,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柱。

2.高校文明创建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高校的文明创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素。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特有的文化环境氛围,弥补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员参与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以专题讲座、宣传标语、文体活动、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知识解读、知识问答等方式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帮助全校师生了解、掌握关于文明创建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文明创建指导思想和标准的认知;另一方面,以目标确定方向,以制度规范行为,全员参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师德师风、学生的学风考风和正气之风,使学生在文明、进取的环境氛围之中学习生活。

3.高校文明创建有助于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成才目标

同志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校在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成才目标、选择成才道路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青年大学生都有成才的理想和期望,对未来都充满美好向往。但是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树立什么样的成才目标,如何培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是许多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而颇感迷茫的问题。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未来目标选择不当,未来的职业之路可能就比较曲折,这些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是无益于个人,无益于社会甚至会危害社会。高校文明创建,因为其具有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因此能积极、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多元文化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观,理清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认知上的迷茫混乱。在选择未来成才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不仅设置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程序,而且设置个人价值的实现能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的目标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4.高校文明创建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中西方价值观念和实用性文化的冲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稍显薄弱,许多教职工包括教师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辅导员和思政类教师的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脸谱化、单一化的倾向。而高校在开展文明创建过程中的道德建设内容(如为了彰显服务社会理念、倡导良好文明风尚而积极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以文化来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归属感,营造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和谐发展环境(校园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介绍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营造好学求知的良好氛围;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托,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不知不觉充实了精神生活,升华了理想境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也如春风化雨润泽了学生心灵。

三、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文明创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1.加强组织引领与长效机制建设

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学校领导班子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一个“思想教育,人人有责”的良性互动机制,并把这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来抓,因为文明主要来源于长期不断的积累,而不是光靠一次创建、一项评比就能一蹴而就的。[2]如此,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互动双赢格局。

2.加强道德建设,注重提高师生素质

高校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满足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使广大师生的理论认识有所提高,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可以通过开展“加强党性修养、促进科学发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师生以及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探索适应各类学生需要的思政教育新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明创建专题网站阵地建设,开展文明礼仪、勤俭节约等网上文明教育培训,推进相互间的学习借鉴、交流沟通。

3.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创建文明单位的高校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师德、校风建设主题活动,努力营造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德修身的良好教学氛围。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关注教职工素质的提高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支持干部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以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教育和引导教职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以学生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从为学生、教师、社会三方面服务出发,构建完整的教学与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学风建设,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精心备课,不仅要对教学内容作精心准备,更要对教学对象――学生进行“备课”,即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了解他们想什么,想学什么等,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规范考勤纪律,严格考试制度,以考风促学风;最后,可以在校园网开设“校友之家”专题网页,介绍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营造好学求知的良好氛围。

4.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衡量德育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将德育真正运用于实践当中。[3]高校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为依托,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事迹活动,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组织师生积极参与所在城市开展的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学雷锋”,“公民道德宣传日”,“七一为民服务日”,“12・4法制宣传日”,“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师生志愿者走进社区、走上街头、走入敬老院等,开展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关爱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等活动,在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总之,高校要以开展文明创建为契机,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的教育,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国家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精髓。[4]因此,应积极探索适应各类学生需要的思政教育新途径、新方法,以文明创建带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张晓慧.省属理工类高校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6-19.

[2]孙洁.浅谈文明校园的创建[J].新课程,2012,(6):109.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3g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分析了3g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丰富罔上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进网络及加强网络管理等加强青年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2009年7月,cnn工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到1.55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45.9%。大学校园是网络用户最密集的区域。高校青年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手机上网,在网络平台中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交友及娱乐已成为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随着手机3g的发展和运用,学生使用3g移动上网,已使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种新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又将在校园流行。这种基于3g的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对青年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3g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特点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大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3g时代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是指第三代手机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笔者所研究的3g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内流行的基干3g技术发展起来的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或时尚。

3 g 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1)载体新,功能强大。基于3g技术运用而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手机、电脑与全球互联网。这个载体改变了传统的电脑和互联网结合模式,形成了手机、电脑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通讯技术、手机及计算机技术和视听传媒技术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它进一步促进了通信与广播电视融合,使一些电视台开始在网上传播其节目,让人们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丰富人们的网上娱乐生话。它也促进了通信与金融融合。电子钱包的ic芯片非接触式与 3g移动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后,就提供r电子货币、会员证、票务等多种服务。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开始享受手机视频电话、电子邮件、音乐、高速互联网接人以及图文传输等业务带给我们的更为便捷的服务。这在带给人们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滋生社会享乐文化流行。

(2)信息量大,时效快捷。“欲知古今,借问网络”已成为时尚。网络让人们纵横古今,跨跃国界。在以谷歌为代表的强大收索引帮助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图像、声音及文字一体的新型媒介,正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官冲击,在传授知识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强大竞争环境中,各种网络煤介,为保持竞争优势,正以分钟乃至秒钟计算,把最新的信息及时的传播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3g时代,移动网络又让人们随时都在关注着这些信息,确实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时时在线。新的网络技术会使先进与落后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激荡加剧。

(3)虚拟性、互动性强。在3g时代,人们把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平台进一步向网络世界延伸,甚至转移到网络卜的“赛博空间”。许多人开始以“双重身份”生活,即使用现实世界的真实的人和网络世界的虚拟的身份生活。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友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用虚拟身份的网名通过qq等煤介进行个人及群体交流。人们在虚拟的网络游戏里网游。人们用网名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表达思想。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现代信息技术把网络与个人以及群体和个人、人与人之间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虚拟与互动性,形成了超强的吸引力,使虚拟文化在网络更加盛行。

2 3g时代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校园网络文化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文化效应,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3g网络文化对青年的主要影响如下。

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3g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空间,使青年大学生主动或被动的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的冲出。西方大国宣扬的人权理念、民族宗教思想等价值观念会对青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传播虚假照片及视频,制造社会舆论,误导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会通过网络及时的曝光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如已经发生的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引发的“仇官情绪”爆发;浙江杭州市帆车案引发的质疑和嘲弄政府公信力的事件爆发就是例证。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下,以及“快餐文化”、“享乐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将发生擅变。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政治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职业价值等方面目标的确立,追求目标的手段,以及对实现目标手段的评价上都将发生变化。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努力为社会作贡献并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网络中心,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会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向。

部分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3g会使“虚拟文化”更加盛行,网民常以虚拟身份在网上浏览白己感兴趣的信息,或以虚拟身份通过qq群等网上群体组织或参与各种活动,通过各种论坛发表自已的言论。网上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网上空间相对现实社会较大的自由度,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如传播计算机病毒,采取“黑客”行为,散布虚假信息,产生畸形的“网恋”等等。有些行为会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相关的法规不够健全以及监管不力,再加之一些技术管理方面的原因,使网络安全管理、道德法纪规范难度较大,这使少数青年大学生常以网上道德意识实践现实社会行为,部分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会明显弱化。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的种种法律手段在网络社会中就失去了作用,集体主义道德作为我们社会的本位道德,在现实世界里至今仍保持着绝对的主导优势,但在虚拟世界里,其主导地位会受到威胁。

少数青年大学生人性异化。人性的异化就是当人性的某一方面得到了片面的发展和膨胀,从而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时,人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了扭曲和抑制,甚至有的目标可能被而停滞,成为畸形的人性。“现在的青年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他们相当多的从高技术电子游戏中吸取营养,容易导致孤独症和网络上瘾症,从而错失了在实践生活中完善人格的大好机会”。网上丰富的信息、虚拟时空、参与性的游戏节目,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有具大的吸引力,让少数青年大学生似乎获得了知识,感受了快乐,收获了物质,但却失去了精神,迷失了自我。一些人由此患_上网络迷恋症。《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约每6个网民里有1个具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网龄在一年以下的网民对网络成瘾的倾向性最强烈。网上一些人常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发生时空错乱、角色混淆,甚至发生愚蠢疯狂失掉理智乃至犯罪的行为。在这种不良网络文化的异化下,高校校园里同性恋人群会增多,心理疾病患者人数会增加,伤害他人及自杀的人数会上升。

3 3g时代加强青年学生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3.1充分利用3g网络优势资源,创建全新的网上学习娱乐空间

3g技术已使网络无处不在,这为学生网上学习娱乐创造有利的条件。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知识和文化传播功能,创造一个网上学习生活娱乐空间,打造好主阵地,增强先进知识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

优质的课程体系进网络,为学生创造多时空的学习机会。当前,课堂教学方式仍是高校知识传播的基本方式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应把相关课程的音像资料、教学辅导及考核方式等相关信息收集成为一个学习系统,让学生可以选择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建立一个自主的网上学习实践空间。优质的服务系统进网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事关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信息,如加强教学服务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等网上服务管理系统的建立,让学生随时了解学校课程教学、学术及文体活动,就业考研信息,甚至能够随时获取自习教室安排、车船票务、图书馆资源等信息,从而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绿色校园网上娱乐空间。青年大学生在网上主要以游览信息、观看影视节目、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方式娱乐。学校可组织相关部门,通过网络手段,将时政、科技、娱乐等信息通过网上直播、手机短信、bbs贴子等及时传播到学生中间,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引导社会舆论,创建和谐校园。以学生社团、科研室、党群组织等为单位,建立qq群众,领导与专家广泛参与的校园网交友聊天,使不同学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交友聊天活动,让网络成为同学间、师生间心灵交流的平台。创建校园网上高雅艺术及爱国影视专题,让学生在观看爱国主义主题的经典影视和听唱红色歌曲中,了解中国的当代历史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在娱乐活动中增强伟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爱党爱国的新人。

3.2教育工作者进网络,在现实与虚拟社会间以双重身份做好教育工作

3g将改变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方式。青年大学生将知识获得和娱乐资源的获取重点逐渐转移到网上。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传播知识方式将向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如不改革高校传统以来形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播方式,就势必加大当前已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脱离等现实问题。要改变这些问题的一个前提和关键是教育工作者要进人网络。在现实的社会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虚拟社会里教师仍然要引领解惑授业。在网络世界里,教师要以虚拟身份参与甚至组织诸如qq群体活动,通过网上发贴、博客、聊天等方式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与价值观念,以网友的平等身份讨论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十分关注的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引导青年的爱国热情,创造和谐社会舆论。这样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的教育结合,使教育的内容及方式手段符合新的网络革命及青年身心特点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3.3管理进网络,创造健康和谐文明的虚拟空间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8

摘 要: 民族精神是一种深层性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民族精神在文化传承中进步和发展,民族精神在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外交不仅有其发展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层面上,文化外交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 文化走出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民族精神是一种深层性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以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为传承动因,民族精神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中沉淀凝聚,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承发展。当前,文化与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化走出去不仅有其发展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层面上,文化走出去也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巨大价值。

一、“文化走出去”能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感

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穿透力越来越强,跨境文化传播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目前,文化在国际政治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中的地位提升:文化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目标。“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财富,谁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谁就占据未来全球文化发展的主导权,谁就抢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制高点。”[5]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优势,积极进行“文化争夺”和“文化渗透”,这使得总体上处在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且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机会进一步增加,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意图不死,必然也会通过种种渠道加紧对青年大学生的争夺。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对付社会主义的《十条戒命》中说道:“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6]他们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我们的主体思想,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进行扭曲、侵蚀和消磨,使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增进大学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认同,提高文化安全意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热点。文化外交可以起到激活国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的作用,而这种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成为提高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发端。跨文化接触,不仅是一个不断的吸收、借鉴别的民族的特色,不断融入整个世界发展潮流的过程,而且是自身的文化意识觉醒,珍视民族文化,使得本民族特色获得新的超越、新的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相向运动的趋势:一种是逐步减少民族特色的过程和趋势,一种是进一步展开民族特色的过程和趋势”。[7]国际化和本土化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跨文化的范围越广,自身文化认同越强烈,文化撞击力越大,文化保护意识越强烈。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走出去促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把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的精神、团结的精神、自强的精神,以及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和平的精神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积极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演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认同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文化走出去”能激励青年大学生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种文化实践,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又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发展,时展的潮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每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都对以往的民族精神进行了扬弃,既保留其合理的精华的要素,又依据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增添了新的内容。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跨文化接触,“国民要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较中反观本民族所处的文化地位、文化氛围,在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从民族的实际出发,在历史、现实、未来所建构的三维文化背景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时代基点,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培育新的民族精神”。[8]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意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以文化外交为媒介,采取分析、鉴别、借鉴、汲取、利用的策略,把他国文明成果如:民主法制、公平竞争、效率效益、信息公关、文明消费、照章纳税等观念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进行文化创新,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将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捷径。

国际社会存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国际犯罪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和谐共存、和平共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文化外交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与“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再一次使得“和”文化价值熠熠闪光。“早在17世纪初,英国学者罗伯特·勃顿就在其著作中称赞中国人‘和平而安静’。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9]当代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的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10]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的自信,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时展的认识和实践成为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部分。

三、“文化走出去能推动青年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弘,扩充、广大的意思。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曾子则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民族精神的“弘扬”,就是指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利用跨文化的传播发展文化外交,树立和平和自由、讲信义、负责任、宽厚人道的文明国家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者,更肩负着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在交流、探讨和提炼中传播的,民族精神的弘扬离不开相应的文化环境培育。在网络信息时代,现代传媒手段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据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共同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揭示:中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占56.4%,报纸、人际传播、电视分别占55.1%、53.1%和49.8%。现代传媒手段的开放性、便捷性,尤其是互联网的全球性,为民族精神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重要发展渠道。青年大学生即使是不走出国门,也能从国际信息传播中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一方面,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对象,台湾同胞、海外华人、亚洲各文化同源国的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有深刻的理解、认同和热爱,这种文化情结在文化外交的引领下能涌动起一股文化浪潮,与青年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产生互动,将会使其得以大力弘扬。另一方面,文化外交可以赢得外部世界对我们的理解和尊重,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将这种文化信息通过外部反馈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必然会促使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提高民族自觉,提高自我文化修养,主动提高文化素质和养成文明生活习惯,为我国国际形象的树立再添光彩。

上世纪初,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学,势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学。”[11]2003年12月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提出广泛开展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12]我们倡导:在“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引领下,以积极、进取、开放的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42-4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4]李忠杰.“三个代表”和世界眼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25.

[5]转白志斌.谭盛风.加入WTO与中国文化建议[J].学术探索,2002,(1).

[6]李忠杰.“三个代表”和世界眼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5.

[7]温宪元,陈金龙.民族精神的实现途径[N].光明日报,2003-5-6.

[8]李瑞环.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在英中贸易协会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02年5月28日).[J]中国政协,2002,(6).

[9]姚申.东亚:经济、政治和文化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3.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9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人文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认识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其次,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再次,厘清体育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关系。最后,提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人文素养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1.人文素养

本文所指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能够按照社会的主流原则合理处理“我”与“他”,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及自然的关系。在教育上,即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使得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各方面都能达到和谐,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的目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显性目标,即实现“体育”,如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体育的一些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等;二是隐形目标,即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如果只是把体育教学的显性目标作为其全部目标加以实施教学,那么这将是体育教学真正的悲剧。

3.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正如前文所述,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人文素养是学生处人、处事的准则和态度。体育教学中的活动课程,既有团体活动方式,又有个体对抗活动方式。这些正是可以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条件。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主体性,以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实施教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显而易见。自古希腊时代起,体育就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当代,则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足

1.重视体育活动课,轻视理论课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技能的训练,每学期除非天气条件不允许,通常很少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即使有些学校进行理论课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毫无特色,学生听之无味,教师讲的索然。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教育缺失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只是注重对学生技巧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很少在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各个项目背后的人文教育思想。

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整体人文素养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普遍人文素养不足,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很少会反思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即使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知怎么在教学实践中和体育教学进行融合。

除了体育教师本身(也包括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是一门非常容易上的课,人人都能当体育老师。因此,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非常低,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体育教学这门如此古老的课程的很多隐被忽视。

三、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比较薄弱,而教师自身对人文素养的不重视,何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真正理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比较自身的课堂教学,使自己认识到在哪些方面还做的比较欠缺。

再次,要研习更多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体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教学技能。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参加各种有益于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的培训,与更多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2.充分认识体育运动项目背后的人文素养教育意义

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各类体育运动项目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每项活动所隐含的人文教育意义,如长跑运动对学生坚韧品质的培养;足球运动中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通过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对学生不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也不自觉的认识到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负面教材来说明由于在体育运动中缺乏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在奥运会中有的运动员为了博取好的成绩,吃兴奋剂;有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故意踢踹对方球员等一系列不良的表现,都是由于缺乏人文素养的关系。引导学生们在不论是在体育运动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要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挑战。

3.在体育教学中以人文思想去关怀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天生都具备着不同的身体素质,首先,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一定不能一刀切,是多少就多少,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要给予这样的学生一定加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其次,对运动天分比较差的同学,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再次,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在进行体育教学中,结合每个班级的专业特点安排体育运动项目。

总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具备精深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内隐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