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20 08:03:39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1

要想从根本上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就需要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训教材建设、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四个方面做起。

1.1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讲,实践教学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去完善这一管理体制,进而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在教育界稳定立足并发扬光大。

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只有能充分适应社会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才能在教育专业改革中经久不衰。就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计划的实践教学安排,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和毕业实习等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灵活结合,在坚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1.2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对综合知识理论的传授,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实训。专业实训能力的优劣,直接关乎着学生在日后酒店管理工作中的能力。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能,必须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这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得到锻炼的有效方式,促进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行业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可以凭借扎实的技能,出色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实干型人才,这些能力在专业实训教材中都会得到体现。学生只有充分重视专业实训,才能让自己的实干能力得到提升,为日后做好胜任工作、打好基础能力的准备。

1.3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行业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社会酒店管理行业衡量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已经不再是个人能力高低的唯一代表,社会更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时尤其应该注重这一点。

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创设并完善教学实践条件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对实干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确保满足酒店管理行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4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社会对优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的优质人才不仅仅只局限于高学历或高技能,各方面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优质人才。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注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出于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符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发展日益壮大的酒店管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5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酒店管理行业的闪光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的意义所在,以加强学生对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意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一个真正具有强烈职业意识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地更加出色,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也是影响酒店管理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推动环节。

2.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2

情境教学法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很多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管理类课程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应用情境教学法。

1.管理理论实践性。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着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展开,需要有生动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故事作为教学的必要手段。在情境中体会管理的理论和一般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鲜活的管理活动的同时,交流了思想,发展了思维,并能够利用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承担责任、避免冲突、创造合作,培养团体意识和锻炼语言表达及行为表达能力。

2.丰富的情境素材。管理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涵盖了大量与当前政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将管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用具体鲜活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分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本身就配合了很多典型故事和案例,而且管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

3.教学材料与技术手段的支持。管理类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大多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这些设施及技术手段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和场景,为成员开展交互行为,小组协作以及团体活动记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视频展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主题游戏、语言描绘、实物操作、软件模拟情境等。

1.内容丰富新颖。情境教学的具体操作案例可以选择新近发生的,大众传媒广泛关注的,特别是学生有自身体验的比较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来组织。亲和的人际情境,能够有助于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内容的教学,学生的习得,还要看到一个人的情感需求,全面实施人的教育。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们把自己看作编剧和导演,用生活中鲜活的管理活动设计剧本,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具有冲突性。管理类课程在案例的设置方面应该能够引起学生辩证思考,也就是说有一定的思辨性。政治生活、管理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让学生置身于冲突性事件中去体会管理问题的挑战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大学生的参与产生较高的吸引力。在教学实践中,团队成员也在挖掘课程素材,如在无领导小组讨论实验中。段落修整--已调整好。首先,安排案例和讨论成员。选择5到8个学生来作为参与讨论的临时工作小组成员,通过视频播放给出问题,设想如果你作为相关管理方如何解决该问题。其次,时间控制和记录。在规定的时间里(30分钟),在没有指定负责人的情况下,由这5-8名学生自由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记录员记录下发言的次序、关键点、每个应试者的表现。其三,评价。观看完学生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评价阶段我们还是安排学生来完成。我们找2-3名学生来评价讨论的整体情况、所提方案的优缺点,主要说明每个应试者的具体表现,如分析问题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灵敏性,在讨论中承担的角色等。最后,我们给出一些建议,教师就每个学生的总体表现对每个应试者进行评价,并对最终录用意见等给学生一些建议。在这个环节,教师尽可能肯定学生的反应,多给鼓励性意见。

3.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情境教学突出了教学中“学”的功能和地位,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和主动建构者,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中的资源提供者和支持者。因此,在管理类课程设计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和学习的场景,提供基本的操作架构和学习效果的反馈;另一方面,教师把学习设计、创设问题、发展问题、效果评价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使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完全被激发出来。在近两年的教学探索中发现,正是全过程参与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案例或者问题提出的背景,能够预见知识发展的可能情况,所以,学生的课堂反应更为放松,不怕“露怯”,敢于“幼稚”,即使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也能在课堂上充分共享和交流,激励学生更深度参与。

4.评析具有拓展性。在情境教学中,不是设计了情境或者创设了情境就能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整体环节完整性的把握。不论是通过故事教学、基于对话或者讨论的互动教学、强调体验的情境实验都离不开最后的评析环节。通过评析,能够使整个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规范以及评价体系趋于完整,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体验后提升对问题以及理论的认识,提升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创设问题打下基础。

三、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3

摘要:随着国家“大国工匠”口号的提出,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不光政策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开设的专业也越来越丰富,培养的方向也越来越广。不仅传统的技术类专业(比如机械、汽修、车床等)越来越完善,一些服务类相关专业也开始崛起,比如计算计、文秘、酒店、旅游等。而其中酒店旅游又是直面客户的典型第三产业,它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显然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而其中最刻不容缓的我认为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情商”人才;人文素养

其实人文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解释为确“人文”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中我们能看出人文素养是一种潜在的个人修养,有很大程度上的隐蔽性,所以在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中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之前的职业学校一直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定位为主要培养目标。虽然在技能培养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相对应的对学生潜在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则相对较弱,学生整体素质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态。而恰恰酒店管理这种专业对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内涵的要求很高,它不光要求学生具备很高的职业技能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尽量多的人文、地理、历史、风俗民情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我们从教者而言就显得任重而道远。除了职业学校的学校特性,学校老师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很大方面的问题。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我们一提再提,特别是对于“重灾区”的职业学校,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一直在不断重申,但是受教育团队长期以来固有培养模式、开设课程、上课方式等的影响,教育实施者教师也没有很好地转变思想,对素质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处于比较轻视的状态。大部分职业学校开设的人文方面的课程较少,上课时间没保证,相关活动举行较少,缺乏相关考核机制,导致学生认知度也比较低,人文课程变成空洞的摆设课程,无用课程。另外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也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在他们看来是无奈之举,“考得上高中谁还来上技校、中专”,“考的上好大学,谁会来上职业学校”是这个社会的普遍认知,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一般来讲文化课成绩都有所差距,甚至很多学生被社会上的不部分人片面的定义为“渣子生”。这显然对学生造成了巨大伤害,使他们“望书生怯”,不愿意读书。而且受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小小年纪就开始“斤斤计较”,“逼问”老师:“我是来学技术的,学这些对我以后的就业有用吗?”但是这个社会是一个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综合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长期的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对于酒店管理这个专业而言,我们培养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是简单地铺铺床,叠叠被子,摆摆碗筷这么简单,还牵扯到服务人员、大堂经理甚至是高级管理人才。这些职位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立体化的,要求从业者不光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得体的言行,丰富的知识,完善的人格,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些显然不是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所能满足的。简言之,酒店管理这个专业相应的要求从业者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而这些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加其潜在的素质与修养,最终增加其竞争力。而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其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职业教育相对来说教育时间较短,技能训练比重较重,就一般的职业学校来说,一般专业课程的比重要打到50%到70%之间,而开设的文学、历史、法律、美学、英语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相对重要的礼仪、心理学等课程也不多。而且这为数不多的课程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学生认为是“无用课程”,上课权当休息,真正对知识的摄取不足。而此类课程的老师也被边缘化,而且一般作为公共课老师的身份出现,对酒店管理专业认识不足,所讲授内容无法很好地与酒店专业融合在一起,容易造成课程空洞无物,晦涩难懂,课堂教学沦为“鸡肋”,教学效果自然无法保障。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是对我们教师的巨大考验。其实可利用一些真实有效的职场案例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一些专业课我们也应该适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例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使其成为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授课中,讲解各国不同的语言习惯、俚语等,让学生情景展示与各国客人的沟通;再比如在讲授酒店风格的时候,融入美学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喜欢的酒店等。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增加学生实践,并严化考核制度。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而且对于年轻的孩子们而言,他们自身也更喜欢动态的活动教学,对以后从事的职业也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期望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增加实践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并且教师制定完整严格的考核制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知识的掌握。例如如何接待不同地域、性格的客人,调度整个酒店的运行,如何对大型宴会进行掌控与协调等等。让学生意识到酒店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与复杂性,也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责任心、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表现,优点和缺点都完整的表现出来,老师严格把关,全方面提升学生能力。再次,光是教师和学生还远远不够,要在全校范围内增加校园活动,甚至真正的走入社会去参与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酒店管理相对其他传统技术专业而言,更多的考验的是人本身的技能与素质。所以作为学校而言,要建立良好的校园风气,陶冶学生情操。可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搞一些酒店项目调查、酒店科技文化服务、酒店管理专讲座等活动,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搞一些酒店勤工助学、学生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教学中不能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把人当成是会工作的机器,而是积极地全面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能力,争取把学生培养成高情商的综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走上“工匠大国”的道路,并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双伟 单位:周口市高级技工学校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4

Abstract: Hotel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xists in problems,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low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 graduates, lower employment rate and high loss rate. 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hotel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rget at professional managers,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 managers, following market-oriented, international and applied value orientation, taking case teaching as main line, taking internship and training as a fulcrum,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taking occupational cultivating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strengthening hotel management discipline, quality courses,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er, to explore new model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n hotel management.

关键词: 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职业经理人

Key words: hotel management;undergraduate education;professional manager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63-03

1 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国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立基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建立了规模较大、层次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本科教育在酒店管理教育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地位,为酒店业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其办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酒店业人力资源质量,承担为酒店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

1.1 教育质量提升未能与规模扩张匹配,酒店管理本科教育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实践 教育部《2012能够在高星级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具有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适应星级酒店发展需要,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酒店、高级住宿业机构、高级餐饮业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从事酒店管理、接待服务及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显然,这一培养目标相比过去的培养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而得出的更为精准的研判和定位,更能反映酒店行业要求和酒店管理学科本身特点,这一规范的指导性基本思想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然而,尽管我国现有旅游院校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数量发展很快,但是培养的学生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酒店业的不断发展,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未能引领行业的发展,对行业的智力支持也不够,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实践。

1.2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竞争力与酒店业蓬勃发展未成正比 我国酒店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领域,高档酒店、经济型酒店发展势头很猛。我国迅猛发展的酒店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和先进服务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人员。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旅游院校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只是立足于理论本位。其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往往还不如酒店管理职业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实际上,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为它的应用性比其他的专业要强。

1.3 酒店业高素质专门人才缺口与酒店管理毕业生对接有偏差 国内酒店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有较大缺口,从现有酒店行业招聘高校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使用情况来看,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 “眼高手低”,与酒店业的用人要求匹配度低,业界认为现有旅游高校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本科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酒店企业还需要在对本专业毕业生花费较大的代价。这实际上是由于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造成的。

1.4 酒店管理毕业生专业认同感低,行业就业率走低与流失率居高并存 通过笔者对广州几所大学酒店管理本科生初次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调查,数据表明,初次在本行业就业率一般在30%-40%之间,酒店管理毕业生不太认同所学专业,造成了酒店行业的低就业率,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酒店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致使酒店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大多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两年后仍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不到20%,五年后仍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不到10%)。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着较高的流失率,大多不稳定。

2 现行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模式与酒店业脱节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较低,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人才存在严重错位,国内旅游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不能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2.1 师资队伍建设尚不能适应酒店业的发展,专业教学设施匮乏 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已归属于旅游服务类,酒店管理专业过去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现在与工商管理类并列,但是,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于其他专业,在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方面仍然滞后于其他经济类、管理类,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尚不能适应酒店业的发展,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酒店管理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使得教学活动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方面,如餐饮酒吧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前台实验室等,一些院校更缺乏能够供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模拟实验室。

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按知识体系设计课程,更多考虑的是学生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我国现有旅游院校的课程安排大都是按知识体系进行组合设计的,对酒店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重视不够。国内的专业教学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在课程安排的系统性和突显专业特色方面有一定欠缺。“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模式,教学活动仍然延续传统,不太重视在课堂上讲授实践理论,认为实践知识只能通过实习获取,大多对教学活动有一种误解。所以,往往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后发现,课程安排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竞争激烈、高度细分的酒店市场发展,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理论的学习,学校教育难以与实践有效对接。

2.3 缺乏特色和品牌号召力 无论是从“985”、“211”院校还是一般院校,国内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 大多都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课程设置安排,能从塑造特色品牌出发的高校很少,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

2.4 一些高校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缺乏清晰度 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酒店业实践性非常强,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教育上,必须熟悉服务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能够做到对酒店企业较好的管理。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酒店管理本科生,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他们大多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不太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3 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分析

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素质。本文认为,将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酒店业职业经理人,将极大缓解酒店业管理人才缺乏和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自身发展困境,实现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和酒店业的协同发展。针对职业经理人的素质结构和市场细分,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保证办学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品牌专业。

3.1 课程设置贯彻市场化、国际化和应用性理念,体现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要求 在具体课程安排上,我们要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照酒店产业体系和职业经理人体系的结构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性,突出综合性性,坚持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加强外语、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要突出学科融合性,强化人才一体化培养,构建具备终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智能结构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成为具备全面素养的一代优秀人才。

3.2 酒店管理学科建设,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三位一体 酒店管理学科建设,最根本的是通过建立起以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核心的学科架构,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学科应用提供先导和根基,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理论基础是学生就业后施展才能和创新发挥的源泉,因此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运用不容忽视。精品课程的创建势必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质量,从理论基础、科研水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成就学生的专业素养。因而酒店管理专业亟需通过科学规划、缜密思考,通过有效的载体将教育资源与教育要素联结,创建高水准的精品课程,全面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切实操作、施展才能的实践动手能力。优秀教材的编写依托于精品课程的设置,在新的专业目录公布的这一契机下,一方面,引进国际先进原版教材,在国际化过程中推进本土化,另一方面,组织一批研究能力强的专业学者、实践经验充足的酒店实践者,编写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水平优秀教材。在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的双轮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3 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 从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来看,酒店管理属于典型的商科教育模式,案例教学应用非常广泛,这点有别于旅游本科的教育。过去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通用一个“旅游管理”来涵盖所有旅游类的本科教育,显然不能反映旅游类学科的全貌,定位不清晰,教学计划方面总是顾此失彼。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案例,管理情景再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激发学生能动及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适应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要求。

3.4 以实习实训为支点,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是课程实验。在设置递进式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仿真实验等课程体系,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运用自主性、拓展性、互动性教学方法,建设全仿真、综合性、系统化实验室平台。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专业实习。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全面加强实践教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5 开辟以职业养成教育为核心的第二课堂 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全面拓展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这些职业素养包括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特质、优良业务素质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制度上,通过学分认证将第二课堂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和学生测评体系,同时通过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酒店业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内容上,以职业道德养成、法规教育、生涯规划、情感塑造、资格认证等为重点;在形式上,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贴近行业实际,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化于文化活动。

3.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师资水平,创新型师资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定力量。师资建设的重点放在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兼备、教师素质和职业经理人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机制。比如,专任教师方面,实行教师赴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兼职制度化,规定教师必须具有酒店业经营管理一线背景,提倡教师取得职业经理人等资质、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评、参与酒店类企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并将上述工作直接与教师工作量和职称评聘挂钩;兼职教师方

面,实行职业经理人来校兼职制度化,规定主讲教师中来自酒店业一线人员的比例及授课学时间,反映酒店产业发展前沿的内容主要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做学术讲座,逐步在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毕业论文、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全过程引入兼职教师,形成一种职业经理人培养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 2004,07.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保障措施

1、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而迅速发展,并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高职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旅游专门应用人才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高我国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将对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教学现象,迫切需要对其有效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做好教学保障是关键的关键。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因此,为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面向社会培养酒店管理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保障,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公共课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

(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学、酒店业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学、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酒店实用英语、酒店英语听说训练,尽可能开设一些旅游与酒店用小语种课程。

(3)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酒店管理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4)专业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是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按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饮食;模块二:行政管理;模块三:导游与会展。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应用文写作、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导游实务、会展服务与管理。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几大课程体系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后续专业的实习基础这一特点,注重基本理论教与学,力争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1)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就有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并努力争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及教法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2)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现代饭店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改革教学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外著名酒店管理专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4)改进测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改变以往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赋予分数,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兼顾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教改实践的同时,应注重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主编、参编酒店管理类教材,并根据课程大纲体系,编写、制作多媒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敏文著,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7

一、酒店管理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首先,院校招生难的问题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并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认知原因。我国人民群众普遍认为酒店管理专业社会地位较低,就是伺候别人的工作,一般人都不喜欢酒店工作,这是酒店工作不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酒店工作的工资普遍较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薪资水平较低;酒店的行业门槛低,即使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也能够进入行业领域进行工作。以上几点是酒店管理教育招生难的主要原因。其次,不能满足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学习需求。酒店管理教育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在酒店管理专业学习的学生普遍感觉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希望能够增加学习机会。再次,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酒店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需要综合的能力,如服务意识、良好的心态、人际关系等等,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短短的在校学习期间,想要培养这种能力,是不现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偏学术化比较严重,而酒店管理专业却是一个实际性应用问题,这就导致经过酒店管理教育的人员依然只懂得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

二、酒店管理教育中现存问题的解决方式

本科阶段的酒店管理教育应当具备的特点是综合型、管理型、研究型、涉外型,中职学校的酒店管理教育应当具备的特点就是培养要求的技能性、基层性、学历层次的连续性、课程设置的基础性。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特点为应用性、职业培养性、服务层和管理层的连接性、学历层次性、知识理论深入性等等。所以酒店管理教育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对策:

确定酒店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近些年来,我国酒店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可以把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酒店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酒店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创新能力、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高质量、高层次酒店职业经理人。本文所说的酒店职业经理人实质上就是运用现代酒店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以经营管理酒店企业为职业,独立对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开展的经营管理,还要在工作上取得过一定成效的管理者。将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作为酒店职业管理教育下的目标,即将院校的酒店管理教育的特色展现出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因为要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就必须通过诸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一步一步的深入酒店企业中去,一方面加强技能提高、意识培养,另一方面也能够做到进一步熟悉企业管理环境,积累企业管理经验,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将其限定为酒店管理教育的目标,即将学生的就业面拓展开来,有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能够使经过酒店管理教育培养的人才在零距离的磨合下迅速投身到工作岗位当中去。在酒店管理教育中,应当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型企业人才。酒店业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革新精神、创新观念、创业意识的管理性的、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培养酒店管理教育的创新人才,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建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贯彻“创新”这一理念。以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为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端口,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以达到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模式(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学生不是花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坐在课堂里看书本,而是在参观酒店、参与实践教学,熟悉酒店运行的各个环节,在酒店这种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在专业课程开设方面,将理论教学的重点设定为管理理论知识课程、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应当着重主义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塑造酒店职业经理人奠定牢固的、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酒店管理专业在新世纪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尤其实在中国加人WTO后,我国酒店业随着外资酒店企业的进入人才竞争得更加激烈。我国酒店职业教育面对如此之大的竞争应当何去何从?我国酒店管理教育能否为酒店业的大发展输送大批量的人才?说到底,酒店业人才的竞争就是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我国酒店管理教育在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只能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训练、将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酒店人才为己任,才能源源不断的为酒店输送管理人才,才能够促进我国酒店业的进一步发展。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酒店管理;课程改革;创新创业

一酒店管理课程介绍

酒店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在我校该课程一般设置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48学时,属于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对酒店业的认识,掌握酒店的基本组织结构和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并熟悉饭店业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产品特色,对以后在饭店业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对酒店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酒店管理课程现状

第一,学生方面。很多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纷纷填报热门专业,相对于汉语言文学、金融等专业,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都不会是第一选择。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调剂,选择酒店管理专业。所以,在新生入校之后,对专业属性不是很了解,认识也比较低,很多学生都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出去就是服务员,感觉没有社会地位,心里很排斥,对所学课程也较为抵触,学生上课情绪低落,不积极,而且很多学生对酒店行业很陌生,对老师所提的很多基本问题很难回答,与老师互动性差。大学教育是完全不同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新生入学后对老师上课方式出现一定的不适应,很多还完全停留在高中需要死记硬背的情况,而对老师提出的团队作业、情景模拟、市场调研等上课方式,把学生从高中阶段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由老师推动主动去获取、学习、分析知识,接受比较弱。还有学生会觉得毕业以后不会在酒店工作,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学不学无所谓。这样上课配合不了老师,课堂成果体现就很差。第二,教师方面。在我国,很多高校老师具有的只是理论背景,行业的从业经历非常缺乏。但是在酒店行业的具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却很难进入高校。虽然,在高校提倡“双师型”教师,但是实际中却很难实现。同时,由于现在的职称评定机制都是侧重于科研,教师的重心也是在写文章,对于深入教学研究不是很看重。对于教授酒店管理来说,实战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能够给学生今后在酒店用到,光靠书本是远远不满足当今社会酒店发展的现状,加上学生配合程度较差,老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教师自己的教育背景,很多不是酒店管理专业,更多的是旅游管理、管理学等专业,对酒店管理的内容其实自己也了解不深。所以,要上好酒店管理这门课程,其实还是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第三,课程体系。酒店管理是关于酒店整体的概述,既要讲酒店业的发展史,也要讲酒店各部门运营,是酒店管理专业先修的课程。在进入大二、大三以后,会有具体的酒店部门运营课程,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等。在我校,这门课程一共48个学时,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来说,这个学时远远不够。而且上课都是在教室,老师大部分教学的知识都是讲授为主,在酒店实际的操作流程很难具体化。尤其是信息系统,现在的酒店大部分是用OPERA系统,但是高校在酒店实训方面的投入经费较少,一个OPERA系统大概要30万,每年还有更新维护费用,所以在这一块决定了不会大力投入。同时,该课程的实训时间较少,所有课时还不够老师深度讲解教材,所以能划拨给讨论实训的课时较少,而现在的一个班100人,教师压力不小,如果按实训学时给每个学生做实训,面面俱到让学生融入其中,可能性较低。

三酒店管理课程改革

第一,通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内和课外,有利于酒店职业技能化。课内,除去在总论里介绍酒店及酒店业发展历史,其他内容完全可以按照酒店组织结构设计。采取团队合作模式,将学生分小组,负责酒店的各部门运营。班长担当酒店总经理,各组长分别是酒店的部门经理,老师任业主代表。在每个部门板块里,除去老师上课的内容,每个小组分别对当月的酒店业绩负责,模拟运营。同时,根据模拟酒店的运营模式,对小组进行考核。这样做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感同身受,体验知识职业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完全懂得部门运营的情况,查找自身不足。课外,要求学生对当地酒店进行调研。通过自己负责的酒店部门,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在不同酒店对比得出答案。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但需要加强与酒店交流增加行业了解,更多的是学会分析,同时运用到自己的团队负责项目,有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第二,师生加强校外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实践化。针对老师,在每年寒暑假去当地酒店挂职锻炼。可以专职于一个岗位,也可以全部岗位轮岗。只有自己亲自参与酒店整体运营,作为老师才能更清楚酒店的发展运营模式。加强与校外酒店合作,开展职业经理人进课堂。职业经理人进课堂,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案例,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酒店职业发展的认识,同时不同酒店的发展理念不一样,学生也从中可以领略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学校搭建平台,除了学校要求的6个月实习,学生也可以平时假期就开始兼职,这个对以后要走上职业发展道路以及酒店的选择上,提供铺垫。第三,根据职业化要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酒店管理课程较传统的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样的方式,非常局限学生的能力拓展。按照课程改革内容,增加该课的课时,由原来的48课时改为64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团队组建进行酒店模拟运营模式,提高平时成绩。将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两大部分各占50%。只有学生有能力去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对将来毕业走上岗位或者是自主创业都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蔡万坤.新编现代酒店管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2]谢琼,李晓川.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林君兰,刘伟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酒店管理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6)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思路;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25-02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最早发展的行业之一,酒店业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程度,同时在增长速度等方面也具有较高水平。作为为酒店业输送各方面人才的基地,高职高专院校要将能够在一线酒店进行工作的、职业道德良好、实践能力较强的技能性高级人才的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从而使其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高职高专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使其根本任务难以切实完成。

一、概论

应该说,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就拿酒店这个行业来说,近几年我国的星级酒店以及经济性酒店还有度假酒店和商务酒店等等都得到快速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酒店自身的标准化服务以及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加大了社会对专业型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而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管理人才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手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时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生源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较少,质量较差。长期以来,受高校不断扩大的招生指标的影响,在生源质量和数量等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呈现持续下降的现象,动手能力较强且能够吃苦耐劳的学生日益缺少。在这一现状下,酒店管理专业的进步与发展受到阻碍。

(二)教学模式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存在着偏差于酒店实际需求的问题。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属性,其自身的职业教育意义重大,即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对其进行科学运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特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掌握,即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对酒店经营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分析和解决。然而,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中酒店管理专业在开展教教学时,仍然具有对现场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较为轻视,对理论讲授较为重视等问题,因而难以使学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能力转化,更不能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教育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对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切实满足。

(三)创新教育和专业研究问题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普通高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着发展时间较短以及发展不系统等问题,因而在专业研究等方面难以切实到位,在开发酒店产品、管理酒店服务质量、整合酒店资源及管理酒店人力资源、本土化酒店集团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教育时,对创新精神较为缺乏,因而使学生在应变能力和开拓性等方面较为欠缺。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过硬能力的学生的培养需要以高度创新意识教育的具备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定势和常规的打破中,对酒店业的各种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从而使其发展规律得以形成。

(四)实验教学体系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的实验教学通常包括操作性试验和验证性实验等内容。比如:酒店酒水、酒店实务等,这类实验教学具有较为单一的内容,对创新性实验和仿真模拟实验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较为缺乏。另一方面,在其较少的实验室开放时间中,学生难以进行充足的锻炼,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及创新思维和多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二、解决方法与改革思路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要对酒店管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对酒店管理方向进行了旅游专业的下设,这一行为一方面使其现有办学特色和方向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国家教育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浪费。因此,在旅游强国等战略思想指导下,要对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各项发展规划进行指定,对旅游院校网点进行合理布局。同时,还要对我国当前关于酒店管理的具有分散性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国家的酒店管理重点大学进行组建,从而使其教育改革思路向集约化道路发展。

(二)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时,要将我国发展酒店业的实际需要作为依据,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宗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对高素质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师资队伍进行引进,要对发展酒店产业的脉搏进行时刻把握,要及时将实践向课堂引进。另一方面,要转变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在以“授之以渔”代替“授之以鱼”的过程中,使学生得以学会学习。同时,还要对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对教学实习环节进行充分重视,对教学实习比重进行加大,从而使学生实践与理论切实结合的能力得以有效增强;要对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其创新意识得以激发,从而成为应变能力较强、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规范

在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种课程进行设置时,一方面要对其技术服务的传统特点进行体现,另一方面,还要对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具体精髓进行反映。同时,还要同酒店岗位实际需要和行业特点相符合。在具体工作中,可以根据酒店经理的具体成长步骤对其课程进行设计。一方面,要对厨房设计、菜单设计、烹饪理论、原料知识、厨房管理、餐饮服务、食品卫生、前厅与客房服务及酒水知识等技艺类课程进行开设;另一方面,还要对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类课程进行开设。此外,在对其进行设置时,应由前向深,呈阶梯式上升,在对难度的逐步增加中使其与发展酒店管理者的需要相适应。

(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切实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与关键,双师执教能够为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接轨的实现提供保证。因此,一方面要选派部分教师到各方面突出的大型酒店进行挂职锻炼,从而使其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得以在实践中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在选择专任教师时,要求其在社会和劳动保障部进行的职业技能考试能够获取相关证书,要求其积极参与社会和劳动保障部组织的高级考评员和考评员培训能够积极参与,从而使其对国家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评标准和考评体系能够进行深入的了解。此外,还可对酒店行业内优秀的资深管理者进行聘请,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提高;可以将“双师型”的优秀教师选派到香港职业训练局组织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培训中,从而使本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得以切实提高。

(五)依据一定标准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机制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设置的实验室大多规模小、功能单一,且同系部相依附,因而难以对集约化共享资源的需要形成满足,实验资源更难以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因而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各学科之间的有效渗透受到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强化对共享实验教学资源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还要对酒店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对操作性、验证性实验的比重进行减少,对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比重进行增加。同时,在实验中,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对多点互动的师生关系进行提倡,从而使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在对其创造性潜能的充分发挥中,使其培养目标得以切实实现。此外,还要重视对考核评价实验教学的机制进行完善,从而使其应有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六)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时,要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同新时期酒店管理专业的进步和发展相适应,因此,应打破传统封闭教育,重视将实践练习和理论学习的统一,在对实践教育环节在教育教学中重要地位的强调中使学生对运行、组织、指挥酒店管理的程序及与领导进行有效沟通协调的艺术能够全面掌握。另一方面,在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其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情感、兴趣、性格等进行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其社交能力、认知人知他人能力、自我激励与自我认识能力及自控能力等得以有效培养,进而为其成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七)同企业合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对现场实践教学,如“校企结合”模式等进行建立,即要在酒店管理高职高专院校的日常管理中将旅游酒店的运行进行融入,在归属于学校的酒店中,学生一方面是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酒店的员工,而教师也可以作为管理酒店的各级主体。在这一模式中,学生进入学校就意味着进入酒店业,因而对职业理念和行业意识等能够提前具备,在对被服务与服务的切实模拟中,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提高、自我感悟和自我体会潜移默化的成长为具备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的优秀酒店经理人。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高职高专院校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教育改革时,一方面要对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教育改革的思路进行明确,在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在对课程设置的规范、对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中,使现代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切实实现,从而使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酒店管理人才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晓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3).

[2]花菊香.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旅游纵览.2010(12).

[3]连建功.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法规课程教学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7).

[4]王显成,乔海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02).

[5]谭春霞.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礼仪课程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0(12).

[6]张丽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