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锦9篇

时间:2022-11-20 16:36:4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1

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抓大众创业就是抓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放促活、扶持促多、规范促优,积极创造宽松适宜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创业便利化,构建创业生态,区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滋生成长。创优政策。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为契机,按照市工商局制定的27条放宽政策,依法有序放宽准入领域、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财政扶持力度、税费优惠扶持力度,打出全民创业的政策优惠组合拳,为企业加油减负。实行注册登记“一审一核”制和“审核合一”制,受到群众和企业的欢迎。对申请工商注册审批的个体工商户、公司制企业,实行投资主体“零限制”,注册登记“零收费”,创业经营“免登记”,积极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壤。创优服务。成立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孵化器,实行入驻企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三年免场地租金“零门槛入驻”和为企业提供研发、试制、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长性。邀请创业导师和中信银行、上海股权等投资机构负责人就融资、创业等各项政策给予解读。创优环境。简化企业办事程序,为企业提供“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的一站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对于申请“个转企”的工商户,坚持各部门紧密衔接、协调联动,畅通登记渠道、简化办理程序、强化跟踪服务,为企业成长“开绿灯”。组织发改、商务、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深入企业,实施分类指导。尤其对生产经营出现较大波动的企业,积极分析市场形势,研究应对措施,破除阻碍发展的瓶颈。加大对重点产业化项目的申报、扶持与服务力度,协助其解决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二、突出平台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筑广阔空间

为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在谋划引进项目时注重选择能够承载创新创业的平台项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全民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升级园区平台。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集约化、专业化服务,实现园区技术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建设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集生产、办公、研发、展示、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高科技软件园区,可容纳创业企业近百家,吸引就业1000余人。目前,软件园一期已完工,入驻率达90%;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同时,引进联东U谷产业园、科技中心、建华石墨烯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项目,可吸引100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与创业孵化基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升级创业基地。率先在全市设立“众创空间”,并建设了微信服务平台,主要针对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咖啡、创业项目路演、投资分析等活动,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目前,“众创空间”及其微信公众平台已正式挂牌和上线,关注人数达1000余人,已成功举办了六次线下活动以及路演技巧培训、软件技术开发痛点研讨会等,有效提升了创客和企业家创业创新激情。升级物流平台。在原有运营中国耐材之窗、中国陶瓷官网、中国物流官网的基础上,全国第一个省内城市互联互通的省级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平台已完成了技术搭建,正在与省内的各个城市密切对接,力争在2016年底前,石家庄、、保定、秦皇岛、邯郸、邢台、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等11个城市全部实现节点平台接入,打造成用户活跃、资源集聚的跨城市智慧物流平台系统。“物流”的启动,标志着省在共同配送领域的探索愈发深入,为实现京津冀三地物流协同发展、有效对接提供了重要保障。物流业态提升竞争力,也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创业队伍。

三、突出抓好融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不竭活水

针对中小企业在创业、创新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区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氧气”和“血液”。搭建融资平台。制定出台引进金融机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己引进汇丰银行、工银安盛、承德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引进数量居全市前茅。特别是银行区科技支行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专注于支持种子期和创业期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另外,依托特色产业,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瓶颈。建设银行分行为包括区达意科技、赛福特在内的11家小微企业办理了“税易贷”业务,获批贷款资金近千万元;开展“三押一推”工作,为3家企业办理股权质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4468.1万元;为15家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2.9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出资设立1000万孵化基金,重点解决企业创业初期资金难题,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最高50万元的基金使用权,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创业的服务效能。目前已为4家企业提供了200万元的短期借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对通过审批的各类科技项目按照1:1比例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助力企业上市。出台《关于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对在境内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奖励200万元等多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已有7家科技企业先后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新三板以及石家庄股权交易所等融资平台,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启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成为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软件企业;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市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企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2

5月29日,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在其网站《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标准”)中,“科技伦理”进入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指南”中。在该标准“技术创新”责任条款中明确提出“组织在研发活动中宜遵循科学伦理等规范要求,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据笔者所知,这也是在中国现有的社会责任标准中首次出现这个词汇,颇有意义。

第一,该标准提出组织(企业)研发活动中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研发活动是一个组织(企业)的一项基本业务活动,但在社会责任界还是一个未被足够重视的领域。在人们的印象中,科技研究和开发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事实上,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通常也存在正向或反向的影响,科技研发活动的社会责任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科学伦理是科技工作者及其相关方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该标准明确提出“遵循科学伦理”,进一步强化了科学伦理这一科技工作者及其相关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

第二,该标准就组织(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社会责任规范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该标准就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从创新目的、创新方式、创新利益机制和创新成果分享,以及如何防止发生创新的负面影响,都进行了具体规范。众所周知,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重塑企业管理和运营环节,该标准对技术创新研发活动的规范,就是要对企业的上述研发过程进行重塑。在研发的根本目的上,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课题,最终使人们生活品质得以改善和提高,经济社会环境得以更加和谐发展,组织自身运营得以持续发展;研发过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规范,也要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研发成果配置上,要注意组织自身权益和社会公众权益的平衡和谐。

第三,该标准对组织(企业)的研发活动的社会责任化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创新创业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重要引擎,也正引领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趋势。正如上面的分析一样,创新创业也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课题。如何让这个新引擎、这个新大潮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持续的驱动力和支撑?就像经济发展本身不是目的一样,创新、创业也不应成为人们的最后期待和最终目的,而应成为人们永续生存健康生活的手段。说到底,创新和创业也有一个社会责任问题,也需要“社会责任+”的思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3

创业创新是人类创造价值的基本形式,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央号召,要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更有着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必然选择。当前,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主要看实物产品、生产能力,不再看生产了多少钢铁、水泥、汽车,甚至也不看其外汇储备多少。纵观世界,凡是能够长期保持强劲竞争力的国家,无一不是创业创新活动普及活跃、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正是这些国家提升综合实力、保持国际竞争力的一条重要经验。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需要通过创业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央一再强调要以大众创业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并接连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数以亿计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潜能,推动我国经济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的引擎。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要让全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人民素来就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创新的传统。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创业创新勤劳致富已成风尚。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必将为广大群众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首要的是要积极营造大众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业创新愿望得到鼓励、创业创新行动得到支持、创业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业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形成创业创新无上光荣的鲜明导向。要大力营造诚信守诺的社会氛围,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位投资者、创业者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让创业创新在全社会“火”起来、“旺”起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0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投创新创业的风潮,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这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的新机遇。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7年的政府工作要“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就是 “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而这些均离不开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各高校也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造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使之助力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

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由于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及其他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能力不够。如,在传统的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表达创新理念的机会;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读大学生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工作,缺少创新创业的意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少。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随着创新创业课程成为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普及,创新创业正在为更多的大学生所认识、接受,但是,能够为之“心动”,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仍在少数。

(2)实践创新创业的人少。由于学校学校管理制度、能力的原因,在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中,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非常少。有的学生仅仅是想进行创新创业,而并无进一步的具体打算;而有的学生虽然有了明确的想法,但是却不知道要从何入手。

(3)创新创业成功的人少。在勇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人中,缺少具备长远发展潜力的项目,更多的创业项目是参与各类的创业比赛。由于项目选择、运营、管理等问题,更是由于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很大一部分项目被市场所淘汰,能够生存下来的成功项目只占极少数。

2 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双创”时代的到来,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观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培养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缺少引导性。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引导,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认识不当,不能将个人发展的需求同国家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起来。

(2)缺少多样性。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却不是唯一的阵地。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过度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认为只要开设了课程,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导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方式单一,培养效果不显著。

(3)缺少针对性。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向全校所有的学生,缺乏针对性,既没有针对真正有需要的学生,也没有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导致真正有需要、有兴趣的学生未能接受更好的培养。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应该顺应新的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开设一门课程、开办一次讲座,就能得到提升的,需要高校既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积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还需要丰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融入专业教育、全程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等多种途径,共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1 “引”――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

(1)以思想引导为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让当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上有更高的提高,就要先在思想上进行引导,一方面,使他们充分认识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避免走进认识的误区,如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不光是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或是开办一个公司,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创业精神同样能够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因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之前一定要做好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

(2)以营造氛围为辅。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首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好国家、当地政府部门的创新创新政策,成功创业者的案例,等等;其次,高校也要针对于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制度;最后,高校还要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出创新创业的环境。

3.2 “多”―― 丰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

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除了开设必修的专门课程外,还要其他多种方式的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1)开设选修课,为有兴趣或希望得到更深层次学习的学生开设配套的选修课,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机会;(2)举办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如邀请优秀企业家、优秀的创新创业校友到校进行交流,开展座谈、讲座、交流会等,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创新、创业基地等,组织专门的创新创业的竞赛、主题班会等等。(3)投入专项的资金,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实践中,使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或巩固。

3.3 “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融入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与专业相结合,而不是完全孤立于专业之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果脱离了专业,就缺少了支撑,变得孤立无援。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与专业相结合,既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专业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需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制订不同课程的课程标准时,均要涉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创业创业能力时,要融入专业知识,真正使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3.4 “培”――全程开展创新创业培训

高校要为处于不同创新创业阶段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程化”培训,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中都能够得到专门的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不同阶段所遇到的困难是不同的,如想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更需要得到项目选择的指导;已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资金、政策的指导;正在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管理、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等等。高校如果能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培训,进行重点的帮扶,使无论处于哪创新创业哪个阶段的学生都不是孤立无援的,都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无疑会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与提升。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是前提、丰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是手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是基础、全程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是助力。四个方面同时开展,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4 小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新挑战,高校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就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对内,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建设一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同时既需要在资金上有专门的支持,还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对外,积极联合政府部门、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亚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方法[J].高教学刊,2015(22).

[2]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3]夏江华.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5

【关键词】万众创新 地方政府 角色定位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实施以来,如何推动人民群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仅成为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给各级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在创新发展战略的视域下不仅确认了万众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了“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进一步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创新机制的问题。①由此,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实施万众创新自然也就更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究竟应该如何在万众创新活动中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好地推动万众创新的实现呢?

万众创新活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

万众创新活动的实施和推进显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就目前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而言,虽然,在中央政策制定和以后,广大民众很快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政策信息并有可能付诸实施,但是,一方面,任何活动事实上都必然需要在一定的地域内获得实施,民众的日常活动必然不可能离开政府的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具体政策的执行者和地方利益的代表也必然要结合特定地方的实际来通过政策的实施和具体决策的推进来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实施党和国家的根本政策,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并最大化地为本地区服务,实现本地区的利益。惟其如此,地方政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广大民众的主心骨,而且,也成为了人民群众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纽带,成为了广大民众在中央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推手和关键环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管理层级复杂,区域经济发展又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中央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只是一般性地具有方向性、指导性意义的基本方略,在具体的执行中,还必须得结合各地的情况和事物发展的具体状态加以具体化,形成能够在特定地区、特定情况下能够具体操作的具体方略。在这个意义上,万众创新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虽然在国家层面已经成为了一种政策取向,但是,具体到民众的行动,其实还有相当远的路程,如果没有各级地方政府的具体操作,最终恐怕就难免流于空谈。

另外,作为和广大民众有着更为直接关系的各级地方政府,不仅是国家权力在各个地方的具体体现,也掌握着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对于万众创新活动而言,不论这种创新最终是以国家指导和规划的形式自上而下的推进,还是民众以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的形式由民众独立自觉地加以开展,显然都不能没有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推动,也离不开地方政府掌握着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支持。换句话说,也只有地方政府能够积极地参与万众创新的管理和支持,这一活动也才能够有序有效地得到开展。

地方政府在万众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既然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和推进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活动,那么,在这一活动中,地方政府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万众创新政策贯彻、宣传和具体化的基本角色。作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领导下的地方政府无疑首先担负着党和国家政策贯彻、解释、宣传的基本角色,但是,这种贯彻、解释和宣传却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而是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根据本地区的发展和创新需要来加以贯彻、解释和宣传。在这样的角色中,认真领会党和国家政策的基本精神,做出更有利于人民群众理解和认识的解释和宣传固然是地方政府最为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而根据地方特点加以调整,补充并将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具体化,使之成为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具有更加可操作性的政策规范,则更无疑是成功推动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对于这样的两个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的认识的不足,显然都只能导致万众创新政策的流产。

万众创新政策具体实施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地方政府不只是一个行政机关,而且,还必须是一个实践意义上的行动机关。就此而言,对于中央政策的贯彻,其本身也必须更多地体现为具体的实施。而万众创新作为一项全民运动,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运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创新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如果仅仅依靠基层群众个人的突发奇想,显然不可能形成卓然、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创新运动,甚至不可能形成基本的创新运动。而另一方面,万众创新活动本身,显然也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各项活动的创新来加以基本的保障,地方政府也不可能依靠旧有的活动方式、管理方式来面对不断创新的局面。因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万众创新活动中,各级地方政府本身就必须首先处于创新的队伍之中,自身首先实施创新,然后才能够在实施创新的同时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进而推动万众创新活动的推行。

万众创新活动的具体组织者的角色。万众创新是一项全民运动,但是却并非一个一哄而上、毫无秩序的运动,而是在承认广大人民群众乃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前提下,承认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而形成新的认识,进而集中群众智慧,“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②而达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和进步的运动。而与此同时,分散着的广大群众,显然也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也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集中自身的力量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使得创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普及并发挥出作用。惟其如此,在万众创新活动中,各级地方政府无疑就必须有效地担负具体的组织者角色。

万众创新活动的服务者角色。不论是就万众创新活动的行动目标而言,还是就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而言,想要更好地推进万众创新活动,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担负好活动的服务者的角色。首先,就万众创新活动作为一项国家政策的实施而言,这一活动自然也就是一项重大的国家行动,其本身自然也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合和服务,在这样的活动中,各级地方政府的服务不仅首先是对于整个国家活动的服务,是对于上级机关的服务,同时也是对于纳税人,对于创新主体的服务。其次,万众创新的根本目的而言,归根结底是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通过人民群众主体智慧的发挥来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原则不断实现创新,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和幸福。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而且其活动在根本上无疑是各级地方政府赖以实现自身活动目标的依托。在这样的活动中,各级地方政府没有任何理由不做好自身应该承担的服务工作。与此同时,现代管理理论也一再强调要把政府建设为服务型政府,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地在实现向着服务型政府不断转化,由此,作为一个服务型政府,在这样的国家活动中,承担起服务者的角色,自然也就毋庸置疑。

地方政府推动万众创新的实现路径

必须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实现理念创新和政策创新。各级地方政府想要在万众创新活动中无论是要担负政策贯彻、宣传和具体化的基本角色,还是担负实施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显然,其本身的第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自己必须能够理解和把握万众创新政策,只有自身能够理解和把握这一政策的目标和内涵,才能够更好地对于这一政策加以贯彻、宣传、解释并形成适合当地的具体的决策,才能找到更加合适的实施路径,形成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也才能够在实施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发挥组织者和服务者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万众创新政策本身不可能提供具体的创新路径和方法,更不可能直接地提供创新的具体成果,作为一种创新活动,其本身无疑还需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加以支撑。在这个意义上,为着万众创新活动的开展,而由地方政府首先实现创新理念和创新政策自身的创新显然就显得更加重要。

必须在理念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基础上实施规划创新。长远而有效的活动规划是各种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依托。而面对不断发展的万众创新活动则只有在理念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基础上对于活动规划也以创新的姿态进行相应的创新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有效的长远规划。“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③可以说,人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活动,其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一开始就根据自己的预期目的规划出了行动目的和符合于目的的行动方案。对于一个有着创新目标的规划而言,要符合创新目标,自然也就必须实施活动方案的相应创新。

就我国地方政府而言,自从中央政府开始制定了“十二五”规划以来,各项以规划为名的地方文件也宛如雨后春笋,但是,这些区域性的活动规划大部分都只是上级机关文件的翻版,更多地也只是照本宣科地执行而不是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和规划,当然也就无所谓创新。而今,面对万众创新这样一项全民创新活动,其创新的主体既然首先是人民群众,单纯地依靠对于上级规划进行翻版,显然就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能流于形式。惟其如此,创新规划就必须首先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就必须是按照创新活动自身的规律加以科学地编制而不是单纯地按照上级的文件照本宣科。唯有如此,这种规划才能够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进行万众创新活动的依据并最终取得创新成果,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必须建立和完善指导服务万众创新活动的运作机制。相应角色的扮演离不开万众创新活动的舞台,更离不开活动的剧本和整个演出团队的配合及各个方面的基本保障,由此,在完成规划创新这一剧本的前提下,想要具体地实施创新规划,有效推动万众创新活动的开展,地方政府还必须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指导和服务万众创新活动的一整套运作机制。

对此,面对地方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应该扮演的基本角色和对于创新活动人力物力资源统筹的需要,首先无疑是必须建立和完善能够推动和引导政府部门之间、政府承担的各个不同角色之间,政府和创新民众之间,民众和民众之间,总之,一切可能的推动者、引导者、服务者、实施者、创新者相互之间和各自内部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的运作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当然就既需要首先考虑各个主体的自身情况和活动意愿,又必须根据创新活动的总体目标和整体需要来赋予这一机制相应权威、职责和功能并给予相应的人力物力保障,使之能够有效地协调和引导地方政府基本角色的实现并进而推动万众创新活动的开展。

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地方政府指导和服务万众创新活动的信息沟通机制。对此,可以考虑结合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互联网+万众创新”机制,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构建互联网万众创新信息平台并进行相应的信息系统对接,使得所有活动主体都能够在遵守互联网规范的前提下及时获得国内外的创新信息和区域内万众创新活动的各种相关信息。这就不仅可以保障各个活动主体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自身的活动,实现相互之间的配合,减少不必要的,盲目的活动,也可以藉此保障领导部门更好为万众创新活动进行科学决策,协调和推动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最后,还要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地方政府指导和服务万众创新活动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对于万众创新活动中不同主体在不同活动中的利益关系的处理,既实现创新主体的“科学发现优先权”带来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维护好各个不同角色之间的利益均衡,形成创新过程中成果优先,分配公平的共同利益机制,进而推动各个活动主体在创新行动上达成一致,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实现不同创新主体和不同角色参与者的有效配合,最终达成万众创新的活动目的。

必须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对于创新活动的引导能力和服务能力。地方政府本身是一个上级政策的执行机关和地方权力的行政机关,其最为基本的功能是行政管理,而且,其管理活动一般大都是根据已经成为行动规范的政策和法令来加以实施。由此,让习惯于执行和管理的地方政府扮演服务者的角色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根本变革,而这一服务,还要针对不断发展的创新活动,更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就此而言,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新的角色能力的提高无疑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鉴于此,各级地方政府除了进一步规范服务性政府建设,面对万众创新活动按照常规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和引导,通过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自身的能力之外,作为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实施者、组织者和服务者,显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来实现新的角色能力的提高。对此,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五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我们认为,首先,可以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创新型地方政府建设,使得地方政府不断向创新型政府发展,形成符合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的创新型政府。其次,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内部创新能力的不足,可考虑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吸收,创新活动部门的建设以及地方政府与具有创新能力、担负创新活动的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来强化和提高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于创新活动的引导能力和服务能力。最后,还可以考虑针对创新活动的开展,通过创新活动业务培训,人才培养等基本手段提高创新引导和服务能力。

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地方政府能够紧紧围绕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深刻领会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实现观念创新和规划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推动万众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2016年软科学研究课题“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和实践路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6547519d)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2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6

一、对“+”的理解

“+”是演进。互联网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价值创造演进。互联网的发展从20年前的新闻门户网站、娱乐游戏网站等以“看”为主的形式逐步向今天的消费领域、生产领域渗透。从“眼球”互联网向消费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方向发展是互联网自身优化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

“+”是融合。互联网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融入到经济社会全领域。互联网融入政府管理,电子政务支撑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互联网融入医疗卫生,远程诊断、在线医疗减缓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互联网融入教育科技,在线教育、大规模在线开放研究(MOOR)提高了教育和科研效率;互联网融入金融业,网络众筹、小微借贷降低了融资成本;互联网融入零售业,涌现出淘宝、京东等一大批在线商城;互联网融入传统工业,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活力。

“+”是延伸。互联网将人类活动从线上向线下、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延伸。社交APP促进线上论坛结合线下活动;O2O应用将虚拟网店和实体店铺连接。此外,互联网使要素在国别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甚至突破传统产业布局空间限制,形成新的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跨境电商、网上自贸区、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已形成19个淘宝镇、212个淘宝村,电子商务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互联网+”驱动创业创新

“互联网+”推动产业创新。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整合政府、企业、协会、院所等优势资源,形成跨区域、多领域、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打破信息垄断,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新环境,使大批小微企业成为创新的生力军,催生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态,并逐渐成长壮大为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更替演进,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互联网+”推动模式创新。互联网融入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企业产品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等不断创新。网络众包、创客、生产消费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透明供应链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零边际成本等新理念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体系。例如,小米公司只有研发人员,并通过互联网与合作伙伴进行生产、物流等业务联系,运营着庞大企业网络。网络众包平台改变了企业的发包模式,发包和承包企业精准定位、精准遴选、精准匹配,并呈现网络虚拟化的特征。

“互联网+”推动管理创新。在微观层面,“互联网+”使协同制造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出现。新的组织形式表现为扁平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在宏观层面,“互联网+”深刻改变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在线审批推动政务服务模式由多门向一门、由网下分散服务向网上集中服务转变。此外,“互联网+”推动交通运输、城市运营等向高效化、精细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城市运行管理水平。

三、“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信息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条件。到2014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增幅明显收窄,互联网普及率城乡差异达34个百分点。网民增速放缓和城乡数字鸿沟较大,除农村人口缺乏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原因外,更主要是因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因此,政府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网络建设投入大力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快“互联网+”纵深推进,激活落后地区创业创新潜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7

一、加强领导,顺利开展创业创新工作

巴马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创业富民工作,着眼全局,把全民创业富民工作与政府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建立党政领导牵头推动机制,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业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研究和管理工作;建立部门分工负责协调机制,发改、人社、财政、妇联、团委、工商、税务、银行等十几个部门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县、乡镇配备专人负责,形成了县、乡联动的工作推动机制。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就业。今年以来在该县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援助周”等各种活动,搭建劳务对接平台,为广大城乡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广大城乡劳动者的需求,该县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将培训课堂设在全县需要的前沿阵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主动联系,掌握信息,加强协作,努力拓宽劳务基地,在巩固原有劳务基地的同时,该县主动联系,广交劳务合作伙伴,使全县劳务输出基地从“珠三角”地带延伸至“长三角”地带,劳务基地从原来的7个发展到现在的17个,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利平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

三、强化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坚持把创业培训作为全面提升创业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阶段,加强创业培训。发挥定点培训机构、专兼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作用,承担创业培训工作。创新培训形式,发挥人社、发改、农业、科技、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部门的职能优势,根据不同的创业模式,提供不同的创业培训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将新一轮创业者全部纳入培训范围。注重培训成效,根据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创业需求,以 SIYB 培训为主,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边培训边见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个别指导,就近就地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让学员亲身感受和体验创办微小企业的有效步骤和科学方法,切实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加大扶持,激发青年创业活力

巴马县各部门紧紧围绕创业能力缺、场地难、资金难等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心帮扶,努力实现重点、难点上的突破,激发创业源泉。加大创业能力培养,人社局开展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训;共青团以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妇联以巾帼创业培训,解决各类群体创业能力缺问题。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成立了 巴马青年和妇女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和巴马青年和妇女就业创业培训基地,促进了该县青年创业工作的开展。

五、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促进青年创业工作

巴马县全面落实就业政策,着力抓好税费减免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新模式,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劳动就业工作,鼓励全县青年以创业促进就业。

六、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就业人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8

关键词:非重点师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重大意义

世界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占主导地位,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靠于科技创新的水平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创新、与创业已成为经济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我国历届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2006年初,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了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个高校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党的“十”也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领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实践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要求各级政府贯彻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由此可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敢于创新的民族才能是充满活力有希望的民族,善于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性和深刻的战略性。做好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任何一所高校必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一)创新创业概念

创新与创业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又有相互的联系,因此必须明白他们各自的概念。

创新的概念涉及面很广,包含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原意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总的意思是破除旧的,确立新的。创新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进步,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了创新、创造性思维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创业的概念在“辞海”里定义为“创业基业”,突出开端的艰难以及过程的开拓与创新意义。刘建钧认为,创业是一种创建企业的过程,或者说是创建企业的活动。他指出创业活动必然涉及创新,但创新不一定是创业活动【1】。创业要体现出创业者个体或团队为了改变现状,造福社会和后人,努力创造和积累财富的艰苦奋斗过程。创业活动具有开拓性、自主性、功利性的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创业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通常指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或经济实体;广义的创业一般指创造新事业的过程。

创新与创业从概念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甚至是核心和本质。清华大学学者雷家X认为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因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反过来也会推动创新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关于创新教育,目前世界的定义主要有两种。其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创造能力说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这种定义认为它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其二,创新教育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开展创新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增强人的创新能力为主的要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都称为创新教育。这种定义认为它是一种能力教育。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的。大会指出:创业教育是从广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郭丽君等人认为:因而创业教育应包含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企业家【3】。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教育,让学生从单纯的就业求职者成为职业岗位的缔造热,既创业者。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更应成为渗透于人们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

总之,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的目标趋向是一致的,都是着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素质发展的总体把握,而创业教育看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据还不完全统计双创教育领域的师生比例约为2000:1,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比例甚至会更高。不仅如此,从目前从事双创教学师资队伍人员的组成状况来看,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和创业经验,有的只是接受了短期的培训,讲课内容只能局限在理论分析,无法真心培养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因此很难达到经验分享与创意激发的教学效果。

4.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浅层。双创教育不同于普通知识传授型课程,不但偏向于经验分享与创意激发,更总要的是围绕商业之道及其相关的核心价值进行一种感染与思路整合。而直接从高校内部经由简单的培训,就充当双创教育师资的薄弱现实,可能会是双创教育变成新的“素质教育”,而让“素质”进一步蒙尘。

这种情况下的双创教育,似乎更多是一些简单肤浅的画一张商业策划书,要么本末倒置,过于强调创业之“术”,忽视创业之“道”。学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努力靠近双创的发展需要,就必然执行处许多的创业“速成班”,比如把生涯教育课程改个名字,然后加一些创业相关知识,即是创业教育的升;或者找一些企业家做相关的演讲、顾问、教练,即说明创业与现实接轨。更有甚之,动员学生把旺盛的精力用去送货,低买高卖各种小商品等,以此催生花样繁多的“创业项目”来体现校方的双创教育成果。

(二)非重点师范类院校双创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欲望与动机不够强,大部分就读师范的学生存有传统的“吃黄粮”思想;选择学师范专业就是为了当老师求安稳,所以,更愿意把精力用于修炼成为传统的“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素质和能力上,死守教师职业。他们认为创业教育只是为将来创业服务的技能型培训,自己不需要创业,也就不需要创业教育的培训,似乎把自己变成了双创教育的“局外人”。对双创教育的认可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

2、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创业愿望,但受到专业、学科背景的限制,短时间内还不够突破知识、经验、技术与资金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师范类学生对行业的运行规律、要求、技术、管理、信息都不太熟悉,又在产品的开发中会过于依赖他人,以至于创业成为了师范类学生的一大难题。

四 非重点师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氛围、文化分文、社会文化的速立,政府政策和导向的加强等各个方面。同时,它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它的效果与成果有了能短期内难以显现。所以,需要政府和社会继续不断助力,更需高校不断主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才能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由低级向高级,又简单模仿向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上发展,已达到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一)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及魄力的人,因此,双创教育要围绕此目的展开。

1.创新创业意识熏陶

创新创业意识是指人对创新创业活动自觉的反映,也就是对创业者行为祈祷促进和动力作用的个人心理倾向,包含需要、动机、意志等心理成分。需要是源,动机是泉,意志是刃,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的根本源泉,必须高度重视,唤起意识,调动出学生的欲望。

2.创新创业观念教育

创新创业观念属于思想范畴,是对创新创业的意义、目标以及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教育的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避免误区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思考毕业后前进的方向并为之做出努力。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更新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思想观念,避免“守株待兔”的被动就业误区,避免守业型教育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不适应,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

3.创新创业素质提升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需要具备明显的素质和特点。其中素质包含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政治思想素质事关创业者努力的方向及效益取向;道德素质对创业成败起至关重要的技术性作用;心理素质与情商(AQ)息息相关,表现为对挫折和逆境的反应;身体素质是做好一切的前提和基础。

4.创新创业精神激励

创新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勇于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勇担责任、团队精神等品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30年中追踪研究了800人的成长过程。发现成就最大的20%与最小的20%最明显差异就在于个性的不同。高成就者具有自信、进取心、坚持住等特征。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或潜在的创业者,鼓励学生的开拓创新与敢为精神,教学生会自我发展至关重要。

5.创新创业能力强化

创新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与先天的性格气质有关,但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来获得,既有特殊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机制。包含了创新创业认知能力(认知环境、自我把握机会的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科技应用,分析,解决问题,应变能力等)社会能力(社会交际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6.创新创业知识学习

知识是创新创业的支点。这里的知识既是指创新创业过程中涉及的政策、法律、申办程序、管理,运营等知识,更是指带有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师范类高校在知识培养上应注意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力求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为”T”型,上横代表知识的高度和广度,下横代表知识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将来无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创业领域才能有更好的适应性及成功率。

(二)完善校内创新创业管理、教育及研究体系

1、高校有了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思想和确立了双创教育的基本内容后,必须要有实行有力的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笔者认为,对于师范类高校可以借鉴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中的大学主导模式(独立的团队与组织)、大学嵌入式模式(在已有的组织中加入创业教育功能)、学院主导协作模式(若干学院共同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中),把这三种模式有机结合,即可以加强影响力营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性,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综合考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要结合校的层次、类别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形成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校级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中,必须由校级主要党政挂帅,教育专家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在负责统筹推进双创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沟通和交流,整合校内外一切力量和资源,指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巨大,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应当多元。威斯帕(KarlVesper)教授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进行评价的七个要素:提供的课程、教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校友创建新企业的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的创业领域的会议和出版的学术期刊)。第一,国家应当根据高校的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同的高校比如重点和非重点,职业学校与非职业学校,综合性与专科性高校游荡有所不同。其次,评价机制中的专家学者要兼具资深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时机成熟,可以建立评价资格认可制度。再次,有了评价就要有激励处罚措施,在资金、政策和教师晋升上给予优惠条款,这样能充分提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动力。第二,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评价机制。评价要力求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不仅要关注外显的知识掌握,也要强调学生的品德、情感和意志的评价。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馈,以便引入竞争意识,促使各方有针对性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观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设计内容广泛,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这些内容并不是随意堆积在一起的,需要一个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其内容在结构上既要相互独立,又应相互融合,整体上需要体现渐进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事实上,现在非重点师范大学里并不是所有院(系)、专业的学生都是师范生,创新创业微观体系可以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角度来考虑,在校级统筹的同时一定要发挥院(系)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根据其成长特点和现实需求的变化,设计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一年级的学生有相似的思想、生活和思维特点,可以按照年级的不同进行阶段的划分。另外,学生除共性之外还有个性,不同学生的需求有所不同,其思想意识、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可以按照学生群体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1 一年级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大学一年级侧重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和观念的培养

大一是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适合面向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创新创业理论”、“创业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是什么,对创新创业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观念。在课程之外辅以创新创业讲座,结合专业对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请立项等进行讲解培训,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往届学长以及作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思考创新创业的理念,同时可以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开展创意类、小制作和发明类科技竞赛和成果展览活动,以增强他们的投身创新活动和创新实践的信心。

(2)、大学二年级侧重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的历练

面向大二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技法”、“KAB创业指导系列讲座”、“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商业管理类、法律法规类、融资销售类、心理逆商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能力,历练学生的创业精神。在此阶段,可以组织对创业感兴趣及有潜力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通过开放实验室等平台,将学生逐渐引入师长的项目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并有针对性的锻炼各方面的素质。

(3)、大学三四年级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开设“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就业指导”、“创业实务操作”等旨在培养创业能力和魄力的课程;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进而学习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在实战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创业基地等实体真实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文化,参与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研发与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总之,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浸泡式的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其认识到双创教育是当今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使其初具创新创业品质和精神,初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为毕业后的择业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群体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是有教无类,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也就是有教有类。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而言,它重点在于创新创业的普及性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内容,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有创新创业兴趣和潜力的学生,要区别对待,重点强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加强其实践能力的锻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进取,并逐渐掌握学做结合,执行统一的要义。

3以学生专业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师范高校里有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等,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时常会因遇到本专业以外知识不够或不懂技术,而影响其视野、构思,甚至影响创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学校应尽快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要敢于打破现有的诸多限制,形成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条件,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知识,以为造就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钧.创业投资―原理与方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

[2]雷家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亲年科技,2007,(152).

[3]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分析比较【J】.高教探索,2008,(1):135.

[4]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版.

[5]李敏义.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高教观察,2007(1):42-4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9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63-02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提出的背景

2014年9月达沃斯论坛上,国家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畅想,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1]。

新常态对以重工业经济为支撑的东北地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随即将推动东北经济的发展工作作为重中之重。2016年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省长蒋超良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吉林省应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际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并积极贯彻落实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年,在吉林省进行调研考察期间,突出强调要发展创新驱动能力,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二、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一方面,在吉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表明国民经济呈稳步增长态势。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 274.11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一产业增加值1 596.28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 337.06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5 340.77亿元,增长8.3%。其中,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 336.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 634.2亿元,比上年增长8.8%。总体而言,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只是增长速度缓慢,增长率平缓且有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1.2∶51.4∶37.4。总体上看,近几年吉林省服务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并呈稳步上升趋势。

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吉林省在经济转型巨浪冲击下出现停滞甚至回落,2015年吉林省经济总量的增速排名全国倒数,已近乎“硬着陆”。可见,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下的吉林省,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三、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因素

1.体制性弊端。计划经济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大政府、小市场是计划经济较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即政府掌握资源以及分配资源的权力过大,这就带来了制度约束及政策发展的劣势[2]。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改革创新意识淡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难以正常发挥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增长。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之日益严峻的劳动力外流问题,吉林省传统体制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各种弊端开始集中显现并爆发。

2.面临结构性困局。吉林省面临的结构性困局一方面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企业占比高,民营企业后劲不足,发展相对迟缓。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服务业则发展较为缓慢。正是由于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吉林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加速融合的今天竞争能力不足、经济持续低迷。例如吉林省一汽、吉化、大成是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中的典型代表,当地人将三者形象地称为“一柱擎天,二人转”。而今因全国经济下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三个支柱产业不约而同深陷寒冬。

3.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吉林省国有企业一股独大,不能完全落实资产责任制,资本进入风险大,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出现增资困难。由于融资环境受到限制,吉林省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引入上缺乏资金,而且部分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市场开放度低,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不足,使得企业运行机制不畅,发展缓慢。

4.人才流失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吉林省创业人才匮乏,创业的潜在主体劳动力和人才净流出现象十分突出。调查显示,2015年吉林省净流出人口91.6万,高校毕业生流向外省比前年高出1倍,大多数毕业生更愿意到北上广等城市就业。另外,吉林省深受行政性垄断影响,其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整体偏弱,创业创新意识淡薄。在我国分地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排名中,吉林省综合得分-0.4538,综合排名28,位于倒数第三。其中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活动能力-0.3589,排名17;自主创新投入能力-1.1060,排名28;自主创新环境能力-0.5414,排名20。可见,吉林省自主创新能力弱、速度慢、质量低[3]。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举措

“双创”的诞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步入困境,必须要转型升级,来打造推动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2015年吉林省响应国务院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实现以“双创”带动就业、以创新驱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打造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结合吉林省当今发展的实际,应着眼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围绕“双创”,形成一个以创新体制为支点,以平台、主体、融资、互联网为驱动力的杠杆,撬动经济发展。

1.体制、机制创新是根本。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宏观上,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方向。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实施简政放权,发挥政府辅助职能。放活市场,突出“市场”先行,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可以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微观上,针对“国有企业比重大、基础好”的实际特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确保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监管上,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信用监管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制度,打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法治及监管环境,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最后,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吸引大众参与,最大限度地释放民间的创业创新潜力和积极性。

2.打造创业创新平台。首先对吉林省的创业创新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形成政策信息平台以及专业完善的网络服务体系,打造一个信息高度透明化且公平公正的创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吉林省现有的新型孵化模式,例如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推动众创空间向着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发展,形成成本低、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4]。鼓励企业由传统的管控型组织转型为新型创业平台,鼓励员工成为创业者及参与者,推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风险投资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生态系统。搭建风险投资与创业创新成果对接平台,推进科技成果熟化建设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公共基础设施,例如加快建设长春北湖科技园和吉林青年创业园。

3.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从市场经济发展眼光看,推动吉林省“双创”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其投资主体不能只是一个,必须要形成包括国家、企业、社会以及外来投资者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政府应支持创业企业融资,转变融资方式,建立新型资本市场,引导和鼓励创业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鼓励银行开展针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优化管理方式,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扩宽融资渠道。在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建立创业担保贷款体系。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及审批手续,在网上开展申请和办理业务窗口。要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扶持力度,还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的参与度。

4.激发主体创业积极性,营造“双创”理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大力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支持外域人才创业。加快实施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扶持项目,重点扶持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吸引、鼓励各类高端人才在吉林省进行创业。其次,推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设立创业就业基金会,也可通过创业本金补助、贷款补贴等方式来吸引、扶持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吉林本地进行创业创新。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依托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开展各类创业创新大赛,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有关创业创新活动。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及高校组织开展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主题活动,也可充分利用当今网络新媒体、新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向大众群体营造创业创新的新理念。

5.依托互联网,拓展“双创”空间。当下的互联网显然已撬动了整个社会的创业创新思路,互联无无疑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佳阵地和最强支点,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创”时代。当下的吉林省更应融合“互联网+”理念,继续推进“宽带吉林”工程,解决光纤“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而推动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一方面要致力于营造鼓励创新、扶持创业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吸纳资金、信息、高端人才及技术。在汽车零部件、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开展融合创新试点,推动重点企业开展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网上创业,开启创新创业新模式,促进传统市场向现代化网络新兴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最后,推进商业模式改革创新,依托“互联网+”平台、物联网以及大数据信息,可重点在长春、吉林、延边等地区大力建设并利用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大数据”下开辟创业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铭慎,刘泉红.“双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J]中国经贸导刊,2015,(31):34-35.

[2] 张生.对于东北转型与振兴发展的系统思考[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2003.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