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媒体培训方案集锦9篇

时间:2022-10-16 20:04:18

自媒体培训方案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分层分级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法

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了“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下简称通知)①。新乡医学院贯彻“通知”精神,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有十个年头,回顾这些年来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历程,总结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遵循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顺利、成功进行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1.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专门负责教育技术培训的部门——课件制作室,是新乡医学院的一项明智之举;每学年都要开展多媒体软件设计大奖赛更是对于全校教师的一种激励政策。组织上的协调和充足的经费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硬件设施的配套。学校最早建设的是学生机房,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后来各系部都配备了电脑,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现在,学校已经将所有办公室、教学楼、实验楼、家属区全部连接起来,构建了资源库、邮件系统、电子备课平台、综合管理等平台服务器。建立了办公、管理、教学一体化的校园网络系统。

二、合适的培训内容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1年通过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②把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分为三个级别,培训对象分别是普通教师和具有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愿意从事教育软件设计和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师。培训内容分别是基本理论和技能、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网络课程与开发。

根据新乡医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我们决定采取分层分级培训模式。培训级别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另外设需求班,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1.初级班。主要是面向新入职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论、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理论;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与使用;③最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

2.中级班。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取得“新乡医学院教育技术培训初级班合格证”的教师,或者是虽然没有参加初级班的培训,但是已经具备初级班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教学设计理论;②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③高级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④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⑤计算机系统维护知识。

3.高级班。培训的对象是已经参与过前面的培训并通过考核,或者是具有较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一线教师。高级班是一种高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②网络课程制作(Dreamweaver);③三维动画制作(3DMAX);④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

4.需求班。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学科特色比较强,追求专业化,所以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培训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师的特色化的需求,学校每年都下发《教育技术培训内容需求统计表》,将教师的需求融入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总体设计中。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不同级别的培训班虽然面向不同的对象,并且培训内容不同,但教学方法都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③这种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反思并实践的教学方法④。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鼓励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2.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方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四、严格把好培训的质量关

1.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受训教师都必须参加结业考试。考试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主要是考查教师对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及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情况,每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操作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主要是综合考查教师对于所学理论和操作的综合运用。题目一般是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和开发一节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一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可以只把大的框架搭建好),其中要求用到所学的软件。

2.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为了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学校每年都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大奖赛设PPT课件、Flash课件、网络课程、视频剪辑四类,每个类别都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另外还设有组织奖和最受学生喜爱作品奖。获奖作品由学校直接报送参加该年度省级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通过举行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整合,推动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中的有效应用。

注释:

①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4-87.

②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EB/OL].http:///article/list.asp?id=12,2012-10-12.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2

一、理论教学更丰富多彩

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员发散思维,提倡学员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鼓励学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索新问题。多元思索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许多新奇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员。学员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员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员创新精神和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功能,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员学习,进一步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形象具体

传统的安全培训教学过程大多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形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结果的评价者,而学员这一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主体却处在被动位置。陈旧乏味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上课积极性不高,目的不明确。为了解决以上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征,笔者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同时参照煤矿安全培训教学大纲,播放煤矿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是根据众多放炮事故总结出的合理的放炮制度。但是很多放炮员、瓦斯检验员、班组长对此并不重视。在授课过程中,为引起学员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可首先播放放炮事故现场录像,在血的事故面前,学员的精力非常集中,求知的愿望十分强烈,此时再对事故进行详细讲解,由此得出只有按照正确的放炮制度要求进行放炮操作,才是避免放炮事故的有效途径,而正确的放炮制度就是“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员分析事故原因,总结事故经验教训。让学员把自己带入案例场景,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员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安全知识。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一言堂”,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激起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妙趣横生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插图、美丽动听的音乐,为学员学习创造轻松的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教师“导”的功能。这就用到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运用多种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启发学员学习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情景教学法中,尽量为学员创设各种情景,和学员进行互动,让学员感悟,在学员理解的基础上渗透煤矿安全知识,从而达到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的转变,不但能使学员学得轻松,而且牢固地把握所学知识。创设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在创设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员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员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员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教师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多媒体技术和安全培训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全面的整合过程,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对安全培训的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教师需要把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在备课、教学过程、答疑辅导、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学习新的煤矿安全培训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培训教学的应用发展,并不断地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39-03

数字媒体技术是目前社会需求的新兴技术,其相关的技术产业也是目前社会需求的新兴产业,每年社会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人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目前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新兴的专业[1]。对于很多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2],目前很多高校无法像其他计算机专业一样有成熟的专业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3]。而对于探索如何以地方服务产业需求为目标,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思路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在专业建设、教学体系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市场前景现状

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开始增长。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由生产型主导向消费娱乐型主导社会过渡,包括动漫游戏在内的数字媒体技术及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推进不同文化间沟通交流的全球性产业,开始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产业,覆盖了数字影视、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影特效和游乐园等所有娱乐领域。数字技术使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以动漫和游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技术产业,以及由此派生的制造业、教育培训产业和软件业,已经成为21世纪新经济革命中的代表[4]。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媒体技术及创意产业成长速度较快的一个地区,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中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积极推动下,国家批复了多个部级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创意基地。

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明确和树立本土自身的产业优势地位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本土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在我国真正适合于国内外市场的从事数字媒体技术行业的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却极为短缺[5],据CCID调查显示,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20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递增,人才问题已经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6]。以成都市为例,在成都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园内有近30家游戏企业入住。这些企业中,既有盛大、金山、腾讯、Gameloft、Intel等知名企业,也有斯普、掌通网、梦工厂、联合众志、掌中科技、逸海情天、中轩数码、摩奇卡卡等从事游戏开发、运营、动漫制作企业和人才培训机构。该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园也成为全国第一家规模和内容兼优的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

三、专业建设的实施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2008年开始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合成都市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数字媒体设计和游戏软件开发能力以及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能在多个领域从事数字媒体设计、游戏软件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在专业建设规划、教学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平台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实施。

1.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学院在该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城市型综合性应用大学的定位,紧跟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人才培养基本途径,整合优质资源,结合成都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科研创新研究和提高地方服务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数字媒体产业所需的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设置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围绕社会需求完成专业的建设工作。比如在2008级、2009级、2010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大型3D网络数字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在2011级和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机交互设计和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2013级和2014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移动游戏开发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

2.教学体系的改革。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制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积极引进课程体系,积极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了手机游戏开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游戏概论、游戏测试、高级图形技术(DirectX)、游戏美术设计基础、游戏引擎开发(游戏引擎的架构分析与设计)、二维动画制作、游戏策划(故事创作与游戏策划)、数据结构等核心课程的教学。

另外随着成都市数字媒体技术市场需求的发展,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2008级、2009级、2010级教学计划中,主要定位于网络游戏的开发,在2011级和2012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为人机交互设计和数字游戏开发为主,调整了数字媒体的课程规划,在学科类课程中新增了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人机交互设计;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引入了人机交互设计美术基础、虚拟现实、动画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加大了“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的力度、开设暑期企业参观、暑期企业见习等实践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新增了用户体验设计、移动终端软件开发、人机交互设计课程设计等。在2012年学院与印度塔塔集团联合,在2009级数字媒体专业以选修课形式嵌入塔塔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2012级教学计划中以课程内容置换形式开设了手机游戏开发课程。在2013级和2014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为移动游戏开发为主,引入了《游戏编程基础》、《Cocos2dx游戏引擎开发》等课程,始终将课程体系的改革围绕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革。

教材管理上,组建学院教材选用与评估指导委员会,按照制订的工作章程,对教材进行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本专业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课内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项目案例、企业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已经建立了10多个稳定的实习及实训基地,包括与数字媒体专业相关的动漫设计公司、手机游戏开发公司以及手机游戏培训公司等。在教学中始终以项目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强调以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

3.多元化的师资教学。在本专业的课程授课中,除了学院的师资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师资资源,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外聘有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工程师完成课程的教学,比如在美术方面的课程由本校美术学院的教师承担授课、在游戏策划和游戏开发方面的课程外聘其他高校游戏学院的教师和本地游戏公司的工程师完成联合授课,例如2008级、2009级和2010级课程体系的网络游戏引擎开设课程由四川大学游戏学院承担课程授课,2011级的游戏开发课程由成都汇众游戏学校完成授课,2012级的游戏开发课程由成都睿峰科技公司以手机游戏引擎开发、游戏策划、游戏运营、游戏案例分析的整体式游戏开发技能培训。

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深入研究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数字媒体技术人才供需矛盾,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积极推行“平台+插件”培养模式,即以学校的学科知识能力为平台,以数字媒体企业的标准为插件,随时将行业新标准、新成果及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引进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双方优质资源的互补,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积极实现学院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措施,加强校企教学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采用课程置换,剔除陈旧的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基本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开发,引入项目案例式教学,企业顶岗实训,加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力度,同时在本专业的企业培训方面积极完成改革,一方面外派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暑期企业见习和项目实训课程,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到学院完成对学生项目的实际培训工作。

5.教学管理工作。学院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院一级,院长及教学副院长对全院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总负责,系一级,系主任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教学基本文件与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体现了学校办学思路“构建综合性城市型大学,以教学求生存,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服务”,积极采用现代的管理技术,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严格地执行。建立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例如,学院成立了聘请校外专家的教学督导组,制定了教学检查制度、教材选用与评估管理办法、听课制度和课程备课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利用学院网站社区,建立沟通渠道;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常规性教学检查;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推行评估督察制度,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评估督察;严格执行听课制度等,使教学质量的保障能够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监控。

6.专业依托的平台建设。学院科研工作规划指导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管理制度健全、措施方案具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依托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应用”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校级重点学科、省级“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教育厅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在这些雄厚的支撑平台上使得该专业得到大力的发展。

7.实验室建设。在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中,有健全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专业实验室总面积为916平方米,包括数字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项目案例实训室等。基本能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相关的各类实验。本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课程教学、项目案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科创活动、竞赛等。

四、建设过程中的不足

由于数字媒体产业是目前社会新兴发展的展业,在专业建设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专业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目前尽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在专业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工程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目前学院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师资仍然缺乏双师型教师。这些都需要学院在以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更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五、结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尽管有很多高校都已经建设,但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该专业建设时都是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文根据自身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方面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为高校的专业建设尤其是同类高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喜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173,175.

[2]杨哲,张洪江,宋权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及其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263-267.

[3]李望秀,谭敏生,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4):89-91.

[4]肖红宇,陈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3):757-758.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4

台湾的媒体实习申请

相对于大陆的自我寻找加学校随机安排相结合模式,台湾高校学生的媒体实习一般由学生向学院提出实习计划和实习意向等,然后由学院助教一一与学生意向中的媒体及相关部门联系,确定实习接收。当然也可能出现学生第一意向单位不同意接收的情况,则助教与学生协商后,继续联系第二意向单位甚至第三意向单位,直至最终确定。这种学院负责制的实习,保证了学生公平实习的机会,避免了盲目实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民主精神——由学生自己提出实习意向,决定何时实习及实习单位等。

而笔者实习的缘起则有别于上述程序,当时正值台湾中华电视公司①(以下简称“华视”)推出“产学合作实习计划”项目之际,笔者即经由学院推荐,华视面试录取。

业务部之公共服务部实习经历

笔者申请的是业务部的实习岗位,华视对业务部的实习工作描述如下:1.业务项目企划制作;2.客户提案技巧及简报能力;3.AGB尼尔森收视调查使用及分析;4.实际客户及广告商拜访;5.专题采访及制作;6.非线剪辑、过音及串带。经过协商后,笔者实际进入的是公共服务部——业务部下设的一个部门。

实际上,业务部相当于大陆媒体的广告部,主要是售卖台内广告时段,公共服务部则主要做媒体集中采购案——这是很有台湾特色的一个部门,涉及到两岸媒体的体制问题:在大陆,绝大多数媒体都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有权归国有,其主要盈利模式是靠广告;但是台湾的媒体开放私有,因此华视的后缀是“公司”,他们会像公司一样进行商业活动来增加营收。因此,公共服务部其实是做公部门服务,举凡采购、活动、公关等活动都属于其业务范畴。华视的公共服务部共7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案件和主要面向的公部门,但是遇到比较大的案件时,也会两三个人合作共同负责,业务分工比较灵活。

在两个月的实习中,笔者共到岗121个小时,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如政府媒体采购案之媒体资料整理,每日报纸相关报道存档,宣传影片审查,采购公告及标案分类及总结等,还会做一些特定服务部门如国民健康局关注议题及宣导方式调查总结等,并提出该部门的媒体宣导案策划案。此外,台湾媒体主管对实习生相对比较重视,他们会根据实习生的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笔者在这两个月中,曾参加过数次内部培训课程,包括网络安全培训、office2010、office2013使用技能培训等;主管还特地安排笔者到尼尔森上课,学习arianna媒体收视率监测软件的使用,到广告拍摄片场全程跟踪广告拍摄,到录音公司体验广告声音录制过程,以及到节目组跟综艺节目的拍摄。在此过程中,笔者深入接触了媒体内容制作的后台,增长了见识,也积累了很多实用的技术。

台湾媒体印象

1.简单而不落后

初入华视,笔者被其低调和略显陈旧的外观和设施所惊讶。于1995年12月启用的华视大楼高不到10层(地下3层),各楼层的办公室简单朴实,与大陆很多媒体的奢华办公场所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的落后,华视的摄影棚及虚拟影像中心都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制作的节目也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很多台湾媒体的普遍特征。

2.氛围轻松,工作却不轻松

办公室的氛围很轻松,两边各有一台电视,员工可随时开启电视观看节目。员工的着装也很休闲,除非外出拜访客户,平日都是随意穿着。同事间闲暇时常嬉笑打闹,休息日还会一起约健身运动等。另外,每天下午的饮料是必不可少的,手摇冰文化深入到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在轻松的氛围之中,他们的工作却不轻松。在刚进入公共服务部的前两个星期,笔者经历了同事们的炼狱式加班。当时正应对一个大的标案,几乎所有人都是加班到晚上12点以后才回家,甚至还有通宵加班第二天小睡一会继续工作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每逢时限较短而数目较大的标案时,部门就会出现连续加班的情况。

3.内部培训频繁且实用

华视每两周都会有一次公司内部员工培训,课程组织部门要求各部门同事尽量参加但并不强制。培训的内容实际且实用,包括笔者参加过的网络安全培训——告诉我们在互联网使用中如何保护隐私、保护账号和个人信息安全,从而更好地维护公司机密和信息安全;office2010使用课程、office2013使用课程——讲解office日常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使用技巧,提高办公效率;以及奥美公关公司提供的公关活动策划技巧培训等。这些课程都是根据同事们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的,对于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工作效率很有帮助,只要有时间,员工都会尽量参加。

4.台湾媒体乱象

实习期间,因为工作要求整理了台湾几乎所有媒体的资料,并每日阅读几份报纸,收看实时新闻节目。耳濡目染一段时间之后,笔者对台湾的媒体现状及其风格也有了总体的印象。

从媒体本身来说,台湾可以说是世界上媒体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从数量上来看,共30多家全台性报纸、100多家电视台、60多份杂志(根据媒介资料整理情况),但是除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前几名的媒体之外,大部分媒体实力都比较单薄。其中,《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为台湾四大报。尼尔森2012年第三季媒体调查中,《苹果日报》阅读率居全台报纸第一。而电视台当中,东森、台视、中视、TVBS等是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杂志当中,月发行数量达到10万册以上的主要有《天下杂志》、《商业周刊》、《管理杂志》、《财讯》等财经杂志,《壹周刊》、《时报周刊》、《TVBS周刊》 等新闻娱乐类杂志,以及《空中英语教室》、《大家说英语》等语言学习类杂志。

从内容上来看,台湾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严重,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娱乐化。台湾的新闻报道给我的总体印象,用几个词形容就是娱乐化、浮躁、喧哗和聚微。浮躁和喧哗是娱乐化的衍生特质,台湾的电视新闻总是无休止地播放政治人物、演艺圈艺人的八卦和各种杀人案件,在形式上则善用花哨的字幕、标注、精彩模拟画面等,主持人的语速很快,语调相对高亢,与大陆严肃、正规的新闻报道相去甚远。报纸则善用大标题、图片等博取眼球,比如在报道财税政策不合理,导致每年多收一部分税收时,有报纸用十份便当来等量这些多收的费用,并切实画了整整十份便当。聚微则是台湾媒体的报道内容倾向于细微的琐事,而很少有国际视野和全局观念,甚至中学生因和女明星陈妍希同名而获赠签名专辑的事,也能成为各大媒体大幅报道的热点。

另外一方面,台湾媒体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和问责十分严格,不得不说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这种无所不在的监督,让公务人员更加自律,其监督力度、监督热忱和监督方式都很值得大陆媒体学习借鉴。

注释: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5

关键词:媒体从业人员 培训项目 项目管理

自古以来,媒体从业人员被喻为“第四权力”存在,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制衡和制约。是公民捍卫自身权力的有利工具,更是国家与社会沟通沟通的良好渠道。随着则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传媒载体的出现,强化传媒的传播功能,丰富了传媒的传播内容,开放了传媒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影响,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借助传媒的能力,揭发了不少危害社会的腐败分子和不公平的社会事件。但传媒功能的副作用也因为集合行动的力量而发生了许多社会“闹剧”。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个人行为,一旦没有及时的制止,它可能衍变为破坏力更大的非常态群体行为[1],可见,借助传媒的力量所能取到的效果并未能全面地反应社会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近期发生在英国的报纸丑闻事件,将传媒大亨推向风口浪尖的同时,传媒从业人员自身从业道理伦理的觉醒再次被提上议程。在我国,传媒一直扮演着西方国家诸多不同的角色。尤其表现在我国传媒是作为党和国家“喉结”角色存在的。其社会责任意识优于其他一切利益。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也开展了更多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来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因此,本文站在现有传媒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的前提下,探讨现有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的问题,以期更好的发挥他们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更好的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

1.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内容

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作为一项意在提升媒体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项目,其在项目管理的目标上就十分明确地直指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一种新颖的项目管理内容的延伸,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必须紧跟当前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特性,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项目管理侧重于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1项目综合管理: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的指导性纲领,项目综合管理的内容侧重于从培训目标,适用人群、项目管理计划等几个方面展开。并规定了项目执行的指导与管理的方式,对项目运作监控的方式及项目变更的控制,以求全面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及项目综合管理的理念意识,做到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全方位培训和监管。

1.2项目范围管理: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的适用范围,媒体从业人员的项目范围管理内容侧重于从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方案设计上、培训项目立项、制定工作分解步骤以及项目任务合适、项目任务控制等问题上进行监控。

1.3项目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掌控是关系媒体从业人员培训管理管理成本运作的有效前提。时间管理的成败也在间接上影响到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实现。因此,在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时间管理上,将主要从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活动持续时间估计,进一步地制定进度表管理时间,对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的进度进行控制。

1.4项目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控制是防止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资本运作的有效方式。从媒体从业人员的收支比较中挖掘项目成败,尤其是通过资金流量表、负债表等来直观反应。因此,项目的成本管理必须做到直观到位,必须严控培训费用估算、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

1.5项目质量管理:媒体从业人员的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是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质量规划、实施质量保证及实施控制三个方面进行监管和运作。质量监控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取得应有的效果。

1.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的管理侧重于重组项目组成人员,打造有力的项目团队,编造全新的项目团队运作,通过新的规章管理建设项目团队的建设,并以规章规划的方式来对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团队进行管理。

1.7项目沟通管理:媒体从业人员的项目沟通管理侧重于从项目沟通规划、信息的及时性、绩效报告的核实和利害关系者管理的掌控上进行防效。

1.8项目风险管理:预测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所面临到风险,提前进行防范。从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及风险监控等角度进行分析。

2.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的方式及项目管理运作的模式是关系媒体从业人员培训能否达到实际效果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说,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体素养关系到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在项目管理上在形成系统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2.1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必须注重项目管理方式的采用及规划运作,运用新的方式,采用灵活的方式来进行监控和管理。尤其是在对媒体道德伦理的掌握上,应该运用传统的儒家文化及现时代新型西方传媒网络技术来进行监控。同时结合现时代的传媒网络技术案例来说道。

2.2在媒体从业人员的项目管理上,必须预测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所面临的风险,识别风险,辨析风险。在项目综合管理上做到有效的规划,界定有效的项目范围,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和风险管理上进行管理。

3.小结

当前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微博,论坛等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监督平台。无序的网络形式及迟疑的政府监管,使得社会监督政府官员、或是监督社会不平之事的社会监管成本在加深。媒体从业人员作为社会监管的主体之一,在位社会公众提供资讯及政府监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前提高媒体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管理的深度,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监管的效率,降低社会监管的成本。因此,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媒体从业人员项目培训的内容及可能存在的不足即应当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到的事项,以便整个培训项目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培训的要求。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 新闻采写 实践教学 双师型教师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1]而长期以来,新闻采访写作课堂面临的问题是灌输式的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没有提问,缺少交流,很少布置作业,把双向互动的新闻采写变成单调压抑的静思默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培养。

就新闻教育而言,其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指向十分明确,实践性教学是新闻传播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对于新闻采写课来说,尤其要强调业务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经验的传授,以培养学生在报道、写作和编辑方面的实践技能,因此新闻采写课的教学必须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一、运用“对话式”练习,培养新闻采写实践能力

笔者在新闻采写课中注重将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工作经验与教学紧密结合,经过努力和尝试来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课堂中开展新闻会、个人专访、新闻观察、小组讨论等各类实践教学活动,采用“对话式”练习,在提问、倾听、交谈中向学生传递新闻采写要素、新闻价值理念。

1.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新闻会”活动。如在采访课上以一次火灾为例:“今天凌晨6点,你所在城市的一幢大楼发生火灾,现在是早上8点,你正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思考如何来报道。”

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其思考:需要采访什么人,为什么;第一个想要采访的人是谁,为什么;列出你的采访计划,包括采访对象、采访顺序、采访问题等。第二步,让学生扮演采访者,教师扮演被采访者,一问一答进行现场采访操练,并让学生做好记录。第三步,让学生根据采访记录写出新闻稿件。第四步,师生一起对新闻采访和新闻稿件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讨论中,可以通过对话式练习,来帮助学生发现采访和写作中的问题,并启发其去解决这些问题。如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否与采访目的或报道主题相关,是否有针对性、有意义,这是否采访对象有资格回答的问题,你对导语满意吗,你的导语是否抓住最核心的事实,你的导语是否能立即吸引读者,你对你的描写满意吗,你对你的直接引语满意吗,你对你的报道角度满意吗,等等。在听取学生回答时,教师还可以不停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寻找最有力的词语,挤出生动的细节,挖掘好的直接引语,引导学生将采访中最精彩的场面和细节“挤”出来,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写人的故事,寻找人的声音和画面,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和写作要素。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即使是针对很抽象枯燥的采访话题也要设法找到人性的角度,通过生动的动作、引语等细节,人物的轶事、性格等来加以表现,而这样的内容如果没有教师去引导,学生往往会忽略掉。

第五步,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对学生作业提出修改意见,如建议增加新的消息来源,新的报道角度,增加细节和直接引语等,让学生重写作业,学会自我编辑。

通过这样的现场操演和对话练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话中来,吸引到对采访和稿件的分析解剖中来,让教师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在提问回答中学习采访写作的艺术。这种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采访写作能力,培养开放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响很好。

2.引导学生进行“传媒观察”活动。分小组布置学生分析媒体新闻,结合媒体定位对其采访、写稿、编辑等进行评价,在课堂上用5分钟来陈述其观点。

比如在“衡阳电影院火灾”的报道案例中,笔者让学生先分析媒体对这场中型火灾的报道文本,然后对学生提问:报道中出现了几个新闻源?新闻源足够吗?有没有缺失重要的采访对象?通过对话式练习,启发学生对媒体报道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批评。在“上海静安高层大火”报道分析中,通过对话式练习,让学生针对这次特大火灾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分析各报的报道有什么特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评价各媒体报道的优劣。学生既关注了当前新闻热点,又分析报道特点,提高采写技巧,同时增强新闻敏感,并训练分析事件的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3.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应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锚”就是一个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问题一旦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2]如针对报道中的平衡性原理,笔者选择“邓玉娇案”为“锚”,分析评价各家媒体的报道。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一点在于选择确定最新的典型案例,并将案例在上课前发送给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最新的新闻事件,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分析探讨,解剖和练习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原理。由于寓抽象枯燥的理论于鲜活的新闻事件之中,学生印象深,兴趣浓,自然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4.利用系刊、系报、系网站等平台,指导学生记者进行选题策划、新闻采写、版面设计等,培养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新闻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如清华大学新闻采访写作课的“大篷车课堂”,近年来完成了楼兰古国、内蒙古额尔齐纳黑水城、乌苏里江珍宝岛等一系列走在路上的新闻采访实践课。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是国际知名新闻传播院系之一,笔者在该学院参加培训时了解到,该学院开设了一门“传媒工作坊”的本科生课程,在大二、大三的两年时间里每学期都有两个学分,所有学生必须参与策划制作杂志、报纸、电视等,由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新闻制作任务,制作出来的报纸面向社会发放四千份,电视片则上传到传理学院专门的视频点播平台。学生每个月要完成至少一个任务,由大三学生策划和主导,大二学生参与报道,两学年内要求学生掌握新老媒体的新闻制作流程,对提升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另外,该学校还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普立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暑期实习计划、海外交流团、赴北京采访奥运会、到台湾选举实地采访等等。

地方高校没有资金、人力来从事这样大规模、远距离的实地采访,但是利用学校和院系自办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等平台,同样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采写活动,在师生共同制作新闻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得到大大提升。

二、拓宽培养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笔者认为,新闻采写课程的改革,关键还在于新闻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双师型”教师的培育。

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往往也不是为解决新闻传播的现实问题,而是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选题越来越狭窄,离现实越来越远,以至于新闻学教学和科研与新闻实务界越来越不相干。因此从教育理念上,新闻教育需要实现一系列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以学历为中心转变为学历与能力并重,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师;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3]

具体来说,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既“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其中关键又在于能否建立既具备扎实的新闻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新闻专业实践能力和媒体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推行激励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在媒体兼职,担任与新闻业务相关的工作,并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教育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进行倾斜,对于成绩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如考核评价、培训教育等制度,更好地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

2.拓宽培养途径,联合办学构建“双师”培养平台。走出学校,走上社会,与媒体、广告公司等联办新闻传播教育,是目前可行的办法,也是国外新闻教育的成功案例。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实践,拥有新闻实践人才和成功的新闻实践案例。学校缺少的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媒体缺少和不足的是学术和理论环境,媒体和学校二者互补互动,学生可更好地发展和随时参与实践,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大有益处。因此能否成功地开展与媒体等机构的深度合作,这是决定“双师型”教师培育成败的重要一环。

新闻采写课的实践性非常强,一方面,可以采用“高校教师+媒体从业者”的模式,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来自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和教训,以及长期养成的职业敏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职业修养,对于新闻学子而言,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现实的学习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媒体作为实习再教育平台,选派青年教师到新闻媒体参加实践活动,提升新闻实践技能。前期可选派教师参与媒体的新闻采写、新闻编辑等,中后期可参与媒体的专题策划、栏目策划、改版等。

3.可以加强与媒体的深度合作,积极吸收媒体实践经验作为新闻采写课等新闻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加强合作,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要求,主动开出一些专题性课程如经济深度报道、时政报道等,聘请有经验的媒体人员到学校授课;也可以组成教学项目组,由学校教师与媒体人员合作,共写教案,共同备课,合作讲课;还可以吸取媒体经验,有效开展案例教学。新闻教育需要鲜活的案例,当前的新闻教学缺少对案例的全面掌握和审视,尤其缺少对关键环节的了解,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将媒体的成功失败案例引入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4]

4.可以开展科研合作攻关。在科研活动中,地方新闻院系可以更多地关注地方媒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致力于解决其现实存在的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新闻素养和对媒体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1.

[2]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9.

[3]周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途径.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7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采写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25-04

2009年3月笔者主持的课题“财经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获得立项。自此,课题组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尝试,开展了一些教学实践活动,经历了许多研究的困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广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日益提高,它们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未来事业需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人才。希望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解决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有新闻采写的教学中学生目的性不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不够,实践与实验脱节,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结合不密切。因此,课题研究立足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试图改进现有的教学体系,明确财经院校非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新闻传播课程教学的定位,探索出新闻学在财经院校中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教改锻炼教师队伍,使其适应整合型新闻学教育的发展。

一、构建课程实践的情况

明确目标,以课程实践改革为核心,构建财经院校非新闻类专业尤其是文秘教育、经济文秘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训体系,提高学生经济新闻采写能力,满足社会对经济文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研究思路,以课程实践改革为契机,调查企业等社会组织对经济文秘等专业的人才需求和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能力。

组建教学实践研究团队,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集中力量办好事情;组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教学团队,团队中以教授、副教授为教学骨干,他们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水平较高,老师们还定期到媒体单位进行调研和实践,提高了自身的实战经验。成果中的《新闻采写编实训教程》讲义稿已为课堂教学采用,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课程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成效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本课题组成员对新闻与传播学学科理论和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成果显著,包括:部级、省区级、校级课题共6项,学术论文6篇、教改论文6篇、教材1部。

新闻采访实践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在模拟人物访谈类节目中,各小组充分准备,演示成功,互动良好,能抓住关键问题提问,联系社会实践强,讨论问题有深度和广度。新闻写作实践是本次实践的重点,学生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料来源和多种采写方式,尤其在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中,能抓住新闻写作的原则,把握写人物通讯的基本要领,从情节和细节等方面来凸显新闻人物的精神和品质。其中,曾任广西财经学院院报学生编辑的何春浇同学和杨柳慧同学的新闻稿件得到一致认可和好评。在有限的几周实训课程训练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内充分利用时间,集中精力听练写,尤其在练习过程中能主动提问,边练习边解决问题,提高较快。有些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练习和资料收集,主动性高。

(二)实践与实验结合,取得较为突出的教学成果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校期间上机实验时间得到保证,设备利用率超过80%。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能充分发挥这些技能优势,制作出大量的作品。

项目研究的实践成果:近三年来,为理论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开设了《新闻采写编实训》实验课,安排近500名文秘教育专业的本、专科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训。从目前反映来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性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之后,我们将继续有序地推进该实验项目的开展。

经过多层次、多体系培养,广西财经学院2010级第一届文秘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0%。

部分学生担任《广西财经学院院报》编辑,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活跃在各个媒体(广西财经学院院报、南国早报、南宁晚报等)并有多篇文章和作品在各种媒体和重点刊物上发表。

三、构建科学的教学实践体系

(一)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注意尝试实现多方面的转变,在培养模式上变院系理论讲授的独立进行为媒体积极参与,在培养主体上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在培养重点上变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为经验和能力的获取。

新闻采写编能力培养的质量如何,关键要看其综合素质能否适应媒体的需求,其所学知识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操能力。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学内容与媒介实践、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经常出现脱节的现象,未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媒体参与的有效互动。新闻采写编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面向媒体,更要有媒体的实质性参与。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把着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媒体资源开发的有效互动作为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一方面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把课内理论学习和课外实务培训结合起来,重点强化学生在新闻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一方面主动征求媒体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实习管理,并会同媒体建立实习生培养管理机制,以检验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的效果。

(二)丰富人才培养的内容

跳出传统的刻板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内容体系,代之以贴近媒体实践、贴近现实生活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以及新闻报道领域能对媒体实践保持新鲜的感知,并成为引导与激发其职业理想的内在动力。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新闻经典作品、注意及时定期收集最新“好新闻”,引导学生不断明确新闻采写能力在未来职业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性。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

改变了新闻院系长期形成的“ 理论+案例”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让来自媒体一线的记者和编辑现身说法,以实实在在的“案例+经验”的方法,带给学生报道理念新、技术含量高、现场感染力强的教学效果。

在媒体和学生看来,新闻专业教育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更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要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举办“模拟采访训练”和举办媒体记者的讲座,就是要实现培养目标,把记者请进来,把学生送出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接受一线新闻采编实务的培训和训练,在贴近媒介实践、关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长见识、学本领。具体可采取以下集中方式:

1.开展以强化新闻理念和思维方式为重点的专题培训。具体做法是:精选师资,主要由南宁电视台、广西日报社等媒体选派擅长各自报道领域的采编精英;创新方法,由记者编辑结合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凝炼内容,尽可能体现出课程内容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如对当代中国社会特点及人价值观的剖析,对新闻理想和新闻思维方法的感悟,对时政报道中平视社会权力的度量,对大的事件如何进行报道,对方法论的变革以及对新闻调查技巧的解析,等等。这些讲座看似不够系统,但都是记者身临一线的亲身体验,内容真实、生动、新颖,很有针对性。通过演讲过程中记者与学生问题探讨式的现场互动,学生扩展了如何认识中国社会的视野,对新闻工作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的新闻理想和持续学习的激情,明确了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学习型素质和创新性能力。

2.进行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采写训练――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让学生熟悉社会,了解国情。如组织学生考察银行等金融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市民经济生活调查、我校毕业生情况追踪调查、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食品安全情况调查等。通过这些调查,学生对国情有了了解,结合理论学习,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

3.采用案例教学法。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理论课,坚持任课教师每年讲前一年的好新闻、十大假新闻等时效性较强的典型案例。随时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以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4.进行实践总结。学生从事实践活动之后,及时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如进行模拟采访训练后,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人物通讯的采写练习,教师尽量做到面对面地悉心辅导,找出新闻作品的不足,要求学生不断修改,写出更像新闻的新闻作品。

该课程实践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而进行的必要探索,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养适应于当代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的必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未来意义。从目前所取得的结果来看,这些创新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锻炼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实力方面都有明显效果。

四、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本教学实践项目在新闻采写编的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财经类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授课对象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新闻采写编能力提高对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项目研究与实践联系还不够密切。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完善:

(一)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

本校文化传播学院已建立了文秘专业综合实验室,但适合新闻传播、新闻采写类课程的实验条件不足。为了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快实验基地建立,与相关媒体共建实训基地,使师生的新闻采写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在遵守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注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使学生真正领会新闻写作的真谛。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校、学院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一是学校教学督导小组对实践教学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指出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二是成立院系实践教学听课小组,组织有经验的教授听本专业教师的上课,检查教学改革内容的落实情况;三是成立学生信息小组,及时收集学生中的信息,针对学生反映的情况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加强成果的应用推广

课题组针对财经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编写了《采写编实训教程》,并应用于教学中,效果很好。但由于没有足够经费支持,课题研究的推广研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加强对项目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应用推广,在更大范围提高项目研究与实践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信良.新闻专业采写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2] 蔡军剑,张晋升.准记者培训教程[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3] 张波.新闻业务课实践教学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3).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8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变电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检修工艺面以及设备故障处理能力面临着新的挑战,设备维护水平的提高也迫在眉捷。为了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提高供电质量,变电站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造中,这样就对变电检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适时革新检修工艺和设备故障处理技术。文章就针对变电检修仿真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做出研究分析,并且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

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是一种培训专家系统,可以有效的模拟发生故障的处理流程。通过对故障现象的检修仿真模拟,使得检修工作人员在检修故障的过程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结合预警信息进行处理。

1 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功能模块

1.1 主要功能

在构建变电设备虚拟场景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数字化建模技术,数字化建模技术就是建立设备在工作运行中的三维实体模型。数字化建模技术的质量好坏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对变电站的设备均设立了模型,这样便形成了设备建模库,设备库对构建变电设备虚拟场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设备运行的状态进行分析。系统在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此基础上设置仿真模型使得动态模拟出整个变电设备,实现员工和机器交互装配工作,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整个系统的内部构造,能够对零件构造细节清晰的展现出来。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使得变压器动态装配过程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现出来。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现场设备的动作过程,全部的展现出来,便于检修人员跟踪测试并且及时的对故障进行检修。变电检修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基于现金的设备最终构建3D图形引擎,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网络技术平台研究虚拟现实的仿真系统,对于在系统用户界面的处理上,是通过MFC处理技术跟踪完成的。

1.2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主要是由变电检修仿真系统、管理监控以及检修训练三个功能模块组合而成的。变电检修仿真系统中心主要是根据在检修系统中数据库的仿真算法,分门别类的设置设备样本模型库。在此基础上模拟变电站各类设备中的检修仿真过程,变电检修仿真中心是通过科学技术进行算法对用户的用电输入输出接口进行控制命令。管理监控中心在整个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则是对整个工作环节进行管理监控工作,实现对设备部件进行合理划分,能够灵活的处理部件中的逻辑关系,对在系统中的拆装顺序进行有效的管理监控。在故障知识库中的所有故障的维修策略都可以按照《作业指导书》指导作业,根据《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中的参考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修工作。对于变电检修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对其培训工作要建立完整的培训档案,在培训过程中要建立培训题库和考测评估等环节综合起来加强对变电检修仿真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最终提高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检修训练中心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工作人员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下,使用各类终端设备,比如利用鼠标键盘等设备在多媒体操作中,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设备利用多媒体界面操作检修流程,通过算法接口进行数据交互,以达到检修训练中心的训练工作,为检修人员的培训提供更加细化的培训方法。

2 故障分析功能

2.1 故障信息

变电检修仿真系统通过多媒体检测系统进行网络分析,对故障做出研究分析,对故障来源、故障所产生的现象以及获得的数据进行探讨。在变电检修过程中,实现对故障发证原因作出及时合理的分析找到解决方案。比如变压器过热性故障,工作人员及时的利用变电检修仿真系统找到温度计的读数和相关的数据,这就可以提供一个连续时间段的温度数据变化形态,通过仿真系统进行提出模拟方案,对故障进行解除。

2.2 故障诊断及检测分析

在变电检修仿真系统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故障提出具体的方案模型。系统根据故障信息,结合数据系统可以提供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检测。比如在变压器过热性故障时,在故障诊断中,导致故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H2、CO等出现增长不明显的现象出现变压器铁心短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屏幕界面上输出铁心短路的外部状况。用户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点击相对应的检测流程出现采用动画的方式提供处理方案,对故障进行及时的分析解决。

3 变电设备仿真检修系统的仿真模型设计

对变电检修仿真系统中,应当在设计的基础上完成变电检修仿真模型设计。根据数据和已经确定的设计方案,根据已有的技术基础完成设计模型工作。在变电检修仿真系统中,其设备的内部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零件多而且形状多为不规则图形,要想在设备的装配过程中进行模拟组装,就要对基本的零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在装配之前要配合多媒体三维技术进行学习研究,不断的总结研究,确定在组装时进行合理的安装顺序,这样在技术流程中不断的练习,结合变电站实际安装顺序和在多媒体技术下实现在模拟的场景下完成装配任务。

4 基于虚拟现实的动态仿真流程

为了使得用户在生产生活中能够清楚详细的观察在虚拟现实的动态仿真流程,观察装配顺序,需要用户增加自身对虚拟世界的交互功能。由于当今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动态图画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学习空间,用户在进入装配系统中,根据多媒体动态图像展示,利用科学技术播放装配过程,三维模型以及虚拟环境的建立,可以能够确定网络场景中零件之间的层次结构。在对零件安装过程中的运动以及运动范围做出有效分析,并且需要用户自身提高动手能力,按照动画教学,自主学习并且学会研究从而设计动画,总结经验在建立动画的基础上触发行为,实现变电检修仿真系统的设计实现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中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创新和改造,使得变电站更加有利于用户供电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广大人民对电力的需求逐渐增长,这就对变电检修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代的电力情况,就可以利用变电检修仿真系统的设计实现发展,对变电检修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培训工作,在实践中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促进广大变电检修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养。在对变电检修工作中实现规范正确的工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先海.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5)

自媒体培训方案范文9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能力;高职

一、行业对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数字媒体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等;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二级学院,如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的计算机学院;高职、中职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重庆市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工程学院、重庆青年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

二、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由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视频包装设计、三维特效、动画制作、游戏开发等工作,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应是既懂创意设计又懂数字技术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艺术创新能力。因为数字媒体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美观性,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由于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业者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使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开发新的媒体产品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新媒体分析能力、解析媒体及独立完成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

因此,对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将来服务的行业本身就是以数字媒体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的成长和行业发展源于从业者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并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数字媒体产品。

三、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某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集中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五大模块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实践课分别由艺术设计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两类课程组成。分别是:

1.素描、构成基础、图像处理(PS)、视觉传达设计;

2.数字媒体概论、数字摄影摄像技术、视听语言、脚本与剧本编写、数字剪辑技术、镜头语言与影像基础、游戏界面设计等。

在课程具体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是非艺术类学生,为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在第一学期公共课较多的情况下,重点安排了 120 个学时的艺术类课程。并在后面的学期里把艺术设计的思想融入到数字媒体类课程中,使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充分展示出创意设计的元素。

此外,还专业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创业这门课程,给学生讲授如何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创新及本专业从业者个人创业的途径。

(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设置

高职教学中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水平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培B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有创新能力而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实训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阶段性项目到综合性项目,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基本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创作的操作方法和技术技能。

2.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动手能力

通过项目实训,学生深度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他们掌握操作技巧,增强学生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创作能力。

3.在实战中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在学生中成立项目团队,承接学校各类活动所需的数字媒体项目,通过项目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作,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个性化项目创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专业领域的先进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与时俱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必须体现出前瞻性。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法,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成霞.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刍议[J]职教论坛,2012(2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