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5:55:0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超越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开始兴盛起来,这就是“自媒体”(We Media),也被称为“个人媒体”或者是“公民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从此概念可以看出,自媒体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等主流信息传播媒介,人们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目前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贴吧、社区BBS等,兼具有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易操作、交互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自媒体时代就是指个人通过手机、网络等运用自媒体平台向特定的或者是不特定的人群传播信息的媒介时代。

二、“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舆情主体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2]。高校学生是使用自媒体平台的主流人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通过自媒体平台随时传递个人心情或者是网络热点新闻,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各种意见,与各类人群交流互动,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高校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知识丰富、追求新颖、崇尚个性的社会群体,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高校学生)及载体(自媒体平台)本身的特征,如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及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特征[3]。

三、自媒体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特征,一方面,自媒体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机遇。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通过互相讨论,吸收借鉴不同群体的经验,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经验积累和成长,也是高校学生接收和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引导高校学生舆情走向。另一方面,自媒体也给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出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如果网络舆情有误或者是指向偏差,就会给高校学生对事件真假善恶的辨识造成困惑,出现“以讹传讹、以谣传谣”的现象,比如2014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发生的集体腹泻事件,因为网络谣言说“学校水污染严重,汞含量超标110倍,苯超标70倍”,造成该校14000余名在校师生集体恐慌,最后由警方调查取证出面辟谣。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就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自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一)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管理,建立长久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网络监管仍然是一种被动性的、回应性的监管方式,即只有当网络上出现了某个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严重问题,政府的网络监管部门才会介入,这种事后监管达不到监管的时效性,尤其是网络传播速度之快,如果不及时介入,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立法,明确网络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屏蔽非法网站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同时,也要完善信息公开和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二)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层面来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最为开放和活跃的地方。高校学生也是运用自媒体的主流人群。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和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是官方微信,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保持学校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对话,坚持“平等对话、互通互信”的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4]。另一方面,坚持教育育人为主,“因势利导”,引导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走向。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基本工作是教书育人,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不能对其使用自媒体发表言论置之不理、放任不管,也不能采用阻止或压制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自然之性去因势利导,使人的情感、欲望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5]。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时刻关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和走向,做好研判工作,及时介入,及时公布舆情相关信息,积极做好高校学生的疏导工作。最后,完善相关应急机制。在出现舆情危机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通过相关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危机解决后,还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消除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从高校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能力建设

近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移动、电信等网络支持下,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者或新闻制造者,这给政府监管网络和掌控舆论走向带来新挑战,迫切要求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网络舆论控制水平。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

1.1 舆情发展的多变性

新媒体背景下,人人都有发言权、参与权。公众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都有知情权和评价权。新闻舆情的参与者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就会导致网络舆论多种传播力量,竞相博弈,共同影响舆情发展,导致舆情发展一路多变,走向难以预料。如陕西“表叔”事件,先由一个不适宜的表情,到佩戴名贵手表,再到贪腐行为,最后导致司法机关介入,表叔落马。

1.2 舆情信源的控制难

在新媒体时代,任何公众都可以在网络的支撑下成为新闻发言人,这些信息或者信息碎片经过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可以得到迅速传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舆情信息源头追溯难、控制难。如PM2.5数据的公布,一开始就是有少数网民在网络上发出的质疑和抱怨声音,但这个舆情源头究竟是哪个地方、哪个人,无法得知。

1.3 权威声音作用难发挥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信息或者信息,可以不经传播者的许可。接收者可以对信息进行直接转发、评论或质疑。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任何公众都可以发出声音,这就导致权威声音效果弱化,甚至被众多的群众声音所淹没。媒介具有平民性、无序性,网络具有隐秘性和无限性,某一小小的负面舆论可变成群体性舆论,并且能在瞬间内爆发,使舆论走上极端,权威声音显得力不从心,意见领袖也是无可奈何。

2 当前政府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的表现

2.1 引导网络舆论观念落后

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在对待网络上的舆论热点,不是利用政府微博、政府网站、新闻会和传统媒体第一时间披露事实真相,引导社会公众舆论,而是采取非理性的方法,有的是阻挠媒体记者到现场采访;有的是对披露事实真相,边拖延边掩盖,让网民继续捕风捉影,以讹传讹,坐等网络信息进一步发酵,事态进一步扩大。

2.2 利用新兴媒体理念滞后

政府依然以发文、开会、领导讲话等形式或者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信息。但这些官方舆论场是宣传部统一口径下的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化。在新媒体时代,网民通过论坛、微博客、新闻跟帖等方式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以质疑、谴责为主,站在官方舆论场的对立面。政府不利用新媒体信息,就给社会公众以听谣、信谣、传谣的机会,导致民间舆论牵着官方舆论鼻子走。

2.3 快速透明应对机制缺乏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应对处理重大社会事件、引导网络舆论中,表现为反映不够快速,信息不够透明,态度不够诚恳,没有把公众的关注点或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来。政府在回应舆情时,要么是遮遮掩掩,导致人们要继续刨根问底;要么是有结论而无证据,导致人们将信将疑;要么是虚假信息,欺骗社会公众,导致网民调侃官方信息:“官方说是假的,事实就是真的”。

3 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举措

3.1 政府要利用主流媒体营造主流舆论

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想方设法利用主流媒体在网上营造主流舆论强势,把党和政府的声音营造成在各种声音中的主流声音。充分利用新华网、人民网等全国性主流媒体,积极利用各级地方主流媒体的网站和政府网站。通过这些平台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在重大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时抢先发声,通过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全面客观的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情绪,杜绝虚假消息,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3.2 政府要利用新媒体掌握舆论主动权

当地方发生重大社会事件,政府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第一时间权威声音,减少不实言论的传播,及时疏通网络民意,做到"先入为主",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当发现有一些网民在新媒体上讨论本地问题时,政府就要在其没有形成热点之前,作出快速回应,予以合理引导,及时处理极端言论,有效化解舆情事件。政府必须重视网民的参政热情,主动介入网络舆论管理,可以在一些网站论坛中设置"领袖人物",引导网民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公共事务讨论,这样就可以避免盲从和跟风,形成虚假信息集群。

3.3 政府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把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政府要设立专门的舆情监测机构,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情自动收集系统,定期对本地网络舆情进行监测评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过滤、收集分析发现主流民意,对重点网络舆情进行适时监测,缩短网络舆情收集时间,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不让非理性言论占主导地位,科学引导网络舆情,提高网络舆情的化解能力和引导能力。

3.4 政府要应急联动全面提升舆情引导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政府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应急联动机制,自上而下各级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网站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及时传递和沟通舆情信息,舆情联动,上通下达,信息共享,要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让别的声音形成不了气候,自生自灭。舆情事件发生前后,政府要主动与大众传媒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反馈事件真实情况,充分利用这些容易控制的传统媒体,消除谣言,澄清事实,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同时政府要借助立法监管,既要保护网上言论自由,又要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传播、煽动、犯罪、恐怖等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分子,全面提升舆情引导能力。

4 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舆论力量非常强大,近年来所发生的许多危机公关事件,都是由网络触发、传播、放大。网络信息的和传播能对社会稳定和个人隐私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利用主流媒体营造主流舆论,利用新媒体掌握舆论主动权,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大力发挥政府在网络舆论造势上的调节功能,为构建安定、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杨彩云.政府网站的舆情引导功能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3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7-02

网络舆情是现代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和传播形式,是公众对于源于社会或网络实践的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言论、观点。研究、把握网络舆情,对于了解大众思想道德指向、获得政策制定依据、更好地服务回馈大众,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阵地,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隐形课堂,是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因此,近些年来,对于网络舆情特别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机制引导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2005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2005年,苏云升、周如俊撰写的论文《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和利用好网络舆情这一新阵地。2007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刘毅出版的专题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更是把对这方面课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高度。之后,学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渐成热点。但是,笔者认为,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在概念、中介事项、特点、形成发展和引导措施等方面虽有初步的探讨,如丁建军的《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徐岩的《把握网络舆情特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在不良网络舆情的发生原因、总体引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总体层面上的对策和措施,但由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目前的研究大多没有指导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互相促进的很有说服力的具体举措,特别是适应地域特点和校情的创新性策略。笔者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性的探究。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便捷的信息载体,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更需要重视的是,手机网民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据初步统计,2013年,手机网民超过了7亿人,发展势头超过了年增长率20%。而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愿意通过微博、QQ等“微”传播的新方式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工具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意见、诉求等,因此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反映和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角色与策源地。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新媒体世界。网络舆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力量,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做好网络舆情引导进而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保定市拥有各类各级学校5000多所,其中高校就有10余所,在校生数目庞大。怎样引导这样一个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重要群体在建设“京畿强市”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保定主流人文精神的传扬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反映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校内外的热点事件或问题带有倾向性的总体意见、看法等。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网络舆情的普遍特点,还有自身的特点:舆情的辐射影响具有多元性和深刻性;舆情的传播具有群体性和放大性;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容易具有偏差性;舆情信息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和难控性。大学生们在舆情氛围中往往体现出渴求平等、探索未知、张扬个性、期盼认同等行为特征。这为利用网络舆情引导育人创新途径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来讲,包含了丰富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

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的融合,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创新观念、勇立潮头、立体引导,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途径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工作。

网络舆情使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活动区域、交流方式、教育媒介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或扩展,因此,创新育人必须要畅通网络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舆情干预和引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1 发挥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媒介素养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创新舆情调研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创建高校舆情信息网,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抢占舆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开辟舆论宣传工作新途径;建立并完善舆情监管机制。

2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优化大学生适应信息时展的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培养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打造媒介实践平台和高校间的交流平台,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教育途径来克服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弱点和难点,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创新策略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时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融入全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积极开拓新教育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主流人文精神;加强“两课”的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舆情途径;创新教育手段,搭建互动渠道。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不断更新思政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参考文献:

[1]赵文永.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3]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

[4]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2011(1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4

草根舆论挑战精英观点

传统的新闻与舆论是由媒介精英主导的,这些精英实际上是由公共知识分子构成,这类人中间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体知识分子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借助于传媒发言,形成公共影响力。

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传统舆论主体——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开始转移,新媒介将原有的媒体知识分子独立开来,出现了一类新的“意见领袖”。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形成的舆论格局,给每个网民一个“麦克风”,昔日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一盘散沙”式的民意得以集中表达,“网民这一支力量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生态中最重要的改变”。

新媒介环境下,舆论主体由于对于媒介选择的不同产生了一个分野,占据传统媒介舆论阵地的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介精英代表一種权威,而抢占网络舆论高地的草根意见领袖掌握一種权利,权威是出于传统媒介的地位,而权利则代表着话语和舆论的主导权,这里的权威和权利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野。伴随着舆论主体这種新转向,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舆论情绪的对立。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划分精英和草根两種人确实有失偏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两个阶层的确存在,传统媒体的舆论主体在网络上很大程度依然坚持自己的精英立场,而网民中间很多舆论就是对此类精英立场不满而引发的。

网民意见挑战精英立场是一種舆论主体进步的表现,但当它演化成一種对立情绪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样的分裂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思想领域内制造差距,产生阶层对立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纵使现实中存在着精英和草根阶级的分野,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淡化这種意识,弱化这类的网络舆论,维持网络空间的舆论平衡,实现其真正的舆论价值。

观看群体向阅读群体转型

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网民作为主体开始参与舆论的形成。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阅读群体是公众的主体,是公众舆论发生的最重要的机制,阅读成为了参与舆论的前提条件,传统媒介中,电视、广播转瞬即逝,纸质媒体只能提供经过筛选的信息,受众作为阅读者参与舆论的机会较少。

而网络是个趋向于个人化而非大众化的媒体,个人对网上内容的感知方式更接近于阅读而不是视听,并且网民的选择性阅读信息使得其参与舆论的针对性更强,读者在充分占有阅读信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作为舆论主体参与舆论的形成与讨论,随着新媒体提供更大的阅读量和更多的阅读信息,受众作为舆论主体,由传统的观看群体向阅读群体转型。

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标榜的是代表民意,代表民意但并非是民意本身,精英主导的舆论走向是从精英和媒体霸权利益出发,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的民意,而网络所聚集的民意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集体,体现的是真正的民声民意。这種身体相隔万里,但拥有共同的信念、分享共同的思想,这样的人群是精神的集体。传统媒体时代的公众由于传媒技术、运营体制等因素,最多只能是半个精神集合体,他们因为视听阅读而分享的信念都是被动接受的,网络公众不仅能分享共通的信念思想,还可以随时交换意见,作为精神集合体更体现在主动交往上,网络公众才算是纯粹的精神集合体。他们引发的舆论,是通过社会事件、与切身利益相关产生联系的,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围绕着共同话题进行的意见交换,互动的意见交换是作为网络舆论主体存在的依据,精神集合体就是网络公众的本质属性,也是最能代表民意本身的舆论主体。

网络舆论的主体可以是任意网络终端的使用者,既包括具有权威性的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舆论代言人,也包括分散不固定的众多个体网民,网络舆论的主体同时扮演着传者与受传者的双重角色,这使得网络传播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舆论作为“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显示”的本质特点,这为高互动性的意见萌发与群聚效应创造了高度的自由空间,形成了真正的“意见自由市场”,民意在这里得到放大而不再是被代表。

主体的持久稳定到自由切换

作为传统媒体引导舆论的精英分子,他们具有鲜明的舆论立场,讲究舆论论调的前后一致性,主体的立场多稳定持久且保持高度一致。在网络空间中主体则呈现出一種自由切换的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切换于不同的网络空间,甚至可以实现不同空间的共时存在,主体呈现出一種自由流动状态。这種状态更多的是指社会空间的存在形态,但主体在传统的社会空间中并不能如此自如的切换,只有在网络空间中才存在,这也是由网络空间的独特性决定的。

传统的社会空间里主体的身份是固定稳定的,按照波斯特的分析,无论是在读者还是作者的情形中,印刷文化都将个体构建为一个主体,一个对客体透明的主体,将个体构建成一个有所依据的本质实体。而在网络中,这一有所依据的本质实体遭到了解构,主体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通过代号、昵称隐匿身份,在不同的舆论场塑造一个或多个舆论主体身份,这種在同一时间中共存于不同的空间,或者是在同一时间一个真实主体以多種隐匿身份存在于同一网络空间,这样网络中的舆论主体因为这種空间特性而具有一種分裂状态,这也让网络舆论中的主体意见更多元。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5

关键词: 微时代 高校网络舆情 传播学

正如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言:“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会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和影响日深,人们被带入一个崭新的“微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8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手机网民数量为5.27亿,其中网民的微博使用率高达56%,微信的用户数量在年初超过3亿。

从年龄层次和职业构成看,高校师生是网络用户和“微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使他们具有文化传播和影响社会舆论的特殊力量。面对“微时代”的挑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传播学研究中寻找理论支撑,以便更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一、微时代与高校网络舆情

1.微时代与“微舆情”。

微时代就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其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时代”不仅引发了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带来了传播理念的革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媒体,并在使用过程中认同其“微”传播的理念。

微时代下的新兴传播媒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开放性,这些特性满足了高校年轻群体的需求,同时也对网络舆情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舆情传播效果放大;二是舆情传播速度加快;三是舆情的覆盖面更广,信息量更丰富。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1]。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所反映的舆情应被纳入高校网络舆情这一概念中。

高校网络舆情有其不同于社会舆情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校师生具有特殊的兴趣点。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师生在舆情特别是与高校相关的舆情传播过程中,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信息时代下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是网民中一个较活跃而又有影响力的群体,“象牙塔”中的校园文化造就了其特殊的兴趣点,他们不仅关注能引起大众普遍反响的社会问题,而且重点关注与高校及精英知识分子相关的事件。二是高校自身易引发社会关注。作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摇篮,高校自身无时无刻不处于公众关注之中。长期以来,高校在公众的印象中已形成了“刻板模式”。如传播学者李普曼认为,“刻板模式”是一种规范,它能简化现实以至于一个信源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之传递给其他个体[2]。事实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往往与人们固有的“刻板印象”相左。对于高校同样如此,一提到高校,公众普遍就会联想到“人才”、“教授”、“学术”等正面且令人尊敬的词汇。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存在的困境

1.“舆情沟”的存在。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了“知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3]。事实上,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方面存在与之相似的隐性的“舆情沟”。

这种微时代中的“舆情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之间或高校教师之间的“舆情沟”,主要体现在经常使用“微媒体”的大学生或高校教师和不常使用或从不使用“微媒体”的大学生或高校教师之间在高校舆情感知方面的差异;二是大学生与高校领导及教师之间的“舆情沟”,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重视。虽然后者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都高于前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后者的“微媒体”使用率和使用能力普遍低于前者。

“舆情沟”的存在给舆情处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层次的“舆情沟”给舆论引导工作的平衡性带来困难,而第二层次的“舆情沟”很可能使舆情引导工作由于得不到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和认可而无法开展。

2.对高校师生媒介接触能动性的忽视。

微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而网民并非漫无目的地关注某个事件或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同样,微时代中的高校师生不仅能动地对微媒体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关注,而且能动地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择性。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会对这种媒介接触能动性有所忽视,这将影响其对可能出现的舆情及其未来走势的预测和判断,进而导致其无法正确地利用微媒体和其他手段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3.高校官方微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失语”。

当前各大高校都已建立学校官方微博,有的也开通了官方公众微信互动平台。这些高校官方微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高校官微往往会处于“失语”状态。这种“失语”可分为“主动性失语”和“被动性失语”。前者是指高校官微在知道突发事件后因担心或避免事态继续扩大而主动不发表任何关于该事件的言论的行为;后者则指高校官微在对突发事件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的“失语”,这类突发事件一般通过网络传播,不见诸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6

草根舆论挑战精英观点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评议时政、监督权力的主要渠道,以网络为主战场的舆论态势此起彼伏,网络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精英模式,舆论话语权由精英转向草根。传统的新闻与舆论是由媒介精英把控和主导的。传统媒体的精英实际上是由公共知识分子构成,在这类人中间,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体知识分子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借助于传媒发言,形成公共影响力。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受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成本较高,社会底层公民掌握的话语权不多。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传统舆论主体――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开始转移,新媒体将原有的媒体知识分子独立开来,出现了一类新的“意见领袖”。草根中崛起的新意见领袖开始挑战传统的精英阶层,舆论主体发生了十分明确的转向。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掌控舆论的局面,给每个网民一个“麦克风”,昔日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一盘散沙”式的民意得以集中表达。“网民这一支政治力量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改变,社会议程设置的肇事者,推动着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向民众草根方向倾斜”。①新媒介环境下,舆论主体由于对于媒介选择的不同产生了一个分野,占据传统媒体舆论阵地的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介精英代表的是一种权威,而抢占网络舆论高地的草根意见领袖掌握的是一种权利,权威是出于传统媒体的地位,而权利则代表着话语和舆论的主导权,这里的权威和权利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野。伴随着舆论主体这种新转向,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舆论情绪的对立。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划分精英和草根两种人确实有失偏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两个阶层的确存在,传统媒体的舆论主体在网络上很大程度上依然坚持自己的精英立场,而网民中间很多舆论就是对此类精英立场不满而引发的。网民意见挑战精英立场是一种舆论主体进步的表现,但当它演化成一种对立情绪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样的分裂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思想领域内制造差距,产生阶层对立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纵使现实中存在着精英和草根阶级的分野,但是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淡化这种意识,弱化这类的网络舆论,维持网络空间舆论以实现其真正的舆论价值。

观看群体向阅读群体转型

由于我国特殊的媒介运营体制,传统媒体的舆论更近似于一种宣传。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媒体的舆论发声注定是严肃的,这在受众和舆论主导之间安插了无形的屏障,受众的参与度不高,接受的舆论信息单一,相对于由媒介主导力量形成的舆论,受众只能作为观看群体,无法参与其中。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网民作为主体开始参与舆论的形成。哈贝马斯认为阅读群体是公众的主体,是公众舆论发生的最重要的机制,阅读成为了参与舆论的前提条件。传统媒体中,电视、广播转瞬即逝,纸质媒体只能提供经过筛选的信息,受众作为阅读者参与舆论的机会较少。而网络是个趋个人化而非大众化的媒体,个人对网上内容的感知方式更接近于阅读而不是视听,并且网民的选择性阅读使得其参与舆论的针对性更强,读者在充分占有阅读信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作为舆论主体参与舆论的形成与讨论。随着新媒体提供更大的阅读量和更多的阅读信息,受众作为舆论主体,由传统的观看群体向阅读群体转型。

民意代表到民意本身

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标榜的是代表民意,代表民意但并非是民意本身,精英主导的舆论走向是从精英和媒体霸权利益出发,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的民意。而网络所聚集的民意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集体,体现的是真正的民声民意。塔尔德在《舆论与群众》一书中曾对公众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公众是“纯粹精神上的集体,由分散的个人组成,他们没有身体上的任何接触,他们的组合完全是精神上的组合。”②在塔尔德看来,这种身体相隔万里,但拥有共同的信念、分享共同的思想,这样的人群是精神的集体。传统媒体时代的公众由于传媒技术、运营体制等因素,最多只能是半个精神集合体,他们因为视听阅读而分享的信念都是被动接受的。网络公众不仅能分享共通的信念思想,还可以随时交换意见,作为精神集合体更体现在主动交往上,网络公众才算是纯粹的精神集合体。他们引发的舆论,是通过社会事件与切身利益相关产生联系的,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围绕着共同话题进行的意见交换,互动的意见交换是作为网络舆论主体存在的依据,精神集合体就是网络公众的本质属性,也是最能代表民意本身的舆论主体。网络舆论的主体可以是任意网络终端的使用者,既包括具有权威的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舆论代言人,也包括分散不固定的众多个体网民。网络舆论的主体同时扮演着传者与受传者的双重角色,这使得网络传播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舆论作为“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显示”的本质特点。这种高互动性的意见萌发与群聚效应创造了高度的自由空间,形成了真正的“意见自由市场”,民意在这里得到放大而不再是被代表。

主体的持久稳定到自由切换

作为传统媒体引导舆论的精英分子,他们具有鲜明的舆论立场,讲究舆论论调的前后一致性。由于其代表的立场涵盖更多的官方或统治集团的意见,所以主体的立场多稳定持久且保持高度一致。在网络空间中主体则呈现出一种自由切换的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切换于不同的网络空间,甚至可以实现不同空间的共时存在,主体呈现出一种自由流动状态。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与自然场所的鲜明差异表现在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装置,它们更可能是互相介入,相互结合,相互叠加,有时候甚至相互抵触与冲撞。”③这种状态更多的是指社会空间的存在形态,但主体在传统的社会空间中并不能如此自如地切换,只有在网络空间中才存在,这也是由网络空间的独特性决定的。传统的社会空间里,主体的身份是固定稳定的,按照波斯特的分析,无论是在读者还是作者的情形中,印刷文化都将个体构建为一个主体,一个对客体透明的主体,将个体构建成一个有所依据的本质实体。④而在网络中,这一有所依据的本质实体遭到了解构,主体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中,通过代号、昵称隐匿身份,在不同的舆论场塑造一个或多个舆论主体身份,这样,网络中的舆论主体因为这种空间特性而具有一种分裂状态,这也让网络舆论中的主体意见更多元不可控。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生产要素来说,网络媒体的舆论生产发生了很多新的转向。悉数此种种新变化,是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技术因素、受众的心理变化、社会转型思潮各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本文仅从舆论生成的主体要素来粗略考察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发,对待舆论主体的这种转向我们并不是全盘赞同,但至少网络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舆论主体,更重要的是凸显着一个社会的改革进程,一个社会能否称得上发达文明,是否具有可期待的长期愿景,决定因素并不是精英数量,而是草根民众的质量。大众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社会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可能,民间舆论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我们只有认清形势,在新媒介环境下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建立平等的社会舆论氛围,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社会稳定,实现持久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喻国民:《中关村:当前中国舆情的启示》,《中国出版》2010(3)。

②[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7

摘要:对于当前的网络舆论而言,其形势紧迫,对其的控制以及引导不容忽视。我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对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影响作用,并对其有效的引导以及控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如何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进行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因素;引导策略

引言

近些年,网络媒体受众逐渐增加,网络舆论已经形成了一项不容忽的巨大力量,充分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网络时代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

1.1传播平台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载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网络舆论则在多媒体信息共享机制的影响下,扩大了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实时、匿名特质非常的显著,因此一微信、微博等平台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络舆论信息所取得的传播效果也较为突出。也正是因为这种多样化的舆论传播平台的出现,才导致了传统舆论引导出现了导而无力的尴尬局面,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微博,其开放和双向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增强了网络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力度,同时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对舆情的变化也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2民意表达方式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意见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表达出来。而多元化的互联网环境,也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广大民众通过媒体平台不仅可以将自己的表情、图像出来,甚至可以通过视频信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所以,自媒体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的放大了民众的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的发达,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同时在自媒体的基础上进行的网络信息的传播,不仅汇集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其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政府部门则通过自媒体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为民众表达自己的意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但是,像我们所常见的人肉搜索、恶意攻击等扭曲事实的话语权,也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对自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良因素。

1.3参与主体的影响

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成就了电视、广播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这一现状对民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强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自媒体时代,不仅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也使民众逐步的实现了舆论信息传播和制造的多重角色的统一。所以,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不仅为每天舆论环境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更加的注重多方共同参与媒体信息的传播。这种新的每天信息传播局面,不仅对传统舆论传播的导向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要求其必须积极的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从根本是那个保证广大民众的公共权益。

2、网络时代网络舆论传播引导力的提升策略

2.1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

虽然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为舆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但是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传播引导中的主导地位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怎样才能将其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使其与自媒体平台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才能将舆论传播在社会公众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加大与新媒体平台发交流与合作,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上,确保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传统主流媒体让然是以微信、微博、腾讯等门户网站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严格的进行主流媒体新闻舆论传播引导的监督,是确保自媒体传播平台传播引导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手段。(2)传统主流媒体所发挥的舆论引导力主要体现在舆论导向的证实、网络谣言的抑制等方面。网络舆论在经过传播、发酵直至最终的真相大白,传统主流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在与新媒体平台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其在稳固网络舆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为广大的民众建立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2.2共筑网络舆论传播引导

互联网环境的多元化和开放化,不仅促进了网络舆论传播引导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其在依托网络管理机制的过程中,也提升了网络舆情引导的效率和质量。怎样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紧密的融合在银行活期,共同构建全新的网络舆论传播引导力量是现阶段网络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互联网管理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才能确保互联网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其次,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出其在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规范网络舆论传播引导的目的;最后,互联网立法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各方的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互联网舆论传播引导力的进一步增强。另外,在完善互联网舆论传播引导的过程中,对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为网络工作的全面部署创造出和谐的发展环境。

2.3全面推进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网络统战工作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由于自媒体时代具有显著的全民传播特性,那么怎样才能在发挥出全民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对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从而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氛围,是网络统战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的问题。首先,执法力量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必须加大现阶段网络舆论环境研究的力度,积极的优化和调整执法工作的方式,才能满足现阶段网络舆论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其次,必须根据网络舆论行为管理的各项要求,加大信息管理人才的投入力度。比如,针对众多的网络大V明星等,必须对其进行思想行为的规范,加强对其进行的舆论引导导向力,才能确保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再次,必须对虚拟网络世界中所出现的多元化思想的交织与碰撞,理由正确的主流媒体舆论导向加以引导。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主流网络评价队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网络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最后,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形成多部门协调管理的新机制。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出其在网络舆论管理监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采取统一管理的方式,落实各方的责任,确保相关监督管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才能确保网络舆论导向监督效率的不断提高。

2.4加强网络道德的自律意识培养

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责任应当不断的加以强化,提升对网络行为以及网络文化的一个鉴别能力,对于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应当积极的抵制。道德建设,就是要尽可能的营造一个道德教育的环境以及整体的一个氛围,但是关键主要还是对道德行为有一个自我的约束。也就是说,道德的建设,主要就是培育主体意识,网络道德的建设就是培育网民在网络中的一个道德意识。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培养中,第一,要强化网站运营的内部自治。第二就是要加强科技人才的技术管制。第三就是要加强网民的自律行为。

结束语

自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不仅为网络舆论的传播和引导提供了新的发展基机遇,同时这一新型的网络舆论传播平台,也对民意表达方式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怎样应对这种积极的变化,确保媒体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目前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交流合作过程中所必需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健.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08:13-16.

[2]张阳阳.公共危机网络谣言传播过程、危害及治理策略――以事件先行类公共危机网络谣言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2:141-144.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8

【关键词】微博;突然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特征

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开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众以微博为载体微信息、表达微意见,通过裂变式转发评论形成爆炸式网络舆论,倒推突发公共事件真相的披露,不仅如此,微博还“引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跟进,多管齐下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进程。本文试以“薄王事件”在新浪微博中的传播为例,论述“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以及特征。

一、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含义

所谓舆论即“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城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网络舆论即“网民对焦点事件或新闻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意见或言论。” [1]

微博中的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舆论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形成原因和传播特征既保持着网络舆论的一般性质,又呈现出微博时代的特殊样式。

二、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

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突发公共事件受关注度高、传统路径的封闭,通气口被堵死、微博自身的属性,从而为网络舆论的爆发提供另外路劲等因素相关。

1、突发公共事件受关注度高,是网络舆论形成的根本原因。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故。具有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等特性,足以使得突然公共事件成为受众的关注焦点,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公众普遍渴望获取突发公共事情发生的原因、最新进展、处理结果乃至事件背后真相等相关信息,呈现出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饥渴的状态。同时,受众的高度关注,紧逼真相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滞后,为公众议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话题空间。

2、传统路径的封闭,使得舆论的产生只能另辟蹊径,为网络舆论形成提供了可能。突发公共事件可能牵涉到各方利益集团以及造成严重社会效果,按照传统报道思维是控制,要么不加以报道,要么严格与政府官方消息保持一致,从而导致传统传播路径的封闭,公众知晓事件的机率变小,舆论在还没有形成的过程中偃旗息鼓。微博时代,使得掩饰和淡化真相的情况一去不复返,同时使舆论的形成摆脱传统路劲的窠臼,得以另辟蹊径。

3、微博自身的属性,为网络舆论的爆发提供路径。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传播形态,在促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方面力量十足。微博的即时性特征,使得先于其他媒介成为触发舆论的先锋,微博的开放性特征,使得能够将广泛、多元的网民意见集成于舆论的广场,另外,微博的草根性特征,将平时“沉默的大多数”与舆论领袖拉到一起,微博为其共同发声提供了自主平台。[2]

“打黑英雄、休假式治疗、美领事馆、政治避难”等一连串关键字足以让“薄王事件”成为2012年国内最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因为事件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或选择观望失声,或不得不以官方消息为标准进行报道。一边万马齐喑,另一边却万马奔腾。自媒体抢占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场,通过对“薄王事件”中一些蛛丝马迹的自发传播,几乎引爆整个微博世界。

三、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过程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众对信息的饥渴,使得信息飞速的运转,裂变式传播,加上舆论领袖的推波助澜,使得网络舆论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又呈现出五个比较典型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裂变式传播、巨变式爆炸

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微博和获取信息的自主性以及客户端的便捷多样性特征,为网民自由表达言论,获取事实真相提供了技术平台。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网民意见会以裂变式的路径传播,逐渐形成群体舆论,甚至最终达成倾向一致的公共舆论,形成巨变式爆炸,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薄・王事件”中,网络舆论裂变式传播巨变式爆炸表现得最明显的阶段包括舆论围绕王立军是否进入美国领事馆、答记者等事件进展的关键点上。比如,事件的引爆点,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微博“王立军副市长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截至目前,其转发量达到61683次,评论达到22573条;新浪头条新闻的微博“中共中央决定,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由张德江兼任”,其转发次数高达100174次,评论达38423条。

(二)网络舆论碎片式、互动式博弈、拼图式构建、渐进式真相

微博的开放性、平民性和及时性特征,使得信息甚至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夹杂着可信与不可信的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第一时间呈现。微博具有的更新、评论、转发、收藏状态四个功能,可以让微博用户根据自身对突发事件的认可程度,通过评论、转发等互动形式,与其他博友交换看法,以拼图式的方式,逐渐形成对某焦点事件表现出趋同的意见和言论。网络舆论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动态信息交流过程从而形成,并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作用,倒推着掌握信息的权威机构澄清事件真相。

早在2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证实王立军于2月6日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之前,微博已经开始谣传“重庆政治地震”,一些网民通过上传类似成都驻美领事馆有大批警车等照片、以及他们从相关人士处获得的零星信息,来求证传闻的真伪。在这一求证的传播过程中,大量的网友转发评论该事件,通过互通有无、去伪存真、合理推论,微博中的网络舆论几乎直逼该事件的真相。随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传统媒体不断跟进,推动事件的进一步公开化。当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还原事件细节以及追根溯源上囿于各种限制时,自媒体再次体现其开放性,网友通过信息的互动再次将该事件的细节逐步剖析出来,并拼盘成合理的逻辑。

(三)网络舆论颠覆式传播与非理性情绪宣泄

网络各种舆论交锋时,常常是批评舆论压倒正面舆论,呈现出颠覆式传播特征。探究其原因,一是突发事件本身作为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更具有天然吸引力,引发人们探究讨论,而且一般情况下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要比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动力更强。二是参与制造网络舆论的人群大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更愿意以批评的角度来解读。三是批评舆论场一旦形成就会自行强化。由于肯定性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多数网民选择沉默,造成批评意见一边倒的态势。[3]

当“薄王事件”发展到后期,网络舆论走向纵深,逐渐拓展到评价功过、“重庆模式”等问题时,微博中网络舆论呈现出倒薄舆论居多,挺舆论偏少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另外,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甚至谣言等非理性色彩的言论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形成而产生。这一是与微博低门槛为网民提供宣泄平台有关;二是现实世界的模糊和个人成见的限制导致非理性色彩的舆论难以避免。

有网友围绕该事件将个人家庭隐私曝光,包括其儿子薄瓜瓜的情况、以及主政大连商务部时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引来网友对个人的如潮恶评。

(四)舆论领袖摇旗呐喊集聚舆论

舆论领袖以名人、知识分子、接近信源等身份传播信息表达公意,甚至通过表达自身观念将散乱的网络意见集聚成为群体舆论。如果该群体意见本身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公共舆论也会随之而成。

随着“薄王事件”调查不断深入,网络舆论已经开始从关注事件本身转变到对政绩“重庆模式”的评价。舆论领袖各持己见自圆其说,形成一个一个舆论场,在舆论场内部获得认同形成群体舆论,在舆论场外部与其他的舆论场进行此起彼伏的观点交锋,群体舆论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或形成更有影响力的公共舆论或逐渐消失或对立。比较明显的是以《南方窗》主笔为代表的李北方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关于是否有“重庆模式”之争。

(五)网络舆论信息窄化带来视野窄化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杉斯坦(Cass Sunstein)在著作《网络共和国》中首次提出来信息窄化(information narrowing)概念,他认为“网络让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很多的网站也不和与自己立场相反的网站链接。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的环境中,信息应是多元的并且不是我们事先选择的,在其中我们还拥有一些共同的经验。”他甚至认为,“信息窄化可能导致人们眼界窄小。”

导致信息窄化的原因包括个体认知过程的选择性、网络群体的从众心理以及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4] 凯斯・杉斯坦早在2002年互联网的开始加速发展时,已经观察到网络空间的活动越来越呈现信息窄化的现象,进入web2.0时代,信息窄化的概念同样在微博的舆论传播过程中有明显的痕迹。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无法及时从权威消息源、主流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转而在微博平台,往往又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舆论领袖已经过滤的信息、已经形成舆论并且还在不断壮大的信息、甚至受众本身不赞同但已经成为“主流”舆论的信息,加以关注评论转发。

在“薄王事件”中,关于是否存在“重庆模式”的争论,“左派”支持“重庆模式”,则反对“重庆模式”。大多数公众在转发评论微博时,会选择能够接受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观点。这导致公众对于该事件的认识存在单一化的趋势。

四、结语

网络舆论传播开始进入微博时代,虽然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拥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其发展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但同时微博舆论中也夹带着谣言、网络语言暴力,因此只有清楚的了解微博中网络舆论背后的形成脉络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发挥其在转型社会、国家改革中的舆论倒推作用。

注释:

[1]陈力丹.舆论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2]杨维.论微博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作用[J].现代试听,2011(1).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9

【关键词】自媒体 高校网络舆论 危机公关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迅猛发展,使得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蓬勃发展。自媒体平台具有平民化、自主化、互动性等突出特征,使其深受广大高校大学生的追捧。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使用QQ、微博、微信、论坛、知乎等自媒体平台或实名或匿名发表言论。受到自身经历及思想观念的局限,高校大学生难免会在网络公共平台情绪过激的非理性表达、无知的自我情绪宣泄。结合高校中几乎人人使用自媒体,人人都是信息者的现状,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公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增强媒介敏感度,深化对高校大学生积极正向的舆论引导。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危机成因及特征

高校舆情管理既关系着高校自身发展, 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现代网络微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高校舆情管理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各种自媒体的涌现,使高校大学生有了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且不受约束。舆论场域的丰富多样、言论的开放自由让高校大学生备感兴奋。但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分散了高校大学生的兴趣聚焦。一些大学生往往因心态、环境和个人认知水平的原因通过自媒体前后自相矛盾的言论,而且也容易被网上相互矛盾的舆论所迷惑、煽动。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相较于精神上的感知更容易受到物质利益上的诱惑,进而滋生攀比心理,形成浮躁心态。在攀比中,少数大学生因产生挫败感而对未来感觉迷茫无措,出现心理落差,并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陷入迷茫之中,于是借自媒体抒发心中不满。这种浮躁化的心态往往会引发高校大学生情绪化的舆论。特别是刚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评奖评先等涉及实际利益的问题时,难免会诱绪化、极端化、偏激化的个人感受,而他们通过自媒体表达出来后,也可能引起某一特定群体的思想共鸣,从而出现负面的舆论场域。

新人大学生进校后大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来选择参加不同的社团组织,或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来开展各类学习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将他们进行了群体类分。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因价值观差异或对社会关注点不同等原因,他们通过自媒体发表言论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场,由此引起高校大学生群体舆论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特征,从而给高校思想工作者整合大学生思想意识带来很大难度,造成新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表现

从当前高校思想工作面临的主要题来看,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我们造成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利用自媒体来扰乱大学生思想。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越来越多地借用自媒体平台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利用自媒体平台来“分化”或“西化”大学生,甚至试图让中国大学生也制造新的“”。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网络的互通性使我们难以控制海量信息中的不和谐音符,而突发舆论危机产生时,大学生的关注热情又特别高涨。如何借用自媒体平台来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复杂斗争,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虚假、色情网络信息扰乱校园生活和学习秩序。开放、广达、便捷的自媒体舆论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浩瀚如烟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带来了一部分虚假、色情等有害信息。面对海量信息,一些大学生的信息识别和筛选能力显得不足,理性判断能力也难以有效应对这些有害信息的侵蚀。因此这些有害信息会扰乱校园秩序。年轻大学生在猎奇心理及生理需要的驱使下,也容易错误地参与网上色情活动。如近期曝光的“借条”事件,就说明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高校大学生同居现象、人流现象等日益增多,也多受网络不良信息诱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的正常秩序。

三是网络推手误导大学生做出非理性判断和行为。自媒体时代还产生了大批“网络推手”,他们制造了一次次网络热点事件,塑造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舆论事件。这一批应时而生的新群体和网络营销新势力,往往因其观点新锐、表达新潮、行为新异而受到网民的普遍关注,他们的声音、意见也越来越被网民们重视。虽然高校大学生独立意识日渐增强,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仍较为主观、片面、情绪化、极端化,极易受到外界的蛊惑和误导。因此,网络推手们的舆论造势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持久、重大。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刻意误导大学生做出非理性判断,鼓动大学生群体性发表情绪化言论,进一步造成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扩散发展。

三、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举措

第一,要从源头把控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就网络舆论危机而言,因其准入门槛低、便利快捷等传播特点,危机的源头是不可控的。然而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公关却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网络舆论预警机制,尽可能地从根本上防止危机事件的形成和爆发;或是通过长期固定的舆论检测机制将高校舆论危机扼杀在萌芽期,进而营造出安全稳定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而行之有效的网络舆论预警机制就要求高校从源头上把控,不断深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营造稳健积极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同时,高校应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通过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进一步弘扬校园正气,凝聚校园人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高校文化氛围。

第二,要从过程管理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舆论危机公关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无价值,注意力才有价值。随着注意力的减退,高校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健全高校舆情管理的机制,并重视过程管理。

首先,高校应改变舆论引导的观念及机制。在突发舆情危机发生之时,高校应及时掌握并大学生所关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利用官方平台主动地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第一时间疏导学生情绪,引导学生理性发表意见,合理提出诉求并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高校应常设舆论安全管理小组。高校舆论危机的发生往往并非一触即发,而是有迹可循。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增设舆论安全管理小组,加强对高校网络舆论的监管,进而及时化解高校网络舆论危机。

再次,高校应常设舆论监测专员。通过设置专人专岗长期监测舆论,高校能及时地把控自身公共热点事件的走向,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高校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主动改进工作作风,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实时沟通,与大学生一同将舆论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此外,高校要将监测预警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中,将舆论监控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便于长期稳定深入地了解学生心声,为高校决策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要从结果导向深化高校网络德育建设。高校德育教育一直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B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应与时俱进采取更贴近大学生、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高校可以建设有生命力的自媒体平台,将线上德育教育和线下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高校主要媒体平台也应加强改革创新,吸引学生受众,主动掌控话语权,进一步深化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同时,依托自媒体平台,不仅要不断提升并完善高校师生的媒体素养,而且要加强对高校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全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为日后处理舆论危机事件提供经验。一方面,要丰富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公关的案例库和危机防控预案;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在不断满足学生合理诉求的同时,通过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发表言论,自觉维护和营造积极正向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费敏.应对和化解高校舆论危机的教育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5):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