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2-09-15 05:04:55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1

小学生学习困难及其行为问题与父母素质关系的分析 张荣莲,王茂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述情障碍研究 刘晓鹏,林莉,田刚,王东,刁俊荣,魏秀芹,王怀霞,范玉霞

Klinefelter综合征1例报告 孔永彪,孙洪强

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 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刘晓鹏,杨莹

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康复疗法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贺方仁,马龙,孟宪伟

中小学教师神经衰弱调查研究 李建辉,胡夫东,李淑敏,孙慧娟

曲唑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周刚,邵荣,韩伯军,盛蕾

舒血宁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36例临床分析 王胜利,王启军

100例癫痫病人的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分析 宗文斌,张桂娟,张志成

自杀死亡482例资料分析 祝英禄,张玲,祝强

血管性痴呆106例临床分析 周增杰,曾存芝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 龙瑞芳,李连启

老年性谵妄病人的护理(附36例护理资料分析) 卢世臣,张晓艳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沟通的技巧 徐清芝

凯尔丁对美沙酮脱毒治疗后海洛因瘾者的继续治疗 罗学东,何纯正

精神分裂症与性有关的精神症状 张小聆,温达民,姚在瑞

利培酮治疗抽动障碍15例疗效观察 谭常赞,胡衡丽

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孙振晓,于相芬

重症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汪广剑,仲爱芳

精神分裂症伴低血镁1例 张泉水,夏莉,罗小年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室核算质量 张超敬,于建新

舍曲林(左洛复)治疗8例强迫症观察 金卫东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1例 张燕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孙振晓,于相芬

损害多系统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林永,夏传红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孙树花,史青,张陆云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徐文英,刁琨圃

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刘铭涛,赵汝铭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李箕君,袁勇贵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郑占杰,王骞,王立涛,田博

大黄苏打片治疗药源性便秘30例 孙守宪,马洪涛,林中

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研究 陈景清,李功迎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情况调查 唐卫东,陈良义,李培芬,贾伟

嗅观念--牵连综合征2例分析 张勤锋

颅脑外伤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侯瑞华,陈腾,唐茂芹,高军,高松,李传奇

石杉碱甲胶囊治疗增龄相关记忆减退症(良性记忆障碍)双盲对照研究 柴新生,盛建华

维思通治疗儿童孤独症显效1例报告 陈德昌

防风通圣散治疗精神分裂症104例临床研究 赵建桐,周长来,周华琳,王继栾,侯明进,胡佰文,程子翠,李秀红

性受虐癖1例报告 孙振晓,于相芬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冯春霞,黄世勋,杨洪志,陈九义,刘和祥

万拉法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张增

季节性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陈景清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1例 翟秀芝,张吉柱,董兰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门诊现状调查 盛建华,高之旭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 邹海宁

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症的临床比较研究 左津淮,寻知元,王茂桦

丙戊酸镁致脱发1例 孙振晓,于相芬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 原秋华,纪术茂,房明

初中生违纪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曹秉玉,翟静,刘金同,郭传琴,吕晓敏,陈修哲

大学生性心理与调查分析 宋玉东,赵联和

被拐妇女心理状况调查 林崇光,黄文武,陈素琳,苏尚益

氟奋乃静致单肢水肿1例 张吉柱,翟秀芝,董兰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倪峻华,欧阳筠淋

情感性精神障碍231例复发因素分析 戴福强,陆万美,朱文波

精神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核突变化观察 魏琦

莱芜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刘太浩,孙守宪,陈延华

癫痫性精神障碍90例临床分析 刘惠敏,张玉海,王文安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 李玉兰,张李娜,李猷河,李兰英

100例精神疾病患者CCMD-2-R与ICD-10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石善江

氯丙咪嗪合并暴露疗法与单用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刘绍梅,肖培贤

盐酸曲唑酮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辅助降压疗效观察 杨瑞丰,张戈,朱榆红

维思通所致静坐不能的研究 朱少毅,蚁丽芬

痊愈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郝维德,黄颖,张淑芹,刘兆玺,侯庆香

利培酮、氯氮平对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对照观察 张玉胜,安庆华,高勇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高、低剂量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 韩攸村,石寿森,许荣九,尚凤枝

哈力多、氟癸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庞道记,孙良民,张哲福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药不依从因素分析 薛令合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丁秀珍

654-2醇液、复方补骨脂酊治疗肌注性皮下硬结疗效分析 杜桂丽,李宜翠,郝凤华

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进展 袁勇贵

循证医学在精神科的应用 唐济生

新型抗精神病药-奎的平 张秀平,姜有京

性别、负性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袁勇贵,孙厚纯

儿童家庭健康知识及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王燕妮,张玉英

158例抑郁症患者共患焦虑障碍的临床分析 熊鹏,王继才,张吉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性摇头1例报道 孙菊水

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死亡病例病程分析 王军,奚巍

氟西汀致抽搐发作1例报告 王东,朱孔美,刁俊荣

氯氮平致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 何伋,何任,栾清明,谢传革

可乐定治疗杜冷丁依赖18例临床分析 潘文,米国琳,朱乐信

男性同性恋群体45例分析 石涛,荆小莉,王润平,王新瑞

15年间住院病人一般情况及诊断变迁调查 姚建军,袁国桢,周德祥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李守春,卢振胜,李艳,韩崇明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法鉴定分析 徐厚才,罗明,衡克礼,李沛亨

旅途性精神病2O例临床分析 牟宗平,杨霞,王松梅

纳洛酮在急性氯氮平中毒的临床应用 罗加国,江秀云

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例报告 李宁,金卫东

疑病症并发肝癌1例报告 张建华,杨学玲,程玉梅

首次住院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态变化及健康教育 孙丽丽,刘虹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 张兆秀,孙希润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自杀未遂;意念;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0997-05

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1]。自杀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很多国家,自杀已成为居民前10位死因之一。一项来自安徽合肥地区的监测资料表明,中学生近1年的自杀意念报告率由1998年的15.3%增加到2003年的27.7%[2]。比照国际标准,我国已成为继日本、韩国等之后的又一高自杀率亚洲国家。据报道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15~34岁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情况的调查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以便为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继续发展、降低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蚌埠地区抽取2所大学,4所城市中学(其中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1所,中等的2所,较差的1所),3所农村中学(按教学质量好、中、差各抽取1所),所抽取的7所中学中6所为完全中学,1所为职业中学。中学按每年级抽取2~4个班,大学按不同专业每年级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7 315名,回收有效问卷7 104份。其中初中生1 919名,高中生1 865名,大学生3 320名;男生3 533名,女生3 571名。年龄12~22岁。

1.2 调查内容

1.2.1 自杀意念的评定 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对1年内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发生自杀意念频率、自杀计划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自杀意念强烈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

1.2.2 自杀未遂的评定 自杀未遂是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己的生命,但未导致死亡的行为。

1.2.3 人口统计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学习阶段、家庭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

1.2.4 亚健康状况的评定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定青少年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4]。躯体亚健康有32条评价项目,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为符合躯体亚健康状态者;心理亚健康有39条评价项目。以某项目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界定为具有该亚健康相关症状。计算研究对象亚健康症状数。

1.2.5 抑郁与焦虑状况的评定[5] 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按1~4分的4级评分方法评价青少年的抑郁状况,抑郁量表总评分≥41分为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青少年焦虑状况进行评价,焦虑量表总分≥40界定为焦虑症状。

1.2.6 述情障碍的评定 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5],根据述情障碍分值,按四分位数法分4个等级对各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首先对课题组成员和各调查中学分管领导、所调查班级班主任、校医和/或体育老师以及大学所抽班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再由班主任协助调查组成员到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问卷。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内统一发放、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3.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PSS13.0)录入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 在参加调查的7 104名学生中,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共有2 017名,报告率为28.4%(2 017/7 104);报告 自杀未遂的学生有198名,报告率为2.8%(198/7 104)。

2.1.1 自杀意念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在2 017名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中,其中在调查时1年(12个月)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学生有732名(36.3%),调查时1年前就有的有1 285名(63.7%)。对调查时1年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732名学生根据产生自杀念头最强烈的那一次的意念频率、当时自杀计划的设置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想死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意念频率63.0%为一闪而过,39.3%有自杀计划,8.5%有自杀准备,24.3%的学生想死程度大于50%。

2.1.2 自杀未遂 对198名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次数、最近一次发生的时间、自杀结局和自杀实施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8%的自杀未遂的学生报告≥2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年内的占50%,自杀结局中达40.1%的不是本人放弃,30.3%的在当时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超过50%。

2.2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分别对学习阶段、性别、户籍、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进行χ2检验。见表1。

2.2.2 躯体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2 694名学生中,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7.8%(1017/2 694),高于无躯体亚健康状态的自杀意念报告率22.7%(1 000/4 410),(χ2=186.929,P=0.000)。按躯体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31.527+2.235 X,说明随着躯体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53.092, P=0.000)。

根据有无躯体亚健康将7 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发现躯体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4.5%(121/2 694)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7% (77/4 410)(χ2=46.523,P=0.000)。

2.2.3 心理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心理亚健康量表有50条心理、社会、活力等不适的症状,根据个人近3个月来对每条症状的实际感受划分6种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一种情况,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就定义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发现有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1 297名,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9%(1 297/3 233),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3 881名)的自杀意念报告率18.8%(730/3 881)(χ2=393.035, P=0.000)。按心理亚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28.651+1.757 X,说明随着心理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128.618, P=0.000)。

根据有无心理亚健康将7 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5%,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3%(χ2=66.133, P=0.000)。

2.2.4 抑郁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抑郁评定量表采用1~4分4等级评分方法,对个人20条的得分进行累加,凡总分≥41分,即认定为处于抑郁状态。 对有、无抑郁状态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抑郁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抑郁状态学生(χ2=105.234,P=0.000;χ2=129.905,P=0.000)。见表2。

2.2.5 焦虑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焦虑评定方法同抑郁。对有、无焦虑状态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焦虑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焦虑状态学生(χ2=121.51,P=0.000;χ2=122.05, P=0.000)。见表3。

2.2.6 述情障碍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述情障碍的评价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本研究根据述情障碍得分,计算四分位数,将得分在第0~25百分位数计为1级,将得分在第26~50百分位数计为2级,将得分在第51~75分百分位数计为3级,将得分在第76百分位数以上计为4级,对不同级别述情障碍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随着述情障碍级别的增加而升高(χ2=394.335,P=0.000;χ2=69.929,P=0.000)。见表4。

2.3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自杀意念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5。

以自杀意念为应变量(0=无, 1=有),将性别(男=1,女=2)、学习阶段(初中=1,高中=2,大学=3)、父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母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躯体亚健康条数(0条阳性项=1, 1~3条阳性项目=2,4~6条阳性项目=3,7~9条阳性项目=4,≥10条阳性项目=5)、心理亚健康条数(赋值方法与躯体亚健康同)、抑郁分数(<40分=1,≥40=2)、焦虑分数(赋值方法与抑郁同)和述情障碍分数(赋值与等级相同)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自述障碍6个变量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与单因素相比,剔除了母亲文化程度和躯体亚健康2个变量。见表5。

2.3.2 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未遂为应变量(0=无, 1=有),将性别、学习阶段、躯体亚健康分数、心理亚健康分数、抑郁分数、焦虑分数和自述障碍分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的赋值方法与自杀意念相同。结果显示,性别、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和焦虑状态、自述障碍均是自杀未遂产生的影响因素。见表6。

3 讨论

3.1 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偏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8.4%,高于国内一些地区的报道[6-7],与冯珊珊[8]报道的广州市结果(33.2%)接近。结果高于国内某些地区的原因可能为:一是调查时间不同的结果。本调查时间为2007年12月份,而文献[6-7]调查时间为2003年和2004年,时间相差较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日益增强有关;而冯珊珊报道的广州市的调查时间为2007年4月,与本调查时间接近,因而结果也较为接近。二是调查对象虽然都是青少年学生,但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比例不同可能对结果也有影响。本调查样本中初中生占27.0%、高中生占26.3%、 大学生占46.7%,而文献[6-8]调查对象中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大学生占的比例较小,由于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不同,所以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

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可从其计划、准备和意念等级来反映,严重自杀意念者只占小部分,且自杀意念越严重,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Turvey[9]报道,有过1次或2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2.4倍;有过多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13.7倍。本次调查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8%, 其中32.8%的人自杀次数≥2次。重复自杀未遂也是自杀死亡重要的预测因素。有学者报道,曾有过非致死性自杀未遂的人,10%~15%最终自杀死亡[10]。WHO多中心青少年研究显示:重复自杀未遂后一年是成功自杀最强的预示因素[11]。Cedereke等[12]于2005年提出:在1年的随访中,早期(即前一次自杀未遂后0~1个月)重复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关注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女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性 在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上,国内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提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的发生则大多为男生高于女生[13-14]。国外的研究则显示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而自杀死亡的发生率低于男生[15]。本次调查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对压力的感知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想法有关。

3.3 学习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本调查显示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初、高中生均高于大学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心理日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另外,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其学习密切相关。有调查显示,学习成绩越差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越高[1]。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面临中考和高考的考验,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在我国,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高考不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生家长和老师都高度重视,从而给高中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旦遭遇意外的学习和生活事件,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导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大学生经历过了高考,初中生距离高考的时间较长,学习压力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却小得多,因而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

3.4 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国内外研究显示,有自杀相关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国外研究表明,5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是抑郁症患者,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死亡[16]。对自己通常有较多否定评价的人,相对会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此次调查证实,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其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抑郁与焦虑程度都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可能与这些青少年受身体健康状况影响,学习及其他活动的能力较差,常有更多失败的体验,内心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当遭遇意外事件时,更易选择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如自杀。

3.5 述情障碍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重要因子述情障碍(alexitymia) 又译作“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 即自身情绪调节障碍,其特征包括情绪体验受限或减退、情绪表达能力障碍、想象力下降、不能主动感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困难[17]。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等一些躯体疾病中伴有述情障碍症状较多[18],在正常人群中也发现约有10%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善于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内心情绪感受[19]。述情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20],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常见到的心理特点,或为其继发症状。述情障碍患者不能区分焦虑与抑郁,不能区分兴奋与疲劳,不能区分生气与饥饿[21]。不能准确地描述感受妨碍了患者情绪压力的释放[22]。相反,这些压力存在于体内,最终表现为躯体的疾病。内部的痛苦通过躯体的疼痛或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述情障碍患者由于缺乏识别、表述情绪的能力,所以在应激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常出现情绪失调,及情绪的困感。这样的失调进一步改变通过认知来处理情绪的能力[23]。本调查结果显示述情障碍是学生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有述情障碍对学生产生上述身心影响有关,也可能是述情障碍本身可以加重学生躯体和心理亚健康有关。

(致谢:本课题得到了蚌埠市教育局、怀远县教育局以及调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2] TAO FB, GAO M, SU PY, et al. Trends of Health-risk Behaviors and Their Risk or Protective Factors on Adolescent Students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China, 1998-2003:Study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Rinton Press, 2005:180-189.

[3] 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 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378-381.

[6] 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 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1):32-37.

[7] 张敏,王礼桂,邢艳菲. 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29-431.

[8] 冯珊珊,张雪琴.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4-416.

[9] TURVEY C, STROMQUISTA,KELLY K. Financial lo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 rural community sample.Acta PsychiatrScand, 2002, 106(5): 373-380.

[10]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2, 360∶1 728-1 736.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 WHO,1999:104-109.

[12]CEDEREK M,OJEHAGEN A. Prediction of repeated parasuicied after 1-12 months. European Psychiatry, 2005,20: 101-109.

[13]高茗,徐放,沈庆凤,等.合肥市中学生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43-244.

[14]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15]GOULD MS, GREENBERG T, VELTING DM, et al.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3, 42(4): 386-405.

[16]CHARLES Lr, JOANNE Er, RICHARD C,et al.Some differences betweenmen and women who commit suicide.Am J Psych,1988,145(6):718-722.

[17]SALMINEN JK,SAARIJARVI S ,AARELA E ,et al .Two decades of alexithymia.J Psychosom Res,1995,39(7):803-807.

[18]BLILEY PE,HENRY JD .Alexithyria,somatiza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In acommunitys ample. Psychiatry Res,2007,150(1):13-20.

[19]JOUKAMAA M ,TAANILA A ,MIETTUNEN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exithymia among adolescents. J Psychosom Res, 2007,63 ( 4 ) :373- 376 .

[20]WOUTA M ,ALEMANC A ,BENNOND B ,et al .No words for feelings: Alexithymia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first-degere relatives. Compr Psychiatry,2007,48(l):27-33.

[21]MCDOUGALL J. Thertres of the body: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to psychosomatic illnes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1989.

[22]MARTIN JB, PIHL RO. The stress-alexithymia hypothesis: Theor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 tions. Psychother Psychosom,1985,43:169-176.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老年患者;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护理干预

世界医学性难题之一糖尿病,现无明确根治方案。疾病长期困扰老年患者心理使其产生抑郁症状,促使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出现应激反应提高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敏感度降低,造成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血糖浓度控制力减弱[1]。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健康问题成为医学各阶层关注焦点。本研究选择我院内科收治该病老年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患糖尿病合并抑郁老年患者62例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患者护理模式类型不同将62例患者分为一般组和特殊组各31例。一般组老年患者男性31例,年龄(67.2±3.5)岁,糖尿病史(6.3±1.7)年;特殊组老年男性患者31例,年龄(68.2±3.6)岁,糖尿病史(7.1±1.9)年。所有患者均无交流障碍且年龄、性别、病情、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组间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一般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如每日分时间段进行血糖测量及给予胰岛素药物注射、口服降血糖药,对于抑郁严重患者给予专科药物治疗。活动受限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等。特殊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抑郁情况进行护理干预模式:①对初次患病患者给予糖尿病基础知识讲解,告知该病危害以及治疗原则(饮食为关键,药物为手段,运动为辅助,心理为统帅,自我监测为基础)。②心理干预:因患者抑郁症状需主动与其交流,听取并讲解患者内心疑问和倾诉,帮助减缓内心负担并避免抑郁情绪传播,建立良好自信心理鼓励患者自我表达。③教育护理:告知患者如何预防并发症产生以及服用药物注意事项、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起效时间。④胰岛素注射指导,帮助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时间、剂量、剂型以及注射位置掌握,以便其更好进行治疗。

1.3 评定标准 ①依从性评价:有专职护理人员制定依从性调查表并依次询问患者(调查内容包括饮食、运动、服用、心理交流、自我监测等)。评分为10分制,>8分为依从,5~8分为部分依从,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并应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应用"%"显示,一般组与特殊组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x±s)标准差表示且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依从性 特殊组依从性总统计率为93.55%,一般组依从性总统计率为77.42%,且P

2.2 SAS、SDS评分 组间护理后SAS、SDS情况,特殊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一般组,上述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现如今医学界尚未给出糖尿病与抑郁症之间相关性的明确结论,但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患糖尿病老年患者并发抑郁症的机率为正常人的3倍以上[2]。多数抑郁症现象出现多以老年患者糖尿病导致各项器官损伤或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失调所致抑郁原因[3];再者由于糖尿病属于身心疾病,既危害患者身体健康使其活动受限、肢体发麻等,又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再或者患者自身保护意识以及担心疾病危害都可导致抑郁发生。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较非抑郁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增高各项器官损害面积较大,并且阻碍患者自身对治疗依从性。临床现出现护理干预帮助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护理干预主要表现在疏导患者内心困扰,帮助其自我表达并重获自信,再者指导患者家属与其交流辅导,增加交流度等,尽量避免患者与患者之间抑郁传播。国内相关研究发现[4],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情况以及其依从性具有一定影响力,可帮助其治疗。

本研究选择我院62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采用护理干预特殊组依从率为93.55%,常规护理一般组依从率为77.42%,SAS、SDS调查殊组优于一般组,以上数据经统计学计算均存在意义P

参考文献:

[1]包敏.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5:673-675.

[2]王凤兰,姜菏艳,刘海萍.心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SDS、SAS评分及CRP、Hcy水平的影响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09:1789-1790.

[3]李敬蕊.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13:1086-1087.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4

性格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结局的关系 孙静,侯钢,张心保,翟书涛

氯氮平合并碳酸锂对急性躁狂症的治疗 刘铁榜,高欢,沈其杰

儿童拔毛癖1例报告 薛文敏,赵影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 李国旺,费立鹏,张培琰,吉中孚

自知力教育配合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张喆,白常林,梁淑华,刘永正,孔令生,徐喜云

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 侯强,于长本

糖皮质激素致智能损害1例报告 冯农喜,许冬梅

迷宫图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 戴尊孝,师建国,范全盛,龚亚娟

适当安排人员,搞好鉴定工作 郑瞻培

司法鉴定的组织

安排专人负责,保证鉴定质量 霍克钧

司法鉴定人员应有选定标准 方明昭,李从培

具备条件和资格,才能从事鉴定工作 陈弘道

鉴定人员应由专职与兼职相结合 刘安求

迟发性运动障碍研究进展 谢帆,江开达

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2例报告 金卫东,赵汉清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治疗 袁勇贵,吴爱琴,张心保

阿托品预防氯氮平引起流涎的临床观察 汪磊萍,孙长友,肖宝

酒精依赖的药物治疗 尚兰,孙仕友

精神分裂症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死亡1例报告 张溪,李丽梅

如何在Internet网上查找医学文献 房聪侠,薛良义

关于"癔症"的几点思考 郑志峰

精神疾病患者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水平研究 李沛英,Li Peiying

精神病院中谵妄病人的临床分析 潘大津,肖世富,Pan Dajin,Xiao Shifu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弓形虫感染 李秋英,蒋兴海,罗小年

思瑞康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王美娟,刘敏,卢玲,胡君,傅秀芹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金卫东,施建安,赵汉清,张理义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的精神症状及治疗 王达平,沐楠,马崔,Wang Daping,Mu Nan,Ma Cui

抗精神病药引起肠梗阻回顾研究 余常红,杨海晨,胡赤怡,Yu Changhong,Yang Haicheng,Hu Chiyi

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需求调查 李文杰,孙君,宋立升,陈美娟

氟哌酸所致精神障碍2例报告 尹燕

舍曲林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张玉琦,李桂林,廉恩勇,姬玉平

癫痫伴揭甲癖1例报告 张怀寅,李艳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危害及致残率研究 崔承英,谷广臣,胡佰文,张国平,刘广敬,张春英,秦金兰

门诊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项银荣

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临床分析 孙菊水,卢胜利,Sun Jushui,Lu Shengli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36例临床观察 耿德勤,许东升,庄柏翔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分析 谭常赞,利国权,林海程,刘珍妮,全东明,郭光全,王蔚,王华,郑爱群

精神科门诊误诊原因分析 钱朝庆,Qian Chaoqing

采伐工人饮酒行为调查 吴超全,卢凯华,刘文亮,姚万国,王志文,王丽杰

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郁症的比较 林良栋,许维森

精神科住院医师苯二氮( )类药物医嘱调查 凌云熹,朱剑云

改良丁丙诺啡法戒毒临床观察 陶林,余常红,梁伟德,周欣萍,黄尚珍

男性精神分裂症凶杀者MMPI特征分析 李雪晶

儿童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 梁立桂,张学芳

海洛因依赖与饮酒的临床相容性 郭新宇

跨省联姻女性精神障碍76例对比观察 姚明荣,唐建良,金枝,罗继明,李身录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 肖晓梅,宋学纯,蒋华英

赔偿问题的处理原则 郑瞻培

从两方面考虑问题 方明昭,李从培

必需从多方面考虑问题 刘求安

精神损伤的评定与赔偿 王耀华

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赔偿 钱玉林

精神伤害的赔偿 亢明

按病因考虑赔偿问题 陈微

是补贴而不是赔偿 陈弘道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分类 盛建华,高之旭

SSRI合用其他5羟色胺能药物 汪卫华,王焕林

白细胞介素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祝卓宏,刘协和

关于动机论的几个问题 罗小年,肖卫东,程自立,臧德馨

利培酮治疗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江永华,张彤玲

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时间与认知功能 曹延筠,孙洪强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的性别差异 张俊,周朝当

癫疒间性分裂样精神病36例临床分析 周锦泉

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Parkinson病2例 李均林,刘开成

慢性疼痛的抗抑郁治疗 梁立桂

氟西汀和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对照研究 谷瑞连,高贵林,刘绍梅

嘉峪关市自杀案例调查 何源,李文,何明玉,周哲

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18例临床分析 戴福强

153例海洛因依赖者尿液检查 余慧仙,何瑞清

躁狂症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人格比较 汪云光,王鸿霜

精神分裂症男女患者的发病年龄研究 吴树跃,刘长琳,朱列和,蔡琳,王飙

不同时期少数民族精神疾病住院情况比较 秦红,农卫霞,田建华,倪红,侯伟

孤独症儿童行为矫正及干预策略 韩玉荣

森田疗法结合认知治疗少年强迫症1例 陈强

儿童少年期抑郁症36例临床分析 王树阳,孙太起

弓形虫感染与儿童脑功能损害 陈一心,林节,张菊芬,罗硕军,虞琳,陈建芳

儿童自杀案例分析 刘克礼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下) 翟书涛

多巴胺受体与前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 李敏,黎海蒂,沈政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治疗 周新芳,苗国栋,冯培玲

精神医学知识有奖征答(10)参考答案

"三动论"与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构想 赵振光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5

听完了病人的叙述,翻阅了病人带来的所有病历和检查项目结果,我心中有了底。在对病人作了精神检查和“抑郁症自我评定量表”测定后,证实了我的估计,病人得了隐匿性抑郁症。我对病人用了抗抑郁药。2周后,病情开始好转,睡眠明显改善。一个月后,病去体愈,恢复了健康。

抑郁症,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绪低落抑郁、言语减少和动作减少的三种症状(俗称“三少”症状或“三低”症状)。但是,隐匿性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却十分特殊,它的抑郁症状“转化”成躯体症状。病人以大量的躯体不适为求医主诉,真正的抑郁,却被隐匿在繁多的主诉后面,使精神科以外的其它科医师不大容易及时发现,故得“隐匿性”之名。隐匿性抑郁症并不像普通抑郁症那样有典型的“三少”症状,而是以一般性躯体症状为主,常见的有头痛、头晕、失眠、胸闷、气短、腰酸、背痛、四肢发麻、阳痿、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中犹以头痛和失眠为常见,几乎80%的病人都有这两种症状。失眠以早醒为主,醒后不易再入梦乡。此外,隐匿性抑郁症的症状还有晨重夕轻的昼夜节律和春秋季重、夏季轻的季节性节律;大多数病人具有焦虑情绪,女病人在月经期间焦虑加重。一般的镇静、安眠药疗效不佳,而经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病情能迅速好转。这些都是本病的特点,而神经官能症等疾病都不具备这些特征的。

产生隐匿性抑郁症的病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常见有工作不称心、压力大,婚姻不满意,升学问题,亲人的生离死别,罹患重大疾病,事业负担过重,产褥期,环境突然改变等,使其原先固定的生活规律突然发生改变,一下子又不能适应,产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发生了以躯体症状为表象的隐匿性抑郁症。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 心理护理;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115-03

Influence of mental nursing to diabetes mellitus

LU Xueshan ZHU Yongmei WEI Jieping

Treatment Area Six, Ment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Guangzhou 5104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arly mental nursing to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56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diabetes cured in treatment area six of Ment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mmon group and mental group with 28 cases in each. Patiens in comm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general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ntal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mmon group.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on group (P

[Key words] Mental nursing; Diabetes; Schizophrenia; Influence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疾病,获得此病的患者大多数会出现思维障碍、对于事物认知能力较差、且社会及家庭功能较弱,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的主要特点为血糖超出正常范围,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食量增大、多尿、体脂减少。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治疗较为有效的手段为药物与饮食及运动结合治疗,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属于特殊精神疾患人群,其对于临床护理措施与指导工作配合度较低、患者自知力较低、且认知功能缺陷,因此可能出现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时遵医行为较差、不能很好的控制饮食,会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为护理人员工作实施及家庭造成一定负担,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十分必要,提高患者遵医意识。本文研究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六区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划分普通组28例与心理组28例,普通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5.1±4.1)岁,病程在2~7年之间,平均为(4.0±0.9)年。心理组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7.0±3.1)岁,病程1~8年,平均(4.6±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3];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需排除有意识障碍及并发症可能性较大的患者,本次研究均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需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包括抑郁评分表及生存质量评分表,共发放112份调查问卷,均由患者本人填写,回收率100%。两组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基础治疗措施,包括使用药物控制血糖及抗抑郁治疗,普通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向家属及患者本人介绍疾病知识,

帮助其分析抑郁现状及对疾病治疗不良影响,积极指导其用药,告知家属及时陪伴并监督患者表现,给予其家庭温暖。心理组在前组基础上为其重点加强心理护理,包括:(1)对入院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让家属及患者本人对疾病有基础认知能力,告知糖尿病病情控制与饮食、运动及情绪等相关性。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室环境,了解相关规定,熟悉医务人员,缓解患者消极心理,护理人T应积极热情接待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其接受治疗积极性[4]。对于不能很好配合临床护理操作的患者,将患者零食及其他不利于疾病控制的食物收起,并嘱咐家属及其他亲属不要为患者携带此类食物入院。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包括嘱咐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多餐、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患者用餐时,应由护理人员全程监督,防止患者暴饮暴食。饮食控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在患者主诉空腹感时为其提供低糖水果充饥。(2)护患之间应积极沟通,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倾诉,耐心聆听,并给予一定建议,提高患者信任度,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3)护理人员应及时指导患者保持健康饮食及坚持运动,为其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告诫患者戒烟限酒。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其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告知患者家属协助其正确监测血糖水平,对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告知家属应做好患者病情观察[5-6]。(4)注重加强心理护理措施,根据不同类型患者应分别使用合适的沟通方法,积极与患者保持交流,告知患者疾病治疗是可以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疾病发展,有效控制病情,为其讲解科室治疗情况较好的患者案例,提高其治疗信心。对于患者疑问应及时解答,护理人员应采用人性化服务措施,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7-8]。(5)为其提供良好治疗环境,应在房间内摆放温馨设施,如摆放绿色植物,每日为患者播放其喜欢的音乐,鼓励患者放松身体,缓解内心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对疾病正确认知,依据患者喜好为其选择适宜室外活动,让患者增加与他人沟通交流。告知家属应及时陪伴患者,给予其关爱,鼓励患者积极融入社会,帮助患者疏导内心不良情绪,给予患者信心及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对其身心需要尽量满足,注意观察患者表现,对不良情绪积极干预[9]。(6)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不同与常人,对于药物服用意识较低,因此,护士应将每一位患者药物按时按量发放,并监督其服下。

1.3 观察指标

采用HADS抑郁评分表判断患者抑郁表现,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治疗积极性、情绪状态、睡眠及病情管理等,采用百分制,总分:90~100分,表示抑郁症状基本消失;总分:80~89分,有抑郁情绪;总分在低于80分表示有明显抑郁。采用QLQ-C30生存质量评分表进行评价,指标包括精神状态改善、配合治疗度、与人沟通及自我行为约束等,采用百分制评价,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评价较高[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抑郁症状评分

普通组患者疾病治疗积极性、情绪状态、睡眠及病情管理等评分分别为(77.16±1.23)分、(79.16±1.05)分、(78.30±1.14)分、(79.02±1.71)分;心理组上述评分分别为(90.04±2.48)分、(91.04±2.10)分、(90.28±2.12)分、(91.03±2.10)分,心理组均较高(P

2.2 观察生存质量评分

普通组患者精神状态改善评分为(77.41±1.11)分、心理组为(90.20±2.13)分,普通组评分均较低(P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容易引发各种器质性病变,且这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一般且病情治疗时间较长,治疗后期患者会出现心理抑郁情绪。当患者出现抑郁症时会出现长时间的情绪较低、同时伴有焦虑及精神障碍,此种情况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疗[1-2]。对于此类患者应在临床治疗期间关注其心理情绪状态变化,做好及时有效心理干预,且长期治疗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应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不良内心情绪。在现代社会中,糖尿病人群比重占老年患者的较大部分,由于此类疾病为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治疗与病情控制手段,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应抑郁心理,一旦出现此种情况,会对其疾病治疗进展产生一定影响,造成生存质量低下且疾病控制较差的情况[11]。且心理长期抑郁,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不利于疾病治疗,因此临床应对此类患者做好疾病控制的基础治疗与护理措施后,重点进行心理干预护理,主要工作集中在入院时健康指导、用药指导、饮食及运动计划实施、心理情绪状态评估、积极沟通等。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其不良情绪[12-13]。

糖尿病与精神分裂症此两种疾病均属于慢性疾病,需要接受临床长期治疗,且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所服用的抗精神药物会加重糖尿病病情,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更应注重饮食控制。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约束力较差,对于临床治疗与护理措施均不能很好的理解与配合,因此,做好护理干预工作重点进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有研究发现[14-16],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对其进行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措施,患者生存质量较好且抑郁状态缓解较好。本文发现普通组患者抑郁症状评分较低,后组较高(P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对其进行全面基础护理干预,包括做好血糖控制措施,为患者制定饮食、运动、及病情管理计划,嘱咐家属及时监督患者服药及临床表现,及时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做好心理护理措施,与患者保持沟通,鼓励家属共同关爱患者,让其感受到亲情关爱,嘱咐患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家属有效沟通,改善抑郁心理,大部分患者抑郁情绪得到良好改善且生存质量评分较高。

[参考文献]

[1] 陈依鸽,石晓萍,刘军,等.以焦点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抑郁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11):1117-1118.

[2] 包苗英.心理综合干预配合康复治疗在老年糖尿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9):1080-1082.

[3] 陈银萍.陪伴式情感护理对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7):985-988.

[4] 常利侠,王阿静.需要层次理论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6):177-180.

[5] 蒋菊芳,张紫娟,许玉芳,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4):493-496.

[6] 赵晶,娄培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积极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181-185.

[7] 吴冰,陈璇,杨莉,等.治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1(4):346-348.

[8] 陆少颜,王明珠.空巢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7):6-8.

[9] 龙飞艳,严谨,安,等.团体咨询对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治疗依从性及血糖水平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0(8):879-885.

[10] 申娟茹,李俊玲.认知行为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血糖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6):864-866.

[11] 张荀芳,于恩彦,吴惠英,等.综合康复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3):1556-1559.

[12] 裴丽,王燕,王美凤,等.社会生态模型下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相关因素关系模型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5):325-328.

[13] 赵小燕,范琳琳,徐旭娟,等.认知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糖化血红蛋白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43-47.

[14] 龚意,何燕,陈云,等.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影响因素和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6):882-885,886.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7

年轻人

老刷微博,信息依赖

在外企工作的孙小姐忍不住时刻刷微博,总担心漏掉最新的信息,因此失眠、食欲下降;平时总觉得手机响,一旦忘带手机就坐立不安,感觉错过重要的事。

信息社会里,许多人认为掌握信息越多,离成功越近。许多白领不得不拼命获取各类信息,强迫自己更新知识储备,可大脑里的“仓库”装太满,让自己紧张、浮躁、焦虑,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等症状。信息依赖还衍生出各种心理障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现,71.8%的受访者认为手机依赖现象很普遍,89.8%的人承认自己有“搜索依赖症”。这是因为手机和搜索引擎让信息来得更迅捷,但严重的信息依赖却可能转化成强迫症、焦虑症。

遗漏一些信息总难免,况且信息并非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感到累的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有计划、有规律地获取信息,有节制地消化新信息。休息时放松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走得更远”。养成看报习惯,因为报刊经编辑筛选,阅读很省心,还可看到深度分析与评论。

中年人

凌晨早醒,心境障碍

54岁的老陈快退休了,工作压力却还很大。他最近总在凌晨三四点突然醒来,再也睡不着。中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群体,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医学研究所调查发现,45%的中年人经常失眠或早醒,多因心理压力大。

早醒常伴随醒后浮想联翩,回忆以往得失或反复思考、揣测某件事,脑子里乱糟糟一片,越想越烦。早醒除少数因疾病引起外,大多数都与压力大、忙于应酬、老加班、对前途过度担心有关。这些职场负性事件带来不安全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加上失眠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积累可能诱发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早醒又是抑郁症的伴随症状之一,若反复早醒,并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消沉等症状,需尽早找心理医生诊治。

治早醒应从抗抑郁入手。俗话说,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说明治失眠有难度,需要耐心。患者首先要控制和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有助减轻压力。其次应长期适度锻炼,最好每天晚饭后锻炼1-2小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不过分劳累为标准。

老年人

沉默少语,可能抑郁

郑先生的母亲72岁,近日反应变迟钝,跟她说话爱理不理。家人以为是认知障碍症,带她看神经内科,医生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疑为老年抑郁症。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抑郁症;社区;护理

抑郁症是以明显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种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病情严重者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发病多见于秋冬季,病程较长,一般预后较好,不留人格缺陷,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症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但男性抑郁症自杀率高。疾病严重影响工作能力或效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做好社区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以2007年3-5月苍山县抑郁症抽样调查中筛查发现并确诊的重症抑郁发作患者234例为研究对象,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按照SCID的要求调症抑郁发作各症状发生情况.结果:在重症抑郁发作的9条症状阳性率依次为抑郁或情绪低落(96.6%)、兴趣或愉缺失(85.0%)、疲倦或精力缺失(84.6%)、睡眠变化(83.3%)、饮食或体重的变化(68.4%)、思考或集中注意力障碍(64.5%)、无价值感或不适当的自罪感(62.4%)、自杀意念或行为(37.2%)和精神运动激越或迟滞(27.4%),有7.7%的患者9项症状全部阳性。男性饮食和体重变化阳性率(76.7%)最著高于女性(63.5%);女性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阳性率(40.2%)显著高于男性(30.2%)。躯体症状中最常见的是疲倦或精力缺失,其次是睡眠变化和食欲与体重改变,患者报告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4.53小时。

1.环境适宜

由于患者的情绪常常处于消极状态,因此环境不能太阴暗。也不能太强烈,要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辅以艳色的小柬花,以利于调动患者积极良好的情绪,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2.保证安全

2.1患者生活环境中杜绝危险物品的存留,如刀、剪、绳、玻璃器皿、有毒物品,生活设施应安全。

2.2药品必须有专人管理,家属要督促患者坚持用药,绝不可间断用药或随意减少剂量或病情好转就停药,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剂量。每次服药后仔细检查,确认药物服下,严防患者藏药,以免一次大量吞服造成自伤、自杀。并将注意事项告知家属,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防患于未然。

3心理干预

结论:农村社区人群一些症状的阳性率低于临床患者,应进一步加强社区抑郁症患者的症状特点研究,提高抑郁症的主动就医率和临床识别与诊断率。

3.1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多叙述自己的想法,专心倾听,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患者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患者注意外界事物,同时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协助患者去表达他的看法。对患者所表现出的抑郁与痛苦心理给予同情和理解,帮助患者找出排泄压抑的途径,给予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了解患者的感受。家属应多与患者接触,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生理需要,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精心的护理是疾病康复的重要保障。

3.2帮助患者掌握心理自助的4种方法

3.2.1允许患者自己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包括痛苦的感觉,不要用自我批评方式否认或压抑它,避免过分压抑导致自卑、自责和情感压抑。改变患者的认知,让其意识到,接受痛苦的感觉是正常的事。

3.2.2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保持亲密的联系,取得良好的支持。主动向别人倾诉,可减轻心理压力。

3.2.3引导患者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不要用悲观失望的情绪蒙蔽自己的心态,要实事求是地看待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

3.2.4充分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患者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增强社交的技巧,使患者得到更多关心和帮助,帮助患者战胜痛苦。

4 自杀行为的干预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防自杀,是家庭护理干预的关键。家庭人员应熟悉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晨重夜轻”,故自杀多发生于清晨。应向家属交待明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异常言行,患者有无流露厌世的想法,警惕突然“症状好转”的消极患者伪装痊愈,以防不测。

观察有无自杀迹象。主要表现有:写遗书、整理衣物、突然关心他人、了断社会关系、收藏药品以及刀、绳等。指导家人掌握常见的自杀、自伤、自救措施。一旦发生自杀、自伤,应立即实施保护抢救,对此类患者要做好自伤、自杀后的心理疏导,了解心理变化,制订进一步的防范措施。

5预防

①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建立有效的渠道,了解其心理动态;②对社区的人口现状应做到心中有数,对高危人群及早干预,提供心理援助,使其正视现实。

参考文献:

1. 阎淑君.朱萍.管洁 住院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7,39(2)

2. 徐文嵘.男性抑郁症患者的护理策略进展[J].现代护理.2004,10(9)

3. 冀永清.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2)

4. 于波.唐玉琴.邵锦玲 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

5. 孝衍敏.李桂芝.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和指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3)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报告范文9

【关键词】 妇产科;心理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孕妇;焦虑;抑郁

A Study of Anxious and Depressed States on Pregnant Women at Pre-childbirth in Shenyang Area. Dong Yuzhen, Zheng Liyan, Liu Jinsong, et al.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the 202nd Hospital of PLA, Shenyang 11003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anxious and depressed state of pregnant women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basis for psychology tutorship and aid for spirit deliver. Methods 220 pregnant women in Shenyang area were tested with SAS and SDS questionnaires in symptom check list 90, and take 216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back. The table means were tested by the T test,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data of the countrywide common people. Results There a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AS of whole pregnant women with the countrywide common people model, but the SDS was less than the countrywide common model(P

【Key words】 Gynecological and obstetrics; Psychology state; SCL-90; Pregnant women; Anxiety; Depression

在正常人群中孕妇是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准妈妈,她们会有很多的想法和顾虑。特别是我国实行独生政策以后,绝大多数的女性都是只生一个孩子。由于没有生产经验,在产前会产生对分娩的恐惧和担忧的心理,而且会随着分娩期的临近而越来越强烈。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孕妇的分娩过程和胎儿的发育,对孕妇进行心理辅导,缓解这些不良情绪,使产妇顺利分娩是妇产科工作的重要一环,而进行这项工作的基础是掌握孕妇产前的心理状况。由于孕妇的性格个人不同,所以其不良情绪表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人表现为焦虑,也有人表现为抑郁等。了解和掌握孕妇产前的心理状态,针对其特点进行心理辅导,是当前我国产科学界急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按照国际心理检验的标准[1],对我院的孕妇产前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上半年来我院就诊的孕35周以上的产前孕妇随机抽取220名进行测试,将216名有效问卷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36周以下者(包括36周)72人(33.33%),37周者18人(8.33%),38周者42人(19.44%),39周者46人(21.30%),40周以上者38人(17.59%);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28.75±3.04岁;城市户口者180人(83.33%),农村36人(16.67%);独生子女100人(46.63%),非独生子女116(53.70%);妊娠1次以下者(包括1次)126人(58.33%),2次者66人(30.56%),3次以上者24(11.11%);分娩0次者140人(64.82%%),1次者68人(31.48%),2次以上者8人(3.70%);有职业者154人(71.30%),无职业者(包括个体业者)62人(8.70%);ABO血型为A型者46人(21.30%),B型者72人(33.33%),O型者74人(34.30%),AB型者24人(11.11%)。在216名被测者中,78人希望剖腹产(36.11%),138人希望自然分娩(63.89%),所有被检者均已通过精神疾病筛查,排除精神障碍。

1.2 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1,2]对产妇进行产前问卷调查。将调查问卷输入惠诚心理测验软件系统5.0,统计粗分和标准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0分为非焦虑,≥50分为轻度焦虑,≥60分为中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0分为无抑郁,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

1.3 统计方法 各项结果均以±s表示。显著性水准:α=0.05,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2 结果及讨论

2.1 孕妇产前焦虑和抑郁症状出现情况 在调查的孕妇中出现焦虑症状者为48人(22.22%),其中轻度焦虑症状的44例(20.37%),中度和重度焦虑症状者各为2例(分别占0.93%)。出现抑郁症状者共为84人(39.0%),其中轻度抑郁症状者和中度抑郁症状者均为42例(各占总数的19.44%),没有重度抑郁者。同时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产妇共有34人,虽然只占产妇总数的16.0%,但焦虑患者的70.83%同时出现抑郁,而抑郁患者的40.48%会同时出现焦虑症状,可见患有焦虑的产妇一般都同时出现抑郁症状,而有抑郁症状的产妇有4成伴有焦虑症状。Kitamura等[3]报道,孕期产生焦虑抑郁症16.5%。国内韩蓁等[4]报道,产前抑郁症25.5%。本研究显示,产前出现焦虑症状者48人,占22.22%,出现抑郁症状者84人,占39%,两种症状的出现率都明显高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学者的报道,这可能与来我院就诊的产妇多为文化程度较高、经济状况较好,以及妊娠反应症状较重的病例有关。

2.2 孕妇产前SAS和SDS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产前孕妇群体的SAS和SDS总粗分及标准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见表1。

2.3 不同群体间焦虑和抑郁症状出现情况的比较 产前孕妇的不同年龄、不同出身、是否独生子女、有无职业、文化程度、妊娠周数、妊娠次数、分娩次数、以及不同ABO血型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见表2~5。结果发现,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的产前孕妇焦虑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是随着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孕妇思考的问题相对较多,对妊娠及分娩的担心也相对较多,从而出现焦虑症状。同时,妊娠次数2次以上的产前孕妇焦虑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妊娠时孕妇比较兴奋和幸福,对妊娠和分娩时的痛苦没有体会,而第二次妊娠后,由于经历了第一次妊娠和分娩的痛苦,对妊娠分娩的情况有了比较深的体会,所以临产前容易出现焦虑症状。上述各因素的比较结果还显示,没有固定职业的产妇抑郁症状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同时,农村户口的产妇抑郁症状略高于城市户口者,可能是由于对分娩后经济状况的担心或其他因素所致。其他因素如产妇的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妊娠周数、分娩次数和血型等对产妇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没有明确影响,这说明妊娠和分娩这一人类生殖繁衍的正常生理现象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人都会自然地对待它,一般的因素不会对其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几乎没有什么因素能够使女性因为怀孕而出现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所以在对产妇进行产前指导时,只要指导她们相信科学、顺其自然,不要将妊娠和分娩考虑的过于复杂,在正常进行产前检查的前提下,不要有过多的担心,保持乐观情绪,做好产前和产后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准备,就可以顺利完成妊娠分娩的神圣使命。

3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5-42

[2]Kashani JH, Orvaschel H. Anxiety disorders in mid-adolescence: a community sample. Am J Psychiatry,1988,145(8):960-964

[3]Kitamura T, Shima S, Sugawara M, et 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the onset of affective disorders among pregnant women. Psychol Med, 1993,23:967-975

[4]韩蓁,李芬,崔丽侠,等.孕期抑郁症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增刊):63-6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