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8-28 03:40:19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动画速写;传统速写;差异性;立体观察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54-01

一、动画速写的现状与差异

动画速写是动画专业设置以来为配合动画专业新的教学体系而设置的新的课程,可以说是传统速写教学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国内高校对动画速写的认识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差异。动画速写在动画教学课程中的特殊基础地位,为正确理解动画速写与基础速写的差异性,下面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记录方法的差异性

动画是一门“活动的艺术”,它是通过速写来记录和表现一系列活动的画面。也就是说动画速写是通过多张带有连续性的画面来描绘某一个动作。这正符合动画原理中“帧”的概念。一般我们传统速写中,我们多是要求学生具备“静态速写”,注重的是利用线条来概括这个物体的外形轮廓和结构线。就被写生物体而言,通常都是在静态的状态下被写生,其本身不具备运动性。因为就艺术设计专业(除动画以外)来讲,速写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概括和造型的能力。但作为动画速写则是注重锻炼学生对一个动作的连续捕捉和分解能力。往往练习的是运动物体动态捕捉能力。这是两种速写就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出发点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记录中的连续和单一性差异。

(二)记录效率的差异性

传统速写特别是静态写生,主要要求学生概括地、灵活地、意向地完成对物体的描述。对于时间、线条、明暗、虚实往往较为机动。看重的是对写生对象整体动态感的把握。而动画速写则是锻炼学生合理运用动画线条,在绘制过程中以“快”、“准”、“简”为基准把对象描述清楚。这几点也是为日后动画规律课以及原画课,能快速准确完成多张连续帧训练打基础。所以线条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是动画速写教学的核心。

(三)观察角度的差异性

传统速写的“立体观察”,是指观察时注意对象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立体物,其视点是固定的,对象的位置也是固定的。传统速写则更为注重写生对于对象各部分风格、比例、结构、轻重、透视等关系的研究。

动画速写的“立体观察”需要观察对象的多视点、多角度、多焦距等方面。写生对象的位置都不需固定,可以移动,那么学生在物体移动的过程中加以捕捉关键动作,并加以记录。这样能为后期学习运动规律课时做一些适当的铺垫。所以,在运动中画好动画速写,要求具有正确的观察能力与富有创意的表现能力,而观察能力是表现能力的基础,如果不会观察,不懂如何观察,再好的表现技巧也是无用的。如何提高观察能力,对动画专业学生来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四)表现形式和手段方面的差异性

传统速写通常是根据绘画者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线、线面结合、明暗等表现形式。强调写实,客观地反映对象。动画速写以线作为主要造型语言,在手法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概括提炼和夸张变形并用,这些是与动画专业特殊的造型方式分不开的。动画速写的表现形式主张紧扣专业要求,主要用简练、明了、准确的线条表达形体结构,尽量避免明暗手段。线条的价值在于准确,在于符合透视规律、运动规律,因此动画速写对内在形体的要求尤其严格。

(五)功能上的差异性

传统速写作为一门绘画艺术基础课,以线条、线面结合、形体结构、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以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提高造型的能力,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快速表现技法积累经验。

而动画速写的模特可以是现实中有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在速写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形象转化为动画艺术中所需要的角色形象。这恰恰是传统速写所很少训练的范畴。此外,动画速写可以提高连续的动态画面绘制能力和提高镜头表达意识。它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训练自己的镜头感、透视变化及空间意识,加强视觉空间效果,便于与动画专业训练接轨,为动画片的实际制作打好铺垫。

总之,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速写的形式不断发展与变化,动画速写的形式也将随着动画产业技术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应用和完善。本篇文章旨在研究传统速写与动画速写的差异性,总结出各自专业领域中的特殊要求和规律,借此希望有助建立一个合理、健全的高校动画基础教育体系提供理论研究方向。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创新;几何画板;中职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9-0080-03

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很多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再加上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导致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几何画板》作为专属的数学教学软件,只作为开课的噱头,却在数学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不能为中职数学的有效教学提供技术支撑,是非常遗憾的事。因此,创新运用《几何画板》来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念

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能创新地运用《几何画板》,取得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最佳结果。

2.视听教学理论

在该理论支配下,创新《几何画板》运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加深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

创新《几何画板》运用的指导思想

创新运用《几何画板》,有序、有效地开展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指导思想如下。

1. 变“静态”为“动态”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新地运用《几何画板》中分、合、转、并、移、裁、展、定格、闪烁、切割、重叠、色彩等不同的变换模式,将静态图形动态化,动态地解释图形的构造及图形的产生过程,从直观上帮助学生把图形代表的这一类知识理清楚,甚至“活”起来,深刻地领悟概念的内涵,来创设数形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2. 变“无形”为“有形”

许多数学知识本身就隐含着某种关系和几何意义,创新地运用《几何画板》则可以把这种无形的关系和几何意义转译成有形的图形,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然后再根据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联想,逐步译成算式,以达到问题的解决。比如离心率的概念,就可采用这种变“无形”为“有形”的处理策略,既能直观醒目地演示离心率,又解释了其内在联系,同时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3. 变“特定”为“随机”

“数形结合”中的“数”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数,也可以是代数式、函数。创新地运用《几何画板》,可以把各种形式的“数”用几何图形表现出来。如正弦型函数,可以快速地输入参数,让多媒体课件绘制出相应的函数图象。当参数变化时,函数图象也随之变化。这种变“特定”为“随机”的处理策略,能让学生熟悉三角函数的图像,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随时从“头脑”中提取“三角函数图像”,居高临下地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4. 化抽象为形象

中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优越性不可否认,但其局限性也不容置疑,抽象、枯燥远离学生的经验、体验,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可尝试以《几何画板》为平台,创新地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教材知识形象导出并呈现给学生,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帮助学生内化抽象知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这些知识,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实现中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最有效的手段。

5. 化复杂为简单

中职数学知识系统是一个网络状的立体结构。每个知识点往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而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理解和思维能力有限,面对错综复杂的知识,不易弄懂、不易理解,致使学生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去做无效的、低效的探索,而且还可能影响其后续的学习,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创新运用《几何画板》,通过图表、纲要厘清框架,通过数形结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间接为直接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复杂知识点,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自然流畅。

6. 化未知为已知

基于《几何画板》,中职数学有效性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新知识的教学,而不能照本宣科,教授学生散乱、堆积的结论。教师要运用《几何画板》创设新旧知识融合情境、新旧知识对比情境、新旧知识转化情境,从而使合理的教材知识结构有序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让未知部分的信息、观点和概念与已有的知识体系顺利联系起来,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7. 化整合为零散

化整合为零散,就是以有效的微型课件和小积件在教学中呈现。《几何画板》不可能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不能进行大型课件的制作,但是它几何功能强大,动态表现能力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作简单、方便、体积小的微型课件和小积件。而每一个小课件和小积件都要具有有效性,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必要性的把握上,制作的小课件和小积件,应选择学生难以想清、教师用传统的方式或其他方式难以讲清的“两难”问题,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弥补学生思维难以完成的障碍。其次,在应用时机的把握上,制作的小课件和小积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能一味地用形象直观的动画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抹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阻碍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再次,在运用策略的把握上,制作的小课件和小积件时,应融入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完成有意义建构。

常用教学模型

1. 创“活”概念,辨析内涵

对于许多数学概念,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清晰地描述出它们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创新地运用《几何画板》,用动态功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清晰又深刻地把概念代表的知识想清楚,甚至“活”起来,深刻地领悟概念的内涵。比如,“增函数概念”图象上两个任意点P1(x1,y1)、P2(x2,y2)满足关系。而在传统教学中,用静态图形结合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表达它的本质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几何画板》来处理这一问题(如图1)。当用鼠标拉任意点P1(x1,y1)、P2(x2,y2)时,借助画板度量工具随时监控着两动点的x1,y1,x2,y2,的数量变化。这种变图形“静态”为“动态”、变数据“无形”为“有形”、变点“特定”为“随机”处理后,直观呈现了增函数概念的本质规律,学生在那一刹那的顿悟,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描述。

2. 数形结合,架设桥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中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太过抽象的知识,只记住生硬的文字、符号、公式,对文字背后蕴含的具体事实及事物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完全的感知,显然理性与感性之间脱节。比如,在立体几何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及点和线、线和线、线和面之间的数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等,我们都可运用《几何画板》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形”为“有形”、变“特定”为“随机”,创设数形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深刻地领悟概念的内涵,内化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与能力,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3. 实验验证、发现结论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了解数学背景,获得数学经验。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知识获得都是学生听教师口头讲述的,几乎不存在实验。为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以《几何画板》为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提出猜测、观察、探究、验证、输出结论过程。例如,“指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不妨采用数学实验进行教学:首先教师提供《几何画板》制作的指数函数y=ax图像的动画模型(如图2),能仿真模拟出所有的a>0且a≠1的图像;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对指数a从小到大取值(如图3),并操控模型图来观察相应的图像,在表中绘制图像,从而来分析和比较1>a>0、a>1两类指数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总结出指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并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这样的设计替代了传统媒体中的挂图或小黑板。它化静为动,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用语言描述的情景,通过《几何画板》创设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动态的问题情境,加快学生的认识进程,使学生不仅从实践中总结出指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研究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方法和理性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有效课堂实施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创新运用《几何画板》,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切忌盲目地选择《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能鼓励学生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要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重视直观和形象,而忽视理解和抽象,应有益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思想的理解,克服与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操作性原则

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需要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只有学生在动手操作《几何画板》的活动过程中,才会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认知结果,才能达到“意义”的建构。倘若缺乏学生的实践操作,那将只会成为一个演示过程,仅仅是《几何画板》的直观演示,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3. 探索性原则

长期以来,数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在完美的公理体系的包装下,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常被掩盖;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被动,漫无边际,不知从何着想,怎样去发现、探索。而创新运用《几何画板》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是利用《几何画板》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发现的线索和研究的阶梯。期望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实践中,体验到那条被掩盖着的思维轨迹,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数学现象进行认真观察、研究、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适用性原则

创新运用《几何画板》,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情境。面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也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在开展教学时,应以“适用、能用”为准则,不宜过分追求“高、精、尖”。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注重发挥《几何画板》优势,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设计出符合个性、符合教学实情的课例,使学生在其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遮罩;动态遮罩;激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5-1272-01

1 背景

在Flash的“遮罩层动画”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遮罩动画做得好,效果非常吸引人,但我觉得遮罩的概念很不容易讲清,那么学生对遮罩概念的理解更是不容易,为此,我仔细阅读并处理了教材,并利用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想通过范例,运用启发、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遮罩的概念,并做出优美的遮罩动画。

2 案例事件

2.1 片断一:遮罩的概念

上节课介绍的图层类型中,提到了遮罩层,但只讲了普通图层的使用。这节课想从普通图层过渡到遮罩层。首先创建两个普通图层,图层1在图层2之下。图层1的第一个关键帧对应的是一副背景图片,图层2的第一个关键帧绘制的是一个绿色的圆,圆只遮住了部分图片的内容。然后将图层2转变为遮罩层,此时,图层1自动转变为被遮罩层。测试影片后,便问学生:“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内容?”, “呈圆形的部分背景图片”,有个学生急不可待地回答了。当时,非常震惊学生的回答,顿时更深层次地理解了遮罩的含义,并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于是,将绿色的圆换成绿色的长方形,再测试影片,现在大家看到的图形形状是长方形,长方形覆盖的部分显示背景图片。并提问:“制作遮罩动画的两个图层,在两层相交的地方,哪个图层决定形状?哪个图层决定内容?”。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了,小组一番讨论后,就喊学生来回答:“××,你来说一下”,他立刻站起来,清楚地答到:“在两层相交的地方,遮罩层决定形状,被遮罩层决定内容”。“对极了,这就是遮罩的概念:在两层相交的地方,遮罩层决定形状,被遮罩层决定内容,这就是遮罩抽象的概念”。随后,我又问学生,谁能主动上台来验证一下我们刚刚总结出来的遮罩的概念?此时,许多学生举手,我同时喊了两个学生上来上来演示。只见他们首先把把原来的长方形改成一个五角星,测试影片,显示图形的形状是五角星形,待他们准备下去时,下面的同学说:换张图片试试看?他们也就非常快速地将背景图片更换成另一图片,测试影片,显示的内容为更换后图片的内容,大家此时的情绪与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之后,又再问:遮罩图层中图形的颜色影不影响效果呢?学生们又展开了讨论,并在自己的电脑上实践得出了结论,遮罩层的颜色不影响任何遮罩效果。

2.1.1 案例片段反思

由于我是初次上Flash这门课程,在参考的几本Flash书籍中,对遮罩层的概念都介绍得很含糊,通过上机实践,对它的概念也是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它属于“效果吸引人,但概念讲不清”的一节内容。原本,在第一个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内容?”时,只想让学生回答:“部分背景图片”,以此引导出我预想中遮罩的概念:被遮住的部分被显示,然后,再准备播放另一个事先做好的示例,重复说明“背景图片只有被遮住的部分才会被显示出来”,至于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没想到去概括与总结。没想到,学生的观察要比我想象的仔细,学生的回答要更比我想象的完善,让我一下子顿悟了如何更好更清楚地教给学生遮罩的概念:即遮罩层决定形状,被遮罩层决定内容。是学生的回答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 是学生的回答让我改变了教学思路;是学生的回答将我本要费力解释遮罩概念,变得清晰而易懂;正是我思路的调整,正是学生主动的参与,激活了整个课堂,使课堂显得那么活而不乱,富有启示。事后,与同事们分享这一细节时,我依然忘不了学生带给我的灵感、课堂的活跃与精彩,还在教学中体会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2.2 片断二:动态遮罩

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刚才引出遮罩概念时所做的是一个静态遮罩动画,接下来制作动态遮罩动画。我用不同的方式(由左上角至右下角,由上至下,由中心向四周)演示了班级的一张集体照,然后提议要大家思考:“我们学过了形状渐变动画和运动渐变动画,是否可以把这两种动画应用到遮罩动画中呢?根据这个范例,大家想想应该要怎样做,谁主动上来演示给大家看?”,课堂里又开始热闹了,小组间边讨论,边制作,不一会儿,有同学大声说了:“我来做”,这位同学上来演示了:在遮罩层利用遮罩形状渐变实现“由上至下”显示出集体照片的制作过程。此后,在老师与同学间的帮助下,全班学生均完成了在遮罩层利用形状渐变实现了动态显示照片的遮罩动画制作。此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对遮罩层施加渐变动画实现动态遮罩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实现同样的效果呢?”,几秒种的思索后,又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可以将被遮罩层设置成运动的,这也是动态遮罩”。该同学考虑得非常周到,这的确也是一种类型的动态遮罩,接下来他还给大家演示了让照片运动的动态遮罩效果。动态遮罩也就是将遮罩层或被遮罩层设置成运动的形式,以达到整个动画都是动态的效果。到课堂的最后,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展开的画卷”动画效果,学生看了,对画卷展开效果赞叹不已,跃跃而试,由于临近下课,就只是简单介绍这是一种“多层遮罩”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下课后自己思考并尝试着完成。

2.2.1 案例片断反思

以往的课堂,我大多是采用“五步教学法” ,自己讲解相关理论,根据理论,自己演示实例,之后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完成我演示的实例。大部分学生确实能根据教师的步步演示,勉强完成任务,但在此过程中,我忽视了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教学只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生缺少了思索的空间,丧失了创新的机会,更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课堂给人一种僵化、死气沉沉的感觉,知识的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先采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班集体照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的动态效果,引出了动态遮罩的一种方式,然后让学生去思考:有没有另一种动态遮罩实现的方法?在一系列的提问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实践,去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了“我想学”,“我能学”的教学氛围,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课堂呈现“活”的局面。这种局面告诉我:“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应该让他们去探索、去感悟,去总结、去尽情的展示自我,这样的课堂才中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这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2.3 案例启示

1)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比教师想象的要差,也可能比教师想象的要好得多,这时,灵活地应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差时,可能就不能按原计划实施教学了,否则,教学只会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当学生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时,教学的实施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这时,如能抓住契机,调整思路,就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精彩!

2)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激发学生愿学、乐学的兴趣。我觉得每期开始的那几个星期的教学十分重要,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几堂师生共同感到精彩的课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建立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以后的课堂教学实施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3)促进学生愿学、乐学,必须让教材活起来。教材是课堂的重要资源,它是教学的凭借,要用好教材但不能依靠教材。只有让教材鲜活起来,成为学生的朋友,发出对学生心灵的呼唤,学生才愿意走进它,与它进行亲切的对话。在此案例中,我利用多媒体,凭着对教材中的“遮罩层动画”制作的处理,简单而又轻松地引导学生学习了静态遮罩动画与动态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

4)课后尽量要留给拓展的空间。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给学生演示“展开的画卷”动画效果,激起学生更深入地学习遮罩动画效果,对于部分感兴趣的学生无疑有了思考的方向,拓展的空间,永不停息地追求新知的学习品质。

5)学生在机房里上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闹课堂中,教师如何调控做到活而不乱,还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等概念的区别.

2.理解射线及其端点、线段及其端点、延长线等概念.

3.掌握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对学生继续进行几何语言和识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几何语句.准确区别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几种几何图形.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概念、性质、画法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具体实例体验形象美;通过射线、线段的图形体验几何中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学:直观演示、阅读理解与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以直观形象来理解概念,以动手操作体会画法及性质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线段、射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三)疑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讨论,针对直线、射线的概念、图形性质进行对比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从而解决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疑、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直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阅读书本相应段落、自己动手操作等,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画法等.

2.通过反馈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及与直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画图题,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的模式进行教学,再辅以练习巩固.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直线的实例,上节我们也举出了很多实例.我们知道,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只向一个方向延伸(可用电脑显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一种新的几何图形—射线.

板书课题:

[板书]1.2射线、线段

探索新知

1.射线的概念

师:通过演示,我们发现射线向一方延伸.其实,它是直线的一部分,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板书射线的定义).

[板书]射线: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如图1,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就是一条射线,点就是这条射线的端点.

图1

【教法说明】关于射线,教师可更形象地解释:“射线”就是像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一样,因此,取名“射线”.这样可使意义与名词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此印象深刻.对于定义只简单提一下;不作发挥,并告诉学生:我们以后还要学很多图形的定义.

2.射线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3页,射线的表示方法这一自然段,并在练习本上表示一条射线,并注意射线的表示方法中应注意什么.

【教法说明】学生看书能看懂的问题,教师就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自己支配自己,而不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看书后回答射线的表示方法,教师演示画出图形.

(1)用射线的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表示,但端点字母要写在前面.如图2,记作:射线.

图2

(2)射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3:记作射线.注意“射线”两个字要写在的前面.

反馈练习:〈出示投影1〉

如图3:射线与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吗?射线与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吗?射线与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吗?

图3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练习,强调射线的方向性.端点相同,方向相同的射线才是同一条射线.

3.射线的画法

由学生看书后,在练习本上练习画图,找同学到黑板上画一条射线并表示出来.由学生说出画射线的要领.如图,画射线一要画出射线端点;二要画出射线经过点,并向一旁延伸的情况.请同学们说出:射线与射线的端点,并画出这两条射线.

4.线段的概念

教师由射线定义引出线段定义,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射线.我们研究了其表示方法,画法.那么,在直线上取两点又该怎么样呢?画出图形.

我们叫这两点间的部分为线段.(板书定义)

[板书]线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如:长方体、正方体的棱等就是线段.

【教法说明】介绍线段定义后,可让同学们说出我们周围线段的实例,以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想像力.同时,也帮助理解线段的概念.

5.线段的表示方法

师:像直线和射线一样,线段也有两种表示法.你能依照直线和射线的表示方法,试着说出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吗?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如图4,、为端点的线段,可以记作线段或线段;也可以记作线段.

图4

【教法说明】有直线、射线表示方法的基础,对线段的表示方法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不必强加给他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其表示方法,体会其中的成就感.教学中一

定注意,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能够通过自身垢体会悟出的知识,教师就不要一味地“灌”,要使学生学会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思考:线段和线段是同一条线段吗?

6.线段的画法

学生自己画线段,体会其画法,总结画线段的要领.

学生活动:在练习上画线段,同桌讨论画线段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注意问题.

(1)画线段时,要画出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不要画出向任何一方延伸的情况.(在这里可提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会说出:向两方延伸则成了直线,向一方延伸则成了射线.定会领略出射线、直线、线段的区别.)

(2)以后我们说“连结”就是指画以、为端点的线段.说明:“连结”是几何的专用名词,专指画出两点间的线段的意思.

7.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师:上节我们研究了直线的有关问题,这节我们又研究了射线和线段,通过我们的学习,你能试着总结一下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吗?

学生活动:同桌间相互讨论,在练习本上小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法说明】学生总结一定不会有层次,但要放手让他们讨论,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这也是学习几何中常用的方法,对一些概念、图形性质等往往需要对比归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从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联系: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直线的有限部分.

区别:直线无端点,长度无限,向两方无限延伸.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

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教法说明】对于练习中的第1题要让学生把图形和几何的语句统一起来;第2题也可问以为端点有几条射线;第3题要注意所填的词应恰当.

(四)总结、扩展

由学生填写下表,归纳本节知识点.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教学;概念;重点;直观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72-02

如何上好美术鉴赏选修课,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

一、旁征博引清概念

对于一门课程,明确概念,理清思路,是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作为老师,必须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清晰;作为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美术”和“鉴赏”的概念,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知晓“鉴赏”与“史论”、“鉴赏”与“欣赏”的区别,等等。在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中常出现“打体育”、“唱音乐”、“画美术”等类似的语病。这些语病的出现就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的。

有人会说,那些概念,很多教科书上已经谈过,老师不必担心学生概念不清的问题。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和个体理解能力不同,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概念,未必所有学生都能弄清楚。也就是说,要弄清概念,光靠课本还不行,还要求老师去做一些“旁征博引”的工作。

“旁征博引”的工作,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学生,二是老师,而关键是老师的引导。在备课时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考虑到课文中有哪些学生不易弄清的概念,对此先有一个预测,尽量多查一些资料,让学生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学到的知识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关于“美术起源”问题。在美术鉴赏教材中,都是只讲了“美术起源于劳动”,不曾论及其他观点。“美术起源于劳动”只是众多美术起源说之一,即是现代视觉文化中普遍认为的“马克思主义起源说”。其实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就已有了“摹仿说”、“巫术说”和“游戏说”。这三种学说,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它们只是谈到了艺术存在的“后天”因素,而忽略了艺术产生的更根本的原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谈到了艺术与劳动的关系,还涉及到了艺术与人脑机能、艺术活动与人体机能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美术产生于劳动”是艺术发生学说中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一种学说。

尽管旁征博引有扩大知识面和弄清概念的特点,但旁征博引并不是漫无边际或面面俱到,而是主要针对那些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学生比较关心或老师意欲解决的概念。比如,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主要介绍一下“人文主义”;讲鲁本斯主要介绍一下“罗可可”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讲宋、元绘画主要介绍一下“文人画”的产生及发展;等等。

二、提纲挈领抓重点

所谓提纲挈领抓重点,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通晓系统的美术理论,以课本知识系统为线索,紧紧抓住课本知识重点这个“重中之重”。

美术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在人类美术发展史上,各个时期大都存在这四种美术样式,然而每个时期这四种美术样式的发展则是不平衡的,于是便出现了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美术样式。比如,新石器时期以“彩陶”为代表,先秦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唐代以“人物画”为代表,宋、元时期以“山水画”为代表,明清时期以“花鸟写意画”为代表。而每一个代表性的美术样式中又有着核心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及美术流派。如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立鹤方壶》,秦、汉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是《秦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雕刻》,唐代的人物画代表作品是闫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及周的《簪花仕女图》,等等。

如果每一个时期只着重介绍一两个美术样式或作品,势必使前后的内容变得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因此,我们在“抓重点”的同时,必须将其建立在“提纲挈领”的基础上。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提纲挈领”主要表现在每一章的“概述”或每一课程内容前的提示或总论中。凡概述、总论中的内容,老师不仅要逐字逐句地分析、串连和讲述,还要结合实际作品及美术家,使整个章节内容贯穿一气。概述就像一条线,每个内容的重点就像穿在线上的珠子。“提纲挈领抓重点”就是使线穿珠而过,珠不离线,线不离珠。只有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显得有血有肉,有条不紊,谨“毛”而不失“貌”。在概述中重点讲解内容的联系性,分讲时重点突出它的时代特征及个性。

抓重点并不是孤立抓一点,而是要力求抓一点带一片。比如我们把清代的石涛及其作品作为鉴赏的重点,从而联系到、弘仁、髡残的绘画及其创作思想,以清初“四王”保守派绘画来反衬石涛的大胆革新精神,以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来论及石涛绘画对后世的影响。如此这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使重点鲜明突出,又避免了单调乏味,而且还给人一种“疏而不漏”的感觉。

三、明史通论重直观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创作不单单是为了摹仿客观形象,而且是无时不在地创造新的视觉形式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视觉形式也在不断地翻新,而这种翻新无形中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以说,作为一位美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是极其重要的。

所谓“直观”,就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直接的视觉认识和感受。达・芬奇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理智”;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雄强”;拉斐尔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秀雅”。人们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多是来自于作品的构图、笔触、色彩、形象等外在形式,而外在形式的演变往往隐伏着一些规律和内涵。古埃及人把高山、大漠、长河的神圣赋予皇权至上的金字塔,而金字塔那稳定、沉重、简洁的感觉又对人们的灵魂产生一种威慑作用。古埃及神庙的出现,使人们的那种“灵魂威慑”由外表形态转入内部空间。“罗马风”教堂中的“穹顶”蕴涵着人们对天国的所有幻想,对天国的向往又促使教堂建筑的外部形态向上发展,于是便出现了后来的挺拔向上、直刺苍穹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在众多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再现了往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辉煌。封建统治阶级及教会的豪华、享乐,曾使“罗可可”和“巴罗克”艺术风行一时。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美术雄风打破了过去古典主义美术的宁静,印象派绘画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对绘画本体重新认识……

“明史通论”就是明晰社会、美术的发展历史和通晓各个时期的美术理论。明史通论是我们准确把握各代美术作品视觉直观印象的最好办法。秦陵兵马俑被国际友人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数以千计的大型陶俑构成一个完整而威武壮观的军阵图。它给人的这一“气势宏大”的直观印象,正是秦王朝生气勃勃、不可一世历史的艺术再现。对唐、宋、元三代的艺术,后人曾做出“唐尚法、宋尚意、元尚趣”的理论总结和评述。唐尚法主要表现在“理法”、“法度”和“技法”三个方面。宋尚意主要表现在“意境”、“理意”和“诗意”上。如果说唐代的绘画多突出在“外功”上,而宋代绘画则多突出在“内功”上。元尚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趣”、“情趣”和“墨趣”。以山水画而论,吴道子及荆、关、董、巨是“尚法”的代表,文同、苏轼及“南宋四家”是“尚意”的代表,“元四家”是“尚趣”的代表。以上事例说明,明史通论不仅能使人们很快地把握对各代美术的直观认识,而且还能使人们的直观把握更加深刻而准确。

古人在对美术的直观把握上,曾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有人从风格上把握不同的直观,如“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有人从衣纹勾勒上显示不同的直观,如“雀爪郭熙,拖技马远”。

四、厚积薄发抒已见

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的不同之处,在于鉴赏有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欣赏一般不具有鉴别的意思。就是说,“鉴赏”是人们带着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欣赏”乃是人们带有一种肯定、赞誉的态度来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鉴赏与欣赏的区别在于能否对美术作品抒发个人见解上。大学生一般已进入成年人阶段,世界观已经形成,有了一定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对美术作品或史论表示一些个人见解则是大学生“美术鉴赏”选修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所谓“抒已见”就是让学生谈个人看法,这种看法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既能符合历史实际和言之成理,而又不同于他人的观点。

中国素质教育要改变那种“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学生从小学知识,往往不是主动获得,而是被动获得,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一种思想,即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改变。这种思想对抒发个人见解极为不利。当我们讲授美术鉴赏选修课时,要尽力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书本里的观点和思想只是编著者个人的见解,当然也有可能缺乏正确性或全面性。美术鉴赏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问题或事物有不同认识也是正常的;只有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就会马上活跃起来,他们的个人见解也往往由此而产生了。

“个人见解”不是“妄发议论”,这是让学生们必须理解的第二个问题。当学生提出某一见解时,老师要反问他:你的认识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观点,你准备用什么样的事例和论证让人们同意你的观点?当然这种反问不是泼冷水,而是为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去查阅资料和进行深入的思考。要使学生懂得,“厚积”是“薄发”的基础,只有“厚积薄发的见解”才是有意义、有价值和有说服力的。

鉴赏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对美术有很高鉴赏力的人,除了要具有深厚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具有哲学、历史、文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广泛修养。我们要对某一美术作品做出全面、公正、科学的评价或认识,就得对作者的思想、身世,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制作手法及材料,对作品在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专业;影视艺术

概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构建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的全新思路,是追求教育价值的崭新格局。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因专业特殊性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准传媒人的思政素质直接关乎国家形象的展示,牵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高等学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主观上普遍偏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积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影视类专业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对新潮思想多有涉猎,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引领。因此,引导影视传媒类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成为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关键任务。“影视艺术概论”是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在大一、大二普遍开设的课程。它是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文化、建立影视思维的第一站,从“起点”入手,整合思政元素,搭建全过程育人的专业课桥梁,在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明确“影视艺术概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要求课堂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要从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高度出发,把握课程特征,制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影视艺术概论”侧重对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规律、现象等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在专业培养的任务上承担着构筑影视基本观的基础性作用。从课程性质出发,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观念。围绕这一中心,课程思政可以从两个维度铺开:从影视理论来说,重点是培养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即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创作者;从影视创作实践来说,侧重于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创作方向,即弄明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作品。概括而言,“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与文化感知力。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相较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①。专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影视艺术概论”为例,该课程涵盖影视史、影视理论、影视创作方法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三方面出发,都能挖掘到课程思政的有益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在讲授影视史时,可以“以史为鉴”,致力于国情教育与主流价值熏陶,帮助学生端正创作的目的。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②以此为指导,教师可以从影视史中挖掘育人元素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例如,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二者都是电影创作者反抗文化压迫、立足社会现实的艺术尝试的结论,并引申至20世纪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了抗日救国使命意识的“左翼电影运动”。从这些电影史流派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讨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端正创作目的,认识历史使命。在影视理论的视听语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特有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调动学生感官认知,实现从感化到内化的思政教育过程。从视听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先进人物,可以起到智育加德育的良好效果。在影视创作方法论部分,可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动画影视,从认识“中国好故事”出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沉浮历程,探索国际传播的核心要义———“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和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说起,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明确“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③。再论及《大闹天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其艺术核心便是运用中国元素、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讲到90年代中国动画遭受日漫冲击和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回归传统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从影视艺术角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指引学生深刻体悟“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三、聚焦时事热点,把握德育时机

影视传媒类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关注时事。课程思政要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时事热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选择《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语言的案例。在主旋律节目形式多样、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当下,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艺术创作的底线原则与价值坚守,用民主平等的互动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可以提高课堂“抬头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用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选题策划,鼓励学生用影视作品展现家乡大美风貌,培养协作精神。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更可以借助网络授课的平台优势,引导学生观看和自主创作“战疫”主题的网络视听作品。在新形势的媒体环境中,课程思政改革除了要加强课堂建设,还需强化网络教育建设,拓宽育人阵地。

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④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承担着立足时代、贴近民生、关切现实、创新创造、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加强课堂育人的同时,建设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时空的全面育人体系势在必行。鼓励学生通过组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开通社团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展览,致力于新闻纪实与创意内容的生产,强调产品思维与交互设计,践行当代传媒人的初心与使命。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7

《诗经》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课堂效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广泛的推广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对美术艺术进行互动探讨,从而使学生互相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画工技能。目前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效率的应用方法进行探究。

一、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人们常说:“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成美的观念、了解美的概念的成长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美的概念,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形象理论化的阶段,他们对于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视觉形象这一教学理论的研究,合理利用这一理论,在他们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周围的事物形成一定的美的认识。比如对于简单的球形模型素描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对素描进行观察,并将自我的感受表达出来,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升他们对于美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使学生更加容易发现美和追求美。

二、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校要重点对美术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注重个性化的管理,合理合情地分配学习小组,将学习较好的学生与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让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都互补,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劣互补,让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得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小组的讨论成果及时地进行解剖和点评,帮助学生得出更好的最终结论,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全身心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重视艺术课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与逐渐走向独立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的悉心正确引导。因此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基础美术能力的培养,以便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美术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分组原则将所有的学生分成四个讨论小组,注重对讨论课的运用,通过鉴赏世界名画作品和经典作品等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以学习“达・芬奇的蛋”为例子进行分析,达・芬奇在小的时候被要求画鸡蛋,由于达・芬奇个性沉闷,不喜欢与他人进行交流,他在作画的过程中非常费工夫,但他在经过反复的作画画出鸡蛋与实际的鸡蛋大小、色泽、形状等仍是相差非常的大,因此老师要求达・芬奇与同学进行讨论,在经过了一番讨论后,达・芬奇终于明白了鸡蛋的画法,并创造出了“阴影理论”的作画方法。

四、正确进行引导,开展讲评和总结

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其进行描摹,在描摹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这幅画中美的因素。因为《蒙娜丽莎》这幅画作无论从那个角度看,蒙娜丽莎都是在朝着正前方的方向微笑,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让他们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观察画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然后按照自己的观察进行描摹,在描摹好后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然后选择出他们认为最好的一幅画,教师再对选择出来的四份画作进行点评,总结每一幅画作中的优缺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幅画中的艺术。

同时,老师还应该安排学生积极地对课堂上的素描内容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将自我认识在小组或是班级的范围内进行分享讨论,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蚋好地了解他人的认识,从而在美术学习方法阶段得出有价值的讨论结果。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8

一、以“数”化“形”,在新知疑惑处尝试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遇到新学或较难的数学问题时,难免会出现疑惑、困顿。这时,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数”转化为直观的“形”,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片断1:画图研究■÷2,大胆尝试算法。

例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为■÷2,一部分学生直接报出结果为■)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1:我想,分数乘整数就是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那■÷2就用分子4除以2,分母不变,得到■。

师:分数除以整数我们还没有学。除了计算,你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获到结果?

(学生想到画图的方法,猜想算法,如下)

画法(1): 画法(2):

生2:从画法(1)中可以看出,■里面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有2个■,即■,所以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就可以算出结果是■(如图A)。

图A 图B

生3:从画法(2)中可以看出,最后涂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化简后为■。我发现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的■可以用乘法■×■计算,所以■÷2=■×■,结果也是■(如图B)。

……

对于■÷2这道新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部分学生能凭直觉和前面所学分数乘整数的经验,猜出结果是■。然而,对“■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计算”等问题,学生的认识是混沌的。通过画图,还原题目的原始形态,既是研究分数问题的重要途径,又是尝试算法的直观依据。其中,画法(1)特别形象直观,一眼就可以看出每份有2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演示画法(2)中把■平均分成2份的动态过程,直观呈现“每份是■的■”,并引导学生用已学的乘法来计算,为他们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以“形”明“理”,在探究交流中体验

“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在过程中实现,只有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感悟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依赖教师简单的说教,而要通过创设适合的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使他们深刻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教学片断2:结合图形计算■÷3和■÷4,明晰算理。

师:尝试用这两种算法计算■÷3。

生1: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4除以3除不尽;用第二种方法计算,■÷3=■×■=■。

师:看来,第一种算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第二种算法对不对呢?

生2(出示右图):可以画图检验。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涂色,就表示这个长方形的■;把■像这样横着再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这一份就是■的■,■的■可以用■×■来计算,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份是这张纸的■。

师:画图研究■÷4,思考怎样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3(出示右图):先在长方形中表示出它的■,再把■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通过画图发现这一份就是■的■,可以用乘法■×■计算,所以■÷4=■×■=■。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最后涂色的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

计算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数的运算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与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数的运算就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计算教学一定要达到“明算理,会计算”的双重目标,仅通过教师空洞的说理与枯燥的计算训练是达不到的。有了前面尝试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计算■÷2的经验,在计算■÷3和■÷4这两道题时,学生主动找“形”来帮忙,利用画图来理解算式的含义,自主探索计算方法。通过动手画图、课件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寻算理、算法的过程,为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切实掌握算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体验到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势。

三、以“数”概“形”,在归纳推理中领悟

“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但也有其粗略、繁琐和不便于表达的劣势。只有以简洁的数学描述、形式化的数学模型表达“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魅力,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形”。特别是计算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直观分析中抽象、概括出正确的结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教学片断3: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总结一般方法。

(回顾探究过程,再次出示前面研究的三幅图,如下)

师:你能想象一幅图,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如果把A平均分成B份呢?

生1:每份就是A的■,即A÷B=A×■(B≠0)。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2: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

学生虽然经历了以“形”助“数”的研究过程,但还只停留在对具体、特殊实例的理解与认识上。上述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归纳等活动中,自主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结论A÷B=A×■(B≠0)更是对前面直观形象的探究的抽象概括。至此,学生的学习已从研究具体算式上升为推广总结一般普遍的方法,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四、“数”“形”对应,在反思总结中提升

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与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总结反思的过程,宝贵的学习经验只有经过概括、内化、提升,才能有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与生命发展的内在支撑。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归纳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提炼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方法,以提升对数学思想的认识,提高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断4:回顾学习过程,提升对思想方法的认识。

(师结合板书,引领学生回顾“举例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生:画图。

师:研究数的问题,可以找图形来帮忙,这种借助直观图形来理解算式含义的方法,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叫数形结合。这节课,我们不仅发现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还亲身经历了有价值的学习过程,收获了数形结合等宝贵的数学思想方法。

……

整节课,教师大量运用几何直观,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每道题都运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每次计算都结合图形来明确算理,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依托于具体的实例研究。将“数”与“形”一一对应的板书,既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算理,牢记算法,提升计算能力,又是对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直观再现,给学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记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同时,通过更高层次的反思、抽象、概括,使学生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学习方法与经验。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9

本设计针对的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43~4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测量并准确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方式,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拓宽认识图形的视野,深化认识空间的观念。

3.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数学联系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通过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

4.学生通过学习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应用,能准确地用集合图来表述。

【教学重点】

1.熟知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与特性。

2.了解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模具各一个, 平行四边形挂衣架一个。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的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在课堂开始以前,先做一个游戏好吗?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个游戏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叫“你来画我来猜”。

1.选择两名同学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

2.我拿出模板,放在黑板上,让下面的同学在空中比划图形。

3.讲台上的两名同学根据讲台下学生的比划猜出图形的名称。

4.寻找适当的时机,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模具放到黑板上。

5.然后,游戏结束,导入这节课的正题。板书写上平行四边形。

本活动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生都喜欢“玩”的形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把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引出来,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1.让学生拿出课本,并翻到课本的第43页。

2.先让学生速读本节课的大概内容。

3.运用课件讲解,并指名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位置。

4.回忆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6.用鼓励的方式,纠正引导学生想到的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7.让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区别。

8.出示课件,把设计好的区别表格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好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异同点。

9.学生填写好后,我再展示标准的填写内容,让学生进行对比并改正。

10.填写结束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自己指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

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本小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行发现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运用。自己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平行四边形跟正方形、长方形的区别,再跟教师的展示对比,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正确理解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根据上述知识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好,画归正)

2.出示平行四边形模具,然后根据它的不稳定性,让它发生变化。做这个动作的同时,师:同学们看到变化了吗?生:变矮了。

3.跟刚才的变化相比,用模具的实例进行教学。是不是上边跟下边的距离变短了呢?生:是的。这时,我在拿一条绳子,搭在了平行四边形的上边上,绳子垂下去的部分从下边部分截止。问学生,这个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呢?生:高度。

4.再次强调书本上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并板书。

5.让学生根据刚才自己在练习本上画的平行四边形,试验一下,看看能否量出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度。并用虚线标出。

6.学生画好后,同桌讨论,是不是还可以再画一条高?或者是可以画多少条高?还有平行四边形的底怎样表示?

7.经过学生的讨论,然后跟同桌商定由谁回答问题。

8.抛出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出来呢?(2)平行四边形可以有多少条高呢?(3)平行四边形的底怎样表示呢?

9.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行报名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10.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跟讲台上的几位学生一样的事情。(教师巡视,指正)

11.总结,纠正学生在画平行四边形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本节设计的目标:多让学生动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起到辅助、纠正的作用。因为自己总结出来的事情,学生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且记忆深刻。

四、研究思考(出示长方形模具,并不断变化后提出问题)

1.平行四边形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在变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出现了呢?

3.总结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学生联想,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挂衣架、卷闸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