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扶贫就业集锦9篇

时间:2022-11-19 07:21:07

大学生扶贫就业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1

[关键词]移民搬迁;扶贫路径;建议

[作者简介]张春美(1969―),女,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移民资金绩效评估和财务管理;韦晓梨(1991―),女,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移民搬迁扶贫路径选择及其绩效评估问题研究”(14GL20);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选择及其效应分析”(16ZK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补偿政策对特别困难地区农户减贫驱动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16ZK35)

江西省是著名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导致全省大部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区,涉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58个、国定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7个,国定、省定贫困县25个。自2003年以来,江西省对生存及生产环境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扶持。2016年江西省完成76万人脱贫,贫困人口下降到113万,贫困发生率降到3.3%。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达到9110元,收入增长率达11%左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江西省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退出。江西的移民搬迁扶贫路径选择及取得的成效,形成了独特“江西版本”。

一、江西移民搬迁扶贫路径及其取得的成效

(一)财政补助扶贫

建立移民搬迁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高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标准。移民建房补助由人均3500元,提高到人均4000元。县城或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2000元;乡镇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1500元;中心村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对建档在册的水库搬迁移民每年可获得600元的直补资金。对搬迁移民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特困户实行差别化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建房补助在人均4000元的基础上,每人增加补助1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户,建房补助在人均4000元的基础上,每人增加补助2000元。对实行差别化扶持后仍然存在困难的特困户,发放扶贫解困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

(二)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

据调查,因病致贫占比45.25%,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建立完善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做好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有助于保障搬迁贫困移民的健康,防止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风险。[1]为此,江西省为移民搬迁贫困户购买每人每年90元的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大病保险、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贫困移民个人自负费用比例预计将下降到10%左右。同时充分发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低保政策、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兜底”功能,确保应保尽保。2016年江西省设定移民搬迁农户低保标准为月均270元(3240元/年),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月均290元(3480元/年),分别比国家贫困标准线高出13.5%和21.9%。

(三)产业扶贫

江西省立足贫困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产业,增强搬迁移民群众的“造血”功能。江西省已建立“高效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信贷扶持+组织帮扶”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在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到户,一揽子解决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例如井冈山市因地制宜,培植优势产业,建立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群;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农民合作社、股份制企业,每年可获得20%的产业分红收入。井冈山整合乡村景点资源,实施“红色旅游+扶贫”战略,让贫困户分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井冈山市开创了“农产品+合作社+电商平台”“红色旅游+电商平台”,利用电商平台开发“红土地绿生活”资源,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

(四)帮扶就业扶贫

针对搬迁移民开展就业扶贫,对符合条件的移民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或创业培训等免费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江西省针对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现状,开创了移民搬迁进城进园新模式,以县城工业园为龙头,将偏远山区贫困群众搬到城镇工业园区附近集中安置,并就近到工业园就业,扶贫移民搬迁进城进园集中安置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不仅解决了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而且稳住了搬迁移民,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发展“一村一品”帮扶就业、开发扶贫就业、专岗保障就业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等多种有效的就业扶贫政策。[2]

(五)教育扶和培训扶贫

唯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落后思想观念,提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江西省对贫困户的子女实施教育扶贫,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扶贫体系全覆盖。对贫困家庭儿童资助每人1500元,对义务教育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对高中贫困生免除学杂费,对中职学生免学费,对贫困生高考招生倾斜“四个专项计划”。对特困家庭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建立“心连心”爱心资助工作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扶贫捐款资助,保障搬迁移民子女接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同时,组织搬迁移民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效率。

(六)金融信贷扶贫

江西省金融机构对有金融服务需求的贫困户和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企业提供了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按1:8的比例提业发展贷款资金,破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缺技术、缺服务、缺资金等问题,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升级。截止2016年7月底,全省贫困户累计贷款户数8.5万户,发放贷款34.96亿元。主要扶持了涉农惠农项目,支持地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在金融信贷扶贫中,开创了“油茶贷”、“光伏贷”“金穗油茶贷”等“一揽子”特色农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扶贫运作模式,并实施了就业金融扶贫、教育金融扶贫、医疗健康金融扶贫。同时,开展了普惠金融服务,并尝试“电商平台+益农信息社+惠农服务点”的服务新模式,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七)安居扶贫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扶贫

江西省2013年开始将居住在恶劣环境的群众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在城镇、园区,解决其住房和就业问题,实施安居扶贫。搬迁农户不仅可享受低价购房政策,而且享受移民搬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贴息、旧房拆除补助等扶持政策。例如,武县将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安置于武安锦城新区,成为全省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对搬迁对象出台了对拆除原住房并将宅基地用于复耕的农户,每户补助3-3.5万元;[3]搬迁人口,每人补助6 千元;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每户补助1.5万元。同时通过帮扶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施安居扶贫。

二、江西移民搬迁扶贫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资金扶持渠道单一,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移民搬迁扶贫安置所需资金扶持的规模大。但目前搬迁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财政专项资金。单一行政组织扶贫,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和财务风险。财政扶持资金主要以中央、省、市、县(区)逐级下发的形式,容易导致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滞后,部分资金结余较多,资金粗放式管理,使用效率不高。

(二)搬迁扶贫效果离扶贫目标尚有差距 移民搬迁扶贫主要瞄准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所涉及的县村。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扶贫路径的瞄准偏差,例如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中主要以安置区为单位,涉及到户的项目极少,贫困户难以直接从项目中获得自身利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短期效益明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续项目管理和维护机制,项目的长期效益较低,难以落实到贫困户以实现扶真贫的目的;[3]安居扶贫中虽然搬迁户可以获取建房补助,但相比于巨大的建房开支和装修费,建房补助显得微不足道,大部分移民因此背负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且安置房的面积、户型未能满足贫困户需求;安置小区的配套设施不全;移民土地资源在搬迁后难以有效调剂,搬迁后食品基本依靠购买,日常生活开支大;移民搬迁覆盖率较小,整体搬迁任务仍艰巨;贫困户因资金、技能和土地等资源约束,参与到产业扶贫难度较大,最终“变相”扶持了有资金、有技术的规模农户和龙头企业,难以做到扶真贫;贫困户加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因缺少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处于弱势地位,未能真正有效维护自身利益,无法实现真脱贫;培训和就业扶贫覆盖的面较小,每年有条件接受培训的人次很少,且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不强,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三)群众参与搬迁扶贫的积极性不高

江西省在开展搬迁移民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参与度不高,有些贫困户不能积极有效配合工作,隐瞒收入,虚报开支,以获取政府的各项扶持补助,这种落后的“等、靠、拿”懒汉思想严重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部分家庭常年在外务工未能参与到精准识别工作中来,仅依靠邻居或其亲友提供资料,评估时可能存在偏差。由于部分贫困区域的群众存在故土难离思想,顾虑无法适应新的安置环境,以及考虑搬迁的经济成本和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的社会成本,不愿意参与搬迁扶贫。有些贫困户严重依赖财政资金补贴扶持,对其他扶贫路径响应度不够,对“造血扶贫”工程的参与度低,明显低于“输血扶贫”。

三、破解扶贫问题及优化扶贫路径的相关建议

(一)拓宽扶贫资金筹措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打破单一行政扶贫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财政资金扶持。坚持政府、市场、社会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政府为主导,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力,企事业单位业、公益性慈善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扶持体系,形成“财政扶贫资金+金融信贷资金+企业投入资金+社会公益捐赠资金”的扶贫资金池。加强对资金拨付、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编制体系、完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严格项目申报、审批、管理、竣工验收、结算,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防止资金截留、挪用等违法行为,扶贫资金使用到真扶贫项目,提高资金扶持效率和效益。

(二)统筹一揽子扶贫,发挥协同效应

由于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选择扶贫路径时需根据扶贫对象的不同需求实施差别化扶持,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扶贫。同时,需要统筹运用一揽子扶贫战略,实施多元化扶贫,并根据扶贫路径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协同运作,发挥不同扶贫路径的协同效应,以实现每个扶贫对象受益最大化的目标,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帮扶贫困对象就业,并鼓励其以资金入股、土地资源出租或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增加其资本性收益和工资性收入。对参与贫困地区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实施税收减免税政策,培育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市场主体参与结对帮扶,健全社会帮扶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新格局。

(三)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增强搬迁移民的内生增长能力

提高移民对扶贫搬迁政策知晓度,增强移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责任心。提高移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发挥移民民主决议机制,使其真正了解不同扶贫路径的意义所在。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其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和培训扶贫,增强移民自身的脱贫能力,产业扶贫中增加贫困移民参与市场机会,使其有能力分享扶贫成果,由“他扶”转向“自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

(四)建立多维度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查考核

建立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多维度的综合绩效扶贫考核体系,采用分类与交叉、定性和定量考核指标,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和考核,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实施贫困退出机制,严格遵照贫困退出标准、程序、核查方法,严格评估和验收拟脱贫的县市,考虑脱贫的可持续性,确保高质量脱贫。对提前完成贫困退出的实施恰当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琦,冯丹萌,史志乐.十三五期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5,(9).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2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我省改革发展和扶贫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副主任传达了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副省长代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了重要讲话。副省长的讲话全面总结了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客观准确地分析了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进一步做好今年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以更高的认识,更大的决心,更宽的思路,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贯彻落实好副省长的讲话,全面推进我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年和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副省长的主体报告中已作了全面总结和详细安排布署。下面。我主要从学习党的届会全会和国务院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中提到的扶贫开发政策的理解和如何贯彻于我们的工作中谈几点认识,提几点要求。

一、把握新形势,提高新认识

(一)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的认识

党的大和届中全会《决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估计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的艰巨性、长期性,提出了到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和“四个加大、两个提高”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对低收入的农民全部实行扶贫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到年“等省藏区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等要求。我们既要正确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机遇,增强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坚定性,更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更高目标和要求,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尤其是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政策后,我省的贫困面、贫困人数将会有所扩大,脱贫任务更加繁重。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决定》关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于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的深刻含义。

(二)提高对扶贫开发战略的认识

副总理强调,要把研究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作为当务之急。目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呈现出专项扶贫、强农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完善扶贫战略,就是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更加明确战略任务、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完善扶贫政策体系,就是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并不断完善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在现行体制下,仅靠各方面的倾斜政策还远远不能弥补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欠账,远远不能弥补不断扩大的发展差距。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大扶贫”的格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不仅是被实践证明正确有效的,而且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扶贫开发基本的政策取向。

(三)提高对扶贫开发方针的认识

开发式扶贫方针,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之后,有些同志搞不清开发扶贫与低保扶贫的关系,在方针上动摇了,认为低保扶贫取而代之开发扶贫。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低保扶贫和开发扶贫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和替代的关系。低保扶贫的对象是生活极度困难的人群,手段是给予现金补助,目的是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但它没有解决其发展和脱贫致富问题。开发扶贫的对象是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手段是提供资金帮助和项目扶持,创造发展条件,目标是提高贫困群体全面发展的能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决定》在“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之后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所以,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低保扶贫与开发扶贫的关系,长期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

(四)提高对扶贫标准的认识

《决定》提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我国制定扶贫标准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瞄准贫困人口;二是制定扶贫开发政策;三是安排扶贫开发资金。根据这三个目的,国家把年1067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并根据年物价指数做出新的调整。这就意味着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还没有最终确定。目前,全省上下都在高度扶贫标准问题。省扶贫办已经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多方协调、多次测算等工作,拿出了建议方案。国务院扶贫办、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具体指导。确定我省扶贫标准,事关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扶贫标准和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在实事求是、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尽快上报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

(五)提高对扶贫开发历史使命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一是扶贫开发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使命。贫困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大难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不尽快消除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没有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综合扶贫,全面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二是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影响构建和谐新的重要因素。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治理贫困问题的系统工程。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成功实践表明,它在综合的治表又治本的方面,已经起到并将越来越发挥促进贫困人口减少、缩小发展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作用。因此,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增加收入,减少贫困,促进和谐,是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任务。三是扶贫开发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目前,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两大难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紧紧抓住生态恶化、贫困加剧这一主要矛盾和生态保护是前提、脱贫致富是根本这一主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加大异地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工程实施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问题。

二、拓宽新思路,构建新格局

我们要根据《决定》、《意见》和《讲话》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更新更高的要求,拓宽扶贫开发新思路,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进程。

(一)深刻理解大扶贫的内涵

一是就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言,是针对过去专项扶贫到强农惠农政策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并举转变。二是就扶贫开发内容而言,是针对过去解决贫困人口吃穿住行问题调整为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建设。三是从扶贫开发对象和范围而言,从过去扶持绝对贫困人口向扶持低收入人口转变,提高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同时高度关注集中连片的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实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四是就扶贫开发途径而言,从过去相对单一的途径向整村推进、异地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连片开发等多种途径进行,相互配套,相互促进。五是就扶贫开发方法而言,把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势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发展,拓展扶贫开发的空间,增添扶贫开发的活力,提高扶贫开发的水平。

(二)更加拓宽扶贫开发思路

去年,我们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紧密结合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财政扶贫到户资金为引导,着力整合生产要素,实施大产业扶贫战略,建成了8个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长效化的扶贫贫开发成功之路。国务院扶贫办对此项工作非常关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交流了的经验。今年,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特色示范基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经验,拓宽扶贫开发思路,着力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即在扶贫开发指导思想上由单项工作向统揽贫困地区工作全局转变;工作动力由扶贫开发部门单一作战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资金安排由分散投资向整合多方项目资金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各户经营、整村推进、联户经营、合作经营、入股分红、村企共建、村政共建等多种模式并举转变。从而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企业参与、机关帮扶、辽宁援助、各界支援”的大扶贫开发新格局。

三、抢抓新机遇,落实新政策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策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心,更加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加切实可行的新举措,全面落实好扶贫开发各项新政策。

(一)继续加大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力度

我们要在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对我省扶贫开发总体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大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力度。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直接关系民生的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筛选项目,兼顾扶贫开发长远战略目标,建立扶贫项目库”的总要求,加大抓紧组织编制上报《省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七个领域的扶贫开发项目的力度。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同各级发改委的衔接协调,力争全面落实《决定》、《意见》和国家扩大内需中扶贫开发政策措施。

(二)抓紧抓好开发扶贫与低保扶贫的“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为贯彻落实《决定》,最近,国务院扶贫办和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并且黄南州泽库县被列为试点县。省、州、县扶贫、民政部门要根据《通知》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定试点方案,落实试点资金,扎实搞好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为做好全省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新举措,创造新业绩

《决定》、《意见》和《讲话》对做好新阶段特别是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了确保今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确保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确保今后全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突出重点工作,强化新举措,真抓实干,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创造扶贫开发新业绩。

(一)着力抓好整村推进,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为此,我们要拓宽思路,强化措施,抓好关键,努力达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产业,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广播电视三有的“八有目标”。我们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去年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切入点,以长期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完善和创新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努力创出一条集中连片、产业带动、规模经营、综合开发、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科学发展新路。

(二)着力抓好异地扶贫,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异地扶贫是降低扶贫开发成本的一个好模式,是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有效途径。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移民扶贫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异地扶贫的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关键措施的全面落实。一要坚持基本原则。即:坚持群众自愿、就近安置、政府引导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二要探索多种模式。积极探索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产业转移安置、劳务输出安置等多种模式和途径,加快异地扶贫开发进程。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异地扶贫标准要高、产业连动、功能齐全的要求,以实施异地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达到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目标。

(三)着力抓好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按照“调结构、促发展、保增长”的要求,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努力实现农牧业增效、贫困农牧民增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三大目标。一是培植产业基地,提高规模效益。我们要强化和践行大产业扶贫战略,把实施产业化扶贫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连片开发试点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出扶持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的科学化、区域化布局,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长效化发展。二要扶持龙头企业,增强直接带动能力。坚持扶大、扶强、扶优和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大中小并举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重点扶持与产业基地和贫困农牧户密切挂钩、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三要完善经营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坚持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实行“企业+基地+贫困户、连市场”的相互对接模式,完善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群众得到实惠,企业得到发展。对挂牌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检查考核,公示公告,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四要培育经合组织,提升群众组织化程度。我们要把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与培育经济合作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提升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更加有序进入市场,实现广大贫困户稳定增收。

(四)着力抓好“雨露计划”,推进劳务经济发展

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是振兴劳务经济、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为实现今年培训转移目标,我们要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转变培训转移思路。针对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务工人员返乡的新形势,我们要转变培训转移思路,做到“二个转变、二个提高”,即:转变短期培训为短中长期培训并举,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从向省外输出为主向本省本地就业并举转变,提高服务于本省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加大培训转移监管力度。各地要向农牧民公布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政府补助标准,就业走向等,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与审计,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培训资金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完善培训转移服务保障体系。各级扶贫开发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创建“培训、输出、跟踪”一体化服务模式,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服务体系、劳务输出基地服务体系、法律维权服务体系,保障劳务经济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五)着力抓好社会扶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全面贯彻落实《决定》、《意见》和《讲话》精神,坚持帮扶单位不撤,帮扶人员不散,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突出抓好定点扶贫、辽青扶贫协作、村企共建、社会各界支援四个重点,深化帮扶内涵,拓展帮扶领域,完善帮扶机制,加大考核评比力度,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着力构建社会化扶贫的大格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为保证扶贫开发事业科学发展,加快脱贫致富进程,要继续完善和创建充满活力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机制。

第一,改进和完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按照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原则,继续坚持“省负总责、地区统揽、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重点强化各州、地、市级扶贫开发的职能和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的扶贫开发保障体制。

第二,完善扶贫开发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始终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开发宗旨,实行贫困人口“首扶制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分配方式,在以贫困人口、贫困程度等因素对扶贫开发专项资金进行公平分配为主的同时,对于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的地区适当增加投入力度。

第三,完善扶贫开发项目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制度建设,完善贫困群众、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监管体系。一是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专帐、专人管理。二是继续实行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三是全面落实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项目实施权、监管权和收益权。四是继续实行扶贫开发项目检查制、验收制、审计制。五是全面实行扶贫开发项目验收合格后移交制,签订合同,落实责任,加强后续管理和综合服务。确保扶贫开发资金真正全部用于贫困群众,确保扶贫开发项目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

第四,完善扶贫开发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坚持逐级考核、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坚持把扶贫开发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与贫困群众收入增加和贫困人口减少密切挂钩,加大绩效考评力度,兑现奖惩,进一步开创贫困地区真抓实干、奋力争先、造福于民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七)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引导,推进扶贫开发深入发展

着力搞好扶贫开发宣传工作,是反映贫困地区现状,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展示扶贫开发成就的主要载体,更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事实的重要窗口,是动员全社会支援扶贫开发的有效手段,是交流扶贫开发经验、鼓励先进的重要平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的力度。为拓展扶贫开发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宣传水平,今年,我们将继续实行扶贫开发信息宣传定期通报制和奖励激励机制。计划在上半年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扶贫开发系统宣传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达到交流、促进、提高的目的。

五、肩负新使命,塑造新形象

全省扶贫开发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促进和谐”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党和人民高度关注扶贫开发干部的一言一行。为此,我们要全面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努力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

第一,抢抓机遇,倍加奋进。目前,扶贫开发既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又迎来许多难得的宝贵机遇。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意见》和《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倍加奋进,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第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继续抓好各级扶贫开发干部培训,持之以恒学习理论,学习政策,学习法规,学习业务,学习管理,并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先进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促进工作。

第三,转变作风,调查研究。继续坚持把扶贫开发的着力点放到最基层,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全面体察民情,全面听取民声,全面反映民意;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树立新典型,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第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牢固树立“落实就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的理念,切实做到心为贫困群众所系,权为贫困群众所用,利为贫困群众所谋,在真抓上下功夫,在实干上出成果,努力让各族贫困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廉洁从政,无私奉献。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在扶贫开发干部头脑里更加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更加夯实廉洁从政的强身之道,始终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扎扎实实办事,为贫困群众造福。从而塑造好扶贫开发干部亲民、爱民、为民、富民的崭新形象。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整合优化资源,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二、精准扶贫范围及对象

精准扶贫全县农村贫困地区,以5个省级贫困村和7个市级贫困村为基础扶持村点,以全县3976户1070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三个全覆盖”:即挂点帮扶省、市级贫困村基础建设全覆盖、帮扶产业发展类贫困户全覆盖、救助保障类贫困户全覆盖。

三、目标任务

用4年时间,即2015-2018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一)减贫任务提前完成。我县以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3976户10701人为基数,全面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减贫进程。到2018年,力争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二)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保持省、市级贫困村和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到2018年底,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

(三)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到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8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主导产业,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职业素质,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贫困村服务体系较为健全,专业合作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四、精准识别

(一)核准底数。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在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中按照整户识别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精确复核,确保贫困对象的真实性和精准度。

(二)科学分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三种贫困户类型。

(三)建档立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建档立卡要求,完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四)动态管理。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以乡(镇、场)为单位,以年度为节点,以贫困户减贫工作进程为依据,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五、精准施策

(一)实施产业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农业银行、县农商行、各乡镇等配合)

1.用活产业扶贫资金。在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和干部驻村责任人携资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准产业并助其发展。

2.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贫困村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合作社+基地+能人+干部+农户”的模式,提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与金融机构协作,设立“产业扶贫信贷通”,支持贫困村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3.整合涉农政策资金。统筹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产业发展、土地整理等方面政策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产业、生产和经营“三个体系”,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推进贫困村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探索电商扶贫新途径。

(二)实施搬迁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规划局、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交通局、县教体局、县文广局、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县人社局、县微型元件产业指挥部、相关乡镇等配合)

1.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产城一体化”建设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优化村庄建设,对不宜居住的村庄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全面准确摸清底数,按照整体搬迁的要求制定实施规划。

2.落实搬迁政策。根据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通过打造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组合式帮扶、综合配套等有效模式,有序引导贫困群众向工业园区、向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不断提升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水平。对列入整体扶贫搬迁的自然村庄,原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安排,可调整安排至移民搬迁安置点。

3.统筹部门资源。整合扶贫移民搬迁、避灾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等政策,落实相关配套投入。国土资源部门要确保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交通、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作为建设重点,对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进点道路、学校、幼儿园、文化室、卫生所等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三)实施教育扶贫(县教体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规划局、县国土局、各乡镇等配合)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搞好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让贫困村群众子女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贫困村创办幼儿园,寻求探索社会办学模式,力争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创办一所普惠性幼儿园。

2.强化贫困生教育资助力度。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直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方面的资助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3.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通过定向委培贫困生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

(四)实施就业扶贫(县人社局牵头,县农工部、县公安局、县公路局、县残联、县教育培训中心、县各大产业园指挥部、县扶贫和移民办、各乡镇等配合)

1.提升就业技能。在教育部门普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雨露计划”特惠扶贫力度,通过对贫困户新生代职业学历教育、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就地参与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素质和能力。

2.实施订单培训。结合当地企业用工需求,依托省、市职业院校资源,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

3.购买就业岗位。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通过购买城市新增的城管、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用于帮助贫困群众就业。

(五)实施医疗扶贫(县卫计委牵头,县民政局、县新农合中心、县财政局、各乡镇等配合)

1.提高大病补助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推进“费用+病种”的医疗救助模式,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

2.扩大报销范围。逐步扩大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范围,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

3.取消起付线。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在本县范围内住院治疗的,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

(六)实施救助扶贫(县民政局牵头,县人社局、县残联、县红十字会、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等配合)

1.加强低保和五保救助。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和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对获得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通过发放补贴、临时救助及其他帮扶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2.强化慈善、养老和社会救助。强化相关部门慈善救助职能,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贫困对象享受到基本养老生活保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引导有影响力的企业设立社会救助公益基金。

3.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分类施救的力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别救助。逐步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

(七)实施基础扶贫(县委农工部牵头,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委、县文广局、县人社局、县环保局、县规划局、县供电公司、各乡镇等配合)

1.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对贫困村范围内的自然村组逐年按规划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点,将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给予每个村点叠加扶持,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整治村庄环境。

2.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结合我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对已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户,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必须率先带头拆旧还基,归还集体,由集体统一规划。对特困扶贫对象住房救助实行“交钥匙”工程,到2018年基本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居问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村庄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率先完成5个省级贫困村中的25户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力争2018年完成全县农村25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硬化;2015年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力争2020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土地整治项目优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覆盖;优先支持贫困村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优先扶持贫困村小型水利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帮扶方式

(一)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全面落实县、乡(镇、场)、村三级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确保“两个覆盖”(即:省、市级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做到“三个到位”(即:驻点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县本级挂点乡(镇、场)县级领导负责指导所在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驻村帮扶,要结对帮扶贫困户、定点扶持省、市级贫困村;各乡(镇、场)要统筹整合帮扶资源,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建立完善干部驻村包户帮扶机制,实现“两个覆盖”。各级驻村帮扶包户工作组(队)要明确帮扶关系,落实帮扶责任人,建立帮扶台账,实行挂牌帮扶,真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明确本部门肩负的行业扶贫任务,制定本部门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的特惠政策措施,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明确职能,制订计划,抓好落实。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扶贫济困、大爱”的平台作用,大力弘扬“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的社会正能量,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危旧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学、务工就业、生产扶持、技术培训、残疾人优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形成“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力度,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县直各单位要选派年富力强的得力干部充实到驻村包户工作组(队)中来。在驻村包户帮扶的同时,做好与省、市直定点扶贫单位以及市直其他帮扶单位的对接工作,在全县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各级驻村包户帮扶工作组(队)要积极深入挂点村开展帮扶工作,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4

一、认清形势,深化对扶贫开发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1、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最薄弱的区域,贫困人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最弱势的群体。近几年来,我县扶贫开发通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农村贫困面貌明显改观,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当前,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自我发展能力还很弱,贫困农村落后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让贫困人口富裕起来,减少贫困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因此,加快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艰巨性。一方面,消除贫困的形势越来越紧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扩大,城乡差距、农村中的贫富悬殊都在不断拉大,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内部更为严重。另一方面,消除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县扶贫开发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至2007年末,全县农村仍有17149绝对贫困人口和21996低收入人口。国家今年将出台提高扶贫标准的政策,按照新的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又将大量增加。同时,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其标准和层次都很低,基础很不稳固,自我发展能力弱,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收入波动大,极易返贫。为此,我们要对照党的十大七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扶贫开发经验,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各方资源,谋划长远发展,综合治理制约贫困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3、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把扶贫开发纳入纵深推进“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新赣县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主战场,瞄准贫困人口,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4、总体目标。通过重点解决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差、贫困群众收入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使贫困乡村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富裕之路,把贫困乡村建设成为符合“五新一好”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期间,确保我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每年各递减10%,至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5、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开发式扶贫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因地因户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三、瞄准贫困人口,创新扶贫方式,切实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6、摸清贫困底数。全面开展贫困现状调查,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贫困户的认定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组织群众参与,以村为单位每年将贫困户张榜公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7、政策资金帮扶。切实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政策,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以开发式扶贫的方式解决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问题;充分发挥扶贫到户贷款作用,帮助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缺乏资金的问题。县政府将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

8、智力技能帮扶。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贫困户子女入学实行“两免一补”资助政策;切实做好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政府建立贫困户子女就读大学救助基金,对考入大学无钱就读的贫困户子女给予救助;对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实行免费短期技能培训;组织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中高级技能、学历培训;有计划地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农函大学习。

9、医疗帮扶。更加重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就医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人数。

10、分类帮扶。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分类实施扶贫。对贫困村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对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区,通过移民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对住危房或居住条件十分落后的贫困户,要以积极的态度,采取过硬的措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扶持贫困户实施住房改造;因户因人制宜,一户一策,实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切实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四、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11、工作对象及扶持保障。重点是全县19个乡(镇)5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及今年新增的6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专项扶持资金确保每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五年50万元,分年到位。

12、完善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重点村“”扶贫开发规划。扶贫开发规划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确定,重点确保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项目以及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的项目。

13、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年度计划到县的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以村为单位,县将调出10—20%的整村推进资金,对扶贫开发重点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评,实行奖惩。

1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整村推进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教育,提高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巩固发展整村推进成果。

15、抓好中央苏区连片开发工作。重视中央苏区建设,开展中央苏区贫困状况调查,理清工作思路,为实施中央苏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做好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将赣县纳入全国全省贫困地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持的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中央苏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

五、稳步推进移民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环境

16、制定和实施移民规划。进一步摸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移民扶贫规划,分年有序实施,长期坚持,分级履行职责,层层抓好落实。

17、移民范围和条件。对全县的库区、深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少数民族特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等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居住点或自然村为单位按照先易后难、先远后近的原则,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将各迁出点中没有能力搬迁的特殊困难群众作为整体搬迁的重点,采取政府补助、部门扶持、社会捐赠、个人借贷等办法,解决搬迁建房问题。

18、搬迁目标和安置方式。根据“整村搬迁、异地安置”和“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办法,2008—2010年计划实施移民搬迁5000人以上的目标,并达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的。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和有土安置与无土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并按优化人口分布、方便就学就医、与城镇化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的要求选择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19、落实政策。县政府按规定落实移民扶贫配套资金,每年将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建房土地列入规划,优先考虑并切实加以解决,建房土地只能按成本收取费用;县财政将根据移民扶贫工作需要,落实移民扶贫工作经费;有关部门要把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规划,优先安排解决,提高集中安置点建设标准;对有土安置和无能力耕作的移民户,其原有土地要进行流转,不得荒芜。优先考虑移民户的就业问题,加强对移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加强移民后续扶持。无土安置的每户至少有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通过帮助流转山地种果或支持发展养殖业等多种途径,妥善解决移民户的生活出路问题。

六、积极发展扶贫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20、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增收渠道,积极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扶贫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贫困农户发展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覆盖农村,带动农民产业增收。全县每年适当安排扶贫资金用于发展扶贫产业。“”期末,每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均要建立1个有较稳定收入来源的主导产业,全面提高贫困乡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

21、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带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扶贫主导产业,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技术水平。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原则上用于发展扶贫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扶贫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七、扎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

22、认真组织转移培训。全县要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动社会保障再就业工程,认真抓好转移培训对象的招生、培训、转移工作,确保3年完成6000人培训转移任务。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基地监督管理,指导督促培训基地按要求组织实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效能,按照“符合实际、有利就业”的要求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坚持“长短”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采取订单培训、校企联训等形式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一户一名中职生”技能与学历培训。认真抓好贫困劳动力中短期技能培训。积极探索逐步提高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培训质量的新途径。

23、努力提高转移培训成效。扶贫部门要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用工单位、培训基地之间的联系合作,不断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培训基地与用工单位要签订培训就业合同,提高转移就业率。积极加强与工业园区企业的对接,解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问题。进一步提高培训转移就业成效,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在依托省、市培训基地开展培训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培训资源,多措并举,广泛开展各类中短期技能培训活动。继续办好农函大,充分发挥乡土能人作用,建立起一支扎根基层的科技扶贫队伍。

八、不断拓展社会扶贫渠道,营造“大扶贫”氛围

24、积极开展单位定点扶贫。加大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定点扶贫的力度。各帮扶单位要把定点帮扶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重要内容,要制定定点扶贫规划和计划,结合干部培养,选派得力干部,组成工作组驻村,直接帮扶到村,每年实实在在为贫困乡村办好事、办实事。派出单位要从政治、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定点扶贫干部。各级领导和各帮扶单位要尽可能选择到扶贫开发重点村挂钩帮扶。

25、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321”结对帮扶。按市级干部3户、县(处)级2户、科(局)级1户的要求,选择本人或单位所挂县、乡、村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把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列为结对帮扶的重点。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要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帮扶计划,每年至少三次上门服务,从帮理清思路、帮资金技术、帮发展产业、帮培训转移、帮增加收入、帮移风易俗等方面,给结对户提供帮助,增加收入。对“321”工作要进行造册登记。县委将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监督考核机制,每年对结对帮扶绩效进行考核检查和通报,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个人的重要内容。有帮扶能力的党员每人帮扶1户贫困户。

26、进一步拓宽社会扶贫渠道。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创新企业帮村带户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利”的发展格局;积极创新爱心人士捐赠工作机制,努力搭建受捐平台,为爱心人士和贫困户之间的帮扶活动牵好线、搭好桥。对捐赠50万元以上的爱心人士,县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积极创新对外联络工作机制,争取更多的国内外社团、企业、慈善机构的扶贫援助;积极探索企业家、国内外经济集团参与扶贫的路子;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争取多方面的扶贫资源帮助实施扶贫开发。

九、严格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7、严格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坚持县级财政报帐制度,严格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继续执行和完善扶贫项目三级申报、项目责任、项目验收等十项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把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作为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坚持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检查和审计,防止出现违规违纪问题。

28、强化扶贫资金整合。坚持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捆绑使用,确保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用于群众最需要、受益覆盖面最广的项目上,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配合

29、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政组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树立“亲民、为民、富民”的理念,加深对贫困群众的感情,把党的宗旨体现在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中,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服务。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扶贫开发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把扶贫开发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30、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关注贫困弱势群体,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全力支持,树立扶贫开发一盘棋的思想,合力搞好扶贫开发。

财政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要予以支持,确保上级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和配套资金计划落实到位。

交通部门公路建设资金应重点考虑改善贫困乡(镇)、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的交通条件。

发改委以工代赈资金应主要用于贫困乡(镇)的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卫生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贫困乡(镇)、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修建学校和卫生服务机构。

广电部门着重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村村通”工程。

国土资源部门对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移民建房用地给予免费审批(省级以上规定的费用除外),每户只收取证书费10元。

城市建设部门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优先、优惠进行规划设计。

供电部门要保证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正常用电。

地税部门对社会捐赠和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项目,按税收政策予以减免地方税;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所得税前扣除。

地矿部门要对贫困乡村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对易发生山体滑坡致使房屋倒塌的,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移民建议。

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贫困乡村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科技扶贫活动。

统计部门要加强与扶贫部门的协调,从有利于赣县争取扶贫开发政策的角度出发,及时搞好贫困人口的调查统计。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农村金融网络优势,积极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扶贫贴息贷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扶贫部门要以“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履行扶贫开发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加强调查研究,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农户,密切与贫困群众的血肉联系;勇于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以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工作、过硬的作风,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怀落到实处;廉洁勤政,时刻保持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扶贫干部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和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民政、林业、水利、劳动保障、就业、司法、计生、农业、文化、果业等与扶贫开发相关的单位部门,都要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履行好扶贫开发职责,特别是在资金安排、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与贫困乡(镇)、村相衔接。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5

这次全市精准扶贫动员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指示精神,动员部署全市精准扶贫三年攻坚行动。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扶贫工作形势,保持定力、乘势而上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其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及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看是:成绩不少、压力不小。

3、产业发展不断进步,但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中之重,依托贫困地区优质资源,大力培育特色种养、特色旅游、特色加工等特色产业,很多地方成功甩掉贫困帽子。但我们也要看到,产业扶贫犹如登山,越往后越难。特别是我市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弱,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形成真正的主打扶贫产业,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4、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但收入水平还相对偏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幸福不幸福,还要看收入。近年来,各地严格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强化项目资金扶持,贫困群众口袋鼓了、生活好了,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但还有部分群众因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缺少技能等原因,生活十分艰辛。我们要想尽办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决不让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落伍。

5、扶贫机制不断健全,但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各地按照中央“精准扶贫”要求,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方式,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机制。特别是领导联点帮扶、干部驻村帮扶、企业结对帮扶、志愿者自发帮扶等措施力度大、效果好。但我们也要看到,少数同志对扶贫工作认识不统一,存在被动应付、疲劳厌战、消极对待等现象,扶贫决心不大、措施不力、效果不佳。这些错误思想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效果,必须纠偏调向、端正认识,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二、科学把握扶贫工作重点,精准扶贫、精准施策

实施三年精准扶贫攻坚,关键要按照“四个一批”、守盛书记“五个突出”、家毫省长“四个精准”的工作要求,牢牢抓住扶贫开发难点与重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一个地解决好突出问题。

1、要把产业发展问题解决好。产业问题是贫困地区其他问题的总症结、总根源,必须下决心抓实抓好。要抓特色产业培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尽快建立扶贫主打产业。要抓产业项目落地。坚持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尽可能安排一些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项目与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到村项目要符合地方实际、发展需要与群众意愿,成长性要好、带动性要强;到户项目要符合农户自身条件和经济实力,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要抓产业帮扶转型。产业扶贫方式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重点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给钱给物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入股合作,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与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关联体。要确保贫困群众收入、贫困村集体收入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要把帮扶就业问题解决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整合人社、扶贫、移民、工会等培训资源,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技能培训力度,尤其要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力争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要拓宽就业渠道。人社部门和各类劳动服务公司要加强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强化劳务基地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贫困地区倾斜,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格局。要搭建就业平台。通过加快“135”工程、工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搭建更多就业平台,吸纳贫困农民就近就业,真正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弃农不弃业。

3、要把危房改造问题解决好。安居才能乐业。目前,我市一些贫困户仍居住在D级危房里,有的甚至居无定所,危改问题重任在肩、迫在眉睫。要发挥部门单位联动作用。坚持政府牵头,农委、住建、扶贫、国土、规划等部门参与,摸清底子,挂号销号,尽快消除农村深度贫困户D级危房。要发挥政策导向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市政府规范农村村民建房新政策,严格按照“两鼓励、两禁止”要求,引导贫困户合理选择建房方式,有效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撬动效应。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扶持贫困户建房原则上以自筹为主,不能大包大揽。要拓宽专项补助、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等筹资渠道,不能因建房加剧贫困度。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生产生活要求,不仅要让其有房住,更要让其住得称心、舒适。

4、要把教育扶贫问题解决好。扶贫先扶智。最大的贫困不是经济贫困,而是知识贫困、智慧贫困。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贫困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让贫困孩子“有地方上学”。要提高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加快实施“雨露计划”和“一加一”项目,健全勤工俭学、扶贫助学等机制,落实助学贷款政策,让贫困孩子“上得起学”。要加大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保障教师待遇,留住优秀教师,让贫困孩子“上得好学”。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就业能力和致富技能,让贫困孩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5、要把搬迁安置问题解决好。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实施搬迁安置,既能成功脱贫,又能长效长久。要抓好科学统筹。将搬迁安置与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搬迁方案,兑现安置政策,充分调动困难群众搬迁安置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抓好用地协调。积极探索贫困户搬迁安置用地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兑换、闲置农林场转让等方式,解决项目用地问题。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河道整理等项目新增土地,要优先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要抓好后续管理。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加大搬迁后贫困群众就业、就学、社保、生产等跟踪服务力度,确保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6、要把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好。农村扶贫要达到“走得出去”、“引得进来”的双重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所在。要严格按照省里精准扶贫要求,加快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到农家”。农田水利方面:要突出贫困村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山塘水库清淤扩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强化水利保障;电力电讯方面:要突出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三网融合工程等项目建设,消除贫困地区用电与通讯盲区。道路交通方面:要突出乡村通畅工程、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等项目建设,畅通农村道路节点中的盲肠路、半截路。生态环境方面:要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持续开展造林绿化,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到2017年,贫困村电网改造、交通通畅、互联网覆盖、安全饮水等比率达到100%。

7、要把政策兜底问题解决好。政策兜底是扶贫工作最后一道保障防线,必须切实用好用足用到位。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真正保基本、托住底。要严格落实社保政策。坚决兑现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基本社会保障等政策,该提标的要提标,该扩面的要扩面。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要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农村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两线合一”。要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因灾、因病、因残、父母或子女死亡丧失劳动力、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等五类特殊贫困户,严格按相关政策给予临时救助,真正让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全力支持公益性民间组织发展,倡导开展群众间经常性互助互济活动,帮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齐奔全面小康。

三、全面强化扶贫工作举措,合力攻坚、决战决胜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阶段,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必须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决胜战。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亲自部署、协调与调度,抓好工作落实。各县市区要担当主体责任,抓好责任分解、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一项一项压茬推进。各部门要立足职能抓扶贫,各负其责,联动协作,形成整体合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支部书记,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有能人干事、有条件办事。

2、进一步突出科学统筹。要统筹项目。科学捆绑发改、财政、水利、交通、卫生、电力、移民、农业等部门项目,引导投向贫困地区,收拢五指、集中力量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要统筹资金。重点整合民政、人社、教育、卫生等部门资金,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更多地往贫困地区投放,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要统筹平台。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科学对接商务、供销流通平台,远程教育平台,人社、农业、教育的职业培训平台,构建“一平台、两系统”,提升扶贫效率。

3、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通报情况,发现问题严格整改。特别是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发放情况督查,确保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要完善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对扶贫对象实现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有激励有约束。要落实三年攻坚方案“精准考评”办法,提高考核权重,强化结果运用,奖优罚劣,特别是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好的要坚决问责。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6

关键词: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战略;路径

作者简介:王锋(1972-),男,贵州德江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侯长林(1962-),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1-0066-0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是现阶段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路径和现实选择。如何选择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是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关键。因此,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和路径,发挥职业教育整合人、财、物等扶贫开发资源的功能,促进贫困对象的公平发展,对现阶段提高精准脱贫成效,推动全面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和路径的内涵

战略就是作为组织对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和全局性事项进行的谋划和方案。具体来说就是组织对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的全局性策划和指导。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指运用职业教育和相关反贫困理论,通过实施精准的职业教育,实现差别化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整体提升,从而促进区域性整w脱贫致富的谋划和方案。路径是指通向某个目标的道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路径就是指如何实施精准的职业技术教育手段,让贫困对象接受精准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内容,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的方法和途径。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有待加强

从当前来看,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面较大,对贫困对象识别的精准程度还不够。目前,对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主要是依靠基层扶贫开发办公室统一的家庭贫困情况登记认定,就读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学生到校后只要提供学生家庭贫困认定申请表,学生所在基层单位盖章认定,学校就按照相关补贴标准申报补助。对就读职业院校的贫困对象则通过各类培训,让其接受职业技能提升训练。实际上,在认定过程中,对于规定贫困区域内外真正贫困对象的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的贫困类别、贫困原因、脱贫能力、接受培训教育情况、适合的帮扶措施等信息不准确,使脱贫帮扶措施过于笼统化,缺乏针对性,影响了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举措有待改进

从当前来看,虽然全国各地探索并构建了“奖、补、贷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职业院校能力提升模式”等,扶贫开发由“输血式”逐渐向“造血式”转变,但是,在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贫困对象的脱贫意识不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扶贫开发方式未能有机结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就业帮扶等举措还缺乏精准性等问题,尤其是新形势下,如何从系统性、科学性、精准性、公平性、效益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措施还有待细化和完善。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扶贫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其顺利就业,从而能够创业致富,摆脱贫困。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最为紧密,因此,职业教育培训理论上应该要把教育培训的超前性、导向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既要注意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内容,又要注意灌输先进科技知识与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但是,不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未深入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充分调研,只重视职业教育规模而不管市场就业形势,许多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二次就业和后续发展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势必造成生产和市场两者之间的相互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岗位需求,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从而最终影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成效。

三、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战略选择

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着眼于凸显职业教育脱贫功能,通过职业教育的整合功能,实现人、财、物等要素有机集聚,在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公平性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脱贫成效。从贵州省来说,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构建与选择。

(一)非均衡发展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1]

非均衡发展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是指对不同贫困条件和脱贫能力的贫困对象,实施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措施和扶贫支持,通过部分贫困地区或部分贫困对象率先脱贫进而带动整体脱贫的发展战略。

实施非均衡发展反贫困的职业教育战略,是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但是,这种战略必须要高度重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优势,针对不同的贫困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和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确保此项战略选择取得实效。

针对贵州省贫困区域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对象文化素质差异大等现状,实施非均衡发展反贫困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要结合贵州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全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的发展机遇,对不同贫困对象开展分类培训教育。即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和年龄偏大,不愿意外出就业的贫困对象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等培养新型农民,促进这部分贫困对象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后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或者到附近的农业园区就业而迅速脱贫。对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对象,开展烹调技术、旅游服务以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等第三产业的培训,鼓励贫困对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对家庭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贫困对象可以结合当地工业园区各类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各类技能型工人短期培训,使其迅速走上岗位实现脱贫。对家庭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初中毕业生开展中职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提高职业能力。对家庭贫困程度低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一点的中职和高中毕业生,鼓励进行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系统性培养学习,使之成为就业创业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二)城乡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指打破城乡分割、分离、分立的状态,加大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通过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城乡职业教育互动,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降低农村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成本,促进城乡居民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脱贫能力差距,从而协调推进城乡整体脱贫的发展战略。

实施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既体现职业教育扶贫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性。但是,这种战略必须要着力加强城乡统筹,要把面向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农村产业需求、人口密度、文化教育程度等指标科学配置和合理调度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和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成本相对均衡,才能确保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贵州省由于城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当前,一定要根据《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在抓好地州市职业院校和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建设的同时,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乡村依托现有的中小学建设农民夜校,并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扶贫中的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等优势,整合相关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定点帮扶、就地培训等形式,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互补,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化的程度,解决目前职业教育投资短缺和教育投资效率普遍偏低的两大难题。同时,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树立优化、高效的意识,对新增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和设施,要全面考虑资源配置后的社共享化程度,尽可能加大共享面,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增强其反贫困功能和成效。

(三)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

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就是通过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技能素质提升和就业创业、产业布局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效益上实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使职业技术教育反贫困的功能和效益达到最大化、持续化的发展战略。

实施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精准脱贫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战略必须以现有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和资源优势为基础,充分考虑贫困对象的需求现状,特别是要认真处理好贫因人群与环境双边恶性循环的关系,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切入点,以产业扶贫开发为支撑,促进互动互补,才能确保既调动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又促进产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贵州省来说,低于全国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所占比重大,多数贫困对象长期面对贫脊的土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封闭的自然条件,造成这部分人贫困程度深,甚至部分贫困对象对战胜贫困已经丧失斗志,缺乏信心,加之部分贫困对象受传统多子多福等影响,形成部分地区贫因人群与环境的双边恶性循环关系。人口环境承载力相对过剩,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就业更加艰难,导致贫困升级。因此,必须要结合贫困对象的现实需求,围绕本地现有产业优势,选择技术程度低、培训时间短,就业需求大,效益较好的工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使其尽快上岗就业,尽快提高收入实现脱贫。

四、贵州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当前,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首先要针对贫困对象的贫困类别、贫困原因、脱贫能力、接受培训教育情况、适合的帮扶措施等信息不准确的问题,按照精准贫困对象标准,由扶贫部门牵头,建立省、县、乡三级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着力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民政等部门资助帮扶贫困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贫困补助、培训就业等有关信息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各类资助、培训等信息进行并网监控管理,准确掌握每一户贫困家庭实时贫困和接受职业教育的状态,确保贫困对象识别不错位、不遗漏。职业院校要建立贫困学生的识别机制,进一步甄别贫困对象和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等,配套制定具有针对性资助和培训措施,防止贫困对象享受扶贫权利和义务的不均等,从而确保各类贫困对象脱贫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技能培训

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脱贫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构建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并进一步规范行业劳动准入制度,鼓励各用人单位根据各类岗位的准入条件,优先录用既取得学历文凭,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的高中职毕业生就业[2],提高贫困对象增收致富能力,带动部分贫困对象改变过去“等、靠、要”的不良习惯,主动接受各类技能培训,真正实现职教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职业教育脱贫成效。从贵州省来看,要在现有高职院校36所,中职学校262所(其中技工学校33所)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加强中高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着力推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快速转型,构建以应用本科为龙头、高职专科为核心、中职教育为重点、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吸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实现职业教育和扶贫开发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分类分层的中高职学历教育和各种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有机结合,为各类贫困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

(三)完善职业教育扶贫联动机制,形成扶贫工作合力

为保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扶贫管理机构,加强对同行业的指导与统筹,强化同级各行业、各部门职业教育扶贫开发资源的整合,加强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使用、监督和评价的统筹,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内容和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加快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构建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机制,共同担当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同时,对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且完成质量较好的各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给予各种奖励,尤其是对认识到位,积极参与扶贫工作,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不断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对象要给予重奖,带动其他贫困对象积极谋求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员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扶贫工作合力,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四)增加职业教育扶贫经费投入,确保扶贫工作成效

针对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等问题,要建立政府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履行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在认真落实《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职业院校校舍建设标准》、《职业教育专业设备配备标准》等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通过信贷、资助等多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拓宽职业教育融资渠道,提高职业教育整合资源谋求发展能力,破解职业教育经费瓶颈问题。从贵州省来说,要在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规定基础上,加大《贵州省职业教育工作条例》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加快落实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并逐步提高贵州省贫困线标准,加大扶贫资金向职业院校倾斜和奖励力度,不断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扩大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的服务能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五)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产教联合扶贫

职业教育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贫困对象就业脱贫提供了机会,也就是说,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际上离不开地方产业的发展。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职业教育将是无水之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将是无水之鱼,要实现根本性脱贫也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动职业教育精史銎豆ぷ鳎必须大力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脱贫机会。同时,要推动职业教育瞄准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对贫困对象针对性地开展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产教联合扶贫。从贵州省来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围绕全省的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等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和战略性新产业等优势产业,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拓宽脱贫渠道。同时,着力引导职业院校围绕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保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六)加强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提高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对象识别、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资助措施、就业帮扶、跟踪调整的“六精准”,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着力加强内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要构建政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通过组建职业院校理事会,制定职业院校办学章程,吸引行业企业负责人进入职业院校理事会,形成职业教育办学合力。另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分类培养考核机制,完善兼职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建立择优引进或招考兼职教师的制度,吸引校外优秀兼职教师到职业院校授课。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加大青年教师下企业(或基地)实践锻炼力度,合作培养一批双师素质能力和实践教学胜任力强的专任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7

xx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x万人,为x个贫困乡镇"摘帽",x个贫困村"出列",x个空壳村"脱壳".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政策文件上,出台了《xx县减贫摘帽。同步小康实施意见》、《xx县扶贫攻坚"531工程"实施方案》、《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结亲十帮工作方案》、《驻村工作重点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实施强基固本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等,高位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在投入上,整合了县财政预算投入减贫摘帽专项资金x万元,扶贫产业资金x万元,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园区建设资金x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x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x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工作。同时,通过三资转换、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贷款风险分担,拉动信贷资金投入,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现正着手出台《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每年由县财政贴息x万元、上级扶贫专项资金贴息x万元,拉动信用社低息贷款x亿元(年息x%),解决x户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在脱贫路径上,一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行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发展马铃薯这一"短平快"产业,实现年亩产值近万元,2015年示范种植x亩,带动全县种植x万亩。集中连片规划种植x万亩核桃,春季已完成15541亩,冬季计划种植x亩,现全县已发展x万亩,建成示范点37个,特别是县财政今年投入x万元,强化抚育管理x亩核桃示范基地,挂果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扶贫养羊x户x只,项目效益和群众积极性、满意度提升。实行提子、刺梨产业大户带动,提子发展到现在的x亩,其中x亩已挂果、产量x万公斤,亩均产值x万元。贫困户每年在提子基地务工收入x万元。此外,建成稻鱼共生等精准扶贫示范点35个、面积x亩,亩均产值x元。发展辣椒订单种植x万亩左右,亩均产值x元。二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同发展、调结构、增收入。目前,共引进培育大户x多人,家庭农场x余家,专业合作社x余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x家,省级农业园x个以上,流转土地x万亩,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实行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同步走。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为抓手,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就是一个党建示范点、一个小康示范点,一栋黔北民居就是一个产业孵化器,建乡村旅馆x家x张床位,农民文化家园、文体活动场所x个x万平方米,黔北民居改造x户,示范点x个。今年1至5月,乡村旅游接待游客x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亿元。

2.几点启示

启示一:精准扶贫不是"数据扶贫".数据是衡量贫困情况的可视化指标,但一些地区、一些人为了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在数据注水上大费心机,表现为擅改脱贫人口数量、篡改衡量贫困的指标。这次,在xx县的座谈会上,该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就向我们考察组一行直言不讳,为了赶进度,他们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存在"数据扶贫"的现象。对此错误倾向,我们一定要警惕起来。确实,信息化时代,扶贫工作离不开准确的数据。真实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决策部门掌握贫困实情,但注水虚假的数据却可能影响整体脱贫的进程。因此,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无论是"精确识别贫困人口",还是"精确投放扶贫资金",都要做到数据精确、真实、可信,容不得半点水分。

启示二:精准扶贫不能等同于送钱送物。交流中,xx县干部反映,当前,有些干部对精准扶贫存在错误认识,认为精准扶贫就是简单的送钱送物,只要钱和物送到位了,就算帮助贫困户脱贫了。对此错误倾向,我们必须警惕起来。毕竟,钱和物只是杯水抽薪,只能解决贫困户眼前的生计,要帮助贫困户走出困境,真正脱贫,远不于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贫困户掌握脱贫增收的方法。比如,可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入手,让有条件的贫困家庭每户都有1个以上劳动力参加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从而摆脱贫困。

启示三:精准扶贫要注重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造血"扶贫,是持续稳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根本的长远的扶贫。在这一点上,xx县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比如,他们把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突出扶贫攻坚"x"工程,大力发展核桃、刺梨、特色蔬菜、有机高粱、牛羊稻鱼等产业,推动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我们抓精准扶贫,一定要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袋子才能鼓起来,贫困户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3.几点建议

建议一:推进精准扶贫,要突出产业扶贫。一是要加大资金扶持。要在财政扶贫资金中直接安排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并逐步增加,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要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要探索建立扶贫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创新扶贫产业融资模式,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业务,为产业扶贫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二是要坚持龙头带动。要大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形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要加大对贫困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贫困村发展和贫困户增收。三是要加强科技扶贫。要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贫困户运用科技致富的能力。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8

刘倩(1988-),山西垣曲人,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简介:

薛龙义(1956-),山西闻喜人,副教授,硕导,现在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任教,目前主要从事区域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贫困地区的发展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话题,本文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分析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和导致贫困的原因,了解贫困地区政府部门的主要扶贫方式,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贫困地区;致贫因素;政府措施;建议

一、垣曲县贫困区现状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运城市的东北隅,由11个乡镇,188个自然村,23.1万人组成,全县土地面积1620平方公里,居运城地区之首,但山地丘陵面积居多,占到全县土地面积的97.2%,属运城地区的山区县。“十一五”期间在中央强农惠农新政策的带动下,垣曲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1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144元,比上年增长69.7%;但和全省、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仍有差距,分别相差1586元和1541元,贫困问题依旧严峻。

二、导致贫困的因素

1、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统计,垣曲县农村目前有贫困村94个,贫困人口2.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7.3%。贫困村占到总村数的50%。是运城市人均收入最低县。垣曲县扶贫开发攻坚的任务十分紧迫。

2、主导产业薄弱,缺乏稳定收入。主导产业发展滞后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第一大障碍。在贫困村调研时,干部群众一致反应,当前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产业。有的村根本就没有像样的产业,有的地方虽有一定的产业,但多数有待升级。

3、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要素支撑不足。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偏僻分散的半山区和深山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滞后,与外部社会接轨困难,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4、致贫因素复杂,返贫机率较高。自然灾害频繁依然是垣曲县农村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08年的“7・29”洪涝灾害造成大量人员返贫。自然历史因素和新增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扶贫工作的不确定性,致贫因素更加复杂。全县每年减贫人数大约在1万人左右,而常年返贫人口至少在5000人左右。

5、生产成本投入高,生活水平成本开销高。垣曲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成本投入高,生活成本开销高。物价消费水平,因受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的影响,垣曲县历来较高。

6、农民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事实证明,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贫困的家庭,就越没有能力让他们的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贫困状况的能力就越缺乏,脱贫致富的希望就越渺茫。

三、垣曲县现阶段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片区开发,建立主导产业。

垣曲县今年规划实施的“三万亩核桃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可使全县11个乡镇9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65个),5748户25866人,(其中贫困户2644户11898人),人均达到一亩经济林。同时,县委、县政府以片区开发为契机,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县建立15万亩干果经济林,实现人均一亩经济林。5-7年进入盛果期后,按亩均纯收入三千元计,可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

(二)实施整村推进,改善生产条件。

整村推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其功能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能扶持的村在基础和社会服务设施、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近年来,垣曲县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基础的整村推进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到2010年统计,全县已完成整村推进的贫困村30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2%。

(三)搞好扶贫移民,消除贫困死角。

新阶段,该县着力实施的扶贫移民工程,为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然而由于垣曲县98%的地区处于山区,目前全县尚需移民搬迁人口约在万余人左右,也成为当地贫困“死角”,是扶贫工作的硬骨头。

(四)狠抓培训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2011年,垣曲县扶贫办组织了依托鑫源职业培训学校,共计培训406人,转移就业390人,转移率96%。据统计,目前全县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达到2万余人,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五)实行低保全覆盖,解决特殊人群的低收入问题。

2010年,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已在垣曲县开展,这是党和政府对这一部分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和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致贫的特殊人群,在实施扶贫开发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来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一条新政策。

四、对垣曲县今后扶贫工作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深对扶贫开发新形势的认识,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目前,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在贫困状况的主要特征是相对贫困问题。必须清醒的看到,相对贫困的问题严重存在,贫富相对反差越来越严重,而一些地方只注重发展,忽视占人口比例较小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有被逐渐淡化的危险,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必须实实在在的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运用各地扶贫开发的成功模式,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平衡发展。

首要问题是瞄准扶贫对象。扶贫政策必须为穷人制定,只有对象准,才能扶真贫。建议新阶段识别贫困户的标准应该准确细致,做到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

(三)增加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

近些年,中央、省级财政逐年加大了对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让我们听到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一片叫好声。但市、县两级财政的投入明显偏少。建议省、市、县每年将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列入预算,并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四)支持造血功能。

贫困地区要脱贫、要致富、要小康,必须以开放式扶贫为根本,以发展产业为第一。目前贫困地区最缺的就是产业,发展产业最需要的又是扶持政策。垣曲县贫困村大都位于山区、发展特色产业的资源很丰富,像干果、药材、牛羊、矿产等。

(五)多部门联动,建立“大扶贫”参与机制。

实践证明,只要多部门各抓共管,扶贫开发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继续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和部门扶贫责任,发挥扶贫部门跨部门的协调职能,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做到资金、项目、力量三个集成,发挥贫困群众扶贫主体地位,共同推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对投入到贫困县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由省政府下文从政策上明确规定一定的比例,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投向整村推进的重点村,真正形成扶贫资源的整合机制。同时,对机关企业派出的帮扶工作队,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不懈地帮扶下去,直到整个贫困点达到小康目标。(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通讯作者:薛龙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9

根据县委、县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某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十大扶贫工程”、“九大退出体系”等工作要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现将近期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传达落实“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暨业务培训大会”。

(一)、集中召开会议,传达上级精神。

“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暨业务培训大会”会议结束后,某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孔剑指示及时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传达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大会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大会会议要求,统一脱贫攻坚工作思想,部署近期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二)统一工作思想,提高脱贫认识。

某局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深入学习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脱贫攻坚思想认识,统一脱贫攻坚工作思想,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强化脱贫工作队伍思想力量,稳步推进当前脱贫攻坚工作。

二、近期开展工作

(一)加强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能力。

为落实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大会会议要求,不断强化扶贫队伍业务能力、提升脱贫攻坚力量,某局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深入学习脱贫攻坚机制和惠农政策,重点强化学习“十大扶贫工程”政策,并取得的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增加扶贫干部,提升脱贫战力。

今年四月末,某局陆续增加了四名扶贫干部,扩大扶贫工作队伍,强化一线扶贫力量,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继续优化扶贫工作队伍人员年龄结构,兼顾创新和经验力量;完善扶贫队伍人员专业配比,平衡业务能力差异,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热爱扶贫事业、敢于攻坚克难的扶贫工作队伍。

(三)深入走访交流,强化精神扶贫。

某局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加上户走访交流频率,确保及时掌握贫困户各项状态并针对性采取帮扶措施。一方面深入走访,充分了解当前贫困户的家庭经济状态、就业状态、精神状态、存在的困境,以及当前急需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增强与贫困户的交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与贫困户的深入交流和宣传教育,提高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引导贫困户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和爱国观念,营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及“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的浓厚氛围,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性工作不扎实。一是由于部分贫困户不定期外出镇上务工,务工地点分散,联系难度大,导致扶贫干部难以及时了解贫困户当前情况;二是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扶贫工作开展进度慢、效率低、难度大。

(二)产业扶贫开展不理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工作开展不理想。

(三)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举措

(一)开展感恩教育。加强对贫困户的宣传教育,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搞发展,一心一意谋致富;同时使得贫困户充分认识到,因为党的好政策他们已经走在了脱贫致富的路上,引导贫困户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爱国观念,营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及“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政策落实。一是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查漏补缺确保贫困户参加医保,保证贫困户知晓健康扶贫政策,及时解决贫困户普遍关心的医保报销问题;二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进一步摸清贫困户家庭教育情况,持续关注在外就读建档立卡户学生,同时做好“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培训补助政策等教育扶贫的宣传与落实。

(三)做好就业扶贫。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对有务工意愿的贫困人口组织对接好乡、镇诚信用工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同时做好转移就业平台的建设和连接,积极联系社区、私营企业和家政服务业等就业服务平台,确保经过培训的贫困人口有良好的岗位安置。

五、可行性建议

(一)要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村“两委”班子是农村群众的主心骨,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其抓落实、促发展能力如何,其自身的作风怎样,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村风、民风,直接关系到村上的经济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