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体育课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8-20 09:19:07

大学体育课总结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多种能力等内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南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省内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现状

新《课程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4年的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除了公共基础课大约720学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约为1900-2100学时〔1〕。专业必修课为112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3%;其中主干课程为846学时,占专业必修课75.1%;选修课总学时数约为88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选课为530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任选课学时也达到12.8%。

从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学时,这与新《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总学时数2600-2800学时大体相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总学时数为2902学时,比新《课程方案》平均学时2700多了202学时,与新《课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师同意总学时数在2400-2600学时,有69.0%的教师同意2600-2800学时,有27.6%的教师同意2800-3000学时。由此可见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比较适宜。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1.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在国外称为通识课程,它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目的是造就“通识之材”,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数的22.5%-28.8%之间,其中近一半的学时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开设学时数与新《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也有较大的出入。

2.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均是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开设了9门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一些高校还开出10多门一般必修课。通过调查分析,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特点为:(1)为适应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学生教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法,体育教学论等;(2)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会体育方面还开设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体育史等;(3)为满足体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等。(4)还开设了生物科学类方面的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5)开设了运动训练方面的课程,如运动训练学等。

从表3可知,4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均高于新《课程方案》所要求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太大。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同样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1.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结构水平更深一步的扩充和提高。是实现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在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新《课程方案》把限制选修课(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以模块形式开设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1)体育锻炼手段方法方向(2)社会体育方向(3)体育教学训练方向(4)体育保健康复方向(5)民族传统体育方向。每一个模块为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形成某一特长。

从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中开设的限制选修课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较广泛。但其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4所高校中只有南阳师院体育系把限制选修课分为体育锻炼手段方法,社会体育,体育教学训练,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5个专业模块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将这5种模块的课程混放在了一起,这样的设置方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容易使学生盲目地选课,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2.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

新《课程方案》中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个突出表现是选修课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比例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提供给学生们选择课程的空间越来越大。由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一共开设50多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个别院校仅开设了2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少,覆盖领域不多,未能覆盖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的、体育休闲类的教学内容少或无,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四、结论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调整或压缩,将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2

 

一、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在一定的专业人1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培养目标决定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而课程设置直接服从于知识结构,因此培养目标是影响课程设置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并置于首项,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但在培养目标的设计方面与国外存在显著区别:一是培养目标过大。一段时期中,我国大多数高樹巴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外大学具有明显区别。在美国,大学本科培养的是一种“毛还”,髙级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日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是当“未来商界领导人”;在香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主管级、经理级的未来人才”。

 

本科培养目标定位过髙势必造成在课程设置上的过深过多的倾向,我国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把美国等国在研究生层次上的课程拉入本科课程,与这一定位不无关系。二是培养目标过空。我国许多学校的目标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在阐述形式上没有统一格式,有的单列陈述,有的在专业介绍中陈述,但都比较具体、指导性强。学生能根据目标的说明了解就业去向,设计学习计划。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工商管理科学学士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毕业生能设计和管理一些创新和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面向顾客的”。市场营销工作职位包括广告和促销经理、会计主管、市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和公共关系经理。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计划通过课程和学生亲自参与的案例研究活动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融合在一起。

 

二、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目标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当然导致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一)课程设置总量方面

 

课程设置总量指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所需学完的课程和课时总数,反映课程设置总量的基本指标有课时总数和课程总数。在学年制情况下,课时总数一般以总学时数表示,在学分制情况下,则以总学分表示,当然,学分数也可以折算成学时数,课程总数则相同。

 

我国大多数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总量和课时总量高于国外同类院校,课时总量最高时达到3000左右(含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下同),课程门数也高于国外同类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大约要学习45门课程,有的甚至更多。近年来各高校都注意压缩课时,部分学校的课时已经压缩到2600课时以下,但课程总数却未见有相应减少,这与各校主要通过压缩毎门课程的课时数来实现总课时的减少有关。这与国外大学有很大区别:美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许多学校的学分总量在120—128,折算成学时数,约为2000—2200学时,课程数总量约为32门;日本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许多学校把最低总学分数基本控制在130-140学分左右,折算成学时数约为2200—2400左右,课程总数为35—40门,英国本科教育大都是三年制,且每学期所学课程较少,有的学校每学年才5门课,共需15门课。

 

造成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光凭理论教学就能产生的。

 

(二)课程设置结构方面

 

课程设置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因而受到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按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按学生对课程选择权利大小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知识范畴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语、体育保健类等。各种课程形成各自的结构关系,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结构。

 

我国大学的课程结构与国外有较大区别。首先,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上,我国专业课的比例大,通识教育课一般只占总学分的33%,同时,我国的通识教育课中,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学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的71.45%。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其次,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国外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1/3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髙达40%—60%。再次,在课程类型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的是分科课程,而国外大学更加重视课程的整合。

 

在美国,大学就普遍以“综合核心课程”的形式去要求学生进行一种“并非毫无目的的跨学科界限”的冒险。总之,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因此,美国的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型脚轻头重”,注*专业教育,不过专业分流性强,此与曰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高,善于技术改造,但缺少原创力,这也许是曰本经济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我国呈“圆柱型”,上下比例几乎接近,但是由于底部结构不合理,且选修少,所以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三)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

 

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即没有个性。尽管从理论上讲,课程设置权在学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还较强,对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两课”、体育、外语等,即使专业课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就势必造成这些课程的雷同。此外,各个髙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加强,也导致互相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借鉴,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被广泛效仿,导致个性化的缺乏。西方国家重视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也较有特色。在美国,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比美国大学与国外相应大学的差异还要大,美国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大学允许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学校尚未,存在的专业,如加州大学就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课程中选择—些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经一个特定的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便可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类专业被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

 

(四)课程的组织方面

 

在课程的纵向组织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二二分段”的组织模式,即在大学低年级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大学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目前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联系,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学生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差等。国外课程的组织和我国不同,在美国,虽然有些学校采取和我国类似的模式,在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我国大学教育,专门教育是目的,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美国的大学教育,通识教育是目的,专门教育是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当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出现矛盾时,通常的做法是将专业课后移。在日本,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已由原来的“二二分段”转向“四年一贯制”,其特点是普通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而专业教育课程也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所涉及。

 

三、启示与借鉴

 

西方国家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长期实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与国外比较,我们发现了我国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的诸多不足,也发现了国外许多成功经验,在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方面,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开拓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的方向,决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也决定着学生的市场定位。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学校间格式统一、内容雷同,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缺少人文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我们也应像国外那样采取市场机制,教育主要面向“客户”——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市场需求服务,制定具体的、务实的培养目标,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

 

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结构更适合我国下一步的发展,我国21世纪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其培养的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保证。这种课程设置的模式对解决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专业课比重偏大、通识教育课比例偏小,必修课的比重偏大、选修课的比重偏小,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例偏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例偏小的问题和面向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借鉴。

 

(三)适当减少课程设置总量

 

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总量偏高,这不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学生的时间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即使在大三、大四,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社会活动,没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人才交流会。面对上课和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的矛盾,学生很累,上课的老师很无奈。由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外语、数学等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上,而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相反学校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设置较多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并且大量都是课堂教学,学时多,这样,就有许多学生在专业课课堂上学数学、外语,课堂教学没有效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减少课程设置总量,当然,也不是课程总量越少越好,课程总量应与专业、与学生、与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商管理。

 

(四)增加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出国外许多大学课程设置具有相当的自由,个性化十分明显。而我国在这方面差距太大,这一方面是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少设置课程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各高校办学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味地扩招,一味地模仿,造成各个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基本上没有区别。不仅同种类型的学校之间没有区别,普教、职教、成教、电大、函授、自考等不同类型的办学单位之间也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学校培养出一个模式的学生,共同涌向有限的市场。这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择业困难,和我们课程设置的同一化不无关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我国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特色,虽不能像美国那样根据学生要求设置学校不存在的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本校工商管理各专业的特色,设置有特色的工商管理课程,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2]潘耀芳.中外大学课程编制的比较与启示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3

【关键词】合肥市 民办高校 公共体育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0-02

1.前言

近年来,合肥市民办高校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取得较大成绩,已成为合肥市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直接影响到了合肥市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公共体育课作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从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询相关材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实地走访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万博科技职业学院等三所合肥市内的民办高等院校,通过实地走访,对各民办高校的场地设施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师资情况、场地设施情况。

2.2.3问卷调查法

制定《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对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对体育器材和公共体育课程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调查。每个学校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6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98.3%。

2.2.4数理统计法

通过运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三所学校开设的项目以大球类项目为主,三所民办高校均开展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项目,除此之外,武术类课程也是三所民办高校均开展的教学项目。小球类项目在被调查的三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一所高校开展,且只开展乒乓球项目。田径类项目也是只有一所高校有所开展,健美操有两所学校开展。在调查中发现,每所民办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不超过7门,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相关要求,高等学校需开展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1],因此,被调查的民办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远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有限的体育项目无法保证开展课程的多样性,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

3.2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课年限及学时调查与分析

根据表2统计结果显示,三所民办高校的开课年限均为1.5年,开课学时均在72学时到108学时之间。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高校需给在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分四学期完成)的体育课程,专科不少于108学时,并为高年级学生设置体育选修课。通过调查,合肥市的民办高校并未达到标准要求,虽然这类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以专科为主,但因执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挤占部分课时,虽然安排了1.5学年的课程,但是并不能为学生开展108课时的体育课。

3.3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场地器材调查与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三所民办高校均有自己的标准塑胶田径场和足球场,篮球场数量较为充足,校均8块,排球场校均3块,乒乓球台校均6张,在被调查的三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一所高校有一片手球场。生均室内场地面积为0.13平方米,生均室外场地面积为4.2平方米。室外场地能够较好的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但是室内场地生均面积太少,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

3.4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师资结构调查与分析

从职称结构来看,三所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最高职称为副教授,仅有2人,占师资总数的9.1%;讲师4人,占师资总数的18.2%;助教最多,共16人,占师资总数的72.7%。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及40-50岁之间的教师各一人,分别占师资总数的4.5%;30-40岁之间的教师有5人,占师资总数的22.7%;3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最多,占师资总数的68.3%。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生占比例较大,共18人,占师资总数的81.8%;本科学历的教师有4人,占师资总数的18.2%。综合上述数据来看,被调查的三所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偏向年轻化、高学历、初级职称。这种师资结构的弊端在于大部分教师为年轻教师,缺乏高级职称教师的指导,教学经验有限,课堂应变能力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年轻教师较老教师能更快的接受新鲜事物,工作中充满激情,与学生交流障碍较小。

4.对策

(1)从公体课的课程设置来看,民办高校的开课项目以大球为主,小球类项目开设较少,每所学校的开课项目不超过7门,这需要学校和体育部(体育教研室)相互配合,通过不断的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体育教师“一人多课、一课多人”,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2)从年限来看,所有民办高校均开设1.5学年的体育课程,开课学时在72学时到108学时之间,高年级均未开设体育选修课程。由于每年执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挤占部分体育课课时,所以这些民办高校的体育课开课学生不能达到108课时。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需求,必须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课时。

(3)从场地设施来看,室外场地生均面积较为充足,可以满足学生锻炼需求,但是室内场地生均面积严重不足,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室内场馆设施,学校可以协同合作单位及其他社会团体,吸收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

(4)从师资结构来看,以年轻教师、初级职称的硕士研究生为主,高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人数非常少,这种不合理的师资结构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并且缺少上课经验,不能很好的处理课上的突发事件。从学校发展角度来讲,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体质,提高上课质量,应该聘请教授或专家,作为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且不断派出教师进行业务进修,优化师资结构。

5.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合肥市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较多问题,而且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态度也较为不满,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做到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视同仁,一方面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建设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实现民办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Z].2014,06,11.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4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现状

余洪权等学者在《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中总结到:“教学观念与方法陈旧;教学内容‘大而杂’、‘广而粗’;教学的旨趣不明;教学手段与目的颠倒[1]。”

刘逵学者在《重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到:“教师指导思想不明,教学目标不清,重技术教学思想‘顽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低,知识面狭窄,继续学习力度不够;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前瞻性,缺乏体育课的魅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缺乏灵活、多变的有效的健身方法[2]。”

王海鹰学者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中总结到:“体育课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体育课教学评价注重了对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行为结果方面的评价,忽视了态度、过程等形成性的评价,评价体系不够合理;体育师资结构方面,教师年轻化,以本科学历、初级职称教师为主,学历、职称结构偏低[3]。”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1.体育教师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混乱;2.体育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没兴趣;3.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4.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堂枯燥,没活力,导致学生积极性很低。

二、导致高校体育课教学问题的原因

张良玉学者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中总结出导致教学问题的因素有:“1.扩招引起的需求膨胀,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制度、管理、师资、设施等方面普遍面临较大压力,这对高校的影响是深入而持久的。面对庞大的学生规模,高校在解决学生的运动锻炼空间与本科生公共体育课的上课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2.体育教学管理欠佳,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与时俱,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学习需求,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考核缺乏科学标准,不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同。3.高水平体育教师相对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大多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师引进不足,教师整体素质的欠缺,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动机”

叶金平学者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研究》中总结出导致教学问题的原因有:“1.学校因素,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没有创意、教学评价绝对化、场地设施不完备。2.教师因素,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教师的技能水平较低。3.学生的自身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体育课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课程。4.教材的因素,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且枯燥无味,教材的程序几乎上都是讲解――示范――讲解――练习。”

综上所述,导致高校体育课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育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想上;2.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水平欠缺;3.体育教材内容单一,与现代体育活动内容脱轨;4.由于高校连续扩招学生,再加上体育场地设施数量没有跟上,导致学生得不到充足的场地设施进行体育;5.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不愿运动,上体育课都是来混一下,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体育教学效果根本不能达到要求。

三、高校体育教学对策研究

肖宇翔学者在《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提出了:“1.提高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2.改善体育课的教学条件;3.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5.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李学锋学者在《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和花玲云等学者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中都提出了:“1.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2.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3.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综上所述,根据大多数学者对改善体育教学质量所提出的对策归纳出以下主要的对策:1.学校领导应加强对体育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老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个人素养;3.教学目标要明确、有效;4.教学内容应紧贴学生的兴趣、需求;5.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老师要灵活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灵活应运,使课堂生动有趣;6.要加强对学校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尽量让学生不因师资、场地设施缺乏而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需求。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5

关键词:香港;高中;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指引;体育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 807.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31-05 文献标志码:A

进入21世纪,全球教育理念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欧盟(Eu)视教育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经合组织(OECD)则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而欧洲与美洲、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日本与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掀起了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浪潮。由此可见,基于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变革正成为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的热点。一个国家或地区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思想及总体规划往往会投射到其课程标准之中。它是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想性、纲领性、规范性与范例性文本。为顺应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香港地区多元的基础,巩固至2002年以来小学和初中多年课程改革的经验成果,同时更好地配合高中新学制(2年制改为3年制)的实施,我国香港地区于2007年颁布《高中课程及评估指引》及《高中体育课程及评估指引》,并于2009年正式开始实施。体育学习领域作为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改革的8大学习领域之一,历经多年新课程实施后的改进与总结,并结合国际体育教育改革的思潮,于2014年颁布最新一代《高中体育课程及评估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解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课程标准,分析其特点,管窥其体育课程改革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为我国体育课程标准修订和体育课程改革所用,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地同胞同根同源,有着相同课改背景和相似的课改议题,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当给内地课程改革更多参考价值。

1我国香港地区高中必修科目体育课程指引的结构

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指引主要由2部分组成,即必修科目(一般体育课)和选修科目。必修科目体育课程指非公开考试的体育课程,体现了香港教育对高中学生体育发展的共同的基本要求,体育必修科目课程计划为135 h(不低于总课时5%)。

1.1课程目标

2001年6月,课程发展议会正式提出了“学会学习一课程发展路向”报告书,提出在基础教育中建立一个灵活宽广而均衡的课程架构,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必不可少的5种基要的学习经历(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教育、社会服务、体艺发展、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为建构课程的基础,由知识、共通能力及价值观与态度这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8大学习领域(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同时强调各学科的整合,并要求尽可能与课改总课程目标相衔接,依据学科特点制定各自课程标准,协同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素养的未来公民。为此,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指引要求学生在完成3学年每周2节必修课后,应达到如下课程目标:1)改善已学会的体育技能,学习一些新的体育活动,并积极及持恒地参与最少1项与体育有关的联课活动。2)懂得分析身体动作,评估健康体适能计划的成效。3)在体育学习的情境中,应用解决问题的技巧。3)在学校及社区中担当体育领袖或小教练,服务社会,培养责任感和领导才能。5)把坚毅、勇于面对困难的体育精神及其他个人素质,转移并应用于日常和社交生活中。

1.2共通能力(有学者译为“核心素养”)

共通能力是人们得以生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各种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包括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研习能力。共通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能力,也是立足与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转移到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不同学习领域所需共通能力有所侧重,不尽相同。体育课程特别注重发展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而《指引》提出跨领域的学习,与其他学习领域的融合,能帮助学生不同能力得到拓展。2008年亚太经合组(APEC)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较早引入“共通能力”。

1.3价值观与态度

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Bailey等在评述学校体育对学生道德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时指出,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公平竞争、个人责任、与他人合作和体育精神等道德理性的积极发展。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体育强调知识、技能等课程内容基础地位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正面价值观和积极态度的养成,主要包括国民身份认同、责任感、承担精神、尊重他人、坚毅、关爱和诚信。《指引》以整体课程模式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涵盖认知、情感和实践3个层面的发展,全面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对学生情意态度、行为批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梳理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发现,尽管对“核心素养”的表述有差距,但其内涵的界定上有很多的共性。一致认为价值观与态度对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社会的积极作用。

1.4课程内容

“教材是一定时空背景下,教育理论、课程目标、学科知识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物化’,是教育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介”。1998年我国香港地区《中学体育科课程纲要》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体育常识、田径、游泳、球类、舞蹈、体适能活动等6大类。2014版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必修科目课程内容分为8大类,即田径、球类、体操、游泳及水上运动、舞蹈、体适能活动、户外活动及其他活动。

对比发现,2014版高中必修科目体育课程的活动内容持续重视田径及体适能活动基础作用,突出身体活动对人类发展的积极作用。另外,《指引》新增了富于探索、勇于挑战和敢于冒险的户外活动项目,以及贴近生活、关联社会、展现民俗和充满想象的其他活动。同时,其他活动也是对其他7大类体育活动项目的延续与拓展。

1.5实施要点

首先,《指引》对于教学的建议是:对于目标与内容的设置需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能力的特点,在所设置学习目标多元的基础上应有所侧重。应照顾不同群体学习的多样性,在同一课程架构下建构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校可结合实际条件,挖掘本地区或学校的传统与特色,实行课程内容校本化改造,真正实现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执行者等效能,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指引》对于评价的建议是:在教与学的实施环节评价上,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通过观察与分析他们对体适能、技能、知识与态度等的总体表现,掌握每位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做出确当的评价,为制定下一步计划做好准备。在评价的方法上,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进展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保证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再次,《指引》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是: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为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学校可善用“学校发展津贴”或其他资源,向外寻求专业支援和聘请教练,协助推动体育联课活动,为课程提供额外的专业支援,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等原则,还要注意开发与利用内容一定要与身体练习相关,实施的重点强调校本化课程改造。

2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指引的结构

选修科目是基于必修科目之上,采用真实性及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课程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学习兴趣、运动能力等自由地选择适合的体育课程。体育选修科目课时安排为,每周3节,其中2节为理论课,1节为技术课,课程计划为270 h(不低于总课时的10%)。体育选修课是我国香港地区中学文凭考试科目(相当于内地高考)。

2.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开发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因此,课程目标应具有前瞻性,指向预期的学习结果。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指引确立了6条课程目标:1)认清并满足自己在强身健体方面的需要,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保持体适能在满意的水平,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并且不滥用药物;2)认清并满足自己在提升自我方面的需要,在一般体育课最少2项活动中展示相当的知识和技能;3)认清并满足推广健康生活模式和建设健康社区的需要;4)具备探究精神,可以进行实证探究和运用探究结果讨论课题或时事;5)展示反思能力,既充分理解体育、运动及康乐的价值观和文化,又能多角度和批判性地讨论课题或时事;6)在体育、运动及康乐方面展示共通能力,特别是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并应用至生活其他方面。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及情感3大方面,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

2.2课程内容

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可分成4类:1)科学基础;2)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基础;3)共通能力;4)价值观及态度。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9个理论部分和参与体验部分而达成。9个理论学习部分分属3个主题,主题一:强身健体(占总课时30%);主题二:提升自我(占总课时30%);主题三:关心社群(占总课时24%)。9个理论学习部分涉及不同学科,包括生理学、营养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管理等学科,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能帮助学生在科学领域和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领域打好基础。体验部分(占总课时16%),体验部分重视9个理论学习部分与体育必修科目联系,强调理论结合实践,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

2.3实施要点

首先,《指引》对于教学的建议是: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承上”显示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强调与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启下”体现选修科目体育课程与大学课程及毕业后出路的衔接。为落实课程总纲纲要的时代性,选修科目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必须融入多学科的理论学习部分,通过与必修科目结合,要求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设计、实施、评价及调整关于强身健体、提升自我和管理社群的计划。以期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这些课题,反思社会现象,以达到相互启发整合的效果。

其次,《指引》对于教学方法的建议是:应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课程资源等,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要求体育教师熟练运用直接传授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共同建构式教学法等。同时,要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活动情形,随时制止危险举动,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例如有突发事件,依程序紧急妥善处理。

最后,《指引》对于在教学评价的建议是:评价范围包括行为、态度、知识与技能,评价兼顾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课业成绩通过校内评估活动和公开评核2部分表现获得。校内评估活动可采用课后作业、口头问答及反馈、短测验、笔试、观察查核表、专题研习、学生学习过程档案等。公开评核采用水平参照模式反映评核结果,包括多项选择题、短答题、长答题及实习考试,不同等级水映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3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指引的特点

3.1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由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2部分组成,必修课程主要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及水上运动等8大类身体活动可让学生获得6个学习范畴相关技能、体适能及共通能力,并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选修科目采用真实性和跨学科的课程设计,由理论部分和体验部分组成,9个理论学习部分涉及不同学科,能帮助学生在科学领域和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领域打好基础。体验部分则实现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融合,做到知行合一。同时,体育选修科目作为我国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科目,许多大学的入学条件需要学生高中阶段修读体育选修科目。而鉴于体育选修科目的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吸引众多有运动特长或是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从而为学生入学或深造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体育学科影响力。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及学生多元发展路径必将引起我国内地专家学者的关注。

3.2课程目标达成具有可操作性

课程指引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上层,有时难免显得宏观抽象,为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彰显课程教育功能,香港课程研制组精心构思、合理设计,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可操作性。首先,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要点,从而达成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价值观与态度的养成等,课程脉络清晰,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指引之中。其次,以人类动作发展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选择课程内容的立足点,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更多地要求学生能在与各项能力相匹配的具体身体活动中达成学习目标。再者,课程指引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教材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使得学生从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变,促进学生真正全面理解和深刻体验体育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在《课程指引》附录部分,提炼汇总了《指引》中关键词汇,并进行了“词汇释义”,例如“我国香港地区中学文凭考试、联课、学习领域”等,使得课程指引易懂易学,更具操作性。

3.3注重学科整合和课程内容衔接

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改革8大学习领域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培养具有共通能力,正面价值观和积极态度的社会公民;因此,课程研制组强调8大学习领域的课程进行水平整合、协同发展。课程的设计及思路可以规避课程过于分化所导致的学科本位现象,有利于实现课程功能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体育课程通过“专题研习”让学生有机会跨学科学习,从中建构或共建知识,通过“联课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相类似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为配合《指引》实施,2013年香港颁布实施《体育学习领域6大学习范畴课题概览》指出,我国香港地区高中必修科目体育课程与中小学9年一贯制体育课程建构于同一课程体系,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动作发展规律,在课程内容选择与动作技能难易程度上,构建垂直衔接且层阶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保持教学活动连贯性,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从单个运动技能学习来看,例如在游泳不同学习阶段的手臂与腿的动作教学上,运动技术侧重点不同,由易到难,由单一运动技能到整体技能的过渡,体现运动技能学习有较为明显的前后相继,层阶递进的关联。

3.4课程指引突出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

我国香港地区课程目标的拟定,基于其课程理念,同时又与能力指标遥相呼应。课程目标所应达成的9种共通能力是社会生活必须养成的基本能力,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共通能力既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基点,又是课程设计的依据,评核的准则。《指引》特别指出不同学习领域对学生共同能力的培养侧重,有主有次。例如体育学习领域,特别强调包括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4项共同能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改革不仅只是注意到不同学习领域中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更关注把体育课程与其他学习领域课程相互渗透与融合,提供一个复合、交叉、灵活、多元的跨学科的学习背景,进而达到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例如与“科学教育”学习领域融合,要求学生透过不用运动科学的科目,例如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了解身体的功能及协调性。从科学的观点了解运动服饰及装备对体育活动安全的重要。至此,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能力指标,三者一以贯之,形成有机的逻辑联系,层层落实。

3.5课程指引下的德育功能一以贯之

对于德育的重要性,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只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不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就是给社会培养危害。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改革专家们认为价值观和态度影响学生行为及生活方式,是全人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石,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元素。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德育课程内容主要呈现如下特点:1)将价值观及态度等观念操作化,明确其具体的行为规范,建立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的对应体系,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2)身体活动、技能习得及价值观与态度养成紧密结合,相互整合,从中凸显了学校体育课程中人从身体到心智进行整体性塑造的功能和责任。3)德育具有生活化、多元化等特点。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生活情境、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运用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在相关的人际语境中,形成正面的价值观与态度。

4结论

1)强调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Oliva认为衔接是指课程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例如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初中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连续性,其重要之处在于减少不同学习层次之间的缝隙,让学习者顺利地从一个学习阶梯过渡到另一学习阶梯。我国香港地区体育课程内容垂直衔接且层阶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保持了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没有站在系统论的高度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中小学各学段的体育课程内容并未形成有效衔接、梯次递进。未来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动作发展规律等视角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而建构内容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结构完备的课程内容体系。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6

1.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纲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追求的是学生完成体育教育、保证学生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获得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追求形成终身体育、健康生活的习惯。其真正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运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评价,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站得高,看得远,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是为了教学目标而设定,但又不能局限于学生一堂课的锻炼目标,而要放眼学生体育锻炼的周目标、年目标,甚至是更长的阶段性目标。同时,长期的目标是通过每一堂课来实现的,教师要把每堂课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紧密相连,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花很大的功夫细细研究,总结经验。

2. 制定切实可行体育教案是课堂教活动的指南。一堂体育课上得是否成功,课前教案的准备是关键。“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活动的每个细节体育教师在课前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案的内容要善于承上启下、推陈出新,有一定的延续性。

3. 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堂课都会遇到新问题,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教师没有不断的课堂教学总结和反思,就没有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提高,总结和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否则教师教学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失去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崇拜。

二、高效体育课堂要抓住体育运动本质

1. 体育运动起源于劳动,发展于闲暇的游戏。就目前体育教学来说,遗憾的是越来越接近文化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参与一段体育课后,发现正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和他们喜爱的体育运动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课堂呆板、生硬,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让体育课堂回归游戏的本身,把体育学习的内容安排得更新颖、别致,有效地游戏,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2. 突出体育课堂的身体运动功能。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可以这样认为,一切对学生健康有利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纳入选择范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课堂教学融入了音乐元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越来越热闹。然而,在热闹体育课堂教学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体育运动是积极从事身体活动,增加健康为主要目的,如果在教学中忘记了这些体育运动的本质,最后只能是本末倒置,只图一乐。

三、高效体育课堂要突出学生主体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7

到了年末,每个企业都会动员全体员工举行一次隆重的年会。年会进行的如何,在结束时组织策划人一定有很多的感慨需要做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体育教学个人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体育总结报告1下面是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思想认识。

在上一学期里,作为一名老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以“以人为本”为方向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工作态度端正;热爱学校;服从组织领导分配,尊重他人,虚心求教,关心集体和个人。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让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在游戏中锻炼、在锻炼中嬉戏。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中有效的完成一节课的内容训练,时常与学生为主体,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整个体育教学,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利快乐体育的实施。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待学生方面,既要求严格注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还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决心,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三、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常年带田径运动队,在区里组织的第六届田径运动会上,即当裁判又当教练的我不但圆满的完成了运动会的裁判工作,又使我校获得了第二名的总成绩及体育道德风尚奖。

四、其它工作

担任学校的体育保管员,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

体育总结报告2一学期的体育工作即将结束,自己的收获是加深了对体育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意义的理解,成功的地方不多,但值得总结的是我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时刻未改变的干劲,这也许是体育工作者的共同特点吧!

尽管我们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备有限,但我尽可能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还有在教学内容上“因地制宜”设置一些简单跑、跳、双杠、单杠、组合型的游戏,通过快乐体育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训练的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提高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还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决心,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在上课方面:

1、按《体育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备好课,写好教材,做到课前布置和检查场地器材。

2、准备部分和整理部分,以及每个教学环节前后,都要求学生做准备或放松活动练习。

3、每一堂课教材合理安排,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身体锻炼,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4、讲解动作要领和保护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示范动作正确,每堂课分组练习,既有秩序,又有队形。

5、教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新旧难易程度和不同性质的教材,搭配好,备课之间的教材衔接好,每次课的教材注意多样化,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较全面的锻炼。

6、注意每堂课运动量曲线的预计,防止身体过渡疲劳。

7、积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领导和老师,使自己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钻研教学大纲,努力地培养体育尖子,辅导差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总之,从这一年的体育教学中,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当一名体育教师并不难,但较出色上好每一堂课,完成每一项体育训练,培养更多的体育优生就很艰难了。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之外,还会以一颗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对待我的每一节课。

体育总结报告3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现对半年来的工作状况总结如下。

一、本人发奋提高教学水平

这一学期我高一的体育课,工作量是每周10节课,负责学校课间操。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平时工作除了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外还保障了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学生在校一日的体育活动时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

1、学生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用心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使用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2、透过体育课的锻炼,使成绩不好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在体育教学中,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用心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

4、采用不一样类型的球类户外及游戏,使学生提高了身体协调性,增加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认真对待两操工作

这学期学习了《舞动青春》这套广播体操动作难度增加,对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有很大的要求,我主要透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

1、加强对第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的习惯。

2、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

透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示范要准确、规范。

3、要精讲多练。

我在广播操教学中,讲解主要是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明白,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技术动作。加强口令学习,口令要清楚、宏亮、准确。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此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要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进行了群众教学,因此,广播操在很短的时刻内有了效果。我期望所有教师都能以身作则,并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并与各班班主任沟通,对学生出操的顺序和队列严格要求,做到有序的出操和回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课堂上配合学校对生学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和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品质。

三、总结教学经验、带给自己

为了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要多方面学习新课程标准,才能真正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用心主动和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

本学期,在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忙和指导下,我自身不断发奋,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上有明显的进步。

在教学上,首先要工作态度认真。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弥补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提高业务水平,并注意与其他老师交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他人的经验融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之中,构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案。课堂上用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时刻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即时解决。

对待上级指定的任务,用心完成,速度快,质量好,不讲条件,不提要求。认真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并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当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光以上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我以后还会继续发奋,我今后的目标是:

1、在工作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而不是停滞不前,自以为是。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在工作中,虚心学习老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主动与同事搞好关联。言语谨慎,举止得体,处处以一个人民教师标准要求自己。

3、在其它方面,要更加用心主动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有缺点就改,有不足就纠正,争取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

总之一句话,选取了教师这个行业,本身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我将一如既往地为我校的发展抛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体育总结报告4我校体育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明确全民健身计划,在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教育的实施,全神贯注抓好课堂教学,业余训练,使我校体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丰富了校园生活,增强了师生的身体素质,健全了学校体育教学制度。

1、校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我校的知名度,教学分层次,抓特色,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经验。

并能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出一定的经费,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中,添置了一大批业训器材。

2、我校每学期都有工作计划,具有轻重、主次之分,安排到人,分管到位,并切实实施。

有效地组织了校第八届田径运动会,每月一次的小型体育活动开展的顺利而又正常。

3、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性,现有三位大专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上进性强,工作踏实务实,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发展,编写的教案清楚、完整,上课规范、认真,严格执行教育常规。

4、认真带好学校的体育训练队——田径队,训练刻苦,开拓进取,训练时间、质量保证。

5、认真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两课两操,工作落实,职责到人。

制定详细的考核评比制度,并落实检查、考核。

总之,我校的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计划化的方向发展。介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体育教师的业训水平还有待提高;学校的活动开展还欠丰富;教师的业务钻研时间不够多。这些都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改进和提高。

体育总结报告5送走繁忙充实的牛年,又迎来充满希望的虎年,回顾过去的一年,我较好的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和领导交付的各项工作,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上都有所收获。为了能进一步总结经验,以谋求更大的进步,有必要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反思,因此,我将__年的个人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自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关心时事政策,严格执行教育方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不歧视、挖苦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牢固地树立了爱岗敬业思想。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克服困难,与体育组的同事团结协作,积极搞好体育教学和训练,模范地履行了一名小学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我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努力教好每一堂课,代好每一次训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我能够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还能够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

二、深钻教材,认真教学,圆满完成任务。

体育课教、学、练三者之间的统一。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导水平的体现。只有教师正确而巧妙的引导,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引爆”作用,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教学最佳效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在工作中,我认真学习新大纲、新教材,将教材、教法、学法进可能完美的结合,积极、认真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同时积极学习钻研名师、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

针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动作要领到底要不要讲得那么细,课中的分解动作练习有没有必要?因为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了动作要领之后,动作相反不协调了,变形的动作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不利的。

在课堂组织上,该充分地放手,还是要收?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中,教研员说,只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充分活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象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

三、严格执行学校常规,做教师的表率。

一学期来,我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坚持早到校,晚离校,自始至终协助做好工作,坚决服从上级安排,做好各项工作,与教师搞好团结。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8

坚持“一个确保”,是指各学校认真落实课时、订购教材、安排教师授课,确保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在课时安排上,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学年教学10课时,普通高中每学年8课时,职业高中每学年12课时;在教材选择上,小学三、四年级使用《中华大家庭》,五、六年级使用《民族常识》,初中使用《民族政策常识》,高中学生使用《民族理论常识》;在教师安排上,民族团结教育课主要由品德学科教师承担。

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各学科教育紧密结合。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中,在语文、科学、思想品德等学科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等方面的教育;利用美术课学习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方式,观摩少数民族工艺品等;在体育课上,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歌舞,从中体验民族歌舞的魅力。二是课内外教育紧密结合。把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将民族歌舞、民俗文化纳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中。

开展好3项活动。一是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内容,使民族团结工作深入人心。二是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以爱国、团结、奉献为主题,开展好“56个民族是一家”国旗下讲话,召开“民族团结大家庭”主题班会,开展“我爱家乡”民族团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国庆节、六一节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红歌大赛、演讲比赛、民族歌舞竞赛等活动,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营造各族师生团结友爱的氛围。三是开展关爱民族学生活动。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学生,住校生补助、困难学生补助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学生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

绿春投资近2亿元调整 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布局

本刊讯 (通讯员 石 荣) 绿春县深入实施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强化落实教育脱贫责任,把城区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建设工程作为“发展教育一批”的重要举措,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总量,着力推动边境教育大发展。目前,县委、县政府已无偿划拨学校建设用地262.7亩,预计总投资1.96亿元,新建3所学校。

新建1所高级中学,促进普通高中规模化。为加快推进高中教育扩规提质,弥补当前普通高中与初中合署办学的管理短板。该县预计投资1亿元新建1所高级中学,规划校园占地面积163亩,总建筑面积37 417平方米。目前,共整合资金3 676万元,教学综合楼已进入二层主体施工。建成后,该县将实现普通高中独立办学的目标,可同时容纳64个教学班3 200名学生。

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9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