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02-14 11:07:52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1

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正如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评估考量,在确立和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我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本身要有充分的认识: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

我记得在一次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会上作过一次现场调查,我开始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成为富豪,结果是异口同声:想,我接着问,你们是不是真的想成为富豪,多数人楞了一下,仍有约一半人举起了手,我接着再问,你们是不是已经有了清晰的让自己成为富豪的具体思路,大伙沉默,只有两三人举手了。财富那么吸引人,但真正去想获得财富的人却为数不多,真正去想并且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的就更少了,这值得我们企业界朋友深思!

道理其实是一样,我们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反问自己一下,那是不是我真正的价值观,我是不是已经有了去贯彻落实这个价值观的思路和决心,比如我们的企业家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那么就要反思一下,你是不是出于内心的对员工的尊重,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来落实这个价值观。

二、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大环境的需要

多数企业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共识,这里的大环境是指企业面对的市场、顾客、员工、国家、社区等一切对企业可以产生影响的因素,企业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能否满足顾客、员工及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政治观念能否协调,与行业环境、区域环境及人文环境能否共生,企业价值观不仅不能和企业环境产生冲突,而且还应该对企业各项环境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有的企业家朋友会这样讲,企业要有自己的个性,要去改变环境嘛,我在这里纠正一下,适者生存,正如生物相对于生态环境一样,企业只有先适应环境,然后才能去影响环境,其实你只要适应了,生存下来本身就改变了环境,毕竟环境里多了‘你’这么个元素嘛。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没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一位服装行业的企业家朋友在一次会上兴冲冲的对我说:“我在三个月前请了某某公司(国内著名的通讯设备供应商)的一为专家,参照他们的基本法制定了一整套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建立了一套鼓励创新与竞争的管理制度,公司的企业文化大功告成,我现在总算可以松口气了”,我当即问他,你是为了什么去确立核心价值观,你的员工接受这些价值观吗,你的顾客会怎么看,他沉思了一下向我表示,还没来得及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最终这家企业在我们的协助下否定了那一套搬来的价值观,经过多次的调查探讨,确立了适合其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以‘亲和、自然、和谐’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很快得到了员工和顾客的认同。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2

坚持“四治四强” 做好“一化一稳”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1月30至2月1日参加了遵义市委政法委举办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培训班,聆听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崔亚东同志,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袁荣华,市政府王秉清市长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小星同志等领导的报告后,倍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在具体的政法工作中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体现好“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个人认为我们政法机关和干警要坚持“四治四强”,做好“一化一稳”。

“四治”即讲政治,讲法治,抓综治,抓专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三个至上”“四个忠于”,履行使命,践行宗旨。要以法治的精神、结合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统筹兼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把握好情、理、法的独立性和交叉性,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调处结合,调判结合,公正执法,依法办案。要围绕发展中心,服务改革大局,不断加强和创新以民生、服务为核心,以管理、化解、控制为重点,以刹歪风、打犯罪为拳头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经常查找政法工作上的薄弱环节,针对重点热点突出问题,切实开展专项整治,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政法防线。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3

——"三严三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学学院 13级本科生党支部 林辉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党的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严三实"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

"三严三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党员提出了做人做事的标准。以党员干部为领头羊,带领全体党员甚至是所有人民,从实际出发,出谋策划,一切方针政策符合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创造经得起人民考研的成绩;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这是让每个公民具备"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前提,党员带头干,公民自然会向党靠拢,自然而然就"爱国"了。个人价值准则达标了,党领导人民自然就容易了,这时候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坚持用权为民,"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要遵纪守法、为政清廉、心中有法。整个社会才能在"法治"前提下,追求"自由",坚持"平等",对一切行为作出"公正"的判断。社会价值取向正确,人民当家作主,人人讲文明,人人都和谐,国家进一步繁荣富强。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三严"以什么为标准,"三实"以什么为准则,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都是为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都是为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目标。

"三严三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相辅相成,而且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二者都是在当代中国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下提出来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把学习教育放在首位,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观念,两者都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二者的目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中国梦",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4

古人云:“一日当三省吾身”,通过“三省”而思过往、观如今、知将行。我觉得,作为革命军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常发忧患之感、常怀进取之心、常抱创新之志,坚定信念,奋发有为,不辱使命,做到“经常四问”。

一问任务是否完成。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是军人的职责、军人的誓言、军人的荣誉。凡是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和事业心责任感的军人,都会经常自问自查任务完成情况,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局在胸。对目标任务要随时了如指掌。尤其对本单位的基本任务、年度重大任务和临时性突击任务的标准要求、时间节点、保障要素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统筹规划、有的放矢。对工作进展要经常总结 反思。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掌握任务特点和工作规律,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工作效益。不善于总结 反思的领导,不仅难以圆满完成任务,而且难以提高自己。对重点难点要及时攻关破局。要善于补“短板”、突“瓶颈”,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及时制订和落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出色完成。

二问职责是否履行。作为医务人员,“肩上有千钧重担,身后有千军万马”,其履职尽责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医院全面建设的推进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因此,必须履行好条令规定的职责。条令条例是军人必须遵守的“法”,对每一级别的干部职责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要忠诚使命,牢记职责,时常对照条令规定的职责要求,满腔热情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履行好党章要求的职责。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章,遵守拥护党章,带头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叫响“向我看齐”、“跟我上”,廉洁自律,遵守章纪,为大家立好标杆、做好表率。必须履行好岗位所需的职责。

三问能力是否提高。能力素质是一名医务人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单位作战能力强弱的内在尺度。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常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干部应当通过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扩展基础知识,强化业务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当今知识极度爆炸、极速更新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先进性要求,努力把单位建设成为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火车头”。要不断提高科室作战能力。这是提高能力素质的最高体现和最高目的。

四问安全是否保证。高度纯洁、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是科室全面建设的根本要求,是部队科学发展的保底工程,是军人的政治责任。无论执行何种任务、进行何种工作、开展何种活动,每名军人时刻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始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时常要问有没有问题隐患。做到见微知著,落叶知秋,不因表面平静而麻痹大意,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及时组织隐患排查,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和苗头隐患。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5

通过深入学习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切实感受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四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的统一整体,其构成了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和行动纲领。

一、廉洁是公正的基础

廉洁公正是每名政法干警的入警誓言,也是我们的基本操守和为政之德。一事当前,如何处理?这就需要我们以公正之心,行公正之策,为此,方可被历史检验为立于不败之地的正确方法。而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如果一名政法干警没有守住廉洁的底线,被形形的物质利益所引诱,被糖衣炮弹所击中,其内心的公正天平必然会倒向私欲的一边,会拿手中的权力做交易,出现徇私枉法等各种勾当。面对着手到擒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我们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悬达摩力克之剑。要深入思考中央政府对腐败工作的零容忍和强力措施,要深入思考身为政法干警的职业操守和应有良心,要深入思考自己为社会、为国家、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可以纪念的丰碑亮节。要守住廉洁的底线,保持凛然的正气,使我们能在从警一生中,始终可以头顶警徽,接受党、国家和人民的检阅,做一名无愧于人民的政法干警,始终可以撑起心中永不倾斜的天平,做一名公正执法的政法干警。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6

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党的一大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

3、“三个倡导”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思考,在理解上出现了不同视角,在诠释上出现了不同表述。我阅读了施芝鸿先生的理解了解到:“三个倡导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而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让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也为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4、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位普通的公民,要努力践行和自觉要求这一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孔子云:人无信不立。要求公民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信待人。友善,要求公民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7

此时恰逢政法系统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通过认真学习,我从思想上明确了工作目标,决心从行动上坚决落实好自己的各项本职工作。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忠于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学习研讨,认真贯彻落实,真正把这八个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政法干警一项重要任务。检察干警更要切实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建设者、有力保障者。核心价值观中,忠诚是前提,是保证,是根本。“忠诚”,对于检察干警来讲,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只有把“忠诚”铭记在心,牢记责任与使命,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心无旁骛公正司法,才能清正廉洁执法为民。 “忠诚”意味着对崇高事业的满腔热忱,意味着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意味着对外在诱惑的自觉抵制,意味着强大内心世界所释放出的定力,意味着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职岗位上的热情。作为政法干警,在思想上必须时刻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在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为民、便民、惠民。

二、践行本职工作,率先垂范

我是一名检察干警,对检察工作的信仰就是要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始终保持对法律的无限忠诚,只有这样才能一心一意把检察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司法、执法为民。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是至关重要的执政权,必须掌握在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手中。作为检察干警,我们必须自觉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发热情、推动实践,自觉把“忠诚”作为前进道路上的价值标尺和行动指针,时刻铭记“忠诚”二字,努力做到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公正廉洁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网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一项交往实践行为,其所针对的客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在于,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目的在于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自身的一种价值观,并且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育与受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以及教育介体。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而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虽然网络社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也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途径,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环境给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主要根源、基本要素以及实施途径三方面予以分析。

有效性的根源分析

经济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实践活动,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其成效也主要根源于社会经济水平。一般来说,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是正相关的,社会经济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越有实施的基础,其教育的成效才越能得以体现。

而网络环境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会在一定程度取决于网络作用的发挥,一般而言,网络拓宽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渠道,延伸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但是网络也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些都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但从网络发展的本质来看,其本质上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最终仍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根源。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也是思想的集散地,社会文明进步与否,主要在于社会是否具有自身的价值目标以及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必然选择,这主要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反映的是人们的共同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我们所倡导、弘扬与彰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自身,主要途径在于教育引导,教育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即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符合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与人们自身的现实需求。

文化根源。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满足,体现的是一种需求与满足的关系。价值具有历史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所追求的价值在不断变化,价值应当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相应的时代特征。各个时代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有传承性,时代越发展,文化就越丰富而深厚。

文化是一种类的符号,是一个社会的象征,网络时代中,网络文化已经初具规模,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价值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文化是价值的来源,价值是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其现代价值的转化,就必须超越其原有的价值观。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①而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体的核心价值追求,不仅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根源,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内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追求,正是我国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提炼升华。

有效性的要素分析

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人的主体实践活动,具有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主体性体现的是人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主体间性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互性。一般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可以包括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而两种主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主体要素,其中,受教育主体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象。由于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在价值追求、功能作用、职责使命等方面均存有差异,从而使得两种主体具有不同的基本素质。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水平能力等等均构成了教育主体的基本素质;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则构成了受教育主体的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尤其在网络社会里,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都可能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主体,不仅需要经受现实社会的考验,也更需要面对网络社会的诱惑,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

教育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从教育客体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客体的明确度与可认度以及主体对客体的熟悉度与认同度。一般而言,教育主体对客体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主体的教育引导能力,间而影响到教育的成效;受教育主体对客体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主体教育引导的最终效果。因此,把握教育客体的实质内涵,是主体实施教育引导、取得教育实效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社会的主导价值,是坚定人的理想信念以及形成人的社会共识的内在精神驱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鲜明、内容明确,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主要立足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从国家层面而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而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而言,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教育环体。在网络时代,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重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同样面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重考验,需要同时把握两种社会环境的不同特性。尤其是网络社会环境所具有的匿名性、虚拟性以及易传播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具有机遇,又面临挑战。机遇在于极具便捷及时传播性的网络社会将能够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渠道与途径,为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外部保障。挑战在于具有匿名与虚拟性的网络社会将会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尤其是由于受教育主体的不确定性以及网络社会的难以控制性,将会减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对比网络社会,现实社会具有相对较高的确定性、可控性与稳定性,从这个方面而言,社会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优势,但由于传播广度与速度的限制,现实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环体要素来看,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应当充分结合网络社会的传播性与现实社会的稳定性,有效整合两种环境的资源,发挥好两种社会环境的优势。

教育介体。介体是维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介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介体的种类,视主体、客体以及环体而定。一般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与否,也取决于介体的适当与否。教育主体只有通过适当的介体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教育引导目的,才能使受教育主体有效把握住教育客体,从而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同时,根据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差异性,介体也具有不同的类型。在现实社会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课堂、座谈、讲座、开会、书本、实践活动等等介体予以开展。而在网络社会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可以借助QQ群、微信群、微博、讨论组、网站、社区等等介体来予以开展。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而言,主要取决于介体是否符合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共同要求。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要始终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做到受教育主体的自我学习、自我要求与自我发展。

有效性的途径分析

网络社会的法治保障。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社会得以形成并发展,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产生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社会并行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空间,但它依然建立于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具有现实性。因此,虚拟的网络社会依然需要现实的机制保障,这种机制既来自于现实社会,也产生于网络社会,其中,最基本的机制就是法律机制,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对此,加强网络社会的法治保障,既是法治社会进程的基本任务,也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为网络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与秩序支持。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既可以通过现实社会的平台开展,也能借助网络社会的平台进行,但是若要发挥网络社会的优势与作用,就必须营造安全可靠有秩序的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②唯有社会法治同步跟进,促进网络社会法治环境的建设,才能给人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从而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明确的方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如果缺失法治保障,将会乱而无序,不仅社会的基本运行得不到保障,而且人的价值追求也无法得以实现,更会极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只有以法律作为坚实的后盾,积极强化网络社会的法治建设,有效规范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秩序,主动治理网络社会的不良信息传播,及时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才能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序的外部环境,才能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实施,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

网络社会的道德自律。“虚拟作为现实的延伸和超越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现实的复制和模仿、对现实的可能性的模拟和对现实的不可能性的虚构。”④网络社会对现实的不可能性的虚构,容易导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滋生,比如网络侵权、造谣传谣等行为,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治理,在依靠法律硬性手段的前提下,也应采取道德软性手段加以巩固。如果说网络社会的法治是一种他律途径,那么提升网络社会的道德水准则是一种自律途径。强化网络社会的道德环境建设,需要基于每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提升,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以网络道德环境的改善为基础,“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有助于改善社会环境,又有助于促进教育主体改善自身,尤其是有助于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其实质来说也是一种道德观,尤其是在个人层面上,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其有效性来看,除了基于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取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氛围。而网络社会道德环境的改善,不仅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也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律,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社会道德环境与主体的道德自律这三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网络社会的宣传引领。网络社会具有现实社会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方面取决于网络传播所具有的便捷性与即时性,从而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快速传播与有效宣传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网络传播的途径广泛与载体多样,从而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提供有利条件。但是,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还具有匿名性与去中心性,网络社会的任何主体均能成为信息源并且不易被发现其真实身份,这往往会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的传播与宣传无法达到有效目标。因此,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的优势,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否把握好网络社会的传播规律、搭建好网络社会的宣传平台以及治理好网络社会的舆论环境,同样会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观融入于网络社会的各个领域,积极有效建设好网络社会的宣传阵地,强化网络社会各类传播媒介的宣传机制,比如网站宣传、微信宣传、微博宣传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于网络宣传中,并广泛影响至现实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网络社会所具有重要宣传作用的积极体现。基于此,要充分发挥好网络社会的传播优势,努力做好典型事迹宣传、形势政策宣传、主题活动宣传以及理论知识宣传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主动发出社会好声音,努力传播社会正能量,强化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思想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能够通过网络传播而得到极大发挥,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分别为浙江传媒学院讲师,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思政教育观念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CML05YB)

【注释】

①何锡蓉,曹泳鑫:《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与价值观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33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1、自身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起就被国际社会所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及媒体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实践和丰富,使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重视在国内的培养和完善,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交流的基础较为匮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并不应当只局限于国内的发展,而应当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中寻求向外的发展途径,只有和其它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流,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的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成长的过程。对外传播不仅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范围和深层次的范围上进行交流和互动,还能够从中提取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其实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在和国外的价值观进行对话和交锋的过程中完善和丰富,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科学性。由于历史环境和文化底蕴的差异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方都被放置在西方价值观的框架中进行解读。诸多国外的学者就认为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普世价值观,甚至能够用来权衡他国文化的价值理念。虽然也有部分国外学者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秉承着客观的态度,然而因为受到了自身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在解读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发生误读和误解。如果我们还是依旧保持着不对外传播的态度和想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本质就无法得到科学而准确的认识。只有全面的、完整的和深层次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展现出来,才能够最终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3、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的积极传播和推广,不仅能够丰富全球的治理经验,还能够在解决全球性治理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魅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世界各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也逐渐加深。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等多种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都极为关注的全球治理问题。目前全球治理观念局限于西方的价值观念和逻辑,大多学者在治理理念方面都离不开西方价值观中的“趋利避害”,其本质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是治标不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学、合理并极具包容性的价值观,它的传播不仅能够丰富全球治理观念,还能够为解决全球的发展问题贡献智慧,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成功,最主要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差异。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一词的限定。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不断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了促进中国繁荣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前提,只有不断的整合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实现超越,才能够使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得到巩固。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财富。只有在?^承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合、创新,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让价值观更加具有中国的气概和风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不断的发展和变迁中,中华民族只有合理、科学、全面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提取出具有长久效益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让民族文化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条件。

3、紧随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时代性,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现实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只有跟紧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提出的课题才能够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的提出每一个时代的政治和精神历史基础都是由当前社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要想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充分了解当代社会的历史条件,即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发挥鲜明的实践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而来的,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逐渐构成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要在复杂的价值现象中提取出本质和特征,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并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从实际出发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充分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后的重要策略。只有科学的对待多元化的世界,才能够构建出被广大群众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只有不断地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观念和特色,才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三、全球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策略

1、转变观念

长久以来,我国在和其它国家进行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自身传统文化、制度体系和价值观念缺乏自信心的现象。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卑心理,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毛泽东就曾经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然而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依旧存在。这部分人对于中国这几十年来辉煌的成就和发展视而不见,甚至于盲目的迷信欧美等西方国家,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种现象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对于自身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信心不足的现象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交流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当前任务就是将重塑中国人的信心作为重要目标。要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成果,让人们清楚的看见当前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总之,只有持续深入宣传中国的发展理念,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2、整合力量

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必然选择。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只有政府力量和民众行动得到统一,才能够使对外传播更加的顺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主体部分。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的网络电视、电子杂志和手机视频等新兴媒体出现。新兴媒体有着便捷、立体和快速等多种优点,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全体社会公众的支持。外界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印象通常都是通过民众的个人形象而推断出整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宣传社会公众群体。

3、立足实际

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才能够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实现全球化和大众化。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其它各国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缩短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和话语距离。语言距离指的是两国之间学习语言的难易性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性。这要求我们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语言距离。尽量使用完整而准确语言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对方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西方国家在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方面都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西方国家的价值观,而是要在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体系中,寻找到能够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群体。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对方听懂并理解,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