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集锦9篇

时间:2023-08-10 17:11:57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提升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借助新颖的授课模式,综合多个历史核心,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爱好,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是创造问题情境,完成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分析,对知识点的理解,对知识点及重点的总结,以实现历史学科的策略目标。新颖的授课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主观意识对教学环境的认知,新颖的授课模式对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娱乐性,增加历史课堂中授课过程的趣味性。新颖的授课模式对受教育者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激发,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主观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地学转变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后去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突破口,制订创意情境的多元化,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内心对历史疑问的研究欲,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定上设置悬念,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证意识和历史问题的解释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引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自爆发以来,作战节节胜利,在东征取得胜利后,社会经济全盛发展。但是,由于某一事件的发生,直接改变其命运,太平天国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主动查找相关内容,以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授课教师也可以准备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唐朝鼎盛时期经济发展的课程时,可提前制作好唐代时的地图,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讲解每个地方不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学生“穿越”到唐朝,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自主分析相应的历史内容,主观地讲解自己对唐朝历史文化的理解。历史资料的理解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讲述有效地总结出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是对历史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四)普及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历史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是当下历史教育的重要工作。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必须熟练掌握核心要素的含义,通过对此的熟练掌握,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应当紧跟时展的脚步,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将教材内容熟记于心;还应该有目的性地学习,增加理论知识。教育部门也应当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结构化的培训,以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为倡导者,与学生同发展,组织团体研究相关学科书籍,将理论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讨论学习,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科学的讲解和评判,使问题得到有效的改正,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培育。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为条件的,在当下的历史授课过程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学生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供支撑,不仅可以让初中学生的体会得到深化,增加初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使其历史文化底蕴得到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组织探讨授课“战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而助力。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之一。教学应以教材主题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落实到位。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品德课程

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责任担当、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乐学善学等18个基本要点。品德课程作为德育的显性课程,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表述明确。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以教材的学习主题为入口,拓展学习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1.合作探究,培育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在小学品德课程里,有不少主题有关人文和科学基础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搜集、阅读、整理资料,汇报学习结果,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科技领域的前沿、伟大人物的生命轨迹等。或者围绕主题进行科技小制作,开展创意小发明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挖掘创新潜力、培育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等主题时,我让学生自组学习小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阅读教材的内容,然后围绕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开展探究学习,小组制作学习主题画报,再在班级展示。有小组选择“黄河”作为探究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四个小组员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搜集有P黄河地理和生态方面的资料,一人整理描写黄河的诗词乐曲,一人整理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还有一人负责搜集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的资料。探究活动历时一周,这个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非常全面,极大地拓展了全班学生的视野。组员自身的收获更大。组员们还讲述了如何整理出这些资料,从探究的方法、内容的筛选、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效果非常好。

如上所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关主题,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而且可以培育科学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技巧等核心素养,这是品德课程有效的教学策略。

2.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

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生活情趣和健康生活的习惯。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主题下有“植物生长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先自己种植一些豆子和花生,并拍下不同阶段的照片。上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豆子、花生和一个小花盆,上课的当天带回学校。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接着教师展示自己种植的豆子、花生,让学生看它们生长时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豆子或花生种在小花盆中,摆放在班级的环保角上,要求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全体孩子兴致很高。他们按组别把花盆有序地摆放好,还商量哪些同学哪些时间段负责浇水等。接下来的日子,环保角总会聚集不少的孩子,他们经常边观察边讨论,及时记录观察所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见证并记录下植物生长的过程,还探究植物不发芽或发芽慢,长得快或长得慢的原因。整个过程中,学生全都自主写观察日记,及时分享种植感受,孩子们还受到了语文老师的高度赞扬。当种植观察这个主题学习结束后,不少学生要求在花盆种上其他植物,慢慢地,班级环保角绿意盎然,教室增添了几分的优雅。另外,不少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开始关注阳台上的那些花草,有些孩子开始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这一切表明,由于教学策略得当,种植主题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延伸到课外,渗透在生活中。久而久之,它会内化为学生的生活、生命情怀,成为核心素养。

三年级上册的《友爱残疾人》《我们遵守规则》《我心中的老师》等课文, 也可采用创设情境、模拟角色策略,通过模拟残疾人、不守规则者、小老师等,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角色、了解学习内容、内化优良品格、培育核心素养。

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主题,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可逐渐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展实践活动,发展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优良品格的培育,要回归生活。实践活动是最彻底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品德课程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责任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围绕着“家乡”这个主题,展示了不同地方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围绕“美丽的家乡”主题,教师发倡议书,倡议家长周末带学生回家乡看看,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物产风俗、历史掌故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热爱故土的情怀,确立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

二年级上册“怎样做好事”,也适合采用实践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教材,围绕“善良”“助人”“自助”等话题展开讨论,明确价值观。接着,开展“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发放“‘日行一善’行为记录表”,记录每天哪怕一个微小的善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力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学生通过实践,体会精神成长的自我责任,慢慢确立起朴素的观念: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是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快乐。

三年级的“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个主题,渗透着义工服务、注意从小事中关顾身边人的感受等品格的培育,采用实践教学,也是必然与应然之选。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把品格的培育放回到生活本身,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小学品德课程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生活化教学策略围绕源于生活的学习主题,模拟现实或直接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内化价值观。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实践活动三种形式,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不同表现,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丁世平.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5(12).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思维可视化;心智双螺旋;心智模式;数学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07-03

【作者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62)特聘研究员,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

一、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当下,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着系统的、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互联网突破信息传递的时空壁垒)、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多元参与、多向互动、多态并存)、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变革(思维可视化及游戏化教学等)、教育目标的变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层面的变革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但最根本的变革还是教育目标的变革,因为其他层面的变革都是为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的变革服务的。

教育目标为何需要变革?因为这是适应时展的必然。什么时代?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载体及传播渠道的信息智能文明时代。它与此前的机器工业文明时代有两大不同:一是海量知识浮在“云端”,使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二是知识与技术以加速度态势持续更新。在这样的时代,依赖固化板结的知识和技能根本无法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按传统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快速转型升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教育的着力点从知识与技能层面推进到核心素养层面。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的根基,只有发展出高品质的核心素养才能在未来应对各种难以预知的挑战,基础教育必须担负起这样的使命。

那么,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呢?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印发后,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诠释和解析,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至今未达成共识。下面,笔者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的视角,借助思维可视化手段来阐释一下这个概念。

如图1所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包含两个要素――“核心”与“素养”。“核心”是指什么?笔者认为它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普遍基础性,它的存在与参与是广泛的;二是持续影响性,它的影响力是稳定的、长久的。何为“素养”呢?笔者认为它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后天发展性,它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活动发展出来的;二是内隐内化性,它不是外显的、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态度,而是被学习者内化的情感、经验、意识、观念、思想、能力等;三是整体综合性,它的构成要素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交织共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因此,核心素养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五种特性,缺一不可。很多学者把核心素养直接定义为“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体”,这一说法符合后天发展性和整体综合性,却未必符合内隐内化性和普遍基础性,因此,这样的阐述是不严谨、不到位的。

笔者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经过广泛的资料研究,以及对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的长期观察和深入反思,发现同时符合这五个基本特性的素养只有人的情感模式(感性经验系统)和思维模式(理性思考系统),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其分别称为“系统1”和“系统2”。这是人脑两种最基本的运作机制,这两种运作机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几乎支配着人的所有行为和决策。为了方便陈述,我们把人的情感模式简称为“心”,把人的思维模式简称为“智”,两者合起来可简称为人的“心智模式”。除了先天的生理机制及原始本能反应以外,“心智模式”几乎主导着人的一切。如果说DNA决定了人的生物态性,心智模式则决定着人的精神态性,只不过前者是先天遗传的,后者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虽然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的结构非常相似:都含有两种性质相对的要素,且以协同互补的关系构成一个美妙的双螺旋结构。模拟DNA的双螺旋结构构图,我们构建了“核心素养心智双螺旋模型”(如图2)。

如图2所示,人脑的两种基本运作系统包括感性经验系统和理性思考系统,高品质的感性经验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念(持续专注的意识和能力)、悦纳(乐观与接纳的情感及态度)、自省(自我觉察与自我反思)。高品质的理性思考系统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考意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思考策略(逻辑思考、发散思考、逆向思考等)、思考结果的表达(运用文字、符号、图示、肢体语言等进行有效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那么,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是指什么呢?与普遍基础意义上的核心素养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其实,人的素养体系是分层的(如图3):居于内核的“核心素养”具有普遍基础性,是所有素养的根基;第二层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在专业领域(或专门学科)的演变及具体化表现;外层的“专项素养”则指在具体学科或专业领域中更加具体化、技能化的部分素养。因此,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应该是指在其头脑中已经数学化了的心智模式及已经被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它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化的情感模式。

数学化的情感模式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专念程度、悦纳程度及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省意识。其中,对数学的专念程度是指对学习数学的持续专注意识和能力;悦纳程度是指对数学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和正向价值认同度――认为学习数学是有趣的、重要的、有意义的,甚至能发现数学之美(严谨的科学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辩证的哲理美等);自省意识则是指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模式的自我觉察及自我反思,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元认知。

2.数学化的思维模式。

数学化的思维模式包括数学化思考意识、数学化思考策略以及对数学思考过程和结果的有效表达。这里的数学化思考意识是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数学化思考策略则包括有效学习数学的策略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对数学思考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包括对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有效表达,表达形式主要有文字表达(如数学情境描述)、图示表达(思维图示或数学图形)、式子表达(公式、算式、方程式、函数式等)。

3.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

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知识结构(阶梯式结构);一种是网状知识结构(中心式结构)。数学知识的阶梯式结构是指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脉络,如从算术发展到代数,进而发展到方程、函数等。数学知识的中心式结构是指数学知识的横向拓展――从一个中心概念拓展成一个知识模块,如从“函数”这个概念拓展出函数的要素、类型、性质等。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基础性、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核心知识,它们往往是纵向发展脉络中的基点或节点,以及网状知识结构中的中心点。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发展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模式(感性经验系统)、优质的数学思维品质(理性思考系统)以及相应阶段清晰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如何实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实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完成两个方面的转型升级:一是课程的转型升级;二是教学评价的转型升级。课程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转型升级以及教法与学法的转型升级。所谓课程目标的转型升级,是指课程目标要从传统的“双基”或新课改后的“三维目标”转型升级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教学的着力点由表层深入到内核,从“树梢”转向“树根”。所谓教法与学法的转型升级,是指发展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必须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因为人的核心素养是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多是“强塞硬灌”,学生学习知识多是“生吞硬咽”,这严重违背大脑的运作机制及认知规律,不但效能低下,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如何改进呢?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来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升级,是一种已经被验证并且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新途径。所谓思维可视化,就是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使教法与学法在三个方面实现升级:一是在知识建构方面,它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逻辑清晰、层级分明的知识网络(如图4),从而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内化,在这个建构过程中,还会使学生的提炼、概括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二是在解题分析方面,运用思维图示(如学科鱼骨图)可以将解题步骤背后的思考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有效的思考策略;三是在学习体验方面,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以变知识灌输为自主探究,变死记硬背为可视化及结构化思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能,还能使学习体验由枯燥乏味变得兴趣盎然。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对图示语言更加敏感,因此,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要使课程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设,还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转型升级,因为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科考试成绩等一系列外在的教学指标,缺乏对“课程能否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的关注。这样的教学评价,大多时候是在给教师和学生贴标签,而不是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性的反馈。因此,我们的课程评价必须要转型升级为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就是必须要评价我们的课程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是否由学生自己构建了清晰的知识结构并实现了内化。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M].金莺莲,洪超,裴新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刘濯源.赢在学习力[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8.

[5]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4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研究现状及定义

1.现状

在知识大量爆发的时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接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主流知识”的“核心概念教学”的思想,相应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更是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比较和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2.定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经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的解释、规律和结论。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展现当代学科的图景,它既可以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迁移价值,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及熟练运用知识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称之为教学策略。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阐述知识的工具,通常以圆形图表或方形图表来表示。它包括概念与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这种概念或命题之间用连线来表明,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知识

领域;(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接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5)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理想的概念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概念之间具有明确包容

关系的层次结构;(2)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

词组标注出来;(3)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要清楚明确。因此,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

2.科学史教学策略

利用科学史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沿着发展的历程,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探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实验结论,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自主学习。其原则如下:①积极向上的态度;②各个组员要有责任感;③组员之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④进行反思和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5

摘 要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在体育学科中的贯彻落实,本文就针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学生了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要注意积极探索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注意积极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注意提高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等三项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体育核心素养 内涵特征 发展策略

近些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践行,各科教师纷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就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进行了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在体育学科中的贯彻落实,本文就针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

要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首先必须要明确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能力或者是技巧,是训练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果,是经由后天培养而获得的有助于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和技巧的总称。而与此相对应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对于学生而言,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某一学段教育的过程中,经由后天的教育活动所逐步形成的有助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2016年9月我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涉及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从本质上解读和阐释的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教育基本问题,是针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指的就是经由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所获得的有助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来说,其解读和阐释的是“在体育学科,或者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什么样学生”的问题。因此,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必须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界定。通常来说,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了解并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素养;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方法,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素养;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特征

概括来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备差异性的特征。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较于国外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注意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教育实际,在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体系;二是,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一定要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多维健康观着眼,结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来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其次,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备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之间不但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纵向联系的。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也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即:一方面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等有所不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另一方面,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应是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一个完整体系,要能够体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和发展之间的连续性,要能够确保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备综合性的特征。根据上文所阐述的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指的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运动能力或者是体育态度等相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是多项内容的整合,既包括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运动能力,又包括了学生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情意表现等多个方面,是学生个人发展各方面要求与体育学科之间的全面整合,因此,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所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二、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

结合上文所分析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特结合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如下椎愎赜谘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

首先,要注意积极探索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基于不同学段的体育教育实际,积极探索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之上,将该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具体化、明确化,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基本前提,也是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切实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应认真分析本学段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两者结合起来,积极构架适合本学段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以促进核心素养理念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践行,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其次,要注意积极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l展要通过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要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与发展,仅仅只具备了一个抽象的、理论性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而在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时,为了确保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一定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时,应从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以及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确保将核心素养的理念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二是,在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两种评价标准并驾齐驱的问题,这样不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与发展,甚至还会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消极的影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全面考虑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标准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与学业质量评价有机的融合起来,构建一个科学的、综合的评价体系,以免给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尤其是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最后,要注意提高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依靠学校体育任课教师来得以实施和推进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依靠学校体育任课教师才能够得以贯彻和落实的。因此,学校体育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与发展,学校应注意通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教育、积极开展教学研讨、组织开展与核心素养相关的交流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校体育师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尽可能的为核心素养理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兵,谢军,龙建新,等.核心素养―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青少年体育.2016(12).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信息素养能力/大学生/高等院校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1.1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和实质

信息素养能力是在信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和信息技能。任何信息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则信息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基本技能和信息基本策略。前两者在后者的统整、导向下,内化并结构化、网络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即构成了信息活动者的信息认知结构。从静态来考察,信息认知结构就是信息活动者的加工、同化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先行组织者”,它在不断同化、激活、加工、提取、储存所获得的诸多信息,使之处于有序的、组织化和网络化的状态。因此,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就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也就是说,信息素养能力不是空洞无物的心理官能,也不是泛泛存在的一般信息能力(Informationability),它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是实实在在的专门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结构系统,即所谓的信息认知结构和信息操作方法系统。

1.2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过程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获得及其广泛迁移,经过不断的信息活动实践,从而使它们得到不断综合和概括而实现的。这一形成过程,从信息活动者的内因分析依赖于学生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掌握质量及其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水平,依赖于信息活动者一般智力水平以及信息活动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控制。从外部环境来分析,主要受以下教学因素的影响:①知识的外部结构化水平;②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水平;④教学评价的适时性和促进性水平。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分层递进的。首先,学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这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要素,但它不等同于信息素养能力。其次,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和不断地整合,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要素与原来的知识技能相互作用,内化为结构化、网络化的信息知识技能结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结构化、网络化水平是决定信息素养能力水平高低和发展程度的关键;再次,在解决特定任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运用一定的信息策略、方法,以信息活动任务和问题类型为线索和中心,将不同信息知识技能结构进行组块,实现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方法、信息策略的融会贯通和高度网络化、系统化,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经验结构,这标志着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将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阶段,由低到高依次为:第一阶段,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要素的学习掌握;第二阶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结构的组织与形成;第三阶段,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经验结构的构建。

随着信息活动的进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活动的定向和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使学生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学习不断深入,信息活动任务的难度不断增加,从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在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要遵循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规律,分阶段进行整体建构,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相应的教与学的起点行为也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活动内容和方式必定随之而异。只有全面优化这些因素,才能加速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二、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

信息素养能力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在信息活动中的统一。从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和实质来看,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是静态的,它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经过内化和概括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信息认知结构。但从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这个结构是动态的。其动态性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学生信息活动中形成的,是以信息活动为内容中介,通过信息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并随着信息活动的丰富、信息活动内容的深入,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已经形成的信息素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新信息技能的学习,并为顺利地进行信息活动提供符合信息需求特点的信息活动程序、步骤、策略和方法等,提高了对信息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又促进信息素养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就是说,信息素养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多形态、多层次的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2.1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制约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信息心理基础

信息素养能力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通过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内化和概括化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信息心理特征,信息活动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活动是学生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运作的过程,信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信息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制约着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信息活动中智力因素主要是由信息感知、信息记忆、信息思维、信息想象、信息语言等信息心理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信息过程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信息过程,但对信息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的信息心理因素,如信息动机、信息兴趣、信息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等。忽视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学生的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信息心理基础。

2.2基本信息能力和综合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所进行的信息活动方式和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信息活动是由内部信息活动和外部信息活动两部分构成的,即有两种形式的信息活动,内部信息活动即信息心理活动,它是通过信息语言、信息行为对信息需求的感知、言语表达等信息心理活动,以实现对信息需求的内化和概括化。这一信息活动过程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观察、信息思维、信息表达等信息心理能力。这些信息心理能力虽然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学生进行各种信息活动必备的基本信息能力。外部信息活动,在信息活动中主要是学生的信息实践操作性活动,如信息查寻、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利用等,这种直观的外部操作可以加速学生掌握信息技能的内化过程。信息活动的外部活动必须有内部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外部信息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基本信息心理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外部信息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知识的操作运用,逐步学会获取信息策略,形成信息实践操作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策略,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新知识能力等综合信息能力。这些综合信息能力需要多项基本信息能力的支持,是在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结果。

信息活动是学生内部信息活动和外部信息活动的统一,二者在信息活动中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系统掌握和信息能力的全面发展。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直接表现为信息观察、信息思维等基本信息能力和信息查寻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利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创造能力等综合信息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信息活动或信息活动的不同阶段中的信息行为表现加以测量和评价。

2.3信息思维能力和信息活动策略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信息活动是一种信息思维活动,信息思维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始终。离开了信息思维活动,任何信息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从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思维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信息思维活动是一种指向信息问题解决的间接的、概括的信息认知过程,概括性是信息思维基本的特征,也是信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信息思维获得的信息知识的概括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信息素养能力的发展。因此,抓住了概括能力,也就抓住了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学生信息思维的概括性是发展其信息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信息过程是一种运用信息策略的活动过程。无论是信息知识的掌握、信息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具备信息素养,都得运用一定的信息策略。如果从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实质来看,信息策略比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更强的迁移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在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信息策略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有效活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是由直接对信息进行查寻、选择、评价和利用等信息过程的具体方法和对信息活动过程调节和控制的信息认知策略两大部分组成的,就是说,信息策略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调控性两大特征。研究表明,造成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不同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信息知识水平,而是他们信息元认知水平不一致。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成分,在信息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把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纳入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之中,强调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强调信息活动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能力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结构和功能要求,也为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教学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两张皮;其次,它也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即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信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勇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再探.情报科学,2001,19(2)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7

学习方法之展望

1.项目学习将成为主流学习策略

项目学习无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流学习策略,为防止以往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中的概念混淆和教学混沌现象再次出现,杂志的“蓝调解码”栏目也从教材架构、教学设计、教师专业成长等多角度对项目学习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但这些探究都离不开项目学习本身所具备的特点。

2.微项目教学成为项目学习的中继

项目学习是一种中长期的学习设计,有的需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因此,采取“微项目”设计,可以让一个学期的项目学习在每一课堂上都存在一个中继站式的微项目,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延续性问题。微项目在项目学习链条上处于内容的末端,直接接触通过学习、应用技术来完成项目;在时间上,微项目存在于每一个中间环节,即每一堂课或课外的辅助学习之中。微项目实际上是项目学习的一个大概的层级,并不必界定划分到多么小才算作微项目。

微项目区别于以往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主题活动式学习以及范例教学。所以,在形式上它包括项目引言、项目选题、项目指导、项目交流三部分,在内容上,它不再局限于一种软件、一种技术的学习应用,但微项目的特点是借助软件、技术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去解决问题,形成产品,因此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相对独立性。

学习内容之展望

编程语言将与VB分手,与Scratch擦肩而过,却与Python牵手。VB作为编程语言,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占居了十几年,虽然以其语法简明、结构规则、控件与代码协同性好等优点成为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首选。然而,虽然近几年基于图形化的编程语言Scratch在小学、初中的编程教学和高中的开源设计教学中绽露身姿,逐步占有了大壁江山,但是在代码编程领域,Scratch并非强项,如应用于高中程序设计教学还是差了火候,于是一个开源设计新贵“Python”即将在新一轮课堂中与我们牵手同行。

学习评价之展望

底线要求之下,核心素养进一步核心化,向标志性与可测性平衡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已经有不少人在呼吁“落地”了。其实,并不存在落地的问题,因为核心素养中的很多内容本来是我们一直在教育中实施的,只不过是根据新的理论进行了整体的梳理架构。当然,更多的人是在考虑所有学科都去落实核心素养怎么办?国家目前推出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从策略上说是一种针对性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但这样做可能原本的核心素养的体系经过一段时间会有所削弱,也或者说是完全融合在各学科具体的核心素养中。

因此,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地位自然是核心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向着进一步核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方式上讲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计算思维在程序设计中的数学模型、算法、编码实现、程序调试等不用说自然是非常具体的,具体到了教学的实例、学习的任务、项目的成果等,可见性非常强。计算思维在其他领域虽然可见性不高,但是其思想方法会超越原来的任务流程或工作方法,往深度学习发展,对问题解决更倾向于技术原理和策略分析的结合。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8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引言: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内容,分析历史事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能够在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涵养和技能。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备品质和关键技能,是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而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真实存在的事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积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唯物主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时空观念,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依据发言的好习惯。为此,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首要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全面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感知历史事实。学习历史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判,深入感知历史事实的存在。历史代表着过去,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时空领域,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领人们走进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曲解的文字描述、翻拍成电视剧的历史事件等等,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事实和古人真实的思维、想法等无法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带领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感知历史,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时候,学生由于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英雄故事,更多的是当做一个精彩故事来听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仅限于演员的表演,并不能深切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震撼,无法有效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社会背景下的历史纪录片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了解和深切感知,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科素养。

2、设计课堂提问,探究历史真相。“学源于思,思起于疑”。而高中历史中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繁杂,但却不失连贯性和真实性,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真相,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辨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心胸和视野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在探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开展微课教学,感悟历史内涵。学习历史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还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人类的发展和变迁,深刻感悟历史内涵。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育趋于成熟,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会融入一些主观思想的元素,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客观了解。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微课教学,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多方面的看待历史内容,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在认识到历史积极性的时候,也能够看到历史消极性的一面,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教学技术,将教学重点内容的讲解过程录制成微视频,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的感悟,明白其形成的必然性,从而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客观的理解和评判。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立足于满足时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强化和提升。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历史事实;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真相;开展微课教学,加深学生对历史内涵的感悟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提升自我修养,实现健康全面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范文9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只有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硬件设备不是很完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必须要依靠完善科学的管理策略,因此,农村小学尤其要重视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要积极研究有效管理的策略,为学校有效发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一所学校要能够高效平稳地运行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学校管理要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和正规化的发展,这样学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动力。很多农村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很少,有的学校甚至只有几十个学生,教师人数也不多,有的学校只有几个教师,有人认为,这样的学校管理工作开展不开展无所谓,只要大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学校不论大小,无论人数多少,都必须要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有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序有效的开展。如果认为农村小学规模小,就放松管理,学校教育质量必定会一落千丈。农村小学要有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要根据学生情况,根据教师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教育教学、科研、安全、卫生等工作有序开展,使学生能够走向正规化发展。

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现在,农村有很多家庭认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很差,因此,愿意出更多的钱,托关系把孩子送到城市上学,他们舍近求远,费钱费力主要是为了给孩子找到一所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尤其是近些年,农村很多孩子都到城里上学,这极大地加重了城市小学教学负担,同时,也导致农村很多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很多学校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解决这种问题,农村小学要想长久立足下去,必须要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工作也以此为中心,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学校要能够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制定计划,组织安排实施教学活动,能够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改革教学管理,落实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学校要鼓励本校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综合素养,要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为教学质量提升做好保障。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树立质量中心的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制定教学管理方式策略,要能够全面抓好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样,学校才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

三、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教学管理工作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要能够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组织学校全体成员乃至家长及社会上的相关成员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与的管理的管理模式,监督机构,在校外设置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联合的组织,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出言献策,以提高教学教学的效果。在我国农村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靠校长及学校领导组成的领导班子进行管理的,但这种管理有其局限性,很难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的管理。但如果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及家长参与对教学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有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则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因此,农村小学要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调动全员力量进行学校管理,要积极带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工作,学校领导与能够及时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学校教学监督工作,为学生的教学管理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监督促发展,实现学生的有效培养。

四、落实教育教学激励机制

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能够尊重人的发展,根据人的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方式策略的创新改革,要积极落实学生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激励政策,通过激励调动学生学习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学校要重视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活动,要引导教师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切磋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要通过激励措施使教师能够多参与一些教育教学讨论活动,集合集体的智慧,提升教师个人的素质。学校要针对教师的需要,不断调整管理思路、策略,通过宽松有度的管理策略,使所有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影响身边的其他教师。学校要制定有效的激励策略,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带领年轻教师发展,年轻教师要积极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够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式。学校要通过有效多激励措施,引导学校全体教师积极向校外、网路的优秀教师学习,使教师在活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实现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有效发展。

五、落实考核制度

学校要发展,管理要正规,必须要落实考核制度。学校每月都需要对教师进行考核,按照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反映情况,对教师进行专业考核,要能够为每个教师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记录每次教师考核的情况。以考核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教师都能认真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另外,还需要每月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可以通过考试成绩与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进行,通过有效的的考核内容设计,保障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情况要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引导。要落实表彰激励机制,通过考核,每年选出骨干教师以与表彰,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包俊丽.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J].农技服务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