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2-09-06 07:36:18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62-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37

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指向,它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则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它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据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①。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高校理论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它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反思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作一番探讨。

一、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我国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待提升

汤金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苏州市新区一中和新区实验高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学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史料的态度与运用、对史学的态度、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方法的养成状况都存在明显问题,学生的证据意识很薄弱②。同样通过问卷调查,洪广信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和文华中学、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育英学校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证据意识教育情况的调查,并总结认为历史教学要加强证据意识的渗透,以改善学生证据意识薄弱的现状③。这两则案例说明当前我国历史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亟待提高。

(二)国外历史教育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辨别历史文献或历史叙述的作者或资料来源,并评价其可信程度,要能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又能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历史图表、文学资料等阐明历史叙述隐含的信息,要能运用史料支持历史解释,尽量构建理由充分的论点等。《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精选和组织不同来源的资料,在多方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资料回答历史问题并能够独立地、批判性地运用资料开展研究,得出有说服力的、公正的结论。《日本高中地理历史科学习指导要领》也明确强调既要以客观公正的资料为基础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历史,也要培养学生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养成公正的判断能力④。以上国家关于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表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得到了各国普遍关注,它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中必须养成的基本素养。

(三)“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课程性质及目标的要求

历史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史料证据的发掘来做出历史解释,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史料实证”素养的存在和引导。我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历史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知识与能力”目标,它强调学生要了解历史呈现的多种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它强调学生要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⑤。这就要求历史教育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历史教师应树立重视史证教育的理念

历史教师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重视史证教育的理念。但就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史证素养的培养仍有所缺失,这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也有关系。首先,历史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史证教育。传统历史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更为强调过程性知识的引导。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论证历史问题,增强其历史分析能力,进而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其次,历史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增强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这一培养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值得教师认真研究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再次,历史教师应深挖教材,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主要进行于课堂教学,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材料,做到史论结合,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措施

1.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历史材料,这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材料的不同类型,包括文献、图片、实物、遗址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搜集历史材料的主要途径,如书籍、网络、博物馆等。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前,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自主收集整理美国1787年宪法的具体条文,并结合教材对其中关键性内容进行筛选。这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证由史来的意识。

2.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真伪、判明史料价值的能力,这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关键。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与某个问题或观点相关的可靠性材料,区分史料的来源和性质,如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材料中的客观表述与主观认识,进而认识其对理解和解释历史的价值。比如在教授《西安事变》一课时,为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教材中“对待西安事变的问题上,意见不一”的结论,钟小敏老师运用当时《中央日报》《大公报》《西北文化日报》及《解放日报》关于西安事变的不同报道,既让学生了解事变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多元认识,又引导学生关注到史料的不同政治取向,培养其客观判断的能力⑥。

3.引导学生规范地运用有价值的史料表达自己的历史认识,养成实证和理性态度,这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目标。记得有这样的通俗说法,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遗忘所学之后仍留有的一点东西。学生终将会离开校园,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学过的历史知识或许早已忘记,历史学科唯一能够使其终生受益的便是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的这些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涵养的是实证和理性意识,培养学生成为讲究证据、理性处事的现代公民。具体到课堂教学层面,历史教师可通过探究性学习、历史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规范地运用有价值的材料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使其从中体会实证精神。比如在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中“市的变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关于宋朝前后“市”的相关史料,再按照“市”在时间、空间和政府监管上的变化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在课堂上分组汇报宋朝前后“市”在某个方面的变迁,并运用所收集的史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探究过程便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过程,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以实证和理性精神处理社会与生活上的问题。

(三)历史教科书要成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1.历史教科书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上的价值要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教师教授历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就人教版而言,当前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都有明显进步。它选入的许多有价值的一手和二手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可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书中“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栏目新颖灵活,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和创新思维。教科书不仅要有自己的立场,还要培养学生提出观点、立场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学习延伸”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的观点,这正是在培养学生用史料“说话”的素养。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2.历史教科书要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而进一步完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教科书也要与时俱进。目前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在史料实证方面仍有不足,同样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再造性的图像没有作注释,如“秦始皇”“孔子”等历史人物图像,它们多是后来人根据历史背景和史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的主观描绘;对于引用史料的出处和来源未作说明,如“历史纵横”所用的材料、“东汉市集画像砖”等图片;对于证明某一历史结论的史料运用不足,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关于论证“两宋和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繁荣”的史料明显缺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由此来看,历史教科书在材料的选择和编纂以及材料的适当补充上仍有待完善。具体来说,进一步完善历史教科书可采取以下方法:增加历史地图、历史战争场景,并注明其来源;对再造性图片要注明作者和创作的时间、地点等信息,文物图片应注明其发掘地、出土时间、发掘单位、摄制者或单位;适当补充学生较难理解的历史规律、历史结论的相关史料,注明史料的出处,并注意所选史料要便于学生理解。

“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之后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历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应与此相适应。除了本文提到的历史教师、历史课堂教学及历史教科书的发展与完善外,历史教学评价、历史学习方法也应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而进一步改善。另外,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应注意科学性和适度性等原则性问题。

注释:

① 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6.

② 汤金波.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D].扬州大学,

2014.

③ 洪广信.高中历史证据意识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3.

④ 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4+

89+366.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2

    一、评估需求    不同的企业需要建设不同的文化。比如服务业为了防止员工与顾客产生磨擦就要建设“顾客永远是对的”的企业文化。软件公司为了提高竞争力就要建设“创新第一”的企业文化。军工厂为了保证军火使用可靠,就要建设“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汽车制造业由于协作关系复杂就要建设“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保健品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营销就要建立“以销售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就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完全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是所有企业共同需要的,这些价值观念有“节约成本”、“工作主动”、“勇于承受批评”、“反对攀比”、“服从命令”、“尊重领导”、“提高效率”、“敬业精神”等等之类,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共性要求。    每一个企业需要少数几个核心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观念下面又包容几十个子价值观念,这样才形成了一个企业文化体系,不成体系的企业文化效果是不大的。比如有一家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观念是“创新”,与此与匹配的子价值观念应应该有“错误是成功基础”、“学习的重要性”、“企业应保持较高的人员流动率”、“适度的冲突有益于创新”、“引进外来人才重要”、“干部能上能下”等等,另外一些通用的价值观念如前所述的“节约成本”、“工作主动”、“敬业精神”、“提高效率”等等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一个部份。    二、编写学习材料    编写学习材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整风,以及历次思想整顿运动都是以先准备学习材料开始的。应在总价值观下对每一个子价值观都组织编写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应做到以下几点:    1、短小简捷,一目了然    2、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3、文笔通畅,通俗易懂    组织学习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组织口号    三、组建企业文化建设机构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的主管机关应是人力资源部,也有的企业专门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主抓企业文化工作。另外,应有一套固定讲师班子,这些固定讲师可由领导兼任,如果企业规模很大,应提前规划各个阶段的宣讲内容,并把宣讲内容下发给各宣讲师,以便使整个企业的思想建设步调一致。宣定讲师按公司的统一布置进行宣讲。宣讲师的队伍最好有部份外聘人员或上级领导,这样会提高宣讲的客观性,使宣讲的效果更好一些。    四、硬件建设    比如公司的装饰,员工服装,企业的主色调应与企业文化匹配起来,包括标语的张贴[B等。    五、动员工作    大规模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前,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要让员工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强调这是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否则突然进行思想学习、喊口号,员工会觉得“十分可笑”,这样效果就不好了。    六、逐步展开企业文化建设    逐步使用本书本章有关企业文化建设手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特别忌讳搞一步到位式的思想改造,如果这样做,效果常常是很不好的。[1]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公平教学;学习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302

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w作用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怎样教,而且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学,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能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全体学生开展阅读、观察、讨论、辩论、比较、概括、欣赏、表演、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彰显公平,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碰撞思维、启迪智慧、升华品质。本文就以《价值与价值观》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政治课教学中学习活动设计的一些做法。

一般来说,活动设计要围绕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资源分析以及教学目标分析等方面进行。本节课学习活动的设计,笔者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公平教学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对内容结构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笔者对生活与哲学中《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分析。

1.从内容结构上看,有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等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方面。

2.从重点、难点上看,有人生价值的含义;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有利于教者理清不同内容在教育教学方面所承载的功能和发挥的效用。此时,上课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必须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积淀融入各种活动之中,从学习的深度、理解的难度和掌握的效度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要避免教与学的人为分离,防止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

二、对学情的分析

公平教学必须尊重学情,因材施教。学情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习兴趣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生活与哲学教材有三个突出特点: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价值”“价值观”又是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碰到但不易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因此他们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价值”的概念时,笔者设计了案例分析――“分享快乐事”,让学生交流进入高中以来感受最深的快乐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开心?”原来,我们的生活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每天都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总会有获得感、满足感,因而感受到开心、快乐甚至幸福,这说明,事物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价值。这一活动设计,先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说起,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寓于具体生活之中,一方面使得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道理。 因为这些事例切合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七嘴八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情流露。

2.认知水平分析

高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甚至接触到一些有关价值和价值观方面的人和事,比如“扶不扶”“我爸是李刚”“魏泽西”“酒驾”“有钱就任性”“小悦悦”“道德模范”“土豪”“明星吸毒”“感动中国”等等。在当下,不同的价值观念不断碰撞和冲突,青年学生该如何判断和选择?这就需要教师站出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

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及其评价”内容时,笔者设计了“最美乡村教师”学习探究活动。首先笔者选择了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之所以选择该事迹,一方面是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公民意识,另一方面是想引导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感恩,而这两点正是当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的。为此,笔者将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材料分为两个层面,突出人生价值包含的两个方面。笔者还设计了两个问题:1.概括“最美乡村教师”的主要事迹。2.朱敏才的人生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活动设计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事件到抽象道理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为先进人物事迹所感动,被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所感染,育人润物无声,目标水到渠成。

又如,为了强化学生对 “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认同感,澄清学生在贡献大小以及贡献形式上的误区,笔者特地增设了一个互动环节:说说我的价值。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反思和感悟,懂得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给他人多一分理解,自己增一分责任。

3.知识基础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阶段学习过经济生活中“价值”的有关内容,但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社会意识范畴的价值观没有多少了解,对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缺乏足够的认识基础,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同感。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对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笔者选择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①今天你值日,可你生病了,身体不舒服,你怎么办?

②今天天很冷,你想开空调,坐在空调下方的同学极力反对,你会怎么做?

③接送校车来了,本周你是站票,但车上还有空位,你会坐吗?

④适逢期中考试前夕,学校要求你参加校篮球队集训,你会参加吗?

这四个“思想困惑”其实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克服困难,做好工作其实就是“敬业”的表现;顾及他人感受,不开空调就是一个“友善”的问题;即使有空位也不坐那是做人要诚信;为了集体参加训练则是“爱集体、爱校”的体现。从这四个事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其实就是在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公平教学必须合理选择教学资源,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一般来说,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资料(包括课程内容和辅助资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群体、教学技术(教法学技、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等。

设计本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笔者选择和利用了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设备、新闻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有些资源还进行了二次利用。例如,“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事迹材料,本节课根据教学的需要就利用了两次。由此P者的感触就是资源的选择要精,不贪多,对它的使用务必要充分。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公平教学必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因材而异。高中思想政治课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又决定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应是第一位的目标。教师在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贯穿于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中,促进整个目标的实现。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史料教学;价值;实践

教育部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即:“核心知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价值观。”不难看出,史料教学是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根本教学方法。尤其是近年高考命题改革逐步深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突出了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因而史料教学也越来越得到高中教师的重视,成为历史课堂中每课必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价值并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史料教学的价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多样性史料的呈现,吸引学生枳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再次、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学生在阅读史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核心知识,解释理解历史的能力。最后、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独立判断的思维和理性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将史料教学与学生史学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笔者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史料教学与史学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着重探索与实践的。对本课题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的落实,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精选史料。例如:认识巴黎公社的性质。教材不足:空洞、干瘪、抽象,无法使学生明确巴黎公社的性质,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上折扣。笔者引用了《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8日李景治的《巴黎公社委员怎样当“社会公仆”》中的材料:“用车――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的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这种心理的对比,正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工资――公社正式通过了《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根据这个法令,公社委员和国民自卫军总司令的年薪均为6000法郎,中校军官为3600法郎,少尉为1800法郎。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官员年薪水平是:国会议员3万法郎、政府部长5万法郎、枢密院委员10万法郎、国务参事13万法郎。”通过史学阅读,提供有证据力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巴黎公社性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充分体现史料教学的效益。首先应充分了解学情,充分利用学生既有的经验、能力和知识,准确选定史料的长度、难度。其次,促进史料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生成,充分利用教学生成提高史料教学的效益。最后,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史料研读成果。

(三)充分发挥问题引导价值。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一是拓展问题的领域。即问题既包括理解史料的元问题――调控史料研读范围的问题,如哪些是史料的关键词句?史料涉及了哪些史实?史料的核心内容有哪些?等等。还包括从某一视角切入的常规问题――揭示学习主题、且具有层次性的常规问题。二是加强问题之间的联系使不同问题环环相扣,并依据学生的答题状况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指向。三是反思答题过程,掌握答题的一般规则反思教学过程,提升史料教学的层次能力等。

(四)提供学术观点分歧或冲突的材料;提供与教材认识不同的材料;拓展、深化对教材的认识。例如:弱兵政策与北宋灭亡。笔者引用了汪盛铎《两京梦华》的三则材料:(1)宋太祖当上皇帝之前,是中央禁军的最高将领,所以他对禁军的兵权特别留意。他把原来统率禁军,经常立下功勋的大将陆续调离,换上一些资历浅、容易控制的人担任其首领。(2)宋太祖又鉴于唐代出现将领割据地方的教训,一步步削减这些将领的权力。把这些将领原有的行政和收税的权力去除,只剩军事方面的权力。而且使这些将领空有头衔,却没有掌握军队的实权。(3)宋太祖透过严格控制军权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宋朝避免了唐末五代时那种短时期内,就被别的朝代取代的命运,避免了动不动就出现割据的情况。但自宋太祖、宋太宗以后,宋朝各代皇帝仍旧不断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君主拟订作战的阵图,在千里之外的皇宫遥控指挥打仗,不许将帅与士兵之间彼此熟悉,过分地分散兵权。宋朝军队打仗胜少而败多,和军权措施失当有直接关系。通过史料阅读学生容易得到判断:宋太祖依照当时情势立下制度,即使有些过头的地方,主要部分却是好的。后人评论此事,追根寻源,往往责怪宋太祖,其实是不公平的。错误在于他的继承者们,不知因时立制的道理,只知墨守所谓“祖宗家法”,沿着错误道路愈走愈远。这才是应当受到责备的。

(五)史料教学的困惑与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使用片面史料,历史学习引向歧途,教学目标不突出;用浅显而固化的问题限制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史料;将教师的理解等同于学生的理解,用教师的一己之见代替学生的多元理解;将史料等同于史实,用繁杂的史料取代教科书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使用信度比较低的史料;脱离史料语境使用,易断章取义。这些偏差,违反了史料教学的初衷,没有突出史料教学的价值,单纯追求形式主义。因此,要发挥史料教学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发展,就必须对史料教学进行基于学情,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避免形式主义,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史学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历史学习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和阐述的历史理解与解释的能力。

(《史料教学与史学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结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价值引领问题探究生活德育思想品德试卷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57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因此,无论在思想品德教学还是在考试命题中,都必须遵循“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的理念,努力践行生活德育,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意识融入教学和试卷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结合2015年中考江苏盐城卷,谈谈思想品德命题和教学的心得。

一、注重价值引领,凸显情感目标――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凸显情感目标,这既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应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2015江苏盐城中考题运用多种鲜活材料,凸显情感目标,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发挥试题独特的启迪、引导、内化作用。

第1、2、4、8、10、12题,分别涉及了以下素材:国家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国家通过设立宪法日的决定;“微信问政”为政府倾听民意提供了更宽广的渠道;社会保障连续三年蝉联网上调查排行榜榜首;强调全面从严治党。

这些素材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视角呈现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发展目标举措,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增强学生关心国家的责任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13题涉及2014年盐城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大事,鲜明地体现了盐城在发展过程中推动全面发展的价值准则。第(1)设问“运用所学知识为盐城市的生态发展点赞”,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激发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关注民生、小康社会目标、依法治国要求、科学发展观等。第(2)设问“爱国爱家乡从我做起,请结合身边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能为生态盐城建设做些什么”,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情感,增强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贡献。

第15题以“老龄化社会”为载体,设置了三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弘扬传统文化,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卷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设置了多种情境,对价值观进行正面引领,旨在促使学生主动表达思想、积极抒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在分数和升学率的竞争中,忽视了学生生命的灵动和情感的升华,课堂成了情感的沙漠、生命的荒原,这样的教学可能会培养精神侏儒和心理疾病患者,而不是人性和德性相结合的合格公民。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这也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努力用美的思想去陶冶学生的情趣,培育正能量,提升内在素养。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

一是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重视在教学全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是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三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挖掘事件和案例。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四是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稳定的情绪和情感。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身临其境地体验教学意境,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自然、深刻的情感体验。

五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效。或是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六是探索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方法。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七是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影响学生。

二、立足问题探究,发展思维品质――让“思想”远行

古人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思维的进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初步的理论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试题命制不应注重传递、传授知识,而应注重探究,重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让“思想”远行。

【2015年中考盐城卷15题第(2)问】(材料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据此,有人认为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已经过时,请运用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

【分析】本题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材料选择的时政性、问题设置的思辨性、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答案组织的生成性和思维拓展的深广性等特点,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凸显了问题立意的导向和自主探究的主线。

本题的别致之处在于: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彰显思想,阐述中凸显理念,学生辩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2015年中考盐城卷15题第(3)问】(材料略)任务一:结合实际,向有关部门提出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的建议。任务二:针对空巢老人消极情绪问题,制定一个心理疏导方案。任务三:反思“关爱空巢老人”暑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建议、方案或反思。

【分析】本题创设具体的情境,围绕“关爱老人”这一话题,设置了三个任务。学生分析情境材料,围绕问题调动思维,根据任务的不同,自然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立足问题,主动探究,在问题探究中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问题满天飞,思维弱智化。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颇为热闹,但由于设置的问题较为肤浅、机械、封闭,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极为不利。

探究的问题必须要以“最近发展区”为参照,既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又考虑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既不让学生由于问题太浅而觉得索然无味,也不让学生由于问题太深而感到高不可攀。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新性和可发展空间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和调动其探究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一要具有生活性,必须来源于生活;二要具有思辨性、冲突性,能有发展思维的空间;三要具有可行性,符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的切口要小,便于深入挖掘;四要具有思维的拓展性,开放灵动;五要具有新颖性、时代性,能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三、践行生活德育理念――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古语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此句强调了根基、源头的重要性。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基、源头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与考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学以致用。所以“生活化特色”是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的必然要求,当然也应该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必然选择。

坚持试题的生活化起码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时政热点、生活实例要有知识背景。如与教材知识缺少联系,再重大的时政热点,再典型的生活材料也不能使用。这是在试题编制中选材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也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题目设计避免直接考查宏大的时政热点。而应以此为背景,从学生逐步扩展的具体生活实际出发,小切口切入,考查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

三是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要力求新颖性、思辨性、复合性(多角度、多层次)。

四、问题设置呈现方式多元――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内生力是存在于学生生命体内自我发展的内部实力与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学生成长、推进学生发展、推升学生成才的内置动力系统。它包括学生内在的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各种欲望、潜能和学习习惯。内生力是学生实现生命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核心力与本质力。

在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命题过程中,命题人员往往会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以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力图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习效率。

试题命制无论是选择题的题干和题肢的构建上,还是材料题背景材料的利用上,都力求转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注重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追求。教学也应追求更远的育人情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是我们的目标,也希望我们的目标能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实际;思想政治;时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09-01

一、知识点“辐射”法

这一方法指系统复习某一章节或某一框题时,注重其与学科内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社会现实、社会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握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其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复习方法。

如:在复习“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框题时,在复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的基本概念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观点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A、本学科内哪些观点与本框题知识点相联系?本学科内哪些观点体现了外因的辩证关?B、用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能说明哪些社会热点重点问题?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去激活学生思维。A通过思考,学生会把哲学常识上册第三课第二节的“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框题中,“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与本框题“事物内部的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的观点,加以比较。或把“内因、外因”与“普通联系的根本内容”相联系。还可以把“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的复习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相结合,进而提出学科内的其他问题,如:理想怎样变成现实?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独立自主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时政点,思考上述“B”的问题,如:

a、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近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刺激和扩大国内需求是确保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我国出口不畅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显得更为重要。

b、为加快我国发展,国家实施了”一带一路“的方针战略。国内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自身和先进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国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加强党的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反腐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上述材料a、b、c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进而思考各自又是怎样体现这个原理的。

二、时政点“扫描”法

这种方法是指一种围绕某一时政问题,用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将所学知识点重新归纳、整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板块的复习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弄清楚时政材料本身的意思,分析其背景、原因、发展变化的趋势,这是“扫描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寻找理论和材料的结合点,从各个角度列举所涉及的知识点。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知识:A、政治常识:党的思想领导、国家职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等;B、哲学常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实践观点、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等;c、经济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等。在列举出时政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点后,可以说突出了主干知识,但切不可满足知识点的堆积,要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明确知识点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或设计、选用选择题,或创设背景材料,或通过举例、案例等,落实知识点与时政点的具体结合。如选择题: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作为新时期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

A、政治领导 B、作风领导

C 思想领导 D、组织领导 (A)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以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B)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7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同时,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也指出“推进党的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不仅是思品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作为思品老师,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让青少年学生接受、理解、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付诸实践?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笔者认为,做好此项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调整滞后观点,优化教材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度推进,党对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科学的思考,这些创新性的思考都在当的十以来的相关报告中有所体现。党的十四中全会又把“依法治国”做为大会的主题,表明党在法治国家建设的认识方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思品教材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有些观点却明显滞后。

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教材中依然延续了“基础性作用的”表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功能定位有了最新的表述,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苏教版教材第十课第一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关于两种经济形式定位的表述没有调整。

党的十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依法治国的相关决定,法治国家建设有了最新的论述。这些论述在教材中也应有相应的体现。教材中类此的情况,不一而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先决性和基础性条件。目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容编写进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很不完善。如何优化教材,值得研究。

2 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是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中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的历史背景,突出其必然性;二是联系当前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特别是价值观念领域的现状,体现其针对性;三是联系初中学生思想意识特别是价值观的实际,体现其育人性。在教学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2.1开展时政播报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政播报活动,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特点,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明确分工,收集材料、做PPT、课上播报等专人负责。播报时,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事件、现象,并进行价值澄清。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阔视野,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心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2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堂的延伸,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国家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动,从而增强爱国之情、社会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3 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探索多元评价机制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8

材料一: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是有形的正能量,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理论分析】

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指出,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2.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强调,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3. 文化塑造人生。指出,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4. 传统文化的继承。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5.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6.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指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2.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指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

3.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文化制度的巩固以及国家的文化安全是我国的国家利益。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指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2.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指出,要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道德模范是旗帜,是典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为领导人及配偶定制了中国特色的服装。该服装名称为“新中装”,其根为“中”,其形为“新”,其魂为“礼”。“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新”代表的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礼”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新中装”体现了

①坚持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特征

②回归古代服饰,体现民族精神

③树立文化自觉,继承优良传统

④凸显中国特色,彰显文化自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2014年教师节前夕,主席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一观点是基于“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

①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的重要表现

③是民族文化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我就是你的拐杖,请你放心地靠在我的肩膀!”4年来,佛山某小学学生伍颖睿甘当残疾同学的“小拐杖”,风雨无阻。今年六一前夕,伍颖睿同学入选2014年“全国美德少年”。伍颖睿同学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文化并不神秘,先进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 自强不息是鞭策我们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C.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D.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4. 近来,网上不断有人造谣,说雷锋是假的,是假的,刘胡兰是假的,狼牙山五壮士是假的・・・・・・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中国人,可偏偏有人罔顾事实;西方媒体更是别有用心,说雷锋“已成为一个失控的谣言”。这警示我们

①要敢于否定和批判,树立创新意识

②必须警惕的危害

③必须警惕文化渗透,维护文化安全

④真理是客观的,必须坚持真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世间再无“扫地僧”!2015年1月10日,国内遥感领域泰斗、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小文在京逝世。李小文院士因其衣着朴素作报告的照片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现实版“扫地僧”,还因孜孜以求、德艺双馨获评2014年度“感动北师大”新闻人物。下列选项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其高贵品质的有

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③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④ 独树一帜,我行我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针对漫画《楼上楼下》反映的问题,下列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较切合题意的是

①价值选择: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②教育目标: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③学习途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④行为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①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

③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④说明人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相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2015年1月上海某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在今天,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A. 必须形成特定的传承仪式

B. 必须遵照原有的涵义去理解

C. 应该采用统一的活动形式

D. 要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北京同仁堂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346年的历程中,同仁堂的品牌的维护和提升、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等取得了丰硕成果。“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已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国家汉办签署了联合推广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

材料二: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深得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理念。在质量文化上,同仁堂以身家性命担保药品质量,磨练出诚实守信的制药道德,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在经营理念上,“诚信为本,药德为魂”,“患者第一,顾客至上”始终是同仁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知识,谈谈同仁堂为什么如此重视企业文化?

(2)结合材料二,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同仁堂是如何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

10. 下列是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是有形的正能量。要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要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材料三: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1)材料一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材料二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用道德模范的事迹引导中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必要性?

(3)材料三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的?

参考答案

1. D 2. C 3. D 4. B 5. A 6. D 7. B 8. D

9. (1)①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同仁堂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既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自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承担社会责任。

②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往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同仁堂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提升海外消费者对同仁堂的认同。

③企业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同仁堂通过自己的企业文化,宣传自己的产品质量和价值取向,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④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同仁堂的经营理念是“诚信为本,药德为魂”,可以树立同仁堂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同仁堂继承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同仁堂文化。

②坚持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仁堂深得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它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③坚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仁堂经过346年的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④自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仁堂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

⑤利用科技推动文化发展,重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同仁堂利用孔子学院的实体和网络平台,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

10. (1)二者既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①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思想道德,总是同消极的、有害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去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可以引导我们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可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可以引导中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道德模范的事迹,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引导中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材料中“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等可以体现。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材料中“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等可以体现。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9

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企业需要高科技的装备、高效率的机制,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尽管华光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已经不适应华光集团企业战略结构调整和“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形势,急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价值观为核心,确立具有华光个性的强势企业文化。集团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徽商“义利合一”的理念,借鉴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和马斯洛“人的自我实现”的理论,提出并在集团全面推行以塑造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

华光集团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按照以文化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的要求,结合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提升的趋势,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建设学习型组织、完善各种规范制度等途径,确立起“忠诚在华光、热爱在岗位、拼搏在市场、超越在自我”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真正承认员工价值所在,支持员工价值追求,引导员工价值提升,保障员工价值实现,使员工真正成为“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有产者。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集团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企业文化课题研究组和企业文化推进办公室。制定了《安徽华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印发了《安徽华光集团企业文化手册》,为华光以塑造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

建立共同愿景:培养认同感与归属感

进一步明确了追踪高科技、追寻高素质、追求高效益,向创新型企业集团迈进的企业共同目标。运用《孙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将、法”五大谋划要素,在认真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强头、壮身、活尾”的发展战略。打造中国最大的信息显示材料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优质古英砂基地、最大的玻璃新材料以及华东地区最大的汽车新材料工业基地,安徽省最大的PE管材基地。在企业大愿景的基础上,每个子公司、分公司、车间、班组直到每个员工都围绕华光集团的整体目标,建立了自己的小愿景,培养企业组织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核心价值观:忠诚、热爱、拼搏、超越

根据成长型的国有老企业的特征,围绕企业的共同愿景,我确立了“忠诚在华光、热爱在岗位、拼搏在市场、超越在自我”企业核心理念,并完善了与之相适应的员工价值理念体系,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主要包括全员、全过程的学习理念、快速反应的速度理念、持续改进的创新理念、讲求公德的诚信理念、适应挑战和竞争的团队理念。在五种理念的基础上,要求员工具备“洁身自爱、坚韧不拨、奋发向上”三种品格,具备“成就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节约意识”四种意识,塑造四种形象,即“干部塑造公仆形象,党员塑造先锋形象,员工塑造主人形象,企业塑造文明形象”。引导和动员华光员工“用学习的热情善良的华光之心,用团结的真情建设快乐的华光之家,用奋斗的激情实现美好的华光之梦”。

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活出生命意义

集团坚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引导员工在团队学习的基础上,深化系统思考,不断提升整体素质,真正把企业办成“能让员工活出生命意义的学校”,为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源。一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机制和网络,建立了各种学习制度,完善一套学习成果评估体系,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二是确立员工“自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根据集团领导、中层干部、一般员工3个层级的职业生涯设计,构筑了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即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体系,包括经理型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国际化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继续教育体系;全员培训教育体系。建设“既懂宏观又懂微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大刀阔斧又精雕细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通过自主学习,走出去学习,在向专家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合作伙伴学、向竞争对手学、向顾客用户学、向专家学。四是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定期组织召开学习研讨、交流会和学习沙龙活动,鼓励员工自我培训,向员工推荐书目,根据企业发展设立了不同的专题 ,让员工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省委党校联办了“企业管理大专班”,与安徽财贸学院联合举办了“工商管理研究生班”,近百名企业管理骨干参加了学习。五是建立适应学习型组织的具有华光特色的“双哑铃”结构,鼓励员工在做好员工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职业”和“事业”的关系,学有专长,支持发明创造,鼓励员工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

柔性化管理:有效开发员工潜能

集团从五个层次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管理制度,从而引导员工以更强的动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围绕企业目标进行创新活动,在自身人力资本价值不断增值的同时,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是建立物质激励制度,建立了总裁奖励基金、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开发效益奖,对有特殊贡献的科研开发人员给予重奖。二是建立精神激励制度,设立了员工成长路径和奋斗目标,为每个员工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实施榜样激励,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员工设立了奋斗目标。三是建立人才竞争制度,重视员工的自我价值和主人翁意识。

倡导诚信文化: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诚信是企业经营之本,华光集团了“诚信就是成功、失信就是失败”的华光诚信宣言,制定了《华光集团员工诚信行为自律守则》和《华光集团诚信经营自律守则》,通过提升员工的信用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经营形象和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信用度和美誉度,从而为员工提供了自我实现的舞台。员工的利益取向与价值取向是相辅相承的。华光集团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特征,不试图把员工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改造成一个模式;把握人的需求,不是简单地用企业的集体需求来否定或取代员工个人的需求;维护人的权益,帮助员工实现利益而不是总要求他们去放弃利益;实现人的价值,引导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员工“成名成家”和“名利双收”。集团在物质利益原则的运用上着重抓好四个环节。一是通过建立利益分析制度,把握员工价值取向的变化。二是通过设定利益协调目标,引导员工处理好利益关系,协调好员工个人利益与集团整体利益、员工眼前利益与华光长远发展利益、员工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之间的关系。三是通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对涉及员工利益的一切问题都主动征求员工意见、建议。四是通过运用利益代偿原则,集团在一时不能满足员工利益的情况下,创造性运用利益代偿,调动了员工关心企业长远利益的积极性。

领导角色:设计师、教练和愿景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