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核心竞争力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8:00

核心竞争力论文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1

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来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果。在这一交融过程中,经济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最新成果,而战略管理研究则更强调发展一种揭示企业内部本质的、更加实用的理论,二者的完美结合提供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理论。

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研和前人理论的分析,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从而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战略理论得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不足,企业间竞争优势,经营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所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界定,培养及维持应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内容,并在此后许多战略管理学者的著作中得到认同。1989年,美国学者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一期发表了“Collaboratewithyourcompetitorsandwin”一文以来,掀起了一场核心竞争力研究热潮。同时,欧美企业界也很快接受和应用了其概念和理论。一时间,核心竞争力成为极为流行的说法和观点。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当企业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用于发展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竞争对手不能用其他方法代替或者模仿这些能力时,企业就能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产业核心能力是产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根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产业只有将其目标指向培育和发展产业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综合这些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认为,产业核心竞争力,指使某一产业在区域(国家、省、城市)之间的竟争中快速实现知识的获取、积累、激活和运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产业的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产业的学习能力是指产业从外界获取信息、知识、技术,并结合产业内部的信息、知识、技术,将其消化吸收,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积累与储备的能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联结知识、技术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转化的纽带。产业的协作能力指为产业实现知识的获取、积累、激活与运用提供适宜组织环境的能力,它既包括产业内部的协作能力,也包括产业与外界的协作能力。

就文化整个产业而言,李勇、李曼罗认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部门的配置、开发、整合的能力,并提出通过组织学习以及采用现代管理来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郑茂林认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企业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所拥有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最佳组合。吴飞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的创造力、对市场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团队的协作能力。向志强在《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一文中指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是一种能够为传媒带来长期稳定的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响应能力以及持续创新能力。”

就动漫产业而言,目前我国学者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研究上。从目前来看,既有从国家层面分析我国动漫产业整体发展状况,也有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各省市动漫产业进行研究。国家层面最全面也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是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组织编撰的《2008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以产业链为核心理论体系,从内部产业链角度来说,分析了我国动漫产业“生产—传播—开发—消费”的基本情况,从外部产业链角度来说,分析了当前“漫画产业、动画产业、网络手机动漫产业、动漫舞台剧产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整合概况。微观层面上,各省市均有对各自动漫产业发展的研究资料。

2、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对动漫产业的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即国家政策,和微观层面,即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角度出发,虽然也有很多研究将视线集中于我国动漫产业竞争力,但并未形成关于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普遍观点,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政策制定、企业市场定位和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不合理,但对于本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没有以及其各个构成因素并没有从整合的视角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将基于传统产业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构成要素理论,分析我国动漫产业目前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并通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全产业运作成功案例的分析,指出提高我国动漫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行对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少波.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54—56.

[3]聂辰席.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4]宋春红.产业核心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5]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求索,2008,11:66—68.

[6]向志强,沉静.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8,5:36—39.

[7]郑茂林.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企业经济,2004,7:70—71.

[8]张笑,魏婷.中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2005,3:29—34.

[9]杜广中.世界动漫产业连模式对中国式动漫产业连构建的启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1(1):50—54.

[10]曹海峰.试论市场细分下的动漫产业[J].广西社会学,2009,2:50—52.

[11]马妮.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科论坛,2009,3:47—48.

[12]马秋容,李思贤,陈敏.《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成功营销模式及对国产原创动画产业发展的影响[J].《产业经济》,2009,9:64—65.

[13]曹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传播学分析[J].青年记者,2009,8:82—83.

[14]张卓.《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热搏的冷思考[J].今传媒,2009,8:77—78.

[15]赵宝巾,李蕊.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J].青年记者,2009,6:68—69.

[16]孙萌.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策略[J].影视文学,2009,20:21—22.

[17]詹凯丽,刘峰.从功夫熊猫到喜羊羊与灰太狼——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创意[J].商业文化,2009,3:76.

[18]欧阳爱辉.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悖论分析[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70—75.

[19]李涛.动画卡通电视频道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3:38—40.

[20]王擎.动漫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高票房原因探析——基于受众视角[J].当代电影,2009,10:123—126.

[21]沈正斌.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要素解读[J].新闻大学,2004,4:64—66.

[22]刘媛.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09,9:283—284.

[23]C.K.Prahala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May-June:79-91.

[24]C.K.Prahalad.TheRoleofCoreCompetenciesintheCorporation[J].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6):40-47.

[25]JayKandampully.Innovationasthecorecompetencyofaserviceorganization:theroleoftechnology,knowledgeandnetworks.EuropeanJournalofInnovationManagement,2002,5(1):18-26.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竞争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 构建

1 核心竞争力的起源及特征

1.1 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把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支撑着所有这一切的正是企业内部能力的不同组合。具体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营销手段的能力,是企业的宝贵的战略资源。

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不仅能提供顾客看重的价值,也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

(2)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仅是当前的而且包括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往往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在新领域的积极运用得以实现,从而可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利润点。因此,核心竞争力更是一种“通用”的技术专长,而不是对应于某一两种产品本身;核心的胜利意义远超出单个产品的胜利。

(3)独特性。核心信念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持续性,这种持续的稳固可以使组织在统一的基本信念下协调运行,在同行业解决同样的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独特的企业个性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是基于企业独特的历史、文化、技能等产生的,具有稀有性。

(4)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和稀有,而且必须具有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优势和能力,是企业的价值核心,它根植于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不可模仿性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企业占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5)不可替代性。即使企业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能力,但如果竞争者能够找到替代能力,还是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一种能力是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认为, 核心竞争力能够适用于各种市场,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并能对消费者利益做出重大贡献,它很难被竞争对手效仿,即使效仿, 也是公司最擅长的。

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消费趋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数量和质量消费型发展到品牌和文化消费型。消费者不再仅仅重视商品的质量优劣与价格的高低,而是对商品的售后服务、商品品牌的知名度、购物的环境等比较关注,也就是说消费者更注重商品核心功能以外的富有文化内涵的附加功能。由此决定了企业间的竞争必然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百年企业。比如说海尔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集团发展之迅速并长期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状态,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售后服务相当好,消费者信得过,是同行业不可比拟的。它的品牌名言“真诚到永远”,也给消费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企业仅通过产品科技含量高、性能优、价位低廉,企业制度完善、拥有充足的高科技企业员工,它只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企业的技术、流程、制度是可以借鉴的,人员是具有流动性的,因此很难成为企业独有的持久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点培育那种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流不掉、无法模仿、无法复制、极为稀缺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即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因为企业文化能让企业拥有个性,惟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衡量一切事物对错好坏的标准体系,并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路走下去。一旦把企业文化的个性转化为产品的个性,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文化是形成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文化管理比战略管理都重要。比如沃尔沃的核心竞争力是安全,宝马的核心竞争力是豪华,toyota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经济实用。在沃而沃看来,产品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它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是要强调安全性;宝马的产品文化则侧重追求舒适和地位。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大。

(1)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比较注重的是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位员工,任何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为尺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的增高,员工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工作热情高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持续而稳定的发展。

(2)凝聚作用。企业文化追求一种企业整体的优势和卓越良好的集体感受,把激励的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树立企业的整体共同价值观念上,着力塑造优秀的群体意识,因此必然有益于消解企业职工个体目标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向同一目标迈进,从而在企业中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3)引导作用。企业文化可以显现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引导企业去适应健康的、先进的、有发展前途的社会需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将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使他们朝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努力工作。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取决于它在一系列价值中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4)约束作用。整洁有序的企业环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硬的约束、有形的约束,企业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等是软的约束、无形的约束。企业文化建设要达成的目标就是使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成为员工内心信念,表现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有形约束和无形约束的统一。当员工的行为违背企业的信念时,其心理会有一种内疚感,并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

(5)塑造形象作用。海尔集团在我国企业中发展得比较好,有持续的竞争力。不但是产品质量优,售后服务好,更重要的是海尔集团的精神与文化,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竖立了一个信得过的品牌。因此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但能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吸引顾客,而且能使企业更有效、更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综合目标。良好的企业形象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所以说技术是第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又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又是第一竞争力。认识到此还远未结束,这是因为,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企业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的共同特征。它们出类拔萃的关键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植根于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

附图模型揭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指出模型的外层组成元素指企业文化的功能,模型内因元素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其中,企业文化功能分别为指导力、推动力、改善力、导向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润滑力、开发力与感应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由诸多因素组成,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三个层面组成的要素,它们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1)第一层面为基础层。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和必要的保障。包含: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等着力点。

(2)第二层面为载体层。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平台效应”和起到“支撑”作用。包括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关系和制度等着力点。

(3)第三层面为转换层,是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实化和物化。包括服务、质量、营销、技术和能力等着力点。

综上分析,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它和核心能力是一种互补关系。国内大部分学者重视技术、流程等核心能力的硬件部分的培养,企业文化等软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企业文化是维持企业核心能力持久性因素,它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想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在行业间与企业间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必须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使其企业处于久胜不衰的状态,成为百年企业。

参考文献

1 侯贵松,王璐璐.影响中国企业未来的十大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 孙玉娟.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3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1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诊释[J].经济管理,2003,(5).

[12]陈友学.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4,(4).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一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5

核心竞争力概念是我国图书馆理论界自2000年起从国外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成果中借鉴移植的。但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企业与图书馆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从研究对象相比较都有本质的不同。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究,图书馆是以社会服务功能为基础做出判断。所以,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图书馆不存在直接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基础与条件,而只能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及运行机理角度,借助企业核心竞争力原理进行研究。从图书馆社会职能及运行机理看,其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由有形资源竞争力、无形资源竞争力和用户资源竞争力构成。这种三元结构反映和揭示了图书馆内部管理系统和外部社会服务体系相互依存和互为促进的运行规律,是对图书馆工作与职能各种关系之间发展运动过程的高度概括。有形资源竞争力是指图书馆可以物化的资源优势,是图书馆存在的物质基础和一切资源与能力的载体。譬如馆舍资源(包括地理位置、规模、功能化设计等)、设备资源(包括办公和技术设备)、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等。无形资源竞争力是指不可以物化的,作用于有形资源基础上,具有能动因素的资源优势,是图书馆产生核心竞争力的驱动性资源。譬如图书馆员素质竞争力,包括业务技术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整合的能力)、创新能力(根据用户的问题和所处的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优质服务能力(表现为与用户良好沟通互动能力)、丰富的服务经验等。馆领导素质竞争力,包括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发展规划能力、建立内部激励机制能力等。图书馆团队竞争力,包括图书馆文化价值观取向(职业理想、态度、责任感)、公平的内部培养计划、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和和谐的工作关系等。图书馆社会形象竞争力,包括服务声誉、信用等级、宣传效应等。用户资源竞争力。用户是图书馆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图书馆所有资源配置与工作成果发挥作用的对象。通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集藏、加工和知识与技术服务,用户最终获得文献信息满足,从而使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价值得以体现。图书馆在得到用户认可的同时,也会得到图书馆赖以生存的母体承认,即主管图书馆的上级领导部门的承认。这是至关重要的,是图书馆获取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因而,对图书馆而言,在文献信息服务中能否争取到更多的用户是图书馆用户资源竞争力优势的客观体现。

2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主要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点和共有的属性来决定。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我国其他各类型图书馆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用户资源上凸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而已。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民族研究文献;二是民族文字文献;三是民族地方文献。民族研究文献主要包括民族政策及民族理论问题研究、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史地、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医药、天文、数学、建筑、农牧业)、民族文学艺术、民族教育、民族宗旨•哲学、民族统计、民俗学、民族方志、民族环境科学等。民族文字文献主要包括目前仍在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同时还包括历史上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古典文献。民族地方文献,狭义的是指自治地方民族作者和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变迁的各种著述文献,广义的则包括现代出版的有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文献。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是少数民族图书馆特有的文献资源,是特色资源,是关乎少数民族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的重要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力资源特色是多民族性,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大都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历史、习俗,与各少数民族读者有天然的联系,更易于与各民族读者沟通。他们当中很多人是民族文献专家,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为民族科研、教学以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这一资源优势是其他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少数民族用户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有的优势资源。他们一般由民族政府机构、民族院校科研院所、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牧区读者构成。其中,既有民族干部、民族专业人员,又有普通民族群众。这是一群围绕在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周围的特殊读者群体,我国其他各类型图书馆与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少数民族用户资源拥有量上都是无法相比的,它构成少数民族图书馆特有的竞争力要素。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会因类型或地域不同存在一定差异。少数民族公共图书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承担调节民族地区知识或信息分配及信息保障任务。少数民族院校图书馆主要承担为本校教学及科研服务的任务。少数民族专门图书馆主要承担为本系统本单位科研服务的任务。因此,他们之间的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用户资源的竞争力要素构成内涵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会各有所长。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地域特点所决定,不同地区少数民族图书馆会因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导致在竞争力构成要素上显现出强势与弱势之分。

3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1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许多民族地区从无到有兴建了各种类型图书馆,基本满足了民族地区各民族读者对文献信息服务的要求。但是,由于受历史、经济、地域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图书馆群体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整体发展相对落后,甚至在一些地区,图书馆工作仍举步维艰,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严重匮乏,有的县竟没有图书馆机构。据有关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无图书馆的县全国有159个,西部地区有133个,占84%;无文化馆的县全国有90个,西部地区有87个,占97%(民族地区很多图书馆与文化馆合署办公);图书馆、文化馆都没有的县全国有66个,西部地区有62个,占94%。有的民族地区虽然有图书馆,但是条件很简陋。据有关统计,目前全国176个县级图书馆面积低于300平方米,这些图书馆多数面积狭小,设施简陋,馆舍破旧,年久失修,有的甚至被鉴定为危房。除去馆舍资源不足外,资金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628个图书馆全年购书经费为零,603个图书馆全年未购进1册新书,而这些贫困图书馆绝大多数集中在民族地区。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还是空白。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共有州县图书馆9个,乡镇图书馆18个,目前只有州图书馆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办公。由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图书馆缺少办馆资源,极大地限制了民族地区读者阅读的权利。据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2004年调查,75%的儿童、70%的小学生、80%的中学生、70%的居民、75%的干部、60%的农民找不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刊,究其原因尤以购书经费不足为重。以广西崇左县与全国人均购书经费相比,2004年人均0.0875元,2005年0.10元,低于全国水平4倍。在馆员素质上,少数民族地县级图书馆相对弱势。据2002年湘西州图书馆发展情况统计,8县市图书馆在职人员134人,高级职称仅1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50人。民族专业图书馆与同类型专业图书馆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但是要好于民族专业图书馆和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27-02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并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同和维护的,具有本企业特色且日趋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企业习习俗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哲学、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稳定性与发展性

企业文化是在组织日常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将在长时期内发生作用。不因企业产品、组织制度和经营策略的改变而立即改变。但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却是缺少生机和活力的,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又具有发展性。

(二)开放性

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征,绝不排斥先进管理思想及有效经营模式的影响和冲击,通过引进、改造、吸收其他企业的文化,促使自身发育成长,不断完善。

(三)可塑性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种因素都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所倡导的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被员工普遍认同并接受的过程。

(四)特色性

企业文化产自企业自身,从它产生时起就带有鲜明的本企业特色。由于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也绝对找不出两家文化完全相同的企业,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特色性。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其鉴别标准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两个环节上具备明显优势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它包括把握全局、审时度势的判断力,大胆突破、敢于竞争的创新力,博采众长、开拓进取的文化力,保证质量、诚实守信的亲和力[2]。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由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群体带来特殊效用,并使企业获得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资源。

判断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否构成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标准考虑。

(一)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消费群体带来长期性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依靠它,企业能获得利润,同时,它也能给消费群体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满足消费群体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需求。

(二)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蕴育于企业文化中,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它是企业通过长期积累的多种技术、知识、形象的有机综合体,具有路径依赖性,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三)延展性

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本,有延展效应,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不仅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拓展到其它产品和服务中,从而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三、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核心竞争力是在独特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形成和累积起来的。通过长期学习培育积累企业文化才会与产品、品牌、专利等一起逐渐形成,并演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机构成部分。据新闻媒体报道,国内一家知名锌冶炼企业通过“文化兴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家公司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诚信、创新、包容、和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努力践行诚信经营,产品质量攻关、推进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将“人本”文化纳入其中,大力推进包容、和谐的人本文化氛围,以保障员工切身利益为前提,实现员工与企业发展共享,就连离职员工再入职也免除试用期,工龄连续计算的优待,正是企业这种博大的包容胸襟及和谐的发展氛围,增强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亲和力,激发了整体凝聚力,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该企业也由一个年产2.1万吨的小冶炼跻身于产能21万吨的国有大型企业,走出了国有企业的传奇之路。由此不难得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企业文化为平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集中体现,企业文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3]。

(二)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类竞争力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件部分,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而软竞争力即为企业文化。世界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将企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企业生产产品及控制其质量的能力、企业的服务能力、成本控制的能力、营销的能力、技术发展能力,所有这些属于产品层;第二层面是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人、事、物、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所有这些属于制度层;第三层面是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所有这些属于核心层。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著名的“麦锡7S模型”总结了最佳企业成功的7个要素,即战略、结构、制度、人格、人员、技能和文化(共同价值观)[4]。认为只有当这七个要素都非常优秀与和谐时,企业才会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在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这七个要素中,文化要素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六个要素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中,企业文化是核心因素,并通过其他要素的深刻影响来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双向作用

1.优质的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纵观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长盛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并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的成功企业,无不是文化战略的快速发展的企业。除笔者所举事例外,海尔集团仅用了16年的时间就由一个亏损小厂变成实力雄厚的世界知名大企业,靠的正是海尔文化。深圳中航以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事迹在管理界也是家喻户晓。支持他们创造这般奇迹的正是那股“大道无形处处形”的文化“魔力”。通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壮大是成功企业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奇迹的根源,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

2.贫弱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缺失核心竞争力。数据统计,相对而言,中国企业的寿命普遍较短,且竞争力弱,归根结底是经营管理不善所致,而这又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贫弱上。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2年对10000家企业调查问卷所得的结果,自认为已经形成企业文化的企业只占71.5%,而中小企业则平均不足40%,这充分凸显了企业文化贫弱。此外,部分国内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着力建设企业文化,但由于构建的企业文化不合理,反而使得这些企业的文化阻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有部分企业因不当的价值观而失去顾客的认同,进而丧失了核心竞争力甚至走向灭亡。三鹿奶粉事件可谓是震惊世界的典型案例。三鹿集团无视顾客价值,背弃诚信观念,为谋取暴利而在奶粉中添加过多的三聚氰胺,致使许多婴儿食用后患肾病甚至死亡。一经曝光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奶粉事件,这不仅给了三鹿集团致命一击,而且还使得整个国内奶粉市场遭受重创,国外奶粉乘虚而入,抢占市场。三鹿,这个古老而辉煌集团在错误的企业文化的引导下瞬间崩塌。

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成熟、发展的基石。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又会提升企业文化的坚强保证。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都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与时俱进,培育出一方适合企业文化成长的良好沃土,打造出一艘拥有强大竞争能力的经济巨轮,使中国企业能够在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闫银灿.现代企业文化与提高企业竞争力[J].河南农业教育,2008(09).

〔2〕余名敏.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J].财经纵横,2009.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一些企业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行业的典范。它们成功的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核心竞争力方面加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这两个典型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案例。然后论述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电子商务企业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亚马逊在线书店()和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以惊人的成长速度,成为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典范。究竟这些网络企业如何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呢?本文试图从核心竞争力方面加以研究,从不同电子商务企业中找到共性,以期对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有所启发。

1典型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和阿里巴巴

作为开创先河的网络企业,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自建立以来就成了众多网站的模仿对象和竞争对手。面对激烈竞争的局面,两家企业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成长,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1995年7月,美国人贝佐斯创办了世界第一个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在线书店,直接面向顾客销售图书等商品。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亚马逊在线书店已成为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书店。2007年,亚马逊销售额达148.4亿美元,同比增长39%,成为世界电子商务的一面旗帜。

1999年3月,中国人马云以50万元人民币创办阿里巴巴,为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提供服务。经过飞速发展,2007年阿里巴巴全年总营业收入达到2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5%;利润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2%;国内市场份额上升至57.3%。

亚马逊是B2C(BusinesstoConsumer)类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即企业和个人间的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B2B(BusinesstoBusiness)类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即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两者尽管类型不同,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原因何在?两者的成功有深层次的共性吗?

2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以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们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强大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的能力,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比较这两个企业可以发现,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离不开以下要素:

2.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指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人们依据一定的技术原理和社会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应用研究和生产发展的技术开发活动。技术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又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

亚马逊抛开传统的商业模式,将自己的经营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这在技术上是一个创新。这种技术具备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给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和利润增长点。在日常运营中,亚马逊也不断创新,比如购物车技术、支付技术、订单查询技术、用户跟踪技术等,在改进顾客购物流程的同时极大方便了客户,吸引了广大客户群。阿里巴巴在技术上也做到了创新,比如交易平台的创新,沟通工具的创新,赢利方式的创新等,这在构成阿里巴巴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阿里巴巴赢得了竞争优势。[2.2成本领先

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内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电子商务降低成本,可以达到规模经济。传统经济中的企业,要想进入一个全新行业,将要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进入壁垒的制约,如资金壁垒、技术壁垒、信息壁垒、政策壁垒等。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开展网上贸易,轻松进入这个行业,传统意义上的进入壁垒变得不再明显。但是,网络企业想要赢利却要受到规模经济的限制。一般说来,规模经济越显著,行业中原有达到规模经济标准的企业具有的优势越大,新企业就越难赢利。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其成功都离不开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领先优势。2007年12月亚马逊的访问量达到5962.4万人次,2007年全年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达到2760万个,如此大的规模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单位成本。

2.3发掘新市场

传统营销中的“二八定律”认为,企业80%的销售额(或赢利)来自于20%的产品,因此将销售这些热门产品视为企业事半功倍的捷径。这种商业运作模式直到电子商务出现才有不同。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因为拥有庞大的空间,所提供的信息或展示的商品可以比其他传统媒体大许多,消费者也可以借用网络检索技术轻易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或物品。因此许多冷门或需求量很小的商品,或者小企业,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示。

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注意到了这种现象,2004年10月提出了足以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长尾(LongTail)理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亚马逊销售的大部分图书都不是传统书店认定为热门的图书。据统计,亚马逊在2004年销售的图书中,有57%的品种是传统书店中没有的图书。阿里巴巴的目标客户群体集中在众多的中小企业身上。早期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15%的大企业服务,但马云却放弃了15%的大企业,而将85%的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为它们提供服务。

2.4业务外包

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同时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加工方式外包给专业的、高效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中,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活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而最难以实现的环节就是物流。网络企业应专注于发展本企业擅长的网上业务,同时把不擅长的环节,如物流等,将其外包出去,交给第三方企业来完成。

亚马逊在物流外包问题上做了多方面的尝试,比如采用第三方物流、建立配送中心、库存控制、提高效率等。阿里巴巴也采用诸如和中国邮政建立第三方物流联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措施极大降低了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利润。

2.5营销创新

网络企业的营销方式就是网络营销。这种市场的全球性带来的是更大范围成交的可能性,更广域的价格和质量的可比性。而越是可比性强,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电子商务企业应当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一种优势,再争取一批现实客户,再获取一些潜在商机。

亚马逊充分利用了网络营销的特点,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比如建立网络认知品牌,利用网络广告传达品牌信息,利用网站后台收集客户购物习惯,利用双向沟通做好客户服务等。阿里巴巴和淘宝同样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很多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8

关键词: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三是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五是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全面性原则。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七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定量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还要看保费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四是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使得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五是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性指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五是销售和服务能力。

二、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运营的比较

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其理赔准备金规模,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运营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资金运用体系。一是改善资金运用环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三是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第四,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四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五是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六是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第五,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一是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邹平;刘虹.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宪.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09).

[4]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6]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9

从企业文化诞生的来源看,企业文化可以成为一种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企业文化。兰德公司、麦肯锡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研究都发现:一般情况下业绩辉煌的企业,企业文化的作用都十分明显。此外,据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跨国公司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这本书阐述了为什么在西雅图的两家咖啡店会在如今成长为全球2500多家连锁店的咖啡公司的真谛。本书的作者霍华德•毕哈在多年担任星巴克的高级主管期间,帮助星巴克建立起它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利润。他培训过各个级别的几百名领导者,同时也帮助星巴克成长为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公司的价值观是:“我们对待员工的方式影响员工对待顾客的方式,而顾客如何对待我们则决定了我们的成败。”正如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所说“:在每一杯咖啡的背后是由精细执行力体现出的服务观念,而在背后的背后,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洞察和尊重,所以星巴克才有机会成为特别的文化大使。”其实星巴克只是当今世界上那些著名的长寿公司的一个缩影,又例如:沃尔玛公司提出的“对员工要像对待花园中的花草树木,需要用精神上的鼓励、职务晋升和优厚的待遇来浇灌他们,适时移植以保证最佳的搭配,必要时还要细心地除去园内的杂草以利于他们的成长”;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出的“全民服务”理念;IBM要求“向顾客提供完美服务”;杜邦公司提出的“让化学使美好的生活更加美好”;普华永道公司提出的“致力于技术的尽善尽美”等。而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体系。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是建立优秀文化的第一步。也是进一步将企业文化提高为企业战略的关键一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外加自己的一些想法将其总结为下面的框架图。

(一)企业口号生存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处于一个雏形状态,此时的他们虽然口号很响亮,但形形的口号不断地充斥在员工的耳边,难免让人心烦意乱。所以我觉得此阶段的文化素质应该抓住重点:“生存!”,应该以企业的目标为导向。但我们必须要避开一个误区: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这是大部分企业创办初期的迷惘之处,每个企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外部文化相适应并加以创新。只有企业能够以愿景为导向,此时企业才具备了竞争性文化,企业文化才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二)个人主义阶段

这里的个人主义我暂且将其规划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家,另一方面是公司员工。在国人的共识里,中国的企业文化大体上就是企业家文化。诚然,我们得承认企业里面有搞老板主义的,有在自己的天地里搞个人主义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插曲。国内企业在进行文化塑造时,总有“以人为本、团结、拼搏、创新”这样的企业理念。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不存在两家文化完全一样的企业。企业文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创业者个性、行业特点、企业历史、愿景目标、发展战略等,企业文化是企业对自身成功经验和思想的总结和提升,因此,应该具有很强的独特性。“索尼的先驱精神”,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松下“造人先于造物”,惠普之道,迪斯尼“想象力与魔力文化”,这些卓越的公司都从自己企业的角度提炼和宣扬自己的文化,非常富有个性。

(三)企业凝聚力提升阶段

我觉得这二阶段的企业已经能够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个人主义盛行的阶段已经过去,企业中的员工和企业家都自觉践行了不成文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导向明确,大家都努力奋斗,积极创新。此时,企业整体的化学反应非常不错,运转正常,且每次遇到的风险和危机大家都能携手度过,大家都在帮助企业迈上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而努力奋斗。

(四)企业“形神合一”阶段

企业的“形”包括一切外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制度、流程、策略、组织结构、责权体系、领导风格、产品等,而“神”则是指愿景、价值观、使命、精神、经营理念等这些指导企业发展的思想。“形神不合”的企业文化会得“精神分裂症”,因为员工不知道究竟应该遵循什么。企业文化的最高阶段,要通过“省悟”才能获得,这个时期,企业需要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企业要考虑如何顺应天道,包括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要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企业文化的最高阶段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具有禅者的智慧和修养。正如洛克所说:“我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思想的最佳译员。”企业发展到这个最高阶段,必然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崇高境界。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