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教学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2-18 23:04:07

大学教学管理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1

1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一种计算量单位,以取得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毕业的标准。它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安排学习进程。

1.1绩点分制

密苏里州立大学采用绩点分制度(GPA即GradePointAverage)来衡量学生学业情况。学期绩点分是根据学生成绩、绩点和总学分数来计算的。GPA满分是4.0分,即A=4.0(Excellentwork优秀);B=3.0(Superiorwork上);C=2.0(Satisfactorywork中);D=1.0(Minimumpassingwork及格);F=0(Nocreditisgiven不及格).GPA的精确度达到小数点后2位,计算公式为:GPA=[(4.0×得A课程的学分数)+(3.0×得B课程的学分数)+(2.0×得C课程的学分数)+(1.0×得D课程的学分数)]/总学分数。学校规定学期绩点分不得低于1.0,否则就会被停学一学期(Suspension),但是,学生可申诉复读,并承诺会努力学习提高绩点分;若学生申请复读成功,且复读一年后的学期绩点分仍低于1.75,则被停学一年(Suspensionforoneyear);学期绩点分在1.0至1.74的学生,该学期学期表现被记为Pro-bation,即接下来的一个学期为试读期,其目的在于提醒学生该学期学习成绩不佳,试读期绩点分若在1.75以上,则回归正常学期,否则会被停学一学期;学期绩点分在1.99至1.75的学生,该学期学期表现被记为Warning,即警告;学期绩点分在2.0及以上的学生,该学期学期表现被记为GoodStand-ing,即优良。[1]

1.2学业指导制(Advisement)

密苏里州立大学新生入校时,学校会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Advisor)。进入三年级后,学生的指导教师换成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指导学生注册选课。学校还规定指导教师每学期必须和学生见面交谈三次,学生遇到问题时可自由约见指导教师。工商管理专业一、二年级课程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如公共演讲、心理学、社会学、学术写作等等,一年级每学期6门课程共18或1分,二年级每学期5门课程共15学分;三、四年级课程以专业核心课为主,如保险学、金融学等等,每学期4门课程。大多数课程为3学分,个别课程为4学分、2学分或1学分。学生成绩在GPA2.0及以上并且修满62学分,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学生成绩在GPA2.5及以上并且修满62学分,方可修三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学生修满至少125学分,方可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2课程注册制

不同于密苏里州立大学官方网站,密苏里州立大学为全校师生创建了一个课程注册系统网站,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每位师生都有独立的账号、密码和电子邮箱,可以随时查询自己所教或所学的课程、成绩单等等。教师也可通过这个网站来公布课件、布置和收发作业、打分和提交期末成绩。每学期期末,学生可以登录网上注册系统注册下一个学期的课程,直到新学期开学第一个周末,这段时间内,学生都可以更改自己注册的课程信息,例如:上课时间或班级。每学期第一周为试听周,主要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授课方法和课程大纲。学校开设的课程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已注册的课程表,进入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室进行试听;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不适应,在第二周开始前都可以Drop(放弃)该门课程,在课程注册系统中将其删除;如果再学期第二周开始后放弃某门课程,课程注册系统中将保留此次注册记录,并记录该课程成绩为“W”即Withdraw中途放弃的意思。每学期,从开学到期末考试前一周这段大概十五周的时间内,如果学生感觉对某门课程学习吃力甚至不能通过期末考试、因病或出于其他原因,可以选择放弃该门课程,待下个学期重修。其中,第一周至第九周为DropWithoutPenaltyperiod(无惩罚放弃课程期),即在这段时间放弃任何课程,成绩记录为“W”;第十周至第十五周为DropWithPenaltyperiod(有惩罚放弃课程期),在这段时间内放弃课程,成绩记录为“W”或“F”,这取决于学生课堂表现和小考成绩,如果该课任课教师认为学生平时表现优良且小考成绩不错,那么会给出“W”成绩,反之,就会给出“F”成绩。所以,是否在适当的时间放弃课程,会学生成绩有很大影响,指导教师(Advisor)也会给学生提供比较专业的意见。在校期间,学生可以重修成绩为C以下的课程,对C及C以上成绩的课程原则上不允许重修,经教学副院长特殊许可后,方可重修,这一点也显示出其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3申诉和教师评估

3.1申诉

前文提到,如果学期绩点分低于1.0,学生会被停学一学期同时取消注册课程资格,这时,学生可以向学术管理委员会(AcademicAffairsCommittee)提出复读申诉。学术管理委员会由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DirectorofAcademicAffairs)及多名委员组成。学生申诉前,要填写好申诉材料并提交学术管理委员会审议;申诉面谈会上,学术管理委员会成员与申诉学生逐一进行交流,在各位委员了解该学生学习情况后,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是否批准学生复读或有条件复读(即对该学期学生注册课程数及总学分进行限制,例如,该学期只可以修3门课分,目的在于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学好这三门课程,以提高绩点分)。被批准复读的学生,还要按规定时间定期约谈指导教师,以便指导老师及时了解其学业状况、为其提供适当意见。

3.2教师评估

高等教育的评估主要是课程评估。美国大学的课程评估采用“以学生评估为主,兼顾专家评估和同行评估”的方法,通过评估,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期末,学校制作评估调查表,内容包括对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学生的满意程度及改进建议。学院将课程评估调查表直接发给任课教师,再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进行评估,学生填好评估调查表后,不再经过任课教师之手直接交回学院。之后,由学院院长办公室专人收集学生上交的评估调查表、汇总分析、编写学期评估报告,包括学生的评估分,教师的相对教学水平,课程及授课改进建议。[2]在任课教师网上提交学生期末成绩之后,学院才会将教师评估分数告知每位教师,教师还要写期末工作总结,其中包括自我评价和对评估结果的感想。学院对学生评估差的教师限期采取改进措施,否则将不再续聘,或暂时取消其上课资格。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2

一、以“做人”与“做事”关系为出发点建立德才观

当今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大学生们最关注的是自己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际上这就是成才问题。这是他们最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问题。因此,德育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紧紧地抓住这个热点来调动大学生们对德育课的学习积极性。这里的关键是选好切入点。以成才教育为出发点的目的是要在大学生中建立正确的德才观,使大学生们明白“德”与“才”在成才中的关系。因此,只有以自然贴切又符合大学生兴趣热点的话题切入,才能使大学生们心服口服,接受教化。我想,这个话题可以是关于“做人”与“做事”关系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们讨论为什么当今的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是既要会“做事”又要会“做人”的人?“做人”与“做事”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它们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今天的用人单位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这个问题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启发同学们认识到“德”与“才”对成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明确“德”与“才”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人才”这个统一体中,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人是成不了真正的人才的。树立“德无才不立,才无德不展”的观念。懂得一个人即使他拥有超凡的才能,但如果德行不善,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其“德”就会限制着他的“才”的发展,甚至会改变他的整个前程。在说清道理的基础上再联系社会上的实例,深入探讨,启发同学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明确德与才的关系后,我们自然就会进一步要解决怎样“做人”即怎样成就德性的问题。怎样的“人”才成其为“人”?社会上衡量“人”的普遍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具体化起来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在所有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中,最现实最困惑同学们的问题又是亲情、友情与爱情问题。在教学中,同学们常常要问到:如何对待父母的要求?如何与同学们处理好关系?大学期间可不可以谈恋爱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围绕着这“三情”展开讨论。关于“做人”的标准问题是当今比较混乱的问题,商品经济的冲击已使此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在此问题的教学上,切不可采取一刀切,“填鸭子”式的教育,而应引入历史与辩证的观点与手法。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德,通过介绍儒家的观点及其发展历史使同学们对儒家的发展脉络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以当今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与新儒家在西方被关注的事实介绍,使同学们对儒家思想的横向发展也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辩证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明白正确的对待方法应是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抛弃的统一。具体来说,在父母情关系的处理上,要学会辨析社会主义的孝道与封建孝道的区别与联系;在友情关系上,要学会辨析传统的“仁”、“信”、“义”、“礼”、“诚”等规范的合理之处;在爱情问题上,要学会辨析志向与儿女私情的关系,体会现代的两心相守、忠诚与忠贞与封建的从一而终、嫁鸡随鸡等观念的区别。同时介绍一些当代西方道德准则中积极的东西。如自由,平等与博爱等等,进一步使同学们明白这些人际准则并非只属于西方,它实际上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今天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就这些人际准则本身来说,也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的自由与平等是不存在的。这样,从对做人与做事关系问题的探讨出发——德才辨证关系的建立——儒家“德”的标准的扬弃——中西道德标准的比较,使同学们从现实出发,顺序渐进,逐步认识到有德之人的重要性,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的德教并非空穴来风。

在对“做人”的是非标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应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把握怎样努力达到这个标准,这就是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问题。在此方面,中国传统道德中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如程朱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等,这其中,尤要注意帮助同学们解决如何对待道德实践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问题。

二、在建立德育教学新体系中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在成才教育中,注意贯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内在心灵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统一。在德育教学中,吸收当代公共关系学、公关礼仪学及当代口才学、心理学等成果,使同学们在坚持正确的品德修养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表现形式,以保证人际沟通的顺畅与完美。

“德”是“天地之道,于心所得”,是一个人的内心对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的把握。传统道德修养论往往十分重视一个人内在的品德修养,但忽视对修养过程中外在表现形式的研究。如在对传统的“诚”道的把握时,我们往往理解为“待人以诚”就是绝对地讲真话,把诚实无欺与表现“诚”的方法混同起来。而当代心理学关于心性激发,潜能开发的学说则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人际交往表现形式的重要性。仅有向“善”的决心与信心还是不够的,更要有达至“善”的方法与手段。当代公共关系学向我们揭示了形象塑造中可信度与美誉度的重要性。公关礼仪学、口才学等则直接为我们揭示了达到上述目标的具体途径。所以,在成才教育中,适时适度地引导同学们探讨一些公关问题,树立公关意识,讲授一些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公关礼仪规范,对大学生们把自己培养成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的人才显然是很有益处的。而为了提高同学们口才的实际能力,适当地穿插演讲课、辩论课也将会给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三、以人才的发展方向探讨成才教育的终极点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3

【关键词】大学;教育;行政管理

一、前言

随着近年来大学教育的不断普及,大学教育的管理方法直接关系着整个大学教育的质量,在大学教育中加强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保证大学教育的质量。

二、大学教育中的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几乎没有谁不知道上世纪早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之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正吃透其精神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能够将其精神贯穿于办学实践的人寥寥无几。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学术组织、人类社会的知识生长集散地和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其主要社会职能应当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一流的大学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标准,但是会有一些客观的评价条件,它包括: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管理,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体制机制。一流,就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目前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科研、学术、教学方面还未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行政管理、教学、科研是支撑大学的“三大支柱”,而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体制中处于领导决策、组织协调、保障服务的地位,其保障与服务的核心和前沿应当是教学与科研。高效而科学的管理,其方方面面都应当一致地指向如何使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赶超世界一流,使大学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充满人文关怀,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性基石,能够应对外部世界的种种挑战。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认识没有多大差别。如何使行政管理更好地为教学与学术研究服务,是大学行政管理必须抓住的关键问题。而要抓住这个关键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提出大学的办学理念,然后在办学理念的引导下,解决如何建立起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的问题。

三、大学教育中的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新教育改革的进行,我国的高校行政队伍的职能和管理体系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经历着本质上的转型,在正确价值观的取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不断的发展探索中,逐渐的加以解决,向健康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1、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一个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进行非常重要。在我国目前高校行政管理的队伍建设上,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待加强,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够真正的做到公平和公正,暗箱操作、敷衍了事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就导致行政管理不能真正的发挥其职能,严重的损害了行政管理的形象。

2、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和监督制度有待完善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能否良好的贯彻和执行,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制度作以督促,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监督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厅、教育局等进行监督和指导工作,其监督指导的权利来源于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甚至直接由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来直接领导和负责行政管理监督工作。这就使行政管理的监督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空设,不能真正的起到监督的作用。

3、社会经济的转型对高校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造成冲击

社会经济的转型不仅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对人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价值观的缺失问题也日益严重。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的价值取向也受到冲击和挑战。个别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更加注重了个人价值的实行,本位主义加重,在价值取向上有功利主义倾向,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动摇。在高校行政部门内部,各种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社会的各种诱惑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的腐蚀,导致各种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管理团队的凝聚力下降,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行政管理的职能得不到发挥,行政管理质量不高。

四、提高大学教育中的行政管理的方法

1、树立新管理理念

要健全管理制度,一是要落实决策层的负责制。由校领导、各部门的处级领导组成的决策层在重大事项上,如在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方面,起领导和决策作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果决策层人云亦云,不对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那就很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而影响大局。所以决策层的每个人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黑克服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和公正性。二是要落实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制。每个职能部门虽然分工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为学校师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在某些方面可谓是息息相关,所以应有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不能各自为营,各自为战。在涉及学校的整体利益和发展规划时,各职能部门应团结协作,共谋计策,共促学校各项事业的进步与繁荣。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不能互相推诿,应协商解决。三是要改革人事聘用制度,缩减庞杂的行政队伍。在人事选用上,要坚决抵制“拉关系”、“走后门”现象,实行公开、公平、竞聘上岗,任人唯贤唯能,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另外,合理设岗设编,能者重任,不能胜任者转岗或淘汰,不断增强行政队伍的活力。四是要改革考核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在对行政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上,要进行思想品德、管理能力、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全方位的考察,同时,还要收集单位领导与同事对该行政人员平日表现的反馈意见,进行综合考评。在效益分配上,要克服以往的“大锅饭”或“一碗水端平”等思想,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使物质利益与绩效挂钩,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于表现优秀者除提供一定额度的物质奖励外,还可为其提供在国内外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行政人员的潜力,有效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提高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素质当前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一些中层管理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丧失职业道德,利欲熏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享受,利用特权谋取私利,利用公款铺张浪费,私拉关系。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

识。行政管理人员应端正思想,重视自身的工作,具有超前服务意识,应该以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而自基于公司可持续增长的财务规划豪,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应热情相迎,以礼相待。对于外来的指责,要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并进行自我反省,力求上进。只有为师生服好务,才能彰显自己的工作价值,这也是对自我奉献价值的一种肯定。行政管理人员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效率意识。无论是对于上级领导指派的任务还是师生交付的工作,都要认真负责,尽可能快速办理,不拖拉。

其次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

3、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一)、制定科学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计划

任何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需要良好的预先计划作为路线。意欲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首先是将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建立成为科学的、全面的、完善的计划,各个环节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管理计划,制定短期以及长期的管理目标,不断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计划性

教育行政管理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按照预先设计的章程循序渐进。预先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方案,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在日常的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某些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随机应变,在预先制定的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变,适应当时情况的需求。

(三)、教育行政管理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教育行政管理计划的制定,首先必须脚踏实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教育行政管理计划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计划的制定,须要预先了解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执行能力,在可执行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计划制定时需征求各单位、各部门的意见,召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集思广益,总结前几期计划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不断修正缺陷,制定出周密、完善、科学可执行的管理计划,为下一阶段的教育行政管理提供科学的路线。

(四)、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行政方法

(1)、教育行政管理突出重点、各司其职

科学管理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谁失误,谁负责。各个部门严把自己任务,相互配合,突出重点。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人才的培育和科学的研发。因此,各项任务必须围绕教育和科研展开,以教育和科研收尾,教育成果的事实和科研成果的价值,是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评价参考的根本标志。

(2)、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教育行政管理服务对象是教育和科研,其工作对象是人的个体,因此,在工作期间,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管理工作的艺术性。虽然各个管理工作都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条例,然而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应变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对待。切忌管理工作一根筋,不同的问题须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不仅仅难以有效完成管理工作,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总之,教育行政管理没有完全现成的经验和路子,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的艺术性,提高管理效率。

(五)、建立健全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教育行业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影子,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的有效进行。例如传统的铁饭碗,这是我国各个院校普遍存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院校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对于某些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或者教师予以表彰和经济上的奖励;对于工作消极的教师或者领导处以适当的惩处。此外,为了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可高薪聘请优秀教师,淘汰长时间没有作为的教师,使教育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和科研中来。

(2)、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任何的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为了确保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必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各项管理实务面前都能做到有章可依。强化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使行政管理公开透明,体现民主意识。我国教育管理的松散是目前各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事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使学生教师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依靠这种意识无形的鞭策所有工作人员自立自强,争相向前。在各种赏罚制度制定前,需要明确赏罚标准,即将预期的目标具体化、切实化,对于超过预期目标的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是管理效率提高的潜在动力。

(六)、教育行政管理手段和途径的现代化

效率提高的前提是体制、人才和技术,随着计算机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行政管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这一万能工具。管理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例如当前的校园网络系统的普及和应用,实现了校园各个单位、部门的信息的快速查询和传递,办公管理逐渐从面对面过渡到依靠网络,初步从传统的管理向计算机自动化管理过渡,技术的更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同样更是教育管理效率不断提高的技术保障。行政管理的技术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更新是当今发展的主流。

4、高校行政管理人本理念贯彻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进行人性假设,充分满足教师需求

高校中教师、科研人员大多是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自我实现的意识很强;他们长期受到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熏陶,在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时,也注重集体荣誉,乐于奉献,愿意为理想献身;他们关心物质上的满足,但对精神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往往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有效管理过程中,应在努力满足教职工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其精神需要的满足。

(二)、尊重和理解人,构建交往互动的人际关系模式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只有尊重人才会重视人,只有理解人才会发展人、使用人。根据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性,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要注意这样几点:政治上信任教师,业务上尊重教师,生活上关心教师,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三)、发动师生参与管理,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与管理是指让普通员工参与组织目标的讨论或决策,使下属能明了或容易接受组织的目标或决策,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对目标的承诺,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效力。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师生员工不是被动的管理客体,而是具有强烈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主体,他们具有对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如果只有严格的管理而缺乏师生员工的主动配合,管理是十分脆弱的。所以,高校行政管理中人本理念的贯彻,就主张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管理活动,使他们与学校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管理目标决策的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人员素质

人本管理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中,努力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也是有效实行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成效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无止境的教育过程,有效的人本管理应努力为教职工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条件和环境,构建学习型的学校组织。学习型组织从本质上讲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学校组织。

五、结束语

行政管理在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得不到充分保障,存在潜在隐患,那么,对大学教育的管理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建英.试论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孙孟建.论教育行政管理原则[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3]王丽萍,张日新.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现状及改革探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李健希.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6).

[5]魏宁海,李媛媛.论高校行政人员行政价值观的重塑[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

[6]刘锋,俞兆旺,熊英.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求实,2011,(1)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4

大学的教育不同于任何一个学习阶段的教育,同时又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上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而在上大学之后,所要面对的却是整个社会。而且,大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有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与独立的见解,从而就铸就了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大学阶段承上启下,既是学习与工作的过渡期,也是中考、高考的最终目标,这是关乎人的一生的阶段,其教育管理则是影响着这个阶段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大学阶段的教育管理必须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社会不是一张张试卷所能囊括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社会所需要的,绝不是一个个考试机器,而是能够跟得上它的脚步的人。

二、管理不到位、不合理导致大学生难以立足于社会

“一块招牌掉下来砸到十个人,有九个是本科生”这句话,除了昭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之外,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大学生的“多”。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上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假如大学的教育管理不到位、不合理,则更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度,许许多多诸如“读书无用论”的论点也会抬头,让社会的安定和谐受到影响,社会的财富与人才的资源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却还是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没有踏入过社会的进程的,要具备能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往往需要以良好的大学教育管理来扶持、培养。

1.能力不足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教育管理往往延续了中学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应试中学习,造成了大学教育管理的形式化。大学不同于中学,目前的中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考上大学,但大学的教育却是要让学生能立足于社会。大学生立足于社会,首要条件便是需要有相应的能力。能力是通过实践而来的,是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的,单凭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是很难培养出相应的能力的。大学管理的形式化,则会消磨大学生的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如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由于考试并没有限定及格的人数,所以以应试教育模式来应付考试是可行的。但社会却有严格的要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往往有几十、几百乃至上千个人去竞争。假如大学生没有“能旁人所不能”的能力,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2.自我认识不足

大学教育管理的不合理往往会引发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不少大学生能力不足,却又自视甚高,以“眼高手低”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造成学生在校园与社会之间徘徊不进的巨大心理落差,让学生厌学乃至失去专业兴趣,这是非常危险的。

三、合理的教育管理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合理的教育管理,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大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便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有足够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都是合理的教育管理所应该重视的。

1.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有主见的个体,他们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自律能力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决不能如对中小学生那般,否则只会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教育管理人员要正确评估大学生已具备的较强的思维能力,明白他们所欠缺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彻底改变大学生被动依赖教师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充分激发其自主性、能动性,使其成为完全的“自主人”,从而与学校、教师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则是把提高教学水平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是改变高校评价标准,由注重科研转为注重教学;二是改革教师考核机制,重点考核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水平,使其在职称评定中起决定作用;三是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明显加大教学经费在教研经费中的比重;四是行政后勤部门要围绕教学活动开展工作。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全新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基础教育弱、专业教育窄、教学内容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必须进行全新的改革:一是拓展专业口径。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增强专业学科与相应职业和岗位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更具灵活性和适应力;二是坚持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多样性。每门课程必须保持学科的先进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员灌输式教学法,代之以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试方法则由传统的笔试改为笔试、面试、动手能力测试等方法兼而有之;四是加强大学生职业培训。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认证;五是“产、学、研”紧密结合。让尽可能多的用人企业、科研机构介入课程设置等教学活动,以使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传递给学校,从而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5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伦理

前言

教学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是以培养人才作为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是其价值法相的管理。在过去的大学教学管理中,只重视“物”,而不见“人”,从内到外,开放式的管理方式应该从当代教学管理,把人作为主体,从外到内,呈现聚敛式的管理理念来代替。戴木才先生曾经说过,伦理是代表社会中一定的人际关系规范与相关的道德标准,是协调任何人关系的规范。所以,在目前的大学教学管理中,应该从伦理的角度来对教学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做到把人作为主体的观念。在传统的管理制度太过刚硬,在伦理角度下,能够让其更加柔和,让各项标准更加人性化。因为大学教学管理的延展性非常大,内涵较为丰富,所设计的人、事、物都较多,笔者不能全部说明,所以主要对于教学管理中的两条主要切入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对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诉求展开分析。

一、伦理――大学教学管理的现代诉求

自从改革开放开始,教育改革进程越来越快,由于思想越来越开放,对于大学教学管理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方向。教学是培养人的过程,而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服务,不管是从教育者的视角来看,还是从教学管理的制度上来看,在当代大学教学管理都重视它的服务型。但是,目前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在我国进入WTO之后的发展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国大学还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不把学生看为是低于教师一等的,而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尊重学生。同时,目前在我国大学中,行政人员和教师有着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行政管理人员掌控了大学的教育管理,教师只能发挥很少程度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得到展现,导致教师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较低。当代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诉求越来越突出,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唯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巨大作用。在教学管理的研究中,人们大部分是从“科学观”的角度来对待教学管理的工作。对于怎样达成大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等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出现含有反省性与前瞻性的情况时,这些研究就会缺乏针对性。如果只是重视理论,而忽略了实践,无法从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因此,到今天,高等教学的制度化管理才会经常出现对事不对人、见物不见人“的情况。大学教学管理中有着很大的理论危机。比如,教学管理缺少仁爱观念,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公平、民主、自由。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通过制度与成员来组成的,大学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让其能够科学高效的进行,就需要从制度和成员两个方面开始思考。

二、公正、民主、自由――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伦理诉求

(一)公正

公正(Justice)也叫做公平或者这个意思,这个词语的解释为正直、没有徇私。公证书我们永远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标准。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公正是代表制度上的公正,也就是教学管理的过程公开、透明。想要让教学管理的制度成为公共的条例,就需要让每个人都了解。另外,还需要让全部有资格参与的人来制定标准,并且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的监督、评价、完善。

(二)民主

曾经这样说道:“很多人对于官和兵的关系并不和谐,以为是方式不正确,我总告诉他们这其实是态度的问题,最重要的态度就是要尊重士兵和群众。”这句话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民主,特别是大学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民主,不光是又政治及经济的作用,同时,在伦理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管理的民主第一就是要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所以,组织教学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教学委员会,能够给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管理与监督功能,对于教学决策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参谋功能。

(三)自由

自由也是一个伦理问题,是代表没有外在强制进而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来进行活动。对于教学来说,从古到今,大家仿佛都在追求教学的自由性。而在大学的教学管理中,更加需要保险处这种理念。这是从大学生的个性以及创造性发展,同时还有教师的专业技能来确定的。自由也是让大学生能够创新的重要支持。

三、仁爱――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的伦理诉求

夏丐尊先生说过:“在教学当中不可以缺少感情和爱,如果缺少这两者就像池塘没有水一样,如果没有水,池塘就不是池塘,而没有感情与爱,就无法进行教学。”如果只有教学管理的公证、民主、自由,这也是不够充分的,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有脑却无心,有理却无情的状况,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现状,无法满足我们在人性中更加需求的部分。因此,一个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不光需要具有以上制度,还需有更加仁爱,具有表现为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想要建设这种大学教学管理方式需要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这也需要管理人员能够发挥其带头作用,在管理中,不能只有“正义感”,而最重要的还需要有“公益心”,在道德上,不光要有宽容的片状,还需要能够自我牺牲,这就代表了仁爱的含义。

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仁爱,代表教师要能够热爱本职工作,更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管理人员爱自身的管理工作,并且爱向学生服务,更加爱大学。如果在大学中缺少了大爱,学生对于学校就无法有归属感。在大学中的“大爱”,是学生和学校、和同学的纽带。但是,在长时间依赖,大学教学管理中的行政性较重,表面为权属关系。不管是对于教学计划的设定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监管,对于教学的评价,管理人员常常都是以一种领导或者长辈的形象来对教师与学生。教学管理中的理性较多,感性较少;严肃角度,宽容较少;粗暴较多,仁爱较少。在实际情况中,出现很多带有反省性与前瞻性的问题,这种管理方式就十分不科学。很可能会让学生们或者教师们产生方案,导致被管理者的主动性较低,缺乏热情。

在此情况下,具备仁爱之心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什么素质呢?第一,管理热源的工作态度应该是主动、激励的,而不死一种作为领导的态度;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平易近人,而不能太过粗暴。第三,工作观念应该是一种服务者,在进行服务,而不是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当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仁爱并不代表着纵然。重视感情的条件应该是由于尊重被管理者,对于被管理者的正常需求进行满足,而不是没有原则,要求过低。

参考文献:

[1]张东.论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诉求[D].西南大学,2012.

[2]金绍荣.“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尹岳,王雪黎.论大学教育管理对伦理的诉求[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26-128.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6

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知识、适应社会多样性要求的人才的活动。按现代社会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至少应具备对抗现代社会压力素质;拥有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要在有限的时间跨度内完成培养人才大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尽可能的指导和帮助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管理学属于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利用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等研究成果,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从管理发展角度、社会对其需求角度可知,管理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将现行管理学三个模块中的管理职能、管理创新理论知识同大学生心理周期各阶段特点相结合,与大学生现实情况进行适当衔接,就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处在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干预、指导、帮助,不仅让学生在每个期都有收获和提升,还能有效缩短迷茫期、问题期的期限和避免迷茫期、问题期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性,重新将管理学分成四个教学模块,按64学时分配在不同学期进行教学。可独立行课,也可穿插在与此有关联的其他课程中的合适时段。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则进行考评,重点考评学生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

(1)通过对基础模块管理知识的教学,达到缓解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过渡中的紧张心理;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熟悉校园环境,顺利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理想和追求,从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步开始,做出有效的大学学习生活计划,确定人生目标;学会沟通、学会借助他人力量,提高适应能力,减少失望和心理落差,少一些徘徊和彷徨,以一个好的开端启动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序幕。

(2)应用模块(一)是采用两只脚走路,一是通过外在的纪律约束,二是刺激内在的动机,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运用决策中必须对环境、现实情况进行认识、分析的理性,借助冲突管理工具,形成正确判断能力和正视现实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自我颓废、消沉中及时抽身,回归到正常学习生活轨迹。

(3)应用模块(二)是根据该阶段的反省特点,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将来会面对的角色转变与不同角色对应的技能等客观问题,并依据自我定位进行SWOT分析;从现代人角度思考责任、权益、利益关系;学会有意识用管理方法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通。

(4)发展模块是为大学生现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服务。对学生就业压力释放给予指导,促成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竞争能力提升,为形成职业能力做一些必要准备。

二、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特色

(1)有效完成管理学教学目标。以学生心理变化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为主线,对宽泛性的管理内容按照有用才是合理的原则进行选择和整合,让学生从自己的问题和身边存在的问题入手,逐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管理思维。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管理对象还是解决问题的对象更是学习主体,多种角色共存一体——要求学生能学以实用、身体力行将管理知识进行应用、实践,获取直接管理经验而增进感性认识;学生的这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边学边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也易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提升兴趣,产生共鸣,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从被动、消极学习变为主动、积极学习,形成良性学习互动氛围;同时也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诸多难题。

(2)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一门课程几乎贯穿一个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周期,一方面四个教学模块中的内容能与学生成长、心智成熟程度相匹配,解决了常规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完管理学课程,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理论如读天书的困难,还能让学生不时体会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符合现代大学生因身处环境和其成长过程所决定的心理素质偏低的实情,有必要从课程教学角度、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角度施加适当的、正确干预,不仅可以全程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变化,还能为学生将来在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方面的发展提前奠定基础。

(3)符合课程改革发展一定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上,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从学生需求出发,关注学生成长和对学生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考虑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因素及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管理素质要求;在课程结构上,拓宽部分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以灵活性来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在课程模式上,是“活模块”教育模式的具体应用。

(4)从四个方面体现大学课改。“教改”即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学改”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考改”即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考核体系;“管改”即建立适应课改需要的管理体系等内容。假以时日定能形成管理学课程的特色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目的,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校本课程。

(5)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学课程知识的组织和教学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了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能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的纽带,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促成良好师生关系,为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赢奠定基础。

三、基于大学生心理变化周期的管理学课程教改要求

(1)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知识;随时需与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与辅导员沟通和合作,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性,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等,这些都增加了管理学课程教师的工作负荷。

(2)以模块内容组成的管理学课程,不再按照固有的管理职能的顺序,且内容上还有交叉,需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教学经验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整合达到融会贯通。

(3)将一门管理学课程内容化整为几个模块分不同时段进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安排的一种挑战,所以具体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需学校教务部门和其他教师大力支持。

四、结论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7

关键词:教学型大学;教师;自我管理

收稿日期:2006―12―28

项目来源: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6~2007年度立项课题“教学型大学教育投资效益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速”初期成果之一。编号:0608071A

作者简介:黄慧利(1975―),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人文社科系,助教,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的发展靠教师,大学资源的优化首先应该是教师资源的优化。大学教师的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信任人的基础上的管理,是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节约管理资源、实现由“他管”到“自管”的管理形式。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一方面大学教师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专业自由,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和迎接挑战;另一方面,大学能节约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益。

一、彼得•德鲁克的自我管理思想的解读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挑战》一书中专门对21世纪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进行了讨论。在这一书中,管理大师德鲁克从自我管理主体,自我管理对象、目标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对自我管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一)自我管理主体――21世纪知识工作者。21世纪知识工作者由于具备了信息时代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除了需要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外,还需要拥有更多的自主的空间,主动迎接变化和挑战。在21世纪,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的寿命可能超过向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组织寿命,“人们的平均工作年限很可能长达50年,特别是知识工作者,而成功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而且在风起云涌的转型期,如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保持那么旺盛的生命力是不可能的。即使像大学、医院和政府机构这样老盛不衰的组织,在已经拉开帷幕的转型期也将面临急剧的变革。即使它们能够继续存在,它们也需要改变它们的组织结构、工作方式、需要的知识和使用的人。”①因此,知识工作者在他们一生中需要做的工作、执行的任务和从事的职业都将不止一个,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安排他们的下半生,从而思考如何管理好自己独特的一生。这样,21世纪的知识工作者,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需要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二)自我管理的对象――自我优势。彼得•德鲁克认为:精力应该集中在具有较高能力和技能领域。因为从根本不具有能力提高到中等偏下的水平所需的技巧,要比第一流的绩效提升到优秀所需的时间多得多。所以我们应该集中所有能量、资源和时间帮助一个能干的人成为最优秀的人。②

(三)自我管理目标――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力。德鲁克在充分肯定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成就后提出:“在未来的三四十年内,美国拥有惟一真正优势将是大量供应知识工作者,这大概是一种不容易在一夜之间创造的优势。”因而,“今后20年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挑战。”③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力,泰勒的方法是不行的。只有靠知识工作者从自身着手,深刻了解自己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及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在明确自己属于哪里,将做出怎样的贡献的同时,了解别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及别人的价值观,才能有效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劳动生产力,自我管理的出发点正是如此。

(四)实现自我管理途径――人际关系的维系。通过自我管理来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力,关键是维系一种高效的人际关系。组织把各种知识工作者集合起来,使其应用各自的专业追求共同成果实现协调效应,因而组织的基础不再是权力,而是信任。知识工作者只有彼此了解、充分信任,才能通过合作,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自我管理不是封闭的完全“自我”的管理,自我管理是开放的、合作的管理。因而知识工作者要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需要主动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责任。

二、教学型大学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名词的创造者――大师德鲁克的意思,知识工作者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都是专业人士,不分男女,使用同样的知识,做同样的工作,用同样的标准来管理,也用同样成果来衡量;二是有两大需求,正规教育和在职进修;三是专业程度越来越高,高度流动性;四是不是“下属”是“专业人员”,无高低之分。而教学型高校教师符合知识工作者的特点,也迫切需要有效的自我管理,原因如下:

(一)教学型大学教师是知识工作者,是“专业人士”。首先,他们受过正规的教师教育或高校教师资格培训,具备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他们更需要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其次,他们会以自己获得的知识来识别自己的身份,“我是大学教师”,在大学工作,会以自己所服务的高校为荣,但“不属于某大学”。最后,他们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但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高度流动性。无论是工作在哪所大学,他们效忠的主要对象很可能是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从而专业绩效和成就无法用金钱来代替,工作应该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谋生方式。因此,作为知识工作者,教学型大学教师需要更多自和学术自由,通过自我管理,提高生产力。

(二)教学型大学教师面临更多挑战。首先,工作任务繁重。教学型高校教师一般课时多,加之知识更新快,课程内容变化大,交叉学科增加,备课时间多,脑力劳动繁重;如果还碰到校区分散的高校,教师们奔波于各校区之间,体力劳动负荷也加重。其次,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自身工作环境在发生激剧的变化。学生在变,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拓宽了;他们成为课堂合作者,并开始选择老师。课程内容在变,课程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要求教师在学会取舍的同时,对相关专业领域要越来越熟悉;交叉学科不断出现,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学习。人才观在变,社会对能力的日益重视,学生、社会对大学教师角色期望提高了……

总之,教学型大学教师面临挑战更大了,作为21世纪的知识工作者,只有通过充分发挥自主意识的自我管理,才能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提高自身工作绩效的同时,达到优化整体教师资源,提高大学的投资效益的目的。

三、教学型大学教师实现自我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作为一位知识工作者,一位大学教师仅有自律、自立、自强的意识是不够的。有效的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客观地自我评价基础上的,能根据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自我管理,这是本着对自己、社会完全负责的态度,主动实现自身与高校、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自我管理。只有树立这种自动适应变化的自我管理意识,以教学为主的大学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也能找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

树立自我管理意识,首先树立客观地自我评价意识。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挖掘自身潜力,并使之与工作的需要和自己每阶段的人生目标结合。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掌握应对未来变化的新工具、新知识。最后,树立工作效率意识,主动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工作方式,承担起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实现合作的协同效应。

(二)具体措施

1.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制度和就业压力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教师对自己职业选择并非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分析和了解基础上的自主行为。正因为对职业本身的优势关注太多,人们往往忽略对自己兴趣和优势的关注,导致盲目追求。因此,大学教师很有重新审视自己职业选择、重新规划职业生涯的必要。如果发现自己的优势不在课堂和科研,自己的兴趣不在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就应该主动放弃这一职业,投向能发挥自己优势和感兴趣的职业,而不是徘徊;如果发现自己的优势还没在职业中充分发挥,就要创造条件,寻找机遇,发挥出优势。

具体方法如下:(1)用反馈分析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即在采取什么关键措施或做出什么关键决策时,写下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几个月后,将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人们可以看到哪些事情妨碍了自身优势充分的发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自己不能胜任的,进而认识到自己不具有优势和不能涉足的领域。另一方面,人们在了解自己的做事和学习的方式的同时,能了解自己所适合的工作环境。这样,人们可以决定自己能发挥作用的角色是决策者还是顾问,是当将军还是下属。⑤(2)通过“对镜测试法”,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并正确处理好自己价值观与自己优势及做事方式的冲突。“对镜测试法”,简单地说是用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即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自己问自己:对着镜子时,我想看到什么样的人。当人们的个人价值观体系与组织价值体系水火不相容时,在这种情况中工作注重要遭受挫折和失败,所以人们认为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或根本不值得奉献终身的精力时,必须做出选择。德鲁克用自身的经历证明:“价值观应该是最终的检验标准。”⑥(3)用“SWOT分析法”决定自己的位置。用SWOT分析法对自己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与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决定自己属于哪里,做出怎样的贡献和怎样做出贡献,进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2.主动构建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学教师工作性质和对象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的复杂性和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在构建良好同行关系上,高校教师需要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和合作,研究教材并携手攻克某一课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专业知识。其次,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上,教师们要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做学生的好朋友、心理咨询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最后,在帮助学生就业上,作为教学型大学教师,不但要根据社会需要、行业需要为学生就业作好思想和能力上的准备,还要能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及信息渠道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寻找就业机会。这都需要大学教师能走出“象牙塔”,具备良好的社会资本。要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网络,大学教师应做到: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社会资本观,克服“文人相轻”的思想,认识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同行关系和拥有社会资本的重要意义,为提高自己工作绩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及完成社会使命作好思想准备。其次,在严守诚信的同时,充分信任他人,通过建立信任的团队,参与有益的社区活动来改善和稳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3.提供自我管理的制度空间。(1)建立灵活的人事制度。大学要向大学教师提供继续学习、进修的空间,促进各校之间教师们的合作,并聘请外校的兼职教师等来实现资源共享以缓解教师的不足带来的任务过重、压力过大现象。

(2)完善教、研结合的考评制度。以教学为主的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质量、教学效益的提高,但不能忽视科研的作用。

(3)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一方面改善大学教师待遇,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从内心深处肯定自身职业的价值,为自己献身高教事业找到价值观的认可。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能为高校教师自我管理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注释: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8

管理学科价值链实验教学一、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相继成立,把各院系的实验教学与设备集中起来,为各院系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达29个。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改变了以往各学院分设实验室,教学软件重复购置和实验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的弊端;通过整合完善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了协作学习实验教学平台并开放实验室。

但是,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及其研究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普遍存在如下比较突出问题。一是实验师资问题: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二是实验条件问题: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实验内容与方法问题:实验性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社会实践缺乏严格的规划和指导;四是实验性教学管理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等。在此背景下,探索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学科应该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近几年来,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专家、教育行政者都有各自的看法,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能力培养的做法。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就业、创业做充足的准备,同时也是加强索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信念。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注重品质能力、软技能、硬技能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1.品质能力

品质能力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从社会企业要求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诚信、职业素养与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

2.软技能

软技能其实是“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的社会学术语,它由一系列反应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软技能包括:语言、文化、管理协作和沟通;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3.硬技能

硬技能是指实践能力,既指专业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指实际解决问题、社会实践的能力。前者是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在专业领域内继续深造、继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后者则是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的过程,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同时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实践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的能力短板,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注重行业领域背景、实践项目的训练等。

三、实验教学中价值链理论的借鉴

1.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概念是Michael E.Porter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较偏重于以单个企业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以及企业从中获得的竞争优势。价值链涵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

后来Peter Hines重新定义价值链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这是另一种有关价值链的定义。Hines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Hines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他的价值链,这意味着任何产品价值链的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的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这不同于波特的分析。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价值链理论被再次时代化。电子商业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竞争也可能来自价值链之外。除了在价值链中获取利益外,公司也可能通过因特网建立新的产品与服务流,因特网不只是一个直接连接顾客或价值链参与者的渠道,也是一个改革的平台。为此,一些学者又进行了一些新型价值链的探讨,提出构建企业价值网。新价值链不是由增加价值的成员构成的链条,而是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它经常改变形状、扩大、收缩、增加、减少、变换和变形。价值网是那些可用价值网络模型描述的企业缩写。依赖于媒体技术,价值网把相互独立的客户,或是时空中的顾客相互联系起来,企业本身不是网络,而是提供网络服务,如电话公司、零售银行、保险公司和邮政服务公司都属这种网络中的成员。

2.价值链理论与培养大学生能力的结合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与大学生称号相适应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近年来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认为,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单从实验教学的角度,应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来培养能力。

管理学科主要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表述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人的科学或者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它的典型特征是应用性、边缘性、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往往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个环节,教学设置的课程独立性很强。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仿真实验教学是一个创新性的探索。具体思路是:构建以生产制造业务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环境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供应链竞合,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交织,高度整合的网络状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运作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嘉仪.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2]陈军,劳本信.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1,(8).

[3]李维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发展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大学教学管理范文9

【关键词】大学;教育;人性化;学生;管理

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状况来看,大学教育体制在改革中不断深入发展,实际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手段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化。从体制变革的特点来看,主要是融入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更多注重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以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的营造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现代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该项工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性化理念的融合也需要大学教育管理层引起相当的重视,努力发挥该项工作的实际价值。

一、教育管理贯彻人性化管理理念的重要性

第一,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谐社会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追求,而大学教育开展人性化管理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因为大学教育作为我国社会进步的根基所在,大学生在校园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水平便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性化管理除了这一方面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构建良好的校园学习秩序,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突出的作用。第二,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的革新在不断发展,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融入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模式提升其相应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本身就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由于人性化教育管理体制很大程度的把握了个人的性格与特点,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成效,彰显了大学教育的特点。第三,有效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管理体制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一项制度,帮助教师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在人性化理念的关怀下,可以更好、更准确的进行学习成效的提高,也能学到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

二、大学教育体制中开展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尽快树立起人性化教育管制理念

人性化管理理念要融入大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当中,首先便要做好管理体制的优化和整改工作,结合多元化的工作思维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革新,更加高效地发挥人性化管理的价值。让人性化管理理念去引导各项基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的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育的质效水平,为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沿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在大学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融合人性化管理理念,需要遵从人性化管理思维具体工作的进行,让教育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得到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人性化教育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根本需求进行了充分考虑,希望通过合适的方法来推动教师和学生的轻松互动,保障学生以自觉性来推动学习,自觉遵守校园规范,自觉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三)设置充满人性化思想的教学管理内容

为了保障人性化管理思想特征可以在管理体制中得以真实的应用,需要对部分的教学管理内容进行修订,尤其促进了相关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说,现阶段的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选取科学合理的途径,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项设置。因此,大学人性化具体教育工作环节的开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管理主体和专业任课教师需要细致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特长制定教学计划。其根本在于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选取更感兴趣的方向去进行学习。

(四)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管理环境

为了保障大学教育管理人性化工作的成效,仍需要在教学管理环境上进行,构建良好轻松的学习和学术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出人性化教育的价值。因此,在大学校园活动的开展中,还需要注重相应的管理秩序,保障各项工作开展能够得到有序进行。而和谐轻松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营造还需要大学师生和管理层共同促进。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有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因为其技术的原因,很大程度的促进了信息流转,强化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尤其是内网选课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助力。

三、结束语

随着大学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革新,充分融合人性化的理念,将科学的管理规划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才有机会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才能构建自由和谐的校园氛围。尤其是随着个性化意识的不断崛起,现阶段更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提供空间,为校园科研工作和学习创设有利的环境,提高创新和创新水平,推动我国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笪笑.论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人性化管理[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2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