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9:18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1

――“地球是不是圆的?”

做出回答的是一名有28年媒体工作经验的美国资深记者,也是2002年美国最烫手的一本书《偏见》的作者伯纳德・戈德堡。书中“泄露”了一个已然公开的秘密,那就是:媒体呈现给大众的所谓事实,都是经过媒体人的个人意见,更尖锐地说是偏见的层层过滤,才貌似公正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并被我们信以为真的。

偏见,即妨碍公正判断的喜好或倾向,近年来似乎越来越明显且放肆地潜伏于各种形式的媒体,左右着广大受众的意识和观念。偏见的最直接来源,自然是广大的媒体工作者,而产生偏见的原因则难以一言以蔽之。

学界从宏观层面的分析和批评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笔者更愿意从职业本身的角度来谈谈媒体人的偏见问题。

职业人士也难免“潜意识”作祟

很多媒体工作者在传播新闻或信息的时候,往往并非故意误导大众,但是呈现出的最终形态不可避免地露出“偏见”的马脚,最容易出卖他们心态的就是语言和文字。褒、贬义词的本能使用、无意识的夸大和构饰,往往将作者的好恶和倾向暴露无遗。

仔细翻看每一张报纸,这样的“潜意识”偏见几乎无处不在,“富二代”、“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歧视色彩,一旦使用,无形中就奠定了电视节目或新闻报道的整体感彩和评价倾向。媒体工作者是职业人,但首先是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环境、价值体系和某些固定成见的影响,从而在对某些职业、性别、文化背景或群体的认识和报道时带有主观感彩,做出有失客观和公允的判断和评价,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原谅的。但是,媒体工作毕竟不同于别的职业,它面向大众,开放性极强,带有强烈的导向色彩,“媒体的偏见不仅是媒体观察世界的结果,他们的偏见也直接影响公众如何观察世界”。因此,媒体工作者有必要也有责任在引导大众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潜意识“泛滥”,合理调整自己的定位和取向,以免误导大众而不自知,违背了作为社会言论的积极引导者的职业使命。

职业优势强化“污名化”倾向

“污名化”是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的一种现象,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到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强势群体为了排斥某一弱势群体,往往对弱势群体的身份、性别、民族、种族、肤色进行“污名化”处理,以证明他们被不公平对待的合法性。强势群体,主要包括知识精英和城市管理者,其中当然包括作为社会喉舌、言论先锋的媒体工作者,而弱势群体则主要是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相对比较低的人群,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外来务工人员”,而非“农民工”。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很多报道,虽然本意是出于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爱,但其对外来务工人员负面形象的有意无意的刻画,却强化了这―群体“愚昧”、“肮脏”、“不文明”、“没素质”等负面特征,无形中强化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污名化”叙事。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节目的外来务工人员专场,虽然从名称上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其对某些负面细节的毫不回避,还是多多少少让观众有一点“不一样”的感觉;2011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无论是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组合还是“民工街舞团”,单论表演都堪称上乘,但是大篇幅的介绍和铺垫以及主持人过于热情洋溢的嘘寒问暖,还是给人那种感觉:“他们”跟“我们”不一样。而“一样”恰恰是弱势群体最需要却一直无法企及的感觉,媒体在塑造这样的群体形象时,如果也能用“一样”的眼光,那么,这些所谓弱势群体的形象会不会阳光很多呢?

职业特性要求制造“新闻点”

媒体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不可避免地要以受众的喜好为导向,受众无疑是媒体人的“上帝”。而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信息更新极其迅速、众口日益难调的今天,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充分迎合“上帝”的口味。

不难发现,在全民娱乐的今天,我们的某些媒体正在逐渐卸下严肃的面具,并且日渐放弃对深度的追求,越来越倾向于以轻松和调侃的姿态来传播信息和表达观点。这倒并不是说我们的受众越来越低俗,只是相较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更容易广泛传播并被民众接受。而“通俗”和“低俗”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受众需要的“通俗”往往被媒体曲解,而最终以“低俗”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某些群体成了媒体迎合大众的牺牲品。群体的形象经过扭曲、夸大、肆意构饰,最终被强行赋予了一些失实的特征,或是被典型化为一个固定形象。比如,提到“富二代”,我们会立刻想到的是驾驶三菱跑车撞飞浙大学生的杭州富家子,以及网上炫富且贿赂评委以获得“快乐男声”参赛资格的刘云超,等等。而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群体的极少数个案,却因为曝光率过高而深入人心,而受众的强烈反响则更加激发了媒体人报道此类个案的动机和热情。

至此,“富二代”已经彻底被冠上了“炫富”、“纨绔子弟”、“道德败坏”的恶名,几乎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富二代”这三个字本身其实并不带有感彩,也不附加任何与道德品质相关的属性,而仅仅代表了“家境优渥”这个事实,仅此而已。

媒体作为受众心理的重要引导者,是否在追求“抢新闻”、“爆内幕”,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的同时,也要负责任地还原事实的全貌、尊重事件的真相呢?

职业倦怠易导致“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化效应”,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都是错误的。

“刻板印象”对媒体工作者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是偏见的直接来源。导致“刻板印象”的,除了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潜意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职业倦怠。

媒体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媒体工作者的心理承受力有很高的要求。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性不强,知识储备不足,对高强度工作不适应,因职业理想与现实产生差异而困惑;工作忙碌,情绪长期压抑等,这些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导致职业倦怠。长期的职业倦怠可能会造成“刻板印象”的自动生成效应,具体表现为对工作内容和报道对象的漠视,容易导致偏见的产生。

要对抗这种由于职业倦怠引发的刻板效应,一方面需要工作成果本身给予媒体工作者激励与肯定,更多的可能还是需要媒体人充分了解自身职业特点,重拾职业理想和激情,多一些职业坚守精神和社会悲悯情怀,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

总之,媒体人对某些事件和群体的偏见,除了源于我们众所周知的宏观因素之外,还是这一特殊职业的内部产物。我们在谴责媒体的不真实报道和某些媒体人的职业道德缺失时,可能更应该关注媒体人这一群体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健康。像任何一个其他群体一样,媒体人也需要客观、公正、宽容的评价和认识,最重要的是,没有偏见。

注释: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贵州 基层文化馆 人才 队伍建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45

引言

各级文化馆(包含群众艺术馆、艺术馆)是我国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经全面建立了文化馆网络系统:省级文化馆、地市级文化馆及基层文化馆[1]。在各级文化馆中,基层文化馆在整个文化馆网络建设中处于最前沿、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它上面衔接省、市文化馆,下面服务乡镇文化站、社区、群众组织及广大基层群众等等,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起着示范性、导向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现在,随着各级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日趋重视和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深入推进,基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一环将彰显出更为重要的作用,担当越发重要的历史责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说编制不足、专业化薄弱、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而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基层文化馆将面临着“事务更多、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等问题,而要解决好上述这些问题,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其人才队伍的建设。

鉴于以上,笔者选取贵州省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三地的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为考察对象,从业务人员的规模(数量)、素质(质量)两个维度来考量,对其规模、结构、选拔、使用、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希冀借此对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予以了解、掌握,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一、贵州省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贵州省2011年末常住人口3469万人,全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有省文化馆1个、市州文化馆(群众艺术馆)9个,基层文化馆88个。省文化馆76人,9个州市文化馆业务人员共386人,基层文化馆业务人员767人。

综观笔者调研的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这三地基层文化馆,这3个州市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

群艺馆、文化馆人员构成按舞蹈、声乐、器乐、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群文管理、群文理论及其它等12个门类。具体来说,上述3个市、州业务人员总数如下:遵义市辖属基层文化馆编制总人数176人,业务人员总数172人;黔西南州辖属基层文化馆编制总人数96人,业务人员总数60人;黔东南州辖属基层文化馆编制总人数103人,业务人员总数96人。遵义市辖属县市区15个,黔西南州辖属8个县市区、黔东南州辖属16个县市区,这三地基层文化馆总数39个,每个馆业务人员约8.5名,这远远不能覆盖12个门类。2010年底,全国每个基层文化馆有从业人员13.9人[3]。上述三地其人才规模上与全国平均差距之大显而易见,同时,也体现出其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上的严重不足。

(二)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分布不均衡

从表一可以看出,三州市基层文化馆具体专业门类分布严重不均衡,大致体现在业务干部配备不齐,专业构成不均衡,单一化严重,新型艺术的专业人才尤其紧缺。就其专业配备上而言,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动态型相对较多(舞蹈、声乐、器乐)、静态型偏少(美术、书法、摄影)、理论、创作型严重不足(文学、群文理论)、新型专业门类缺乏(编导、数字化建设)的特点。

在三个州市中,遵义市各基层文化馆业务人员专业构成相对来说要好一些,至少在音乐、舞蹈等文化馆常规业务专业领域配备上还基本上过得去。从表二也可以看出,黔东南州基层文化馆业务人员配备主要弱项在美术、书法、创作、理论等领域,该州施秉县文化馆业务人员专业构成单一化突出,该馆3名业务人员都是舞蹈专业,其它业务开展需要开展的话只有从外面聘请老师。

(三)领军型的文化馆馆长不多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固然离不开好政策,好领导,但其关键还是在于一馆之长的馆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馆长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馆。馆长是文化馆的舵手、标杆。从三个州市39个基层文化馆的考察来看,凡是人才队伍建设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风生水起的文化馆其背后都是有一个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文化的领军型馆长,比如说遵义市的湄潭县、绥阳县,黔西南州的贞丰县,黔东南州的雷山县等地文化馆。奠定上述几个县的文化馆馆长的领军型地位的不仅仅处决于他们自身的多才多艺,而且是他们都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都打造出了一支很有社会影响力的群文队伍,他们使其所在的文化馆在当地甚至于在州市乃至省内都颇有社会影响力。但总体上来说,称得上领军型的馆长还屈指可数,有的文化馆馆长虽然久居其位但却在专业上没有多少建树,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更是没有大的作为,甚至于个别文化馆馆长在其十几年任期内出现业务人员编制数目越来越少、人员越来越老化、活动阵地越来越窄等情况。

(四)业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从表三[4]可知,业务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高、学历结构偏低,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1.年龄结构普遍偏高。以黔西南州8个市县的文化馆为例,业务人员的平均年龄最大的有48岁,最小的也有38岁。

2.学历结构偏低。按文化部2011年第三次全国县级文化馆三级馆评估要求,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指标中业务人员本科学历必须达到35%,能达到此项要求的黔西南州只有普安、望谟两县的文化馆,在该州8个县级文化馆中所占比例仅仅为25%。

3.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获取本科文凭甚至于专科文凭的业务人员当中,绝大多数业务人员攻读的专业主要是以行政管理、法律等与群众文化艺术门类联系并不是太紧密的专业,如:黔西南州W县文化馆7名业务人员中,行政管理专业3名、公共管理1名、法学2名,护士专业1名、图书馆专业1名。遵义市Z县文化馆16名业务人员,只有4名是专业对口的,甚至于还有学动物医学的2名工作人员进入到该文化馆。像这种“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长”的现象在上述三个州市基层文化馆中都比较普遍。

4.职称结构不合理。在三州市中基层文化馆业务人员职称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级职称太少,中级职称不足,低级职称太多。黔东南州16县中只有雷山县文化馆有一名拥有副高职称,该州从江县文化馆7名业务人员只有一名是中级职称,丹寨县5名只有一名中级,麻江县3名业务人员中只有一人是中级。黔西南州8个县市基层文化馆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兴义市文化馆,中级职称占比例都不高,其中兴仁、望谟、晴隆三县的文化馆一个中级职称都没有。遵义市只有绥阳县文化馆有副高职称业务人员,其余各县业务人员职称情况大体上与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一样。

(五)业务人员培训制度还不完善

上述3个市、州基层文化馆的专业干部中,都存在有培训意识不强、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力度太弱、培训内容狭窄、培训渠道单一的情况。[5]一是培训意识不强,总认为群众文化只注重实践,培训是项软指标,不重视业务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提升。二是培训经费不足。在3个州市共计39个县市(区)中,很少有文化馆制定了专门的业务人员培训计划,有专项培训经费。三是培训力度太弱。多数文化馆仅有极少一部分业务人员参加过由省文化馆主办的短期业务培训,绝大部分业务人员多年都没有接受过经常性有目的性的系统培训。四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渠道大多还是停留在政府行政计划指令和文化主管部门的临时这一传统培训形式。

三、解决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务须加强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文化馆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提高切实的人才保障。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完善相关政策,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人员规模化、结构合理化、业务专业化、服务高效化的文化馆人才队伍。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党的十报告把文化之于社会、之于人民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建设也不再是可有可无、可要可不要的工作任务。十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将促使地方各级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一阶段乃至今后长时期内文化建设都是各级政府重点考虑优先实践的课题。

鉴于基层文化馆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顺势而为,深刻认识基层文化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观念,为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更新文化观念,从以往单一性的抓GDP转变为一手抓GDP,一手抓文化建设,着力加大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健全制度、完善政策,建设牢固的人才保障机制,推进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发展

1.因地制宜,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规划

未来几年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馆队伍建设的黄金时期,我们应把握机遇,趁势而上,通过对基层文化馆进行科学规划来促进队伍建设具体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是要科学设置基层文化馆编制名额,确保人才队伍的规模化建设。笔者认为,其人员队伍的编制建设应在充分考虑该县人口总数、经济发展、艺术门类、文化馆免费开放项目设置需求等因素上科学制定文化馆的编制总数。

二是严格业务人员的进出机制,用制度规范保证。改善基层文化馆人才的队伍结构,进人需要设立较高标准的门槛,最好慢慢过渡到以后“执证上岗”,同时,又要考虑人员的合理流动。

三是充分考虑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实现队伍的年轻化必须有明确的硬性规定。

四是要对队伍文化程度和业务水平提出整体要求,知识化、专业化是队伍建设的基础性要求。

五是要完善基层文化馆队伍培训制度,增加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

六是将文化馆的等级评估和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对县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指标,促使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馆工作及其队伍建设的重视。

2.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与政策支持和扶持机制

截止目前,我省县级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主要还是包人头经费,基本没有事业发展经费。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把公共文化事业列人财政预算。为此,要想使全省包括基层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事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话,我们必须建立起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具体来说,就是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随着财政的好转,应逐步提高财政性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一是各地县委、政府必须将文化馆事业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向人大报告预算情况并接受人大监督;二是应依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对文化馆事业的投入。三是把文化馆主要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等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四是有一定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艺术水准的基层文化馆排演的剧(节)目可采取财政给予适度补贴的方式进行,对于那些演出后产生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剧(节)目,县级财政应给予奖励。[6]

3.完善选人用人制度

(1) 完善政策体系选好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选才”是基础,严格把好选才关是重中之重。借鉴国内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文化馆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政策,逐步实现人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如何选拔人才,选拔到优秀人才进入到文化馆来,关键是要做到“三破三立”。“三破”即破除唯学历论、唯资历论、唯关系论的选才标准和习惯用法,综合考虑人才的道德素养、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优先考虑人才的业绩和水平。 “三立”即立观念、立制度、立方法。一是树立以能力、业绩为主要参考指标的人才观念;二是实施“逢进必考”的选人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向社会选拔人才;三是树立多渠道的选人方法,比如说民主选拔、领导任命、竞争上岗等选人的方式方法。

(2)搭建事业平台用好人才

人才选出来了、并进行了很好的培养,但是如果不好好使用,而是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长的话,那么势必将造成文化馆人才的极大浪费。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因如此,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用才”才是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制度得以落实到人才的使用环节上。形成人才能进能出、待遇可高可低、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用人氛围;实施岗位聘任制、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等。唯有如此,基层文化馆才能形成所用即所学、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长的用人局面。

(3) 创新管理机制激励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管才”是保障,通过管理,既是留人,更是留心。在此,笔者认为管才有两个环节:一是情感管理,二是制度管理。对人才的管理上要体现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为管理人才的宗旨。

一是情感管理。情感管理的本质就在于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而尊重人主要体现在有效满足一定对象在特定工作情景中的合理要求。具体来说,“尊重人,不仅要求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劳动成果和价值,还需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公平、公正的制度和待遇。”[7]业务人员生活上的实际困难问题,如果在领导能力范围之内能帮助解决的应想法予以解决,比如说小孩读书、就业问题等等,从而让其“安家乐业。”切不要以为体制内,这些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情都不应是领导要考虑到事情,有时候情感管理往往会起到制度管理起不到的作用。

二是制度管理。制度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建设,其二是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

众所周知,文化工作不像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工作那样容易量化,其本身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因此,要建立一套适合文化行业业务人员业绩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人才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岗位管理上,要针对不同岗位设立一套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强的岗位能力标准体系,并将其作为今后人才使用的依据、考核的方向、培训的目标。

在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方面,主要是在政策激励、分配制度、精神鼓励、资金奖励、职位、职务的晋升等方面做足功课,借此来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政策上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仿效高校引进优秀人才的一些做法,比如在职称评聘、选送去高校深造、配偶工作调动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为之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建立一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行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制度,使个人收入与绩效挂钩,工资按贡献大小合力拉开距离。对业务水平确实拔尖的中青年人才,可以给予精神表扬、荣誉表彰、物质、资金奖励,并在职称的评、聘方面可以不受年龄、资历、学历等条件约束,如以“破格”形式解决其职称问题,从而提高其社会待遇和经济待遇。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馆长选人机制,以培养造就领军型的基层文化馆馆长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文化馆要建设好、发展好离不开各类别的专业人才,而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馆长。可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海航行靠舵手,文化馆的馆长,其素质要求是方方面面的: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还要有较为突出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不仅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充分了解、熟悉群众文化各个门类的业务;不仅要懂得群文事业的发展规律,还要擅长社会交往和活动。因此,可以说文化馆事业发展呼唤领军型的基层文化馆馆长。基于此,建立基层文化馆馆长遴选与任命的科学化、规范化机制,以此作为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1.拓宽用人视野,实行遴选与任命相结合的制度

上述三州市基层文化馆馆长基本上采取“任命制”,很多馆长任期少则5-6年,多则达到十几年,个别馆长任职年限甚至于超过二十年。这样一来,由于馆长是上级任命的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他更多的就是听命于上级,服从于行政上级,也很容易滋生家长作风,从而不利于文化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为此,必须拓宽用人视野,实行遴选与任命相结合的制度。地方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成立专家考评小组,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从专业背景、业务素质、理论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进行考量,遴选到一名政治作风过硬、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来担任馆长。一任馆长的任期可以是3年,但最好不超过5年。任期结束后,再重新实施遴选。

2.拓宽培训渠道,提升馆长综合素质

就上述三个州市来说,尚未开展对基层文化馆馆长实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即使在全省,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也还是最近两年的事。2011年之前这一培训还是一大空白。2011年、2012年由贵州省文化厅举办、贵州省文化馆承办了两次全省范围内的基层馆长培训班。可见,对文化馆馆长的培训渠道还是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行政指令性的安排上。那么,要想使馆长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话,还必须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其综合素质。一是通过走进高校进修、在职学习、参加培训班的形式来学习、提升理论修养。二是考察、观摩学习,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馆长外出进行文化交流、观摩的形式来学习发达地区的文化馆办馆经验。三是挂职、交流学习。基层文化馆馆长可以到州市级文化馆、省文化馆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挂职锻炼,或是实行在州市辖区内同级别文化馆馆长进行互换交流学习。

3.加强、完善文化馆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组织建设

就遵义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三地来看,基层文化馆基本上没有配备领导班子,大多数都是一名馆长,只有个别馆配备了一名副馆长。党组织建设因其党员数量等客观原因也大多没有有组织、有规律地开展。在现行体制内,要想使馆长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及功能,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组织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保障。这样的话,可以更好地让馆长做到抓大放小而不至于拘泥于繁杂事务中。笔者认为,文化馆编制在10名左右的应该配备领导班子,尤其要加强其党组织建设,这既是充分发挥馆长领军作用的需要,也是加强文化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党管人才”方针的需要。

四、着力打造一支人员规模化、结构合理化、业务专业化、服务高效化的人才队伍为基层文化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落实基层文化馆编制名额,建设一支人员规模化队伍

基层文化馆无论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还是当下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实,如没有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来开展业务工作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人才的规模化主要体现在人员编制上的合理配置。在充分考虑该县人口总数、经济发展、艺术门类需求、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免费开展的项目等因素上科学、合理制定文化馆的编制总人数。就上述三州市39个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编制情况来看,基层文化馆编制数目应在12-15名之间比较合适,这一数目基本涵括了群众文化的艺术门类及要求文化馆基本健全并免费开放的项目,不过还是可以根据该县人口总数适当浮动编制名额,但最高应不超过20名人员配置为宜。[8]

(二)要合理匹配业务人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化队伍

根据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特殊性和免费开放的项目要求,诸多业务开展都需要建设有一支结构合理化的队伍,这里的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业务人员的知识、职称、年龄三方面,尤其是在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方面等要着重考虑。要合理匹配业务人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化的队伍,就应做到优化三个结构:

其一,优化业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基层文化馆业务人员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上应该以专科学历以上为主,适当兼顾那些虽然学历低但在艺术方面确实颇有造诣的人员,但要逐步减少乃至最后杜绝将非专业、低学历人员安置到文化馆来的做法。

其二,优化业务人员的职称结构。职称结构的合理设置,可以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队伍的梯队式建设,对文化馆免费开放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都将发挥极其有益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业务人员的职称结构上应形成高、中、低职称比例为2:5:3结构的人才队伍比较合理,即“中级职称为主,初级为次,高级职称兼顾”队伍模式。

其三、优化业务人员的年龄结构。通过采取适当引进专业艺术团体业务人员和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考的方式选拔人才充实队伍,针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可以适当放宽其年龄要求。这样做既又可以充实人才队伍建设,又可以达到优化业务人员年龄结构的目的。[9]

(三)树立专业意识,建设一支业务专业化队伍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基层文化馆被安排了很多无一技之长而目前一时半会又不会离开队伍的人员,添之,以往大家对文化馆业务人员“一专多能”定位的片面理解,好像文化馆业务人员就是一个“什么门类都会,什么门类都不精”的“另类”,其业务开展对象的非专业化自然就不去追求业务的专业化。很多业务人员就没有树立专业意识,自身的业务水平离专业化要求相去甚远亟需大力提升。

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也是“水涨船高”,作为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业务人员,理应要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高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担当培训、辅导基层群众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专业意识,着力建设一支业务专业化队伍。专业化队伍建设应以文化部评估所要求的10个门类为主要参考指标,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考虑音乐、舞蹈、戏剧、群文理论、非遗保护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岗位设置。具体做法有二:一是提升文化馆现有人才业务水平,对在编人员实施对口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二是引进一批有丰富专业知识、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各艺术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里来。[10]

(四)要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服务高效化队伍

塑造高素质的文化馆人才队伍,这不仅是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工作需要,也是提高文化馆生命力的需要、提升自身活力的需要。各个基层文化馆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来抓,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下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

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育才”,但在“育才”方面,就三州市基层级文化馆来看普遍存在的一大现象就是培训意识淡薄、继续教育制度和培训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育人氛围。要做好育才这一环节,要想使人才真正发挥作用,促进文化馆可持续发展的话,必须改变那种“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在业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都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培训。

一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根据基层文化馆人才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其业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该包括学历上的继续深造、专业上的继续培训、业务上的实践锻炼。对其业务人员的培养方式,既可以采取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走进高校或通过自学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也可通过外出参观考察、观摩培训、采风调研等方式,不断促进其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方面的交流。尤其应该将继续教育学习的成绩纳入到对业务人员技术职称评聘的考核范围。[11]

二是完善培训制度。完善培训制度,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五个结合”。三个转变,就是培训内容由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变,培训方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向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先进的教育手段结合的方向转变,培训体制由单一的行政计划指令向依法管理、制度规范、机制激励、各方参与的方向转变。“五个结合”,即培训计划与培训目的相结合、培训制度的建设必须要与业务人员能力提升、文化馆工作的实际需要等结合起来,单一培训内容与综合性培训内容相结合、实践锻炼与理论提升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方式相结合。

三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注意培养传统人才、扶持新型人才,构建好人才队伍梯队式建设。[12]

四是建设培训基地。以贵州省文化馆为依托,借助高校和专业剧团等师资力量,成立省级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培训基地,进而落实培训时间、受训对象、师资、场地、教材,使培训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结语

新时期,随着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的全面展开,随着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全面实施,应该说,包括基层文化馆在内的各级文化馆都遇上了历史以来最好的建设和发展机遇,自然也将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是故,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显得紧迫而重要。然而,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业务人员专业分布不均衡、缺乏领军型的文化馆长、业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培训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更新观念着手,以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为保障,以建立科学规范的馆长选人机制、造就领军型的基层文化馆馆长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支人员规模化、结构合理化、业务专业化、服务高效化的人才队伍为主要目标,进而奠定基层文化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人才基础。

本文系2011年度贵州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贵州省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编号:11EG08)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本文的基层文化馆是指县级文化馆、县级市的文化馆和地级市辖区的区文化馆,为了行文的方便,本课题在论证时一律用“基层文化馆”一词来代指上述这三类文化馆。

[2] 本文的所有表格统计数据来源于2011年文化部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和笔者的调研所得,所有表格经笔者统计、整理而成。

[3] “十五”以来全国群众文化业发展情况分析 参见文化部网站 http:///

[4][5][8][9][10][11][12] 引自拙著 文化馆免费开放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J]电影评介, 2012.10 (P103-105)

[6] 屈菡 文化部:文化建设投入稳定增长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文化报 2012-06-26

[7]赵翔安. 情感管理――高效的用人之道[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p168

参考文献

[1]赵翔安.情感管理―――高效的用人之道[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刘勇军.长沙市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D] 湖南大学,2007.

[3]孙晓莉 , 对青海省县级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攀登,2008(5);

[4]钟艳琴 , 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文化馆队伍建设 [J].大众文艺,2010(12).

[5]陆吉星, 文化馆免费开放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J]. 电影评介 2012(10).

[6]张晓利 ,新形势下文化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J].东方艺术,2009(3).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3

在一年好景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的美好季节里,在我们满怀豪情地打响四季度安全生产攻坚战之际,乘着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东风,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周年国庆节。在这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美好时刻,我代表矿党政工团向全矿干部职工、家属、师生,向全体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美好的金秋祝福!向节日期间坚持生产、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转眼间,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年的风雨历程。年前,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建国年来,原创: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和煦的春风,不断超越的××人也取得了令同行瞩目的业绩,呈现出崭新气象,展露出无限生机。多年来,矿井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全国文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明煤矿、中国矿井排头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省部级、部级荣誉称号。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夺取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显示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安全生产创出新水平。安全生产始终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双基建设在全省推广;各项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再攀新高,××年原煤产量突破万吨大关;今年月份,原煤产量完成万吨,达到了年产万吨的生产水平,掘进进尺完成米米,实现生产利润亿元;千人负伤率同比下降,胜利实现了安全生产周年。

二是党建工作实现新突破。以实施党委工作责任制为总抓手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集团公司党委工作检查考核中,我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优秀单位称号;今年七一,矿党委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市唯一受表彰的国有企业。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六优高标准文明煤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中煤政研会专家论证,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经验。学习型企业深化持续推进,被省经贸委授予全省创建学习型组织示范企业称号,学习型企业创建课题被省煤政研会授予唯一的特等奖。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国家九部委联合发起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中,我矿进入创争活动全国家示范单位之列,并被定为创争活动全国表彰会的家发言单位之一,取得了创争活动的初步成果。

四是群团工作得到新发展。深入贯彻依靠方针,民主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职工建家工作成绩斐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被省总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团员青年生力军、突击队作用积极发挥,矿团委获得了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荣誉称号。

五是干部职工思想境界有了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成效显著,广大干部职工的改革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艰苦奋斗意识不断增强,被集团公司评为思想政治工作最佳单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是各级组织系统思考、正确导向、积极应对、主动出击的结果,是历届党政带领全矿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矿党政向为煤矿经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矿井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伴随着共和国的改革开放,××煤矿不断地成长壮大。矿井年的建设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

一要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转向。这是建国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首要经验,是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信念,扎实苦干,为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二要坚持以安全生产经营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发展是第一要务,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作为煤矿,我们更要认真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抢抓机遇,加倍努力,增强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只有矿井发展了,职工群众的各项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一切,都要通过加快发展来实现,都需要各级组织的高度认同和全员参与,都需要每一名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全心投入。因此,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安全生产经营为中心,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矿井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三要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践证明,改革是矿井发展的动力,改革每深入一步,生产力就发展一步。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工作会议、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会议精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理顺各方关系,激发全员活力,积极自觉地转观念、转机制、转作风,不断破除不适应新形势、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市场观和创新观,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四要坚持维护大局,切实保障矿区稳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人心所向,是职工群众根本利益所系。没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就没有干事创业的基础。各级组织要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牵挂群众安危,原创: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既要畅通渠道,又要规范程序,切实履行职责,为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地办实事,尽心竭力地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积极营造倍加奋发努力、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局面。

五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全矿各级组织在省委、省政府和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带领职工群众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增强各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全力推进矿井改革、发展与稳定。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4

XX矿干部职工家属师生、同志们:

在"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的美好季节里,在我们满怀豪情地打响四季度安全生产攻坚战之际,乘着nnnn届四中全会的东风,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nn周年国庆节。在这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美好时刻,我代表矿党政工团向全矿干部职工、家属、师生,向全体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美好的金秋祝福!向节日期间坚持生产、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转眼间,共和国已经走过了nn年的风雨历程。nn年前,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建国56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和煦的春风,不断超越的nnnnnn人也取得了令同行瞩目的业绩,呈现出崭新气象,展露出无限生机。多年来,矿井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全国明煤矿"、"中国矿井排头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130多项省部级、部级荣誉称号。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夺取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显示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1)安全生产创出新水平。安全生产始终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双基"建设在全省推广;各项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再攀新高,nnnn年原煤产量突破500万吨大关;今年1-9月份,原煤产量完成386万吨,达到了年产560万吨的生产水平,掘进进尺完成14230米,实现生产利润1.61亿元;千人负伤率同比下降83,胜利实现了安全生产5周年。

(2)群团工作得到新发展。深入贯彻"依靠"方针,民主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职工建家工作成绩斐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被省总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团员青年生力军、突击队作用积极发挥,矿团委获得了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荣誉称号。

(3)干部职工思想境界有了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成效显著,广大干部职工的改革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艰苦奋斗意识不断增强,被集团公司评为"思想政治工作最佳单位"

(4)党建工作实现新突破。以实施党委工作责任制为总抓手,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集团公司党委工作检查考核中,我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优秀单位"称号;今年七一,矿党委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ZZ市唯一受表彰的国有企业。

(5)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六优"高标准文明煤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中煤政研会专家论证,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经验。学习型企业深化持续推进,被省经贸委授予"全省创建学习型组织示范企业"称号,学习型企业创建课题被省煤政研会授予唯一的特等奖。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国家九部委联合发起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中,我矿进入"创争"活动全国25家示范单位之列,并被定为"创争"活动全国表彰会的6家发言单位之一,取得了"创争"活动的初步成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认真践行"nnnnnnnn"重要思想的结果,是各级组织系统思考、正确导向、积极应对、主动出击的结果,是历届党政带领全矿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矿党政向为煤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矿井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伴随着共和国的改革开放,ZZ煤矿不断地成长壮大。矿井15年的建设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

(1)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nnnnnnnn"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转向。这是建国56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首要经验,是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nnnnnnnn"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信念,扎实苦干,为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2)坚持以安全生产经营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发展是第一要务,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作为煤矿,我们更要认真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抢抓机遇,加倍努力,增强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只有矿井发展了,职工群众的各项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这一切,都要通过加快发展来实现,都需要各级组织的高度认同和全员参与,都需要每一名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全心投入。因此,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安全生产经营为中心,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矿井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3)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全矿各级组织在省委、省政府和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带领职工群众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nnnn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增强各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全力推进矿井改革、发展与稳定。

(4)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践证明,改革是矿井发展的动力,改革每深入一步,生产力就发展一步。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4好党的nnnn届三中全会、省委工作会议、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会议精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理顺各方关系,激发全员活力,积极自觉地转观念、转机制、转作风,不断破除不适应新形势、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市场观和创新观,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5

____,女,28岁,中共党员,现任____市供电公司工会副主席兼女工委主任。该同志将服务公司发展大局、服务广大电力客户、服务基础职工群众作为追求目标,大力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不畏艰难,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在促进公司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____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省“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她本人也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泰安市优秀共青团干部”、“____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一、政治坚定,思想过硬。____同志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决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做“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坚定的实践者。她心中时刻装着事业,将工作重心下沉,把为群众、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感情里,落实到各项工作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敢于坚持真理,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迎难而上,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履职尽责,争当排头。____同志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在公司上下树立起“排头兵”的形象。始终把抓好安全用电宣传作为头等大事,积极参加安全用电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入农村、到农户,摆摊设点,开展安全用电、电力政策法规宣传便民活动,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始终为电力客户服务”的庄严承诺。始终把发挥青年员工聪明才智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作为青年干部,她团结带领公司广大职工服从、服务于全公司的工作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团结带领职工积极投身电力建设主战场、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等公司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了青年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为公司改革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组织开展了以“带头宣传电力法规政策,带头提高服务水平,带头参与服务项目,争当巾帼标兵”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一争”活动,围绕公司争创技术进步示范单位,组织开展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和“五小”科技攻关等群众性的科技活动,促进了全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公司荣获全省技术进步示范单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用心服务,树优形象。____同志还积极向社会延伸爱心服务内涵,树立的电网企业开放、诚信、负责的良好企业形象。组织女职工开展了青春光明行——“四季彩虹”志愿者服务活动,带领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多渠道开展四季彩虹服务活动、彩虹青年志愿拥军、电费电价调查活动,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各地各单位电费电价中存在的问题,发放电费电价调查表一万多张;不定期组织到特困户、下岗职工家庭赠送米面、食用油,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主动投身于各项职工精神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____市文体局组织的“建设世上桃园,争创园林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活动上担任主持人,并作为青年宣誓带头人进行宣誓。每年3月份,在公司统一安排下,积极参加“女职工进社区”和“学雷锋、送温暖”活动,为人民群众送去真诚、温暖的服务,受到了社区群众的称赞。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工会负责人,____同志深深知道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她坚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时刻关注国内企业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市公司组织的干部培训公司内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自我充电,自我提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中,她认真研读相关教育读本和学习资料,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了内容深刻、贴近工作的党性分析材料,并为企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多条可行性建议。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6

一、坚定民主管理理念,夯实思想基础

近年来通过学习研讨,学校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可以增加学校凝聚力,对于化解矛盾,统一思想是非常有利的办法和措施。学校越尊重教职工的民利,问题越容易沟通,教职工对学校意图的理解越深刻,工作开展也越顺利。同时,要通过理论辅导、学习研讨、事实说话让职工群众了解民主管理的内涵、参政议政的意义,不断提高教职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认知程度,克服部分教师只管教书不闻校务的倾向。

二、坚持校务公开做法,搭建管理平台

校务公开工作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既可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又可减少工作失误,对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校始终坚持做到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增强各项工作的透明度。由于学校工作性质所限,学校除了发挥公开栏的长期作用外,还将需要全员尽快了解的重大事宜在网上公开,既增强了透明度又能使意见信息及时反馈,搭建了群众参政议政的平台和快捷通道,更保证群众监督和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三、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深化民主管理

自古以来官民就是一对矛盾,一是职工群众若作为旁观者,就不免会对学校的做法特别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涉及学校建设的要点问题、涉及学校发展的重点问题、涉及各类矛盾的难点问题的解决上产生有这样那样的看法、议论甚至是偏见。二是职工群众作为旁观者就会对民主管理、群众参政议政持怀疑态度,认为是摆样子,撑面子。这些偏见不仅会影响民主管理、职工群众参政议政的进程,更可能会影响干群关系和谐,影响学校和谐发展。

因此,近年来学校在高度重视思想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职工群众对实施民主管理的认知外,还加大了重大事宜在研究与决策中的群众参与力度,凡是重大事宜的研究与决策都会召开各层次人员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使决策更贴近群众更透明,以此深化民主管理。

职称评定一直是学校焦点和矛盾最集中的问题。为此,2010年学校组成了由学校领导、教学、科研骨干,工会成员、教师代表、班主任代表几方面组成的职称评审政策研究制定小组,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几轮推敲后修订产生了较为合理的职称评定方案。在新一轮的职称评审中不仅解决了各种矛盾,更提高了职工群众对参与民主管理的认识,坚定了参政议政的决心。

四、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提高主体意识

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全体教职工关心和参与学校的管理是学校建设与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通过教代会的形式让教职工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阶段成果,让广大教职工当家作主。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根据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请教职工代表讨论制定新办法、新措施。每届教代会我们都精心做好提案征集、解答工作。只要提案内容合情、合理、合法就都予以采纳,并敦促学校相关部门处理或落实,即使有些提案一时难以解决,也能实事求是地向提案相关教师说明原因,做到提案件件有明确的答复。

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律由教代会进行表决。这样做,一是可以增加教师的参政意识,代表教师的大多数想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决策,二是可以在形成决策后为实施决策增加新的内涵,形成舆论先导,三是可以减少教师和领导的对立情绪。通过这样的做法,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现实氛围,有利于教职工形成健康心理,进而发挥工作积极性,对学校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五、规范落实规章制度,推进公平竞争

要加强民主管理就需要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而制度规范是民主管理的基础。坚持用制度规范管理,既减轻了管理工作强度,又摒弃了主观随意性,做到一视同仁,同时,还能增加教师的监督作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自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组建至今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教职工管理条列》、《学生管理规章》等28种72项规章制度。在评选先、优、模中都要依据学生评议、出勤出力、业绩考核和自下而上推荐后由党、政、工班子研究决定。不仅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公平、公开竞争的大环境,更使民主管理、规范管理、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发展环境等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六、关心职工群众生活,营造和谐环境

关心职工生活密切干群关系,是推进民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因此学校党政工班子非常关心教职工群众的生活。一是关心教师的身体素质和疾病预防能力,经常请红兴隆医院专家到校为教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二是在全校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款活动,为困难教师捐款33 210元,以解燃眉之急。三是开展送温暖活动,做到职工家属有困难要登门看望;职工生病住院派专人慰问;职工结婚生子前往祝贺;职工失去亲人都要登门探望,一年共支出各类慰问金2万余元。四是关心高三教师的生活与教学,春节前夕,由校长、书记、工会领导带队,将高三教师的春节慰问品亲自送到他们家中。各项温暖工程的实施不仅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民主建设,而且还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人民团体;融入;城市社会治理

Abstract:As for the people’s organizations integration into urban social governance, the inner logic is that people’s organiz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urban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re facing the danger of advancing or going back and are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the urban soci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The rational positioning of people’s organizations includes:strengthening political advanced and mass,contacting the mass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as sacred mission , being the bridge of public management as basic attribute,and maintain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as fundamental function . The main integration paths are: achieving autonom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munity-government separation and clarity of responsibility, leading the enforcement of governance bases on the social adjustment and the residents' autonomy, collaborating good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the people's organizations ; integration ; urban socia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6-04(9)

人民团体,顾名思义,应是指由具有共同身份、共同目的或共同兴趣的人民群众,经合法程序以非政府部门、非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所组成的团队型、集体性组织。在当下中国,人民团体属于非政府部门、非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团体组织,但不包括所有非政府部门、非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团体组织,它仅仅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各自特点组成并从事特定社会活动的团体性人民群众组织。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包括中华全国工人联合总会(简称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中国共青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中国侨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简称全国青联)、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全国工商联)与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中国对外友协)、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简称中国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简称中国贸促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法学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简称中国政研会)、欧美同学会(别名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中华职教社)等。人民团体融入城市社会治理,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当下中国,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当下中国,是迫切需要系统、深入地研究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期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内在逻辑:历史、现实与未来

人民团体融入城市社会治理,是符合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睿智选择。主要表现在:

1.1 人民团体对城市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民团体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进程中,在城市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党中央及延安市委直接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的积极工作,人民群众的激情就不可能充分激发,延安爱国、民主、清廉的形象就难以确立,就不可能成为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爱国热血青年纷纷投奔的革命圣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国际地位的提升,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群众覆盖面广泛的各类人民团体在深入发动群众、精心组织群众、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为了确保包括城市在内的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以及“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3];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理所当然也应该让体现人民的中心地位的人民团体融入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个环节。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章程中,普遍也都有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相关的规定。

现在学界也普遍认为,应“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社会治理功能” [5];“要强化人民团体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发挥其联系各界民众的优势,需要更新社会参与协同理念,创新参与机制与途径,并推动其参与的制度建构”[6]。这就表明,人民团体融入城市社会治理促进城市社会协调发展,不仅能够有所作为,而且必须有所作为。

1.2 人民团体正面临机遇挑战存在不进则退危险

2014年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战略概念。当下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当下中国已经呈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 [7]的经济新常态。人民团体作为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它与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激励全民创业、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人民团体融入城市社会治理也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无论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激活社会活力推进经济领域的创新驱动,或者是维护社会和谐应对经济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与挑战,都对经济新常态下巩固和壮大经济基础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与效应。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仍是正在进行时,从城市的情况来看,人民团体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从工作对象看,一是群众基本成分复杂。现在形成了成分不同以往的由非公有制企业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等组成的新社会阶层,出现了成分难于判断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以及形形的自组织等新社会组织,存在成分不再单一的劳务移民等新身份,存在着成分相对特殊的如来自非洲等地的国际性流动人口等新群体。二是群众思想观念多元。现在,群众中的正当求利观念和功利主义思想都在滋长,民主法制观念和自由主义思想都在滋长,精神文明观念和享乐主义思想都在滋长,社会和谐观念和个人主义思想都在滋长。绝症青年志愿捐献全部器官救助他人[8]、精神病人暴打男童路人无人理睬[9],便是群众思想观念多元的不同案例。三是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当代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眼光的聚焦点仍然是经济利益但已经是品位更高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群众提升文化品位的诉求、强化民主法制的诉求、加强社会保障的诉求、保护生态环境的诉求等也日益迫切。从工作环境看,一方面,当下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机构合并、人员精简、一人多岗,在一些地方往往拿不受某些领导和企业主重视的人民团体工作部门开刀,就对人民团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人民团体的工作对象所发生深刻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民团体工作难度增加,导致人民团体舆论环境恶化,由此又会进一步引发广大群众对人民团体认同度的变化。毫无疑问,城市人民团体再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样面对各种变革而安之若素。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最为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某些城市某些人民团体,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脱离人民群众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其中的某些干部或成员,已经成为在温水中被煮着的青蛙却浑然不知,仍在暖融融的感觉中乐不思蜀。如有的人严重缺乏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自觉意识,严重缺乏主动为民解困、雪中送炭的自觉意识,在“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活动中自拉自唱,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两张皮”;有的人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匮乏,工作态度不端,工作效能低下;有的人固守原有领地,不敢开拓,不愿开拓,对相对难以服务和治理的新社会群体、弱势群体等退避三舍,充耳不闻,对自身被定位为“枢纽型社会组织” 甚至对自身被定位为“社会组织”都持强烈的抵制态度。如此种种现象,在学者型、草根型、自发型社会组织风起云涌、势如破竹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使某些人民团体得不到党委政府的垂注与关爱,得不到企事业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得不到广大社会组织与城市社区的响应,在群众中也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有学者曾经拿个别工会组织举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 “有些工会组织形同虚设、职能弱化,加之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执法不严和缺乏制约机制等因素加大了工会维权的难度, 使工会组织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处于管不了或无法管的状态, 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10]。显然,如果某些城市的工会组织在处理劳动关系时只是站在企业主的立场说话,不能维护甚至与企业主一起蚕食工人的合法权益,那么这样的工会毫无疑问只能被工人所抛弃。这就表明,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城市人民团体如果不能弘扬自身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既有优势,在社会治理领域抢占制高点,主动促进城市社会协调发展,就会面临被边缘化不进则退甚至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1.3 人民团体是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在当代中国,所谓城市社会治理,就是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依法授权的公共权力部门及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包括未获得市民户籍身份的常住居民在内)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城市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从广义上说,城市社会治理是由公共权力部门及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对城市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事务进行的全面治理;从狭义上说,城市社会治理仅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公共权力部门及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对不能划归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部门的其他城市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专门治理。当下中国,主要是指城市社会中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城市由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需要借鉴西方的经验,但城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路径,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这就必须充满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治理之路,当然同时也要注意向西方学习借鉴。从这个角度看,在城市公共权力部门与社会组织、城市居民之间起联结作用的人民团体,应该是当代中国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步入新常态、社会开启新治理的重要历史时期,人民团体工作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如果人民团体工作依托自身的既有优势开拓创新,可以在激发社会活力、弥补中国社会建设的短板方面大有作为。激发社会活力本质上就是激发社会自我调节、居民依法自治并与党委政府现代化治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活力。在历史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格局下,体制内包揽一切社会管理事务。由于传统的惯性,现在一些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居民自治仍然存在诸多羁绊,社会自我调节、居民依法自治并与党委政府现代化治理形成良性互动,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激发社会活力乃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这种活力能否激发,前提是必须有党委政府在理念方面的倡导和制度安排上的扶持。这方面,在全国各地,大致可以说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但要使相关倡导和制度安排落到实处,更需要党领导的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开拓创新,对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居民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此乃中国社会建设的当下要务之一。广东省委常委会议早在2011年便曾明确提出要“把工青妇打造为枢纽型社会组织”。[11]近年来,不仅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全国各地不少其他地区也都兴起了人民团体枢纽型组织建设的热潮。直到2016年5月,仍有城市在学习贯彻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后, 达成了“建设枢纽型网络社会组织、树立网络文化成都特色”的共识。[12]

“枢纽型社会组织”概念是2008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最早提出的。继北京之后,上海、广东、云南、浙江、天津、山东、安徽等地都开展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建设。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有两种价值取向:一是根据某些单方面设定的指标,轻率地认定某些社会组织特别是某些人民团体是天然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二是主张把某些社会组织特别是某些人民团体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本文主张把人民团体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但并不认为人民团体未经建设、未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认可便是当然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而且不只是人民团体可以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近期学界有人对“枢纽型社会组织”提出异议,大都剑指人为主观认定“枢纽型社会组织”后所发生的政社混淆、资源垄断、危及公平等现象。[13]而这种异议又正好迎合了某些人民团体希望维持原状不肯有所作为的心态,因而在某些地方的实际工作中几乎形成了反对把人民团体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大合唱。事实上,真正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该始终坚持政社分开,始终凭政府与社会的共同认可获得资源,始终坚持社会公正,否则随时可以失去“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资格;政社混淆、资源垄断、危及公平现象的出现,并不能成为反对把人民团体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理由。同时,在社会组织风起云涌的当下,人民团体作为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却不愿争取成为深受群众拥护、能够引领施治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还有什么资格继续享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待遇?如果仅仅是因为自身肩负了某些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完全可以精兵简政成立人员精干的“XX事务管理局”替代现有的人民团体,完全没有必要以巨额的财政开支养一支如此庞大的队伍。所以,除了把自己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应该是别无选择。如此开来,只有“科学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14]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当下中国人民团体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孵化器作用。例如,工会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优势大力培育劳务移民的各种自治组织,使工会成为劳务移民的家园,使劳务移民在企业的发展中能够名正言顺地大力弘扬主人翁精神。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工会可以协助他们排除困难,战胜挫折。二是引路人作用。例如,由于劳务移民组织大都相对缺乏经验,工会可以悉心指导其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引领他们步入正途,创造佳绩。在发生劳动纠纷或重大时,如果工会组织出面与劳务移民组织协商,通常效果会强于政府出面与劳务移民谈判。三是监护人作用。例如,工会组织最能够得到劳务移民信赖的,就是在劳务移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依法维护劳务移民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工会自身还可将依法自治的经验传递给劳务移民自治组织,使劳务移民自治组织规范发展,遏制个别劳务移民在特定情况下冲破法规制约的过激行为。

2 理性定位:使命、属性与职能

人民团体融入社会治理,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身的神圣使命、基本属性和根本职能?下面在近期相关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既有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讨。

2.1 强化政治性,以联系群众维护大局为神圣使命

当代西方被人们广泛运用的“治理”(governance)概念,由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发展的报告中首次提出[15]。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美国政治学教授罗西瑙等人的丰富和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治理理论逐渐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治道变革的主流理论。在西方,按照英国政治学教授罗茨的观点,“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16]中国学者一般认为,“良好的治理就是善治。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两者结合的最佳状态,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17]换句通俗的话说,西方所强调的善治,就是强调政府和社会(包括公民)既要彼此制约对方不让对方干坏事,也要能够形成伙伴关系一起干好事。可见,即便在西方,也只有把相互监督与相互协同统一起来,才符合良性互动的现代化理念。但在实践中,西方做得比较到位的还是在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形成制衡关系,以社会弥补市场的失灵与政府的失灵。

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亟待建立健全,特别是社会的力量,还亟待培育和壮大。在这方面,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借鉴西方。但是,比较西方,中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相互协同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这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期形成的优势。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亟待加强的工作是发展壮大社会力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但绝不应该放弃自身相互协同行之有效的既有优势。中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相互协同方面之所以做得比较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人民团体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跟党走,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永远拒绝所谓的“政治中立”,从而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联结作用。在现行的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章程中,均开宗明义地规定了人民团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国家的重要社会支柱。所以,在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不应该轻易改变,而且应该进一步强化人民团体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结作用。

人民团体最为重大的使命,就是团结人民群众维护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当下,就是要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所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因为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难以真正得到实现、保障和维护。有位城市工会工作领导者说,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要“理解‘新常态’,凝聚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的合力”;“适应‘新常态’,催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助力”;“、融入‘新常态’,挖掘民生改善、生活改变的潜力”;“服务‘新常态’,激发主动求变、创新发展的活力”。[18]这一认识是相当到位的。现在,各人民团体的章程中对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都有措辞不同的相关表述,但某些章程中的表述应该还可以更加明确一些。只有这样,人民团体才不会片面地只强调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忘记在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方面应该切实履行的神圣使命和庄严责任。

2.2 强化先进性,以参公管理桥梁纽带为基本属性

中国中央与地方、基层的人民团体“本质上应属于社会组织”,但“又与一般的社会组织不同,在社会治理协同中发挥着一般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主体作用”[19]。那么,从基本属性上说,人民团体与一般社会组织最大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关键在于人民团体已经是被政府赋予了一定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或群众组织,已经是或者应该始终是具有先进性的社会组织或群众组织。正是由于人民团体被政府赋予了一定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又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职能,能够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充当桥梁纽带的基本作用,所以,必须保持人民团体既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又属于具有高度先进性的群众组织或社会组织,能够充当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的基本属性。这一正确的定位,不仅不应该随意地改变,而且应该进一步强化。也就是说,鉴于人民团体与一般群众组织所肩负的使命有所不同,在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委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团体的扶持力度,而人民团体对自己则应有比其他一般群众组织更高更新的先进性要求。

强化人民团体的先进性,不能不高度重视人民团体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的问题。克服“四化”倾向,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现在主要存在两种思路。一是在坚持发挥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保留其政府所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相应的参照公务员管理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努力在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民团体的依法自治、引领施治、协同善治,包括强化人民团体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强化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人民团体的有效监督。按照这种思路,最重要的应是指人民团体应该彻底克服的“衙门”作风,彻底克服养尊处优、劳民伤财或者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忠实地充当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全力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应该永远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以身作则带动群众、引领群众,能够联系实际发动群众、关心群众,从而永远保持其先进性,最终实现的崇高使命。二是将其等同于去除其政府所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相应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属性,等同于使人民团体成为一般的社会组织。这种思路从现代社会组织必须实现政社分开的角度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民团体代行政府所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及参公管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民团体对权力进行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人民团体养尊处优、与群众的联系减弱甚至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但人民团体行使相应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以及相应的参照公务员管理并不意味着人民团体就是行政机关,这种改革与政社分开未必完全同义。而且按照这种思路,人民团体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原则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测的动摇,人民团体充当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必将淡化,其政治性优势、先进性优势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甚至有可能演变为与党委政府对立的所谓“群众组织”,这无论对党的群众工作,还是对社会协同实现良性互动,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造成与东欧剧变时类似的恶果;与此同时,政府也会出现相应职能行使主体缺失的状况,因为中国的人民团体,事实上长期承担着政府所赋予的某些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如果一定要遵循这种思路改革,应该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措施。如在包括人民团体在内的全部社会组织中进一步强化党的组织建设,以弥补中介环节的缺失;同时应在政府新设相应的职能部门行使原有人民团体所行使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但即便如此,仍然难以避免人民团体政治性优势、先进性优势的丧失。综合分析,前一种选择可能政治成本较高,而且可能预期效果不及后者;而后一种选择尽管仍需一定的经济成本,但可能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可能预期效果会超过前者。

2.3 强化群众性,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根本职能

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重要的是要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实际出发审慎稳妥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而不是打着治理的旗号,恣意剥夺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现行人民团体相关章程的规定,人民团体均要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例如,工会的根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共青团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妇女联合会的根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现在的问题是,某些人民团体的章程只是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隐含在桥梁纽带作用等方面的表述之中,不够突出。

无论是在革命时期争取群众的正当权益,还是在建设时期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团体均有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但是,在战争年代转入和平年代之后,个别城市的人民团体的某些工作人员,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离自身根本职能的异化现象。有的人片面强调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将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置之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也有的人由于经受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在恣意侵害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个别领导干部或企业主面前唯唯诺诺或缄口不言,把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对立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有的甚至与不法分子狼狈为奸,极大地损害了人民团体的形象与声誉。有学者严肃地指出:“在长期计划经济的环境中,原有的社会群团如工、青、妇、科( 协) 等出现了明显的行政化、公共权力化的倾向,其真实而亲密地接触各界别群众和及时而真诚地反映各界别群众呼声的功能大大弱化了。置之今天的新形势中,如何恢复其体察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心声、助力群众诉求的作用,应当成为执政党领导这些社会群团工作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20]

上述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因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人民团体的生命线,是人民团体在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立足之本、力量之源,是人民团体履行自身历史使命、确保自身先进性的最重要的基础。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所谓人民团体就是徒有其名,所谓党委政府助手、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等也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藻饰和彻头彻尾的空谈。说得更严重些,甚至可能会成为帮倒忙的助手,可能会成为随时坍塌的桥梁和随时断裂的纽带,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企业主与劳动者的关系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对此,不仅人民团体要引起高度重视,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人民团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时一定要鼎力支持。因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实际上是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依托人民团体行使的职能,该职能本身就是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天职,就是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以,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来看,在全国适应经济新常态、致力于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该进一步强化人民团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职能,要求人民团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造福人民。有鉴于此,建议所有人民团体的章程都将群众性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都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明确为自身的基本职能。

3 主要路径:自治、施治与善治

在定位人民团体的使命、属性、职能之后,人民团体应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治理?下面分三个层次略陈管见。

3.1 人民团体应政社分开权责明确实现依法自治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换言之,人民团体融入城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人民团体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现在人民团体都不属于政府组成机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行使政府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能;近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修订通过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章程,也对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及如何依法自治等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所以,现在人民团体总体上是符合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的。

需要探讨的是,由于人民团体都是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能,具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属性,一些城市的人民团体在实际工作进程中,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把自己等同于政府机构的“半行政化”倾向或权责不清、未能依法自治的现象,甚至被一些群众称之为“二政府”。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党委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人民团体依照自己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通过建立人民团体联席会议制度等做好人民团体重大事务的统筹协调工作;政府应通过从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等方面大力扶持人民团体发展,并可将与特定人民团体相关的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人民团体以第三方的名义进行招标和监管,发挥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自身所赋予人民团体的社会管理职能;当通过政府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发现人民团体的个别干部的行为偏离其法定的职能作用时,党委政府应该依纪依规依法予以监管和必要的惩处。另一方面,人民团体应该切实加大维权力度,反映民情民意,强化惠民帮扶,忠实地履行自己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职能任务,忠实地履行政府赋予自身的城市社会治理职能,为持续、稳定、健康的经济新常态提供强力支撑,为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赢得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人民团体应该按照自己的章程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社会治理范式,实现依法自治;在党委政府个别领导干部的错误指示与自身所履行的职能任务相背离时,人民团体应该依托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依纪依规依法进行合理抗争,绝不可不分青红皂白惟命是从。

3.2 人民团体应在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中引领施治

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中云:“立治有体,施治有序”[21]。在公民治理中,引领施治的必要性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民众往往从具体的事物中逐渐提取并建立概念,他们并不习惯广泛而抽象地考虑问题”;“公共管理当局与公民委员会经常会在观点上产生分歧,并且很难就某些一体达成一致”。 [22]要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的“施治有序”,特别是社会调节、居民自治方面的“施治有序”,在当代中国,比较可行的选择便是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团体的引领施治。也就是说,要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引领工人、青年、妇女等积极投身社会治理的同时,充当枢纽型社会组织,不断拓展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覆盖面和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形成能够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城市社会治理有序发展格局。2014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不仅强调“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而且继续强调“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23]“桥梁和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含义。但从公开媒体可见的表述中,也许是受到某些社会舆论的影响,文件中并未明确提出要把群团组织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关于某些社会舆论的偏颇,在前文已作简要分析。这里,郑重建议国家相关文件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再进一步明确提出把人民团体建设成“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团体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使人民团体坚决维护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人民团体引领施治师出有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坚持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实现人民团体的引领施治,一方面,需要人民团体首先做好引领自己所直接代表的群众积极、有序地投身城市社会治理的工作。当下中国的城市社会治理,迫切需要借助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人民团体,针对社会分化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诉求,进行不同内容与不同形式的精细化治理。例如,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工会要把广大职工群众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共青团要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生力军作用;妇女联合会要把城市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妇女事业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使广大妇女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需要人民团体进一步拓展自己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功能,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更多的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地投身于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伟业。前面已探讨过人民团体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发展其他社会组织和引导其组织成员方面具有孵化器作用、火车头作用、监护人作用。这是人民团体在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除了引领自己所直接代表的群众外所能够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各种社会组织的调节以及各种社区成员的自治。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治理格局,在中国,应该是党委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文化传媒、全体居民等共同担当的社会治理格局。由于人民团体的成员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城市社会治理中有着组织网络优势和工作载体优势,所以,人民团体除引领自己的组织成员、其他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外,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具体来说,党委和政府要掌好舵,市场企业要有社会责任,社会组织要发挥主体作用,文化传媒应该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包括列入常住人口的劳务移民在内的全体居民要积极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特别是领导干部、大款、名流、明星等社会示范层要发挥好的带头作用。

3.3 人民团体应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协同善治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人民团体无论是实现依法自治还是实现引领施治,都是为了实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协同善治。在当代中国所讨论的善治,既与西方概念有相通或相近之处,也不可完全等同。如果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是党委政府与市场组织、各类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同善治,就应该是党委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是党委、政府与社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同善治是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民团体应该协助党委政府,努力实现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善治,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前进道路。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实现人民团体的协同善治,一方面,在城市社会治理中,人民团体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不动摇。例如,要进一步争取党委对人民团体的领导,进一步争取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对妇女联合会的指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不仅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等决定的,而且是由全球范围内城市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所决定的。现在世界上还找不到一个执政者已经淡出城市社会治理领域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始终在担当着城市社会治理的舵手的职能。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党委和政府。党委和政府在城市社会治理中要把维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为核心价值,应实现从“撑船”到“舵手”、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转变,不能越位、错位也不能缺位,要从坚持公平正义的角度尊重民意调整和完善社会政策,逐步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向强势群体倾斜的差异化制度安排,要充分发挥广大居民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居民的良性互动,使彼此既能够不互相拆台、互相对立,又能够互相支持、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另一方面,人民团体要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在城市协同善治中的作用。党委政府的上述工作,都需要人民团体密切配合,鼎力协助。在实际运作中,要努力实现党委政府与人民团体的良性互动:既需要以党的建设引领人民团体建设,也需要以人民团体建设促进党的建设;既需要政府主导人民团体,也需要人民团体监督政府。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方面,人民团体要率先积极整合调动自身的资源优势、渠道优势和经验优势,完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重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加强对广大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重点关注基层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社会治理进程中,如果说党委是领导者,政府是主导者,社会是主体军,人民是主人翁,那么,人民团体就应该是接受领导者领导、接受主导者主导,代表主人翁的主力军之中的排头兵和先锋队。人民团体只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4],就一定能够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出比过去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4-10-29.

[3]. 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5-03-17.

[4]新华社记者. 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6-4-19.

[5]胡仙芝,曹胜.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化创新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4(9).

[6]马福云. 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初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7]人民日报评论员. 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下)[N].人民日报,2014-8-7.

[8]王清文.交口19岁绝症少年志愿捐献全部器官[N].三晋都市报,2014-11-10.

[9]寇宇龙. 男童遭公然施暴为何无人及时制止[N].西安晚报,2015-05-08.

[10]李基. 论当前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2013(7).

[11]岳宗. 把工青妇打造为枢纽型社会组织[N].羊城晚报,2011-8-27.

[12]成都商报记者. 建枢纽型网络社会组织,树互联网文化成都特色[N].成都商报, 2016-5-9.

[13]马庆钰.纠正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偏向[J].行政管理改革,2014(9).

[14]张开云,张兴杰. 科学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N].人民日报,2013-03-27.

[15]Blackie M.J.Sub-Saharan Africa: 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 : ALong-Term Perspective Study[M].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1989, 60.

[16]Rhodes R.A.W.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J]. Political Studies,1996(4).

[1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5.

[18]葛玉琴. 牢牢把握工运时代主题,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J].中国工运,2014(10).

[19]邵静野.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43-44.

[20]刘强,李保林,高云.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现实路径选择[J].湖湘论坛,2013(2).

[21]程颢,程颐. 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1214.

[22]理查德・C・博克斯.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0-81.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8

一、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群众文化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文化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政策法规和措施,但对这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和阐释还很不够,很多课题还没有列入专业研究人员的视野。而且,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行的部级群众文化理论刊物,文化部主管的《中国文化报》虽说辟有群众文化版面,但由于报纸的特性,也很少刊登理论文章。任何一项实践都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盲目前进而取得累累硕果,群众文化的发展也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前行,因此,群众文化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新的突破。目前,在教材上,由文化部委托编写的《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管理学》《群众文化辅导学》可以说是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在科研上,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每年一次的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奖活动坚持数载,群星奖也曾设立过“群众文化科研成果”评奖,架设了“出人才、出理论”的桥梁,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端的研究课题,还可采取申报研究课题的方法,由文化部支持、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地方各级群众文化学会、群艺馆、文化馆立项申报或联合申报。另外,在行业规范、标准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定等专业化建设方面都应是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建立高层次的群众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文化部、教育部应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如借鉴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经验,由相关学校承办,面向群众文化以及文博、图书馆系统的优秀青年专业人员举办长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另外,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队伍建设尤其是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保证。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农村文化管理机制。上级文化部门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三、提供多种社会参与方式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9

萨吾尔登舞蹈是卫拉特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该舞蹈姿态优美、节奏欢快,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成立萨吾尔登传承基地,举办了萨吾尔登舞蹈大赛、培训班,扶持萨吾尔登群众文艺队伍,通过培养萨吾尔登传承人等途径,在专业和群众等层面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今天的阿拉善,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正是这种全面发展,阿盟的萨吾尔登舞蹈在区内外的专业和群众比赛中屡屡获奖。2012年,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编排的萨吾尔登舞蹈荣获华北五省舞蹈大赛表演和创作两项金奖,2013年,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编排的萨吾尔登舞蹈更是蝉联了两届内蒙古自治区广场舞大赛的桂冠。今年10月,其编排的《萨吾尔登》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门类“群星奖”。2013年,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还两次组织演员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舞蹈世界》栏目,分别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志愿者”、“舞蹈全民星特别荣誉奖”两项荣誉称号。

群星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没有群众基础,获得此大奖是不可能的。只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植根于群众,才能名正言顺、理所应当。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始终致力于此,终于收获了成功。

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成立于1984年,为阿拉善盟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下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下设文艺辅导部、美术摄影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调研部、财务室、办公室等部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人,是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为一体的群众文化专业机构。建馆二十九年来,阿盟群众艺馆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原则,分层次地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并不断深化创新,为群众提供高品位的优质文化服务,为阿拉善盟的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9年,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被阿盟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评为全盟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先进集体;同年,被文化部评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阿盟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评为全盟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被中共阿拉善盟委员会授予全盟庆“七・一”暨创先争优活动“先锋杯”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年来,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在阿拉善盟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创先争优、狠抓落实,积极履行工作职责,主动作为,不断推动阿拉善盟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阿拉善盟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