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第三方物流公司集锦9篇

时间:2022-12-17 01:49:43

第三方物流公司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1

[关键词] 审计指标体系 审计方法 第三方物流公司

我国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的增长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资源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给资源供给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现有的理念,在公司的物流体系中融入逆向物流。受迫于国家法律法规,公司不得不实施逆向物流,主要负责将公司出售使用过的商品,进行回收利用。有的公司有实力自己实施逆向物流,而有的公司则要通过分析决策,选择较专业的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建立战略联盟,也就是要将逆向物流服务外包给他们。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但是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物流外包的失败和黑洞的出现。

发包公司要在众多的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中选择适合自身公司需求的逆向物流服务商即逆向物流联盟伙伴。公司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就必须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价、选择,这种审计评价、选择是多目标的,包含着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在我国,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的方法和审计模型也比较少。

因此通过审计分析评价,对于研究一种科学、全面、有效的解决发包公司如何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示意图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能的简单物流体系和复杂物流体系:

由上述示意图可知,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去完成指定的任务。可见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其内容表现出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所以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时主要考虑两个标准:一个是服务质量(或产品质量);另一个是服务价格(或产品价格)。服务价格的比较是容易的,而服务质量的比较则较为困难。因为服务产品质量具有难于标准化、时间性强,在消费过程中提供,同时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不可储存等特点。由此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指标体系、研究其审计方法就显示出复杂性和必要性,下面拟就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指标体系的要求

任何体系的设计都同组织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适应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营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实施适当的审计控制,同时组织结构也影响着信息的流向与流量。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体系是可以设计在组织结构内的,这个体系的具体要求如下:

1.可接受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体系,只有有利用价值的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不被人们所接受或者不情愿地接受下来,就称不上是有价值的体系。所以在体系设计时必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并能够接受。

2.准确性。要使审计结果具有准确性,与审计评价指标相关的信息就必须准确。在审计过程中,计量什么、为何计量,审计人员必须十分清楚,才能做到量化值的准确。

3.全面性。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公司独有的特性和其共性的方方面面。

4.可理解性。能被用户理解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所以确定信息的清晰度是建立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5.应变性。良好的审计评价体系应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战略调整及内外的变化非常敏感,并且体系自身能够作出较快的相应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要求。

6.可控性与激励性。审计评价必须限制在其可控范围内,只有这样,管理者当局才能接受,对他们也公平。即使某项指标与战略目标非常相关,而对审计要评价的对象无法实施控制,他就没有能力对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负责,即应尽量避免非可控指标。另外审计评价指标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潜能。

7.一致性。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其审计评价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除上述要求之外,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不可过分注重财务性审计评价,非财务性的绩效审计评价也不能忽视,例如顾客满意度,交货效率,订发货周期等等。

2.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不可过高或过低。第三方物流公司是服务性公司,特别是本公司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其经营方略是要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指标过高公司无法接受。但是也不能过低,这会失去审计评价的意义。国际上的物流公司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指标是销售的增长、市场份额及利润率等。

3.如果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价格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客户不多,在利用审计结果与同行业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在体系设计时,要注意可比性。

4.审计评价体系应兼顾眼前利益最大化和长远利益最大化。实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规律,获取长期利益最大化。

二、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方法

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的指标较多,现分述如下:

1.订单满足率。指一定时期内满足订单的数量与订单总数的比率。

2.订单完成率。指完成的订单数量与总的订单数量的比率。

3.订单跟踪。指对订单货物所处的状态进行跟踪的能力。

4.订单处理正确率。指一段时期内无差错的订单处理总数与订单总数的比率。

5.订单响应时间。指从接到订单到答复能否满足订单的平均时间。

6.平均运送时间。指在规定的两地间,从提货到到达目的地的平均时间。

7.价格正常率。指按合同价格执行订单的次数和总订单次数的比率。

8.准时回单率。指正确的回单按时到达次数与总的回单的次数的比率。

9.货损率。指在物流服务作业过程中发生损坏或灭失的货物金额数与货物金额总数的比率。

10.货差率。指在物流服务作业过程中发错货物的数量与货物总数量的比率。

11.下订单的方便性。指客户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订货的可能性和每种方式的方便程度。

12.客户投诉处理时间。指公司对客户投诉进行调查、采取补救措施,达到客户要求的总时间。

13.赔付及时性。指从损失的确认到赔付的时间。

14.运输准点率。指运输在规定时间运送货物到指定地点的次数与总运输次数的比率。

15.客户投诉率。指客户投诉的次数与总的服务次数的比率。

每一个审计评价指标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又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细分为众多的分指标。例如:货损率包括运输货损率和仓库货损率等等。公司的设备设施又可以细分为仓库面积、总运力、运输车辆的数目等等。

第三方物流公司满意度综合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工作中可采用线形权重模型(Linear weighting models):先确定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给每个指标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和得分,以各指标的得分乘以该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处理得到一个总分。式中A表示供应商A总加权得分;X表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权重值视公司需要的侧重点不同而进行赋值。);P表示对供应商A在各指标下的评分(评分可以采用10分制,即第三方物流公司最高得分为10分,最低得分为1分);i表示指标的个数。

先分别对应a、b、c、d、…等第三方逆向物流商进行分析,得到集合。确定公司集:W={Wa,Wb,…,Wn}={公司a,公司b,…,公司n}。

再分别对a,b,c,…,n公司的下订单的方便性、订单满足率、订单响应时间、订单处理正确率、平均运送时间、订单跟踪、价格正常率、货损率、货差率、准时回单率、订单完成率、运输准点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间、赔付及时性等一级指标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细分确定出二级指标和权重。然后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将二级指标求细分确定出三级指标和权重,依次类推,逐步细化,直至相对满意为止。

将每项指标的评分和对应的权重值按上述公式逐级加权求和(在计算各级指标得分值时,也可以采用矩阵相乘的方法可得),最后得到每个被选第三方逆向物流商的总加权分值(总加权分值除以10,再乘以100%,即得到满意度)。所有第三方逆向物流商总加权分值集合={A,B,…,N},再按照满意度的大小顺序依次进行排列。

至此得到的满意度得分值集合,可以作为为发包公司提出审计结论的重要参考数值之一。

前面提到,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时主要考虑两个审计标准:一个是服务质量(或产品质量也即是服务满意度);另一个是服务价格(或产品价格)。其实随着满意度的提高,价格一也会跟着提高。而且当满意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满意度小幅度的提高,会导致价格的迅速增加。如下图所示:

这就是说,较高的满意度意味着较高的价格,发包公司有要求确定一个其认为最低能够承受的满意度,来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例如,发包公司要选择A, B两家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它们的价格曲线如下图所示,要求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意见:

由上图可知,A,B两条价格曲线的交点为C对应的满意度为D,如果发包公司的最低满意度大于D,审计人员则可建议选B公司,因为在相同的满意度下,B公司的价格低于A公司;如果发包公司的最低满意度小于D,审计人员则可建议选A公司,因为在相同的满意度下,A公司的价格低于B公司;若正好在D点,审计人员可以提出A、B两个公司均可选择。

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A、B两个公司均可选择时,就会再确定一个未曾考查(或微乎其微)的标准了,最终做出选择。如果有遗漏的或重要的未曾考查的指标标准的存在,就需要进行再度审计,从而确定审计结果。

如果发包公司要选择多家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时,可以参照上例,进行两两比较审计分析,做出最终的审计结论或建议。

审计工作中也可采用模糊层次分析(Fuzzy- Ahp)法等方法进行审计评价,在此不做赘述。

总之,第三方物流业处于发展阶段,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从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针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活动,需要明确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审计评价方法,并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业务实践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晋等:供应商信用等级分析及评价模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3,(8):71一74

[2]王伟等.基于可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选择.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4)

[3]梁晨:如何进行物流服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2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物流外包风险;物流外包激励模型;法律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s outsourc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service level and increase enterprise value. Bu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nterprise in may for the process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will appear in the risk, will bring the loss to the enterprise. Traditional logistics outsourcing incentive model can no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utsourcing risk.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outsourcing incentive model,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to invest some money in the outsourcing contract. Analysis of the model shows that the model can avoid the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in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outsourcing. Fin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legal outsourcing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guide enterprises how to effectively use the legal means to further reduce the risk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asymmetry;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logistics outsourcing incentive model; legal preventive measures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减弱,最初的节约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了生存和发展,急需寻找获取利润的新渠道,许多企业因此将目光投向服务环节,将提高服务水平作为获取利润的新手段。物流服务是企业服务环节的重要一环,而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对于物流服务大部分是外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而且能够保证物流服务质量,提高企业价值。

大量实践已经表明,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让企业专注于生产,另外,还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物流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加快资金周转等。因为有如上好处,越来越多的企I倾向于将公司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信息不对称时,无根据地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会给外包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和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保证企业利益也是能够长久的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的有力保证。

1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

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另外委托方和方存在着利益冲突,双方都想要更多地为自己谋取利益。对于委托方来说,方的能力、水平都是影响委托方利益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物流外包业务中,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都要满足委托―关系。在这种委托―关系中,第三方物流公司处于信息优势,而企业则处于信息弱势,因为在选择方时,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性等方面都不了解,而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自己的各项能力很清楚,这就使得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外包风险包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

1.1 道德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的表现有以下两种:

(1)信息隐藏。主要是指在签订外包合同以后,委托企业能够观测到企业的行动,但是无法识别行动背后的自然选择。物流的外包业务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客户信息,而委托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对其在这些方面的掌握程度、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努力水平和态度等内生变量无从掌握,这就可能引起外包风险的产生。

(2)行动隐藏。主要是指在签订外包合同以后,委托企业无法掌握到企业的具体行动和状态的信息,合同的保障使得企业有可能从事一些有害于委托企业的行动,而保障了自身的利益。在合同签订以后,委托企业不能时刻监控企业的行动,这就使企业有了机会,能够在不违背合同的情况下保护自身利益而伤害到委托企业的利益。

1.2 逆向选择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或者获取信息的成本过高,导致外包企业无法正确地评估第三方物流公司,而选择了不适合公司情况的物流公司,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流公司,其物流服务能力高低不一,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给外包企业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自己的各项能力指标非常清楚,而外包企业无从知晓。第三方物流公司很可能为了获取外包合同而隐藏自己的能力缺陷,误导物流外包企业,这就使得物流外包企业出现了逆向选择的可能。若合同签订后,发现所签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能力不足以达到物流外包公司的要求,会对企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造成很大的威胁。

物流外包业务是生产组织的一种新的模式,对于外包企业来说,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对物流外包问题的研究,应该结合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适应加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后新的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而这种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必然存在。为了使外包企业减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外包风险,应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模型,能够对第三方物流公司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建立这种有效的激励模型,必须以信息共享为基础,通过激励机制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外包企业的利益,有效改善物流服务水平,实现帕累托最优。

2 物流外包激励模型

2.1 物流外包激励模型的基本假设

本文所建模型建立在以下几个假设基础上:

H1:模型研究主体仅有物流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二者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H2:两个主体的效用函数都有风险规避的性质,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是风险规避的,物流外包企业是风险中性的。

H3: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努力成本为C,其努力程度为m,二者成正相关关系:

可以得知m是e、b、V的增函数,从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提高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外包收益中的分享份额,可以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起到激励作用;

(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越强,其原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3)若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签订外包合同时付出过一定比例的资金,在外包收益分配中提高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收益比例,将会对其产生更强的激励作用。

由上可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努力程度m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e、因其事前投入资金获得收益的比例V、承揽外包业务获得的收益比率b、成本系数k■有关。

3 仿真计算

通过上述模型,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应用假设数据对最佳契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进行深入分析。假设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努力程度m∈0.6,0.85,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揽外包业务获得的收益比率b=0.4,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力e=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系数s

=0.5,承包量Q=1 000,当第三方物流企业努力程度变化时,物流外包公司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收益变化如图1所示,其中实心圆构成的线段表示第三方物流公司净收益比率根据其自身努力程度的变化曲线,空心圆构成的线段表示物流外包企业净收益比率根据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努力程度的变化曲线。

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应用本文提出模型,当第三方物流公司努力程度逐渐增大时,物流外包公司和第三方物流公司所能够获得的收益都逐渐增大。说明了本文提出的激励模型,让第三方物流公司分享物流外包收益,能够有效激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且第三方物流企业付出的努力越多,其所能够获得的收益也越多,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同样增加。但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努力程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继续增加努力程度并不会为其带来更多的收益,而外包企业的净收益仍然增加,此时,外包企业需要采取措施,避免物流企业努力程度下降。

4 防范措施

应用本文设计的物流外包激励模型能够激励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其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外包企业的利益,降低外包风险。但是,即使有效应用了该模型,企业仍然不能完全规避外包风险,外包企业还应在以下方面做好防范:

(1)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物流外包风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消除信息不对称。首先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本文设计的激励模型,能够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其全面的披露信息。另外还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加信息透明度,避免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存在风险。

(2)谨慎签订外包合同,方违约按法律规定维权。在签订外包合同之前,企I应该向有处理物流纠纷经验的律师咨询,在可能出现问题的方面予以改正,确保企业的正当权益能够得到保护。若签订了外包合同以后,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了违约行为,物流外包公司的补救措施有:①根据外包合同向第三方物流公司求偿,第三方物流公司再向责任人追偿;②货物毁损或灭失的,根据毁损金额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再向责任人追偿。

(3)办理物流保险,降低物流外包风险。企业在将物流业务外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投保。因为货物的物流作业完全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企业无法保障货物时时刻刻的安全性,比如发生意外或者自然灾害等,都可能会造成货物的损失,物流货物保险能够给物流外包企业提供保障。

(4)加大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和监督力度。一方面,物流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关系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就要同时兼顾自身服务水平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利益;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双方之间的长远和共赢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物流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物流外包合同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只有合同及时和有效的履行才能保障这种利益的实现。因此,在达成合作关系之后,要对合同的履行情况加强监督,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法律部门也要负起责任。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并提醒,要同合同双方进行沟通、协商,并采取措施避免违约风险,防止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 黄大容. 物流外包的合作风险分析与对策[J]. 物流技术,2005(11):44-47.

[2] 陈文. 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模型的探讨[J]. 物流技术,2008(3):88-89,128.

[3] 刘小群,马士华. 物流外包中的“委托―”关系及其风险研究[J]. 经济管理,2004(11):52-57.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3

宝洁公司目前这种物流模式,使其与零售商、经销商、商以及生产企业之间,实现了高效的信息沟通,从而使周转库存量降为最低,物流成本也相应降低了30%─40%。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最大的支持者应属为宝洁公司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宝供物流公司。

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企业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一个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他们并不在产品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仅是第三方,但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产品供应链。 因此,其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它可以简单到只是帮助客户安排一批货物的运输,也可以复杂到设计、实施和运作一个公司的整个分销和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有时也被称为“承包物流”、“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和其它的一些称谓。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典型的运输或其它供应链服务公司的关键区别在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最大附加值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而不是靠提供低价的一般。例如,我们并不把一个纯粹的汽车运输公司称为第三方物流公司。

作为企业,为什么要把物流外包出去呢? 企业考虑把物流业务运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主要有两大驱动力:第一,要把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那些不属于核心能力的功能应被弱化或者外包。而物流通常不被大多数的制造企业和分销企业视为他们的核心能力。第二,事实证明,企业单靠自己的力量降低物流费用存在很大的困难。尽管从70年代至90年代,企业在提高物流效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要取得更大的进展将付出更多努力,要想实现新的改善,企业不得不寻求其它途径,包括物流外包。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4

作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嘉事堂不但建设了适合自己使用的医药物流系统,还将其扩大延伸到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上,并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为了解国内医药物流运作和发展现状与第三方医药市场情况,本刊特地采访了北京嘉事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嘉和嘉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铁军先生。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贵公司物流的发展情况。

李铁军:嘉事堂最初由6个分公司组成,除了连锁零售公司以外,其他五家分别是原北京市石景山、海淀、丰台、房山医药批发公司改制后并入嘉事堂的。在嘉事堂对物流业务整合前,6家分公司各自做各自的物流,即仓储配送,当时有6个库房,700多人,公司整体物流效率低,成本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嘉事堂于2005年整合6家分公司的物流业务,成立北京嘉和嘉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并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了物流一期工程,建设了一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仓库。仓库建成后,只使用了4000平方米的仓库面积和70余工作人员就完全解决了整个嘉事堂公司医药物流的配送工作,其他多余的人员分流到公司发展急需的零售药店。

此外还可以看出,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实行专业化管理将是一种趋势。

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利润率极低,但整个物流费用却仍高达10%左右,原因就在于传统的物流模式运营成本太高。因此,包括嘉事堂在内的国内一些大型医药企业,都把原有的物流业务、资产人员剥离或托管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实行独立结算、相互考核。

个人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为母公司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二,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母公司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剩余资源为社会上其它企业提供相似产品的物流服务。这对于初期投资巨大的医药物流项目而言,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实现集约化经营。

以嘉事堂为例。物流一期工程建成后,嘉和嘉事在兼顾本公司药品零售、批发业务之外,还为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医疗机构及药品相关产业提供服务,成为真正的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商。其配送半径为北京市及周边300公里范围以内区域,进行第三方物流服务不久,储存与配送规模大约就达到了30亿元。

为了应对本公司快速增长的物流量和占据第三方物流市场,目前公司正在建设物流二期工程,上市募集到的资金也会投入一部分到该工程的建设,嘉事堂希望通过加强自己的物流能力,形成在北京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区域优势。

物流在嘉事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支撑作用不容置疑。通过建设运营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公司增强了与供应商和终端客户的对话能力,减少了经营的流通环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依仗强人的物流网络,公司不仅使得自身的物流费用比率逐年降低,也增强了自己对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这些变化都体现了物流对增强公司竞争力的作用。

正是依托嘉和嘉事这样优秀的医药物流平台,嘉事堂在北京200多家医药流通企业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北京社区医院药品配送商资格,承担了北京市数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配送任务。

记者:不少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在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请您介绍一下嘉事堂的相关情况。

李铁军:现在虽然不少医药流通企业都有涉足第三方物流,但是达到嘉事堂这样的第三方物流规模还是比较少见。

目前来看,业内多数企业的物流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物流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本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与流程优化的问题。

长期以来,嘉事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以医药批发、零售为主营业务模式的医药商业经营,整体发展速度很快。下属的嘉和嘉事物流公司整体引进日本大福医药物流成套设备及信息系统,是目前国内药品经营企业规模最大、运营水平较高的现代化、专业化医药物流中心。

现代化的物流系统满足了嘉事堂内部的物流需求。在医药零售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提供直营连锁药店的服务,由总部对各店铺实施人、财、物及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统一经营。公司在医药批发业务方面与药品生产企业、社区医院、二、三级医院、药店结成紧密的同盟伙伴关系,依托于公司自身物流平台,为各医药终端提供药品批发服务。

在满足公司自身医药批发、零售需求的基础上,嘉事堂也在积极开展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业务,嘉和嘉事作为第三方物流业务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业务扩张极快,在北京地区取得较为明显的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目前,嘉和嘉事拥有德国拜耳医药、天津天士力医药、贵州同济堂医药、珠海联邦制药等第三方业务合作厂家。

记者:面对医药物流的发展,请问嘉和嘉事下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铁军:嘉和嘉事会坚持做一家医药领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在医药行业,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离,实行专业化管理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壮大是可以期待的。所以我们要加强物流能力,这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当物流二期项目完成以后,我们的仓储配送能力大大加强,已经达到年存储配送100亿元以上的能力,而母公司的业务将只占到我们整体业务的20%左右。我们的重点业务在转向第三方物流服务。

坚持做第三方物流,不光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也是对委托客户真正负责的一种体现。由于医药物流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掌握客户很多销售的信息,如果不能坚守第三方物流这个角色,而通过这种信息优势进行不正当的商业竞争,必定破坏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最终会失去客户的信任。

我们不仅专注于做第三方物流公司,更是专注于以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类产品的物流配送。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

首先,医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政府对其物流环节监管严格,其本身对于仓储、配送的条件要求也比较高。嘉事堂的物流体系完全按照国家对医药物流的要求建设的,如二期项目增加了低温恒温库,可以满足需冷链的高端药品的仓储和配送服务。二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全部用于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这也符合未来医药商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如果我们同时还配送其他产品,不光不能降低成本,如果造成药品的污染等事故,还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其次,嘉事堂的优势还是在北京市医药零售市场,专注于大健康类产品的物流配送,更有利于物流公司依托母公司发展业务。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5

在2009年申请创业板的108家企业名单中有8家物流及相关企业,成为创业板当中名副其实的行业大户,凸显物流行业的巨大投资吸引力。

物流业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支柱产业群,它涉及到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管理等多个产业。

根据中国工商总局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注册了70多万家物流公司,年收入最高的为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其2008年收入1200多亿元,未达整个物流行业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充分说明中国物流市场企业数量多,公司规模小、竞争激烈。加之大部分重要物流资源如铁路、航空及港口等被国有物流公司占据,因此民营物流公司需要突破原有的物流经营思维,发展创新型物流公司。在此背景下,强势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有望得到长足发展。

供应链管理公司现状

根据国际物流行业的服务定义,提供整个供应链整体管理服务的物流公司也被称为第三方物流公司(3PL),即供应链管理物流公司;而第四方物流(4PL)则是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已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分量,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日本约为80%。全球物流业务外包将平均每年增长17%。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营运成本和效率,远远优于企业自营物流。中国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大量跨国企业在长三角及珠三角投资办厂,催生了一批民营第三方物流及物流加仓储企业。

根据中国物流协会的历年中国物流百强数据显示,从2006到2009年,中国百强物流企业中民营综合型物流企业的数量一直呈现小幅增长趋势。

而根据地域分布,2009年中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50强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GDP排在全国前几位的省直辖市,如广东、山东、福建、上海和北京,年收入超过10亿的物流公司有20家左右。

对3PL的认可程度集中体现在3PL的使用比例上。将物流服务全部委托给3PL的工业企业比例由2000年的16%上升到2008年的37%,上升了21个百分比,我国3PL企业的数量正逐年增长。进入我国的著名外资3PL有UPS、DHL等。而国内的一些物资、商储企业纷纷表示要全面进军物流业。

同时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逐渐显露出来,除了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或被国有企业所垄断之外,还包括:生产厂商缺少供应链外包的意识,导致各种标准化配合流程思想及工作没有催生出来;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实力有限,无法满足厂商的整个供应链外包;由于对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没有信心,导致很多厂商不愿意将生产的数据泄露,因此拒绝将整个供应链外包;缺少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导致无序竞争,搅乱市场。

核心竞争力

中国物流企业民企较多,基本上处于多乱散小的阶段,因此单纯的物流公司的发展将有很大局限,而供应链管理物流公司则真正反映了现代物流的智慧含量、管理技术及资源的充分调动能力。从单一货运、仓储加货运发展到专业供应链管理,是包括资金、资源及技术门槛在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供应链管理物流公司的市场运作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

(1)随着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提高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物流市场将迎来巨大商机,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管理等多个产业将获得高速成长,导致发展供应链管理公司条件越来越成熟。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供应链管理属于物流领域的高端服务,完全采用物流供应链外包的主要是跨国企业或少数国内大型企业;国外麦当劳及肯德基均采用第三方物流,而国内的大型餐饮连锁店真功夫及全聚德均自建物流配送。随着国内企业逐渐认识到采用第三方物流能带来的效益,这一领域的市场投资价值将充分显现出来。

(3)供应链管理公司与客户集约程度高,与客户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共进共退,相濡以沫,抗风险能力普遍增强。

(4)供应链管理公司能更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包装、报税、金融服务等。

投资机会

资本存在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哪里能产生优厚的投资回报,哪里便是资本集中的热点地区,创业板的推出,大大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同时加速了资本的有效退出,使其较快获得回报。而第三方物流具有高端物流企业的市场开阔、客户优质及经营稳定等特点,因此广受资本的热捧。根据历年物流行业投资数据,一半以上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领域(见表)。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6

[关键词]汽车零配件;第三方物流;汽车产业集群

1 引 言

汽车物流是涉及面最广、技术复杂度最高的领域之一,而零配件物流配送又是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汽车制造厂商一般采取的是外协零配件、流水线式装配生产模式,因此范围广、统筹调度难、影响可变成本的因素多,使其物流配送具有更高的难度。大型的汽车制造厂商每天都可能有几个品种、几百辆不同型号的汽车下线,在生产流水线上,尤其是在大批量生产的汽车组装流水线上,要准确地向流水线上不同的车型提供相应的零配件。一旦所需要的零配件没有及时地到达生产线上,而导致生产线停止,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汽车制造所需的零配件有一万多种,零配件配送是一项很繁复的工作。汽车制造厂商为了能够实现jit配送,会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第三方物流公司有丰富的物流管理和运作经验可以很好地完成配送工作。本文将会结合汽车产业集群具体谈谈第三方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

2 汽车零配件的分类

在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由于汽车零配件种类繁多,根据使用价值和使用频率可分为a、b、c三类。a类零配件价值最高,通常为非通用件,品种不多,例如发动机、车门总成、排气管总成、坐椅等。b类零配件价值较高,品种较多容易混淆,主要有车顶篷、后舱盖、地毯、前底板、后地板等。c类零配件价值较低,主要为标准件,汽车制造厂商对这种零配件消耗量较大且较为稳定,运输频率低。每次运输都会使用相同的包装容器,相同的运输方式,如室内灯、方向盘、遮阳板、标准紧固件等。三类零配件都由汽车制造厂商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但三种零配件具体的配送方式不同,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集群环境下。

3 汽车产业集群简介

汽车产业制造的产品通常是复杂性很高的,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常会形成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众多中小企业短半径配套的汽车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的空间接近性使得汽车制造厂商能够就近采购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大大缩短了配送距离,从而节约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同时由于汽车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企业间的地理位置相当接近,汽车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可以大大节省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库存成本等。在汽车产业集群环境下,为了达到汽车制造厂商jit配送的要求,在汽车制造厂商周围往往会出现几个总成类供应商,总成类供应商会对零配件进行模块化。

4 第三方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方式

由于汽车零配件品类繁多,第三方物流公司不可能按照一种方式进行配送,必须根据汽车零配件的分类进行配送。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公司必须对汽车零配件a、b、c三类进行不同的配送,这种由汽车制造厂商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对汽车零配件的配送叫第三方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方式,图1为第三方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

4.1 c类零配件配送方式

汽车产业集群的不是一家核心企业和众多供应商简简单单的聚集,核心企业要求与供应商建立整车—零配件网链式结构,这种结构要求把总成类零配件厂整合到2~4家,其他向二三级配件厂分流,形成以总成零配件厂商为核心的,二级和三级零配件厂商为供应商,汽车制造厂商为最终用户的零配件产业组织结构,也就是网链式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对c类零配件进行配送,更能达到汽车制造厂商要求的jit配送。在汽车零配件a、b、c三类中,c类零配件配送方式最为复杂。一般情况下,汽车制造厂商都靠需求拉动生产,根据生产计划向零配件供应商下达零配件需求计划。零配件供应商根据零配件需求计划进行生产,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零配件需求计划进行配送。如图1所示,首先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二级和三级零配件供应商中间进行循环取货,在进行循环取货之前第三方物流公司都会对取货路径进行规划,而在汽车产业集群下第三方物流公司更能设计出合理的取货路线,使得运输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二级和三级零配件供应商中间进行循环取货完毕后,把零配件运往总成类供应商那里,总成类供应商把多个零配件小模块加工组装成大模块,也就是简单的模块化。第三方物流公司把总成类供应商简单加工的大模块运往配送中心,在配送中心那里把简单加工的大模块进一步的模块化,然后再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把进一步加工好的大模块准时配送到汽车厂商的缓存区里。最后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把进一步加工好的大模块同步配送到汽车厂商的生产线上。第三方物流公司对c类零配件进行配送的过程中,会有物流信息平台和看板信息对配送过程进行控制。

4.2 b类零配件配送方式

在汽车产业集群环境下,供应商为了能达到汽车制造厂商的jit配送要求,一般都会利用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是虚拟化的。与传统的配送中心相比,虚拟中心不再拥有规模庞大的仓储中心和数量较多的存货。同时经过配送中心的信息流也不像传统配送中心那样有停滞,而是通过配送中心这一纽带,直接向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厂商流动。这时虚拟配送中心是零配件配送的一个通道,而不是像传统配送中心那样是一个节点。图2为虚拟配送中心中转配送。

b类零配件价值相对较高且品种较多,配送方式明显不同于c类零配件。配送中心根据汽车制造厂商的零配件需求计划,安排零配件供应商生产并将已完工的零配件送到汽车制造厂商。如图2所示,b类零配件通常会被第三方物流公司直接送到配送中心,在虚拟配送中心进行模块化,然后再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送到缓存区,最后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把进一步的模块化零配件同步配送到汽车制造厂商的生产线上。同样,第三方物流公司对b类零配件进行配送的过程中,会有物流信息平台和看板信息对配送过程进行控制。

4.3 a类零配件配送方式

看板从狭义上来讲是生产信号的传递工具,广义上来讲代表着拉动式生产方式。在汽车产业集群环境下,汽车制造厂商开始利用电子看板进行传递信息,电子看板是由软硬件组成的系统。在电子看板系统中,汽车制造厂商的零配件需求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直接传递到零配件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显示终端,增加了信息的及时性。在汽车产业集群环境下,物流信息平台更容易建立,利用电子看板也更有效。a类零配件价值最高,通常为非通用件,品种不多,所以零配件供应商可以直接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把零配件直接配送到汽车厂商的生产线上。在此配送过程中,电子看板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及时补货消灭误差,并起着控制的作用。

5 a、b、c三类汽车零配件配送的比较

a、b、c三类汽车零配件配送,在表面上看来都是汽车制造厂商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但a、b、c三类汽车零配件在配送方面还是有区别的。首先,由于a类零配件的特点,决定了a类零配件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直送工位配送,甚至可以达到同步配送。b类零配件价值相对较高且品种较多,不能像a类零配件直接可以直送工位配送,必须经过配送中心进行配送,这就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送中心必须有物流信息平台,同时配送中心要能对零配件进行模块化,以便能够准时配送到汽车制造厂商的生产线上。c类零配件配送更加复杂,主要因为c类零配件价值较低且为标准件,这就决定了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其配送特殊复杂性。一般情况下,第三方物流公司会在汽车产业集群下的二级或三级零配件供应商进行循环取货,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对配送路线进行优化,能够及时且成本最低地送到从总成类供应商那里。c类零配件还得在总成类供应商、配送中心那里进行模块化,以满足汽车制造厂商的零库存的需要。总之,a类零配件配送相对简单,一般情况下a类零配件会在汽车产业集群以外配送;b类零配件、c类零配件配送相对复杂,为了降低汽车制造厂商成本和提高其竞争力,一般会在汽车产业集群内进行配送。

6 结 论

在产业集群环境下,要达到汽车制造厂商的准时配送要求,第三方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方式是一种有效的配送方式。随着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及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水平的提高,一些中间配送环节可以取消。

参考文献:

[1]周文军,赵辉.第三方物流供货模式[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6):50-53

[2]刘涛,向佐春.基于jit生产方式的汽车零部件共同配送[j].产业经济报,2007(7):28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7

关键字:第三方物流,保险,法律关系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兴起,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客户提供越来越便利的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货物破损、野蛮装卸、误时配送、偷盗灭失、变质串味等风险都可能遭致托运方提出索赔。面临风险的猖狂和索赔的烦恼,第三方物流企业该如何防范?是自留还是转嫁?世界各国的实践告诉我们,保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险一方面体现了分散社会资源集中运作的优势,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现代社会互助精神的价值。因此,现代物流诞生伊始,保险就得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青睐。在我国,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物流保险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另外,物流业对保险业的陌生又造成对保险功能的定位不清,这也是导致我国物流保险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一、 第三方物流保险的起源-从“三足鼎立”到“双轨并行”

近代保险制度肇始于14-16世纪的国际贸易活动,从此物流保险便开始了其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历史。据资料记载,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到16世纪下半叶,英国女王特许在伦敦皇家交易所内建立保险商会,专门办理保险单的登记事宜,由此逐渐形成了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制度。1666年,伦敦皇家面包店引燃了长达5天5夜的一场大火,大火几乎吞噬掉这座古老的城市。1667年,英国便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近代的火灾保险制度诞生了。海上运输保险和火灾保险,是第三方物流保险在运输和仓储环节的最初起源。

到了现代社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造成损失的风险逐渐增加,于是保险领域又产生了公众责任保险。所谓公众责任保险就是保障投保人因疏忽导致第三者伤亡或财物受损的法律责任。在运输领域,伴随着公众责任保险的兴起产生了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承运人责任保险承保的就是承运人在运输货物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托运人货物损失在法律上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运输环节保险、仓储环节保险以及承运人责任保险形成了传统物流领域 “三足鼎立”的保险格局。随着现代物流业务的发展,在综合性的一体化物流服务理念下,传统货物财产保险体系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

1. 各环节的保险被肢解,与现代物流功能整合的理念背道而驰。

由于在传统保险体系下,物流的各个环节被肢解,造成了托运人不得不按环节投保的现状。比如,托运人要完成一项物流活动,就不得不在运输环节投保货物运输险、在仓储环节投保货物仓储险等。多次办理保险手续意味着多次的保险谈判、保单缮制、费用支付等。程序的复杂既延长了物流活动的时间,又增加了多环节保险的费用,给托运人带来不便。

2. 传统货物保险体系不能无缝覆盖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第三方物流保险存在真空。

在传统货物保险体系下,保险公司并不提供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多物流环节的保险服务,这就使物流货物的保险出现真空,被保险人的利益并不能得到充分地保障。

例如,英国伦敦保险协会所制定的“协会货物保险条款”(Institute Cargo Clauses, ICC)规定: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责任的起讫期间遵循“仓至仓”条款(Warehouse To Warehouse)。然而,随着现代物流业务的兴起,在保险责任期间方面,传统的ICC所提供的“仓至仓”条款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的“门到门”(Door To Door)、甚至“桌到桌”(Desk To Desk)的一站式服务。因此,在现有的保险体系下,“门到仓”以及“仓到门”所代表的集货与配送环节的保险处于真空状态之中。

3. 传统保险的制度设计与现代物流不配套。

以仓储保险为例,传统的仓储保险是对大宗货物在较长时间的仓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投保,因此保险费率一般较高。在现代物流JIT生产方式以及零库存管理理念下,仓储则具有“短暂性”的特征。换句话说,仓储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仅仅起一种“歇歇脚”的作用,因此其保险费率一般不宜过高。实践中,被保险人分别投保货物运输险和仓储险,虽然可以基本上涵盖物流活动的主要环节,但由此带来的保险费用的上升却是被保险人所不能承受的。

有鉴于此,我国一些保险公司早在1998年就开始积极探讨个性化的现代物流保险方案。这些方案将保险责任起讫期间延长为“门到门”条款,把货物运输保险和短暂仓储保险打包后低价出售。这些方案的推出,使现行保险体系逐渐与现代物流业接轨,是对现代物流保险的有益尝试 .200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推出了《物流货物保险》和《物流责任保险》两个物流保险条款,结束了传统保险的“三足鼎立”局面,从而进入了物流保险的“双轨并行”阶段。

二、 扑朔迷离的法律关系

根据保险标的的不同,第三方物流保险可以分为物流货物保险与物流责任保险。所谓保险标的,就是指保险关系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来说,物流货物保险的标的是货物的实体财产利益,物流责任保险的标的则是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赔偿责任虽然可以具体化为一定数量的财产性利益,但其本身并不是基于货物而产生的。实践中,认清物流货物保险与物流责任保险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对甄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法律责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 “双轨并行”的物流保险基本形态及其法律关系

1. 物流货物保险

从法律上讲,物流并不转移货物的所有权,货物所有权仍然掌握在委托方(第一方或第二方)手中,委托方对货物具有直接的保险利益,故其须对货物损失的风险负责。货物所有权在第一方和第二方之间的转移,决定了由谁来办理保险;但是不管委托方中的任何一方承担保险义务,均与第三方的物流企业无关。以CFR贸易方式为例,货物风险在买卖方之间的转移以货物越过船舷为界,此时为了转嫁货运风险,一般应由买方(表现为第二方)办理保险。自始至终,第三方物流企业既不承担货物的保险义务,也不负责赔偿货物损失的风险。归根到底,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是物流货物保险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2. 物流责任保险

当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责任造成货物损失时,按照保险法代位求偿理论,货物所有权人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赔偿货物所有权人的同时便取得代了位求偿权。基于代位求偿权,保险公司可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追偿。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降低自身责任风险,一般会选择投保物流责任险。物流责任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保险利益人)均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责任保险的标的不是货物实体财产本身,货物的所有权人自然也不是物流责任保险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二) 物流货物保险的特殊形态及其法律关系

1. 物流货物保险的特殊形态之一: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兼业保险人

根据中国保监会《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保险兼业人是指受保险人委托,在从事自身业务的同时,为保险人代办保险业务的单位。一般而言,保险兼业人都有与其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一定规模的保险业务来源。实践中,很多传统的货运企业、货运企业、进出口企业拥有“保险兼业许可证书”,这些企业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继续兼业从事保险业务。此时的保险法律关系中,投保人为货物所有者的第一方或第二方企业,保险人为保险公司。与物流货物保险基本形态下的法律关系有所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保险公司的人,是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与投保人订立了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的法律后果仍由保险公司承担。

2. 物流货物保险的特殊形态之二: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货物所有权人的受托人

这种形态的物流货物保险起源于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买方委托卖方办理货运保险的CIF、CIP等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之间互相委托办理货运保险是经常的事情。如前所述,在CFR贸易方式下,原本由买方负责办理货物保险,但实践中出于贸易的方便,买方往往委托卖方在装船的同时为其办理货物保险事务,因此出现了CIF的贸易方式。在CIF的贸易方式下存在着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首先是委托人(买方)与受托人(卖方)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其次是以卖方为投保人、买方(或其他的保单背书持有人)为被保险人、保险公司为保险人的保险法律关系。

更进一步,实践中又出现了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办理保险的做法。例如,国际货运企业在为货物所有权人提供出口清关、安排运输等物流服务时,往往还代客户进行投保。这种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被保险人的利益与保险公司之间订立保险合同的法律关系,与保险经纪关系极其相似。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办理保险时存在着两个法律关系:首先是委托人(买方或卖方)与受托人(第三方)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其次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投保人、委托方为被保险人、保险公司为保险人的保险法律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货物所有权人的受托人,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其法律后果应由货物所有权人承担。

综上所述,只有投保物流责任保险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才是保险关系中的被保险人。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须承担保险合同的法律后果。除此之外,投保物流货物保险时的各种情形,包括货物所有权人直接投保、第三方物流企业兼业保险以及其作为货物所有权人的受托人等各种情形,第三方物流企业均不是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的法律后果亦不应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明确这一点,对认清物流保险实务中的若干误区有重要的作用。

三、 第三方物流保险实践中的认识误区

本来,“双轨并行”下的货物保险与责任保险分属于不同的保险类型,两者各自独立发挥其保险功能。但随着综合物流服务的产生,第三方物流企业办理自身责任保险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为货物所有权人代办货物保险。从投保形式上看,其与物流责任保险极为相似,因此实务中还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误区之一:用代收委托人的保险费投保物流责任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委托人收取的保险费属于代收性质,其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代为投保物流货物保险的义务。然而,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认为,投保与否以及投保哪个险种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为节省保费,他们往往只投保物流责任保险一个类型。这些企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责任保险情况下,对于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的货物损失,保险公司是不负赔偿责任的。此时,货物所有权人面临的货损风险加大。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这种行为极有可能导致权利人提起违约诉讼。

2. 误区之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承担全部货损责任。

按照法理,当发生除第三方物流企业责任以外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外来风险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货物损失,被保险人应该向保险公司索赔。只有发生了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责任导致的货物损失时,被保险人才可以选择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索赔。但实践中发生货损时,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对损失的原因不加区分,直接向委托方理赔,白白造成了损失。

3. 误区之三: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必要投保物流责任险。

很多时候,委托方直接与保险公司打交道可能更为方便,所以实践中委托方并不一定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代其投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认为既然委托方已自行投保,便没有必要投保物流责任险。其实,委托方投保的仅仅是货物财产险,对于因第三方物流企业责任造成的货物损失,保险公司仍然可以取得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追偿的代位权。因此,从有效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即便是在委托方自行投保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仍有必要投保物流责任险。

4. 误区之四:双方行为。

在兼业保险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保险人的人。为提高效率,很多物流企业受货物所有权人的委托还代其办理保险事务。这种操作方法,便于物流企业及时撮合交易,但其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法律风险:即双方。所谓双方,就是指同一人同时双方当事人签订民事合同。为了维护被人的合法权益和确保权的合法行使,法律上禁止人从事双方。在保险活动中,一个人如果同时充当投保人和保险人的人,难免顾此失彼,最终损害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更有甚者,一些双方行为还构成了严重的刑事犯罪。其作案的惯常手法是人为地制造虚假交易,待骗取双方被人的资金后携款潜逃。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双方的行为是万万不可采取的。

四、 第三方物流保险功能的重新定位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制定的《物流责任保险》第十二条规定:保险人以本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预计发生的物流业务营业收入为基础计收预付保险费。该条款一出台,物流界为之哗然:年轻的中国物流业怎能承受如此高昂的保险费用!诚然,保险是分散货物损失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保险绝不是风险防范的全部内容,认为一切风险都可以转嫁给保险公司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这种不切实际主要表现为物流与保险的脱节。一方面,物流界希望的保险品种在保险界至今还是空白;另一方面,保险界推出的产品由于费用过高,却又为物流界所不能承受。笔者认为这种脱节固然与新事物尚不成熟有关,但更重要地还在于物流界对保险功能的定位并不清晰。

一般而言,风险的估算要参考两个指数,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发生损失的概率越高,造成损失的程度越严重,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应该系统研究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可以从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两个方面入手,前者包括放弃和管理,后者包括自留和转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按照不同的风险类型探讨第三方物流企业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而给出物流保险功能的准确定位。

1. 风险最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很少发生。如某物流公司每天按照固定的路线为某超市供货,由于公司没有充分预计到高考时可能造成的车辆拥堵和临时交通管制,结果高考当天发生配送延误达2个小时,按照合同约定应向超市赔偿单票物流费用5%的违约金。一般来说,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因此这种类型的风险不具有保险的经济性。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风险自留的方式。所谓风险自留,就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风险。自留风险的可行程度,取决于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和补偿损失的适当安排。

2. 风险较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但造成的损失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大事不犯”说明损失一般不会太大,“小事不断”则说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现实中,恰恰这种类型的风险让物流公司颇感头痛。

由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保险公司便有可能无利可图,实践中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提供这种类型的保险。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小,因此物流公司自留风险成为可能。另外,即便一些保险公司愿意提供这种保险,其费率必定是昂贵的。因此,购买保险往往是不经济的,物流公司也只有通过自留的方式来应对风险。实践中,因为野蛮装卸、内部人偷盗等行为导致的货物损失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

虽然这种类型风险造成的单次损失并不大,但较高的发生概率造成的累计损失足够物流公司难以承受,因此物流公司陷入了两难困境。很多物流公司抱怨保险公司提供这种类型保险时索要了过高的保险费率,而保险公司却又抱怨物流公司的管理水平差、发生风险多导致其无利可图。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抱怨,根源在于对保险功能的定位不清。从风险筹划的角度来看,保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风险是一个客观现象,保险能够分散风险发生时被保险人的损失,但不能从源头上制止风险的发生。这种“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风险,大多属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通过有效的管理完全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笔者建议这种类型风险的应对策略是:管理加自留,即首先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最小型,然后通过自留的方式规避风险。

3. 风险较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但造成的损失很大。

这是传统保险可以承保的风险类型。由于发生的概率很低,保险便具有了可行性;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大,成就了保险的必要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事业务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的威胁。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足以让物流公司倾家荡产。保险的功能就在于有效分散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被保险人的损失。笔者认为,对于较大类型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采取保险的策略予以转嫁。

4. 风险最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不会发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道路状况不良、天气环境恶劣、司机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承运一批价值连城的玻璃制艺术品时所面临的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此时,理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会采取放弃的方法来应对风险。放弃不失为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其机会成本却是可能获得的高额收益。另外,放弃固然可以避免一些风险,但难免又会遇到其他风险。可以说,放弃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当放弃的机会成本足够高时,物流企业总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降低货物发生损失的概率。如前例,选择空运、高价雇佣一名技术娴熟的驾驶员或者给玻璃艺术品进行安全包装等,这些管理方法足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应对这种风险的最佳策略是管理加保险,即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较大型,然后通过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保险的功能主要在于分散风险和降低损失,保险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风险的发生。对于发生损失概率很高的一些风险,企业可以先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风险,然后采取自留或者保险的方式予以防范。对于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虽经有效管理但仍不能避免的因素产生的风险,则应该采取保险的方式。实践中,轻视管理、盲目保险的做法是不经济和不科学的。正确定位物流保险的功能,对物流业和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 中国人保险公司《物流货物保险条款》、《物流责任保险条款》。[R].2004。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8

(一)物流产业结构

除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之外,工业生产、商业批发零售和第三方仓储运输及综合物流企业为实现商品的实移所形成的产业。物流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功能结构,即各类配送中心及专业性的仓储、运输等机构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二是权属机构,即生产、批发、零售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

(二)对现代物流的两种表述方式(两个比方)

1、现代物流相当于一个组装车间,或是说一个生产流水线,它主要是把原来分散经营的各个物流环节系统化,将他们有效地整合、提升,使之成为具有增值功能的综合物流网络系统。

2、现代物流类似于连锁商业,连锁商业就是对每个零售门店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现代物流也不是单点作业,而是对若干个配送中心以及各个物流环节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过程及趋势

(一)过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

此阶段储存和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许多生产工厂、个人都建造仓库(主要是楼仓),是封闭型、储存性的。只具备储存、储备功能。

第二阶段:大约1960-1980年此阶段,产品越来越多,储存期越来越短,储存型向"流通型"发展。产生了"配送"的概念,仓库向城市郊区发展,楼仓向高架仓库发展。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功能和集散功能。

第三阶段:大约1980-1990年计算机的发展,使物流产生质的变化,仓库、配送中心增加了信息处理功能,向综合物流发展,95%的仓库变成了单层的立体库。增加了配送功能,许多仓库变成了配送中心。

第四阶段:1990年以来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除了储运货物外,还有许多增值服务。由第三阶段的"我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发展到"客户究竟要我提供哪些服务"这四个阶段主要是从仓库的发展而言的,有些功能是配送中心之外的,如运输。配送中心应该有自用卡车和铁路专用线,也可租用。越来越多的配送中心提供运输服务以及其它服务。

(二)趋势

1.专业化、社会化;

2.功能于服务的系统化;

3.业务运作的网络化;

4.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

5.区域上的全球化;

6.联合与合作。

三、欧美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权属结构分析

自有型配送中心:是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原来的比例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转向为公用型。

合作型配送中心:由几家生产厂合作管理,实际上也是公用型。主要储存粮食、食油、石油等散货,主要建在沿海或铁路沿线。

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全社会所有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其股份持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这种配送中心的土地可能属于某方,而管理则由某一专门的经营公司负责,甚至包括配送中心建造。还有另一种形式,即配送中心可租用现有建筑物,以降低成本。调查表明,整个美国约有300家左右的公用配送公司。

合同型配送中心:与公用配送中心不同,它是通过签订合同,为一家或数家企业(客户)提供长期服务;而不是为所有客户服务。这种配送中心有由公用配送中心来进行管理的,也有自行管理的;但主要是提供服务。也有可能所有权属于生产厂家,交专门的物流公司进行管理。

集约化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提供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它服务。这种配送中心即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从欧美的情况看,生产加工企业不再拥有自己的仓库,而由另外的配送中心为自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90年代初,美国43%的工厂采用单一功能的物流服务形式,但全美500家最大的企业基本上采用合同物流,具有两、三项服务功能。这里面主要是储存和运输,而不是全方位的。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工厂在寻求由一家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即组合起来的多功能服务,而不仅仅是仓储与运输。

据统计,美国由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已经占全社会物流总量的57%(1996年的数字)。美国某机构1998年对制造业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69%(包括部分委托),研究今后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10%。调查还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主要是汽车制造等传统企业和计算机等高技术企业,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汽车厂成功地抓住挈机摆脱了经营的不景气,高技术厂商在变化激烈的市场上保持了好成绩。

几个案例:德国BASP公司成立于1865年,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目前世界各地有300多个分公司(工厂),22个产品生产部门。在亚洲16个国家地区设有30多家分公司、12个生产厂。其总部社在物流产业较为发达的新加坡。

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为:

一、分公司一般不设物流等辅助部门,分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由总公司负责而区域性的物流服务由地区总部下设的物流部门统一负责,即通过计算机联网将各分公司的物流业务统一起来运营;

二、在物流服务运作上,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既省去了投资,又便于集中精力抓生产和销售;

三、通过统一物流,来统一各分公司的生产、销售流程,提高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美国的橡胶公司(USCOUNITERSTATSRUBBERCo.)

它生产工业橡胶,轮胎等制品,在美国各地有很多生产工厂,并建有46个仓库。由于经营范围和形式不断发展,公司不但自己生产多种轮胎,而且有很多橡胶制品是从国外进的,如意大利生产的轮胎。该公司建造的许多仓库的库容量已超过自身的需要;同时,他们也发现这些物流设施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以取得良好的效益。于是,他们把这一部分人和物划出来,成立了一个物流子公司,并与之签订合同,要求该子公司为轮胎生产保留一半的仓位,而另一半可自行向外开放,经营谋利。所以,这个物流子公司从橡胶公司买下了仓库,即保留了原有的最大主顾,又能为社会提供服务。

杜邦公司

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几年前将它北美的物流业务全部交给了APL公司(东方海皇的一个分支机构,第三方物流公司),APL分支为杜邦400个运输点及上千个零售店及客户管理原料、成品的运输及销售,APL为杜邦每年处理的合同有25-30多个。

二是由一个企业兼并许多小的配送中心,形成一个物流集团公司,提供多种完好的物流服务卓越公司(EXEL)。该公司的所有人是位英国人,他买下了美国公路运输的一部分企业,投身于物流运输业。到1985年,他建立了七、八家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一个很大的集团。开始,他搞区域现已形成全国性的集团,业务扩展到整个北美(包括加拿大、墨西哥)。

国干货贮藏公司(D.S.C)该公司的服务区域很大,所以,他的客户要求能在全美各地开设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目前它拥有35家配送中心,100万平方米仓库,将300多家工厂生产的商品配送给美国各地7000家零售企业,其中16家工厂由该公司配送。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零库存实施方法――JIT。从所需采购的零配件在使用的频率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依次为80%、15%、5%;从所需采购零配件所含价值量高低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依次为80%、15%、5%;使用频率高和价值含量高重合部分为需即时供应的零配件,目前大众汽车公司为20%。实际操作的基础条件首先是供方和需方的计算机联网,其二是将质量控制转变为质量生产,供方要绝对保证其所提供的配件的质量。具体操作如下:某种需即时供应的配件在前12个月,供方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得到需方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的准确性较差,假设在650至350之间,误差上下各30%;前三个月供方又从计算机得到较准确的需求量,大至在550至450之间,上下相差各10%;在前一个月供方得到更近似的需求量,在510490之间,相差上下各1%;到前一个星期获得精确的需求量为550。这批配件在供货的头两天开始生产,成品直接运到大众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借助计算机的信息网络及质量生产,供应商不仅为他的用户即时供应所需配件,而且他的供应商也得到相应的信息,向他即时供应所需原材料即时供应潜力很大,据德国有关方面统计和分析,通过有效的即时供应,目前能使德国生产企业库存下降4%,降低运输成本15%。

(二)功能结构分析

仓储企业:从前述物流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多的传统仓库已经转向配送中心,其功能向多元化发展,但主要是区域性的公用型配送中心,真正发展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合同型物流公司的只是少数。

运输企业:美国的运输80%是公路,20%是铁路。而拥有卡车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有车辆,这种数量越来越少;二是个体司机的汽车,美国有个体卡车协会,由协会组织货源与调度车辆,发展态势很好;三是大型运输公司,发展变化很大,数量减少,1980年有50家大型汽车运输公司,到1990年只剩下10家大型汽车运输企业,一部分发展为合同型的综合物流企业,一部分转向为公用型配送中心。

综合物流企业:有两方面来源,一是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发展而来,二是新兴的。这类物流企业向工商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物流服务。一般在全美范围内拥有若干个配送中心,拥有一部分卡车,也租用个体司机的卡车。在美国,物流企业趋向越来越大具有批发(分销)职能的配送企业:一般是由传统的批发企业发展而来,从生产企业进货(买断或),根据零售企业的订单组织商品配送。

物流网点的数量: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70年代大的物流公司在全美范围内进行商品配送,需要在各个地方建立60多个配送中心;80年代随着信息优化,可减少到20-30个;到90年代初随着交通与通讯的高速发展,又可减少到4-8个;到了90年代末,随着客户对服务需求的升级,配送中心又回升到8-12个。

物流费用结构:在美国,物流费用的80%是运输费,10-15%为仓储费,10-5%是管理费。

几个案例:

美国干货贮藏公司(D.S.C)

成立于1960年,开始只是一家普通的仓储企业,从1969年起将各地的仓库改作为运输与配送公司,并于1981年签订了第一份配送合同,从此公司的配送中心及配送业务发展到全美国,公司名称也由原来的干货储藏公司变更为干货物流公司。

美国某食品配送公司在全美有30家配送中心,其中在加州的一个配送中心,自己拥有38辆卡车,由中心专门机构统一调度使用,同时通过公共电脑网络与货主、专业运输公司、卡车协会等组织保持联系,及时沟通货源与卡车流向的信息,以保证卡车回程运输的货源,避免卡车空驶。

四、日本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功能结构

日本物流产业的功能结构,与美国相比基本相同:综合物流企业发展较快,许多传统储运企业已经转向综合物流企业;日本的大型综合商社(批发商),都具备物流配送功能。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汽车运输的业主多数不是个体司机,而是众多大型运输公司。在日本的整个物流网络结构中,专业性的综合物流企业、大型综合商社、大型运输公司三者平分秋色。

(二)权属结构

与美国相比,日本物流产业的权属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物流专业化的程度更高,社会化共同配送的情况很普遍;二是综合商社、综合物流公司与工业生产、商品零售(连锁)企业之间的合同型物流合作关系更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据估计,日本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在全日本物流业务总量中的比例可达80%左右。

社会化共同配送的具体情况: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备,以及卡车运输业的发展,在卡车运货方面盛行的"独家运送"方式的弊病突出出来。日本通产省首先倡导发展"城市内最佳配送系统",即围绕某个标准轴心,将城市内无规则地发生的各种方向、数量、时间的货运需要汇集、总括起来,开展高效率的混载配送。基于这个思路,通产省在东京、大阪等地进行了局部试验,还开展了商店街共同进货系统的试验。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之后,发现较好的办法是以物流企业作为协调者,聚集多家货主企业的货物,按照各货主的配送指示,在广大地区进行混载配送。

进入90年代以来,物流共同化、混载化的热潮在日本再度兴起,由政府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行业团体提出的有关改进物流的调研报告几乎都把混载运货作为一项重要对策,认为共同化、混载化具有从根本上改变物流的力量,是塑造日本物流业未来的一个关键。于是,在日本,从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直到生产厂家,对推动物流共同化、混载化都比较积极。为了适应物流共同化和混载化的需要,不少地方的批发商打破行业界限,设立了共同化的物流企业,一些批发商集中的"批发团地"、批发街也加强对共同、混载配送的利用,与之相适应,卡车运输业的一批骨干企业则积极开展地区混载服务,还出现了对形状特殊的货物提供专门的混载服务的卡车运输业。

共同化、混载化的商品配送使原来按照不同生产厂、不同商品种类划分开来的分散的商品物流转变为将不同厂家的产品和不同种类的商品混合起来运送的聚合的商品物流,从而得以发挥商品物流的批量效益,大大提高了运货车辆的装载率,真正做到了"物畅其流,物尽其流。

近年来,日本物流共同化、混载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即相互竞争的大企业把物流领域作为企业竞争的"休战场",它们把削减物流成本当做头等大事,在产品方面搞竞争,而不在物流方面搞竞争,化干戈为玉帛,形成了竞争企业共同的物流网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企业将其所属的物流子公司向其它企业开放,即在保证本企业物流需要的前提下,也承担运送其它企业的货物,开展混载配送。例如:正在积极开展物流革新的东芝公司集团计划在关西、东北等地设立7处混载据点,不仅承担东芝集团所属工厂的物流业务,而且还向东芝集团以外的机电企业提供混载服务。

第二,销售对象区域重合而行业不同的企业共用同一物流基地,开展共同配送。例如著名化妆品企业资生堂在北海道与电子企业索尼、TDK以及一些食品企业以当地运输企业"扎幌通运"的仓库为共同的基地,开展共同配送,在配送中心,资生堂的化妆品与索尼公司的大型彩电以及其它公司装点心的瓦楞纸箱,杂居一起,统一进行处理和配送。

第三,不同企业相互利用对方企业的物流基地。例如,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在小仓拥有物流据点而在仙台没有据点,而日本钢管公司在仙台拥有物流据点而在小仓没有据点,从1993年开始,前者利用后者的仙台据点,后者利用前者的小仓据点,双方都达到了节约建设新据点的费用,同时又提高了已有据点使用率的目的。

第四,不同企业相互利用对方企业物流用的返程空车。例如,丰田与日产两家汽车公司开展完成车的共同运送,就是因为丰田公司从其所属工厂向其销售公司运送新车以后,其返程正好可供日产公司所属工厂作运送新车之用。达到一车两用的效率。

第五,为了利用共同运送,有的大企业撤去了其原有的效率不高的自家送货路线。例如,为了推进物流合理化,日产公司研究提出3条措施:(1)进一步加强共同运送;(2)撤除亏损的物流路线,改为委托其它公司运送;(3)加强对中继据点,配送据点的相互利用。

通过开展共同运送,并不断扩大混载货物的范围,既降低了企业用于产品运送的费用,又使现有的物流设施,车辆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使参加共同运送的企业获得很大的"连接利益"(即不同企业共享货源带来的利益)。比如,东芝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共同运送,使装车率从目前的50%-60%提高到80%。由于运输费占整个物流费的约60%,因此,通过共同运送减少运输费用,对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具有很大意义。不仅如此,随着大企业间共同运送深入展开,必将导致整个物流网络的重新组合,乃至对物流本身的观念革新,同时,竞争企业自觉地收敛其竞争范围,开展对私有资源的共用、共享甚至共有,则显示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日本的合同型物流配送:

在日本,生产企业、零售企业与综合商社、综合物流公司之间基本上都存在一种长期的物流合作关系。如,伊藤忠与伊藤洋华堂之间,日新公司与夏普公司之间。并且,这种合作关系还延续到国外,随着日本工业生产的国际化,日本的物流也向世界各地发展。

80年代末,日本物流业开始了进军亚洲的第一次高潮,这次高潮的重点是在东南亚,而其出现的背景是日本制造业对东南亚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当时,跟随进入东南亚的制造业企业之后,日本的物流业,从海运企业,卡车运输企业、仓库企业到综合商社,也纷纷进入到东南亚国家投资,设立合资企业,同时协助走向海外的制造业企业建立物流据点。而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海运、航空企业进入了仓库、通关业的领域,仓库、通关业也进入了海运、航空、卡车运输等领域。

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物流业又掀起了第二次进军亚洲的高潮,这次高潮的重点是在中国,而其背景是日本的制造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

近年来,日资企业设立物流据点最多的是上海,这与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有密切关系,号称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级的物流企业,大型综合商社,物流大企业等相继在上海设立物流合资企业,住友仓库还在上海设立独资物流企业"上海住友仓储",这是中国首家日本独资物流企业。

五、中国物流产业现状与发展目标

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才刚起步,按照上述的分析方法,功能结构分析很不方便,因为我国目前物流业基本上是分散、粗放式经营。物流的功能还很不完善。如果按照国际上的发展过程,我国总体处于第二阶段,或者说正在由第二阶段向三、四阶段转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照国际上的发展轨迹也步也趋,也可直接进入第四阶段。但这样的企业在中国目前是极少数。

因此,主要从权属结构来分析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从权属结构的角度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之前,即计划经济时期

处于卖方市场,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商品的仓储、运输主要是由商业批发、商业储运企业来完成的,特别是各类专业批发公司承担当时80%左右的储运业务。生产零售企业的仓库和运输工具较少。

第三方物流公司范文9

一、第三方物流业务风险概述

现代物流企业在攫取“第三利润源泉”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根据风险管理的理论,现代物流风险可谓是体系庞大、纷繁复杂,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纯粹风险,还包括责任风险、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个方面。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领导者科学地决策,如何避免风险是摆在现代物流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鉴于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一般性,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将风险的概念仅仅界定为与物流业务运营密切相联系的纯粹风险,即货物的灭损和对第三人承担的法律赔偿责任两个部分。

一般而言,现代物流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

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2.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

在JIT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3.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

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得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二)与分包商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传递性风险

传递性风险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通过分包协议把全部风险有效传递给分包商的风险。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协议规定赔偿责任限额为每件500元,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分包商签订的协议却规定赔偿责任限额为每件100元,差额部分则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买单。在这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分包环节造成的货损并没有过错,但依据合同不得不承担差额部分的赔偿责任。由于目前铁路、民航、邮政普遍服务等公用企业对赔偿责任限额普遍规定较低,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由公用企业部门分包时将面临着不能有效传递的风险。

2.诈骗风险

资质差的分包商,尤其是一些缺乏诚实信用的个体户运输业者配载货物后,有时会发生因诈骗而致货物失踪的风险。

(三)与社会公众之间可能产生的责任风险

1.环境污染风险

第三方物流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机动车排放尾气、噪声等。根据环境保护法,污染者需要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交通肇事风险

运输司机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属于履行职务的行为,其民事责任应该由其所属的物流企业承担。

3.危险品泄漏风险

危险品物流有泄漏的风险,随时会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这一点值得从事危险品物流的企业警惕。

二、第三方物流风险的防范对策——兼谈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

面临风险的猖狂和索赔的烦恼,第三方物流企业该如何做到“不再更多地依赖上帝的安排”呢?对风险的态度是偏好还是厌恶?是自留还是转嫁呢?世界各国的实践告诉我们,保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险一方面体现了分散社会资源集中运作的优势,另一方面又体现出现代社会互助精神的价值。因此,现代物流诞生伊始,保险就得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青睐。

也许从一开始物流业对保险业便寄托了太多的渴望,因此物流业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保险公司应该按照物流公司的需求,量身定做一个对口的保险产品来转嫁第三方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风险。然而遗憾的是,保险业从来没有、将来也不大可能提供一个万能产品来保障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风险。道理很简单,作为商业化运营的保险公司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追求的,对于一些不可保风险,保险公司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于不可保风险,物流企业应该努力寻求其他的风险规避手段。

以下笔者将结合风险管理模型,来具体分析物流业务风险中哪些属于可保风险,哪些属于不可保风险,进而给出若干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般而言,风险的估算要参考两个指数,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发生损失的概率越高,造成损失的程度越严重,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应该系统研究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可以从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两个方面入手,前者包括放弃和管理,后者包括自留和转嫁(即保险)。

具体防范对策按照企业的风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风险最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很少发生。如某物流公司每天按照固定的路线为某超市供货,由于公司没有充分预计到高考时可能造成的车辆拥堵和临时交通管制,结果高考当天发生配送延误达2个小时,按照合同约定应向超市赔偿单票物流费用5%的违约金。一般来说,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因此这种类型的风险不具有保险的经济性。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风险自留的方式。所谓风险自留,就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风险。自留风险的可行程度,取决于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和补偿损失的适当安排。

2.风险较小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但造成的损失很小。

这种类型的风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大事不犯”说明损失一般不会太大,“小事不断”则说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现实中,恰恰这种类型的风险让物流公司颇感头痛。

由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很高,保险公司便有可能无利可图,实践中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愿提供这种类型的保险。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小,因此物流公司自留风险成为可能。另外,即便一些保险公司愿意提供这种保险,其费率必定是昂贵的。因此,购买保险往往是不经济的,物流公司也只有通过自留的方式来应对风险。实践中,因为野蛮装卸、内部人偷盗等行为导致的货物损失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

虽然这种类型风险造成的单次损失并不大,但较高的发生概率造成的累计损失足够物流公司难以承受,因此物流公司陷入了两难困境。很多物流公司抱怨保险公司提供这种类型保险时索要了过高的保险费率,而保险公司却又抱怨物流公司的管理水平差、发生风险多导致其无利可图。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抱怨,根源在于对保险功能的定位不清。从风险筹划的角度来看,保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风险是一个客观现象,保险能够分散风险发生时被保险人的损失,但不能从源头上制止风险的发生。这种“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风险,大多属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通过有效的管理完全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笔者建议这种类型风险的应对策略是:管理加自留,即首先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最小型,然后通过自留的方式规避风险。

3.风险较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低,但造成的损失很大。

这是传统保险可以承保的风险类型。由于发生的概率很低,保险便具有了可行性;由于造成的损失很大,成就了保险的必要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事业务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的威胁。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足以让物流公司倾家荡产。保险的功能就在于有效分散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被保险人的损失。笔者认为,对于较大类型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采取保险的策略予以转嫁。

4.风险最大类型,即发生的概率很高,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这种类型的风险一般不会发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道路状况不良、天气环境恶劣、司机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承运一批价值连城的玻璃制艺术品时所面临的风险就属于这种类型。此时,理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会采取放弃的方法来应对风险。放弃不失为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其机会成本却是可能获得的高额收益。另外,放弃固然可以避免一些风险,但难免又会遇到其他风险。可以说,放弃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当放弃的机会成本足够高时,物流企业总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降低货物发生损失的概率。如前例,选择空运、高价雇佣一名技术娴熟的驾驶员或者给玻璃艺术品进行安全包装等,这些管理方法足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因此,应对这种风险的最佳策略是管理加保险,即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使风险的类型转化为风险较大型,然后通过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

三、发展物流保险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由于现代物流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保险产品供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物流业的人士必须清楚地看到,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这需要物流业和保险业双方共同的努力。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物流保险还需要相关部门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不断创新保险产品

传统保险产品体系中均有货物运输保险、仓储保险等,但相对独立的保险产品割裂了现代物流的各个环节,与现代物流功能整合的理念背道而驰。比如,托运人要完成一项物流活动,就不得不在运输环节投保货物运输险、在仓储环节投保货物仓储险等。多次办理保险手续意味着多次的保险谈判、保单缮制、费用支付等。程序的复杂既延长了物流活动的时间,又增加了多环节保险的费用,给托运人带来不便。

有鉴于此,我国深圳等地一些保险分公司早在1998年就开始积极探讨个性化的现代物流保险方案。比如,这些方案将保险责任起讫期间延长为“门到门”条款,把货物运输保险和短暂仓储保险打包后低价出售等。这些方案的推出是对现代物流保险的有益尝试。2004年,全国最大的非寿险公众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在保险业内率先推出《物流货物保险》和《物流责任保险》两个全国性总颁条款,从而部分地满足了现代物流业务的发展需要。

2.努力开拓责任保险市场

物流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之一种,其大力推广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缺乏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法律环境,加上目前我国责任保险承保利润不高等现状,近年来全国责任保险业务呈现出明显的萎缩迹象。据统计,2004年责任险同比负增长高达5.59%.因此,推广物流责任保险,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这个大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各大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责任保险产品,才能做大做强责任保险业务。届时,物流责任保险水涨船高,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3.提高彼此互相信任的程度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物流业与保险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举例来说,保险公司担心物流公司统保时不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量申报,导致不足额收取保费;一旦出险,物流公司事后填单骗取保险金。因此,《物流责任保险》条款采取按照物流公司当期实际发生的营业收入计收保费的方式。另外,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往往需要物流公司提供与客户签订的物流协议,在理赔时还需要物流公司提供货物的价值,甚至包括出厂价值、销售价值等。然而,物流协议和货物价值往往构成了客户的商业秘密,物流公司一般不愿意或根本就不能够向保险公司提供。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不断加强对话,争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推动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环境下可资借鉴的物流保险若干建议

鉴于物流保险发展的滞后性,笔者针对本文第一部分谈到的物流风险,结合第二部分对风险类型的探讨,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现行保险产品体系为基础,试着给出一些可行的保险建议供物流实践部门参考。

1.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

2.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固然可以通过保险予以转嫁,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属于风险较小类型,企业选择投保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议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

3.至于诈骗风险,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

4.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往往责任巨大,一般保险产品均做责任免除处理。物流公司应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害。

5.道路交通肇事风险可以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转嫁因交通事故需向第三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此种情况适用于配送业务量较大的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