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5:00:33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卫星广播电视;监测;异态;自动研判

1前言

卫星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我国广播电视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发现播出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是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核心,发展至今已经渐渐形成几个相关的监测领域,例如音视频质量监测、频谱监测、信道监测、码流监测等等。这些监测领域相对应的监测技术不同,监测的层面也不同,并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专业监测设备。虽然不同的监测设备对应的监测层面是不同的,但是监测结果却是有相关性的。卫星广播电视播出涉及的环节众多,诸如节目源制作、传输链路、上行系统等等,和这些环节相关的部门和设备也不尽相同。虽然各个播出部门都有相应的备份系统,但播出中出现异态仍无法避免。监测的作用就是当异态发生时,尽快地定位故障点,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异态带来的损失。目前,监测结果的判别大多是通过人工识别的方式。当监测台在监测到异态发生时,监测人员需要对播出环节上的各个部门进行电话询问,以此来甄别异态产生的环节。通过人工甄别的方式,首先,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监测人员需要对整个播出环节有很清楚的认识,才能快速地预判异态产生的环节。其次,在时效性上,逐个电话询问耗费的时间较长,效率很低。鉴于此,如果有一套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逻辑分析,自动研究判别的系统,对监测的效率将是极大地提高。而且对监测人员专业素质的依赖性也将大大地降低。自动研判系统的研究对卫星广播电视监测来说是一个新的思路,将大大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

2目前监测技术分析

目前的监测技术从监测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频谱监测、信道监测、码流监测、音视频监测等。下文将对这几种监测类型作简要的分析。其具体内容如下。

2.1频谱监测

目前的频谱监测大多采用专业的频谱测量仪来完成。频谱测量仪能获取用户设定带宽上的频谱图像。在进行频谱监测的时候,用户需设定一个被监测的频率范围,频谱测量仪对设定的频率范围进行分析,给出该设定频段的频谱图像。通过对频谱图像的分析,我们可以判定被监测频点上的信号是正常信号还是非正常信号,亦或是有干扰信号的叠加。当前的频谱测量仪基本都带有数据接口,除了手动设定频率范围获取频谱,用户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用编程的方式对频谱仪进行操作。这使得我们对一个很宽的频率范围进行自动扫描监测成为可能。通过软件对频谱仪进行操作,对监测的频点进行阈值设定,就可以监测到频谱上的异常状态。

2.2信道监测

信道监测是对传输信号信道层面的监测技术。其中主要监测的指标有信道功率和误码率。信道功率反应的是信号的发射功率的大小。误码率则体现的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的误码的比率。误码率分纠错前误码率和纠错后误码率。其中纠错前误码率更能直观地反映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大小。信道功率和误码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下雨天,接收到的信号的信道功率有可能会下降,误码率可能会增加。如果信号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接收到的信道功率可能会增加,误码率也可能会增加。当前信道监测使用专业的信道测量仪器来完成。

2.3码流监测

卫星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信源编码使用的编码格式有很多,诸如MPEG-2、H.264、AVS+等等,但把这些编码格式封装起来应用的最广泛的是TS(TransportStream)流格式。目前数字卫星电视的传输在码流层基本都使用TS流进行传输,所以对数字卫星电视来说,码流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TS流进行监测。TS流的封装遵循DVB规范,其中TS流的测量标准TR101-290是DVB系统测量标准之一。TR101-290定义了三个优先级,分别对应TS流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对于播出系统影响的大小。TR101-290第一优先级的级别最高,分别包含同步错误、同步字节错误、PID丢失错误、PAT错误、PMT错误、连续计数错误等,这个级别里产生的错误将直接影响到解码后音视频质量的好坏,严重时将导致无法完成解码。第二和第三优先级的重要性依次降低,在这里就不作专门的描述了。码流监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带宽码率监测。带宽码率监测包含TS流的总码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当前值、有效值,TS流中每套节目的带宽以及和总带宽的比率等等。

2.4音视频质量监测

质量监测的对象是解码后的音视频。如上文码流监测所表述的,码流传输中的错误将对解码后的音视频质量产生影响。在广播电视播出过程中,视频可能会出现黑屏、静帧、彩条、马赛克等现象,音频可能会出现无伴音、音量过高、音量过低等现象。音视频质量监测就是针对这些异态现象进行监测的技术,其数据来源是解码后的数据,通过特定的算法,检测图像或伴音是否存在异常。

3监测相关性

上述分析的几种监测类型从监测的层面来看各不相同,测量的指标也不一样。虽然这些监测功能都可以独立的实现,但各监测功能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频谱特性的变化预示着信道指标的异常,信道指标的异常显示码流数据可能存在丢包,码流数据传输错误会导致解码异常,从而产生内容层面的监测报警。因此,将原先不同监测功能的监测指标做统一的分析处理,发现其中的运行规律,能更有效地判别异态发生的原因,快速定位异态产生的环节。

3.1频谱监测与信道监测的相关性

上行站以正常功率发射的卫星广播电视信号在频谱上显示出相应的特定性,在发射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该频谱会处于一个固定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给频谱设定一个门限区域,分别称之为上门限和下门限。在信号受到干扰的时候,原有信号上叠加了干扰信号,原有信号的能量加大,使得频谱的幅度可能会突然升高,因此会超出上门限的阈值。发生该情形的时候,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信道监测指标的变化。此时,信道功率会增加,但是由于有干扰信号,原有信号的误码率会增加。反之,我们分析一下频谱幅度低于下门限时的情形。当频谱幅度低于下门限的时候,信道功率下降,误码率可能会增加。此种现象经常出现在信号上行站或者信号接收站天气状况不佳的时候。由此可见,频谱幅度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信道监测指标的变化。

3.2信道监测和码流监测的相关性

信道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误码率。误码率分为纠错前误码率和纠错后误码率。其中纠错前误码率更能有效地反映信号传输的质量。当纠错前误码率达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造成纠错后误码的增加,码流层则体现为错包的增加。此时,作为衡量码流是否正常的TR101-290三级报警就可能出现。误码率的高低直接关联着码流监测中三级报警的频次和级别。

3.3码流监测与音视频质量监测的相关性

当码流监测中三级报警出现严重报警的时候,比如一级报警出现,则有可能影响到解码的顺利进行。解码无法进行或解码错误的时候,音视频层监测就表现为黑屏、马赛克、伴音丢失或伴音断续等情形。部分接收机在无法完成解码的时候会输出一幅静帧画面。所以,当音视频监测系统检测到黑屏、静帧、马赛克、无伴音等异常状态时,可以通过分析码流监测产生的报警来印证系统报警的准确性。

4自动研判系统的研究

通过多年来对各个监测系统的研究,我们尝试将不同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综合起来,建立一套自动研判逻辑系统,使得监测结果能更准确反映异态产生的原因,更快捷地定位异态产生的环节,促使我们的监测工作更加高效和自动化。

4.1报警分类

我们把不同监测系统的报警进行归类。频谱告警:上门限超限(超过设定的上门限值)、下门限超限(低于设定的下门限值)。信道告警:信道功率过高(超过设定的阈值)、信道功率过低(低于设定的阈值)、误码率过高(误码率高于设定的阈值)。码流告警:一级告警(TR101-290第一优先级有告警)、二级告警(TR101-290第二优先级有告警)、三级告警(TR101-290第三优先级有告警)。音视频质量告警:黑屏、静帧、马赛克、无伴音、无台标等。

4.2构建自动研判模型

对不同的报警进行分类之后,我们要以报警输入作为自动判别的条件,构建研判模型。我们对获取频谱报警之后的研判逻辑进行了研究,如图1所示。当我们获取了频谱报警,首先判别属于哪种类型的频谱报警。先前定义了两种类型的频谱报警,一种是上门限超限,另一种是下门限超限。先来分析上门限超限的情形。如果是上门限超限,则接下来判别是否存在信道告警。如果不存在信道告警,则需要检查频谱仪是否正常,甄别是否是频谱仪设备引起的误报;如果存在信道告警,此时需判别是否是信道功率过高。此时如果信道功率过低,则检查信道测量设备是否正常;如果信道功率过高,则判别误码率是否过高。如果误码率在正常范围之内,询问上行站是否有功率提升的操作;反之,如果误码率过高,则下一步判别码流有没有告警。如果码流没有告警,则上行可能受到了轻微干扰;如果码流有告警,则下一步判断音视频有没有告警。如果音视频没有报警,则受到的干扰程度较轻;反之,如果此时音视频告警出现,表示节目解码已经受到影响,并且受到了严重干扰。再来分析下门限超限的情形。我们如果是下门限超限,接下来还是要判别是否存在信道告警。如果没有信道告警,检查频谱仪工作是否正常;如果存在信道告警,则判别是否是信道功率过低报警。如果不是信道功率过低,则检查信道测量设备是否工作正常;反之,如果是信道功率过低,则判别误码率是否过高。如果误码率在正常范围之内,则表示受到了轻微的天气影响或接收受到了轻微的干扰;反之,如果误码率过高,则判别码流有没有告警。如果码流有告警,则继续判别音视频有没有告警,如果音视频也有告警,则首先甄别上行站或接收地有没有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其次再甄别接收地是否有本地干扰;如果码流或者音视频没有告警,则表示受到天气影响和本地干扰比较轻微。本文只分析了收到频谱报警之后的处理逻辑,其他报警流程不再作详细的描述。

5结束语

本文给出的研判模型只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它只采集了一个监测站的数据进行逻辑综合。在当前网络发达的大环境中,数据极大丰富,我们可以采集多监测站点的数据对研判系统进行对照和补充,使得研判系统的判别依据更加充足,得到的结果也更为精确。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在逐步扩大,依靠人工筛选甄别异态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建设自动化的研判系统是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必然趋势。自动化的研判系统还有很多细节和技术有待研究,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更多的投入和产出,促进卫星广播电视监测迈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新进程。

参考文献:

[1]黄吉林,陈明芳.卫星广播电视监测台智能化维护辅助系统[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6).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2

唐春花: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唐春花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制度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策。结果:通过对2013年度上半年护理安全警示事件的分析,使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有了正确、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起到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降低错误的扩散。结论:实施护理安全警示事件分析制度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关键词 神经内科;安全警告;分析;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56

神经内科患者多患有脑血管疾病,病情较为严重,且年龄较大,常伴有意识或精神障碍,因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高[1,2]。我院神经内科采取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分析制度并实施风险管理,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质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上半年我院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19起,其中发生意外拔管5起(26.32%),跌倒4起(21.05%),核心制度执行不规范造成用药错误6起(31.58%),信息录入错误等其他不良事件4起(21.05%)。

2安全警示报告事件的识别与评估

对客观存在以及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好归类,同时对产生安全警示事件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突发意外事件

2.1.1意外拔管患者睡眠中意识朦胧、感觉有异物感,翻身更衣时解除防抓手套、约束带,小便、躁动、情绪低落等多种情况下不慎将管拔出。

2.1.2跌倒患者情绪激动无法自控,自我评估过高自行下床,留有运动障碍者行走不稳,平衡功能差,伴有并发症突发头晕等不慎跌倒。

2.2核心制度不规范,用药错误更换补液错误,将一种液体贴成另一种液体,将此患者的药用于彼患者,摆药机因程序错误、卡药机故障、手工摆药等造成摆药错误,护士未核对出;信息系统不完善,摆药单、药房未生成发药的安全漏洞造成药物漏服;药品规格变化,摆药机内尚有剩余,造成剂量错误;多种规格的药品,输入方式设置不合理,电脑上字符限制显示不完整,导致电脑输入药品和医嘱不符等出现用药错误。

2.3其他患者信息输入错误,患者请假外出在院外发生意外,运送不及时导致检查结果延误等情况影响患者的安全。

3安全警示报告事件的分析

对安全警示报告的事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护理安全警示报告事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为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3]。

3.1人为因素

3.1.1患者及家属因素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退化严重,惯性习惯不易改变,对于病房环境、病床位置、高度等不习惯,如再合并偏瘫、行走不稳等,易发生跌倒、坠床等危险;患者患病后未适应新的角色,自我评估过高,不愿寻求帮助;患者及家属信息缺乏,对危险因素重视不够或不能有效配合。

3.1.2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理任务重,还要承担过多的非护理工作,如记账、催款、领药、送修设备、领用物资等,使护理人员危险分辨能力下降,不能及时进行输液巡视、病情观察、耐心告知和健康教育。低年资护理人员比例偏大,尤其实习生经验缺乏,又因责任重大,易导致精神紧张出现错误[4];高年资护理人员习惯性思维,简化服务流程,基础护理流于形式。

3.2系统因素护理不良事件相关培训教育不到位,安全事件评估制度、预防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工作职责、流程不合理,病区设备、环境存在缺陷。

3.2.1制度不健全学校学习课程和临床脱节,没有安全护理的相关培训,没有统一的制度、流程及评判标准,各家医院做法不一,导致理解做法不一致,护士在执行中无所适从。

3.2.2环境因素病区设施陈旧,缺乏相关防护装置,如病房面积狭小,通道不畅通,尤其夜间躺椅搭建后更为拥挤,患者行走时易致跌倒意外;浴室洗手池边无扶手,患者在洗漱时易发生头晕,如病情发作无法找到扶靠工具时而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地面清洁后,积水或过度潮湿等,易发生摔伤、跌倒等;由于病情需要或其他工作需要临时拉设电源线,电源线横跨地面绊脚致跌倒等现象。

4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

4.1制定非惩罚性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制度鼓励主动上报,对于主动上报的给予奖励,延迟或隐瞒不报的给予惩罚。发生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后,病区护士在24 h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重大事件立即口头汇报护士长),护士长在晨会或科会上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及原因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并填写在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提交科护士长;大科接到报表后,审核原因及措施是否合理及执行情况后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在护士长例会上讨论分析,将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下发到各病区进行警示。

4.2加强培训新护士上岗前,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将护理安全警示报告相关内容列入培训项目。入科1周内由护士长对新入科成员进行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护士的责任感教育,并将发生过的安全事件进行分享,使护士从思想上认识到执行核心制度的重要性,指导护士有效做好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掌握不良事件发生后如何应急处理。教育护士要有风险意识,不要害怕风险,要学会规避风险,要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3认真评估患者对新入院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和各项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病情观察,对于异常心理状况或有安全风险的患者,应严密观察,严格交接班,并将危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共同加以防范。

4.4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多换位思考,使患者及家属能够理解并有效地参与到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中来,共同保障患者的安全。

4.5加强设施设备防范在明显位置悬挂警示标识,如防压疮、防坠床、防跌倒、防烫伤等,患者的各种管道也要有明显的标识,走廊、卫生间及洗手池边安装扶手,病床放置到最低,地板为PVC软地垫等。增加各种约束工具及固定装置以降低由于约束、固定不力导致的安全事件发生。

5小结

通过对护理安全警示事件分析,护理人员对护理事件有了正确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起到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再次发生,降低错误的扩散。由此全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合理配置人员,改善环境,护理人员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完善服务意识,从而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曦.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北方药学,2013,10(2):97.

[2]崔福英.职业神经内科护理记录中的缺陷分析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83.

[3]张红霞,白如雪,孙青娟.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66-67.

[4]张桂琴.分层次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371-372.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 英语专业四级 英语听写 错误分析 错误分类

听写是高校英语专业四级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训练方法,因其具有良好的目的性和导向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听写作为有效的测试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李绍山(2001)曾指出,听写既是有效的外语教学评估手段,也是有效的外语教学手段[1]。严明贵(2005)的研究表明,在英语专业四级测试中,听写成绩与总成绩之间在总体上有较高的正相关性[2]。邓媛、张文忠(2004)认为听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学习过程[3]。因为听写涉及从语言、词汇到篇章的多种成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知识的能力,所以这一测试手段能综合地衡量听者的语言水平,能真正反映一个人在听觉处理语篇过程中通常所必须完成的那些活动的关键方面[4]。Valette(1977)也指出,听写几乎被所有的语言教师所使用。由此可见,听写是一项基本的语言技能,它完全融入到了英语教学与测试活动中[5]。

作为基本的语言技能和标准化的测试手段,听写有其自身的特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对听写作出明确的要求:“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或选用的词数为150个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2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然而,根据对历年专业四级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发现,听写部分的平均得分普遍偏低,这说明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错误率远远高出考试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听写中所出现的错误,广大教师和学者结合各种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听写策略。错误分析是听写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听写是一个相当复杂、充满各种变量的一个过程,只有结合学生的听写实践与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方可获得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成果。笔者通过甄别、分析学生听写过程中的错误,结合学生的听写自评报告、学生访谈等方法对听写,尤其是听写错误分析进行研究,试图证明错误的分类是有条件的,错误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听写成绩效果有限,不容乐观。真正提高听写成绩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其关键不在听写技巧方面,而在于不断改进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信息转换。那么,在听写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该如何分析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呢?听写错误中的哪些方面是学生最困难的部分?哪些方面屡被教师和研究人员提及但实际上学生并不这样认为?这就是笔者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08年录取到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40名学生,分两个班,一班和三班各20人。在本研究进行时,他们均处于一年级下学期期中的时段。

2.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全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指南》(邹申,2009)一书中听写练习的四篇短文和2003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短文。选择这五篇听写短文是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五篇短文涉及不同的话题,其中《考试指南》中的四篇短文与2003年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短文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包括听写难度和话题熟悉程度两个方面。此外,还要求学生在每次听写结束后认真总结思考,将自己在听写过程前后的想法形成文字,写出听写总结报告,报告与听写试卷一起收回,以便分析参考。其中,一班在每次听写训练前后教师均会对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已犯的错误的印象,避免再次出现;而三班则以纯粹的听写训练为主,任课教师没有对相关错误进行分析讲解。五次听写结束后,笔者随机抽取6名学生(两个班各3名)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录音(事先没告诉学生)进行分析,以了解学生对听写训练及听写前后的真实状态和想法。三种方法只有一个目的,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验证本文的假设能否成立。

3.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工作从2009年5月开始,持续四个星期,至5月底结束。每次听写均在听力课上按标准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程序进行。为确保调查对象认真对待每次听写,笔者在开始前告诉他们,每次的听写都要进行评分,并要求学生在评分之后认真分析自己所犯的听写错误,总结原因,寻找对策,然后将听写试卷收回,再作详细错误分析和归类。

4.数据分析

笔者将两个班五次听写的错误进行分析、汇总,将所得的数据输入电脑,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学生在五次听写中所犯错误的频率,五次听写是否有进步,采用不同方法的两个班是否形成对比,对听写材料话题的熟悉程度是否影响学生最后的成绩。同时对比分析统计所得数据与学生的自我陈述和学生访谈的结果,看两者是否一致或趋同。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学生在听写中常犯的错误

为了找出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最易犯的错误和出现频率高的错误,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总共五次的听写训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常用的错误分类方法进行了统计。错误类型主要分九类,统计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信息转换错误在两个班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36.1%和33.7%,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漏词(分别为21.8%和25.3%)。前两种错误出现的频率相加已超过半数。而信息遗漏、标点符号的错误、增词、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等五项错误类型相加,两个班分别为19.0%和18.5%,仍不及排名第二的漏词现象。

2.错误分类与学生常见错误原因分析

通过对学生上交的听写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类型比较集中发生在信息转换和漏词两项上。信息转换错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音或同义转换错误;第二,随意更改词内或句内顺序。漏词一般指遗漏单个的词汇,而信息遗漏则指两个以上连续的单词漏写,甚至是一句话完全遗漏的现象。形式错误一般指冠词使用不当和词尾变化形式不当(不包括时态语态部分,这部分主要涉及助动词和分词的使用不当)。拼写错误一般指单词拼写有一到两个字母误写,但不影响学生对句子或篇章的理解。

从表一的统计数据、学生听写报告和学生访谈发现,错误类别在这个群体身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即主要错误均出现在学生的听力理解上。通过对听写成绩好的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访谈发现,他们的错误主要集中在标点符号、拼写、形式等上面,而这些错误均不在表一分析的主要错误类别当中。Johansson(1975)将听写错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错误又分为遗漏、替代、添加和重新排序;词汇错误主要发生在遗漏上面,而语法错误则主要发生在形式、功能、顺序等上面[6]。上述分类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忽视了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众多外部因素,如心理过程、背景知识、学生基础水平等;而Morris(1983)则将听写错误分为四大类:理解错误、意义错误(包括单词的误听、插入和遗漏)、结构错误和拼写错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错误,比如完全的曲解[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Morris的错误分类更多地从学生实际听写过程出发,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信息转换错误即属于学生的听力理解层面。在听写训练中,学生要将听觉渠道输入的信息转换为书面文字,而且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转换,这就对学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这个听-写转换过程中,学生对听觉信号的处理常会出现混乱和错误的状况。一方面,学生没有分辨出听到的是什么单词,但在语言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就根据语音上的判断添加一个发音类似的单词补位,对于这个单词,学生要么一知半解,要么完全不知道其拼写,甚至完全改变原意,如将“in the riverbed”写成“and live better”,“swim back to reproduce”写成“put to use”,“journey”写成“Jenny”等。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听懂了,但在书写的过程中忘记原单词,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调动已学的知识,用一个同义词代替。在信息转换错误这一类型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单个的词汇,它更多的是两个或两个单词以上的片段,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听写过程中不断地对听写材料进行着积极的重新理解,学生常以最简洁的方式写出比较复杂的听写原文,充分反映了学生语言的熟练程度,也证明了理解或信息转换在听写错误分类中的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其他错误类别,如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增词、顺序错乱、标点符号等则出现的频率较低。因此,在分析错误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不一定客观,不一定能反映学生听写时的真实状态。单个的研究方法在听写错误分析中均具有片面性,只有把学生听写自评报告和学生访谈结合起来才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为了印证表一统计数据,笔者对两个班各三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录音。访谈以自由聊天为主,对听写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交流,力图找出学生听写过程中的真实状态。访谈结果表明,第一,尽管学生和老师对每次听写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有意识的纠正,学生自己也在听写自评报告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但在下一次听写中,他们根本不会有意识地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相当紧张,由于听写材料的标题没有给出,所以学生面对的完全是一个未知数,没有办法进行预设。此外,由于担心听写材料是自己不太熟悉的话题,担心自己会在某个地方卡壳,所以也会造成紧张情绪。在两个受试班级中,一班每次听写前后都进行了错误分析总结,而三班则完全没有,仅是学生自己在核对参考答案之后进行了自我评估。但是表一的数据表明,两个班所犯的听写错误的频率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错误分析在听写提高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其地位与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地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第二,对于词汇错误,主要在于学生的理解方面出了问题,即在听写转换过程中出了问题。除了少数生词外,大部分出错的单词都是由于转换问题造成的。如写了首字母,但后面的就不知道该怎样拼写,尽管在平时学生知道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因此,相似的语音在这个方面就起非常大的作用。在2003年的专四听写篇中,“salt water”写成“soft water”或soil water”的学生比较多,其中一个学生的解释是“soil water”富含营养,与短文的主题是相关的。

三、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专业听写训练中,错误类型以信息转换和单词遗漏为主,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增词、标点符号、信息遗漏等类别出现的频率较低,对总体成绩的影响不大。由于听写错误以信息转换和单词遗漏为主,理解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学生访谈和学生听写自评报告还表明,错误分析在提高学生听写成绩上作用有限。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掌握学生听写活动的动态方面,并从听写之外的渠道寻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方式方法。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是最终让学生战胜紧张、顺利提高听写成绩的关键。如扩大学生的听与读的知识面,使学生一方面熟悉更多的话题领域,掌握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扩大词汇量并做到真正掌握这些单词的发音、拼写及应用,以保证听写转换过程顺利完成。同时,多听英文电台及其它听力材料,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理解及复述能力,确保学生在听写过程中能迅速理解短文,并形成书面文字。

当然,本次研究的结果仅基于两个班学生五次的听力测试,在对学生听写结果的分析上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听写状况,还有待于更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进行证明。

参考文献:

[1]李绍山.听写――有效的外语教学与评估手段[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2]严明贵.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成绩与总成绩相关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5,(4).

[3]邓媛,张文忠.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种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4]Oller,Jr. 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9.

[5]Valette,R. M. Modern Language Testing[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77.

[6]Johansson,S. Partial Dictation as a Test of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S. Johansson (ed.),Papers in Construc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sting (pp123-124).Lund: cwk Gleerup,1975.

[7] Morris,S. Dictation――a technique in need of reappraisal[J].ELT Journal,1983,37,(2):121-126.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 Clang编译器; 抽象语法树; 程序结构分析; 软件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54-03

Design of program structure analyzer based on Clang compiler

Zhou Rui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3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software testing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basic stage of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and it has not made any breakthrough in the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front end of current popular Clang compiler, using different rules to identify the structure of statement in the abstract syntax tree generation process, and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and correc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structure, an effective program structure analyzer with high accuracy is obtained. The design of program structure analyzer lays a solid underlying data support for realizing a theory based comprehensive white box testing tool.

Key words: Clang compiler; abstract syntax tree; program structure analysis; software testing

0 引言

程序结构分析器的实现离不开一个高效的编译前端作支持,而编译技术到目前为止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银行的管理软件到高性能计算,大多数都是高级语言进行编写完成,然后通过静态或动态编译最终在计算机上运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编译器是在Apple上使用的LLVM/Clang编译器、由GNU开发的程序语言编译器GCC用于Linux系统下编程、IBM公司研制开发的Java编译器Jikes、Inter公司开发的Open Research Compile,还有常见的MSVC、Borland c、myeclipse和jbuilder等等[3-4]。

程序中的缺陷检测是编译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探讨的核心问题。要识别各种错误包括:变量未定义、类型检验、语义错误以及内存泄漏和违规等,就必须在程序分析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进行设计研究。在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也要减少分析工具的误报,从而避免给程序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因此,编译器技术中静态或动态的程序分析对识别程序中的错误和缺陷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现在面临的问题还不少,出现了许多新的挑战[5]。

1 clang的静态分析器

现有的Clang静态分析器已经完成了过程内分析(Intra-ProceduralAnalysis)和路径诊断(Path Diagnostics)两个大模块。其中已实现的过程内分析功能包括源代码级别的控制流图、流敏感的数据流解析器、路径敏感数据流分析引擎、死存储检查和接口检查。而路径诊断信息模块已经提供路径诊断客户端(提供开发新bug报告的抽象接口、独立于生成过程的可视报告、HTML诊断报告)、缺陷报告器(为前一个模块服务)[6]。

1.1 静态分析概述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1]是指在不执行的情况下对代码进行评估的过程。静态分析非常强大,这是因为它允许对多种可能性进行快速参考量。一个静态分析工具能够探查大量“如果……将会……”的假定情况,而不必为所有这些假定进行计算,进而执行这些代码。静态分析技术非常适合于识别安全问题。

⑴ 静态分析工具彻底而一致地进行检查,而不管程序员的检查角度和代码的复杂程度。

⑵ 通过对代码本身的检查,静态分析工具往往能指出安全问题的根源,而不仅仅是指出某种症状。

⑶ 静态分析能够在开发早期发现错误,甚至,在程序首次运行之前就可以发现。及早发现错误,不仅仅减少了修补错误所付出的费用,而且这种快速反馈周期有助于程序的完善。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 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系统;质量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09-02

我省于2008年全面启动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该系统按照《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格式和死因推断的相关规范进行网络直报,按照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和报告[1]。本文通过对我省2011年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省死亡报告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死亡资料 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死亡登记报告系统”。在报告地区浏览页下,按照死亡日期、已终审等统计条件,使用电子表格(Excel)格式导出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河南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简称死亡报告卡),所有死亡信息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1.2 质量评价指标及定义

1.2.1 报告情况 报告情况分三个评价指标,分别为县区报告率、单位报告率和报告及时性。

县区报告率:以省辖市为单位,参与死因网络直报县区占本地区实际县区数的比例。公式:县区报告率=未报告县区数/应报告县区数x100%。

单位报告率:以省辖市为单位,参与死因网络直报的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单位数与本地区实际存在的县及县以上网络直报单位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单位报告率=某年某地区实际报告单位数/应报告单位数×100%。

报告及时性:从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到报告用时长短作为评价报告及时与否的依据,用报告合格率表示。报告死亡病例及时得到报告即属报告合格。公式:报告合格率=从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到报告用时7天之内的死亡病例数/本地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全部死亡病例数×100%。

1.2.2 审核情况 审核情况分二个评价指标,分别为审核率和审核及时性。

审核率:迄今为止已审核卡片数量占本地区全部报告死亡卡数量的比例。公式:审核率=审核卡片数/全部报告的卡片数×100%。

审核及时性:从报告到审核用时长短作为评价从报告到审核及时与否的依据,用审核合格率表示。报告死亡病例及时得到审核即属审核合格。公式:审核合格率=从网络报告到审核用时7天之内的死亡数/本地区已审核病例数×100%。

1.2.3 准确性 死因编码准确性:采用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比例来评价,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比例=常见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卡片数/本地区全部报告的死亡卡数×100%。

国家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通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对根本死因进行编码,死因编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2]:①将不在正常范围内的编码定义为“基本规则错误”,主要包括:编码短于3个字符,编码第四位是既不是小数点也不为空,或者编码长度大于8个字符,或者编码的第1个字符是U字母;②将编码首字母为R者,定义为“症状或体征”类型;③伤害部分仅有内部原因,没有外部原因(编码首字母为S或T),或编码范围在Y10-Y34或编码为Y87.2者,定义为“伤害无外部原因或其意图不明”;④编码为I47.2,I49.0,I46,I50.-,I51.4,I51.5,I51.6,I51.9,I70.9者,定义为“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⑤编码为J96.-,K72.-、或者编码范围在N17-N19,定义为“其他错误如呼衰、肾衰、肝衰”;⑥编码为C76.-,C80.-,C97.-者,定义为“肿瘤未指明位置”。具有以上编码的死亡病例存在着根本死因确定或死因编码的错误,这些错误之外的编码,本文定义为“无明显错误”。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河南省共报告死亡病例173550例,其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37889例,占全省报告死亡病例数的21.83%。

2.2 报告情况

2.2.1 县区报告率 目前,河南省18个省辖市均已实现死亡病例网络直报,但依然存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缺报、漏报的县区。2011年河南省168个县(市、区)有162个参与死亡病例的网络直报,占应报告县区的96.43%;零缺报县区数为6个,占应报县区数的3.57%,见表1。

2.2.2 单位报告率 2011年全省共有740个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其中有722个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参与了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占全省应报单位数的97.57%。仅有1个省辖市低于90%,见表1。

2.2.3 报告及时性 2011年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的死亡病例从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到网络报告的平均时间为10.11天,与规定的报告时间7天相比仍有差距,全省有84.28%的死亡病例在规定时间7天内报告,见表1。

2.3 审核情况

2.3.1 审核率 2011年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99.96%的数据得到了审核,仅有0.04%的没有被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见表1。

2.3.2 审核合格率 2011年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从网络报告到审核平均用时为1.17天,达到了规定的审核时间7天的标准,但依然有2.21%的死亡病例审核时间超过了7天。从网络录入到审核用时中位数为0d,时间最长的为270d。除了信阳市外,其它省辖市审核合格率均在90%以上,见表1。

2.4 准确性 2011年,在已审核的死亡病例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比例为12.29%,各省辖市编码错误分布差异较大。各类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所占比例的结果如下:①症状或体征占3.06%;②伤害无外部原因或其意图不明占0.30%;③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占5.75%,其中有9个省辖市该类错误的比例超过5%;④出现肿瘤未指明位置的比例较低,占0.07%,各省辖市均没有超过0.5%;⑤呼衰、肾衰、肝衰等错误的比例占3.11%,见表2。

3 讨 论

死亡数据通过网络直报,极大的提高了数据报告的及时性,在各地医院死亡的病例在1周内即可通过网络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对于发现和早期控制医院内不明原因传染病提供依据。由于数据报告及时性的提高,数据分析和监测报告撰写的时效性也相应提高,数据利用和数据反馈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本文结果显示,2011年,我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占全部报告的21.83%,高于我国在医院的死亡比例20%[3]。96.43%的县区实现了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有97.57%的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县区实际报告率和单位报告率均高于2011年全国水平(90.49%和48.05%)[4]。但就各省辖市来说,报告质量存在一定差别,大多数省辖市县区报告率均达到100%,而郑州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安阳市、新乡市和许昌市的县区报告率仍较低。这可能与当地的硬件条件、既往死因监测工作基础以及当地的重视程度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各省辖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的组织管理,有效的提高各省辖市的县区报告率和单位报告率。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运行以来最大的特点是显著提高了数据报告的及时性,2011年,我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的及时率为84.28%,低于2011年全国平均水平(85.06%)[4],提示我省医疗机构应当提高网络直报人员收集死亡报告卡和网络录入的及时性。各省辖市报告及时性的不均衡也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应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设立奖惩制度,同时加强对死因网络报告工作的领导和督查力度,提高医疗机构的报告及时性。

对网络报告死亡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审核是县(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保证死亡数据质量的关键[5-6]。2011年,全省仍有0.04%的死亡病例没有得到审核,2.21%的死亡病例审核时间超过了规定期限(7天)。除鹤壁市、焦作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和济源市审核合格率达到100%外,其它省辖市均存在审核不及时现象,这说明应加强对县(区)疾病控预防控制部门的监督指导工作,以提高报告数据的审核率、审核及时性和质量。

死因编码错误是医院死亡网络直报数据中非常严重的问题。WHO关于全球死因质量评估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不明确的编码比例超过20%,那么该数据属于质量差的类别,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数据的利用价值[7]。从分析的几类常见错误编码的比例来看,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出现明显编码错误的比例高达12.29%,该比例超过10%的省辖市高达10个。除上述几类错误外,其它没有明显编码错误者并不能保证其编码一定是正确的,仍有可能存在着死因诊断、死因链填写和死因编码方面的错误。这表明我省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根本死因确定、ICD-10编码等,以提高死因数据的报告质量,切实为开展疾病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WHO.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刘水.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M].第10次修订本3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Colin DM,Doris MF,Mie 1,et al.Counting the dead and what they died from:an assessment of the global status of cause of death data.Bull WHO,2005,83:171-177.

[4] 王宇,高福,等.2011年全国死因监测报告.内部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内部资料,2007.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29-02

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其维权意识也显著提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作为承担医院各项理化检查的医技科室――检验科,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其所提供的数据是临床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应该说由于检验科的医疗差错或者工作缺陷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的为数不多,但是检验报告在医疗纠纷中常常起到促进作用。例如,一项关键性检查项目的报告时间错误,使患方对于整个病历资料不认可,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医院陷于被动状态。虽然是一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却可以成为整个事件的关键。因而检验科工作也需要加强法律意识。

1检验科常见医疗法律问题分析

1.1 检验报告信息存在的问题

检验报告是病历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报告信息直接作为临床医师作出诊断、排除鉴别诊断和实施临床检查和治疗的依据,其作用不可小视。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由医疗机构对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医疗行为与患者的人身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病历资料作为举证的一种证据资料,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准确性。但是由于检验报告的一些基本信息错误,可能导致病历的证明力大大下降,甚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1.1.1 患者基本信息填写错误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疾病诊断等基本信息填写错误,例如:报告录入过程中将患者“张民”错写为“张敏”;年龄“37岁”录为“73岁”;将科室“骨科”录入为“眼科”。这些细微的问题,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对此常常不以为然。但是这些错误会引发患者对检查资料真实性的质疑。不承认是其本人的,医方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证明只是报告的书写错误而不是实质性错误。尽管如此,有时候仍然难以证明,最终导致检验报告不能作为证据资料使用,进而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确立的依据。

1.1.2 检验报告的时间错误由于机器故障,重新调制后没有调制正确的时间,检验报告的时间与实际时间有较大出入。检验结果的时间是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种反应。报告时间错误不能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例如:患者于2006年8月24日20∶00出现心前区疼痛、憋气伴大汗,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查心肌酶显著升高,于8月24日22∶00采取溶栓等治疗后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医疗行为没有明显过错,但由于心肌酶报告为8月23日20∶00,患方以医方在8月23日就发现心肌梗死而没有采取治疗措施,以延误抢救时机为由而引发纠纷。

1.2检验标本数据准确性的问题

检验技师应该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方法,否则可能出现错误的报告数据,误导临床医生作出合理的判断。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有着特殊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标本采集后应该用手紧紧握持,保持和体温同样的环境,并且应立即送检。否则极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容易误导临床医师,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正在进行葡萄糖或者含钾的液体点滴的患者在同侧输液侧采血检查血糖和血钾,检验数值可能造成很高。溶血标本多是由于抽血后没有取下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中。有经验的检验师可能在发现问题后立刻与临床沟通,了解采集和保存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并要求重新检测,以减少检验结果的不正确性。但患者可能因为对重复抽血不理解而产生纠纷。经验不足的检验师可能会把结果直接发送临床,而检验结果会误导临床医师甚至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

1.3 其他原因

包括:①检验报告的报告不科学;②急诊检查而检验科怠慢了,影响结果报告;③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耐心地解答患者的询问,由于态度问题引发纠纷等。

2 检验科医疗纠纷的防范

2.1 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检验报告的证据意识

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局限在某个环节上的。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各个科室的工作其实都是临床工作的一个基础,这些辅助科室(如检验科、影像科)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医疗纠纷的举证是否得力。而恰恰是这些科室作为二线科室对于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很淡漠。因而工作中流露出的一些缺陷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线科室的工作。加强医疗纠纷的防范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科室抓起。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该多参加有关医疗纠纷和病历书写和管理的培训,用法律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具体工作。

检验报告在病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是作出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客观依据。检验报告必须具备证据学的属性,即客观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能导致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依据的丧失。所谓客观真实性,是指检验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检验的时间、送检的标本、标本的来源(即是谁的标本、病案号、所有科室)等。准确性是指所送检的标本符合检验要求,检验操作无误,数值准确无误。完整性是指检验报告应该完整,不能丢失或者缺失。一旦出现检验报告的基本信息错误,将可能导致检验报告的证明力大大下降,甚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检验原始记录是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验结果的记录,更是对检验过程的如实再现,是反映检验质量的直接证据。因此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和保管制度。随着我国法律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加强,使原始记录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1]。

加强法律意识,强调标本仅对所检标本负责,避免因置换标本而使检验科的报告不正确[2]。

2.2 指导临床科室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正确方法

检验科要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报告,所以检验科的质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某些采用特殊方法检验的标本,其采集和保存方法十分重要,应该主动地、经常地指导临床工作者(除临床医护人员外,还包括护工等参与标本采集、保存以及送检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有关知识手册,便于临床检索,通过这些工作力争临床能够提供良好的达标的送检标本,避免因标本质量不合格而重复采集标本,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异常的标本,某项指标对患者而言处在一种相对危险的状态下,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时候应该及时与临床沟通[3],以利于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查、治疗、监护措施。例如:常规生化检查发现血钾高于正常高限,心肌酶显著增高,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明显减低。这些情况应该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与临床沟通,了解病情,而不能等待常规的结果发送。此外,在一些检验结果难以解释时,也应与临床沟通,了解是否存在影响结果的因素,标本采集和保管是否合乎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

2.4 加强检验科质量控制,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可靠准确

检验科质量是关键,规范实验操作,用标准化的方法完成检验操作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根本。同时应该对各项检验的实验误差进行管理,是实现标本质控的重要保证。

2.5 完善检验报告的书写

完善检验报告的书写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形式上的,检验报告应该遵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切忌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对于报告复核过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能涂抹,而应该将错误的用横线删除,但保留字迹清晰可辨,在旁边书写正确的内容。②内容上的完善。检验报告的描述应该力求科学、客观、严谨。例如,血涂片找疟原虫,报告应写:薄(厚)片法,发现(未发现)疟原虫,而不应写:疟原虫检查阴性。骨髓涂片中发现异常形态细胞或者可疑细胞时,应该描述细胞形态,报告诊断,而不要直接写诊断,没有描述[4]。

总之,检验科医疗纠纷的防范是个系统工程,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分析质控结果审核报告报告返回临床的系列环节都应做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切实保证检验质量,强化质量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施根林,丁天鹏.检验科防范医疗纠纷的对策[J].武警医学,2003,14(12):753.

[2]罗爱容.加强检验人员法律意识 切实预防医疗纠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42.

[3]王惠萱.检验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与预防性管理[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3):81.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7

关键词:不良事件;无责;上报系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69

医疗不良事件(medical adverse event)是指医疗相关的损伤,临床诊疗过程中任何及运营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资料显示,3.7%~166%住院病人曾经发生过医疗不良事件,其中35.0%~50.0%的不良事件可以通过系统的介入加以避免。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能促进相关流程的持续改进,从而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能有效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别在当前的医患关系及医疗纠纷比较紧张的现状下,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目前,相当多的医院对不良事件的上报仍然采用纸质文件上报的形式,信息流滞后,即使有些医院采用了信息化的方式,但是只是完成了不良事件的收集工作,无法实现不良事件数据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会给日常的管理活动带来困难,增加工作量以及人力的投入,无法及时做出判断和决策。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不良事件的管理、数据分析和利用,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

1 不良事件的分类

根据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后果分为无伤害、轻度、中度、中度、极重度和死亡6个级别。根据不良事件的类型和要素不同分为12类,包括:(1)跌倒/坠件:非预期情况下,患者身体的某部分接触到地面或其他低处;(2)药物相关事件:包括医嘱、处方、调节、给药错误以及患者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的药品、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等;(3)管路事件:包括管路滑落、自拔和管道接错等事件;(4)职业暴露:包括针刺伤、锐器伤、实验动物咬伤等;(5)检查/病理/切片事件:丢失或弄错标本、部位错误、漏报、错报、迟报结果等;(6)输血相关事件:医嘱开立、备血、储存、传送不当引起的相关事件及输血反应、输血错误等;(7)治安事件:儿童被诱拐或抱错、患者自残自杀、患者家属及来访者之间产生矛盾导致损伤等;(8)公共意外事件:水污染、食物中毒、危化品泄露、电梯故障、停电、火灾、网络故障及医用气体故障等事件;(9)手术相关事件:手术部位错误、手术操作错误、手术患者错误、手术前后诊断明显不符、异物遗留在患者体内、手术并发症等;(10)麻醉、镇静相关事件:与麻醉/镇静方式、部位、过程、药品剂量、药品种类等相关的事件;(11)医疗设备、器械相关事件:各种设备器械本身及辅助装置故障、植入物等引起的相关事件;(12)其他事件。

2 不良事件无责呈报系统的功能模块分析

不良事件无责呈报系统是将上报功能、查询功能、统计功能和分析功能集合在一起,实现了各功能之间的对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根据不良事件的功能将系统分为与之对应的模块,详见图1。

2.1 上报模块

根据不良事件的分类和要素设计不同的上报表单和上报途径,每份表单大多数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填报,表单均由四部分组成:(1)第一部分为上报的共同的要素,即患者姓名、病历号、患者性别、主治医生科室、年龄、诊断等项目组成;(2)第二部分为各事件的主要上报要素,例如给药错误上报要素包括给药途径、药物类型、药物相似性、给药错误类型、给药错误发生的不同阶段、药物ADR、事件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等;(3)第三部分为事件经过,采用5W+1H(Who,When,Where,What,Why,How)的方式进行填写;(4)第四部分为纠正措施,即针对该事件的发生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和减少其发生。

医院工作人员通过登录协同办公平台(OA)后找到对应事件的表格进行填写,不管科主任或护士长是否审核,质管科专职管理人员的OA中都会收到事件上报的提醒,便于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去关注,给出处理意见。不良事件为一般不良事件和近似错误时,在24小时内录入系统即可,如发生警讯事件,立即(30分钟内)电话通知相关执行科室(非工作时间通知行政总值班),并于12小时内录入不良事件系统。

2.2 查询模块

为了实现对不良事件的信息化管理和便于查询,需要对不良事件系统设定检索词,检索词有表单类别,发生科室、发生日期,事件类别、严重度分级、上报者姓名、办理进度等内容。

不同级别的查询者设置不同的权限,医院领导和管理者可以对所有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查询,科主任或护士长查看自己部门上报的不良事件,上报员工仅可查询本人已上报的不良事件。

在系统中可以进行个人资料和密码的设置,基本资料包括中文名、英文名、账号、密码、手机号及电子邮件等。在密码设置栏里可以随时进行密码的更换。

2.3 统计分析模块

按照发生日期、呈现形式(表格、条形图、饼图、散点图)、输出格式(excel/pdf)、事件类别、各类事件、时间(年、月)、严重度进行查询,然后按统计按钮即可。该系统可以统计全院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也可以统计每个科室的上报例数,可以统计每月各类事件发生的例数,还可以对其中一类不良事件进行字段数值的统计等功能。统计结果可以进行导出,导出的形式有单个导出和批量导出,导出的格式有Excel格式和PDF两种。

3 系统的实施

为了鼓励大家积极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医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者给予一定的奖励;(2)对上报者信息保密;(3)每类不良事件采用选择题勾选的方式简化录入;(4)设置草稿箱,当上报事件被中断时,可以进行不良事件的保存,有空时可以继续填写;(5)不定时的征求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对表格进行修订,满足她们的需求;(6)定期对医院员工进行安全文化的培训;(7)在开科和新员工入职前对他们进行不良事件系统上报的培训;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使医院的工作人员重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我院为新建公立医院,仅开业一年不良事件系统中就收到临床一线上报的不良事件400多例,大多数为近似错误,对病人的伤害程度多数为轻度伤害或无伤害。这些事件的上报,对今后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保证病人的安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针对这些不良事件,医教部、护理部、品管部、医事部、信息部等职能部门联合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及时采取措施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制度完善后把培训需求纳入医院的内训计划,成为一线员工的必修课程,例如:医院里发生了3例锐器伤的事件,主要为开启玻璃瓶上的铝盖时,借力于剪刀的帮助,很容易被剪刀割伤或被铝盖划伤,为此,品管部、院感科和护理部集思广益,采用瓶酒瓶开盖的原理,请专业人员打造了多功能的开瓶器,避免了此类锐器伤的发生,图2统计了近一年来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为药物相关事件,检查/病理/切片事件、跌倒/坠件,分别占46%,10%和8%。药物相关事件中61%的为给药近似错误,29%的为药品不良反应,大于10%的为给药错误;检查/病理/切片中71%为申请单检查部位开错,都及时被医技部门拦截掉;跌倒/坠件中44%的跌倒病人发生在神经内科,主要由于自身的健康状况所导致。通过对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主要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改进效果。

在系统实施1年后,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发送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7份,问卷有效率97%,对系统使用的满意度为92.1%。针对问卷中给出的可实施建议,对系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4 讨论

通过医院不良事件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以及相关流程制度的持续改进改进,是增加患者安全重要途径。给医务人员提供一个自由平台,消除上报人员惩罚的顾虑是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关键,针对严重影响患者安全的不良事件成立不良事件改进、监督小组,对相关流程和制度进行修改,持续跟进,不断PDCA(Plan-Do-Check-Act),总结报告与全体医务人员分享,有效地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总之,非惩罚性、保密性、独立性、时效性、专家分析和针对性是不良事件处理的基本原则。

但是,在实际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1)信息上报系统没有患者/家属的上报模块,无法实现患者/家属共享医疗不良事件的模式;(2)尽管卫生部要求各家医院建立与完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但由于报告例数少、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导致这一制度执行的并不是十分理想。

参考文献

[1]哈维超,周亚夫,顾民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0-22.

[2]张文娴,崔妙玲,应燕萍.构建医院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42-1144.

[3]田金徽,杨克虎,曹晓源等.建立国家病人安全报告系统确保病人安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6-8.

[4]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25-427.

[5]郭霞,王立准.护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的改进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22-624.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8

关键词:质量指标;质量监测;质量控制;持续改进

2015年3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了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简称质控)指标(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1],涵盖分析前(6项)、分析中(5项)和分析后(4项)共计15项检验全过程质控指标,以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和规范化。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2019]4号)[2],其中医疗质量相关指标包括检验科两项质控指标,分别是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和室间质评项目合格率。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国卫医发[2020]26号)的通知中,将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控指标(2015年版)(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作为检验科日常质量管理的考核指标[3]。临床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医生开具检验申请单到实验室完成分析检测并发出报告的全过程。检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质为过程控制。根据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体系(ISO15189),通常将过程控制分成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与之对应的医疗质控指标也分为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质控指标。现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检验科2020年1—12月临床检验15项医疗质控指标的监测数据按照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进行分组分析,旨在提升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水平,以便更快、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检验科2020年1—12月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与人工完成统计的15项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控指标。

1.2方法

与年初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评估是否达标,并对资料进行环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追踪持续改进效果,最后对误差进行西格玛(σ)转换,以提升检验科精细化管理水平。σ值是将过程输出的平均值、标准差与顾客要求的目标值、规格界限相关联,是对过程满足顾客要求能力的一种度量。通常将6σ视为最高标准,代表每100万有3.4个缺陷(3.4DPM),3σ是最低可接受水平[4-5]。所有指标均按照《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控目标(2015版)》进行计算[1]。

2结果

2.1、2020年检验前医疗质控指标汇总

全年检验前医疗质控指标除血培养污染率外(σ值为3.4~6.0),波动幅度均较小,结果控制满意。标本类型错误率为0.01%~0.07%,σ值为5.3~5.8。标本容器错误率为0.02%~0.10%,σ值为5.2~5.7。标本采集量错误率为0.06%~0.11%,σ值为5.2~5.4。抗凝标本凝集率为0.16%~0.46%,σ值为4.8~5.1。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为50~85min。见表1。

2.2、2020年检验中医疗质控指标汇总

除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外,其余结果控制均满意。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为100.0%,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为100.0%,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为0.68%(合格率为99.32%),实验室间比对率为100.0%。见表2。

2.3、2020年检验后医疗质控指标汇总

除检验报告错误率外,其余结果控制均满意。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为38~62min。危急值通报率、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均为100.0%。检验报告错误率的σ值为3.5~5.8,危急值通报率的σ值为6,危急值通报及时率的σ值为6。见表3。

3讨论

3.1检验前的医疗质控指标

临床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检验前的质控非常重要[6-7]。有研究表明,分析前阶段是检验差错的主要来源,占46%~68%[8]。此阶段包括检测项目的申请、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虽然该阶段不受检验科直接控制,但可通过检验科的培训与宣传,提升检验前标本的质量,降低错误率。本研究中检验前医疗质控指标监测结果显示,6项指标中有5项控制满意,考虑原因如下:(1)定期与临床举办沟通会。(2)每年对护士进行标本采集培训。(3)向临床科室发放《检验用户手册》和《标本采集及运送指南》并定期更新。其中控制不满意的指标为血培养污染率,全年波动范围为0~2.60%,σ值的波动范围为3.4~6.0,结果虽然在控,但2月的血培养污染率为2.60%,波动幅度较大,考虑原因如下:(1)2020年2月血培养送检总数114瓶,总数远低于其他月份。(2)2月有1例血培养标本需氧瓶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厌氧瓶培养出革兰阳性杆菌,该血培养标本为导管血,考虑标本污染可能性大,但此后临床未再次送检复查。(3)2月以后建议临床送检双侧双套血培养。后几个月的监测数据显示,血培养污染率不超过0.68%,说明持续改进工作有一定成效。

3.2检验中的医疗质控指标

检验中是指从标本验收合格到分析检测完毕的全过程。此阶段应做好标本的验收和预处理,建立稳定可靠的检测系统,做好仪器维护、保养、定期校准及室内质控,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各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实施的室间质量评价等工作。本研究检验中医疗质控指标监测结果显示,5项指标中有4项控制满意,控制不满意的指标为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波动范围为1.9%~7.0%,结果虽然在控,但3月和4月都为7.0%,波动幅度较大。可能是由于仪器操作人员及相应质控人员不固定,每位操作者质控水平有差异,造成偶然误差偏高。改进办法:(1)加强人员质控方法培训,提升操作人员质控水平;(2)要求每台仪器质控人员相对固定。后几个月的监测数据显示,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不超过3.5%,说明持续改进工作有一定成效。

3.3检验后的医疗质控指标

工作错误分析报告范文9

【Key words】 Adverse events management; Quality of care indicators;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2.026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护理质量指标中不良事件主要是在诊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异常事件[1-2],是相对于正常医疗过程和结果而言的,指非疾病性所造成的事件。本文主要采用护理质量指标对不良事件做出分类,从中分析不良事件的轻重急缓,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分析,根据其护理的情况和特点,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护理的质量,使护理工作得到有效改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6-12月期间护理工作人员上报的105例不良事件。其中,100例不良事件有各个科室共10个护理单元。主要有内科、妇产科、急诊室、门诊楼、西一院、神经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康复理疗科和东门诊10个护理单元组成。

1.2 方法 主要运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调查本院上报的105例护理不良事件。对调查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不良事件的发生地点、当事人、情况、时间、结果等一些资料。本文主要根据省卫生部门所的护理质量指标中的所有项目,其中有14项的基础护理质量指标以及47项专科护理的质量指标。在专科护理的指标中主要有对NICU以及血液净化和糖尿病等的护理质量指标,而不良事件分类依据临床护理质量指标内14项基础护理质量指标展开,分为误吸、针刺伤、药物措施、压疮及跌倒等[3]。再按照事件的发生严重程度来分为4个等级,主要有:(1)隐患事件,即事件的错误情况发现的及时,从而避免造成事实;(2)警告事件,主要是指在护理中出现非预期性的死亡情况,以及非疾病性的自然过程中形成了功能性永久丧失情况;(3)未造成后果性事件,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错误,但未实质性给患者造成伤害和各种机能性的损害情况;(4)不良事件,这种事件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当中,由于治疗中疾病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功能性的损害等情况。本文主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和论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分析 通过总结,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护理不良事件占比最多的是用药错误,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护理不良事件(P

2.2 护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分析 对护理不良事件中按照严重程度分为四种,依次为警告事件、隐患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及不良事件。对比可知,不良事件及未造成后果事件占比均显著高于隐患事件与警告事件(P

2.3 不良事件中护理工作人员相关情况分析 不良事件中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情况及其本人的学历等情况具体见表3。从表中可知,护理工作人员职称为护士占比显著高于护师、主管护师(P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指的伤害事件并非是原发性疾病所致,而是因为医疗护理行为中的不当之处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或是患者死亡,或在离院时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等现象[4-5]。护理不良事件可分为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与可预防性不良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多会造成严重后果,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且会对医院声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临床中应对护理不良事件予以有效预防[6-8]。

在本次研究中,本院通过总结分析2014年6-12月期间护理工作人员上报的105例不良事件相关情况,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从本院的工作规章制度上看,并没有采用惩罚性的措施对不良事件进行上报制度,而是鼓励护理工作人员积极实时上报。在出现不良事件时,有关当事人要及时地报告给当班的护士长,还应积极填写有关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报告单,详细地对发生的事件情况进行记录,把事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过程和结果等各种信息记录完整[9]。然后由护士长着手调查不良事件产生的根源,以及在事件发生的各种管理上的漏洞和各种因素等情况,再由科室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再上报给护理部。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重大情况以及突发性、紧急性等情况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及面临的环境进行口头上报,通过各级上报,直接对院长进行报告[10]。最后,在针对各种不良事件的情况,各个科室的护士长要组织各个成员进行不良问题和事件的分析和研讨会,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提出一些改进和优化策略[11]。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105例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30例,占比28.57%;非计划性拔管18例,占比17.14%;锐器伤9例,占比8.57%;跌倒16例,占比15.24%;走失14例,占比13.33%;抽血错误8例,占比7.62%;输液反应4例,占比3.81%;医源性皮肤损伤6例,占比5.71%。经过对比,护理不良事件占比最多的是用药错误,其发生率高于其他护理不良事件(P

另外,本院对护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展开了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警告事件占2例,占比为1.90%,不良事件占49例,占比46.67%,未造成后果事件占41例,占比39.05%,隐患事件占13例,占比12.38%。对比可知,不良事件及未造成后果事件占比均显著高于隐患事件与警告事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