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7 15:00:33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一、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

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四、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95-03

一、概述

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之后兴办的第二个水利专业,2006年经教育部审批,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7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按照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这些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这版培养计划安排是56学时(3.5学分),没有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006版培养计划应用一年后,到2008年开始对2006版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制订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知识更新性都较强的特点,将2008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调整为48学时(3学分),另外增设了1周(1学分)的课程设计。依据新修订的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开始实施433核心课程建设计划,433核心课程包括4门公共基础课、3门专业基础课和3门专业课。其中,《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成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433核心课程之一,经过2年的建设,该课程顺利地通过了学校433核心课程的验收,目前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优化完善阶段。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建设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计任务书、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1.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电力学科为主的“大电力”特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要为“水电”做基础性工作的宗旨,在2006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规定。要求掌握水资源评价的概念、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和评价、区域的水资源及水质评价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水预测,以及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初步了解水资源分配及优化配置的模型和方法,掌握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经验和制度方法等。

2.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朱岐武主编,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主要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编写完成的。(2)高桂霞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适合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3)李彦彬等编写,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该教材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材中也包含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教材主要有:(1)左其亭等编著,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评价、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2)董增川主编,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该教材包含了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特点,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及方法,水资源需水预测、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综合规划、管理及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等内容。(3)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工作的工具书[1]。这些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基本涵盖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更关键的是内容一定能反映最新的相关理论或技术方法,鉴于此,笔者主编了华北电力大学《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校内教材,该教材突出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一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内容方面包含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综合评价等,着重介绍评价的数据资料准备、评价的程序,评价的新方法中包括物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属性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等6种方法;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增加了目前我国最新的水资源最严格管理以及“三条红线”制度等方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新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及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将不断出现。

3.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强化“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依据一周5天的设计周期编制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其内容包含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基本数据资料、课程设计要求以及时间安排等设计内容,具体包括水文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处理、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可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量的计算及预测、供水需水平衡分析、水资源管理对策和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4.教师队伍建设。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3~4名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教学的教师团队,由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老师投入到一线教学的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该课程的不同的理解方面,使课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使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课程学时数较少。我国高等学校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下,基本都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数[2]。一般3学分都是48学时,要想把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等全面详细地教授给学生,难度比较大,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补充很多课外的基础知识,比如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价理论方面的教学要求;补充优化原理与方法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学习等;补充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水资源数量评价方面的学习等。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由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规范等,但高校的专业课教材一旦选定就要使用几年,难免出现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情况发生,其教学内容还偏重于传统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的讲解,而对诸如水安全评价、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制度建设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介绍较少,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当前学科发展进程[1]。

3.学科交叉性较强。随着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门理论内容交叉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涉及到水与资源、水与环境、水与生态、水与经济、水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3S”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4.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较低。从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听课中只是去记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程,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水资源问题去寻求和思考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或措施,主要是为了期末考试的试题而去听课,这样就使得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而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而去学习,缺少对目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水资源管好、用好提出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改革

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上几方面问题,笔者逐渐从教材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试方式的改革和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教材改革。如前所述,笔者编制了一本校内教材,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材中来,比如在需水预测中,对于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加入了改进的湿周法、Tennan法、以及流量历时曲线法等[3];对于水资源管理中的加入了水权理论以及我们国家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理论的“三条红线”制度等,以尽量减少教材与实际工作的滞后性。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学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讲义、电子课件、水资源水工程方面的录像、图片、以及多媒体PPT课件等,尽量将比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难以理解的技术方法等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和明白,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课时的不足[2]。

3.考试方式的改革。为了防止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和公式,以应付期末考试的试题,我校改革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老师统一命题或自命题的方式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内容要包括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其中摘要必须在200~300字之内,而且要有研究意义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参考文献在20~30篇以上,而且英文文献要占一半左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为撰写毕业学位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本科生参加各种竞赛、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

4.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由于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发现跟水有关的问题,先后指导10多名学生根据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项获得部级优秀的好成绩,而且以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发表的SCI或EI收录学术论文3篇,增强了学生学习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兴趣。

五、结语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课程教学经验,本文对这门433核心课程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考试方式以及如何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按照《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拓展和必要补充,逐渐培养学生对水资源专业领域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撰写课程论文逐步实现本科生独立完成学术文献的总结和综述、完成研究方法的实现、研究结果的阐述以及研究结论的得出的能力,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明,左其亭,李桂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2]黄健,潘法康.《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9,(11):162.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3

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就业方向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主要课程自然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水利工程、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资源学、地下水文学、环境化学、水利法规。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三条红线”;管理

201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水资源论证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联系紧密,笔者现就两者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谈谈个人浅见。

1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和依据

1.1 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所有法律、法规、规章都用简称)第48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水资源论证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水许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置条件,是加强水资源事前管理,有效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源头的重要手段,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提供技术咨询意见,保证取水许可科学、合理审批。

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该《办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即三个目的:一是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分析论证建设项目用水量合理性;二是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建设项目退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影响进行论证分析;三是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开展水资源论证,不能理解为不让当事人用水,或让当事人少用水,而是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保障当事人的合理用水。

1.2 依据

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11条第2款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由具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论证报告书应当包括取水水源、用水合理性以及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这是国家行政法规对建设项目需进行水资源论证作出的规定。

2002年3月,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对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单位(以下简称业主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这是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发改部门出台的、建设项目取水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的直接依据。

2 水资源论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现行水资源论证规定缺项

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从标题就可看出水资源论证的局限性,限定为“建设项目”。《水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这一重要的、从源头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水资源论证制度,尚未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予以推行。

2.2 重论证,轻监管

当下,全国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论证工作较为重视,水资源论证制度执行较好,一般都能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取水许可的前置条件;但取水许可、排污口许可的后续监管较弱,建设项目用水保证率及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要求,取水地点,水源类型,取水口设置情况,建设项目废污水浓度、排放方式、排放总量、排污口设置情况,事前论证较严,事后监管较弱,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

2.3 水资源管理人员不足

目前国家、流域机构层面水资源管理机构、人员相对较多,且还有科研、设计等单位,省级次之。到了县一级,基本就没有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的状况。以云南为例,在128个市、县中,设立水资源管理专职机构的县不多,我们县2002年就组建了水资源管理中心,专职人员5人,属事业编制,10年多的管理结果证明,用水总量得到控制,用水效率有所提高,河道污染得到控制,但还是存在事多人少,监管不到位的局面。

3 水资源论证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三条红线”涵盖了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互为支撑、紧密关联,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条红线的缺失,都无法有效控制水资源社会循环全过程,难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证则是“三条红线”管理的重要基础,没有水资源论证这个基础作支撑,“三条红线”管理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1 没有水资源论证,就不能有效控制用水总量

《水法》第47条规定:“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现的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约束,在承载能力内,通过合理、高效用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作为“三条红线”的首条红线,决定了其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龙头地位。《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规定: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依据水文资料系列,分析不同保证率的来水量、可供水量及取水可靠程度。这一规定,就是对建设单位取用水总量进行科学论证,在技术上严格把关。

3.2 没有水资源论证,就不能有效控制用水效率

今后水资源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可开发水资源量是有限的,一个地区的用水总量是限定的,根据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用水总量不能突破、红线不可“触碰”。而节约用水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的不足,减少废污水排放量,投入小,见效大。据测算,少用lm3水,可减少O.7m3污水排放、少污染28m3的清洁河(湖)水资源。如少用100万m3水,就会少产生70万m3污水,少污染2800万m3。清洁水;可节约污水处理费42万元(处理1方污水按0.6元计算)。而建设一个100万m3。的供水工程,则需投资1000万元(按l:10计算)。节约用水,既控制了用水总量,又减少了污水排放;既节省了开源投入,又减少了治污费用,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因此,用水效率控制在“三条红线”中居主导、核心地位。开展水资源论证,就是对建设项目用水量合理性、用水过程及水平衡、产品用水定额、生活用水定额及用水水平、节水措施与节水潜力等进行分析论证,使建设项目在源头就采取节水措施,从而提高用水效率。

3.3 没有水资源论证,就不能有效限制水功能区纳污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限制纳污红线控制指标,促进水资源保护,改善水质。水资源论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建设项目退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退水系统及其组成概况,污染物排放浓度、总量及达标情况,污染物排放时间变化情况,对附近河段环境的影响,排污口设置是否合理。就是从水资源论证源头上把好关,为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提供技术支撑。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法规体系

《水法》确立取水许可制度后,国家尚未制定水资源论证行政法规,仅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部门规章,立法层级较低。同时,《水法》第23条第2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的规定没有得到落实。建议提高水资源论证的立法层级,开展《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条例》的立法工作。修订现行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纳入水资源论证范围,从源头上抓好水资源论证。

4.2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一项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水资源论证工作涉及发改、环保、国土资源、规划等部门。建议建立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水资源论证工作,积极推进把水资源论证作为相关部门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形成水资源论证管理的强大合力。

4.3 建立管理机构

制度是根本,执行是关键。随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加快推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队伍已迫在眉睫。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要求,为成立水资源管理中心、节约用水办公室等水资源机构提供了契机。

4.4 加强执法监督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刚性前置条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资源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一律不得批准;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的建设项目,一律责令停止。做好行政许可后评估等后续监管,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坚决查处和制止非法取水、擅自建设取水设施、擅自建设排污口、拒缴拖缴水资源费等水事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

结语

水资源论证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没有水资源论证基础作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就难以推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制度。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前沿 水科学 水文水资源 环境水利 农田水利

水科学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期人类极为关注的课题之一。自然界中水演化规律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对天然水影响的日益加剧,致使水问题愈加突出,从而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高新技术在水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水科学的研究进程。本文分析了水文水资源、环境水利、农田水利等学科在21世纪初研究的前沿问题。

1 水文水资源

水文水资源学科分为水文极值理论与计算、水文预报理论与方法、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理论与方法等3个方向,目前是水科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

水文学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大气、植被、地表、土壤及含水层中的水分运移和相互间的水分转化[1]。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有:空间分布问题、水文尺度问题、稳定化数值算法问题、分布参数计算、区间入流反演、单宽入流过程的反推等。引入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有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模型、遗传算法、分形、混沌理论等。水文预报方法中数学模型的研究由黑箱模型发展到概念性模型,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性模型的参数识别、模型参数的实时矫正技术;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应计算机软件、高性能微机工作站及数字地形高程(DEM)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与水文水环境有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变为可能,开始出现了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和半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等新的洪水预报模型,其中,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将在近几年内有较快的发展。今后水文学的主攻方向将是区域尺度大气输入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相耦合、新技术体系在流域水文学上的应用以及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地表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情况[1]。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直是水资源高效利用需要讨论的议题之一,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以及洪、涝、旱等灾害的不断出现,使得该分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使水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使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众多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在分析流域水位径流资料的基础上修建防洪功能水库,通过建立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减少灾害损失的发生,同时也考虑洪水资源化,将洪水引入到适当地方储存起来,供缺水时使用。长距离调水是我国解决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北方城市严重缺水的重要手段,由此而来的如何合理建立水市场便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有关水权、水价的形成机制以及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成为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沿课题,这一领域也体现了水资源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流域水资源管理从水资源工程的多目标开发和统一管理,逐渐发展为集地下水、地表水、湿地、水生生态系统于一体,统筹规划设计、实施和保护的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以水资源系统工程、大系统多目标优化理论、决策分析以及协商理论和对话机制为基础建立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水资源统一协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开源节流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主要途径。城市雨水资源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节水思路。现在城市雨水大多是通过下水道直接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中,在雨量较大时,常常造成排水不畅,引起城区滞水,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能将这部分雨水充分利用,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将起到双重作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是科学家们所热切关注的话题,目前多从野外试验、示踪剂、模型模拟和仪器测量等方面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交错带上发生的各个过程及地下水在质和量上的相互作用。

数字地球、数字流域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水文水资源科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或称为“3S”系统,在水文水资源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应用,使得开发整个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对洪水演进和淹没进行三维空间的动态模拟仿真系统成为可能,这些技术的发展无疑对防洪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环境水利

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水利学科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到河流水环境、非点源污染防治及治理、水污染处理工程等方向。

河流水污染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河流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有必要加强河流水质管理、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加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研究河流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跟踪研究水环境质量因子在河流中的变化情况,预测河流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②河流水环境不确定性风险研究是世界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由于河流的多用途性,使得河流水环境经常会遭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破坏,而这种破坏是带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因此给河流水环境的风险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建立河流生态环境预警系统。与河流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相对应,如果某个或某些水环境质量因子的发展趋势向着河流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方向发展,并接近生态环境可允许的边缘时,通过发出警报,使人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理;④河流水体的动态耗氧、复氧机理。研究河流的变化应尽量接近河流的天然情况,河流水体的动态耗氧、复氧过程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研究河流水体的动态耗氧、复氧机理对于正确认识河流水体中氧气的耗用情况,进而研究河流水质的发展变化机理有重要意义;⑤江河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定量化理论和应用研究。江河生态环境是江河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生态关系,研究江河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对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确定人类可引用的河水数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非点源污染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和如何对污染物进行治理等方面。由于非点源污染需要综合和显示各种空间信息,利用GIS对空间数据的处理能力及模型的模拟能力,可研究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文和水质的影响。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磷等元素的削减能力,为减轻和控制富营养化提供依据。对湿地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机理研究将对非点源污染的治理起到积极作用。

水污染处理工程方向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地下水污染是水污染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离子和有毒有害有机物,据调查,超过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士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技术基本上分两类:物理化学类型和生物学类型。物理化学类型包括隔离、泵抽取、地上处理、士壤清洗、萃取、固化和稳定化等;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地上生物处理和地下现场生物修复等。物理化学类型能够彻底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其缺点是严重影响士壤的结构和地下水所处的生态环境,而且成本非常高;相比,现场生物修复技术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但是修复过程非常缓慢,效率低。目前出现了一种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既能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而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成为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7]。水污染治理机理研究集中在:微生物措施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保护水源;研究曝气生物滤池中的气液固三相流,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研究深层均质滤料滤池处理微污染水的氧化机理等方面。此外,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估、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也是环境水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3 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研究以农田节水、作物高产为中心,涵盖了节水灌溉理论与方法,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灌溉排水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土壤水与作物关系问题的研究是农田水利研究的基础,围绕着农田土壤水分的转化问题与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土壤水研究现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如水热和溶质的耦合运移,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运移等。其研究特点亦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从点的研究走向面(或区域)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推进到应用研究。土壤水运移机理研究目前集中在优先流、土壤水参数的测定和确定、土壤水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水分运动的随机模型等几个方面。

为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状况或为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增加用水者的经济效益或减少劳动力和动力消耗而采取的节水措施主要有:①输配水过程:渠系改建、渠道防渗、管道化输水灌溉、灌区现代化管理;②田间输水过程:水平畦田灌、喷灌、滴灌、渗灌、小管出流、波涌灌(浑水波涌灌)、膜上(下)灌、有限灌溉(限水灌溉、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集雨灌溉;③作物吸收转化过程:坐水种、机械保墒、化学保墒、秸杆(薄膜)覆盖等。近来,节水灌溉出现的新概念、新方法还有:地下滴灌、微喷灌、节水控盐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微咸水灌溉[2]等。

灌区现代化管理是获得灌区系统的最优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良好手段。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都需要加强灌溉排水系统的集中管理。自动化、GIS、GPS、R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灌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首先要有灌溉工程控制设备的自动化,其次有先进的系统运行软件对系统控制问题进行决策,从而建立灌区现代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指导灌溉用水过程。

水平畦田灌是田面非常平整条件下的畦灌,要求供水流量大、土地平整精度高。用传统技术难以满足其精度要求,必须在进行大地测量后,采用激光平地技术。该技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被称为是地面灌溉最重要的进展之一[8]。波涌灌溉利用了致密层在发展中不断减小田面糙率与土壤入渗特性这一客观规律,逐次为以后各周期的灌溉水流创造了一个加速水流推进与提高减渗效果的新界面。浑水波涌灌溉则是利用含沙量较高的水进行波涌灌概,能够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4]。地下滴灌是目前节水效应最为显著的灌水方式之一,它具有微灌的所有优点,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效果明显,将农、水和生态等学科交叉融合,统一考虑地下滴灌技术参数组合与作物生长发育和水肥利用的关系,能较好地协调土壤水、肥、气等状况,防止土壤板结,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提高水肥利用率及根区水分养分运移过程的效率为目标进行的地下滴灌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试验研究。微喷灌具有节水、调节田间小气候等特点,缺点是受风影响大,飘逸损失多。目前,国内外微喷灌工程对水滴分布函数、飘逸蒸发系数研究不够。节水控盐灌溉制度设计模型以作物生长对土壤水盐状态的响应为依据,在分析作物水盐模型和大田水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是节水灌溉制度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5]。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是一种局部根系受累时既能满足作物水分需求,又能控制蒸腾耗水的农田节水调控新思路[6]。微咸水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实施微咸水灌溉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开辟新的灌溉水源、缓解我国北方缺水状况将有重要意义。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也叫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采取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达到农作物高产高效的成套技术。是一项包括水源、输水、田间供水、生物和管理等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工程[8]。该技术体系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在排水控制涝渍和盐碱化方面,目前采用的方法有明沟排水、竖井排水、二元结构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竖井排水、暗管排水、辐射井排水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田块、排域的排水模数等方面。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的不同尺度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节水评价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4 小结

水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的对象已经向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的深层次发展,研究的尺度也呈现区域、流域、全球平行发展的态势,各尺度的转换问题研究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水科学与多学科的交叉仍然是水科学由理论转向实际的重要手段,高科技领域在水文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水资源评价已发展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不仅进行水量评价,而且包括水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经济、水资源管理等全方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水环境问题的研究中,点污染、线污染和面污染研究并举,并以非点源污染的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开拓;加强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开发研制具有水文过程模拟、水污染控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功能的流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软件等。

参 考 文 献

[1] 刘苏峡.世纪之交的水文研究.水科学进展.2001,12(1).

[2] 沈振荣,等.节水新概念——真实节水的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4.

[3] 彭盛华,等.GIS技术在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水科学进展,2001,12(2).

[4] 王文焰,等.浑水波涌灌溉的节水机理与效果.水利学报,2001,(5).

[5] 张展羽.节水控盐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J].水利学报,2001,(4).

[6] 史文娟,等.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供水的节水机理及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1,12(2).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6

1水文水资源

水文水资源学科分为水文极值理论与计算、水文预报理论与方法、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理论与方法等3个方向,目前是水科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

水文学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大气、植被、地表、土壤及含水层中的水分运移和相互间的水分转化[1]。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有:空间分布问题、水文尺度问题、稳定化数值算法问题、分布参数计算、区间入流反演、单宽入流过程的反推等。引入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有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模型、遗传算法、分形、混沌理论等。水文预报方法中数学模型的研究由黑箱模型发展到概念性模型,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性模型的参数识别、模型参数的实时矫正技术;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应计算机软件、高性能微机工作站及数字地形高程(DEM)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与水文水环境有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变为可能,开始出现了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和半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等新的洪水预报模型,其中,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将在近几年内有较快的发展。今后水文学的主攻方向将是区域尺度大气输入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相耦合、新技术体系在流域水文学上的应用以及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地表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情况[1]。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直是水资源高效利用需要讨论的议题之一,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以及洪、涝、旱等灾害的不断出现,使得该分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使水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使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众多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在分析流域水位径流资料的基础上修建防洪功能水库,通过建立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减少灾害损失的发生,同时也考虑洪水资源化,将洪水引入到适当地方储存起来,供缺水时使用。长距离调水是我国解决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北方城市严重缺水的重要手段,由此而来的如何合理建立水市场便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有关水权、水价的形成机制以及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成为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沿课题,这一领域也体现了水资源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流域水资源管理从水资源工程的多目标开发和统一管理,逐渐发展为集地下水、地表水、湿地、水生生态系统于一体,统筹规划设计、实施和保护的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以水资源系统工程、大系统多目标优化理论、决策分析以及协商理论和对话机制为基础建立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水资源统一协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开源节流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主要途径。城市雨水资源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节水思路。现在城市雨水大多是通过下水道直接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中,在雨量较大时,常常造成排水不畅,引起城区滞水,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能将这部分雨水充分利用,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将起到双重作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是科学家们所热切关注的话题,目前多从野外试验、示踪剂、模型模拟和仪器测量等方面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交错带上发生的各个过程及地下水在质和量上的相互作用。

数字地球、数字流域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水文水资源科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或称为“3S”系统,在水文水资源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应用,使得开发整个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对洪水演进和淹没进行三维空间的动态模拟仿真系统成为可能,这些技术的发展无疑对防洪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环境水利

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水利学科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到河流水环境、非点源污染防治及治理、水污染处理工程等方向。

河流水污染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河流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有必要加强河流水质管理、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加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研究河流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跟踪研究水环境质量因子在河流中的变化情况,预测河流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②河流水环境不确定性风险研究是世界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由于河流的多用途性,使得河流水环境经常会遭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破坏,而这种破坏是带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因此给河流水环境的风险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建立河流生态环境预警系统。与河流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相对应,如果某个或某些水环境质量因子的发展趋势向着河流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方向发展,并接近生态环境可允许的边缘时,通过发出警报,使人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理;④河流水体的动态耗氧、复氧机理。研究河流的变化应尽量接近河流的天然情况,河流水体的动态耗氧、复氧过程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研究河流水体的动态耗氧、复氧机理对于正确认识河流水体中氧气的耗用情况,进而研究河流水质的发展变化机理有重要意义;⑤江河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定量化理论和应用研究。江河生态环境是江河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生态关系,研究江河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对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确定人类可引用的河水数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非点源污染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和如何对污染物进行治理等方面。由于非点源污染需要综合和显示各种空间信息,利用GIS对空间数据的处理能力及模型的模拟能力,可研究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文和水质的影响。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磷等元素的削减能力,为减轻和控制富营养化提供依据。对湿地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机理研究将对非点源污染的治理起到积极作用。

水污染处理工程方向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地下水污染是水污染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离子和有毒有害有机物,据调查,超过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士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技术基本上分两类:物理化学类型和生物学类型。物理化学类型包括隔离、泵抽取、地上处理、士壤清洗、萃取、固化和稳定化等;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地上生物处理和地下现场生物修复等。物理化学类型能够彻底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其缺点是严重影响士壤的结构和地下水所处的生态环境,而且成本非常高;相比,现场生物修复技术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但是修复过程非常缓慢,效率低。目前出现了一种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既能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而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成为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7]。水污染治理机理研究集中在:微生物措施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保护水源;研究曝气生物滤池中的气液固三相流,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研究深层均质滤料滤池处理微污染水的氧化机理等方面。此外,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估、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也是环境水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3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研究以农田节水、作物高产为中心,涵盖了节水灌溉理论与方法,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灌溉排水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土壤水与作物关系问题的研究是农田水利研究的基础,围绕着农田土壤水分的转化问题与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土壤水研究现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如水热和溶质的耦合运移,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运移等。其研究特点亦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从点的研究走向面(或区域)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推进到应用研究。土壤水运移机理研究目前集中在优先流、土壤水参数的测定和确定、土壤水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水分运动的随机模型等几个方面。

为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状况或为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增加用水者的经济效益或减少劳动力和动力消耗而采取的节水措施主要有:①输配水过程:渠系改建、渠道防渗、管道化输水灌溉、灌区现代化管理;②田间输水过程:水平畦田灌、喷灌、滴灌、渗灌、小管出流、波涌灌(浑水波涌灌)、膜上(下)灌、有限灌溉(限水灌溉、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集雨灌溉;③作物吸收转化过程:坐水种、机械保墒、化学保墒、秸杆(薄膜)覆盖等。近来,节水灌溉出现的新概念、新方法还有:地下滴灌、微喷灌、节水控盐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微咸水灌溉[2]等。

灌区现代化管理是获得灌区系统的最优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良好手段。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都需要加强灌溉排水系统的集中管理。自动化、GIS、GPS、R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灌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首先要有灌溉工程控制设备的自动化,其次有先进的系统运行软件对系统控制问题进行决策,从而建立灌区现代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指导灌溉用水过程。

水平畦田灌是田面非常平整条件下的畦灌,要求供水流量大、土地平整精度高。用传统技术难以满足其精度要求,必须在进行大地测量后,采用激光平地技术。该技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被称为是地面灌溉最重要的进展之一[8]。波涌灌溉利用了致密层在发展中不断减小田面糙率与土壤入渗特性这一客观规律,逐次为以后各周期的灌溉水流创造了一个加速水流推进与提高减渗效果的新界面。浑水波涌灌溉则是利用含沙量较高的水进行波涌灌概,能够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4]。地下滴灌是目前节水效应最为显著的灌水方式之一,它具有微灌的所有优点,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效果明显,将农、水和生态等学科交叉融合,统一考虑地下滴灌技术参数组合与作物生长发育和水肥利用的关系,能较好地协调土壤水、肥、气等状况,防止土壤板结,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提高水肥利用率及根区水分养分运移过程的效率为目标进行的地下滴灌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试验研究。微喷灌具有节水、调节田间小气候等特点,缺点是受风影响大,飘逸损失多。目前,国内外微喷灌工程对水滴分布函数、飘逸蒸发系数研究不够。节水控盐灌溉制度设计模型以作物生长对土壤水盐状态的响应为依据,在分析作物水盐模型和大田水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是节水灌溉制度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5]。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是一种局部根系受累时既能满足作物水分需求,又能控制蒸腾耗水的农田节水调控新思路[6]。微咸水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实施微咸水灌溉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开辟新的灌溉水源、缓解我国北方缺水状况将有重要意义。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也叫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采取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达到农作物高产高效的成套技术。是一项包括水源、输水、田间供水、生物和管理等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工程[8]。该技术体系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在排水控制涝渍和盐碱化方面,目前采用的方法有明沟排水、竖井排水、二元结构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竖井排水、暗管排水、辐射井排水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田块、排域的排水模数等方面。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的不同尺度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节水评价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4小结

水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的对象已经向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的深层次发展,研究的尺度也呈现区域、流域、全球平行发展的态势,各尺度的转换问题研究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水科学与多学科的交叉仍然是水科学由理论转向实际的重要手段,高科技领域在水文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水资源评价已发展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不仅进行水量评价,而且包括水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经济、水资源管理等全方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水环境问题的研究中,点污染、线污染和面污染研究并举,并以非点源污染的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开拓;加强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开发研制具有水文过程模拟、水污染控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功能的流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软件等。

致谢:本文除如下参考文献外,还参考了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学科有关申请书的申请材料及部分专家评议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刘苏峡.世纪之交的水文研究.水科学进展.2001,12(1).

[2]沈振荣,等.节水新概念——真实节水的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4.

[3]彭盛华,等.GIS技术在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水科学进展,2001,12(2).

[4]王文焰,等.浑水波涌灌溉的节水机理与效果.水利学报,2001,(5).

[5]张展羽.节水控盐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J].水利学报,2001,(4).

[6]史文娟,等.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供水的节水机理及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1,12(2).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水资源用途;用水矛盾;和谐论;解决途径;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3010605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水。然而,真正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极为有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1]。同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一些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方式也导致了许多水问题的产生;这些现象是造成当前水资源利用矛盾的主要原因。为了缓解水资源利用矛盾,适应各行业和谐发展需求,必须从系统理论角度寻找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矛盾解决途径,这样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于水资源利用矛盾,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Ndalahwa F.Madulu对坦桑尼亚水资源利用矛盾进行了研究,认为是该国水资源短缺加剧了各用水部门间矛盾,并指出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水源、多样化种植作物等方法解决矛盾[2];布里安·兰多夫·布伦斯指出,用水矛盾广泛存在于农业、工业、城市用水以及其它用水需求中,各部门间激烈的用水矛盾对目前用水协调体制产生了严重挑战[3];傅尔林指出水资源多用途性及其复杂的外在性,决定了配置方式不可能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某个均衡点,应根据水资源不同属性,选择相应的多形式的配置方式[4];2006年,汪恕诚部长指出要树立统筹发展理念,要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确保生活用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维护河流健康[5];许敬从水用途的综合管制、水用途的分类管制和水用途的变更管制三个方面构想了水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框架[6]。总的看来,目前关于水资源利用矛盾研究定性研究较多,需进一步完善量化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和谐论理论引入水资源利用矛盾研究,提出一定的解决途径,并以郑州市为例做了一定工作,以期能达到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1水资源多种用途及存在的矛盾

水是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因此具备了多种多样的用途。在日常生活中,水被用于人类生活饮用、洗澡、洗涤衣物、冲洗厕所、市政绿化等;在工业生产中,水被应用于产品原料生产、产品处理加工、工业冷却、洗涤等;在农业生产中,水被用于灌溉作物、牲畜饮用、发展渔业、林业、食品蔬菜加工等;此外,水还是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所不可或缺的资源。

由于水的多用途性,也导致了许多用水矛盾,归结起来主要包括:(1) 由于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段内,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需水量是不断增加的,导致需水与供水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2) 由于水资源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水,这就导致各用水部门为争夺有限水资源而产生矛盾,例如为了发展工业,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恶化等;(3)由于一些地区间存在河流水系联系,这些地区的用水来源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一河流、水库或其他水源,不同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为了从这些共同水源地取得更多用水权利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例如,黄河流域各省为争夺黄河水水权曾引发激烈矛盾,为此国务院专门制定了相关的用水分配方案来解决这一纷争;(4) 由于水资源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水质不断下降,而同时许多用水部门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这就导致许多行业用水水质达不到要求,阻碍其健康持续发展,这也会产生一定的水资源利用矛盾。

2和谐论主要论点及应用

2.1和谐论简介

2.1.1和谐论的主要观点

“和谐”是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关系而采取的行动[7]。和谐论是研究“和谐”行为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定义为:和谐论是研究多方参与者共同实现和谐行为的理论和方法[8]。

和谐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能够很好处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问题的思想理论。其主要论点有:(1) 提倡“以和为贵”的思想,“和谐”是和谐论的思想理论基石;(2) 提倡理性地认识各种关系间存在的矛盾,允许“差异”的存在,倡导用和谐的态度来处理各种不和谐因素和问题;(3) 坚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4) 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辩证唯物关系,认为应该把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协调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基础;(5) 坚持系统的观点,提倡采用系统论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和谐关系问题[910]。2.1.2和谐论的数学描述方法

某一因素(Fp)和谐度(harmony degree)方程定义为[11]:

HDp=ai-bj(1)

式中:HDp为某一因素Fp对应的和谐度,是表达和谐程度的指标,HDp∈[0,1]。HDp值越大,和谐程度越高;a、b分别为统一度、分歧度。a,b∈[0,1],当各和谐参与者不存在“弃权”现象时a+b=1,水资源利用问题即属于这种情况;i、j分别为和谐系数、不和谐系数,i,j∈[0,1]。j由b完全确定,为方便计算,很多情况下可以取j=b,本文例子中采用这种方法确定j。

如果和谐问题需考虑多个因素,需要在单一因素和谐度的基础上计算综合和谐度。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各因素子和谐度加权平均,一种是将各因素子和谐度通过指数权重加权计算。

和谐度方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较多,本文中统一度a是通过确定“符合和谐规则,具有相同目标”程度的计算方程或曲线确定,和谐系数i是通过和谐目标满足程度确定和谐系数曲线或函数来计算[12],详细的参数确定及和谐度计算方法可参考文献[12]。

2.2和谐论的应用领域

在社会科学中,和谐论可以很好地解决需考虑外界因素的“投资开发协商问题”;将和谐论应用到政治学中的“多党合作问题”分析,可以证明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和谐的、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优良制度;将和谐论应用到“和谐家庭建设”问题中,可以分析得到构建和谐家庭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和谐论对于解决包括博弈论中的“公共地悲剧”[8]等许多复杂社会问题也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在水资源学中,通过基于和谐度方程的和谐评估和和谐调控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分区分部门水资源合理分配、跨界河流分水、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管理和谐论策略制定、水价策略制定以及构建和谐人水关系的途径等问题[13]。

3水资源利用矛盾的和谐论解决途径

水资源利用矛盾的解决需要协调各方面的需求;在观念上,要贯彻“人水和谐”的思想,在实际操作时,要统筹考虑 、全面分析,保证各用水部门的和谐发展。

水资源利用矛盾的和谐论解决途径,从性质上来说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解决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用和谐论的理念指导水资源利用矛盾的解决。在实际处理用水矛盾时,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某些局部要求,追求最大的总体效益;同时,既要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又要采取综合措施,尽可能做到一水多用、一库多用、一物多能,最大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让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最多的效益。

(2)应用和谐论研究人水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通过对人水和谐理论的研究及实践的应用,来协调目前日益恶化的人水关系,缓解和解决目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用水矛盾,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明道路。引导人们在解决水资源利用矛盾时,坚持人与人和谐、人与水和谐的原则,走人水和谐之路。

定量解决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运用和谐度方程对当前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要解决当前水资源利用矛盾,首先需要对当前水资源利用状况有深入了解,通过和谐度方程可以对当前整体的水资源利用和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其次,通过对各指标子和谐度方程中参数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造成水资源利用矛盾的主要因素。有利于针对性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减小“不和谐系数”,提高“和谐系数”。

(2)基于和谐论数学描述方法,对水资源利用矛盾进行定量和谐调控。通过以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约束作为约束条件,以水资源利用和谐度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各用水部门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和谐论调控模型,从而找到最佳的水资源利用方案。其中的许多约束条件在其它模型中较少考虑或很难考虑。水资源利用的和谐论调控模型能够充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各方面需求,避免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出现,得到不同水资源利用状况下的最优调控方案,最终达到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人水关系和谐的目标。

(3)基于和谐论的数学描述方法,建立水污染总量控制和谐论模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质问题也越发成为一个重要的用水矛盾。对于水资源的保护问题,关键是如何确定控制水污染排放量,如何在各控制单元间合理分配控制污染排放量,尽量满足每个相关参与者要求。和谐论可以使污染排放量分配行为达到总体和谐、一致、协调,较好地解决分歧,为污染排放总量制定和污染物负荷分配提供新的方法[14]。在明确该和谐问题各要素后,基于和谐论的数学描述方法,以和谐度最大为目标函数,以水污染总量控制目标、治理措施的技术及经济投入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基于和谐论的水污染总量控制模型,可以为地区和流域的水资源保护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撑。

4应用实例

4.1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之一。郑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34亿m3,水资源总量为133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43 m3,是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5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郑州市的降水量、水资源量呈逐年衰减趋势,与此同时,在郑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和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用水量持续增长,由此形成了不断增长的需水同有限的水资源量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另外,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迅速增加,水污染日趋严重,从而产生了另一种用水矛盾——水质型缺水。郑州市工农业种类齐全,用水行业繁多,随着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同用水部门之间为争夺水资源而产生的矛盾也日趋激烈,同时郑州市本身自然条件较差,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同生态用水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

4.2水资源利用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郑州市特点,同时考虑资料的收集情况,本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用水效率四个方面选择了12个评价指标建立了郑州市水资源利用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价郑州市不同用水途径之间的和谐程度和水资源利用矛盾状况。水资源利用矛盾越大,则水资源利用和谐度越低。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目标层1准则层1指标层1方向1编号水资源利用和谐度1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用水效率1用水普及率(%)1正向1B11人均水资源量/m31正向1B12人均日生活用水量/m31双向1B13人均GDP/元1正向1B21人均粮食产量/kg1正向1B22单方水GDP产出量/(元·m3)1正向1B23城市污水处理率(%)1正向1B31地下水下降区比例(%)1逆向1B32绿化覆盖率(%)1正向1B33工业用水重复率(%)1正向1B41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m31逆向1B42综合灌溉用水定额/(m3·hm2)1逆向1B434.3各指标的参数计算

对于正向指标,随着指标值增大,统一度和和谐系数也增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B11、B12、B21、B22、B23、B31、B33、B41均属这类指标,这类指标计算方法相同,仅需更改阈值即可。现以B12为例说明该类指标参数的计算方法。人均水资源量B12的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对于逆向指标,随着指标值的增大,统一度和和谐系数逐渐减小;在评价指标体系中,B32、B42、B42属于这类指标,现以B32为例说明该类指标参数的计算方法。地下水下降区比例B32的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a32=11B32≤3

61-B32161-313

0161≤B32(4)

i32=11B32≤15

51-B32151-1.511.5

0151≤B32(5)

最后,对于人均日生活用水量B32指标,其参数值随着指标值先增后减,其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a13=01B13≤50

B13-501220-50150

11220

450-B131450-3201320

01450≤B13(6)

该指标选取的和谐系数阈值和统一度阈值一样,所以,i13=a13

各指标参数计算阈值见表2。

4.5结果分析

由图2、表4可知,郑州市水资源利用和谐度总体上处于及格水平以上,即水资源利用矛盾并非十分剧烈,处于可以控制阶段。从四个准则层结果看,生态效益和谐度较低,这说明郑州市生活生产用水同生态用水之间矛盾较大,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情况较为严重。同时从用水效率和经济效益准则层结果看,这两个准则层和谐度都有了较大增长,这也是2002年后郑州市水资源利用和谐度较快增加、水资源利用矛盾减小的主要原因。从具体指标看,城市污水处理率、综合灌溉用水定额等指标和谐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提高这些指标子和谐度是解决郑州市水资源利用矛盾的突破口,也是今后郑州市水利工作的重心。

4.6解决途径

根据郑州市水资源利用和谐度计算结果,解决郑州市水资源利用矛盾的有效途径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社会效益准则层方面:(1) 全面推行年用水总量控制措施。制定年度用水总量标准,并在各行业、各用水部门间合理分配,取水许可审批机关按照一定准则在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科学分配并下达用水量规范标准[16];(2) 努力争取外调水,比如,尽量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及陆浑灌区西水东延工程用水。郑州市区域水资源紧缺严重、区内水资源分配不均,因此努力争取更多外调水是解决郑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出路。

生态效益准则层方面:(1) 实行排入水体的污水总量控制。严格限制工业废水、生活废弃物的排放量,对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的工矿企业,要限期治理;对生产工艺水平差,基本没有废水处理技术的街道企业和乡镇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不准其生产和经营;(2)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应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雨水集蓄和废水处理再利用工程,努力解决城镇生态环境用水水源问题;(3) 对地下水进行限量开采,强化补给,使地下水水位逐步恢复,扭转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不良势头,遏制地下漏斗的发展。

经济效益准则层方面:(1)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努力建成节水型经济增长模式;(2) 农业方面,要大力推广种植经济型、高效益、抗(耐)旱的节水型作物。

效率层次方面:(1) 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可以对购买使用节水型器具的居民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应对老旧供水管网进行维修更换,减少管网水资源漏失;(2) 引进国内外先进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3) 按对水质要求情况分质供水,实行优质优用、低质低用,一水多用,以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

5结语

本文在分析总结水资源多种用途和主要水资源利用矛盾的基础上,基于和谐论理论,分别从和谐论思想和数学描述方法上,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一些解决水资源利用矛盾的途径,即应用和谐论思想指导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分配等,利用基于和谐论理论的数学描述方法定量评价、调控当前水资源利用现状,缓解水资源利用矛盾。

通过对郑州市2000年-2005年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价,证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论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不过,本文是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的统一度与和谐系数阀值,然而还是存在可靠度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可以尝试通过专家打分直接获得各指标阀值,并检验专家意见的集中、离散程度,以此提高结果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普.中国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LIU Pu.Research on Marketization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 in China[D].Wuhan:Wuhan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2]Ndalahwa F.Madulu:Linking poverty levels to water resource use and conflicts in rural Tanzania.Phu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 A/B/C,Volume 28,Issues 2027,2003,Pages 911917.

[3]布里安·兰多夫·布伦斯,露丝·梅辛蒂克.水权协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Bryan Randolph Bruns,Ruth S.MeinzenDick.Water Rights Consultation[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4.(in Chinese))

[4]傅尔林.试论我国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安排[J].南方经济,2004,(08):3537.(FU Erlin.Discuss o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Water Resources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China[J].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08):3537.(in Chinese))

[5]汪恕诚.转变用水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J].中国水利,2006,(06):12.(WANG Shucheng.Chang the Concept of Using Water,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l[J].China Water Resources,2006,(06):12.(in Chinese))

[6]许敬,胡继连.水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4044.(XU Jing,Hu Jilian.Research of the Regulation Instit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J].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01):4044.(in Chinese))

[7]左其亭.和谐论—研究水问题的重要理论方法[A].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术年会论文集[C].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95199.(ZUO Qiting.Harmony Theory—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thod in the Study of Water Issues[A].The Water Resources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ociety,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he Response and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anging Environment—2009 Memoir about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of the Water Resources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ociety[C].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9:195199.(in Chinese))

[8]左其亭,马军霞.和谐论—一种新的研究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J].社科纵横,2010,(03):810.(ZUO Qiting,MA Junxia.Harmony Theory-An New Theoretical Method in the Study of Social Sciences[J].Social Sciences Review,2010,(03):810.(in Chinese))

[9]左其亭,马军霞,陶洁.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论理念[J].资源科学,2011,(12):22142220.(ZUO Qiting,MA Junxia,TAO Jie.New Thoughts of Modern Water Management and Harmony Ideas[J].Resources Science,2011,(12):22142220.(in Chinese))

[10]左其亭,毛翠翠.人水关系的和谐论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4):469477.(ZUO Qiting,MAO Cuicui.Research on the Harmony Theory Method of Humanwater Relationship[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2,(04):469477.(in Chinese))

[11]左其亭.和谐论及其应用的关键问题讨论[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5):101104.(ZUO Qiting.Key Problems and Its Application of Harmony Theory[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9,(5):101104.(in Chinese))

[12]左其亭.和谐论-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ZUO Qiting.Harmony Theory ——Theory,Method and Applica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12.(in Chinese))

[13]郭丽君,左其亭.从和谐论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略[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06):8185.(GUO Lijun,ZUO Qiting.Strategie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water Resources According to Harmony Theory[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 Water Engineering,2010,(06):8185.(in Chinese))

[14]左其亭,庞莹莹.基于和谐论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问题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03):15,12.(ZUO Qiting,PANG Yingying.Total Amount Control Problems of Water Pollutants Based on Harmony Theory[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2011,(03):15,12.(in Chinese))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8

审计6班17011056 黄董文希

【摘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其中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下绿色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审计理论和绿色发展相关理论,探讨了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探索海洋资源绩效审计发展现状,并通过案例分析印证理论框架,最后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技术方法和重视绩效审计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绩效审计

Research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Auditing of Mari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bstract:The 13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as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nto the constitution, in which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The goal of the marine resourc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 i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while achieving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of marine resources,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arine resource performance auditing, and confirm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rough case analysis, combining audit theories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green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dit team, improve the audit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nd pay attention to performance audit evaluation.

Key words: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green developmentperformance audit

目录

摘 要…………………………………………………………………………………………i

Abstract ………………………………………………………………………………………ii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1

三、理论研究 …………………………………………………………………………………2

(一)相关概念…………………………………………………………………………2

(二)理论基础…………………………………………………………………………3

(三)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理论框架………………………………………………5

四、我国海洋环境资源审计现状分析 ………………………………………………………6

(一)实践情况…………………………………………………………………………6

(二)实践评价…………………………………………………………………………6

五、案例分析 …………………………………………………………………………………7

(一)SZ市的背景概述 …………………………………………………………………7

(二)审计目标…………………………………………………………………………7

(三)审计内容及范围…………………………………………………………………7

(四)审计结果…………………………………………………………………………8

六、新发展理念下优化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 ……………………………………9

(一)健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9

(二)加强人才培训和审计队伍建设……………………………………………………9

(三)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9

(四)以财政财务资金为牵引,同时更加重视绩效评价………………………………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一、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并且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作为水资源利用的一部分,近年来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能源产业等主要海洋经济产业都必须依托在良好的海洋资源环境上,若不加以管理和监督,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这些产业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海洋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时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本文在新发展理念的视角下研究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兼顾海洋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益型、效果性以及公平性和环境性,望有助于我国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文献综述

对于水环境审计,国外起步早于我国,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已发展较为成熟。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在上世纪就陆续颁布了关于水环境保护的法律,加拿大在水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审计方面走在国际前列,就是得益于较早关注环境问题并提供法律支持,如《海洋废弃物倾倒控制法》、《加拿大水法》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审计实践方面,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了相关实务准则,INTOSAI在2001年还颁布了一项指南,专门指导审计人员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工作,该指南海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为我国政府执行环境审计提供思路。在我国也已有多部关于水环境的立法,但环境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骆良彬(2019)认为,审计法虽然赋予了国家审计机关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的责任,但审计机关对于公共环境管理绩效水平的评价依据仍然不足。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在审计实践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就,2001年至2007年,审计署对“三河三湖”进行了水污染防治情况审查;2009年,我国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为我国水环境审计的发展明确方向。

海洋资源审计是水环境审计下具体的一类,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理论的研究还较少,而更多针对是资源环境审计这一大门类。这里列举一部分学者的研究。Ernst(2001)根据环境管理、服务、能源以及生物多样化为水利相关行业建立了四个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Gray(2010)从环境、社会和可持续方面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环境审计鉴证实践的一些弱项;Boiral(2010)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审计为研究方向,分析和批判了可持续发展绩效的相关理论。国内对于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近年来会相对多一些,胡文霞(2018)阐述了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主客体、内容和重点以及标准,搭建了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框架;张奇琦等(2020)基于PSR模型对海洋资源审计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究;彭兰香等(2015)创造性地将PSR与绩效棱柱理论,针对浙江省“五水共治”绩效审计构建了评价体系。

再具体到水资源绩效审计,我国早已有了很多实践,但理论研究也仍然较少,从而也限制了实践的发展。李璐(2012)认为我国水环境审计报告虽然有绩效字眼,但内容上大部分还是财务的合规性问题,还未更进一步在合规性的基础上分析制度政策的合理性、评价环保资金的效益性等等;韩杰等(2018)认为水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社会各界给予水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通过统一指标体系进行鉴证评价,并给出建议;史金鑫等(2019)指出,审计机关应当在监督财政财务资金收支过程中,考虑环境效益问题,把环境绩效审计当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工具。大多数学者的态度表明,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将发展为环境审计的主流,并且将更多的关注点从经济发展转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上去。

三、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

1.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指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本文研究资源环境方面的审计,所以将更加关注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代价便是环境的严重破坏。其实不仅是我国,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牺牲环境效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201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大会就提出要持续关注绿色经济,即相比于以往,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也关注社会环境效益,对于环境责任不能再是零成本。这几年,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产业也作出了许多努力,获取了一些成就。2017年,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奖建设“美丽中国”加入到本世纪中叶的强国目标中去;2018年,党的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所蕴含的内涵,就是要摒弃以往先开发再保护的错误思想,区别于单纯保护生态环境下的发展,而是要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将资源资产、经济资产与财富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水资源审计及海洋资源环境审计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相对于十几亿的人口来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解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我国加大了对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投资,于是相关水资源的审计也尤为重要。根据世界权威机构WGEA的定义,水资源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同样也可以包括财务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等方面。海洋资源环境审计又是水资源审计的细分,主要是针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资源治理和海洋资源收益等内容进行审计。

3.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

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简单来看是资源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但其中理论联系学术界还未有确切定论。从广义来讲,绩效是指人对委托人期望的履行情况,委托人对人的全部期望组成了绩效的内容,即绩效审计就由真实性审计、合规审计和效益性审计的加总。那么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就是委托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利用方,即涉海相关部门、企业及人员在涉海资金管理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制订与执行情况及目标达成和资源使用效率情况进行鉴证评价。从狭义来看,即把真实、合规和效益相独立开来,认为绩效审计是根据审计目标来确定的,把效益性审计单独称为绩效审计,这样情况下,绩效审计的核心就是鉴证、提供目标达成情况及资源利用是否效率的相关信息。具体到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就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专项资金真实、合规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资金使用时候具有效率,是否同时有益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

(二)、理论基础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研究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除了最基础的受托责任理论,学界中认同的理论还有可持续发展论、资源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

1.受托责任理论

审计因受托责任产生而产生,在本课题中,受托责任主要是受托管理资源环境的责任。根据我国性质,自然资源理应归全体公民所有,但个体公民是无法对如此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于是各级政府则受托管理这些自然资源,并有义务向委托人说明其行为过程及结果。作为独立的监督者,审计机关应接受这些资源财产所有者的共同代表,即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进行监督,这就是自然资源审计的三方关系。将该理论应用于本课题,海洋资源无疑具有公共性、共享性的特点,各级政府及有关企业在利用海洋资源产生经济利益的同时,可能会为了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过度开发、忽视保护或事违规利用,危害环境的同时也危害了资源所有者——公民的利益,所以审计机关应推进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相关项目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情况,有关资源的战略规划情况,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资源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对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要构成危害。建国以来,在我们经济力量不够雄厚的时候,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并引起了严重的代际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为弥补以往的过失,我们往往需要花更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去修复环境。但其实,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环境绩效审计。对于海洋资源,虽然海洋幅员辽阔,但我们目前有能力利用的资源只有一部分。另外,水源具有流动性,一定区域的污染很有可能蔓延出去,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绩效审计应当充分关注各海洋资源管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长远战略的制订提供有用信息。

3.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原来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行为主体对其他个体造成的非市场行为,但其实经济学家们并未统一外部性的定义。现在,外部性早已不光光是生产领域或事消费领域中的问题了,而是被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概念,即代内和代际的外部性,代内的外部性就是要考虑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和配置,代际的外部性则是要解决我们人类代际之间对资源环境利用行为的影响,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本相似的。海洋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且并不具备绝对的排他性,使得经济主体在利用海洋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并不会自觉得加以保护,对资源的再利用造成阻碍。这种行为是无法自发调节的,必须借助国家审计的监督力量。

4.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环境中蕴含着资源,有资源就一定有价值。环境资源价值是指环境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当这种价值表现为总经济价值,则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学界对环境资源价值已有一些评估方法,基于“支付意愿”理论,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价法等方法对一定区域的环境资源做量化评价,分析这些资源在合理期间内对经济带来的价值,甚至可以把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作为影响因子加以考虑,这就能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三)、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理论框架

1.审计客体

对于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审计客体一定是受托管理海洋资源的相关部门和领导人员,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的政府部门,涉及海洋开发和保护的部门如海事局、水务局、渔政等部门,当然,涉海资金流动轨迹上的所有部门和企业也都可以延伸作为审计的对象。

2.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通常包括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本文认为政府审计最适合作为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主体,这一结论的得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中,政府部门本身作为审计客体,从权力等级上来讲,审计主体就应该是上级审计机关或特殊情况下的同级政府审计机关,也只有政府审计有必需的强制力。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海洋资源环境的特点,海洋流域大、影响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广、涉及的资金量庞杂、需要的专业技术难,而民间升级和内部审计的专业领域、人员设施配备可能不足以应对如此庞大的项目,所以依靠政府资源调动、人员培训、资金调配的能力,在合理的成本效益下实施审计工作。

3.审计目标

从宏观上来看,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就是维护海洋资源的利益,保障海洋资源环境安全,并能够促进海洋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若更多从绩效审计鉴证和评价功能去思考,在制定目标时还可以考虑对绩效信息的真实性的鉴证和相关绩效水平的提高。

4.审计内容和重点

根据WGEA在2001年的指南,本文将海洋资源环境的绩效审计内容概括为五部分,分别是对政府涉海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针对海洋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对海洋资源环境造成影响情况的审计、对海洋环境管理监管系统的审计和对计划的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及保护政策和项目可行性、科学性的评估。针对具体项目的审计重点,可以从“5E”理论出发来考虑。经济性可以是海洋资境治理资金预算是否合理、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效率性主要考虑成本效益,投入资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否有不必要的支出;效果性反映目标执行结果,比如有关海洋的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是否有效执行、环境治理项目是否达到改善环境目标等;公平性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影响,比如说代际公平,资源环境的管理利用和保护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否有只开发不保护的现象;环境性反映环境影响,要评估政府涉海项目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水质等情况的影响大小、范围,从而合理开发、有效保护。

四、我国海洋环境资源审计现状分析

(一)、实践情况

下面简单例举2018年的几个审计项目:

浙江省嵊泗县审计局对全县海洋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审计。此次审计重点关注了东部乡镇的贻贝养殖情况,并发现存在养殖海域未批准私自启用、违规扩张养殖海域而阻碍航道等问题,同时发现海洋局与渔业局在海洋特别保护区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完善的问题。后期整改中,该县一是细化了法规,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并与环保、边防等部门联合执法,推进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保护;二是追回了欠缴的海洋生态补偿金、海域使用金等未收款项,加强了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绩效。

深圳办在Y省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将审计重点确定为海岸带管理、围填海项目和海水养殖,旨在推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此次审计发现了违规下放围填海项目管理审批权、优质海岸线资源被占用、无序粗放建设、海水养殖入海排污造成局部污染等众多问题。

山东青岛省围绕海洋资源资产基本情况、海洋职能部门履职情况、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及修复情况进行了审计工作。此次审计重点落在了胶州湾保护、渔业养殖清理、排污总量控制等的专项资金审查,对涉及污染防治的海洋渔业执法、涉及海岛海域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的责任落实,并且利用了卫星遥感技术等创新技术方法。

(二)、实践评价

从审计署官网公布的审计信息来看,近年来,审计机构越来越频繁地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进行审计或是在临海省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关注海洋资源利用。我国海洋资源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也越发丰富,涵盖了海洋资源政策、资金使用、资源开发保护和收益等方面,但是也可以发现,这些审计工作大部分围绕了专项资金使用真实性、合法性和政策执行的合规性,而通过量化绩效评价指标来对工作绩效做评价考察的实践较少。海洋资源,甚至自然资源管理,目的就是要兼顾开发和保护资源,在当期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所以推行绩效审计是趋势,即在合规和财务真实性审计的同时,还要关注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五、案例分析

(一)、SZ市的背景概述

SZ是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市,其地理位置优越,共有东西两大港口群,将近260公里的海岸线分隔开。西部港区水深港阔,四通八达,可与国内沿海及世界港口相通;东部港区海面开阔,风平浪静,是华南地区的天然优良港湾。

据统计,2005年,SZ港外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了亿吨大关,同比增长20%。201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约2520万标箱,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枢纽港。到2018年底,SZ港共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239条,形成了完善的班轮运输结构。尽管SZ市港口建设水平世界领先,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上涨,但其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产风险突出等问题。为面向未来,进一步建设绿色港口,国家审计决定对SZ市开展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绩效审计,以护卫经济发展。

(二)、审计目标

本次审计是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求,为实现海洋经济良性发展而开展的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绩效审计。直接目标是为了鉴证和提供有关政策执行情况、各项涉海资金使用效益、海洋环境治理及生产安全风险防护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识别绩效差异,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提升海洋资源利用的绩效水平。

(三)、审计内容及范围

本案例审计对象主要为市海洋局、海事局、市财政委、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及市水务局等相关单位。部分审计内容如下:

一是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情况。2012年,市政府将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划入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从机构上实现了陆海的统一。下一步就是要积极推进海洋管理的立法和制定海洋规划。由于海陆统筹涉及多部门分工与合作,所以需要建立相关的综合管理体系,区分职责、明确责任。另外海洋整体发展规划完善与否也是审计的一方面,从过去偏重对陆地的开发,到现阶段对海洋经济资源利用的重视,需要对本市海域整体利用和规划,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海洋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利用,使得投入资金达到最优效益。

二是海洋污染的防护与治理情况。本市设立了113个海洋监测站点,形成了全市海域监测站网,定期公开数据、公告。本次审计应对这些海洋监测站点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对生成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同时,审计组了解到该市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地,因此对入海口排污情况,及相关责任单位如市环保部门、水务部门、海洋局等在海洋污染情况的监控、防治和管理等方面通力合作情况也要做绩效评价。

三是海上及港口生产安全突发事件的防控情况。对于海港,每日货轮来往频繁,针对海面溢油事件的处理能力一般都是审计的重点之一。另外,对其他海上危险化学品泄露的处理能力和相关装备物资的储备情况也是审计需要关注的方面。

(四)、审计结果

第一,海洋资源规划布局缺乏战略性。检查文件发现,该市在2004年制定了《SZ市海洋功能区划》对2005~2010年的海洋资源开发作出了指导,但随着国家战略布局及相关功能区划的标准发生变化,该市《功能区划》未能及时修订,同时也未按《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配套规划。对于SZ市丰富的海洋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长期利用和保护规划,以及中短期功能区划及产业布局,做到在保护中利用海洋资源,在绿色发展的指导下发展海洋经济。但是审计发现实际规划严重不足,以沙滩资源为例,东部海滩约有50余个沙滩,仅个位数合法取得海域使用证,开发海水浴场等旅游产业,其余海滩无人管理或被私自使用,并经常能看到垃圾在未经批准的沙滩上堆砌,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环境。

第二,部分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排放严重超标。审计组以海水水质标准为评价依据,发现西部海域海水水质标准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倍以上,远差于东部海域。经过了解,该市海域污染主要来自于陆地,即污水排放。检测结果显示,15个入海排污口中有6个排污口排放超标,这表明海陆共治维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投入建设的排污管道、污水处理厂、监测站点等设施的使用绩效低下。追责到有关部门,审计组发现环保部门、水务部门、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在污染防治方面并没有相互协调合作,从而导致污染防治的海陆脱节,违规现象暗中滋生。

第三,面对突发生产安全问题能力存有缺陷。首先,面对海面溢油的意外情况应对能力不足。SZ港运输等业务发展迅速,常有上万吨级别的邮轮停靠,万一发生溢油事件,溢油扩散出港区外,可能对海洋生态和资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SZ港能够处理的溢油吨数应大于邮轮油舱破损的最大溢油量,才能保证安全,然而根据调查,该市海域油污清除能力仅在50吨左右,远低于标准。另外,SZ港对危险化工物品泄漏的防控抢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应急设备库的建设也还没有启动。目前海事等部门仅有一些初级的检测防护设备,应急部门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技术和能力不足,这方面隐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六、新发展理念视角下优化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健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

我国还没有一套专门指导水环境审计的准则。政府审计依据《审计法》开展工作,但对水环境审计工作针对性不强,对于水资源的特殊性,应该专门制订一套水环境审计准则为理论指导。我国已有的一些与水资源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如《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都是以治理环境,绿色发展为出发点的,可以作为审计标准应用,但这些法律多是阐述合规性问题,并未提供相对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应针对水环境绩效审计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层次综合评价资源利用绩效水平,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训和审计队伍建设

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懂得财会和审计知识,还要要求审计组中有如环境工程、化学、水利、地理等跨专业人才。对于现有审计人员,应定期组织培训,更新知识;对于疑难问题,还应当合理利用专家工作。同时,审计机构应该与海事局、环保局、水务局这类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共享信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三)、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

针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审计涉及面广,不仅仅是海域内资源,海岸带、港口,甚至城市内排污管都可能在审计范围内。在自然资源审计中,最常见到的就是遥感技术,通过空间图像与数据信息的结合,可以帮助捕捉审计疑点。另外,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涉及的数据种类多、变化快等特点,可以将海域开发利用、海岸线开发治理等相关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建立一个动态的信息数据管理监控系统,这样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资源管理绩效。在海洋污染防治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跟踪审计,并适当评价治理绩效,提出优化意见,提高治污水平。

(四)、以财政财务资金为牵引,同时更加重视绩效评价

资源环境绩效评价是发展趋势,并不是要我们忽视财务审计,对于一个庞大项目,财政资金流转到哪里,相关责任就落到哪里。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中,对于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审查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疑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一步审计程序。但是,财务审计并不是终点,不能以“配套资金未及时拨付”、“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这样的字眼评价绩效,而是把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管理作为绩效评价的一个方面,融合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去综合考虑。比如在评价海洋资源开发环节的绩效水平时,可以考虑资金拨付率;在资源利用环节,可以计算海洋产值增值量占投资的比重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奇琦,宋钰怡,石怀旺,凌学轩,杨斯捷.PSR模型下安徽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12

[2]李璐.水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探析[J].审计月刊,2014(05):6-9

[3]李璐,张龙平.关于我国开展水环境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72-77

[4]韩杰,胡爱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水环境审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8):239-240

[5]李新月.水资源审计现状及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5):205-206

[6]唐样,韩杰,张俭.国外水环境审计对我国水环境审计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94-104

[7]胡文霞.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及实施框架与研究[J].当代会计,2018(04):61-62

[8]赵彩虹.海洋经济活动中审计的目标与实现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14(02):38-44

[9]刘桂春.完善水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J].审计月刊,2018(11):17-18

[10]骆良彬,史金鑫.政府环境审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9(06):74-79

[11]郑鹏,赵师嘉.基于PSR模型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9(22):133-140

[12]彭兰香,季佳丽,刘婷.基于绩效棱柱和PSR模型的水环保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五水共治”为例[J].财经论丛,2015(05):67-73

[13]白恩泽. 基于免疫系统论的海洋资源绩效审计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14]尹平,郑石桥.政府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15]郑石桥.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6]Dani Jennifer Barrington, Alison Prior, Goen Ho. The role of water auditing in achieving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 52:356-361.

[17]Gray R.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rend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 Auditing,Reporting and Attestation:A review and com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10(03):247-268

[18]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lumbia University[R].Pilo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2020

[19]Olivier Boiral,Yves Gendr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Practices: Lessons Learned and Prospect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1,20(5):331-347

[20]胡莹莹.水资源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以深圳市治水提质绩效审计为例[J].现代企业,2018(10):118-119.

[21]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012(02):14-19+51.

水资源管理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改革原则

中图分类号:F243;G642 文献标识码:A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力资源正在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管理者用在人的管理与进行人事决策的时间应当远超过花在其他工作的时间,没有任何别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会像人事决策与管理上出现的错误那样持久和难以消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阐述了对组织中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程教学中的问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大多缺乏对这门学科的资深研究,更不用说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大多数高校,该课程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水平普遍不高,这也正是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缺乏高效性的重要原因。

教学内容方面。许多高校在2000年左右才设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国内在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很少,主要引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然而东西方文化及企业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的不同,加上国内教师对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解程度偏颇,导致教材内容被简单教条化传授,不能适应中国企业现状的需求,解决不了国内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教学与现实脱节,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方法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共鸣,使学生很难掌握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次涵义,达不到实践性学科的教学效果。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教师仅仅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内容是什么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并从中受益,我们需要确定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一是激发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二是促进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坚持以上三个原则,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给出以下建议。

3.1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

建立一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养或进修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积累管理实践经验。引进人才时,同条件下优先聘用具备行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邀请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定期来校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让学生谈出听后感。有了具备先进理论和实践管理经验的老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前沿,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3.2教学内容多元化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兴趣就像杠杆的支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满足的前提下,增加教学内容边缘知识作为引子,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学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可以把管理好自己做一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份自我管理计划,包括学习计划、读书计划、情绪管理甚至可以是未来人生计划,这份计划可以交给老师,家长等其他信任的人作为一个计划见证人。还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可信度、人际沟通,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创新等诸如此类,使学生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念,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领悟管理的真谛。同时,在关键的知识点的讲解上,大胆地做了相关的拓展和延伸,或增加一些新兴的知识点。

总之,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尽所能给予学生更多更有益的知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引子,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更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3.3教学方法多样性结合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建议采取问题讨论、小组活动、案例研讨、情景体验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不同角度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问题讨论方法:每章学完提供相关问题,使学生记住本章重点概念内容。小组活动:就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设计小组互动活动,学生按小组划分自由组合,推选组长,使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案例研讨:选择贴近国内现状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间接或直接寻找案例并研讨分析,以强化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景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开发、规划和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得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侧面更深层次、更个性化的感悟。

多种教学方法并进,使学生活跃思维,被动变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